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云气纹 【摘要】:
魏晋后玄学兴起,佛教东渐,打破了独尊儒学的局面,因此思想比较自由。文章探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云气纹发展线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
K235;K242;K241;J522
【正文快照】:
云气纹从战国开始就一直在中国的纹样里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云气纹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变化,魏晋后玄学兴起,佛教东渐,打破了独尊儒学的局面,因此整个社会的思想比较自由。而在同一时期丝绸之路开通和佛教思想传入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云气纹也不断的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酒井敦子
,李静杰;
[J];敦煌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吴晓玲;
[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徐振杰;
[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汪燕翎;
[D];四川大学;2004年
刘莉;
[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李静;
[D];清华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贾正中;
[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周锦屏
,刘洪石;
[J];美术研究;1980年04期
,宾赛;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罗元贞 [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李鸿彬 [J];学习与探索;1980年04期
赵一匡;
[J];兰州学刊;1981年02期
赵一匡;
[J];兰州学刊;1981年04期
陈维刚;
[J];民族研究;1981年05期
王友三;
[J];齐鲁学刊;1981年03期
瞿林东;
[J];史学月刊;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李玉昆;李秀梅 [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刘蕻 [A];宗教:世纪之交的多视角思维——福建省宗教研究会论文集(三)[C];1999年
陈长青 [A];第四届全国糖尿病(消渴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谭用中 [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周文英 [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王剑 [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徐裕健 [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巴雅尔 [A];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首届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6年
陶·苏和 [A];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王尧 [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吴晓梅;
[N];中国旅游报;2000年
青文;
[N];中国文物报;2000年
李运河;
[N];中国艺术报;2000年
[N];光明日报;2000年
王长平;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景戎华
帅茨平;
[N];中国商报;2001年
赵世瑜;
[N];中华读书报;2001年
李锦绣;
[N];中国审计报;2002年
本报记者
任荃;
[N];文汇报;2002年
记者赵婷;
[N];北京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罗春兰;
[D];复旦大学;2004年
朱明勋;
[D];四川大学;2004年
鲁统彦;
[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郭征宇;
[D];武汉大学;2005年
王钟杰;
[D];河北大学;2006年
贺韧;
[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韩宾娜;
[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唐明贵;
[D];南开大学;2004年
梁静;
[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刘天琪;
[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赵天改;
[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梅蕾;
[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张蕾;
[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赵瑞珍;
[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韩启超;
[D];河南大学;2004年
张丽花;
[D];山西大学;2004年
左华明;
[D];山西大学;2004年
黄会奇;
[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李洪雷;
[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王亚民;
[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期刊
相关机构
相关作者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 帮助中心
400-819-9993
800-810-6613
010-62985026
主办:中国知网
数字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在线发行: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京ICP证04043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订购***: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800-810-6613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
备案号110 1081725论述我国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戒指
发帖于:
发布时间:2007-9-10 20:20:45
共0条评论
浏览77IP
论述我国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戒指
一、前言
专门用于佩戴在手指上以美化自身,通常还带有一定意义的人体装饰,称为“戒指”或“指环”,古人又称“约指”。今人通称“戒指”。古人对戒指有没有研究笔者不得而知,但关于戒指的笔记及诗词却有很多。今人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实物基础上,这是现***古学发展的结果。由于戒指并非“主流”的出土器物,很多报告往往一带而过,缺少必要的描述、线图和照片,研究起来有一定困难;专门对此作系统分析的研究者少之又少。总之,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我国戒指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五十年代以来,出土估计已有上千件,绝大多数是科学发掘所得。对这样一批可观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笔者以为很有必要。本文不揣浅陋,就手头所掌握的材料对此时期的戒指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整理,并对其分布、起源、发展与传播、名称等方面进行推论和考证。
二、发现及分布
笔者限于条件,未能详尽搜罗,仅对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考古学报》、《考古》、《文物》、《文物资料丛刊》、《文物参考资料》、《考古通讯》、《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华夏考古》、《文物天地》等匆匆翻阅,约有百余处墓葬及遗址出土戒指共计450枚。
此表格虽未能详尽搜罗,亦可管窥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戒指的分布特点:
1.中原地区
与其它地区相比,中原地区各时期发现均较少。河南省魏晋时期墓葬出土银戒指7枚;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戒指6枚;隋唐时期墓葬出土戒指6枚。
2.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发现更少,陕西华阴东晋墓出土银戒指1枚;商州北周墓出土铜戒指1枚;商州隋墓出土铜、金戒指各2枚,隋李静训墓出土金、玉戒指各两枚。
3.两湖地区
两湖地区各处各时期尤其是吴晋时期墓葬均见戒指。
4.岭南地区
本文“岭南地区”泛指两湖以南地区,也是戒指较常见的地区之一。从江西、福建及至两广,戒指广泛分布。
5.西南地区
包括青、藏、云、贵、川,都是少数族活动的区域。西藏浪卡子县查加沟出土属于“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的金戒指8枚,是捶揲而成,戒面均用一根金丝由中心向外螺旋盘绕而成,呈圆形;戒环用金片制成后与戒面相接,做工非常考究。这一地区出土的戒指可能属于各少数族本身的文化,并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6.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又可细分为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
东北地区早期金银器按时间先后可分为匈奴、鲜卑两大系统,后者又分拓跋鲜卑、慕容鲜卑两个系统。隋唐时东北地区辽金银器别具特色,初期仍受唐风影响。吉林地区渤海墓葬出土铜戒指1枚。
西北地区出土的戒指十分可观。这里本是游牧民族聚居之地,张骞“凿空”之后,大量的域外珍品涌入,包括各种各样的戒指。
华北地区也有铜、金戒指出土。
这些戒指不仅在大型墓中出土,一些中小型墓也有发现;质地从金、银到铜,甚至皮,可见游牧民族对戒指的喜爱。这些地区出土的戒指在制作上普遍采用捶揲、镶嵌等复杂工艺,很多造有戒面,比其它地区的戒指规格要高。
7.华东地区
金银戒指是江浙地区吴晋墓中的常见之物。
综上所述,以地区而论,戒指流行的中心范围是西北、北方少数族活动区域及西南地区,其次是岭南、两湖、华东地区,中原和关中地区发现较少。以上结果虽受考古发掘偶然性与资料收集不完全的客观状况所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反映了这一鲜明对比: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十分喜爱以金银铜等质料制作人体装饰,而中原地区定居农业居民通常把金银作为铜、木、漆、玉、石器及建筑上的装饰。广大南方地区的居民很可能也有佩戴戒指的习俗。
三、分类
戒指的分类可以从质料、工艺、造型等方面进行,本文侧重于质料及工艺。
1.从质料的角度分类
简言之,金属类有金、银、铜、鎏金银、铅等,非金属类有玉、琉璃、皮等。
金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金属。它量少、难得,早期只能用于制作小件贵重饰品,或捶成薄片、金丝,包贴或镶嵌于其它器上。戒指便是其一。在距今2000年前后的西藏浪卡子县查家沟古墓葬出土了以捶揲工艺制作的金戒指;新疆地区也屡有发现。历代以金制戒指长盛不衰。尤其是当戒指与婚姻有某种联系时,金戒指更是流行。据学者考订,订立婚约时赠送戒指的风俗在古罗马时代的文献中有记录。这一风俗据信直接起源于用金钱购买妻子的“***婚”习惯。当婚约成立时,戒指被当作钱款已经如数支付的凭证交给未婚妻的父亲。在古罗马时代,已经存在婚约订立者将自己姓名的大写首字母刻在戒指上作为礼物送给未婚妻的惯例。在中国,“订婚戒指”兴起较晚,且是“胡俗”,人们并没有戴戒指的习惯。但中外同理,金戒指(特别是镶嵌有宝石的)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一般人是消受不起的。
银和金一样都是贵金属,量少而分散,虽也有天然单体存在,但比自然金稀少,一般都是以化合物状态仅存于较深矿脉中。又因较难炼取,所以银的发现与制用比金、铜都稍晚。金、银制戒指在各个地区、各个朝代都较流行。
铜也是戒指常见的质料之一。主要见于各少数族地区,中原亦有,应属规格较低的人体装饰。除了常见的铜外,亦见黄铜、青铜。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地M10出土1枚铜戒指,经北京科技冶金史研究室分析测定为黄铜。黄铜的冶炼技术欧洲在公元前就已出现,而在我国则迟至公元11世纪以后。M10出土的这枚黄铜戒指应是通过贸易所得(8)。
鎏金、银俗称“镀”,是我国早期金属文明的又一重大发明,比西方要早几个世纪。它是利用水银加热到400℃即能溶解金、银,而又易于蒸发的特点,先制成泥膏状的汞齐,涂于器上,加温烘烤,使汞蒸发逸去,而留金(银)覆盖于所镀器上。鎏金(银)应用于制作戒指较少见,表中所见仅江苏镇江阳彭山东晋墓出土2枚及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夫妇墓出土1枚,产地应在中国。
铅的熔点低,硬度低,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变暗,故不宜制作饰品与坚硬的器具。表中所见仅广东英德浛洸镇唐墓出土1枚铅戒指,可能是专门作为冥器使用的。
各类玉器一向受中原地区居民欢迎,但玉制戒指出土却较少,可能是戒指并非中原地区主流人体装饰的缘故吧。山东嘉祥英山隋开皇四年徐敏行夫妇墓出土1枚白玉戒指,质地纯白,因受土浸显有乳白色斑痕;湖南长沙隋墓亦出土1枚米白色白玉戒指,呈米白色;隋李静训墓出土白玉戒指两枚。
玻璃用于制作戒指也较罕见,上述湖南长沙隋墓还出土1枚琉璃戒指,系用蓝色玻璃制成,作小圆环状,十分精致。
此外新疆地区还有皮指环,以一块皮缝制而成,其内径达1.7-3厘米,宽2厘米。这枚皮指环很可能是一个护卫工具。在拉弓射箭时,给大拇指套上皮革制成的护具可保护手指免受伤害。
2.从制作工艺上分类,又有镶嵌、吹珠点焊、刻、錾、模压、印之别
镶嵌是戒面制作较常用的工艺,多见于西方传入的戒指。我国镶嵌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当时是嵌于石、骨器上,所用亦只有骨、石(绿松石)。大汶口文化墓葬所出骨雕筒、指环,也镶嵌绿松石(103)。我国出土带镶嵌的戒指多见于丝绸之路沿线及各少数族分布区域,匈奴系统及鲜卑系统金银器中亦见。所镶之物常见红宝石、玻璃、轻精石、绿松石、水晶、青金石等。新疆地区出土的镶嵌宝石戒指展现着一种迷人的异域风情:
新疆昭苏夏县公元1世纪乌孙墓中出土一枚嵌宝石金戒指,宝石周围焊饰金珠组成的三角和弧圈纹;
尉犁县营盘墓地(汉至魏晋)M22出土一枚银戒指,戒面圆形,底座上镶嵌1枚白色透明度较好的宝石,宝石呈弧面;
营盘墓地(魏晋)出土4枚铜戒指,其中2枚镶嵌红玛瑙石,2枚镶嵌玻璃;
伊犁昭苏县波马下限至6-7世纪前后的墓中,出土了一枚总重达16.5克的金戒指,其上嵌椭圆形红宝石作戒面。红宝石长径2.1厘米,短径1.5厘米。戒面周缘为点焊的两圈细金珠点,紧箍戒面宝石。环戒指点焊细金珠点饰,构成不甚明显的三角纹。戒指与戒面相对的一面亦有镶嵌宝石的基座,似黄豆粒般大小,原镶嵌的宝石已佚失;
昭苏夏台隋唐墓亦出土一枚金戒指,戒面镶嵌红宝石一颗,宝石四周饰圆形和三角形珠点饰。
吹珠点焊是一种复杂的工艺。这种戒指多出于丝路沿线,属外国传入品。新疆昭苏夏台公元1世纪乌孙墓出土的1枚嵌宝石金戒指,周围焊饰金珠组成的三角和弧圈纹。昭苏地区隋唐时期墓葬中亦有类似品出现。
江西南昌火车站东晋雷陔墓出土4枚金戒指,均呈环形,戒面向上伸出,形成“山”形。戒面上有佛像,系采用模压和錾刻的方法制成,佛像四周刻有放射状弦纹,似为“背光”;其下为曲线纹,曲线纹上亦有放射状细小弦纹,似为“莲花座”;戒面两侧的戒指环亦刻有上下交叉状弦纹。M6:2-1与M6:2-3相似,后者佛像可见头、身、手臂、腿等,面部有双眼、嘴。佛像结跏趺坐,两手交叠。M6:2-2与M6:2-4相似,似为半身佛像,胸部突起饱满,并刻有细小弦纹。
印纹有印花、绳纹等。
戒面的制作工艺多种多样,有的捶打出动物形象,有的用金属丝由中心向外螺旋盘绕而成,还有的则在戒面处锻打形成圆形凸起,等等。
此外,尚有大部分的戒指是没有戒面的(或称之为“指环”更准确些)。这些指环有的是素面的,有的在环体上施以刻、錾、印等工艺。
戒指环体的制作方法又可分两种:以金属片或金属条制成。前者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环体有一定厚度,并能在上面施以刻、錾、印等工艺。后者有绕一圈的,形如线圈;有绕数圈的,环体便有了一定厚度。无论以哪种方法制成,孔径因手指形状限制,均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环体又有封闭式和不封闭式之分。
3.从造型的角度分类
可粗分为有戒面的“戒指”及没有戒面的“指环”。少数族地区的居民特别喜爱兽面形的戒指及其它装饰。他们用猛禽、猛兽的形象或是它们的利爪、尖齿制成装饰品,将它们帶在身边,以为这样就可以引入猛禽、猛兽的力量,遇到危险情况时可以保护自己。这时,戒指便成了一种“护身符”了。
在戒指上也体现了佛教的影响。南昌火车站东晋墓出土的4枚金戒指,戒面上佛像栩栩如生。
四、起源与传播
戒指的具体起源地有待考证。这里还涉及一个问题:戒指在中国是本土起源还是外来的?
先来看一下外国关于戒指起源的说法。
现存最古老的戒指是印章戒指,它将印章和戒指合而为一,起源于比戒指历史更为悠久的古代印章。印章一般在火漆封印和签订契约时使用,另外也被当作统治者权威的象征。由于印章如此重要,主人自然要精心保管,以防被窃或丢失。他们用丝线结住印纽,挂在脖子或手腕上。这类印章最早被位于小亚细亚的苏美尔人使用,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00年前后,印章传入了埃及。埃及统治者可能出于嫌麻烦(毕竟这枚代表权力的印章要时时带在身上,拿在手上又是一个累赘),于是想到镶一个圆环,把它戴到手指上。
古希腊人接受并延续了古埃及印章戒指的传统,特别是在继承了米诺斯文明的迈锡尼文明时代,这类戒指使用得相当频繁。据《世界服装史》,戒指后来还有过表示等级身份的作用。随着希腊罗马文化的东传,这些作用也影响到其它地区。
戒指最早作为印章使用,这是有考古学上的证据的。海因里希·谢里曼(1822-1890)在雅典卫城遗址中曾发掘出雕有女神图像的印章戒指。在1978年发现的西伯尔罕墓葬中,六具尸体有二具戴有戒指,均是男尸。所戴戒指是錾刻有阿西娜神像的“印章戒指”。
河南偃师市杏园村唐墓M1902出土的1枚金戒指也是作为印章使用的。金戒指上的铭文是巴列维语(中古波斯语)。铭文自右至左缀列为:“
’PD”,读作“APD”或“AαD”,意思是“好极啦!”、“奇妙无比!”等(到了后来的***时代,又增加了“值得称赞!”的意思)。刻有这种铭文的戒指印章,在法国巴黎国立公文书馆中也藏有1件。
世界各地考古发现所见,早期戒指上有印章是比较普遍的。
那么,中国最早的戒指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在原始社会就有戒指了。大汶口—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已有骨戒指出土,有的戒指上还嵌有绿松石。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遗址出土的一枚戒指,以白色大理石凿成,上开一个漏斗状小孔,原应嵌有饰物,出土时已脱落。此戒指外径3.1厘米,孔径1.9厘米,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出土时套在人骨中指。1985年在山东仓山县兴明乡小郭村发现的原始社会墓葬中亦发现石指环1件。此指环白色带绿点,不透明,通体圆滑,外径3.4厘米,内径2厘米。该墓葬属大汶口文化晚期。此外,在甘肃的齐家类型遗址中还发现有铜戒指。
由此可见,中国戒指是在本土起源的,它与作为欧洲“契约社会”信用的证物——“戒指”应是分别独立起源的。装饰品显然是与生活文化密切相关的物品。中国戒指有其本身的特色,不是单纯的舶来品。在其发展与传播中,又不免与周边及西方文化交流、碰撞。
原始社会戴戒指的寓意可能也是为了表示独一无二、尊贵的权力。也有研究者认为戴戒指是一种“生殖崇拜”。
随着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加深,尤其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大量外国的戒指也进入中国了。随戒指而来的还有佩戴它的意义:戒指是订婚和结婚的信物,并根据情况不同戴在不同的手指上。但在中国,由于婚姻制度与外国的格格不入(不得自由恋爱),所以戴戒指与婚姻的这种联系是不确定的,并且一直是一种“胡俗”。
“戴”戒指是否有一定意义呢?从出土材料可见,戒指可以佩戴在不同的手指上。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东汉墓中出土1枚铜戒指,戴在右手无名指上;尉犁县营盘魏晋墓地M6出土的铜戒指,戴于死者(成年女性)右手中指;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七狼山北魏拓跋鲜卑墓地ZQM8出土地2枚铜戒指佩戴在死者(25-30岁女性)双手中指或食指上;包头固阳县北魏鲜卑墓地M1出土的铜戒指则戴于右手小指上。还有很多材料未能判断戒指具体戴于哪一根手指上,但都出于指骨处。据此,笔者认为,戒指佩戴于不同的手指上意义不同,并且很可能是受外来影响。这些材料大多发现在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区。
据信,西方把结婚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习惯,是从古埃及或犹太人那里继承下来的。这固然与欧洲人尊重***传统精神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左手无名指并不妨碍干活或与人交往。
前面第二部分已提到,中原和关中地区出土戒指较其它地区少。笔者推测:在这些地区,戒指很有可能并不是作为饰物“戴”在手指上的。《太平广记》卷339“崔书生”条记唐德宗贞元年间崔书生误入北周赵王女玉姨之墓,与玉姨的外甥女欢爱。又与玉姨赌博,“赢玉指环二枚”,从墓中出来后,“其赢玉指环犹在衣带”,并没戴在手指上。可见戒指作为奇珍异宝、作为信物使用而并不戴在手指上的可能性也很大;并且对大部分人来说,它还不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装饰品。这是唐代的情况,追溯到南北朝,也有类似的例子。《异苑》卷6有一条记载说沛郡人秦树在冢墓中与一女子婚合,临别时,“女泣曰:与君一睹,后面无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这里将戒指结置于衣带上。这些文字似乎可以说明,南北朝至隋唐虽也使用戒指,但人们并没有把它戴在手指上的习惯。戴戒指更多是一种“胡俗”。广州沙河镇狮子岗西晋建兴四年墓出土的1枚金戒指即发现于右墓棺室中间的陶碗附近。前述河南偃师市杏园村唐墓出土的金戒指出土时“握于人骨右手”(91)。
综合以上材料,应该可以说明:戒指在中国是本土起源的,中国在原始社会就有了石质、骨质的戒指,并且是戴在手指上的,应有一定意义。但戴戒指很可能不是大部分人的习惯,它并没有普及开来,也没有像外国那样与婚姻产生某种联系。随着中外交流的加深,特别是丝绸之路开通后,外国戒指和佩戴戒指的风俗也随之进入中国,并且很易为西北、北方游牧民族所接受。游牧民族喜爱以金银宝石作人体装饰,与中原农业居民把金银作为铜、木、漆、器具及建筑上的装饰是明显不同的。这样,戴戒指又成为一种“胡俗”,即使晚至唐代,也没有在关中、中原普及开来;反而是广大的南方地区,屡有戒指出土。
于是又可推测:由于戒指与婚姻的这种联系,使得它迟迟不为关中、中原所接受。因为订婚、送订婚戒指与这些地区的婚姻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说格格不入;而在北方、西北草原地带和南方地区,少数族素爱人体装饰,又没有这样严格的制度,使得戒指更易接受。
倘若再作大胆些的推测,佩戴戒指这一风俗的传播,当受一个根深蒂固的基础所影响:经济生活。广大的中原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一个以耕作为主、兼以手工业的农业社会,不论农业抑或手工业,双手是直接参与劳动的。套在手指上的戒指自然会影响劳作,也会给人们带来麻烦。因此,在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要经济生活的地区,人们不佩戴戒指是很自然的。
相对于农业社会的中原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周边地区,人们戴上一枚戒指并不多大妨碍他们的劳作和生活,而且这还是他们很喜爱的一种人体装饰。
五、名称考论
“戒指”是今人的通称。古代文献何时最早出现“戒指”二字待考,笔者认为应当在戒指与婚姻的关系确定、戒指为大部分人接受以后。前文已谈戒指在唐代之前的情况,这里顺便提一下唐之后的状况。建于五代的61窟壁画《定婚图》中的妇女手上也有戴指环的情节,或许可以说明指环已是婚嫁中表示爱情的信物。指环(戒指)可能被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隋丁六娘《十索诗》:“二八好容颜,非意得相关;逢桑欲采折,夺枝倒懒攀;欲呈纤纤手,从郎索指环。”
《全唐诗·与李章武赠答诗》题解中说,中山李章武到华州旅游,与一美貌女郎相爱,同居月余,临别时女郎以玉指环相送,并写诗曰:“捻指环相思,见环重相忆。愿君永持玩,循环无终极”。取指环“循环无终”之意,暗喻情意绵长。出版于宋代的《清平山堂话本》已把戒指作为爱情的信物,也是对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一种保证。从中文角度来看,“戒”字有戒备、警惕之意,把戒指戴在手指上,就是提醒自己已有婚配对象,应当保持忠贞不渝的信念,要对对方、家庭、社会承担责任;同时它还告诫别人,自己已有所爱之人,他人勿再求婚。
查1979年缩印本《辞海》“戒指”条,曰:约指,指环。都卬《三馀赘笔》:“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按诗注:古者后妃群妾以礼进御于君,女史书其月日,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着于左手;既御者,着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则世俗之名戒指者,有自来矣。按所引《诗》注见《诗·邶风·静女》毛传。同见徐坚《初学记》。后世多用为饰物或信物。
有人据此条认为这是戒指的起源,笔者认为并不可取。前文提及原始社会已有戒指,而彼时并未出现君主;再者这里的“环”不见得就是“指环”。至于指环是否还有这一功用,倒是可以考查一番的。
笔者认为,“戒指”应有戒面,即于环体之外另制用以装饰的部分,若没有戒面,只有环体,应当呼之曰“指环”。
六、用途补正
前面已经提到戒指的一些用途,如最早的戒指一般作为印章使用、戒指后来又作为婚姻的信物、戒指是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常见饰物,戒指还有可能在君王后宫别有用意,等等。从出土材料看,一些特别的戒指还会有特别的用途。
江苏南京象山7号墓(东晋)出土的1枚金戒指扁圆形,素面无纹,上有方形斗状方孔,长宽各0.4厘米,内嵌金刚石一粒,直径1毫米余,作八面体,椎体尖端向外。经有关方面鉴定,它确系金刚石无疑,且是舶来品。金刚石是一种极硬的矿石,今日用途极广。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古代人主要用以刻玉,如《玄中记》说:“金钢出天竺、大秦国,一名削玉刀。削玉如铁刀削木,大者长尺许,小者如稻米。欲刻玉时,当作大金环着手指,刀其背如月,以割玉刀内环中,以刻玉”。原报告推测此戒指并非作为一般装饰品使用(37),又出于男棺中部,这枚戒指很可能是作玉的工具。
有的戒指还可以兼作顶针,既可装饰,又可在缝衣时使用,在缝纫过程中顶针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护中指不致受伤。甘肃敦煌佛爷庙湾出土的一枚银戒指,表面有凹槽三周,上有点状戳纹,“类状顶针”。顶针表面的凹坑是一道极具技术含量的工序。河北定县北魏石函出土的一枚银戒指圈表饰点纹。这些戒指都可以作为顶针使用。
戒指可能还有其它用处,这有待以后的考古发现。在笔记小说中,戒指的功用是很神奇的,这里仅举二三例。
《酉阳杂俎》卷1一则故事中记述,在唐朝一位大臣献给皇帝的“定国宝”中,有两枚“西王母”的白环——这种白玉环与其它那些民间传说中具有魔力的玉环很相似,谁要是有了这种玉环,他就能使所有周边的国家臣服。
《西京杂记》卷1记“戚姬以百炼金为环,照见指骨,上恶之”。
晚唐谷神子《博异志》“杨知春”条记杨知春与群贼盗墓,为取得墓主人指上玉环,“竞以刀断其指”,结果群贼突然“皆不相识,人人自相斫,俱死”。
这些笔记小说都着力描述了戒指的“神秘性”,或许戒指的这些“非凡的用途”,正好说明了它们在唐之前还没有在广大人民中普及开来。
七、结语
戒指形体虽然很小,但它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却占有一定的地位。戒指的文化史意义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中西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所以进行戒指的考古学研究是必要的。
本文对戒指进行的初步的分类和整理,不一定是最理想的方案。还有一些资料笔者未能收集到。此外,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这些因素使得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
中国戒指是在本土起源的,它不是舶来品,这是没有问题的。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外国戒指和佩戴风俗涌入中国,先是为西北、北方的游牧民族所接受,但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在关中和中原地区普及。在广大的南方地区,戒指屡有发现。可以这样说,戒指在原始社会产生以后,可能只是一部分人的权利,一般人是不能享受的,故而戴戒指并不是普遍的习惯。是否将佩戴戒指作为一种习惯,还受到经济生活的影响。西北和北方少数族素来喜爱人体装饰,有佩戴戒指的习惯,并且可能还带有一定的意义。这样,戴戒指逐渐成了一种“胡俗”。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融合、中外交流以后,佩戴戒指才为汉人所接受,至明清已是十分常见的饰物了。
关于戒指的研究,还有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它在中国是怎样起源的,原始社会哪些人有权佩戴戒指,佩戴戒指的意义何在,外国戒指最初如何在中国传播,它们又是怎样与本土戒指产生碰撞的……这些都是今后要深入考查的问题。
戒指的中外比较也是很可探讨的一个问题。
现在对戒指的研究虽然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不过有些结论不一定确切,甚至可能存在根本性的错误。这一方面是因为资料不够翔实,许多有关戒指资料的报道过于粗略,有的甚至不见附图,不作描述,不进行必要的尺寸及重量测量,没指出准确的出土位置,给戒指的分类与整理带来了很大困难。相信这种状况能逐渐有所改善,戒指的研究将会建立在越来越坚实可靠基础之上的。
关于 论述我国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戒指 的相关贴文
更多相关:
搜索更多内容:
论述我国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戒指 的精彩评论
发表对 论述我国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戒指 的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回复
本贴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本版热门贴图
本大区热门贴图
本版热门
本版精华
蓝色高度 09-09
zhonghuaphoenix 09-09
mtmt1314 09-09
忆迷悟 09-08
青衫老祖 09-08
元首在狼穴 09-08
sdjmlb 09-08
mtmt1314 09-07
冷面周渝民 09-06
铁血社区 Ver2.3
2001-2009 京ICP050083号谁知道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雕塑代表作品有哪些?
悬赏分:20
解决时间:2011-5-8 08:21
提问者:
最佳***
三国 铜雀台
魏晋南北朝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以石雕为主。
隋唐 唐三彩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对我有帮助
回答时间:2011-4-21 15:52
回答者:
来自团队
采纳率:31%
擅长领域: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06-2-18
2008-11-16
2009-5-25
2007-8-5
2010-12-24
其他回答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
回答者:
2011-4-20 18:53
三国演义,后三国风云,
回答者:
2011-4-20 18:57
魏碑,三大石窟
回答者:
2011-4-24 10:56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敦煌石窟。
回答者:
2011-4-29 16:32
敦煌莫高窟
回答者:
2011-4-30 23:30
三国 铜雀台
魏晋南北朝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等以石雕为主。
隋唐 唐三彩
回答者:
2011-5-2 16:19
分享到:
推广链接
用户名: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2011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