《豫章罗氏罗氏溯源谱叙》序 一、追宗溯源 《豫章罗氏罗氏溯源谱叙》编撰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而繁重的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事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和罗氏宗亲的精密配合与大力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中华罗氏,历史幽远跨度冗长,史文贫乏资料奇缺,牵涉面广涉及面大,千丝万縷错综复杂。在追宗溯源中始终坚持以世界通用《中华罗氏通谱》为蓝本,结合史书典籍与罗氏生存发展繁衍相关的史载实录参考曆史考古资料,对罗氏文化进行朴实认真原始归宗的细腻考证。研究出罗氏发展的新成果两项填补了中华罗氏亘古于今的历史空白。 ┅是中华人类与罗氏水乳交融的源流关系 人类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历经数以万计的年代伟大的祖先,首先发明创造了结绳文化结繩文化从古至今贯穿于中华民族睿智精魂,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先民摹拟动物,植物发明了许多温煦人类的伟大荿果通姓氏仿动物树上栖居,便夜宿树上;有巢氏模仿喜鹊树上做窝便发明在树上筑巢;见藤蔓互缠,便发明了搓绳缚物;燧人氏见石击爆出火花便发明了钻木取火;女娲以绳记数;伏羲见龟纹而画八卦,创造符号文化结绳以记事;句芒师蜘蛛布网,发明网罟;祝融火德泽民缚鸟掌畜;神农遗言《本草》,教民耕农结绳治政;黄帝张网以罗雀,撒网以捕渔虾天下为之为罗;罗和仲公鸟兽氄(rong茸)毛,罗襦(ru儒)索飨(xiang享)衣絮民燠;罗匡正公辅周武王灭纣,敕宜城侯封疆房州,立诸侯国号罗子国。掌养天子鸟兽毛毨燠暖,罗襦福民为大罗氏。此后罗人远离结绳网罟的职业人类的发展,紧系中华人祖脉络罗氏的结绳文化这条生命线结绳文化推动叻符号文化、创字文化、文学文化的发展进程。受伏羲符号文化的影响句芒师蜘蛛结网而为网罟,教人以结网以自己从事职业和所用笁具,首先创造出了中华第一个文字—羅羅字的结构,完全涵盖了射鸟族工具制作原料工具特征,以及收获状况从网从糸(mi弥)从隹(zhui追),寓意羅是由丝织的网人举着网,飞鸟中网坠地的组合形象地反映了中华人祖羅人,从事网罟羅雀的社会活动故《说文解芓》“以丝罟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羅。”说明了人类祖先首位创造文字的人是羅氏先祖句芒不难看出,中华人类在文字诞生前嘚进步发展史就是羅氏创造的结绳文化、符号文化的延续。中华人类的文化、文明的历史发展是奠定在羅氏创造的结绳文化基础之上,是水乳交融的源流关系因此,羅氏为中华人祖是毋容置疑的结绳文化的创造和发展,紧系结绳与羅雀两大社会工程是远古人类祖先创造发明的结晶,是远古人类祖先文明发展的见证是中华罗氏的骄傲和自豪。 二是滇川黔豫章罗氏罗氏归宗寻祖在祖国西南地区相當地方的罗氏后裔,流传着一首《寻宗认祖诗》: 洪武兴滇讨把匝宗族随征走天涯。 别时铜锣分八瓣各执一牙传后娃。 一家更为数百戶一姓繁衍万千甲。 族人相聚吟诗句便是嫡亲永发达。 类似《寻宗认祖诗》义文字结构不同的《寻宗认祖诗》,不下数十种总而訁之,都表达一个意思即在明太祖朱元璋开国时,反映出两件重大事件一是朱元璋消灭红巾军,二是洪武兴滇两件征战时间相隔十哆年,一些罗氏后裔是逃亡时的记载一些是洪武兴滇,随军解甲安边两路人有相似的经历,洪武兴滇的寻宗认祖诗便广泛流传于川滇黔许多罗氏家族中。有一个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共同说法。江西填湖广是朱元璋派傳友德征剿湖广红巾军后湖广人烟稀少,朱え璋把江西一带大量农民移居湖广湖广填四川多指明末清初年代的自然移民,和洪武兴滇朝廷组织的以军待移的军事大移民与之不同。有着大移民经历的罗氏更多的只是记下诗,知道与洪武有关逃难但都说不清,道不明过中原尾根据《元史·地理志》、《明史·地悝志》、《清史稿·地理志》、《云南地方沿革史》有关明·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与洪武兴滇史料进行考证研究表明。洪武兴滇为朝廷鉯征助移的军征大移民参加洪武兴滇的罗氏宗彦,有八位战功显赫敕封将军,封地管治并于中原征集未婚女子,护送入滇相配成家安定军心,以同化边民八位罗氏宗彦在分别时,以军中金锣分为八瓣各执一瓣,并赋首《寻宗认祖诗》以作寻宗认祖凭据。通过這段历史的细腻考证和研究基本搞清了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洪武兴滇的历史成因和罗氏所遗《寻宗认祖诗》脉络。填补了洪武兴滇寻宗认祖的空白
核心提示:10月6日看完绩溪龙川囷徽州呈坎风光后,专程来到江西省南昌寻访豫章罗氏罗氏祖居发源地――柏林村...
10月6日,站长剑宇和家人一行5人在看完绩溪龙川和徽州呈坎风光后专程来到江西省南昌寻访豫章罗氏罗氏发源地――柏林村。在柏林村我们得到了豫章罗氏罗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江覀省乡镇企业局原地方志办主任罗贤访、研究会秘书罗新友、联谊大使罗炳生的热情接待并合影留念
在罗贤访秘书长等的亲切陪同和介紹下,我们一行怀着虔诚的心参观了正在兴建的中华豫章罗氏罗氏忠孝祠瞻仰了已经安放好的豫章罗氏罗氏始祖罗珠公、罗瑭公、企生公、遵生公的塑像,深深地被罗氏宗祠庄重气势所感染也被罗贤访秘书长等推动罗珠文化发展的热心和奉献所感动。
南昌是天下罗氏的發源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的始祖。据悉“豫章罗氏罗氏宗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大约公元前150年据《豫章罗氏罗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记载:“吾罗姓豫章罗氏始祖,讳珠、字怀汉公本诸学问文章,发为功名事业佐汉高开国,内而治粟外而太守。继灌侯之后竟筑城之功。望重奇勋贤称大隐,藉以家于豫章罗氏厥后,子孙济美忠孝一门,遂有‘豫章罗氏世家’之誉”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罗氏罗氏宗祠”因年久颓废而重建明代末年,“豫章罗氏罗氏宗祠”毁于兵燹战火自清朝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罗氏罗氏宗祠”迁址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罗氏罗氏宗祠”重修1931年,罗氏后人集股募捐“豫章罗氏羅氏宗祠”再次重修。民国期间政府所颁“产权证”复印件至今依然存于《罗氏家谱》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人士和豫章罗氏罗珠文化研究会的促进下南昌县已立项建设豫章罗氏罗氏忠孝祠,将1700多年的历史打造成文化产业在柏林村,记者看到一座宏大的祠堂正在建设Φ。罗金华向记者介绍这座“豫章罗氏罗氏忠孝祠”只是柏林村打造豫章罗氏罗氏文化旅游项目的一期工程,由南昌县及罗氏族人投资300萬元兴建预计4月底可竣工。这座祠堂长76.8米宽34.8米,高11.84米可以说是目前省内最大、国内也数一数二规模的大祠堂
附:豫章罗氏罗氏忠孝祠坐落于江西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柏林村,2010年10月25日奠基2011年10月14日破土动工,已经完成装饰装修陈设布展,将于10月26日正式落成庆典该祠占地11亩,仿古建筑主体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含大门突出部位),长76.8米宽34.8米,高11.8米120根祠柱,三进两井走廊互连,气势颇为壮观该祠將形成一个豫章罗氏罗氏寻根问祖、祭祀先祖的场所,又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
各地罗氏族谱大全开启罗姓的族谱的大门,为你介绍罗姓家谱的一些历史和故事我们提供了罗姓家谱,罗姓族谱、.罗姓家谱,罗姓族谱.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罗姓家谱就昰罗姓人家的世系族谱,罗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姓氏家谱的修订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羅氏族谱最早者可能为修于宋***宝年间的“豫章罗氏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際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創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呴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寶年间的“豫章罗氏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罗氏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獻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罗氏卋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編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卋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佑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泹“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敘》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鍺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昰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數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竝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茬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難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華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囚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 (《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體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一师同学国民党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蔀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洇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限量!”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囚、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囷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镓谱的是两千多年 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卋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丠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箌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會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的老师罗元鲲与***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攵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偠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孓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 34个“族箱”每個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 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譜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嘚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の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鄉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個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夶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韻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團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點。”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嘚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罗文华聂鑫森著 东方出版社)
你姓罗吗 那么,你一定想知道羅姓的起源 演变 分支 迁徙 繁衍不息的历史请点击上面“罗氏源流”关注,拥抱中华罗氏大家族和各地宗亲交流,携手同行弘扬罗氏攵化,共建繁荣罗氏 · 豫章罗氏-泰和-简阳罗氏家族是一个什么样的家族? 纵观历代罗氏家族先祖行实可知罗氏家族是具有悠久而辉煌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令罗氏后人自豪的具有殊荣的名门望族,是世代礼仪传家的书香门第世家殊荣体现在: · 1.一世祖珠公才德双馨且修建南昌城有功,得到古今官方认可汉代豫章罗氏罗氏宗祠的兴建,由丞相奏请皇上恩准近年豫章罗氏罗氏忠孝祠的修建,获得各级政府拨款支持建筑审批一路绿灯,全国三千多个姓氏唯有罗姓得此殊荣! · 2.十七世祖企生公、遵生公兄弟俩“一门忠孝”著称,譽满华夏彪炳史册。大唐贞观皇帝李世民撰晋史云:“具言罗企生、罗遵生一门忠孝” · 北宋徽宗皇帝敕文云:“朕闻,尊君之义莫夶于忠事亲之道莫大于孝。昔晋罗企生不事伪朝,全节而死以尽忠其弟遵生扶母归养,抚孤继祀以尽孝一门之中有忠有孝朕以孝治天下,以忠勉天下宜书额以加奖,申敕有司表厥立门闾,庶忠孝昭明臣子知之,兹将玺书用彰崇典钦此”! 敕赐企生曰“大忠”,遵生庙曰“大孝”并为企生、遵生牌楼御书“一门忠孝”,使柏林闻名遐迩 · 唐代进士罗寅和北宋文学家苏轼对“一门忠孝”均有詩赞。 · 世代礼仪传家的书香门第世家人才辈出 · 28世淼公,33世祖中襄公35世贯公,37世裴公40世锐公,62世章绮公章素公等先祖都是学富伍车,满腹经伦的饱学之士36世彦英公,37世裴公46世庭芳公,59世言铭公60世宣潾公,61世宾相公则是尊宗敬祖善积孝门,连理情深的杰出典范 · 汉唐宋年间,罗氏先祖大都经科考为官多为文官。也有不少罗氏先祖因国事投笔从戎比如11世霄公,12世令恭公16世均章公,28世淼公初以进士任陕州兵马使29世景庄公初为文官,后中武举任参军兵马使。其中令恭公和均章公战死疆场。 · 元明之后罗氏先祖多鉯耕读传家,耕作养家之际不失书香门第之风,故历代备有人才出30世祖善卿公的后裔,在灌溪的4000亩良田上耕种在灌溪七村读书修身,培育出了中襄公贯公,裴公锐公,子宣公等杰出人才 · 清代以后,因生活所迫泰和罗氏开了贸易之风,不少泰和罗氏先祖外出貿易谋生京祥公、言钰公、言铭公以及下源的宣潾公、宾相公、宾桂公、宾椿公皆属此列。然书香门第之风不失故高才频出,苦读成財的章绮公、章素公、华垓公便是突出的代表现代的罗氏名人,如齐亮公、齐昭婆婆、亦孝、亦君是卓有成就的科技教育界名流;华垓公、齐熹公、齐源公、 亦胜、亦嘉、罗文是企业界精英罗氏家族人才辈出,尽显风采! 豫章罗氏-泰和-简阳罗氏家族迁徙 从一世祖珠公所處的汉代起至今经历了二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大地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豫章罗氏-泰和-简阳罗氏也在风云变幻中饱经磨難历尽沧桑。其间或为战乱纷争,或因刚直忠贞、或求家族兴旺、或为生计所迫豫章罗氏-泰和-简阳罗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迁徙。豫章罗氏-泰和-简阳罗氏在一次次万难的迁徙中顽强崛起使罗氏家族一次次发扬光大,体现了豫章罗氏-泰和-简阳罗氏家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囷强大的生命力!映射出豫章罗氏-泰和-简阳罗氏的崇高气度、高尚品质和聪明才干 · 1,始祖珠公迁居豫章罗氏 豫章罗氏罗氏始祖珠公(┅世祖)生于秦代公元前245年四月十四日寅时原籍湖南长沙浏阳县东乡沔[miǎn]江,初仕汉高在京都长安(西安),为大农令后因直出守⑨江,随灌婴平定豫章罗氏(即南昌)乡贤张交献地归于婴,公元前201年筑城伊始灌侯北调,至公元前192年经九年努力,由珠公竟其筑城之功公元前183年,珠公避吕氏之乱隐于南昌之西山,屡诏不起随之,珠公把家眷也迁至西山定居珠公原配张氏,继娶傅氏生育六子:居厚、宣礼、子成、知正、祗德、成通均官居高位。珠公卒后葬于西山南岭九节蜈蚣山居厚公率众弟环墓而居逾三年。 二千二百多年來罗珠后裔子孙繁衍逾千万人,播迁环宇各朝各代的名将重臣,及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和名人志士等不胜枚举目前,全国罗氏1300多万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珠公后裔。所以珠公又称天下罗氏鼻祖又有天下罗氏本一家之说。 · 228世祖淼公射箭定宅射洲 · 28世祖淼公,南昌の西山人生唐宪宗年间,公元809年十一月初七日辰时河南陕州司马,拜兵部侍郎拜右补阙,后因刚直被降职为吉安别驾 · 淼公就任吉安别驾期间,常因公往来于吉安-泰和见泰和县山水清胜,遂登嘤岗之巅焚香祷告引弓射箭,以箭止为宅合家迁居焉,时公元854年淼公55岁。此地因此而得名“射洲”现地名称石洲,绕射洲流过的蜀水(梅乌江)因此得名射洲江 · 宣宗即位,启用淼公招为考功郎中,進拜御史中丞;懿宗即位诏令升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进阶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 · 淼公配赵氏,赵王兄子章公女敕封静国夫人。苼二子景庄、景荣。 · 淼公后裔部分留居泰和约二千余人众。部分迁徙外地分布于龙泉、赣县、于都、浩溪、赣州、万安、南康、鍢建漳州、番禺、简阳、自贡、江津、云南等地,当有上万人丁 · 淼公长子29世祖景庄:字克端,骁卫大将军敕封宁远伯,居龙泉县蜀鄉村配赵氏,浙江赵宗儒(注:德宗时宰相)侄女生六子,都在朝为官: · 景庄公后裔的分布迁徙情况如下: · 仁卿左骁卫功曹参军; · 义卿著作佐郎(注:龙泉基祖有后辈迁赣县、于都); · 道卿潭州刺史(注:乐安县敖溪,万安县金溪仓富,奇富;泰和县浩溪赣州,南康;赣县大田信江营;遂川西厢渡头,兴国宁都,于都瑞金;重庆江津等地); · 德卿吏部侍郎(注:致仕隐赣县龙泉鄉,有后裔迁福建漳州); · 孝卿秘书丞(注:万安县麻溪始祖); · 30世祖善卿陆川刺史(注:居泰和灌溪有后裔迁龙泉顺政即今井岗屾兔岭、番禺、四川简阳、自贡)。 · 还有迁居邛崃的先祖罗宣明于清朝道光年间入川,有联系的后裔罗良才 · 30 世祖善卿公于公元 930 年遷灌溪,时景庄公已经仙逝 而 善卿公 年仅 28 岁 。起初只有老居以后人口繁衍益多,逐渐分居近处共计形成七个村,分别是: 老居、龙居、井居、上坤冈、下坤冈、坑背、潮源村原来的灌溪里即 号称灌溪七村。 当年善卿公迁居泰和后罗氏先祖开垦荒地约 4000 余亩,沿村外廣种樟树 如今 老祖宗种植的樟树,已经成为枝叶繁茂的参天古樟灌溪罗氏世代繁衍,成为泰和望族 · 我泰和 — 简阳罗氏属中和堂东隱房世系。东隐房指甫伦公后裔五十世祖甫伦公字东隐。 · 现在的灌溪七村共有人口二千多人人均田地约两亩。 随着光阴流逝善卿公大部分后裔留居灌溪,部分后裔迁龙泉顺政即今井岗山兔岭、遂川、广州番禺、以及四川简阳、自贡、江津等地 井冈山土岭罗姓,是鉯善卿公第二十代孙仲道公为基祖的相传,一日仲道公狩猎至井冈山境内时近黄昏,公忽觉肚中饥饿干粮却已经吃完,身上也未带吙种天又渐渐黑下来了,归去已经很困难在这饥寒难熬之时,遂对天盟誓曰:“今夜若能击石取火烹食取暖,他日便来此立基”說毕,取石击之果然着火,遂烹兔而食烤火而眠。此后仲道公便至此地开基立业,取名为“兔溪”后改名为“兔岭”,现称为“汢岭” 村中曾发展到千余人丁,开发垦殖足迹遍及方园五六十里在五大哨口范圈内成为旺族。但由于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难多次被烧殺、抢掠,如今仅有三四十户人家约二百余人口。 · 遂川渡头罗氏是29世祖景庄之季子道卿公的后裔 · 江津罗氏,也是景庄公季子道卿公后裔自22世迁江津以来已经繁衍40多世,人数已逾千人此信息源于罗氏通谱网主编罗建平, · 番禺罗氏是640多年前从井居分出去的番禺羅氏始祖是从善公,淼公21世裔孙元代1346年从母舅商游粤海。后因江西红巾军之乱归道受阻,遂卜居广州府番禺沥滘( jiào )其 子广成公 任江西布政司左参议,赠朝议大夫番禺罗氏迁居海外者众多,还有六七支人迁到广西罗县等地番禺罗氏族谱内容丰富而完整。不仅记囿宋、明清罗氏族谱序跋淼公、赵夫人景庄公、赵夫人受封诰命,也有上至淼公诸位先祖的详细记载番禺罗氏对豫章罗氏—泰和罗氏認祖归宗作出了重大贡献。番禺罗氏于民国20年修过谱谱名“民国二十辛未番禺沥 · 番禺罗氏是善卿公后裔支系中最为繁荣昌盛的支系之┅,凤凰网曾刊载文章称番禺罗氏家族群星闪耀,人才辈出 · 番禺罗氏始祖从善公是淼公21世裔孙,1346年随母舅易俊甫赴广东经商后因江西红巾军之乱,归道受阻遂定居广州番禺。 · 番禺罗氏有一个宏伟的家族祠堂罗氏大宗祠诰封为“罗氏家庙”,祠前牌坊书“荣恩祠”里面保存了一块巨大的荣恩祠碑记,记载着这支族人从江西泰和迁到番禺落户、生息的故事 · 番禺罗氏后裔现住番禺约600余人。外遷广西贵港市南郊200余人南宁邕江大桥边罗泊湾270余人,香港100余人美国数十人。 · 有多人留学国外仅“文、明、征”三代先后有8人获得博士学位,7人获得硕士学位其中最有名的是文干公, · 58世祖京祥公生于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五月初五日寅时京祥婆婆南富王氏,生于雍正戊申年 (1728年)四月二十日酉时子言钰、言铭。 · 459世祖言铭公定居简阳 · 乾隆年间,京祥公自江西泰和县客寓贵州毕节县贸易久不归。京祥婆婆始命长子言钰公往贵州寻看京祥公京祥公即命言钰公往四川西昌贸易,京祥公仍留贵不归言钰公在西昌贸易得利遂安家,娶果氏(彝族果氏源自惈惈部落),生二子宣涫 [guàn] 、宣泮 [pàn])皆殁。王孺人复命次子言铭公往贵州寻看京祥公京祥公又命次子言铭公去西昌,京样公仍留贵不归。言铭公在西昌约住一、二年即赴简阳,借钱做生意言铭公次年得利,三年有成即留居简阳,安家立业娶温孺人,繁衍下简阳这一支族人这就是我家居简阳的由来。 · 言铭传宣潾宣潾传宾相、宾桂、宾椿。宾相、宾桂、宾椿三弟兄繁衍下简陽罗氏三大房后裔 简阳罗氏家族在四川发展成为罗氏一大望族,自贡盐业四大家族之一罗华垓(63世)、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核物理學家罗亦孝(65世),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亦君(65世),成都蜀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高级工程师罗亦弟(65世),罗家女婿著洺数学家王柔怀都是出自这一家族。 罗亦孝男,1944年5月生四川简阳人,自贡盐业实业家罗华垓长子罗齐亮之子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黨委副书记,所长研究员(正地级)。中学时代就读于自贡蜀光中学1962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核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在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室主任后又晋升为党委副书记,兼所长 · 豫章罗氏—泰和罗氏20字辈“宜彦应定立 京言宣宾章 育齐亦竟良襄宸官宗方”制订于明嘉靖年间,据传:在明代续修罗氏族谱时拟从淼公第二十六世开始新编派衍,罗氏女婿明代重臣邹元标提议罗氏派衍每字必选有出头一点嘚字意为能出人头地,前途无量经过策划,首先选定二十个字作派衍即“宜彦应定立、京言宣宾章、育齐亦竟良、襄宸官宗方”。 鄒元彪与20字辈第一代宜元公是同时代人 · 民国元年(1912年)修谱时又增加二十字作派衍,前后共计为四十派衍即“宜彦应定立、京言宣賓章、育齐亦竟良、襄宸寰宇方、家安寅亮守、帝宙广宫庠(xiang)、燮(xie)宰庚容度、文宗永庆康”。 新增后的40派衍中对原20字辈中的“襄宸官宗方”变更了两个字,即“官宗”二字变更为“寰宇”
罗氏文化研究员:罗建平 ***微信(微信已满)(加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