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无论怎样“科技进步与对策”,不能使周围的人们随着科技进步与对策,这个...

全部 DOC PDF PPT XLS gt gt 您的评价: 文件夹
请选择...
-------------
新增文件夹...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
了解管理发展和事业良机的窗口,把握管理教育和经理人招聘的最新趋势。
事业篇
对个人事业的管理,内容从个人信念到事业发展,涉及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创立自我企业
你就是公司,你就是产品,以下便是你的业务规划。
William Bridges博士 著
(杂志刊期:1998年11月)
大银行的首席经济师们曾经占尽优势。他们拿的是6位数工资,且拥有关键技能,使他们的职位看来可以高枕无忧。然而,突然间,有些经济师聚在一起办起了公司,仅以每年1,000美元的价格提供各种复杂的经济预测。
这是怎么了?一个小企业的产品竟取代了大企业的经理人,而且其成本不足以前的1%。
莲花公司(Lotus)有个制造厂,只有6名全职员工。他们在活少时是生产软件的工作小组;到繁忙时却又成了下有250名工人的管理小组。这250名工人从何而来?他们来自一个专门提供劳工的公司,Olsten(编者译:奥斯顿)。这家公司聘用了这些劳工,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按莲花公司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工人。
这是怎么了?少数几个全职员工就能运作一个工厂,有需要随时可以找到一批全职工人,而且只在有活干的时候才开工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职位”盛行了近2个世纪后,就业市场正在发生彻底变革。信息时代并不适用于职位。那些还在聘人填职位的企业,其经营中存在着缺陷。与此相对,快捷企业大都抛却了职位,从而一片欣欣向荣。
“找个职位”现已成为事业发展的歧途。你得创立自我企业。作为这个企业的行政总监,你必须找到自己已有的资源并加以利用。
增值的价值
在这个日趋摈弃职位的就业市场,寻找所谓的“成长性行业”“前程远大的职业”“很有发展潜力的行当”早已失去了意义。你要集中精力成为另一种经理人。为了利用今天业已出现、明天将更趋明显的种种机遇,你得围绕这样一个战略重建自己的事业:你必须尽力满足顾客所需,或者尽力加强顾客的能力去满足他的客户所需。
最好先树立这样一种思想,即职位,任何职位,都无法为你提供保障。所谓的保障要看你能否为企业组织的工作增加价值,更具体一点来说,要看你能否为企业组织客户花钱所买的东西增加价值。如果你亲自与这种客户互动,便能直接产生这种增值。如果你能改善客户得到的产品或服务,可以间接产生这种增值。如果你提供的东西能够使你的顾客更有能力为其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你也可以更间接一些产生这种增值。
为了完成这种增值任务,你需要培养的技能已不同于原先那种职位所要求的技能,甚至不同于那些你期望拥有的高不可测的计算机技术。通常,这些技能可以帮你找出需要做什么,帮你调整自己的资源以适应这一任务并促使自己回应人们的需求。
新的成功规则
不管你在现单位任经理,还是刚到一个新单位任经理,或是一位专为别的公司承包项目的独立经理人,你都得象经营企业一样经营自己的事业。一个地方***公司Ameritech(编者译:美电公司)的前任总会计师Robert Schaen(沈洛伯)如此说道:“巨型企业的时代行将消逝。人们必须创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业和自己的成功。一些人可能挣扎着惊叫着来到这个新世界。但这里只有一条路摆在眼前:现在,你得为自己经营。”
在这个世界,人们最好是做自己最擅长、最有动力做、最合自己性情、最能利用自己碰巧拥有的资产去做的事情。在这个新的就业市场里,企业付钱是为了要成果。我们更象一个个小公司在出售产品,而不是受雇于某个职位。这就是自我企业。如果我们的小公司没有创造、生产产品的资源,下次就没有做生意的机会。我们的顾客付钱给我们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好处,而不是因为我们完成了任务。
这一新就业环境的内在依据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动力、能力、风格、偶然优势的独特组合,正好适用于我们所适合的工作。这就是我们天生要做的工作,是我们的毕生事业。如果不能确定自己注定要作的人和注定要做的事,你就无法获得当今工作世界所需的动力和能力。寻找毕生事业不再是逃避现实的幻想。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现在,如果你想有机会创造一个既令自己又让别人满意的工作生活,就必须找到自己的毕生事业。
如果你执意要把一件事做得最出色、最妥善地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最好地把握一个机会,就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建立在渴求、能力、性情和资产这四个要素之上。
新的资格
传统的企业在招聘时主要看教育、经验和他人推荐这三个方面的条件。现在,多得惊人的市场领先者放弃了这三个条件,而用一种极不同的方法选择合格人才。
今天,知识的寿命已变得如此之短。剧烈频繁的变革令经验难以作为衡量条件。他人推荐尽是些含糊不清的言辞,通常都高估了候选人。
自我企业并不需要这三个条件,而是建立在四要素之上。
渴求。企业组织日渐意识到动力是成功的关健。例如,硅图公司(Silicon Graphics)没有聘用一些技术资格更好的人,而选择了那些通过行动表现出更渴望这个工作的人。
如果你做的工作并非你真正渴望去做的,你就做不出今天的企业所期望的高质量工作。就是这么简单。渴求是决意改变生活的序曲。正如诗人Andre Lorde(洛德)所说:“渴求令我们展开理想的翅膀。”
能力。这是你以前运用过的品质,也是你大部分特长和成就的基础。
Teleway(编者译:得力威公司)老板Jim McCa (麦卡恩),因首创全球鲜花递送服务800-flowers而闻名遐尔。他刚踏上事业之路时,是位社工。一位采访者问他,原来那份工作是否为他的新业务留下可资借鉴的东西。麦卡恩的回答是肯定的,“作为社工,你应有创业技能,并能抵制官僚作风。这也是我们做生意时应努力做到的,不对吗?你必须将各种不同的力量凝聚在一起以实现你的远景。”
不要以为你的能力必须是星球大战中的高难技巧。一个国际训导学会指出,当今的必备技能有阅读、写作、计算机应用、谈话、聆听、解难、自我管理、掌握学习方法、参与团队工作、领导他人等。
性情。性情使我们偏爱某种环境胜过其它。它使一个人爱与东西打交道,另一个人喜欢做信息工作,或者倾向于搞人际关系。
“人们从小就被一种看不见的衣服包裹着,”法国作家Jean Girardoux(吉拉丢)说,“它包括你吃饭的方式、走路的方式、问候人的方式。”Ralph Waldo Emerson(爱默生)把这种看不见的衣服称作[black]个性[black]。他写道:“你行动体现了你的个性。静静坐着也是你的个性。如果睡觉,依然说明了你的个性。”个性,或称性情,是永远依傍在我们身上的试金石。
这块试金石实际上是我们的卫士。当合符我们的性情时,我们就得到巨大的能量。如果不适合我们的性情,我们大多数的能量就无法发挥出来。即使你的工作环境能使你有效施展自己的能力和资产,即使你的工作似乎和你所说的理想相吻合,如果性情不合,你的工作环境也会变得无一可取。
资产。设想你去参加微软公司(Microsoft)的面试,结果发现实际是与不同层次的几个人谈话。最后一位是个穿运动衫的家伙。你坐下后才想起他刚才介绍自己是Bill Gates(比尔.盖茨)。是的,微软的这位行政总监喜欢参加招聘工作。他问:“你是否在一家一路下滑、行将破产的公司工作过?”他想知道什么?你该说不,还是该谈谈7年前在一家最终破产的计算机租赁公司工作了一年。
这个问题问的是你的资产:你事业历程中为失败公司工作过的经验。盖茨自己这样谈这一资产:“在成功公司工作很容易。如果公司濒临破产,你就必须推陈出新、深入挖掘和认真思考。在失败公司里工作,你必须有质疑精神。我希望身边的人有过这种经历。”
你的资产数不胜数:专门技巧、***、经历、成就、项目等等。任何一点知识都是你的资产。对事物的了解、对工作原理的理解、因以前的经历而能一眼看出某些观点,所有这些在适当的时候都可成为资产。
以四要素为基础对待工作的方法,其核心是只有在人们显现真我、贡献他们所有的聪明才智时,才能做出最好的工作。
推销自我企业
有无数的潜在市场等着你。以下这些“标志”供你参考:
脱节或断链。这是个典型的突破点,当这部分被发现,所有事情就大功告成。
未被认识的机会。这种机会存在于个人或企业组织发生变革之时。关键的是有人能看清该做什么,然后人们会说:“为什么我们没能早这样做?”
资源未能物尽其用。个人或企业组织本来可以利用的东西不被利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死脑筋,也许因为没人知道如何利用这种资源。举个例子,饭店准备饮食的能力通常大于提供饮食给店内客人的能力,但此前,除了极少的特色店外,没有几家饭店准备食物外买。
“不可能”的情况。这种情况太糟了,人们不再视其为未被满足的需求,甚至不再视其为问题。它们被视为可恶而又无休无止的烦恼。举个例子,早期复印机总需要维修,人们逐渐习惯于这一恼人的事实。最后,佳能生产出了几乎从不出故障的复印机。
不存在但有需求的服务。这种需求表现为挥之不去的烦恼、需要一整套复杂的程序来避免问题、或者总有人谈起这里或那里应是什么样。脑力激荡通常能使这些需求展现出来。
人群的交流界面。这些人群常有各不相同的价值观、语言或观点。无论是企业组织与其顾客,还是内部运作和外包运作,企业到处都有交流失灵的界面。其中每一个界面都有数不清的未被满足的需求。
管理自我企业
你需要制定一个方案来发展自己的一人企业。第一步是选择自己该做哪一行。
然后,开发你的产品。你要出售的到底是什么?把你的四要素与你的市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产品。
了解顾客需求。想想你顾客的客户。你的顾客要满足那位客户的需求,需要什么?
把自我企业发展成一个微观经营体,当顾客需求与你起初致力于满足的需求大体一致时,他们就会来找你。
最后,请记住通往罗马的大路不止一条。British Telecom(编者译:英国电信)对创建自我企业的人进行研究,发现他们的模式不只一个而是四个:
有些人是社交家,他们将其关系和友谊视为“机会”,并加以利用。另一些人原来就是匠人,他们本来就有一技之长,生产的产品质量无以伦比,顾客争相购买。还有一些人很能讨好人,凭其三寸不烂之舌敲开顾客之门。最后是一些猎人,他们了解客户的一切情况,并深谙采取何种策略才能捕获顾客。
无论你如何规划你的未来,关键的一课是你自己在规划,而非迎合他人制定的条条框框。
原文摘自Creating You and Company: Learn to Think Like the CEO of Your Own Career一书。William Bridges and A ociates, Inc公司1997年登记版权。经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公司(Reading, MA 01867)和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出版公司(London, WC1 2AT)许可重印。
作者William Bridges博士是工作转型方面的领先管理顾问,著有Tra itio 及Jo hiftdeng等书。崔志洪译。
胜利的另一半
在IBM马来西亚公司和联合利华(Unilever)的工作经验令Kok Leong Yap(郭梁业)拥有关键技能,胜任康柏公司(Compaq)旗下的全球工程企业CustomSystems(编者译:定制系统)的领头人。
如果用“职位”来描述,郭梁业干的活可能会有一个很时髦的名字,叫“信息企业家”。但如果用“能力”来描述,就能看出其重点所在。“我十分高兴能有幸和遍布亚洲的跨文化团队一起设计并执行我的一些业务创意,”郭梁业说道。
他在IBM马来西亚公司和联合利华的工作经验使他接触到许多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如企业流程重组。“当团队里聚集了你所信任并能赖以取得成果的合适人选后,就取得了一半的胜利,”他强调说。
除领导团队能力外,郭梁业同样也十分重视发现并注重市场缝隙,寻找最新技术,提供定制解决方案等能力。
“作为定制系统的虚拟主人,我认为我的职责是不断领先于变革、领先于竞争对手,”他解释说,“对此,我不能放低半点要求。”
Cecille Austria采写
百万美元的挑战
“这里有一百万美元。你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吧。”
如果以顾客的标准来看,这种话恐怕只能是痴人说梦。但是,Jojo Guingao(桂印苟)在描述他在Autodesk Inc.(编者译:自动办公公司)的工作时,用的正是这句话。这是一家专门供应个人电脑设计软件和多媒体工具的全球领先企业。不过,这句话还没说完整,后面还有个附加条件:“......当然这钱得用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作为Strategic Services Group(编者译:战略服务公司)的创始人和经理,桂印苟凭着带领一群年轻人为顾客寻找解决方案这样一个创意,蓬勃发展了起来。“能为别人解决问题,让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是件非常令人满足的事,”他说,“‘大家齐心协力,一鼓作气便能把问题变成机遇。’这种话总能在我的同事中引来会心的欢笑。同时,它还能鼓起他们的竞争斗志,从而带来满意的顾客。”
桂印苟自己的竞争斗志起源于一种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刚学完工程学的这位大学毕业生在沙特阿拉伯一家美国生产企业工作。他深深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着迷了。于是,他决定靠这一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他先从CAD制图员做起,慢慢升为程序员、培训师、顾问。
“那些靠事业鼓动他们去表现自己的渴望、技能和兴趣的人,必将得到回报,”桂印苟指出,“如果他们的专注和热情能够激励他人,他们的成功就更有意义。”
Cecille Austria采写
遵守个人信条
Clarence Ku(古克伦)20岁时,专以拜访陌生客户为生。他每天要走访多达7座大楼,去别人的办公室敲门,收集名片,同前台服务生和秘书没话找话。有时,如果特别走运,他还真能同一些经理人搭上话。
20年后,古克伦依然在做销售,但已经是大手笔了。他现在在新加坡地区总部控制着Exabyte(编者译:易赛百公司)整个亚太地区的资料储存业务。
他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是位契而不舍的销售员。严格来说,我现在可能不具体做销售,但其中基本原则却是一致的:我要做的业务是发展关系、提供解决方案并尽我们所能满足客户的利益。”
无论是在地区性新建企业,还是在跨国公司担任管理职务,他总是坚持这一个人信条。在新建企业的工作经验,对他来说,更具有非凡的意义。
“加入一家刚起步的公司会增加你肾上腺激素的分泌,给你一种不同的动力,”古克伦说道,“最了不起的是你参与了一种‘培养过程’,你培养了产品、市场、员工,以及一切外部因素。同时,你还培养了自己,磨炼了自己的技能,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
同许多其他将事业当作企业经营的当代经理人一样,古克伦发现,最好的工作是“能表现自我,贡献自己全部能力和技术而无所顾虑的工作”。当然,有销售,自然还是要做。
Cecille Austria采写
你该自己创办企业吗?
开办自己的企业能够带来非常诱人的回报。不过,在你决定辞职作企业家之前,还请看看以下问题。
Gilbert G. Zoghlin 著
(杂志刊期:1998年9月)
在人们眼中,企业家是能够独立承担风险、颇富创新意识的偶像。与此相对,经理人去企业谋职,是为了追求现实回报,参与团队工作。如果从经理人转变为一个企业家该是什么样呢?
让我们先设想一下,自己是一次船难事件的惟一幸存者,被困在一座孤岛上。一分钟以前,你的饮食、娱乐等所有需求都有人照顾周全;现在这一切突然没有了。你如何才能活下去,如何保持自己的士气呢?如果一时无人搭救,你会喜欢上这种新生活吗?
从经理人转向企业家的旅途充满艰难险阻。你有充分准备了吗?
你是否是创业家的料?创业听起来蛮不错,没有老板管,没有等级架构。不过,先请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看自己的成功机率有多大:
你有多怀念在公司的工作?一些人对在公司的工作十分怀念,也干的很有成就。
你为什么要离开公司?有可能创业成功的经理人之所以离开公司,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了不起的新创意。这种创意是一种能量的源泉,可以补偿你作为独立商人时的资源匮乏。
你的人际关系如何?与各种不同行业的人建立关系,是你不断开拓业务的关键技能。
你如何应付一种不同的压力?作企业家,很难把个人生活与商业困境分离开来。你要知道,如果失去一个顾客,这个顾客拒绝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公司。
现在是合适的时机吗?当你离开公司创业时,你的财经和个人压力应是最小的。
你真的想自己做老板吗?你一人独力支撑时,该如何去面对?因为你的顾客、合作伙伴、投资者随时都可以做你的老板?他们和公司里那些只顾自己的老板一样,会令你的生活不堪重负。
你是否期盼着成为企业家?如果***是否定的,最好三思。你必须要有作企业家的那一股激情,才有可能驱使自己走向成功。
你能放弃哪些东西?在决定离开公司的时候,一些经理人只顾想着它的好处。其实,作企业家,还有一些损失也许你会觉得难以承受。
固定的工资收入。等待投资回报的时间十分令人焦心。如果你习惯了每月按时收到工资单的生活,这种难受尤甚。
资源。作为企业家,大部分工作都得你自己来做,因为所有资源都得支付酬金。
个人时间。企业家的工作时间较经理人更长、更没有规律。
有薪假期。作为企业家,休两周的假回来,你得加倍努力工作以补偿休假的时间。
公司运作。你对公司在其特殊文化中的运作是否会念念不忘?
奖赏。在创业初期,你不可能享受到原来公司的那些奖赏。
地位。许多经理人对其在著名企业中的职位和关系舍不得。
你适合哪条创业途径?你会选择一条最顺畅的途径,开办一个跟你在公司工作中相近的业务;还是另辟径蹊,办一个与你目前工作毫不相干的企业?
你可以选择最顺畅的那条途径,如果你不太愿意闯入一个没有接受过训练的领域,而且你对自己在作经理人时学到的技巧颇感自豪。
要选择另辟径蹊,一般是你对自己原来的工作不满意,或者不想老做一样的事,或对自己工作中认为应该做的改变无能为力,想一切从头开始。
如何做出重大决策?在作经理人时,你或曾做过有关大笔金额、众多员工和产品或服务的重大成功决策。但拿你自己的钱冒险,和拿公司的钱冒险全然两样。
你将面临的问题有:
评估风险。以下问题可以帮助你决定该承担多大风险:这是我能做到的吗?不仅是现在,在今后几年,我真的愿意参与这单生意吗?我承担这一风险的机会成本有多大?
回报。最明显的回报就是利润。不过,不要因为目前没有多少事做,就去接一些没多大风险、也没多少经济回报的业务,因为你有可能碰到一个赢利丰厚的单,却因为接了这种业务而只好回绝。
非金钱的回报可能为将来的利润打基础。在接受有这种回报的业务之前,请问问以下问题:这能帮你打开你想进入的市场吗?是否能给你引见可能建立长期利益关系的人?可否帮你加强市场形象?
为人标准。以前,你可以把公司的处事方式与你个人的为人标准区分开来。现在,作为企业家,你必须找出一个自己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例如,如果一个潜在客户给你一笔生意,但要你给他回扣,你会怎么办?如果你得知这是你这个行业的规矩,怎么办呢?
竞争对手。大企业用来对付竞争对手的武器,如减价战、广告和促销,你可能无能为力。但作为企业家,你也有一些大企业没有的竞争工具:
速度。你没有什么委员会去商量对策,因此较机构重重的大公司反应敏捷。
鲜明的个性。顾客深受你的吸引,如你经营企业的方式、你的才能和经验等。大企业太缺乏个性了。
利用自己的创业优势。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业资源,而不是财务资源来与对手一较高低。你不必与竞争对手大打价格战,而可以通过增加一项重要的新服务、在群众中发起促销活动,或寻找改善质量的方法来与之抗衡。
该留心哪些陷阱?作为企业家,你有绝对的自由,没有人会对你的决策提出疑问。因此,你得当心以下陷阱,学会如何避免陷阱。
误用资源。在你那里,时间、金钱和才能任由使用。但如果乱搞一气,你的生意就会大吃苦头。对能帮你生存的项目,要优先考虑。不要在只能改善形象或带来更大方便的项目上乱花费。在请帮手和自己亲自处理上,要有一个平衡点。
不要过于敏感失误。你的失误会带来直接后果,如发错货可能致使一个客户即刻与你断绝关系。作为企业家,冒风险时,要谨而慎之。如果出现失误,不要过于敏感。接受事实,从中吸取教训。
聘人失误。不要聘用适合工作,却与你合不来的人,也不要用那些没有心理准备面对新办企业压力的人。
找错合伙人。如果你需要合伙人的钱来开办或维持企业,或者这个合伙人帮你设计了这个企业的构思,或者他有你需要的技巧,那么请他加入进来。不要用合伙关系来聘人,或者你需要他为你鸣鼓吹号。
缺乏客观性。不要对未经试验的创意随手扔在一边。如果用这种创意来做生意,也得留心其中可能的陷阱。自问一下:你是否得花大力气来宣传你的产品或服务?你有足够的财经资源、技能、人手和业务关系吗?
找错潜在销售客户。你不能在那些没有决策能力的人身上浪费时间。
被胜利冲昏头脑。你第一步的成功全靠你的创意好、时机合适、运气不错和良好的业务关系。不过,这一切随时都可能离你而去。因此,不要太过自信,一股脑投入过量的资金,使自己陷入泥淖。
原文摘自From Executive to Entrepreneur: Making the Tra ition一书。作者1991年登记版权。American Management A ociation协会(New York, NY 10020)之下属机构AMACOM出版。周界甫译。
作者Gilbert G. Zoghlin系Illinois州一家主要的员工福利与财务规划公司的总裁,精通发展与开发小企业。
你的创业能力如何?
凭直觉回答下列问题,然后参照后面的指数来看看你创业成功的机率有多大。
1、你在公司环境中工作多少年了?
2、促使你成为经理人的要素是什么?
3、如果你的老板告诉你,下周你被炒鱿鱼了。你的反应是什么?
4、如果你能改变工作中的一样事情。你希望它是什么?
5、你无法认同的公司规则有哪些?
6、你觉得其他员工对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7、与人会面时,如果人家问你的工作。你的感觉是什么?
8、如果你离开公司,后来创业又失败了,你会考虑到另一家公司去打工吗?
9、你对你公司的文化有何看法?
10、你觉得你和公司老板的关系怎么样?
11、如果离开公司,你最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12、如果公司行政总监给你一份梦寐以求的工作和薪水福利,与自己开办公司相比,你会怎么看?
1、如果你工作了5到20年,给自己加一分。这么长的时间足够为你创办新企业积累丰富的资产和技能。
2、如果你选择的是“安全感”,请给自己加一分。
3、如果你的***是忧喜交加,给自己加一分。如果只感到担忧,不能得分。
4、多数从公司退下来的成功经理人都选择改变工作中相对地缺乏决策权。如果你的***是“更多的决策权、更大的影响力、少些禁忌”,请给自己加一分。
5、如果你的***是“集体决策、写备忘条、会议不断、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不公平的奖金制度”,请给自己加一分。
6、如果人家把你看成局外人、闯祸者、单干分子或不入流的家伙,给自己加一分。
7、人家对你的公司或职位大家赞赏,你无动于衷。如果你对公司和自己的职位夸夸其词,不能得分。
8、不会。正确的***是另外开办一家新公司。
9、你公司的文化鼓励激烈的竞争、重视团队精神胜过个人明星、执行有条不紊的等级升迁制度。任何其中一条都可以给你加一分。
10、许多很有潜力的企业家认为,他们的老板限制了他们的个人成就。
11、“钱、福利、名气”等都是可接受的***。如果你的***是“与其他员工的合作、实现一个具体项目的奖赏”,不能得分。
12、你的***应该是,“这是一个很困难的决策。不过,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自己创业的机会。”
创业能力指数
0-3分:你非常适合在公司里作经理。
4-8分:你有潜质成为成功的企业家。如果得分很高,你可能随时准备放弃目前的职位。较低的得分,说明你混杂的情感值得考虑。
9-12分:你完全应该独立创业。不过,别太过自信。光有适当的创业态度,并不能保证你成功。
备注:没有多少经理人能得满分。就算那些后来得以成功创业的经理人都是一样。不过,只要你的得分高于3分,你就有潜力。
创业问卷调查:你想自己创办企业吗?
1、最终想自己开公司:
90% 是 10% 否
58% 回答“是”的人,年龄在20来岁。
22% 回答“否”的人,年龄在30来岁。
2、回答“是”的人的理由是:
53% 认为创业更有满足感。
47% 希望更独立。
40% 希望创业挣更多钱。
9% 认为创业更有安全感。
3、回答“否”的人的理由是:
80% 认为创业太冒险、不稳定。
80% 认为在目前的职位上更有成就。
20% 认为目前的职位可以挣更多钱。
20% 认为在目前工作的单位很顺心。
4、想开办自己的企业,但有些担心:
60% 能否有合适的产品/服务创意。
52% 能否得到资金。
24% 自己的个性是否适合。
22% 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管理能力。
14% 能否投入所需要的时间。
5、哪些行业有更多的创业机会?
64% 批发/零售/贸易
46% 进出口
34% 服务业
24% 计算机
22% 咨询
10% 金融服务
6% 服装
过好面试关
合情合理、富有见地的对答会增加你获聘的希望。
Matthew DeLuca 著
(杂志刊期:1998年4月)
找工作时,最要紧的是有效地回答面试者提出的尖锐问题。因此,面试忽视不得,是整个求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请记住,再棒的简历也不能保证你工作到手,而面试中的出色表现却会让你十拿九稳。求职时没有简历也能找到工作者有之,但通不过面试仍能如愿以偿的人却少而又少。对多数职位来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职位越高,这一点越明显。
要想在面试中表现得尽可能出色,必须为此做好准备,对一大堆问题做出精彩回答,如闲聊(打破僵局)、个人资料(你是什么人?)、教育背景(你懂些什么?)、经历(你做过什么?)以及个人行为(你的交际能力如何?)。
闲聊
闲聊是社交润滑剂,可以打破僵局,使双方建立某种亲近感。
想喝点儿什么?来支烟吗?不要担心,别把问题看得太重,或以为有什么言外之意(有些文化通过提供饮料判断应聘者机敏与否)。即使想喝杯咖啡,也不妨暂时放弃这个念头。这毕竟不是一次社交拜访。
我看到你开来的车了?这车怎么样?无论面试者是否是想让你放松放松,心中只当如此。回答宜简洁、中肯。如果这是你开过的最糟糕的车,不要说出来。
你住的地方如何?应做正面回答。即使是最差的地方,也要设法找出它迷人的一面来。
你对(任何有争议的新闻话题)有何看法?应显示出你对此有所了解,但需避免表明立场。不直言己见可以使你在面试者眼中保持一种神秘感,促使对方不断试探以摸清你的底细。
个人资料
面试者了解到你的好恶和你对其它与业务无关的问题的态度,可以更好地了解你的为人处事态度和工作情况。
谈谈你的情况。掌握回答这个问题的技巧很重要,两分钟内讲完更是必要。超过2分钟,面试者可能会感到乏味或开始走神。最好在参加面试前打个底稿。
以前有否想过离开目前或以前的那份工作?如果有,什么把你留下来了?老练的面试者都会问这个问题。他们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来了解你的动机以及你先思后行的能力。
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描述一种把自己和应聘企业联系到一起的目标。例如,我在找一个让我能不断做出有益贡献并不断发展自我的职位。
你对自己目前的事业发展情景是否满意?不管怎么回答,都应当表现出一定的满意度,而且正是这种满意度促使你向现在的方向寻求发展。
你认为现在或以前的上司如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时要谨慎,不宜直率。面试者借此机会对你做出直接评价,判断你是否适合他们考虑提供的职位。你这时谈出的看法使他有机会判断你的能力,并推断在什么样的领导下最能发挥你的特长。
教育背景
面试者往往对你职业方面的教育感兴趣,譬如,你对应聘企业所在行业、企业本身、所应聘的职位以及与该企业前途的关系有何了解?
要多高的报酬?尽早设法从以下这些渠道了解情况:招聘相近职位的分类广告、参加其它面试的经验、从其它招聘企业或行业调查获得的信息。
从过去的工作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你总结自己学习经历的机会,应从工作和人际关系两方面谈谈。
你认为我们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你觉得我们胜过竞争对手的最大优势何在?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不仅显出你对这次面试准备的功夫,而且表明你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对应聘企业所在行业及业内其它主要企业有深刻的了解。
你认为我们业内有何重要趋势?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并且有所准备。你应该能谈得很在行,了解哪些问题涉及该行业,深谙企业怎样及时把握行业趋势。
个人经历
有关个人经历的问题最重要,原因有二。第一,这些问题迫使应聘者重新回顾其职业生涯。第二,这是应聘者展示才华的良机。
你目前或最近离开的工作团队怎样?简单谈谈工作团队的人员构成。点明其特点即可,如紧密协作、士气高等。不要传闲话和流短飞长。
你解雇过人吗?解雇员工是经理人的职责。如果你不曾解雇过员工,就说明你的管理经验欠完整。最简单的答复是肯定回答,不做任何解释和理由说明。承认即可,点到为止。
描述一下你目前或最近离开的工作与你所在部门和企业的总体目标有何关系。这直接关系到增值问题,即你为企业增加了多少价值?讲讲目前或过去的工作最让你兴奋的项目。如果你感到所参加的项目都不符合面试者的要求,那么回答前不妨做个开场白:我认为我参加过的项目中没有够得上重大的。不过,让我告诉您一个我曾参与对……不可或缺的项目。
目前或最近离开的工作中,你所做的最重要决策是什么?态度客观地指出是工作中的哪些方面要你做出重要决策。职位的高低显示出你参与决策的份量。
你认为做经理人最难之处是什么?报忧是最简洁、直接的回答。这种简短有力的回答可以诱使面试者进一步向你发问。
行为问题
企业越来越普遍运用行为方面的问题来判断应聘者干练与否。这种方法的拥护者认为,员工过去的业绩是其未来表现的最好写照(能做意即将会做)。
你的管理风格怎样?请举例说明。想一个你通过别人完成工作的机会,回忆一下什么使你效率高或无效率。你是否同别人有效交流了?强调团队精神吗?有没有亲自动手?
描述一下团队四分五裂时的情形。出现这种结局,你从中扮演什么角色?不要担心问题事关自己失败。面试者只想了解你过去如何应付困境:第一,出现问题时你能否看清问题;第二,能否采取应对措施。
描述一下你目前工作中昨天发生的事或上个工作中的普通一天。这个大问题使你有机会来确定并建立一种观察具体工作的方式,即某一天的具体活动和所取得的成绩。注意,即使不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你的描述也应当准确。
应聘者一定要认清,最好的产品并不一定总能卖出去,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活动、产品的市场定位和购买者的情绪。弄清这一事实有助于让应聘者明白,尽管他们是条件最好的应聘者,通不过面试照样前功尽弃。一旦你认清这点,做好面试准备变得至为关键,否则就是在参加一场白费气力的赌博。
原文摘自Best A wers to the 201 Most Frequently Asked Interview Questio 一书。McGraw-Hill Companies,Inc.公司( New York, NY 10011)1997年登记版权。李秉勤译。
作者Matthew DeLuca是纽约咨询公司Management Resource Group, Inc.总裁,著有How to get A Job in 90 Days or Le 、Hand-book of Compe ation Management、 Not for Profit Perso el Forms and Guidelines等著作。
你是一本打开的书吗?
展现自我是面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与别人分享多少资料、分享到什么程度及如何分享,全由你来定。
你分享得过多、过快,面试者也许会打退堂鼓,因为你讲得太多,使他们不想再听下去。如果分享得太少、太慢,他们会觉得你不太友好,面试者也会考虑中止面试,因为他们想要谈的问题你却谈得不够多。
记住,任何谈话的目的是要双方在一种可接受的适当程度交流信息,面试也是一种谈话。正如社交一样,面试双方存在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如果应聘者对相关问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面试者就会接着问其它问题,并最终决定聘用与否。
认准自己的个性
揭开个性类型的秘密,才能找到你可心的事业。
Barbara Barron-Tieger, Paul Tieger 著
(杂志刊期:1998年3月)
事业称心如意的秘密在于做你最想做的事。少数几个幸运儿早年便能发现这一秘密,但多数人都困在一种矛盾的心理苦役中,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或别人认为我们该做什么、或自己认为自己想做什么。我们认为,只要你能细想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其余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传统的事业道路分析只看三大项:能力、兴趣和价值观。但这标准差远了!你的个性中也有一些方面需要引起注意。一般来说,个性越适合工作,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
人各有各的个性,就象一个内在胎记终生不变。个性评估分类系统的依据是一个人个性的4个基本特征,我们称之为层面,因为它们可以看作是两种极端之间的连续体,如:
我们与世界怎样互动,能量释放到何处
(E)外向型-|-内向型(I)
我们留意到的信息种类
(S)感知型-|-直觉型(N)
我们的决策方式
(T)思考型-|-感觉型(F)
我们喜欢一种更有条理(做决定),还是更随意性的(获取信息)生活方式
(J)判断型-|-认知型(P)
外向型的人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身外的世界,主动与人交往,喜欢互动。与人为伴就精神抖擞,常认识很多人。
内向型的人专注于自我的内心世界,喜欢独处并陶然其中。他们总是先想后做,这意味着心理活动居多。他们不喜欢受人注目,一般比外向型的人更矜持。
个性的第二层面与我们平时注意的信息有关。有一些人注重事实,其他人则注重愿望。
感知型的人注重自己看到、听到、触到、嗅到和尝到的具体感受。他们只相信可以测量、能够记录下来的东西,只注重真实可靠的事。他们也相信自己的个人经验。
直觉型的人更相信第六感觉(直觉)。他们善于理解字面以外的含义,对一切事情都要寻求一个内在意义。
他们总能预示事件的发生,通常不愿意维持事物的现状,总想不断来点新花样。
个性类型的第三层面涉及到我们做决定和结论的方式。
思考型的人喜欢符合逻辑的决策,善于客观地分析一切,并常引以为豪。
感觉型的人常因着自己的喜好和感觉决策。他们很能体贴人、常富有同情心,并因此自以为荣。
个性类型的第四层面所关注的是,一个人更愿意有条理、还是随意地生活。
判断型的人条理性很强。只要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事事井井有序,他们就快乐无比。凡事他们总要断个分明,喜欢决策。
认知型的人生活散漫随意,生活机动性强时最高兴。他们乐意尝试一切可能的事情。他们往往理解生活,而不是努力控制生活。
个性的每个层面都有两个彼此对立的极端,这样统共有八种个性偏好,每种用一个字母来表示。把这些字母组合起来,便代表16种个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当中对号入座。
ISTJ:内向、感知、思考、判断型
这种人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而且明智豁达,是坚定不移的社会维护者。他们讲求实际、非常务实,总是孜孜以求精确性和条理性,而且有极大的专注力。不论干什么,他们都能有条不紊、四平八稳地把它完成。
对这类人而言,满意的工作是技术性的工作,能生产一种实实在在的产品或有条理地提供一种周详服务。他们需要一种独立的工作环境,有充裕的时间让自己独立工作,并能运用自己卓越的专注力来完成工作。
ISFJ:内向、感知、感觉、判断型
这种人忠心耿耿、一心一意、富有同情心,喜欢助人为乐。由于这种人有很强的职业道德,一旦觉得自己的行动确有帮助,他们便会担起重担。
最令他们满意的工作是,需要细心观察和精确性要求极高的工作。他们需要通过不声不响地在背后工作以表达自己的感情投入,但个人贡献要能得到承认。
INFJ :内向、直觉、感觉、判断型
这种人极富创意。他们感情强烈、原则性强且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善于独立进行创造性思考。即使面对怀疑,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仍坚信不疑。看问题常常更能入木三分。
对他们来说,称心如意的事业就是,能从事创新型的工作,主要是能帮助别人成长。他们喜欢生产或提供一种自己能感到自豪的产品或服务。工作必须符合个人的价值观。
INTJ:内向、直觉、思考、判断型
这类人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强烈要求自主、看重个人能力、对自己的创新思想坚定不移,并受其驱使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人逻辑性强,有判断力,才华横溢,对人对己要求严格。在所有类型的人中,这种人独立性最强,喜欢我行我素。面对反对意见,他们通常多疑、霸道、毫不退让。对权威本身,他们毫不在乎,但只要规章制度有利于他们的长远目标他们就能遵守。
最适合的工作是:能创造和开发新颖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或改进现有系统;他们愿意与责任心强,在专业知识、智慧和能力方面能赢得自己敬佩的人合作;他们喜欢独立工作,但需要定期与少量智囊人物切磋交流。
ISTP:内向、感知、思考、认知型
这种人奉行实用主义,喜欢行动,不爱空谈。他们长于分析、敏于观察、好奇心强,只相信可靠确凿的事实。由于非常务实,他们能很好地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而且很会瞧准时机。
对于ISTP这种人而言,事业满意就是,做尽可能有效利用资源的工作。他们愿意精通机械技能或使用工具来工作。工作必须有乐趣、有活力、独立性强,且常有机会走出工作室去户外。
ISFP:内向、感知、感觉、认知型
这种类型的人温柔、体贴、敏感,从不轻言非常个人化的理想及价值观。他们常通过行动,而非语言来表达炽烈的情感。这种人有耐心、能屈能伸、且十分随和、无意控制他人。他们从不妄加判断或寻求动机和意义。
适合的工作是,做非常符合自己内心价值观的工作。在做有益他人的工作时,希望注重细节。他们希望有独立工作的自由,但又不远离其他与自己合得来的人。他们不喜欢受繁文缛节或一些僵化程序的约束。
INFP:内向、直觉、感觉、认知型
INFP类型的人珍视内在和谐胜过一切。他们敏感、理想化、忠心耿耿,在个人价值观方面有强烈的荣誉感。如果能献身自己认为值得的事业,他们便情绪高涨。在日常事物中,他们通常很灵活、有包容心,但对内心忠诚的事业义无反顾。这类人很少表露强烈的情感,常显得镇静自若、寡言少语。不过,一旦相熟,他们也会变得十分热情。
对INFP类型的人而言,最好的工作是,做合乎个人价值观、能通过工作陈述自己远见的工作;工作环境需要有灵活的架构,在自己激情高昂时可以从事各种项目;能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INTP:内向、直觉、思考、认知型
这类人善于解决抽象问题。他们经纶满腹,时能闪现出创造的睿智火花。他们外表恬静,内心专注,总忙于分析问题。他们目光挑剔,独立性极高。
对于这类人,事业满意源自这样的工作:能酝酿新观念;专心负责某一创造性流程,而不是最终产品。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让他们跳出常规的框框,冒一定风险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ESTP:外向、感知、思考、认知型
这类人无忧无虑,属乐天派。他们活泼、随和、率性,喜欢安于现状,不愿从长计议。由于他们能够接受现实,一般心胸豁达、包容心强。这种人喜欢玩实实在在的东西,善于拆***装。
对这种人来说,事业满意度来自这种工作:能随意与许多人交流;工作中充满冒险和乐趣,能冒险和随时抓住新的机遇;工作中当自己觉得必要时希望自我组织,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安排。
ESFP:外向、感知、感觉、认知型
ESFP这一类人生性爱玩、充满Loading... 所在位置: -> -> -> 【专业阅读】进步的阶梯
标题:【专业阅读】进步的阶梯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2009-6-13 22:52:58
进入一个优秀的团体,让自己跟随着进步
该帖子于2009-6-22 21:39:23被
五月麦香
2009-6-13 22:52:58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2楼
《爱的艺术》
弗洛姆 二、父母和儿女的爱
如果不是命运之神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子宫、离开母体时的恐惧的话,那么在他诞生的那一瞬间,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
。【五月批注:如果没有命运之神,那么这种恐惧对它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同出生以前并无多大差别,他还是不能辨别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需要食物和温暖,但他不知道什么是食物、温暖,什么是给了他食物和温暖的母亲
。【五月批注:人类的爱子,神的宠儿】
对于婴儿来说,母亲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母亲就是婴儿的满足和安全
。【五月批注:母亲就是婴儿的命运之神,保护之神】
用弗洛伊德的来说,这一阶段属于自恋阶段
【只关注自己身体的需要】
。周围的现实——包括人和物体——对于婴儿的意义,只是在于是否能够引起他身体内部的满足和不适。婴儿只能意识到他身体内的要求,外界的事物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对他来说才是存在的,而那些与他的需要无关的外界事物则没有任何意义。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发育,他渐渐地能够感觉、接受事物的客观存在。母亲的乳房不再是他惟一的食物来源。之后,他开始能够辨别什么是自己口渴的感觉,什么是让他解渴的乳汁,什么是提供乳汁的乳房,谁是给他这些的妈妈。他变得能够懂得那些与自己无关的事物各有它们自身的存在状态。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各个事物的名称,同时学会触摸事物,知道火又热又烫人,木头又硬又重,纸张又轻又容易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我吃饭时,妈妈会笑;我哭,妈妈就把我抱起来;我正常地排便,她就会夸奖我。所有这一切感知汇聚到一起成为婴儿的人生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之所以被爱,是因为我是妈妈的孩子;我被爱是因为弱小可怜;我被爱是因为我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概括地说,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能够得到爱;或者更准确地说:
我是我,我才被人爱。这种母爱的体验是一种被动的体验。
我什么也不用做就可以得到母亲的爱,母亲的爱是无条件的,
只要我是妈妈的孩子就能够得到她的爱
【五月批注:母爱是自然而然的情感,后母对子女的情感是理性的应用】
。母亲的爱是幸福,是祥和,不需要去赢得,也不需要为之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消极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创造。如果有母爱,就有幸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我用任何办法也不能为自己创造出母爱,我根本无从弥补
【五月批注:失去母亲的孩子将会一生怀有对母亲的爱的渴望】
对于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来说,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
在八岁之前,儿童还不会去爱,但他会对自己感受的爱表示感谢和喜悦。
发育到这一阶段
儿童就会
出现一种新的情感和新的要求,就是要
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孩子第一次想到送给妈妈或爸爸一点什么东西,或者是写一首歌,或者是画一幅画,或者为他们做点什么
【五月批注:比如女儿主动打扫卫生】。
在儿童的生活里,对爱的认识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了“爱别人”,
从接受他人的爱变成创造对别人的爱
【五月批注:要鼓励这种‘创造对别人的爱’】
儿童成长到少年期
,就会结束他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
他开始认识到,别人不再是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别人的需要同自己的需要同等重要——事实上,别人的需要更为重要
给予比接收更能带来满足感,更能够使自己快乐,爱人比被爱更重要
【五月批注:
是不是少年期之前没有必要要求孩子去爱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
通过爱人,他可以从自恋、自我为中心所造成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在爱人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一种崭新的与人结合的感觉,体验到与他人的统一。他还能够体验到在爱人的过程中爱所唤起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单纯地接收爱,不再满足于为了得到爱而让自己显得年幼、体弱、无助或者乖巧顺从。婴儿时期的爱的原则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别人”。
幼稚的、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随着爱的能力的发展,爱的对象也在相应地不断发展、变化。在最初的时间里,人同自己的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出生以前,当母亲和孩子共存一体的时候,这种密切的关系就已经开始。出生以后,母子间密切的关系似乎有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大。婴儿虽然已经离开了母亲的子宫,但仍然完全依赖母亲。后来,婴儿渐渐长大,开始学会走路、说话、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独立,他同母亲的关系就慢慢地失去了那种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则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了解从母亲到父亲的过渡,我们必须区分开母爱同父爱本质上的差别。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过母爱,就其本质而言,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对刚出生的婴儿的爱,并不是因为这个孩子满足了自身某种愿望,或者是附和自己的标准,而是因为这个婴儿是自己的十月怀胎。(请注意,并不是每一位父亲或母亲都是按照上面所说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子女,这里所说的母爱和父爱更接近
马克思·韦伯所说的“理想型”或者荣格使用的“原型”
之意,我使用“母爱”和“父爱”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出的爱的本质。)
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的强烈的愿望,而且也是每一位成年人内心最深的渴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那种通过努力才得到的爱往往令人心存疑虑。因为,如果我没有使我要取悦的那个人满意,如果出现了意外,对方还会爱我吗——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而且,通过努力得到的爱往往叫人有心底的隐痛: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因为我是我,也就是说,我不是被人爱,而是别人需要而已。理解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保持着对母爱的强烈渴求。大多数孩子是幸运的,他们能够得到母爱(后面我们还要讨论不同程度的母爱)。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愿望就难以满足了。在理想的人格发展过程中,这种对母爱的渴望始终是正常的性爱的一个部分
五月批注:
是不是说满足了性爱就满足了对母爱的渴望?
。人们也会把这种渴望寄托在宗教中,甚至可以在精神疾病中找到更多的例子。
该帖子于2009-7-6 22:30:58被
五月麦香
该帖子于2009-7-6 22:34:21被
五月麦香
2009-7-6 20:54:25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3楼
与父亲的关系不同于与母亲的关系。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是大地,是海洋。而父亲不代表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的几年里,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父亲对儿女的重要性根本无法同母亲相比。但是,
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可是他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另一个环境:即思想的世界,人类所创造的由法律、秩序和冲突构成的世界。
父亲是教育孩子,为孩子指出通向人类社会之路的引导者。
父亲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社会性方面,这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经济制度有关。私有财产出现后,财产的继承权往往只属于一个儿子,父亲就开始在子女中选择究竟谁是自己的继承人。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最满意的儿子,也就是与他最相仿,因而也最讨他高兴的那个儿子。父亲的爱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令我满意;我爱你,因为你尽到了你的职责;我爱你,因为你很像我。”与无条件的母爱相比,有条件的父爱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
父爱必须通过努力来争取。
如果辜负了父亲的期望,就会失去父爱。对于父亲来说,顺从是最大的美德,不顺从是最大的过失,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非常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于可遇而不可求的母爱相比,父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努力获得
。【母爱与父爱,自然与社会的分工】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符合孩子自身的需要。在婴儿期,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孩子都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和关心。在六岁左右,孩子开始需要来自父亲的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导。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教育和指导孩子怎样为人处世,怎样面对将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的爱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也不应该助长孩子的依赖性
。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鼓励孩子最终能够离开自己
【孩子是射出的箭】。
父亲的爱应该坚持某些原则并对孩子提出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专横而粗暴。父爱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建立自信,最终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摆脱父亲的影响
。【坚持什么原则?对孩子提出哪些要求?怎样帮孩子认识自身的力量和能力,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家长需努力学习】
最终,一个成熟的人获得了独立,此时的他即是自己的父亲有是自己的母亲。在他身上即具备母爱赋予他的宽容,又体现了父爱教给他的责任。母爱的宽容是:“无论你做了什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不会失去我对你的爱,失去我对你的生命、你的欢乐的祝福
。”【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而父爱给予的责任是:“如果你做错了,你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和后果;最重要的是你要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给你的爱。”一个成熟的人,在外在表现上已经离开了父亲和母亲获得了独立,但在内心却为自己塑造了一个母亲形象和一个父亲形象
【既有母亲的形象又有父亲的形象,才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并不是像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所说,父母亲影响的综合形成了自己的人格;而是把对自己母亲式的关心建立在自己的爱的能力上,把对自己的父爱建立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身上既体现了无条件的母爱,也体现了有条件的父爱。如果一个人内心只有父亲式的爱的话,他会失去理智和判断力
,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想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成熟的人,就需要由以母爱为中心的阶段发展到以父爱为中心的阶段,最后
完成母爱和父爱的综合
。否则的话,就容易导致精神方面的疾病。限于篇幅,我不可能在这里详细解释我的这个观点,只能简单地加以阐述。
比如,导致某种精神疾病的一个原因就是:一个男孩有位非常慈爱但又过分溺爱他的母亲,同时又有一位性格懦弱或者对孩子漠不关心的父亲。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会紧紧地抓住同母亲的联系,养成对母亲的过分依赖。这样的孩子容易形成接受型人格,他觉得自己弱小、无助,需要受到保护和照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他身上缺少父爱的影响,缺少自我控制、独立性和驾驭生活的能力
【父亲的软弱不能对他形成正面的影响】。
这样,他就会妄图在所有的人身上寻找“母亲”的影子,寻找的对象可能是某位女性,也可能是某位位尊权重的男性。如果是另一种情况,母亲性情冷淡或者十分专横,孩子就会把母爱的渴求转移到父亲身上,变成片面以父亲为中心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只服从于法律、秩序、权威的原则,却对母亲式的无条件的爱非常反感和抵触。如果他的父亲专横、强悍,同时又非常关心他的话,他的这种倾向就会愈加严重。精神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使人到外界去寻找补偿,容易导致精神疾病。某些精神疾病,如强迫性精神病同过分地以父亲为中心、缺少母爱有关;而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如歇斯底里、酗酒、逃避现实生活、厌世等则和过分以母亲为中心,缺少父爱有关。
该帖子于2009-7-7 17:23:45被
五月麦香
2009-7-7 16:52:34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4楼
《康熙大帝》这本书是第二遍读了。现在才明白什么是历史性小说:根据历史进行的虚构。怪不得怎么读都有点稀里糊涂,理不出了头序来。最大的疑惑的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及他们的事迹。例如 犟驴子等人是17、8岁的少年,却有着多年
的“平生不修善事,只知杀人放火”的勾当;30岁左右的伍次友和15、6岁的苏麻喇姑之间的恋爱关系,真叫人怀疑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巨富之家且又未婚的帝师存在洛丽塔情节;武功高强医术精湛的胡宫山对翠谷有几年痴心,而翠谷只有十九岁,那胡得从翠几岁开始追起呢?好像是这些人物都存在着严重人格缺陷。原来,虚构的东西是经不起推敲的。还是正史资料读起来会更有些趣味,历史性小说只能当开胃菜。
2009-7-23 17:43:46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5楼 《爱的艺术》
(三)爱的对象
爱首先不是同某个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
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这让我想到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
我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如果我爱你,那么对待你的态度就体现了我对世界,对生活,对待他人以及对待我自己的态度;体现了我的性格特征。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就是我的兄弟姐妹,亲如手足。那么看看他与他的兄弟姐妹的真正关系就知道将会对你的态度了。性格的惯性使然。】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
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原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爱他人应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其特点是这种爱没有独占性。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没有这种认识,就不具备博爱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会产生等级的观念,该观念加强了两极分化,分化让一部分人丧失了同情心,同情心的丧失会导致屠戮。】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
爱自己的骨肉不足为奇。每个动物都爱自己的后代并照料它们。
软弱的人爱自己的主子,因为他靠主子为生;孩子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需要他们。
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母爱)对幼儿生命的肯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关心幼儿并对其成长负有责任,以维护和发展弱小生命。另一方面则超出了维护生命的范围,那就是要使孩子热爱生活,要使他感到:活着是多么好!当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有多么好!在这个世界活着有多么好!……
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大多数母亲有能力给予孩子“乳汁”(即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只有少数母亲除乳汁外,还能给予“蜂蜜”(即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
为了能给予“蜂蜜”,它不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
。【怎样做一个能给予蜂蜜母亲?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母爱与性爱的区别:
在性爱中,两个迄今为止分开的人结合在一起。而在母爱中,过去是一体的两个人分开了。母爱不仅应该允许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促成这一分离。……这时就要求母爱无私并能贡献出一切,
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一无所求,但恰恰在这一点上许多母亲都失败了
【“你的孩子他不是你的孩子,他经你们而来,而不是为你们而来。孩子是父母射出的箭”】。
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
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
,那些觉得
更幸福的妇女,那些
生命之根底很扎实
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
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
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
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
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
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原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
【很多做父母的在步入老年后只爱自己了,但做子女的不能因此远离了他们啊】
性要求的目的旨在达到结合,
而绝不仅仅是
生理上的要求
和为了释放折磨人的压力。
对孤独的恐惧
会加强这种要求,
占有欲和被占有欲
虚荣心以及人的破坏
都会加强性的要求
——当然
也会加强这一要求
大多数人认为性要求是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即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他们就是互爱了。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和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如果生理上的结合要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
性爱具有一种博爱和母爱都不具备的独占性。……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
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
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
人们普遍地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
利己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我所用,他们体会不到“给”的愉快,而只想“得”。……总是按照对自己是否有利的标准来判断一切人和一切事物,他们原则上没有爱的能力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
忘我是神经病的一种征兆
但是在大多
数情况下“忘我”被看作是值得自豪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性格特点。“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们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但一旦他发现,尽管他那么忘我可还是感到不幸,他同别人的关系仍然不令人满意,他就会感到吃惊。
爱克哈特最精辟地总结了关于自爱的思想
。“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爱己。
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爱己,如果你不是爱所有的人如同爱己,如果你不是在一个人身上爱所有的人——因为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一个既爱自己又爱他人如同爱己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值得这样评价的人。”
事实上对神的爱同对人的爱一样,也有多种形式,同时这些形式之间的区别很大一部分也与各种爱情形式之间的区别雷同
2009-7-24 18:13:19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6楼 hy;
对我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很困难 《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章 引言 hy;
如果他们有2万年的时间,且在恰当的环境下发展的话,他们也许最终可以适应现代文明的成年人的行为规范。 【
对比卢梭的自然教育
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整体人格,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
因为所谓知识也就是源于对错误和谬误的认识
;不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自己,谁要是拥有这样的知识,谁就马上懂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hy;
关于人的发展的一个根本事实就是,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的、有目的的追求。
儿童自出生起,就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伟大、完善和优越的希望图景,
这种图景是无意识形成的,但却无时不在。
这种追求,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我们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决定了我们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思想绝不是客观的,而是和我们所形成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hy;
每一个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想起昆德拉的话:我们所说的生活是一张没有目的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
在考察人格的建构时,需要加以注意的是,
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
个体对客观事实的观念和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我们要永远考虑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要考虑到他童年早期时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hy;
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甚至能够预测这个女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并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她独特的“生命主线”所附带的人格特征。 hy;
【发现一个成年人的心理机制固然可喜,问题是怎样才能帮助成年人克服长久以来形成的心理动力。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活动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
,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
。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因为自卑,所以想要卓越] hy;
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的重要一点是,它开启了人们犯错误的巨大可能性。自卑感或许客观上有助于个体完善,不过,它也可能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会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或者,
自卑感过于严重,当事人最终只是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为上加以克服
,尽管这种补偿性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也是必要的和必然的。 hy;
我们这里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生来就衰弱或有***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管教、没有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从小被宠坏的儿童。 hy;
尽管不是每个儿童都是生而残疾的,但令人吃惊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现出某些由身体欠缺或***缺陷所引发的心理特征。
对于被严厉管教或被娇宠过甚的另两类儿童而言,在实践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属于其中一类,或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hy;
上述三种基本处境都会使儿童产生欠缺感和自卑感,并会刺激儿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潜力的雄心。
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是人生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难以截然区分
。在病理学上,我们很难判断是过度的自卑感还是膨胀的野心对个体的伤害更大。两者通常按照一定的节律,依次再现。
过度的自卑感会刺激起儿童膨胀的野心,而这种野心有时又会毒化他的心灵,使他永不安分。这种不安分并没有意义的行为;它不会结出任何果实,因为它受到了野心的过分浇灌。这种野心又与个体的性格的癖性纠缠在一起,不断地刺激儿童,使他们变得过于敏感,并总是容易对伤害或蔑视动怒,并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 hy;
这种人(《个体心理学杂志》充斥着这方面的个案)虽长大***,才智能力仍沉睡未醒。他们变得“神经兮兮”,或性格怪僻。
如若发展至极端,这种人最终会成为不负责任的人,或走向犯罪,因为他们头脑里只有他们自己,而没有别人。
他们绝对是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自我主义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回避现实和客观事实,为自己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幻想世界。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世界之中,似乎幻想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于是,他们终于成功地获得了心灵的安宁。而实际上,他们只是虚构出另一种现实,借以达到心灵和现实的和解。 hy;
心理学家和为人父母者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类型的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
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 hy;
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
孩子的家长和教育者不应该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紧密联系。因为若是这样,孩子势必不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准备。 hy;
了解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程度的一个好方法,就是仔细观察他入学时的表现。
刚进校门,儿童都将经历人生最早和最困难的考验。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在这里,儿童将表现出他们对新的环境是否准备充分,特别是对如何与人相处是否准备充分。 hy;
人们普遍缺乏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的知识,因而,许多成年人在回想他们的学校生活时,总觉得那简直是一场噩梦。
如果教育得法,学校自然也能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欠缺和缺失
。理想的学校可以成为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中介;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它还应该是传授生活知识的生活艺术的场所。不过,在等待理想学校出现以弥补家庭教育缺陷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父母家庭教育的弊端。 hy;
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只能起着显示器的作用,
这恰恰是因为学校还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
如果父母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那么,孩子在入学的时候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他们会因此被视为古怪、孤僻的孩子。这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初始的孤僻倾向。他们的成长由此受到伤害,并发展成为问题儿童。人们常把这种情况的出现归咎于学校,殊不知学校只不过引发了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而已。 hy;
问题儿童能否在学校取得进步,个体心理学还没有定论。不过,
我们总能证明,如果儿童进入学校时遭遇失败,那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这与其说是学习的失败,还不如说是心理上的失败。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儿童开始对自己丧失信心。他们的气馁情绪开始扩展,
回避有意义的行动和任务,总是尽可能地逃避,寻求自由自在之道和便捷的成功
。他们不走社会所确定和认可的大道,而是选择能获取某种优越来补偿其自卑感的私人小道。
对于这些丧失信心的儿童来说,选择最为迅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在他们看来,甩开社会的和道德的责任会给他们一种毫不费力的征服感,这比起走社会所确定的大道要容易得多。选择捷径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所在行为却表现出相当勇敢无畏。这种人只肯做十拿九稳的事情,借以炫耀自己的优越
。正如我们可以看到的那样作奸犯科之人尽管表面上无所畏惧,骨子里却十分虚弱;我们同样有机会看到,那些表面上勇敢无畏的儿童,却在没有什么危险的环境中通过各种微小的迹象暴露出一定的虚弱感。例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儿童(还有***)在站立的时候不是挺直腰杆,而总是要依靠什么东西。传统的治疗方法和对这种现象的理解均只针对这种症状本身,并没有注意到更为根本的环境问题。人们总是对这样的孩子说,“站直了!”
但事实上,孩子依靠在什么上,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总渴求得到帮助和支持的心理。
通过惩罚或奖励,
我们固然可以很快使这类孩子消除这种软弱的表现,但他们强烈的渴求帮助的心理并没有得到满足。
毛病的根源依然存在!
只有好教师才能读懂孩子的这些迹象,并以同情和理解去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毛病的根源。 hy;
我们通常可以从某个单一的迹象来推断出孩子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
如果一个孩子表现出渴求依傍某种东西的行为,我们马上就可以知道,这孩子肯定会有诸如焦虑、依赖等特征
。把他的情况与类似我们完全了解其情况的其他孩子作一比较,
我们就可以重建这种类型儿童的人格,
而且不需要太费气力就可以确定,这个孩子
属于被娇宠过甚的一类。 hy;
现在我们来探讨另一类从未受过慈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我们从那些罪大恶极者的生平中可以发现这类儿童的性格特征,只不过这些特征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得登峰造极而已。从此类人的生活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即
他们在童年时代都受到过恶劣对待。这样,他们就形成了冷酷的性格,满怀嫉妒和恨意。他们不能容忍别人幸福。
这一类嫉妒者不仅存在于恶贯满盈者之中,在所谓正常人当中也不乏其类。
一旦他们拥有孩子,或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他们就会认定孩子不应该比他们自己的童年过得更幸福
。不仅这种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持这样的态度,即使作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也会持这样的态度。 hy;
这样的观念和看法,并不是出于恶意。它们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成长时期受到恶劣对待和严厉教育的人的精神状态。这类人还会用许多他自以为是正当理由和格言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
这些人不停地拿出无数的证据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法使我们相信他们是对的。僵硬的、专横的教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只会使孩子疏远他们的教育者。 hy;
这里需要记住的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并不理解他自己的行为表现,因此,他无法隐藏真正的自我
。我们是从行动来认识他的人格,他的人格也不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他在环境中的行动表现出来的。这绝不是说,他是在故意向我们说谎,而是要我们认识到,
一个人的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动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只有具备同情心、但又保持客观的旁观者才能跨过。这个旁观者或是心理学家,或是父母,或是教师。
他应该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解释个体的人格,这种客观事实体现了即使个体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未曾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hy;
因此,人们对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问题的态度,要比对其他任何别的问题的态度更能表现其真正的自我。第一个问题涉及社会关系,这在我们探讨对现实的客观看法和主观看法的矛盾时,已经论述过。不过,社会关系的问题还具体表现为这样一个任务,即结交朋友和与人相处。个体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他又如何回应这一问题?如果一个人对他是否有朋友,或是否拥有社会关系,持完全无所谓的态度,并以为通过这种态度他就可以回避社会关系的问题,那么,“无所谓”就是他对这个问题的回应。从这一无所谓的态度中,我们当然可以得出关于他人格的方向和结构的结论。此外,我们还应注意,社会关系不仅限于如何赢得朋友和与人交往,还包括关于这些关系的抽象观念诸如友谊、同志关系、信任和忠诚等。对于社会关系问题的回答同样体现了个体对所有这些抽象观念的认识。 hy;
第二个基本问题涉及个体如何投入和运用自己的一生,也就是说,他想在普遍的社会分工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认为,社会问题是由一个以超越自我的你-我关系决定的,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认为,第二问题是由人-世界(即地球)的基本关系所决定的。如果我们把世界所有的人都压缩成一个人,那么,他仍总是与世界关联着。他向世界希冀什么?就像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一样,第二基本问题即个体的职业问题也不是个体单方面的或私人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并不完全由个体的意志所决定。职业成就的取得并不取决于我们的个人意愿,而是源泉于对客观现实的关系。基于这个原因,个体对职业活动问题的回答及其回答的方式高度地反映了他的人格及其对生活的态度。 hy;
第三个根本问题产生于人类分为两种性别的事实。这个问题的解决同样也不是个体单方面的和主观的事情;它的解决必须和两性关系的内在客观的逻辑一致。如何和异性相处?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个人问题同样是错误的。只有细致权衡所有与两性关系相关的问题,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解决之道。显然,对爱情和婚姻的正确的解决之道的任何偏离都体现了人格的缺陷和缺失。因此,许多由于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有害后果,都可以从更为根本的人格缺陷和缺失的角度来加以解释。 hy;
因此,正如上面所显示的那样,我们完全能够根据个体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社会关系问题、职业问题和两性问题)的回答,去发现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的目标。个体的生活目标是决定性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并反映在这个人的行动上。因此,如果一俱的目标是合作进取的,指向生活的建设性的一面,那么,我们就会在这个人的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法中发现这一印记,发现他所有的问题解决方法中建设性的一面。个体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在这种建设性和有益的活动中感受到一种价值和力量。相反,如果一个人目标是指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那么,个体就不能解决这些基本问题,自然也就不能获得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欢乐。 hy;
这些基本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这些任务在儿童早期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我们的感官发展就与看、听和说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刺激是一致的;我们也是在与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熟人、伙伴、朋友和老师的关系中成长。这些任务还以同样的方式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谁脱离了与其同伴的社会接触,谁就注定要失败。 hy;
因此,个体心理学有充足的理由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正确的”。对社会规范的任何偏离都可视为对“正确之道”的偏离,并将和客观的法律和现实的客观必要性发生冲突。这种与客观现实的冲突将会使行为人产生明显的无价值感;这种冲突也将会引起受害者同样或更为强烈的报复;最后,我们不要忘记,对社会规范的偏离还违反了人们内在的社会理想,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怀有这种理想。 hy;
由于个体心理学积极强调把儿童对社会情感的态度看作是其发展的检测器,。。。。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他是否拥有社会情感,是否拥有勇气和理解力,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向上努力的方式的节奏,发现他的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强度。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并形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裂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不可分割的,直到这个统一体被发现有缺陷和新的统一体重建为止。 hy;
2009-8-5 15:40:38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7楼
这本书是去年看的,读过两遍,只是在书上划了一些句子,现在做一些摘抄,算是复习一遍。如有感想能表达的出来,对我来说就是大收获了。
《马斯洛人本哲学》摘记
一、动机与人格
1、人性的精髓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
人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即任何一种需求的出现都是以较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为前提的。
那时马斯洛的层次理论包括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
人们需要远离痛苦和恐惧,需要规律性的生活以感到世界是恒常有序的
马斯洛指出强迫性神经症是孩提时代的恐惧持续的成年造成的。
马斯洛注意到,在这个相对饮食无忧的社会里,这些爱的需要的受挫是引起人们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一旦爱的需要被满足,尊重的需要便显露了,即需要某种“建立在稳固坚定基础之上的对于自我的高度评价,包括自尊。。。。以及受到他人的尊敬。”马斯洛指出阿德勒乃是认识到这些需要的重要性的第一人。
马斯洛认为,驱使人类的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遗传的、本能的需要,这是他的理论中的一个独到的基本概念。
这些需求的心理是人类天性中固有的东西,文化不能扼杀它们,只能抑制它们。它们“不是丑恶的,而是中性的或者是良好的。”
每一种基本需要的满足都会引发“更高”的需要,支配下一个意识阶段。就他本身而言,他所认为的等同于生命本身的、绝对的、终极的价值,只不过是在某一特定的阶段占支配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只不过是需要层级结构中的一种。因此,这种需要既是终点,又是趋向某一终极目标的起点。
人的确永远地为一个终极的人性而奋斗,而目标本身也不过是另一种类的“成为”和成长
我们健康的成长会一次又一次地得到短暂的绝对存在的报偿,马斯洛将之称为“高峰体验”。
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增长过程本身就在绝对意义上是一种内在的报偿和很大的快乐。即使这些不算高峰体验,至少也是一种“山脚体验”,是那种绝对的、自我肯定的快乐的闪现,是“存在”的短暂时光。
该帖子于2009-8-7 23:07:00被
五月麦香
2009-8-7 23:00:50
等级:精灵使
权限:版主
积分:29956
金钱:35627
声望:4909
经验:29717
发帖数:15535
注册:2003年5月5日 第8楼
可看干国祥老师的批注,论坛里有。
欢迎你!
我的读书笔记:
欢迎加盟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
我的个人空间:
2009-8-8 0:27:38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9楼
《马斯洛人本哲学》
一、动机与人格
2、自私的本能
所谓自私的行为,就是那些对个体有益,或者使个体感到愉快的行为。
马斯洛指出,只有精神变态人格才被看成是完全的自私自利者
是否有完全意义上的利他主义者存在?让我们看看下面一些例子:受虐狂、病态的依赖者、奴隶及全心全意爱的表达者。
我们根本不能够单凭其他物种的行为就对人类的行为作出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实际上,对某个物种地特征来说是正确的判断,对于另一个物质来说,也许完全是错误的。
对于那些缺乏自尊感和那些把自己的基本需要看成洪水猛兽的人来说,有必要用一套全新的方法来说他们认识自身。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最终获得心理健康。
埃里克/弗洛姆说:一个既不自尊也不自爱的人是不会真正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
一项实验表明,当一个情感健康的人在行为上显得无私时,其根源往往由于他的基本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表现出感情丰富。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是源于内心充实而不是贫乏。而一个精神病患者自私的举动,往往是一种受被剥夺感驱使的产物,其表现有恐惧感、不安全感和内心贫乏感。
马斯洛认为,“自私”常常与情感上感到不安全有关,“无私”则可能意味着在感情上感到安全,意味着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这样我们可以认为无私是内心充实或者基本满足的表现,而自私则说明以前或现在不满足、饥渴和内心贫乏。
把无私成为心理富足,把自私成为心理贫乏。 2009-8-8 11:30:24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10楼
《马斯洛人本哲学》
一、动机与人格
3、人类动机理论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欲望又千百种,但仔细审查后即可发现,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一旦匮乏性需要获得满足,每一棵树和每一个人就以他自己的独特形式开始发展,为了他自己的目的使用这些必需品。
愈是高层需要,愈带有人性特征。
人的生活表明,一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具有支配的力量了。
马斯洛认为,一个特性如果符合下述情况就可视为一种基本需要:缺少它引起疾病;有了它免于疾病;恢复它治愈疾病;在某种非常复杂的、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丧失它的人宁愿寻求它,而不是寻求其它的满足;在一个健康人身上,它处于静止的、低潮的或不起作用的状态中。
可以认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主要不是受到基本需要激励的,而是受到超越性需要——存在性价值的超越性激励。
马斯洛指出,任何需要或任何能力都是一种冲动,因而都会寻求表现。
性格较强硬的人在对食物的选择上喜欢更咸、更酸、更苦、更辣以及味道更刺激的食物,甚至可以不顾其外观上的不雅观
马斯洛对北部黑足印第安人的研究使他确信,人类侵犯行为的根源在于文化而不在于遗传。
为科学而科学正如为艺术而艺术一样,都是病态的。
对一个人的反应的监督和批评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由于疲劳、精神涣散、分心等等,这种控制迟早会被更深层、意识性更弱、更自动以及更性格化的决定因素所取代。『本性难移』
平均好的选择者和不好的选择者、健康的人和病弱的人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健康人的选择、偏好和判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东西有益于人类的未来。神经症患者的选择至多只能告诉我们怎样使神经症患者保持安定,脑受伤者的选择只能告诉我们怎样防止灾难性的衰退,与此相同,肾上腺被摘除的动物的选择可以使它自己避免死亡,但这种选择会导致健康动物的死亡。
能力躁动着要求被运用,只有它们被充分运用之后才停止躁动。这就是说,能力是一种需要,因此,也是一种固有的内在价值。能力存在多大程度的差异,价值观也存在多大程度的差异。
该帖子于2009-8-8 23:59:25被
五月麦香
2009-8-8 23:58:25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11楼
《马斯洛人本哲学》
一、动机与人格
4、需求的满足
在人的早年生活中,尤其是在出生后的最初两年里就满足他们的这些需要是很重要的。正如马斯洛所说:“幼年时期就得到安全感,变得坚强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何种威胁,他们通常都能保持安全感和坚强性格。”
真善美在我们这个文化中的普通人身上只是勉强地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则情况更糟。只有在进化的、成熟的、自我实现的和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身上,它们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所有实际活动中,它们可以说是融为一体的。
知识分子几乎总是把实事与价值看成是反义词,认为两者是互不相容的。
儿童喜欢统一、公平及一定的规律。缺乏这些因素时,他就会变得焦虑不安。他喜欢的是一定限度内的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
马斯洛发现,缺乏爱就会抑制成长和潜力的发展。
在较高层次上生活的个体,其身体状况就愈佳、愈长寿、愈没有疾病、胃口愈好、睡得也愈安稳。
一个人如果能知道自己真正的高级需要,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那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就。
追求且满足高级需要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的趋势,一种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越高级,自私的成分就越少。已得到足够的基本满足继而寻求友谊和尊重(而不是仅仅寻找食物和安全)的人们,倾向于发展诸如忠诚、友爱以及公民意识等品质,并极易成为更好的父母、丈夫、教师、公仆等等。
高级需要的追求和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以及更真实的个性。生活在自我实现层次的人既是最爱人类的人,又是个人特质发展的最充分的人。
需要的层次越高,心理治疗就越容易,并且越有效。而在最低的需要层级上,心理治疗几乎没有任何效应。例如,心理治疗不能消除饥饿感。
马斯洛认为精神健康的一个特点就是好奇心。
实验证明,丑会使人变得迟钝、愚笨。马斯洛发现,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说,人需要美正如人的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 2009-8-9 17:56:46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12楼
《马斯洛人本哲学》
一、动机与人格
5、完美人格的形成
健康成年人的许多典型品质是童年爱的需要满足的积极后果。
教会孩子从各个方面寻求感情,并且对感情怀有永久的渴望的最好途径是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给他们爱。
讲道、全日制学校是否能造就出好人
马斯洛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人只要任何一个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就可以把他想象为病人。为此,马斯洛定义了一个明确的含义:既然一个基本需要受挫折的人应该被看作病人,而且这种基本需要的挫折完全有这个人之外的力量造成,那么,这个人的疾病完全源于这个社会的某种疾病。因此,我们就该这样给良好或健康的社会下定义:他通过满足人的所有基本需要来允许人的最高意图出现。【比如现在的成功学,金钱社会】
当我们探索人究竟想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时,我们就接触的了人的本质。
自我实现的人有较高的焦虑和忍受焦虑的能力,也有较强烈的内疚、惭愧、矛盾的感受。 2009-8-10 9:04:27
等级:社区游侠
权限:普通用户
积分:32
金钱:32
声望:30
经验:30
发帖数:30
注册:2009年6月13日 第13楼
《马斯洛人本哲学》
二、人的潜能和价值
我们通常都害怕面对自己的最高可能,害怕瞥见自己最完美的时刻。其实我们很享受甚至惊叹于一些潜藏于内心的天赋本能,但是,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力所能及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是很不幸的,因为你总是要逃避那些和你的能力相联系的各种机会和可能。
马斯洛认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实质上是生物基础的内部本性,他认为这种内部本性是好的,或者是中性的,而不是坏的。因此,最好的解决途径是让它表现出来,并且促使它表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