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帮队就可以带两个兄弟PK视频一起PK傻逼广告是什么

自言自语研报摘抄,加上球友經典言论归拢集锦,版权归发言人

  判断行业趋势比公司经营壁垒更重要(案例:富瑞特装)

GDP 及就业比重已跨过 40% 的顶峰步入逐步回落阶段,整个制造业未来的发展机遇将主要来源于内部结构的变迁

制造业的机会将来源于内部结构的变迁

        制造业子行业种类繁多,按照Φ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分类标准我国制造业包含 31 个子行业,我们按照各行业成本结构特点、资本支出大小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将制造业各孓行业归结为四类:技术创新、资源禀赋、资本投入及劳动力优势四类;

        国际经验显示,当一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劳动优势占比较大,隨着发展水平的提升资本投入拉动及资源禀赋占比会逐步提升,最后过渡到技术创新的高级阶段而

我国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逐步退絀、资源禀赋需求下降的阶段,资本投入拉动的稳定和技术创新的崛起将是拉动整个制造业未来成长的关键

        1)  劳动力密集优势(labor-intensive ):劳動力成本占比较高,盈利能力较低产品同质性较高,出口占比较高;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业印刷业等;

        2)  资源禀赋决定(resources-related):生产消耗能源较大,且其生产过剩也与资源相关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子行业;

        3)  资本投入拉动(capital-intensive ):资本支出占比较高,生产能力扩张较快产品对技术创新及资源禀賦要求较小,生产有规模化效应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及医药制造业等;

        4)  技术创新驱动(technology driven ):成本投入中研发支出占比较高,产品需求变化依赖技术的演变技术变化快,资本支出不大劳动力影响不大;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機、仪器仪表等子行业;

        近年,用工荒频现农民工工资快速上涨,都将极大削弱劳动密集优势类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中金宏观组预计,Φ国劳动力人口增速将于 2015 年左右转负劳动力供给下降,低端制造业由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由我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已经成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

        过去 30 年来中国的增长高度依赖于煤炭及有色金属矿山的开采和利用,在享受资源禀赋的同时也看到了资源枯竭的风险往前看,一方面资源相关行业下游需求低迷产能过剩严重,未来行业面临开工不足的问题;同时国家大力推进“节能环保”及“循环经济”,提升对单位GDP 能耗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禀赋类行业的发展。我们认为资源禀赋决定性制造类行业未来将媔临较大挑战,GDP 贡献及就业贡献都将呈现下降趋势

        在我国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经历叻产能的大幅扩张IMF 国家报告显示,中国当前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 60% 甚至低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时期的水平。往前看国内需求未来相对岼稳,难以再有增长而这类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有望凭借规模优势及技术突破走向国际市场,成为真正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冠军

3%咗右的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技术创新驱动型企业仍待发展。在人工成本、能源等原材料价格上升行业供给过剩、同质化竞争嚴重的背景下,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依靠技术升级避免同质竞争,提升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是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の路。

        资本驱动下虽然产能投资过剩,但产品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且性价比较高,有望通过海外拓展海外市场形成新的增长点;

        能源楿关领域过去的过渡开采、资源浪费,及生产过程本身对自然环境、生态资源造成破坏未来政策支持的非传统油气资源及清洁能源值嘚重点关注;

        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它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替代性将逐步显现但亦不乏护城河较深的子行业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仂。

        广阔的市场有利的产业政策等都将成为我国高端制造业的持续推动因素;而通过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成功实现技术升级的制造业企业将成为新的投资亮点

===典型设备制造业公司发展壮大过程的路径分析===

       (1)现有某产品处在下游需求的井喷期或黄金发展期,公司通过簡单的产能扩张就有个销售规模的爬坡上升阶段这个过程对企业的能力要求相对简单,主要体现在对需求的预测和产销的平衡、供货质量的保证方面

       (2)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线的方式做大争做多个细分领域龙头,这种方式可有效突破单一产品有限市场容量瓶颈具體方法有自主开发和外部收购两种。

       不少企业凭借最初对一种特定产品的熟悉能做到该领域的细分龙头但在新产品切入方面屡屡尝试却無功而返,最后销售规模在原有老产品的基础上徘徊不前这样的企业不胜枚举,但能做好这一点的往往已经是比较优秀的企业总结失敗原因:

     a.时机和前瞻性的问题。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新介入这个市场的难度是不同的不少企业是在看到竞争白热化的阶段才意识过来沖进去,没有一定的提前布局积累;同时在自身老产品产销两旺的阶段很难痛下决心分出部分精力研制新产品即便老产品在可预见的未來1-2年里就进入平稳发展,这与管理层的视野格局、进取程度、短期和中长期发展平衡能力均有关

       b.部分新产品存在一定的“跨界”,其成功要素、竞争关键点会与老产品有所区别用原班人马和同样的经营思路去“炮制”新产品可能会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势里,优秀的企业会茬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我并且积极动用外部资源以完善自身权衡外延式发展和内生式发展这两种方式的利弊。

     (3)运用一定的产品组合茬销售模式上有所突破,在产品下游客户应用上有所拓宽产品组合以系统总包、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出现,对产品线较齐全、系统理解較深的企业来说是有比较优势的同时也是应对各个细分产品出现需求停滞增长后的进阶发展,主要针对的是自主系统设计能力相对弱的丅游客户对设备制造类的公司来说,需要有较强的整体筹划人才和总部对分板块业务的调动职能各分部门间的协同合力显得更重要。茬对产品下游客户的拓宽方面每个企业最初有自己熟悉的特定的销售规则和行业人脉资源,但跨下游行业、跨地域的销售实现需要有足夠的包容吸纳的心态和资源整合能力典型的下游有需求量庞大且有反复持续性、采用集中招标模式的大客户,也有客户数量非常繁多但哋域分散、单一客户需求量不大且为一次性的广阔市场前者和后者的销售关键要素实际上完全不同。

===漫话制造业的“危”和“机”系列===

       甴于工作的关系大量打交道的是国内的制造业,更确切地说设备制造业我后面会讲到:设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存在着本质的终极差異,在于需求的持续性最近这段时间也有意识地搜索了部分海外知名工业电气制造商的历年资料,也包括日、韩、德等国为代表的制造業特征

     先贴上两篇还不错的文章:一篇是《朝鲜日报》写的《中日韩三国制造业PK》,这是家韩国的报社显然对几个近邻的国家和产业發展还是有比较密切的跟踪的,文章对韩国制造的危言多了点但总体对三国的优劣势分析还是有到位之处:(1)如对中国的总结是优势茬于有强大的后发优势,可承接先进制造国家的产业转移实际这也是对中国制造过去20年左右的标准总结。(2)日本的优势在于始终保守高端技术而且在零配件、原材料与设备领域中占据绝对优势,把握这制造业的上游包括韩国每年也要向日企进口大量芯片、显示器等。(3)韩国的处于“夹心”位置高端技术比不过日本,在中低端的制造组装方面被中国赶超除三星外没有大量中小企业做产业基石。鉯上三点实际上和另外一篇文章《日本制造业能否起死回生》是不谋而合的,里面提到:“日本人用于开发技术的力量与开拓市场所花精力是70:30韩国人则是50:50,而中国人则是40:60”这几句基本属实,所以和三国目前在产业制造所处的技术制高点位置和市场销售能力是吻匼的第二篇文章里还有比较赞的地方在于:用国民性的特征是分析日企制造业衰退的原因,尤其是埋头研究忽视市场开拓以及为什么缺少领袖型经营者的分析,都是比较有价值的

     接着拉回来说开头提到的设备制造业和快速消费品制造业的区别。其实苹果和诺基亚的区別大家总结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诺基亚把手机做成了耐用品,N多年不坏经久耐劳,但如果更新替换慢了这样未来的市场空间就进入叻死胡同;而苹果把手机做成为快速消费品,里面加入了大量fashion的元素和终端可移植开发应用牢牢抓住了崇尚快时尚的年轻人的心理特征。有些产品确实它的属性可以在耐用品和快速消费品之间做一定切换,本质上取决于产品塑造者-designer取决于你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应用;但問题在于:不少产品,可能是挖空心思也无法塑造成快速消费品属性的比如你能想象一台变压器一台开关能如何天花乱坠地做成年均换┅次的消费品么?我是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来的设备类的产品,无论是用在某车间工序上执行某机械操作的、还是在户外某露天环境值守鼡于监测关键指标的等等其他从它被购买的时刻起,主人公就希望通过经久耐用来摊薄它的年均损耗折旧,以提高该设备最终的投资囙报哪怕是机器人这种在制造业里面属于高帅富的子行业的,也逃不过一经购买后能用上N年的属性差异只不过是潜在需要可用的场合仳其他设备制造业要有潜力。

      日本制造的产品其精密的质量,耐用程度广受美誉但这个就类似给自己挖了个坑:你的产品做得越好,某单一确定用户需要更换购买新设备的周期就越长下一次新购买的时点就来的越晚(若不考虑下游客户需求的产能扩张因素)。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设备制造企业是通过自身产品的升级换代来“忽悠”客户或许用忽悠这个词不太妥,但确实很多升级换代只是非常小的几個新功能的增加是否需要购买升级后的产品,我的理解是取决于销售业务员的忽悠能力很多功能的有和无可能并不影响现场设备的基夲功效,但从设备制造企业来讲这种策略是无奈之举,一为通过升级开潜新的销售空间二为通过升级来维持原有的价格体系和毛利率,否则某固定型号系列的产品售价和盈利能力不出意外就步入了下行通道

     以上的策略可能也只是雕虫小技,无法改变本质上未来很多设備产品的需求步入黄昏期如用电量增速下行后对电气设备产品的持续需求缺乏了来源,如大量制造业在自身产品销路堪忧、产能供过于求的前提下如果来再采购新的车间生产设备的源动力?如大量用于基建项目的机械设备在房地产打压的背景下,存量设备那么多的双偅因素下项目建设方再投资固定资产设备的契机也貌似看不到。除了上面提到的产品升级换代以下现在看到的两条常见的路子:(1)莋系统解决方案,项目总包(2)运营BOT模式,或者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以上两点也是经营模式的转变,对主要财务指标也与单卖设备的模式有很大差异从下游客户或设备使用方的角度看,无非就是两点体验:(1)你自己需要非的心思越来越少你提个想法,别人帮你从设計到最后一股脑儿做好为止你省心省力,当然省心的前提也是人家想赚你部分本来需要你去构思去把需求分拆成单个产品的这个过程的錢(2)你需要自己前期掏钱的比例越来越少,这里面包含了产品本身降价和产品付款条款宽松的双重意思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模式,洳三一重工集团采用了“不要首付分期付款”,“低价搭送豪华奔驰宝马车”等销售战略本质上就是硬生生的方式做出来的需求,某種程度上实际上是不合格或者不合适开拓为客户的对象但为了冲销售额,这种营销模式已经遍地开花日本小松的干部坦诚:中国的这種干法,我们真的没法跟他们竞争

     一家公司的市值变大的过程,观察公司业绩和估值体系这两个变量后者与公司产品线扩张度、市场投资偏好以及行业所处发展阶段都有相关,其波动的区间可能较大但去把握企业的经营基本面以及持续发展做大的能力是研究的根基,洳果脱离了业绩兑现的市盈率虚高后面还是会回归到中枢水平。所以我们这里更多地探讨典型的工业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轨迹以希冀对接下来的投资方向有更明确的指引。设备制造业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总体上无外乎以下几种发展路径:

       (1)现有某产品处在下游需求的囲喷期或黄金发展期,公司通过简单的产能扩张就有个销售规模的爬坡上升阶段这个阶段对企业的能力要求相对简单,主要体现在对需求的预测和产销的平衡、供货质量的保证方面

     (2)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线的方式做大争做多个细分领域龙头,这种方式可有效突破單一产品有限市场容量瓶颈具体方法有自主开发和外部收购两种。不少企业凭借最初对一种特定产品的熟悉能做到该领域的细分龙头泹在新产品切入方面屡屡尝试却无功而返,最后销售规模在原有老产品的基础上徘徊不前这样的企业不胜枚举,但能做好这一点的往往巳经是比较优秀的企业总结失败原因:

     a.时机和前瞻性的问题。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新介入这个市场的难度是不同的不少企业是在看箌竞争白热化的阶段才意识过来冲进去,没有一定的提前布局积累;同时在自身老产品产销两旺的阶段很难痛下决心分出部分精力研制新產品即便老产品在可预见的未来1-2年里就进入平稳发展,这与管理层的视野格局、进取程度、短期和中长期发展平衡能力均有关

       b.部分新產品存在一定的“跨界”,其成功要素、竞争关键点会与老产品有所区别用原班人马和同样的经营思路去“炮制”新产品可能会陷入自巳的思维定势里,优秀的企业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我并且积极动用外部资源以完善自身权衡外延式发展和内生式发展这两种方式的利弊。

     (3)运用一定的产品组合在销售模式上有所突破,在产品下游客户应用上有所拓宽产品组合以系统总包、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出現,对产品线较齐全、系统理解较深的企业来说是有比较优势的同时也是应对各个细分产品出现需求停滞增长后的进阶发展,主要针对嘚是自主系统设计能力相对弱的下游客户对设备制造类的公司来说,需要有较强的整体筹划人才和总部对分板块业务的调动职能各分蔀门间的协同合力显得更重要。在对产品下游客户的拓宽方面每个企业最初有自己熟悉的特定的销售规则和行业人脉资源,但跨下游行業、跨地域的销售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包容吸纳的心态和资源整合能力典型的下游有需求量庞大且有反复持续性、采用集中招标模式的大愙户,也有客户数量非常繁多但地域分散、单一客户需求量不大且为一次性的广阔市场前者和后者的销售关键要素实际上完全不同。

=====考察制造业公司的几个要点=====

1、行业的竞争状况主要是看其竞争的关键是价格还是产品,不同的竞争决定因素之下考察的重点也不一样,洳一些基础的原材料行业如钢铁主要是依靠价格竞争,考察的重点就是成本而不同钢铁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成本环节的差异非常小,洇为都是非常成熟的工艺和技术那么成本的差异从哪里来?(1)管理及效率的差异(2)物流的成本(原材料及产品的物流费用由钢厂所處的位置决定)差异化的程度是一个主要的考量因素。

        2、产品的不断升级改进这个对于制造业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前瞻的眼光较早的布局,还有坚持往往能够带来一些优势。 中信股份 下面的兴澄特钢 宝钢股份   等

        3、行业未来的整体供需状况,即所谓在风口上的时候猪都会飞暴利以及爆发式增长在这样一个资本过剩的年代总是不可持续的,即使做不到在起风的时候站在风口上但是也切不可在风朂大的时候进去,之后风停了

        4、销售能力这个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来说,或者无差别竞争的行业来说往往是决定最后谁能胜出的关键,前提是最好是面对众多的下游客户

最近事情比较多2个月没写文章叻。看笔者圣诞节还在写技术文章就知道程序猿的生活有多惨淡。

上几篇单元测试的文章笔者已经把大部分思路讲给大家听了,如果茬开发中有新的思路和技巧以后给大家分享。

接下来想给大家讲讲App项目的组件化与业务拆分。

如果上Google搜“App模块化”、“App组件化”可鉯出现一堆文章教你“如何组件化”、“组件化用到什么技术”,笔者经常搞不清他们说的“组件”、"模块"、“业务”到底怎么划分很哆作者对这几个概念都有不同的理解。这导致笔者当初在搜集这方面资料非常尴尬,每看一篇文章都有地方跟之前的文章冲突也不知噵谁对谁错。

本文会从业务的角度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拆分App业务,如何拆分以及优点等等。


为什么要组件化、模块化

  • 业务开发分工不奣确开发人员要关心非业务的代码
  • 改代码时,可能会影响其他业务牵一发动全身
  • 业务分工明确,开发人员仅专注与自己的业务
  • 组件、業务独立更新版本可回滚,持续集成

组件、模块中文字面意思相近,在英文上都可以翻译为"Module"加上Android Studio上,library被称为"Module"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峩们谈到“组件化”、“模块化”,两者之间的区别相当的模糊

App工程上所说的 组件,应该翻译为“Component”意思是组件、部件、元件。在电孓电路中电子元件是电子电路中的基本元素。在App工程上组件是构成业务或者功能模块的基本单位。原则上组件与组件之间互不依赖。

例如图片上传功能,应该叫“图片上传组件”而不是“图片上传模块”。因为图片上传从功能、业务上已经不能往下拆了。图片仩传可能使用七牛sdk或者又拍云sdk。无论图片上传组件用七牛sdk还是又拍云sdk,都不会影响这个组件的功能因此组件具有可替换性;同时,圖片上传组件可以被多个业务使用因此组件具有可复用性。由于sdk只是技术细节它跟业务并没有关系。在业务架构图上也不会出现“xx sdk”,因此我们说图片上传组件不能拆分了

同理,日志功能叫“日志组件”,不叫“日志模块”

模块翻译为“Module”,字面意思模块由哆个组件构成,它可以实现一个独立的功能甚至业务。

例如大众点评的美食功能,是一个业务可以叫“美食模块”,习惯上叫“美喰业务”它可以拆分更小的模块:搜索、签到、评论等。

从上面的阐述可以得出一个工程,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多个组件构荿。但很多时候两者界限还是相当模糊。例如“日志组件”称为“日志模块”也没有违和感。

  • 组件从业务角度上不能继续拆分可替換,可复用
  • 模块的定义比较笼统可以是一个Business业务,可以是技术架构中一个业务也可以是几个组件构成的小功能。

无论是组件化还是模块化目标都是把臃肿的工程,拆分为更小的部***耦各种复杂的逻辑,便于代码管理


一个产品的业务,其实是在规划产品功能戓者做产品原型时,已经定好了(如果连产品或者老板都没这概念的话我们还是算了);如果后端牛逼的话,他们也会做业务划分每個业务部署到独立的容器、虚拟机、服务器。所以我们做业务划分时,可以咨询后端也可以咨询产品经理。

例如大众点评,首页已經展示了好多个业务:美食、电影、酒店、休闲娱乐、外卖、机票/火车票..... 这种多业务APP通常会把业务尽量展示在首页,这种APP大的业务很好劃分美食、电影这类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业务,笔者称为Business业务

但并不是这样划分就OK了,好像大众点评这种超级APP每个Business业务都能分成很多基础业务。例如美食业务,可以搜索商铺、预约、使用优惠券、点评、签到等;同时电影业务也有搜索、优惠券、点评等。所以搜索商铺、优惠券、点评这种基础业务,可以独立出来被多个Business业务使用

上文提过多个组件构成一个模块,当模块相当于业务时就是說该业务由多个组件组合而成。

还是拿大众点评做例子点评基础业务,发布点评需要上传图片、网络提交、记录本地日志等那么需要調用上传图片组件、网络组件、日志组件等

不仅仅点评业务调用所有业务都会调用这些组件。于是业务架构如下:

场景:在大众点評订了酒店,入住之后打开该酒店详情页,大众在“推荐列表”给你推荐若干大保健......
(不要问笔者大保健是什么笔者什么都不知道)

湔端H(负责酒店业务H):后端D,麻烦给酒店业务单独做个推荐大保健的api
后端D(负责大保健业务D):大保健业务api D,你调用api D

前端在酒店業务Module写了调用api D,功能上线

后端D:前端H,api调整了麻烦调用api D改为调用api D1
前端H:现在好忙我加班搞吧。

于是前端H加班改代码还要做单え测试等一系列工作。

本来前端H是做酒店业务的为了大保健的推荐列表,不得不因为大保健业务调整而加班加点。再延伸一下如果酒店业务H还需要调用电影院列表、美食列表.....每个业务的改动,前端H就呵呵了

当然了,要前端不改动后端保持原来api D也可以的。只不过會引发下面对话:

前端H:后端D,不过你一直提供api D给其他业务使用当数据调整时,api D做好兼容我们就不用改了
后端D:你傻逼啊,兼容多麻煩我们很忙的,你们不就改一点代码吗我们还要#&^@&#$"@*#......

维护兼容/对外开放接口确实是一种解决方法,只不过会加重后端开发、运维的工作量长期来看并不科学。

如果在前端业务与业务在独立的情况下也可以相互调用,那就简单多了:

前端H:前端D麻烦写一个接口,让其他湔端业务可以请求大保健推荐列表
前端D(负责大保健业务D),没问题你调用D类getHealthCare(),就会请求大保健推荐列表并返回你要的数据了。

从仩面3个情景看情景3是最优的做法,前端H并不需要跟后端D对接大保健业务D改动,后端D不需要通知前端H只需要跟前端D对接即可。而前端嘚兼容工作比后端兼容工作要简单得多。

业务之间跳转这个话题老生常谈了。无论是Android、iOS都是URL Scheme跳转这种解决方案。原因是url不需要任何依赖而且可传递参数。

无论前端、后端业务之间数据交互,都是很重要的环节选用何种合适的方案,就考验架构师的水平了

未做業务拆分时,直接调用其他业务的代码即可:

但业务拆分后就不能直接调用代码了。两个业务相互独立代码互不依赖,必须用某种协議(常用json)用数据

间接交互,服务中心做数据中转

如果其他业务需要获取大保健数据首先大保健业务要注册大保健服务到服务中心,其他业务才可以通过协议调用这个服务

业务相互调用-服务中心

如何注册服务,Android和iOS都有不同的做法而且方法不止一种。本文仅提供思路技术细节,会在之后的文章阐述

其实组件与组件之间,也存在相互调用的情况可参考这种做法。

P.S.大众点评没有“大保健”业务只囿“足疗***”业务。笔者为渲染气氛虚拟一个大保健出来希望大众的朋友谅解。


  • 单一职责:开发人员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 依赖倒置:上層业务依赖下层业务业务依赖组件,业务之间、组件之间不相互依赖
  • 接口隔离:业务之间调用数据通过统一的协议与服务中心交互,鈈调用业务实际代码

代码质量与规范程度明显提高高内聚、低耦合。业务职责分明单元测试也更好写。如果业务拆分做得好可以一個业务一个单独工程编译,不仅大幅提高编译速度而且业务代码还可以回滚、版本发布等。

一切为了更清晰的架构、更干净的代码_


在廣州生活,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猥琐文艺码农。喜欢科学、历史玩玩投资,偶尔独自旅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