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有什么用被推翻了这是谣言吗???

按照量子力学有什么用微观粒孓没有确定的状态,它们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同时以不同的速度运动。然而我们眼中的宏观世界却没有这样的怪异现象。现实真的被分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吗量子和经典的边界在哪里?前者又是如何向后者转变的为了解答这些问题,物理学家设计了各种精巧嘚实验甚至打算把一只水熊送入量子世界,让它处于某种叠加态

西蒙·格勒布拉赫尔(Simon Gr?blacher)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看不到的。在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验室里他制造的一个机械装置只有几百万分之一米长,比一个细菌大不了多少这个装置的厚度是250纳米,大约是一张紙厚度的千分之一毫无疑问,格勒布拉赫尔还可以继续缩小他的设计但他有一个不同的目标:他想把装置放大,而不是缩小“我们囸在尝试的就是制造那些真的很大的东西。”他边说边在电脑上展示了所提到的装置的图像请记住,对于格勒布拉赫尔这样一个实验物悝学家而言“真的很大”指的是不借助显微镜只能勉强看到的东西,“1毫米乘1毫米的尺寸”

通过研究这类尺度不是那么大的系统,格勒布拉赫尔希望解决一个非同寻常的问题:一个宏观物体可以同时处在两个地方吗这个看似不可能的状况,对原子、光子和所有其他微觀粒子来说其实是很正常的根据量子理论的离奇定律,现实在最基本的层次上是违背我们的常识性假设的:至少在没有对它们进行观察嘚时候粒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能量或任何其他确定的性质。它们能同时处在许多状态

但是,由于某些物理学家还未理解的原因我们看到的现实是不同的。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部分看起来显然是非量子的。“真的很大的物体”也就是说尺寸比疒毒要大的东西,仅会在一个地方出现这就产生了一个谜: 如果一切都建立在具有量子不确定性的物质和能量之上,为什么我们无法亲身体验到量子奇异性呢量子世界的尽头在哪?现实是否存在一道裂痕有一个让量子效应消失的尺度?或者说量子力学有什么用无处不茬只是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它?

测量让量子转化为了现实

尽管存在若干悖论,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仍是有史以来最为强大和严谨的科学理论这一理论的预言与实验结果的符合程度高得匪夷所思,在某些情况下准确度甚至在万亿分之一以内量子力学有什么用改变了峩们对原子结构的理解,从而也改变了从生物学到物理学等等科学的方方面面。然而这个理论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L·阿德勒(Stephen L Adler)说:“在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中,事情不会发生”

阿德勒隐晦的评论,针对的是量子理论基本方程对现实本质的解释或者说,这种解释的无力之处这些被称为波函数的方程可以计算物体处于不同状态中的概率。在牛顿物理框架丅苹果、行星以及一切事物都总是具有明确的性质,与之不同的是量子物理在本质上是概率性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波函数所描述的粒子,甚至不能说是完全存在的;它们没有固定的位置、速度或能量只有概率。但当科学家对它们进行测量时一切都会改变。测量之後粒子真实、具体的性质就出现了,仿佛只是试图观察它们就使其改变了理论不仅没有说明为什么测量带来了这种转变,也没有告诉峩们为什么在诸多可能结果中展现出的是这一个而不是其他的。量子力学有什么用描述的是测量后可能发生什么而不是将会发生什么。换言之该理论没有提供从可能转变为现实的机制。

为了在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中“让事情发生”该理论的传奇创始人之一维尔纳·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提出了一种近乎超自然的解释。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海森堡阐述并传播了这样一种观念,即测量的行为使得粒子的波函数“坍缩”——许多潜在的结果瞬间为单个观测结果这一观念唯一的缺陷是,量子理论的方程无法预言坍缩的发生也不能提供一种物理过程来解釋它。海森堡的“解决方案”实质上将一个新的谜题引入了物理学:在波函数坍缩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一量子疑难现在被称为“测量问題”。

测量坍缩:一种解释宇宙如何从量子跨越到经典的理论就是引入测量的干预在没人观察的情况下,粒子可以处于量子叠加态上(虛线)一旦人类对它们进行测量,粒子就会被迫选择一个具体的状态(橙色实线)这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还有为什么人类的测量会在粅理学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仍是未解之谜。

在过去的90年里物理学家可能已经习惯了坍缩这个概念,但他们从未真正喜欢过它在解释宇宙如何运作的最基本理论中,人类的行为——测量——起着核心作用这种观点让任何一个内心更倾向客观现实概念的人都很难接受。

解决测量问题的一个巧妙方法是假定坍缩根本不会发生20世纪70年代初,H·迪特尔·策(H。 Dieter Zeh)提出了一种在保持波函数叠加性的同时使其絀现坍缩效果的过程。策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任何物体的波函数都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无法精确追踪這些不计其数的量子相互作用。用量子的语言来说波函数“纠缠”起来了。一个观察者只能看到这个巨大纠缠系统的一小部分这就解釋了为什么任何特定的测量都只能获取量子世界的一部分信息。

策把这个过程称为“退相干”它已经成为物理学家回答为什么在宏观层媔上看不到量子现象的首选解释。如果退相干模型是正确的我们自己就生活在纠缠的量子网络中,但只看到了网络的一部分

退相干:┅种理论认为,粒子所处的环境会导致它从量子向经典过渡只要一个粒子不受到外界影响的扰动,它就能保持在叠加态上但一旦其他粒子或者物体的波函数和它自身的波函数相遇,这些物质波就可能发生干涉最终导致粒子的诸多量子可能坍缩为一个确定的经典现实。

嘫而并非所有物理学家都认为退相干解决了测量问题例如,它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我们仅能看到量子网络的一条分支而不是其他的分支。许多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研究者都觉得需要坍缩才能恢复世界在演化中的统一性,而不是寄希望于不断扩大的纠缠网阿德勒对退相幹的评价更为直率:“它根本没有(为波函数坍缩)提供一种机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60年前,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博士研究生休·埃弗里特(Hugh Everett)提出了一个更彻底地解决坍缩问题的办法他在195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波函数既不坍缩也不退相干它的所有组成部分茬物理上都是真实存在的,是不断的多重宇宙的一部分埃弗里特的理论被称为“多世界”诠释,它在宇宙学家中很流行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理由认为我们可能生活在多元宇宙中。但从未有人能从实验的角度区分多世界诠释和标准量子理论

除了“多世界”诠释,还有其他┿几个认定坍缩不会发生的量子力学有什么用诠释但它们同样缺乏证据。最终不同的量子派系根据自己的审美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对现實的描述。 “让我们回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正在演化,” 布伦科强调“为此,我们确实需要某种形式的坍缩这不仅仅是一个為了解释实验结果而提出的规则,而是一种实际存在的过程”

在荷兰的代尔夫特市,格勒布拉赫尔向来访者展示了一个他和同事制造的“真的很大”的东西——一块拴在硅芯片上、毫米大小的薄膜用勉强能看见。

靠近观察这张膜就像一个微型蹦床。它是由氮化硅制成嘚后者是一种耐用的陶瓷材料,也用在航天飞机的发动机轴承上膜的中间还放置了一个高反射率的镜子。芯片上一个部件的一次晃動可以使膜振动数分钟。“这样的膜是非常好的振子” 格勒布拉赫尔说,“打个比方就像在推秋千时,仅需要一次推动秋千就会来囙摇晃10年。”尽管这张膜非常小但却极其结实。“我们真的给它施加了很大的压强足足有6GPa,”格勒布拉赫尔的合作者之一理查德·诺尔特(Richard Norte)说“这个压强大概是你自行车胎压的1万倍,而这张膜的厚度仅仅是DNA宽度的8倍”

结实的特性使得这种膜成为研究量子现象的系統,它可以在室温下振动而不会破裂格勒布拉赫尔和诺尔特的计划是,利用激光让膜进入量子叠加态也就是让膜同时以两种不同的振幅振荡。膜能持续振动数分钟才停止这种能力在理论上允许它的量子状态持续足够长的时间。这便让我们有机会看看膜在什么时候坍缩箌单个经典状态或者它到底会不会坍缩。

格勒布拉赫尔的实验示意图

“这正是构建某种量子系统时所需要的东西”格勒布拉赫尔说,“我们不想让它与环境相互作用因为这可能引起退相干。因此我们想要一个与外界隔离得非常好的系统,并让它处于量子状态接着,我们可以自己启动退相干利用某种你可以控制的东西,比如激光我们目前还没有实现让系统处于振动的量子叠加态,但这会是我们接下来几年的目标”

即便实现了这个目标,格勒布拉赫尔和同事也没有打算就此停下研究人员希望最终能将活的生物放在膜上,然后讓膜和置于其上的乘客一起进入量子叠加态在进军量子世界的计划中,头号候选者是一种八条腿的、被称为缓步动物的微小生物它们吔被称为水熊。“它们是非常神奇的生物” 格勒布拉赫尔说,“任凭你冷冻它们或是加热它们,甚至是把它们放在真空中它们都能活着。”他承认这一步还有些遥远 “但这并不疯狂,这是一个很好的长期目标但首先我们必须让我们的设备处于量子叠加态,然后才能去考虑把一个活的有机体放上去”

无需有人观测的客观坍缩

不管有没有缓步动物,这样的实验都能让物理学家检验大自然是否在一个確定的尺度之上消除了量子效应一些物理学家已经提出,坍缩可能是一种真实的物理现象它具有可测量效应。一种被称为连续自发局域化(continuous spontaneous localizationCSL)的理论提出,波函数坍缩是一个在微观世界中不断发生的随机事件根据CSL,任何单个粒子坍缩的可能性是极低的可能在几亿姩内发生一次。但是对于大量的粒子体系来说坍缩就变成必然的了。

连续自发局域化:一种解释是波函数坍缩到某一个可能状态是一個随机事件,这并非是由人类或环境干扰所导致的虽然任何一个粒子在任一给定时刻坍缩的几率非常小,但是对于一个包含了大量原子嘚宏观物体而言至少有一个粒子坍缩便几乎成为一个必然事件。这就反过来导致整个系统的坍缩

如果CSL是真实的,测量和观察就不会对坍缩有任何影响在任何测量中,给定的粒子和用于记录它的设备都会成为巨大量子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会非常迅速地坍缩。尽管粒孓从量子叠加态到一个确定位置的转变似乎是在测量过程中发生的而事实上,早在测量发生之前粒子通过与测量设备相互作用就已经唍成了这种转变。

几十年来大多数物理学家都将波函数坍缩视为量子理论中一个本质上不可检验的东西。但CSL和其他坍缩模型已经改变了這一观点例如,CSL模型预测坍缩会让粒子产生轻微的抖动进而产生一种无所不在的背景振动,这可能在实验中检测到物理学家已经开始在一些令人意外的地方搜寻证据。

他们分析了激光干涉仪引力波天文台(LIGO)校准后的数据LIGO首次探测到引力波信号时,在设于州和斯安娜州的两个观测站中引力波拉伸和压缩了两面反射镜之间的空间,让反射镜移动了质子直径1/4000的距离这一结果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預言完美契合。但巴西和同事在LIGO的数据中没有发现CSL预言的量子效应带来的额外移动

按照CSL理论预测,量子抖动会推动LIGO的反射镜但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

物理学家也在搜寻暗物质(构成了宇宙中85%物质的假想粒子)的实验中寻找坍缩的迹象一个深藏于西班牙比利牛斯山之下的实验设备,会使用锗探测器来搜寻暗物质粒子穿过探测器时产生的x射线闪烁信号而一个正在坍缩的波函数也应该产生一些闪烁信号,但该实验的研究者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辐射

这一系列的实验已经大大收紧了对坍缩模型的限制,但目前还不足以排除某个模型去年9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物理学家安德烈亚·维南特(Andrea Vinante)等人宣布发现了支持CSL模型的初步证据维南特等人制作了一个只有半毫米长,两微米厚的微型悬臂(一个一端固定的水平梁)它的端点焊接了一块小磁铁。研究人员小心地屏蔽了一切外界振动并将悬臂冷卻到0.04K,以消除任何可能由热现象引发的运动

在这种情况下,悬臂会因为粒子的热运动而发生极其轻微的振动但是实际的晃动却大于这┅预想的运动。实验中用到的运动探测器是一种被称为超导量子干涉器件(SQUID)的非常灵敏的仪器结果显示悬臂和它的磁铁像跳水板一样振动,上下弯曲了约万亿分之一米而11年前阿德勒计算的坍缩波函数可能产生的振动,差不多就是这个量级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无法解釋的噪音,” 维南特在描述他的实验结果时说 “这与我们期望的由坍缩模型带来的效应一致,但它也可能是由一种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嘚效应导致的” 维南特和同事们正在升级实验系统,以期将实验灵敏度提高至少10倍甚至100倍。“这样的话我们要么能证实真的存在什麼异常,要么也可以断定我们观察到的并不是什么有趣的东西”

CSL等模型只是企图统一这两个尺度的初步尝试。虽然它们并非完全成熟的悝论但它们最终可能帮助物理学家建立比量子力学有什么用更全面的描述现实的模型。“我的观点是量子力学有什么用需要做一些修囸,” 阿德勒说“我不明白这为什么是个问题。牛顿力学曾在长达200年的时间中一直被认为是精确的但它并不是。大多数理论都有一个荿立范围在这个范围之外它们就失效了。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更广泛的理论了。”

井盖夺命事件在多个城市发生皛岩松在节目中质问:难道这样一件事也需要总理来管吗?问得好!往再深一层说中央或者国务院的确管不了那么多井盖或者类似的事儿,但管得了管井盖类似事儿的层层官员一定要让撤职和任职一样成为常态,谁该管没管就撤谁永不再用。 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A.中央领导和部门应严查井盖夺命事件责任人

B.井盖管理问责应该成为常态

C.城市公共设施管理问责应该常态化

D.井盖夺命事件中国家管理层负有追責责任

请帮忙给出正确***和分析谢谢!

丢失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壵;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国家 这段话意在说明:

A.极微小的事情可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

网络时代.每忝都有海量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真伪并存、泥沙俱下为什么有些事情真相还“没出门”,谣言已经“传千里”?为什么很多谣言A网站辟謠8网站传、这个月辟谣下个月重来?……对于互联网上大量存在并且快速传播的谣言和不实信息专家认为,谣言之所以常常跑得比真相快是因为谣言的焦点多是网友关注的人和事,内容多吻合大众思维逻辑简言之,就是大家觉得“很可能发生或者宁可信其有的事情” 對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量大且真伪难辨为谣言泛滥提供了土壤

B.谣言屡传不止缘于各网站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C.谣言的焦点多是社會各界的名人或重大事件

D.大众“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助长了谣言的泛滥

科学的目标是探寻自然界的规律,试错是探索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科学探索的历程中,有着许多为人熟知或不为人熟知的试错细节例如如果没有爱因斯坦为反对量子力学有什么用而抛出“EPR佯谬”,人们鈈会接二连三地进行试验进而揭开量子纠缠的面纱,开辟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研究的新领域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不可能总是迈出正确嘚脚步发现并剔除一种错误的可能,就是离真理更进一步从这个角度看,人类探索未知的历程也是踩着错误向上攀登的历程

A.过于迷信理论权威会阻碍科学的进步

B.科学研究中的错误对科学研究具有价值

C.科学研究是纠正错误,趋近真理的过程

D.人类探索自然界的历程中难免會遇到挫折

当下中国文学描写官斗、职斗、婚斗、家斗的作品比较流行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不少对日常生活中权术和心机的描写。这样的寫作有可能削弱文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文学有必要与正义结盟.形成诗性正义,以提升生活 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当下文学作品嘚社会影响力有下降的趋势

B.流行作品未必是好作品,这需要时间的检验

C.文学不应过度渲染权术机诈否则有可能泯灭正义

D.生活中没那么多權术机诈,文学创作应该贴近生活不能闭门造车

为确认本次访问为您的正常访问行为,请您协助验证后继续查看试题***感谢您的支歭和理解!

说量子力学有什么用证明灵魂存茬是对人类智慧的莫大污蔑

从古到今在各种文化以及宗教中,都有关于人死后去了哪里的讨论各种灵异、浪漫乃至恐怖的说法背后,結论都是灵魂存在肉体可以消亡,但是灵魂却能够永续虽然灵魂无法被证实,但也很难被证伪一个人内心笃定灵魂存在,无论他人洳何劝说也必定很难改变他的既有观念。

如果不是从小就接受系统性的无神论思想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多数人对灵魂都会抱有谨慎相信戓者谨慎否定的态度。在宗教传统较为深远的国家完全否定灵魂存在的无神论唯物主义者不敢说是凤毛麟角也绝对谈不上是随处可见。哃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着人类知识的边界,科学研究的内容和领域在普通人看来与日常生活距离不小这样的社会现实给了很多偽科学说法相当大的生存空间,“量子力学有什么用证明灵魂存在”就是这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一说法套用了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中“波粒②象性”的基本概念,假设人的身体是“粒子”人的灵魂是“波”,实体与灵魂或交织、或分离所以符合波粒二象性的物理原理。当嘫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是一种将非科学观念附会于普通人不太了解的科学术语之上的经典伪科学套路。为了不“糟蹋”科学我们很囿必要普及一下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基本知识。

自从二十世纪以来物理学两大新理论——量子论和相对论,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已经影響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卫星导航到纳米材料几乎都离不开这两大理论。整个现代物理学的大厦就是建立在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基礎之上,二者也成为了高科技的代名词如果说相对论几乎是以爱因斯坦一己之力建立起来的话,那么量子论或者说量子力学有什么用則是集合了全世界最聪明的一群人所建立起来的物理学理论,其中也包括爱因斯坦

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核心观念对于我们的常识以及直觀感觉都是一种颠覆,因此从诞生之初道路就不平坦创立者内部关于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认识也不尽统一,论争持续了数十年一百多姩来,先后有许多科学家提出各种思想实验以及可观测实验试图解释或者推翻量子力学有什么用。在这样的磕磕绊绊中量子力学有什麼用已经伴随人类走过了一百多年。

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参会者合影

这张拍摄于1927年10月的照片堪称量子力学有什么用开山鼻祖们的英雄谱照爿上共29位科学家,其中有17人先后获得诺贝尔奖前排左起第三位的居里夫人是唯一的女性,也是其中唯一一位同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囷化学奖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左手边是连续五届索尔维会议的主席亨德里克·洛伦兹,洛伦兹由于对塞曼效应的理论解释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狭义相对论里面的洛伦兹变换关系就是由他老人家推导得出的,洛伦兹左手边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先生,第二排右起第一位是“最会踢足球”的哥本哈根学派的领袖人物尼尔斯·玻尔,接着是波恩、德布罗意、康普顿、狄拉克等,第三排最中间的是“风流才子”薛萣谔,薛定谔左手隔一位是泡利、泡利左手是海森堡

该照片是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索尔维会议期间的合照,该年度索尔维会议嘚议题是“Electrons and Photons”即“电子和光子”从题目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会议的核心就是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问题两大关键人物当然是爱因斯坦和箥尔两位老对手,争议的焦点就是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完备性问题这一场激烈的对决已经过去了九十年,围绕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争论囷探索还远没有结束

量子论于1900年提出,最初是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而提出光的辐射似乎是“一份一份的”并不是連续的,而是只能取某个最小数值的整倍数即物体只能以为单位进行辐射或吸收光,称为“基本作用量子”我们现在知道就是普朗克瑺数。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引入进一步提出“光量子”,并提出以下公式:和

后来,玻尔在解決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问题的时候提出了原子量子论,也被称为旧量子论年青的德布罗意受到光量子以及原子量子论的吸引,放弃了历史学的研究转而研究物理学,在仔细研究光量子学说和原子量子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物质波”的概念,认为不仅光波昰一种粒子粒子也有对应的物质波,只不过由于波长很短在实际中很难观察到粒子的波动性。

“物质波”到底是一种什么波直到波恩提出概率波假设才解决了这一问题。布喇格父子的晶体电子衍射实验证明了物质波猜想薛定谔在物质波基础上提出波动方程,建立了波动力学后来海森堡等人又建立了矩阵力学。

可以说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一开始就与“光、电子以及原子”密不可分,而这些粒子与囚类一直苦苦追求的物质结构的“基本单元”有很大关系。抛开这些复杂的物理学史以及理论不谈我们从量子力学有什么用最根本的问題——“测量”出发,直击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本质

测不准原理由海森堡提出的不确定关系发展而来,不确定关系讲的是“不可能同时精确测量位置和动量”光的单缝衍射其实可以有不确定关系很好的解释,光子通过狭缝狭缝的宽度代表了光子位置的精确度,而衍射條纹的宽度代表了动量的不确定度当狭缝逐渐变窄也就是光子位置越来越精确的时候,衍射条纹却越来越宽即光子的动量越来越不确定测不准原理在科学测量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让人们意识到对任何物理量的测量其精密程度都存在一个限度。在量子力学有什么用出現以前人们总是找不到一个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不可能无限精确地提高我们的实验精度。而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关系给出了测量精度的基夲限度这与经典力学中的观念极其不同,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测量的问题除了测量的准确性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测量能不能真实反映客观实在这涉及到EPR佯谬以及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哥本哈根诠释。限于篇幅我们只把主流的结论和观点叙述一下:量子系统的存在昰纠缠态,测量导致塌缩到本征态也就是任何测量都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客观实体本身。

我们得到的关于量子系统的唯一信息来自于正茬被测量的系统总会产生作用的这些测量当中所以把这些物理特性归于一个孤立的量子系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它们是什么除非我们去测量,而测量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孤立的存在真正的物理特性只有当微观客体的相关系统与测量装置结合起来才能被獲得。

当然对此观点有相当的反对者,最著名的要数爱因斯坦并联合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了EPR实验,该实验是利用产生的具有垂直偏振方向的光子对当它们分开之后,我们对其中一个进行测量就会在不影响另外一个光子的情况下得到它的偏振信息。

这是爱因斯坦一矗坚信的即存在一个“绝对客观”的世界,我们在不影响它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它的物理信息而玻尔坚持应该抛弃这样一种“绝对”观念,他指出EPR实验的关键在于在光子对产生之时,它们就成为一个量子系统即使分开以后,对其中一个光子的测量影响地是整个光子對系统,所以不存在不影响另外一个光子而测到它的偏振信息,这就是量子系统的非定域性

关于此问题,还有薛定谔的猫态、贝尔定悝以及贝尔实验等一系列著名科学思想和实验最近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及其课题组实现的十光子干涉的“量子纯态”以及量子通信,嘟与此有着紧密的关系正因为量子力学有什么用如此违反直觉,才有那么多科学家前仆后继设计实验区验证它或者想要推翻它从量子仂学有什么用产生到现在,无数实验证明了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的正确性这就是科学,科学并不只是观念上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上述的科学成就不过是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百余年发展史上的精粹相信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的读者几乎无法理解叙述的内容,毕竟这昰过去一百多年里人类最聪明的几百个大脑究其一生的研究成果而那些所谓用量子力学有什么用证明灵魂存在的人,他们没有为厘清量孓力学有什么用和灵魂的关系而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努力被他们的说辞蛊惑的人们简直是愧对建立量子力学有什么用理论的诸位先贤。

引仂波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百多年前预言的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但是大家为了证实或者证伪,都设计各种实验去探测它经過七十多年的努力,终于探测到了这才是做科学的态度。果灵魂支持者认为灵魂是一种波或者是一种别的物质那么就去设计探测器想方设法探测到它而不仅是用科学的概念去牵强地装裱自己认定的结论

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不仅是实验的,也是理论的(实验是核心)现代物理理论不能被大众广泛的接受主要原因之一是复杂的数学形式和逻辑,这也是科学的另外一个特点:严密的逻辑而灵魂鼓吹掱们多数缺乏严格的科学训练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如果没有严密的逻辑那这一观点和信口开河有什么分别?他们大多时候不能够自圆其說在需要的时候借用某一概念,当不需要的时候又弃之不顾

还有人鼓吹量子力学有什么用与各种神学的关系,借此来证明某些神的存茬而笔者认为,神本来就是在人类蒙昧时期由于对自然的不了解和敬畏而设计出来的带有人的色彩的一种观念上的偶像现代量子理论寫进教科书的观点,每一种都经过数不清的考验换句话说,自然就是最高的神自然就是最高的准则,包括我们设计的实验虽然是人為设计的,但也不可能违背自然定律据说当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时,玻尔的回答是“不要告诉上帝该做什么!”尽管这件事情嘚准确度有待考证但是谁说玻尔说得不对呢?

小编评述:其实科学与宗教很多时候是鸡同鸭讲作者作为一位科学家他会说“如果灵魂支持者认为灵魂是一种波或者是一种别的物质,那么就去设计探测器想方设法探测到它”但灵魂支持者会告诉你,灵魂只能感悟人类科学还是很初级的,根本测量不到灵魂所以,他们的逻辑起点不同是不能说服对方的。我们并不能简单粗暴地承认或否认灵魂但我們可以揭露拿这些东西忽悠人的伪科学和各种骗局。要警惕披着科学外衣(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平行世界、11维空间、量子力学有什麼用等等)披着传统文化(易经道德经玄学),实则是神棍骗子的王林大师们马云曾解释过为何要拜访李一王林,理由是好奇实际仩这种好奇没有必要,结局一定是骗局我想他以后也不会再去拜访了。

吸引力法则:极具吸引力的伪科学和骗局----谣言出没的世界(11)

声奣: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