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可以直接发送小喇叭
文章浏览
营造激励环境,尝试开展家园互动的研究 营造激励环境,尝试开展家园互动的研究
盛泽镇中心幼儿园 顾惠芳
一、 课题的提出
目前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听到家长和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来抱怨对方,例:家长说:某某幼儿园的老师不教孩子学写字、学拼音,却强调让孩子玩,孩子上学后怎么办?能跟的上吗?担心、埋怨之词溢于言表;而幼儿园老师往往也会抱怨说:现在的家长也不管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盲目提出过高的教育要求,真叫我们左右为难这些抱怨产生的原因,其根本就在于家园的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教育行为方式的分歧、教育内容重点的不同。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知识传授,不懂得如何教会孩子学会认知,不懂得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及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经调查,75%的家长对孩子的探究性行为(一种能激发孩子求知欲,开发幼儿智力的尝试破坏搜集提问游戏等行为)不能正确对待,缺乏积极引导,而85%的家长非常注重孩子小学基础知识的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幼儿园想到的只是单方面的做家长工作,认为家长工作目的仅仅是教育家长,立足于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完成教学计划。较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在被动的地位。
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仅仅把书报杂志上的有关文章摘抄一些到家长园地里,或者教师把家长当作听众,以单向的讲授为主,不给予家长更多思考的时间,更没有留给家长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使得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结果很难被家长真正接受并内化为今后教育子女的能力,影响了家长参与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没有很好地整合各方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浪费,这种浪费既有幼儿园现存师资、设施设备等浪费,也有家庭与社区中物质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浪费。没有很好的借助家长中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等教育资源配合幼儿园教育。
为了改变现状,必须构建一种幼儿园、家庭二位一体的教育整体网络,即家园互动的办园模式。
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使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家庭、社会、幼儿园等环境以及师生、亲子、同伴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交往和品德习惯方面获得良好发展,从而能较好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二、 概念的界定
家园互动是当今幼教改革的大趋势,是新时期新的科学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渗透。它能促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教育机制的形成。也使家庭、幼儿园的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本课题结合教育形势和本地区幼教特点,对家园互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找到一种家园互动的全方位形式即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获得科学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家长素质、家教技能,构建家园沟通的模式,寻找家园联系的方法,研究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形式、内容,探讨家长和教师一起搞科研的实践活动等,寻找一条家园互动的最佳途径。 本课题所谓的家园互动是指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主要是教师与家长)为幼儿创设激励环境,根据幼儿各自的特点,让幼儿在早期亲子关系中所初步形成的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保持安定的情绪、积极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主动与环境交互作用,充分体验用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充实感和满足感;在与伙伴的交往和自然生活中逐步发展其主动性、创造性,并培养其独立和合作的态度、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以及形成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三、 理论支撑
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自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机构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家庭作为儿童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特殊力量,更是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新《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案例法、教学实践法、文献资料法。
1、行动研究法:我们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用理论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提高教师素质,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改革教学等方面开展工作。采用经验总结、个案跟踪,活动设计、观摩活动等研究方式,针对问题不断进行实践、反思、调整、再实施。如此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
2、调查记录法:主要通过访谈、问卷测查等方式了解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现状和个性特征,把握幼儿个性发展(观察、谈话讨论、记录
3、观察法:用于整个方案的实施过程,为分析总结课题研究的特点成就提供依据。
4、文献资料法:用于借鉴、参考,为方案实施调整寻找理论依据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研究内容
一:家园讨论会构建家园沟通模式的实践研究 二:家园沟通的方法与形式的研究 三:幼儿园家园互动中家长参与活动的实践研究 四:家园合作教师与家长一起搞科研的实践研究 六、研究目标
以家园互动活动为载体,实现家园沟通,指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获得科学的教育行为,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提高家长素质、家教技能;寻找家园联系的方法,研究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形式、内容,构建家园沟通的模式;探讨家长和教师一起搞科研的实践活动等,寻找一条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的途径,形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教育机制,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家园互动突出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幼儿园既要对家长做工作,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同时也要求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科研与管理,成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
七、研究原则
整体性原则
课题研究的全部工作都只向各年龄阶段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各项教育活动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主体性原则
在整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效的实施激励教育,注重活动样式的多元化,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差异性原则
各项活动的设计否有一定的弹性,是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方面发展的又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帮助。
一致性原则
保教人员相互协调一致,做到保教合一。并与家长密切配合。
八、研究措施
家园合作互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推进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合作互动策略,是我们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使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走进幼儿家庭,明显地改善幼儿的家庭生活学习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文化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将课题研究与幼儿园的发展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幼儿园的改革和发展。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 幼儿园为主体的合作互动
幼儿园是合作互动的策划人和主持者,合作互动的组织者。我们通过对家园合作互动模式的宣传讨论,使全体教师和家长对家园合作互动产生热情,并能充满信心,以积极主动的热情参与寻找家园合作互动的方法途径,共同营造一种家园合作互动的、致力于共同教育的新气象。
我园的家长注重的是再学习,以自身的高素质、高品位对终身学习的理念的理解与接受,会主动去营造浓浓的家庭学习氛围,另外知识分子家庭的学习目的、动机十分明确,但他们工作十分忙,在形成家庭共同学习的时间及与家庭成员互动上需要幼儿园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们在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前,对所指导的对象进行分析、定位,明确指导目标,根据不同对象寻找指导的突破口,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家庭不但是孩子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学习、相互学习,一起成长的最佳场所,只有把自己的家庭建设成一所
家的学校
,成为学习型家庭,才能与时具进,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才能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知识分子家长,家庭文化含量高,终身学习理念容易树立和家庭学习氛围浓厚这一有利因素,为创建学习型家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 以家庭为主体的合作互动
家庭是学校和幼儿园教育的天然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说:
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
两个教育者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在当今时代,要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家园的合作互动十分重要,家园合作互动已经成为我园促进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开展了一些以家庭为主体的相互交流、互学互动、合作互动的创建学习型家庭的活动。
(三) 社区与家庭合作互动
社区与家庭合作互动,有利于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社区的形成,有利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利于提高社区人文精神和社区成员的文化素质,在家庭和社区的互动中,良好的社区环境和社区的一切活动也是家庭的学习资源,对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和发展有支持的功能。
九、研究步骤
(一)
准备阶段(2005、102006、7)
组建课题组
收集资料,组织理论学习
形成课题方案,进行课题论证
确定子课题
(二)实施阶段(2006、92009、6)
1、按计划实施,修改方案,再实施
2、进行阶段小结,产生阶段性成果
(三)验证总结阶段(2009、92010、6)
1、有关资料的分析、处理、归类
2、文字资料及有关成果汇编
3、撰写研究报告
4、课题鉴定 发表于:2009-10-10
| 评论(0) | 浏览(446) | 分类(
| 标签:
本文引用地址:
上一篇:
下一篇:
网友评论
暂无相关信息!
9ye用户请先
,如果您喜欢9ye又未注册,请先
评论者: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评论长度在2-255个字符以内 Beta20080519 2009 9y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loading...家园互动手册(中班下)
作 者:
出 版 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年12月
版 次:
印刷时间:
2005年10月
开 本:
I S B N :
7561735065
包 装:
分 类:
编辑导读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本书目录
精彩书摘
登录名:
记住登录状态(建议在网吧/公用电脑上取消该选项)
***:010-62675519
Copyright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北京网通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