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百科文章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死亡及墓葬之谜 章节
草原上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美丽的传说。1226年,成吉思汗率领军队西征西夏时,路经鄂尔多斯草原的包尔陶勒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的美景,十分陶醉,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随从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大汗有感而发,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并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此地。”成吉思汗在
逝世后,属下准备将他的灵柩运回故地安葬,但灵车路过鄂尔多斯草原时,车轮突然深陷地里,人架马拉也纹丝不动。这时,大家想起了成吉思汗生前的话,于是,就地将成吉思汗安葬在了鄂尔多斯草原上,并留下500户“达尔扈特”人守护。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1155年——1227年),原名铁木真,他
,一生征战,建立了蒙古汗国,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统一蒙古后,他和他的子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对内向南发展,建立元朝;对外向西一直打到多瑙河流域,建立了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尔汗国,威震
。虽然他后来被誉为“一代天骄”,但命运给他安排的却是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图1 成吉思汗画像)
是我国境内一个古老的
,居住在蒙古高原一带,他们以部落逐水草而居,为争夺水草,部落间战争不断,互相征讨,结成了血海深仇。铁木真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他9岁的时候与翁吉剌部贵族德薛婵的女儿孛儿贴订婚,并在其家过着赘婿的生活。翁吉剌部临近汉地,铁木真从小就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开阔了眼界。好景不长,不久铁木真的父亲由于部落间的仇杀,被塔塔儿人毒死。从此,铁木真家道中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受尽磨难。他曾被另一部落抓取又逃回,妻子曾被人抢去又抢回。重重困难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变得坚强和机敏。
后来在其岳父德薛婵的保护下,联合了其父昔日的盟友克烈部的首领王罕,使他的贵族地位日渐恢复,成为一个雄心勃勃的贵族。他与王罕及扎塔剌部首领札木合联合,击败了塔塔儿、蔑儿乞诸部。1189年,在草原奴隶主贵族拥戴下,他被推举为蒙古部的首领。
此后,经过10多年的战争,
打败了四周的部落,统一了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畔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做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建立了蒙古政权。
成吉思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对事物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他创造
,制定了相关制度,实行融军事、政治、经济为一体的领户分封制,使蒙古族拥有了一个共同经济基础、风俗习惯和文化语言,结束了北方草原长期的部落纷争,使蒙古高原的统一得到巩固。这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组织才能。
(图2 成吉思汗金币)
成吉思汗坚韧不拔、勇猛无敌和机智敏捷,在战争中几乎从未打过败仗,这是他军事才能的表现。统一蒙古高原的成吉思汗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先是进攻中原的金朝,直抵黄河北岸,占领中都(今
),迫使金朝迁都到开封。1219年成吉思汗大举西征中亚的强国花刺子模,采取“扫清边界,中间突破"的策略,将其灭亡,元军一直达到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一代。西征返回途中,成吉思汗又进攻背盟的西夏。其间,成吉思汗死于军中,时年66岁。临终前为子孙留下灭夏、
的策略。
他的
后来对内战争先灭西夏,后灭金,最后灭南宋,建立元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对外战争,又进行了两次西征。第二次西征,历时7年,征服东部欧洲包括不里阿耳(今伏尔加河中游萨马拉市)、斡罗斯(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建钦察汗国。第三次
,历时8年,征服波斯(伊朗)和黑衣大食(伊拉克),军队曾一度占领今叙利亚和土耳其东部,建伊尔汗国。两次西征之间还建窝阔台汗国。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尊称为“元太祖”。
死亡之谜
历来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说法很多,大概有6种,多与西夏有关。其中最正统,也最为人熟知的,是《元史》中记述的“坠马说”。据
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成吉思汗于1226年秋天, 带着夫人也遂去征讨西夏。冬季时, 在一个叫阿儿不合的地方打猎。不想他骑的一匹红沙马却让一匹野马惊了, 导致没有防备的成吉思汗坠落马下受伤, 当夜就发起了高烧。当时,也遂请随从的将领商议这事怎么办,群臣建议暂缓进攻西夏,撤军让成吉思汗回国养伤,日后再来讨伐。成吉思汗还对西夏上次的无礼和轻视耿耿于怀,说:“且在这里养病,差人去西夏,看他什么回话”。 在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说:“今蒙古若欲战,则吾有贺兰山之营地,有褐子之
,有骆驼之驮物,可趋贺兰山来会吾,在彼战之,一决雌雄。若蒙古人需黄金、白银、缎匹及其他财物,可来额里合牙和额里折儿(即宁夏和凉州)取之可也。”面对如此
,成吉思汗便不顾高烧,不顾因堕马而引起的伤痛,决心把这场战争进行到底。他对部下说:“听彼出此大言,易可退耶?即死也,亦应就其言而伐之。朕决意与之战!”成吉思汗亲自率军在贺兰山下击败西夏军,12月,元军包围西夏国都中兴府,由成吉思汗最得力的两个儿子窝阔台和拖雷亲自领兵攻打。翌年6月,中兴府发生了严重地震,这严重动摇了西夏军民的抵抗意志,西夏王遣使向驻军于六盘山的成吉思汗乞降,西夏的国运终于走到了尽头。但此时成吉思汗的生命也已到了尽头,于1227年农历七月十二去世,虚岁67。
(图3 成吉思汗庙)
曾经于13世纪40年代出使蒙古的
使节普兰诺·加宾尼,在其传世的著作中却说成吉思汗是被雷电击中身亡。普兰诺·加宾尼当时到达蒙古国时,发现夏天的雷电伤人事故频发,“在那里却有凶猛的雷击和闪电,致使很多人死亡。”因为这原因, 蒙古人很怕雷电。南宋彭达雅所著《黑鞑事略》记载,“鞑人每闻雷霆, 必掩耳屈身至地, 若躲避状。”普兰诺·加宾尼为葡萄牙人,出使中国的确切时间是公元1245——1247年,由教皇诺森四世派遣而来回去后向教皇提交了题为《被我们称为鞑靼的蒙古人的历史》的出使报告。普兰诺·加宾尼来时距成吉思汗死亡只有18年,比马可·波罗早 年, 记叙并非空穴来风。
(图4 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文物)
半个世纪后来到东方的著名
旅行家
则说他在攻城时中箭而死。这种说法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是13世纪意大利商人,于1275年到达中国。其时正是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间,与元朝有过17年的交往。其在游记中记叙了成吉思汗的死因: 在进攻西夏时围攻泰津(吉州, 古要塞) 时, 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来的利箭。梁生智翻译版《马可·波罗游记》是这样记述的,“这个战胜者( 指成吉思汗) 在六年中相继征服了许多王国和城市, 后来在围攻一个叫泰津的城堡时, 膝部受了箭伤, 并且因伤势过重而死去。”结果可想而知, 箭伤攻心, 伤势益重, 一病不起。最离奇的一个说法见于清朝成书的
,该书中说成吉思汗俘虏了美丽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这位王妃在侍寝时刺伤成吉恩汗,然后投黄河自尽,成吉思汗也因伤重不治而亡。这种说法在蒙古人中也有流传。据说,这位王妃被献给成吉思汗后, 成吉思汗要她做他的妃子,王妃表面同意了。但不甘受辱, 集家仇国恨于一身的王妃在
当天夜里, 借行房时成吉思汗正在兴头之, 将他的***给咬掉了, 顿时血流如注。成吉思汗自此病重。因为这是一件发生在大汗身上、难以启齿的特大丑事, 被瞒了下来, 对外只称大汗是坠马受伤致病重。
墓葬之谜
从成吉思汗去世到现在770多年里,全世界的
都想知道一代天骄的陵墓在哪里,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几乎所有的考古队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不但成吉思汗的陵墓的陵墓没有找到,所有蒙古大汗的墓葬,包括元朝的皇陵,人们都不知道在哪里。这就使得元朝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留下皇陵的
(图5 成吉思汗庙)
这种状况与蒙古族特殊的
习俗有密切的关系。古代蒙古丧葬习俗有两个组要的特点:⑴葬礼简单,独木为棺;⑵墓地保密,不起坟冢。13——14世纪时的中外史籍对此有不少记载。《黑鞑事略》一书中专门讲到蒙古人“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如平地”的习俗。1246年到达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后来有这样的记述:“他们秘密地到空旷地方去,在那里他们把草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放入死者后,“他们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因此以后没有人能够发现这个地点”。相比较平民,蒙古帝王藏地还有严密的护卫措施。
说,成吉思汗墓周围插件矢为墙,围成一个方圆三十里的禁区,设有骑兵守卫。罗马教廷使节说:“除了被委派在那里看守墓地的看守人以外,没有一个人敢走近这些墓地”。
(图6 成吉思汗庙御容图)
人彭大雅的笔记中也有记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忠心耿耿的将领们遵循“秘不发丧”的遗诏,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秘藏。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的棺材。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出动上万匹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随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10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这800名士兵旋即也遭灭口,于是这个秘密最终被带进了坟墓。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动土的痕迹,“万马踏平”后,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而且与周围的青草无异,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为便于日后成吉思汗的亲人能找到墓地,据明人叶子奇在
中的记载,在前面的工作完成之后,负责埋葬的将领牵来一头刚刚生下小骆驼的母骆驼,在坟上杀死小骆驼,这时,母骆驼就会十分悲痛地号叫,并且记住这个地点。第二年来祭祀的时候,把这头母骆驼牵来,离得很远,母骆驼就会悲痛地飞奔过去,在小骆驼被杀的地方号叫,这样,前来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确切地点。等到这只母骆驼死掉后,就没有人能找到这位一代天骄安息的地方了。
蒙古丧葬旧俗
按照蒙古
,人死之后,如果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们认为是合适的空地上。埋葬时,同时埋入他的一顶帐幕,使死者坐在帐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盘肉和一杯马奶。此外,还埋入一匹母马和它的小马,一匹备有马笼头和马鞍的马。 另外,他们还杀一匹马,吃了它的肉以后,在马皮里面塞满了稻草,把它捆在两根或四根柱子上,一同埋葬。
而对于重要人物,则在他们死后秘密地找一个空旷之地,在那里人们把草和地上的一切东西移开,挖一个大坑,在这个坑的边缘,他们挖一个地下墓穴。在把尸体放入墓穴时,还用活人殉葬,他们把他生前宠爱的奴隶放在尸体下面。这个奴隶在尸体下面躺着,直至他几乎快要死去,这时把他拖出来,让他呼吸;然后又把他放到尸体下面去,这样一连三次。如果这个奴隶幸而不死,那么,他从此以后就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能够做他高兴做的任何事情,并且在他主人的幕僚里和亲戚中成为一个重要人物。他们把死人埋入
时,也把上面所说的其他各项东西一道埋进去。然后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盖在上面,恢复原来的样子。由于蒙古墓无冢,所以,以后没有人能够发现这些墓葬。
最终归宿
自从成吉思汗于1227年去世以来,世界各国的
学家和探宝者都在为传说中埋藏着无数奇珍异宝的成吉思汗陵墓而苦苦寻觅。目前,各国考古专家关于成吉思汗墓地确切位置的圈定,比较认同的有4个地点: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蒙古国杭爱山;三是位于中国宁夏的六盘山;四是位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
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
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
(图7 成吉思汗庙壁画)
在
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的依据是有考古专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证之一是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
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
在
六盘山的依据则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有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阿尔寨石窟附近也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墓地。此处离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地貌、地名等特征与
等史料中有关成吉思汗葬地的描述极其吻合。石窟曾是成吉思汗养伤时所住。在阿尔寨山的第28号石窟中,有一幅壁画与成吉思汗的安葬关系密切。潘照东认为,这幅壁画应该是
。这里曾是成吉思汗的大后方,驻扎了重兵而且距离六盘山的距离在3天之内完全可以到达。
(图8 成吉思汗庙殿内)
20世纪末,
曾利用先进的探测仪器,包括卫星摄影、遥感技术,照遍了肯特山的各个角落,但除了在肯特山附近发掘了两三百座古墓外,一无所获。
2001年,一支由美国人黄金交易商克拉维兹投资、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伍兹率领的美国考古队,宣称在乌兰巴托北部约320公里处发现了不下60处未被发掘的坟墓,但后来证明这是古代匈奴人的墓。
2002年,
宣布,他们可能发现了成吉思汗的
地点。他们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这些陵墓显示死者生前地位高贵。这个陵墓位于蒙俄边境附近一个偏僻的地方,古墓部分被森林覆盖,三面有围着“施舍者墙”。围墙高2.7至3.6米,总长3.2公里。但就在考古队“获得蒙古政府许可而展开挖掘”时,由于受到陵墓墙中的毒蛇攻击和蒙古百姓的反对,不得不放弃挖掘并撤出
(图9 殿内成吉思汗雕像)
也有人
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蒙古国以外。2004年10月4日,一条“日蒙联合考古队将成吉思汗的陵墓所在位置,锁定在距离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约241.4km的阿夫拉加市达尔根哈安村附近”的消息一经公布,就被国内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这支考古队发现了成吉思汗的
,认为找到了可能打开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的“钥匙”。但这种说法遭到了我国学者的反驳,认为所谓的灵庙遗址其实不过是蒙古贵族早期的宫殿遗址而已,和成吉思汗没有任何关系。总之,寻找成吉思汗陵墓的所有方案目前都没有取得成功,魂归蒙古大草原的成吉思汗酒精安息在什么地方,还是一个谜。
(图10 元代钧窑香炉)
流传下来的“大禁地”
传统受到祭祀的成吉思汗陵,位于
高原中南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尔敖包上,北距东胜约90km,建于1955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宏伟的陵园占地5平方千米,主体建筑是三座相连的蒙古包式大殿,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等部分。正殿高26m,东西殿高23m,东西走廊高20m。陵园正殿迎面是一座5m高的成吉思汗白玉雕像,背衬巨幅地图,昭示着成吉思汗金戈铁马建立四海大帝国的辉煌业绩。后殿
有三个黄缎子覆盖的蒙古包里分别安放着成吉思汗和夫人孛儿贴,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胞弟的灵柩。东殿独设一座蒙古包,里面安放着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和夫人的灵柩。西殿里供奉着象征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的九支苏鲁定(长矛),还陈列着成吉思汗征战时用过的战刀和马鞭,马鞍等物。
每年夏历三月二十一日为传统的
日期,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1992年这里被评为全国四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图11 蒙古汗国萨满法服)
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来华访问期间,中央电视台的
曾经问过类似的问题,蒙古国总统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也许对我们有所启示,他说:“我该遵循
的遗嘱,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成吉思汗陵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这不重要,让愿意猜谜的人们继续猜这个谜底吧。”
参考资料
作者:贺波
http://hebo824.blog.163.com/blog/static/35595611200910392625771/
互动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www.hudong.com。
开放分类:
开放分类:
讨论区
基本信息
浏览次数:
创建者: 相关词条您现在的位置: >> >> >> >> 正文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 热 【字体: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数:1596 更新时间:2007-10-26 余大钧(著)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传记与研究》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目 录 上编 成吉思汗传记 第一章 成吉思汗兴起以前的突厥-蒙古地区 (3) 第一节 突厥-蒙古地区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系统概述 (3) 一、属于突厥语族的狄-匈奴-突厥系游牧狩猎部族 (3) 二、属于蒙古语族的东胡-鲜卑(-契丹) 三、蒙古系统游牧狩猎部族 (9) 第二节 蒙古部的起源 (14) 第三节 11、12世纪时的突厥-蒙古地区诸部落 (17) 一、蒙古高原的草原游牧诸部落 (18) (一) 克烈部 (18) (二) 札剌亦儿部 (19) (三) 塔塔儿部 (20) (四) 篾儿乞部 (21) (五) 乃蛮部 (22) (六) 汪古部 (23) (七) 蒙古诸部 (23) (甲) 尼伦蒙古诸部 (24) (乙) 迭儿列勤蒙古诸部 (26) 二、西伯利亚的森林狩猎诸部落 (28) 第四节 辽金时突厥-蒙古地区诸部落的社会状况 (30) 一、经济生活 (30) 二、社会组织和阶级分化 (32) 第五节 尼伦蒙古的兴起 (34) 第六节 12世纪蒙古高原各部落之间的争战 (42)
第二章 铁木真的诞生和他的少年时代 (48) 第一节 铁木真的诞生 (48) 第二节 幼年订婚与丧父 (50) 第三节 屡遭磨难的少年时代 (52)
第三章 统一蒙古高原 (70) 第一节 建立乞颜氏贵族联盟 (70)
第二节 十三翼之战 (79) 第三节 斡里札河之战 (83) 第四节 收服主儿勤部,努力巩固与王汗的联盟 (86) 一、收服主儿勤部 (86) 二、努力巩固与王汗的联盟 (90) 第五节 消灭泰赤乌、塔塔儿等部,夺取蒙古高原东部地区 (93) 一、击溃泰赤乌部 (93) 二、战胜合答斤、散只兀、弘吉剌、塔塔儿、朵儿边五部联盟军 (94) 三、击溃札木合为首的十二部联盟军 (95) 四、消灭塔塔儿诸部 (96) 五、阙亦坛之战 (99) 六、消灭泰赤乌部 (101) 第六节 消灭克烈部 (105) 一、铁木真、王汗联盟的破裂 (105) 二、哈阑真沙陀之战 (109) 三、休整部队,遣使责备王汗 (112) 四、王汗的败亡 (120) 第七节 消灭乃蛮部 (125) 一、乃蛮王塔阳汗决定发兵东征 (125) 二、铁木真准备迎战乃蛮塔阳汗 (127) 三、乃蛮塔阳汗的败亡 (129) 四、征服篾儿乞部 (136) 五、札木合之死 (138)
第四章 建立蒙古国 (142) 第一节 1206年虎年大会 (142) 第二节 编组千户,授封功臣 (146) 一、确立千户制 (146) 二、授封开国功臣 (152) 第三节 扩建护卫军(怯薛) (180) 一、扩建护卫军 (180) 二、护卫军的制度与纪律 (182) 三、护卫军的职责 (184) 四、护卫士的地位 (186) 五、护卫军所起的作用 (187) 第四节 创制蒙古文字和制定《札撒大典》(成文法) (188) 一、创制蒙古文字 (188) 二、制定《札撒大典》(成文法) (189) 第五节 设置断事官 (191) 第六节 肃清敌对势力 (192) 一、消灭乃蛮不亦鲁黑汗 (192) 二、消灭篾儿乞部残余势力 (193) 三、消灭政敌帖卜·腾格里阔阔出 (196)
第五章 征服西北地区 (202) 第一节 征服乞儿吉思和森林狩猎部落 (202) 第二节 畏兀儿的归附 (206) 第三节 哈刺鲁的归附 (209) 第四节 五征西夏 (211) 一、第一次征西夏 (212) 二、第二次征西夏 (214) 三、第三次征西夏 (214) 四、第四次征西夏 (217) 五、第五次征西夏 (218) 第五节 西辽的灭亡 (219)
第六章 南下攻金 (225) 第一节 成吉思汗攻金的原因 (225) 第二节 成吉思汗亲自统率指挥蒙古军攻金 (227) 第三节 木华黎父子经略华北 (245) 一、木华黎经略华北 (245) 二、孛鲁经略华北 (255)
第七章 西征 (259) 第一节 西征前蒙古与花刺子模国的关系 (259) 第二节 占领河中地区 (264) 一、大战前蒙古、花刺子模双方的准备 (264) 二、攻克讹答刺城 (271) 三、攻克昔格纳黑、毡的等城 (273) 四、攻克别纳客忒、忽毡等城 (275) 五、夺取不花刺城 (276) 六、攻克撒麻耳干城 (279) 第三节 花刺子模国的灭亡 (283) 一、马合谋国王之死 (283) 二、攻克玉龙杰赤城 (289) 三、攻占呼罗珊各地 (293) 四、追击札兰丁与班师东归 (298) 第四节 哲别、速不台远征钦察、南斡罗思 (306) 一、攻掠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国 (306) 二、越过高加索山,击破钦察、阿速联军 (308) 三、战胜南斡罗思诸公国联军 (310)
第八章 西夏之亡与成吉思汗之死 (313) 第一节 西夏的灭亡 (313) 一、成吉思汗大举灭夏的原因 (313) 二、攻占河西走廊 (315) 三、攻克灵州城 (316) 四、中兴府的攻占与西夏之亡 (318) 第二节 成吉思汗之死 (319) 一、成吉思汗的暮年 (319) 二、成吉思汗之死 (325) 三、成吉思汗的葬地 (327) 四、伊金霍洛成吉思汗陵 (329)
第九章 成吉思汗的亲属与姻亲 (334)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叔伯 (334) 第二节 成吉思汗的母亲 (336) 第三节 成吉思汗诸弟 (338) 一、二弟合撒儿 (338) 二、三弟合赤温 (341) 三、幼弟帖木格 (342) 四、庶弟别勒古台 (345) 第四节 成吉思汗的后妃 (349) 一、大皇后孛儿帖 (349) 二、二皇后忽兰 (351) 三、三皇后也遂、四皇后也速干 (352) 四、成吉思汗的其他后妃 (353) 第五节 成吉思汗诸子 (354) 一、长子术赤 (354) 二、第二子察合台 (360) 三、第三子窝阔台 (363) 四、第四子拖雷 (366) 五、庶子阔列坚 (369) 第六节 成吉思汗的姻亲 (370) 一、成吉思汗家族与弘吉刺部贵族的联姻关系 (370) 二、成吉思汗家族与亦乞列思部贵族的联姻关系 (372) 三、成吉思汗家族与汪古王族的联姻关系 (374) 四、成吉思汗家族与高昌畏兀儿王族的联姻关系 (376) 五、成吉思汗家族与高丽王族的联姻关系 (376) 六、成吉思汗家族与斡亦刺部贵族的联姻关系 (378) 七、成吉思汗家族与哈刺鲁贵族的联姻关系 (380) 下编 成吉思汗研究 第十章 成吉思汗的性格和思想 (385)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性格 (385) 一、勇敢 (385) 二、坚韧 (386) 三、深沉、冷静 (388) 四、宽宏大度 (391) 五、豁达 (393) 六、果断 (395) 七、审慎 (396) 八、对敌人、叛逆的残酷无情 (400) 九、对亲人、友伴、家乡同胞、大自然的爱 (405) 第二节 成吉思汗的思想 (414) 一、哲学思想――天力论 (414) 二、政冶思想 (420) (一) 汗权神圣和忠君思想 (420) (二) 爱护、尊重、团结部众思想 (421) (三) 血族复仇思想 (423) (四) 法治思想 (424) 三、伦理道德思想 (428) (一) 尊敬父母、长辈,兄弟友爱、亲睦,家族成员互相爱护、团结的思想 (428) (二) 重信义 (429) (三) 男尊女卑的妇女观 (432) 四、教育思想 (434)
第十一章 卓越的大政治家 (435) 第一节 胸有大志 (435) 第二节 善于团结广大部众和诸将 (437) 第三节 善于利用宗教对群众的影响 (440) 第四节 善于联合一切可联合的力量 (441) 第五节 知人善任 (442) 一、有知人之明 (442) 二、用人原则 (445) 三、广用人才 (448) 四、量才用人 (449) 第六节 善于调查了解实情 (450) 第七节 善于集思广益 (452) 第八节 以法制治国 (454) 第九节 远交近攻与近交远攻 (458) 第十节 坚持原则 (460) 一、坚持忠君原则 (460) 二、坚持法治原则,赏罚分明 (461) 三、坚持道义原则 (461) 四、坚持信义原则 (465) 第十一节 深谋远虑,深沉有大略 (466)
第十二章 辉煌的大军事家 (468)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军队建设 (468) 一、军队的编组、建制 (468) 二、以法治军 (472) 三、严格的军事训练 (472) 四、教育、团结爱护广大将士 (472) 五、知人善任 (474) 六、武器、军事装备 (474) 七、由骑兵部队发展为多兵种部队 (480) 八、军队后勤 (481) 第二节 蒙古军队的高素质 (482) 第三节 成吉思汗指挥蒙古军作战的战略战术 (486) 一、战略 (487) 二、战术 (500) 第四节 成吉思汗对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军事学遗产的继承 (517) 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编组 (517) 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军政、军法 (518) 三、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战略战术 (520)
第十三章 成吉思汗是蒙古国的立法者 (528) 第一节 成吉思汗制定《札撒大典》 (528) 第二节 成吉思汗《札撒大典》被蒙元时历代继位者遵奉 (530) 第三节 成吉思汗《札撒大典》的内容 (532) 一、札撒(法令)与约孙(习惯法) (532) 二、成吉思汗训言(必里克) (560)
第十四章 成吉思汗与宗教、教育、文化、科技 (569) 第一节 成吉思汗与宗教 (569) 第二节 成吉思汗重视教育 (577) 一、成吉思汗重视修身教育 (577) 二、成吉思汗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579) 三、成吉思汗重视对臣下的忠诚老实教育和对诸子、诸将、部属的团结友爱教育 (580) 四、成吉思汗重视法治教育 (580) 五、成吉思汗重视对军队的教育 (581) 六、成吉思汗对犯法的宗亲采取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处分办法 (584) 第三节 成吉思汗重视文化、先进科技 (585)
第十五章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过、历史影响与历史地位 (593) 第一节 成吉思汗的历史功过 (593) 第二节 成吉思汗的历史影响 (599) 一、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599) 二、成吉思汗创建的蒙古帝国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影响 (604) 三、成吉思汗的军事学遗产及其历史影响 (608) 第三节 成吉思汗的历史地位 (610) 成吉思汗大事年表 (611)
成吉思汗研究参考文献 (626) 文章录入:czq 责任编辑:czq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格日勒朝克的个人主页
视频日志
浏览:12 |
发布于:2008.02.15 |
蒙古帝国简介 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不是罗马帝国,不是大英帝国,也不是俄罗斯帝国,而是蒙古人的民族英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征服720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人数超过千万,征服各民族人口数目达六亿,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其稳定时期版图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千米,版图最大时期面积超过4500万平方千米,占当时整个人类世界的五分之四还多.而现在整个亚洲的陆地面积(包括所有岛屿)不过4400万。 成吉思汗时期 蒙古族古已有之,唐朝之后,蒙古各部移居到蒙古高原。公元10世纪到12世纪,蒙古高原先后臣服于辽朝和金朝。至公元1200年左右,随着金朝的逐渐衰落,蒙古不再向金朝进贡。公元1206年,首领铁木真率蒙古乞颜色统一了原本分裂、互相攻伐的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 公元1205年起,成吉思汗率蒙古军三次征讨西夏。公元1211年蒙古军征讨金朝,公元1234年占领金朝首都中都,金朝灭亡。公元1218年,蒙古军灭亡西辽政权,并在此处建立窝阔台汗国。 公元1219年至1222年,成吉思汗为报复蒙古商队500人被枉杀,率军队征讨花剌子模(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一带),攻占多个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统治者摩诃末苏丹逃至里海孤岛病死。公元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台继续西征,在现乌克兰战胜基辅大公,后撤军。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征讨西夏,次年西夏国王投降。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贺兰山病死。当时的蒙古帝国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东北、和华北的一部分,和中亚、西亚大部。后此处建立察合台汗国。 蒙古帝国扩张 公元1300年—1405年间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死后其子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军征讨钦察、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公元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征讨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直至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附近受阻于奥地利、波西米亚联军。公元1242年窝阔台的死讯传来,拔都率军东归争夺汗位的继承权。这是蒙古大军所到最西的地方。后在此处建立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 公元1402年安哥拉之战(Battle of Angora),帖木儿军队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安哥拉(今安卡拉)附近的交战。帖木儿企图重建大蒙古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征服察合台汗国全境后,于公元1399年侵入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中部,土耳其亚洲部分)。土耳其苏丹巴耶塞特一世为保卫都城,率军7万在东部不利于蒙军主力骑兵作战的山林地带设防。帖木儿为诱歼土军于平原,便迂回前进,从南面逼近安哥拉。土军被迫放弃预设的阵地回师驰援。1402年7月,两军在安哥拉附近交战。蒙军约15万人以逸待劳,土军经急行军而精疲力竭,交战开始便陷于被动,左翼被包抄,右翼原小亚细亚各埃米尔国的军队纷纷倒戈,土军溃败。巴耶塞特一世在逃跑中被俘,翌年死亡。帖木儿令诸埃米尔复位后率军继续西进。安哥拉一战,土军几乎全军覆没,奥斯曼帝国内部危机加深,被迫推迟了对拜占庭的扩张。 中东 窝阔台之后经过贵由的短暂统治,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公元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征。1258年,西征军攻占巴格达。1259年旭烈兀征讨叙利亚,1260年攻克大马士革。当年蒙哥在征讨南宋时于四川战死。旭烈兀回师争夺汗位,之后留下的少量蒙古军队在大马士革战败于埃及。埃及占领叙利亚全境,并使得蒙古帝国无法延伸到非洲。此处建立伊儿汗国,又称伊尔汗国或伊利汗国。 东亚 窝阔台时,1230年至1234年,蒙古灭金。窝阔台之后,在旭烈兀西征的同时,蒙哥于1258年率三路大军征讨南宋。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的钓鱼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战斗中中箭而亡(一说病死)。正在攻打湖北鄂州的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遂班师,自称大汗。在战胜也自称大汗的弟弟阿里布哥之后,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后改称大都。1271年改国号为“元”,是为元朝的开始。1267年至1279年,经过对南宋多年的战争,南宋终于为蒙古军所灭。 蒙元军队于1257年、1285年和1287年曾三度征讨越南北部的地区,即当时的大越。大越与其宿敌占婆(越南南方的印度教政权)联合击退了入侵军。1287年元军攻入缅甸北部的蒲甘王国,之后在1303年又退出该地区。蒙古军于1292年至1293年对爪哇发动的海上远征也无功而返。 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两次试图征服日本,但由于台风而失败。也有研究说当时蒙古军在高丽和山东建造的舰队所用船型是内河船,所以经不起海上的风浪。日本人认为台风是天神对日本的保佑,于是有神风一说。
我的土豆
Copyright 2005-2011 土豆网
沪ICP证:
网络视听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沪字第318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沪)-非经营性-2008-005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53号
互联网医疗卫生许可证:沪卫办审字(2008)第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