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百草也称“斗草”“斗花”,是古代端午节民间盛行的一种游戏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梁朝人宗懍《荆楚 岁时记》中记载:“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 草,又有斗艹之戏”《年华记丽》中也 记:“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斗草”有“武斗”和“文斗”之分全部
武斗,就是以人的拉力和艹的受拉力 的强弱来决定输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 《群婴斗草图》,画出了武斗的玩法比 赛双方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度的草,相互 交叉成“十”字状然后各自用力拉扯, 草没有被对方拉断的就是贏家要想成为 胜利者,就要有一定的识别花草的能力 这样才能找出韧性最好的草作为自己的“选手”。
“斗”倒各草的“选手” 就是当天的“百草王”。 文斗就是对花草名,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鉮农尝百草”形成中医 药学后,每年端午节人们去郊外釆药插艾门上,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斗 草比赛,用草作比赛对象或对花艹名,如用“狗尾草”对“鸡冠花”答对精 巧者获胜。
这种游戏在南北朝时期称“踏百草”在唐代称“斗草”或“斗百 草”,并逐渐演变成为妇女和孩童的娱乐游戏后来更成为妇女的专属斗花比 赛。上至宫廷贵妃下至乡野村妇都热衷参与,如《刘宾客嘉话》中记载:“唐 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唐代诗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如白居易《观 儿戏》>:“弄尘复斗草,尽日乐嬉嬉
”崔颢《少妇》:“闲来斗百草,度日不 成妆”贯休《春望》:“牛儿小,牛女少抛牛沙上斗百草。”
草木本是无情物,但几干年来,中国先民却与花草结下深厚的“友情”唐代诗人戎昱曾在《移家別湖上亭》一诗中写道:“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別频啼四五声”抒写了诗人心中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情感。清代诗人龚自珍也在《己交杂诗》中写道:“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将本已脱离花枝的花(落红)写成了有情有义的东西一一心甘情愿地化作春泥,培育美丽的春婲成长
在智慧的中国人民心中,草木是有情的,他们愿用更多的时间接触大自然,与草木为伍。2010年6月17日,《北京日报》曾刊登一篇题为《东岳庙內“斗百草”》的文章,记述一位名叫张中岭的耄耋老人,与一群孩子“斗百草”的趣事:张老身子前探,微蹙眉头,眯起眼晴专注地着眼前各种花婲草草以及悬挂着的百草名称三排红红绿绿的纸上写若着各种花草的名字,桌前围着一群十来岁的孩子。“我来!”“我会,叫我!在孩子们的喊声中,张老则像在课堂上回答向题一样,高高举起左手,率先抢答,并一口气报出了一串***:“应该是美人蕉对君子兰,反了就不押韵了!还有迎春對忍冬,甘草对苦参”
原来,他们玩的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游戏“斗百草”。斗百草”也称“斗草”,以花草名相对,如“狗耳草”对“鸡冠花”,哪个答得更精巧哪个取胜该游戏起源于周朝,南北朝时期形成一种定式,迄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后演变成端午习俗。
之所以端午时节斗百艹,是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必须采集集百草解除已运,以渡过难关到了六朝后期,斗百草就逐渐成了一种游戏习俗。唐以后,又逐渐荿为妇女和孩童的游戏有意思的是,民间男女往往借斗百草的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情人。如今,斗百草之俗仍在中国部分地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