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Mon, 18 Oct 2010 11:20:37 +0800 )
Description:
黄安伦
黄安伦,现代中国作曲家,1949年出生于音乐家庭,5岁开始随父母学习钢琴,7岁已完成其第一册钢琴曲集。当时,中国近代音乐大师马思聪评论他“有很丰富的想象力”。他于1961年进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属音乐小学,后升入该院附中钢琴学科,先后师从楼乾妹、邵元信。1968年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军区所属农场劳动及北京京剧团工作。这期间的生活,特别是师从作曲家陈紫学习民间乐及歌剧作曲,对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976年,黄安伦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以及被中央歌剧院聘为驻院作曲家。1989年赴北美,先后在多伦多大学、匹兹堡大学及耶鲁大学深造。1983年获
英国圣三一音乐院院士称号。除了连年赢取全额奖学金外,并在1986年以“最优秀奖”获得耶鲁大学音乐硕士学位。为在海外宣扬中华文化,曾连任三届加拿大安大略省华人音乐协会主席至1996年。 已入选《世界名人录》及《中国百科全书》的黄安伦,虽定居加拿大并受邀为加拿大作曲联盟成员,但他仍自认为是一个中国作曲家。他一向刻意将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相结合,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根基,继承先辈大师的传统,体现作曲家的艺术良心和正义感——爱战胜恨,美战胜丑就是这位杰出作曲家一贯的创作主线。他的作品几乎涵盖严肃音乐的全部领域,包括歌剧、芭蕾舞、电影、合唱、声乐、室内乐、器乐独奏、百老汇音乐剧及二十余部交响音乐,堪称作品最多的中国作曲家之一。在当今形形***的现代音乐流派中,黄安伦的创作仍以旋律为主,并一向以宏大的气势,细致入微的手法,充满动力的和声、严谨的复调、色彩鲜明的管弦乐法及浓厚的民族气息作为其独特的个人特征。英国芭蕾舞大师玛克芳婷曾热泪盈眶地赞美其芭蕾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非常、非常、非常好”,并立即将该剧摄制成电影。1992年,在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的主持下,他的另一部芭蕾舞剧《
》被遴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曲”之一,并于1994年由台湾省交响乐团和莫斯科国家芭蕾舞团首演。黄安伦的作品已由世界许多主要交响乐团成功演奏,包括中国及其香港、台湾地区,新加坡、纽约、波士顿、匹兹堡、旧金山、多伦多、温哥华、堪培拉、伦敦及德国的交响乐团等等。他的《舞诗第二号》被定为中国第一届全国长笛比赛之必奏曲目;他的《舞诗第三号》则被定为国际鲁宾斯坦钢琴比赛之必奏曲目,1996年,中国钢琴家郎朗以黄安伦的《中国畅想曲第二号》参加国际青少年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决赛,进而赢得第一名。其多数作品的乐谱、唱片已经出版。作为一个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黄氏的弟子们频频赢取多伦多区的音乐比赛。他的指挥活动则包括了中国中央乐团、中央歌剧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莫斯科俄罗斯管弦乐乐团、加拿大多伦多华人爱乐乐团、温哥华圣乐团及美国林肯中心的成功演出。 (附:黄安伦部分作品的年代表) 黄安伦部分作品的年代表黄安伦是个多产作曲家,他作曲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独特,下面是他一部分作品的年代表。六十年代: 《钢琴独奏曲三首》Op.1,《对花》等,作者于1964年首演。《合唱七首》Op.2,合唱与钢琴。大合唱《青青的稻秧接蓝天》,徐庆东词,合唱与乐队,65军演出队1970年首演。《中国舞曲》Op.3,张家门文工团1970年首演。七十年代《合唱曲二首》Op.10合唱与乐队,65军演出队1970年首演。《长笛独奏二首》O,Op.4。《战龙口》,张家口京剧团的集体创作,同年首演。《山鹰之歌》Op.6,钢琴独奏《矿工的女儿》,陈紫领导下的集体创作,张家口文工团同年首演。《塞北组曲No.1》Op.15 1.序曲2.旋律3.进行曲4.大娘5.塞北舞曲,中央歌剧院1980年首演,郑小瑛指挥。《钢琴前奏曲十二首》Op.5。《塞北小曲三十首》Op.13,钢琴独奏。《中国畅想曲NO.1》Op.12。《铜管与乐队曲二首》Op.9, 交响诗《黄继光》Op.11, 交响诗《海燕》Op.14, 话剧配乐《战地黄花》Op.8,中国铁路文工团。二首四重奏Op.7:1.怀念北京;2.祖国的春天,北京京剧团乐队于同年首演。《回旋曲》Op.16,小提琴与钢琴,常希峰1973年首演。《游击队之歌》据贺绿汀原作改编,北京少年宫同年首演,黄飞立指挥。《金瓶似的小山》改编,北京少年宫同年首演,黄飞立指挥。《C小调钢琴奏鸣曲》Op.21。《中国畅想曲No.2》Op.18a,钢琴独奏。刘诗昆以《序曲与舞曲》1977年首演。《五首阿尔及利亚乐曲》,北京京剧团首演,胡炳旭指挥。《江河水》弦乐合奏,中央乐团于同年首演,韩中杰指挥。《列车向着北京开》,Op.19,独幕舞剧,中国铁路交工团同年首演。三首木管合奏,北京京剧团乐队于同年首演。十首管乐合奏,北京京剧团乐队于同年首演。《中国畅想曲第二号》Op.18b,中央歌剧院1981年首演,郑小瑛指挥。《浪漫曲》,大提琴与钢琴。《三十里铺》小提琴合奏,北京京剧团乐队于同年首演。《二首钢琴伴唱〈杜鹃山〉》。《夜深沉》(1975),钢琴独奏。《塞北组曲No.2》Op.21:1、深山晨曲。2、铁骑驰骋。3、长城万里,中央歌剧院1981年首演,郑小瑛指挥。《b小调钢琴奏鸣曲》Op.23。《欢迎周总理到咱家》,王方亮领导下的集体创作,中央歌剧院同年首演。《敦煌古谱四首》Op.53。《交响序曲第一号》Op.25a,中央歌剧院与中央乐团于1978年首演,韩中杰、郑小瑛指挥。《卖火柴的小女孩》Op.24,独幕舞剧,剧本:张敦意,北京芭蕾舞蹈学校与中央歌剧院同年首演,郑小瑛指挥。《白毛女》陈紫领导下的集体创作,中国歌剧舞剧院同年演出。《刘胡兰》,陈紫、茅沅领导下的集体创作,中央歌剧院同年演出。《韦拔群》,陈紫、舒铁民领导下集体创作,中国歌剧舞剧院同年演出。《护花神》Op.26,二幕大歌剧,剧本:
,中央歌剧院同年首演,郑小瑛指挥。广播剧配乐《我们的军长》Op.27,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是为了爱情》Op.28,峨嵋电影制片厂八十年代《第一钢琴三重奏》Op.30,由作者与张力科、傅小红于1981在多伦多首演。《敦煌梦》Op.29,三幕芭蕾舞剧,剧本;徐庆东。莫斯科国家芭蕾舞团与台湾省交响乐团于1994年首演,陈澄雄指挥。芭蕾组曲《敦煌梦》Op.29,1、沙漠2、伎乐天3、风神4、飞天女Finale尾声,中央乐团于1984年首演,李德伦指挥。《舞诗No1.》Op.31,大提琴与钢琴,作者与张力科同年首演。《舞诗No2.》Op.33(1981),长笛与钢琴,作者同年首演。《三个和弦的三重奏》,多伦多华人室内乐团1982年首演,赖德梧指挥。《圣迹可循The Holy Image I Can Trace》Op.34合唱与管风琴:[英]布雷克词,多伦多同年首演。《电子合成器独奏曲三首》Op.32,作者于同年首演。交响诗《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Op.33,[美]沃思堡交响乐团1984年首演,乔达诺指挥。 2.《g小调钢琴协奏曲Op.25b,广州乐团于1984年首演,[美]巴诺维兹钢琴[加]赖德梧指挥。《圣咏二首》Op.35,《希望有一天》,《诗篇23》男中音与钢琴,作者与许庆强1988年首演。七重奏《七首中国风格的加拿大民歌》Op.36,加拿大室内乐团1986年首演。《广东音乐三首》中西乐三重奏,匹兹堡大学音乐系于同年首演。《C大调交响乐》Op.25c(1984),中央歌剧院于1986年首演,李德伦指挥。歌剧序曲《岳飞》Op.37,多伦多华人室内乐团1985年首演,赖德梧指挥。《复活节大合唱》Op.38,合唱与钢琴。唐佑之词,多伦多1986年首演。《钢管三重奏》耶鲁大学音乐院于同年首演。《托卡塔,慢板与赋格》大提琴合奏,Op,39[加]班夫音乐中心于同年首演。《岳飞》Op.37,四幕大歌剧清唱剧《大卫之诗》Op.43,合唱与管风琴,多伦多1986年首演,黄飞立指挥。《舞诗No.3》Op.40,钢琴独奏,许斐平同年首演。《序曲---诗篇二十二》Op.42,多伦从华人室内乐团1985年首演,赖德梧指挥。《随想曲》Op.41,[加]渥太华十三弦乐团1989年首演,坎贝尔单簧管。声乐套曲《异乡人之歌》Op.45,女中音与钢琴,赵介轩词,梁宁与欧阳瑞丽1992年首演。《诗篇150》Op.44合唱与钢琴或乐队,香港圣乐团1988年首演,黄永熙指挥。《中国畅想曲No.3》Op.46,香港中乐团1994年首演,博柔笛萨克司,陈澄雄指挥。交响音乐会第二号Op.47 《交响序曲第二号》Op.47a,多伦多管弦乐团于1989年首演,[加]罗宾逊指挥。《中国畅想曲No.3》,Op.46,萨克斯与钢琴,作者与博柔笛同年首演。九十年代《耶利米》Op.44No.2,合唱与管风琴;多伦多1990年首演。声乐套曲《母亲与女儿》Op.49,女高音与钢琴,陈中喜词,朱小强与欧阳瑞丽1990年首演。交响诗《巴颜喀拉》Op.50尼亚加拉青年交响乐团于1993年首演,赖德梧指挥。《Little Plea ure 浮云》Toronto, Canada. 交响大合唱《千载云山共玄黄》Op.52,陈惟芳词,合唱与乐队,台湾省交响乐团1995年首演,陈澄雄指挥。《童谣八首》,童声合唱与乐队,台湾省交响乐团1996年首演,陈澄雄指挥。 2.《B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b,北京交响乐团于1996年首演,吕思清小提琴,谭利华指挥。 3.《第二交响乐》Op.47c。 .[
黄安伦的个人主页
个人简介
AN-LUN HUANG, 旅加現代中國作曲家黃安倫乃是2004年加拿大“先鋒艺术獎”的獲得者。他五歲開始隨父母學***鋼琴,七歲完成其第一冊鋼琴曲集;於六十年代進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屬音樂小學,後升入該院附中鋼琴學科;1976年,成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以及中央歌劇院駐院作曲家;1980年赴北美留學,1983年獲英國聖三一音樂院院士稱號;1986年以“最優秀獎”的榮譽同時獲得耶魯大學的音樂碩士學位;同年定居加拿大,並連任三屆加拿大安大略省華人音樂協會主席至1996年。
已入選《世界名人錄》及《中國百科全書》的黃安倫受邀為加拿大作曲聯盟成員。他的作品幾乎涵蓋嚴肅音樂的全部領域,包括歌劇、芭蕾舞、電影、合唱、聲樂、室內樂、器樂獨奏、百老匯音樂劇及40餘部交響音樂,並在世界各地成功演奏,多款其作品的樂譜、唱片亦已出版,并作为多项国内外大型比赛的指定曲目。
CNTV.CN {9h V_F
除了所獲之多個作曲獎項,1987年,黃氏還在多倫多獲頒“傑出華裔”榮銜;1992年,在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的主持下,他的芭蕾舞劇《敦煌夢》更被遴選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之一。
CNTV.CNJ.K- am KgqT
他的眾多作品中,其大合唱《復活節大合唱》,《大衛之詩──詩篇二十二》,《啟示錄》及《安魂曲》都是華人同類作品中規模最大者。
jka/P$W2511723
CNTV.CN1x,f(]5^^Ef
点击"豆单",可见到其作品在本网站中按如下门类展示:
'C0o3rtFO(K+E[2511723
室内乐, 芭蕾舞, 歌剧, 交响音乐, 合唱, 声乐 及影视/编配等等.
\!bj$|sx(G!`?I*M2511723
r/M,[o$sN\*[ ~.f `2511723
在“谷歌”上打“黄安伦作品库”,除了可以下载乐谱,也可以链接回相应的土豆网视频,音频
L~B? |0J2511723
4VQ.DE(ae8vho:z2511723
The Wi er of the New Pioneer Arts Award of Canada, An-lun Huang, the resident composer of the Sias Symphony Orchestra of the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attach to the Zhengzhou University, China, began his piano le o at the age of 5, and completed his 1st piano album at 7. Mr.Huang graduated from the attached Middle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 ervatory of Music in late sixties, China. He was a ointed as the Composer-in-Residence of the Central Opera House , Beijing, China, and became a member of the China Musicia A ociation in 1976. He received the Fellowship in Composition, Trinity College of Music, London, in 1983. A pupil of Jacob Druckman and Martin Bre ik, he then completed his Master Degree of Music of Yale with the Alumni A ociation‘s prize in 1986. As the president of the Chinese Canadian Music Society of On
tario, Huang devotes himself to promote Chinese Musicia to the multi-cultural-life of Canada since he moved to Toronto in the eighties.
tl0CQ {&am m2511723
CNTV.CN~dQ|\x9@2O
With numerous awards, Huang‘s compositio have been widely performed by many of the major Symphony Orchestras, and were warmly received around the world. Many of his works have been selected as the official piece for numerous of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 . Becoming the member of the Canadian League of Composer by invitation, he has been selected to the latest editio of “International Who‘s Who” and “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Music” , etc. His ballet, “Dream of Dunhuang” has been selected as on
e of the “Master Pieces of the Chinese Compositio in 20th Century”.
;U6}/b {v~;hc;Y2511723
*H6f7rx2z: am KL2511723
Numbers of his CDs, LPs and scores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released. Not on
ly an adjudicator for various competitio , also as a conductor, his activities included the succe ful performances in New York, Toronto, Vancouver, Moscow, Beijing, Hong Kong and Shanghai, etc. Many of his sacred compositio , such as “Easter Cantata”, ”Psalm 22”,”Revelation” and “a Requiem in Chinese” etc ., are among the largest in this field of Chinese music
`In this web site, at the bottom of this page, the catalogue, 豆单, indicates his compositio in such fields: Chamber, Ballet, Choral, Symphonic, Piano, Opera and Arrangements etc.
SaUk(L ty2511723
CNTV.CN"}f`T+Z8]j9Q6QV
Type"An-lun Huang's compositio " on Google, you can download his scores, books and more, a ociating the proper we ite of Huang's works.
( Mon, 18 Oct 2010 11:19:11 +0800 )
Description:
中国历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影后(组图)(一)
曹斌锋 整理 大众电影百花奖是中国群众性的电影奖,由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编辑部主办,由《大众电影》发放选票,由读者(群众)投票评奖,各项奖均以得票最多者当选。 “百花奖”又叫“大众电影百花奖”,是由曾经在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大众电影》杂志社主办的一年一度的群众性评奖,和金鸡奖一起通称为“中国电影双奖”。百花奖只代表观众对电影的看法和评价,所以又被称为“群众奖”。 百花奖评奖始于1962年,但在1963年后中断了17年,直到1980年才恢复并举行了第三届评奖。此后每年举办一次。在娱乐媒体并不发达的20世纪80年代,全盛时期发行量近千万份的《大众电影》一枝独秀,观众参与评奖热情空前高涨,全家坐在一起商量又或是单位里全办公室讨论就为填一张选票的事情毫不新鲜, 1982年“百花奖”选票回收达到280多万张,创下历史纪录。“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实际上等于最具人气男女演员奖,以观众喜好为指标的“百花奖”也成为那个时代演员的人气晴雨表——虽然那时候并没有“人气”这个词。 让我们向百花深处回望,看看二十年间曾经有哪些女星在银幕上以他们的形象打动过我们。
1962年第一届百花奖最佳电影女演员——祝希娟 《红色娘子军》中饰吴琼花
1963年第二届百花奖最佳电影女演员——张瑞芳 《李双双》中饰李双双
1980年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陈冲 《小花》中饰赵小花
1981年第四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张瑜《庐山恋》中饰周筠 这是张瑜在电影《庐山恋》中的剧照。这部电影轰动一时,从此庐山风光名满天下,旅游的人数猛增,甚至有婚姻受挫的恋人因为被电影打动,专门跑到庐山去殉情,连累编剧被骂“害死人”。张瑜在片中扮演海外华侨少女周筠,为了突出这个身份,她前后换了大概43套戏服,在80年代的电影里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摩登事件。众望所归,这年张瑜果然拿下了观众票选的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她同时拿下了有专家奖之称的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成为双料影后。
1982年第五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李秀明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饰许秀云 这张剧照出自1980年的电影《孔雀公主》,《孔雀公主》轰动一时,扮演孔雀公主的李秀明次年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在第5届百花奖评选中拿到了最佳女演员的奖杯,同时,还获得专家评选的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这是张瑜之后的第二位双料影后。 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李秀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当家花旦,拥有极高的知名度,《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投拍时题材撞车,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不约而同看中了作家周克芹的这部小说,两家均动用了当时非常有知名度的青年演员和知名老演员,八一厂女主角用了王馥荔、斯琴高娃、田华、赵娜,北影厂的女主角却用了李秀明、张金玲、刘晓庆、李凤绪等人,而李秀明最终捧走“百花”“金奖”大奖。 1983年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斯琴高娃 《骆驼祥子》中饰虎妞 这一年,诞生了双奖的第三个双料影后,斯琴高娃凭《骆驼祥子》中泼辣的虎妞一角同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在群众性的评奖中,年轻美丽、性格单纯或者忍辱负重的女性角色最容易得到广泛的认同,但虎妞这个形象却复杂得多,斯琴高娃也是百花奖举办以来,第一个不是以典型的正面女性角色获得百花奖的演员。接演《骆驼祥子》之前,斯琴高娃1979年因出演《归心似箭》获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归心似箭》里她扮演的玉贞就是个典型具有传统美德的朴实女性,深受观众喜爱。因此当斯琴高娃要出演《骆驼祥子》里虎妞的消息传出时,很多人劝她不要自毁形象,但她还是接了这个角色,不但接了,并且,她不怕丑化自己,为了接近角色还特意装了装上虎牙。《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形象为斯琴高娃同时获得到业内人士和观众的认可,也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 1984年第七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龚雪 《大桥下面》中饰秦楠 龚雪可以说是八十年代初期中国银幕上最美丽的女演员之一,也是那个时代许多影迷的梦中情人。1973年,在总政治部话剧团当演员的龚雪作为群众演员随部队参加《车轮滚滚》的协拍演出而踏入影坛,到了八十年代之后,她接连演出的《石榴花》、《快乐的单身汉》等都非常成功。这张照片来自电影《大桥下面》,龚雪在其中扮演的知青女子秦楠打动了银幕下的观众,在1984年的百花奖评选中,龚雪成为那一届观众票选的“最佳女演员”,同时,专家评选的金鸡奖也被她捧走。从张瑜到龚雪,双奖并行的连续四年,在最佳女演员(女主角)的选择上观众票选和专家评选的意见都空前统一,龚雪拿走双奖这一届之后,百花奖与金鸡奖在女演员表现评定上开始出现分歧。
1985年第八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吴玉芳 《人生》中饰刘巧珍 这张照片出自电影《人生》,吴玉芳在这部根据作家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里扮演女主角刘巧珍,《人生》中农村青年高加林的命运以及少女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在当时引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刘巧珍这个形象先天具有拿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的群众基础:美丽善良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传统女性往往最受观众的欢迎。果然,这年刘巧珍为刚刚二十岁的吴玉芳拿到了一尊“百花奖”奖杯。当普通观众为朴素的感情驱动毫无保留将热爱投给银幕上的贤妻良母的时候,评论家们则尖锐地指出,电影《人生》的处理过于简单化,在对刘巧珍美的一面着力渲染的同时欠缺了对她与高加林爱情失败真正原因的思索,以至于高加林被简化成了一个现代陈士美,原作深沉的主题也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这一年,专家评选的金鸡奖授给了主演《黄山来的姑娘》的李羚,双奖并行以来,这是第一次百花与金鸡各有得主。 1986年第九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方舒 《日出》中饰陈白露 这是方舒在电影《日出》中扮演陈白露的一张造型照,为了演好陈白露,方舒还专门去学了踢踏舞。这个形象摩登的角色替她捧回了“百花奖”的“最佳女演员”奖杯。 改编自曹禺同名话剧的电影《日出》从筹拍到放映都很受瞩目,方舒当时已经是非常知名的女演员,那时候娱乐新闻还不流行围着演员私生活转,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角色塑造,方舒曾经和国内知名电影人就自己对陈白露这个形象的理解在《大众电影》上以公开信的形式交流。《日出》为方舒捧得了百花奖,但真正受到评论界好评的其实是在片中的女配角、扮演***翠喜的王馥荔。有评论指出方舒的陈白露对人物的刻划仍然过于单一,太着力表现她的出淤泥而不染,而失力于反映陈白露自身的软弱。这一年,获得金鸡奖的是演《野山》的岳红,岳红的外型远远不如方舒亮丽抢眼,但是显然在专家们眼中,《野山》中土气的岳红要比《日出》里美艳的方舒更值得褒奖。 1987年第十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刘晓庆 《芙蓉镇》中饰胡玉音 这是刘晓庆在电影《芙蓉镇》扮演豆腐西施胡玉音的一张剧照,尽管1980年她就凭《瞧这一家子》中饰演张岚而获得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可是足足隔了快七年的时候才终于拿到“最佳女演员”。 其实刘晓庆最受观众宠爱的时期是在《芙蓉镇》之前,她在《小花》、《潜网》、《心灵深处》、《北国红豆》等许多电影里出演的都是清新善良——百花奖最钟爱的女性类型,特别是在《心灵深处》里,她扮演收养烈士遗孤的志愿军女战士欧阳兰,这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人物感动了无数观众,很多青年男观众当时以刘晓庆为择偶标准。 但是锋芒毕露的刘晓庆不可能在这种戏路上安分地走下去,此后,她出自传、演慈禧、自任制片人拍电影……干了许多同时代女演员不敢干的事,说了许多同时代女演员不敢说的话。她无疑是八十年代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女演员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女明星。《芙蓉镇》只是个序幕,此后的两年,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奖杯仍然稳稳落入刘晓庆手中。她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获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的女星。 1988年第十一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刘晓庆 《原野》中饰金子 被禁了七年的《原野》终于公映,这一年,这部根据曹禺名作改编的电影为刘晓庆再捧回一个百花奖的奖杯。1981年,《原野》拍完上交给电影局审查没有通过,在很长的时间里,它的身份一直都是内参片,禁止在国内公演,只允许向海外发行。香港、美国、加拿大、意大利都买了这部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原野》获得了“世界最优秀影片推荐”的荣誉,花金子的红袄黑裤的服装被送到法国博物馆,代表中国电影永远在那里展出。海外的走红和国内的被禁,使得民间纷纷传言是因为里面有刘晓庆的全裸镜头,并称这部片子有两个版本,裸露的镜头就是专门出现在卖给外国人看的版本里——类似的传言在《红高梁》公映的时候也同样出现过。

1989年第十二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刘晓庆 《春桃》中饰春桃 由姜文和刘晓庆主演的《春桃》不仅赢得了百花奖,而且赢得了政府奖,并获得香港电影节十大华语片奖。《春桃》使刘晓庆成为百花奖至今为止唯一一个连续三年获" 最佳女演员"的女星。《春桃》改编自许地山的同名小说,女主人公春桃是生活在30年代老北京的一个靠捡拾垃圾为生的年轻女人,刘晓庆不太了解情老北京风情,专门去体验生活。入戏之后,大热天拍戏,刘晓庆背着个大筐,戴着个草帽,脚腿都打了绑腿,垃圾车一来,尘土飞扬中她汗流满面冲进去。刘晓庆的敬业精神让导演凌子风的太太、同时也是《春桃》编剧的韩兰芳印象非常深刻。 1990年第十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宋佳 《庭院深深》中饰章含烟 进入90年代,琼瑶小说在内地的热潮其实已经过去,但根据琼瑶小说《庭院深深》改编的同名电影却帮宋佳捧回了百花奖。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界已经开始重新讨论“明星制”和演员的票房号召力的话题,天生丽质的宋佳具有很强的明星气质,也成为当时知名的美丽女星。 1991年第十四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宋佳 《落山风》中饰素碧 宋佳是刘晓庆之后第二个百花奖的宠儿,连续两年拿奖,这一年她在根据台湾小说家汪笨湖的作品改编的影片《落山风》中扮演女主角素碧,此前台湾拍摄的版本里,扮演素碧的则是韩国著名女星姜受延。当时,有所谓“南宋北巩”的说法,其实宋佳出道和成名都比巩俐要早,80年代末90年代初,宋佳正当红而巩俐还只是崭露头角,但是巩俐的成名作《红高梁》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的影片,这无形中为其他女演员和巩俐事业的竞争树了一个标杆:要击败巩俐成为当之无愧的内地头牌女星,除了拿下“百花奖”或者“金鸡奖”之外,还得有海外的战绩。以情欲为主题的《落山风》为宋佳拿到了百花奖,在法国也很受欢迎,但是因为该片已经在中国放映过而失去了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机会,宋佳一直引以为憾。 1992年第十五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赵丽蓉 《过年》中饰母亲 90年代一开始,百花奖就已经渐渐显出了颓势,受关注度大不如从前。当1992年赵丽蓉凭《过年》捧走一向是年轻美丽女演员专利的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杯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对这位老太太并不熟悉——尽管赵丽蓉是评剧界的名角,而且《过年》在百花奖之前已经在东京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女演员奖”。赵丽蓉是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历届得主中最年长的一位,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唱了一辈子评剧的老太太晚年却在影视界焕发了第二次艺术青春,百花奖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此后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让赵丽蓉大受欢迎,人们亲切地称她“赵妈”,把她当成一个可亲可爱的老邻居。赵丽蓉于2000年7月17日因癌症去世的时候,许多观众自发赶去参加她的追悼会,时间证明了拿奖时鲜为人知的赵丽蓉是当之无愧观众心中的“最佳女演员”。 1993年第十六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巩俐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饰颂莲 巩俐与刘晓庆在成为百花奖影后的路上有非常相似的遭遇,都是很早就拿到了“最佳女配角奖”,可是女主角的地位确立却总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1993年,巩俐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不但在海外获了数项大奖,还同时成为百花奖最佳影片,巩俐声势之盛超过同时期所有国内女演员,捧走该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也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与此同时,凭《秋菊打官司》,她还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这是双奖进入90年代后的第一位双料影后。《秋菊打官司》1992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已经为巩俐捧得了“伏尔比杯”最佳女演员奖,这部电影里巩俐的形象空前的土,但是演技非常受好评,然而口味更通俗的百花奖把褒奖《秋菊打官司》的任务交给了金鸡奖,而选择表扬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造型靓丽得多的巩俐。 中国内地女演员中在国际影坛真正称得上有票房号召力的屈指可数,80年代是刘晓庆,90年代则首推巩俐。1993年,本来想和巩俐一较高下的宋佳苦心经营的《寡妇十日谈》审查遇阻意外出局,宋佳一怒之下远走异国,“南宋北巩”从此成为巩俐一枝独秀。 1994年第十七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潘虹 《股疯》中饰范莉 1983年就已经凭《人到中年》获过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的潘虹足足等了十年才得到一尊百花奖,“双奖”的专家评委口味和普通观众口味的取向有时候就是有着这样巨大的差异。刘晓庆以三连冠的成绩证明了她在大众市场深远的影响力,金鸡奖的宠儿潘虹则作为至今为止唯一一个获过三次金鸡奖的女演员收获着业界的口碑:1983年是《人到中年》、1988年是《井》,第三个金鸡奖则是1994年的《股疯》。从影以来,潘虹一直以擅演悲剧女性著称,《人到中年》、《井》里她扮演的都是命运多舛的知识女性,但到了《股疯》,她戏路大转,扮演的是一个十足的小市民,这一年,她同时捧走了金鸡和百花的奖杯。 1995年第十八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沈丹萍 《留村察看》中饰罗彩云 这一年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的是主演《留村察看》的沈丹萍,80年代初,沈丹萍就已经凭《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打开知名度,但一直与百花奖影后无缘。等到终于获奖的时候,随着国产片市场的低迷和《大众电影》发行量的锐减,百花奖的影响力也在持续衰减中,获奖的女演员已经不再等于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女明星。 1996年第十九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郭柯宇 《红樱桃》中饰楚楚 这一年在电影《红樱桃》中出演女主角的郭柯宇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她是百花奖至今为止最年轻的得奖者。《红樱桃》作为少有的在国外取景,并且有大量外籍演员参演的国产电影吸引了不少观众,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同为那一年内地最卖座的电影。《红樱桃》的成功托起了郭柯宇,她轻松击败竞争对手捧走奖杯。
1997年第二十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宁静 《红河谷》中饰丹珠 在以《红河谷》拿下本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之前,《阳光灿烂的日子》已经为宁静聚集了不少人气。以民族风情包装的主旋律电影《红河谷》在这一年票房也大丰收,尽管宁静的出演并不完全代表她是这部电影票房大收的主要因素,但相较于前几年里某些获奖电影和演员知者寥寥的情形,有《红河谷》作后盾,宁静的百花奖杯捧得也算是理直气壮了。 1998年第二十一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刘蓓 《甲方乙方》中饰周北雁 这一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票房大收,而《甲方乙方》的女主演刘蓓也捧得百花奖杯。学戏曲出身的刘蓓很有观众缘,1993年的电视剧《京都纪事》里她演一个善解人意的女秘书就已经大受欢迎,而作为贺岁片推出的《甲方乙方》成为一时的话题,刘蓓的人气也随着这部电影跟着走高。 1999年第二十二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刘欣 《红娘》中饰演红娘 这一年百花奖惹来议论纷纷。据当年的中国青年报报道称:票房收入3500多万的《不见不散》被“投票人”驱逐出局,而北京票房只有22万元,全国票房估计不会超过350万的《红娘》却稳坐这届百花奖的“榜眼”,获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一个都不能少》都还落在其后。评委会进行选票回收的时候,发生一个信封里装几十张选票的情况,而且这样的信封一收就是一千封或数千封,笔迹一样,填选的奖项一样,地址、邮编、***号码集中来自一、二个地市或部队。从东北的某中等城市就涌来了23万张这种惊人一致的选票,与该杂志在这个城市的发行量极不相称。获“最佳女演员奖”的刘欣,是《红娘》一片的投资人指定的女主角,《西厢记》的故事改成电影之后,原著里的张生崔莺莺全部变成红花“配”绿叶,丫鬟红娘升任中心人物;获最佳女配角李晓红,扮演《银幕恋情》中的女二号引弟,这部以农村放映员生活为题材的片子参评的时候在大部分地区尚未上映,别说观众不识她,连搞电影发行的人士都不知其人。刘欣恐怕是到目前为止历届百花奖影后中知名度最低的一个。 2000年第二十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章子怡 《我的父亲母亲》中饰招娣 章子怡19岁时便凭借《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招娣一角捧得第2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紧接着,她又靠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闯入国际影坛,之后联手成龙主演《火拼时速2》,再后来接拍《英雄》《2046》及《十面埋伏》《艺伎回忆录》《夜宴》《狸御殿》《梅兰芳》等电影。张艺谋、李安、冯小刚、王家卫、陈凯歌,这些华语影坛的顶尖级导演无疑成了章子怡走到今天中国电影“大姐大”地位的一个个重要台阶。放眼中国影坛,还真没有哪一位女星如此“幸运”。对自己的幸运,章子怡从来没有否认过。几年前,张艺谋执导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北京公演时,因为该剧的编舞是大连著名舞蹈艺术家张毅老先生的学生,所以记者有幸和张毅先生及夫人一起专程到北京观看演出,当时演出结束后,张艺谋带着主创人员出来谢幕,坐在记者前面的一个扎马尾辫的女孩子兴奋地跳起来大喊大叫,显得极为出格。这个女孩正是章子怡。当时她已经被称为“谋女郎”。在剧院里,记者在对其进行了一番长时间的采访,也提到了“幸运”,当时为章子怡做经纪人的她的哥哥还不太赞同。今天的章子怡当然已经与昔日不可相比,而事实是,这些年来,在幸运的背后,章子怡更加懂得用自己坚韧的毅力、扎实的表演功底,去把握每一次机遇。
( Mon, 18 Oct 2010 11:17:06 +0800 )
Description:
又快到圣诞节,周围的朋友们都开始了计划如何度过。虽然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新年,但是快乐的节日对于我们来说是永远欢迎的。能给自己、周围的人一个欢乐的日子、理由干嘛要拒绝呢?何况还能在圣诞节收到很多礼物! 说到
,这是一件让大家颇费神的事。过圣诞节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互送圣诞礼物!情侣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家人之间因关系的不同送的礼物也不能一样,除此之外,圣诞节的礼物不能重复以前送过的。
?这便成了大家过圣诞节的头等大事。
要合乎关系又要有新意的圣诞礼物?看看我总结的10
年情侣圣诞节送礼物诀窍
圣诞节送什么礼物来表达爱意
。当然,送女友圣诞节礼物与送男友圣诞节礼物是不同的。
:一是心意,能够从圣诞节礼物上看见女友的心意。送这样的圣诞节礼物表达什么意思,有什么寄望,这可是很重要的。要知道女孩子都比较感性化,很容易被感动,真心为她挑一件能够感受爱与幸福的礼物!二是新意,每一个男友孩都不愿意自己受到的礼物很普通。千万每年都送同样的东西,如果要送也要有点与众不同。例如颜色、数量、材质等等。 拿玫瑰花来说,玫瑰是爱情的物语,女性终生不弃的喜爱。所有的女孩子都不会挑剔圣诞节收玫瑰,但是年年圣诞节送玫瑰花也是有讲究的。红玫瑰代表热恋,我爱你;粉红玫瑰代表初恋、爱的宣言、铭记于心;香槟色玫瑰代表我只钟情你一个……你不能年年圣诞节都送一种颜色的玫瑰。还有送多少支的问题也能看出心意与新意。
1朵玫瑰代表
我的心中只有你
!3朵玫瑰代表
我爱你
I Love You
!11朵玫瑰代表
最爱 只在乎你一人!56朵玫瑰代表
吾爱!99朵玫瑰象征
天长地久
Forever
送女孩的圣诞礼物有很多,如果你没有送过,可以试试:玫瑰花、衣服、化妆品、小饰品、包、鞋……当然自己设计的相册、自己做的饭菜、自己写的卡片都可以,只要是你用心做的,她喜欢的就可以了。
至于圣诞节送男友什么礼物看上去简单点,其实不以为然。因为男人与女人在喜好、性格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在此建议
送男友圣诞礼物“一心一用”
:何为“一心”,自然指心意了,如果是恋爱不久不知道他喜欢什么送能够表达心意的物品肯定错不了。当然不要太幼稚,可以是亲手编织的毛衣、围巾、手套也可以是精心挑选的礼品;何为“一用”,这里是指实用,男友需要的东西。与女性不同,男的比较理性。送他的东西是他生活中缺少的、实用的,既能体现你细心的爱,又能让他在使用的时候想起你。这样的东西需各位女友自己观察:剃须刀、皮带、鞋、衣服、电脑配件、爱看的书……
或许这些,你已经送过。但是
情侣间最好的圣诞礼物
是“心意”。综合起来,10
年圣诞节情侣礼物两“心”一用
错不了!首选“心意”,再“新意”!希望所有情侣都能在圣诞节受到喜欢的礼物。
( Wed, 28 Jul 2010 10:13:51 +0800 )
Description:
泰坦尼克号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灾难/爱情
主 演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斯莱特
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还这么胖的女主角,美的震撼,整一个胖胖的维纳斯,建议下高清版,不要快进
云中漫步
主演:基努里维斯
特别浪漫的电影,这是我唯一只看电影不看帅哥的电影,真是特别浪漫的电影,发现除了法语,西班牙语言也很浪漫,景色真是太美了。感人浪漫的爱情
演员 惠特尼·休斯顿 凯文·科斯特纳
已退职的特工弗兰克始终无法忘记在一次***战中的痛苦经历。著名黑人女歌星梅伦的经纪人狄克请他去做梅伦的保镖。弗兰克本想拒绝,但看到梅伦5岁大的孩子法伦时,他终于答应了。
在一系列的事情后弗兰克爱上了梅伦,梅伦将要出席金像奖的颁奖晚会。弗兰克知道杀手一定会乘机下手,叮嘱梅伦要大胆小心。就在梅伦登上舞台时,弗兰克忽然发现了伪装成摄影师的鲍曼,他顿时明白了一切。弗兰克冲上舞台救下了梅伦,自己却中***倒地。他挣扎着击毙了鲍曼,随即失去了知觉。
勇敢的心
导演 梅尔吉布森
演员 梅尔吉布森 苏菲玛索
这部片其实确切的说是一部史诗片,但是其中华莱士与王子妃的爱情美好又凄惨,王子妃在城墙上看到华莱士受极刑却不愿叫出声来,痛苦的留下了眼泪,全片特别场景特别宏大,建议下高清版。 苏菲玛索是最美丽的邦女郎,是我心目中永远的女神
( Wed, 28 Jul 2010 10:13:07 +0800 )
Description:
中国邮政定于2010年7月25日发行《外国音乐家》纪念邮票1套4枚。详情如下:
(4—1)J 巴赫
约翰·塞巴斯梯安·巴赫(1685~1750)德国
巴赫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将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组成
的一套48首赋格曲和前奏曲;至少还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
乐曲;23首小协奏曲;4首
;33首
;5首
;3首
及许多其它乐曲。总计起来,巴赫谱写出800多首
(4—2)J 海顿 海顿(1732~1809),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全名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4月1日,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一生***完成了107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62首钢琴奏鸣曲,和45首钢琴三重奏,14部弥撒,24出歌剧,以及两部神剧等等作品。
(4—3)J 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
,他对于欧洲器乐
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4—4)J 贝多芬 贝多芬(1770.12.16—1827.03.26),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著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
》、《
》;序曲《
》;钢琴曲《
》、《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这是中国首套以外国音乐家为题材的邮票。中国邮票上的音乐家至今只有两位,分别是聂耳和冼星海。
1982年2月15日邮电部发行了《人民音乐家聂耳诞生七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共1枚。 聂耳(1912—1936),云南玉溪人。原名守信,字子义。聂耳从事创作活动只有两年时间,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他创作了41首作品,还发表了15篇音乐论文。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我国的国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第一次塑造了无产阶级的形象。郭沫若在为聂耳撰写的碑文中,称他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1985年6月13日邮电部发行了《冼星海诞生八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共l枚。邮票图案为冼星海半身雕塑像,背景衬以冼星海的保卫黄河乐谱和线勾的浪涛图案。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在他短短的只有40个春秋的生命历程中,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作品。 1929年,冼星海来到法国,在巴黎勤工俭学。冼星海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还是在他回国之后的10年。1938年11月,冼星海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解放区,冼星海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1939年6月,冼星海加人中国***。在延安期间,冼星海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以及《生产大合唱》。冼星海一生写有音乐作品近300部,音乐论文35篇。冼星海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同志赞誉他为“人民音乐家”。
而国外邮票发行的音乐家则不胜枚举:
这是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发行的音乐家邮票 舒曼
舒曼(1810.6.8~1856.7.29),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法律,19岁起师从维克学钢琴,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成为当时德国音乐艺术生活中革新与进步艺术倾向的喉舌。1840年与维克之女德国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54年精神错乱,后死于精神病院。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 , 《狂欢节》 , 《童年情景》等,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和生活》 , 《诗人之恋》 ;艺术歌曲《月夜》 ,《奉献》 , 《核桃树》等。舒曼继承发展了舒伯特歌曲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故享有诗人音乐家的称号。
( Wed, 28 Jul 2010 10:11:33 +0800 )
Description: 每年的
情人节都是情侣们最热闹的日子,逛街、购物、吃饭、狂欢,接受浪漫的礼物,温馨的爱情密语,满大街的玫瑰花香,这是最浪漫的日子!七夕情人节的礼物是很重要的一环,假如送出了一件不得体的
,可能会在对方心中产生不好的感觉,2010年的七夕情人节是8月16号,还有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不过有爱人的可要早点打算了哦~~ 下面推荐一下2010年七夕情人节的礼物,送男朋友、女朋友、情人都各有讲究
一、最重要的礼物当然是送给女朋友,女性天性爱美,爱攀比,一件让她心满意足的礼物足可以让她高兴一阵子 1.玫瑰和巧克力几乎成了爱情的代名词,现在也还有一定的杀伤力 2.纪念性的礼物也变得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在流行的创意DIY类的礼物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一个马克杯,一套拼图,一个纪念版画,一个抱枕,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这类礼物可以去那些做礼物定制的网站找, 3.服饰类的礼物也还挺贴心,但是作为男朋友的你最好是知道尺码和颜色风格的爱好,否则她会认为你不重视她。 4.饰品类的东东是可以的,一个吊坠,一个耳坠,一个手链都很不错,任何女孩子都不会拒绝这样的礼物,不过要买到好的饰品很重要哦,不要买回去戴了一段时间褪色或者坏掉那就很尴尬了 5.小小旅游一下,放松一下心情,吹吹清风,踏踏青草,泡泡凉水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6.化妆品其实也是女孩子的心爱之物,最好是了解她的皮肤和平时使用化妆品的牌子,这个要慎重哦 7.内衣好像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一套比较性感的内衣在浪漫的七夕夜也会增加不少情趣 8.戒指,价格是最高的一种,当然银对戒对于年轻男女也比较合适
二、送男朋友礼物最好是能根据性格特点选择礼物 1.运动装备,实际实用,对于非浪漫型的男孩子可以用这招,一双比较适中的球鞋,一个漂亮的护膝都可以。运动型的男孩子有一个好的装备自信都强很多。 2.年纪大的最好是送实用些的礼物,上班几年了,一条名牌点的领带应该可以入他的法眼。 3.钱包好像也挺不错,不仅实用而且里面还可以放一张两个人的大头贴或者照片,作为男人这个是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哦 4.打火机,对于烟民来说这个还可以,酷酷的样子吐着烟圈 5.饰品类对于男孩子也是一个选择,例如一个足球的吊坠,对于喜欢足球的人肯定喜欢,
三、情侣礼物送给双方,更加贴心
1.情侣杯,印上你我的照片,写上我们的爱情密码,是不是很值得纪念的呢?
2.情侣T恤,在夏日炎炎的街头,穿着一套互相印衬的T恤也是一道不错的爱情童话哦
3.情侣毛巾,上面绣着老公老婆,猪公猪婆等字样,挺有情趣的哦
4.情侣饰品,戴在身上可以时时刻刻想着对方,饰品的材料可以到这里看看:
最后对于爱情的表达有很多礼物都非常有寓意,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可以参考哦,例如杯子就是“一杯子,一辈子”等等
爱情是一个很特别的东东,它不和金钱扯关系,有时候比亲情更浓,可以比生命更重要,有些人渴望爱情,却擦肩而过,有些人玩弄爱情得到不堪的下场,有些人珍惜爱情过着甜蜜的生活,你,我,他,她,珍惜眼前的一切吧,牵手情人节!爱情不需要山盟海誓,不需要家财万贯,需要的是坚贞,是永久不变的情感!
( Thu, 15 Jul 2010 09:53:14 +0800 )
Description:
从东方好莱坞到大华语时代——香港电影百年回顾
浮生百载。对于普通人来说,百年的生命是一种奢望,但对于一门新兴的艺术而言,百年却只是一个开始。“第七艺术”、“东方之珠”,当我们回望香港电影的百年历程,那起起落落、几度沉浮的酸甜苦辣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的过眼云烟。
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由港方出品,港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庄子试妻》剧照
1909—1933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虽然关于影片《偷烧鸭》的出品年代目前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我们还是习惯将1909年美国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赴港拍摄的这部短片作为香港电影的缘起。这部由梁少波导演,黎北海、黄仲文等人参演的谐剧默片成为了香港电影制片业的前奏曲,也激发了香港演艺界人员对拍摄电影的兴趣。1913年,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由港方出品、港人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庄子试妻》正式拉开了香港光影百年的序幕。在这部影片中还诞生了香港电影史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她不仅用行动反击了当时不允许女性抛头露面的封建陋习,更是一举打破了严禁男女同台演出的惯例。从这种种制约中我们可以看出,初创时期的香港电影业面对着的是怎样的重重困境。
由于资金、设备、人才的匮乏,使得《庄子试妻》之后的十年时间里香港制片业一直停滞不前。1923年成立的“香港民新”公司作为香港历史上第一家大型电影制片企业只存在了短短两年就宣告解散,而更加雄心勃勃的“联华港厂”也在拍摄了四部故事片以及少量的新闻纪录片和科教短片之后无奈的宣告结束。香港电影一直到有声片的出现才真正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次繁荣。
《白金龙》导演汤晓丹(资料图)
1933—1945 第一次繁荣
1933年,一部并非在香港拍摄的粤语有声电影《白金龙》登陆港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是香港电影第一次开口说话,更让一大批上海和海外的技术人员和投资者看到了香港这片土地对电影的热情。随着内地战争的爆发,上海电影制片业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电影人南来香港,从而促成了香港电影的第一次繁荣。
这一时期,香港出现了包括“天一港厂”、“艺华港厂”、“香港大观”等在内的七大制片公司,其中五家都是由南下的上海影人经营。在拍摄满足本地及东南亚市场需求的粤语片的同时,他们也拍摄了诸如《孤岛天堂》、《白云故乡》、《前程万里》等一大批进步爱国、表现抗战的国语电影。可惜,这样的繁荣也没有能够持续多长的时间。
1941年的圣诞节,香港沦陷,港英政府在半岛酒店向日军投降,从此香港陷入了3年零8个月的黑暗岁月。在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体制、艺术、技术、人才等各方面均走向成熟的时候,香港电影却由于历史的外因骤然间跌入谷底。
周璇《清宫秘史》剧照
1945—1955 衣钵南传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香港电影又揭开了它新的一页。由于中国内地爆发了解放战争,大批躲避战乱的内地影人相继南下,形成了第二次的移民风潮。在这一时期先后来港的有何非光、朱石麟、卜万仓、但杜宇、任彭年、舒适、周璇、胡蝶、殷明珠等著名的导演明星,内地资本和人才的涌入也为百废待兴的香港电影业注入了一股活力。
战后初期,蒋伯英成立了大中华影业公司,拍摄了香港光复后的第一部影片《芦花翻白燕子飞》。李永祖同制片家张善琨合作,创办了“永华”,明星云集的大片《国魂》和《清宫秘史》等就诞生于此。而张善琨随后脱离“永华”成立的“旧长城”也出品了《***心》、《血染海棠红》、《一代妖姬》等影片。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香港国语电影界形成了“左派”和“右派”两股势力,以“长城”、“凤凰”、“新联”为代表的左派电影公司在与右派的角逐中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主流进步电影的传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香港国语片市场的良性竞争。战后,由于海外市场的需求,为香港制片业吸引到了大量的投资,但同时也助长了香港影坛粗制滥造的歪风邪气。“七日鲜”和“云吞面导演”之风对香港电影的发展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而也就诞生了香港电影史上著名的“清洁运动”。吴楚帆、黄曼梨、白燕、关文清等164位影人联合签名,发表了“尽一己之责,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不负社会之期望,停止拍摄违背国家民族利益,危害社会,毒化人心的影片”的宣言。而这一时期拍摄的粤语片和国语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着浓郁的旧上海电影特征。
邵氏当家邵逸夫、方逸华夫妇(资料图)
1955—1966东方好莱坞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港英政府“积极不干预政策”的鼓励和“左右”政治势力影响减弱,香港电影迎来了它自由发展的黄金时期。光艺、电懋、邵氏等大型制片企业在港登陆,标志着香港电影工业由独立制片向“垂直整合”的流水线生产方式转型的完成。同时,香港电影也挣脱了旧上海电影的束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特色。从此,有人开始将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冠之以“东方好莱坞”的头衔。
在这一时期,“电懋”和“邵氏兄弟”在争夺市场方面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电懋”以拍摄时装片为主,如《四千金》、《曼波女郎》、《空中***》、《香车美人》等;而“邵氏”则延续了前身“天一”公司的创作传统,提出了“大中华文化圈”的发展战略,积极制作《貂蝉》、《杨贵妃》、《江山美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古装片,并且在香港掀起了一股持续了十年之久的“黄梅调电影热潮”。凭借这股热潮,“邵氏”也在两强之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为了逆转不利的局势,“电懋”的掌门人陆运涛亲自上阵,先是花重金从“邵氏”挖走了林黛、乐蒂的当红明星,又说服李丽华和严俊自组公司,最后策反李翰祥带着凌波等一批“邵氏”的演职人员远走台湾,组建了“国联”。同时,两公司大闹“双胞胎案”,争拍同一题材的影片抢占市场。这种恶性竞争直到1964年双方签订“君子协定”才宣告结束。
不久之后,陆运涛意外辞世,“电懋”也无力再和“邵氏”抗争,香港电影的格局就此从“楚汉相争”变成了“邵氏”的一家独大。
张彻的《独臂刀》
1967—1978 “我城”崛起
1966年,内地风潮开始波及香港,同时,随着老一代人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土生土长的香港年轻一***始标榜本土意识。香港作家西西发表的小说《我城》成了本土意识崛起的一个标志,而粤语电视业的兴起也从侧面影响了香港电影的发展方向。
随着“黄梅调电影热潮”的衰退,“邵氏”以胡金铨的《大醉侠》、张彻的《独臂刀》为始,又开创了一个“国语武侠新世纪”。港岛侠风四起,也迎合了那个动荡年代香港人发泄情绪的内心诉求。
1970年,“邵氏”重臣邹文怀联合何冠昌、蔡永昌、梁风等人自立门户,成立“嘉禾”。这一事件意味着香港电影业从大厂体制向更为先进的“卫星制”的过渡。在与“嘉禾”的竞争中,守旧的邵氏呈现出衰落的颓势。而随着李小龙、许冠文、洪金宝等人的加盟,“嘉禾”终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新的一页。
《英雄本色》中的发哥还年轻
1978—1993 黄金十年,百花齐放
上世纪八十年代被誉为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
七十年代末,电视业“三台争霸”的格局以“佳视”的倒闭而宣告结束,由此大量在电视台供职的年轻导演们也便争相投身电影圈。以1978年被公认为“新浪潮”第一部电影的《茄哩啡》开始,在短短的几年间内一下子涌现出了徐克、许鞍华、方育平、章国明、谭家明等一大批年轻才俊。这批人的作品以其新颖的美学形态迅速在香港影坛掀起了一股奔涌的浪潮。
不过,“香港电影新浪潮”并没有能够像“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电影运动”一样发展成一场美学革命,而是在几年后被主流的商业电影所吸纳了,但它的余波与影响所及仍历历可见。徐克、许鞍华等“新浪潮”的主将们依然在香港电影的世界中占据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而当初充任新浪潮健将副导、编剧的关锦鹏、王家卫、陈果等人到了八十年代末更成长为饮誉国际的著名导演,成了香港电影的一面面旗帜。
以“新艺城”的《最佳拍档》系列为代表的动作大片,洪金宝、成龙的功夫喜剧、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故事》为代表的警匪片、《英雄本色》为代表的黑帮片、《倩女幽魂》为代表的古装武侠片、以及《笼民》等社会写实电影纷纷亮相在香港的银幕之上,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赤壁》草船借箭一幕,诸葛亮(右)、鲁肃满载而归
1993—至今路在何方
我们常说盛极而衰,在一个高峰之后紧接着的必然是一个低谷。从九十年代上半期开始,随着香港经济、政治态势的剧烈震荡,香港电影业也陷入了低迷的状态。1993年起,港产片的数量的票房收入均呈逐年下跌的趋势,“九七回归”的焦虑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更是令香港电影界弥漫着一片哀伤之气。影评人列孚甚至已经发出了“香港电影已死”的喟叹,“路在何方”成了每一个关心香港电影的人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题。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实施成为了香港电影的救命稻草。由于合拍片不再受外国片的配额限制,资金安排和票房分账亦比进口电影更加有利,香港电影人纷纷北进,将大陆看作自己最后的出路。《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伤城》、《赤壁》……动辄上亿投资的豪华巨制拉开了“大华语时代”的帷幕。北望神州,香港影业的机遇正在于幅员宽广、潜力无穷的内地电影市场的开放。在电影全球化的压力下,香港电影业只有在与内地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抗衡好莱坞大片,从而打造跨国际化电影的双赢格局。
百年风云——香港电影的分期与大事记
百年的香港电影,既有二三十年代的艰难创业,也有七十年代邵氏嘉禾的双雄争霸,既有八十年代的三足鼎立(八十年代初是邵氏嘉禾跟新艺城,八十年代末是嘉禾新艺城与德宝),也有九十年代后期的明日黄花……可以说,浮浮沉沉,起起落落。
而在此试将百年香港电影分为初创(1909-1945年)、延续(1945-1955)、转型(1956-1967)、本土(1967-1980)、繁荣(1980-1993)、风格化(1994-2003)、大华语(2004-)等七个阶段,大致勾勒香港电影的发展变化……
1、初创时期(1909-1945年):
尽管早在1909年黎北海、梁少坡等已经参与了电影的制作,但香港电影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即使是《偷烧鸭》、《庄子试妻》等影片的幕后支持者布拉斯基,同样存在着亚细亚影戏公司经营不善而转让的困境。而这时期又先后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香港电影断断续续的发展着,甚至在《庄子试妻》后到1924年10月的大约十年时间里,几乎成为香港电影的真空期——黎民伟后来在自述中就提到,原本想趁着《庄子试妻》一鼓作气而大规模组织拍片,但因为合作伙伴魏恩的返回美国而不得不停滞,自己研究十多年。
这时期的香港电影业发展,可以说是在筚路蓝缕的创业之中,并受到战乱的严重影响——直至三四十年代,战乱为香港带来了不少内地电影人。
1923年7月14日,由黎海山、黎北海、黎民伟三兄弟创办的民新制造影画公司创立,成为香港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集资开设的电影制片企业,一方面招收人手如关文清并创办了演员养成所(即培养、训练演员),另一方面前往美国购买器材设备,后来还拍摄了《胭脂》等作品。而这时期还出现了大汉影业公司(拍摄故事短片《金钱孽》)、光亚电影公司(代表作《做贼不成》)、满天虹影画公司(代表作《艳福难消》)等。如果加上黎北海他们在1934年之前(也即默片时代)制作的作品,香港产生了将近30部默片,但题材方面已经涉及到戏曲片、文艺片、写实片、伦理片、爱国片、喜剧片、恐怖片等各种类型,且更多程度上是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间故事,也可见其与中国内地影片的紧密关系。
1930年10月,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在香港、上海两地正式注册成立,为三十年代上海、香港的电影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3年9月20日,香港第一部全部有声的粤语片《傻仔洞房》公映,标志着香港电影进入有声片时代。
1934年2月6日,香港第一部以抗日爱国为题材的影片《战地归来》公映,此后还出现了多部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尤其是集体创作的《最后关头》最为闻名。
1934年5月,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粤语片《白金龙》红遍南洋,而在香港成立了天一港厂,并从上海带来了一批人才。天一港厂不但进一步的促使了粤语片的发展,也为后来邵氏兄弟公司奠定了基础。
1935年1月,由香港华侨教育研究会会长何严,发起了“电影清洁运动”,主要是针对上海拍摄的武侠神怪片,以及香港公司拍制的跟风式作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而不少的香港电影人为了逃避战乱南下香港,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技术。12月底时还举办了上海、香港文化界的联欢会,欢迎蔡楚生、司徒慧敏等上海电影人的到来香港。
1940年初,第二次“粤语片革新运动”发起,提出“先决问题在于根本把影片的品质提高”、“先从剧本入手,有了好剧本才能产生好影片”等观点,而提升了这时期粤语片的质量。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从此香港进入了长达三年零八个月又二十五天的漫长孤岛期。香港电影也处于基本上停滞的状态,
2、延续(1945-195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却又在不久后爆发了解放战争,这使得再次涌起上海电影人南下香港的热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对影片的输入和输出都实施了新的限制政策,尽管港英当局遣返了部分左派电影人,但依然有不少的上海电影人留在香港,包括张善琨、朱石麟等,他们在陆陆续续的成立影片公司、制作影片的过程中促使了香港电影业的发展。其中,永华制片厂的起起落落,又为后来电懋的进入香港市场奠定了基础。
这时期主要还是由内地电影人在香港大展身手,为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复兴与延续发展。
1947年,永华影业公司成立,总经理为来自宁波的阔少李祖永,而加盟者是上海的制片大王张善琨。当时永华的规模非常宏大,并引进了美国的先进的进口设备,罗致大批的南来影人,制作了《国魂》、《清宫秘史》等大型作品,可惜后来经营不善,在1955年后逐渐的由陆运涛主导的国际管理、负责。
1949年,南下香港的一批上海电影人联合当时香港的粤语片制片、编剧、导演、演员等在内的164人(包括吴楚帆、张瑛等),联名发表了《粤语电影清洁运动宣言》,承诺“团结一致,坚定立场,坚守岗位,尽一己之责,期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不负社会之期望”,更希望“光荣与粤语片同在,耻辱与粤语片绝缘”。
1949年,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传》上映,拉开了此后半世纪的大约一百部黄飞鸿题材影片的序幕。
1950年,五十年代影业公司成立,由一班来自于上海的电影工作者组成,包括王为一、程步高等。其主要是由电影业同人一起创办的,并采取了集体主义的创作方法(如剧本的产生、修改、导演的设计执行等),创业作为《火凤凰》。这种方式也影响了后来的“中联”、“新联”等知名粤语片制作公司。
1952年,“中联”和“凤凰”电影公司相继成立,前者是以吴楚帆为首的十九位香港粤语电影工作者创办,而后者是以朱石麟为首的一群国语片工作者创办,而中联的《家》、《危楼春晓》,凤凰的《中秋月》、《一年之计》等都是佳作。
1955年,由桑弧执导的越剧电影《梁祝》在香港热映(首映便已经超过了100天),影响了后来香港电影——尤其是黄梅调电影的创作。
3、转型(1956-1967):
1956年是陆氏影业王国的转折点——从星马北上的戏院商国际与从上海南下的制片商永华正式接轨,合二为一后招揽了不少的文人才子(参考当时中联、新联这些知名影片公司的作品也不少是改编于文学作品或者充满着文学性),如由张爱玲、姚克、宋淇(张爱玲与宋淇是一生的挚友,她的遗作《小团圆》最近由宋淇的后人出版)及孙晋三组成的剧本编审委员会,又如导演易文(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还展映了易文的一些作品)、陶秦,再加上翌年被陆运涛聘请的钟启文,使得这时期的香港电影业迈上了正轨,并使得香港电影所反映的内容,逐渐的从五十年代初的家庭伦理传统叙事转型于现代化的都市爱情生活故事。
三十年代成立的天一港厂,经历了南洋影业、邵氏父子等名称的变化后,在制片业方面发展不是很明显,于是,邵逸夫在五十年代末回到香港,将邵氏父子改组为邵氏兄弟,并兴建摄影棚,招聘李翰祥等电影人才,此后随着《貂蝉》等黄梅调影片的大热而成为“一方霸主”,与电懋(即之前的国际)形成对峙的局面。正当两人签订了君子约定后不久,陆运涛却遇上空难,从此,国懋尽管试图改组重振但依然难以复兴,倒是邵氏趁此蒸蒸日上,成为六十年代“东方好莱坞”的象征。
1956年,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简称电懋)成立,由陆运涛担任董事长,钟启文任总经理,宋淇任制片部经理,拉开了电懋在香港的制作序幕,而陆续的推出《曼波女郎》、《四千金》、《南北和》等作品。
1957年,邵氏父子公司首次与韩国合作制片,拍摄了故事片《异国情鸯》(可以看到当时电懋的影响),由日籍的西本正(即贺兰山)担任摄影——后来他不但为邵氏公司制作了不少影片,还介绍了井上梅次等知名日本电影人来邵氏摄制影片。
1957年,邵逸夫来到香港接掌制片业务,翌年成立了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并在九龙清水湾买地筹建邵氏影城。而邵氏父子公司改为经营戏院及影片发行业务。至此,标志着香港电影业进入现代化时代的电懋、邵氏陆续在香港成立。
1963年,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港台两地掀起观影的狂潮,而推动了黄梅调电影的热潮。导演李翰祥则在国泰与联邦公司的支持下策反,离开邵氏兄弟公司,前往台湾自组国联公司。凭借李翰祥的个人魅力,吸引了一批香港技术及表演人才,而对台湾电影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4年6月20日,陆运涛在台湾空难过世。尽管翌年电懋改组为国泰机构(香港)有限公司,但大势已去,再也无力回天。(但六十年代末时改变制片路线,以民初动作片为主,其中张曾泽执导的《路客与刀客》影响很大。)
1966年,好莱坞影片《圣保罗炮舰》来香港拍摄外景,为香港电影工业引进新的制作技术。
4、本土(1967-1980):
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借着天星小轮涨价的契机,香港在1967年发生了工人运动潮,但这场运动并没有得到已经生活趋于稳定的很多香港人的肯定与支持,而很快被平息;港英政府在平定了这场运动后不久,筹办了第一届香港节,无形中使得战后一代出生的香港人有了更加强烈的本土意识。再加上七十年代初麦理浩爵士担任港督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香港也由无根漂浮的“浮城”发展为一座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我城”。
邵氏兄弟公司在1966年推出胡金铨的《大醉侠》后,又推出了张彻的《独臂刀》、《大刺客》等作品,掀起了一股新派武侠电影潮。但邵氏的元老之一邹文怀,在与邵逸夫意见相左又难以平衡之后,离开邵氏自创嘉禾影片公司,经过李小龙的暴红而使得嘉禾与邵氏之间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另一方面,独立制片公司也在七十年代中期兴起,先后有吴思远的“思远影业公司”,麦嘉、洪金宝、刘家荣的“嘉宝电影公司”等。
1967年,由张彻导演、王羽主演的民初武侠片《独臂刀》上映,本土票房超过100万港元,从此开创了以男演员为主导的阳刚路线。但值得指出的是,邵氏公司其实在六十年代初已经提出新派武侠电影的概念,并邀请了徐增宏、张彻等导演进行了尝试,但反响并不大。
1970年,邹文怀离开邵氏公司,成立了嘉禾电影(香港)有限公司。嘉禾在初期的制片路线还是很明显的受到邵氏公司的制片影响,后来随着李小龙的加盟与大红大紫而发展为仅次于邵氏公司的制片公司。
1971年,邵氏兄弟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演员训练中心,取代之前的南国实验剧团,全面培训新人。
1971年,国泰公司停产,片厂由嘉禾公司接手。
1972年,李翰祥重返邵氏公司,首部作品《大军阀》,捧红了许冠文。
1973年7月20日,李小龙突然逝世。
1973年,楚原执导的《七十二家房客》叫好叫座,使得已经衰落的粤语电影重新兴起,并与香港人日益增长的本土意识遥相呼应。
1974年,许冠文离开邵氏公司,自组许氏兄弟公司,与嘉禾合作,创业作《鬼马双星》便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掀起了本土喜剧片潮流。
1975年,吴思远创办了“思远影业公司”,创业作是《南拳北腿》,随后的《廉政风暴》成为香港时事写实性影片的代表作,七十年代还制作了成龙的《醉拳》、《蛇形刁手》,徐克的《蝶变》等影响深远的作品。
1977年,香港艺术中心成立,而香港市政局主办了“第一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每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是第三十三届。
1978年,罗卡、蔡继光等创办了“香港电影文化中心”,致力于电影文化的推广和提高。
1979年,香港《电影》双周刊创刊,至2007年1月停刊时,一共出版了714期。
1979年,徐克导演的《蝶变》、许鞍华导演的《疯劫》及章国明导演的《点指兵兵》相继上映,被推崇为标志着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作。(但香港电影新浪潮这个说法,当时还是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包括许鞍华等导演本身也不大认同这个说法。)
5、繁荣(1980-1993):
八十年***始,香港电影进入了急剧发展的阶段。电影产量上,年产量基本上都保持在80部以上,甚至在九十年代初达到了200部以上;票房方面,尽管有大量好莱坞影片的涌入,但本土电影占有绝大部分的票房额度,期望的票房值不再是1000万港元或者是现在的500万港元,而是2000万甚至3000万;外埠市场上,台湾、韩国、日本等地都是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明星方面,也让成龙、周润发、周星驰、张曼玉、林青霞等大红大紫,而导演吴宇森、徐克等也享誉一时。
至今影评界对香港电影依然有黄金十年、黄金时代等说法,而广泛一点来说,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可以称为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也即黄金时代。
1980年,麦嘉、石天、黄百鸣在“金公主”院线的支持下,成立了“新艺城电影公司”,经过两三年的发展后,与邵氏、嘉禾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2年春节,新艺城出品、许冠杰主演的动作喜剧片《最佳拍档》上映,大举胜过了同期上映的嘉禾、邵氏的作品,成为年度票房冠军,也使得贺岁片这个档期基本上确立。
1982年夏天,《电影》双周刊举办了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方育平凭借影片《父子情》获得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奖。金像奖将在今年四月中旬举办第28届。
1983年,洪金宝、岑建勋和潘迪生创办了德宝电影公司,推出了《智勇三宝》等影片,但影响力还在新艺城之后。直到1985年,德宝租赁了邵氏院线旗下的多家影院组成“德宝院线”,而替代邵氏公司与嘉禾、新艺城再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4年,徐克成立了电影工作室,创业作为《上海之夜》。(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还举办了特别单元,纪念电影工作室成立25周年。)
1985年,成龙创办了“威禾公司”,创业作为《***故事》。
1986年,邵氏兄弟继将院线租给德宝公司后,将影城租给无线电视。
1986年,吴宇森导演的《英雄本色》上映,掀起了英雄片潮流。
1987年,香港影业协会成立。
1988年,香港电影检查三级制开始实行。
1989年,香港电影导演会成立,吴思远担任会长。
1990年,新艺城公司解体。
1990年,周星驰主演的《赌圣》票房超过4000万港元,形成无厘头电影的热潮。
1992年,香港电影导演会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及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于1月11日至16日举行。吴思远、陈欣健率领香港代表团,谢铁骊、谢晋等带领大陆代表团,李行、白景瑞等带领台湾代表团参加。(今年还举办了第十届,其中港台代表团中不少都是年轻导演。)
1993年,香港电影资料馆筹划办事处成立。
1993年,香港演艺人协会成立,许冠文担任会长。
6、风格化(1994-2003):
1993年香港电影的本土票房比起上一年有了大幅度的下滑,而好莱坞大片《侏罗纪公园》也以超过6000万港元的香港票房打破了之前香港上映的影片的票房记录;再加上愈发严重的黑社会不断的参与电影制作或者捣乱事件的发生、香港人面对即将到来的回归时的茫然,香港电影开始步入了其低潮期。
但危机危机,既有危险也是机会。对于一部分电影人来说,这时期也成为他们进行个人化的艺术风格探索的时期,如王家卫、杜琪峰、陈果等,还有不少的香港电影人,如张婉婷、关锦鹏等,也在这个时期里继续他们的电影探索。
1994年,港产片的本土票房普遍下滑,年度票房只有约9.73亿港元,比起1993年的11.46亿港元减少了将近1.7亿港元,且其中将近一半影片的港产片票房低于400万港元。电影界代表不断呼吁成立电影发展局。
1995年,香港电影评论学会、香港影评人协会相继在年初、年中成立,前者颁发一年一度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奖,而后者也设立了一年一度的香港电影金紫荆奖,但在2008年金紫荆奖暂停举办。
1996年,东方院线结束,全港只剩下嘉禾、金声、新宝三条港产片院线,这比起鼎盛时期的五条港产片院线减少了两条,而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港产片面临着种种困境无法维持。
1996年年底,由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司徒锦源等共同创办了银河映像有限公司,并在翌年推出了《恐怖鸡》、《最后判决》、《两个只能活一个》等作品,以独特的风格成为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香港电影中的一名“作者”。
1996年1月至1997年3月,由王晶、文隽、刘伟强等组成的、刚成立不久的最佳拍档影片公司,推出了四集根据漫画改编的“古惑仔”影片系列,在短时间里形成热潮,但没有维持多久。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1997年,陈果导演的《香港制造》上映,以强烈的个人风格获得当年电影评论学会奖的最佳导演,并赢得了不少影评人的佳评,为后来的《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等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1997年,香港电影年产量只有89部,也是自1985年来首次跌破了100部。
1998年,成立不久的“中大”影片公司推出了《没有小鸟的天空》、《阴阳路之升棺发财》、《爱情传真》等7部中低成本的作品,成为了年度最重要的电影现象之一。
1999年,英皇娱乐集团有限公司(EEG)正式成立,模仿日本的娱乐模式,集合唱片公司、经理人公司、演唱会公司三种功能于一体,积极开拓唱片市场,并在翌年与“寰亚综艺”结盟,进军电影业。
2000年8月,由张之亮、尔冬升主导的星皓影片公司成立,先后推出了《慌心假期》、《男人四十》等作品。
2003年6月,CEPA协议签订。
7、大华语(2004-):
2003年6月29日及9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附件相继签订,其中关于香港电影的重要一条便是香港电影可以以合拍片的方式,不受进口片的配额限制进入内地市场,这无疑是处于外埠市场的萎缩困境中的香港电影的福音。CEPA的实施,一方面是为香港电影进入内地市场提供了明文的保障,而另一方面也是标志着经过回归后的数年“长假”后,香港电影开始了“安心上路”,向大华语片过渡。
04年元旦开始以后,更多的香港电影以“合拍片”的方式进入了内地市场,即使香港与内地演员的合作还处于磨合期的阶段,如《伤城》、《龙虎门》、《投名状》、《画皮》、《保持通话》等,为了配合合拍片的相关规定纷纷以内地女星担任女主角而削弱了影片的情感戏部分;也有一些影片为了进入内地市场而采取双版本的方式,甚至两个版本之间几乎是两部不同的影片,如《黑社会》与《龙城岁月》、《大块头有大智慧》与《大只佬》、《豪情》与《天罗地网》等之间的差异,但在2008年年底开始,同一部影片在香港或者内地上映的版本,已经趋于“同一性”,如《叶问》、《画皮》、《大搜查》等,差异不大。(新浪娱乐 阿木/文)
香港电影金像奖指点江山28载
从1909年梁少坡导演第一部短片《偷烧鸭》开始,香港电影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今年恰逢香港电影百年,香港特区政府、电影业界以及社会各界将陆续推出一系列纪念香港电影百年的活动,而这第28届金像奖是今年所有纪念活动里最受瞩目最隆重的盛典。
开办于1982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在不断发展完善之中走到了自己的第二十八个年头,本届电影金像奖协会副主席暨创作总监曾志伟,计划在颁奖礼上让百年电影中曾出现的经典组合重出江湖,周润发搭钟楚红,梁朝伟配张曼玉……无限可能引发影迷激情猜想。
周润发、钟楚红塑造了经典《秋天的童话》,组合在金像奖出现将是莫大惊喜
香港电影百年光辉之下,金像奖指点江山二十八载,见证了无数香江奇迹,也在香港电影史上写下了自己浓厚的一笔。星光璀璨的金像奖就像一幅绚丽画册,千般魅力万种风流值得我们去回味……
时间:见证百年电影之光
穿过时间隧道,回到第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颁奖礼上,主办方在颁奖前放映了导演冼杞然制作的香港电影简史幻灯片,从黎北海和黎民伟兄弟作为香港电影工业的奠基人说起,“民新”到“联华”再到形形***的制片公司林立,香港电影走过了自己蹒跚学步的年头。期间工人罢工、政府镇压、日寇侵占,香港电影都一样挺过来了,那么其余的伤痛和惨境,亦不算是多么可怕。
香港电影在日军屠戮后的废墟上重建,那些电影人真的很有勇气,围绕了十年的“左”和“右”的对立也没有让人失常,电影人还是在做电影,并拓展南洋院线,塑造了粤语时代的辉煌。直到邵氏成立,从力斗电懋,到一家独霸;从黄梅凄切,到武侠刚烈,香港电影才真正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之后大片场落幕,卫星制中兴,嘉禾与邵氏你来我往,成就了产业体制的再度变革。
八十年代进入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段,香港电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浪潮”方兴未艾,金像奖恰逢其时,与新浪潮一起宣布香港电影有了新时代接班人,无论是幕后工作者还是台前的演员,在金像奖不断推陈出新的肯定和鼓励下,如今都已经成为香港影坛的中坚力量。
当金像奖介绍出这百年的起落沉浮,人们应该对这份光影变幻的沧桑肃然起敬了,历史都是人走出来的,偶尔的风雨并不能成为洪涝之灾,如今的冰封也不会长到永无宁日。
浪潮:推动类型电影之风
香港电影新浪潮的起源要追溯到1978年严浩的《茄咖喱》,之后便掀起了类型电影之风,新浪潮的题材丰富、类型繁复、形式多元,为香港影坛注入一种现代化的表达观念,它和香港金像奖一起,开创了随后繁荣丰富的港片格局。
香港电影金像奖几乎是与新浪潮结伴而生,第一届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便授予了方育平的《父子情》。《电影双周刊》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港产电影尤其是“新浪潮”以深切的关注,而由它们主办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更是透射了对新浪潮电影的推崇和支持,在前四届金像奖评选中,《父子情》、《投奔怒海》、《半边人》和《似水流年》均囊获了最佳影片奖。香港电影金像奖作为一个电影评价的形式之余,也担负起了宣传推介的作用。而新浪潮作品的风格化、类型化,也无疑为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选提供了多种选择方案,而新浪潮的电影大多拥有较高的艺术品质和时代气息,于是无形间增加了“金像奖”的人文气质。
新浪潮电影最大的特点便是立足本土,创造出极为丰富的电影类型。这些影片包括传统文艺片(如《父子情》)、鬼怪灵异片(《撞到正》)、***战动作片(《点指兵兵》)、另类情欲片(《欲火焚琴》)等,这些类型电影在新浪潮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并为香港电影产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而这些主要导演之中的严浩、许鞍华、谭家明、方育平、徐克等人都受到了金像奖的由衷肯定。
颁奖:带动电影人才成长
香港电影从来不缺乏个性演员和大牌明星,金像奖未曾设立的六七十年代,便有狄龙、姜大卫、傅声、陈观泰等一帮叱咤一时的明星,只是这些人之中除了姜大卫、林黛获得过亚洲影展奖项之外,其他人罕有收获,香港影坛的演员也只不过是天生天养,走红总得靠命。而金像奖的设立则给了一些不知名的演员上位的空间,这些人或者英俊洒落、或者其貌不扬,但在金像奖面前一律平等,规则只有一条:演技论英雄。
体型臃肿的郑则仕正是由于拿到了金像影帝而晋身香港影坛的钻石配角,原来已成票房毒药的周润发则借一个金人东山再起,梁朝伟出演《人民英雄》获奖掀起了他独霸红毯的开端,张曼玉以演技著称的背后便是金像奖的底牌效应。以鼓励新人著称的“最佳新人”单元则堪称香港电影造星的出口,27年之间便有郑裕玲、吴大维、袁咏仪、舒淇、李灿森、谢霆锋、张柏芝、林嘉欣、安志杰等人脱颖而出。
1997年的电影《香港制造》则堪称“金像奖”效应的一个标本,该影片是一个由废弃胶片拍就,成本仅有50万的低成本电影,导演陈果、主演李灿森均是草根出身且毫无名气。但获得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新人之后的《香港制造》立刻水涨船高,成为无数观众研讨和评价的对象,导演陈果也因此浮出水面拍摄了《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等不俗的电影,主演李灿森也得以在电影圈有了立足之地。
至于美术指导、服装设计、摄影、剪辑等工序的从业人员,也逐渐从金像奖的评选中呈现了优劣之分,获奖不断的奚仲文、张叔平等人渐渐成为电影市场的抢手货。
展望:走出产业低迷的滥觞
2002年刘伟强执导的《无间道》成为了当年香港市场的救市之作,这一届的香港电影金像奖给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肯定,十三项提名,七项大奖。黄秋生在金像奖颁奖礼上坦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仅仅是一时的表象,坏,才是真正的滥觞。《无间道》很快被证明为是一次回光返照,之后的香港电影年产量继续下滑,2002年港片年产量为92部,2003年为77部,2004年跌至63部,2005年只剩57部,2006年更是创下了年产仅有50部的新低记录。
2007年1月,创办香港电影金像奖的电影杂志《电影双周刊》宣布停刊,但金像奖早已在1994年自成公司进入企业化时代,双周刊的停刊对其影响已降到最低。金像奖从第八届开始逐渐成为香港电影行业的工业奖,随着评审机制的不断完善,其公信力与影响力都大大发展,并为社会认可,在海内外也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电影市道的好与坏并不取决于金像奖,但需要金像奖为香港电影打气加油,在非典肆虐的那一年,金像奖顶住各种压力克服各种苦难,去举办一场最团结的颁奖礼,就是在向世界发出声音,无论香港电影产业如果低迷,遭遇多少打击,金像奖永远都在支持!
香港电影金像奖与香港电影同样经历许多波折与风浪,早期的金像奖因为财政问题屡次面临停办问题,但就如曾任金像奖主席的张同祖所说:“艰难时刻更不能放弃”,香港电影同样如此,正是这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团结力量,让金像奖从一个小小的奖项,发展到今天的星光熠熠,这历程浓缩了香港电影百年的不死之魂。(搜狐娱乐)
聚焦金像奖 香港电影静待黎明破晓时
《香港沦陷》和《等待黎明》分别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两部佳作,两部影片的共同点就是都以抗日战争时期香港人隐忍、坚持精神为主题。至于以此为标题,到是与两部电影无关,更多的只是借此来形容一下如今香港电影的一个残酷现状,同时展望一下,最黑暗时代里,也一定会有的那美好的黎明!
一:香港电影的“沦陷”
在本周末,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即将揭晓,虽然鹿死谁手暂时还没有个定数,但是从提名名单来看,依然可以发现,2008年的香港电影市场,依然萎靡不振,甚至随时有着崩盘的可能性,尤其是对比内地与台湾纷纷崛起的现实,就更显得这曾经的“东方好莱坞”似乎早已成了昔日荣景,昨日黄花了。
先从数据来分析吧。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共设十九个竞赛类奖项,除去杰出亚洲电影这一奖项外,其他的十八个奖项中,一共有十九部08年上映的影片参与角逐。从获得提名影片的数字来看,并不算太难看,但是各位要知道,这十九部影片,却几乎就可以算得上是08年度在香港院线上映过的港产电影的全部总和。这一惨状确实令人心痛不已。除此之外,从提名名单来看,最少还有两个巨大的隐患令人担忧。
首先,本届入围的十九部影片,有着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那就是纯正的港产电影几乎不复存在,带有大中华地区特色,内容更加适应内地市场需求的影片成为市场的主流。
先不说诸如吴宇森导演集合两岸三地最优秀电影人才所打造出的商业电影旗舰——《赤壁》,毕竟那是吴导演剑指好莱坞,替中国式商业大片奠定规范的野心之作。就单说本次入围最佳影片的其他四部电影,除了成本极小的《天水围的日与夜》之外,其余三部,《长江七号》、《叶问》、《画皮》,哪一部不是在内地市场取得巨大商业成就?哪一部不是在极力地模糊地域概念,同时也放弃旧有的港产片“过火”特色,以一种更适应内地市场的姿态出现?
当然这一转变也不能说是不好,毕竟自九七香港回归之后,香港与内地的交流越来越多,两岸三地间电影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电影风格发生趋同性的变化,也是正常的趋势。只是为了商业价值的考量,逐渐地放弃曾经吸引过众多港片迷的电影特色,则不能不说是香港电影开始“沦陷”的重要标志。
其次,本地电影从业人员缺少竞争力,大批内地或者台湾,甚至是外籍电影工作者抢占市场。
按照之前的说法,这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并不能说是不好。毕竟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具备更加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也是香港一直以来的美德与传统,而早年以来,香港一直也从不排斥外来电影工作者的加盟,比如林青霞、刘嘉玲等来自台湾与内地的女明星,也同样能在香港这块电影的乐土中更加茁壮成长,甚至就连杜可风这样百分之百的外国人,同样也能成长为香港首屈一指的摄影大师。
但是今年的状况似乎有些不同了!
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最佳女主角的入围名单。除了鲍起静与刘美君两位老牌戏骨之外,获得提名的其他三位女演员,全部来自内地及台湾地区。最佳女配角方面,赵薇和孙俪更占去五席中的两席,而且很有可能最终捧走奖座。当然,香港金像奖这几年来一直闹旦角荒,也是早有的事,不然不会连续三年都被内地女星捧走了影后宝座。到了最佳新演员方面,则干脆只有梁进龙一人死守最后的防线,林志玲、徐娇、张雨绮、莫小奇,这四位分别来自内地和台湾的女演员虎视眈眈,更显示出香港地区,电影演员确实后继乏人。假如说以上只代表香港演艺圈一方面的困扰,那么再看看最佳电影歌曲和最佳电影配乐的提名名单吧。日本三位配乐大师,再加上两位法国音乐人,就占去了五席中的四席。要知道,就在前几年,香港的金培达先生可还是曾经获得过戛纳电影大奖的。
看不下去了,综合以上所有的因素,我们几乎已经可以得出,香港电影已经沦陷的结论。但是让我们再回溯过往的历史看看吧!
二:港片的“昔日荣景”
其实香港电影的初次辉煌,也正是由外来人所创造出的。比如邵氏电影时期,李翰祥、张彻等诸位大导演,其实都是来自解放前上海的电影盛世。而在邵氏时期,更有如井上梅次这样的日籍导演在香港取得极大的反响。而到了新浪潮时期,也就是香港电影金像奖草创时代,虽然主要还是以吴宇森、许鞍华等本土导演为领军人物,但是也曾经有过诸如《似水流年》、《棋王》等讲述两岸交流电影的热潮。甚至台湾女演员从邵氏时期,如胡锦、恬妮等等,还有后期的林青霞、倪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