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伊洛草草和什么融

95年夏开始习书,隶书临礼器碑、兼及石门頌秦隶汉帛,草书临自叙帖、兼及古诗四帖。不求闻达,只为自娱,哈哈:玩玩而已! 笃实自我 容载万物
( Thu, 21 Jul 2011 09:44:05 +0800 )
Description: 【隋唐书法介绍】 【五代两宋书法介绍】 【元代书法介绍】 【明代书法介绍】 【清代书法介绍】 不定期增加介绍名录,欢迎指教!
( Thu, 21 Jul 2011 09:43:31 +0800 )
Description:
十三少历代书法鉴赏录 一、 名家作品集 二、历代书法鉴赏录(大系)
(以下为十三少早期整理之鉴赏(缺少图片),因一些网站恶意复制,现实中虽已经不断更新,但为防有人再恶意复制以下内容不再更新,此为沿用早期第一版,望谅!) 三、历代碑帖佳作介绍(附图)
【先秦书法介绍】 【秦汉书法介绍】 【三国两晋书法介绍】 【南北朝书法介绍】
( Thu, 21 Jul 2011 09:42:15 +0800 )
Description:
漢代書法作品集
(太陽堂出品圖文版)
简介: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
1)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西狭颂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3)埔阁颂 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 ,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4)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5)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 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6)礼器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7)曹全碑 汉代隶书。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 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 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8)华山碑 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
9)史晨碑 东汉隶书。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灵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清代万经 在《分隶偶存》中评论说:“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 (乙瑛碑) 、韩敕 (礼器碑)之右。”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10)乙瑛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11)石门颂 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
12)衡方碑 汉代隶书。 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此碑字体方拙朴实 ,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 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翁方纲说:“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 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两汉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隶书即源于此。
( Thu, 21 Jul 2011 09:35:52 +0800 )
Description:
懷素書法作品集
(太陽堂出品圖文版)
作者简介 怀素 (725-785)唐代书法家。僧人,为玄奘三藏法师弟子。俗姓钱,字藏真, 长沙(今属湖南)人。 上元三年(762)诏住西太原寺。嗜酒工书。
尤擅狂草,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变化莫测而又法度谨严。晚年书趋于平淡。
学书贫无纸,曾种芭蕉万余株,取叶练字,名其居为:“绿天庵”; 相传精勤学书, 秃笔成冢。南宋陈思《书小史》载:“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受笔法于金吾兵曹邬彤,彤转述张旭。狂草继承张旭而有所发展,称为“以狂继颠”。与张旭齐名,世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巨大。传世墨迹有《苦笋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刻本《圣母帖》、《律公帖》等。 ( Thu, 21 Jul 2011 08:48:14 +0800 )
Description:
本文引用自Good fun
1 国际书法网 2 中国书法江湖 3 中国书法网 4 书法网 5 美术家网 6 中国书法网 7 美术中国 8 中国书法家论坛 9 中国书画家 10 中国书画教学网论坛 11 中国博艺网 12 东方书画网 13 中国书法家网 14 中国书法超市 15 书法纵横 16 宜兴书画网 17 硬笔书法天地 18 中国书法在线 19 中华书画网 {注1] 20 中国书法艺术网 21 瘗鹤铭书法传播网 22 中国书画之家 23 中国书画艺术天地网 24 中华书法网 25 西部书画网 26 中国篆刻网 27 中国书法展览网 28 书法空间 29 中国美术家 30 中国国际书画人才网 31 翰文轩书画网 32 中国碑帖拓片网 33 山东书画网 34 云鹤斋 35 ICPC艺术在线 36 鹤铭论坛 37 重庆书画艺术网 38 中国书法艺术教育网 39 书画国际 40 中国书画展赛网 41 浙江书法网 42 中国书画网络商城 43 中国书法家园网 44 中国硬笔论坛 45 书画互动 46 中国书画家网站 47 柳子谷纪念网 48 中国书法教育 49 中国书画联盟 50 书法与生活 61 中国书法网 62 中国书法网站 63 书法家 64 炎黄书法网 65 书画家主页基地 66 书法导报 67 中国书法篆刻网 68 中国书法名家网 69 中国书画展销网 70 闲雅书法论坛(台湾) 71 中国书法 72 大众书画网 73 西泠印社 74 中国书法名家 75 篆刻网 76 中国书画网 77 阿射书法 78 北大书法艺术网 79 中国琴鸟诗书画 80 会文书社 81 中华书道学会(台湾) 82 书法在线 83 中国书画碑帖 84 齐鲁书画网 85 中华书画家网 86 书法家博客 87 中国书法文化网 88 中国西部书画网 89 中国书画名家网 90 东莞书画网 91 中国书法高考网 92 大唐书画网 93 江鹏书法网 94 炎黄书画网 95 中华墨宝网 96 书画同缘 97 中国书法站 98 墨香斋书法艺术网 99 中国硬笔书法艺术网 100 陵江艺苑 101 甲一堂 102 中国书法广场 103 王者书法笔 104 中国书法家网 105 国艺书画馆 106 中国书法 107 湖北书画艺术网 108 中国书画网 109 中国书画网 110 江苏书法网 111 中国书画家网络杂志 112 近代书道研究所(日本) 113 新加坡书法家协会(新加坡) 114 中国书画收藏 115 中国刻字艺术网 116 德艺书法网(英文) 117 三月三书画艺术网 118 海曲书法网 119 中华翰墨 120 过雅斋艺术网 121 吉林书画网 122 书艺网 ( Thu, 21 Jul 2011 08:47:24 +0800 )
Description: 齐白石原名纯芝,号渭青,兰亭,后改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白石老人,别署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借山吟馆主者、寄萍、齐大、木居士、湘上老农、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
家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
1888年起,弃凿学画,先后从萧乡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人学画,曾从陈作埙读书,从王湘绮攻读诗文,任龙山诗社社长 。
1902年起,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七年间“五出五归”,得见名山大川,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 。
1917年二进北京,结识陈师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 。
1926年应林风眠聘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
1937年自加两岁。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应徐悲鸿聘,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 。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
1957年去世,享年九十七岁(实为九十五岁,因信术者言,跳过二岁)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
擅长中国画、书法、篆刻和诗歌。一生作画不辍,留下大量诗、书、画、印作品,传世画作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等 。
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多种 。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
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诞生100周年纪念展览会》 。
1983年底至1984年1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作品展览》 ( Mon, 11 Jul 2011 11:19:43 +0800 )
Description:
張 旭 書 法 作 品
(太陽堂出品圖文版)
作者简介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笔下的张旭,活脱脱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神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 张旭,(658-747年,一作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右率府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工书法,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当时即有“草圣”美誉。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或以头发蘸墨书写,醒后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名其书为“狂草”。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他的楷书端正谨严,规矩至极,继承多于创造。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 Mon, 11 Jul 2011 11:17:32 +0800 )
Description:
漢代書法作品集
(太陽堂出品圖文版)
简介:
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主要作品介绍:
1)马王堆帛书 秦代末期和西汉初期的墨书手迹。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左图)和乙本(右图)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 《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2)西狭颂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建宁四年 (公元171年)六月刻,在甘肃成县天井山摩崖。此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杨守敬评论说:“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例。
3)埔阁颂 汉代隶书摩崖。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埔阁颂》,与《西狭颂》为姊妹篇,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二月刻,在陕西略阳县白崖。此石字体多含篆书意味,笔画圆润,波磔不大明显,但字形结体多取横势,方折突出,章法茂密,风格古朴中含沉郁,所以清代万经曾说字样险怪,下笔粗钝 ,而康有为评云:“吾尝爱《埔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颜真卿)章法结体,独有遗意。”(《广艺舟双楫·本汉》,可见此石对后代书坛的影响。
4)张迁碑 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力气雄健 。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书家所称道。
5)鲜于璜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延熹八年(公元165 年)刻,此碑结字宽扁丰厚,整齐划一,用笔瘦硬有力,骨肉雄浑,棱角之处方笔森挺,可谓斩钉截铁,已开北魏切笔之先河,但不失秀俊。整幅气势浑穆刚劲,有茂密丰伟之感,近《张迁碑》,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6)礼器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故又名《韩敕碑》,永寿二年(公元 156年)刻,在曲阜孔庙,此碑字体工整方纵,大小匀称,左规右矩,法度森严。用笔瘦劲刚健,轻重富于变化,捺脚特别粗壮,尖挑出锋十分清晰,是汉隶中典型的厚重,燕尾极为精彩。书势气韵沉静肃穆,典雅秀丽。翁方纲夸为汉隶中第一。此碑对以后唐代楷法的形成影响很大。
7)曹全碑 汉代隶书。全称《汉合阳令曹全碑》,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十月刻,1956 年藏入陕西博物馆碑林。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 ,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 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
8)华山碑 汉代隶书。全称《西岳华山庙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 四月刻,此碑与《礼器碑》一样被誉为汉隶中典范,结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齐整,波磔秀美。清代朱彝尊评此碑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金石文字跋尾》)。刘熙载也说:“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之盛也,若华山庙碑,磅礴郁积,流漓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艺概》)
9)史晨碑 东汉隶书。碑体两面刻字,又名《史晨前后碑》,前碑全称《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后碑全称《史晨飨孔庙碑》。灵帝二年(公元169年)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工整,造型丰美多姿,波挑神采飞逸,章法疏密匀适,结构谨严而气韵灵动,蕴藉跌宕,笔法笔意二者俱全。清代万经 在《分隶偶存》中评论说:“修饬紧密,矩度森严,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其品格在卒吏 (乙瑛碑) 、韩敕 (礼器碑)之右。”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10)乙瑛碑 汉代隶书。全称为《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吏碑》,刻于永兴元年(公元153年) 六月,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东庑。此碑工整匀适,组织严密,笔法极有法度,粗细统一,间架结构皆十分注意,全幅秀逸清丽,尤其燕尾的姿态非常优美,是汉隶趋于规范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翁方纲称其:“骨肉匀适,情交流畅。”何绍基以为:“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11)石门颂 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
12)衡方碑 汉代隶书。 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原在山东汶上县,清雍正八年(公元 1730年)汶水泛决,碑陷,后邑人重立,今在山东泰安岱庙。此碑字体方拙朴实 ,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 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翁方纲说:“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 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两汉金石记》)杨守敬《平碑记》也说:“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隶书即源于此。
( Thu, 30 Jun 2011 10:44:56 +0800 )
Description: 隶书---书法家冯志福 隶书---书法家何应辉
汉简---书法家赵正
隶书-书法家马士达
隶书--刘文华
隶书--书法家周永健
隶书--书法家欧广勇
隶书---书法家陈振濂 隶书--书法家华人德 隶书临贴-何昌贵临《张迁碑》 ( Mon, 27 Jun 2011 14:12:26 +0800 )
Description: ( Mon, 20 Jun 2011 11:03:01 +0800 )
Description:
资料提供:
( Mon, 20 Jun 2011 11:00:42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的 引用
的 引用
的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1 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为人知的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并在画中题记:“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其花更茂矣。”《荆棘丛兰图》其“民重”。君轻”的思想明显可见。他不满现实,愤世疾俗,他在《梅花图》中题记:“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他在一幅《墨竹图》自题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 郑板桥除了绘画、书法外还对诗、词、歌、赋、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他的诗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郑板桥的诗摆脱了清初一些诗词专讲神韵格调的束缚,继承了《诗经》和唐代“杜诗”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表现形式。郑板桥的代表诗作.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归》等,都是积极关注社会的忧国忧民之作。 ( Mon, 20 Jun 2011 11:00:30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的 引用
的 引用
的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1 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他把不为人知的荆棘和高雅的兰花画在一起,并在画中题记:“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其棘中之兰,其花更茂矣。”《荆棘丛兰图》其“民重”。君轻”的思想明显可见。他不满现实,愤世疾俗,他在《梅花图》中题记:“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他在一幅《墨竹图》自题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他从竹子的劲节坚韧,比喻和旧势力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的一幅“难得糊涂”之字题传播很广.不仅寓有很深的哲理,而且表现了作者对官场黑暗的愤懑之情。 郑板桥除了绘画、书法外还对诗、词、歌、赋、小唱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尤其他的诗文,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清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郑板桥的诗摆脱了清初一些诗词专讲神韵格调的束缚,继承了《诗经》和唐代“杜诗”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性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表现形式。郑板桥的代表诗作.如《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思归》等,都是积极关注社会的忧国忧民之作。 ( Mon, 20 Jun 2011 10:59:40 +0800 )
Description:
资料提供:
( Mon, 20 Jun 2011 10:59:27 +0800 )
Description:
资料提供:
( Mon, 20 Jun 2011 10:58:02 +0800 )
Description:
转自:书法空间
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的字体,上乘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法则,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明代大收藏家安国的十种石鼓文拓本,自称十鼓斋。其中最佳者北宋拓三本,仿军兵三阵命名为《先锋》、《中权》、《后劲》秘藏之。这些均是世界上保存字数最多、最好的拓本,现皆流传到日本,藏于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2006年春三本同时来华参加上海博物馆的《中日书法珍品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也非常珍贵。
[汇品]
  唐 窦 臮:籀之状也,若生动而神凭,通自然而无涯。远则虹绅结络,迩则琼树离披。(《述书赋》)
  清 康有为:若石鼓文则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体稍方扁,统观虫籀,气体相近。石鼓既为中国第一古物,亦当为书家第一法则也。(《广艺舟双楫》)
  清 康有为: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广艺舟双楫》) ( Mon, 20 Jun 2011 10:55:55 +0800 )
Description: 书法名家名作 ……………
………………………………………………………………………………………………………………………………………………… ……………
………………………………………………………………………………………………………………………………………………… ……………
………………………………………………………………………………………………………………………………………………… ……………
…………………………………………………………………………………………………………………………………………………
特别推荐 古代大师 ( Mon, 20 Jun 2011 10:55:09 +0800 )
Description: 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殷代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 Mon, 20 Jun 2011 10:54:36 +0800 )
Description: 书法讲座150讲全集 006
( Mon, 20 Jun 2011 10:52:48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石门铭》书刻用笔  学书,掌握笔法是第一要旨。就《石门铭》而言,它风格雍容大气,虽经刻工之手上石,但仍然表现出较为明晰的运笔方法,这是在
《石门铭》时不可不明察的。
   《石门铭》用笔(起笔、收笔、转折)
1.起笔。《石门铭》主要有侧锋起笔与方笔起笔两种形式。如图一中“一”字佃U锋起笔,有明显的按笔动作,但切忌过于夸张。“山”字也是侧锋起笔,有明显的角度,铺毫人纸时切忌太刻意,可调锋折人。另外要注意的是,“山”字三笔竖画皆为露锋,但各有不同,右边短竖已为尖锋,因较短而不影响整体视觉欣赏。“十”字为方笔入纸,刚健利落,尤其是竖画,格外饱满有力,起到了支撑整个字形的作用。
  2.收笔。《石门铭》字形收笔很注重变化。如图二中“匪”字横画多,“非”部右边三短横的收笔各不相同。上方长横收笔略顿,下方长横用笔重一些,自左向右逐渐加粗,重按旋锋后提笔,形成明显的回锋动作,谓之“悬胆”。“年”字中最长的一笔横画收笔后运锋向上提,稍有顿挫,从而保持全字重心平稳。像这样的笔画在具体临摹时不必太刻意,否则反失自然。“迹”字收笔则是另一种情形,“亦”部的横画自左向右渐次提笔,收笔处笔画较细。
  3.转折。《石门铭》笔画转换方向时多为方圆并举。如图三“石”字“口”部转折处方圆相融,带有明显的弧度,运笔过程中要圆中见方,既显得浑穆圆融,又不失劲健之美。“带”字中有两处转折,一方一圆,形成对比,行笔之中的变化无处不在。“原”字转折有隶法,笔画变换方向时像是重新起笔了,这一情况很可能是石质漫漶的缘故,不宜照搬。
  4.病笔。
经过刻工之手;难免会发生变形,历经风雨,更是会走样,所以碑帖两者相比, 《石门铭》用笔(病笔)
碑变形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所谓“病笔”,并不是单纯指运笔之误,还包括笔画变形的情况在内,临摹时切忌照搬,将一些习气夸张而成虫蚀之趣。李瑞清临摹《石门铭》和《
》皆抖擞成习气,常为人所诟病。
  图一中“秦”字“奉”字头中第三笔横画收笔处尖锋斜出,此乃刻工所为,临摹时宜改之。“刊”字的“刂”出钩弯曲朝上,形成回旋之笔,实为多余。按照一般点画形态要求而言,钩画可长,但不必故意弯曲,临摹时应避免。“子”和“蹇”字长横一波四折,收笔处顿笔朝下,也是病笔,临摹时不必刻意追求。
  图二中“以”字起笔刻石刀痕明显夸张过度,应小而化之。“丈”字撇画出锋,提笔处已成方角,临摹时宜避免,切忌刻意描摹。一般说来,帖中撇画多为由粗渐细状,碑则由细渐粗,但切忌形成明显的圭角。“悠”字中的“双人旁”的竖画与下方“心”字底横平钩笔画粘连,可能是天长日久的自然之功,临摹时仍然要按照原有笔画形态来书写,不必照葫芦画瓢。“在”字中撇画起笔以及横画行笔方向有些走样儿,不可照搬。
  图三中“足”字采用行楷写法,捺画一波三折,临摹时要表现得自然一些,不能太刻意。“强”字“弓”旁竖弯钩笔画虽然非刻工所为,但是就整个字形来讲,比例已经明显失调,临摹时可以稍微缩小一点儿。“畿”字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字中主笔画斜钩与横画交接的地方有明显的顿挫之处,临摹时要一气呵成,不能停顿之后再另行起笔;二是字中钩画很长,临摹时仍然要还其本来面目,不可将钩画写得如此夸张。“武”字的长钩处增了一点画,古人谓之“破体”,临摹时不能以讹传讹,写错别字。作为书法家,首先就是要避免写错别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 Mon, 20 Jun 2011 10:50:21 +0800 )
Description: 引用
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引用 书法长廊 - 兰湾散人 - 兰湾散人 ( Mon, 20 Jun 2011 10:49:21 +0800 )
Description:
和大家分享这篇日志,我的看法是: ( Mon, 20 Jun 2011 10:44:47 +0800 )
Description: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被认为是王羲之对写字技法揭秘的书论名篇,其从用笔而言,论及藏锋、侧笔、结笔、翻笔、起笔、打笔等方法和笔势;从结体而言笔画“作撇字不宜迟,捺不宜缓”;合体字,则有“并不宜阔,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若论字的大小,则“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从布白而言,则论“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等等。和此前的传世书法理论相比较,显然王羲之书论中的技法内容更为广泛而系统,是书法人练习书法的最佳技法理论指导。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作为书法爱好者,乃至书法研习之人,在书法临摹及创作过程中,将每字的书写运笔凝入王羲之的笔势意味,自然会使自己的书法具有古人先贤的书法意境。 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共
贴,现已全部收齐,愿与朋友们分享! 王羲之,东晋
,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
(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
之称。历任秘书
、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
”、“王会稽”。其子
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
,遗址犹存。 ( Mon, 20 Jun 2011 10:43:20 +0800 )
Description: ( Mon, 20 Jun 2011 10:42:09 +0800 )
Description: 1.
:以长宣纸全开及对开(半截或半折),直书之作品为条幅。
:两张对开条幅,分别书写上下联语者,亦称对联、对子或楹帖。
: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
:将宣纸裁成八开左右大小(约1尺见方) 之体裁,称之。         
:又称横披,条幅横书装框或刻于木板悬挂于壁上。
:以中堂、条幅等尺幅相类之料纸,写成一组作品,依诗文长短。
:尺寸如扇形,有纨扇与折扇,亦可装裱或轴成册。
:将小幅作品装裱以便翻阅,合之成册,展开成册故名册页,其内容或相互连贯,或单独成立。
亦成横轴,不便悬挂,只适合在书桌上舒展,观后卷置之横幅作品。 ⒈斗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
⒉三开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长方形,尺寸不等。如用四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四尺三开。若用五尺宣纸分三份裁开,称五尺三开。以此类推,同是三开,尺寸大小不同,四尺三开一般为三尺画面(实际是二尺七寸,八平方市尺的三分之一)。五尺三开则是十二平方尺的三分之一,每开画面的面积为四尺。
⒊对幅
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通常两幅成对悬挂。如书法对幅,称“字对”或 “对联”。明清绘画有“画对”,是两幅大小相等的屏条,成对悬挂。也有厅堂正中挂中堂立轴画,两边分挂“字对”,或中间悬挂中常立轴书法,两侧悬挂“画对”。
⒋中堂
中堂是竖行书写的长方形的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分四尺、五尺、六尺、八尺等,其中小中堂为68CM×45CM)。因为尺幅比较大,所以需要创作者具有精熟的技法和整体把握作品布局的能力。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要使它们之间主次有别,相应生辉。落款切忌暄宾夺主。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数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盖在款字的下方,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⒌条幅
条幅是竖行书写的长条作品。尺寸一般为一张整宣纸对裁。安排章法时,应能根据书体的特点,精心构思,立意要新。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关系,。落款要错落有致,自然生动。落款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不宜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盖印一般需离开一字以上位置,也可盖在款字左侧。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款字可写一行或两行。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词等。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分单款、双款。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⒍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分为上下两联,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上下联的尺寸可与条幅等同,也可大于或小于条幅。对联的书写内容规定极为严格,只能是对仗的句子(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般字不重复出现),包括对偶句(俗称对子)、律诗中的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偶句常见的有五言、七言,也有少到三字一联,多到数十字、上百字一联的。律诗则分为五言、七言两种。五言、七言的对联,在安排章法时,上下联应单行居中竖写。十字以上的对偶句,则宜写成双行或多行(注意书写顺序,上联从右向左,下联则从左向右。落双款,分别于上下联的未尾,款字略高于正文底端)。上下联字的位置一般要基本平行。处理好一联内上下字的大小、收放的变化,及上下两联间的呼应,令上下两联成为一个整体。
十字以下对联的落款分为上下款和单款两种。上下款,上款写在上联右边,下款写在下联左边。上款一般写诗句的作者、篇名等内容,如“黄庭坚登快阁诗句”下款则写书者的姓名、号,以及书写地点、时间等内容。如“丙子闲堂书于北京”若是赠送作品,上联需写明被赠者的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如“文英女士惠存”若是别人请你写的一幅作品,上联则写请你作书人的名或号,称谓外加上“嘱书”等字样。单款一般写在下联左侧中间偏上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 ⒎扇面
这里专指折扇扇面,它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由于扇面上宽下窄的形状,使得折纹与拆纹之间也是上宽下窄。这种独特的样式,就要求我们在创作时,做出恰当地安排。
扇面常见的形式有三种。
(1)充分利用上端,下端不用。这种格式以每行写两字为宜,从右至左,依次安排。落款写在正文的左侧。款宜长些,款字写一行至数行不等,印章宜小于正文。
(2)写少数字,利用扇面的宽度由右向左,横排书写二至四字,要收放有度,落款可写数行小字,与正文相映成趣。
(3)上端依次书写,下端隔行书写,形成长短错落的格局。这样则可避免上端疏朗,而下端拥挤的情形,达到通篇的和谐。这种格式,先写长行,以五字左右为宜,短行以一、二字为宜。落款要精彩,一般写在正文后面,一行或数行均可。即章宜小于落款的字。 落款源于“款识”。原本是青铜器上的铭文对浇铸这一器皿原由的说明。后延用为对书画作品作者及内容的说明。落款内容为作者姓名(包括字、号)、时间、书写内容甚至包括书写地点、环境或气候、心情等。落款有上款、下款之分。作者姓名称为下款。书作赠送对象称为上款。上款一般不写姓只写名字,以示亲切,如果是单名,姓名同写。在姓名下还要写上称谓,一般称“同志”、“先生”,再下面写“正之”、“正书”、“指正”或“嘱书”、“嘱正”、“雅正”、“惠存”等。上款可写在书作右上方或正文结束以后,但上款必须在下款的上方,以示尊敬。一般不与正文齐平,可略下些,字比正文小些。
在创作之前,首先要选择所书写的内容,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也可写古代或当代诗词或名句。内容确定后可考虑书写形式,是写中堂、对联、横幅、条幅还是册页、斗方;是写大字还是小字,写几行,纸多大?还要留下落款的位置。正文内容不可齐边顶头书写,四周要留有空白。中堂、对联、条幅这些竖式书作上下留白(称天头、地头)要大于两侧。一股上空又大于下空。譬如写条幅,天头留白十厘米,地头可留白七厘米,两侧可各留白三五厘米。横幅留空左右相当,但要大于天地,天地留白均等。斗方、册页留白四周大致相同。四边留白确定后,根据字数多少及纸的大小折行或叠格子。
创作时,大字写完了换小笔写落款,落款竖写,可写两行,也可一行只写作者姓名(称穷款)。根据留空多寡落款,可写内容出处,还可写年代,最后写姓名,“某某人书”。一般落款字小于正文的字,书体可于正文相同或带行意的楷书以示区别。最后盖章。
钤印,指盖印章。印章分朱文印和白文印两种。朱文印又称阳文,即字是凸出的,印在纸上字是红色的;白文印又称阴文,即字是凹陷的,印在纸上字是白色的。从印章的内容来分,又有姓名印、斋号印及闲章。一般在落款人名后盖一姓名印,若嫌空还可再加盖一斋号印,不可连盖两方同一内容的姓名印。可盖一方姓印,一方名印,而往往又是一朱一白。为了使书作上下前后呼应,往往在书作右上方再盖一起首印,又称引首印,初学者闲章印的内容可选“学海”、“求索”、“学书”等。印章的大小与书作大小及所书字体大小相关。一般大幅书作落款字大,印亦大,小幅书作落款字小,印亦小。 书画上落款盖印,印比字大不可以。大幅盖大印,小幅盖小印,理所当然。
国画直幅落款字下盖印,直下底角,不可再盖压角闲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闲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盖闲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闲章就不需盖了。
国画棋幅落款,左右两头角边,不可盖闲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盖方形闲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盖方形闲章。此处如不需要盖闲章,而勉强盖上,反而弄巧成拙。
长方形,圆形,长圆形闲章,尔不可盖在下角方形压角闲章处之地位。
方形闲章,不可盖在书画上端空白处,就喧宾夺主了。
国画直幅落款,字行末行末字,与他行字长短,不可整齐,盖印亦如此。
盖二印,一方形,一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盖二印,一大一小,匚可匹配。同样大小可匹配。
盖二印,一长方形,一椭圆形,不可匹配。同形印可匹配。
盖二印,上阳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盖二印,上阳文,下阳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盖二印,上阴文,下阴文,不可匹配。而上阴下阳可匹配。
落款盖印之下,不可再题字,。印章上下有字掣肘,就失去自然现象。
已经落款盖印字画,款後不可再落上款赠人,就失敬了。
花头,鸟尾,树枝,山顶上,不可落款盖印。这是画家最起码的常识,不可不懂。
匠刻印章,不可用於书画上,需用艺术篆刻家,所刻石章最佳。
普通印,不适用於书画上,要用八宝印泥。
盖二印,距离不可太远太近,相隔一个印距离正好。
盖二印,印文,章法,刀法各异,不可匹配。要用相同刀法所刻印章。
画上不可题打油诗,一来识者奚,落二来作品就贬为低俗。
上款上端不可盖闲章,压在人名头上,人家很忌讳。一来失礼,二来破坏了画面。
盖压角闲章,不可太小,宣纸四开,用方形石印,大约叁公分,比较适中。
盖压角闲章,不可盖二方上,一方正好。印与边距离约一。五公分为适中。
落款字下不盖印,而偏要盖在款字左右,脱离字行,而成画外物,特殊情形例外。
书画上,不可盖上劈头大印,即成巨印炸弹,毁灭了美丽的画面,令人看了很恐怖。
小画不可题大字,大画不可题小字。小空不可题字多,大空不可题字少。
书画上姓名印,不可连盖叁印以上,应盖二印,或一印妥当。
书画上下左右,不可任意盖印。盖多不当,不如少盖,印章印泥不佳,倒不如不盖好。
盖二印,不可东倒西歪,如何盖法,用力轻重,印章印泥保养,一切要潜心研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画上不可题上粗俗字题,致影响画面美感,就未能免俗了。
书法四联首幅,右上可盖印首小长形章,其馀不可盖,如统统盖上,行气就破坏了。 一、称谓
⒈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
⒉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⒊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⒋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
⒌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二、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三、下款客套语或敬词
⒈书法题款用:
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⒉绘画题款用:敬、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仿;
⒊篆刻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
四、书法作品落款时间的农历传统雅称摘要
⒈一月:孟春、初春、上春、端月、初阳、端春、孟陬、春阳、首阳、肇春;
⒉二月:仲春、仲阳、仲钟;
⒊三月;季春、暮春、契月、花月、晚春、嘉月、蚕月;
⒋四月:孟夏、初夏、首夏、维夏、槐夏、余月、清和月;
⒌五月;仲夏、超夏、榴月、蒲月;
⒍六月:季夏、晚夏、杪夏、暑月、荷月、、极暑、且月;
⒎七月:孟秋、初秋、少秋、新秋、肇秋、初商、兰月、凉月、相月;
⒏八月:仲秋、仲商、桂月、壮月;
⒐九月:季秋、暮秋、晚秋、杪秋、杪商、季商、季白、菊月、咏月、玄月、穷秋;
⒑十月:孟冬、初冬、上冬、阳月、坤月、吉月、良月;
⒒十一月:仲冬、子月、葭月、畅月;
⒓十二月:季冬、暮冬、杪冬、穷冬、严冬、严月、嘉平月、腊月、除月。 一、三尺宣纸
——规格为100×55(长×宽)(单位:CM)
⒈三尺全开:100×55(标准三尺)
⒉大三尺:100×70(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为二尺)
⒊三尺加长:136×50
⒋三尺横批:100×55(标准三尺)
⒌三尺单条(立轴):100×27(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1/2)
⒍三尺对联:100×27(标准三尺长度不变,宽度1/2)
⒎三尺斗方:50×55(标准三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二、四尺宣纸
——规格为138×69(长×宽)(单位:CM)
⒈四尺全开:138×69(标准四尺)
⒉四尺横批:138×69(标准四尺)
⒊四尺单条(立轴):138×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⒋四尺对联:138×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⒌四尺斗方:69×68(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⒍四尺三开:69×46(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3,宽度不变)
⒎四尺六开:46×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3,宽度1/2)
⒏四尺四开:69×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2,宽度1/2)
⒐四尺八开:35×34(标准四尺宣纸长度1/4,宽度1/2)
三、五尺宣纸
——规格为153×84(长×宽)(单位:CM)
⒈五尺全开:153×84(标准五尺)
⒉五尺横批:153×84(标准五尺)
⒊五尺单条:153×42(标准五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⒋五尺对联:153×42(标准五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⒌五尺斗方:77×84(标准五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四、六尺宣纸
——规格为180×97(长×宽)(单位:CM)
⒈六尺全开:180×97(标准六尺)
⒉六尺三开:60×97(标准六尺宣纸长度1/3,宽度不变)
⒊六尺对联:180×49(标准六尺宣纸长度不变,宽度1/2)
⒋六尺斗方:90×97(标准六尺宣纸长度1/2,宽度不变)
五、七尺宣纸
——规格为238×129(长×宽)(单位:CM)
⒈七尺全开:238×129(标准七尺)
六、八尺宣纸
——规格为248×129(长×宽)(单位:CM)
⒈八尺全开:248×129(标准八尺)
⒉八尺屏:234×53
⒊八尺斗方:124(cm)×124(cm)
七、一丈二尺宣纸
——规格为367×144(长×宽)(单位:CM)
⒈一丈二尺:367(cm)×144(cm)
⒉大一丈二斗方:180(cm)×142(cm)
⒊小一丈二:360(cm)×96(cm)
八、一丈六尺宣纸
——规格为503×193(长×宽)(单位:CM)
⒈一丈六尺:503×193
九、一丈八尺宣纸
——规格为600×248(长×宽)(单位:CM)
⒈一丈八尺:600×248 ( Mon, 20 Jun 2011 10:40:51 +0800 )
Description: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 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
(今上海松江)人。“
”的主要代表。明
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
,卒谥文敏。
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
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
”的画论对晚
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明代艺坛的主流。著有《
》、《
》、《画旨》等文集。
( Mon, 20 Jun 2011 10:39:16 +0800 )
Description: 孙过庭书《景福殿赋》 孙过庭《景福殿赋》,赋文作者为曹魏时的何晏。卷中“玄”、“让”、“署”、“构”等字都有避讳的缺笔,殆是宋人所书,或是宋人的临本。 原件为纸本,高29.2厘米,长600厘米,全卷165行。用笔尖劲方硬,结体有章草遗意,书法艺术水平颇高,明代为项元汴所藏,有天籁阁诸书藏印记。及项元汴小楷释文,亦颇精善。董其昌曾选摹此卷二十行刻于《戏鸿堂帖》中,清代乾隆刻《墨妙轩法帖》又将此卷全部摹刻。 释文: 大哉惟魏,世有哲圣。武创元基,文集大命。皆体天作制,顺时立政。至于帝皇,遂重熙而累盛。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上则崇稽古之弘道,下则阐长世之善经。庶事既康,天秩孔明。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岁三月,东巡狩,至于许昌。望祠山川,考时度方。存问高年,率民耕桑。越六月既望,林钟纪律,大火昏正。桑梓繁庑,大雨时行。三事九司,宏儒硕生。感乎溽暑之伊郁,而虑性命之所平。惟岷越之不静,寤征行之未宁。 乃昌言曰:“昔在萧公,暨于孙卿。皆先识博览,明允笃诚。莫不以为不壮不丽,不足以一民而重威灵。不饬不美,不足以训后而永厥成。故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且许昌者,乃大运之攸戾,图谶之所旌。苟德义其如斯,夫何宫室之勿营?”帝曰:“俞哉!”玄辂既驾,轻裘斯御。乃命有司,礼仪是具。审量日力,详度费务。鸠经始之黎民,辑农功之暇豫。因东师之献捷,就海孽之贿赂。立景福之秘殿,备皇居之制度。 尔乃丰层覆之耽耽,建高基之堂堂。罗疏柱之汩越,肃坻鄂之锵锵。飞蛏翼以轩翥,反宇娲以高骧。流羽毛之威蕤,垂环玭之琳琅。参旗九旒,从风飘扬。皓皓旰旰,丹彩煌煌。故其华表,则镐镐铄铄,赫奕章灼,若日月之丽天也。其奥秘则蘙蔽暧昧,仿佛退概,若幽星之纚连也。既栉比而攒集,又宏琏以丰敞。兼苞博落,不常一象。远而望之,若摛朱霞而耀天文;迫而察之,若仰崇山而戴垂云。羌瑰玮以壮丽,纷彧彧其难分,此其大较也。若乃高甍崔嵬,飞宇承霓。绵蛮黮□,随云融泄。鸟企山峙,若翔若滞。峨峨嶪嶪,罔识所届。虽离朱之至精,犹眩曜而不能昭晰也。 尔乃开南端之豁达,张笋虡之轮豳。华钟杌其高悬,悍兽仡以俪陈。体洪刚之猛毅,声訇磤其若震爰有遐狄,镣质轮菌。坐高门之侧堂,彰圣主之威神。芸若充庭,槐枫被宸。缀以万年,疽宰祥弧;蛞约蚊〕瑁蛞悦啦募洹0螺拢ヰシ曳摇6浣峁梗蛐蘖翰手疲洛缴掀妗h煳喔吹,势合形离。赩如宛虹,赫如奔螭。南距阳荣,北极幽崖。任重道远,厥庸孔多。 于是列髹彤之绣桷,垂琬琰之文珰。蝹若神龙之登降,灼若明月之流光。爰有禁匾,勒分翼张。承以阳马,接以员方。斑间赋白,疏密有章。飞□鸟踊,双辕是荷。赴险凌虚,猎捷相加。皎皎白间,离离列钱。晨光内照,流景外烻。烈若钩星在汉,焕若云梁承天。騧徙增错,转县成郛。茄蔤倒植,吐被芙蕖。缭以藻井,编以臼瑁缓燧猓ょ怖肼蛰腾V翕,纤缛纷敷。繁饰累巧,不可胜书。 于是兰栭积重,窭数矩设。櫼栌各落以相承,栾栱夭蟜而交结。金楹齐列,玉□承跋。青琐银铺,是为闺闼。双枚既修,重桴乃饰。诤梠缘边,周流四极。侯卫之班,藩服之职。温房承其东序,凉室处其西偏。开建阳则朱炎艳,启金光则清风臻。故冬不凄寒,夏无炎燀。钧调中适,可以永年。墉垣砀基,其光昭昭。周制白盛,今也惟缥。落带金釭,此焉二等。明珠翠羽,往往而在。钦先王之允塞,悦重华之无为。命共工使作缋,明五采之彰施。图象古昔,以当箴规。椒房之列,是准是仪。观虞姬之容止,知治国之佞臣。见姜后之解佩,寤前世之所遵。贤钟离之谠言,懿楚樊之退身。嘉班妾之辞辇,伟孟母之择邻。故将广智,必先多闻。多闻多杂,多杂眩真。不眩焉在,在乎择人。故将立德,必先近仁。欲此礼之不鱤,是以尽乎行道之先民。朝观夕览,何与书绅? 若乃阶除连延,萧曼云征。棂槛邳张,钩错矩成。楯类腾蛇,槢似琼英。如螭之蟠,如虬之停。玄轩交登,光藻昭明。驺虞承献,素质仁形。彰天瑞之休显,照远戎之来庭。阴堂承北,方轩九户。右蜐清宴,西东其宇。连以永宁,安昌临圃。遂及百子,后宫攸处。处之斯何,窈窕淑女。思齐徽音,聿求多祜。其祜伊何,宜尔子孙。克明克哲,克聪克敏。永锡难老,兆民赖止。于南则有承光前殿,赋政之宫。纳贤用能,询道求中。疆理宇宙,甄陶国风。云行雨施,品物咸融。其西则有左覠右平,讲肄之场。二六对陈,殿翼相当。僻脱承便,盖象戎兵。察解言归,譬诸政刑。将以行令,岂唯娱情。镇以崇台,寔曰永始。复阁重闱,猖狂是俟。京庾之储,无物不有。不虞之戒。于是焉取。 尔乃建凌云之层盘,浚虞渊之灵沼。清露瀼瀼,渌水浩浩。树以嘉木,植以芳草。悠悠玄鱼,曤曤白鸟。沈浮翱翔,乐我皇道。若乃虬龙灌注,沟洫交流。陆设殿馆,水方轻舟。篁栖□鹭,濑戏鰋鮋,丰侔淮海,富赈山丘。丛集委积,焉可殚筹?虽咸池之壮观,夫何足以比仇? 于是碣以高昌崇观,表以建城峻庐。岧峣岑立,崔嵬峦居。飞阁干云,浮蜯乘虚。遥目九野,远览长图。钐魅校胗兴蓿慷门┤酥篷瑁良陴V枘选N夏曛峁眩嘉抟葜尽8形镏诙忌睿蚓痈叨俏!N┨斓轮灰祝迨浪字阎9燮餍抵捡粒焖谆衔薄U肮蠹冢蛘刑之夷陂。亦所以省风助教,岂惟盘乐而崇侈靡?屯坊列署,三十有二。星居宿陈,绮错鳞比。辛壬癸甲,为之名秩。房室齐均,堂庭如一。出此入彼,欲反忘术。惟工匠之多端,固万变之不穷。物无难而不知,乃与造化乎比隆。仇天地以开基,并列宿而作制。制无细而不协于规景,作无微而不违于水臬。故其增构如积,植木如林。区连域绝,叶比枝分。离背别趣,骈田胥附。纵横逾延,各有攸注。公输荒其规矩,匠石不知其所斲。既穷巧于规摹,何彩章之未殚。尔乃文以朱绿,饰以碧丹。点以银黄,烁以琅9饷黛跔~,文彩璘班。清风萃而成响,朝日曜而增鲜。虽昆仑之灵宫,将何以乎侈旃。规矩既应乎天地,举措又顺乎四时。是以六合元亨,九有雍熙。家怀克让之风,人咏康哉之诗。莫不优游以自得,故淡泊而无所思。历列辟而论功,无今日之至治彼吴蜀之湮灭,固可翘足而待之。 然而圣上犹孜孜靡忒,求天下之所以自悟。招忠正之士,开公直之路。想周公之昔戒,慕咎繇之典谟。除无用之官,省生事之故。绝流遁之繁礼,反民情于太素。故能翔岐阳之鸣凤,纳虞氏之白环。苍龙觌于陂塘,龟书出于河源。醴泉涌于池圃,灵芝生于丘园。总神灵之贶佑,集华夏之至欢。方四三皇而六五帝,曾何周夏之足言! (何晏) 孙过庭
,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过庭。《书谱》称吴邵人,《述书赋》称富阳人,《书断》云陈留人。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卒于唐武则天长安三年。官至率府录事参军。博通古今,独秀文华。善书以草著名。草书宗法二王,工於用笔,俊拔刚断,真行亚於草书。与王绍宗相友善。王过於迟缓,虔礼伤急速。其隶行入能,草入妙。所撰《书谱》墨迹传世。此卷《景福殿赋》原无名款,因卷末有宋人曾肇的跋文,谓为孙过庭书,故一般相沿称为《孙过庭景福殿赋》,赋文作者为曹魏时的何晏。卷中“玄”、“让”、“署”、“构”等字都有避讳的缺笔,殆是宋人所书,或是宋人的临本。
  原件为纸本,高29.2CM,长600CM,全卷165行。用笔尖劲方硬,结体有章草遗意,书法艺术水平颇高,明代为项元汴所藏,有天籁阁诸收藏印记。及项元汴小楷释文,亦颇精善。董其昌曾选摹此卷二十行刻於《戏鸿堂帖》中,清代乾隆刻《墨妙轩法帖》又将此卷全部摹刻。 何晏
(?-249),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魏略》认为其有可能是何进弟何苗之孙。因晏父早逝,曹操纳晏母尹氏为妾,晏被收养,为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美姿仪而色白”,犹如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晋书》称他“好服妇人之服”。服散,称“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娶魏金乡公主。服饰拟于魏太子曹丕,故为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文帝时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正始年间(240~248)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
  《三国志·魏志》里对何晏评价是:其尚主,又好色。走路的时候喜欢顾影自怜。金乡公主问其母:“晏作恶日甚,当如何脱身?”其母笑着对她说:“汝得无妒晏也。”金乡公主带何晏的儿子去见司马懿,司马懿感其有先见之明,看在沛王太妃面上,免除了何晏的儿子一死,也表现出了司马懿少有的仁慈。
  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与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还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于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情”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轻“名教”,与其仗势专权的实际行为多相乖违,故当时的名士傅嘏说他是“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其主要著作有《论语集解》十卷、《道德论》二卷、集十一卷,集已佚。今存《论语集解》、《无名记》﹑《无为论》﹑《景福殿赋》等。
( Mon, 20 Jun 2011 10:38:15 +0800 )
Description:
钱南园,云南昆明人。曾居住在翠湖之滨青莲街钱公祠。32岁上京中了进士,后由翰林院编修升为御史,身为监察纠劾之官。他刚强正直嫉恶如仇不避权贵,不怕失去皇帝的宠幸,先后参劾陕西巡抚毕沅、山东巡抚国泰、军机大臣和珅等,使得钱南园的政声卓著,誉满全国。他的书法如他本人正直坦荡、沉著刚毅。其书法以颜体为基础,吸收了众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钱体”。袁嘉谷先生说:“天下称一千年中,颜、钱齐名无异词。”上海民国初年的著名书法家李瑞清也高度推崇钱南园,说他“能以阳刚学鲁公,千古一人而已。”
  乾隆四十六年被授监察御史,智斗权贪,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清史评为“素以直声震天下”,善书画尤喜画瘦马,钢勾铁划,人称“瘦马御史”。昆明市滇剧团曾历时十四年排演成滇剧《瘦马御史》,现已由中国京剧团移植成京剧。 ( Mon, 20 Jun 2011 10:37:14 +0800 )
Description:
余志学书法,始于麻姑。颜翁造字,麻姑为最,不刻意雕饰,无华丽笔法,也不求字形优美,惟拙惟朴,厚而劲道,拙而不失神韵,随意为之却集颜体精要,是为颜体上乘。然初学以麻姑入手,则易入歧途,盖因初学者,孤陋寡闻,欣赏水平所限,难以窥其一二,更不知颜翁造麻姑之来龙去脉,只识麻姑外形,却难以掌握结字之笔画美妙!余初学,然博览各家,惟颜体最为中意,遂研其《多宝塔》、《颜氏家庙》、《自书告身》等,惟麻姑为善!今录一二,以志之! ( Mon, 20 Jun 2011 10:36:36 +0800 )
Description:
余志学书法,始于麻姑。颜翁造字,麻姑为最,不刻意雕饰,无华丽笔法,也不求字形优美,惟拙惟朴,厚而劲道,拙而不失神韵,随意为之却集颜体精要,是为颜体上乘。然初学以麻姑入手,则易入歧途,盖因初学者,孤陋寡闻,欣赏水平所限,难以窥其一二,更不知颜翁造麻姑之来龙去脉,只识麻姑外形,却难以掌握结字之笔画美妙!余初学,然博览各家,惟颜体最为中意,遂研其《多宝塔》、《颜氏家庙》、《自书告身》等,惟麻姑为善!今录一二,以志之! ( Mon, 20 Jun 2011 10:35:32 +0800 )
Description:
孙过庭书谱,书法爱好者临习最多的草书作品之一,不仅仅是草书范本,同时是一部书论巨著,孙过庭以其见识,独到的见解,精深的书法艺术功力,为后世留下了最为光辉灿烂的艺术作品。孙过庭书谱的版本较多,其中有墨迹,有刊刻翻印,有缺省的版本,也有全本。到底每一个版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呢?***是明显的。最近我在临习孙过庭书谱,临得较为仔细,当有一天我在网络上看到这个早稻田大学的版本时,喜不自胜,但仔细观看,则发现这个版本与我平时所临版本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具体差异在哪里,今天将早稻田大学版本上传相册,供同好研习。
图片有编号,下载到硬盘上排序即可。
相册地址: ( Mon, 20 Jun 2011 10:34:56 +0800 )
Description:
《大唐中兴颂》,唐元结撰,颜真卿书,唐摩崖刻石,宋拓,麻纸,黑墨精拓,装裱成册,二册,共166页,每页纵29.3cm,横15.5cm。《大唐中兴颂》,简称《中兴颂》,为元结于上元二年(761年)撰写,并请颜真卿书。此摩崖刻石是在戡平安禄山之乱后于唐大历六年(771年)六月刻于湖南祁阳浯溪崖壁上。左行正书,21行,行21字,后刻有黄鲁直题字,11行,行26-28字不等。此本为故宫藏宋拓本。首行“有序”之“序”字钩笔未损。钤有“海上精舍藏本”、“孙尔准印”等印5方。此颂书风磊落奇伟,故自古获得学者、艺术家们的重视。宋黄庭坚诗曰:“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颂中兴。”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等书著录。 ( Mon, 20 Jun 2011 10:33:42 +0800 )
Description: ( Fri, 17 Jun 2011 13:23:42 +0800 )
Description:
十三少历代书法鉴赏录 十三少历代书法碑帖鉴赏录 一、 名家作品集 二、历代书法鉴赏录(大系)
(以下为十三少早期整理之鉴赏(缺少图片),因一些网站恶意复制,现实中虽已经不断更新,但为防有人再恶意复制以 赛尔号伊特 伊洛草 伊洛花种族值和满个体判断数据
责任编辑:41717小编 2010-10-20 08:34
伊特 伊洛草 伊洛花种族值和满个体判断数据 赛尔号伊特种族值,赛尔号伊洛草种族值,赛尔号伊洛花种族值 赛尔号伊特满个体判断数据,赛尔号伊洛花满个体判断数据
伊特抓:放进包中才能看到真实体力,18级52体力保证30或31个体。20级67血为满个体
伊特4级平衡性格,特防10为满个体
伊特8级平衡性格,速度14/特防15为满个体
伊洛草11级平衡性格,特防22为满个体
伊洛草13级体力47为满个体
伊洛花9级体力41为满个体
伊洛花14级平衡性格,速度32为满个体
热门排行
推荐列表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严禁发布***、暴力、反动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发表评论
赛尔号生活技能手册
赛尔号游戏简介和特色
赛尔号SPT任务
赛尔号融合精灵大全
Copyright 2006-2011 41717小游戏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证080634号
版权声明:本文稿件来源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如果侵犯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核实后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适度游戏娱乐,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快乐生活……您当前的位置: > > 赛尔号伊特 伊洛草 伊洛花种族值和满个体判定数据-赛尔号攻略
时间:09-17 来源: 作者:
赛尔号伊特种族值,赛尔号伊洛草种族值,赛尔号伊洛花种族值
【赛尔号伊特 伊洛草 伊洛花种族值和满个体判定数据-赛尔号攻略】来源于互联网,于09-17由编辑发布,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将删除。
上一条:
下一条:
赞助商推荐
头条推荐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Copyright 2007-2009 商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商都网赛尔号融合精灵
赛尔号SPTBo 精灵
赛尔号数据库工作人员
米米号
766夏天
468851498
赛尔号数据库贡献人员
米米号
766太阳
8386657
912502265
_鎭訫乄嫒妳
1475465
1421686194
炫→龍←/cy
6653147
794425457
当前位置:
>>伊洛草
伊洛草
序号: 472
属性: 草系
精灵类型: 野生精灵
进化阶段: 中级
进化等级: 20级
所在位置: 罗格星系比格星
身高: 36cm
体重: 9.3kg
性别: 雌性
繁殖对象:
性格推荐:
配招推荐:
精灵介绍:伊特的进化形态,好吃的特点依然没有改变,小小的身体居然可以张开血盆大口,可千万不要被它吓一跳哦。
动态展示
技能表
种族值
技能名称
攻击类型
使用次数
学习等级
使用效果
普通物攻
寄生种子
属性技能
5回合吸取对方对大体力的1/8对草系无效
强力吸取
草系特功
给予对方伤害的一半会回复自己的体力
嗜睡传染
属性攻击
命中后100%令对手睡眠
草系物攻
四方刀叶
草系特功
花草丛生
属性攻击
技能使用成功时100%改变自身特功等级2
草系特功
5回合内每回合都能附加30点固定伤害
属性攻击
技能使用成功时100%改变自身速度等级2
伊洛草的进化图:
版权所有:福州网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闽ICP备05014496号
Copyright @ www.766.com
(2005-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