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2回,张翼德张飞怒鞭督邮邮的主要内容,翻译成现…

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Sun, 7 Nov 2010 07:41:22 +0800 )
Description: 三国演义全文阅读 ( Sun, 7 Nov 2010 07:40:16 +0800 )
Description: 水浒传全文阅读
施耐庵著
第 三 回 ( Sun, 7 Nov 2010 07:38:31 +0800 )
Description:   西游记全文阅读
吴承恩著 ( Sun, 7 Nov 2010 07:36:53 +0800 )
Description:
西游记插曲大全
时长: 02:10
时长: 03:49
时长: 02:31
时长: 03:33
时长: 02:54
时长: 04:55
时长: 01:36
时长: 03:04
时长: 01:47
时长: 03:00
时长: 04:02
时长: 02:22 ( Sun, 7 Nov 2010 07:36:34 +0800 )
Description:
西游记女儿国国王朱琳为唐僧徐少华独身二十一年 西游记片段《女儿情》 西游记再聚首片段 1 西游记再聚首片段2 《女儿情》插曲 艺术人生: 西游记再聚首 ( Sun, 7 Nov 2010 07:32:07 +0800 )
Description:
西游记女儿国国王朱琳为唐僧徐少华独身二十一年 西游记片段《女儿情》 西游记再聚首片段 1 西游记再聚首片段2 《女儿情》插曲 艺术人生: 西游记再聚首 ( Sun, 7 Nov 2010 07:30:46 +0800 )
Description:
西游记插曲大全
时长: 02:10
时长: 03:49
时长: 02:31
时长: 03:33
时长: 02:54
时长: 04:55
时长: 01:36
时长: 03:04
时长: 01:47
时长: 03:00
时长: 04:02
时长: 02:22 ( Sun, 7 Nov 2010 07:28:07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的 虽然大家对于电视剧《西游记》都耳熟能详,但是接下来的这些照片你一定没有看过! ( Sat, 6 Nov 2010 16:53:39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红楼梦》的作者知多少
《红梦楼》的作者是谁,二三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阿郎现在把见到的所谓的《红梦楼》作者及其相关信息罗列于后。
1、曹雪芹、高鄂 。1921年胡适发表了《红楼梦考证》,认定《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所作,而后40回是高鄂续写的。
清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说,听说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所作”,曹雪芹对它进行了删改润色,其叔脂砚斋给加了批注,并改名为《红楼梦》,他曾见过抄本。
程伟元,苏州人,出版商,曾三次印刷出版《红楼梦》,他出版的《红楼梦》程甲、程乙本他在刻本的序文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看来他也吃不准曹雪芹是不是作者。
脂评本封面只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没有曹雪芹的名号。
问题是不同脂批间具有非常多的矛盾,脂批很可能为假造。
欧阳健《古代小说版本漫话》说“脂本乃后出之伪本,而程本方为《红楼梦》之真本。”
曲沐《庚辰本〈石头记〉抄自程甲本〈红楼梦〉实证录》一文中,对脂本和程甲本作了大量的文字对比,证明脂本是造伪,脂本是从程甲本上抄录的,造伪者是脂砚斋。
永忠和明义言之凿凿说曹家有个曹雪芹,但翻遍曹家家谱却查无此人,在曹家家族中,合于敦氏兄弟所记载的曹雪芹年龄的,只有曹天佑一人。
雍正5年曹家被抄时,曹雪芹才4岁,还在吃奶,什么都不懂,以后是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般的生活情景,大量的细节如不是生活在其中,很难仅靠想象就能描写出来。
(曹雪芹的出生年月有两种说法:一是雍正2年(1724年),一是康熙54 年已未(1715年),按这个算,曹当时是13岁)。
确实有个曹雪芹,是个残疾人,靠制作贩卖风筝养家糊口,此人写过一部《废艺斋遗稿》,和《红楼梦》没关系。
高鹗。不是续书者,他只是书商程伟元的一个打工仔。程老板在旧货市场上淘到的《红楼梦》后40回的手稿,是由他编辑修改完成的。有程本序言为凭,有程伟元和张船山两人为证。张船山,四川遂宁县人,乾隆庚戌进士,著名诗人,书画家。张船山在《赠高兰墅鹗同年诗》题解中写道“传奇红楼梦八十回后俱兰墅所补”,现在人们比较认同“补”是编辑修订的意思。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说:“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
2008年,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冯其庸提议后40回的作者宜署无名氏,得到了专家和出版商的赞同,彻底否定了所谓的红楼梦后40回“高鹗续作说”。
2、瞿麻子。河南人,生活在康熙年间,从小给给地主放牛。这人是个嫖客,有玩女人经验,40岁什么事不做,就猫在家写《红楼梦》,写好后卖给皇族家的人看,后来活到56岁死去。瞿麻子幼儿时期得过天花,落下满脸麻子(嘿嘿,康熙也得过天花,苏麻喇姑用一把喂牛的几几草就医好了他,这老兄从小放牛却不懂这个)。
3、石头、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这是书中说的和书的创作有关系的5个人,石头是始作者,空空道士是抄录者,吴玉峰和孔梅是题名者,曹雪芹增删润色者。5人都为《红楼梦》出了力,但一样是劳动者,待遇却是不一样的,曹雪芹幸运地爬上了封面,那四个倒霉蛋却只能躺在书里。
4、洪晟。这是近期盛行的土默热红学的开创者、吉林省总工会主席土默热教授提出来的。
洪晟是明末清初的剧作家,曾写过著名的《长生殿》。
土先生认为《长生殿》与《红楼梦》虽然题材和体裁不同,但主题思想、故事结构、人物性格、神化系统、悲剧结局却相似;“金陵十二钗”是宝玉的亲姐妹和表姐妹,清初诗坛上著名的“蕉园诗社”也正好12位才女,是洪晟的亲姐妹和表姐妹,洪晟年轻时常与这些姐妹们一起踏雪踏青,诗词酬唱,她们的活动同《红楼梦》中描写的完全一样;脂批透露《红楼梦》作者为“芹溪”,而“芹溪”恰恰是洪晟的一个别号;于是乎就认定红楼梦和长生殿的作者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洪晟;洪晟的《洪上舍传奇》就是《红楼梦》的底本。
土先生还解析了《红楼梦》作者由洪晟变为曹雪芹的经过:洪晟和曹寅是好朋友,康熙43年他把《洪上舍传奇》的手稿交给曹寅,请曹寅帮助刻版印刷。不幸的是洪晟在回家的途中喝醉酒掉河里淹死了。从此手稿落在曹寅家。曹寅晚年,因穷困潦倒书稿未能出版。到了乾隆年间,这个手稿被同样穷得揭不开锅的曹雪芹给翻了出来。《洪上舍传奇》现已不存。
5、石涛。是个和尚,俗名朱若极,明朝皇族,靖江王朱赞仪的11世孙, 其父朱亨嘉于清顺治二年(1645)自封监国,被南明朝廷唐王朱聿键所杀。石涛后跟宦官出身的喝涛出家做了和尚。他当和尚,却穿道袍,因为道袍和明朝的服装相似。有人这么形容他,说“幼入佛门,老着道袍,亦僧亦道一石涛”(嘿嘿,挺贴切)。石涛是个大画家,康熙时代,他的画名已驰名天下。
另一种是《红楼梦》里隐藏着石涛的事。石涛和曹寅是好朋友,红楼梦第55回,后半回,作者编造的八个谜语全部是围绕石涛而设计的。康熙46年(1707年)石涛病逝于扬州,享年 66岁,葬在扬州蜀岗之麓。有人说他的死就像黛玉“一抔净土掩风流”,也像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6、和珅。二十六岁就做了宰相的曾经的咸安宫的高材生。红楼梦是和珅科举失败那年写的。和珅科举失败的原因是因为考试时写了一篇批判礼学思想的文章。
最初的《红楼梦》是写给乾隆看的。和珅的目的是给皇帝和王公贵族们洗脑,以防大清走元末的道路。乾隆56年(1791年),北京“萃文书屋”首次以木活字排印出版的120回《绣像红楼梦》(程甲本),就是根据和珅手稿编写的。乾隆活着的时候,《红楼梦》非常吃香,嘉庆一上台,《红楼梦》就倒了霉,原因是和珅写《红楼梦》把汉人礼学仕子虚伪丑恶的嘴脸全都揭露出来了。
7、孔梅溪。《红楼梦》是孔梅溪在广东南华禅寺写的。此说是从《红楼梦》里惜春的文章造化匾额诗和宝玉的咏红梅诗中找到了依据。
附惜春诗:文章造化匾额-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这无异于在说,大观园是作者在千里外的地方凭空造出来的,就像在五云中、日月光辉里的空中楼阁。这可以表明红学考证专家肯定的曹雪芹著书北京黄叶村、大观园在北京或南京某地的一切根据是不能成立的。
宝玉诗:《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孀娥槛外梅。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栎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8、吴梅村,名吴伟业,明末清初诗人,崇祯时的榜眼,大家熟悉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就是他老人家写的句。此人明亡时曾辞归故里,顺治十年又极不情愿地奉招出仕,十三年又辞官还乡。
2004年,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抚顺市政府处级调研员钟长山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吴梅村是《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的真正作者。理由是,《红楼梦》中,“悼红轩”、“怡红院”、“红楼梦”名词只有清初的明朝遗老才能写得出来;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 他们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3个字。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合。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9、张岱,明末清初散文家,写《湖心亭记》的那个。浙江绍兴人,祖籍四川绵竹。张家累世显宦,国破家亡后,他隐于嵊县西白山中一年,后又搬回绍兴,晚年生活贫困凄凉。
10、湖南娄底的一名女子,此女名曰谢三曼。前80回是由此女所写,后40回是曹雪芹添改之作,没高鄂什么事。理由是:
书中多次写到湘江,而且人名、物名中带“湘”的很多。第64回贾琏与尤二姐要槟榔吃,而嚼槟榔是湖南人的习俗。
书中所记述的地名与姓氏与传说极为吻合。
(1)、书中有“一帆风雨路三千”之句,而由娄底乘船顺涟水入湘江,经洞庭,入长江,至南京(京城),刚好三千里左右。
(2)、贾雨村乃胡州人氏,原湘乡县正有胡州之地,现在双峰县境内,离白鹭村不到二十里,为谢家族祠所在地。“谢”姓在当地方言中两种读音,当地方言中的“谢”与“贾”谐音相似。
(3)、书中写到:“白扬村里人呜咽”,又写到“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白扬村属湘乡县毛田乡范围里的一个村庄,村中人多姓谢,离白鹭村不足十里。
11、胤礽。疯癫狂人朱在《惟我读懂红楼梦》中称,这是他从《红楼梦》本身文字中读出来。胤礽是康熙与皇后赫舍里所生,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康熙死后,4子胤禛登基,将胤礽由咸安宫迁到了祁县郑家庄,并派众兵看守。胤礽于雍正2年12月病死,时年51岁。死后被追封为理密亲王,葬于黄花山。《红楼梦》是胤礽哭出来的。
12、曹頫。他就是书中的那位“情僧”。曹府被抄,曹家仿佛由天堂走进了地狱,他遭到了整个家族的唾骂。心里上的极大落差,让他痛不欲生。他出家当了和尚,法号空空道人。但他人在禅房却无心经卷,每天总是沉浸在对从前吃香的、喝辣的、泡小妞、玩名伶的回忆中不能自拔,想想哭哭,哭哭想想,十年工夫,竟然哭成了一部《情僧录》。之后,他开始四处云游,每到一处他都将书拿出示人,看的人又都会帮他修改书名,他就把这些事也写入了书中,所以书中才会有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这些文字。其后,其弟脂砚斋给书加了批,其子曹雪芹又对书多次批阅增删,伟大的《红楼梦》就这么诞生了。
13、明延宁王朱由梿。这是马兴华老先生用自己弄的判断《红楼梦》作者及贾府原型的十二条标准逐条对照和用“谐音法”、“拆字法”去拆解书里的诗句弄出来的。
比如:书中第1回作者自述:“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
马先生就对照出朱由梿父亲死后,他的哥哥完全有可能负起教育责任。
第2回,雨村道:“更妙在甄家风俗,女儿之名亦皆从男子之名,不似别人家里另外用这些春、红、香、玉等艳字。”
马先生对照出益定王朱由木的四个女儿永福郡主振麟、永康郡主振祥、安远郡主振瑞和待封郡主振彩,罗川王朱常湑的女儿衍祥,淳河王朱常汭的女儿衍寿等一窝丫头片子都起了个男子的名字。
再比如:《红楼梦》第50回里写道,湘云编了一支《点绛唇》迷语:“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众人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宝玉说一定是耍的猴儿。马先生通过“谐音法”和“拆字法”就弄出了下面的成果: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 ——朱由析。
“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真名记。
“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道士。
“也有猜是偶戏人的”,“一定是耍的猴儿”——由“猴”字按“申猴”的关系得“申”字,从偶戏人的“人”字得“壬”字,最后得《红楼梦》成书年代为“壬申”年(1692年)。
朱由梿,出生于明朝的益王府,被封为延宁郡王。明亡后,他出家做了道士,道名朱元育,道号云阳,有《参同契阐幽》与《悟真篇阐幽》两著存世。
14、马錡、马大观、马益著。这是山东退休***马孝亮考证出来的。马孝亮,祖籍山东临朐县,明代马愉状元第18代孙。该同志自称运用现代侦破案件法及平时所学知识,从多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判断,发现《石头记》的作者是康熙年间贡生、明代宣德状元马愉后人临朐马錡、马大观、马益著祖孙三人。
畸笏和梅溪,分别马大观和马益著的字号。马大观就是“脂砚斋”,他字三公,号畸笏,“大观园”的创意直接来源于他的名字。
马锜苦熬20年写《石头记》,于乾隆初年脱稿前80回。因年老体衰,后40回仅写出提纲、要点和章节回目。
马锜晚年(乾隆8年或9年),让儿子马大观和孙儿马益著带上《石头记》,去北京找曹雪芹,组成了三人写作班子,开始对《石头记》进行修改、润色、审定,经“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红楼梦》等几个版本先后面世。
其间,执笔进行大幅修改的是曹雪芹,马大观蹲住北京批改3000余处,马益著一边在贡院攻读,一边积极参与,批注、修改1500余处。
因此, 《红楼梦》的作者排名顺序应为:马锜、马大观、曹雪芹、马益著或马锜、曹雪芹、马大观、马益著。
( Sat, 6 Nov 2010 16:41:06 +0800 )
Description: 红楼梦(原著)目录 ( Sat, 6 Nov 2010 16:39:35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专辑:《红楼梦》全剧插曲
作词:曹雪芹,作曲:王立平
演唱:陈力 王洁实 叶矛 中国电影乐团合唱队
演奏:中国电影乐团,指挥:赵宝昌
录音监制:王立平
音乐录音:寇淳 徐伟胜
音乐编辑:郭融融
录制出版:中国电影出版社
录制时间:1987年 ( Sat, 6 Nov 2010 16:29:06 +0800 )
Description:
陈晓旭生前绝唱《枉凝眉》 静夜里弥散着洞箫吹奏的乐音 缠绵 哀怨 如泣如诉 像大观园里那些美丽的女子 压抑在心底未曾说出的话语 花开花落飞满天 红丝香断有谁怜 低回婉转间 山水无重数 时间在日月里更替流失 红楼里的故事却在流传
黛玉还在扶着花锄凝眉 湘云依然盖着花瓣酣睡 宝钗扑蝶趣味正浓 香菱学诗正浸其中 一闪而过的红裳翠裙像鲜艳而短暂的生命 为爱生就的花容月貌却在污浊里消残 偷来梨花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白海棠又怎抵得住秋冬的冰霜飞雪 ( Sat, 6 Nov 2010 12:58:13 +0800 )
Description: ( Sat, 6 Nov 2010 12:44:18 +0800 )
Description:
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九华山高僧、安徽省政协委员、九华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古拜经台主持释圣明,惊闻释圣明大师圆寂,
不胜悲痛,都为之惋惜,大家的心都要碎了, 特申致悼。
( Sat, 6 Nov 2010 12:36:39 +0800 )
Description: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寅《溪山渔隐图卷》局部(日本二玄社高仿印刷本) 金城《撫唐六如〈溪山渔隐图卷〉》局部(台湾中国书画出版社本) ———————————————————————————————————————
我上月
台湾友人赠送的一本《金北楼撫唐六如〈溪山渔隐图卷〉》。台湾中国书画出版社
月初版。木板封面折叠一册(高
厘米、横
厘米)。图卷高
厘米,长
厘米。纸本设色。卷尾
下题曰“乙丑夏五月金城”,下钤朱文方印“金城”和“北楼摹古”二印。乙丑为
年,是金城(
1878-1926
)四十七岁时作品。引首有伊立勋(
1857-1940
)八十三岁时题“摛藻敷华”篆书四大字,此四字涉及文学典故,在此亦无需深解,略知是褒扬之意即可。卷后拖尾纸上有伊立勋和学者郑蹇两人题诗。此图卷的收藏者金勤伯(字开业、号继藕,
1910-1998
)是金城三弟金绍基之子,也是金城
弟子和湖社画会成员。后渡海赴台,曾任台湾师大美术系教授,精擅工笔花卉。
在中国书画史上有许多特定的术语,比如摹、仿、临、橅、拟等等。尤其在明清两代的书画作品中,屡见许多著名书画家在自己的作品题跋中有上述几字。在清乾隆朝起,由于考据学、金石学和古文字学等的兴盛,文人和学者皆喜用“别体字”或”通假字”,甚至是“自造字”,以此显示自己的博学多识和不同凡俗。
“撫”字古同“摹”,《广雅》云:“摹者,以手摹也。”而“撫”与“橅”又是“通假字”(此涉及古音韵学),而现在简体字亦通为“模”,即可大致解释为模仿、效法、仿照等意,皆有“法”之义。据
清代学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江苏凤凰出版社
2007年)
中所说:模与橅的“通假”最早出现在《汉书》
古无“橅”字。
所以我们不妨将金城《撫唐六如〈溪山渔隐图卷〉》看作是唐寅原作的“临摹本”。唐寅《溪山渔隐图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曾著录于乾隆《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绢本设色,高
厘米,长
厘米,该尺寸不包括引首题字和拖尾纸题跋。此图卷在乾隆以后一直收藏于清内府,从未流出宫外。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唐寅原作与金城的“撫本”比对来看,金城在临摹唐寅原作时可能有两种参照依据:一是作品的照片,二是当年出版的画册。
虽然说金城的《撫唐六如〈溪山渔隐图卷〉》是唐寅原作的“临摹本”,但“临摹”其实二字是现代汉语的语义。而在古人早期的画学理论中,“临”与“摹”则是两个不尽相
的概念。在六朝时期的画学理论中,“摹”的语义是起码要求摹本与原作在图像上是完全“匹配”的。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形似,而且还要求神似,即以忠实于原作为第一要义。因为古代没有印刷技术和照相技术,所以在保存前人的书画作品时,只能采用摹本复制的方式。但为了最大可能地保存原作的真实状况,故它不允许摹者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还是给予摹者以较高的艺术地位。南齐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序》著名的“六法”理论中即有“传移模写”之说,其中应该也包括在摹画古人作品时要尽可能忠实保存原作图像之意。
关于临和摹在书法上的不同概念,宋人黄伯思在《东观余论》中的《论临摹二法》曾云:“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小而拓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也由此可知,临、摹二字在书法上是两种不同的仿学方式。但“摹”用在绘画上,与书法摹写
有相同和相近之处,也可以将纸绢覆在原画上做摹本。古人通常是借助阳光和灯光的照射来进行操作。而“临”则是观其“形势”而学之,即学其大略而已,不必丝毫无差,所以应该允许有某种程度上自由发挥的空间。
再看金城的《撫唐六如〈溪山渔隐图卷〉》,其实是“意临”或“背临”,也就是说它并不完全保存原作品的图像、构图布局,甚至是设色等
,而且
金城在“临摹”时
采用了
“节临”
的方法
。唐寅原作中的许多精湛之处,他并没有如实地“临摹”下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想或许是他的笔墨功力无法胜任的缘故吧?所以他采取了比较“取巧”的方法,只临摹了唐寅原作的“大概”或局部而已
。而且许多地方简直就是金城的自由发挥,连“形似”都谈不上
。在此我并不想对金城的绘画水平作过多的评价,只是想引出我们对绘画史上流传的一些名作予以思考。
在传世的宋代以前的绘画作品中,有许多是宋人的临摹本,虽然其中许多作品在断代上仍然颇多学术争议,但学术界还是将这些作品暂定为是原作的忠实“临摹本”,所以也只能看作是聊胜于无的绘画图像资料而已。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认定,那么北宋以前的中国平面绘画作品(壁画和墓画除外)就将是一片“空白”,也就是一部只有文献史料而无实物证据的历史。
我们在通过将金城的“撫本”与唐寅的原作做比对之后,由此知道两幅同名作品其实是“大相径庭”。还好唐寅的原作现在仍然存世,否则我们就极容易被金城的“撫本”所误道,因为它仅
得原作的
形似而已。由此我们也不得不对那些存世的北宋以前的“摹本”名画,抱有一种谨慎而严肃的态度。既然北宋以前的绘画作品中大多为“存疑”之作,也就是说它们
无法真实地体现与其时代相符的绘画风格
不妨再对唐寅《溪山渔隐图卷》的真伪问题作些简单的回顾
,亦有举一反三之
意:如果唐寅的《溪山渔隐图卷》是真迹,那金城的《撫唐六如〈溪山渔隐图卷〉》,在唐寅原作已不存世的情况下,那就是一件“下一等真迹”,或者是唐寅原作“忠实”的摹本。否则的话,那么《撫唐六如〈溪山渔隐图卷〉》就是一件其他人作品的再摹本,而与唐寅的作品无关。这也涉及与北宋以前诸多摹本名画作品一样的实际意义。
《溪山渔隐图卷》堪称是唐寅传世的画卷中最为精湛的一件作品。笔墨和设色有明显的南宋人马远和李唐等人风格,也与明初浙派山水有些法乳渊源。此图卷最为显著的皴法就是“南宋四家”的小斧劈皴,杂树构勒和人物亦纯是南宋院体。清初恽寿平曾在《南田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云:“六如居士以超逸之笔,作南宋人画法,李唐刻画之迹为之一变。全用渲
洗其勾
,故焕然神明,当使南宋诸公皆拜床下。”评价不可谓不高。
唐寅这种有较为明显的南宋四家笔墨风格作品,在其传世的几件大幅立轴作品中尤为清晰,比如上海博物馆藏《东篱赏菊图》轴(纸本设色。
134X62.6
厘米)、《春游女几山图》(绢本设色。
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路松声图》轴(绢本设色。
194X102.8
厘米)等
(均见《明清山水画选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这一路作品明显有周臣(号东村,生卒年不详)的
风格。
周臣工学“南宋四家”,论者以为可与浙派戴进(
)并肩,用笔纯熟,作家而稍兼士气。
历来有传
唐寅与仇英
周臣门下
最著名的弟子。
但却没有明确史料可以证明,唐寅曾是周臣的弟子。
唐寅在三十岁至四十岁之前,画风的确与周臣极为近似,
可惜此类作品大都没有纪年。
明代鉴藏家王世贞(
1528-1590
在《艺苑卮言》中说唐寅与周臣的关系是:“唐每有酬应,多从臣磅礴,始落笔。”磅礴一作旁薄,《汉书〈扬雄传〉》中有云:“陶冶大炉,旁薄群生。”所以王世贞此处的“磅礴”一词,有唐寅在借鉴和博采周臣之后才落笔作画之义,而非师从和拜门学画之意,惜后人多不予详察而望字生义。
但唐寅更多的则是一些小写意风格的山水作品,充溢着文人性灵和情感的寓化,诗书画俱佳
在吴门画派诸家中独标
,而当时画名远在周臣之上。
唐寅在《溪山渔隐图卷》的前端上方行书题诗和署款云:“茶窗渔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荫荫。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唐寅画。”卷后拖尾纸上王宠
1494-1533
小行书题跋:“六如此卷,苍润蒙密,淋漓畅快,时一展玩则心与理契,清兴趣会。今日从事于车尘马足间者,不无惭负于斯图耶。嘉靖癸未春石湖精舍书。王宠。”嘉靖癸未即
年,王宠时年三十岁。而同年
日,唐寅卒于家中,年五十四岁。祝允明为撰墓志铭,王宠书丹。
唐、王还是儿女亲家,在唐寅死后不久,他的女儿嫁给了王宠的儿子王子阳。
乾隆皇帝对唐寅《溪山渔隐图卷》非常喜爱,题引首和在画上作诗,并钤有多方鉴藏御玺。编纂《石渠宝笈》的词臣们将此图卷定为唐寅作品中的“上等”。
年,当时的故宫博物院曾聘请丁佛言、关冕均、郭葆昌、容庚、廉南湖、福开森、王福厂、邓以蛰、朱文钧、吴瀛、陈汉第、沈尹默、溥侗等十五位中外人士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故宫藏品进行清理和重新鉴定。而唐寅《溪山渔隐图卷》被鉴为“代笔”,并在包首上贴
有“代笔”
浮签。却没有写出鉴定为“代笔”的理由。后来,徐邦达先生在《重订清宫旧藏书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
一书中
,也将此图卷定为“周臣代笔”。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
备赴美举办古
物展览,曾聘请王世杰、罗家伦、马寿华、蒋谷孙、庄严、李霖灿、庄申、曾宪七等十位中外
成立“审查委员会”
唐寅《溪山渔隐图卷》也在参展作品之中,“审查委员会”
的委员们
重新鉴定此图卷为唐寅真迹。江兆申先生在他的《关于唐寅的研究》(完稿于
年,台北故宫博物院
年出版)一书里,专有一小节研究唐寅《溪山渔隐图卷》,他通过仔细的鉴赏和研究,也鉴定此图卷
是唐寅真迹。江先生后来又在《故宫读画札记》(见《灵沤类稿》,台湾世界书局
年)中,再次认为此图卷应该是唐寅四十七岁左右的作品:“自南昌归后,寅画似又有进境。盖此时洗净依傍,自成面目矣。此卷笔墨极精,意境亦好。”
那么,在
年,当
那些著名鉴藏家和学者
,又是怎么会将唐寅《溪山渔隐图卷》定为是“代笔”的呢?所以江兆申先生
《关于唐寅的研究》中就怀疑道:“不知当时审查诸公何以会认为出于代笔,我想姜绍书的说法,可能是最大的影响。”
清初人姜绍书
(生卒年不详)
在《无声诗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卷二《周臣》中是这样说的:“唐六如画法受之东村,及六如以画名世,或懒于酬应,每倩东村代为之。今伯虎流传之画,每多周笔,在具眼者辨之。”上述的
文字,对后人在鉴定唐寅作品的真伪和代笔问题上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甚至是
误导。
但后来也有学者产生了怀疑,姜绍书
之说究竟是从何而来?因为在当时人的著作中,未见有唐寅曾求周臣“代笔”的文字记载。因此此说极有可能是从鉴赏家何良俊《四友斋画论》中而来,何氏年轻时曾与文徵明有过交往,他写道:“周东村名臣,字舜卿,苏州人。其画法宋人马、夏者,若与戴静庵(超注:即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未知其果孰先也。亦是院体中一高手。闻唐六如有人求画,若自己懒于着笔,则倩东村代为之,容或有此也。”何氏明确说是“闻”,即听说之意。“容或有此也”是并不确定的疑问句。“容”字是文言文中的副词,即“也许”和“或许”的意思。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也许(或许)有这样的情况吧。”但到了姜绍书
《无声诗史》
中,就被演绎成为使得后人深信不疑的“事实”了。
没有人注意到与姜绍书同时代的书画家和鉴藏家李日华
1565-1635
在《味水轩日记》
(上海远东出版社
里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东村工密而苍老,伯虎秀润而超逸,气韵自然不同。”《溪山渔隐图卷》堪称是
“秀润超逸”之作,所以我也认同此图卷应该是唐寅的真精之作。
即使唐寅曾有请周臣代笔的事实,那又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件
《溪山渔隐图卷》
一定也是周臣的“代笔”呢?因此,八十年前的那些书画鉴赏前辈们和后来的徐邦达先生,在唐寅此图卷的鉴定问题上,是否是有些显得草率和“想当然”了呢?
2010/10/11-12
( Sat, 6 Nov 2010 12:31:43 +0800 )
Description:
钱镜塘(1907-1983)晚年照片 ——————————————————————————————————————————————
我常常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中,鉴赏到民国年间著名的收藏家、鉴定家和书画商人钱镜塘先生(
1907-1983
)旧藏的书画作品。绝大多数的作品不仅是“大开门”,而且品相和装潢皆佳,极具特色。明清书画作品则多为吴湖帆先生的绢本题签,在装潢上也非常讲究,缣绢一般为浙江湖州所产的上等“耿绢”,轴头多用老旧硬木所制,在工艺上有明显的扬州装裱风格。
钱镜塘是一个在上世纪
年代末到
年代初,具有传奇般经历的成功书画商人和著名鉴藏家。说他“传奇”,一是因为他当年在江、浙、沪一带,在收藏资历方面,他无法与庞莱臣、吴湖帆、顾公雄等人相比;而在收藏资金方面,他更是无法与周湘云、张珩、刘靖基等人相提并论。所以在此道之中,钱镜塘绝对是一个属于出道晚、辈份低的后起之秀。
钱镜塘是浙江海宁硖石镇人,据说他的家族是五代吴越国王钱鏐(
852-933
)的后裔。钱镜塘的祖父钱笠群(生卒年不详)、父亲钱鸿遇(
1865-1917
)皆喜欢书画,且富收藏,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但为了生存,钱镜塘早年曾学做过一段时间的丝绸生意,因此经常去上海“出差”。钱镜塘在十六七岁至二十多岁之前,大多是在海宁与上海之间奔波中度过的。在此期间,他也开始了购藏书画,纯属兴趣喜好而已。由于经济方面的因素,他当时所购买的绘画作品,大多是清末民初江浙和上海一带的小名头画家或海上画派的一些廉价作品。但是,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购买书画经历和收藏品味,却对钱镜塘后来的书画经营和鉴藏生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钱镜塘约在二十五六岁左右(具体年月已不详),决定独自到上海闯荡创业。据说他当时已有资金约两千元,还随身携带了几件家藏的古画。这两千元资金可能是他变卖了一些祖产或数年之间自己在从事丝绸生意上的所得。但是在当年,两千元也应该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做些小生意或买几间房屋出租的话,也足以使人过上一种小康的生活。因为钱镜塘做过丝绸生意,所以他最初想用这笔资金做自己熟悉的老本行。但如用这两千元做丝绸生意又实在是本钱太小,或许最多也就是混个温饱而已。而这种丝绸行业中的“散户”,也极有可能是血本无归。钱镜塘当时的确是处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成功与失败、富贵与贫穷,唯有靠自己去做选择和决定。
因为钱镜塘曾经在上海购买过书画,他对书画市场稍微有些了解。所以他在经过了考察和分析之后,决定不做自己熟悉的丝绸生意而做书画生意,遂开设六莹堂书画古董店。但是,仅靠他两千元的本钱而要想在上海滩上做书画生意,谈何容易。因为当时的书画行情,品相稍微好一点的明清名人书画作品,少则三四百元一幅(件),高的则要在千元左右。所以两千元几乎买不到几件像样的作品。并且在当时上海的书画市场竞争相当激烈和残酷,成功的概率极低。
钱镜塘不愧是一个非常精明和有生意头脑的商人,他也深知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行情,所以他采取了人弃我取的方针。他计划就是决定先做“海上画派”作品和江浙一代小名家的精品,并且首先将目标锁定在任伯年,因为当年这些作品的价格非常低廉,而且他的资金也可以承受。但是,当年海上画派的行情非常的低迷,仅靠这些作品也是难以生存的。后来由于战乱爆发,导致当年江南一带的富户和收藏家,为了生计而纷纷将古书画出售,钱镜塘因此收进了许多精品。在他淘到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他收藏和鉴定古书画的声名也日渐盛传,也开始为当时老一辈的收藏家们所关注,所以客户也因此逐渐多了起来。
在当年上海的书画装裱市场上,大致分为“苏州帮”和“扬州帮”两大流派。“苏州帮”精擅装裱新作品,当时上海的一些名画家,比如“三吴一冯”的作品,大多委托他们装裱,但也做古旧书画装裱,代表人物是刘定之
(1888-1964)
,江苏句容人。而“扬州帮”精擅做古旧书画装裱,并且还擅长做修补、洗涤和改制,此中的后起之秀是严桂荣(
)。“苏州帮”和“扬州帮”中的名装裱师的裱工费皆极昂贵,有时裱费甚至超过书画本身的价格。当年这些名装裱师也大多兼做新旧书画生意,但他们的眼光也的确是无法与书画商人相比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装裱师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为钱镜塘的古书画大多交由严桂荣装裱,所以他也时常在严桂荣的装裱店里购藏古书画,在进行重新装裱之后再转手卖出或自己收藏,两人因此成为终身挚友。
钱镜塘后来因书画生意的关系,结识了吴湖帆等一批上海鉴藏名家。他尤其从吴湖帆那里学到了许多鉴定古书画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从此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他后来成为了吴湖帆的书画购藏重要代理人。吴湖帆也带钱镜塘进入了当时的名人书画鉴藏圈,从而又结识了更多的名人客户。虽有“贵人”相助,但还取决于钱镜塘自己本身的勤奋、敬业和好学。后来随着眼界日高,加之信息灵通,所以书画生意也越做越大。钱镜塘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进行市场运作,曾先后举办过三十多次的古书画藏品展览,这些展览会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交易会或博览会形式。在收藏界至今仍流传有许多他的“传奇”故事,了解民国年间鉴藏掌故的读者都应该耳熟能详,故在此无需赘述。
钱镜塘从一个真正深爱书画的书画商人,后来成为了一个“以商养藏”和“以画养画”的大鉴藏家,这才是他真正的“传奇”之处。钱镜塘虽然是一个精明的书画商人,但他却不是一个唯利至上的商人。他的收藏理念和品味绝对是与众不同,眼光超群,与身俱来,所以一般的书画商人根本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钱镜塘购藏或出售古代和近代书画,是在商言商或“以画养画”,这一点人们应该不难理解。但是,他当年采取了人弃我取的方针,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藏了许多小名头和“冷名头”的书画作品,以及明清人的信札墨迹。这在当年的书画市场和收藏界里,是一件令绝大多数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这些“东西”,在当时几乎没有多少市场行情,也极少有人对此留意,皆视如“废纸”而不屑一顾。尤其是钱镜塘对有关海宁籍书画家的作品和海宁文献资料的大量收藏,更是令人佩服。时至今日,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正在日益体现出来,更不用说它们现在的市场行情了。
我曾经于
月,到过位于硖石的海宁市博物馆参观。在该馆举办的《纪念钱镜塘诞辰一百周年·先生***书画展(二)》上,鉴赏了钱镜塘***的部分海宁籍人士的书画和信札。尤其是信札和小名头的书画作品,留给我极深的印象。许多海宁籍人士可能是“名不出乡里”,其中还有几件人物小像,卷后题跋累累,实属传世孤本。但如果当年没有钱镜塘的尽心收藏保存,这些曾被市场视为“废纸”之物,恐怕早已被滚滚的历史长河所淹没殆尽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献保存是如此,而一个地区的文献保存难道不也是如此吗?故钱镜塘生前好友张宗祥先生曾为其题诗云:“收拾故乡旧文物,半生辛苦重钱郎。”
当我站在这些展品前,
不禁使想起了启功先生
尝在《跋楝亭夜话图》中
的那段话
:“法书名画,昔人每以三品论之,盖谓神与妙与能也,窃尝以为未尽。夫徒侈高古,康觚为宝,所谓骨董羹,只供好事家陈设者,下品也。笔精墨妙,足豁心目者,中品也。或以见先贤之行谊,或以测艺海之渊源,文献堪征,展卷如与古人相悟语,则无论零缣断墨,罔非上品。”
不禁为之赞叹:“
钱先生独具慧眼,学识超群,使得乡贤前辈之零缣断墨不致于灭迹失传,真乃功不可没
不愧是
大收藏家
大鉴赏家!
近几年来已经有人开始研究钱镜塘,因为他是当年上海书画商人中的一个“典型”,也是上世纪前五十年的书画鉴藏史和交易史上的一个缩影、一个“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钱镜塘是一个以量取胜的鉴藏家,这是与他身兼书画商人这一角色所决定的,而经商是必须要有“库存”的。虽然其中有些“库存”在当年可能是滞销之物,但到了现在却变成了极为珍贵的文献史料。另外,钱镜塘还有许多的书画题跋、鉴赏笔记和购藏记录等文字资料,他曾想将之整理成书,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今不知这些资料尚存于人世间否?这对研究民国书画交易史和鉴藏史来说,或许是一个难以估量的损失。
最后,将几个数据和一些轶事记录于此:钱镜塘一生鉴藏和经手过的金石书画约有五万余件,堪称现当代第一人。自
年起,他先后捐赠给国内各地博物馆的书画作品有三千九百余件,也堪称当代第一。在“文革”浩劫期间,钱镜塘被抄没的书画和文物有十几辆大卡车之多,后来仅发还其中一小部分。而当年被抄没而散佚的许多书画珍品,现有些已陆续出现在国内外的拍卖市场中。传说当年吴湖帆决定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残卷《剩山图》售于浙江省博物馆,是由于沙孟海和谢稚柳等人从中反复做了“劝说”工作的缘故。而其实此事真正的策划者和说动吴湖帆的人应该是钱镜塘。
钱镜塘晚年对这个世界已深感心灰意冷,精神上也疲惫不堪。他曾因此请好友钱君匋先生写了一幅对联——“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钱镜塘二十六岁小像(1932年) 张大千为钱镜塘作《草堂读书图》册页 张伯英题跋
( Sat, 6 Nov 2010 12:30:16 +0800 )
Description:
年来,我聚精会神和心无旁骛地只做了一件事:中国绘画史研究。以绘画求索历史,以著录辨析流传。与古人为友,借典籍为师,披览赏鉴,时有新得。其中之
,真难与桃花源外之人道也。我由此相信:
绘画其实是
中华文化史上最生动、最有力、最有实在性的一种物质上的表现,也是这个民族
形式而表现的一部精神史
和观念史
绘画史研究已经成为一门综合
人文学科的今天,我在除了阅读绘画史
书籍、论文和鉴赏了大量的作品之外,还阅读了许多历史、文学、文化史和社会史等方面的专著。我多年来一直有
这样的
理念:
绘画史的研究应该与其他的人文学科
中西理论或方法
‘贯通’,
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因为
任何一门现代人文学科都应该
开放性
的和兼容性的,就绘画史的研究而言,不仅要解读作品的本身,还要有“知人论世”之辨,所以对其他人文学科的熟悉和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所收入的二十篇
,大致可分为“画史个案”、“鉴藏人物”、“古人品藻”和“西方美术史学”四个部分,都是我在读书与读画之余
个人的肤浅之见,其中
和瑕疵
在所难免。
学术研究
写作,永远都会受到
和作者学术素养高低的限制。但我还是决定将它们结集出版,以祈方家不吝指谬,助我将来
能够不断的
提高和进步,因为学术
天下之公器
另外,我想通过对经典文献的阅读和对名迹名作的欣赏,以求自己在精神上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升华。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与鉴赏其实也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象征。
我在学术研究上并未受过真正的专业训练,我也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但我是一个愿意终身学习的人。我多年来一直遵循这样的学术理念:“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我要以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知识,毫无保留地告诉给那些从事此方面研究和学习的人,提供给他们一些参考或借鉴。希望通过我们大家共同不懈的努力,从而使得中国绘画史研究能够成为一门令人尊敬的现代人文学科。
的读书、写作和读画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海内外朋友无私而真诚的帮助。如果要在此一一列举他们名字的话,那恐怕将会很长很长。千万年来太阳旋转不停,而它的幸运之光竟照在我一个人身上。我在此要真心感恩地说一声——“谢谢大家!” ( 2010,10,28)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