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远雕刻核舟的时间与苏轼 赤壁赋游赤壁的时间有什么关系

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学习采用总说分说的结构形式和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书物的写法。
3.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简洁、周密、生动。
教学设想
1.安排两教时。
2.讲课时放该课的幻灯片以加强直观性。
3.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1)看阅读提示、课下注释①,了解作者和出处。
(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
(3)读准生字和多音字的注音。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正音、正字;读熟课文;了解文章的结构;由讲、分析第1、2、3段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核舟记,即用文字记述用核桃雕刻成的一只小船。该文属介绍具体字物的说明文。结合注释①弄清本文的出处及写作时代。结合阅读提示,了解作者和对本文的概括介绍。
(二)正音、正字。
检查预习(出示投影片,为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贻有奇黍篛篷糁髯 不属 椎髻 趾 虞山
教师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投影片)
为宫室( )峨冠( )手卷
两膝 衣褶 甫 曾不盈寸 尝贻 轩敞 袒胸 题名(题、提)壬戌(戌、戍)为楫(揖、揖)
还要往意通假字: 诎( )同 屈"衡同"横"简同"拣"
(二)朗读课文
可单独读、领读、分组读,也可齐读。
初读:边读边识生字,读通语句。
再读。熟悉、巩固字的读音、了解课文各段所写的内容。
(三)理清文章结构
每个同学(或两人一组)在了解课文各段所写内容之后,思考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讨论,归纳:
课文可分三部分。首尾两段为总说,中间四段为分说,即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研读细部
在串讲、翻译每一段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
②注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③概括段的主要内容
④提出写法上的特点如说明顺序、详略安排及语言特色等。
1.读讲第1段(可一人,也可两人一读一讲)
同学讲后,教师补充、归纳。
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奇巧、因势象形、贻、泛。注意:"曰",这里可解作"名叫"。
重点虚词:
以:介词,用。为:动词,做,这里是"雕刻" "罔;否定副词,没有。尝:时间副词,曾经。 盖:句首发语词。云: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核舟一:古汉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省略量词,即一只核舟。
内容要点:
总说,简要说明核舟雕刻人的生活时代、姓名及其精湛技艺,引出核舟的来历,点明核舟的主题。
语言简洁、周密:"径寸"、"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不"等词语印证"奇巧人"。
齐读、记忆、初背。
2 读讲第2段课文(方法可同上)
重点实词(包括短语):
有奇、许、轩敞者、相望、惨
重点虚词:
为:动词,是。覆之、闭之、糁之:"之都是代词,但指代不同。
内容要点:
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
语言简洁:
"中"说明船舱的位置--一作者先介绍船的中间部分。"八分有奇"、"二黍许";以舟小衬托景物之多,说明雕刻技艺惊人;"八扇"、"启"、"闭"、"对联"写核舟雕刻工艺之精。一边读课文,边看幻灯片,记忆这一段说明的内容。体会作者的语言技巧。
问:"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响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问: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讨论后,明确。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熟读、初背第2段。
3.读讲第3段课文。(边放幻灯片)_
重点实词
峨冠:前面省略了动词"戴"。如有所语、比、类、矫首、人属、讪、历历
重点虚词: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的"的",指人或物。
内容要点:
这是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武、黄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这是表现雕刻主题的重点内容。
详略安排上,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助主题。介绍顺序是先写苏黄(由合到分,由上到下,再由分到合),次写佛印。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语言的生动,集中表现在人物雕像的描摹上。
问: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明确:"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问:文中写苏、黄的俯首阅卷,和写佛印的"矫首昂视"的神态,有什么含义?
显示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教养,表现出的不同神情、气质、风度。表现作者观察之精细。
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熟读,按介绍的层次,记忆内容,初背。
(五)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生字、词及前三段的有关注释,翻译课文的第1.一3段。
2.背诵课文第1、2、3段。
第2教时
教学重点
串讲,分析第4一6段课文;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及步骤--
(-)检查复习(笔答题用投影显示)
1.技课文的词语填空,并给该词注音和解释词义。
(l)_()不因势象形,各.()情态。
(2)中_()冠而多_()者为东坡。
(3)_()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_()
(4)卧右膝,()右臂支船
2.口头背诵课文前三段并概括段意。
3.从"尝贻余核舟一"、"苏黄共阅一手卷"两句,说说数词的用法与现代有何不同?
(二)读、串讲、分析第4段课文
重点实词、短语:
横卧一揖、衡、若啸呼状(好像撮起嘴唇大声呼叫的样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横卧一揖:手放着一只桨。古代汉语省略量词、数词直接和名词组合。
内容要点:
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
问:这一段描述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写右边舟子,以动为主,突出他手攀有趾的粗护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以静为主,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足见雕刻艺人之精工,作者揣摩之细微及说明语言的简洁、生动。
问:这里写"揖横卧,一舟子休息,一舟子烧茶"说明什么?
明确:船是停泊,写首段"泛"字相照应。
熟读第4段,注意说明顺序:先写中间一挥,再写左右Th舟于。初背。读、串讲、分析第5段。
重点实词、短语:
夷题名(题,书写,这里指雕刻。题名:即雕刻了名字。)文曰(文字是)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常附在表字之后。)细若蚊足:笔画像蚊足一样细。
重点虚词:
其上、其色墨、其色丹:"其"都为代词,但指代内容不同。
内容要点:
这段写船底,主要写题名和篆章。
在船底刻上题名和篆章,可见构思精巧,技艺精湛,与首段相照应,再次体现语言周密。
问:这段与前三段合为文章的第二部分,谁能小结一下?
同学们发言,教师补充,归纳。
这是"分说"的部分,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舟上人物和题名。写得简明,细致,有条不紊。从总的布局看,先写正面,后写背面。从正面各部分看,先写中间,其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从详略看,详写的是船头三个人物,略写的是船尾人物和船底。
问:为什么详写船头三个人物?
明确,根据雕刻作品的主题决定,船头三个人物是重点内容,故详写。
最后看文章结尾,齐读。
重点实词、短语:
盈、简、修狭、灵怪(神奇、含有"鬼斧神工’它意。)
重点虚词:
为:刻有三十有四:"有"同"又"曾:还嘻:叹词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
人五:古代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且可放在名词后面,即五个人的意思。
内容要点:
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核舟技艺的赞叹结束全文。
问:此段中"而"字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转折连词,突出小小核舟所刻东西之多,与开头"奇巧‘相应,突出中心。
齐读(尽量背诵)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同学们讨论,然后归纳:
本文描述了在桃核上雕刻成的小船和船上众多的人、物的情态,生动地反映并赞扬了我同古代工艺美术品的卓越技巧,表现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周密、生动。结合前面的分析,做课后练习一。
课上口头练习:不看书,依次介绍核舟上船舱、船头、船尾的情形。
核舟记(二)
教学目的
一、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突出重点的写法。
二、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材料,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核舟"的形象。掌握这个特点,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共阅一手卷"的神情,又以佛印的"矫首昂视"为烘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也说明了他"泛舟赤壁"的由来。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这是因为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如果只看字面,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这个难点解决了,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
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应当说明的是,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这样做不仅必要,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
三、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熟悉课文大意,讲解第一段,诵读第2.3段。
第二课时:诵读第4段,略讲第5、6段,分析写作方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
四、预习要求
1.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
2注意下面的字的读音(书上来注音的要查字典):
贻篛篷八分有( 4 )奇掺髯
褶( )矫( )楫髻(…篆( ) 曾( )不
注意下面的字跟哪些字相通:
诎(屈)衡(横)简(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然后问:
①"核舟"的雕刻者是谁?
(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末尾姓、名、字并称,是正式的称法,这是雕刻家自称,但也可用于称人,如苏武《方山子传》中"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
②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是雕刻家取的吗?
(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船背无"大苏泛赤壁"字样,从"盖……云"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姑且以此命名。)
二、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头子魏忠贤,被捕下狱遭暗害。魏学洢扶枢还乡,悲愤而死。他一生没有做过官。
2课文系节选,但只删去一小段。被删节的是。(上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鬼犹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通"眉")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 必疑其遵,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下接课文本句)
[说明]只述此段大意,但要强调作者的"详瞩"(细致观察)精神,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
三、朗读全文
三.正音(见"预习要求")并标段号。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教师范读全文(能背诵最好)。
4.学生齐读全文。
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不要求读出语气。
〔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再划分节奏为好。
四、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仍用一字一顿读法;教师再领读一遍,读出节奏。
2.讲词语:
(1)"为",为英语中的"make",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可以说"为学""为文"。这里指雕刻。
②"罔不",是常用语汇。问学生"罔"可用哪个字来替换("无")。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
③"因势""象形"可以读断,即"因其势而象物之形"。
"象"是动词,摹拟的意思。
3.概括本段内容(用讨论方式)
①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板书加圈字,下同);
结合课文:径寸之木,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木石,极言雕刻范围之广;"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极言技艺之精。)
②交代赠核舟事。
(可以问学生"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
五、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个掌故作题材的。
六、诵读第二段
此段和以下两段的基本教学程式是:①学生用一字一顿方式齐读一遍,教师按节奏领读一遍;②解释词语,概括段意。③练习背诵,并在试背过程中作诵读指导④以提问方式外导学生弄清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以下只写解释、指导和提问的内容,不写过程。).
1.解释和指导:
①首句读法:"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其余四字句均作二拍,二字一拍。
②按这样的顺序记诵:舟首尾--舱。舱上篛篷--旁开小富。窗启--雕栏。窗闭--见字。
2.提问:
1) 山高月小"等四句为什么脍炙人口?
(这正是在船上所见到的景象,一写水上,一写江边;一写秋景,一写冬景,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②雕刻者刻此16字,有什么意图?
(借文坛掌故暗示舟在赤壁附近的江上。)
七、诵读第三段。
1.解释和指导:
①读法:"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
②佛印:与苏轼极要好。在黄州时佛印曾函请苏轼吃"皛(jiao)饭"(一碗米饭、一杯白水、一碟盐),苏轼则以请吃"毳(cui)饭(饭也"毛",水也"毛",盐也"毛"--"毛",黄州方言,没有)回报。
③注意层次:首句写三人的相对位置;第2至5句写苏、黄;第6至7句写佛印("总一分"式写法)。
2.提问:
①雕刻家是用怎样的方式让人识别这三个人物的?
("峨冠多髯"是苏武的外形特征;佛印是和尚,一望而知;余下一人可谁知是苏轼的好友黄庭坚。)
②为什么雕刻家选用了"共阅手卷"这个细节?
(联泛舟的背景来看这个细节,是足以表现人物的闲适生活和旷达胸襟,这正是雕刻品的主题。〕
八、留作业
背诵第2、3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略)
二、诵读第四段
1.解释和指导:
①"横卧":横放。楫横卧,以示不用。
②读法:"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③也是"总一分"式写法:前两句总写,以辑定位,故先出拇。后两句分写,先出居有者,后出居左者--
2讨论:舟子只能算陪衬人物,为什么把他们的表情动作刻得如此细致?
(雕刻品是静止的,但"泛舟"的主题却要求给人以动的感觉。从揖"横卧"和两个舟子的自在神态可以看出,这时候的船正为《后赤赋》上说的是"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体焉",这就有了动的感觉了。再加上居揖右那个舟子的"啸呼状",还可以想像出此时江上有风,风助船行,"泛舟"的意味更浓。)--
三、连贯诵读第2至4段(过程略)
四、学生自读第五段
1.齐读一遍后,先解释"题名"加"篆章"是我国书、画、雕刻作品的惯例,有防假冒的作用;然后就内容提出一些小问题(如有哪些字,什么颜色,清晰度如何)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
2.读《前赤壁赋》开头:"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让学生对照"题名",看看有何异同。
(雕刻家刻此作品也是在"壬戌"之秋,这也许是一种巧合,但无论如何也可从中看出雕刻家对苏轼当年的遭遇是感慨很深的--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
五、小结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学生讨论后,归纳要点如下:
1.原材料桃核"修长",宜刻成舟形。关键是"泛舟"的主题要求将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核舟"上 。
2.苏轼是主要游览者,但必有同游者,由此而想到苏轼在黄州时过从较密的黄庭坚和佛印;再将苏轼当时的闲适和旷达心情集中到与黄"共阅一手卷"上来,使主题思想变得极其鲜明。
3.借苏轼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点出游览地点和舟四围的景色,使"核舟"的艺术空间显得极其宽阔。
4.通过"一楫横卧"点明船在随水飘流,静中有动。
5.舟子"啸呼",使人感到江上有清风徐来;佛印"矫首昂视",使人感到四周景色在不断变化,也是静中有动。
五、学生自读第六段_
让学生合上书本,想想:假定自己看过这样一件艺术品,最后还想说些什么。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如能涉及被删节的原文内容,应予表扬。
讨论后可归纳如下:①统计数字承第2至5段,极言细节之多;②’借不盈寸"承第1段"径寸之木",又承第2段"八分有奇",极言原材料之小;③自然导出赞语"技亦灵怪矣哉",点明全文中心。
六、小结写法--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
讨论后归纳成三点:(1)正面是艺术品的主体,反面是附文,所以先写正面后写背面;(2)舟长是整体,前、后、中是部分,所以先写整体后写部分;(3)中间带有背景性质,船头是主题所在,船尾是陪衬,所以先写背景,次写主题,最后写陪衬。
七、完成练习一第1题
1)略一。
(2)先找出译文的毛病:①"从头至尾即"长度",此四字可删。②"竹篛做成的篷"是解释·不是翻译。③前一个"可以看见"也是多余的话。④"八个字"可删,其义自明。⑤"石青"本有"上色"作用,"上色"多余"
附参考***为下:、
船身长大约8分多一点,高两粒黄米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上面盖着篛篷;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开窗看,两边有雕栏相对;关上窗,可以看见有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每个字都涂了石青粉。 (比原译约少 80字。)
八、布置预习下一课
《核舟记》(三)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一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高可二黍许 d.雕栏相望焉 e.神情与苏、黄不属 F其船背稍夷 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③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c.可高可二黍许珠可粒粒数也 (解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姐,分别整理,尝试命题,然后进行比赛,寓学于乐,增强识记效果。) (5)课文总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
(解说: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为下面的品味等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朝进
二、具体研习
三.研习第3段。
(1)船头3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印说起?
(解说: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说明顺序。)
(2)何以看出船头3人中间坐的便是苏东坡?
(解说:这一问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件雕刻品的主题是苏武游赤壁,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件雕刻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弓l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山高月小"等引文,从人物身份等等来考虑。总之,是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3)共闯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
(解说:这一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态;也可以让学生作简单表演,创设情境,体会当时3人的心情。) 2讨论本文的中心。
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解说:这一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与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题区分开来。)
三、欣赏品味
1.品味王叔远精妙的构思。
(l)照应。既开小窗,便可"启窗而观";既挂念珠,便可"历历数也"。
(2)暗示。对联,增加文化内涵;"横卧一楫",暗扣"泛赤壁"。
(3)色彩缤纷(蓝、黑、红)。
(解说:此题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精读的习惯,同时也可培养其观察、思维的能力。) 2.品味末段文字删削之意图。原文结尾为: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糜了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骗,今乃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
(解说: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能力,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不必定于一尊。求全责备。)
四、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件给你留下较深印象的工艺品,依照本文的说明顺序(总一分一总,中一前一后)写一篇说明性短文。语言尽量做到生动、简洁。
(解说:能力迁移的重点有二,一是说明顺序,二是语言特点。)板书设计(附板书图) (解说:这一板书主要想呈现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用①②等标注的是文章中实际说明的顺序,目的是更直观地反映出作者对对称美的一种追求。)
关 文 章
-----------------------------------------------------------------------
中国基础教育网 版权所有,2000-2002
Copyright
2000_2002 cbe21.com.All Rights Reserved人教八上23.《核舟记》
作者:任玉霖
 来源:
 时间:2006年10月11日 
23.《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总-分-总),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学习本文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读想法、发现法、探究法、点评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我国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
2.收集我国民间艺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重点难点】
1.体会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2.记:古代的一种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3.核舟究竟有多大?
我国古代历来有“累黍定尺”的做法,清代以前是横向累黍百粒为一尺,而清代则是纵向累黍百粒为一尺。有人曾做过实验,黍子横排一百粒约合23厘米,纵排一百粒则为32厘米。也就是,清代以前一尺长约23厘米,清代一尺长约32厘米。一九七五年,我国天文史学家伊世同先生,从元代制造的铜圭残件上发现了当时量天尺的刻度,通过考定,一尺长24.5厘米(《文物》1978年2期《量天尺考》)。
《核舟记》一文的作者魏学洢及核舟的雕刻者王叔远均为明代人。明代的度量衡基本延用了元代的标准。我们姑且以元代的一尺长24.5厘米即一分等于0.245厘米来推算核舟的长度和高度,那大约是1.96厘米长,0.49厘米高。
4.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人教七下20.明·林嗣环《口技》就出自《虞初新志》。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ǎnɡ)膝(xī)褶(zhě)髻(jì)倚(yǐ)戌(xū)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重点词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打开
比:靠近
不属(zhǔ):不相关连
了了:清清楚楚
曾:尚,还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5.通假字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同“父”,男子的美称)
6.一词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奇特)长约八分有奇(jī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动词,表存在)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木材)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做)文曰“初平山人”(是)
以:能以径寸之木()以至鸟兽、木石()
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可以)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制,做)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为人五;为窗八(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制,做)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并列)启窗而观(表示修饰)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示转折)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事物的一方(或一头))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词)此中人语云(说)
7.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
“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细致地介绍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说明的对象是核舟,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奇巧、灵怪”一词。对比:核舟之小--容量之大(雕刻人、物之多)、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
2.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概貌),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介绍船背(顶部)--题名、篆章。
3.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
第二部分(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一层(2-4)介绍舟的正面,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
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中”“左”“右”,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第1段中点出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神情与苏、黄不属”句,概括说明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后者是僧人,不受世俗的礼法拘束。同时,物以类聚,佛印的形象对苏东坡的性格与精神倾向也是一种暗示。
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
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动),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静),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5-5)介绍舟的顶部。
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第三部分(6-6)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收束全文,点明中心。
4.文章细致地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四、质疑探究
1.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
苏轼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后两篇《赤壁赋》中都提到有“客”相从,只是没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苏轼在黄州生活时期的好友佛印和黄鲁直。苏轼的“峨冠多髯”,史书上有记载,容易表现出来;佛印是僧人,也不难刻画出他的外形特征。这就进一步形成了以苏轼居中,鲁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设想,再以“苏、黄共阅一手卷”表现二人的闲适心情,以佛印的洒脱神态作衬托,又将三人置于船头的显著地位,画面的主体部分就突出了。
2.这的确是一次水上游览活动(即“泛舟”)。
为了给观赏者造成一个江上泛舟的实感,雕刻家精心地设计了一个“舟尾横卧一楫”的细节,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烧茶,都是很悠闲的样子,跟苏轼《后赤壁赋》里“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觉得静中有动。
3.“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雕刻家巧妙地借助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这是雕刻家的一个大胆的艺术创造,实际上是通过观赏者的文字想像能力来表现生活中的实在图景,是一种“移植”的手法。
4.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5.文言文使用数量词的方法和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①苏、黄共阅一手卷。译:苏(东坡)、黄(鲁直)共同观看一轴手卷。
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拉开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把抚尺而已。
③又用篆章一。译: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一手卷”“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一舟”,文言文中数词和名词直接组合;现代汉语一般要在数词和名词之间加上相应的量词,如把“一手卷”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一轴手卷”。
“篆章一”“人五”“窗八”,文言文中数词可放在名词后面,现代汉语一般没有这样的语序。
6.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五、总结全文:
1.全篇仅400余字,却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观赏核舟,恍惚间已经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把上面雕刻的复杂琐细的物态述说得精细详尽,匠心布局、唯妙唯肖、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各具特色,意趣盎然。使人一目了然。不仅完美地再现了“核舟”的形象,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获得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力地表现出雕刻家王叔远的聪明才智,绝妙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他及其作品的赞美之情,足见文章结构的严谨、精巧和语言的准确、精练,不愧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
我们不能不赞叹:正是: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2.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六、拓展延伸
中渚[1],有螺蚌相遇岛间。蚌谓螺曰:“汝之形如鸾[2]之秀,如云之孤,纵使卑朴[3],亦足仰德[4]”。螺曰:“然,云何珠玑[5]之宝,天不授我,反授汝耶?”蚌曰:“天授于内,不授于外。启予口,见予心,汝虽外美,其于内何?摩顶放踵[6],委曲[7]而已。”螺乃大惭,掩面而入水。
[1]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2]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3]卑朴:低下朴陋。[4]仰德:德行令人敬仰。[5]云何:为什么。珠玑:珍珠。[6]摩顶放踵:从头到脚。[7]委曲:这里用于形容螺的形状。
1.蚌说螺的形体如“鸾之秀,云之孤”,你说螺的形体还像什么?再写出两个比喻句来。
2.当螺问及蚌,为什么珍珠这样的宝贝老天不授予自己而给予了蚌时,蚌的回答中有两句十分关键的话,这两句话是。
3.有一个成语的意思是“肩并肩,脚碰脚”。其结构与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同,这个成语是
4.螺之所以大惭,是因为。
5.请在这一个故事的结尾写一句话,概括寓意。
参考***
1、①像“山之塔”②像“云之峰”(言之有形即可) 2.天授于内,不授于外。 3.“比肩继踵”或“摩肩接踵”。 4.虽然外表美丽,实则内心毫无价值。 5.衡量物的分量,要看重内在的价值。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季弟(1)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2)历历可数,城颠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3)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4)。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耳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5),负卷帙(6)踉跄行,若如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7),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8)七级,距滩半黍(9)。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10)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11),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12)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13)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意(14),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15)!”
注:(1)季弟:最小的弟弟。(2)雉(zhì):城墙垛子。(3)桴(fú):鼓槌。(4)章:棵。(5)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里借代和尚。(6)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7)小陀(tuó):小和尚。(8)浮屠:宝塔。(9)半黍:半分长。(10)舣(yì):船靠岸。(11)半规:半圆。(12)招提:佛寺。(13)隐:凭、靠。?(14)各殊致意:情态各不相同。?(15)殆谓是欤: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两文非常相似,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
不同之处在于: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全文翻译: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象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象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象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象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象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唐代诗人张继有一首饮誉古今的七绝《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描写了姑苏城外枫桥和寒山寺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寂寞的情调,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怀,而《核工记》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则是此诗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全文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显示出雕刻者技艺的精湛和雕刻艺术的精巧。
首先,桃坠形体之小与雕刻人、物、景、人事之多形成对比,突出“奇巧”。桃坠“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说明桃坠体积之小,显示了桃坠工艺品的精巧。结尾“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隐几,煎茶,统为六。”众多人、物、景、人事都是雕刻在“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坠上,这种对比充分说明了桃坠的巧夺天工。
其次,人物神态之活与情态之细形成对比,突出桃坠之“妙”。作品写更夫“若寒冻不胜者”的神态和情态,渲染了深秋冷落的自然景色;又如写寒山寺“户内一僧”则是“侧首倾听”,“松下东来一衲”又是“负卷帙踉跄行”,而舟尾小童是“拥炉嘘火”,钟阁叩钟者是“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以上这些描写,既有粗线条的勾勒,又把人物最微妙的情态描述出来了。避免了枯淡,使文章显得生动感人。人物的神态和情态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突出了桃坠之妙。
第三,意境深邃与文字浅显形成对比,突出桃坠作品之美。桃坠“长五分许,横广四分”,上刻人、物、景、人事,文章描述文字虽浅显,却富有诗情画意。本文中,桃坠雕刻的重心凝聚在两处:一是寒山寺,一是小舟,扣住了诗的题意。先看寒山寺,依傍山麓,古松掩蔽。房门虚掩,一僧于屋内侧首倾听。他是听松涛声,还是听潮涨声?都不是。他是倾听人的足音,在等人。这样,僧的焦急之心不言而喻。这由“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可知。在这深夜中,“踉跄行”、“仆仆前”正说明事情非同一般。再看另一个画面:“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写客伏在小桌上小睡,像是要醒来的样子,点明了行客心事重重,揭示了行客愁闷落寞的情怀,以至于夜半三更,难以安眠。而残月半弯,疏星数点,潮声阵阵,无疑又为行客添了几多愁绪。这样,文中所介绍桃坠微雕世界的两个主要画面,都突出了一个“愁”字,完美地完成了诗的意境的体现。这些描写,用笔经济、简练,文字浅显,却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
3.《核舟记》课文删节部分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也哉!庄列所载①,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②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今乃亲睹之,繇是以观③,棘刺之端④,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注]①指《庄子》与《列子》。②须麋:同“须眉”。③繇:同“由”。④“棘刺”句:战国时有人在燕王面前夸说能在棘刺的尖端雕刻母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4.课文助读
宁波发现稀世珍宝 专家解开核舟四谜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收藏界的一大新闻,引起各方强烈反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历史博物馆史树青研究员等文博专家专程赴宁波,对该桃核舟作了鉴定,确认为明代精湛的手工艺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最近,专家们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解开了此核舟的四个谜团。
谜之一:此枚桃核舟的雕刻者为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清代笔记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又名叔名,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专家们发现,此枚明代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方位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情况完全一致。同时,此枚明桃核舟首尾长2.9厘米、高2厘米,共刻有5个各具神态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轴,可灵活开关,与《核舟记》描述相吻合。
谜之二:认证此核舟是王叔远晚年力作。专家认为,桃核舟用身着禅衣的佛印正在侍弄一盆盛开的菊花来暗示苏东坡游黄冈赤壁时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设计,突破了王叔远早期作品中通过在画舫的小窗上刻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赤壁赋》名句或“壬戌秋日”等文字来点题的格局,推断完成于王叔远晚年成熟期。
谜之三:此核舟长宽之比属“黄金分割”比例。“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在明代的艺术品中得到应用,这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待深入。
谜之四:桃核舟何以一枝独秀、价值连城?明代果核微雕品类繁富,有桃核、橄榄核、杏核、樱桃核、杨梅核等果核雕刻,为何惟有桃核舟倍受珍视,这一直是个谜。专家们经过对实物研究后发现,主要是由于不同于其他果核外表光滑,桃核有不规形麻纹,无数小孔深入核心,雕刻核舟设计布局极为艰难,工艺要求极高,仅选料往往要万中挑一,因而桃核舟被视为果核雕刻之禁区,在明代仅王叔远一人,在清代亦为数寥寥,只有几位大师能雕刻。其次,自古以来民间一直把桃木奉为压邪扶正、避凶趋吉的物品,如桃符、桃梗等,因而《古玩指南》一书将桃核舟列为宫廷秘藏,达宫显贵奉为宝中之奇,贵于金银。长期以来,海内外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直未发现过明清两代美仑美奂的桃核舟实物或图片,大陆出版的《国宝大观》一书只能将一枚珍藏于台北故宫的清代雕刻的长达3.4厘米的橄榄核舟奉为国宝。专家们认为宁波发现的明桃核舟是世上现存果核舟中雕刻年代最早、形体最小的核舟,这一国宝的失而复得,填补了我国现存明清桃核舟的空白。
(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
拓展阅读
最新热门
精彩博文
最新推荐
论坛热门主题
中华语文网版权所有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和平南路45号语文报社 邮编:030024
***:0351-6378187 订报查询***:0351-6378118核舟记船头坐三人为什么把王叔远和苏东坡安放在中间呢?
悬赏分:5
解决时间:2010-12-23 19:55
提问者:
最佳***
对,这里主要刻得是苏轼游赤壁,并写下《赤壁赋》,鲁直和佛印是陪他一起游玩的,是他的朋友。
还有,LZ纠正一下,船头没有王叔远。。。⊙﹏⊙b汗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对我有帮助
回答时间:2010-12-7 17:50
回答者: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0-10-4
2009-10-3
2010-12-11
2010-10-27
2008-9-21
其他回答
因为,核舟记的主要人物是苏东坡。
前面也写:“盖大苏泛赤壁”
回答者:
2010-12-6 19:01
此文主要是对苏东坡游赤壁,以此为内容展开写的。
回答者:
热心网友
2010-12-6 22:51
因为,核舟记的主要人物是苏东坡。
前面也写:“盖大苏泛赤壁"所以应把中心人物放在中间
回答者:
2010-12-22 20:19
分享到:
用户名: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2011 Baidu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