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美利坚脖子上的一串明珠
金羊网 2003-07-21 14:25:47
www.ycwb.com
美·国·名·校·游·记·趣 在美国,可游历的地方有很多。或欣赏五光十色的拉斯维加斯赌城,或轻抚费城“独立钟”的那道裂缝,或眺望浓雾深锁的金门大桥,还可以摸摸华尔街上牛哄哄的铜牛鼻子……然而,徜徉在美国顶尖的名校里来几个深呼吸,感受草木丛中飘逸出来的湿润氤氲,浏览古老建筑的气宇不凡,体味莘莘学子的青春活力,何尝不是一次难忘的游历! 图:哈佛校园里几乎都是些老建筑,多为红色砖墙,尖尖的屋顶或赭红或青灰,庄重而深沉。 历史的哈佛 比美国独立还早一个半世纪创办的哈佛大学,坐落在美国东部波士顿最负盛名的“大学城”———剑桥镇。它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 这里离纽约不到4小时车程。驱车跨越如绸带般系在波士顿腰间的查尔斯河,掠过马路两旁披满冬雪的树木和一栋栋欧式建筑以及餐馆、酒吧、银行、邮局,不知不觉竟入了哈佛校园。没有校门,没有围墙。 图:建于1720年、哈佛校园里最古老的教室。 创办300多年的哈佛,校园里几乎都是些老建筑,大多为红色砖墙,尖尖的屋顶或赭红或青灰,庄重而深沉。披着雪花的约翰·哈佛的雕像注视着面前匆匆走过的一群群师生和那被几条石径切分成几块的大草坪,草坪上散落地立着几棵只剩树干却挂满冰凌的大树。 所有来到哈佛的人都以与哈佛雕像合影为乐事。特别是要按传说那样摸一摸哈佛的铜靴,祈祷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们学业猛进,将来考进哈佛大学。经年累月,你来我往,直把这座立了260年的雕像铜靴摸得锃亮油光。可是鲜有人知道,这座雕像竟有三处谬误:基座所刻哈佛大学的创办时间非1638年而是1636年;约翰·哈佛并非学校的创办人;雕像也非哈佛本人的模样。 图:哈佛图书馆的藏书量居全美名校之最,如果拿这里380万册的书铺路,可铺一条50英里长的路。 据传,200多年前一位哈佛的学生执意要为约翰·哈佛立像,却苦于不知道他的模样,遂找来一位据说长得有点像哈佛的年轻人,然后根据他的长相塑像。此事虽与哈佛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相去甚远,但哈佛人的洒脱幽默可见一斑。 可是,无论哈佛的历史积淀有多么厚重,但学生们却一点不“迂”。每逢周末,他们会在哈佛广场四周的餐厅、酒吧聊天说笑喝啤酒。广场一侧那几栋颇为气派、被称为“贵族俱乐部”的艾略特学生宿舍,一些富家子弟或“嬉皮”学生便会穿上晚礼服,开着豪华轿车,到附近的卫斯理女子学院约会漂亮女生。 也许正是历届学生们激情四溢的学院式生活,缔造了哈佛的生命之源与校园精神———古老但充满活力,青春和追求真理。至今,有30位诺贝尔奖得主、6位美国总统和29名普利策得主是哈佛的学生。 雄伟的西点 在美国顶尖名校里,风景最美的要数西点。当日,记者是从费城至新泽西然后驱车取道西点军校。其实,西点是个地名,它在纽约以北60英里处。由于它地处西点哈德逊河,而该处又是美国史上有名的军事要塞,遂使西点成为闻名全球的军校的代称。 图:地处哈德逊河的西点,是美国史上有名的军事要塞。 图:军校展览馆里,细数了它那灿若群星的校史———从西点出来的学生有3700多人成为将军。 西点背倚逶迤的黛青色山峦,面向波光粼粼的哈德逊河。春来碧空如洗、青山绿水;冬临漫天飞雪、银妆素裹,是美东最有名的风景胜地之一。 校园总面积达16000公顷。校内的道路、广场、教学楼都以美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将领的名字来命名。最引人注目的是校园中心区那大草坪和半山腰上一组用花岗岩砌成的哥特式的建筑,直如雄伟壮观的古城堡群落一般。“西点之父”塞耶以及华盛顿、巴顿、塞奇威克、柯休兹柯、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等大大小小14座雕像和纪念碑点缀校园其间,仿佛告诉人们军校昔日的辉煌。 西点的辉煌让人目不暇接:有3700多名学生成为将军。美国历史上出现过5位五星将军,除乔治·马歇尔外,其余4人全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格兰特和艾森豪威尔后来更成为美国总统。海湾战争期间,统领“沙漠风暴”的美军驻海湾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也是西点人。前不久,西点的毕业生、被军校师生戏称为“阿拉伯疯子”的约翰·阿比扎伊德,被任命为伊拉克战争的中央司令部副司令。难怪西点有“美国将帅摇篮”的美誉。 从西点出来,在军校旁边有一座优雅小镇。随便找家餐厅坐下,一看周围几桌都是些西点的教官。这就印证了西点的校规———除了教官,学员只有到了高年级才可以去餐厅喝酒、到咖啡馆聚会。因为西点培养一名军事人才,约耗资25万美元。 图:西点校园里,“西点之父”塞耶以及华盛顿、巴顿、塞奇威克、柯休兹柯、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等“一代名将”的雕像和纪念碑点缀其间。 思考的麻省 从哈佛到麻省理工仅10分钟车程。这里的人习惯把麻省理工称为MIT。因为有哈佛和麻省理工,剑桥镇便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 麻省理工的建筑与哈佛很不同。主要的教学楼出自著名华裔建筑师贝律铭之手,外形四平八稳,以深灰色居多,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像工厂。 图:傍晚时分的麻省理工教学大楼。 图:能在麻省读书的学生绝非等闲之辈,
毕业典礼时内心的狂喜全写在脸上。 能在MIT读书的学生绝非等闲之辈。有人开过这样的玩笑:假如某天一块石头从天而降砸在校园里,十有八九会砸在某个整天琢磨“开放源代码软件与自由软件之异同点”的电脑狂人的脑袋上,或者击中某个正在思考“人工智能的真实用途以及生命科学的伦理意义”的家伙头上。 在校园周围的咖啡店喝咖啡的人多半埋首于手提电脑,显屏上同时开着七八个窗口,在那演算机械工程或是计算机的问题。这与麻省理工强调的办学方针———MIT是一座使人“学会思考”的学府极其相称。麻省理工的才子们喜欢在他们T恤上用科技术语写着各种双关语、俏皮话,乍看起来,仿佛置身于“geek(科技怪才)族”的乐园。 如今,MIT是美国最好的理工科大学,其学术地位与哈佛、斯丹福齐名,三分天下,同列全美之冠。 (未完待续) 新快报记者 许期卓/文 MichaelTommy/图 (紫/编制)
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否则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 金羊网-- 金羊频道 ”
value="徜徉在美国顶尖的名校里来几个深呼吸,感受草木丛中飘逸出来的湿润氤氲,浏览古老建筑的气宇不凡,体味莘莘学子的青春活力,何尝不是一次难忘的游历!
相关新闻:
广东金羊网络传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粤ICP证020010
版权所有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广东金羊网络传讯有限公司
GuangDong JinYang Network &am Information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人民网华东新闻第八版 形象
2004年03月10日
中电电气集团 长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电电气集团营销总经理方翔与国际电工委员会委员狄克在一起
万里长江,奔腾浩荡,一泻千里。滚滚长江在它的下游三角洲,孕育了千年绿岛扬中。这座翡翠般的水上花园城市镶嵌着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中电电气集团。
精彩纷呈的中电
走进中电电气集团,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清洁优美的厂区环境,草长莺飞的绿色“地毯”,无纸化的办公条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处处洋溢着现代企业气息。
这家企业历史不算长,但成长内涵丰富;规模不算大,但风姿绰约,清新秀美。创办于1990年的中电电气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镇办小厂到国内变压器行业的领军企业,从一个举步维艰的企业到与世界500强一同引领市场走向,从一个作坊式的小厂到拥有多个分公司的气派的国家级“双绿企业集团”,中电电气集团书写的是一部传奇发展史。目前,中电电气集团资产总量达到4.5亿元,经济总量突破8亿元,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国变压器行业首家荣获“中国环境标志企业”和“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双绿***,为美国杜邦ReliatraN技术变压器亚太地区特许制造商。
自中电电气集团与美国杜邦合作以来,企业的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正逐步与世界接轨。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SG10产品,无论是原材料的选用,还是“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卓越性能,都已把中电电气集团推向了全国干变行业的前沿。2003年1月,又一个好消息传来,中电自行研制开发的SCB10薄绝缘环氧浇注干变、YB系列高低压预装式变电站、ZGS系列组合式变压器等新产品顺利通过了国家级和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8月份,公司研制开发的35KV油浸式电力变压器、S11系列10KV配电变压器、SR(H)系列β液浸耐高温电力变压器、YBZ型变电站四项产品通过省级鉴定,技术性能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一系列的产品投放市场,给中国配变行业带来了一场新的技术革命,中电成为全国变压器行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和科研开发中心之一。
理念领先的中电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电电气集团的发展速度让人刮目,连续四年顺利实现翻番令人羡慕。轻轻松松与杜邦联合,潇潇洒洒与通用牵手,高新技术强势推进,SG10、β液浸变压器等多个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仿佛在书写一部潜龙在渊一飞冲天的神话,中电公司以其“中电时速”快速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蜕变,成为与世界500强一起引领市场的企业巨人。
中电电气集团飞速前进的步伐,让众多习惯于稳扎稳打的企业家叹为观止:1.8万平方米单体现代化钢结构标准厂房从土建到竣工只用了68天;一个总投资9200万元的大项目,从立项到投产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5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从开发到问世,仅用了半年时间……而这一切的成就无不得益于发展理念的超前与领先。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中电人正是站在世界的高度、巨人的肩膀高看一眼,深看一层,科学决策,从而开启了发展领域的新空间,“亮了东方又亮西方”。
“速度为王”虽不是中电人的独创,但它已融入了中电精神的主流。“我们一直致力打造的‘中电时速’,没什么过深的奥秘,说白了就是用最少的时间办最多的事。”董事长陆廷秀如是说。“中电时速”正是通过理智果断的决策、快人一拍的速度去抢抓市场机遇,甩开竞争对手,引领市场潮流。
“中电时速”带给中电公司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厂房拔地而起,新定单纷至沓来,新市场捷报频传。在“中电时速”下,人们看到的是中电效益的连续翻番,中电品牌的声誉鹊起,中电精神的个性张扬。
中电人从不认为梦想有什么不对。恰恰相反,在中电人的心中,做大做强的梦想一直是他们干事业的动力。他们不仅把“幻想也是财富”挂在公司醒目的位置,也将敢想敢做的作风发挥到淋漓尽致。在中电人的发展历程中,他们就是用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精神和胆识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在别人看来难以实现的梦想。
梦想不断,追求不止。理性,让中电人选择高科技产品,走上了科技兴企之路;激情,让中电人实践着“与巨人同行,与世界同步”,实现了与世界巨企联手共进的梦想;果敢,让中电人雷厉风行,抓住了一次又一次难得的市场机遇。
活力无限的中电
“颠覆过去,创造未来”。这是中电电气集团快速成长的一大秘诀。创新是一种资源,创新是活力的源泉。中电人正是高举创新之剑,不断地创新发展思维、创新发展机制、创新发展举措,培育核心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嬗变,从弱小走向了强盛。
1990年建厂时,中电是当地几十家工程电器厂中渺小的一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没规模、二无技术的中电很难拿到定单,20多名工人守着半死不活的企业苟延残喘。而立之年的陆廷秀受命于危难之时。他接手企业后,重新审视了旧有产品“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审时度势,认为与其吊在一颗树上挣扎,不如另辟蹊径求生,于是把目光聚集在开发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低成本投入的产品上。1991年,一位上世纪60年代的清华大学毕业生走进了他的视野。这位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微波测控系统的相关理论引起学术界轰动,获得国家发明奖,但因缺少资金,科研成果一时难以转化为生产力。陆廷秀决定去圆这位知识分子的梦。1992年,微波测探系列产品在中电问世,当年即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企业从此柳暗花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中电人又开始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时候,一份关于国内变压器行业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中电公司决策层的关注:电力事业发展迅猛,前景广阔,即将展开的全国性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为变压器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内变压器生产厂家纷纷跟上,但是,有些技术“瓶颈”一直难以打开。
中电人心动了。他们决定高起点跨入变压器制造领域,以先进的技术和无可挑剔的质量,迎接这一巨大商机的到来。
这一次的思路创新,让中电人选择了变压器。这一次的思路创新,使中电电气集团从全国众多的变压器生产厂家中脱颖而出。
创新精神融入了中电人点点滴滴的工作之中。陆廷秀这样说:“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不是金钱,不是设备,而是富有求新意识的员工。”
可以说,在法律架构下的中电人,没有不敢为的事;在科学的旗帜下,中电人没有干不成的事。
一言九鼎的中电
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兴。中电电气集团时刻把客户的需求放在首位,以客户的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尺度,一诺千金。以诚信赢得客户,以诚信攻城略地,以诚信结交“知音”。
2003年7月17日傍晚,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受12级强台风影响,苏州新加坡工业园101号厂房突然停电,外商急得满头大汗。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台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10KV电压下高压A、B相高压线圈被严重击穿使得变压器报废。
中电电气集团接到求助***后,立即派出车辆运送新的变压器。与此同时,客户服务中心张洪杰和售后服务工程师魏宏一起连夜驱车前往事发现场,经过当地供电部门和中电电气集团的通力合作,很快恢复了供电,外商对此十分满意。
这次强台风使客户遭到重大损失,集团考虑到用户的利益,到现场处理事故时,按照原先的承诺,对相关企业实行以新换废,***一台新的同型号规格变压器,按实际价款的三成收回报废的变压器,把客户的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受到了客户的交口称赞。
群英荟萃的中电
集引纳百川之势,成放歌四海伟业。中电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必须建设一支“多功能”的企业复合型人才队伍,在广纳贤才的同时,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努力在干部员工中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这种强烈的人才意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加盟中电。集团现有大专以上学历、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300余名,其中,从事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国内外知名专家就有65人。
中电电气集团不仅为各类人才的成长、生活提供较好的软环境,还在集团内实施论贡献定报酬的分配机制,并坚持实行三个倾斜,即:向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向生产第一线倾斜、向劳动强度大的岗位倾斜。对在科技开发、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做出重大贡献者,则给予重奖。
强烈的人才意识,驱使中电建立了在职人才储备库,着力进行人力资源的“二度开发”。在已有的人才体系上,逐步开展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各类培训,力求实现普通员工岗位成才、现有人才再插“金翅膀”的人才战略目标。
“你有多大能耐,给你多大舞台”,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的优秀人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生机盎然的中电形成了人才反哺的良性效应。
来自广东,现为分公司生产部经理的叶爱民原本也有一份较好的职业,但自1996年进入中电公司以后,就再也没有打算离开。这里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了他的创业热情。经过科学的管理和多方努力,他克服了缺少技术人员和熟练员工的难题,将环氧车间月产160台环氧变压器的能力逐月扩大,现已增长到月产1920台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提高12倍,月产值达8000多万元。他只是中电电气集团数百名外地员工中的一个代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支撑起了一个强大的中电,活力四射的中电,充满希望的中电。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电电气集团正以一种创新的理念、宏伟的目标、全新的姿态、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明天!
□宗宏琦 解春玲 朱怀林 《华东新闻》 (2004年03月10日 第八版)
中电电气集团董事长陆廷秀在2003中国电力论坛发表演讲
中电电气集团与杜邦携手同行
中电联理事长、国电公司总经理赵希正(左一)和中电联常务副理事长刘宏(左二)考察中电产品
中电电气集团董事长陆廷秀与杜邦公司全球副总裁威廉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