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口诀桥来桥上过是什么意思

专业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专业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专业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专业文档。只要带有以下“專业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大闪侧小俯仰,小闪侧大俯仰,审势牢记(审势指眼法来讲它是克敌制胜的前提。审势有两个含义对自己来说是蓄势,对对方来说是乘势)二桥上势,里帘必爭明动静,知有无知进退。一拳一掌一马一步,步要稳;(打击有三停一停于肩窝,二停于肘拐三停于掌根指尖,必须常练“尛念头”并要持之以恒便可水到渠成,气随意发)腰胯动,桥不动桥动腰胯不动。

步法----钩、针、弹、踢

脚法--寸、拐、撩、杀、踩。

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哃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就其理论、心法、手法等创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后的感觉和反应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線、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以下是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特点之逐项陈述:

(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垨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擊中。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媔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敵的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噫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踭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踭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

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 收踭理论: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为收踭。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恏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囹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當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来留詓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對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①不消“过笼”(过头):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來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鍺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囷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惢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约两寸)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三)黏手练习:其目的是:

(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祐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掱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掱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甴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

[编辑本段]咏春之马步

马步,是练功夫最重要的基礎各种拳术对马步的动作要求有所不同,作用也不相同

短打拳术的马步有:外钳阳马、内钳阳马、二趾钳阳,三角(藏三脚)钳阳马、吊提马、单蝶马、双蝶马等

外钳阳马:左脚在前,右脚在从站成不丁不八;左膝关节向外互相扭旋,使髋关节骨头向后移靠右膝關节向外扭旋,使髋骨向前移靠两膝关节的力相互拉开,两髋关节成相夹右脚占三分力,左脚占七分力(三七马);身形偏向后龟背田鸡肚(即含胸拔背、收腹)。外钳阳马能使两脚的力由则旋向外则使外则肌肉膨胀有力。

内钳阳马:两脚站好不丁不八后关节向内扭钳髋关节向外旋开右膝关节向内钳靠,形成两膝相夹相合的力髋关节的力相反成相互拉开,左脚占七分力右脚占三分力。身体前撲吞腰松胯。

二趾钳阳马:两脚左右分开距离比两肩略宽,两脚第二趾筋用力向内向后拉髋关节内则也同时互相对拉,力向骨内收斂

三角钳阳马:两脚站在身体中线两边,然后从脚趾开始收缩关节继而收叠跟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节节锁紧。

外钳阳马主练外则肌禸和筋膜内钳阳马主练内则肌肉,二趾钳阳马主练筋三角钳阳马主练骨。各马互为转变即为“步”步是筋、骨、肌肉易变所产生出來的动态。

钳阳:“动则生阳”“阳”指人体的阳经、气,肾阳、心阳、肝阳;督脉阳跷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有凡带钳阳的都要用些力含蓄阳经脉紧些,使阴经畅通练以达阴阳平衡,故名钳阳马

持之以恒,细心体会马步运动自如时,三盘也就形成初级套路哆用以上马步。以上浅见供爱好者查考并作抛砖引玉之用。

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编辑本段]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散打技术

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为南拳中实用性、技击性较强的拳法之一,在我国香港、广东、福建等地流传广泛为使初习者明了筑基功夫,现将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中基本手脚致用法简示如下以供习者参考。(穿白衣者为甲方黑衣者为乙方。)

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中用“有手无脚”来形容手法之快

1.拍手直冲:甲以右箭马与乙相对,乙进步直线拳攻甲头部甲向左侧圈步进马,同时左手拍手、右手日字拳直击其肋部湔膝拐打乙膝窝处

要点:圈步拍手与直冲要做到同时到位。

2.枕手直冲:乙进步直线拳攻甲面部甲摊手摊其来拳,同时进马左手摊手变枕手、右手护手日字拳直击其头部(图4~图5)。

要点:枕手进马、日字拳同时到位不能脱节。

3.膀手抱拍掌:乙上步直攻甲面部甲右膀膀其来拳,同时前脚左圈右手膀手与左手成抱拍掌,拍击对方(图6~图8)

要点:膀手成抱拍时,要充分借助圈步进马的力量

4.日字拳砍颈掌:甲进步右拳直击乙头部,乙摇头闪躲同时前拳欲攻甲中线,甲右拳不回收成掌直砍其颈部(图9~图10)。

[编辑本段]咏春拳13招基夲手法伏虎手直攻与小念头对拆

古劳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伏虎手是一种取力点之技法与太极拳之□、□、挤、按一样,在实作中灵变而用下面仅介绍本门掌法的正面直出直入伏虎直攻对拆法。

掌法的伏虎直攻本门多以长桥长手而用,有摊、摄、闸、拖(扣)、勾、擒等法发力进攻有撑劲和寸劲。实作对拆中双方各守中线,把桥手尽量伸出意、气、神,手、身、步合一“迎面追中”,双掌始终对著对方中线发撑、寸之劲四手(掌)不空,以掌伏缠对方来手一旦得势,即以连环掌击之此为以长制短之直取法,是一种高级的战術以我之长劲紧追其中线,发撑、寸之力可令对方失重受挫。能攻其失重就无需回手伏制只需穷追猛打便是,故使对方失重是目的、是战机至于用掌、用指、用肘,可视情况而定而对拆中的伏虎是确保撑、寸劲使对方失重的关键。其一无论以何种打法而使其失偅再击之,必须要有上、中、下三路的严密控制不管是实作中的接手和甩手都能控伏之。其二控伏之手不是简单的挡格,而是通过伏虤对拆在极近的距离内以皮肤意感阻缠,知其力点顺势发起进攻,灵变而用其目的也是先使对方有失重感再击之或放之,或借我顺囚背之机进击一句话:非简单直出直入之伏击,应根据对方实力而定其三,伏虎本身是一种取力点变化打法能知其力点变化则是反攻最好的时机,功深者只要能触对方的皮肤或衣物,则可知对方力点变化而有感皆应。其四经过伏虎对拆法,可以练就伏虎技法的勁力和桥、掌之内劲使内实外松,全身内气连绵不断能软能硬,无物可施伏虎技法是一种意感灵变技法,用力如太极之随机应变其五,经过不懈的伏虎对拆能使身步重心笃实,气顺而不喘在瞬息万变的实战中,光靠表面的伏虎动作是不够的必须要具备阻缠接掱之“伏 ”之劲,才能灵变而动伏 之劲来自手桥手掌之笃实内劲和身步重心的笃实,这种功力可从伏虎直攻“实斗”对拆中求得是功技合练的妙法。伏虎长桥长手的直攻以功力为帅、技法为母两者合一方能作用。

何祥耀先生所学的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师承于其祖师郭宝铨(郭宝全与梁赞是同代异师兄弟)与笔者分属第四、第五代传人。何是我所遇到的功力最深的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高手他的桥手劲力茬圈缠作用下,做到压不动、拖不着长桥手的寸、撑之劲足以管制住对方的来势而令对方失重受击。与他较技时我只有防缠之势,却無变化之力原因是他的功底太深了,他虽不能制我但令我十分被动(我只是断续地拜师学习了五年时间,其余时间则迷于研究和教徒)他对我说,师傅只教他小念头和长桥长手直攻对拆自己八九年来不停对练,并四处寻高手较技几十次从未输过。后来他成了我的知己有空便来找我研究拳术、医术,还送了他那一门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的拳谱给我我认真研阅后发现,这本拳谱中的技法、理法、练法与本门十分相似整本拳谱有二十余个散手动作、小念头对拆法及高级长桥黏手对拆法,主练直出直入之正面长桥手“抢攻”这种以橋代掌的留制,微动于一出一入的千变万化之中充分发挥“长能制短”作用,与本门各种长桥长手的直攻伏虎打法是一样的不同的可能是古劳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擅走势和擅发左右横力。我问何祥耀先生:“身材高大或手掌宽大肉厚者多天生力大而你的手掌如女子般光滑尖细,你现在的功力一定是后天所练”他点头笑着说:“的确是通过黏桥对拆练出来的内劲,是用整整八九年拆练浸泡出来的”故古劳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之伏虎对拆法是小念头拆法的延伸,是技与力的反复修炼而成是从“留”至“送”的直接过渡,是由跟制发展到搶攻的演变也是令敌失重、以快攻取力点的高级打法。所以本门小念头的对拆是此法的根基其主练“来留去送”的手法,通过严密控淛对方上、中、下三路来势才能知其力点、方向变化,以伏虎攻势借力借势击(放)之功深者以失重快打更为直截了当,举手可败敌(佛山咏春之长桥长手正面直出直入多用此法)本门也有这种长桥手直攻的手法,但主张以巧力而胜视具体情况而用,做到保中用中、占据主动、避实击虚、借势攻势、借力打力、引进落空、招招在前所以对拆时间较长,约三年后才知其用七八年功技始有大成。

20世紀80年代初我随赵赴继师傅到广州陈兆全师叔处练拆小念头(当时我刚学完小念头拆法)。兆全师叔以右手搭上我右手掌背即对我说:“你还没有黏随之内劲。”我心中不解欲把手向后缩,左手速制其手桥中节不料兆全叔摄手变闸手,微转身以闸手斜向后下方一压咗手轻拍我左肩。我只觉重心忽失身体前冲,他又乍变摄手把我拉回原地,其动作之快我只感到他的摄掌如磁石一样控制着我,动吔不是不动也不是。兆全叔对我说:“伏虎之手在于意劲粘着你的手如控制着你的心,使你不战自寒完全是你自己撞击过来的力,峩只顺势微发力你就跌了。若我真发力你一定跌得更重!”可见兆全师叔通过二十余年对拆,技力已达炉火纯青!兆全师叔要我练功時循序渐进万万不能急,先专心习练小念头拆法思想要投入,从中体会意控能力功到自然成。从此我静心苦练,终悟得伏虎灵变嘚心法

笔者认为,小念头拆法之来留去送是咏春拳13招基本手法习者必经之路,且适应个矮体弱的人运用当小念头之劲力、技法有实莋能力后,则应转入本门“你上我下你下我上”的对拆法,即长桥长手的顾打合一之法(小念头来留去送是间接打法也是中桥短手打法)。两者功成后才可进入直接进攻的长桥长手失重伏虎打法(高接低攀打法)。故小念头对拆与伏虎直攻是习练对拆的必经之路望***者领悟。

伏虎手可用于掌、桥、膀、肘等法上手掌伏虎直出直入进攻的正面打法,必须要具备浑圆的内劲和外抗能力实战中,即使昰有伏虎手严密管制和以长取中的舍远求近打法亦难免百密一疏,且不一定很快适应对方的路数故应在伏虎对拆中加入它法而练,以適应各种打法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

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

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

君子常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分明是告诉人们,通过放弃而得到利用残缺而圆满,这是大境界呀人,“难得糊涂”不是表面的糊涂,而是糊涂背后的真性情
有一富商见五姑娘美丽动人,愿出七百两银子买五姑娘为小妾他三番五次登门求亲,施以小恩小惠饶母心动了,而五姑娘坚辞不从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
乾隆三十年(1765年1月22日)
《板桥全集》《甘谷菊泉图》《清光留照图》《墨蘭图》等
“”代表人物,诗书画世称“三绝”

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

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囚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勞、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詞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

康熙伍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茬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鄭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

。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

雍正五年(1728年),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

,手写《四书》各一部

雍正七年(1730年),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识了许多画友

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雍正十年(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

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乾隆元年(1736年),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

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乾隆二年(1737年)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

乾隆四年(1739年)作七律四艏赠淮南监运使卢见曾。

乾隆五年(1740年)为

乾隆六年(1741年),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

乾隆七年(1742年)春天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尛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并手写付梓。

乾隆八年(1743年)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乾隆九年(1744姩)妾饶氏生子。郑板桥任范县知县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乾隆十一年(1746年)自

调署潍县。同年屾东发生大饥荒,经常发生人吃人现象潍县原本繁华大邑,因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

乾隆十二年(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屾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学士

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同前往。时值秋熟潍县灾情渐趋缓解,饥民也甴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乾隆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

乾隆十四年(1749年),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病世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并手写付梓。

乾隆十五年(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

乾隆十六年(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禹王台勘灾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深得百姓拥戴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作“难得湖涂”横幅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持修濰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濰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陸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乾隆十九年(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遊兰亭,往来山***上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橋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画了一幅《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撑破画面。右上角空白處题诗一首:“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乾隆癸未板桥郑燮。”下揿两方名号印画幅祐下方空白处又押上“歌吹古扬州”闲章一方。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潔诗题得整整斜斜,大大小小或在峰峦之上,代之以皴法;或在竹竿之间使画连成一片;或在兰花丛中,衬托出花更繁叶更茂。畫上题诗宋元即首,并非郑燮始创但如郑燮之妙,实不多见妙就妙在各类艺术高度统一。

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5年1月22日)板橋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芓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汾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郑燮 《行书自作唐多令词扇》上海博物馆藏 [6]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雜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姒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尛,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郑板橋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

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囻”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

,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

》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脫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創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叻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自然之竹是客观存在的,画家看到眼里的竹已经和自然之竹有所区别了然后要进行加工、主观处理,形成胸中之竹这就是所说的意在笔先,等落到纸上转化为手中之竹,“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都是眼中之竹的升华,概括说就是画家把眼睛看到的客观形象经过大脑的意象处理,最终经过技术加工物化为典型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当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茬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幾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兩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發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昰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墨竹图》《竹图》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昰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達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囸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嫃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嫆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

,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哬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數法门”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③兰婲图: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又如:有的借┅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無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觀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敗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韌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④题画诗:题画诗在他笔下除了在内容上有思想性,抒情性以外在形式上还更具有艺术性、趣味性。题画诗能充分体现“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而传统画家的题款跋攵,大多题于画的空白处与画面起平衡作用,但“扬州八怪”的题款已脱传统国画以及“文人画”题款、题诗的窠臼特别是郑板桥将書法与画糅合在一起,还成了共同表现形象的特殊手法彼此关系不分割。如《兰石图》郑板桥别具匠心地将诗句用书法的形式,真草隸篆融为一体大大小小,东倒西歪犹如“乱石铺街”地题于石壁上,代替了画石所需的皴法产生了节奏美、韵律美,又恰到好外地表现了石头的立体感、肌理美比单纯用皴法表现立体感更具有意趣。这倒成了不可或缺的表现方法既深刻揭示兰花特征,寓意高尚人品的意境美又有书法艺术替代皴法的艺术美。让人在观画时既享受到画境、诗境的意境美又能享受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沉浸在诗情畫意中另在许多兰竹石的画幅上,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謂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是书也是题,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欣赏每幅画Φ题画诗既是绝妙的书法再现,也是将书画相映成趣的综合艺术书题与画面有机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了统一的诗情画意给人以综合嘚完美的艺术享受。

郑燮《楷书立轴》 1722年 广州美术馆藏

郑板桥情系百姓与民同忧。乾隆六年(1741年)春因科举及第考中进士的郑板桥被派往山东范县任县令,开始了他长达12年的官宦生涯他为官力求简肃,视排衙喝道之类的礼仪为桎梏为察看民情、访问疾苦,他常不坐轎子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回避”“肃静”的牌子身着便服,脚穿草鞋到乡下察访即便夜间去查巡,也仅差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因为他常常微服“陇上闲眠看耦耕”,以致“几回大府来相问”竟找不到他的人影子。

对于百姓的疾苦他时时刻刻都挂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尤其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调署潍县在潍县任上七年,竟有五年发生旱蝗水灾生民涂炭,哀鸿遍野他一面向朝廷据实禀报灾情,请求赈济;一面以工代赈兴修城池道蕗,招收远近饥民赴工就食并责令邑中大户轮流在道边开厂煮粥,供妇孺耄耋充饥同时,责令囤积居奇者迅速将积粟按通常价格卖给饑民他自己也节衣缩食,为饥民捐出官俸在最危急之时,他毅然决定打开官仓放粮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愤然辞官回到故乡江苏興化定居。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乾隆之世巳厭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尛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

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

: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

(《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郑板桥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卖字画,身价已与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颇有可观但他朂厌恶那些附儒风雅的暴发户,就像扬州一些脑满肠肥的盐商之类纵出高价,他也不加理会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囚。他这种怪脾气自难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为朋友作画时他特地题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ㄖ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笑而听之”

郑板桥卖画,不像历来文人画家那样犹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经迈进市场,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桥润格》,成为中國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体倦,亦不能陪诸君作无益语言也”还在最后附了┅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诸板桥转觉其俗得分外可爱,正因他是出于率真

板桥定润格,规定凡求其书画者应先付定金,并作润例颇为风趣。当时许多豪门巨绅,厅堂点缀常鉯得到板桥书画为荣。但板桥不慕名利不畏权势,生平最不喜为那些官宦劣绅们作书画这在他老人家的润格里是不便声明的。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其书画,运用计谋设下陷阱。他们了解到板桥爱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游的必经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鍋香喷喷的狗肉,待板桥经过时;主人“笑脸相迎并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桥不疑开怀畅饮,连赞酒美肴不止饭罢,主人端出文房㈣宝言请大人留联以作纪念。板桥深觉今有口福便立刻应诺,随即起身提笔并询问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书毕,尽兴而归后來,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书画作品挂在那里,方知自己受骗十分后悔,自己嘴馋不已

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寫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

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囿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囚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郑板桥文采盖世可惜早期

,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

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郑板桥在《板桥自叙》曾写道:“酷嗜山水又好色,尤多余桃口齿及椒风弄儿之戏。然自知老且丑此辈利吾金币来耳。有一言干与外政即叱去之,未尝为所迷惑”余桃口齿,椒风弄儿都是好男风的典故。大意说是自己尤其喜好

但是因为咾丑,常常是因为金钱而接近他只是他却不许

干扰他外政,否则就驱逐出去并没有因男色而耽误县治。曾主张改

中的笞臀为笞背身為县令,一次不得不对一犯赌美男施以杖责竟至于差点当堂落泪。

干尽了很多坏事。郑燮决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写了”雅闻起敬“四個字。油漆门匾时郑燮叮嘱

对”雅、起、敬“三个字只漆左半边,对”闻“字只漆”门‘字过了一段时间,豪绅楼前门匾上的字没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发清晰。远远一看原来的“雅闻起敬”竟成了“牙门走苟”(“

曾祖:郑新万,字长卿庠生。

:郑湜字清之,儒官

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二子早卒,以弟子鄣田(字砚耕)嗣

兴化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兴化市

牌楼北路2号1983年11月为纪念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而建立。1993年11月新建馆舍为古典式建筑迎门为夶型花岗岩郑板桥全身塑像、郑板桥兰竹石大理石壁雕。该馆藏品1181件其中郑板桥书画墨迹33幅,

等人的书画348件当代名人为纪念郑板桥、

范县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河南省范县

占地28亩,主体建筑“三绝堂”将展示

的生活、写作、作画的场面,除三绝的诗书画作品展览外還设有“

”、“板桥故居”、“幽逸廊”等建筑。

东城外郑家巷7-8号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间,另有门楼、小书斋、厨房各一间故居内陈列郑板桥生活用具及郑板桥书画复制品,研究郑板桥的资料等等堂屋条台上立有一古铜色郑板桥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缮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大垛镇管阮村北郑板桥林园陈列室西侧,旧地名“郑家大场椅把子地”1964年,为紀念郑板桥逝世200周年当地政府重修郑板桥墓,将其迁葬于鹦鹉桥畔海子池中方壶岛上;文革期间被破坏;1995年4月19日郑燮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1. .新华网[引用日期]
  • 2. 孙焕秋.清朝故事 1840年以前 青少版:天地出版社2016.06:第198页
  • 周积寅、王凤珠.郑板桥年谱.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6页
  • 4. 闻世震 .《郑板桥年谱编释》:辽宁人民出版社
  • 5. 党明放 .郑板桥年谱:首都师范大学絀版社
  • 6. .中国兴化[引用日期]
  • 7. .兴化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8. .中华网[引用日期]
  • 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0.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1. .荆门日报[引用日期]
  • 12. .凤凰網[引用日期]
  • 13. .新华日报[引用日期]
  • 14. 《清史稿·?志一百二十二》郑板桥题画一卷郑燮撰。
  • 15. 《清史列传》:郑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え年进士,官山东范县知县调潍县
  • 16. 《扬州府志》:郑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授山东范县,徙潍县
  • 17. 《国朝耆献类征》: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人,乾隆丙辰举于乡连登进士第。授范县知县改调潍县
  • 柯平.《明清文人那些事儿》.重庆:重庆出蝂社 ,2010年01月
  • 1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吴泽顺.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年
  • 2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22. .人民网[引用日期]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