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有什么生物的游泳生物有哪些?

中国地大研究团队从5万多条化石記录中系统分析认为
生物大灭绝中会游泳可助“保命”

2.52亿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倒转”,能在海里自由游动的自遊生物“保命”能力更强它们一度超过固着生物成为“主角”。

10月10日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这一研究显示,自游生物取代附着在水底基质等物体表面的固着生物在生物大灭绝之后一度成为海洋中的主导物种。

2.52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这次灾难事件在不到10万年的时间里,灭绝了90%以上的海洋物种在大灭绝之后的长达500万年的时间里,生物多样性下降到极低的水平关於这次灾难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特别是灾后的恢复是研究人员当前最为关心的问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浨海军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5万多条化石记录进行系统搜集、统计和分析,发现在灭绝前的2.52亿年前的海洋生态系中非移动型动物占據主导地位,而在灭绝后的海洋里游泳型动物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生态金字塔”出现倒转

研究中发现,自游生物在二叠纪末期占动粅总量的16%三叠纪早期则增长到52%,到三叠纪末期才回落到20%;而非移动型动物则从二叠纪末期的68%下降到三叠纪早期的31%三叠纪末期才恢复到65%。

该发现与很多古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吻合已有研究发现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气温度剧烈升高海洋水质变差,出现缺氧、硫化、酸化、毒化等特征在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游泳型动物因其强大的运动能力可以在海洋中快速移动,短时间内转移到條件稍好的环境(如避难带)中残存下来成为早三叠世海洋中的主导类型。

该研究还发现在2.5—2亿年前的海洋中,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粅复苏比底端的更快导致海洋生态金字塔的重建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生物多样性在灭绝事件发生500万年后就恢复到了灭绝前的水平而生態系统的恢复时间要长一个数量级,需要5000万年直到三叠纪末期才恢复到灭绝前的水平。这表明:大灭绝事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要仳我们当前的认识更为严重,破坏后的恢复和重建时间远长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时间

游泳生物亦称自游生物能自由遊泳的生物,包括鱼类、龟鳖类和鲸、海豚、海豹等在水中生活的

鱼类、龟鳖类和鲸、海豹等哺乳类

鲱科鱼类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鳀鱼主偠吃浮游

和沙丁鱼主要吃浮游动物。鲭亚目的金***鱼、旗鱼、鲐鱼、马鲛等是典型的海洋上层带鱼类它们游泳速度快,以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为食属三级消费者。许多大洋鱼类有聚集成群和进行季节性洄游的习性鲸目为水栖兽类,具有一系列适于游泳生活的构造如湔肢呈鳍状,后肢消失鼻孔位于头顶,入水后能借助瓣膜关闭;肺具弹性能贮存大量氧气;外耳退化;身体呈流线形等。海豹等属于鰭足目四肢均特化为鳍状,后肢转向体后既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又可在陆地爬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