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2010年10月12日新闻汇总
] 2010-10-12 10:22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35
] 2010-10-12 19:24
] 2010-10-12 19:17
] 2010-10-12 19:16
] 2010-10-12 19:14
] 2010-10-12 18:20
] 2010-10-12 18:12
] 2010-10-12 18:02
] 2010-10-12 18:02
] 2010-10-12 18:02
] 2010-10-12 18:02
] 2010-10-12 17:59
] 2010-10-12 17:59
] 2010-10-12 17:59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6
] 2010-10-12 17:41
] 2010-10-12 17:41
] 2010-10-12 17:36
] 2010-10-12 17:36
] 2010-10-12 17:36
] 2010-10-12 17:35
] 2010-10-12 17:35
] 2010-10-12 17:35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6:50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0
] 2010-10-12 16:38
] 2010-10-12 16:34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4
] 2010-10-12 16:24
] 2010-10-12 16:24
] 2010-10-12 16:24
] 2010-10-12 16:22
] 2010-10-12 16:21
] 2010-10-12 16:13
] 2010-10-12 16:13
] 2010-10-12 16:13
] 2010-10-12 16:13
] 2010-10-12 16:10
] 2010-10-12 16:10
] 2010-10-12 16:10
] 2010-10-12 16:10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0
] 2010-10-12 15:59
] 2010-10-12 15:59
] 2010-10-12 15:58
] 2010-10-12 15:58
] 2010-10-12 15:55
] 2010-10-12 15:53
] 2010-10-12 15:50
] 2010-10-12 15:50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2
] 2010-10-12 15:42
] 2010-10-12 15:42
] 2010-10-12 15:39
] 2010-10-12 15:39
] 2010-10-12 15:36
] 2010-10-12 15:36
] 2010-10-12 15:36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0
] 2010-10-12 15:30
] 2010-10-12 15:30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7
] 2010-10-12 15:27
] 2010-10-12 15:26
] 2010-10-12 15:25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0
] 2010-10-12 15:00
] 2010-10-12 14:58
] 2010-10-12 14:55
] 2010-10-12 14:55
] 2010-10-12 14:55
] 2010-10-12 14:54
] 2010-10-12 14:49
] 2010-10-12 14:47
] 2010-10-12 14:45
] 2010-10-12 14:42
] 2010-10-12 14:42
] 2010-10-12 14:40
] 2010-10-12 14:40
] 2010-10-12 14:40
] 2010-10-12 14:37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5
] 2010-10-12 14:35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16
] 2010-10-12 14:16
] 2010-10-12 14:16
] 2010-10-12 14:13
] 2010-10-12 14:13
] 2010-10-12 12:38
] 2010-10-12 12:38
] 2010-10-12 12:38
] 2010-10-12 12:10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8
] 2010-10-12 11:48
] 2010-10-12 11:47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3
] 2010-10-12 11:42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39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6
] 2010-10-12 11:35
] 2010-10-12 11:35
] 2010-10-12 11:35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2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7
] 2010-10-12 11:25
] 2010-10-12 11:24
] 2010-10-12 11:23
] 2010-10-12 11:22
] 2010-10-12 11:17
] 2010-10-12 11:17
] 2010-10-12 11:17
] 2010-10-12 11:17
] 2010-10-12 11:15
] 2010-10-12 11:16
] 2010-10-12 11:16
] 2010-10-12 11:16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1
] 2010-10-12 11:11
] 2010-10-12 11:10
] 2010-10-12 11:02
] 2010-10-12 11:00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5
] 2010-10-12 10:55
] 2010-10-12 10:52
] 2010-10-12 10:51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45
] 2010-10-12 10:49
] 2010-10-12 10:45
] 2010-10-12 10:32
] 2010-10-12 10:43
] 2010-10-12 10:41
] 2010-10-12 10:41
] 2010-10-12 10:41
] 2010-10-12 10:39
] 2010-10-12 10:39
] 2010-10-12 10:39
] 2010-10-12 10:36
] 2010-10-12 10:33
] 2010-10-12 10:32
] 2010-10-12 10:32
] 2010-10-12 10:32
] 2010-10-12 10:30
] 2010-10-12 10:30
] 2010-10-12 10:25
] 2010-10-12 10:30
] 2010-10-12 10:30
] 2010-10-12 10:25
] 2010-10-12 10:26
] 2010-10-12 10:26
] 2010-10-12 10:26
] 2010-10-12 10:26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3
] 2010-10-12 10:23
] 2010-10-12 10:23
] 2010-10-12 10:19
] 2010-10-12 10:22
] 2010-10-12 10:22
] 2010-10-12 10:19
] 2010-10-12 10:19
] 2010-10-12 10:19
] 2010-10-12 10:21
] 2010-10-12 10:21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8
] 2010-10-12 10:18
] 2010-10-12 10:17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4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1
] 2010-10-12 10:01
] 2010-10-12 10:01
] 2010-10-12 10:01
] 2010-10-12 09:58
] 2010-10-12 09:58
] 2010-10-12 10:00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9:57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3
] 2010-10-12 09:53
] 2010-10-12 09:52
] 2010-10-12 09:52
] 2010-10-12 09:51
] 2010-10-12 09:51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8
] 2010-10-12 09:47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5
] 2010-10-12 09:45
] 2010-10-12 09:45
] 2010-10-12 09:45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0
] 2010-10-12 09:40
] 2010-10-12 09:40
] 2010-10-12 09:38
] 2010-10-12 09:38
] 2010-10-12 09:38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5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32
] 2010-10-12 09:31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28
] 2010-10-12 09:28
] 2010-10-12 09:28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1
] 2010-10-12 09:21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19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7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7
] 2010-10-12 09:16
] 2010-10-12 09:16
] 2010-10-12 09:16
] 2010-10-12 09:16
] 2010-10-12 09:14
] 2010-10-12 09:14
] 2010-10-12 09:14
] 2010-10-12 09:14
] 2010-10-12 09:12
] 2010-10-12 09:12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10
] 2010-10-12 09:10
] 2010-10-12 09:09
] 2010-10-12 09:07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8:37
] 2010-10-12 08:37
] 2010-10-12 08:37
] 2010-10-12 09:03
] 2010-10-12 09:03
] 2010-10-12 09:03
] 2010-10-12 09:03
] 2010-10-12 09:01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5
] 2010-10-12 08:53
] 2010-10-12 08:53
] 2010-10-12 08:53
] 2010-10-12 08:53
] 2010-10-12 08:51
] 2010-10-12 08:49
] 2010-10-12 08:48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6
] 2010-10-12 08:46
] 2010-10-12 08:46
] 2010-10-12 08:44
] 2010-10-12 08:42
] 2010-10-12 08:40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4
] 2010-10-12 08:28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23
选择年份
选择月份
选择日期
金黔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金黔简介 -
- 联系金黔 - 版权声明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212006001 黔ICP证010009号 黔新出网版准字第00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编号:2408241
金黔在线2010年10月12日新闻汇总
] 2010-10-12 10:22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49
] 2010-10-12 19:35
] 2010-10-12 19:24
] 2010-10-12 19:17
] 2010-10-12 19:16
] 2010-10-12 19:14
] 2010-10-12 18:20
] 2010-10-12 18:12
] 2010-10-12 18:02
] 2010-10-12 18:02
] 2010-10-12 18:02
] 2010-10-12 18:02
] 2010-10-12 17:59
] 2010-10-12 17:59
] 2010-10-12 17:59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7
] 2010-10-12 17:46
] 2010-10-12 17:41
] 2010-10-12 17:41
] 2010-10-12 17:36
] 2010-10-12 17:36
] 2010-10-12 17:36
] 2010-10-12 17:35
] 2010-10-12 17:35
] 2010-10-12 17:35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2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7:14
] 2010-10-12 16:50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2
] 2010-10-12 16:40
] 2010-10-12 16:38
] 2010-10-12 16:34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7
] 2010-10-12 16:24
] 2010-10-12 16:24
] 2010-10-12 16:24
] 2010-10-12 16:24
] 2010-10-12 16:22
] 2010-10-12 16:21
] 2010-10-12 16:13
] 2010-10-12 16:13
] 2010-10-12 16:13
] 2010-10-12 16:13
] 2010-10-12 16:10
] 2010-10-12 16:10
] 2010-10-12 16:10
] 2010-10-12 16:10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1
] 2010-10-12 16:00
] 2010-10-12 15:59
] 2010-10-12 15:59
] 2010-10-12 15:58
] 2010-10-12 15:58
] 2010-10-12 15:55
] 2010-10-12 15:53
] 2010-10-12 15:50
] 2010-10-12 15:50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6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5
] 2010-10-12 15:42
] 2010-10-12 15:42
] 2010-10-12 15:42
] 2010-10-12 15:39
] 2010-10-12 15:39
] 2010-10-12 15:36
] 2010-10-12 15:36
] 2010-10-12 15:36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2
] 2010-10-12 15:30
] 2010-10-12 15:30
] 2010-10-12 15:30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9
] 2010-10-12 15:27
] 2010-10-12 15:27
] 2010-10-12 15:26
] 2010-10-12 15:25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4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3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21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19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7
] 2010-10-12 15:00
] 2010-10-12 15:00
] 2010-10-12 14:58
] 2010-10-12 14:55
] 2010-10-12 14:55
] 2010-10-12 14:55
] 2010-10-12 14:54
] 2010-10-12 14:49
] 2010-10-12 14:47
] 2010-10-12 14:45
] 2010-10-12 14:42
] 2010-10-12 14:42
] 2010-10-12 14:40
] 2010-10-12 14:40
] 2010-10-12 14:40
] 2010-10-12 14:37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6
] 2010-10-12 14:35
] 2010-10-12 14:35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32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26
] 2010-10-12 14:16
] 2010-10-12 14:16
] 2010-10-12 14:16
] 2010-10-12 14:13
] 2010-10-12 14:13
] 2010-10-12 12:38
] 2010-10-12 12:38
] 2010-10-12 12:38
] 2010-10-12 12:10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9
] 2010-10-12 11:58
] 2010-10-12 11:48
] 2010-10-12 11:47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6
] 2010-10-12 11:43
] 2010-10-12 11:42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41
] 2010-10-12 11:39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8
] 2010-10-12 11:36
] 2010-10-12 11:35
] 2010-10-12 11:35
] 2010-10-12 11:35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4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3
] 2010-10-12 11:32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8
] 2010-10-12 11:27
] 2010-10-12 11:25
] 2010-10-12 11:24
] 2010-10-12 11:23
] 2010-10-12 11:22
] 2010-10-12 11:17
] 2010-10-12 11:17
] 2010-10-12 11:17
] 2010-10-12 11:17
] 2010-10-12 11:15
] 2010-10-12 11:16
] 2010-10-12 11:16
] 2010-10-12 11:16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0:59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2
] 2010-10-12 11:11
] 2010-10-12 11:11
] 2010-10-12 11:10
] 2010-10-12 11:02
] 2010-10-12 11:00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8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5
] 2010-10-12 10:55
] 2010-10-12 10:52
] 2010-10-12 10:51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50
] 2010-10-12 10:45
] 2010-10-12 10:49
] 2010-10-12 10:45
] 2010-10-12 10:32
] 2010-10-12 10:43
] 2010-10-12 10:41
] 2010-10-12 10:41
] 2010-10-12 10:41
] 2010-10-12 10:39
] 2010-10-12 10:39
] 2010-10-12 10:39
] 2010-10-12 10:36
] 2010-10-12 10:33
] 2010-10-12 10:32
] 2010-10-12 10:32
] 2010-10-12 10:32
] 2010-10-12 10:30
] 2010-10-12 10:30
] 2010-10-12 10:25
] 2010-10-12 10:30
] 2010-10-12 10:30
] 2010-10-12 10:25
] 2010-10-12 10:26
] 2010-10-12 10:26
] 2010-10-12 10:26
] 2010-10-12 10:26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4
] 2010-10-12 10:23
] 2010-10-12 10:23
] 2010-10-12 10:23
] 2010-10-12 10:19
] 2010-10-12 10:22
] 2010-10-12 10:22
] 2010-10-12 10:19
] 2010-10-12 10:19
] 2010-10-12 10:19
] 2010-10-12 10:21
] 2010-10-12 10:21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8
] 2010-10-12 10:18
] 2010-10-12 10:17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6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4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12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8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7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4
] 2010-10-12 10:01
] 2010-10-12 10:01
] 2010-10-12 10:01
] 2010-10-12 10:01
] 2010-10-12 09:58
] 2010-10-12 09:58
] 2010-10-12 10:00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9:57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6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4
] 2010-10-12 09:53
] 2010-10-12 09:53
] 2010-10-12 09:52
] 2010-10-12 09:52
] 2010-10-12 09:51
] 2010-10-12 09:51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8
] 2010-10-12 09:47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6
] 2010-10-12 09:45
] 2010-10-12 09:45
] 2010-10-12 09:45
] 2010-10-12 09:45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44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37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2
] 2010-10-12 09:40
] 2010-10-12 09:40
] 2010-10-12 09:40
] 2010-10-12 09:38
] 2010-10-12 09:38
] 2010-10-12 09:38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35
] 2010-10-12 09:33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32
] 2010-10-12 09:31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30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29
] 2010-10-12 09:28
] 2010-10-12 09:28
] 2010-10-12 09:28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2
] 2010-10-12 09:21
] 2010-10-12 09:21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20
] 2010-10-12 09:19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8
] 2010-10-12 09:17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3
] 2010-10-12 09:17
] 2010-10-12 09:16
] 2010-10-12 09:16
] 2010-10-12 09:16
] 2010-10-12 09:16
] 2010-10-12 09:14
] 2010-10-12 09:14
] 2010-10-12 09:14
] 2010-10-12 09:14
] 2010-10-12 09:12
] 2010-10-12 09:12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9:10
] 2010-10-12 09:10
] 2010-10-12 09:09
] 2010-10-12 09:07
] 2010-10-12 09:06
] 2010-10-12 08:37
] 2010-10-12 08:37
] 2010-10-12 08:37
] 2010-10-12 09:03
] 2010-10-12 09:03
] 2010-10-12 09:03
] 2010-10-12 09:03
] 2010-10-12 09:01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25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9
] 2010-10-12 08:55
] 2010-10-12 08:53
] 2010-10-12 08:53
] 2010-10-12 08:53
] 2010-10-12 08:53
] 2010-10-12 08:51
] 2010-10-12 08:49
] 2010-10-12 08:48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7
] 2010-10-12 08:46
] 2010-10-12 08:46
] 2010-10-12 08:46
] 2010-10-12 08:44
] 2010-10-12 08:42
] 2010-10-12 08:40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8
] 2010-10-12 08:34
] 2010-10-12 08:28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13
] 2010-10-12 08:23
选择年份
选择月份
选择日期
金黔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金黔简介 -
- 联系金黔 - 版权声明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5212006001 黔ICP证010009号 黔新出网版准字第00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编号:240824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为了阅读方便,本文使用
。转换内容:
台灣與香港:于闐;大陸:于田;
当前用字模式下显示为→
顯示↓
關閉↑
字詞轉換是中文维基的一項自動轉換,目的是通過计算机程序自動消除繁简、地区词等不同
用字模式
的差異,以達到閱讀方便。字詞轉換包括全局轉換和手動轉換,本說明所使用的标题转换和全文转换技術,都屬於手動轉換。
如果您想对我们的字词转换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或者提交应用面更广的转换(
全站乃至
软件),或者报告转换系统的错误,请前往
发表您的意见。
本文介紹的是
歷史上的南北朝。關於
南北朝
的其他用法,詳見「
南北朝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1.建康
-开国君主
-灭亡君主
初期疆域,
藍色部份為
黃色部份為
南北朝
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
開始,至589年
為止,上承東晉、
,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期對峙,所以稱南北朝。
)包含
等四朝
)包含
等五朝。
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
。初期經濟發達,國勢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事強盛,使得疆域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朝梁受到
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
使南朝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
完全崩潰。雖由南朝陳的
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
,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
,漢族官員受五胡文化影響,多與胡人通婚,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北魏被北方的
牽制,直到較友好的
併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政治敗壞,
使得國力大衰。北魏分裂東魏及西魏後,又分別被北齊及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
,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梁。最後藉由團結的關隴胡漢集團,攻滅政治混亂的北齊。
去世後,漢人
掌握朝廷,篡北周建立
,發兵平南朝陳統一中國。
相對於北朝戰爭不斷、各民族對立的局勢,經濟持續成長的南朝比較穩定,出現
等治世。中原人口自
就持續南移,帶來勞動力與生產技術。江南的繁榮,使得中國的經濟南移,在隋朝時建立
。文化方面,乱世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
等觀點。對文學、藝術、科技等開創出獨到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
名揚後世。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亚,南到东南亚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
,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
。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朝梁時萌芽出
。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族缺乏統治中國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融合,以
最盛。融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
、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北齊提倡排漢文化
。北周建立
,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
。在隋朝統一天下後,融合關東與江南人民而形成新漢族,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南朝歷史
系列條目
前21世纪–前16世纪
前17世纪–前11世纪
前1046
前1046–前771
前770–前476
前476–前221
前221–前206
前202–9
25–220
220-280
220-265
221-263
222-280
266-420
266–316
317-420
304–439
420-479
398–534
479-502
502-557
535-557
534-550
557-589
557-581
550-577
581–619
618–907
690–705)
907–979
(契丹)
907-1125
960-1127
1038-1227
1127-1279
1115-1234
1206-1271)
1271-1368
1368-1402)
1368–1644
1644-1662)
1616-1636)
1636–1912
1912-至今
1949–至今
1949-至今
·
·
南朝時期從
東晉權臣
篡東晉開始,至
為止。南朝經歷
四個朝代,這些國家皆建都於
,只有南朝梁有遷都
。这四朝与之前同样建都于建康
合称「
南朝宋
主条目:
宋武帝劉裕像
劉裕原為東晉北府軍的將領,在桓玄之亂後掌握朝廷。他為了獲得聲望來篡晉,發動了兩次北伐,共收復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關中後被
佔領)。之後劉裕殺晉安帝,改立晉恭帝。並在兩年後(
)如同魏晉舊事篡位,建國南朝宋,東晉亡。南方進入「南北朝時期」。北方至
統一後,方與南朝宋形成南北對峙。宋武帝出身於軍旅,為人剛毅儉樸,稱帝後仍力行節儉,一時政風甚佳。但是他似乎不重視皇室教育,以至於所托非人,釀成巨變
。他察覺當時
權勢盛重,君主威權移墜,所以在朝政上重用
掌握機要,軍權重鎮則託付給宗室皇族。由於宗室掌握軍權及政區,因此心生篡位之意,所以皇帝與宗室時常發生骨肉相殘的大屠殺。
宋武帝去世後由
繼立,因為嬉戲失德,被輔政大臣
所殺,改立宜都王義隆,是為
。他後來與北府名將
剷除把持國政的徐羨之等人,至此政局穩定。宋文帝提倡節儉並澄清吏治,開創了「
開始,宋文帝屢次北伐,但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文帝的错误指挥,以致「兵荒財單」,國力大減。名将
因军功被宋文帝猜忌而被铲除,又使南朝宋失去能與北魏制衡的大將。於是當北魏發生
時,南朝宋沒能即時北伐。到
時,北魏趁勁敵
暫衰時開始發動多次南征,雙方於淮南來回拉鋸,魏軍甚至一度逼近長江。南朝宋在此後無力再舉
,宋文帝被太子邵所殺,三子劉駿趁機率軍奪位,即
。他為人荒淫残暴,姦淫其姪女,發生兩起宗室戰事,最後還屠
城。當時民謠言道:「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即表示這段歷史。其子
繼立後又大殺宗室,後為湘東王劉彧所殺,是為
。然而他亦大殺宗室,使宋孝武帝的子孫盡亡。其子
繼立後政局動盪,履有叛變,將軍
漸漸掌握軍權。後廢帝去世後,蕭道成擁立
,獨攬朝政。在消滅政敵
後,於
篡位,建國南朝齊,史稱齊高帝,南朝宋亡
南朝齊
主条目:
北魏與南朝齊對峙圖
的世族,但地位不高,所以遭世族權貴鄙視。他的政風也如同宋初,為政節儉,在位四年即去世,由太子賾繼立,即
。齊武帝為政清明,與北魏無戰事,安民保境,史稱「
」。當時皇帝利用典籤官
作為耳目,來監察諸州政事及宗室諸王。
齊武帝去世後,由皇太孫
繼立,由
輔政。然而齊帝奢侈荒戲,國政漸由蕭鸞掌握。蕭鸞有意篡位,殺齊帝後改立其弟
,不久廢帝自立,是為齊明帝。齊明帝繼位後,利用典籤官大殺宗室諸王,高帝與武帝的子孫都被殺盡
。蕭鸞晚年病重,相當尊重道教與厭勝之術,將所有的服裝都改為紅色;而且蕭鸞還特地下詔向官府徵求銀魚以為藥劑。498年蕭鸞病故,葬於興安陵。
齊明帝去世後由太子
繼立。他昏庸殘暴,殺害顧命大臣,激起各地方鎮叛亂。亂事平定後,他又殺平亂有功的雍州刺史
蕭懿之弟
宣佈舉兵,在
立其弟寶融為帝,是為
。蕭衍在攻入建康後,齊帝寶卷被將軍
所殺。在次年蕭衍篡位,建國南朝梁,史稱梁武帝,南朝齊亡
南朝梁與侯景之亂
主条目:
梁武帝蕭衍像
的旁支,為人節儉,勤政愛民。使得梁朝前期開創出
,國力勝過逐漸混亂的北魏。鑑於宋齊宗室的屠殺,梁武帝對其宗室十分寬容,即使犯罪也不追究
。他學問淵博,提倡學術發展,使得南朝梁教育發達,南朝的文化發展至極致。然而在梁武帝後期,他喜聽人奉承,又迷信佛教,三次捨身同泰寺。由於僧侶道士不用賦稅,以致近一半的戶口記名其下,國家財政蒙受重大損失。當時的宗室及官員貪財奢侈,沉陷在紙醉金迷中而不可自拔
梁武帝初期,北魏在漢化運動後矛盾叢生,國力漸漸輸給南朝梁。至
始,北魏與南朝梁會戰於淮南地區,最後
大敗魏軍。梁武帝至此積極北伐,但範圍不出淮南地區。
雖然擊潰魏軍,但因為損失過大而暫停北伐,十年後才奪下
。此外梁武帝喜用降將,以期不勞而獲。北魏發生
時,梁武帝派
護送北魏北海王
北返繼位。陳慶之雖能以七千騎兵攻至洛陽,但因孤軍無援,最後失敗。東西魏時期,東魏將
逼迫投奔南朝梁,梁武帝任用他北伐東魏。但在梁軍戰敗後,梁武帝意圖送還侯景以求和。他得知後舉兵叛變,南攻
,史稱
。梁將
引他渡江,使侯景攻入建康,梁武帝退至
。之後各地雖有勤王之師,但皆觀望。侯景聞知勤王師後一度和談,但最後叛約並攻陷台城。建康淪陷後他屠殺江南世族,為南朝政治帶來毀滅性打擊
。梁武帝最後餓死,侯景先後立殺梁簡文帝
,最後篡位建國漢。
然而侯景勢力僅在江東一帶,湖廣、四川一帶依舊由梁室掌控,只是各軍互相牽制,不願討伐。最後由廣州太守
與湘東王繹派遣的
聯合攻滅侯景。湘東王繹也於江陵繼位,為
。據守益州的
也宣布稱帝並攻擊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西魏攻滅武陵王紀後也佔領益州。次年,
引西魏軍趁機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殺
,西魏立他為傀儡,史稱
。梁元帝被殺後,陳霸先與王僧辯立晉安王方智為帝,即
。而後北齊迎
南下,梁軍被擊敗,王僧辯屈事而迎立為梁帝。陳霸先反對而率軍殺王僧辯,復立梁敬帝。之後陸續擊潰北齊南侵及王僧辯餘黨,專政梁廷。最後於
篡位,建國南朝陳,史稱陳武帝,南朝梁亡。
南朝陳
主条目:
陳武帝陳霸先像
是吳興人,為南方吴人。當時
而嚴重受創,許多地方勢力亦紛紛割據。由於陳武帝無法盡數平定所以採取安撫的方式。武帝死後其姪陳蒨繼位,即
。盤據兩湖的
率先發難,聯合
大軍東征建康。陳文帝先是擊潰王琳北齊聯軍,繼而封鎖
阻止北周順江東進。至此國勢方定。陳文帝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復甦江南經濟,使南朝陳國勢恢復
北周北齊與南朝陳西梁對峙圖
文帝去世後由太子伯宗繼位,即
。不久,其叔安成王頊廢帝自立,即
。當時北周意圖滅北齊,於是邀南朝陳共伐北齊。陳宣帝為了想要收復淮南而同意,於
北伐,兩年後收復淮南。當時北齊衰落,陳宣帝本能趁機攻滅,但他只想固守兩淮一帶。北周趁機攻滅北齊後,在
南征奪兩淮,陳軍慘敗,南朝陳岌岌可危。然而
突然去世,權臣
準備篡位,北周遂無意繼續南征。楊堅在建立
後陳宣帝去世,由太子叔寶繼位,即
。他荒淫奢侈,致國政大亂,朝政極度腐敗。當時官吏剝削嚴重,人民苦不堪言。隋文帝採納
的策略,在南方收成季節火燒南方的田地,這使得南朝陳的國力衰退。
隋文帝任
為主將,發動
。陳叔寶恃長江天險,照常歌舞
。隔年,隋軍攻入建康,陳叔寶與愛妃
、孔貴人避入井中後被俘,南朝陳遂亡。
北朝歷史
北朝時期自
北魏滅北涼統一華北開始,至
。經歷
對峙、
對峙三個時期,並包括隋立國至滅陳時期。
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
北魏興起與漢化運動
主条目:
北魏與南朝宋對峙圖
於十六國時期由
所建,前身為
崩潰後,代王
舉兵復國,都
,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北魏在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珪與
交惡而發生多次戰爭,最後在
幫助下於
擊潰燕軍。拓跋珪不久率軍攻破後燕首都,遷都至
,並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後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
。他攻下南朝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其子拓跋燾繼位,即
。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華北戰爭。在
後結束「
」,與南朝宋對峙。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然而,還有
方亡於北魏。
北魏初期國家組織與經濟的建立皆仰賴
父子。雖然軍力鼎盛,但北有強敵
,以致不能全力南征。太武帝統一
後又滅
五大強國之一的
,控制了西域。在
又南征
,直逼
,並揚言渡江。之後掠奪五萬戶北返,至此北朝軍力壓倒南朝,但軍力大損。信仰佛教的
率各族百姓起事,太武帝平定此事後打擊佛教,成為
。太武帝於後期刑罰殘酷,最後被
所殺,宗愛之亂至
時方平定。
推行漢化運動的
執政時,被其母
毒殺。馮太后改立獻文帝之子拓跋宏(即孝文帝),並把持朝政。馮太后猜忌多智且濫刑,但使國政平穩
可能因為馮太后的關係而傾慕漢文化,認為鮮卑人應該要深入
。他為人英明好學,在親政後擴建首都
為漢城。基於洛陽較平城繁華,地理位置控制全國易發兵於
,可擺脫保守派勢力,於
假借南征
名義,率眾南遷
。孝文帝在遷都後的三年間推動
,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推廣教育、改姓氏(包括改拓拔氏为元氏)並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採漢制。漢化運動為南遷的鮮卑人提升文化素質,為北魏的政治與經濟帶來發展,但使得暮氣重重的鮮卑貴族由尚武精神趨向奢侈及文弱
。而後孝文帝在多次南征
後皆無功而返。至於留在北方
的鮮卑貴族由於不願南遷,逐漸不受洛陽
重視而失勢,這使得北魏內部分裂成鮮卑化與
兩大集團,成為日後
的原因之一。
意圖北返平城,孝文帝得知後廢太子並賜死。保守派
於平城擁王兵變,被鎮壓後孝文帝還親自北巡安撫。當孝文帝死后,北魏開始走入下坡。
是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時名將,軍功顯赫,守衛南疆對抗南朝齊、梁。
六鎮民變與北魏分裂
孝文帝去世後由
繼任。他沈迷
,國政大亂,貴族競相奢侈。
繼任後,由
執政。胡太后奢侈,私通清河王
並寵信
。元劉二人因與清河王不合而叛變,並掌控朝政。劉騰去世後,到
孝明帝與胡太后方平定亂黨。但胡太后依舊如故,並與孝明帝不合。而後北方發生
,北魏走向滅亡之路
早在北魏初年,為了避免柔然入侵北都平城,於
一帶設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及懷荒等六鎮來拱衛首都。六鎮將領由鮮卑貴族擔任,將士多是鮮卑族或漢族的高門子弟。他們被視為「國之肺腑」,可隨時返京任職。但在遷都洛陽後,六鎮地位下降。由於仍保有鮮卑原始***性,被漢化的貴族歧視為「代北寒人」,將領陞遷備受壓抑,心懷不滿。最後北方貴族與屯兵於
,秦隴、關東等地各族人民也陸續起事
。此事歷經三年方定,並形成許多軍閥。其中以鎮守
的勢力最大,他曾攻滅關東勢力最大的
孝明帝意圖聯合爾朱榮對付胡太后,但被胡太后毒死。胡太后先後立孝明帝獨女
及堂姪
為帝(即幼主)。同年
以替孝明帝報仇為由,率軍攻佔洛陽,掌控朝政,史稱
。他在
將北魏幼主和胡太后沉入黃河溺斃,殺死大臣兩千餘人,改立
,於晉陽遙控朝政
。孝莊帝憤為傀儡,於
在爾朱榮晉見時親自殺掉。而後爾朱榮之子
及從弟
擁長廣王
為帝,攻下洛陽後殺孝莊帝,改立
。同年軍閥
於信都擁
為帝,並在
攻下洛陽後,改立
孝武帝為其所制,有意聯合關中鎮將
對付高歡。高歡先發制人,於
殺賀拔岳。孝武帝則任
代之,並與高歡決裂,投奔宇文泰。高歡追之不及,改立清河王世子善見為帝,即
,遷都
城。孝武帝西奔後不久被宇文泰所殺,改立南陽王寶炬為帝,即
,定都
。北魏於534年分裂成
後滅亡
東西魏對峙
主条目:
東魏、西魏與南朝梁對峙圖
表面上由拓跋氏後裔所繼承,實際上分別由
控制。所以在數年後分別篡奪,形成
的對峙。基本上東西魏為沿
的邊河
為界。由於
繼承北魏的國力較多,所以不論在軍力、經濟或文化上均勝過
,但東魏在多次進攻後皆失利,雙方的對峙至此已定
高歡所控制的東魏,是由鮮卑化的六鎮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組成,高歡本身也是胡化漢人,使得在政治上較倚重鲜卑族。後來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高歡用人惟才是用,朝中不少名臣都是其夥伴,這些皆為后来的
打下堅固基礎。然而他戰術不及宇文泰,三次戰役屢敗於焉。
高歡率
等人西征西魏,於
戰敗,竇泰自殺。隔年高歡趁關中大饑時率軍再度西征,於
敗給軍力不多的宇文泰。至此分裂局勢大定,戰場也轉向河東地區。
高歡再率十萬大軍西征,於玉壁和西魏守將
。最後高歡戰敗,死傷七萬餘人,隔年病死於晉陽
。高歡死後,長子
繼之。他凶橫暴烈,姦淫大臣妻子,後被家奴刺死。
繼任後於
廢殺東魏帝,並屠殺東魏皇室,東魏亡。他建國
,史稱北齊文宣帝。
宇文泰所控制的西魏,在
等將領協助下,有效地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鞏固西魏局勢。當時西魏在經濟、文化與軍事皆不如東魏與南朝梁,例如
敗於東魏。他讓
等人推行「
」,建立
使胡漢將領同心協力,設置
以建立職業軍人,維持尚武精神。這些皆使西魏國力強盛,也影響隋唐的政治制度與集團分佈
。宇文泰趁
後諸王內鬥之際,先後攻下蜀地及江陵,並立
為傀儡國(詳見
)。西魏帝後由
相繼繼立。
宇文泰去世後,其侄
專政。他於隔年廢西魏恭帝,建國北周,立宇文泰子
為北周孝閔帝,西魏亡。
北周與北齊對峙
主条目:
北周、北齊與南朝陳、西梁對峙圖
北齊繼承東魏版圖,於
建國。齊文宣帝先後擊敗
(屬匈奴族)等族。並攻下
的淮南地區。在經濟方面,農業、鹽鐵業、瓷器業都相當發達。北齊大致上同北魏,持續推行
。這些使得北齊的國力在初期均勝過北周及南朝陳。然而齊文宣帝在後期荒淫殘暴,並為了維護鮮卑貴族,屠殺漢人世族。他對人民的壓迫更重,使得北齊國勢衰落。
繼立後,由其叔
輔政。但高演不久即篡位殺帝,是為
。齊孝昭帝在位期間,國力漸漸復元,還親征
。但於兩年後去世,由其弟長廣王湛繼立,即
。齊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齊國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後主高緯繼立。高緯同其父昏庸好色,國政混亂,還誅殺名將
。之後北齊被南朝陳攻下淮南,並在
亡於北周。
北周繼承西魏版圖,於556年由周孝閔帝立國,但朝政由堂兄宇文護掌握。孝閔帝意圖聯合
推翻宇文護。然而被其發現,趙及獨孤二人被殺,周孝閔帝於隔年先廢後殺。宇文護改立宇文毓為帝,即
,但於
又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
。周武帝採韜晦之計,在十二年後成功殺死宇文護,親掌朝政。周武帝為人英明雄偉,在他任內推動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國力更盛
周武帝東征昏庸混亂的北齊,於隔年攻克鄴城,北齊亡。周武帝統一華北後又獲得
等關東世族的歸附,聲勢浩大。他立即南征
,但於同年逝世。而後北周發生內亂,使得南朝陳得以維持下去。
隋朝建立與統一
主条目:
為北周開國元勳
之子,他的女兒為太子妃。
周武帝去世後,由太子宇文贇繼立,即
。他荒淫昏庸,迷信佛道二教,立五位皇后並奪人妻子。他殺宗室功臣
並大撤諸王就國。這些皆為楊堅的篡位鋪好路。楊堅開始集結周廷文武諸臣,形成一股龐大的集團
。周宣帝去世後,其子宇文闡繼位,即
,由外戚楊堅專政。
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起兵反楊。楊堅得
策劃,以
等人平定。
楊堅篡位自立為帝,即
,建國
,北周亡。
隋文帝廢西梁後主
,西梁亡。
隋文帝發動
為主將,同
等名將發兵攻陳。隔年隋軍攻陷
亡,中國再度統一。自
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時期」結束,進入「
」。歷經民族混成後的新漢族,不久即開創隋唐盛世,將中國歷史帶入另一個高峰。
疆域及行政區劃
主条目:
南北朝前期疆域圖,淡藍色為
,紅色為
,這是
疆域最大的時候。
南朝政區承襲
,實行
也因為
而變成一般州郡。自東漢末期實施的州郡縣三級制,到隋平南朝陳後改為州縣二級制而結束。南朝的州設
,郡設
,只有
郡因為是首都所在地而設尹。縣設令、長。自宋以後,令多於長。與郡同級的有王國和公國,設
和相。還有特為***稱
等少數民族設置左郡、左縣和僚郡、俚郡。例如有
左郡、
渠僚郡等。當時州郡縣有等級之分,大致上以距離首都遠近為品級高低之分,諸州佐吏則按州的等級設置官員。揚、荊二州還有「二陝」之稱呼
南朝疆域方面,南朝宋繼承東晉疆域,基本上為二十二州上下。河南地於
四年(
)之後逐漸被北魏併吞,改以
為界。南朝齊基本上同南朝宋為為二十二州上下,可是相繼失去雍州沔北及
豫州之地。南朝梁時州郡設置和疆域變化很大,因北伐獲得
之地,一度達河南地。又開拓閩、越、平
共有大小不一的一百零七個州。
後,北齊佔領江北淮南之地,西魏佔領漢中巴蜀。西魏又受
之托,率軍奪下南朝梁江陵以北之地,建立附庸國
。南朝陳成立後國土不多,至
開始陸續收復淮南及部份淮北之地,並且一度奪下北齐長江以北之地(
。到陳末時受北周入侵使得國土減少,僅剩長江以南至交廣地區。
南北朝後期疆域圖,淡藍色為
,藍色為
,粉紅色為
,紅色為
,這是
疆域最大的時候。
北朝政區承襲
,如同南朝一樣為州郡縣三級制。然而州轄區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級直接管理縣,使得郡級逐漸虛級化,到
正式定為
。北魏也設有僑州郡縣和雙頭州郡(如南雍州),並將州郡縣按人口數分等級。為了防範新附或異姓叛變,於
將各級行政長官分立三位,其中
方面須一位為宗室。北魏原設有負責地方軍政的行台及管理數州軍事的都督。到北齊定為
,北周則為
,都是負責數個州郡軍事與行政的政區單位。北齊因為州轄區越分越細,於是設置行台兼管數州民政及軍事
。西魏則改稱都督為總管,性質同北齊行台。北周時,總管一般兼任駐州刺史,並以所駐之州為名
。北魏還特為鮮卑本族或其他民族(漢人除外)設置
來管理該族,地位只次於州刺史。又延續十六國政區,設有管理州境內其他民族的
。其地位等同郡守,至
廢除。還有
,於重要的軍事要地設鎮。鎮由鎮將管理,下置戍,由戍主管理。其中又以鞏固首都
最重要,至孝文帝遷都後勢微。
後,北朝的鎮戍專管軍事,不再具政區性質。
北朝疆域方面,北魏自代北之地(今山西省北部)崛起,至
統一華北而結束五胡乱华時期。其屢次入侵南朝宋,佔領山東、河南與淮北地。又取南朝齊淮南地及南朝梁
一帶。至此疆域北至
草原,西抵
東部,東達
,南達江漢流域。在擴充領土期間,州郡多因時制宜,到
開始整頓。到
之後領土減少,州郡濫置
。魏分東西後東魏有八十州,西魏有三十三州。北齊建立後,開始整頓政區規劃,廢除三州、一百五十三郡及五百八十九縣。北齊江淮之地後被南朝陳佔領。西魏屢次攻佔南朝梁巴蜀之地與江漢之地。北周開國之初招徠
(中國西南地區),置寧州(即南寧州)
滅北齊,取南朝陳江淮之地,領土大大擴充。到隋高祖开皇八年(
)11月時南征南朝陳,开皇九年(
)3月底統一南北。
政治體制
北齊隋初四面塔。
南北朝時期的
雖然權力極盛,但南朝世族已漸漸僵化,
開始興起;而北朝世族受皇帝影響極大,使得權力並不穩定。南朝皇帝主要是寒門或庶族擔任,而世族的特權沒有馬上被動搖。南朝規定,世族的子弟二十歲登朝做官,寒門子弟三十歲才能試做小吏。這使得世族升遷極快,短時期內就可「坐致公卿」。寒門為了加入世族而改注籍狀,假裝是名門遠親。世族為了維護社會地位,並且盛行
。例如
之祖孫三代專精祖譜學,撰《
》,共七百多卷。南朝宋
、南朝齊
、南朝梁
也都有祖譜學專著。祖譜學是吏部選官的重要依據,是維護世族政治的工具
。世族同寒門保持著嚴格的界限,不同寒門通婚共坐,然而在南朝中後期也逐漸崩解
。南朝世族既不會帶兵打仗,又不會管理政事,完全成為寄生於社會的廢物,在南朝梁
後全面崩盤,一蹶不起。寒門主要指無特權的地主和商人,他們不甘心受到排擠,通過考試等各種途徑登上政治舞台,在
時期萌芽出
。南朝的開國皇帝,就是通過領兵打仗、控制軍權而上升起來的寒門。
南朝時期的蠟燭台架。
由於胡族君主需要熟悉中國典章制度的人才,而且也為了安撫一些有勢力的北方世族,於是與北方世族合作治理國家。而北方世族為了生存也願意配合
,但是雙方也會因為風俗***慣或政治觀點不同而引發殺機。
後,將鮮卑貴族融入北方世族之中,明定胡漢世族的等級和地位分為
、甲、乙、丙、丁六等,漢人世族的郡姓與漢化鮮卑世族的國姓(漢人稱盧姓)。並且進一步實行胡漢世族聯姻,使得雙方的隔閡逐漸減少。六鎮民變後,洛陽鮮卑世族受損嚴重。其後北魏分裂成東西,並分別由北齊與北周繼承。北齊君主並不是十分重用漢人世族,而北周採取關中本位政策,重用
等世族。戰勝北齊、南朝陳後,政治要津皆為
所壟斷,關東世族與江南世族都難以抗衡,影響日後隋唐的政治環境。
都初步建立完整的三省制度。
,設置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府,是隋唐六部制度的源頭
。但是在整個南北朝時期,
共存,直至隋朝建立後才廢止三公九卿制
負責獻計策和勸諫皇帝,參與機密之事,又成為大權掌握的機構。南朝皇帝為了避免被世族控制,所以讓寒門擔任皇帝身邊的機要職務。例如
不僅替皇帝起草詔令,又掌管政令,成為天子身邊的實權職務。另一個要職是
。南朝君主鑒於東晉方鎮勢強,威脅中央,因此多以宗室子弟為州鎮軍政長官,這就是「擬周之分陝」
。典簽則負責控制州鎮要事。典簽每年數次回京向皇帝報告刺史好壞。因此諸王刺史都非常害怕典簽,所以有「諸州惟聞有簽帥,不聞有刺史」的說法。
外交與其他民族
騎駱駝的外國人,中國兵馬俑雕塑,北魏時期。
南北兩朝彼此關係始終處於敵對狀態,南朝稱北朝為「索虜」,北朝稱南朝為「島夷」
。雙方時長發生戰爭,然而於戰階期仍有開市以互相貿易。
當時常稱南方的少數民族為「南蠻」。長江流域以
勢力最大
,嶺南以
為主。這些民族與漢人雜居,從事農業,受漢文化影響,用漢姓,在南朝後期逐漸融入漢族。板循蠻又稱
,原居益州巴郡閬中一帶,之後經
北遷漢中、關中。廩君蠻原在益州
、荊州
一帶,後來擴展到長江漢水與淮西一帶。史書上提到的巴東蠻、宜都建平蠻都是指廩君蠻。盤瓠蠻又稱「溪人」,發揚地在
,分佈現在的湖南與江西一帶。
的範圍在南嶺、貴州南部到海南島、越南北部一帶。有名的有南朝梁的
,她於
、廣州
時安定交廣,保護當地俚漢人民,被尊為「聖母」
。交州以南則是
,林邑王
屢次近犯南朝的
等郡,林邑國到了
後期成功佔領日南郡
。南朝的
曾數度發生割據抗命的事件。
兄弟據交州抵制南朝宋廷,齊高帝採用
的建議
,安撫李叔獻為交州刺史。齊武帝時,叔獻阻截外國貢獻,武帝乘機派兵攻佔交州。南朝梁時,
交州刺史
據州叛變,梁廷派
討平,並斬當地反抗者
起事,攻陷州城
。隔年梁廷遣
等率兵擊敗李賁軍隊。
李賁退保屈獠洞時被殺,其部下
仍據龍編,兄長
據屈獠洞。
繼承後於
攻滅趙光復。隋朝時隋廷派
南征,李佛子遂向隋朝請降
中國西南的
地區,自漢末至東晉時的長期紛亂,中原政府無力兼顧,遂形成豪族
稱霸一隅。南朝宋齊梁時期,南中地區雖仍為屬地,並置
刺史之職,然而大多遙領,未能至任,爨氏方為當地實際支配者
。梁朝寧州刺史
曾在當地有所作為
,但因爆發侯景之亂而離去。西魏乘機於
攻取巴蜀地區,置益州刺史,其後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即令益州刺史
兼理寧州軍事,招徠南中地區,任
為寧州刺史
,南中遂屬北周
柔然汗國的勢力範圍(綠色)。
是鮮卑別部,與拓拔部(北魏前身)關係較近,是漠南漠北第一強國。自北魏道武帝時期常攻打北魏,並且經略河西走廊,領有突厥、高車等從屬國。東西魏時期,
首領土門建立突厥汗國,兩年後攻滅柔然。突厥併吞高車餘眾,滅
,勢力擴張到東至
,北至
,南抵中原與西域,西達鹹海。突厥汗國以今阿爾泰山為界,形成土門系的
和室點密系的
。東北民族可分為兩大語族,
(豆莫婁)、
的扶餘語族與分成七個部族的
(靺鞨)語族
。扶餘國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盛產名馬、赤玉、大珠,貂皮。社會盛行巫術,也會在戰爭時祭天占卜以預知吉凶。勿吉人則是「相與偶耕,土多栗、麥、穄,菜則有葵」,以打獵為業。扶餘國於東漢時強盛,臣服勿吉等國,其國人與後來的
有關聯。到北魏時期,
勿吉逐漸興盛起來,不久勿吉、扶餘國、高句麗等東北諸國遣使向北魏朝貢。北魏為了安定這個地區,開市於
之間,與東北各國熱烈的貿易與使臣交往。
勿吉向北魏請求和百濟南北夾攻高句麗,北魏就勸阻這場戰爭發生。北魏衰退後,
勿吉滅亡扶餘國,領土擴展到整個
,成為東北一支強大勢力。
東北亞在朝鮮半島有高句麗、百濟與新羅等三國以及日本的倭國。
為強國,威服百濟與新羅,併吞扶餘遺民,受南北各朝冊封國王,6世紀後因為內部鬥爭而逐漸衰落。
受到高句麗與新羅的威脅,所以努力維繫南朝梁、倭國等關係,在貿易與朝貢都有蓬勃的發展。
受到高句麗的威脅與百濟結盟,於6世紀開始強盛並併吞倭國最後勢力
在晉末南朝時期由
多次遣使到
,要求獲得南朝皇帝的冊封。其中倭王武更向
提到要進軍朝鮮半島
。倭國藉著南朝皇帝的封冊,鞏固在
的勢力。而南朝則是逐漸增加對倭王的
,承認倭國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勢力
亡於北魏後,分別建立武興國與陰平國。
,與南、北兩朝周旋和交戰。
稱帝,次年敗於北魏而被俘。
乘北魏分裂時復興武興,於
亡於西魏。
,受北朝支配,通好於南朝齊、梁。
響應益州總管
,起兵反抗楊堅,最終戰敗而滅國
西域在南北朝時期於經濟文化上成長進步,當時絲路已經有了三條:自高昌轉西、與中道合龜茲爲北新道;自鄯善向于閬爲南道。有名的國家或城市有高車、高昌、鄯善、龜茲與于闐
本來屬於
副伏羅部,臣屬柔然。
率部西遷至今
西北建高車國。高車國曾威盛西域,並且短暫控制高昌。之後陸續被
與柔然夾攻,到541年被柔然攻滅,餘眾於546年併入突厥。
時期在西域有兩個據點,一個是高昌郡,另一個是派
攻下,比同郡縣的
國。在
時期柔然扶
為王,
正式建立。經四周諸國爭奪,到499年由
建立麴氏高昌。。
盛產煤鐵,擅長鑄治
。另外尚產銅、鉛、良馬、胡粉與安息香等等產物,是西域著名的經濟中心。
國王與百姓都信仰佛法,寺院的僧侶很多
。中原很多名僧都到于闐取得經書,百姓皆提供僧房給遠方的僧侶,這些都使于闐成為了佛教文化中心。
梁元帝
繪,创作于
。为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
,图中描述南北朝時期來南朝梁朝貢的三十五国使者的形象和特征,顯現當時朝貢體制的運作情形。由左到右依次為
國使。
軍事制度
兩位騎馬的人,北齊時期的壁畫墓,山西太原
在南北朝時期,朝代常因為軍權流入權臣手中而更替。南朝的軍事制度大至延續兩晉兵制,然而
衰落,所以以
為主。北朝在軍事制度方面,在
初期採行兵民合一的
,統一華北後逐漸成為世兵制
。北朝後期出現
,成為隋唐兵制的基礎。但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并不是如同隋唐府兵制: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而是鲜卑兵制,是部酋分属制,是兵农分离制,是特殊贵族制
兵種以步兵和水軍為主,騎兵較少。兵源原本來自世兵制。但是因為戰爭的消耗、士兵的逃亡和被私家分割,部分兵戶變為民戶,兵源趨於枯竭,於是改以募兵制為主。南朝軍隊區分為
(亦稱台軍)及
。中軍直屬中央,平時駐守京城,有事出征。在
劉裕加強皇宮兵力,以圖扭轉東晉以來外強內弱的局面。然而,由於宗室自相殘殺而失敗,歷朝屢次有篡位之事發生。外軍則歸各地都督管制。都督多兼刺史,而且常與中央抗衡
執號角騎兵陶瓷雕像,北魏時期
方面,北魏軍隊在初期以鮮卑騎兵為主力,其補給是由各部自行掠取。在統一華北過程中,漢族逐漸加入軍隊。當攻城戰增加後變為步、騎兵混合。之後步兵成為主力兵種。北魏統一華北後,軍隊分為
。中軍在平時守衛京城,有事則成為對外作戰的主力。鎮戍兵是為保衛邊防而設置的。鎮相當於州、戍相當於郡。初時僅設於北部邊境,後來擴展到南部邊境。州郡兵,是維持諸州治安的軍隊,有時也充作鎮戍兵或是隨軍出征。北魏後期也逐漸形成固定的兵戶
的軍隊主要由六鎮鎮民和洛陽的鮮卑兵所組成,在北齊時又編成「
」。另外,也選漢族勇士來防備邊界。
傳統和
的影響,於
。該制度將遷至關中的六鎮軍民編成六軍,並設立
。西魏權臣
為最高統帥,西魏廣陵王
無實權,其他六個柱國則分領府兵,各督署2大將軍。北周時又擴增柱國人數,並將兵權集中在皇帝手中
。但此时府兵制不同于隋唐府兵制,他们仍然是职业兵,宇文泰将府兵将领(及其士卒)改从鲜卑姓,并使之与土地结合。
组成一支隶籍关中、职业为军人、民族为胡人、组织为部落式的强大的军队。
且府兵雖為主力,但仍有守衛京師的中軍、地方的鎮戍兵及州郡兵等其他軍隊。而且世家豪族勢力強大,大都擁有實力不弱的私兵。
社會與人口
這是在北魏或北齊時期的墳墓出土,主要在保護死者的靈魂
南北朝社會的人口很複雜,大致上可分為四個階層:名門豪族的世族;自耕農、新民等從事農工商的編戶齊民;屬於部曲、佃客、衣食客、門生舊故等依附世族的依附人,受政府控管的雜戶、百工戶、兵戶與營戶也是依附人;最後是奴婢、生口、隸戶及被俘擄遷移的城民,這些都屬於奴隸
魏晉南北朝是世族政治時期,雖然北方豪族的地位與權力遜於南朝,但也居於極高的地位。
控制的人口有
與奴隸,不經「自贖」或「放遣」,是不能獲得自由的。部曲主要用於作戰,由於戰事減少所以也參於生產活動
。由於南朝大家族制的衰亡使得部曲逐漸受國家控制
。佃客的來源有政府依官品賜給與私自招誘。奴隸的主要來源是破產的農民或是流民,他們是地主的私產,因而可以抵押或買賣。為了防止逃亡,奴隸都被「黥面」。奴隸可以經由「糜喃為客」、「發奴為兵」等方式轉化為地主的佃客和國家的士兵。自耕農是當時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他們對朝廷負擔租調、雜稅、徭役以及兵役,這些都使許多自耕農破產流亡,淪為世族的部曲和佃客。南北朝實行
以來的
,兵戶世代當兵,平時還需要交納租調。由於手工業者很缺,故官府對雜戶或百工戶的控制極嚴,百工戶從民間徵調到官府作坊後,與配到作坊里的刑徒為伍,終年勞作,世代相襲。如果貴族、官僚私佔百工戶往往受到懲治。在北朝還有新民和城民。新民是
為了充實國力,大規模遷徒各族人民或工匠至首都地區的人民,計口授田。城民是被征服、被遷移的人民,被配置在各州內,身分如同奴隸。城民民族複雜,分佈廣大。
南方約在晉末宋初由大家庭制轉化為小家庭,在同一家族不同職業的十家就有七八家之多
,互相漠視。這是因為宗族發展後各家庭親疏貧富不同,若無共同外患就容易分離;朝廷課稅方式對大家族制無益而導致的。而北方面對異族,需要團結合作,仍然保持大家族制。通過參與胡人政權的機會,逐漸將中國傳統文化及典章制度灌輸給異族。但是也有留下一些不良風俗,例如
的盛行
北齊時期的
南北朝時,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由互相衝突演化成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形成胡漢融合文化。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進入中原的過程中不斷漢化,而中原世族為了逃避戰亂則紛紛舉家南遷,促進漢族與南方民族的接觸與融合。所以隋唐時期的漢族以非秦漢時期的漢族,而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新漢族
使得大量北方漢人南下江南,
初期先設立僑州郡縣的方式安撫這些北方流民(僑居
),並且給予低稅優惠。但是僑州郡縣遷徙不定、僑民與當地人民混雜,影響了政府賦稅收入。於是在
中後期實施「
」,讓北方僑民就地入籍(在地
),與當地人民共同負擔國家賦役。南朝時期實行5次土斷,以
進行的
成效最為顯著。這導致南朝境內的僑居州縣陸續消失
使得北方漢族南遷,但仍有部分滯留在北方與游牧民族相處。由於胡族缺乏統治中國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治理國家,這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融合。例如
時期各族君主與漢人世族的合作,最後使部分中原胡人轉化成漢人
;北魏孝文帝時期推動
,融合鮮卑皇族與漢人世族;西魏
建議,建立關中本位政策,這些都融合了胡漢民族。然而融合的過程難免會產生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
滅重臣
一族,牽連范陽盧氏、太原郭氏與河東柳氏,皆滅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使得洛陽鮮卑貴族與六鎮鮮卑貴族產生矛盾,並發生鮮卑化運動以反抗漢文化,最後引發
。主要以六鎮鮮卑人與胡化漢人為主的東魏北齊,保持尚武精神,提倡鮮卑文化、西胡化
,極力排斥漢文化
。最後由具備胡漢融合文化的北周與替代之的汉化政权隋朝攻滅政治與經濟混亂的北齊與南朝陳,建立具開創性、「天下一家」性質的隋唐帝國
魏晉南北朝戶口流動表
晉武帝太康元年(
2,495,804戶
16,163,863人
晋武帝太康三年(
3,770,000户
约18,850,000人
此为晋朝户口最多时期,今人口学者王育民估计西晋人口最多时有800万户,4000万人
汉赵刘聪时(
七月—
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人口有1500万,东晋人口1200万.估计约27,000,000人。
汉赵控制地区的诸胡户口大约有六十三万户,且汉户不计;诸胡人口约有三百五十万人.估计此时的华北地区人口有1500万,东晋人口1200万.
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
2,458,669户
9,987,935人
》-前秦录 今人口学者王育民估计此时的前秦户口300万户,东晋户口三百万户。合计为3200万人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
906,874戶
4,685,501人
大同五年(
约11,000,000人
太清三年(
约12,000,000人
太建九年(
600,000戶
2,400,000人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
5,000,000戶
30,000,000人
》說「此時戶口最盛,比晉太康倍而餘」。
北魏於爾朱榮亂後,分裂成東魏、西魏時(
3,375,368戶
北齊幼主承光元年(
3,032,528戶
20,006,880人
北周靜帝大定年间(
4,622,528戶
29,016,484人
今学者王育民估计此时有600万户,3200万人口
隋高祖开皇九年(
7,000,000户
约40,000,000人
隋高祖开皇十七年(
8,700,000户
44,500,000人
隋世祖大業五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
此為隋朝戶口最多時期。
本表數據源自
。數據僅比較差異,實際上的戶口數會比較高。這是因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戶口數據受到部曲、軍戶或是戰亂等因素使得有隱瞞或不列入統計。
南北朝經濟主要是
的莊園大部分都是多方經營,具有自給自足的性質。農田有良好的水利系統供種植
等作物,還可以種植竹木果樹、養魚、畜牧等等。還有紡織、釀造、生產工具等手工業。世族的莊園生產主要交給
,而寺院是一般僧侣與民戶
。由地主集中開墾,這對於地區的開發起一定的作用
。由於世族享有特權,
較為盛行,致使地主莊園與寺院莊園膨脹,並且大量隱匿農戶。加上戰亂頻繁又使得社會精壯勞動力損失極大,導致國家與地主、寺院間互相爭奪土地和勞動力而爆發流血衝突。例如
。最後,由於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並逐漸融合為一體,社會經濟的發展從這種民族融合中汲入了許多新的發展能量。而江南地區已進入全面開發階段,使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最後促成
的建立
北魏前期,列女古賢圖局部梳十字髻穿雜裾的女子。
農業是莊園經濟的重心,深受朝廷與世族關切。土地兼併的情形直到南朝仍然十分嚴重,朝廷難以禁止世族兼併土地,
乾脆制定承認佔領山林川澤的法令以限制世族搶佔範圍
。然而法令頒布後反而刺激豪門權貴兼并山澤土地的活動。最後整個南朝在佔田奪土、兼山並澤的事例一直是史不絕書的
。南朝相對北朝來說比較安定,南渡的移民仍然絡繹不絕,農業生産繼續有所發展。比較突出的地區有荊揚二州,而益州居次。揚州是南朝最發達的地區
,其中以
及其周圍地區發展最大。而三吳地區(
)是南朝各種支出的主要來源。洞庭湖周圍的荊、湘地區發展也很快
。此外
地區原本也是糧食重鎮之一,但是於宋魏戰爭中遭到破壞。經過齊、梁二朝的經營才獲得恢復。南朝各代興修不少水利事業,例如有宋、齊、梁各朝於壽陽(今安徽
南)修治的芍陂;南朝齊在齊郡(治所今山東
)開墾二百頃廢田,用
水灌溉
。基本上,江東帶海傍湖和延江之地,乃至江南腹地即南川、湘川地區等都已經開發了。
北朝初期因為
時期的戰亂使得農業發展弱於南朝,
的建議推動
,將戰亂時遺下的大量荒地按制度分給農民。這個制度日後推行於北朝和隋唐。分配農地主要有露田(種穀物之田)和桑田。露田主要為國有地,給於男女奴婢均可,不可買賣,死後須收回國有。桑田為私有地,給予男子,可以買賣。最後地方官吏可按按品級授給公田。北魏實行的均田制與
互相配合,穩固農民生產
。北魏孝文帝推動漢化運動改善了吏治,使得農業能夠發展成長。直到
末年,政治雖然逐漸腐敗,但官府糧倉還是相當充實。北齊的均田制與租調制比北魏限制多,並且增加奴婢的租調。然而東魏、北齊一朝貪污風氣極盛,到齊後主
時,荒淫殘暴,大量修建宮殿與寺院,窮極奢華。西魏北周方面,
的建議,建立租賦預算和戶籍制度,以保證政府收入。由於北周世族的力量不大,加以吏治比較清明,比較容易推行均田制。由於北朝的鮮卑人為遊牧民族,其畜牧業原本就很發達,主要產地在漠南地區〔今
〕。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又在河南設牧揚,養戰馬十萬匹。有名的有
的父親
,他擁有「牛羊駝馬,色別為群,谷量而已」
手工業
蓮花花瓶
由於朝廷大力提倡農桑,戶調征絹布,當時絹布的地位等同貨幣,這些都促進紡織業的生產
。南朝的紡織業與養蠶業比較發達,產地以荊、揚二州為主。由於絲、綿、絹、布等是南朝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織錦業則在益州為主,
,把關中的織錦戶遷到江南,到南朝後期繁榮。當時富豪人家穿綉裙,著錦履,以彩帛作雜花,綾作服飾,錦作屏障。南朝政府設有專官管理礦冶,用水排鼓風冶鑄。鍊鋼則使用一種雜煉生鐵和熟鐵的
。這種方法可以鍊出優質鋼,用來製造寶劍和刀
。瓷器的燒制技術早在三國、晉朝時期成熟。南朝時以
為主,產地集中在會稽郡(浙江
)。其硬度高,釉料勻,通體青瑩。江南其餘地區的制瓷技術各有自己的特點。南朝的紙張潔白勻稱,完全取代了簡牘,藤紙與麻紙都很流行
。造船業也十分興盛,最大可以載重二萬斛。
北朝的紡織業主要是絲織業和毛紡織業,是手工業中最發達的一個產業。絲織中心有涇州(今陝西
)、雍州(今陝西
)、定州(今河北
)等地。絹布產量增加使得絹價下降。由初期每匹絹千錢,到北魏孝文帝後降到二三百錢。官方的絲織業規模巨大,有宮內或京城內的官方工場、作坊,為政府生產綾羅錦繡等絲織品。民間有專業的綾羅戶、細繭羅縠戶,分散在河北、山東一帶,其產量大且質量精美。有山東的大文綾、連珠孔雀羅,
的縞。毛紡織業的產品主要是氈,用途很廣,利潤頗豐。可用來作襦(短衣)、袴(套褲)、靴墊及帳蓬等。北朝政府也設有專官管理礦冶,以冶鐵業最為發達。鐵產量很高,
南朝宋軍隊攻克北魏碻磝戍(今山東
東)時就繳獲大量鐵器
。資量方面,
的牽口冶造的刀,為全國之最,皆送入京師武庫。北齊
所造的宿鐵刀,既有非常強的硬度,又有韌性,斬甲過三十札
金馬頭飾品,北魏時期,內蒙古出土。
南朝農業和手工業發達,加上江河交通便利,使得商業發達。由於政治腐敗,幣制混亂,質量不精
。市場上有普通的生產用品、生活用品與奢侈品。商賈小者坐販於列肆,大者轉運於四方。商稅是朝廷收入的大宗,然而世族有免關稅權,在任期屆滿時帶著大批貨物作為「還資」,然後轉販各地。商業重鎮有建康、江陵、成都、廣州等地。
是長江下游的經濟中心。南朝梁時建康城內有居民28萬,貢使商旅,方舟萬計。
居次。
是海上貿易重鎮,貿易對象有南洋各國、
等國。
是關中、益州、交州、梁州的轉運站。
不僅商業繁盛,也是
的重要產地。
北朝商業在北魏漢化運動後也逐漸成長。貨幣方面,原本以絹布穀物作為交換媒介,孝文帝改制後鑄五銖錢改善,但仍然難以流通。商業重鎮有洛陽、鄴和長安。
是北方的貿易中心,西陽門外有大市,周圍八里,十分繁榮
。當時除了商販和大商人外,許多貴族、官僚也從事經商
。貿易對象有
商人。西域商人经营的主要是金银珠玉、珍物器玩,以换回中国的丝织品、工艺品等
。儘管南北朝彼此戰爭不斷,停戰期的貿易仍然活躍。雙方常以穀物、布帛代替貨幣在市場上流通。貿易方式主要有官方
與個人走私,其中走私在民間、官員、軍隊中都有。關於商品的需求,北朝需要
以及北方官員、貴族享用的
;南朝則需要北朝的
等。總體來說,北朝商業仍然不及南朝活躍
學術思想
的救濟圖,受佛教思想影響。
儒學獨尊的地位在
被破除後,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多元化的思想。在諸多的思想流派中,出現了以法治國、務實求治的主張(三國
、東晉
)和《
》(東晉
)、《神滅論》(南朝梁
)、提倡「人死則神滅」(北魏
與北齊
)等有價值的觀點,也產生了消極頹廢、遁世遊仙的思想
。影響最大的是
思想。玄學在南朝十分興盛,
時設至玄學館,玄學與史、文、儒並列四學,清談益盛。到梁武帝時鼓勵提倡經學,但此時經學已經受清談影響,只注重於辯論之說。隋朝統一後清談漸漸衰退,直到唐朝中期才終止
。由于佛教過度膨胀與糜爛,出现了不少反對過度崇佛的思想家如南朝梁
、北魏
與北齊
,這些人的思想衍生出
是南朝齊梁之間人士,
在竟陵王
的宴席上發表了反對佛教
,認為
並不存在。他的觀點主要是
的「變化的形一元論」,認為身體與精神都是物質,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物質的動態變化
。神滅論處理了「體」、「用」、「變化」、「關係」諸主題,完整概括了「唯物本體論」所應處理之主要範疇
。范縝著有《
》與答覆反對派
》。他的論點引起朝野反彈,
引「杜伯關弓」、「伯有被介」故事駁之。篤信佛教的
也展開論戰,作《
》,命令他放棄觀點。梁武帝組織僧俗六十多人發表文章對范縝進行圍攻,引發思想界一場關於「神」(靈魂)滅不滅之理論大戰。然而變化的形一元論的涵義與變化廣大,幾可做無窮盡的推論引申,范縝辯才無礙,眾人難以反駁他,最後判范縝為「異端」而流放他。
北朝的邢邵與樊遜等思想家主張
是北魏後期東魏初期人士,當時佛教受到鮮卑皇室提倡而興盛。他反對「神不滅論」,主張人死則靈魂就會消失
,否定人死為鬼的理論,認為「欲使土化為人,木生眼鼻,造化神明,不應如此。」他還主張
,只有同纇事物,才可以轉化;不同類事物不能轉化
。類化說顯現出物種產生的多元性與差異性
。邢邵思想以及他和
等問題等都紀錄在《
·卷五十五·杜弼傳》與《
·杜弼傳》中。
北齊人,
欲封禅泰山,樊遜向齊帝勸諫道教、神仙皆為虚妄
南朝梁人,後被迫仕北朝。他主張早教,認為「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後,思想分散,不易學***。」他所撰有的《
》對往後中國社會有深遠影響力,後世視之為家訓的典範作品
,獲得儒家學者及佛教徒的重視
「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期的文學发展迅速,其中南朝風格偏向華麗纖巧,而北朝風格偏向豪放粗曠。北朝代表人物是北地三才,即
。南朝方面,文學代表是
,講究格律、詞藻、用典。內容多脫離實際生活,抒發一些富貴閒愁。以
文章為代表。詩風流行
。元嘉體是代表南朝宋元嘉年間的詩風,代表人物有「元嘉三大家」
。他們的共同功績是把古體詩推進到完全成熟階段,並且注意聲律和對偶的運用,並且逐漸發展出近體詩
。而永明體(亦稱“新體詩”)是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形成的一種詩體
,受印度
特別是佛經轉讀及梵唄經聲的啟發,
首先發現了漢語平、上、去、入四種
,著《
又根據自己對四聲的理解,撰為《
等人為之扇揚,並在創作中進行試驗,
盛極一時。永明詩人在詩中力求做到“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
,避免所謂八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於是產生了永明體
,這是唐代格律詩的源頭。南朝陳
與北周
文章綺艷,也是很有名
與鮑照並稱南朝
大家,江淹的《
》、《
》與鮑照的《
》、《
》並稱南朝辭賦的絕唱。江淹在獄中寫的《詣建平王書》,辭氣激昂高亢,不亢不卑,字行間流露出真實情感。
也是指他晚年時減少寫作的情形。
敘事長詩方面以北朝的《
》和南朝的《
》為代表。民歌方面,由與南北文化不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調。《
》即有「豔曲興于南朝,胡音生於北俗」的說法。小說受到名士清談的影響,促成軼事小說的出現,可分為「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比較有名的有
》,為後世文學作品提供大量典故和成語。道教影響了中國藝術及科學。例如《
》等文學,描述神仙飄逸之妙或藉由神仙之說抒發情懷。道教名士
均擅長
》爲陳後主妃子
所撰錄
,主要收錄男女閨情之作。
文學研究方面,
》成為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主張實用的「攡文必在緯軍國」的落實文風,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文風。南朝梁武帝的长子
组织文人编选的《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於唐朝時與
並駕齊驅,盛極一時。直至北宋的民間尚傳謠曰:「文選爛,秀才半」。这两部巨著都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也是重要的專著,開創中國古代詩論、詩評的體制。其專注於漢朝至南朝梁的
,確定文章風格的來源,一派學《詩經》、一派學《楚辭》。然而三品評判過於牽強,如下品的
、中品的
等人在今日已獲得較高評價
南北朝的龙纹
南北朝繼承了
以來設官修史之制。宋設著作官(宋齊梁陳時官名及分職屢有更改),負責撰修國史(本王朝史)及帝王起居注。南齊始有國史與前朝史之分。北魏亦設著作官及起居令史,使修史官與起居官逐漸分職。北齊始設史館(或稱史閣),為專門修史機構,影響中國日後的官方修史制度。西魏、北周亦設著作官制度。南北諸朝又有大臣監修史書。
此外,南朝梁時始行編修武帝、梁元帝的「
」,是為唐代開始一朝接一朝修實錄的濫觴
斷代史書在南北朝史學仍佔一席位。官修的有如沈約《宋書》、
,私修的有如
反映社會各種狀況的史書,亦在南北朝盛行。如范曄《後漢書》、沈約《宋書》當中新增「獨行」、「逸民」(或「隱逸」)、「列女」等類傳記各種人物面貌;宗教史籍有
;記述寺院建築的有
;地理類著作方面,以
》為南北朝集大成之作
。少數民族歷史亦因
各族建割據政權而深受重視,成就較高的有
譜學(或叫譜牒學)在南北朝門閥政治影響下而大盛一時。各豪族郡望為求鞏固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乃撰修家牒,以彰顯自身血統、門第及婚宦。繼家譜出現後,又有了家譜學的研究,當時便出現「統譜」、「百家譜」等書籍
南北朝的注史之學,具代表性的有如
》。裴注著重資料搜集、補充史事,不再局限於對音訓及解釋史文,對中國的注史方法產生有相當影響。裴松之對史料相互考異,日後史家有所繼承,如
撰《資治通鑑考異》。裴注裡又有對前代史家的評論,這推動了中國史學批評的發展
鑄造。
本時期的宗教逐漸以佛道為主流,並與玄學互相競爭。
在南北朝的蓬勃發展,已脫離先前依附儒、道的困境,於北魏南宋時開始流行並逐漸中土化,時人对
的信仰十分流行。當時佛教逐漸產生出
,有名的有
奠基於南北朝
、遼東
。因依鳩摩羅什所譯的《
》、《
》和《
》等三論立宗,故名為三論宗,屬
的思想主要在《
》內,其代表
提倡他力、易行思想等思想。
方面,《
等所形成的地論學派,以及
翻譯的《
》(北本),傳入南朝後弘揚更廣。
始於南北朝
,着重研习及传持
、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
是中國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始祖
主要依據《
》,所以又稱
。該宗主張
,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
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提倡以心修禪,出世後還需度化他人
。達摩的禪法,簡明深入。
合稱梁代三大士,有名的還有「
」。佛教的高度發展也導致政府抑制、儒道二教激烈的問難。由於大量寺廟與僧侶減少稅收與兵源,各國開始限制信仰佛教的人數與撲滅佛教
。其中
的排佛運動最有名,與後世的
。佛教進入劉宋代愈為一般人士所好,從而引起與儒教及道教為種種問題而論爭。如「三世因果之真偽」、「精神之滅不滅」、「佛之在否」等問題盛為諍論。随着佛教的传播,空前的发展出
如佛像、壁画、石窟寺院等。其中敦煌
成为中国造像艺术宝库之中的瑰宝
道教石灰岩碑。
的改革頗多成就,
晚期的
的影響,制作《
》等經八十餘卷,在精義經理方面無所創新,卻明確聲稱要清理道教。寇謙之對道教進行改革的的總原則是「以禮度為首」,除去
的三張(
)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嚴格齋戒禮拜,使道教組織更為嚴密,道規教儀更為完備,使道教「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以服食閉煉」
。由於寇謙之的道教改革,不僅在宗旨、組織、道經、齋儀等各方面創立了新道教的基本規模,而且將胡族君主和胡漢貴族加入道教。將道教發揚至社會各階,一度成為北朝的國教。南朝宋的廬山道士
則收羅以往道教典藉,參考當時的制度級佛教修持儀式,改革南方的天師道。陸修靜對南朝道教的改革主要體現在他的《陸先生道門科略》中。不過它的發展很快被
所遮掩。寇謙之與陸修靜的改革使道教的教規、儀範逐漸定型。而後的
繼續吸收儒佛兩家思想,充實道教內容,構築道教神仙譜系,敘述道教傳授歷史,主張三教合流,對後世道教的發展影響極大
。他融合南方
的金丹道教、
的上清經道教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後,開創了
。道教在南北朝時期還造作了大量的經書,道教經書的分類方法
就是這時形成的。
在北魏尚有
),是古代
的國教。祆教的思想屬二元論(即
),主神被称为「胡天」,主要經典是《
》。祆教主要由西域進來的
人所傳播,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祆教,北朝也有部分皇室信仰,北魏靈太后所祀之胡天神就是祆神
,南朝齊武帝
南北朝時藝術興盛,南方以
為主,北方以
塑像為主
。北朝雕刻的盛行與佛教流行有關。佛寺大量興建,無論是木造、磚築或是石窟建造都有,並且雕刻吳書大大小小的佛像。在佛像石窟雕像上,著名的有
時開鑿的
時開鑿
時開鑿的
時開鑿的
。石窟藝術最雄偉的是雲岡石窟20窟的座像。佛像容貌豐滿,兩肩寬厚,衣褶線條緊貼身軀而雕,莊嚴中寓有慈祥,表現出佛的胸懷氣度。彩塑最好的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的造像,含蓄微笑的神態,給人以恬靜的美感。洛陽永寧寺塔基出土的北魏泥塑殘像最為精緻,面目傳神。天龍山石窟還是為北齊佛教文化的代表,以
。 綜合印度佛塔及漢朝塔樓為基礎而建立的木塔,為當時重要的建築發展。中國本地的儒道思想亦為藝術提供新主題、新風格。儒家思想多與孝道結合,道家藝術家則偏好自然山水及民間傳說。世俗藝術傳統亦產生變化,尤其展現於繪畫方面。中國山水畫始祖顧愷之為此時期的代表。陶器工藝在中國南方亦有顯著進展,最著名的為「越窯」的綠釉「越瓷」。越窯十分耐用,甚至外銷海外,遠達埃及、菲律賓。六朝也是中國開始出現文人畫家、書法家、重要私人藝術收藏的時期,文學、藝術批評亦有所發展。
方面,歷代帝王、貴族陵墓前有神道石柱、石碑、
等。石獸又稱
,由獅子造型演變而來,有驅邪、求福或升天之含意。其中以南朝
陵前的
(雙角石獸)、
陵前的
最具代表
。風格承襲漢代石獸雕刻,善於利用整塊石材,已洗練的手法表現雄偉的氣勢
》,所繪山石不勾輪廓的技巧,就是「沒骨山水」的畫法。
繪畫方面,中国古代山水画兴起于南北朝。由於玄學流行,老莊的自然觀和江南秀麗的山水結合,使得繪畫脫離儒學的限制,朝向純藝術的方向發展,有名的畫家有南朝宋
與南朝梁
。張僧繇畫的龍非常神妙,畫龍點睛就是出源於他的畫工。張僧繇一生苦學,「手不釋筆,俾夜作晝,未曾倦怠,數紀之內,無須臾之閒」,繪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雪山紅樹圖》等等名作。由於
的出现,使得长期以来的以表现人物为主的绘画传统转变為山水景色
。南朝有不少以人物画著称的画家。例如南朝宋
是中國最早的山水畫理論著述。其《
》最為著名,精闢地理解「山水以形媚道」之外,在自然山水的觀察,歸納出展現物體遠近的繪畫方法
。南朝宋山水畫家
,著有《
》一篇,強調觀察自然和主觀能動作用。南朝梁
可在在团扇畫出「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表现出遥远的空间距离感。绘画理论在此時期已經成熟,南朝齐
撰著研究绘画理论的重典《
》。這本書分為論繪畫六法論與畫品等兩個部分。他所提出繪畫品鑑的六法,已不仅限于人物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
的理論更被歷代畫評家奉為最高水準。
魏晉南北朝是
發展的青年期,其中碑刻是楷書的寶庫。北朝碑刻即所謂的
書法,魄力雄渾,氣象渾穆,體態多變。《
》是指在龍門石窟中發現的北魏時期二十方造像記,這些作品被認為是魏碑書法的代表。《
》备受书法家们的推崇。清朝碑刻學家
评论:「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成就遠超過唐人作品。《
》是北魏书法家
的作品。清朝碑刻學家
认为:「其笔力之健,可以刲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朝書法家
都深受此碑影響。其他還有《
》等眾多的墓誌銘文。南朝有名的碑如《
》、《
,山西大同,其風格帶有濃厚
的色彩,也有
的風格。其中
,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河南洛陽,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
精華,唐朝書法家
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甘肅敦煌,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
,甘肅天水,素有「東方雕塑陳列館」美譽,是中國唯一保存北朝造像體系最完整的石窟,也是唯一全面保留北魏至明清時期泥塑藝術演變史的石窟。
》詳細描述北魏后期的農業技術。
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期間,由於邊疆民族內遷、北方人群的南下,造成文化大交流及混成。由於儒學一統的局面打破以及玄道佛的興起,使得學術研究朝向多元化。各國為了生存或戰爭,多少推行一些改革措施以確保某些地區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這些都使得科學技術大幅提升
從小志於地理學研究。由於當時地理著作不夠完備,所以他在各地做官之際進行實地考察,最後以《
》為藍本,完成《
》。《水經註》為陸地水文地理,他以水道為綱,詳細描繪其本身性質與週邊環境,為中國古代地理學做出傑出貢獻。《水經注》不僅講河流,還詳細記載了河流所經的地貌、地質礦物和動植物。《水经注》中记载了许多古生物残骸化石和遗迹化石,渭水上游成纪县(今甘肃
县)僵人峡還有人类化石。後世可以從中了解古代的耕作制度、古代植物種類和植被分佈,動物的地區分佈及其活動的季節怙,以及古人如何利用它們取得經濟效益
農學家,家境較為富裕,他面對當時的天災人禍及連年飢荒,主張重視農業,並以齊民謀生為己任,所以決定寫出一本農書。他所寫的《
》在中國或世界的農學史上均佔有重要地位。《齊民要術》以當時黃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山東地區為重點。描述當時農業生產概貌,並介紹中國傳統農業細耕和多種經營方法和包括食品加工技術在內的農業科技的高超水準。書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收錄1500年前中國農藝、園藝、造林、蠶桑、畜牧、獸醫、配種、釀造、烹飪、儲備,以及治荒的方法。援引古籍近200種,其中《
》、《
》等漢晉重要農書現已失傳,後人可以從此書了解的漢晉時期的農業運作。這是經營莊園的地主和農民所需的知識,也是北朝農業技術發展的重要指標
人,家族歷代成員大多熟悉天文歷算,所以祖沖之從小對天算有興趣。他平生著作豐富,天文方面有《
》、《
》;數學方面有《
》、《
》、《
》。他寫有《安邊論》一文,建議朝廷開墾荒地,發展農業,安定民生,鞏固國防。祖沖之的主要成就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製造三個領域,在張衡、劉徽的基礎上,將
數值精準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他是世界上第一個將「
」數值記入曆法運算中,他還將
規則修整,這是唐代之前最好的方法。祖冲之和他的儿子
共同提出推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稱為“
”,比西方早一千年以上。在機械方面,製作出
(即腳踏輪船)、水力運轉的
,以同一原動輪帶動碓和磨作功
初步發現了日行盈縮的規律。
末年,張子信避
兵亂而隱居海島,用圓儀測天三十年。大約在
前後,他發現關於太陽運動不均勻性、五星運動不均勻性和月亮視差對日食的影響的現象,並且提出計算方法,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史上具劃時代的意義。經由張子信的學生
等人的努力,這三大發現及其計算方法在
中大約已被應用。
南朝醫學發達,有名的有南朝梁的徐之才與姚僧垣。
為醫學世家,他隨梁豫章王蕭綜投奔北魏後獲北魏皇帝重用
。他對本草藥物及方劑研究較深,撰有《藥對》及《小兒方》。對婦科也有一定的見解,其《逐月養胎法》實本自先秦時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對於孕婦之衛生及優生均有重要意義。徐氏一家由南仕北,對於南北地區醫藥之交流,也有積極的意義。
,曾多次為梁武帝、梁元帝治病。之後因為戰亂投奔北周,為北周大臣醫治疾病而出名
,其治病藥方留存到唐代,成為治療「氣兼水身面腫」的重要藥方。此外,較重要的醫學學者有
,撰有反映漢末以來醫藥發展的《
》(今存第一卷)、《
》(附入《本草經集注》,已佚)等醫籍
。而可使人中毒甚至死亡的
,南北朝的諸王及大臣們也常有服用
帝王年表
参见:
南朝宋
统治时间
南朝宋
孝穆帝
(宋武帝追崇)
宋高祖
宋太祖
(初谥中宗)
(初谥景帝)
宋世祖
孝武帝
前廢帝
宋太宗
後廢帝
南朝齊
统治时间
南朝齊
(齐太祖追崇)
齐太祖
齐世祖
齐世宗
(齊廢帝萧昭业追崇)
鬱林王
海陵恭王
(齐明帝追崇)
齐高宗
东昏侯
南朝梁
统治时间
南朝梁
梁太祖
(梁武帝追崇)
梁高祖
临贺王
梁太宗
(初谥高宗)
简文帝
(初谥明帝)
梁高宗
昭明帝
(萧栋追崇)
(萧栋追崇)
豫章王
梁世祖
武陵王
梁肃宗
(萧莊追崇)
(萧莊追崇)
梁穆宗
(萧莊追崇)
(陈霸先追崇)
(孝成帝)
(萧莊追崇)
永嘉王
南朝陳
统治时间
南朝陳
陳太祖
(陳武帝追崇)
始興昭烈王
(陳武帝追崇)
陳高祖
陳世祖
臨海王
陳高宗
長城煬公
西梁、侯漢
统治时间
梁中宗
梁世宗
孝明帝
(侯景追崇)
统治时间
献明帝
(北魏道武帝追崇)
魏太祖
(初谥烈祖)
道武帝
(初谥宣武帝)
398年—
魏太宗
明元帝
魏世祖
太武帝
432年—
435年—
440年—
451年—
南安隱王
魏恭宗
(北魏文成帝追崇)
景穆帝
魏高宗
文成帝
魏显祖
献文帝
467年—
魏高祖
孝文帝
魏世宗
宣武帝
魏肃宗
孝明帝
魏肃祖
(北魏孝莊帝追崇)
文穆帝
(北魏孝莊帝追崇)
孝宣帝
(北魏孝莊帝追崇)
魏敬宗
孝莊帝
(初谥武怀帝)
长广王
(北魏节闵帝追崇)
节闵帝
安定王
武穆帝
(北魏孝武帝追崇)
孝武帝
(出帝)
東魏與西魏
统治时间
孝静帝
文景帝
(西魏文帝追崇)
襄宗景文帝
烈宗孝閔帝
统治时间
文穆帝
(北齊文宣帝追崇)
齐高祖
(初谥太祖)
神武帝
(初谥献武帝)
齐世宗
(北齊文宣帝追崇)
文襄帝
(北齊文宣帝追崇)
齐显祖
(初谥高祖)
(曾改谥威宗)
文宣帝
(曾改谥景烈帝)
济南闵悼王
孝昭帝
齐世祖
武成帝
楚恭哀帝
(北齊後主高緯追崇)
安德王
任城王
范陽王
统治时间
(北周孝闵帝追崇)
周太祖
(北周孝闵帝追崇)
(初谥文王)
孝闵帝
周世宗
周高祖
主条目:
主条目: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
《魏晉南北朝史論稿》,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
著,地球出版社,
《中國文化史》,
《魏晉南北朝文化史》,萬繩楠著,雲龍出版社,
《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萬繩楠整理,
北魏的首都於
遷至平城,於
遷至洛陽。
南朝梁的首都於
遷至江陵。
北朝始於
北魏滅北涼,統一北中國開始,南朝始於
建立開始;南北兩朝均在
隋滅陳為止。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0頁。
与陈同时存在的
一般不算在内。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1頁。
萬蠅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三章〈北朝晚期鮮卑化和漢化兩種力量的鬥爭〉,第346頁。
萬蠅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66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01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33頁。
》提到:「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第67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第69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3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5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6頁。
《南史 卷第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梁宗室上》:「宏妾弟吳法壽性粗狡,恃宏無所畏忌,輒殺人。死家訴,有敕嚴討。法壽在宏府內,無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償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驃騎、揚州刺史。武帝注曰:愛巨集者兄弟私親,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7頁。
《南史·侯景傳》:魏人入懸瓠,更求和親,帝召公卿謀之。張綰、朱異咸請許之。景聞未之信,乃僞作鄴人書,求以貞陽侯換景。帝將許之。舍人傅岐曰:「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寧肯束手受縶。」謝舉、朱異曰:「景奔敗之將,一使之力耳。」帝從之,復書曰:「貞陽旦至,侯景夕反。」景謂左右曰 :「我知吳兒老公薄心腸。」
《南史·侯景傳》:侯景曾求婚於
世族,但被「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理由拒絕。侯景深深記恨,回答說:「會將吳兒女以配奴!」。當建康城破後,侯景屠殺南朝世族,將剩餘貶為奴隸。建康城已成為「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觀我生賦》亦述:「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
梁元帝與江陵被圍城時放火焚燒圖書十四萬卷,自稱「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被視為中國的文化浩劫之一。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83頁。
《南史·陳本紀下第十》及聞隋軍臨江,後主曰:「王氣在此,齊兵三度來,周兵再度至,無不摧沒。虜今來者必自敗。」孔範亦言無渡江理。但奏伎縱酒,作詩不輟。
七年(446年)詔:「諸有佛圖、形像及胡經,盡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第63頁。
其實,此時的鮮卑貴族已不喜戰事。《魏書卷七·高祖紀》:丙子,詔 六軍發軫。丁丑,戎服執鞭,御馬而出,群臣稽顙於馬前,請停南伐,帝乃止。仍定遷都之計。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第65頁。
懷荒鎮首先舉兵,而後沃野鎮鎮民
擴大聲勢後,秦隴有
;關東有
等人。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91頁。
陳爽,〈河陰之變考論〉,《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4集,2007/08,頁309-344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91頁。
玉壁之役後期,西魏軍造謠高歡中箭病危。高歡於退軍途中帶病召集群臣,請斛律金高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曲中高歡親自和唱,哀慟流淚,隔年即去世。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95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96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99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4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6頁。
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第三篇《北周至初唐時期西南地理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48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56頁。
〈奏彈王源〉:「自宋氏失御,禮教雕衰,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婭淪雜,罔計廝庶,販鬻祖曾,以為賈道,明目腆顏,曾無愧畏。....自宸歷御寓,弘革典憲,雖除舊布新,而斯風未殄。」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型態〉,第113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2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0頁。
分陝是指周朝初期以陝以東歸周公管轄,陝以西歸召公管轄。南朝比喻為分成荊州與揚州兩地,交給宗室管轄以鞏固朝廷,抗拒世族。但是實際上沒有達到效果,反而造成宗室與皇帝間互相殘殺。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一章〈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變遷〉,第70頁。
萬蠅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四章〈南北其他民族問題〉,第372頁。
《後漢書 卷第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李賢注:今辰州盧溪縣有武山。黃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
萬蠅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四章〈南北其他民族問題〉,第377頁。
《南齊書·劉善明傳》:「交州險敻,要荒之表,宋末政苛,遂至怨叛。今大化創始,宜懷以恩德,未應遠勞將士,搖動邊氓。且彼土所出,唯有珠寶,實非聖朝所須之急。討伐之事,謂宜且停。」
呂士朋(1964年)《北屬時期的越南》第三章《六朝遞變時期的交州》,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出版,第67至70頁。
《南齊書州郡志》:「寧州,鎮建寧郡,本益州南中,諸葛亮所謂不毛之地也。道遠土塉,蠻夷#眾多,齊民甚少,諸爨、氐彊族,恃遠擅命,故數有土反之虞。」《梁書徐文盛傳》:「州在僻遠,所管羣蠻不識教義,貪欲財賄,劫篡相尋,前後刺史莫能制。」
《梁書徐文盛傳》:「文盛推心撫慰,示以威德,夷獠感之,風俗遂改。」
《隋書梁睿傳》:「至偽梁南寧州刺史徐文盛,被湘東徵赴荊州,屬東夏尚阻,未遑遠略。土民爨瓚遂竊據一方,國家(指北周)遙授刺史。」
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第三篇《北周至初唐時期西南地理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245至248頁。
《宋書東夷傳倭國》記載倭王武的國書稱:「臣雖下愚,忝胤先緒,驅率所統,歸崇天極,道逕百濟,裝治船舫,而句驪無道,圖欲見吞,掠抄邊隸,虔劉不已,每致稽滯,以失良風。雖曰進路,或通或不。臣亡考濟實忿寇讎,壅塞天路,控弦百萬,義聲感激,方欲大舉,奄喪父兄,使垂成之功,不獲一簣。居在諒闇,不動兵甲,是以偃息未捷。至今欲練甲治兵,申父兄之志,義士虎賁,文武效功,白刃交前,亦所不顧。若以帝德覆載,摧此強敵,克靖方難,無替前功。竊自假開府儀同三司,其餘咸各假授,以勸忠節。」
汪向榮(1999年)《古代中日關係史話 九 倭五王和日本的統一》,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132至134頁。
李祖桓《仇池國志》第三卷《武興記》武興國的興起,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05至131頁。
李祖桓《仇池國志》第四卷《陰平記》陰平國的建立,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32至140頁。
李祖桓《仇池國志》第五卷《仇池人物列傳》第一「楊永安事略」,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51至152頁。
萬蠅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四章〈南北其他民族問題〉,第384頁。
《水經注 卷二 河水》:「《釋氏西域記》:屈茨(即龜玆)北二百里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志)云:龜玆能鑄冶」。「夜則火光」表示煤炭因風化而自燃,這是中國古代關於煤炭自燃的最早記載。
》:「其國豐樂,人民殷盛,盡皆奉法,以法樂相娛。眾僧乃數萬人,多大乘學,皆有眾食。」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四章 分裂割據時代的軍事文明,第194頁。
》卷50《兵志》:「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 第二节,第261页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四章 分裂割據時代的軍事文明,第190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四章 分裂割據時代的軍事文明,第199頁。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 第三节,第262页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第十九篇 宇文氏之府兵及关陇集团 第三节,第264页
. About.com
[2010-04-08]
《梁書 卷第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 處士》:「張孝秀字文逸,有田數十頃,部曲數百人,率以力田,盡供山眾,遠近歸慕,赴之如市。」
萬蠅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51頁。
《宋書 卷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異計,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產,亦八家而五矣。凡甚者,乃危亡不相知,饑寒不相恤,又嫉謗讒害,其間不可稱數。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形態〉,第118頁。
财婚风尚就是把金钱财物作为缔结婚姻的必要条件的习俗或风气。江合友
宁夏社会科学
《中國文化史》第二章 魏晉隋唐時代文化的發展,第59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三章 政治制度與法律制度的變遷,第143頁。
《宋書 卷第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周朗沈懷文》:「胡若能來,必非其種,不過山東雜漢,則是國家由來所欲覆育。」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讲演录》 第十八篇 北齐鲜卑化和西胡化,第247页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三章《大動亂時代的人口流動與民族融合》,第127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三章《大動亂時代的人口流動與民族融合》,第124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298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04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240頁。
復旦大學(1982年):《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三章〈封建社会三国两晋南朝的经济〉,第73頁。
《宋書 卷第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江南之為國盛矣,雖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於外奉貢賦,內充府實,止於荊、揚二州。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
《梁書卷第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陳慶之)罷義陽鎮兵,停水陸轉運,江湖諸州並得休息。開田六千頃,二年之後,倉廩充實」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272頁。
復旦大學(1982年):《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四章〈封建社会北朝隋唐(前期)的经济〉,第99頁。
《魏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父新興,太和中,繼為酋長。家世豪擅,財貨豐贏。曾行馬群,見一白蛇,頭有兩角,遊於馬前。新興異之,謂曰:「爾若有神,令我畜牧蕃息。」自是之後,日覺滋盛,牛羊駝馬,色別為群,谷量而已。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61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48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374頁。
《宋書 第九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索虜》:「虜確磝戍主、濟州刺史.... 鐵三萬斤,大小鐵器九千餘口,餘器仗雜物稱此。」
《北齊書 第四十九 綦母懷文傳》:「又造宿鐵刀,其法燒生鐵精以重柔鋌,數宿則成剛,以柔鐵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斬甲過三十劄。」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295頁。
《洛陽伽藍記校注 卷第四 城西》:「市東有通商、達貨二里。里內之人,盡皆工巧屠販為生,資財巨萬。」
復旦大學(1982年):《中国古代经济简史》第四章〈封建社会北朝隋唐(前期)的经济〉,第110頁。
當時西域各國有:
國。《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二章 少數民族文化,第108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285頁。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五章 曲折發展的經濟,第291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的學術與信仰》,第165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的學術與信仰》,第168頁。
萬蠅楠(1995年):《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時期哲學與政治思想的發展〉,第68頁。
張國一
,華梵大學第六屆儒佛匯通學術研討會發表
《北史·卷五十五·杜弼傳》:「神之在人,猶光之在燭。燭盡則光窮,人死則神滅」
《北史·卷五十五·杜弼傳》:「鷹化為鳩,鼠變為鴽,黃母為鱉,皆是生之類也。類化而相生,猶光去此燭,復然彼燭。」
萬蠅楠(1995年):《魏晉南北朝文化史》第二章〈魏晉南北朝時期哲學與政治思想的發展〉,第72頁。
樊遜〈舉秀才對策〉:「……淮南成道,犬吠雲中,子喬得仙,劍飛天上,皆是憑虛之說。……又末葉以來,大存佛教,寫經西土,畫像南宮。昆池地黑,以為劫燒之灰,春秋夜明,謂是降神之日。」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二:「古今家訓,以此為祖。」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第1頁。
《文心雕龍明詩》﹕「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驪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
《南齊書陸厥傳》﹕「永明末盛為文章,吳興沈約,陳郡謝脁,琅琊王融,以氣類相推縠﹔汝南周鄅,善識聲韻。約等為文皆用宮商,以平上去入為四聲,以此制韻,不可增減,世呼為永明體。」
《宋書·謝靈運傳論》
程章燦:《詩詞精品名家編註·魏晉南北朝詩序》
《周書 卷第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三 庾信傳》:「東海徐摛為左衛率。摛子陵及信,並為抄撰學士。父子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靈斯。既有盛才,文並綺豔,故世號為徐、庾體焉。」
章培恆:《〈玉台新詠〉為張麗華所“撰錄”考》,《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
萬蠅楠(1994年):《魏晉南北朝史論稿》第十一章〈南朝時代歷史的變化與發展〉,第277頁。
《中國文化史》第二章 魏晉隋唐時代文化的發展,第85頁。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三編《史官建置與皇家修史》,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334至341頁。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四編《承前啟後的唐朝前期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543頁。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40-148頁。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24頁。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四編《承前啟後的唐朝前期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398至406頁。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四編《承前啟後的唐朝前期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398至406頁。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四編《承前啟後的唐朝前期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411頁。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51頁。
潘德深(1994年)《中國史學史》第三篇《魏晉南北朝史學》,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第100至101頁。
謝保成主編(2006年)《中國史學史》(第一冊)第三編第二章《斷代史的延續》,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第289至290頁。
曇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行入者,所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為四行?一者報怨行,二者隨緣行,三者無所求行,四者稱法行。」
《续高僧传·习禅篇》(卷二十):“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中國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晉南北朝 上冊》第一章 政治發展大勢,第70頁
鄒紀萬(1992年):《中國通史 魏晉南北朝史》第五章《魏晉南北朝的學術與信仰》,第198頁。
鄒紀萬(1992年)智能模糊搜索
仅搜索标题
热门标签
当前位置:
随机推荐
热点内容贴子搜索 | 逆龙战
为了生存,哪怕是屠龙也在所不惜。一战成名之后,便能享受无尽的荣耀!旷古绝今的江湖大战,你敢不敢来?
最后回复
7-17 5567
09:16 41
16:06 45
14:52 3
14:43 57
14:42 ----
14:14 200
09:28 111
125.70.130.*
8-1 125.70.130.*
120.85.123.*
7-31 11
7-31 374
7-31 657
119.135.198.*
7-31 207
7-31 35
7-31 102
7-30 11
117.64.198.*
7-30 51
7-30 27
7-30 16
7-29 12
114.92.17.*
7-29 114.92.17.*
7-28 40
7-28 13741
7-28 23
7-28 44
7-27 12
7-26 2008
116.24.70.*
7-26 22
7-25 20
7-25 57
7-25 18
7-25 94
7-24 50
7-24 20
7-24 10
7-24 19
7-24 102
7-24 109
7-23 42
7-23 31
7-23 159
7-22 17
7-22 119
7-21 17
7-21 67
7-21 共有主题数
个,贴子数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加入会员后本吧发贴免验证码。 Ctrl+Enter快捷发表 本吧信息
会员: 目录:
数据载入中...
精品区 精灵国度 黄金森林 米纳斯提里斯 圣盔谷 精灵国度 黄金森林
目前共有 个视频
目前共有 张图片
爱好者交流区:1021693
友情贴吧
“指环王”多义项解释:1、《指环王》原是一部由作家J.R.R.托尔金著作的一部小说。2、《指环王》又由导演彼得·杰克逊执导拍...
2011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