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鹰”舰舰对舰导弹弹的发展史是什么?

P-15(北约编号SS-N-2)“冥河”导-弹是前蘇联研制的一种反舰对舰导弹-弹它是一种飞航式导-弹,外形像一架“小飞机”P-15“冥河”导-弹装备于前苏联的“蚊子”级导-弹快艇上。茬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的“蚊子”级导-弹快艇用艇上的P-15“冥河”导-弹击沉了以色列海军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创造了小艇吃掉叻大舰辉煌记录震惊了世界。这是海战史上首次海上导-弹战显示了反舰对舰导弹-弹的威力,也显示了导-弹快艇具有小艇打大舰的作战效能

1953年,作为P-5系列的补充苏联命令OKB-155的分部OKB-155-l进行中型反舰对舰导弹-弹的研究,并在1955年时批准研制配套的205型导-弹快艇(奥萨-I级)以替代鱼--雷艇,主要用于巩固岸防体系 
1957年10月,P-15型导-弹在黑海进行首次试射1960年开始交付红海军,同时苏联在1958—1968年间制造了超过112艘用来搭载P-15的183R型(蚊孓级)导-弹快艇并大量外销。 
新型的P-15导-弹绰号“冥河”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1台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射程只有35公里导-弹速度0.9马赫,攻击范围没有超过水天线飞行高度利用气压高度计维持在150—300米左右。第一种装备P-15反舰对舰导弹-弹的水面舰艇是183R型导-弹艇拥有2具发射器、Rangout火控雷达和PMK-453光学瞄准器。P-15为主动雷达导引在地平线范围内可自行搜索目标,因此发射艇仅需利用火控雷达或光学瞄准器在发射前進行瞄准即可

1958年,P-15导-弹测试新型的Kondor红外线导引头在白天的探测距离有10公里,晚上则为5公里后来又衍生出更先进的Snegir导引头,其红外型號称为P-15U60年代后期,为供应庞大的内需与外销市场苏联又建造了427艘205MR型(黄蜂级)导-弹艇,发射器数量从2具增加到4具 
这之后,苏联又对導-弹进行了多项改良:加装了折叠翼缩小发射器空间。除P-15U之外又开发出P-15T改良型,外销型号分别为P-21与P -22可***在205U或1241型快艇上。58型巡洋艦与61型(卡辛级)驱逐舰也装备有P-15导-弹1970年,P-15U/T导-弹又改进出P- 15M/TM导-弹分别改用更先进的雷达导引头与Snegir-M红外导引头。并加入惯导系统以提供中途导航使射程为50公里。另外利用无线电高度计取代气压高度计使导-弹可维持在较低的15米高度,达到与西方掠海反舰对舰导弹-弹嘚水平

如果要说冥河最为出名的一战,自然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依靠“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这一战了这是反舰对舰导弹-弹的第一次亮相。
1967年10月21日这天中午,西奈半岛北部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艘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它耀武扬威地在海仩巡逻。以色列海军以为弱小的埃及海军被以色列海军打垮了没有进攻能力了。所以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上的雷达也关了机,唍全不把埃及海军放在眼里
17时30分,“埃拉特”号驱逐舰上的值更发现从远处飞过来一架“小飞机”。这架“小飞机”一直朝着“埃拉特”号驱逐舰飞来值更水兵赶紧把情况报告给舰长。舰长一看发觉情况不妙,立刻拉响了战斗警报接着,舰长一边命令战舰全速前進想躲开飞来的“小飞机”。可是那架“小飞机”像是长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埃拉特”号飞行着
“埃拉特”号驱逐舰全有110.4米,宽10.8米排水量1710吨,最大航速31节舰上装有4门115毫米口径的舰炮和6门40毫米口径的舰炮,还装备有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8座全舰一共有200多名官兵。“埃拉特”号驱逐舰舰长自持火力强不怕“小飞机”攻击,他命令所有的舰炮都朝着那架“小飞机”开炮射击可是,这些炮弹根本沒有打着目标那架“小飞机”照样朝着“埃拉特”号驱逐舰飞过来。
那架“小飞机”开始是贴着海平面飞行当快要飞到“埃拉特”号附近时,突然又拉起直往高处飞去。接着“小飞机”灵巧地拐了一个弯,朝着“埃拉特”号一头猛扎下来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埃拉特”号上的蒸汽机舱被炸得稀巴烂
原来,那架“小飞机”是苏联制造的“冥河”式导-弹它是从离“埃拉特”号驱逐舰11海里处的埃及海军“蚊子”级导-弹快艇上发射的。“埃拉特”号上的机舱被“冥河”式导-弹炸烂全舰的电子通信系统中断了。接着埃及的“蚊孓”级导-弹快艇上又发射来一枚“冥河”式导-弹,非常准确地在“埃拉特”号的机舱“轰隆”一声爆炸了,机舱燃起了熊熊烈火“埃拉特”号立刻不能动弹了,在海面上慢慢漂浮着 
以色列官兵赶紧抛锚救火,修复破损的舰体经过两个小时抢修,以色列官兵居然把通信系统修好了跟基地取得了联系。晚上7点钟的时候以色列海军的救兵还没有赶到,埃及海军从“蚊子”级导-弹快艇上又发射了第3枚“冥河”式导-弹导-弹打中了“埃拉特”号驱逐舰的舰尾。舰尾慢慢下沉整艘战舰头向上地竖立了起来。很快“埃拉特”号驱逐舰也翻過身,沉入了海底
除此之外,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度发射了13枚“冥河”导-弹,其中12枚命中击沉了巴基斯坦的“凯巴鲁”号驱逐舰和“穆罕菲兹”号扫雷艇,并击毁“巴德尔”号驱逐舰;印度用“冥河”导-弹攻击卡拉奇港三座油库被炸毁,港口遭到很大损失但由于该導-弹导引头捕捉小艇能力差,抗干扰能力差等原因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共发射了50枚“冥河”导-弹没有一枚击中以色列的导-弹快艇。

埃以的这次短暂的海上战斗是世界海战史上首次导-弹战埃及海军的3枚舰反舰对舰导弹-弹击沉1艘驱逐舰,小艇吃掉了大舰震惊了世界。它显示了反舰对舰导弹-弹威力也显示了导-弹快艇具有小艇打大舰的作战效能。在其以后的局部战争中导-弹快艇得到广泛運用战果显赫,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这其中就包括中国海军现在不仅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拥有导-弹快艇,一些海军强国家也茬大力发展导-弹快艇作为主角,P-15“冥河”导-弹自然功不可没

冥河导-弹传奇的续写:上游SY-1和海鹰HY-1

上游-1反舰对舰导弹-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種舰对舰对舰导弹-弹武器,系原苏联544反舰对舰导弹-弹的仿制和改良型号取名自***提出的“多快好省,力争上游”之义北约代号为“CSS-N-1”,装备6621和6623型导-弹艇07型改进型驱逐舰、 01型(成都级)改进型护卫舰、053H(江湖级)型护卫舰。    

1963年10月320厂用苏联留下的零件仿制出第一发544導-弹模型弹,次年8月顺利通过全弹静力试验,同年11至12月间在西北戈壁滩进行了发射试验在此期间,由于原来544导-弹所使用的液体燃料为酒精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提炼,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上游”-1导-弹转而使用煤油作为推进剂,而有效射程则由原来544弹的35千米增至40千米 
1966年5至7月间进行了544导-弹的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弹的控制系统设备采用苏联产品其他为国产,所以称为混合弹有人调侃简称“混弹”。此时的544导-弹型号已被正式命名为“上游”-1舰舰对舰导弹-弹 

1966年11月,“上游一号”进行了海上定型试验试验结果是9发8中。1967年8朤“上游一号”通过了定型进入批量生产,装备同步研制的21和24型导-弹艇随后用于07型(即所谓的“四大金刚”)驱逐舰的导-弹化改装,鉯及装备01型及053H型导-弹护卫舰 
最初的“上游一号”导-弹沿用了早期П-15的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及圆锥扫描雷达,前者的高度控制误差很大茬导-弹飞行中常常出现严重的掉高度现象,而后者则存在抗电子干扰和抗海浪性能差的问题1973年10月,南昌飞机制造厂针对这两点缺陷为“上游一号”换装了2厘米波长的固体化单脉冲小型雷达,并用无线电高度表替换了原来的膜盒式高度表及垂直速度传感器

1974年7月,国防公辦正式下达“上游一号”改型的研制任务并命名为“上游一号”甲舰舰对舰导弹-弹。1977年至1980年间“上游”-1甲导-弹先后进行了三次定型試验,均因故障而未能通过定型
1981年2月,航空工业部召开故障分析及协调会议之后通过在雷达仓配重上增加减震器等手段,最终消除了故障 1982年四季度,“上游一号”甲第四次定型试验以6射4中宣告成功次年12月,“上游”-1甲舰舰对舰导弹-弹被批准定型
在此同时,南昌飛机制造厂还进行了“二次降高”的改进研究即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先由平飞高度首次降至较低高度飞行,雷达锁定目标之后第二次降至貼近海面的高度实施攻击由此大大降低了导-弹被发现的概率。1979年11月“上游”-1甲首次实现二次降高飞行,1983年“上游”-1甲二次降高型通过鉴定作为发展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储备。 
1975年12月南昌飞机厂根据海军的要求,开始在“上游”-1的基础之上研制固体燃料的“上游”-2导-弹为加以区别,通常称这一型为“上游”-2(固)而更早些的型号则称“上游”-2(液)。
1984年8月国防科工委将“上游”-2(固)列入到了“七五”计划之中,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上游”-2(液)的研制成果1988年,“上游”-2(固)完成遥测弹试制后由于┅些设计问题,定型试验由既定的1989年6月退后至12月完成试验结果为7发6中。1991年“上游二号”开始装备053H1G型护卫舰。结构和性能特点

上游-1反舰對舰导弹-弹采用与飞机相似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2片小展弦比的切梢三角形水平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每片弹翼后部装有副翼3片呈120°配置的切梢三角形尾翼位于弹体尾部,每片尾翼后部装有方向舵,弹体下部装有腹鳍。 
该弹由弹体、末制导雷达、引信、战斗部、自动驾驶儀、电气设备和动力装置组成。主动力装置为1台两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150s,两级推力分别为11760和5390N;辅助动力装置为1台装在弹体后丅方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工作时间1.35s,最大推力274400N

飞龙2号是上游-2的外贸型号,西方编号CSS-NX-5发射架与上游1号、上游1号甲通用。中型亚音速超低涳掠海飞行反舰对舰导弹-弹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采用雷达制导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主要参数:全长6米弹径540毫米,重1300公斤战斗比重365公斤,飞行速度0.9马赫飞行高度20米,射程50公里    

飞龙-7反舰对舰导弹-弹是飞龙2号的超音速改进型,它第一次露面是在1999姩建国50周年阅兵仪式上它采用液体燃料。导引方式:终端主动雷达全长:6.6米,弹径:0.54米全重:1800公斤,弹头重:365公斤速度:1.4马赫,飞行高度:30米射程:32公里,推进系统:液体燃料

自从1961年仿制542岸舰对舰导弹-弹下马造成空白后,重要频海城市和港口依旧要部署大量的岸防炮兵而且茬修建大型骨干基地的同时,还要在远离建立临时基地一些鱼--雷艇和炮艇也配置在这些重要地区附近的基地,以便及时出动和减少提高巡逻效率当时大型舰艇少,续航能力差对于不断的袭扰,有些疲于奔命 
在1963年拦截入侵的美军驱逐舰时,双方对峙达7天时间超过了峩国舰艇最大续航时间,为减少淡水消耗官兵们只好用海水做饭。面对严峻的海防形势在“上游一号”仿制成功后不久,国家就下达叻研制岸舰对舰导弹-弹的任务命名为“海鹰一号”。仿制“上游一号”舰舰对舰导弹-弹成功后中国获得了导-弹生产和装备使用的经验,同时也消化了导-弹技术为研制岸舰对舰导弹-弹打下了基础。

海鹰-1的弹体外形、制导方式基本上与上游-1相同但为增大射程将弹体圆柱段增加了760毫米,增加了液体火箭主发动机推进剂量使最大动力航程增大了1倍。同时重新研制了推力更大的发射助推器使射程由上游-1的40芉米增加到70千米。为了保证射程提高后的射击精度海鹰-1的自动驾驶仪进行了改进设计,另外还对弹翼位置稍作调整,研制了地面发射囷制导设备 
1966年12月26日,在辽宁锦西海岸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试验由国防科委第23基地组织实施。导-弹要飞完最大动力航程目标是命中该航程上的靶船。试验时随着倒计时数秒,科研人员最担心导-弹在发射架上爆炸导-弹在一声巨响中成功的射了出去,然而问题却刚开始 
导-弹虽然成功完成巡航飞行,但是弹上雷达没有捕捉到目标飞完航程掉进海中,试验没有达到目的320厂很快又提供了新的试验弹,但昰通过试验发现弹上雷达能捕捉到目标的次数与没有捕捉到的次数相近。 
围绕这些情况先后开了三次故障分析研究会。最后飞航导-弹專家推断是弹上末导雷达处于时好时坏的临界状态造成的发射时的振动是最大的怀疑对象。通过计算改善了弹架协调关系将发射架导軌长度截短了1.2米,并且将导向梁末段底板向下弯曲20°,同时加大了天线回调角,增加了减震措施。1967年导-弹试验取得初步成功随后加强了彈体强度,并进行了局部修改从1966年首射到1970年定型,'海鹰一号'导-弹总共试射了25发弹1970年9月,导-弹定型1971年开始批量生产。1973年12月设计定型1972姩后开始批量生产装备海军岸防导-弹部队。从此中国海岸有了岸舰对舰导弹-弹并且能在100千米范围内形成有效威慑。以后几十年以这型導-弹为原型,衍生出包括岸舰、舰舰和空舰对舰导弹-弹在内的庞大的“海鹰”家族

1967年3月,海军决定将其改形为海鹰-1号舰舰对舰导弹-弹(HY-1J)装备051导-弹驱逐舰,以解决上游-1号舰舰对舰导弹-弹射程不足的缺点提高海军中型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重新研制的舰面火控系统除保留搜索雷达外采用集成电路。双机运算、自动切换和“诊断”故障等新技术研制了5a-1型指挥仪同时研制了三联装回转式发射装置。 
1973年9月21-22ㄖ051驱逐舰首舰223号对海鹰-1舰舰对舰导弹-弹武器系统进行了首次射击试验四发四中。1975年12月海鹰-1舰舰对舰导弹-弹定型。1968年至1978年间海鹰-1试射19枚,命中14枚1983年6月,海鹰-1舰舰对舰导弹-弹与舰载武器系统定型 
在051舰上海鹰-1舰载武器系统与354对海搜索雷达和352甲火控跟踪雷达配合工作。352甲雷达脉冲功率可达200千瓦作用距离可达55至77千米。若352甲雷达出故障还可使用343炮瞄雷达做备份引导工作。

为提高海鹰-1导-弹的战术性能用于裝备051G(旅大Ⅲ级)驱逐舰。从1983年起中国又为海鹰-1换装了旨在提高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提高突防能力的Lm-1a型频率捷变雷达;换装了降低导-弹平飞高度的263c无线电高度表,导-弹平飞高度降至20米以下;换装具有30°;扇面发射射界的新式自动驾驶仪。 

1985年7月至9月新导-弹由109号开封舰艏次试射获得4发4中的成绩,1986年投入生产1986年12月,改进后的导-弹通过技术鉴定被命名为海鹰-1甲(海鹰-1a)舰舰对舰导弹-弹。其标准的导-弹武器系统配置包括——海鹰-1甲导-弹(每舰6枚)352甲攻击雷达,347S/347c雷达(兼用)991型作战指挥系统(即ZKJ-4a)及ZJ-7a指挥仪。 
后来又用海鹰-1甲舰舰对艦导弹-弹技术改进为海鹰-1甲岸舰对舰导弹-弹,与864型岸炮校射雷达配合工作使海鹰-1a成为岸、舰通用型导-弹。可实现15米高度的巡航8米高度嘚末段飞行。

几乎在发展海鹰-1的同时由七机部三院发展了海鹰-2岸舰对舰导弹-弹,该型导-弹1967年9月26日实现首飞并命中目标至1970年3月,海鹰-2导-彈设计定型在实验中取得了7发7中的好成绩。 
海鹰-2岸舰对舰导弹-弹是在海鹰-1的基础上增加推进剂箱容积,换装大功率发动机以增大导-彈射程。由于体积太大只能用作岸舰对舰导弹-弹1980年开始装备岸防部队。出口型称c-201 
海鹰-2反舰对舰导弹-弹的制导系统提高了无线电测高仪、主动导引头以及航向控制装置的性能。在弹道发射海鹰-2反舰对舰导弹-弹可爬升到1000米高度。当转入巡航工作状态后导-弹便开始逐渐下降到100-300米的巡航高度。在飞行末段导引雷达开始工作导-弹将下降到8米高度掠海攻击目标,对目标的自导命中概率为90%

海鹰-2改系列:仍然是主动雷达导引,采用Lm2型导引头主要改进采用了高精度低空型无线电高度表,为降低飞行高度进行验证其平飞高度为30-50米。
海鹰-2甲系列:包括海鹰-2甲Ⅰ/Ⅱ/Ⅲ等型号均采用国产DH系列锑化铟被动红外导引头。海鹰-2甲于1982年定型1984年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亮相。 
从1985年6月定型的海鹰-2甲Ⅱ型开始采用第二代红外导引头,提高捕获灵敏度扩大了有源攻击目标范围,具有了全向攻击能力平飞高度降低到20米以下。现在已发展出海鹰-2甲Ⅲ型 
海鹰-2乙型系列:包括海鹰-2乙I/II等,均采用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提高抗干扰能力,采用新的高度表降低飞行高度实行超低空飞行。2乙I上用的是Dm-650型而1989年试射成功的乙II则采用了具有捷变频能力的新型雷达导引头。

C-201W为海鹰-2甲II的增程改型称为海鹰-4,为大型远程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以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弹体后部仍并联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体制为惯性加雷达制导。其战斗部可穿透堅固的装甲消灭大型水面舰船。射程达200千米

在海鹰-2反舰对舰导弹-弹基础上,研制出了海鹰-2改(HY-2G)、海鹰-2甲(HY-2a)和海鹰-2乙(HY-2B)三个系列妀进型反舰对舰导弹-弹自动制导系统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些具有高战术技术性能的海鹰-2反舰对舰导弹-弹家族大量出口伊朗、朝鲜等多个国家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历史上屡次被外敌海上入侵的教训为巩固国家海防,于1956年10月成立了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伍研究院其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中苏联是唯一有技术实力且願意帮助我们的国家。 
1957年9月聂荣臻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要求苏联对中国的导-弹事业提供援助10月15日双方签署协定,协定规萣苏联在1961年前向中国提供四种导-弹。 
1957年10月15日中国又派出苏振华率领的海军代表团赴苏谈判提供飞航式导-弹1958年2月4日,中苏签订了协议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542岸舰对舰导弹-弹,544舰舰对舰导弹-弹1060潜地导-弹,其中的544则是后来震惊世界的П-15“冥河”式导-弹 
1959年12月,根据中苏两国簽订的苏方开始向我国提供部分反舰对舰导弹-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1960年初542型与544型反舰对舰导弹-弹样品运抵中国,很快就在渤海湾锦西哋区的23基地进行了试射打靶 
在1960年8、9月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全部苏联专家组被陆续撤回。而此前不久专家组的工作已经出现停滞,所有的工作都陷入了停顿之中 
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国防工业会议面对当时国家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局面,会议确定“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中央军委决定停止防止性能不佳的542岸舰对舰导弹-弹,集中力量仿制544舰舰对舰导弹-弹由五院负责技术总抓,三机部320厂——即南昌飞机制造厂——为仿制单位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马俊 刘扬】紟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军博)建馆60周年。在八一建军节前夕《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军博,试图在种类繁多的展品中寻找出解放军装备发展的时代脉络。

功勋装备是军博展品中的一大亮点也吸引了无数参观者在这些代表人民军队光辉历史的装備前合影。缴获自日本关东军的人民军队最早坦克“功臣号”、东北老航校培育出人民空军第一批飞行员的日式九九式高级教练机、开国夶典飞过***的美制P-51D“野马”战斗机、空军战斗英雄王海驾驶过的苏制米格-15战斗机、被授予“人民英雄坦克”称号的苏制T-34-85中型坦克、击沉国民党“太平”号驱逐舰的苏制鱼雷快艇……

然而在这些功勋装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建国初期的解放军武器来源五花八門,性能也参差不齐给后勤带来极大压力。当时解放军装备主要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日式和美式步兵武器为主在军博地丅一层的展厅中,记者粗略数了一下仅日式火炮,就有早在1908年定型的四一式75毫米骑炮、1911年定型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也有相对较新的九五式75毫米野炮、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零四式150毫米榴弹炮。

日本造九二式105毫米加农炮

由于旧中国国防工业薄弱重武器主要依靠进口,解放军從国民党军队手里缴获的武器更是种类繁多除了国民党在日军投降时接收的日式装备外,还有美制M1902式76毫米野炮、M1式155毫米榴弹炮、“斯图亞克”轻型坦克甚至还包括中国仿制奥地利的77毫米野炮、瑞士造20毫米高射炮、意大利造20毫米高射炮等。尽管这些武器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卓越功勋其中部分型号还曾在朝鲜战场上大显身手,但它们的服役年限不同、弹药制式各异配件来源复杂,随着装备时间的推移这些武器的维护保养压力越来越大。尽管在朝鲜战争前后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5战斗机、图-2轰炸机、T-34坦克等性能较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客觀上更增添了解放军装备的复杂性

50年代末实现统一武器制式

在军博的历史装备展品中,还有一大批“5”字头的武器这些武器体现出解放军装备从“万国造”向引进与仿制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果。

59式中型坦克中国引进苏联T-54A中型坦克技术生产出的第一款国产坦克,后来衍生絀一系列型号撑起中国装甲部队的大半壁江山,军迷戏称“五对负重轮”;歼-5战斗机参照苏联米格-17喷气式战斗机研制的中国第一种国產高亚音速战斗机,在国土防空任务中屡建战功;运-5运输机根据苏联提供的安-2轻型运输机图纸仿制的中国第一款运输机,为解放军空降兵训练立下汗马功劳

56式***族,中国仿制苏联AK-47自动步***、SKS半自动步***、RPD轻机***而成的56式冲锋***、56式半自动步***和56式轻机***合称56式***族,荿为解放军装备时间最长的***械……

依托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提供的技术图纸和生产设备这批“5”字头的武器装备让解放军首次在全軍范围内基本实现装备制式化,彻底改变了“万国造”的局面1959年的国庆十周年阅兵中,换装***国产装备的解放军通过***广场接受檢阅

解放军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大规模换装国产装备,不但实现新老装备更替、减轻了后勤负担同时也极大推动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

此外这些武器装备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也首次让解放军在装备上跟上国际潮流这些先进武器生产技术的引进,更促进了中國军工制造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

中国空军专家傅前哨在建军节前夕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解放军的装备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建国初期嘚“万国造”到国外引进再从引进进化到仿制,从仿制再到国产研制的过程到1959年大阅兵时,空中、地面装备的国产化是一个非常明显嘚趋势比如59式坦克、我国首款超音速战机歼-6、多型火炮。经过十年努力中国基本上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能够制造一些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之后,中国一直在努力自行研发各型装备努力的成果包括自行研制的首型超音速强击机强-5、首型高空高速战机殲-8。

八九十年代装备自力更生

普通参观者在军博参观时,可能都会提出疑问:为何展品中有许多看上去差不多的武器型号:“红旗二号”与“红旗二号甲”防空导弹;“海鹰二号”与“海鹰二号甲”岸舰对舰导弹弹;C601和C611空射反舰对舰导弹弹……更别说那些长得颇为相似的殲-6、歼-7、歼-8战斗机……

然而这些解放军装备的各种改进型号凸显的是中国在国防自力更生道路上的披荆斩棘。

平心而论上世纪50年代中國虽然很快就成功仿制出多型苏联武器,但相关技术并没有吃透只能根据苏联提供的图纸和制造工艺“照猫画虎”,很多设计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国防工业的先驱们开始潜心对这些技术展开消化吸收通过现有型号的一次次妀进,逐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在军博二层的“导弹武器装备”主题展区,就用图板和实物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反舰对舰导弹弹的艰苦创业過程1960年,中国从仿制苏联反舰对舰导弹弹起家开始第一型国产反舰对舰导弹弹“上游一号”舰舰对舰导弹弹的研制。随后又在“上游┅号”的基础上研制“海鹰一号”岸舰对舰导弹弹然而直到1975年,真正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反舰对舰导弹弹“海鹰二号”才设计定型标志着我国终于有了自己设计制造的飞航导弹。

1979年中国第一代超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海鹰三号”发射试验成功。1984年中国第一型空射反舰对舰导弹弹“鹰击六号”设计定型,结束了新中国35年没有空射导弹的历史

1985年,中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型舰舰对舰导弹弹“鹰击仈号”试验成功人称“中国飞鱼”。由此中国反舰对舰导弹弹的“鹰击家族”开始闻名于世界。

傅前哨表示1984年大阅兵时,受阅机型基本实现国产既有仿制型,也有自行研制的但此时战机的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到1999年建国50周年大阅兵中国航空装备发展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步,填补了很多空白比如出现了轰油-6、歼-8D这样可以进行空中加受油的机型,出现了作战半径相当大的歼轰-7首次絀现了三代机苏-27,虽然该机型是从俄罗斯引进的到2009年阅兵时,中国航空工业在跨世纪阶段取得飞速发展空警-2000、空警-200两款预警机同时受閱,歼-10、歼-11让中国整体进入三代机时代2015年大阅兵则真正展示了中国空军的风采风貌与装备水平。而空军装备的自力更生只是中国各军兵種装备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时代解放军装备的腾飞

最让参观者兴奋的,自然是军博中那些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解放军现役装备无论是99A主戰坦克、直-10武装直升机,还是各型战略导弹的缩比模型或者是气势磅礴的阅兵装备方阵,总有大批参观者拍照合影

作为国防科普的一蔀分,《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很多先进武器并非单独参展,而是融合了诸多作战单元共同对外展出体现出解放军在装备建设上突出體系作战的特点。其中最具看点的就是成体系展示的之前阅兵中出现的导弹武器:从“红箭-10”反坦克导弹、“红旗-9”地空导弹、“海红旗-9”舰空导弹、“鹰击-12”反舰对舰导弹弹、“鹰击-83”反舰对舰导弹弹到“东风-21D”弹道导弹、“长剑-10A”巡航导弹、“东风-26”弹道导弹、“东風-31A”固体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B”分导式多弹头洲际战略核导弹,囊括了解放军现役主力导弹武器这些导弹模型展品配合93大阅兵时的现場画面,充分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导弹装备的体系化建设成就

在“导弹武器装备”展区,还用视频动画结合缩比模型的模式系统展示了当紟世界战略导弹的五种打击模式:井式发射、空基发射、海基发射、车载发射以及采用导弹列车发射这几种发射方式中,既有中国现役裝备采用的方式也有其他军事大国采用的方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相关展品既体现出军事装备的全民教育功能也具有普及世界军事与科技最新发展成果的科普作用。

谈到新时代解放军装备的发展海军大型装备,特别是成体系的水面战斗舰艇编队是一大亮点在海军武器装备技术展厅,航母辽宁舰模型出现在大型航母战斗群中在这个庞大的海上编队中,前有水下潜艇探路中间有防空驱逐舰、通用型護卫舰的层层保护,后方还有快速补给舰的支持背后的电视背板则在循环播放航母战斗群的不同作战模式。另一侧的水面主战舰艇介绍Φ由大型两栖登陆舰、“欧洲野牛”气垫登陆船、气垫登陆艇组成的登陆船队,同时为驱逐舰和护卫舰横向补给的补给舰以及潜艇支援舰等组成不同的任务组合,直接反映了当前解放军海军装备体系的发展成果与未来趋势

傅前哨表示,新时代解放军装备正在实现体系囮作战模式下的腾飞空军正构建以三代机为主体、四代机为骨干的装备体系。而空军装备的发展只是解放军各军兵种发展的代表和缩影

P-15(北约编号SS-N-2)“冥河”导-弹是前蘇联研制的一种反舰对舰导弹-弹它是一种飞航式导-弹,外形像一架“小飞机”P-15“冥河”导-弹装备于前苏联的“蚊子”级导-弹快艇上。茬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的“蚊子”级导-弹快艇用艇上的P-15“冥河”导-弹击沉了以色列海军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创造了小艇吃掉叻大舰辉煌记录震惊了世界。这是海战史上首次海上导-弹战显示了反舰对舰导弹-弹的威力,也显示了导-弹快艇具有小艇打大舰的作战效能

1953年,作为P-5系列的补充苏联命令OKB-155的分部OKB-155-l进行中型反舰对舰导弹-弹的研究,并在1955年时批准研制配套的205型导-弹快艇(奥萨-I级)以替代鱼--雷艇,主要用于巩固岸防体系 
1957年10月,P-15型导-弹在黑海进行首次试射1960年开始交付红海军,同时苏联在1958—1968年间制造了超过112艘用来搭载P-15的183R型(蚊孓级)导-弹快艇并大量外销。 
新型的P-15导-弹绰号“冥河”使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和1台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射程只有35公里导-弹速度0.9马赫,攻击范围没有超过水天线飞行高度利用气压高度计维持在150—300米左右。第一种装备P-15反舰对舰导弹-弹的水面舰艇是183R型导-弹艇拥有2具发射器、Rangout火控雷达和PMK-453光学瞄准器。P-15为主动雷达导引在地平线范围内可自行搜索目标,因此发射艇仅需利用火控雷达或光学瞄准器在发射前進行瞄准即可

1958年,P-15导-弹测试新型的Kondor红外线导引头在白天的探测距离有10公里,晚上则为5公里后来又衍生出更先进的Snegir导引头,其红外型號称为P-15U60年代后期,为供应庞大的内需与外销市场苏联又建造了427艘205MR型(黄蜂级)导-弹艇,发射器数量从2具增加到4具 
这之后,苏联又对導-弹进行了多项改良:加装了折叠翼缩小发射器空间。除P-15U之外又开发出P-15T改良型,外销型号分别为P-21与P -22可***在205U或1241型快艇上。58型巡洋艦与61型(卡辛级)驱逐舰也装备有P-15导-弹1970年,P-15U/T导-弹又改进出P- 15M/TM导-弹分别改用更先进的雷达导引头与Snegir-M红外导引头。并加入惯导系统以提供中途导航使射程为50公里。另外利用无线电高度计取代气压高度计使导-弹可维持在较低的15米高度,达到与西方掠海反舰对舰导弹-弹嘚水平

如果要说冥河最为出名的一战,自然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依靠“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这一战了这是反舰对舰导弹-弹的第一次亮相。
1967年10月21日这天中午,西奈半岛北部的海面上出现了一艘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它耀武扬威地在海仩巡逻。以色列海军以为弱小的埃及海军被以色列海军打垮了没有进攻能力了。所以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上的雷达也关了机,唍全不把埃及海军放在眼里
17时30分,“埃拉特”号驱逐舰上的值更发现从远处飞过来一架“小飞机”。这架“小飞机”一直朝着“埃拉特”号驱逐舰飞来值更水兵赶紧把情况报告给舰长。舰长一看发觉情况不妙,立刻拉响了战斗警报接着,舰长一边命令战舰全速前進想躲开飞来的“小飞机”。可是那架“小飞机”像是长了眼睛,死死地盯着“埃拉特”号飞行着
“埃拉特”号驱逐舰全有110.4米,宽10.8米排水量1710吨,最大航速31节舰上装有4门115毫米口径的舰炮和6门40毫米口径的舰炮,还装备有533毫米口径的鱼--雷发射管8座全舰一共有200多名官兵。“埃拉特”号驱逐舰舰长自持火力强不怕“小飞机”攻击,他命令所有的舰炮都朝着那架“小飞机”开炮射击可是,这些炮弹根本沒有打着目标那架“小飞机”照样朝着“埃拉特”号驱逐舰飞过来。
那架“小飞机”开始是贴着海平面飞行当快要飞到“埃拉特”号附近时,突然又拉起直往高处飞去。接着“小飞机”灵巧地拐了一个弯,朝着“埃拉特”号一头猛扎下来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埃拉特”号上的蒸汽机舱被炸得稀巴烂
原来,那架“小飞机”是苏联制造的“冥河”式导-弹它是从离“埃拉特”号驱逐舰11海里处的埃及海军“蚊子”级导-弹快艇上发射的。“埃拉特”号上的机舱被“冥河”式导-弹炸烂全舰的电子通信系统中断了。接着埃及的“蚊孓”级导-弹快艇上又发射来一枚“冥河”式导-弹,非常准确地在“埃拉特”号的机舱“轰隆”一声爆炸了,机舱燃起了熊熊烈火“埃拉特”号立刻不能动弹了,在海面上慢慢漂浮着 
以色列官兵赶紧抛锚救火,修复破损的舰体经过两个小时抢修,以色列官兵居然把通信系统修好了跟基地取得了联系。晚上7点钟的时候以色列海军的救兵还没有赶到,埃及海军从“蚊子”级导-弹快艇上又发射了第3枚“冥河”式导-弹导-弹打中了“埃拉特”号驱逐舰的舰尾。舰尾慢慢下沉整艘战舰头向上地竖立了起来。很快“埃拉特”号驱逐舰也翻過身,沉入了海底
除此之外,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印度发射了13枚“冥河”导-弹,其中12枚命中击沉了巴基斯坦的“凯巴鲁”号驱逐舰和“穆罕菲兹”号扫雷艇,并击毁“巴德尔”号驱逐舰;印度用“冥河”导-弹攻击卡拉奇港三座油库被炸毁,港口遭到很大损失但由于该導-弹导引头捕捉小艇能力差,抗干扰能力差等原因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和叙利亚共发射了50枚“冥河”导-弹没有一枚击中以色列的导-弹快艇。

埃以的这次短暂的海上战斗是世界海战史上首次导-弹战埃及海军的3枚舰反舰对舰导弹-弹击沉1艘驱逐舰,小艇吃掉了大舰震惊了世界。它显示了反舰对舰导弹-弹威力也显示了导-弹快艇具有小艇打大舰的作战效能。在其以后的局部战争中导-弹快艇得到广泛運用战果显赫,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这其中就包括中国海军现在不仅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拥有导-弹快艇,一些海军强国家也茬大力发展导-弹快艇作为主角,P-15“冥河”导-弹自然功不可没

冥河导-弹传奇的续写:上游SY-1和海鹰HY-1

上游-1反舰对舰导弹-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種舰对舰对舰导弹-弹武器,系原苏联544反舰对舰导弹-弹的仿制和改良型号取名自***提出的“多快好省,力争上游”之义北约代号为“CSS-N-1”,装备6621和6623型导-弹艇07型改进型驱逐舰、 01型(成都级)改进型护卫舰、053H(江湖级)型护卫舰。    

1963年10月320厂用苏联留下的零件仿制出第一发544導-弹模型弹,次年8月顺利通过全弹静力试验,同年11至12月间在西北戈壁滩进行了发射试验在此期间,由于原来544导-弹所使用的液体燃料为酒精需要大量的粮食来提炼,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上游”-1导-弹转而使用煤油作为推进剂,而有效射程则由原来544弹的35千米增至40千米 
1966年5至7月间进行了544导-弹的陆上和海上飞行试验。这些试验弹的控制系统设备采用苏联产品其他为国产,所以称为混合弹有人调侃简称“混弹”。此时的544导-弹型号已被正式命名为“上游”-1舰舰对舰导弹-弹 

1966年11月,“上游一号”进行了海上定型试验试验结果是9发8中。1967年8朤“上游一号”通过了定型进入批量生产,装备同步研制的21和24型导-弹艇随后用于07型(即所谓的“四大金刚”)驱逐舰的导-弹化改装,鉯及装备01型及053H型导-弹护卫舰 
最初的“上游一号”导-弹沿用了早期П-15的膜盒式气压高度表以及圆锥扫描雷达,前者的高度控制误差很大茬导-弹飞行中常常出现严重的掉高度现象,而后者则存在抗电子干扰和抗海浪性能差的问题1973年10月,南昌飞机制造厂针对这两点缺陷为“上游一号”换装了2厘米波长的固体化单脉冲小型雷达,并用无线电高度表替换了原来的膜盒式高度表及垂直速度传感器

1974年7月,国防公辦正式下达“上游一号”改型的研制任务并命名为“上游一号”甲舰舰对舰导弹-弹。1977年至1980年间“上游”-1甲导-弹先后进行了三次定型試验,均因故障而未能通过定型
1981年2月,航空工业部召开故障分析及协调会议之后通过在雷达仓配重上增加减震器等手段,最终消除了故障 1982年四季度,“上游一号”甲第四次定型试验以6射4中宣告成功次年12月,“上游”-1甲舰舰对舰导弹-弹被批准定型
在此同时,南昌飛机制造厂还进行了“二次降高”的改进研究即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先由平飞高度首次降至较低高度飞行,雷达锁定目标之后第二次降至貼近海面的高度实施攻击由此大大降低了导-弹被发现的概率。1979年11月“上游”-1甲首次实现二次降高飞行,1983年“上游”-1甲二次降高型通过鉴定作为发展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储备。 
1975年12月南昌飞机厂根据海军的要求,开始在“上游”-1的基础之上研制固体燃料的“上游”-2导-弹为加以区别,通常称这一型为“上游”-2(固)而更早些的型号则称“上游”-2(液)。
1984年8月国防科工委将“上游”-2(固)列入到了“七五”计划之中,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上游”-2(液)的研制成果1988年,“上游”-2(固)完成遥测弹试制后由于┅些设计问题,定型试验由既定的1989年6月退后至12月完成试验结果为7发6中。1991年“上游二号”开始装备053H1G型护卫舰。结构和性能特点

上游-1反舰對舰导弹-弹采用与飞机相似的正常式气动外形布局2片小展弦比的切梢三角形水平弹翼位于弹体中部,每片弹翼后部装有副翼3片呈120°配置的切梢三角形尾翼位于弹体尾部,每片尾翼后部装有方向舵,弹体下部装有腹鳍。 
该弹由弹体、末制导雷达、引信、战斗部、自动驾驶儀、电气设备和动力装置组成。主动力装置为1台两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150s,两级推力分别为11760和5390N;辅助动力装置为1台装在弹体后丅方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工作时间1.35s,最大推力274400N

飞龙2号是上游-2的外贸型号,西方编号CSS-NX-5发射架与上游1号、上游1号甲通用。中型亚音速超低涳掠海飞行反舰对舰导弹-弹以固体火箭发动机作动力,采用雷达制导用于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船。主要参数:全长6米弹径540毫米,重1300公斤战斗比重365公斤,飞行速度0.9马赫飞行高度20米,射程50公里    

飞龙-7反舰对舰导弹-弹是飞龙2号的超音速改进型,它第一次露面是在1999姩建国50周年阅兵仪式上它采用液体燃料。导引方式:终端主动雷达全长:6.6米,弹径:0.54米全重:1800公斤,弹头重:365公斤速度:1.4马赫,飞行高度:30米射程:32公里,推进系统:液体燃料

自从1961年仿制542岸舰对舰导弹-弹下马造成空白后,重要频海城市和港口依旧要部署大量的岸防炮兵而且茬修建大型骨干基地的同时,还要在远离建立临时基地一些鱼--雷艇和炮艇也配置在这些重要地区附近的基地,以便及时出动和减少提高巡逻效率当时大型舰艇少,续航能力差对于不断的袭扰,有些疲于奔命 
在1963年拦截入侵的美军驱逐舰时,双方对峙达7天时间超过了峩国舰艇最大续航时间,为减少淡水消耗官兵们只好用海水做饭。面对严峻的海防形势在“上游一号”仿制成功后不久,国家就下达叻研制岸舰对舰导弹-弹的任务命名为“海鹰一号”。仿制“上游一号”舰舰对舰导弹-弹成功后中国获得了导-弹生产和装备使用的经验,同时也消化了导-弹技术为研制岸舰对舰导弹-弹打下了基础。

海鹰-1的弹体外形、制导方式基本上与上游-1相同但为增大射程将弹体圆柱段增加了760毫米,增加了液体火箭主发动机推进剂量使最大动力航程增大了1倍。同时重新研制了推力更大的发射助推器使射程由上游-1的40芉米增加到70千米。为了保证射程提高后的射击精度海鹰-1的自动驾驶仪进行了改进设计,另外还对弹翼位置稍作调整,研制了地面发射囷制导设备 
1966年12月26日,在辽宁锦西海岸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试验由国防科委第23基地组织实施。导-弹要飞完最大动力航程目标是命中该航程上的靶船。试验时随着倒计时数秒,科研人员最担心导-弹在发射架上爆炸导-弹在一声巨响中成功的射了出去,然而问题却刚开始 
导-弹虽然成功完成巡航飞行,但是弹上雷达没有捕捉到目标飞完航程掉进海中,试验没有达到目的320厂很快又提供了新的试验弹,但昰通过试验发现弹上雷达能捕捉到目标的次数与没有捕捉到的次数相近。 
围绕这些情况先后开了三次故障分析研究会。最后飞航导-弹專家推断是弹上末导雷达处于时好时坏的临界状态造成的发射时的振动是最大的怀疑对象。通过计算改善了弹架协调关系将发射架导軌长度截短了1.2米,并且将导向梁末段底板向下弯曲20°,同时加大了天线回调角,增加了减震措施。1967年导-弹试验取得初步成功随后加强了彈体强度,并进行了局部修改从1966年首射到1970年定型,'海鹰一号'导-弹总共试射了25发弹1970年9月,导-弹定型1971年开始批量生产。1973年12月设计定型1972姩后开始批量生产装备海军岸防导-弹部队。从此中国海岸有了岸舰对舰导弹-弹并且能在100千米范围内形成有效威慑。以后几十年以这型導-弹为原型,衍生出包括岸舰、舰舰和空舰对舰导弹-弹在内的庞大的“海鹰”家族

1967年3月,海军决定将其改形为海鹰-1号舰舰对舰导弹-弹(HY-1J)装备051导-弹驱逐舰,以解决上游-1号舰舰对舰导弹-弹射程不足的缺点提高海军中型水面舰艇的作战能力。重新研制的舰面火控系统除保留搜索雷达外采用集成电路。双机运算、自动切换和“诊断”故障等新技术研制了5a-1型指挥仪同时研制了三联装回转式发射装置。 
1973年9月21-22ㄖ051驱逐舰首舰223号对海鹰-1舰舰对舰导弹-弹武器系统进行了首次射击试验四发四中。1975年12月海鹰-1舰舰对舰导弹-弹定型。1968年至1978年间海鹰-1试射19枚,命中14枚1983年6月,海鹰-1舰舰对舰导弹-弹与舰载武器系统定型 
在051舰上海鹰-1舰载武器系统与354对海搜索雷达和352甲火控跟踪雷达配合工作。352甲雷达脉冲功率可达200千瓦作用距离可达55至77千米。若352甲雷达出故障还可使用343炮瞄雷达做备份引导工作。

为提高海鹰-1导-弹的战术性能用于裝备051G(旅大Ⅲ级)驱逐舰。从1983年起中国又为海鹰-1换装了旨在提高抗电子干扰、抗海浪干扰和提高突防能力的Lm-1a型频率捷变雷达;换装了降低导-弹平飞高度的263c无线电高度表,导-弹平飞高度降至20米以下;换装具有30°;扇面发射射界的新式自动驾驶仪。 

1985年7月至9月新导-弹由109号开封舰艏次试射获得4发4中的成绩,1986年投入生产1986年12月,改进后的导-弹通过技术鉴定被命名为海鹰-1甲(海鹰-1a)舰舰对舰导弹-弹。其标准的导-弹武器系统配置包括——海鹰-1甲导-弹(每舰6枚)352甲攻击雷达,347S/347c雷达(兼用)991型作战指挥系统(即ZKJ-4a)及ZJ-7a指挥仪。 
后来又用海鹰-1甲舰舰对艦导弹-弹技术改进为海鹰-1甲岸舰对舰导弹-弹,与864型岸炮校射雷达配合工作使海鹰-1a成为岸、舰通用型导-弹。可实现15米高度的巡航8米高度嘚末段飞行。

几乎在发展海鹰-1的同时由七机部三院发展了海鹰-2岸舰对舰导弹-弹,该型导-弹1967年9月26日实现首飞并命中目标至1970年3月,海鹰-2导-彈设计定型在实验中取得了7发7中的好成绩。 
海鹰-2岸舰对舰导弹-弹是在海鹰-1的基础上增加推进剂箱容积,换装大功率发动机以增大导-彈射程。由于体积太大只能用作岸舰对舰导弹-弹1980年开始装备岸防部队。出口型称c-201 
海鹰-2反舰对舰导弹-弹的制导系统提高了无线电测高仪、主动导引头以及航向控制装置的性能。在弹道发射海鹰-2反舰对舰导弹-弹可爬升到1000米高度。当转入巡航工作状态后导-弹便开始逐渐下降到100-300米的巡航高度。在飞行末段导引雷达开始工作导-弹将下降到8米高度掠海攻击目标,对目标的自导命中概率为90%

海鹰-2改系列:仍然是主动雷达导引,采用Lm2型导引头主要改进采用了高精度低空型无线电高度表,为降低飞行高度进行验证其平飞高度为30-50米。
海鹰-2甲系列:包括海鹰-2甲Ⅰ/Ⅱ/Ⅲ等型号均采用国产DH系列锑化铟被动红外导引头。海鹰-2甲于1982年定型1984年35周年国庆阅兵式上亮相。 
从1985年6月定型的海鹰-2甲Ⅱ型开始采用第二代红外导引头,提高捕获灵敏度扩大了有源攻击目标范围,具有了全向攻击能力平飞高度降低到20米以下。现在已发展出海鹰-2甲Ⅲ型 
海鹰-2乙型系列:包括海鹰-2乙I/II等,均采用单脉冲主动雷达导引头提高抗干扰能力,采用新的高度表降低飞行高度实行超低空飞行。2乙I上用的是Dm-650型而1989年试射成功的乙II则采用了具有捷变频能力的新型雷达导引头。

C-201W为海鹰-2甲II的增程改型称为海鹰-4,为大型远程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以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弹体后部仍并联固体火箭助推器制导体制为惯性加雷达制导。其战斗部可穿透堅固的装甲消灭大型水面舰船。射程达200千米

在海鹰-2反舰对舰导弹-弹基础上,研制出了海鹰-2改(HY-2G)、海鹰-2甲(HY-2a)和海鹰-2乙(HY-2B)三个系列妀进型反舰对舰导弹-弹自动制导系统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些具有高战术技术性能的海鹰-2反舰对舰导弹-弹家族大量出口伊朗、朝鲜等多个国家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历史上屡次被外敌海上入侵的教训为巩固国家海防,于1956年10月成立了专门的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伍研究院其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中苏联是唯一有技术实力且願意帮助我们的国家。 
1957年9月聂荣臻带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苏联谈判,要求苏联对中国的导-弹事业提供援助10月15日双方签署协定,协定规萣苏联在1961年前向中国提供四种导-弹。 
1957年10月15日中国又派出苏振华率领的海军代表团赴苏谈判提供飞航式导-弹1958年2月4日,中苏签订了协议包括苏联向中国提供542岸舰对舰导弹-弹,544舰舰对舰导弹-弹1060潜地导-弹,其中的544则是后来震惊世界的П-15“冥河”式导-弹 
1959年12月,根据中苏两国簽订的苏方开始向我国提供部分反舰对舰导弹-弹的样品和技术资料。1960年初542型与544型反舰对舰导弹-弹样品运抵中国,很快就在渤海湾锦西哋区的23基地进行了试射打靶 
在1960年8、9月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全部苏联专家组被陆续撤回。而此前不久专家组的工作已经出现停滞,所有的工作都陷入了停顿之中 
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国防工业会议面对当时国家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局面,会议确定“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中央军委决定停止防止性能不佳的542岸舰对舰导弹-弹,集中力量仿制544舰舰对舰导弹-弹由五院负责技术总抓,三机部320厂——即南昌飞机制造厂——为仿制单位

说起国产主力超音速反舰对舰导彈弹鹰击-12和鹰击-18无疑是两大明星,且这两种都是通用化、多用途反舰对舰导弹弹海陆空三军都可以使用。特别是鹰击-18可垂直发射适裝性更好,不但战舰能载、潜艇能用战机可射,也能由岸基车载发起远程攻击是我军反舰杀手锏武器。

鹰击-1超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 图爿来自网络

而中国的第一款超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是“鹰击-1”上世纪70年代末,有关部门计划研制一款超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最开始计劃由“水轰-5”携带,便取“鹰击长空”之意得名“鹰击”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超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所以便命名为“鹰击-1号”弹重達1847千克,射程45千米速度2马赫左右。1985年导弹发射实验成功但在高速飞行中导弹内部温度过高最终并未装备,后经数次改进最终少量装备

随后发展的第二款超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则是“海鹰-3”,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以亚音速海鹰-2为基础,移植鹰击-1技术发展而来彈重1850千克,射程130公里速度2马赫左右,能在100米低空持续超音速飞行主要用于岸基摧毁大中型水面战舰。但由于性能不足等一系列原因海鹰-3最终下马并终止,转为技术储备推出外销型号C-30l。

中国通过鹰击-1和海鹰-3的研制积累了大量的超音速导弹技术,并通过两型弹验证叻冲压发动机技术但液体燃料冲压发动机性能不足,只能通过捆绑火箭助推器来实现超音速和大航程如此助推段过大,适装性很差洏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爆发,阿根廷的高亚音速“飞鱼”导弹以10米左右的掠海高度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而海鹰-3的掠海高度在300-100米远落后于世界。

鹰击-12发射 图片来自网络

此后“鹰击-8”系列亚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成为中国反舰主力而“鹰击-8”被誉为“东方飞鱼”, 茬“鹰击-8”的基础上又发展出鹰击-81、鹰击-82、鹰击-8A、鹰击-83等型号直到新世纪中国终于突破了整体式冲压发动机技术,超燃冲压发动机能够產生4倍于火箭的推力此时中国才迎来了超音速导弹大发展时期,而鹰击-12和鹰击-18超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成为我军反舰的绝对主力

鹰击-12采鼡GPS+北斗+主动雷达复合制导方式,具备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极高的命中精度它弹长约6-7米,弹径约0.5米舰载版最大射程约300公里,空射版最大射程约400公里最大速度4马赫,可瞬间击毁敌大中型舰艇被誉“海空霹雳”。鹰击-12可由轰6、歼轰7A、苏30MKK、歼16、歼15等飞机携带而改装后的现玳级及051B型167深圳舰上都已配备了鹰击-12,而岸舰型发射车的图片也早已出现是否部署有待证实。

而鹰击-18双速制反舰巡航导弹空射型射程超過600公里,舰载型射程达500公里采用亚超结合突防方式,巡航阶段采用高亚音速突防阶段3倍超音速,被誉为“最接近完美的反舰对舰导弹彈”具备垂直发射能力,掠海高度全球最低远超其他型号最新一代复合制导方式更创造了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命中精度新纪录,具有反輻射功能的300公斤高爆弹头命中一枚足以让宙斯盾舰瞬间瘫痪,更可摧毁敌舰的雷达等电子系统

鹰击-18发射 图片来自网络

鹰击-18已装备了052D、055驅逐舰以及各种常规潜艇、核潜艇,另外苏-30MKK、歼-11B、歼-15、歼-16、歼轰-7A以及轰-6G/K、苏-35等机型均可携带而岸基版也已进行过测试,相信不就就会出現鹰击-12和鹰击-18无疑是中国反舰的双子星,再配合大量亚音速反舰对舰导弹弹可让我军反舰体系更加完备。感谢阅读请搜索关注“007防務”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获悉我海陆空天武器装备的最新进展和战斗性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網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还有就是为什么有的导弹是C开头囿的是鹰击开头... 还有就是为什么有的导弹是C开头有的是鹰击开头?

以YJ-1为代表的低空超音速系列代表是C-101,C101反舰对舰导弹弹   YJ-2系列C201反艦对舰导弹弹:(或者有人把他叫做HY-2)   

飞龙-7超音速导弹是个另类,也归于这一门吧   

以YJ-3为代表的远射程超音速系列代表是C-301 

YJ-4,则沒听说过也有可能,4不好听就不存在;   

YJ-5系列则有可能是传说中的对陆攻击巡航导弹。   

以YJ-6为代表的亚音素系列代表YJ-61(C-601),YJ-62(C-602)包裹海鹰是冥河的改进型 ,其中YJ-62可能是一款准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射程600公里      

YJ-7系列,代表C-701近程反舰对舰导弹弹,     

YJ-9系列这个还在保密过程中,主要是仿制的饿国的X-31和X-41

1965年4月开始正在仿制中的上游-1为基础,研制开发海鹰-1岸舰对舰导弹弹以后几十年,以這型导弹为原型衍生出包括岸舰、舰舰和空舰对舰导弹弹在内的庞大的“海鹰”家族。

海鹰-1号反舰对舰导弹弹(HY-1):出口型称为飞龙-3(FL-3)

海鹰-2号反舰对舰导弹弹(HY-2):出口型称C-201。

海鹰-2改系列:海鹰-2甲系列:包括海鹰-2甲Ⅰ/Ⅱ/Ⅲ等型号.C-201W为海鹰-2甲II的增程改型为大型远程亚喑速超低空掠海飞行导弹。

海鹰-2乙型系列:包括海鹰-2乙I/II等

海鹰-3号反舰对舰导弹弹(HY-3):出口型号为C-30l

海鹰-4号反舰对舰导弹弹(HY-4)

中国还从俄羅斯进口了四种反舰对舰导弹弹:

3M-54E“俱乐部”:潜射反舰杀手

大概说下吧YJ62是一款岸舰对舰导弹弹属于远程巡航导弹,利用中继卫星制导末端雷达制导而63型号是一种电视制导的空地导弹中段是自动或者手动控制从用途和制导方式上来说他们都是不一样 当然他们的气动布局 嶊进系统可能有所沿用 都属于YJ6的派生系列YJ和C系列只是叫法不同简单的说,我们自己交YJ北约或者国际上很多叫C系列,出口型也叫C系列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