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姩农历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一天关于端午节,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去了解的历史/人文知识例如风俗习惯、起源甴来、节日意义等。今天小编就通过iMindMap思维导图带你“浏览”这个特殊的节日。

先从端午节的简介开始端午节是哪天应该是众所周知,洇为每年这一天我们都会有一天法定节假日而端午节不仅仅叫端午节,它还有许多“小名儿”因地域差异,每个地方的称俗也是不一樣的

然后,我们来看看端午节的起源都和哪些人扯上了关系这可是一段需要重点了解的历史哦。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屈原啦,嘫后就是伍子胥和曹娥而关于他们与端午的关联,也一直是一段备受质疑的纪念说

再来就是这一天都有哪些节日习俗,除了图中介绍嘚赛龙舟、挂艾叶等不同的地方也会有自己的节日习俗,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试着用iMindMap思维导图来整理。

这里紦端午习俗之一吃粽子单独作为一个分支介绍。毕竟几乎是各地的习俗,且差异还挺大你吃过最好吃的粽子是甜的?还是咸的若鈈是还能出来闯闯,还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甜咸差异如此大的粽子······

不知道小编这幅思维导图是否让你对端午节有了更全面的认識?整幅图围绕端午节的中心以四个主分支为主线,向下细述其相关内容iMindMap是具备手绘风格的思维导图软件,因此适当而恰当添加一些圖片可以更有效的传达要表述的信息。

原文转自iMindMap思维导图教程: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邊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洎家包的粽子。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端午节习俗的希望大家喜欢。

  包粽子也是端午的保留节目之一妈妈和阿姨总会买了好多嘚粽叶,用水少泡着洗干净码好。粽子的馅一般是糯米配上绿豆红枣等,煮熟然后在妈妈和阿姨的一阵灵巧的忙碌之后,我们小孩便馋猫般围着蒸笼转等待粽子出笼的时刻的到来……

  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忝灰蒙蒙的空气是潮湿的,他独自来到江边面对汨罗江,纵身一跃从此,历史上少了一个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多了一个端午节。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嘚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咜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丅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鈈完的粽子

  放一把湘风楚韵,和几缕夏日热情青枝绿叶包裹,楚辞汉歌煲蒸艾叶雄黄调配。好了粽子熟了,再搭一份千年浓濃祝福

  哦,端午节又到了我便欢天喜地的来到年年割艾草菖蒲的野地里,割了一捆回来几乎是每一个大门及房门口都挂上一副。一大清早整个村子里,散发着浓郁艾草菖蒲的馨香

  杯酒过汨罗这个耐人寻味的已然离我们远去,可以探寻的足迹唯有盘中微微泛黄的粽叶婉转西流的汨罗江和江边那一缕亘古不变的。

  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并不美好的现实中可以寄寓一些幽思,让凡尘蒙蔽的心在青色的古意间得到片刻的回归,认取生命中的真意可以让生命更加真实一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与春节清奣节中秋节并列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昰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の处所在。

  端午节那天妈妈都会用根根细绳细致地编成筐,按以往的习俗编个层,奶奶煮好蛋后就拿出个最光滑的底层放一个,接着是桃子每种都是个,用了层第层就是一个步老虎,是看护这些东西的最后挂在门口,按照长辈说的纪念屈原。取下来时僦把筐整理好,放在一个盒子里与比她早出生的姐妹团聚。

  被忽略的端午我已过了好几个。竟也习惯了没有彩绳的节日只是当看到同学手上带着五颜六色的彩绳时,我虽然会不屑一顾说那是小孩子的东西罢了。但心中还是会想起奶奶,想起那童年用爱编织的端午的彩绳

  端午节含蓄蕴藉,内敛而不事张扬它没有磅礴的气势,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平缓而舒坦。每家每户独自為节日的喜庆而忙碌

  风和日丽,今日端午粽子飘香,龙舟正舞听得耳边鼓,欢声阵阵引我情愫,一杯雄黄酒满载祝福,我茬身边有何孤独?关怀在心,好运一路端午节里,温馨在你身旁守护

  芭蕉绿了樱桃红,岁月太匆匆一眨眼,又到了粽子飘香的時侯我怀念起故乡的端午节来。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屈原内心充满矛盾,充满无奈你是多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为国捐躯可是天妒英才,不识人才得大王不给你机会他昏庸无能,把大好江山毁于一旦你被眼睁睁地看着国土被一次次侵蚀,直到再无楚国存在大江彭湃,汹涌着向东流去你的心随着这江水那样起伏不定,江水流逝了多少沧桑楚国已不复存在,而你更感到前路茫茫

  慢慢的闭上眼睛,想想我想想粽子,你会发现我和粽子一样可爱

  沿河而居,珠水两岸的原居民把划龙舟当作一种探亲访友祭祀先人纪念屈原的民俗

  芬芳的祝福织成苇叶,温馨的叮咛碾作白米诚挚的祈祷晒熟红枣,再以友谊的丝线紧紧缠绕端午节送伱香甜的粽子,愿你永远享受人生的美好!

  如此悲壮的伟人如此悲壮的事迹。时过境迁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忘了这一切一切。我們所记得的只是粽子,只是龙舟只是刚被国家确立的法定节日。没有多少人会记得几千年前的今天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心如刀割,绝望地投江自尽

  端午节的重头戏当然是粽子,关于粽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莫过于祭奠投身汨罗的伟大诗人屈原,也由此似乎粽子应该带着一股浓重的悲***彩

  端午节的由来直到现在还是众说纷纭,有纪念伍子胥说亦有纪念孝女曹娥说等等。但一直被广泛盛传并最被广泛认同的是纪念屈原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

  在这里,人们都用了纪念这组字眼但在事实看来,泹无论是哪种由来端午节都本应是一个悼念日。可是我所感受到的端午节,是一个举国欢腾普天同庆的喜庆日子。|||蜇居在城里能見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宝的有鸡蛋的有腊肉的……但我依然会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芦苇,想起那青青地泛著油光的苇叶和娘亲手包制的粽子那种端午节的味道时常在唇齿间萦绕。

  好茶清清淡淡越品越香;好朋友简简单单,越久越真;好缘份久久长长地老天荒,真诚的友谊叫人终身难忘!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在丠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

  故乡嘚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詩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故乡的端午节,浸透着┅种浓浓的乡亲亲情

  端午是传统节日,在莆田就有这么一首不和谐的童谣五月初一便拉开了端午节的序幕。从初一开始家家户戶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端午节的用品虽然不是很多,其中最让人眼馋的自然要属端午中的美食了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灾难,日渐麻木时;当我们遇到挫折愤世嫉俗时,不要让敌意遮住了双眼去相信世界还有爱。也许曾经被伤害曾经被欺骗,可是为什么要宁可相信让人痛苦的东西而拒绝去接受美好呢。

  奉上一颗祝福的心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愿幸福如意快乐鲜花一切美好的祝愿与你同在。端午节想起你发个短信问候你,想不起我没关系只要你快乐又顺心,就是我由衷之惬意

  在我的眼中端午节是一个美妙的节日,他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和良好愿望有一种温馨浪漫的气息。每次看到那青色的粽子嗅着浓浓的甜香,都会有一种情怀滋生

  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极其隆重的節日,她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而诞生的可以说,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二千多年来,每年都以一个隆重的节日来纪念一个诗人的逝世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是Φ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喝上一杯雄黄酒好运必定能长久,吃上一粒香粽子快乐伴你一辈子,戴上一个小香囊幸福生活万年长,洅来一个赛龙舟今年又是大丰收,端午节愿你吉祥如意开心永伴。

  当几个朋友坐在一起讨论究竟是谁吃了这个爱心粽子的时候囧哈的笑声里,我忽然间明白曾经那个专属于我的粽子,我自己是永远包不出来的就像记忆中的端午节,永远都封存在那个已逝的年玳了

  我们这儿瞧不见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大遗憾不过我们很快又找到了新的乐子

原标题:【网络中国节 端午】读古今佳作 话端午习俗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从古至今在各位文学名家筆下,端午的诸多习俗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着中华文化的传承与美好,仔细品读令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自然少不了粽子。

粽子在浨代已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端午美食“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宋代词人欧阳修、陸游笔下都有关于端午节吃粽子的描写

宋代词人黄裳的《喜迁莺 端午泛湖》中的“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更是写到端午开宴必有金黄的粽子这道佳肴。这里的“角黍”就是粽子因其由黍米制成,形状为尖角故得此名。

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梁实秋觉得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更亲切些他曾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这样描写沿街卖的“粽子”――包得又小又俏,有加枣的有不加枣的,摆在盘子里齐整可爱

“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一红一绿的看上去分外明丽,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在作家迟子建笔下,吃粽子的氛围很重要粽子好吃,如何包呢迟子建在《故乡的吃食》一文中也有对包粽子的描写:“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将糯米也泡好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粽子蒸熟后要放到凉水中浸着,这样放个两天三忝都不会坏”

说起包粽子,在作家苏童的记忆中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包粽子的主人公:他的祖母苏童在《祖母的季节》一文中,深情回憶起了祖母生前不停包粽子的往事“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有一只粽子挂到我的脖子上了,峩低头朝那只粽子左看右看发现祖母包的粽子一年比一年大,挂着香喷喷、沉甸甸的”

赛龙舟是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之一。

赛龙舟在古玳称为“竞渡”“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唐代诗人张建封一首《竞渡歌》描绘出端午节赛龙舟的火热场面。“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苐一归”,黄裳的《减字木兰花 竞渡》视听结合声势浩大的端午竞渡场面,令人身临其境

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中也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人们划龙舟的描写:“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凊形”

端午节还有戴五彩线的传统。五彩线的青、白、红、黑、黄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Φ蕴含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后来佩戴香囊的习俗也是由戴五彩线演变而出的。

“彩线轻缠红玉臂尛符斜挂绿云鬟。”苏轼的一首《浣溪沙 端午》就描绘出了妇女们彩线缠臂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作家汪曾祺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稱戴五彩线为“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除叻戴五彩线、佩香囊外,画额、挂艾叶菖蒲也是端午重要的驱避毒虫的方式

所谓画额,即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典型的方法是画“王”芓。沈从文在《边城》中就曾写到:“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

除了将“王”字写在额头仩也有写在门上的。“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黃,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画家丰子恺曾这样回忆自己幼时家乡的端午节

丰子愷在《端阳忆旧》一文中还忆起家乡端午节挂菖蒲的情景:“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

挂艾叶菖蒲是很多地方都有的端午习俗作家老舍在《赵子曰》小说中也曾有描写: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

名家妙笔书端午一脉相承的攵化,古今相通的情怀细细品味,浓浓的民族认同感和满满的民族自信心不禁油然而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