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

| 书名,作者,出版社,ISBN 人生论(精选典藏版)
弗兰西斯·培根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年8月
756132330
市场参考价:
商品编号:2254323
网友口碑 ( 从下面
家网店中选购 商品信息
价格(从低到高)
去商家购买
人生论(精选典藏版)
全场免送费
¥4.10元
(卓越价)
人生论--比《智慧书》更生动,媲美《论语》,培根散文最佳版本全新上市(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精选典藏版)
¥13.0元
(当当价)
¥14.2元
(蔚蓝1星会员价)
人生论(精选典藏版)/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
¥14.6元
(博库价)
人生论-精选典藏版
¥14.6元
(北发价)
¥15.8元
(BooksChina价)
人生论(精选典藏版)/西方三大经典哲理散文
¥16.2元
(99书城银卡价)
人生论-精选典藏版
¥17.6元
(BooksChina价)
人生论--比《智慧书》更生动,媲美《论语》,培根散文最佳版本全新上市
¥18.0元
(互动价) 编辑推荐(当当) 四百年来从未绝版,西方的《论语》,掌玺大臣孔子向你讲述生存之道,你看的不是一本书,是让生命闪耀的星星之火。他被称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他是一个伟大的智者。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编辑推荐(卓越) 《人生论(精选典藏版)》:四百年来从未绝版,西方的《论语》,掌玺大臣孔子向你讲述生存之道,你看的不是一《人生论(精选典藏版)》,是让生命闪耀的星星之火。他被称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他是一个伟大的智者。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新版序言
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
01 论真理
02 论死亡
03 论宗教信仰的统一
04 论报复
05 论逆境
06 论韬晦
07 论家庭
08 论婚姻
09 论嫉妒
10 论爱情
11 论权位
12 论勇敢
13 论善良
14 论贵族
15 论叛乱
16 论无神论
17 论迷信
18 论旅行
19 论帝王
20 论忠告
21 论时机
22 论狡猾
23 论自私
24 论革新
25 论迅速
26 论小聪明
27 论友谊
28 论消费
29 论强国之道
30 论养生之道
31 论猜疑
32 论言谈
33 论殖民事业
34 论财富
35 论谶言
36 论野心
37 论宫廷化装舞
38 论天性
39 论习惯
40 论幸运
41 论贷款
42 论青年与老年
43 论美
44 论残疾人
45 论建筑
46 论园艺
47 论谈判
48 论仆侍
49 论律师
50 论读书
51 论党派
52 论礼貌
53 论称赞
54 论虚荣
55 论荣誉
56 论法律
57 论愤怒
58 论变迁
59 论谣言(残篇)
附录:弗兰西斯·培根年谱
内容提要(当当) 培根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创立了科学归纳法,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整个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1597年,《人生论》在英国首版后,即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受喜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集》、帕斯卡尔《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本书充满了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与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
书摘(当当) 01 论真理 “真理是什么东西?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的。世人们多数心随境变,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事。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使人们宁愿追随诡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因为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竟能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不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现而华丽。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一旦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消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的渺小、空虚、丑陋,以致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曾有先哲责备“诗”,诬之为“魔鬼的迷幻药酒。因为诗不仅出自幻想,而且其中总有着虚幻的成分。但其实诗又怎能比谬误更加诱惑人呢?真正可怕的,还不是那种人人难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人接触到真理,还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因为真理既是衡量谬误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神圣的教义——追求真理而与之同在,认识真理要敢于面对,更要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首先是知觉,其次是理智,赐给人类以良知的心智之光。上帝把光明赐予混沌的物质世界,又在安息日以光明照亮了人类的心灵,并且至今他还把神圣的光辉赐予他所恩宠的那些选民。   有一派感性主义哲学在许多方面是肤浅的,但其中一位诗人却由于向往真理而流芳于世。他曾说过:“居高临下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在真理的高峰之上,俯视尘世中的种种谬误与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只要作这种俯看者不自傲自满,那么这些话的确说得好极了!是啊,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转动,那么他虽生在人间也就等于步入天堂了。 以上谈了神学和哲学方面的真理,还要再谈谈实践的真理。甚至那些根本不相信真理存在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光明正大是一种崇高的德性。伪善正如***,也许可以骗取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   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了!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实在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02 论死亡   犹如儿童畏惧黑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如果将死亡看做人对大自然的被迫献祭,那么当然会对死亡心怀恐惧。但是,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说法:试想一指受伤就何其痛苦!那么当死亡侵损人的全身时,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倍。实际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伤痛来得重——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并非也是感觉最灵敏的***啊! 所以,塞涅卡(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份)讲的是对的:“与死俱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这是指将死前的呻吟与痉挛,惨白的肤色,亲友的悲号,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把死亡的过程衬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帮助人克服对死的恐惧——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在历史中我们曾看到,奥陶大帝伏剑自杀后,他的臣仆们只是出自忠诚和同情(一种软弱的感情),而甘愿毅然为之殉身。而塞涅卡说过:“厌倦和无聊也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能致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 但有一点也应当指出,那就是,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在奥古斯都大帝弥留之际他唯一关注的只是爱情:“永别了,里维亚,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  提比留斯大帝根本不理会死亡的逼近,正如塔西佗所说:“他虽然体力日衰,智慧却敏锐如初。”   菲斯帕斯幽默地迎候死亡的降临,他坐在椅子上说:“难道我就将这样成为神吗?” 卡尔巴之死来自不测,但他却勇敢地对那些刺客们说:“你们杀吧,只要这对罗马人民有利!”随后他从容地引颈受戮。  塞纳留斯直到临死前所惦念的还是工作,他的遗言是:“假如还需要我办点什么,就快点拿来。”诸如此类,视死如归的,大有人在。 那些斯多葛学者们未免把死亡看得过于严重了,以至他们曾不厌其烦地讨论对于死亡的种种精神准备。而朱维诺却说得好:“死亡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之一。” 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在炽烈如火的激情中受伤的人,是感觉不到痛楚的。而一个坚定执著、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畏惧死亡而陷入恐惧。人生最美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   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正是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却将为人类所敬仰!   03 论宗教信仰的统一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支柱之一。如果宗教信仰是统一的,那么社会将是幸福的。 就异教徒来说,他们似乎从来不曾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而陷于纷争。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宗教虽有典仪却缺乏理论吧。只要想想他们的教长都是浪漫的诗人,你就可以理解他们的宗教到底是什么了。但是我们的上帝却是一位“忌妒”之神,因此他既不允许有不纯的信念,也不允许奉祀异教的神灵。但是,究竟如何才能使信仰保持一致,这个问题值得深究一下。   保持信仰一致(这是追随于上帝的又一个目标)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与教会内部的人有关,一是与教会外部的人有关。对前者来说,异教与其信徒是玷污圣灵的,是一切道德败坏中的最恶者。正如由人体伤口进入的异物导致腐败一样,精神上的腐败也会由此而来。   所以,再没有比散布对信仰的各种不同见解更足以导致宗教分裂的。这犹如有人呼唤——看哪,基督正在旷野之中!而另一些人也在呼唤——看哪,基督正在圣坛之上!那么让我们究竟追随谁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的办法恐怕只有一个,这就是基督自己说过的那句名言:“你们既不要出去,也都不要相信! 圣保罗(他的使命是要感召那些无信仰者)曾说:“如果一个异教徒听到你们这些各说各话的教义,恐怕只会认为这里有一群疯子。”对于本来就无信仰的无神论者,宗教之中的这种矛盾冲突,更会使他们远离圣殿,而高踞于“亵渎者”的座位之上了。 从前有一位幽默家虚拟了一套丛书,其中有一本名叫“异端教派的摩尔舞”。在谈论如此重大问题时援引此例,也许未免不恭。然而它所嘲弄的却正是异端攻讦者那种可笑的嘴脸。 信仰的一致会给教徒带来和平。而和平就是幸福,和平树立信仰,和平培养博爱。这样,以前浪费于写争论文章的精力,现在就可以转移到写信仰和诚实忏悔的论文上了。 至于如何使信仰一致,也很重要。在这个论题上有两种极端的看法。对某些激烈分子而言,所有的调和妥协都是可憎的。正如《旧约》中所说:“和平不和平与你何干?使者你转回身去吧!”这一派人是宁可不要和平只要宗派的。与此相反的做法是,有些教派一味追求妥协折中,甚至不顾信仰的基本原则。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应当避免的。协调信仰的最好原则就是:   ——“凡是不帮助我们的,就是反对我们。”(凡不是我们的朋友者,就是我们的敌人)  ——“凡是不反对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凡不是我们的敌人者,就是我们的朋友) 换句话说,只要在信仰的大前提上没有分歧,那些观点、教义和解释上的差别,就可以求大同存小异,而不应为之煽动分裂。   在这里我还略有一点小小的见解。 ……
书摘(卓越)
01 论真理
“真理是什么东西?彼拉多当年玩世不恭地取笑说,他提这个问题是不指望得到***的。世人们多数心随境变,认为坚持一种信念就等于自戴一种枷锁,会使思想和行为无法自行其事。虽然作为一种学派的怀疑论早已消逝,但持这种观点者仍大有人在——尽管他们的观念未必像古人那样清晰而透彻。
使人们宁愿追随诡言,而不去追求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也不仅由于真理会约束人的幻想,而且是因为诡言更能迎合人性中的那些恶习。后期希腊有一位哲学家曾探讨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欺世诡言竟能如此迷人,尽管它们既不像诗歌那样优美,又不像经商那样能使人致富。我也不懂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人们仅仅是为了爱好虚假而追求虚伪吗?也许因为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现而华丽。对世人来说,真理犹如珍珠,它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真理不是那种红玉或钻石,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彩缤纷的浮光。
真真假假的诡言会给人带来愉快。一旦把人们内心中那种种虚荣心、虚妄的自我估计、各种异想天开的揣想都消除掉,许多人的内心将会显露出原来是多么的渺小、空虚、丑陋,以致连自己都要感到厌恶。对这一点,难道有谁会怀疑吗?
曾有先哲责备“诗”,诬之为“魔鬼的迷幻药酒。因为诗不仅出自幻想,而且其中总有着虚幻的成分。但其实诗又怎能比谬误更加诱惑人呢?真正可怕的,还不是那种人人难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
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人接触到真理,还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因为真理既是衡量谬误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神圣的教义——追求真理而与之同在,认识真理要敢于面对,更要信赖真理而对之皈依,这才是人性的崇高境界。
首先是知觉,其次是理智,赐给人类以良知的心智之光。上帝把光明赐予混沌的物质世界,又在安息日以光明照亮了人类的心灵,并且至今他还把神圣的光辉赐予他所恩宠的那些选民。
有一派感性主义哲学在许多方面是肤浅的,但其中一位诗人却由于向往真理而流芳于世。他曾说过:“居高临下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航船是愉快的,站在堡垒中遥看激战中的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能比攀登在真理的高峰之上,俯视尘世中的种种谬误与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只要作这种俯看者不自傲自满,那么这些话的确说得好极了!是啊,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转动,那么他虽生在人间也就等于步入天堂了。
以上谈了神学和哲学方面的真理,还要再谈谈实践的真理。甚至那些根本不相信真理存在的人,也不能不承认光明正大是一种崇高的德性。伪善正如***,也许可以骗取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
没有任何罪恶比虚伪和背叛更可耻了!所以蒙田在研究“骗子”这个词为何如此可憎时说得好:“深思一下吧!说谎者是这样的一类人,他敢于狂妄地面对上帝,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世人!”
正是如此!曾经有一个预言,说基督返回人间的时刻,就是在大地上找不到诚实者的时刻——而谎言就是请求上帝来执行末日审判的丧钟之声。对于虚伪和欺诈者们,这实在是一个严肃的警告啊!
02 论死亡
犹如儿童畏惧黑暗,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由于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增大。
其实,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
如果将死亡看做人对大自然的被迫献祭,那么当然会对死亡心怀恐惧。但是,在那种宗教的沉思中,也难免掺杂有虚妄与迷信。在一些修道士的苦行录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说法:试想一指受伤就何其痛苦!那么当死亡侵损人的全身时,其痛苦更不知大多少倍。实际上,死亡的痛苦未必比手指的伤痛来得重——因为人身上致命的***,并非也是感觉最灵敏的***啊!
所以,塞涅卡(以一个智者和一个普通凡人的身份)讲的是对的:“与死俱来的一切,甚至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这是指将死前的呻吟与痉挛,惨白的肤色,亲友的悲号,丧具与葬仪,如此种种都把死亡的过程衬托得十分可怖。
然而,人类的心灵并非真的如此软弱,以至不能抵御和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人类可以召唤许多伴侣,帮助人克服对死的恐惧——仇忾之心压倒死亡,爱情之心蔑视死亡,荣誉感使人献身死亡,哀痛之心使人奔赴死亡,而怯懦软弱却会使人在死亡尚未到来之前心灵就先死了。
在历史中我们曾看到,奥陶大帝伏剑自杀后,他的臣仆们只是出自忠诚和同情(一种软弱的感情),而甘愿毅然为之殉身。而塞涅卡说过:“厌倦和无聊也会使人自杀,乏味与空虚能致人于死命,尽管一个人既不英勇又不悲惨。”
但有一点也应当指出,那就是,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这种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始终如一不失其本色。
在奥古斯都大帝弥留之际他唯一关注的只是爱情:“永别了,里维亚,不要忘记我们的过去!”
提比留斯大帝根本不理会死亡的逼近,正如塔西佗所说:“他虽然体力日衰,智慧却敏锐如初。”
菲斯帕斯幽默地迎候死亡的降临,他坐在椅子上说:“难道我就将这样成为神吗?”
卡尔巴之死来自不测,但他却勇敢地对那些刺客们说:“你们杀吧,只要这对罗马人民有利!”随后他从容地引颈受戮。
塞纳留斯直到临死前所惦念的还是工作,他的遗言是:“假如还需要我办点什么,就快点拿来。”诸如此类,视死如归的,大有人在。
那些斯多葛学者们未免把死亡看得过于严重了,以至他们曾不厌其烦地讨论对于死亡的种种精神准备。而朱维诺却说得好:“死亡也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恩惠之一。”
死亡与生命都是自然的产物,一个婴儿的降生也许与死亡同样痛苦。在炽烈如火的激情中受伤的人,是感觉不到痛楚的。而一个坚定执著、有信念的心灵也不会为畏惧死亡而陷入恐惧。人生最美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
死亡还具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消歇尘世的种种困扰,打开赞美和名誉的大门——正是那些生前受到妒恨的人,死后却将为人类所敬仰!
03 论宗教信仰的统一
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支柱之一。如果宗教信仰是统一的,那么社会将是幸福的。
就异教徒来说,他们似乎从来不曾为信仰和见解的不同而陷于纷争。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宗教虽有典仪却缺乏理论吧。只要想想他们的教长都是浪漫的诗人,你就可以理解他们的宗教到底是什么了。但是我们的上帝却是一位“忌妒”之神,因此他既不允许有不纯的信念,也不允许奉祀异教的神灵。但是,究竟如何才能使信仰保持一致,这个问题值得深究一下。
保持信仰一致(这是追随于上帝的又一个目标)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与教会内部的人有关,一是与教会外部的人有关。对前者来说,异教与其信徒是玷污圣灵的,是一切道德败坏中的最恶者。正如由人体伤口进入的异物导致腐败一样,精神上的腐败也会由此而来。
所以,再没有比散布对信仰的各种不同见解更足以导致宗教分裂的。这犹如有人呼唤——看哪,基督正在旷野之中!而另一些人也在呼唤——看哪,基督正在圣坛之上!那么让我们究竟追随谁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的办法恐怕只有一个,这就是基督自己说过的那句名言:“你们既不要出去,也都不要相信!
圣保罗(他的使命是要感召那些无信仰者)曾说:“如果一个异教徒听到你们这些各说各话的教义,恐怕只会认为这里有一群疯子。”对于本来就无信仰的无神论者,宗教之中的这种矛盾冲突,更会使他们远离圣殿,而高踞于“亵渎者”的座位之上了。
从前有一位幽默家虚拟了一套丛书,其中有一本名叫“异端教派的摩尔舞”。在谈论如此重大问题时援引此例,也许未免不恭。然而它所嘲弄的却正是异端攻讦者那种可笑的嘴脸。
信仰的一致会给教徒带来和平。而和平就是幸福,和平树立信仰,和平培养博爱。这样,以前浪费于写争论文章的精力,现在就可以转移到写信仰和诚实忏悔的论文上了。
至于如何使信仰一致,也很重要。在这个论题上有两种极端的看法。对某些激烈分子而言,所有的调和妥协都是可憎的。正如《旧约》中所说:“和平不和平与你何干?使者你转回身去吧!”这一派人是宁可不要和平只要宗派的。与此相反的做法是,有些教派一味追求妥协折中,甚至不顾信仰的基本原则。这两种极端的态度都是应当避免的。协调信仰的最好原则就是:
——“凡是不帮助我们的,就是反对我们。”(凡不是我们的朋友者,就是我们的敌人)
——“凡是不反对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凡不是我们的敌人者,就是我们的朋友)
换句话说,只要在信仰的大前提上没有分歧,那些观点、教义和解释上的差别,就可以求大同存小异,而不应为之煽动分裂。
在这里我还略有一点小小的见解。
作者简介(当当)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7世纪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创立了科学归纳法,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求《培根随笔》的好词好句,原文也可以
悬赏分:0
提问时间:2006-7-20 09:46
提问者:
问题补充:
再来些主要内容
其他回答
《培根随笔集》
1) 公众的嫉妒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可能蔓延的疾病,正如传染病可侵入健全的肌体并使之犯疾一样,国民一旦产生这种嫉妒,他们甚至会反对最合理的国家行为,并使这些行为背上恶名;而为此采取笼络民心的举措也几乎无济于事,因为这正好表明当局害怕嫉妒,软弱可欺,结果造成的损害更大。这也像通常的传染病一样,你越怕它,它越要找上门来。
这种公众的嫉妒似乎主要是针对高官大臣,而不是针对君王和国家本身。但有一条千真万确的规律,那就是如果某位大臣并无甚过失却招来公众强烈的嫉妒,或是公众的嫉妒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一国之所有大臣,那嫉妒的矛头(虽隐而不露)实际上就是指向国家本身了。
——《论嫉妒》
2) 登高位而德行愈增,此乃高洁之士的明显标志,因高位显职实则(或曰应该是)德行之所在;犹如自然界中,万物疾动而奔其所,一旦各就各位则静然处之,德行亦是如此,追求显职时则动,问鼎高位后则静。一切升迁腾达均须循小梯迂回而上,上升时若遇派系分攘则不妨加入一派,然登顶后必须保持中立,无朋无党。追忆前任时应持论公允,言辞审慎,如若反其道而行之,那就将欠下一笔自己卸任后非还不可的旧帐。若有同僚,应予以尊重,宁可在他们不想求见时召见他们,也不要在他们有事求见时将其拒之门外。在与人私下会谈和答复私人请求的时候,切莫时时想到或念念不忘自己的地位,最好让别人去说:此公为官和居家真是判若两人。
——《论高位》
君王亦不可凭产生不满的痛苦大小来估量危险,因为在最危险的不满情绪中恐惧的成分往往大于痛苦,而“痛苦是有限的,但恐惧无限”。再说迫于高压,使人产生忍耐力的痛苦也会使人丧失勇气,但对恐惧来说则不然。
——《论叛乱与骚动》
4) 欲行事者须知,看上去不足惧的危险往往并非不足为惧,令人虚惊一场的为则历来都多于逼迫人的危险。
——《说时机》
5) 语言犹如展开的挂毯,心象意念都显现在其图案之中;而思想则如未打开的挂毯,心象意念只是被裹在里面。
——《论友谊》
6) 应经常审视你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习惯,若判定某种习气有害,则须设法逐渐将其戒除;但若发现因改变某习性而引起不适,你也不妨故态复萌;因为很难区分何为公认的有益于健康的习惯,何为对你个人有益并相宜的习性。日常生活中应该无忧无虑,自得其乐,此乃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至于人之所感所思,当避免忌妒、焦虑、忧愤以及过度欣喜和暗自悲伤,亦当避免思其力之所不及、其智之所不能。应该让心中怀有憧憬,怀有仰慕和惊叹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奇感;还应让头脑中充满庄重而多彩的思考对象,如历史、深化以及对自然的研究。
——《谈养生之道》
7) 若对别人确信你懂得的事偶尔佯装不知,那下次你对不懂之事保持沉默别人也会以为你懂。
——《谈辞令》
8) 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其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
——《谈人之本性》
9) 须知一个人若是在言谈举止上太煞费苦心,他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风度和魅力,因为风度魅力之展现必须自然大方而无矫揉造作。有人的举手投足像每个音节都推敲过的诗行,可一个在鸡毛蒜皮上绞脑汁的人又何以能领悟宏旨大义?
——《谈礼节与俗套》
10)赞赏别人就是褒扬自己,因为别人被你赞赏之处要么比你出色,要么比你逊色。而如果他比你逊色而受到夸奖,那你就更加值得夸奖;如果他比你出色而未受到称颂,那你就更不值得称颂。
——《论虚荣》
回答者:
2006-7-20 09:48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极容量腐烂而难保持的。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善》
利人的品德就是善。但轻信和软心肠其实常常是束缚老实人的枷锁。比如我们就绝不应该把一粒珍珠赠给伊索那只公鸡——因为它本来只配得到一颗麦粒的。
《论真理》
真理只是一颗纯洁的明珠。它虽然晶莹透亮,却仿佛比不上那些五颜六色的玻璃片。
似是而非的谬误有时令人愉快。
追求真理,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论求知》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论健康》
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人尤其应当克服嫉妒、暴燥以至埋在心里的怒火,积郁不解的思考,无节制的狂欢,内心的隐痛等等。人应当保持一种怀有希望、愉快、明朗、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事一些对身心有益的学问的思考——如阅读历史、格言或观察自然。
《论家庭》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与恐惧。
在子女小时候不应对他们过于苛吝。聪明的父母在子女的管理上是严格的,而在用钱上则不妨略宽松,这常常是有好效果的。
《论友谊》
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论礼貌》
只有确实内在品格很高的人,才适合不拘小节。犹如没有衬景的宝石,必须自身珍贵才会蒙受爱重一样。
小节上的一丝不苟常可赢得很高的称赞。
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往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
要注意——在亲密的同伴之间应注意保持矜持以免被狎犯。在地位较低的下属面前却不妨显得亲密会倍受尊重。事事都伸头的人是自轻自贱并惹人大厌嫌的。好心助人时要让人感到这种帮助是出自对他的爱重,而并非你天生多情乐施。表示一种赞同的进修,不要忘记略示还有所保留——以表明这种赞同并非阿谀而经过思考。即使对很能干的人,也不可过于恭维,否则难免被他的嫉妒者看作拍马屁。在面临大事之际,不要过于计较择取吉日良辰一类的琐碎问题。否则将如所罗门曾说的:“看风者无法播种,看云者不得收获”。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是造就机会。总而言之,礼貌正好比人的穿衣——既不可太宽也不可太紧。要讲究而有作地,宽裕而不失大体,如此才能做成事业。
《论时机》
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
果断与迅速乃是最好的保密方法——要象疾掠空中的子弹一样,当秘密传开的时候,事情却已经做成了。
《论幸运》
正如古代诗人所说:“人是自身幸福的设计师”。
弦耀于外表的才干徒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这需要一种难以言传的自制力。西班牙人把这叫做“潜能”。一个人具有优良的素质,能在必要时发挥这种素质从而推动幸运的车轮转动,这就叫“潜能”。
幸运的机会好象银河,他们作为个体是不显眼的,但作为整体却光辉灿烂。同样,一个人若具备许多细小的优良素质,最终都可能成为带来幸运的机会。
《论厄运》
好的运气会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令人惊佩。
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决非没有希望。
最美好的品质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论称赞》
最廉政价的品德最容易受到称颂。
对于称赞加以怀疑是有道理的,因为以虚誉钓人的事实在太多了。
《论言谈》
真正精于谈话艺术者,其实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同时又是那种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方向者。
那些喜欢出口伤人者,恐怕常常低估了被伤害者的记忆力。
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因为如果你对于某些你所了解的话题不动声色,那么下次遇到你所不懂得的话题,即使你保持沉默,人们也会认为你可能了解,只是有所矜持。关于自己个人的话题尽量少讲,至少不要讲得不得当。
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
《论怒气》
一、怎样克制被激怒的天性。关于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将要动怒时,冷静地想想可能招来的后果。
易怒是一种卑贱的素质,受它摆布的往往是生活中的弱者。
二、怎样避免发怒而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有三种情况的人容易发怒:第一是过于敏感的人。他们的神经太脆弱,一点小事就足以刺激他们;其次是认为自己受到轻蔑的人被人轻蔑会激起怒气其效果胜于其他伤害;最后是那种认为自己名誉受到损害的人,也最易被激怒。
人在含怒时千万要谨慎两点:第一不可恶语伤人,这不同于一般的对世情发牢骚,而会植下怨毒之根;第二不可因怒轻泄隐秘,这会使人不能受到信任。
《论理财》
一般的消费就以个人的财力为前提。
《论掩饰》
说谎总是弱者的策略。强者则敢于面对事实,讲出真相。因此,一个需要掩饰的政治家,其地位一定是相当软弱的。
智谋与奸诈不同。
假如一个人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随时能够判断什么事应当公开做,什么事应当秘密做,什么事应当若明若暗地做,而且深刻地了解这一切的分寸和界限——那么这种人我们认为他是有智谋的。
欺人之术有三种。第一种是沉默。沉默就使别人无法得到探悉秘密的机会。第二种是消极地掩饰。这就是说,只暴露事情中真实的某一方面,目的却是掩盖真相中更重要的那些部分。第三种是积极地掩饰。即故意设置假相,,掩盖真相。关于第一种,经验表明,善于沉默者,常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善于沉默是一种修养。再说第二点,那就是掩饰。装假有时是必要的。尤其在一个人对某事知情,却又不得不保持沉默的时候。至于第三点,经常作伪者决不是高明的人。
比较明智的作法,就是努力保持正直真诚的名誉,培养成善于保持沉默的作风,又掌握掩饰真情的适当分寸。
《论自私》
自私者的那点小聪明,应该说是一种卑劣的聪明。
“只知自爱却不知爱人的人”最终总是没有好结局的。
《论猜疑》
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
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
《论嫉妒》
彼此越了解,这种嫉妒心将越强。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
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在别的皇帝那里。
出身于微贱的人一旦升腾必会受人嫉妒。直到人们习惯了他的这种新地位为止。
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
《论死亡》
残废将消歇尘世的种种搅扰,打开永恒宁静的大门而正是那些生前曾被子人类所妒恨的人,死后而将为人类所敬仰!
回答者:
2006-7-23 12:59
相关内容
2009-8-12
2010-8-10
2007-8-25
2010-10-18
2008-8-5
转发到:
用户名: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
投诉或举报,请到
功能意见建议,请到
2011 Baidu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