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三国元神怎么融合去掉元神

正在加载游戏名称,请稍等...
全部分类 请先选择游戏...
游戏区 请先选择游戏...
游戏服务器 请先选择游戏区...
说说您对新版商品详情页的感受
设计风格:
商品详细:
常见问题:
购买指南:
将您对商品详情页的建议或想法告诉我们吧。
愿意接受5173回访
您的位置:
商品信息
用户推荐:
商品价格:
(商品原价:
游戏区服:
交易记录:
在线咨询:
保障服务:
时间:8:30 - 24:00 )
没有网银?不懂购买流程?
让5914***上门帮您购买。
卖家信息
累积信用:
成交笔数:
取消笔数:
评论信息:
好 评 率:
中 评 率:
差 评 率: 物品类型:游戏帐号
1以下信息由
5173对该商品的综合评价如下:
人物信息
技能信息
LV.{level}
{placeItemsName}
{itemType} {itemName} 数量:
{itemCount}
{propertyName}:
{propertyText}
租赁信息
租赁说明
帐号租金:
租赁押金:
租赁时限:
最少,最多
帐号归还要求
购买指南
购买物品后,请及时联系***,***会指导您完成交易
新手入门
购买指南
安全保障
帮助咨询
免责声明
:5173所展示的商品供求信息由***双方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
送货***
我们将派5914专业***上门,帮您购买商品。
服务费用:
订单金额1000元以下,手续费40元。
金额每增加1000元,增收手续费5元,依此类推。
送货***时间:8:30-24:00
咨询***:0579-82395914 咨询QQ:938043579
5173帐号租赁提醒
请您在租赁前,仔细阅读出租说明,如租赁中出现装备损坏等情况,将按照出租说明进行赔偿。
凡通过5173租赁帐号商品,即表示您同意5173《
此物品信息不存在《无忧网游咨询站》Www.5uwl.Net (免费资源,从无忧开始!)
您现在的位置: >> >> >> >> 正文
传奇世界更新后元神的设置方法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1 更新时间:2007-5-3 3:46:50} 实现6个元神组合技能的学习,由玩家学习,并自动同时给元神学习该技能。
学习组合技能时,必须放出元神,且玩家和元神的职业、等级要符合技能书的要求。
组合技能物品库定义:
怒斩天下 4 4 1 0 0 0 887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天怒惊雷 4 5 1 0 0 0 887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天女散花咒 4 6 1 0 0 0 887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迷光烈焰 4 7 1 0 0 0 887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火毒攻心剑 4 8 1 0 0 0 887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神之召唤 4 9 1 0 0 0 887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对应的技能数据库定义:
78 怒斩天下 0 0 0 0 0 0 0 0 99 10 0 0 0 0 0 0
79 天怒惊雷 0 0 0 0 0 0 0 0 99 1 0 0 0 0 0 0
80 天女散花咒 0 0 0 0 0 0 0 0 99 0 0 0 0 0 0 0
81 迷光烈焰 0 0 0 0 0 0 0 0 99 10 0 0 0 0 0 0
82 火毒攻心剑 0 0 0 0 0 0 0 0 99 10 0 0 0 0 0 0
83 神之召唤 0 0 0 0 0 0 0 0 99 10 0 0 0 0 0 0
实现元神专用技能书,书的物品库定义如下:(注意:StdMode=8,且名字前二个汉字为元神,后面的字符必须是玩家能修炼的技能书的名字;无须在Magic.DB中定义元神的技能,而是使用去掉“元神”二字后的名字对应的技能)
元神初级剑法 8 0 1 0 0 0 197 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1
元神攻杀剑法 8 0 1 0 0 0 887 1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00 1
元神护身真气 8 0 1 0 0 0 887 1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00 10
元神刺杀剑术 8 0 1 0 0 0 887 2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0 10
元神半月弯刀 8 0 1 0 0 0 887 28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8000 10
元神抱月刀 8 0 1 0 0 0 887 2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000 10
元神野蛮冲撞 8 0 1 0 0 0 887 3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8000 10
元神战魂真悟 8 0 1 0 0 0 887 3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0000 10
元神烈火剑法 8 0 1 0 1 0 887 3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000 10
元神雷霆剑 8 0 1 0 1 0 887 3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000 10
元神小火球 8 1 1 0 0 0 887 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1
元神抗拒火环 8 1 1 0 0 0 887 1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1
元神雷电术 8 1 1 0 0 0 887 1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元神冰箭术 8 1 1 0 0 0 887 1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元神法之魄 8 1 1 0 0 0 887 3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0 1
元神魔法盾 8 1 1 0 0 0 887 3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0 10
元神兽灵术 8 1 1 0 2 0 887 3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0 1
元神治疗术 8 2 1 0 0 0 887 7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1
元神精神战法 8 2 1 0 0 0 887 9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 1
元神施毒术 8 2 1 0 0 0 887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元神诅咒术 8 2 1 0 0 0 887 14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元神灵魂道符 8 2 1 0 0 0 887 1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 1
元神骷髅召唤术 8 2 1 0 0 0 887 19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2000 10
元神幽灵盾 8 2 1 0 0 0 887 2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0 10
元神神圣战甲术 8 2 1 0 0 0 887 2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00 10
元神狮子吼 8 2 1 0 0 0 887 2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00 10 0
元神道心清明 8 2 1 0 0 0 887 3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10000 10 0
元神召唤神兽 8 2 1 0 1 0 887 3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000 10 0
文章录入:黑虎 责任编辑:无忧黑虎 版权声明:严禁商业网站和媒体未经授权对本站内容进行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非商业网站转载本站文章必须标注原作者和“转载自无忧网络网游技术网”字样。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
本站声明:本站所有技术资料与下载资源均为网络搜集整理,并不代表本站的观点与立场,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来信指出,本站将立即改正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02-2010 中国·无忧网络 Www.5uwl.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1024*768 分辨率 Windows2000 Internet Explorer v5.0 or Higher 广告投放:[5uwl.net] QQ 267320050 TEL [移]013689532036 IP备案号:我要提问 gt gt 提问
传世元神怎么调随机
悬赏点数
个回答
匿名提问 2009-08-28 01:00:39
他们的原神 被打俩下 就消失在从另个地方出来  象是墩地或是移行换卫  他们说是调的自动随机  怎么跳啊在那里调
验证码: 登录并发表
正在发表回答,请稍候……
您输入的内容将会在您成功登录之后自动发表。
回答 2009-08-28 01:01:01
也许是附近有红颜色的极品物品, 打开内挂,把捡取极品关闭就可以了。
如果 不想关闭想用外挂抢装备的话
那就在后面的物品设置里改一下
把一些根本不是好东西的物品上的极品勾去掉。
由于sf和和盛大不一样,就连sf和sf也不一样。
所以需要每次都修改
如果 是盛大的话,那 就先调好物品和保护等等设置
然后在传奇世界的客户端
传奇世界-date-config里面
会看到一个文件包  该文件包的名字里面包含 的分区和 的人物名称。
将这个文件压缩保存,以后再上盛大传世的时候把该文件保存到该目录下就不用每次都调传世里面的讨厌的物品设置了!
不知道帮上 没!~呵呵` 2009-08-28 01:01:51
用灵符最快 2009-09-01 08:16:15
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
  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三部。其中,瓦剌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瓦剌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亦死伤五十余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 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正统十四年秋,明军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土木镇)大败于瓦剌,英宗被俘,导致严重的军事危机,这已是广为人知的事实。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这次战役的记载颇多歧异与疑点,尚需条梳史料以澄清事实;明军参战人数、瓦剌军行进路线、明军回军策略以及明边镇在土木之战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仍需探讨;以此为例,并可初步认识明代中期京营、边镇的规模和有关明代前中期史实记载的可信程度。
  关于土木之战中明军参战人数,最早的记载见于刘定之《否泰录》:“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1]嘉靖后期以来,几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数的明代史家均沿袭此说,[2]直至谈迁犹于“官军私属”强调甚明,[3]而清人自谷应泰以下均不提“私属”,径作“官军五十万”乃至“五十余万”, [4]数字之差,语意全非。刘定之在《否泰录》末说道:“臣因取目击耳闻,参以杨善、李实所述《奉使录》,钱溥所撰《袁彬传》,约其繁复,著为此录。”李实《李侍郎使北录》未记出征人数,[5]杨善《奉使录》今不传,估计亦不及此。钱溥《袁彬传》今亦不见,其内容应为袁彬于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迹,也不太可能提到明军人数。则刘定之所记应来自“目击耳闻”,即明军出发时的确有号称五十万之举。
  但《实录》绝口不提出征人数,仅说“官军人等死伤者数十万”[6]。沿此例只记伤亡人数者渐由“丧士卒数十万”到“士卒死者数十万”[7]。从“官军人等死伤”到“丧士卒”再到“士卒死者”,衍化过程与“五十万”的遭遇相似。上引《否泰录》作者刘定之是《英宗实录》副总裁,与总裁陈文、彭时及副总裁吴节等于正统十四年各任翰林院侍讲、修撰、编修之职,[8]所见所闻应无太大差别。修《实录》时“职任紧要,又在于副总裁官”,[9]而《否泰录》早在景泰年间已写成,不采其“五十万”之说于实录,说明土木之变十余年后,时人已经怀疑当年五十万大军的说法。但“死伤数十万”之说又不知何据,《否泰录》仅言“我师死伤过半矣。”可能《实录》作者为交代战争规模,只好以“死伤数十万”含糊了事。但此说一出,不但同样不采“五十万”说法的《四夷考》、《名山藏》、《明史》沿用,即连相信“五十万”之说的《国榷》、《明通鉴》等也采用之,以与“五十万”相呼应。另外一些不采“数十万”说者,如薛应 、雷礼、徐学聚、谷应泰、查继佐等多以损失“骡马二十万匹”搪塞。此说来自李贤所记:“二十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10]李贤亲历土木之变,侥幸逃生,[11]所记当较单凭在京“耳闻目击”者可靠。后人既然摘其记录,却仅断章取义,而对其详细的军队人数和伤亡记载不予理睬,实在难以理解。[12]
  另外,土木之变前夕朱勇率军败死鹞儿岭。《实录》载其率军四万,[13]《献征录》卷五李贤《成国公朱公勇神道碑》、王世贞、徐学聚、叶向高、谈迁因之。《否泰录》载:“遣朱勇等三万骑还战。”高岱、黄光升、谷应泰因之。三万骑与四万人尚可相辅相成。不过李贤在《天顺日录》中又说是“率五万兵迎之。”雷礼、严从简、查继佐因之。《明史》卷一四五《朱勇传》却作“所率五万骑皆没”,显然是专取最大数目,又擅改“兵五万”为“五万骑”。(其卷三二八《外国传·瓦剌》又作“四万人”,显然原稿非出一人之手。)
  王世贞记土木之变时于出征、伤亡人数一并不书,却又记朱勇军数。严从简在此同样详事而略数。[14]看来明后期已经有人对传世的明军人数和伤亡数大为怀疑,因而阙略不书。
  明军出发时究竟有多大规模呢?《实录》载:“车驾发京师亲征。……命下逾二日即行,扈从文武吏士皆仓猝就道云。”此前三天,“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15]可见明军仓猝出发,兵员仅来自三大营以及必备的亲军。关于三大营的兵额,明代中后期以来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永乐时有三四十万。[16]而对土木之变前京营规模尚无令人信服的说法。
  当时京营由班军和在京卫所操练官军、幼官、舍人组成。关于班军,“宣德元年,调河南、山东、大宁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隶淮阳等卫及宣府军士至京备操,令每岁输班往来。原额春秋两班,官军一十六万员名,……正统十四年,令外卫轮班官军京操者,前班三月还,八月到,后班八月还,次年三月到,河南、山东、北直隶强壮官军,皆隶前班。”[17]可见土木之变当年班军轮班之法未废,当时在京营班军满额应有八万人。
  关于京卫操军,《实录》载:宣德五年“成国公朱勇言:‘旧时五军每军步骑二万人。后调大同等边备御,今五军总存五万七千余人。而神机诸营比旧亦少,扈从、征调不足于用。请令行在兵部如旧取补。’上命兵部于京卫选士卒通十万隶五军训练。”[18]正统二年,“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军。先是,勇奏五军营原操马步官军调遣各边备御,并逃亡者共缺二万五千有奇。乞命官于五军属卫及亲军卫分并河南、山东、大宁三都司官军内选补。”[19]两个月后,“朱勇等奏:奉命选拔三千大营、五军、神机等营精锐官军十五万一千有奇。欲将续选行在锦衣等七十卫官军,与之相兼编伍训练。然于内有守陵、守卫、供役、上直者,乞为处之。上命守陵、守卫各存其半,供役、上直旗校隶锦衣卫官督操,其余俱听训练备用。”[20]十五万军中必然已本包括京卫军,续选即应指所述四类,所增加者,不过原以各种名目推托操练者。但《明史》卷八九《兵志一》解释朱勇正统二年选兵事说:“令锦衣等卫、守陵卫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隶锦衣督操,余悉归三大营。”认为正统时京卫操军包括上直卫军一半和五府所属在京卫所全部。即便按这样计算,京营规模最大有多少呢?
  据叶盛《水东日记》卷二二《府卫官旗军人数》:“正统十四年未多事之先,五军都督府并锦衣等卫官旗军人等”计3,258,173名,实有1,624,509名。其中“锦衣等三十五卫”294,117名,实有159,871名。“五府并所属”2,964,056名,实有1,464,638名。锦衣三十五卫与五府所属分列,则应指亲军二十六卫与武功中、左、右卫,永清左、右卫,彭城卫,长陵卫,献陵卫和景陵卫等役作军卫和陵卫,五府所属京卫至万历共三十九卫。[21]无论全国统计,还是将三十五卫分别统计,军员实额皆为原额之半,不妨以此作为当时各卫的普遍情况。役作军当然不会编入三大营,所以将亲军二十六卫与三陵卫合计,约占三十五卫的六分之五,应有十四万人左右,取其一半为七万人。若按叶盛所记,五府属卫每卫平均六千六百人,则五府属卫之半应为十三万人。但考虑到外卫往往有额外的千户所,而京卫一般五所,则五府属卫按每卫满额五千六百人的一半计,为十一万人。合计得十八万人。若减去朱勇所言征调各边的京营兵与逃亡者,则京卫操军军数尚远不及此。
  土木之变后五天,“令新选余丁、官舍并旧操舍人及报效者人赐银一两,布二匹;守城匠人、守门军火夫并皇城四门内外官军人赐布二匹。”[22]新选余丁、官舍无疑是匆匆凑集的新兵,而旧操舍人应是来自隶属五军营的幼官舍人营,报效者应来自殚忠效义营,[23]匠人、火夫可能来自专供匠役的武功诸卫,他们都应属战斗力较弱者,故得留守。官军显然指留守的部分上直军。土木之变后次日“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24]就是指这些留守军队。姑且以旧操幼官、舍人占留守兵一半即近五万人计,合计班军、京卫操军与幼官舍人,当时京营最多三十万人。
  英宗亲征前一月即六月底,“命太保成国公朱勇选京营四万五千人。令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耿义、毛福寿、高礼,太监林富率三万往大同,都督王贵、吴克勤率万五千往宣府,各备虏。”[25]可见英宗亲征前京营兵精锐已被抽调出不少。明军从京师出发时,合计三大营与全部上直军,即三十万加七万,再减去十万和四万五千,规模当在二十三万上下。即使“私属”队伍庞大,[26]明军总数也就在二十五万左右。
  明军几经辗转到达土木堡时,人员组成已经有不少变化。据《实录》,六月派到大同、宣府的将领中,陈怀、井源、王贵等死于土木堡,吴克勤死于土木之变前夕的断后之役,[27]说明明军离开大同、宣府时,六月派来的京营兵随行回京。《否泰录》说英宗进兵到宣府时“井源败报踵至”,《李侍郎使北录》载明军到大同后遣“平乡伯”即陈怀出战败绩,说明此部明军已经大受损失。而明军在到达土木堡的前一天更是损失惨重:“庚申……遣恭顺侯吴克忠为后拒,克忠力战败没。将晚报至,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亦陷焉。” [28]吴克忠军作为后卫,其数量当以万计。这样增损之后,再算进行军过程中的减员,明军到达土木堡时的规模应约二十万,与李贤所记正相符合,这也间接证明了以上对京营规模的估计。
  明军号称五十万,可能只是沿永乐时以五十万大军亲征的说法[29]以大造声势而已。相比之下,《正统临戎录》引也先语:“前番营里皇帝领出来大小四十万人。”[30]倒比“五十万”更近事实。
  《实录》载土木之变前的战争进程说:“庚申……车驾将发。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遂驻跸遣恭顺侯吴克忠为后拒,克忠力战败没。将晚报至,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辛酉车驾次土木,……其南十五里有河,已为虏所据,绝水终日,人马饥渴,虏分道自土木近旁麻峪口入。守口都指挥郭懋力拒之。终夜,虏兵益增。……壬戌,车驾欲启行,以虏骑绕营窥伺,复止不行。虏诈退,(王)振矫命抬营就水。虏见我阵动,四面冲突而来,我军遂大溃。”[31]
  显然,明军到达土木堡时,堡南河流已为瓦剌所踞。鹞儿岭位于英宗当天所在的雷家站(今新保安)西北四十里。[32]其后郭懋阻瓦剌于麻峪口,地在雷家站东偏北。[33]瓦剌何以能够扼守远在雷家站东南的桑干河?土木之变后叶盛建言:“今日之事,边关为急。往者独石、马营不弃,则六师何以陷土木?”[34]后来于谦说:“(杨俊)遇达贼临城,不能效力死守,辄将独石、马营归贼,并仓储、钱粮尽行捐弃在逃,以致士卒溃散,城池失守,开贼突窜之路,因而辱国丧师,至今令人痛恨。”[35]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七也说:“土木之变根于此路(指宣府东路,即独石、马营等处),由于杨俊之失机,故杨氏有余诛也。”他们都认为,由独石(今河北赤城以北独石口)、马营(今赤城西北)南下的瓦剌军,才是造成明军覆灭的主因。
  土木之战前宣府以东的战况究竟如何呢?瓦剌首领阿剌知院言:“王子军马从东来,也先从西来,我从独石、马营来。我伤了几处小边城。”[36]他“伤”了哪几个“小边城”呢?《实录》卷一八零正统十四年七月癸巳条载:“宣府总兵官都督杨洪奏:‘达贼围马营已三日,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土木之变后十天,“总督独石等处备御都督佥事孙安言:‘先有敕命都指挥赵玫守备独石,杨俊守备马营,夏忠守备龙门卫,署都指挥鲁宣守备龙门千户所,臣同少监陈公总督。今贼势甚多,军力甚少,若分守恐难御敌。’王令陈公、孙安、赵玫、杨俊率所领官军来居庸关外驻扎,为京师外援。”[37]似乎是明守军主动撤退。但七天后,“罗亨信劾守备赤城堡指挥郑谦、徐福,雕鹗堡指挥姚宣先于七月内闻贼入境,弃城挈家奔走,以致怀来、永宁等卫亦行仿效。”[38]显然,杨洪上报,无非是为其子杨俊南逃寻找借口,估计其兵溃就在此时。杨俊首先南逃,致使赤城(今赤城县城)、雕鹗(今赤城南雕鹗村)、龙门卫(今赤城西南龙关)、龙门所(今赤城东龙门所)、怀来(今京包铁路官厅水库桥底)、永宁(今北京延庆永宁镇)纷纷失守,宣府以东、居庸关外已无坚强防御。怀来位于土木堡以东、清水河(今官厅水库)北岸,[39]占据土木堡以南河流的应当就是已进至怀来的阿剌知院军。明军至土木堡,实因怀来已失守,不得已而就地扎营。正是由于阿剌知院军截断明军归路,才造成瓦剌军主力追及并合围明军,故叶盛、于谦才会强调独石、马营失守的严重后果。
  在元代,土木堡是大都西行,北通上都和西抵大同的交通枢纽。[40]至明代,“由今宣府西北经万全右卫、膳房堡、野狐岭,逾塞垣以达兴和,此永乐中击虏之西路,甚平坦,虏亦常由此入寇。……今土幕驿直北长安岭、雕鹗堡、赤城、云州、独石,逾塞垣以达开平,此永乐中击胡之东路。”[41]所谓西路,即分自去大同的驿道而由宣府直接出塞之路,后英宗即由此回国。[42]东路与元代去上都的驿路无异,景泰时使臣曾走此路。[43]可见明代土木堡仍为宣府后方内外交通的枢纽,“当虏之冲”。[44]从上述鹞儿岭和麻峪口的位置以及瓦剌在宣府才发现明军看,瓦剌军可能就是兵分两路,沿永乐中“击虏”旧道南进的。西路军由野狐岭入境,发现英宗后报知也先,并歼灭明后军;东路军因独石以南已无明军防守,七月已占领怀来、永宁,扼守要津,以逸待劳,直至也先率主力赶到。[45]明军之所以在土木堡覆灭,与它的交通枢纽地位有直接关系。
  尽管瓦剌军趁宣府东北明军溃败而得长驱南下,但明宣府重兵未损,时间、距离均充裕,为何不出动夹击瓦剌军呢?宣府兵力在明代前期为各边之冠,[46]据《宣府镇志》卷二一《兵籍考》可得下表:
  时代
  军士全额 操军数额 驻宣府城军额 驻宣府操军额
  洪武
  126,395 56,152
  正统、景泰
  90,346 55,195
  正德
  66,979 50,759 23,274 18,930
  洪武时驻宣府城军额占总额近一半,正德时减至三分之一强,若取正统年间为变化中段,当时宣府军额当为四万左右。而自正统、景泰至正德,操军总额几乎未变,参考正德时比例,正统时宣府驻兵至少有三万人。据卷二四《兵骑考》,“镇城原额操马”有12,864匹,正德间实有12,387匹。原额应为洪武时例,至正德时无大变化,估计正统时亦约此数。[47]又卷二三《兵器考》载宣德时内府颁宣府火器,有大将军炮14,神***479,神铳2161,神***4223等等,数量巨大。可见土木之变时宣府驻兵至少有三万人,战马一万余匹,火器充裕,若再编集镇城附近驻军和东路溃兵,足以组成一支包括骑兵和火***兵的强大部队。李贤《天顺日录》说,宣府总兵官杨洪“惊惶无措,闭门不出。若土木之围,洪能以后冲之,必无是败。”而实情恐不止此。
  《明史》卷一七三《杨洪传》载:“(杨)洪独以敢战至上将,诸部亦惮之,称为‘杨王’。瓦剌可汗脱脱不花、太师也先皆尝致书于洪,并遗之马。洪闻于朝,敕令受之而报以礼。嗣后数有赠遗,帝方依任洪而不责也。”既然“敕令受之而报以礼”,后来却又因“依任”方才“不责”,说明此后杨洪与瓦剌的交往已经超出了边将的职权。杨洪正统时的军功皆击兀良哈所建,[48]并未与瓦剌作战。宣府与瓦剌仅一墙之隔,来往频繁,彼此达成互不侵扰的默契非不可能。后英宗被拥至大同,侍从袁彬进城接洽,“入城取李指挥。李指挥说:‘我女儿与大同王对亲。如今不与他,我虽出去,他定杀了我。’”[49]大同王是瓦剌的主要首领之一,[50]而明军边将与之议婚约且直言不讳,可见边将与瓦剌交往之深且多,以求相安无事,亦为正统后期双方往来频繁时的风气。如此,宣府兵在土木堡形势危急时保持沉默,实乃与瓦剌苟且相安的一贯做法。
  明英宗率军直至大同,本欲北行出战,[51]说明英宗以为瓦剌军主力在大同塞外。其实当时瓦剌的游牧区域,西达东胜,东至阳和,北逾阴山,南抵长城,其部下阿剌知院部更在偏东一带。[52]而夏季也先往往牧于偏东一带。[53]正统十四年夏瓦剌刚刚东征女真归来,[54]所居应更偏东。土木之变前瓦剌从阳和、独石两个方向入侵,就说明瓦剌主力已在大同东北、宣府西北。《实录》卷一八一正统十四年八月庚戌条:“车驾东还。……初议从紫荆关入。王振,蔚州人也,始欲邀驾幸其第,继而又恐损其乡土禾稼,复转从宣府行。”时当中秋时节,地处塞北的蔚州会有“禾家”,值得怀疑。紫荆关在大同东南,远离边塞,而沿线守御远较宣府、居庸一线薄弱。议者所虑,非瓦剌军尾追,而是担心遭到宣府边外的侧击,可能意识到瓦剌主力已东移。出征前英宗接到了阳和的败报,而独石兵溃之事则被隐瞒了,所以明军才会直趋大同。退兵时虽意识到遭侧面进攻的危险,却似乎仍未得到东路失守的消息,所以仍原路返回。而瓦剌在大同方向主动撤退,集中于宣府塞外,置杨洪重兵于不顾,趁宣府东北明军防御体系崩溃之际,先据要津以切断明军水源,再一举伏击明军成功。
  在后世记载中,土木之战简直就是一场闹剧。所谓明军五十万精锐一朝尽丧于瓦剌二万众之手,多被归咎于明军的孱弱和王振的胡作非为。正统末明军的战斗力当然已不如洪武、永乐时,但此时距永乐时期仅二十余年,距宣宗率京营亲征兀良哈更不足二十年,军队实力下降当不致如此之快,土木之战中明军规模并非五十万,而是二十万,或可稍为明军战斗力低下的解释。从群臣击杀王振余党开始,后人就把英宗被俘归咎王振。《明史》卷十二《英宗后纪》赞曰:“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是有代表性的说法。但英宗以永乐、宣德亲征获胜为楷模,在瓦剌日益侵逼、边报日急的形势下亲征,也是合理的选择。史载王振在到达土木堡后贪等辎重而不入怀来,又错选扎营地点,以致为瓦剌追及。[55]实则瓦剌已先于明军到达土木堡以东,明军就地驻营乃至无法取水,都是不得已的选择。明军情报错误,进无敌踪,退为所乘,才是致败的主因。而宣府东北防御崩溃,给瓦剌敞开大门以伏击明军,宣府兵在战局紧张时不予配合,使瓦剌获得了意料之外的巨大胜利。[56]总之,土木之战的结局带有相当的偶然性,宦官弄权在本次战争中并非明军失败的关键因素,而明军战斗力下降应是制度多年败坏的结果,当时并非后世所渲染的那么不堪一击。
  由于明代军数是当时的秘密,历来对不同时代京营的规模众说纷纭。明代后期往往有诸如“国初京营不下七八十万”的说法,虽不可靠,却经常被现代学者引用。其实,就某些特定时期而言,根据《会典》提供的制度资料,《实录》提供的军事调动与军队分配情况,以及当时方志、笔记提供的具体数字,具体探讨京营规模并不困难。这对解决一些历来难有定论的战争、军事制度问题或有裨益。
  关于明前中期史实,同时代记载本已匮乏。在明军人数这个问题上,李贤虽有较准确的记载,《实录》却不加采用。明代中后期史学家撰述时,多辗转传抄,对史实往往不加辨析,或照录刘定之耳闻号称之辞,或虽有疑问却不能解惑,致使以讹传讹,五十万大军尽丧土木堡之说遂成定论。清初人私修明史,又率抄袭明人旧说,乃至妄省文句,使讹误更深。至修《明史》时仍粗汇实录与各家之说,对明显可疑的说法也没有作出解释,甚至专取叙述明军失败情况最严重的记载,不但贻误后人,且难免夸大失实之讥。谢国桢《史料学概论》第五章第三节指出:“清朝统治者讳言明朝驱逐蒙古于漠北的事迹,犹如讳言建州女真曾臣服于明朝一样。”所以《明史》对“对于明初的事实记载多不详实。”看来这种讳言建州以致讳言蒙古的倾向,还导致了《明史》在记录明代中期明军失败时随意渲染败状。总之,关于明前中期史实,不但明后期诸史家及清人记载特别是《明史》难以尽实,即连《实录》也未可遽信,在当时人的文集、笔记中反而能找到差近事实的记录。
土木堡之变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明英宗被俘事件。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
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土木之变,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军反被俘虏的事件。以发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故名。明宣德十年(1435年),年仅9岁的英宗朱祁镇即位。宦官王振堂管司礼监,把持朝政。值鞑靼瓦剌部日渐强大,而王振对北方边防不作战备。明正统十四年七月十一日(1449年7月30日),田盛可汗绰罗斯·也先率军“寇大同”(《明史·英宗前纪》)。英宗朱祁镇下诏亲征。明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四日(1449年8月31日),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围。八月十五日(9月1日),溃败。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英宗朱祁镇被俘。明景泰元年八月十五日(1450年9月20日),英宗朱祁镇被送还至京师。
  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成为明朝由前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2009-09-24 10:59:07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正常关系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高渐离、师旷、俞伯牙、姜夔、李叔同等等。孔子也是其中的一个,他不仅是音乐家,还是音乐理论家。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他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主张,认为贵族子弟应该学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排在第二位。我们现在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音乐作为“美”的一部分,排在倒数第二位。音乐课不过是语数英“有益的补充”罢了。孔夫子临死前几天,还给自己唱了一曲丧歌,他这一辈子,一听到《韶》乐,就可以三个月不吃肉。孔子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该死的流行音乐搞乱了高雅音乐呀!)又说:放郑声,郑声淫。(要废除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太过分了)从此,音乐就用二分法分成了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文雅的说法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阳春》和《白雪》就是上面所说的音乐家师旷的作品。
  《列子&am #8226;汤问》里,“高山流水”典故如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传说俞伯牙真有名为《高山》和《流水》的乐曲传世,但它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消失在茫茫历史中了。世间本来只有一双耳朵能听懂高山流水,这双耳朵一死,高山流水也就没有必要再留下来。《吕氏春秋》把这个故事接下去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可惜的是伯牙的琴,要是留到现在,不知道可以拍卖出多少美金……俞伯牙破琴绝弦之前,恐怕在钟子期的坟头再弹奏了一次《高山》《流水》,鼓与明月清风,他又没有记下曲谱,琴破弦绝,也就人散曲终。
  《高山》和《流水》无疑是属于雅乐的。“高山流水”这个词语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指乐曲的高妙或高妙的乐曲,正相当于阳春白雪。第二是指难得的知音。明&am #8226;崔时佩《琴心写恨》诗就说:“高山流水千年调,白雪阳春万古情。” 宋玉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者弥寡......”《阳春》、《白雪》这样的曲子,到了最后,郢中能“属而和”的还有数十人,然而能知高山流水之音的,就只有钟子期一个人。
  在冯梦龙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头,鼓琴一操,引得旁观者大笑。人们以为音乐就是用来取乐的,我们走在大街小巷里,耳朵里听到的无非是些恋歌,不是暗恋,就是失恋。失恋的歌唱者兴高采烈地唱着:我失恋了啊,我受伤了啊……经过了两千多年,我们不见得有什么长进。俞伯牙口诵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作为小说是失败的,小说里的俞伯牙不过是个狗眼看人低的官僚罢了,艺术家是不是都有些狗眼看人低?这首短歌更是失败,直白得跟如今的流行歌曲不相上下,但是它并不影响我提出下面这个问题:
  俞伯牙到底是为谁伤心?
  俞伯牙是个琴师,别人对牛弹琴,牛照样吃它的草,俞伯牙对马弹琴,六匹马都抬起头来望着他。对牛弹琴和对马弹琴,意义恰恰相反。《荀子&am #8226;劝学》:“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琴操》里还记载了俞伯牙学琴的经过:伯牙学琴三年不成,成连称要带他去见自己的老师,就把他带到了蓬莱山,成连将伯牙留在山上,自己则乘船而归。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伯牙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他将听到的声音,看见的景物,融入自己的情怀之中,果然韵律与心神合而为一。伯牙因此悟得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但是钟子期呢?除了《列子》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之外,就没有更多故事了。他只是一个可怜的配角。
  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钟子期是一个樵夫。冯梦龙可能觉得樵夫不可能有那么深厚的音乐素养,因此又让他脱去蓑衣斗笠,变成一个儒生。自俞伯牙离去之后,该儒生还日樵夜读,终于把自己累死了。为了考查钟子期,俞伯牙出了个题目:琴是何人所造,抚它有甚好处。钟子期博闻强识,一道名词解释题,当然难不住他。俞伯牙这才用音乐去考查。拿考试术语来说,刚才考的是再现能力,现在考的是理解能力。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一方面是要证明自己是乐中圣手,一方面是要考查钟子期。钟子期听琴,也不过要证明自己并不是只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而是拥有一流的的音乐领悟力,并非空生了一双耳朵。一方不是缘情而琴,另一方也不是心有戚戚。原来二人是基于对音乐的共同理解而相知,如今变成了考官和考生。这个富于浪漫气息的千古美谈,到了冯梦龙笔下,韵味全无。当然,它的作者是不是冯梦龙,我们不知道。但是冯梦龙把它选进《警世通言》,就必须负上这个责任。
  “高山流水”的第二个意思:比喻难得的知音,或者比喻知音难得。《现代汉语词典》“知音”条:“……后来用‘知音’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再查《古代汉语词典》“知音”条:“①精通音乐。……②相知的朋友……”我们现在就用“知音”来指代朋友。但是,知音不是朋友,朋友也不是知音。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俞伯牙却不是钟子期的知音。俞伯牙不了解钟子期,更没有试图去了解。钟子期和俞伯牙在一起,永远只是个倾听者。人们把俞伯牙和钟子期当成了知心朋友,简直是天大的误会。钟子期就是韦小宝的双儿,虽然俞伯牙不是韦小宝。在现实生活里,没有人愿意永远做倾听者,正如没有人愿意做双儿。只有一方能理解另一方,而另一方永远高高在上,不理解也不试图去理解对方,最终的结局恰恰是高山流水这个故事的结局:人散曲终。在张艺谋电影《英雄》里,残剑飞雪隐姓埋名,残剑改名高山先生,飞雪改为流水先生。张艺谋本来想说二人是超脱世俗的知心夫妻,却无意中道出了二人的隔膜:残剑理解飞雪,飞雪却无法理解残剑,或者说,飞雪没有试图去理解残剑。
  但是“高山流水”的典故已经进入我们的集体无意识,当我们说起知音的时候,强调的往往是要别人来理解自己,而不是互相理解。人们可以说:“他是我的知音。”但是没有人说:“我是他的知音。”大贤圣人,概莫能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古诗十九首&am #8226;西北有高楼》
  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白居易《船夜援琴》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韩愈《知音者诚希》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贾岛《送别》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纳兰性德《清平乐》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这些诗词只是茫茫诗海中几片浪花罢了。但是在说到知音时有一致的特征:我没有知音,我为什么没有知音,因为我曲高和寡。这些诗人们没有朋友吗?如果没有朋友,又为什么写下那么多情真意切的送别诗,难道只有在送别的时候才有朋友吗?或者是知音本来就不可能,因为理解本来就不可能?朋友只是朋友,而不是知音?既然只有自己的耳朵才是自己的知音,又何必再企盼知音天降?既然每个人都只是试图让别人来理解自己,如果你不能理解,那是因为你理解能力不够,那么,知音又怎么可能?
  《笑傲江湖》里的刘正风和曲洋才是真正的知音,但是他们超出了人类的智慧,所以被人类残酷地杀死。超出人类的智慧,下场就是这样的
在很久以前的楚国有一出名的音乐大师叫俞伯牙。这一日坐船来到川江峡口处,突遇狂风暴雨。瞬间江面上金蛇狂舞。船夫速将船摇到一山崖下抛锚歇息,暴雨停后,伯牙见这高山之间的川江有别样的风韵,不禁犯了琴瘾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弹奏起来。他正弹到兴处,突然琴弦断了一根,猛抬头一看,就见不远处的山崖上有个樵夫立在那里注目聆听!非常的陶醉。伯牙问到:小哥怎么会在此处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于此崖。雨停正要回家,忽听琴声一片,不觉听上了瘾!见樵夫如此说伯牙高兴的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樵夫说到:略知一二,方才大人所弹,乃是您见到山中川江在雨后的感慨。大人的琴音是那般昂扬雄伟,这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样啊!”有的琴音是那样浩浩荡荡,就像滔滔流水一样呀!琴声太美妙了,琴声里我还听到了山间江水流动的声音,有平缓,有激流,有曲折,有流畅。  
    俞伯牙惊呆了!心想;小哥比我自己弹琴的都体会都深!遂惊喜万分。他急忙推琴而起,拱手作礼道:“真是荒山藏美玉,黄土埋明珠!老夫遍游***,今天遍访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愿已了!遂促膝谈心俞伯牙才知道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伯牙又说到;我与子期弟知音一回,就把刚才弹一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以纪念你我的相交。 次日,艳阳高照,长江口两人洒泪而别。约定来年春暖花开之际在此聚首,以叙衷肠。
   时间飞逝转眼到了约定日期,俞伯牙又驾舟来到长江口,却不见钟子期来与他会面。一打听才知道,子期已于年前病世!伯牙听了顿时热泪长流。来到子期的坟前捶打着墓碑道:“可怜我遍访才华才遇到这一个知音,这么年轻竟先我而去!天地不公呀!我与子期知音一回,在此诀别时,我再弹一曲《高山流水》吧!”
   俞伯牙跪在琴前,热泪盈眶泣洒在琴上。仰天叫道:子期呀,且听伯牙再为你弹一曲吧……! 俞伯牙泣不成声弹完此曲,泪流满面地说:“从此知音绝矣!”说完,他拿起琴,对着钟子期墓前的石头用力一摔,只听啪嚓一声,琴身粉碎,从此俞伯牙终生不再弹琴,却给后人留下一曲《高山流水》和摔琴谢知音的佳话给我们。 回答 您可能会感兴趣 - 1个回答 - 1个回答 - 1个回答 - 1个回答 - 1个回答 - 1个回答 - 1个回答 - 2个回答
等您来回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