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写吗?有必要吗?你们要是觉得有必要写的话,可以和我说嘛。只要和我说了,我一定会多写点的啊。你们不说,我怎么知道你们想看什么啊.......哈哈哈,搞笑的,乱写的,大家别当真。谢谢你们前来“瞻仰”....... 弄的俺QQ邮箱重要文件无法下载
( Wed, 29 Jun 2011 20:52:32 +0800 )
Description:
【管住自己的嘴巴】1、事情没完全确认前,先不说,好比钱没到帐就不是你的,万一变数你会尴尬;2、任何秘密,就地消化,到你为止;3、说话别夸张,为了一时效果惊人,你要付出不靠谱的代价;4、口无遮拦者都是只管自己说的爽,不管别人听的心情;5、你总认为你说的话别人不会知道,其实都会知道。
( Wed, 29 Jun 2011 19:03:17 +0800 )
Description:
家里去年做的辣椒酱已经吃完了,吃饭吃面少了辣这一味,还真的有点难以适应了!继续做吧,但还没到辣椒旺季,寻遍了整个濛江街,都没看到有红色的指天椒,没法了,只好用青辣椒凑和着吧!
买了两斤青辣椒
再来剥上两斤大蒜
再加上一斤豆鼓,吼吼,居然忘了给豆鼓照相了
再来看看我家做辣椒酱的工具吧~
最老式的搅拌机,很古老了,不过很实用
开工啦
最后拌上适量的盐、糖、三花酒,装瓶就OK啦!
装瓶后放阴凉处存放上几天,就可以食用了!
PS:如果想要存放得久一点的话,最好多放点盐和酒,就像腌制咸菜一样,可以尽量多放!这样收上一两年都没问题
( Fri, 10 Jun 2011 16:27:04 +0800 )
Description: 广东人有句话“无鸡不成宴”,可见广东人有多爱吃鸡,基本上,我家每逢节都要做一道有关鸡的菜式。客家咸鸡,有好几个朋友向我推荐过,这次端午节在家做了,除了需腌制外,烹饪方法同白切鸡差不多,所以一次成功,皮滑肉嫩,咸香鲜美,成了最受家人欢迎的一道菜。 粤菜中有关鸡的菜式是很多的,不但对鸡的烹饪手法上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对鸡品种的要求也是很挑剔的,在我们这里,阳山鸡、清远鸡属靓品种,皮爽、骨软、肉质嫩滑。宜用来做白切鸡、葱油鸡、豉油鸡、脆皮鸡、客家咸鸡、盐焗鸡等,鸡不要太大,2斤左右就够了。而且要选鸡项,就是未下蛋的小母鸡。常去一家鸡档买鸡,卖鸡的老陈不是本地人,他不明白我老买这么嫩的鸡做什么,我就把烹饪方法讲给他听,以后一见我,他马上就挑出一只鸡,很热情的告诉我:“好漂亮的鸡姑娘。” 客家咸鸡做为传统客家菜,有一典故(好象传统菜都有典故的)。据说很久以前,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一位外婆疼爱外孙,杀鸡过年时特地把鸡腿留下来,埋在盐堆里保存,待到节后女儿带外孙回娘家时,老阿婆就将鸡腿取出来款待外孙。没想到经盐腌制的鸡腿咸香鲜美,吃过的无不叫好,一道客家风味美食就此诞生了。
材料:本地靓鸡、海盐(也可用一般食用盐)、沙姜粉、香油、葱。 做法:
1.嫩母鸡宰杀好(可叫小贩帮忙处理好),回家用清水洗净,斩去鸡爪,沥干水。
2.把海盐碾碎,或直接用食用盐均匀地涂抹在鸡身上,肚膛内也要抹匀,用保鲜纸将鸡整只包好,放入冰箱冷藏室内,腌10小时或者放隔夜。
3.鸡腌好后取出,用清水将多余的盐分冲洗干净,沥干水。煮一锅开水(水量以没过鸡身为准),将鸡放进锅中,盖上锅盖,将火力调至最小,焖13分钟后关火再焖5分钟,冬天时间稍延长些。
4、如何检测鸡是否熟了,将一只筷子插入鸡身最厚部位,能到底就证明鸡已经熟了,取出抹干水分,将香油与沙姜粉调匀的均匀抹在鸡身上,可使鸡皮看上去更加漂亮润泽。 将鸡斩件,摆盘。
5、做两碟蘸料,一碟是用沙姜粉、葱丝和香油混合调成蘸料,一碟是用炸蒜茸配上豉油,一同上桌蘸食。
小贴士
整鸡斩件的方法:
1、将熟鸡从背脊剖开斩成两半,再卸下两腿,随即取下整块鸡脯肉,斩成6.5cm长、1cm宽的条块,修下的碎鸡肉装在盘当中,上面铺盖整齐的鸡脯肉,再将两只鸡腿用斜刀斩成6.5cm长、1cm宽的条块,排在鸡块两边。当然,如果是自家吃,不必太讲究造型,好吃才是第一位的。
2、鸡不要太大,2斤左右就够了。而且要选鸡项,就是未下蛋的小母鸡。 鸡皮爽滑,鸡肉鲜嫩,连骨头都很香,特别是蘸两种不同口味蘸料,更是为这道鸡加分,一家人吃得特别开心。
( Tue, 15 Feb 2011 09:40:59 +0800 )
Description:
2011-02-12 10:09:10 阅读10703 评论26 字号:大中小 此方法来自于一本叫《海马记忆训练》的书,这是日本连续五年销量第一的记忆书。 脑的机能是非常深奥的,这本书最大的好处在于他的实用性,如果把他推荐的30种方法中的一些变为我们的习惯的话,那么后果是我们不可想像的。
如果明白了记忆机制,并能够控制记忆力的话,我们大概就能够轻松应付学校的考试了。如果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的话,或许就能过上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了。但仅仅知道这些还不够,对记忆的研究是那些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的阿尔兹海默氏症等痴呆病症得以治疗和预防的重要突破口。脑科学家们坚信这一梦想一定能实现,日日夜夜都在对记忆进行研究。现代脑科学已经掌握了增强记忆力的线索。本书会从科研最前沿对脑科学的成果进行直接报道。当然,我们脑科学研究者希望能够尽快地将当前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大家,但还是暂且平缓一下这种心情。本书首先要介绍的是脑科学的基本概念和记忆机制,然后再谈一下有关海马和LTP(Long Term Potentiation长时程增强)现象的最新话题,并以此为中心来展开如何在现实中增强记忆力的话题。不顾一切地拼命学习对脑没有任何益处,脑本身就有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够理解脑的结构,自然也就能了解提高脑学习和记忆的效率的方法。
为什么做了那么多记忆训练,记忆力还是没有提高?因为方法没有触及大脑记忆的本质。 为什么池谷裕二的海马记忆法有效?最新脑科学研究证实,人是通过海马体记忆的,通过针对性的锻炼,能促进海马体的活性,就可以从根本上增强记忆力。海马活化训练体系是著名脑科学家池谷裕二多年研究成果的精华。为什么是明明在脑子里偏偏想不起来?为什么越是怕忘记越忘记?为什么做了那么多记忆训练,记忆力还是没有得到提高?……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人是通过海马体来记忆的,通过针对性的锻炼,能促进海马体的活性,就可以从根本上增强记忆力。著名脑科学家池谷裕二,经过多年研究和实验,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海马活化记忆训练体系,在本书中一一教给大家,通过科学方法快速增强记忆力。
最后,我想把书中介绍的30个小方法摘录下来,并把这些方法变为生活小习惯,长期坚持下来:
一、唤醒身体
1、闭上眼睛吃饭。
2、用手指分辨硬币。
3、戴上耳机上下楼梯。
4、捏住鼻子喝咖啡。
5、放开嗓子大声朗读。
6、闻咖啡看鱼的图片。
二、寻求脑刺激
7、到餐馆点没吃过的菜。
8、把自己的钱花掉。
9、专门绕远路。
10、用左手端茶杯。
11、听不同类型的歌曲。
12、每天睡觉6小时。
三、积极锻炼左右脑
13、去陌生的地方散步。
14、判断自己是右脑型还是左脑型。
15、用直觉作决断。
四、补充脑营养
16、甜食让你变聪明。
17、吃早餐能活化大脑。
18、多咀嚼可以提高成绩。
五、越运动脑子越好
19、每天快走20分钟。
20、多做“手指操”。
21、尝试全新的运动。
六、改善脑活性 激发灵感
22、记住每次成功的感觉
23、对自己说“肯定能行”
24、写100自己喜欢的东西
25、变换视角看问题
26、一想到就说出来
27、让脑偶尔无聊一下
28、看从来不看的电视节目
29、亲身体验是脑最宝贵的财富
30、做个倾听者十分科学。
根据这本书,我总结了一些可以养成的小习惯:
1、每当桌上满是食物的时候,就闭着眼睛吃饭。
2、经常用手指分辨硬币(或象棋子也不错)。
3、戴上耳机上下楼梯。
4、放开嗓子大声朗读。
5、到餐馆点没吃过的菜。
6、左手端茶杯。
7、听不同类型的歌。
8、每天23:00前睡觉,5:00起床。(太残酷了,但可以很好的把早晨的时间利用起来)
9、在陌生的地方散步。
10、每天吃点甜食(这个最喜欢)。
11、吃早餐。
12、多咀嚼。
13、每天快走20分钟。
14、一天十次“手指操”。
15、每季度学一项新运动。
16、记录成功的事。
17、每天出门前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并说:我肯定能行。
18、写100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每天拿出来看看。
19、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20、每周给自己半小时的无聊时间。
21、每周看一到二次自己没不看的节目。
22、做个倾听者。
23、每天找个时间专门背一些东西。
大家选几项,一起开始吧!然后交流一下,我们的记忆力是不是提高了!
( Thu, 27 Jan 2011 14:12:58 +0800 )
Description:
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款式令人眼花缭乱,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睡袋,是一件让很多人头疼的问题。别担心,以下是我们为你安排的一些关于睡袋选择的基本知识。
一、睡袋的分类
1、按照材质分类
目前市售的睡袋的按材质分为羽绒与合成纤维睡袋(通常说是棉睡袋)。
羽绒睡袋:羽绒的材质又可分为白鹅绒、白鸭绒、灰鸭绒、水鸟绒等。每单位重量的保暖度是最具效果,羽绒睡袋比较温暖,易挤压,易保持原状,使用期较长,不利的因素是价格费用较高,会吸水。
合成纤维睡袋:合成纤维的抗湿性较佳且湿睡袋依然可维持保暖度,快乾,低价位,但稍重於同级的羽绒睡袋,不好挤压与装填较占背包空间,使用寿命较短,合成纤维分两种不同的纤维。
抓绒睡袋:使用抓绒(fleece)缝制而成,可以单独作为夏季睡袋或卫生睡袋。也可以配合其它睡袋在冬季使用,以增强保暖效果。根据时间经验,一个-3度的睡袋,加抓绒睡袋后保暖效果可达-10度左右。
2、按照款式分类
睡袋的形状直接关系到睡袋的保暖效果,睡眠的舒适性以及您行李的体积。睡袋的常见形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木乃伊形:这种睡袋的形状是在脚部比较窄,然后向上至肩部渐宽,最后在肩部以上带有一个隔温束紧的头兜。一个合适的头兜应当可以收紧,以防止冷风吹入。而且,考虑到人在睡眠时脚部最易感到寒冷,一些木乃伊形的睡袋在下部特别加厚,有些款式还设计有加厚的脚垫。
半长方形:这种睡袋在节约体积和重量的同时,兼顾了睡眠舒适性的要求。大多数此种睡袋带有头兜。为了获得教好的隔温效果,其外形一般也相对比较紧凑。
信封形:这种睡袋大多用于温暖条件下的野外宿营,这是由于此种睡袋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于野外宿营舒适性的要求,其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导致更多的热量散失。这种睡袋一般能够拉开拉链作为垫子使用。这种睡袋一般也没有专门的头兜。
二、五大步骤选择睡袋
第一步:根据您的旅行计划选择睡袋
1.您将旅行的地区环境如何?
2.您一般在什么季节出游?
3.您可能面临的气候条件如何?
第二步:选择暖度(舒适度)
1.预估您将在什么温度条件下宿营。这一数值尽管随季节、气候的不同会有所变化,但多数情况下来说,一般的旅行爱好者的睡眠条件在摄氏零下7度到摄氏零上7度之间。
2.根据您的个人偏好及您可能面临的具体情况对上述预估温度作出适当调整。
3.根据调整后的温度数值,参考生产商提供的暖度(舒适度)选择睡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生产商的标准不尽统一,所以生产商提供的数值只是一个参考,而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适用的。
第三步:考虑隔温层的材料
睡袋采用的隔温层由何种材料制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睡袋的重量、体积、可压缩性和耐用程度。如今,用于作为睡袋隔温层的材料主要有以下两类:
天然材料(多为羽绒)
这种材料的好坏一般是(灰、白)鹅绒或者鸭绒(一般来说鹅绒要优于鸭绒),其性能取决于所用羽绒的种类和篷松度。事实上,羽绒到目前为止仍是性能最好的睡袋隔温材料。
人工合成材料
近些年,人工合成的睡袋隔温材料层出不穷。许多先进的人工合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睡袋的保温层。这些材料大都是一些空心的合成纤维,和普通的化纤棉相比,在质量和保温性上要好的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许多人造纤维厂商宣布自己的材料在性能上要超过羽绒,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第四步:选择睡袋的形状
睡袋的常见形状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已在上文睡袋分类中详细介绍,读者可参考。
第五步:选择合适的的睡袋长度
睡袋的长度一般有两种标准:适用于身高1.80M以下的“标准(regular)”和适用于身高1.95M以下的“加长(long)”。此外,有些睡袋厂商还能够提供“特长(extra-long)"睡袋、专为女性设计的睡袋及专为儿童设计的睡袋。一般来说,对于亚洲人来说,大多适用“标准”长度的睡袋。
另外,您在选择睡袋时,除了注意一些基本因素(如:睡袋的用途、暖度、填充材料、形状、长度等)以外,您还需要从一些细微之处着眼考察您即将选购的睡袋。
总之,睡袋的种类很多,但象选择其它户外运动装备一样,并不是最昂贵的就是最好的,只有能够恰如其分的满足您的需要,能和您从事的户外运动相匹配的才是您最好的选择。
( Thu, 27 Jan 2011 14:11:16 +0800 )
Description:
睡袋在野外宿营中至关重要,但又是相当的缺少创新的领域,得到更高保暖效果的办法多年来无非就是增加充绒量/充棉量, 使用压缩比更高的材料, 减重无非是使用更高蓬松度的羽绒和更轻薄的面料和里料, 前一个办法,高蓬松度羽绒受潮或被长期压缩后, 回弹力损失严重, 保暖效果大幅度降低, 轻薄的面料, 结实程度和防水防跑绒,保型能力都会牺牲,一个-20度的睡袋通常重量在1.5-2.2kg,在寒区旅行中是个不小的负担, 总的说来,减重乏术,且伴随风险.
几个思路
0.关注你的防潮垫
一英寸厚的静止空气可以提供4clo保暖, 也就是3.5英制R(大多数自充气防潮垫就是这个厚度,R值能达到2.3, 如果额外填充羽绒等材料阻止空气对流, 可以非常接近3.5,但一般的四季垫需要1.5英寸厚度才能达到)
这样的防潮垫能提供的温度差是: 4*0.155*(93W/2m2)= 29度, 这意味着如果你背上没有睡袋, 裸身盖被子躺在1"厚理想防潮垫上,睡眠时能保持舒适的地表温度下限是33-29=4度
按照欧洲睡袋温标标准 EN 13537,测试环境是有一层热阻为 0.85 m2K/W ± 7 %的防潮垫, 换算为英制R值就是4.8, 下限是4.46, 这个得是很高级的睡垫才行(一层therm-a-rest prolite plus女版,或两层普通1"自充气垫或者4层10mm泡沫垫), 绝大多数人没有这么高级的垫子, 有人抱怨睡袋温标虚标,其实和这个也有很大关系
实际上会有睡袋,假设睡袋+衣物等效为0.5"静止空气, 加上防潮垫,总共有6clo, 保证温差大约是6*0.155*(93W/2m2)= 44度, 地表温度下限33-44=-11度
实际地表导热性能差异也很大, 可以维持的温差会超过环境温度,应该避免在裸露的岩石上直接扎营, 如果可能, 多垫导热不好的草也可以提高温标,雪地也比岩石好
1. 半长睡袋
这个思路其实是我前一阵子买了新羽绒服时想到的, 觉得这冲了400多克800篷绒的货色不兼职睡觉保暖实在浪费,后来发现确实有了一些产品, 只是选择余地不多, 国内市场是没有见过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static.doyouhike.net/files/2010/11/29/5/5c69e346f7b28deca12c96c67316e54d.jpg" jQuery1296100516953="129">
寒区野外活动除了高温标睡袋, 通常还会携带营地保暖衣物, 按使用温度不同, 通常是300g-1000g的羽绒服, 冲有100g-700g的羽绒, 本身就有相当好的保暖能力,通常我们会把它盖在睡袋上或者塞在睡袋里作为额外的保暖, 但如果做一些小的修改, 也未尝不能作为一个睡袋的上半截来使用, 如此一来, 睡袋的重量至少可以砍掉1/3, 也就是节约200g-700g的负重
营地羽绒服的保暖大约是4克罗, 考虑在睡袋中被压缩, 大约会降为3克罗, 上身面积大约占全身50%, 不考虑头热足寒效应的影响的话, 在睡袋里穿上相当于温标增加3*50%*7=10度
比较薄的内穿羽绒服,大约可以提升2*0.75*50%*7 = 5度
半长睡袋的思路可以延伸,比如上半截冲绒少, 下半截冲绒多,也就是为营地羽绒服针对性设计的睡袋, 同样可以一定幅度减重, 不一定非要真的是一半长
按照Extreme Alpinism作者的讲法, 他登山喜用低温标的睡袋,衣服全穿上睡觉,特别是结组等待用的棉夹克.阿拉斯加用-7度的,阿尔卑斯用7度的,理由就是:轻,顺便还能把衣服烘干
2.增加热反射层
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做法,用薄金属膜反射人体产生的红外辐射,减少热损失
按照某些人引用的数据,Boron &am Boulpaep's Medical Physiology, 人体静卧的热功率是93W左右, 其中的辐射热是60%, 实际情况因为衣物, 睡袋本身会吸收辐射热而变得复杂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thermo/imgheat/bodycool2.gif" jQuery1296100516953="132">
图片来源:
图中辐射热偏高,因为是赤裸人体在室温的情况
Columbia今年推销的omni-heat技术实际就是衣物内衬添加一层金属热反射层, 据称提升了20%的绝热效果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nationalparkstraveler.com/files/storyphotos/Columbia-Omni-Heat_0.jpg" jQuery1296100516953="133">
这从一个侧面可以推算, 单独的热反射层可以反射回20W左右的能量
热反射层的一个麻烦是他会阻碍人体水蒸气的蒸发, 设计不当可能感觉不适并产生冷凝水, omni-heat的办法是打了很多小孔用来透气
Snugpak的 Softie Chrysalis Tera和 Autumn睡袋使用Softie Reflectatherm(一种可热反射的金属化织物)
据BPL论坛Brett的说法,这个东西比同等蓬松度的普通睡袋暖和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 ugpak.com/images/new_tech/reflectatherm_infolarge.jpg" jQuery1296100516953="142">
Reflectatherm宣传图片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hiking-camping-world.com/hiking-camping-gear-blog/wp-content/uploads/2010/09/pengui ivy.jpg" jQuery1296100516953="136">
防水透气三层材料的Integral Desig Penguin Reflexion Bivy, 内带Sympatex Reflexion热反射层, 267美元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hiking-camping-world.com/hiking-camping-gear-blog/wp-content/uploads/2010/10/nemoisopod1.jpg" jQuery1296100516953="141">
3400美元的极地探险专用帐篷 Nemo Isopod, 使用了金属化热反射料OSMO EX, 透气的
Therm-a-rest新近将RidgeRest Deluxe防潮垫增加热反射镀层,R值从3.1提高到3.5, 提升了9%,这也从一个侧面可以推算人在睡袋中的全部辐射热是20%左右的总热量
金属化面料有 I ovative I ulation Inc.的Temptrol?, Advanced Flexible Materials的Silver Lining? -都没有见过,不知哪里能搞到
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 觉得羽绒已经足够阻挡热辐射, 甚至认为热反射层不管放在什么地方都是等效的, 他们完全没有去想睡袋内部的温度梯度和热辐射能在睡袋内的转换
3.水蒸气屏障(Vapor Barrier)
这也不是什么新东西, 至少有60年的历史, 基础的原理是人的皮肤即使在静止时也在不断地蒸发水分, 带走大量的热量, 阻止这个热损失的办法就是用一层完全不透气的塑胶膜包裹人体,使人体表面的水蒸气达到饱和值, 在这个时候,人体就会停止汗液蒸发, 也就保住了这部分热量
人体24h的不感蒸发量为400-600ml。呼吸大约是 300ml/24h
而水在体温的蒸发热大约是580卡/g, 以8小时睡眠计, 这个热损失大约有17W, 占基础代谢的1/5左右
这就是为什么,只需要5块钱买一块急救毯(就是一大块镀铝膜的不透气聚酯薄膜)裹在身体上再加上睡袋就可以轻松提升10度的睡袋温标, 因为它可以保住你20+17=34W左右的热量,也就是几乎38%的身体热量
最早据称在二战中使用, 制成不透气袜子,防止脚部冻伤,在朝鲜战争中不透气靴子曾作为美军冬季标配.至今美军仍将不透气的睡袋套作为极寒环境的选用件(为什么放外面我不理解)
据信50年代,轻量装备先驱Jack Stephe on最早开始使用VB袋子(据说高蓬松度鹅绒,镀铝热反射外帐,超薄尼龙也是此人最先引入户外领域),至今他还在和邪恶的大公司斗争,坚定推广他的VB思想和产品
这项技术争议比较多, 支持它的人认为这是点石成金的绝妙办法,并且可以完美解决羽绒睡袋容易因为人体汗液受潮的问题, 疑虑的人对它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冷凝水觉得不够安全, 并且也不喜欢温度高时汗液无法蒸发的憋闷感, 因此多见于极低温度的场合, 特别是VB袜子在登山中较为多见,手套,衣服也有少量使用-有些不能接受VB睡袋的人喜欢VB上衣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img04.taobaocdn.com/imgextra/i4/21015446/T2IQ0lXXhaXXXXXXXX_!!21015446.jpg" jQuery1296100516953="140">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blizzardsurvival.com/shopimages/reflexcell_06.gif" jQuery1296100516953="143">
.blizzardsurvival和英国Leed大学实验室的测试结果, 即使只有一张急救毯,也达到了一床冬被1/3的保温效果(由于原理限制,你显然不能用3层急救毯达到冬被的效果)
来源:
VB睡袋胆建议在零度以下使用,因为水饱和蒸汽压和温度的指数关系,温度越低,越不容易有冷凝水,因此VB应当至于保暖的衣服之外,睡袋之内
如果目前的低温标睡袋可以直接以金属反射镀层物料为内层, 无疑可以直接实现VB+热反射的效果, 从而在同等重量下提升38%左右的保温能力, 或者, 削减约30%的羽绒填充而保持保温能力不变
或者厂家可以开发类似omni-heat的睡袋热反射衬里, 虽然没有VB的作用,但仍然可以提升20%左右保暖能力(一般相当于5-7度), 可能只需要50g不到的额外负重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westernmountaineering.com/gallery/small/westerntmn-44_SM.jpg" jQuery1296100516953="151">
著名睡袋制造商westernmountaineering的HotSac VBL,尼龙+铝热反射层,不透气,约180g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cache.backpackinglight.com/backpackinglight/user_uploads/1163576249_00564.jpg" jQuery1296100516953="155">
BPL上David Wills 用带反射的涂硅尼龙做的睡袋内胆,据他称, 有热反射比没有的温标高2-3度
参考资料
backpacker 82年12月
+barrier+mountaineering&am hl=zh-CN&am ei=B73fTOLmO4-qceyk3ZcM&am a=X&am oi=book_result&am ct=result&am re um=1&am ved=0CDAQ6AEwAA#v=onepage&am q=vapor%20barrier%20mountaineering&am f=false
4.充气绝热层
这仍然不是什么新货色, 实践起来很难兼顾透气, 因此和VB结合在一起最为简单
其实充气防潮垫和蛋巢,搓衣板防潮垫都利用了封闭空气腔绝热的原理, 如果没有防潮垫绝热, 低温下无疑要更为难熬
blizzardsurvival的reflexcell是一种思路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blizzardsurvival.com/shopimages/reflexcell_02.gif" jQuery1296100516953="152">
他利用预成型的镀铝塑胶膜展开回弹形成的三角型空气管道大幅度增强绝热效果, 结合了热反射,VB和空气层三种办法达到了比普通急救毯更强的绝热效果
从上面.blizzardsurvival+Leed大学的测试图可以看出, 带铝镀层的急救毯(图中第4个)热阻达到了不带铝镀层的塑胶膜(第3个)的2倍, 加上空气绝热层的reflexcell(第一,二个)热阻达到了急救毯的2倍, 而重量没有什么增加---当然价格贵了很多
在睡袋中未必要采用这种办法, 也可以是别的充气办法, 设计的方向是折叠体积小, 额外重量轻
单独的空气腔因为对流的存在,据信R值只能达到1.01,厚度超过20mm后就没有提升,大也无用,如果内部有阻碍空气对流的隔层就会提高
结合2,3,4,可以是一个能充气, 里面镀铝膜的塑料膜袋子作为睡袋的衬里, 设计得当,预计可提高15-20度的温标, 这意味着以500g左右的冲绒,达到-15- -20度的舒适睡眠条件, 总重量可能可以控制在0.8kg左右, 以目前的技术条件, 完全靠羽绒,则需要1.5kg-2.5kg才能实现
800) this.width=800" loaded="false" original="http://img.lovelyhh.com/cqd/3.jpg">
想象一下,酒瓶换***,内表面镀铝
美国某公司销售的一种land-shark求生袋,内表面带有热反射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landshark-online.com/images/land.jpg" jQuery1296100516953="154">
5.优化结构
人体各处的产热不同, 而耐低温的能力也差别很大, 以我的经验, 腿部以膝盖和脚最怕冷, 全身以腹部,腰部,肩部, 背部最怕冷, 头部散热最容易, 我行走时就很喜欢以两个护膝达到多穿一条裤子的等同效果
理想的睡袋设计也应该有针对性, 但以现在一条袋子通到底的格局, 不能限定人睡觉翻来覆去的自由活动, 只能做到上半片冲绒多,下半片冲绒少,或者脚部冲绒加强等很有限的措施, 要想针对基本不可能
我倒是觉得睡袋下片可以加入一些支撑筋(比如使用充气管构成的稀疏网状结构),这样可以避免人体压缩羽绒/保温棉造成的保温能力损失
A en Aerogels和Slumberjack为美帝海军陆战队开发新的 Spaceloft气凝胶睡袋(可能是2007年)
使用了每英寸克罗值达到11的 aceloft材料(R=13)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a enindo.com/images/prod-oga/sleep2_full.jpg" jQuery1296100516953="153">
从图中可以看到, 这款睡袋的独特之处在于几片菱形网格状的气凝胶绝热垫片被分别放置在头部,肩部,臀部, 脚部几个着地点, 利用气凝胶不易压缩的特点支撑人体,保证其余部分不会被过度压缩
另一个现成的产品
800) this.width=800" loaded="true" original="http://www.klymit.com/media/catalog/product/cache/1/image/800x600/7f91c94fce37dfb2b9111ede4de2cacf/f/u/full-pad. g" jQuery1296100516953="156">
INERTIA X FRAMES SLEEPING PADS
250g,号称世界最轻的,压缩后只有可乐罐大小,预定价格99.95美元,可以作为保暖增强
自充防潮垫如果主动灌气,会比自吸气高20%以上的热阻,如果灌的是氩气,氪气,氙气就更强大,氙气的导热能力只有空气的1/5左右,氙气防潮垫会是很强大的产品,如果你舍得(好像是20美元/升, 一个防潮垫的大概得20升...)
6.创新材料?
有同学提到了气凝胶保暖, 这个货属于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至今也没见到多少产品
虽然名字叫胶,但其实它是硬的, 成品很可能毫无弹性,而且不结实
气凝胶无法单独使用, 如果你不密封, 极度容易吸湿, 如果不抽真空, 他的绝热性能就好得有限, 看说明, 它的极限性能是在抽真空的情况下得到的, 要得到很好的绝热能力,就得密封到一个不透气的袋子里并抽真空到1/15大气压以下(用氩气更好), 硅气凝胶是红外透明的, 你还得加上热反射, 也不能指望它透气
如果条件都具备,这个货能达到每英寸英制热阻20, 也就是一般防潮垫的7倍绝热能力, 如果要达到-10睡袋的效果,需要1厘米厚的气凝胶, 而羽绒大约需要5厘米
参考资料
更高的R/inch=50也就是Glacier Bayer inc. 的Barrier Ultra-R真空硅气凝胶保温板的水平, 据说是业界最高了, 这样算-10睡袋只要5毫米厚(因为它是硬的,可能叫睡箱更合适点)
我觉得比较现实的应用是超薄的板块式防潮垫, 或者普通羽绒制品夹杂气凝胶预制片补强,像类似防弹衣那样
如果能买到这样的预制片,倒是不妨用于睡袋的绝热增强(比如做一个防弹衣一样的睡袋套, 上面全是小口袋, 可以插入预抽真空的密封气凝胶片), 就是不知道会不会太脆弱
Barrier Ultra-R这个货要是能搞个几条来插胸口后背倒是不错
有实际气凝胶产品的A en Aerogels, 其产品叫 aceloft, 略为柔软, aceloft产品有点像羊毛毡, 几乎是无法压缩的, 密度也不低, 单位重量的保暖效果是赶不上羽绒的, A en比较的对象也是玻璃纤维毡,羊毛,聚酯纤维
A en给出的户外使用案例,珠峰使用了鞋内衬和防潮垫,勃朗峰使用了夹克,看下来做睡袋性能远远达不到同重量羽绒,做硬块保暖增强似乎是不如Glacier Bayer(1/3的热阻)
BTW: 通常见到的发泡聚苯乙烯泡沫, 绝热能力也能达到R=3.8/inch, 而且又轻又便宜, 就是不好压缩运输, 聚氨酯泡沫则能达到R7/inch
(待续)
附: 保暖效果的量化数据
传导方式的保暖能力在工程上叫做热阻 : 温差X传热面积/热功率(按公制单位为K*m2/W), 这个值通常也被叫做R值, 买高档防潮垫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个R value, 就是这个东西
另一个评估服装/睡袋保暖能力的单位是clo(克罗值), 1clo相当于室温21度无风条件下, 人静坐需要的保暖指标(体表维持33度), clo值和热阻,或者R值本质上是一样的东西, 所以也有固定的换算关系, 1clo=0.155K*m2/W
需要注意,英美使用英制,他们标注的R值也是英制F·ft?·h/Btu, 1clo对应0.88R值
按照Richard Nisley 的实测数据, 对羽绒睡袋而言, 同样的填充密度,羽绒的蓬松度每提高50, 克罗值增加0.1, 可以隔离的温差增加0.1*0.155*(93/2)= 0.7度, 也就是说,如果两个睡袋, 其他条件一样,一个填充500蓬松度的便宜鸭绒,一个填充800蓬松度的高档鹅绒, 鹅绒的温标可以高大约4.2度,克罗值提高了0.6----其实也就是多穿件抓绒的水平, 不可能出现60%的保暖性能提升, 所以完全从性能/价格考虑高蓬松度的绒远没有多填充点低蓬松度的划算
超轻的睡袋, 面料比较薄, 会额外损失掉5度左右的保暖
-10度温标的睡袋, 填充600g 800蓬鹅绒, 克罗值大约是8
一件中等厚度的抓绒衣,克罗值大约0.76
很厚的羽绒服 -- 6克罗
内穿薄羽绒服--2克罗
睡觉时1克罗相当于维持(33-21)*0.8=大约9度的温差(0.8是因为坐姿和睡眠的代谢差别)--理想值,实际大概得打8折了,也就是7度---抓绒衣=5度温标
资料来源:
更专门的论述可见
( Sat, 8 Jan 2011 13:43:41 +0800 )
Description:
荒野求生点滴——贝尔·格里尔斯教你野外生存与自救 曾发表在《现代兵器》2009年第6期上,署名许泉。 集冒险家、作家和节目主持人于一身的传奇式人物——贝尔·格里尔斯。他最常用的脱险方法是寻找河流、沿河而下、寻机重返文明世界。
无论事先计划得如何周到,都难以完全避免意外的出现。天灾人祸,或是一点小小的错误,都足以使你在野外陷入迷失方向甚至需要努力求生的困境。如何保住生命,并尽快脱离险境?年轻的英国求生专家贝尔·格里尔斯的知识和经验也许将成为你的救命稻草!
贝尔·格里尔斯1974年出生在英国的威特岛,幼年时即跟随其父学习登山及游泳。他曾在英国SAS特种部队服役3年,直至在非洲南部的一次跳伞意外中背脊受伤,不得不提前退役。但两年后他凭借自身努力,登上珠穆朗玛峰并全身而退,成为英国最年轻的登顶者,时年仅23岁。在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冒险后,他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写就一系列以野外探险及求生为主题的书籍,转型成为一名成功作家。而让贝尔迅速成名的,则是他主持的Discovery频道《荒野求生秘技》(Man VS Wild)系列节目。每一集中,他都亲身前往那些人们经常迷失受困的蛮荒之地,在真实的险境中,因地制宜地示范各种求生技巧,设身处地告诉观众如何在最险恶的环境下凭借一己之力努力求存,并设法回到文明世界……
指导思想
所有遇险都是在无法得到及时救援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发生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一般情况下其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缺乏生存所需的基本条件。因此,贝尔·格里尔斯所总结的脱险基本原则就是:利用各种手段维持生存,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设法重新回到文明世界,寻求他人的帮助。他在《荒野求生秘技》中最常使用并且屡试不爽的一个办法,就是寻找河流,沿其下行,沿途寻找公路和村落,因为人类的活动总是和水源相伴的,城镇一般也总是位于河流或湖泊的附近,只要找到河流,自然就拥有了重返文明社会的希望。 野外求生中必须适时采用一些极端手段,才能求得一线生机。图为贝尔·格里尔斯在缺水时饮龟血解渴。
脱险的前提是维持生存,并保持足够的体力。在节目中,贝尔·格里尔斯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为了生存,必须采用那些日常生活中看来不可思议的极端手段。比如在缺水的情况下,靠饮用自己的小便来避免脱水,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必须学会吃蚯蚓或蛆虫,虽然这听起来似乎很恶心或是太不卫生,但有些时候唯此才能搏得一线生机,而且事实证明,很多人正是靠这些极端手段才坚持到了脱险的一刻。贝尔·格里尔斯把脱险的要素归结为三点——意志力、决心和希望,那些对生活和家庭无比热爱,求生意志坚定,身体强健,始终保持清醒和警觉的头脑,善于利用机会的人,无疑是最有可能走出困境的幸运儿。
走还是留,在求生中是事关生死的重大选择。如果身处类似沙漠的干燥酷热环境中时,除非必要,最好不要试图在太阳下跋涉,而应该躲在阴凉处等待救援,否则即使是足够强壮又富有经验的探险家,在50摄氏度的高温下也难以坚持到5个小时,就会因脱水和中暑而死去。但如果出行安排无人知晓,或者因环境复杂,救援力量即便获知出现意外,也很难确定遇险者的方位,或是事发地点存在发生地震、泥石流或洪水的潜在危险时,就应该果断地离开事发地点,主动去寻找救援。在后一种情况下,遇险者最好能够事先了解事发地域的大致地理情况,知道最近的交通要道和城镇的位置,以便迅速判定向何处去才是能在最短时间内脱险的捷径。所以,在将前往某一不熟悉的地区时,事先了解其自然地理及人文情况,特别是学习一些有关当地野生动、植物的知识,这是你能为即将到来的远行所作的最好准备。另外,贝尔·格里尔斯建议读者们平时多读一些有关登山、航海、狩猎等涉及户外运动以及野外生存的文章,从中学习一些专业技能,以及在特殊条件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便在遇到未知意外事件的危急情况下应用。
基本装备
完全无法预测的意外——比如外出旅行时遭遇沉船、飞机迫降,或是发生地震、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每天在世界各地都在上演。如果此时你身上能有一些必要的装备,就能成倍地增加生存的机会。每一集《荒野求生秘技》开始,当贝尔·格里尔斯纵身跳出飞机时,一般都会携带着必不可少的三件东西,虽然遇险者可以通过就地取材来实现其功能,但直接拥有它们会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其体积相当小巧,方便随身携带:
在那些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没有什么比一把锋利的刀子更能让人感到有所依靠的了。美国特种部队的求生手册上就明确规定,在野外执行任务时,必需随身携带至少两把刀具,一把是锋利型的,一把是坚固型的。野外求生用刀最好是两者兼备,既锋利又坚固,同时体积和重量不能太大,一是方便携带,二是可以避免法律上的一些麻烦。其实野外求生用刀具的选择余地很大,从简单的卡片刀到复杂的多功能瑞士军刀,从折叠小刀到固定柄猎刀,都有其各自的优势。贝尔·格里尔斯在探险过程中使用过多种刀具,包括美国冷钢公司的折叠刀和巴克出品的固定柄求生刀,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和结实耐用。根据自己的野外实践经验,贝尔还设计了一种更加实用的、以他名字命名的求生刀,在“Bayley”刀具等网站上的销售势头不错。这把刀是一种式样简单的固定柄单刃小直刀,有两种款式,目前销售的都是新款,其变化是在刀刃末端增加了6个锯齿。握把材料是涂覆有特殊树脂的玻璃纤维,不易吸水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恶劣气候和粗暴使用,其表面较老款粗糙,以便更好地握持。全刀重控制在7盎斯(198.5克)以下,平衡点位于前一个铆钉孔后侧。刀身表面光滑发亮,可以当作反射镜以发出求救的光信号,在晴朗天气下可视距离能达到惊人的16公里。刀鞘是结实的黑色皮革,可以垂直或水平穿在腰带上。这把刀的唯一缺点是价格昂贵,售价高达700美元或350英镑。当然,你在野外并不一定要使用如此高档的刀具,即便手中只有酒店房间提供的那种廉价小折叠刀,其作用也远胜于赤手空拳。
贝尔·格里尔斯和他的旧款求生刀。该刀属于固定柄短直刀,并不适于直接劈砍树木。当需要伐木时,贝尔·格里尔斯会用一根木棒当锤子,将求生刀本身作为錾子,在需要的位置两侧凿出“V”字缺口,这样不仅效率更高,还可以有效避免刀具的损坏。
水壶对于遇险者来说,其意义甚至超过刀具,它使维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质——水的随身携带成为可能,使你的活动范围可以远离水源地。水壶的要求是尽量轻便,在同样的负重下携带尽量多的水,同时有一定强度,在意外摔落时不易损坏。贝尔·格里尔斯在探险时经常携带的是一个类似英国军用水壶的黑色塑料水壶,壶体采用不易破裂和变形的高分子材料,同时足够轻巧,容量可以做得较大,缺点是本身不耐高温,需要远离火源。另外,水壶下方还套有一个0.75升的铝质饭盒兼水杯,一侧带有折叠把手,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铝杯,在野外需要一杯热水或烹煮食物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贝尔·格里尔斯的水壶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那就是它的背绳是一根结实的伞绳,在不增加额外负重的情况下,这根绳子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派作许多其它用途。
打火棒
打火棒是当今最便捷和安全可靠的一种野外取火工具。其主体是一根镁合金棒,本身接触火源时不会燃烧,也不怕潮湿,只要用配套的刮匙或是小刀快速地垂直刮擦其表面,就能刮下一些碎屑来,后者会在空气中迅速自燃,成为拥有近3000摄氏度高温的火种,大颗粒的碎屑能够直接点燃纸张,让它们落入事先准备好的引火物当中,就可以迅速生起一堆熊熊的篝火。贝尔·格里尔斯常用的打火棒是一种钥匙形状的,镁棒被嵌在一个塑料手柄中,并和刮匙穿在一起,可以像项链一样戴在脖子上,非常方便携带。这种制式的“打火石”特别适合户外探险,它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几乎适应任何气候和环境条件,哪怕是极潮湿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找到一堆干木屑或树皮,或者是一团废报纸,就能点起生存的希望之火。而打火机、火柴之类的取火用具很容易受到恶劣环境影响,如潮湿、大风、气压等等,此外它们在很多场合下是禁止在交通工具上随身携带的。使用引火棒时要注意的是,为提高点火效率,在刮擦前先要将表面的保护层或氧化层刮掉,对于受潮的引火物,可以先缓慢地刮下一些较大的颗粒,将它们在引火物表面聚成一堆,然后再将打火棒靠近这堆碎屑,快速刮出火星将其点着,产生集中的热量,确保引火物可靠点燃。
由商品镁棒、刮匙和木条、绳索自制的打火棒。目前市场上有更为简单的成品出售。
贝尔·格里尔斯每次出现在镜头前时,总是身着***户外运动装,最常见的是来自英国的著名品牌——克莱格·豪博(CRAGHOPPERS)冲锋衣。该品牌户外服装一般采用“Aqua Dry/ Aqua Dry Pro”面料,具有耐磨、速干、抗紫外线等多重优势。贝尔·格里尔斯选择服装的标准是实用和精简,如上身的标准穿着,从里至外分别是棉织圆领汗衫、长袖T恤和合适的外套,即便是在阿尔卑斯山这样的高海拔山区,也只增加了一件羊毛衫,这种安排特别方便根据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随时穿脱,因为翻越一座大山时会经历几种不同的季节,同时户外活动时过多的衣服不仅妨碍动作灵活性,而且容易出汗引起感冒。
虽然没有特别指出,但贝尔·格里尔斯在每一期节目开头出发时,都会在手腕上带着一款指针式手表,除了指示时间外,在下文中你将发现它还有更重要的用途。很明显,贝尔对手表的品味比衣着更加讲究,他通常所戴的是一款黑色的瑞士“百年灵”户外运动型全钢手表,而另外几期节目中,他则换上了英国一个著名男士手表品牌——“勃瑞蒙特”(Bremont),该厂是一个家族企业,专门利用瑞士零件全手工组装高档男表。贝尔·格里尔斯所戴的型号是ALT1-P,这也是一款黑色的多表盘指针式手表,售价更是高达2650英镑。 虽然贝尔·格里尔斯的随身物品有软广告的嫌疑,但精简实用、强调质量的选择原则却是值得借鉴的。图为贝尔·格里尔斯所戴的Bremont ALT1-P手表
基本技能
即使遇险者事先有所准备,但用来应付野外的恶劣环境可能还远远不够。他必须熟悉和掌握一系列基本技能,才有可能求得最后生存:
判断方向及时间
在野外辨别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这将决定遇险者的行动路线是否正确。贝尔·格里尔斯在节目中传授了一些很简单的方法,让人们可以在陌生的荒野中,判断大致方向。太阳是白天寻找方向时最好的参考物体,而在夜晚就必须依靠北极星。观察周边的环境和植物也是很有用的办法,像在北半球的绝大部分地区,山麓南边的植被生长要比北边的茂盛,同样一棵树也是朝南的树冠较大,如果山坡两面的积雪一面先行融化,那这面一定是向阳的南面,而苔藓喜欢阴湿,所以一般长在山坡或树木的北面……当然,如果你戴着一块像贝尔·格里尔斯那样的指针式手表的话,事情就简单得多了,只要将手表放平,将时针指向太阳,此时时针与表盘12点位置形成一个夹角,其角平分线所指的方向就是正南方,不过该方法只有在北回归线以北才比较精确,其次就是手表的时间必须与所在地时区相吻合。如果没有手表的话,还可以采用另一种简易办法,那就是在地上竖一根木棍,把其尖端在地面投下的阴影位置标出,过15分钟后,再标一次木棍尖端的阴影位置,这两点的连线就是东西方向,再结合太阳在空中的位置,就可以判断具体的方向。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可以用一小截铁丝与自己的头发充分摩擦,就可以将其磁化,将它放在一片叶子上,然后再让叶子漂浮在静水中,磁化过的铁丝就会让叶子慢慢旋转,直至对准南北方向。当然,这些方法中都不是绝对可靠的,必要的话可以同时采取几种,交叉验证你的判断是否正确。 在野外行进时,安全是第一要素。通过图中这种湿滑的独木桥时,贝尔·格里尔斯采用了虽然难看,但更加稳妥的骑跨在桥身上、缓慢挪动的办法。
如果独自一人身处荒郊野外,最需要掌握的一个时间就是太阳何时落山,因为必须要在完全天黑前找到并安排好宿营地,否则在黑夜中很难完成相关的工作。如果身边没有手表等计时工具,贝尔·格里尔斯可以教你一种估算距离太阳下山还有多长时间的简易方法:手臂自然伸直,将除了大拇指外的四根手指合拢并水平放置,使最上边一根手指的上缘抵着太阳底边,然后估量一下太阳与地平线之间大致有几根手指的距离,一根手指的高度代表15分钟,如果太阳下缘与地平线之间还有四根手指的高度,那么表明太阳还有一个小时才会落山。
在茂密的热带雨林或是连绵的丘陵地带,由于视界有限,保持正确的行进方向比较困难,很容易陷入原地转圈的困境。如果自身条件许可的话,这时首先就应攀爬上身边最高的一棵树的树顶或是最近的一个山顶,判明周围的情况,决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虽然这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体力,但这比盲目前进而导致迷路或走偏的代价要合算得多。在这种环境中行进时,可以选择前进方向上特征鲜明的一棵突出的大树或一块岩石,前进时以其为目标,等走到该处后再选择下一个目标,这样可以保持行进方向不致发生大的偏差。
遇险者为脱离险境,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翻越一系列自然障碍,才能重返文明世界。除了勇气和强健的体魄外,掌握一定野外行进的技巧,就能够更加节省时间和体力,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野外最常见的障碍是山岩、绝壁,同时为了获取食物和观察方向,还需要经常爬树,也因此攀岩和爬树是最重要的两种行进技巧。此时,要记住随时使身体与岩壁或树木保持有三点密切接触,即“三点不动一点动”,避免同一时间有两个肢体活动而破坏整个身体的稳定性,造成意外跌落。应尽量使用腿部力量,以脚发力,两手臂则保持放松,用来掌握方向,同时尽量不要使两臂的高度超过肩膀,这样可以避免肌肉过早疲劳。与向上攀爬相比,向下攀爬则更加困难,特别是从峭壁上向下行进时,由于无法规划向下的具体路线,容易陷入上下不能的困境,所以应更加小心,在路线选择上随时留有返回的余地。在坡度小于60度、并且比较平坦的岩石上向下行进时,最快的办法是仰面向上,依靠腰部以下与岩石表面的摩擦力,以两臂和双脚控制方向,慢慢从岩面上滑下。这种情况下,须特别注意岩石表面的水和砂子,它们可能使你滑倒而失去控制,同时还要小心突出的岩石边缘发生崩塌。要善于利于岩石的裂隙和一些依附岩石而生的树木或藤蔓——比如榕树,它们可能是通过绝壁时省时省力的好途径。对于不超过15英尺(约4.6米)的高度,可以直接跳下,但跳下时应保持双腿并拢、两膝微弯,落地后一定要使整个身体向前翻滚,将冲击力分散到两腿和肩上,避免膝盖和小腿受伤。不管是攀岩还是爬树,贝尔·格里尔斯的忠告是你在每迈出下一步之前,一定要试探落脚点是否结实可靠,特别注意风化岩和枯枝,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望无际的雪原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那些从表面上看不出的雪洞是遇险者最大的杀手。贝尔·格里尔斯对付它们的办法,就是在他的背包里装满雪块,让它变得足够沉重,然后在背包上系上一根足够长的结实绳索,绳上每隔一段距离打一个绳结,每个绳结都带有30公分左右突出的绳圈,绳索的最末端绕在自己的腰上,打成死结。在雪地上行走时,后面就拖着这一长串绳圈和背包。一旦踏空掉进雪洞,背包的重量就会使每个绳圈都深深地陷入雪地中,产生的摩擦力足够使人挂住,这样就有机会自己爬出雪洞。雪地的另一个危险在于容易发生雪崩,判断积雪是否结实的简易办法是将选定的一块雪的四边掏空,然后用双手从一侧推动中间的雪块,如果不能整体推动的话,说明这里的积雪比较结实,反之则表明容易发生雪崩。
在峡谷中行进时,要特别注意突然爆发的洪水,哪怕是在干旱地区。如果在峡谷中看到有堆积的树枝等物时,就要考虑到此地发生暴洪的可能性,因为后者可能是由几十公里以外一场暴雨引发的,但会沿着峡谷迅速下泄,等听到巨响时,往往躲避就来不及了。
穿越沼泽或草丛前,贝尔·格里尔斯建议你先找到一根足够长的木棍。在沼泽中,它的作用是当作手杖,随时试探前方水下的泥地是否足够结实,避免意外摔倒或是陷入深坑之中,而且可以通过它来拍打水面,吓走蛇、鳄鱼等危险动物。穿越高草丛时这样一根木棍也是很必要的,将它平举在身体的正前方,并放下衣袖,用它推开前方的茅草,防止皮肤被草叶的锯齿状边缘割伤,同时提高前行的速度。
沼泽和湿地常常会暗藏着另一种危险,那就是泥潭和流砂。不小心陷入其中的人或动物本能的反映就是挣扎,但越是挣扎,泥浆和流砂越会将他们往下吸,直至因窒息而丧命。万一真的陷入这种困境,该怎么办呢?贝尔·格里尔斯告诉观众的要诀就是保持冷静,停止无谓的挣扎,然后试着向前倾,趴到泥潭或流砂的表面上,小心地慢慢抬高身体,先使一只手臂脱困,再改变身体角度,拉出另一手臂,如法炮制可以将双下肢依次拉出泥潭和流砂,最后再用匍匐的姿势,慢慢爬离危险区域。如果手里有一条木棍的话,将木棍横放在面前的地面上,脱身的过程会变得更加容易。泥潭和流砂常常密集分布,若发现了一处此类危险,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匍匐的办法,爬过这段危险区域。
贝尔·格里尔斯在节目中现身说法,演示如何摆脱流砂带来的“灭顶之灾”
由于贝尔·格里尔斯一般是通过沿河而下的办法来寻找公路或村落,所以他的大部分旅程都是在河流附近完成的。而河边一般有较宽的长满高草的湿地,或是密布嶙峋乱石,行走非常不便,贝尔·格里尔斯此时一般会采取更直接的办法,那就是跳入河水当中,采用漂流的办法,利用水的流速,提高行进的速度。他采用的姿势是仰面躺下,将用塑料袋包好的装满衣物的背包反系在胸前,依靠它的浮力使头部露出水面,双臂张开以维持身体平衡,而两脚并拢伸在前方,其目的是用脚来探测前方水下的暗礁,避免它撞到自己。如果时间允许或是路途遥远时,贝尔还尝试过用河边捡到的漂流木和藤条扎成简易木筏,在哥斯达黎加雨林的冒险中他就使用了这一招。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比沿着河岸行进要更加节约时间和体力。贝尔·格里尔斯谙熟水性,他在节目中演示了在遇到强大的水底暗流时,如何以旋转身体的方式摆脱。这只是河流众多潜在危险中的一种,特别是在有水流湍急、暗礁密布、河水落差大以及水温过低等情况之一时,就要尽量避免进入河中。在热带地区渡河前,应先花一定时间在渡河地点附近仔细观察,看河中是否有鳄鱼等大型危险动物。如需较长距离游泳的话,贝尔会脱下自己的长裤,将两个裤脚扎起,在水中浸湿后,吹入空气,这样就做成了一个临时救生圈,它的浮力可以维持1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寻找饮水
身处沙漠这种高温干热的环境中,人体每过1小时,将通过排汗和呼吸损失约1升的水分,如果不及时补充,12小时内人就会倒下, 24小时就会导致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在口中含上一点水,然后用鼻子呼吸,口中的水可让吸入的空气潮湿,这可以将身体水分流失减至最低,防止迅速脱水。另外,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即使在湿度很高的雨林或是雪地中,定时饮水也十分重要,尽管此时人体不会经常感到口渴,但高温高湿和干燥寒冷都更容易在不知不觉中造成身体脱水。
在野外寻找饮水的诀窍就是寻找那些有叶植物或生长时需水量大的植物,如柳树等。在干旱地区,如果某地有较集中的植被,就代表那附近可能有水源。蚊子等昆虫一般也生活在水源地附近。另一个途径就是去峡谷底部、岩石裂隙和洞穴内部寻找,那里很可能有泉水或降雨时形成的水潭。在降雨量充沛的地区,只要向下坡的方向走,就很有可能找到小溪甚至是河流。
但即使费尽周折找到水源,也千万不能轻易饮用。贝尔·格里尔斯要求我们,必须先对水源地的环境和水质做一番详细的观察,如果是流动的水,水质清澈透明,一般都可以放心饮用,特别是从石缝中流出的泉水,经过了砂石的重重过滤,水质往往超过人们平时所喝的矿泉水。如果水中有小虾在游动,也证明水质没有受到污染。寒冷环境下的流水细菌生长缓慢,水质一般也不错。下雨时接到的雨水和融化的雪水也是饮用水中的上品。尽管这些水质都相对较好,但最好还是煮沸后再饮用。而那些颜色混浊、有异味的水,或是水潭、水塘里的积水,往往容易滋生细菌,后者一般也是各种动物饮水的地方,难免受到动物粪便和尸体的污染,常常带有危险的鞭毛虫和弓形虫,喝了这样的水会导致腹泻和其它致命疾病。只有在无可选择时,才会考虑这样的水源,但是必须先用细布过滤,有条件的话还要用净水片进行处理,然后必须烧开,才能作为饮用水。如果你的身体已经出现脱水,那还必须注意,喝水时要缓慢进行,否则可能会引发剧烈呕吐。
如果一时找不到水源,那还可以通过其它办法来获取水分。比如在热带岛屿上,到处都长有椰树,它的果实中有富含钾元素的椰子汁,有人曾只靠它存活了25天。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下,早晨树叶上往往会凝结露水,特别是松树,还可以直接咀嚼嫩松针来解渴。有些种类的苔藓会集聚大量水分,只要将它们收集起来,包在布中,用力拧紧,就可以从中榨出一些水来。即使身处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只要能猎获海龟或海鱼,也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因为海龟的血、海鱼背脊包括鱼肉中的汁液都是淡水,都可以用来解渴。
对于遇险者来说,火意味着温暖,意味着热水和熟食,可以使人力量倍增,最关键的是,火可以使遇险者树立起对生存至关重要的信心。如果有打火棒、打火机或火柴,生火并不困难,但如果这些都没有,那就必须掌握徒手生火的技巧了。生火最重要的两件材料是火种和引火物,后者主要是干燥、蓬松的植物纤维或绒毛,比如棉絮、椰子壳纤维或是蒲绒,而前者一般是利用摩擦生热的原理获得的。贝尔·格里尔斯在节目中演示了几乎所有的人工摩擦取火的方法,包括钻木取火、火犁、火锯和火弓。其中相对简单又便于实现的是火犁法,这是太平洋地区常见的一种取火方法,利用硬木棒的一端在木质底座上的槽内进行持续快速磨擦,直至集聚的热量将槽内的木屑点燃,然后将燃着的木屑放入堆集在槽前端的引火物中,小心地吹旺直到燃起火苗,然后依次加上细柴、粗柴和整块的树段,最后就可以得到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效率最高的是印第安人常用的火弓,可以节省80%的体力,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技巧,设备也比较复杂,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钻火板,一是钻竿、弓木和绳子的组合。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火锯,将一段粗干树段一头劈开,再用石块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木棍或藤条穿入,将树段固定,迅速地抽动木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不管是哪种方法,取火时都不是仅靠蛮力的,关键是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并不失时机地吹气输氧,才能使肉眼看不见的火星蔓延起来。
贝尔·格里尔斯演示如何依次在引火物上摆放上树皮、细树枝和较粗的树枝,并适时地吹气助燃,将几粒火星变成一堆熊熊的篝火。 准备宿营地
在野外宿营前首先要解决的是选择合适的地点。不要把宿营地选在峡谷底部等地势低洼的地方,或是山坡下方,以防夜间因暴雨造成洪水或泥石流,最好选择地势稍高,地面干燥,四周较为开阔,而且又背风的地方,如果有山洞或是石崖下的凹进处就更好了。如果在叶林中则要选择一块较为开阔的空地,但要避免选在野兽经常路过的兽径上。可以选择的话,最好是前人使用过的宿营地,除了节省时间外,还有可能捡到以前宿营者遗留的物品,即使是空罐头盒、塑料袋或铁丝,对于遇险者来说也是很有用的。确定营址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地面加以整理,将相关区域内的落叶尽量扫除,防止其中藏有会叮人的蝎子或蚂蚁,如果是山洞的话,就要利用蛇害怕震动的特点,向其中扔石头,或用木棍四处敲打,将它和其它可能的危险动物赶出,确认安全后才能着手生火或搭建窝棚。贝尔·格里尔斯推崇的是最简单的“披棚”,这种截面呈人字形的窝棚利用一根斜搭在高处的粗树枝作为主梁,然后在两侧分别搭上一排木棍,再在上面盖上带叶的树枝,最好是有类似芭蕉的大叶子,像鳞片一样从上到下依次覆盖,只要选材合适和注意搭建技巧的话,即使在暴雨中它也能够支持2个小时不致漏雨。最后再挑选一些细软的树叶或树枝,从“披棚”的入口处塞到棚内地上并铺平,一个临时栖身之所就基本完工了。如果气温较低,又没有条件搭建窝棚,那可以采用一种称之为“烟毯”的宿营方法,生起两堆平行的长条形火堆,火堆中摆上可以燃烧较长时间的整段树木,然后在两堆火中间挖一条浅沟,铺上树枝,人就睡在树枝上,火堆边缘摆放上石块,防止人在睡着后滚进火堆或是燃着的树枝滚落烧伤,火堆的热气会上升并在浅沟上方对流,形成一层温度较高的空气带,起到保温作用,这种方法的唯一缺点是会因吸入烟气而感到不适。不管是沙漠还是丛林,在第二天醒来的时候,不要急于穿上衣服和鞋子,应该先小心地将它们翻动一下,因为夜间可能钻进蛇、蜈蚣或是蝎子。
当身处沼泽、湿地或是地面因暴雨而有积水,却找不到干燥的高地时,那只能想法搭建一座“高脚楼”。首先得寻找那种分杈多而低的树木,然后砍伐一些长木棍,将它们绑在合适的高度上,先沿一个方向绑几根较粗的,然后再垂直地绑上几根,把两层木棍用藤条或绳子缠牢系紧,形成一个平台,再在平台上按前述的方法搭建“披棚”。甚至还可以在平台上生火,只要在火堆的下面垫一层潮湿的树叶就可以了。特别是在低温和潮湿的情况下,能够把脚和袜子烤干是很重要的,防止患上“战壕足”而失去行动能力。
在必要情况下,直接吃生肉也是维持个人生存的必修课
如果被困于严寒的雪原上,那么必须自己构筑雪屋,才能捱过漫漫长夜。这种办法是用压实的雪块砌成一定高度的雪墙,开口设在背风处,然后在墙内生火取暖,人睡在雪墙内侧。雪墙除了挡风外,还可以反射热量,保持墙内温度较高。在雪层较厚并且足够结实的时候,还可以挖掘雪洞,雪洞垂直向下挖掘,上方留有窗口用来透气,在挖掘到一定深度时,在雪洞一侧半腰处再横向掏出一个自己可以躺下的平台,因为冷空气较重,会停留在雪洞的底部,而平台处则相对要温暖一些。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将平台上方的穹顶仔细抹平,防止人体的热量使顶部的雪融化后有雪水滴下。雪洞的缺点是只有体积足够大,才能生火取暖,而且如果夜间继续下雪的话,很可能会将透气孔封住。
获得食物
在野外最方便获得的食物是植物的果实、花、块根以及嫩茎、叶。平时多看一些植物图谱,将有助你鉴别可以食用的植物及其果实。需要注意的是,菌类虽然很容易碰到,但其中80%以上是有毒的,而且很难区分,同时绝大部分菌类的营养价值都很低,除非必要,一般不要去冒险尝试食用它们。蕨类植物也是常见的可食植物,它们往往长在大树的树荫下或岩石缝隙中,嫩叶和茎可食,但如果有些肉质茎表面带有粘液的品种,必须放进开水中将粘液烫去,然后换水再洗,反复几次后才能煮熟食用。
昆虫和蠕虫虽然其貌不扬,但体内含有大量蛋白质,其含量甚至比牛肉的还高,能够迅速补充体力,同时相对其它动物来说,它们更容易捕捉,因此是学会吃虫是野外生存的一项必修功课。大部分虫类不必加工就可以生食,其中最适于作为食物的是白蚁,只是捕捉到足够的数量有些麻烦。而甲虫或蛾类的幼虫看起来很可怕,但也可以生吃,其味道与幼虫以何为食有关,有时的确有特殊的异味,但它们和蚯蚓一样,虽然很难吃,但关键的时候可以用来救命。
鱼是相对容易捕捉的一类野生动物,最重要的一点是,淡水鱼全部是可以安全食用的。使用毒鱼藤是一种不需花费多大力气,就能猎获鱼类的好方法,只要采集足够的鱼藤,将其在石头上砸碎,然后放入水塘中来回摇晃,以使其中的有效成分尽快地溶入水中,直至附近的水中出现泡沫,静等一会,就会有被毒死或毒晕的鱼类浮起。龙舌兰汁液也有类似的功效,不过人体接触时会产生灼痛感。对于浅塘中成群的小鱼,可以直接用手或大树叶捕捉,至少从营养成分上来说,小鱼和大鱼并没有区别。在溪流中抓鱼时,可以先在上、下游各筑起一道堤坝,然后用木棍敲打,即使没有直接打中鱼,也会通过水的传递作用将其震昏。如果想多捕几条数量体形较大的鱼,则要借助于工具了。贝尔·格里尔斯演示过在冰封的高山湖泊中如何垂钓鳟鱼的技巧,鱼钩是用铁丝弯成的,而鱼线则是伞绳,为了增加钓获的机率,一根鱼线上可以绑上几个钩子,用在动物尸体上找到的蛆虫当饵,鱼线下端拴有一块石头当作配重,线的上端拴在一根横卡在冰洞上的木棍上。在热带或亚热带,可以做一根竹质的鱼叉,先选择合适粗细和长度的竹子,将其一端纵横各劈一刀,劈到所需要的长度,然后将两小根竹条呈十字形卡入缝隙内,再用细藤条或绳子将竹条与竹棍绑紧,让被劈开的四瓣竹片分开成固定的角度,最后再将四个竹片末端一一削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用火将其烤硬,这就成为一根相当实用的鱼叉了。而在哥斯达黎加的丛林中,贝尔使用的工具是自制的长弓,弓体、弦和箭的材料也均是就地取材,用它来射取水塘中的食人鲳,因为这种鱼具有锋利的牙齿,普通的钓线无法钓获。总长超过3英寸(约76毫米)的鱼食用前需要除去内脏,小于这个尺寸的鱼则可以囫囵吃下。贝尔·格里尔斯在节目中多次演示过生吃鱼肉,但必须注意只有新鲜的可以生食,有条件时最好还是烧熟再吃,防止感染裂头蚴等寄生虫。鱼可以煮熟或烤熟,后者最好是用树叶包好后再放在炭火中烤,一般需要一小时以上,如果鱼眼凸出,就表示鱼肉已经熟了。
吃生鱼时最好先从背脊处咬下去,体型较大的鱼还要事先除去内脏。
如果有相关经验的话,蛇也是容易获得的一种美餐,岩石底下和灌木丛下是它们经常活动的地方,但捕捉时必需注意安全,对毒蛇尤其要格外小心。一根头上带杈的木棍是抓蛇的有效工具,先用石头惊吓蛇,在其准备逃跑时再用树杈将蛇头按在地上,然后将其砸碎。如果是砍下的蛇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可以动弹,甚至还会咬人,必须加以注意。将剥好的蛇肉缠在木棍上,就可以直接在火上烤熟。蛇肉的口味与鸡肉近似,而且营养价值很高,是野外食谱的首选。此外,虽然鸟不易捕到,但可以通过鸟粪和羽毛来确定鸟窝的位置,进而找到富有养份的鸟蛋。
哺乳动物的肉营养更加充足,口味也更好,但很难直接捕捉,遇险者一般需要自己制作一些陷阱或捕猎工具。其中最简单的是套索,用细钢丝或结实的细绳——比如鞋带或伞绳,一头打成一个小圈,再将另一头穿过,然后将它放在动物居住的洞穴口或是它们经常路过的通道上,底部离开地面一定距离,再将未打圈的一头固定在插在地上的树棍上,就做成了一个致命的套索,细绳做的套子较软,两边需要用树棍撑起。套到猎物的诀窍是熟悉其习性,能够辨识它的活动路径,另外为提高捕获率,可以多设几处。另外一种简单的武器是投掷棒,它是一根有一定重量的结实的短木棒,使用方法是小心地靠近猎物,然后瞄准猎物,用力将其掷出,使其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贝尔·格里尔斯在节目中演示过如何利用这种武器打到野兔,其使用要领是在尽可能近的距离内投掷,设法使它打到猎物的要害,并且事先要多加练习,提高投掷的准确率。野兔一般是遇险者所能捕到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它可以剥皮后穿在树枝上烤熟,注意要经常翻转,一般成年兔子要烤30分钟以上才能熟透。使用投掷棒、自制长矛和弓箭猎取野兽要耗费很多体力,所以在遇险者并不精通此方面技巧时,要三思而后行,因为从一只野兔身上获得的能量可能远远不及捕捉它时所耗费的。 贝尔·格里尔斯演示如何用左手所执的自制投掷棒猎捕野兔
最后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吃剩的鱼和肉类,最好将它装在容器内,吊在离宿营地有一段距离的树枝高处。处理猎物时剩下的动物头、内脏和皮,最好是放进篝火内烧掉,不能随手乱扔。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这些东西的味道引来熊、狼等危险猛兽。
其它技巧
由于遇险者一般身无长物,因此必须学会一物多用,让物品发挥最大的效力。比如日常穿着的衣物就有多种用途:如果想避免在太阳曝晒下中暑,最好的办法是戴上头巾,可以将浅色的T恤等衣物割成长条,然后像阿拉伯人那样缠在头上,中间留有一道用来挡住脸。如果没有多余的衣物,最合适做头巾的就是自己的内裤。棉质的内衣一般比较致密,可以用来过滤饮水,袜子也可以当作临时手套来使用。在高寒地带,可以将羊毛衫的袖子割下,套在头上,保护耳朵不被冻伤。即使是自己的小便,也不能白白浪费,如果是在高温酷暑又缺水的环境中,可以将小便淋在头巾上,以保持头部凉爽,而冰天雪地里又可以将小便装在水壶中作为临时暖壶来使用。
黑曜石虽然很脆,但可以加工成如图所示的具有锋利刃口的石质匕首。
遇险者还要注意搜集路途中可能碰到的一些东西,它们对于野外生活可能很有帮助。比如黄铁矿石与燧石,它们磕碰时而产生的火花可以用来取火。在溪流或河边,常常能找到石英砂,如果将它磨碎成糊状,然后抹在剥了皮的木棒上,就成了一根好用的磨刀棒。在火山周边,常常能找到一种玻璃质的黑曜石,它的断口边缘非常锋利,可以当作刀具使用,还可以制成箭头。植物的用处更大,比如芦荟的汁液可以治疗水泡、烫伤和割伤,有些品种的龙舌兰在叶片末梢上带有一根木质化的硬刺,用嘴小心地沿着其下端边缘将其咬断,并慢慢拉出,刺的下面会带有一缕和叶片差不多等长的纤维,其质地相当坚韧,可以代替针线使用。而白蚁窝也有很大用处,把它的干粉放进篝火里,就可以起到驱蚊的效果。总之,很多天然资源都是有价值的,关键看你有没有相关的知识和鉴别能力。
上述内容均是根据贝尔·格里尔斯主持的部分《荒野求生秘技》节目和他的著述综合而成,都是实践证明有效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对有志于户外运动和探险活动的读者解决今后可能遇到的类似困难提供些许帮助。必须要注意的一点是,贝尔在节目拍摄过程中一直有摄像师和相关人员陪同,而真正的遇险者则是无援的,随时命悬一线,读者们无法从片中体会到那种真实的生存压力。此外,该节目只是一部纪录片,大部分的段落都是在经过事先设计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贝尔经过长期训练,身体素质超过常人,片中的自然环境也与国内有所不同,读者可以掌握其主旨方法,但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现实环境条件认真思考后才能实行,有些如从野蜂窝中获取蜂蜜和跳入冰湖等危险行为不应模仿,而像取火等实践方法需要平时经常练习,关键时刻才能发挥作用。 《荒野求生秘技》太平洋荒岛求生一集的剧照,贝尔·格里尔斯和录音师同在木筏上。 注:本文曾发表在《现代兵器》2009年第6期上,署名许泉。
再次强调:欢迎转帖,但必须注明原作者及来源!!
( Fri, 7 Jan 2011 09:57:24 +0800 )
Description:
求生策略
* 衣物
仿照当地人的衣着。温度越高,衣着应越宽松。如果能避开蚊虫和太阳,最好什么也别穿。戴浅色遮阳帽。
* 喝水
经常喝大量的水十分必要。口渴是危险的信号,说明体内已出现失衡,应该在口渴之前喝水。
* 调整体能消耗
激烈活动新陈代谢会增加20%,在炎热的环境中,比如沙漠,调节机能很快失灵。在沙漠中,如果饮水有限,但时间充裕,最好在晚上行动。
* 盐份的摄入
腹壁和肢体肌肉出现痉挛是由于脱水和盐份丧失。 适当补充盐份但不要过量。盐的摄入应伴随大量的饮水。若没有水就不要补充。
1.问答
--如果没有水,但有很多食物,应不应该吃?
不,消化食物需要水。
--海水能喝吗?
能。(见下文)
--应该一次喝个够,还是少量,多次数?
分多次好,那样利用率高。
--尿能喝吗?
能。
2.在求生的情况下,没有喝的就什么也不要吃!
没有水的情况下身体忍受极限:
32C 3天
26C 4天
21C 6天
15C 17天
可以看到,温度低忍受时间长。所以,如果在沙漠中,就只在晚上行走;如果船只失事在炎热地区,经常下海泡一泡。
3.水
--冰雪融化的水
因为缺乏矿物盐会引起痉挛和消化问题,应和食物或盐一起饮用。
冰或雪应在身体或手中融化后放在容器中, 而不是直接在口中融化, 这会引起腹泻而脱水。
--海水
不到不得已不要喝。如果要喝:
*每天饮用量分作10次,每次2-3口
*连续饮用不超过5-7天,避免肾脏受损。如果能从鱼,海龟,藻,雨获得淡水,可以再喝5-7天。
--尿
随着饮水的减少,尿的浓度提高,颜色变深,渗透压力(cosmotic pre ure)加大,但还是比血液低。
可以喝,但要注意:
*不能经常喝
*不能储存,应马上喝
--水的卫生
任何怀疑不卫生的水都应过滤,煮沸或加入次氯酸盐消毒。
--水的储藏
每天检查水的颜色,即使是在密封罐中。若发现海藻或其他微生物,过滤后才能喝。
4.长忍受口渴的方法
*出发前尽可能多喝。不要吃过量的东西,也不要吃油腻的东西。
*感到口渴时避免进食,但富含水分的新鲜食物除外。
*如果没有水,就不要吃
*减少水分散失,如出汗。
*若淡水来源断绝,合理分配绝对必要。比如饮用5-7天的海水后喝一点淡水。
( Fri, 7 Jan 2011 09:40:55 +0800 )
Description: 日前有三位护士不慎连人带车跌落一百五十公尺深的山谷,于受 困四日三夜后始获救。其间,她们曾尝试以手机向外求救;无奈一支摔坏,一支无电,一支收讯不良。她们亦曾移动位置以寻找较佳的收讯处,但都未能成功。如果这三位护士平常就知道112专线,紧急时刻也能记得以那支即使收讯不良的手机拨出112专线,相信她们应可很快地获救。
全国各地通用的112专线,在手机打开后即使没有接收讯号,甚至电力极为微弱,任何厂牌的手机在任何地点皆可拨通。拨出112后,马上会进入语音说明如下∶这里是行动***112紧急救难专线,如果您要报案,请拨○,我们将会为您转接***局;如果您需要救助,请拨9,我们将会为您转接消防局。中文讲完后,会以英文重述一遍。此时只要拨○或9,一定会有人接听。以三位护士所处的情况,或登山迷途与山难时,应拨9,将可获得即时的救助。
为测试此项功能,本人曾数次至偏远深山等收讯不良处实地测试,结果是百试皆灵。希望全国每个人都能知到112这项手机功能,也希望每个人能尽量与大家分享,周遭如有外国朋友也应告知他们。并且每个人应实地至荒郊野外测试三次以上,以增加印象与记忆力。我相信如果这三位护士于发生灾难当时知道这项功能,应可不至于受困三夜始被救出。
( Fri, 7 Jan 2011 09:22:16 +0800 )
Description: 经常随
到天津及北京周边
,也经常看到很多
都手拿
仗,还时有人拿两上两根,但仔细一看,会发现80%的人,对
仗的握法都有一些问题,所以今天我来普及一下这个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人人都会拿,但是要怎样握的好,这可是一门学问!
标准T字型
的握法
标准T字型
上坡时的握法
I字型
的如何充分?用
的便利性,并且不至于遭到伤害,握杖的方式可有决定性的因素!
1.从腕带的下方穿进去吧
2.穿过腕带后,让腕带绕过手背,并握住腕带其馀的部分在掌心位置。(腕带要紧绷)
3.如此一握法,就算手掌不用力,也能轻易的利用
来支撑身体。
( Fri, 7 Jan 2011 09:16:53 +0800 )
Description:
户外驴行的八条军规
1.走在前面的驴友,如何考虑走在后面的驴友?
体力好,有经验的驴友经常能走在前面,他们对老在后面上不来的驴友有时会想:你咋那么菜呢?这几步路咋走这么长时间呢?
其实不然,有时候走在后面的驴友是最坚强最顽强的驴友,他的体能现阶段确实不行,但是他真的走下来了,在意志力方面,他比你更厉害,因此,在怀疑别人不行的时候,或是要嘲笑别人的时候,不要轻易说出口。
2.走在后面的驴友,如何考虑走在前面的驴友?
走在后面的驴友,经常会说一句话:“前面的慢点儿!”
甚至有些驴友认为前面的驴友不团结,不顾大局,只顾自己闷头儿走,显摆自己……
其实不然,走在前面的驴友因为体力好,脚程快,不自觉中就会走得快,但是他们为了等待后面的驴友,已经在刺骨的寒风中衣服被吹透,浑身透凉透凉的,可是仍然还要走一走等一等……
他们等得也很辛苦,甚至还没有下山就直接感冒了……
因此,不要轻易埋怨前面的驴友不讲团结,要记得自己少休息几回,尽可能快走几步。
3.队员如何考虑领队
队员都希望领队是超人,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什么问题都应该解决。
事实上,领队也是一个普通的驴友,只是领队更愿意找新线,更愿意不停地爬新山……
当领队坐在车的前排位置回头往后看的时候,一车的脑袋都是他(她)带出来的,无形中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压力,因此在山行中,如果能自己解决的小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吧,别老给领队添麻烦。如果在哪件事上忽略了你或是确实照顾不周,就把他(她)当成你的亲兄弟姐妹吧。如果是真兄弟,还会计较么?
不要总是怀疑领队的动机,领队多是想走条新线,找找新感觉,一般不会惦记你那点儿A费,如果领队真是为贪污那点儿A费上山,能走多远呢?
想想如果是你自己,为大家收钱办事,疲劳忙乱中错算了一毛钱而被大家攻击:说你有贪污的想法,你什么感觉呢?
再说了,你上学以来,数学课成绩一直是100分么?不要过分苛责别人你自己也做不到的事。
不要轻易怀疑领队的为人和动机,那会很伤感情的。
4.领队如何考虑队员
别把队员当一群散放的羊,特别是对待新驴,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在一个团队里,而不是受冷落的孤儿。
别以为老驴多次出山,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而忽略对他们的问候。
越是老驴驴脾气越大,他们或许不需要具体的照顾但绝对需要心灵的感觉,所以,……
5.新驴如何考虑老驴
别把老驴的话不当警世恒言,老驴比你爬山多,经验也多,那都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经典。说出的那几个字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山行的总结,要用心去听,用心去琢磨,别老玩儿一挥衣袖的动作。
别有事没事儿就蹭老驴的东西,老驴带的东西都是非常经济的,你蹭了他(她)一个苹果,就可能断了他(她)一天的维生素补养,人家不好意思拒绝你的嘴馋,你可别老好意思吃人家的东西,那不合适。
6.老驴如何考虑新驴
别心疼你的那罐气是十几块钱买来的,看到新驴不懂带挂面上山,你不妨多煮半锅泉水,给新驴带上几口面汤,让他心里暖洋洋的――这不是你的义务和责任,但你毕竟也是从新驴走过来的,你第一次出行时,是不是也喝了别人的面汤呢?
新驴拿你的话不当经验,不须生气也不必无奈,新驴并非不尊重你,只是他们缺少经验,无法识别判断,更无从欣赏你的话高明在哪里?
相信有一天,他们变成老驴时,会补给你一个赞美的。
7.男驴如何考虑女驴
男驴在山行中大多不愿把女驴当淑女,而更喜欢女驴是佣女,走到宿营地时帮男驴做饭,吃完了再帮刷碗,当然,如果睡觉前能再帮忙按按腿按按脚那就完美了……
事实上,山行中的女驴不论多强,在宿营的时候,她都只想当修女――不问俗事,只躺在山泉、绿草边听鸟儿歌唱,闻煮好的面条香……
8.女驴如何考虑男驴
女驴在山行中总希望男驴是绅士,出行前抢着抢着地要帮忙背帐篷,出行中一马当先帮着披荆斩棘,到宿营地时二话不说就去打水做饭,吃完饭不假思索就帮你按腿……
事实上,山行中的男驴即使是绅士,也不愿意时时当绅士,此时此刻,他们更愿意当妈妈怀中的乖孩子,而且是很小很小还未上幼儿园的那种小孩儿――受妈□□照顾和宠爱。
( Sun, 5 Dec 2010 01:11:33 +0800 )
Description:
三天排毒食谱吧!
早餐:香焦+蔬菜汤+地瓜
午餐:小黄瓜+胡萝卜海带拌豆芽/炒卷心菜+米饭+蒸红薯(午餐里的任意菜)
(红萝卜、白萝卜、山药+西兰花、包心菜 小黄瓜、苦瓜、青椒、蕃茄)
晚餐:地瓜+蔬菜汤(可以是蔬菜里的任意菜顿的汤)
早餐:水果先吃——再喝小碗浓汤 再吃地瓜
吃饭规律:水果先吃——再喝小碗浓汤——吃生蔬菜(可以是凉拌菜)——再吃熟蔬菜——再吃地瓜和米饭
注:汤可换成蜂蜜/柠檬水
时间:需三天
真的很有效,接下来我的饮食安排。都是有人先算好热量,这里要感谢我的JM帮我了,她人真的很好,虽然并不是很熟悉,但她都热心提供食谱给我。让我成功减肥,我也公布一下我的一周循环营养减肥食谱帮助正在需要减肥的JM们哦。
姓名:王xx
身高:165(cm)
当前体重:65(kg)
标准体重:57(kg)
目标体重:54(kg)
身体质量指数:23.88
身体质量情况:正常
当前体重消耗热量标准:1431.72(卡)
标准体重消耗热量标准:1255.51(卡)
目标体重消耗热量标准:1189.43(卡)
第1天
早餐:豆浆一杯 煮鸡蛋一个
早餐热量:117(卡)
午餐:炝拌海带丝一人量 米饭一小碗
下午水果:香蕉一个
午餐热量:231(卡)
晚餐:白粥一份 爽口小菜一碟
晚间水果:苹果一个
晚餐热量:160(卡)
一天热量:508(卡)
第2天
早餐:豆浆一杯 面包两片
早餐热量:222(卡)
午餐:米饭一小碗 青椒土豆丝一人量
下午水果:香蕉一个
午餐热量:279(卡)
晚餐:煮玉米一根 煮鸡蛋一个 西红柿1个
晚间水果:苹果一个
晚餐热量:305(卡)
一天热量:806(卡)
第3天
早餐:白粥一碗 菜包一个
早餐热量:247(卡)
午餐:苦瓜炒蛋一人量 米饭一小碗
下午水果:香蕉一个
午餐热量:241(卡)
晚餐:红薯一个 紫菜蛋汤一份
晚间水果:苹果一个
晚餐热量:268(卡)
一天| | | 玻璃贴膜
汽车贴膜
建筑贴膜
隔热膜
防爆膜
防爆膜
隔热膜
最新更新
News Center
玻璃贴膜
玻璃贴膜
汽车贴膜
产品展示
Product Di lay
建筑膜 Residential/Commercial
汽车贴膜
汽车膜 Automotive
建筑贴膜
安全膜 Safety & Security
建筑贴膜
隔热膜
工程案例
Engineering Case
中国建材装备有限公司是美国Joh on(强生)玻璃膜的中国唯一总代理,主要产品有:玻璃贴膜,汽车贴膜,隔热膜,防爆膜,建筑贴膜,安全膜等。
中国建材装备有限公司是美国Joh on(强生)玻璃膜的中国唯一总代理,主要产品有:玻璃贴膜,汽车贴膜,隔热膜,防爆膜,建筑贴膜,安全膜等。
中国建材装备有限公司是美国Joh on(强生)玻璃膜的中国唯一总代理,主要产品有:玻璃贴膜,汽车贴膜,隔热膜,防爆膜,建筑贴膜,安全膜等。
销售网络地图
Sales Network Map
汽车贴膜
玻璃贴膜
Copyright 2009 joh onfilms. All Rights Reserved ******:+861088361453 eo优化:
车 牌 号
质保卡号商城公告
户外资讯 | | 538.00 199.00
538.00 258.00
538.00 258.00
938.00 398.00
938.00 398.00 | | 498.00 258.00
498.00 258.00
128.00 59.00
159.00 69.00
139.00 59.00
398.00 125.00
398.00 125.00
108.00 59.00
299.00 149.00
398.00 149.00 | | 498.00 299.00
11.00 7.00
199.00 119.00
198.00 79.00
109.00 59.00
81.00 49.00
26.00 12.00
98.00 49.00
93.00 58.00
109.00 39.00 | 138.00 69.00
128.00 59.00
98.00 59.00
138.00 69.00
138.00 69.00
328.00 148.00
328.00 168.00
328.00 168.00
268.00 149.00
268.00 149.00 | | 138.00 69.00
398.00 199.00
298.00 188.00
499.00 269.00
959.00 479.00
作为中国户外B2C发展最快、最具影响力、最专业、最具性价比的网站,如此网荣获“2011最具投资价值黑马企业50强”殊荣……
服务指南
支付方式
配送说明
服务保证
售后服务
关于如此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8 - 2011 Ruci Inc.
--户外生活,简单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