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贴 有一个好地方(内祥)!
分享到:
] | 发表于:
00-10-14 13:39
手头紧张吗?为网费所烦恼吗?想不想在上网的同时赚点钱以网养网?而且一切都是那么简单轻松?你只需在上网时打开一个小广告条,它只有一指宽,丝毫不影响你作其他事情,但已经开始为你增加收入了!
问:什么是网上赚钱?
答:即用户下载网络公司的广告条,在上网时将其打开,连接到网站的数据库后会看到一些
广告,这些都将显示在一个一指宽的广告条内,不会影响正常上网,用户也无需为广告
做出任何反应。同时网站开始为用户计算点数,达到一定数目后用户就可申请付款,获
得一定的收入。可见上网冲浪赚钱实际上是分享网络广告公司的广告提成,所以必须选
择信誉度高的网络广告公司。
问:应该选择哪一家网络广告公司?
答:现在提供网上赚钱的公司似乎每天都有新面孔,刚出来时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可是最
大的问题就是信誉难于保证,每日忙个不停,屏幕上堆着一大堆广告条,但实际上很多
你根本达不到最低付款标准就已经放弃了,与其每日不停注册下载新的广告条,不如先
稳扎稳打做好已有保证的几家,上网的时间总是限的,普遍撒网不如重点抓鱼,美元不
是你账号中的点数,只有支票寄到了手上才算数。Spedia的点数获取比较严格,所以信
誉最好,是网友使用最多的广告公司。
问:前一阵 edia不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吗?
答:最近网上赚钱公司Spedia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凭良心讲, edia是最有信誉,
回报也是最高的公司。99电脑报对此网站的网上评比为五星级,今年的《羊城晚报》也
有报道。 edia的反***手段很高,国内所谓90%帐户被封,完全是一些作 弊的人不
负责任的危言耸听。最具说服力的是论坛上还有不少网友因为收到支票或帐户好好的未
被封,而为 edia叫屈,这说明 edia还是很可信的。
问:英文网站注册很麻烦吧?
答:其实很简单,有些项目你甚至可以用拼音代替。具有初级英语水平的人就完全可以应付
了。虽然也有一些中文网站,但都是新开张,广告客户极少,而且数据库连接很困难,
付款自然也就没了保障。与其如此,还不如找一家信誉良好、广告客户众多的公司,而
edia作为网络广告的老大,无疑是首选。我少说也用过十多家的广告条,但我现在每
次开机唯一使用的只剩下 edia的广告条了,使用以来,第一个感觉就是稳定,很少有
长时间连不上的时候,第二个感觉就是信誉好,国内收到支票最多的大概就是 edia公
司的了!加之时薪在0.7美元左右,非常不错,开着 edia的广告条的时候,看到上面
的新广告一个接一个,就知道下个月的付款又有保证了。
问:收到支票后,到哪里可以取出钱来?
答:收到 Spedia公司签发的旅行支票后,到中国银行去取。在那里,先办理托收手续(委托
银行收款),手续费为支票金额的千分之一。待中国银行从美国银行收到此款项后,就会
通知你去取钱了,这其间大约花费2-4 星期的时间。
问:Spedia 公司付给我的钱是美元还是人民币?
答:Spedia公司付给你的的旅行支票是美元,你从中国银行取出的当然也是美元了。除非你
特别声明要人民币,那么中国银行就会按当时的外汇牌价把美元兑换***民币付给你。
问:为什么Spedia愿意付钱让我看广告呢?
答:通常商家付10-30美金/1000个广告,在你使用SpediaBar的时候,它每分钟至少显示2个
广告,这就是说,如果你有1000点的累积,意味着你已经至少看了2000个广告,那么
Spedia从商家那里可以得到至少20美金,它付给你的钱只不过是它广告收入的一部分。
我想,你现在也明白Spedia为什么会付钱给你了。当然各位在上网赚钱的同时也要付出
可观的网费,所以如果有人想以此为生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是为了上网而赚钱而不是为
了赚钱而上网.
问:怎样注册?
答: edia注册要有特定的推荐地址,否则系统无法确认你属于哪一条线发展的会员,不能
成功注册,即使偶然注册成功,系统也只能当作无组织的会员处理,不予付费!(怎么越
来越象传销了^_^),熟悉英文的朋友可直接按照下列地址注册,您也可以参考下面的文
章或给我来信(yan_ge@elong.com)得到详细的注册和使用方法。
注册地址 :www. edia.net/cgi-bin/tz.cgi?run=show_svc&am fl=8&am vid=1842000
建议:1.鼠标要经常动.
2.可以多开几个窗口,在窗口间用ALT+TAP键切换
3.切记一个EMAIL不要注册多个帐号
4.推荐朋友加入。如果你推荐的朋友很多,你每天的纯收入将会很高。您可以通过介
绍您的朋友、同事或在BBS、新闻组发布宣传介绍文章来发展您的下线会员。第一
层下线会员所赚的10%会记到 你的账上,第二、三、四、五层下线会员所赚的5%
会记到你的账上,但是那个会员也不会损失他 自己的钱。发展会员的方法是让会
员从你特定的地址进行注册,地址是:
www. edia.net/cgi-bin/dir/tz.cgi?run=show_svc&am fl=8&am vid=?????
其中??????是你的会员代号,也就是你注册成功后E-MAIL回函中确
认"ReferenceNumber:"后的那 个值。
5.通过你的推荐所发展的下线会员情况及其它详细情况,可以直接在浏览器进入您的
注册地址或 www. edia.net的主页去了解。最有用的是在memberservices
中,其中balance是你赚的钱, tatistics是你的详细记录,a ociates是你发
展的新会员,userinfo是你自己的信息。
注册地址 :www. edia.net/cgi-bin/tz.cgi?run=show_svc&am fl=8&am vid=1842000
注册方法 :Login/Domain Name:你要用的登陆名字(注册名) 例如:LiuGang
Pa word 输入你的密码 Confirm Pa word 重复密码(确认一次)
下面是个人信息 Member Name你的会员名字(中文拼音) 例如:Qiang Chen
E-mail邮件地址(一定要正确,否则收不到确认函)
Addre :Street 地址例如:Room 704,Building 133,zhongshan road
(即中山路133号6栋704室)
Addre :City 城市 请加上省名,如:GuangzhouGuangdong Addre :StateNon-US/Other(这里都是美国的州,所以选non-us/other)
Addre :Zip邮政编码 例如:530022
Addre :Country 国家 China
Phone : Fax***/传真(随便写一个)
(以上要认真填写,尤其是姓名拼音和地址,否则就收不到你的收入了!不会写英文地址 也可以直接写拼音,只要国内邮递员能看懂就行了。所有这些资料在您注册成功后可以随 时进入公司的主页进行修改。)
以下随意填写
个人主页信息 WEB Site Addre /URL of your currenthome/busine page 你的主 页 地址(如果没有保持这个空为空的)
Web SiteCategory. What is the subject or theme of your we ite你的主页关于什 么内容(随便选一个)
Additional Information(其他的一些)附加信息:
Why are you using the Internet?你为什么使用internet? 后面是很多的选项,可随便 随便选一些! Whatproducts
do you buy online? 你会在线购买什么商品?后面也是很多 选项,可随便选一些!
Su cribe for commercial (opt-in)email(订阅商业电子邮件) Get 5 to 10 ad points (~ $.04-$.10)
everytime you receive a commercial email from our o ors. You are NOTrequired
to re ond to the email. Your privacy will be protectedandyour email addre will
be kept confidential. To learn moreclick here. (每收到一封电子邮件,给你增加5-10个adpoints,相当于给你0.04-0.10美 元)。强烈建议选中此项。
What is yourage年龄 What is your gender性别 What is your education教育程度
Whatis your a ual household income家庭年收入
上述内容填好后,点Submitregistration开始正式注册,如果内容有误,系统会返回错误信息,要求重新填写,如填写内容无误,则返回 注册成功的信息。在注册成功后返回的页面下有""DownloadSpedia
Bar for Windows (size 312K): Download ""的下载cash ba r的链接,点Download 下载Spedia Bar
文件,保存在硬盘的某个目录下,然后关闭浏览器,运行Spedia.exe文件,在login栏输入您申请的用户名,在pa word栏输入密码,再点login按钮确认,启动cashbar广告条,再打开浏览器,就会发现浏览器最下方出现一个小广告条,由于cashbar占的位置很小,不到2cm,因此,你不必理会广告的内容,你只管浏览网页,边上网冲浪,边收钱吧,岂不乐哉!(要是公用的机器不就更好了吗,别人上网你挣钱!)。您在注册成功后会收到公司的E--MAIL确认函,里面有你的用户名,密码和会员代码(referencenumber),可不要忘记了!
使用方法 :每次上网前,先启动Spedia.exe,让cash bar进入记费状态,其它的就不用管 了。广告条左上角的小标示条变绿时表示连接正常,即当前正处于计费状态。变红的时候处于断接状态。变黄的时候也不计算点数。只要当前的活动窗口是IE或NETSCAPE等浏览器,鼠标在浏览器中活动,并且正与互联网连接,小标示条就处于绿色状态。
相关文章
分享到:
] | 本地热帖
对不起,匆匆过客不能发帖或者跟帖:(
本页运行 0.0 秒
热点聚焦
本版精品
业主推荐
业主家园热版
西祠智投
相关热贴
相关文章:
相关文章:
看图识帖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短消息提示 心灵家园
灵山义工
灵山慈善
灵山禅修
学佛园地
文化学堂
素食·养生
天地有物
奘师在线
佛教与生活
资讯·相册
论坛建设
[分享]你不知道的自己
帖子标题
跳转到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a x';}else{window.location='showtopic.a x?topicid=19568 age=' + (parseInt(this.value) >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size="4" maxlength="9"/>页
查看:2481
showMenu(this.id);" id="new ecial" cla ="postbtn">
[分享]你不知道的自己
组别:金牌会员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1406
帖子:318
威望:1088
2007-03-24 20:12
[分享]你不知道的自己
这是一名心理医生的手记。作者曾奇峰。
谁在活着--你是怎样活着的呢? 五年前,我从德国绕道美国回国。在美国期间,很多的亲友劝我就此留在美国。理由多种多样,如美国的心理治疗学术水平世界第一,你可以学到任何你想学的东西;生活水平高,只要有一份好工作,汽车、洋房应有尽有;孩子可以受很好的教育;等等,等等。
这每一条理由,对我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回国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也是一个足够强大的力量。在面对必须做出选择的压力之下,我焦虑重重。
一位定居美国的大学时期的女友,看出了我的焦虑,在了解了我的一些想法之后,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在事隔五年之后仍记忆犹新。
她说:留在美国或者回国,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管在哪里,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当你知道什么最重要时,做出选择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我果断地选择了回国,而且五年来从未为当初的决定后悔过。相信以后也不会。
不管在哪里,都是你自己在活着。简单的话,包含太多的意味,而且还可以变化成诸多类似的句型:
不管你年轻还是年老,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是漂亮还是丑陋,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健康还是病弱,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不管你有钱还是没钱,都是你自己在活着;
还有:不管高兴还是忧伤,成功还是失败,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不可改变也不必改变的基本事实是:你在活着。既然不论怎样都是我自己活着,那一切外物就自然变得轻了。
“你在活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还需要有人来提醒,那大约是因为自己在很多时候是在为自己之外的某些东西活着。这样的一种活法,纵然是真的长生不死又有何益?
人生只有一次。自己在活着的感觉,是使人生变得更加真切充实的清醒剂。
为自由算计
一次,我去另外一个城市,拜访一位比我年长几岁的朋友。在朋友圈中,他可以称得上是德高望重了,大家都很喜欢他,很愿意跟他交往。几位朋友曾经在一起议论过,都觉得他最大的特点是精神上的超然淡定,有着一般人没有的自由的心灵,跟他在一起,再神经质的人都会被感染一些静气。
我在他家住了几天。每天晚饭后就在他的书房里喝茶聊天。聊的内容天南海北、无所不包。有时候两个人好长时间都不说话,我就看着他慢慢地往壶里倒水、往杯里沏茶,并不觉得无趣。
我问他,你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份洒脱是怎么修炼出来的?他看了我一眼,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站起身来说,我给你看一样东西。他从书柜最底层的一个文件盒里拿出一张纸递给了我。这是一张A4的打印纸,纸上写满了字。因为时间久远,颜色明显地发黄。他告诉我,这是他24岁生日那天写下的东西。我知道,那时他在一所大学读研究生。我很认真地看起来:
一、宿舍里有两个人没有买开水瓶,用完了我水瓶中的水又不去打水。我决定把我的水瓶和他们共用两年,还给他们打两年的开水。如果水用完了没水喝,我就喝自来水;没有热水洗,我就用冷水洗。我不愿意变成他们行为的监督员,更不愿意因为他们不拘小节而生气。
二、买小东西、买菜,决不还价。平均一天损失3毛,一年损失约100元,这个损失我认了。
三、买衣服,不还价损失太大,不行。叫上女朋友一起去买,还价对她来说是乐趣,对我不是。
四、坐公共汽车,决不抢座位,只要有一个人站着,空座位离我再近也不坐。
五、别人找自己借东西,能借的尽量借。
……
没看完,我就直截了当地说,这些东西太琐碎,而且有些做法的深层动机也有问题,比如有可能是内心害怕跟别人发生冲突。我相信一个和谐的人格与深刻的内省有关,但与这些婆婆妈妈的事情无关。
他听后笑了,说,我不想说服你,但是你想想,人生就是由很多的琐碎组成的,上面的那些琐碎,也可以举一反三,变成很多很多的琐碎。把这些琐碎先算计清楚了,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算计其他不琐碎的事情,对不对?我并不是害怕冲突,而是要自己从小的、琐碎的冲突中脱身。或者说,我算计的和看重的不是金钱或者冲突,而是心灵的自由。
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孔子的一个弟子,有辆豪华马车,大约相当于现在一个人有一辆奔驰600。另一个人家里有点事,想借他的马车用一用,但不敢开口。这个弟子听说之后,就把马车烧掉了。别人不解,他说,我有一辆马车,别人借都不敢借,那我还留着干什么?
他接着告诉我,他曾经有一个价值3000元的专业级别的照相机,在他想通那些琐事之前,他总是偷偷用它,生怕别人知道以后找他借,借也不好,不借也不好。想通了那些之后,他就把相机放在宿舍没上锁的抽屉里,谁想用谁就用,最后那相机也用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
3000元买到一个心理上的自由,你说划不划得来?然后,他嘿嘿坏笑了一下说,如果别人要借你老婆,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也笑了。那天晚上,他的确没有完全说服我。不过,后来我坐公共汽车的时候发现,有座位不坐,感觉也很好。因为站着的时候视野更宽更广,可以看到更多的人和风景。 UID:3104
精华:
威望:1088
金钱:4910 元
来自:
注册:
2006-12-30
状态:
组别:金牌会员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1406
帖子:318
威望:1088
2007-03-24 20:14
智者的四句箴言
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我送给你四句话。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能说说这句的含义吗?”
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就会变得平和一些?”
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 少年沉思一会儿,说:“这样是不是就可以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要,而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
智者两眼发光,继续说着:“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 少年默默思索着,回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说,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领地?”
智者哈哈大笑:“很好,很好,孺子可教!第四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这句话理解起来太难了,你留着以后慢慢品味吧!”
少年说:“这句话的含义,我一时体会不出。但这四句话之间有许多矛盾之处,我怎样才能把它们统一起来呢?”
智者话:“很简单,用一生的时间和经历。”
少年沉默了很久,然后叩首告别。
后来少年变成了中年人,又变成了老年人。
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以后,人们还时时提到他的名字。人们都说他是一位智者,因为他是一个愉快的人,而且也给每一个见过他的人带来了愉快。
镜子的惩罚与奖励
小柱上初中的时候,染上了偷东西的习惯。特别是偷书。他惯用的伎俩是,走进一个书摊,弯腰用手同时拿起两本书,假装翻看,乘摊主不注意,迅速地将其中一本藏在腋下,再翻看一会儿手上的书,然后放下它扬长而去。他从未失过手,直到他的五层的小书柜被偷来的书塞满。
高中毕业以后,他没考上大学。在亲友的资助下,他开了一个小小的自选商店。一天,他坐在收银台内,无意间看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在货架上拿了两合巧克力,迅速地藏了一合在腋下,然后将另一合放了回去。小柱象见到了天下最可怕的事情一样呆坐在那里,直到那个男孩付了一合巧克力的钱后从容离开,他还没有清醒过来。
从此以后,他的情绪一落千丈。在他的那间有着装满了他偷来的书的书柜的房间里,他反复想着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以及这样的一个人活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不是枷锁,也不是牢狱。最严厉的惩罚是:给他一面镜子,让他看看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小娟十五岁的时候,身体几乎还没有开始发育。在学校的成绩也不算出色,虽然很努力,但总是中等水平。跟几位洋溢着青春气息、成绩又很好的同班女同学相比,她一直都很自卑。自卑得不敢大声说话,自卑得不敢跟男生打交道。偏偏她又暗恋上了他们班的班长,一位成绩优秀、意气风发的男孩子。她总觉得自己不配他,所以一直把这份感情深深隐藏着,从来都没有流露丝毫。
初中毕业后,同学们考上了不同的高中。暑假期间,小娟收到了一份信封上落款为“内祥”的信。打开一看,竟然是那位曾令她朝思暮想的男同学写的。内容很简单:你知道我为什么学习那么努力、打球那么拼命吗?因为我想吸引力你的注意力,让你多看我几眼。
看着这几句话,小娟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但她的自我印象,却因为这几句话逐渐地接近着真实与客观。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的感觉从心底升起,并且慢慢地扩散到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对一个人最高的奖励不是金钱,也不是桂冠。最高的奖励是:给他或她一面镜子,让他或她看看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解读命运
提到命运,就让人想到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心灵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它主宰着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可以让我们幸福或者痛苦、成功或者失败。在命运的面前,我们的努力总是会显得软弱和微不足道。
命运真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吗?它真的神秘得不可探知吗?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不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的现象也可能在每一个***身上存在。比如,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他可能一个朋友都没有,这样的结果就是由一系列强迫性重复导致的。最开始的时候,也许他只跟部分人关系不好,只有部分人不喜欢他。慢慢地,由于强迫性重复的力量,他会不自学地制造一些事件,让所有的人不喜欢他。或者换句话说,他会下意识地教会别人都不喜欢他,以便强迫性地重复那些痛苦的体验。
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很失败的人,也是因为掉进了强迫性重复的漩涡。我们的周围真的有这样一些人,你不断地会听到关于他们的坏消息。每一个坏消息传来,我们都会叹一口气说:唉,他就是这个命,他的命不好。
而一个各方面都很成功的人,他强迫性地重复的东西,都是那些好的、令人愉快的体验。他总是教会别人喜欢自己,教会自己把那些必须办好的事情办好。我们的周围当然也有这样一些人,你不断地可以听到关于他们的好消息。每一个好消息传来,我们都会赞叹地说:他就是这样的命,他的命好,命好比什么都好。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所谓的命运,实际上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强迫性重复。它不在我们的心灵之外,而在我们的心灵之中。如果说它神秘,那只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它而已。
强迫性重复的特点和要害就是“不自觉”,它隐藏在我们心灵演算很难看到它和把握它。因此,打破坏的强迫性重复的方法,就是要更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把可能导致重复的五一节切断,并且勇敢地尝试各种新、好的体验,以建立良性的强迫性重复机制。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在经历了一系列惨痛的事件之后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句话也可以说成:我要打破强迫性重复的怪圈。他的史诗般的交响曲,就是他的心灵与球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做顽强斗争的写照。
任何一个人,不管他过去和现在有什么痛苦的或失败的经历,只要他打败了曾经控制了他的强迫性重复的力量,或者说命运的力量,那他的未来也会是一部讲述英雄的故事的史诗。
而且,这部史诗的结尾,肯定是主人公辉煌的成功,并充满令人心醉的欢乐。 UID:3104
精华:
威望:1088
金钱:4910 元
来自:
注册:
2006-12-30
状态:
组别:金牌会员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1406
帖子:318
威望:1088
2007-03-24 20:16
将生活建立在磬石之上
如果将生活划成一条线,任何人的生活都只会是一条曲线,而不会是一条直线。这些生活的曲线大致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是虽然有波动,但大致上在一条相对平直的线的上下波动;另一种的波动则全无规律可言。
很显然,前一种人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我们可以认为,那条相对平直的线,就是他的生活的基线。有这条基线在,他就会变得稳定、从容,任凭外界风吹雨打、山崩地裂,他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干扰。
什么是健康的心灵?这就是健康的心灵。
这条基线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说来其实很简单。
第一,养成相对规律的作息习惯。这可以保证你有一个健康的躯体环境,使健康的心灵可以寄居其中。习惯的力量是很强大的,至少强大到可以抵御大多数外界的和内心的变故。如果你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按时吃饭和睡觉,那你就基本上不用担心自己会出什么大问题了。
其次,至少有一个好朋友。这可以被看成是你心灵的出气孔。封闭是有害的,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不需要他人而活得健康和幸福。有了这样的一个朋友,即使是他或她不在你身边,你只是想着他或她,就不会觉得孤单。
再次,有一到两种兴趣爱好。人生在世,看不见的心理负荷是很大的,我们有时候要慰劳一下自己。
最后,尽力做好份内的事。少年人为将来而学习,成年人为养家糊口而工作,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必抱怨,也不必赋予这些平常的事以什么超越的意义。只是去做就是了。
也许再不需要别的什么了。
这些简单的目标,每个人不必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实现。
生活原来是可以不那么艰难的──如果你能坚守住一条由上面几个元素组成的基线。
生活原来也可以是不那么动荡不安的──如果你守住了你的基线,那你就已经把你的生活和全部的未来都建立在了磐石之上。
善良是一种能力
好多年前,在医学院念书时的一个寒假,我在家里意外地收到一封学校寄来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我有机化学没考及格,通知我提前三天去学校参加补考。用五雷轰顶形容当时的感觉,大约不算太过。一个寒假要复习不说,心情也极恶劣,过年的好东西全无心思去品尝。更糟糕的是,下学期去学校,如何好意思面对同学?
刚过完年,就匆忙赶到学校。令我奇怪的是,竟然有好几个同学先我而到了。一问之下,才知道他们也跟我一样,是某一门甚至两门功课不及格提前到校参加补考的!我的心情立即大为好转。
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的心情为什么会好转;而且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也或被动或主动地用过类似的方法调整过自己的心情。这个方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自己因为倒霉而痛苦时,如果碰到一个更倒霉的人,我们的痛苦就减轻了。
我一向觉得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或者说我一向希望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当我意识到我以上的心理时,我对我是否真正善良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把愉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怎么会是一个善良的人呢?
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心理。我见过很多的人,他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来使自己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从他们的言行看,他们都不折不扣地是善良的人。
但善良不仅仅在于言行。真正的善良存在于念起念灭的倏忽之间。祖祖辈辈以杀人为生的职业刽子手,若是在行刑前想到磨快屠刀,让受刑者少一点死前的痛苦,那一念就是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不幸的人而生比较之心而不是同情之心,那一念就是恶。
人性中有善也有恶。恶的那一部分,往往被压在我们自己都无法察觉的地方,并且以我们同样无法察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心情和行为。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善良不是一种愿望,而是一种能力。一种洞察人性中的恶的能力,一种把他人的痛苦完整地理解为痛苦的能力。
做一个人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学习善良。
我所犯过的错误
我的优越感是在拿自己跟弱小者比较之后产生的;与此相应,我曾经分别以自己能够察觉和不能够察觉的方式讨好过强者。比较而言,不能察觉的讨好是更大的错误。
我的自卑感来自于我对他人的苛刻要求,这些要求后来反回到了我自己身上;结果是他人和自己都不能令自己满意。
我的意志经常受到我的内在需求的某一种单一力量的主宰,而且经常变幻不定,这使我即使在任何事情不做时都心神难定,冒头的那种力量会不间断地受到其它力量的批判与围剿。
在面临人际间的危险时,我经常采取欺骗性手段,欺骗别人,主要的还是欺骗自己。我会在最紧张的时候显得很从容,想得到的时候就故意付出,想与人亲近时就表现出独特和孤傲。其结果是在许多的时候,我根本就不明白我自己真正的需求,也使得别人无法面对一个稳定统一的我。
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某一部分,所以那些全身心爱我的人就变成了我厌恶和仇恨的对象;而对那些远离我的人,他们对我的支言片语、若有若无的关注或关心,均能令我感激涕零。
我把属于我的物和离我很近的人都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还把那些想要的物和想亲近的人看成是自己更好的那一部分。我经常会为了后者而伤害或者牺牲前者。
我象嗜血腥的动物一样,嗜好从他人对自己的恶意和恶行中获得乐趣,我将这种行径美其名曰修养或者牺牲精神。与此同时,我之所以爱他人,是因为我爱我自己,爱他人只是我爱自己的扩大化而已。
我在懦弱或卑鄙之时,会找一些可以掩饰懦弱或冲淡卑鄙的借口,这些借口可以是来自另一些懦弱者或卑鄙者的教授,也可以是我自己的独创。
我究竟是谁呢?
——我可以是我,或者是你,或者是他。
——我的名字有时候叫做男人,有时候叫做女人.
游戏、学习与人生
游戏的名声一直都有些不好,这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随便挑几个由“游”字组成的词,如游荡、游气、游手好闲等,让人看着就生气;“戏”字也差不多,戏耍、戏言、戏弄等等,也不会使人有多少好感。最近一些年来,无数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更是对游戏深恶痛绝,他们甚至认为,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来说简直是万恶之源。
其实如果我们往深处想,游戏并没有那么可怕可恶。游戏中实际上还有一些很可贵的东西。第一,游戏的目的是要争取胜利,这与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取得成功是一样的道理;第二,游戏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没有人会玩让人痛苦的游戏,这与理想的人生过程也没有区别;第三,玩游戏的人只有都遵守同一种游戏规则,游戏才会玩得有意思,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适应现实的能力和方式。
既然游戏在这样一些重要的方面与学习有相似之处,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反感游戏呢?其最大的原因是,游戏不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的技术。虽然也有玩游戏玩得发了财的,但那毕竟是少数人。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还是指望他们的孩子学点正经的东西并以此为生。
在中学,学生玩游戏已经成了老师们最伤脑筋的一件事。最近碰到一位中学校长,他用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向我声讨游戏的罪恶。他举例说,一位本来成绩很好的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游戏,结果好几门功课不及格,跟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也弄得很糟糕。
我听他声讨完毕,问了他一个问题:这个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他回答说是为了快乐。我再问,游戏中的什么东西使他快乐?他说,玩赢了、得分高使他快乐。我又问,这跟考试考得好、分数高的快乐有什么区别?这个问题校长先生没有立即回答,他脸上的表情变得有些严肃,半晌才摇了摇头说,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
我接着问,除了快乐,还有什么别的原因让学生们喜欢玩游戏?这位校长的悟性很好,顺着刚才激发出来的新思路,他回答说,还有很多,比如在游戏中可以获得成就感;所有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增加自信心;等等。最后他说,也许是家长和老师在与学习有关的事情上抢夺了孩子的自主性、成就感和自信心,孩子被逼无奈,才希望从游戏中把那些东西找回来。如果孩子能够从学习中获得从游戏中所能获得的一切东西,他们何苦要跟家长和老师对着干呢?
这位校长是对的。如果我们在学习中加入一些游戏精神,比如成就感、快乐和游戏规则,那么纯游戏本身就不会对孩子们有魔法般的吸引力。很多家长和老师过分相信谦虚使人进步的老套,以为表扬孩子会使孩子因骄傲自满而落后。但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扬才会真正使人进步,不仅如此,表扬还能够培养良好的性情和人格。在有过多批评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人格上可能会有明显的缺陷,缺陷之一就是过分自大----这是骨子里的自卑造成的,因为没有人表扬他,所以用自大来补偿。
游戏精神的快乐那一部分,对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尤为重要。因为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大家好像都认为,只有表情严肃才是教育孩子和学生的正确态度。而心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快乐地学习时记住的东西,比不快乐时记住的东西要牢固得多,数量上也要多的多。一个孩子如果学数理化学得跟玩游戏一样快乐,那我敢和你打赌,他肯定会是所有学生中间学得最好的学生;不仅如此,他还可能是心理最健康的学生。
游戏的规则,在我看来主要应该是针对家长和老师的。在学习上的第一“游戏规则”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也必须由孩子自己做主。一个没有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他自然而然会学会自己控制自己,使自己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而受到外界过多控制的孩子,则会在学习之外的方面找回自己的自主感。失控地沉溺于游戏,本质上是对外界控制的一种反抗,而且这种有强烈的病理性味道,这就是我们觉得这样的孩子多半有心理问题的原因。所以,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的代价,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而且还可能会制造一个问题孩子。
后来我还问了前面提到的那个校长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或者说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之中,可不可以做好两件或者两件以上的事情?这位校长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他回答说,学习也好,成绩也好的学生,那也是有的。我说,当然应该有,我们的孩子们都那么聪明,同时做好两件事根本就不是问题;如果他们因为玩游戏而受到家长和老师的严厉指责,而他们心里又想去玩,那他们就要在学习和游戏之外多做很多事情----撒谎、吵架、担心被发现、承受惩罚等等,这样一来同时做的事情就太多了,难免会手忙脚乱,结果是一件事都做不好,好弄得自己和周围的人都不愉快。
游戏和学习,表面看起来水火不相容的两件事,竟然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更令人惊异的是,让人有好感的学习竟然还可以从臭名昭著的游戏中“学习”到那么多有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被学习的游戏或者游戏般的学习充满,那他暮年回忆往事的时候,就绝不会认为学生时代的生活是地狱一样的生活了。 UID:3104
精华:
威望:1088
金钱:4910 元
来自:
注册:
2006-12-30
状态:
组别:金牌会员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1406
帖子:318
威望:1088
2007-03-24 20:19
用另外一个人的心活下去
星期五下午,是德国埃森大学心理治疗医院例行的业务学习时间。院长请了两位心脏移植专家来讲座。心理和心脏虽然都有一个心字,但是此心非彼心,前者指的是大脑的功能,后者指的是把血液泵到身体各个部分的脏器,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这次讲座却将两者连到了一起,因为在心理科住院的一个病人做过心脏移植手术,心理医生们想了解一下心脏移植的过程,以判断该过程可能对病人的心理造成了何种影响。
心脏移植专家用高科技设施,以文字、图片、动画和实况录像的形式,把心脏移植的过程描述得生动而详细。我虽然是学医的,但手术的血淋淋的场面还是十多年前在大学见过,所以在看到投影屏幕上的一片血红时,仍然有惊心动魄的感觉。不过这还不是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个要换心的人强烈的要活下去的愿望,以及***移植医生强烈的要他人活下去的愿望。
据专家说,在做了心脏移植的病人中,有20%的病人会在三个月内死亡,一半的病人会生存五年,另外10%的病人会生存五年以上,目前最长的生存时间已经接近二十年。那些度过了移置早期的危险期的病人,生活的质量比移置之前也有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说白了就是活得更放心、更自由一些了。想想看,在做移植手术之前,拖着一个病弱的心脏,走路都不能走快了,遇到高兴的事还不能太高兴,想吃的东西也不能随便吃,想做的事也不能随便做,那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如果生命受到如此巨大的限制,那跟死了又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极端的例子我们不看,我们来看看中间的。五年大约算起来,就是约两千天。这算长吗?从技术角度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不知道有多少病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多少医生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才达到这样的成就的。五年,五个春夏秋冬,两千次日出日落;如果我们还有什么心愿未了,只要那些心愿不是太大太繁复,用这个时间来办也该是很从容的了。但是,对那些年龄只有三、四十岁,身体的其它脏器如大脑、肺脏、肝脏还很健康的人来说,五年还是太短了。心脏虽然重要,但它不是生命的全部。它出了问题,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整个的肉体的生命。实际上岂止是肉体的生命而已。我们的精神的生命总是需要一个载体,载体的消失,也当然同时伴随着精神生命的消失。
对于***移植专家来说,五年也太短了。在他们眼里可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越长越好。长到造物主设计的那个长度,然后在享受过一个人应该享受的欢乐、也经历过一个人必须经历的痛苦之后,没有太多遗憾地向这个世界挥手告别。永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但生命也不能太短,至少不能短到某一个脏器坏了,整个生命都要跟着消失的程度。
一些人经历了不幸,如车祸,现代医学已经无法挽回他们的生命。***移植专家根据他们生前的愿望,把他们的心脏取下来,换掉另一些人的不健康的心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活下去。实际上,通过这种方式,活下去的不仅仅是接受了移置的人,那些***了心脏的人,至少他们生命的很重要的一部分,还在另一个人体内活着。当这样一个“拼凑”起来的生命出现在你面前,而且还向你微笑,你心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感----惊奇,钦佩,还是感动?
换一颗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知道要下多大的决心。我自己的经验是,牙医建议我拔掉一颗坏了的牙,我犹豫了一年多的时间。不知道如果我的心脏出了问题,心外科医生建议换一颗心,我要犹豫多久。但是,不管这样的决定如何难以做出,这个世界上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做了。心脏移植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现代医学的发达,而且还有坚强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无论如何,活下去是最重要的。活下去的任何一个简单的理由,都比活不下去的任何一个理由重要。比如心脏坏了是一个活不下去的巨大的理由,但仅仅是为了多看几次春暖花开,我们就该去换一个心脏。 活下去。尽一切所能。哪怕是用另外的人的一颗心。
做人的本色
如果问一百年前的中国的读书人,哪一本书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排名第一,估计十有八九会说是《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论的书。他们的言论涉及面极广,几乎是无所不包,仅从评论人物方面看,有时候仅三言两语,就把一个人的个性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其细微精妙之处,比之现代任何人格心理学的千言万语,高明得不可以道理计。
以下就是《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中的一段人物评论。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呀?有人向他讨些醋,他不直说没有,而向邻人讨来转给他。
微生高是个以直著称的人,他还做了一件很守信的事,把命都送掉了:他跟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那女的没来,大水却来了,他也不逃走,最后抱着桥柱被淹死了。
孔子观人于微,从小处见大,通过讨醋这件事,断定微生高不是一个直人,而是一个曲意循物、委曲世故,以博得别人赞誉的人。孔子是最不喜欢这种人的了。至于桥下约会被水淹死,从智力上来说是不知变通,在桥上等着一样不会失信嘛,那女的真会傻到到水里跟你见面的程度?沽名钓誉到了这种程度,实在也是个可怜人。
表面上看,自己没醋借都要借了给别人,好像是一种很够朋友、讲义气的做法。但从深处看,这样做其实很虚伪。跟这样的人打交道,醋你是讨到了,会有一时的高兴,但你却不知道是他的醋还是别人的醋,久而久之,你就连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了,从交朋友的原则上说,这是很危险的,他既然可以在有没有醋这样的小事上都不跟你来直的,你还能指望他在大一点的事上以诚相待?
这里面主要的问题还不在于他对你不诚实,而在于他对自己都不诚实。在微生高的心里,有一个“直”的、守信的理想的自己,他要求自己符合这一理想,也就掩盖了自己的本色。
先做人,后做事。要做人就要以本色做人,但这实在很难,所以才有“唯大英雄能本色”的说法。本色做人的意思是,有醋就是有醋,没醋就是没醋;有能力就是有能力,没能力就是没能力;高兴就高兴,愤怒就愤怒,坦然地向自己和别人展示自己的真实。当然,如何表达也是一个问题,说“老子没醋给你”,和说“对不起,我家的醋恰好也用完了”,对讨醋的人来说,感觉会大大不一样。
如果我向人讨醋,别人直接说没有,我会有一小忧和一大喜。忧的是,我的糖醋鱼是做不成了;喜的是,我遇到了一个清清爽爽的、本色的直人,他不骗自己也不骗我,这显然比颜色非红非黑、味道不伦不类的糖醋鱼重要多了。
不与丑恶合作
前几天看了一部影碟,《甘地传》。甘地使印度摆脱了殖民统治,被印度人民被尊为圣雄。历史学家评价说,甘地不是一个王国的统治者,没有任何官衔,没有个人财产,也没有卓越的艺术天赋或者科学研究的能力,但是,这个身材矮小的印度人却几乎以一人之力打败了强大的大英帝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爱因斯坦十分崇拜甘地,他说:后世的人也许不会相信,在这个星球上曾经走过这样一副血肉之躯。配得上爱因斯坦如此评价的,人类历史上能有几个人?
甘地将英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出去,用的武器是和平、非暴力、不合作三个原则。严格地说,这都不是武器,但它们的力量却比任何武器都要强大。甘地第一次说出这些原则的时候,英国人笑了,仿佛在嘲笑一个小孩威胁大人说“我不跟你玩了”。看影片的人,如果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也会嘲笑甘地的天真可爱: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岂是你非暴力不合作就能将它战胜的?可最后的结果是,英国人败了、走了,印度人赢得了独立。
在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有一些急躁的印度人也使用过暴力。虽然也是被逼无奈,但这样做恰好帮了英国人的忙:你搞非暴力,我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如果搞暴力,那正好给了我出兵镇压、拘捕领头人的口实。幸好甘地及时出面制止,才避免了更糟糕的结果发生。所以,那些使用暴力的印度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敌人的“合作者”。
甘地的办法,即非暴力不合作,也可以用在个人的人际关系中。一位二十岁的女孩告诉我,她和她母亲的关系非常不好。每次因为一点小事,一方指责另外一方,被指责的不服气,就开争吵起来并迅速升级。我听了以后对她说,你和你母亲“合作”得很好啊,就像干柴与烈火的合作:要么你是烈火,她是干柴,你一点她就着火;要么她是烈火,你是干柴,她一点你就烧起来。很显然,她从未从合作的角度来看待她和母亲的争吵,所以听了我的话以后,她愣了好一会儿,然后说:你是不是说,我们任何一方不在吵架上跟对方合作,架就吵不起来了?我反问道:有一方不合作,那还叫吵架吗?
在学校或者工作单位,如果我们仔细考察那些互相可以称得上是“冤家”的人之间的紧张关系,就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是冤家而已,他们还是冲突上的很好的搭档、伙伴、战友和合作者。他们在情感上联系的非常紧密,一个人生了气,另一个人绝对高兴不起来;一个人攻击对方的时候,另一个人绝对会马上回应,就好像是两个打乒乓球的运动员一样,配合的天衣无缝。
我们可以看到,这绝不是令人愉快的“合作”。在这样的“合作”中,两个人相互牵制着,人怒我怒,人悲我悲,都失去了人格的独立和人生的自由。
就像国家的独立自主最为可贵一样,个人的人格的独立,也是人生在世最为要紧的东西。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可能面对丑恶,不管是无意的还是有意的丑恶,如果我们被那些丑恶左右,或者以丑恶对丑恶,那就失去了人格上的独立性。能够保留独立人格的做法是,选择不与丑恶合作,依然走自己该走之路,享自己可享之福,让那些丑恶见不到我,而去见鬼去。
别被自己伤害
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听到人们谈到伤害和被伤害。 来求询的人中更多的会谈到被伤害。 一个人是怎么受到伤害的呢? 伤害有两种,肉体的,心灵的。 肉体的伤害有外科大夫管,作为心理医生的我暂且不谈。 心灵的伤害,我认为是这样发生的—— 如果一个人对我的实际态度比我希望他对我的态度差,我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他的
伤害。 比如我希望一个人喜欢我,但实际上他却对我不好,那我就会感到受到了伤害。 但是,如果一个人对我的实际态度比我希望他对我的态度要好,那我就会有受宠若
惊的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伤害,一种内心的宁静被打破的伤害。 更糟糕的是,这为下一次受到真正的伤害留下了隐患,因为这提升了我们对别人的
希望。 但别人的态度是由别人控制的,我怎么能保证别人总对我好呢? 而一个我不在乎的人,我对于他对我的态度没有任何希望,他无论怎么对我,都不
会跟我的希望发生冲突,所以我绝不会受到他的伤害。 是否可以说,我们如果感觉到受了伤害,那并不是别人伤害了我们,而是我们自己
的愿望伤害了自己? 如果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也在某些方面伤害过别人。 因为我们对别人的态度不可能总是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 古人说:宠辱不惊。 那是把对别人的希望降低到最低点了。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呢? 所以,别被自己的希望伤害。 请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那你就永远不会受到来自人
际间的伤害了。
把过去与现在分开
一次, 一位记者朋友和我约好,下午四点钟在我办公室见面,谈点事情。
到了约定的时间,她没来。过了一刻钟,她出现在我办公室门口,神色慌张、满头大汗,连说对不起。我看出她有很深的自责。
谈完预约的事情后,她告诉了我她迟到时的心情。
本来是提前出门,叫了车,以为时间绝对足够。没想到路上堵车,开始还不着急,眼看到迟到了,急得不得,催司机,要他抄近路、超车,差点跟他吵起来。知道责任不在自己,但是心里仍觉得如果迟到一分钟天都要塌下来,甚至仿佛面临灭顶之灾。
我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说。
我说:也许在你过去的经历中,曾经因为一些小过错受到过严厉的惩罚。这些经历你没有忘记,逐渐地积累起来,所以此时此刻的一件小错,会把对那些往事的记忆带动,使你感觉像是犯了大错,要受到很严厉的惩罚一样。
她若有所思,然后,一边点头一点说:对,你说得对。
这就是最后一根稻草压死一头牛的道理——如果不停地、一根一根地往一头牛身上放稻草,那最后,总有一根会把牛压死。并不是最后一根稻草特别重,而是因为以前已经积累了很多的重量。
积累,也许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
情绪与情感也是可以逐渐堆积的。有好多事情,比如高考失败、失恋、下岗、人际冲突等等,如果孤立地看它们,每一件都不至于会导致一个人精神崩溃,更不会致使一个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如果这些事件与一个人过去所体验过的痛苦叠加起来,后果就可能很严重了。
过去是虚妄的,过去的痛苦会加深我们此时此刻的痛苦,过去的幸福会遮挡我们感受现实目光;将来更加虚妄,一个为将来活着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从来就没有活过的人。只有 “ 当下 ” 才是真实的,一个活在 “ 当下 ” 的人会客观地看待发生在身边的一切事件,不会把这些事件的后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任意地叠加、夸大或者缩小。
朋友,把眼睛睁大一点,清楚地看着现在,把过去和现在分开,把以前的 “ 稻草 ” 都扔掉,只考虑和承受眼前的那一根 “ 稻草 ” ——不就是迟到了一刻钟吗?不就是一场考试没考好吗?不就是失去了恋人或者失去了一个朋友吗?不就是暂时没有工作吗?
告诉自己,我愿意承担所有这些事件带给我的相应的痛苦和惩罚。但是,对那些与这些事情无关的、过分的、多余的、不恰当的、不相称的、不公平的痛苦和惩罚,大声地说:
这与我无关!我——不——要! UID:3104
精华:
威望:1088
金钱:4910 元
来自:
注册:
2006-12-30
状态:
组别:高级会员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657
帖子:118
威望:539
2007-03-24 20:22
这么多字!以后再看吧:)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UID:3608
精华:
威望:539
金钱:2214 元
来自:
注册:
2007-03-11
状态:
组别:金牌会员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1406
帖子:318
威望:1088
2007-03-24 20:23
当疾病敲开家庭之门
一位著名的家庭治疗师说:人生来就具有双重身份,即在健康王国的身份和在疾病王国的身份。尽管人们都喜欢前一种身份,但无论迟早,至少有一段时间,我们会被迫承认自己在疾病王国的身份。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迟早都会生病。
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人生病(主要指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残疾的重大疾病)之后,其家庭内部会出现几种相应的情感反应。下面,我们就以肺癌早期患者为例,谈一谈疾病对家庭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否认与接受
K先生50岁,是国家机关的处长;他的妻子48岁,是国有企业的会计;女儿25岁,是内科医生。
K先生烟龄已30年,平均每天抽烟20支。三个月前,他出现不同寻常的剧烈咳嗽,妻子和女儿要他去医院检查,他不愿意,认为自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后来,他见经过很长时间吃药治疗仍不见好转,才同意去做肺部透视。初次透视显示他肺部有小块阴影,再拍片时医生高度怀疑他患上早期肺癌。医生只把结果告诉了他的妻子和女儿,而K先生对自己的情况则一无所知。背着K先生,妻子和女儿抱头痛哭了一场。哭过以后她们认为,也许K先生患的不是癌症,而是其他疾病,比如肺结核等等。她们决定让K先生继续做进一步的检查。然而,医生最后还是确诊K先生患上肺癌。在冰冷的化验单面前,母女两人才不得不接受事实。
当疾病敲开家庭之门的时候,病人和家属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不相信。这是一种有益的防御机制,可以暂时缓解打击,为最后接受现实提供心理准备。但是,否认的时间不可能很长,当疾病变成无可置疑的现实时,接受便成为惟一的选择。接受,显然是更成熟的应对方式。可以说,越早接受,就越有利于早日采取理性的对付疾病的措施。
绝望与希望
接受事实之后,接踵而至的情绪是绝望。K先生做医生的女儿明白,不是做医生的妻子也知道,肺癌是暂时无法治愈的疾病,K先生被诊断为肺癌,无疑等于被判处死刑。试想,他们夫妻恩恩爱爱地生活了几十年,两人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做妻子的如何想象没有丈夫的日子怎么过;做女儿的一直在父亲的娇宠下长大,她很爱父亲,父亲的离去会给她的心灵造成怎么巨大的创伤啊!一时间,K先生的妻子和女儿都陷入了极度的悲哀之中,她俩整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无心工作。
绝望中也孕育着希望。K先生的妻子和女儿开始把希望寄托在治疗上:当妻子的通过互联网和熟人四处寻找治疗肺癌的偏方,当女儿的则带着父亲的病历和X光片遍访名医,请教最佳治疗方案。不过,这一切都是瞒着K先生进行的。在K先生面前,母女俩仍然强装笑脸,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K先生是豁达之人,见医生和家人都没说什么,还以为自己没有什么大问题。该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保密与公开
在国内医院里,大部分医生仍然信守"保护性医疗措施"(即:只把威胁生命的、难以治愈的疾病诊断结果告诉患者的家属,而不告诉病人)。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曾听老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授在门诊接待一位病人,发现他患了某种癌症,而且已经到了晚期,已经没有治疗价值了。教授问病人有什么亲人,病人回答说没有,教授就对病人说:"你的病不严重。回去以后,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吧。"病人就这样回去了。八年后,教授又在门诊遇到这个病人----他还很健康地活着,便很惊讶地问道:"记得当时你患了癌症,估计只有半年的生命,怎么现在你还活着?"病人回答:"我不知道自己患了那么严重的病,只按你说的做----想吃就吃,想玩就玩。"遗憾的是,病人这次回家后真的只活了半年。
对K先生,医生和家属在开始的时候也采取"保护性医疗措施",有关他疾病的真相被掩盖得严严实实的。不过,不告诉K先生真相既有一些好处,也有很多坏处。这些坏处包括:某些患者会对自己的疾病胡乱猜测,这跟告诉他真相相比,可能是更严重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不利于调动患者本人对抗疾病的积极因素;不利于患者配合必要的治疗;等等。最后,从人道和人权的角度来说,成年人有权知道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事情,不管那些事情对其是否有利,而且让成年人承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事情的后果,是对他的尊重。
在向一位家庭心理治疗师咨询之后,K先生的妻子和女儿接受了治疗师的建议,决定将肺癌的诊断结果逐步透露给K先生。K先生获知后表面上的反应并没有他人想象的那么悲伤,但他心理上遭受的强大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只不过被他本人有意掩盖了。背对妻女的时候,他流下了眼泪。
在整个家庭中,秘密一旦被揭开,剩下的就是一种针对疾病的同仇敌忾。气氛开始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孤立与联系
K先生向单位请长假,除了去医院接受必要的检查外,便整天呆在家里,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少,朋友、同事来访也是不着边际地谈一谈就走。他的妻子和女儿也回绝了几乎所有的交际活动,一下班就赶回家陪K先生。他们家庭变成相对封闭的空间。
之后,K先生曾找家庭心理治疗师求助,得到的建议是:要像往常一样跟外界保持联系。于是,K先生跟单位商定:病休期间,他每周回单位三次,可以提前回家。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一个由癌症患者组织的抗癌协会。K先生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很快赢得了其他会员的尊敬。他私下对人说,跟协会会员的感情比对单位同事的感情要真诚一些。也就是说,在对抗疾病的道路上,他找到了更多的来自人际间的支持和温暖。
负罪与宽恕
疾病的到来会改变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的性质。以前,大家都轻松地、和睦地相处,而现在,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些事。K先生是家庭的精神和经济支柱,他知道自己若倒下会给家人带来什么--妻子没了伴侣,还没结婚的女儿失去了生命中最强大的保护者。因此,他内心充满内疚感和负罪感--恨自己不该染上抽烟的恶习,不该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工作,不该在女儿小的时候给她太多的学习压力,等等。他的妻子也处于深深的自责中--责怪自己对丈夫照顾不周,有时候对他过分苛求,等等。他的女儿自责得更甚--总觉得父亲一走,自己连报答父亲的机会都失去了。
他们的这些情感在一次家庭治疗中暴露无遗,家庭里的三个成员在知道彼此的负罪感后都互相安慰,在宽恕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宽恕。
负担与解脱
疾病是多重的负担,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和经济的。身体的负担,有医生去管;心理的负担,可以借助心理治疗师的帮助;而经济的负担,就只有自己承担了。前面已经说到,妻子和女儿都对K先生怀有内疚感,她们对抗内疚感的方式之一就是尽可能在生活上让K先生过得更好一点。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家庭支出直线上升,吃、喝、娱乐再加上采取偏方治疗,每个月的开支是K先生患病前的3倍多。这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而且会加重K先生的内疚。例如,K先生认为没必要长期吃乌龟、甲鱼等高价食品,多吃普通的鱼肉禽蛋照样能获得营养,但他的妻子和女儿不同意。
心理治疗师分析情况后,支持K先生的营养观点,局面随之得到改善。随着收支的基本平衡,压在他们三人肩上的经济负担变得小多了。
被动与主动
最开始的时候,到医院做检查或者找心理治疗师,K先生都是被妻子和女儿拖着去的,当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后他就更加被动了。他说:"反正治不好,瞎折腾干吗?"再后来,特别是跟心理治疗师谈了两次话后,他才变得主动多了。
首先是治疗肺部疾病上的主动。在询问专家之后,虽然妻子和女儿还犹豫不决,K先生也坚决要求采取手术治疗。
其次是术后的化疗。尽管化疗很痛苦,但K先生还是坚持了下来。
最后,本身做思想政治工作的K先生本来不相信心理治疗会对自己的癌症有什么作用,但他后来变得非常渴望每次的心理治疗。他说:"手术和化疗那是医生操心的事,我使不上什么劲儿,但我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来对付疾病。现在流行说心态决定一切。我要用好的心态,让自己多活几年。"在这一点上,K先生说得不完全对。但现代医学证明,快乐可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所以如果癌症使人只能再活一个月时,倘若那人能快乐地活着,也许他能够活一个月零一天或者更久。
害怕与正视
死亡的恐惧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恐惧,即使没有患威胁生命的疾病,每个人还是生活在"迟早会死"这一恐惧当中。疾病只不过把这种恐惧直接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不得不去面对生命即将消失的事实罢了。
第一次听到"肺癌"二字时,K先生立即联想到死亡,之后,与死亡相关的所有事件成了他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他害怕听到有人说"死"这个字,害怕看到花圈店,害怕看到别人穿黑衣服。后来,K先生就死亡的事与心理治疗师讨论过几次。奇怪的是,他自己心里产生死亡念头的时候,恐惧会越来越强烈,但真正把与死亡有关的东西放在桌面上来谈的时候,他却完全不回避,而且恐惧感慢慢减弱。当然,对死亡的恐惧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也没这个必要。从哲学上来说,对死亡的恐惧,是人们活着的最强有力的证据。
K先生面对死亡的勇气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妻子和女儿。尽管经过上面说到的曲曲折折,但这个家庭还是恢复了往日的轻松和快乐。
不可否认,疾病还在那里,但它却像一堆本来散布在客厅、卧室的垃圾,现在却被扫入了垃圾袋,丢到了墙角边——虽然家里的主人们还看得见它,但它对他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大的影响了。
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
在高倍显微镜下,人类受精卵形成的那一瞬间极其壮观。精子仿佛是一条巨龙,用头部穿破卵子的外壁,并且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创口。在精子进入之后,这个创口自动愈合,一个伟大的生命就开始慢慢生长了。
我们无法得知精子给卵子造成的“创伤”会对每一个个体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只知道,不管从事实还是从象征层面上来说,这一过程都显示,生命是从创伤开始的。
但大多数人认为生命是从出生开始的,因为他们会在每一年的生日庆祝,而不会去纪念阴阳之精华相遇的 那个事件。即使是这样,生命也是从创伤开始的,因为生产对母体和胎儿都是巨大的创伤,子宫壁上的创面、婴儿腹部上的伤疤和殷红的鲜血就是明证。某些心理学派用特殊的方法可以让人回忆起出生时经过狭窄产道的挤压感和恐惧感,这更是纯粹的心理的创伤了。
这还仅仅是开始。从子宫温暖、安全的环境中来到这个冷暖不定、灾祸莫测的世界上,创伤简直就是家常便饭。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由创伤伴随的。或者说,没有创伤就不会有成长。
生命从创伤开始,也会以创伤结束。在肉体的生命的灰烬上,精神的生命也化为一缕青烟而去,世界又回到了没有这一生命出现过的从前;当然也不完全是这样,这一生命也许并没有真正离去,因为他或者她至少部分地会以创伤的形式永远地留在亲友的心中。
与成长伴随的心理的创伤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的命运,是所有想以生命的形式在这个世界上走上一遭的所有的生物的共同命运。这些创伤本身不一定会制造疾病,我们甚至可以说,经历这些创伤还是形成健康心灵的必要条件。无法想像,完全没有经历创伤的生命会是多么地幼稚、软弱和变态。
但还有一些创伤却是应该被消除和避免的。因为那些创伤会制造疾病。比如人格上不成熟的父母无意中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伤害会在家族的系列中制造一代又一代的不幸;还比如不恰当的社会规则对个体的伤害,这样的伤害直接制造了集体的悲剧。生命本身注定的创伤倒也罢了,命运之外的额外创伤竟然可以更加地无情和惨烈,直教人生不如死甚至不如不生。
能够减少和修复人类命运之外的创伤的良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知识,关于创伤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在创伤中成长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减少创伤的不良后果的知识。当然,说到底,是关于爱的知识。因为真正的爱不仅不会制造创伤,而且还是疗伤的妙药。爱的知识会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这本《创伤心理学》教科书,是施琪嘉、童慧琦与其他参编人员怀着博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编写而成的。编书的艰辛本身就可以是创伤,更何况是编创伤的书。在书写了如此之多的关于创伤的文字之后,编写者的心灵该会有很多的成长吧。
而读这本书的人呢?相信读这本书的人会是以人的心灵为工作对象的人。读完之后,他们该会更懂得如何保护和修复一颗颗破碎的心灵。
我是在电脑上读完这本书的电子文档的。读完之后我关掉了WORD编辑器的窗口,露出了台式电脑的桌面。桌面上是一幅童话般美丽的图画,整个画面白雪皑皑。一个少女身着冬装,牵着一只狗向前走着,在她们身后的雪地上,留下了两串如创伤般刺眼的深深的脚印。
大自然制造的季节在给我们启示:既然创伤不可避免,那就把它们留在身后。读这本《创伤心理学》,我们就有可能把创伤留在书中提到的理论和操作之后。
是为序。
心事浩渺连广宇
据报载,美国航空航天局在1972年向太阳系外送去了第一个人造物体,名为“先驱者10号”。今年一月,在经历了近31年的飞行之后,航天工程师们最后一次收到了它传来的微弱信号。这意味着,这个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星际使者”已经永远告别了人类,从此只能孤独地在浩渺的银河系中悄然漫游了。
以下是关于“先驱者10号”的一组数据:速度,每小时5.215万公里;目前距地球的距离大约是120亿公里;它将在寒冷和黑暗中继续飞往距离地球68光年的金牛座星群,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在200万年后到达那里。
这些数据,对我们的想象力是很大的挑战。在我们的生活中,开车开到每小时180公里的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绕地球一圈,也才40076公里,如果走路的话,走上几年也就走完了;200万年是多久?以人类个体百年的生命去想象,简直就不可能,就像庄子所说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受到挑战的,又岂止是我们的想象力。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在这样一些不可思议的时间和距离面前,也该有些改变吧: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之大,我们居住的地球原来如此之小,人类在宇宙中原来如此微不足道,至于个人,那就更不必说了。在我们不知道这些的时候,我们往往把小的看得太大,轻的看得太重,所以才有那么多自大的沉重与烦恼。
还有对周围发生的那些事件的态度,是不是也该有些改变?与先驱者10号的漫长漂泊相比,在人一辈子三万来天的时间里,所有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又有什么值得过于萦怀的?
宇宙没有烦恼,因为它足够地大,大得能将一切都稀释掉;相信先驱者10号也没有烦恼,因为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日子要过,烦恼会影响它的行进,它会把烦恼丢在路上,或者丢在已经过去的岁月里,除了它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它永远地带着。
所以,在无法摆脱对自己的关注、也无法放得下那些身外之事的时候,就找一个开阔的地带,抬起头来,看一看天空吧。碧海青天,星移斗转,浩渺的宇宙会使你的心胸变得跟它一样的浩渺,能装得下你所遇到的一切心事与世事。
另外,也别忘了常常想念一下先驱者10号。想念它的时候,心就和它在一起了,这样你和它也就都不再孤独。 UID:3104
精华:
威望:1088
金钱:4910 元
来自:
注册:
2006-12-30
状态:
组别:新手上路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991
帖子:98
威望:447
2007-03-24 20:47
观风非要要把我们都培养成心里咨询的义工
你在技术上指导我们
奘师在道德上培养我们
反正奘师不收留我们,就找你去
要是疾病可以选择,我愿意得失意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24 20:59:21编辑过] UID:1224
精华:
威望:447
金钱:1858 元
来自:
注册:
2006-05-18
状态:
组别:超级版主
性别:
生日:1977-11-28
积分:146092
帖子:16875
威望:128832
2007-03-24 20:52
原来观风在这里啊.
请点我的计数器 进入灵山义工版 ▂▂▂▂▂▂▂▂▂▂▂▂▂▂▂▂▂▂▂▂▂▂▂▂▂▂▂▂▂▂
QQ:9648392 TEL:0510 - 88883838 13961821803 UID:97
精华:
威望:128832
金钱:620865.6 元
来自:
注册:
2005-11-06
状态:
组别:金牌会员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1406
帖子:318
威望:1088
2007-03-24 20:59
以下是引用
我是谁
在2007-3-24 20:47:00的发言:
观风非要要把我们都培养成心里咨询的义工
你在技术上指导我们
奘师在道德上培养我们
反正奘师不收留我们,就找你去
啊,,,晕,奘师似乎也没有在道德上培养我们吧?他是在教我们如何用功……我就更别提什么技术指导了,只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阅读过的有意思的文章。上面的文章的作者是一名精神分析师,见到他最让我惊讶的是四十多岁的他看起来像不到三十岁的大小伙子,讲起课来还不时露出调皮的坏笑,但有时又一本正经的样子,好玩!精神分析师vs禅师,看看谁最返本还源~~~ UID:3104
精华:
威望:1088
金钱:4910 元
来自:
注册:
2006-12-30
状态:
组别:金牌会员
性别:
生日:1900-1-1
积分:1406
帖子:318
威望:1088
2007-03-24 21:01
以下是引用
在2007-3-24 20:52:00的发言:
原来观风在这里啊.
呵呵,觉圆你好啊,是啊,我习惯在这儿玩。 UID:3104
精华:
威望:1088
金钱:4910 元
来自:
注册:
2006-12-30
状态:
跳转到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a x';}else{window.location='showtopic.a x?topicid=19568 age=' + (parseInt(this.value) >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size="4" maxlength="9"/>页
showMenu(this.id);">
论坛跳转...
心灵家园 感悟灵山 八零年代 情绪管理 感恩·惜福 人间万象
灵山义工 义工之家 放生·护生
灵山慈善 慈善互动 追踪报道 感悟随笔
灵山禅修 灵山一会 师指心月 禅来禅去 禅悦我心
学佛园地 初学问答 学佛心得 大藏经 佛化家庭
文化学堂 弟子规 大道无形 笔墨纸砚
素食·养生 灵山素食 禅茶·香道 瑜伽·养生
天地有物 梵宫天地 书画交流
奘师在线 灵山夏令营 禅者行踪 智慧问答 智慧讨论区 心情采撷 云水集 共享原创空间
佛教与生活 灵山梵音 佛子旅途 电影时空 律海心灯
资讯·相册 世界佛教论坛 教界快讯 灵山相册
论坛建设 活动发布厅 版务管理 版主之家
| | 灵山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0510-85688797 85683773 -
Powered by
2001-2011
技术支持: 美工创意:Didoyi Proce ed in 0.0650065 second(s)
, 4 queries. 帖子标题
作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