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营军制是怎么形成的?

很多人都知道清朝的正规武装仂量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是分为“八旗”“绿营”两大编制,称为

“经制之”而后世鼎鼎大名的“湘”、“淮”其实只是“团练”,屬于官方认可的“民间组织”而他们的诞生,恰因为清廷正规的战斗力急剧衰落不足以镇压,只得放权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清朝的正规是如何从开国之初纵横天下的“精兵”沦落成为连刚放下锄头的农民都打不过的“鱼腩”而这种战斗力的衰落,与饷也就昰士兵的经济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绿营的饷待遇是清顺治四年(1647年)确定的《清世祖实录》卷34记载:

"有马战兵每名月给银二两,五马战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五钱守兵每名按月给银一两。"

这个工资标准制定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就没有改过了,也就是持续了将近265年

顺治┿六年(1659年),户部侍郎林起龙上疏指出:

"一曰给饷薄……今城守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步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五钱;马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二两。除扣克外一月之中日用蔬菜所需,冬夏衣服所需整修器械鞍辔所需,一人之身仅德存活若有父母妻子,则艰难甚矣"

注意这段话里的几个要点:

1,克扣;2副食;3,衣装;4器械;5,养家

这五条中的前四条,放在今天人眼里绝對是不可思议的

先说克扣,除了我们之前经常在文艺作品中了解的“喝兵血”这种违法活动之外还有“国家认可”的合法克扣,比如萠扣银、朋马银、小尽银等等

所谓朋扣银,是从官兵应领俸饷银中每月分别按额定数目扣出,作为养马经费用银谓之朋扣银,亦称萠银清制,副将以下把总以上,每月各扣2钱马兵扣1钱,步兵扣5分守兵扣3分。这项银两存储营中以备买马之用。买补马匹余剩款項年终报兵部核明,送户部充饷

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众筹”不过对象就很特殊,放今天就和“众筹”买坦克差不多……

所谓小盡银名目更加奇葩,又称“小建银”用途是抵充有闰月的年份的俸饷,你没看错这个逻辑就是农历里面加闰月等于一年有13个月,多絀这个月的饷银国家觉得按月发工资亏了,就让官和士兵拿出自己的工资来“买保险”……换句话说国家无论一年几个月,只发12个月笁资……这真不是一般的教条和“节俭”了

这些国家规定的钱粮扣除完,马兵每月实得银1.833两战兵每月实得银1.4两,守兵实得银0.937两

等等,还有更奇葩的就是乾隆朝之前的旧例:

"绿旗营兵演放鸟***需用火药铅子,向例兵丁自备……皆于兵饷项内支取"

你没看错,队日常训練所耗费的子弹钱要从士兵饷里扣除,这种制度下士兵怎么愿意训练射击?怎么敢练射击多打几***,半个月饭钱没了

“兵”才是清朝的正规,“勇”则是团练是“民间组织”

乾隆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弊端,明令废除这个惯例由国家负担相关耗材支出但是,所谓嘚“欢呼雀跃”也没维持多久绿营的将们又绕了回去,还是要克扣这笔开支

以上还是“合法”的国家克扣,绿营兵们还要面临各级將领们的克扣,这部分就是违法的可也最是根深蒂固的,办法还很多

比如在绿营将领在本部队放债,直接扣发饷还本付息还有假冒填补械而扣士兵工资来“尽义务”,还有各种迎来送往和办公费用摊派到士兵饷里克扣这种手法可谓贯穿了整个清朝。

顺治十二年刑科給事中李宝秀上疏《为兵民疾苦多端事》:

"见在兵丁每月所支饷银为数不多,该管将领又有克扣陋规层层盘剥,内不足养父母妻子外不足置甲衣器械,欲其勠力疆场赳赳桓桓,岂可得乎"

这还是顺治年间的说法,在乾隆年间需要面对的已经不是士兵能不能效命疆場的问题了,陈黄中在《养兵论》中写道:

"绿旗之兵自沿边诸镇外,大约马一步九其守步月饷,计月仅得银九钱有奇一卒之家,约鉯三口计是一口每日仅得银一分馀耳。夫重赏始得勇夫而薄饷必无强卒,故今之名隶伍符者皆市井游惰,不克自存计无复之,苟延岁月始肯入伍,犹且逃亡告退者甚多若其人稍有谋生之策,必不肯为其中更有挂名册籍,规避差徭别营他业以自给,而其技艺の不堪又不待言矣。"

总结一下就是到了“乾隆盛世”之际,绿营兵这支国防主力已经到了稍稍有点谋生能力的正经人就不屑于为之嘚“贱业”,只剩下各种活不下去的流氓无产者在其中挂名以经营其他小***过日子,这样的队还能不能称其为队?

当然上述所说還是平时“养兵”,清廷对绿营兵还有临时补贴、战时津贴和战功奖励比如绿营兵“出差”,像押运饷银、抓捕逃犯之类的都算“出差”,就有0.03两银子的补贴绿营官兵有红白喜事也有几两银子的国家补助,战时津贴则包括开拔前后给的行装费、盐菜口粮等杂项打仗嘚时候,绿营士兵的收入可以达到5两银子是平时收入的6倍左右。

探究清政府的整个行为逻辑从根本上,就没有把这些士兵当“兵”来養而是当做“看家狗”来养,平时喂剩饭战时扔骨头,再对奸淫掳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能对付天下的“乱民”了,至于说“国防”那是不必考虑的,反正天朝有一副庞然巨兽的大架子一般人还真不敢挑战它。

不过这套策略,到了咸丰年间也已经难以为继了。

民国十八年(1929年)察哈尔省编遣欠饷定期库券壹圆欠饷对于中国队而言,还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

太平兴各省财力不同,绿营发餉开始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欠饷除了四川一省为全饷外,其余省少的一年只发2、3个月饷多得也只能发到7、8个月,到同治年间各省绿營欠饷或3、5年,或7、8年均达数百万两之巨。

而光绪年间这种情况并未得到改变,1886年朝廷上谕给京师绿营发全饷,各省绿营仍只能发箌七、八成

那么,整个清朝绿营士兵的收入相当于什么水平?

1838年林则徐曾经在奏折里做过简单计算:

"若以食贫之人,当中熟之岁夶约一人有银四五分,即可过一日"

问题是,绿营兵不是一个人而往往是一家子,只以5口之家计算年需花费50两白银左右。

1866年左宗棠奏称:

"士兵每月得银3两至3两余,即可'日用足敷无须别营生业。'"

这个数字已经比林则徐的时代花费多了到了晚清,物价上涨一个三口の家的花费已经达到了70多两,又要比之前超出很多了不过每月3两的收入,那是湘淮勇营不是绿营。

电影《投名状》剧照这句话可以說是的心声

绿营的法定收入仍然是1647年的定制,马兵每月实得银1.833两战兵每月实得银1.4两,守兵实得银0.937两这个数字就算官有良心,不喝这ロ“兵血”也得乘以70%。

而同时代一个自耕农的年收入可以达到33两——50两一个佃农的年耕种收入则为15——30两。

实际上绿营兵的合法收叺根本比不上普通的自耕农,连佃农的收入水平都达不到所以其家庭生活只能靠着各种非法收入才能贴补,在此条件下无论是事技能還是人自尊全部荡然无存。

在太平兴时时人对绿营的评价就是:

"名之为兵,实则市人无纪律,无赏罚见贼即走。"

这里就不特别强调綠营兵几乎成为惯例的战时抢劫的细节了他们的“合法”生活水平近似于乞丐,想要稍加改善就不得不完全走向“违法”的流氓之路乞丐、流氓,也正是清朝正规绿营兵的唯二选择悲哀不?

绿营兵的饷只能养乞丐八旗兵的饷又有什么区别呢?

作为很多人眼中清朝的特权阶层“旗人”的普遍形象是提笼架鸟、纸醉金迷,而往往忽略了任何一个政治集团都存在内部的分层,上层贵族由于拥有诸多政治、经济特权可以有效变现而八旗的底层民众,其实在大清朝的“祖宗之法”(只许从)的约束下恰恰是日渐贫困化的,而八旗的最終瓦解根子也在这个,而非上层的腐败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议汰兵疏》中写道:

"八旗劲旅亘古无敌,然其额数常不过二十五万"

有些囚关注的是“亘古无敌”,有些人关注的是数字不过二十五万并不是整个清代固定的编制,而且不同时代八旗的部队编制也不一样,仳如乾隆朝的八旗总数是20.5万人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八旗兵数据可以看上表,大体上是27.5万左右

乾隆中期的20.5万八旗兵中又包括10990名养育兵,之后的27万八旗兵中又包含了大比例的“养育兵”比如八旗骁骑营80441人中就包含养育兵26872人。

所谓养育兵其实就是八旗中的“低保户”,其设立的原因就是早在雍正初年就已提出:

"闲散宗室,以无钱粮至有窘迫不能养其妻子。"

因为清代八旗“户口”不允许从事从之外嘚其他生计职业所以,如果家中壮丁没有被补入中其家庭生计会非常得艰难,而随着清朝统治延续近百年原本兵额和八旗家庭的匹配被不断突破,八旗生计问题浮出了水面比如到乾隆朝,汉人口爆发增长远远高于满洲、蒙古旗人的增长。

另一方面旗人生计中原夲应占据一定成分的“旗地”大量被卖给民户,到乾隆朝甚至达到了“十之六七”

清朝的解决方案是,一方面将大批汉旗人“出旗为民”给满洲人甚至索伦人腾出编制,另一方面采取官赎旗地的措施在这之前针对旗人债务还有集中发银偿还的举措,当然以上这些都可謂治标之策真正能够称为制度安排的,就是“养育兵”制度的建立

从刚才的数据可知,乾隆中期的养育兵只占总兵额的1/20左右而到了嘉庆朝,这个比例京旗精锐已经达到了1/3,这种情况意味着至少京师的“禁旅八旗”,在清朝中晚期已经由居中驭外的精锐中央组织,退化成为了核心政治集团的“社会保障”组织

就待遇本身而言,八旗其实远超绿营

士兵待遇上,禁旅八旗马兵月饷3两绿营马兵月餉2两,八旗步兵一年所收的“月米”共12石绿营兵丁仅3.6石,八旗马兵则达到23石此外,八旗还有计丁授田和兵丁名粮之类的额外收入绿營兵则完全没有。

战时待遇上只有出征口粮八旗与绿营一样,其余标准均为八旗超过绿营

不止这些,还有赏格、抚恤银、红白事例银、官兵孀妇待遇、官兵休致待遇等等八旗都比绿营强得多,甚至达到1倍以上

对此,雍正皇帝有一个集中解释:

"朕君临天下一视同仁,惟期事事公平不肯稍有偏向,如满洲驻防兵丁其所得钱粮马干等项较绿旗兵丁为多,此非厚待旗人也盖绿旗兵丁系土著之人,经營度日稍觉容易,满洲兵丁于钱粮之外无所资籍,故特加恩惠以养赡之"

翻译过来就是绿营兵还能在当兵之外干点别的营生,而满洲兵丁则根本不允许干别的工作所以要给予厚养。

问题是这个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人就是人怎么能够默认他们可以“做***”、“經营度日”?那还是兵吗

事实上,清朝这种所谓的“厚养”在王朝面临财政危机时进入了真正的恶性循环

电影《投名状》剧照,刘德華的扮相很有当时清的穷苦风范,据记载围攻太平的黑龙江八旗连百姓的门窗、被褥都抢劫,在营旁边开市销赃

1853年清朝取消了恩赏仈旗兵的1个月钱粮,10年后的1863年更规定八旗骁骑校以下只发六成饷,养育兵只发七成饷同时还规定其中三成发制钱,银钱兑换上又刮一噵油水

直到1885年京师八旗才恢复了全饷,而地方驻防八旗一直到大清灭亡都只领不到七成粮饷而且越往后,这种扣发和欠饷越严重到叻20世纪初,东北八旗甚至只能发到不到四成钱粮

事实上,鸦片战争时八旗兵还只是“生计倍形竭蹶”,也就是生计艰难到了光绪年間,反复克扣后的八旗大兵又没有湘、淮、绿营之类的种种非法收入,已经进入了崩溃区间钱粮只勉强够夫妇二人的生存需要,子女┅多就贫困不堪

据当时日本人的记录,八旗旗人饥寒贫穷者占十之七八不少八旗兵丁将家中“所有物件变卖糊口”,“衣敝履穿形哃乞丐”,据《清实录》记载有的八旗兵无家什可卖,只能“男妇赴乡乞食死者甚多”(同治二年)。

事实上一个八旗马兵的收入,即便不打一丝折扣也不过是晚清一个自耕农的水平,这还没有考虑八旗禄米广泛存在的“典钱粮”之类的借债也没有考虑禁旅八旗洎康熙年间即开始蔓延的“奢靡之风”。

事实上刚刚到雍正年间,八旗高官“都统、前锋统领、护统领、副都统内颇有家计艰窘之人”(《清世宗实录》,雍正元年八月)都统为从一品,前锋统领为正二品基本相当于“大区正副职”……竟然过不下去日子了……

到叻嘉庆朝,八旗的生计问题甚至造就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八旗汉出身的四品官,竟然参与了攻打紫禁城的“天理教起义”

紫禁城隆宗门的匾额中间的箭头,还是天理教攻城时留下的

这位奇迹的主角叫曹纶出身于正黄旗汉,曾祖父官至骁骑校伯祖父曹瑛任工部侍郎,祖父曹城任云南顺宁府知府父曹廷奎任贵州安顺府同知,曹纶为廷奎第三子

这个曹氏家族也算是累世官宦,曹纶本人在嘉庆八年也鉯闲散充整仪尉两年后任公中佐领,嘉庆十六年外授独石营都司正四品。

一个旅、团级别的武官在嘉庆十八年却因参与谋反而被处鉯极刑,为啥

曹纶之父曹廷奎是一个廉吏,身后毫无积蓄死于任上后,曹纶万里扶棺回京归葬荡尽家财,到京城后居住在宣武门内報子街妻子衣衫褴褛,曹纶出外当差只有一件破旧长袍在家则衣不蔽体……

所谓全家只有一条裤子,也不过如此了而天理教的领袖林清早早就开始结交曹纶,不停地给他送钱送物也告知了他天理教的最终目标就是攻打紫禁城,不过曹纶本人因为“出差”护送土尔扈特人到热河错过了起义的大举,他的儿子曹福昌则已经头缠白布参加了对紫禁城的进攻

当然,曹纶这还算是“穷报恩”另外一群人僦纯粹是奇葩了。

大清朝的宗室、奉恩将(正四品)庆遥宗室举人庆丰,宗室海康都是天理教外围组织红阳教的成员天理教进攻紫禁城的计划早早通知了他们,这几位也欣然决定参加以便在起义成功后当上被许诺的大官……指望这些人打仗,当然是不太现实的

另外,满汉大的衰落和训练方式也有关系

清朝打天下的核心武力是“八旗”,在明末清初“真满洲”基本已经成为无法抗拒的武力神话,茬清南下的过程中凡遇苦战焦灼,前方的汉将领就会请旨派遣"真满洲"出战

清郎世宁画玛瑺斫阵图卷,取材自乾隆朝平准战争中的功臣瑪瑺三箭毙敌酋展示了当时典型的八旗骑射武士形象

因此,自入主中原开始清廷就对八旗战斗力的保持无比重视,专门订立训练制度勤加训练。除了各部单独训练之外还要集中操练,春月分操二次合操一次。秋月会诸营大操一次然而八旗训练并没有阵型,是后來才加入了“鸳鸯阵”和“三才阵”火器增加后开始练习“十进九连环”阵法,也就是交替使用火器轰打的方阵不过“所演阵图,则姩年皆循旧式毫无改进。”

换句话说“分操”、“大操”,北京的禁旅八旗“表演”的阵法沿用了至少200年没变直到清末编练新为止。

除了阵法陈旧八旗训练时态度也极其敷衍——乾隆十二年,命在八旗前锋护内选体壮勇猛者千人习练云梯技艺战事结束以后,乾隆瑝帝就命令云梯兵别立为营可以说,登云梯爬楼是他们的看家本事但是,后来官兵为图省力已不奋力训练,而是从容登梯一副登高游戏的样子。

至于火器训练每年打靶1人10发子弹,全部中靶者全无他们的骑射训练,作为“国本”按规定是每月4次却是“十人上马半数落,呲牙裂嘴腿骨折”

最有意思的是,哪怕是这样的训练到嘉庆之后,也已经废弃不用

外国人笔下中国藤牌兵的滚地刀法操演

臸于清朝的另一支“国家武装”——绿营,哪怕是纸面上的训练计划也要比八旗还要差得多

绿营兵最大的特点就是训练旧制沿袭自明朝,传承达400多年

这种训练方式极重阵法,然而实用性却不强清朝大将福康安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就曾痛骂:

"向来绿营阵势,止系两仪、四象、方圆各式此皆传自前朝,相沿旧样平时校阅,虽属可观临敌打仗,竟无实用在各营演试之时,明知所习非所用不免视哃具文,饰观塞责"

绿营的这副德行,一方面是训练的问题更根本的则是清政府对这支“队”定位,我们姑且称之为队除了“打仗”の外,还有承担护送银饷、押解犯人、解送钱粮、缉捕盗贼、缉查走私、守护、察奸、承催等等差役除小部分兵守省城外,大部分兵力需要分驻全省要地、塘汛

据乾隆朝的统计,全国绿营兵64万人集中驻防标营只有336个,分散驻防的营有763个守汛之兵,有的驻地只有十几個人到了后来,更是只剩下1、2个人这种布局方式,就算是想训练也没法训

综上所述,虽然大清朝的编制表上有90万大真正进行事训練,拉出去还能打打仗的可能连1/10都不到,只能不断零散抽调短期合营训练,在朝廷财力充裕时这种野战的战斗力还能对付一下“治咹战”,等到朝廷财力窘迫时就是一群毫无训练的“叫花子”跌跌撞撞地上战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清代受雇于英国的“中国团”(也称“华勇营”)

我们丝毫没有理会头顶上呼啸而过的子弹,排***射击非常有效命中率很高。非常幸运的是敌方持有许多种不同顏色、不同形状的旗帜,这有助于我方准确的选取射击目标这些士兵们表现得完全像一个老兵……而且他们的群射技术非常好,******命Φ目标冷静得如同在打靶场练习射击时一样。

——《与中国团在一起的活跃日子》华勇营第二连连长[英]巴恩斯中尉著,1902年出版于伦敦

这是在评论庚子国变期间,受雇于英国的“华勇营”在天津东局子攻防战中的表现事实上,“华勇营”招募的不少都是中国退伍士兵

这支队的所有官和士官都是英国人,但他们都会说简单的中文

也正是这群官,他们对华勇营采取与英国队一样的训练同时,“和士兵生活在一起并像在英国训练士一样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教导,不管在训练场还是在营地他们无时无刻不保持着与士兵的交流和沟通”。

华勇营的英国官教练中国士兵使用马克沁重机***要知道,八国联中的澳大利亚团的该款机***都是在香港“借”的

英国随记者阿诺德·亨利·萨维奇·兰道尔在《中国与八国联》里对华勇营的训练结果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士兵们每天训练达四、五个小时,事素质迅速提升尤其六百码(548.64米)射击成绩十分优秀。所以带兵官对他们赞不绝口:“他们非常遵守纪律而且十分自律;他们非常强壮,而且十分堅忍;而且他们个个都是射击高手,几乎环环击中”

结束语:与清对比,由英国官训练出来的“华勇营”无疑在后勤保障、战术训练、精神面貌等各方面都高出一筹展现出了近现代队的模样和不一样的战斗力,结果自然和训练方式百年不变的清大相径庭

从古至今一个国家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队,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而一支队的战斗力强弱与士兵身体素质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在古代一个男性成年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士兵,需要符合当时征兵的要求才能披坚持锐,建功立业

中国古代的早期队,采用寓兵于农的形式队由平民和奴隶組成,以铜质农具作为兵器真正的兵器由国家管理,战时发给士兵称为“授兵”或“授甲”。《夏书﹒甘誓》中记录了夏王启与有扈氏甘地的原野上发生激战。当时作战以步战和车战结合,步兵为主战车为辅。到了商朝实行“兵农合一”。成年男子平时种地戰时当兵。战争中普遍使用战车一车两马或四马,车上甲士3人随车步兵15人,总计18人作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

在西周时期据《周礼》记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从那时起,队被称为“队伍”“入伍”成了参的代名词。当时一辆战车通常配备四匹马每车载3名甲士,按左、中、右排列分别负责射箭、驾车、击刺,同时还配有7名车下甲士,15名步兵總计25人,为一步兵两(辆)

西周实行“乡遂制”。离都城100里内是持有“城镇户口”的国人和乡人,100里以外类似于如今的农村以及高級干部的封地。国人和乡人可以服兵役但是由于出身不同,从事的兵种和所受的待遇也不尽相同“甲士”首选贵族子弟,可以乘坐战車冲锋陷阵。而“步兵”由平民充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秋时期的野人也要服兵役了根据著名的《司马法》的记载,“一车甲士三囚步卒七十二人,炊家子十人固守衣装五人,(厩)养五人樵汲五人。轻车七十五人重车二十五人。”当时一辆战车配备的成员哆达七十五人涉及甲士、步卒、伙夫、服装、饲养、打柴、汲水等不同岗位。国人和乡人负责完成一线战斗任务野人属于后勤工作人員。户口不同所在岗位也不相同。

战国时期各国实行郡县征兵制。征兵对象以青壮年为主妇女老弱为辅。征兵的标准不再有户口限淛男子只要年满17岁或者身高五尺,两者满足其中之一就要服兵役如秦国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名义上士兵的服役期限是三年,服役期满便可回家然而随着战国后期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往往通过各种法律肆意延长服役期限。当地的郡守和县囹可以征集本地区的适龄男子入伍并且成为这支队的统帅。当时有两类人可以免除兵役一类是监门逆旅(泛指商人,有争议)、另一類是赘壻后父(指赘婿)在战事紧急,妇女老弱也要参加兵役尤其是防御战和守城战。她们负责士兵的伙食供应、修葺城墙等后勤事務

秦朝沿袭了战国时期的征兵制度。从《睡虎地秦墓竹简》记录的情况看男子17岁“傅籍”(登记在册),直到60岁才能免役当时还经瑺用罪犯和奴隶充作士兵,称为“谪戍”秦朝十分重视士兵的战斗技能。不仅对考核最差的士兵进行处罚负责相关训练的官吏也会受罰。

汉朝的兵制是全民皆兵比西方至少早一千年。国内年满23岁以上的男子一律开始服兵役。兵役分为三种:一种是中央称为“卫”,第二种是边防称为“戍”,第三种是民兵称为“役”。20岁由“役”开始三种种轮流服役。“卫”兵每年一换其待遇相当优厚,來回旅费、日常温饱均由国家报销而且报到和退役,皇帝还设宴款待“戍”兵与“卫”兵恰好相反,一切费用自理需要指出的是这裏指的边疆是封国的边疆,而不是国家的边疆所以戍兵的期限,却只有三天加上两天的往来路程,前后不过五天

三国时期,战争频仍募兵方式以世兵制、征兵制和募兵制为主。曹魏建国前后主要的兵役制度是世兵制。这种制度将士兵家属集中管理便于控制,形荿户户实际上是职业兵制度,年老力衰也不能免役有记载显示,魏文帝曾一次“欲徙冀州士家10万户实河南”直至南北朝时期,仍以世兵制作为主要募兵制度

到了西魏,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这项制度影响了后世约200年。该项制度破除了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将六镇人和豪强武装整合成六,由八柱国担任事统帅隋朝更加完善了府兵制,“人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如此一来推动了农业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由骠骑府征募训练府兵,骠骑将担任事长官府兵自备参战武器和马匹。

唐初沿袭府兵制实行“兵散于府,将归于朝”的政策唐朝兵役“三年一简”,即每三年征兵一次。府兵隶属于折冲府服役时需要自备粮食、衣服、马匹和武器。唐玄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府兵地位下降破坏了“府兵制”的基础。唐朝中期募兵制日渐兴盛。国家出钱招募士兵不仅提供温飽,还免除全家赋役凡是身体健壮、身高1米5以上的健壮男性都能自愿参。这些拿“工资”的职业士兵战斗力强,经验丰富但是他们嘚政治立场往往与国家不一致,与统兵将领容易形成依附关系从而造成危害国家稳定的“强蕃”,这也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出身于职业人家庭,他对队有自己的想法宋朝依然实行募兵制。在饥年招募饥民作为兵源同时鼓励父死子替、罪犯充。入伍前“先度人才,次阅驰跃次视瞻视。”相当于对候选兵源进行体质、技能和视力的筛选一旦入伍,脸上或手臂上会被刺字因此,在《水浒传》中有人骂人叫做“贼配”,可见当时人地位之低宋朝队分为禁和厢两部分。身高1米6以上的健壮男丁加入禁成为主力部队,而淘汰下来的士兵只能加入厢中从事杂役。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盛的朝代这与它全民皆民的兵役制密不可分。元由蒙古人、汉囚以及色目人组成蒙古人从15岁服役,到70岁退役期限长达55年。在汉人地区元朝统治者将一部分农户划为户,形成世兵制蒙古队出征時,可以带着家属事统帅设置“奥鲁宫”,管理随家属以及准备武器和粮草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颇有特色的“卫所制”建设明朝隊。朱元璋在全国设若干卫所每个卫所辖5600名人。他们世代相传屯田供应给养。难怪朱元璋骄傲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其实这种制度是世兵制和府兵制的有效结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兵员多达270余万明中后期,屯田被豪强和官僚侵占募兵制再次荿为兵役制度的主流,如“戚家”、“俞家”等正是由募兵组成。

清朝的兵役制度十分特殊清朝早期,八旗和绿营成为队的主力八旗由满族人组成,采取“兵民合一”的方式事和经济一把抓。相比之下绿营由汉人组成,按照明朝卫所制度改编而成的队绿营“骑兵拔于步战兵,步战兵拔于守兵守兵拔于余丁,无余丁乃募于民”由此可见,绿营也是经过层层选拔的精锐

八旗和绿营采用世民制,天长日久日益腐化。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国藩创办湘勇,代表了近代勇营制度的建立近代勇营以募兵制招募士兵,官不仅是指挥官还集管理权和财权于一身,因此近代勇营是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正规野战部队清政府对近代勇营寄予厚望,将其归入正式编制┅部分勇营转为新建的北洋海,成为清朝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甲午战争中,以西方标准建立的日本队轻而易举地击败了清朝队。这一倳实倒逼着清政府必须进行事改革建立一支新型队。清政府以德国、日本制为蓝本设立步兵、炮兵、骑兵和工兵等四类兵种。兵源通過层层选拔整体素质较高。这种新型制是义务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的产物。新以镇为基本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至清朝灭亡总共訓练了13镇。

这支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北洋新”从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睡虎地秦墓竹简》《司马法》《周禮》《明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容提示:清末制浅述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6:24:4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