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战争史: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
(引子)杀人利器
(一)连续射击
(二)北方阵营
(三)神机铳炮
(四)塞上风云
(五)京师精英
(六)南疆烽火
(七)土木之变
(八)保卫首都
(九)皇族争霸
(十)鞑靼叩关
(十一)西式火器
(十二)沿海倭患
(十三)兵强将勇
(十四)除恶务尽
(十五)整顿军备
(十六)宁夏平叛
(十七)抗日援朝
(十八)时移势易
(十九)攻坚硬仗
(二十)水上奇兵
(二十一)平定播州
(二十二)后金崛起
(二十三)战守之争
(二十四)洋人入华
(二十五)精兵良将
(二十六)冤杀崇焕
(二十七)红衣大炮
(二十八)后来居上
(二十九)逐鹿中原
十)天下兴亡
(三十一)海外孤忠
(三十二)曲折发展
引子 杀人利器
明朝末年,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投笔从戎,在前线写下"多了从前学杀人"这句诗,这位
文人是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这句隐隐透露出一股杀气的诗出自他所作的《遇诃林寺口占》。
古代能够杀人于无形的,莫过于火器。铳、炮等火器与刀、***、剑、戟等冷兵器相比,一是
杀人速度快,很多受害者只听耳边轰隆一声响,还没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儿,就已经一命呜
呼了,根本没有机会看清楚如闪电一般的弹丸穿入自己体内的轨迹;二是射程远,铳一般比
弓的射程远,而一些大炮的射程达到数里,***也是望尘莫及;三是火力猛、覆盖范围广,特
别是那些可发射一百几十个弹丸的火炮,能在刹那之间杀伤数人甚至数十人,而形成的空气
冲击波,同样杀伤力惊人,让人防不胜防;四是威力大,能够以排山倒海之势对坚固的要塞
进行摧枯拉朽式的毁灭性攻击。1626 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袁崇焕就凭
着威力巨大的火器--红夷大炮,在宁远城上打死了众多骑射娴熟的后金士兵,甚至江湖传闻,
历史上威名显赫的清太祖努尔哈赤即是死于此炮之下。
***铳类远程火器射出的弹丸,令人防不胜防,套用一句成语,叫做"迅雷不及掩耳",所
以,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开始取代弓***等传统冷兵器的位置。而种类繁多的火炮,更是火器中
的佼佼者,现在被人们誉为"战争之神",它威力如此巨大,在古往今来的历次战争中尽显英
雄本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核武器、导弹等新式武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火炮仍
然在一场接一场的局部战争中风采依旧。火炮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炮"这个字的
最初意思是指"抛石机"。抛石机与火炮相比,落后太多了,但也曾经令很多守城的军人闻风
丧胆。它是利用杠杆原理,以机械力抛射石块来打击目标。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开始
使用这种武器了。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以后的宋、元朝,抛石机稳占了
重型摧毁型兵器的霸主地位,它是攻城的主角。
12 世纪,蒙古人以蒙古草原为中心向世界全面扩张时,就非常倚重抛石机。1252 年,蒙
古大汗蒙哥的同母兄弟旭烈兀率大军西征西亚,一路势如破竹,曾经多次利用抛石机攻陷了
穆斯林教徒戒备森严的多座城堡。各种抛石机中最负盛名的当数"襄阳炮"(襄阳炮本叫"回回
炮",又叫"西域炮",是一位名叫"亦思马音"的西域人设计制造的,后来因攻打南宋的襄阳而
名声大噪,因此而称之为襄阳炮),这种新式抛石机,其长长的炮梢放置在两个炮架之间的横
轴上面,还可以绕着横轴一上一下地转动。炮梢好像一把在市场上做***的秤杆--炮梢的前
端悬挂着一块巨石(或铁砣),好像是吊在秤杆头部的秤砣;而炮梢后端系着一个用来放置石
弹的"甩兜",好像是拴在秤杆尾部用以装盛货品的吊盘。通常,炮梢前端的巨石(或铁砣),
其重量是后端"甩兜"中石弹的12 倍左右,当发射时,只须将钩住炮梢后端的活钩从炮架上突
然松开,悬挂在炮梢前端的巨石(或铁砣)会迅速下坠,致使其后端向反方向骤然升起,结
果是"甩兜"中的石弹受离心力的作用而被抛掷出去。
继蒙哥之后任蒙古大汗的忽必烈在1273 年(南宋咸淳九年)派军南下攻打襄阳时,就动
用了能够抛射150 斤巨石的襄阳炮,布置于城的东南隅,每抛一次石,都声震天地,所击之
物无不糜碎、入地数尺。宋襄阳守将吕文焕面对巨大的压力,感到异常恐惧,不得不献城投
降。接着,该炮又在攻破谭州(今湖南长沙)、静江(今广西桂林)之战中出尽风头。
火炮既与抛石机同被古人称之为"炮",就注定要在战场上担负起与抛石机同样艰巨的任
务,而且还要干得更好。火炮的横空出世,完全得益于火药的发明。我国古代的火药最初是
炼丹家们在提炼丹药时发明的,这已经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炼丹家们为了进行烧炼,经过
不知多少次的反复试验,获得了包括硝、硫磺、炭等三种药料在内的配方,这种能够着火的
药虽然不能令人延年益寿,却可以在经过不断的改进之后应用于军事。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
是在公元904 年的豫章(今江西南昌)之战中,杨行密的军队在攻城时,将火药捆绑在箭镞
上面,射向城中,同时,他们还抛掷了用纸包裹着火药等易燃品的球状物。这些武器燃起的
熊熊烈火,能够焚毁一切。由此可见,火药在战场上的首次亮相,就与攻城紧密地联系在一
起,并走上了最终取代抛石机的第一步。
10 世纪,北宋建立,结束了唐帝国灭亡之后的长期分裂局面,可是紧接着又和辽、西夏
等国发生了长期的战争,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里,火药顺理成章地进一步发展起来,1044
年(北宋庆历四年),北宋在官修的《武经总要》一书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军用火药配
方,在这三个配方里,硝、硫磺、炭的含量占了总量的八成以上,表明其配置更加合理。这
促使火箭、火炮(一种球状抛射兵器)等火器的性能得到提升。那时的火药武器除了火箭、
火炮之外,还有火鹞、火蒺藜、火罐、火油柜等林林总总的燃烧性及爆炸性火器,并诞生了
管形火器。
管形火器,就是将火药放入管子里发射的武器。说起管形火器,人们的脑海里就不由自
主地浮现出影视作品里常见的机关***扫射、大炮轰鸣的画面,其实,管形火器刚被创制出来
的时候,不可能有后来那么风光。
说来话长,当北宋灭亡之后,康王赵构南渡,建立了南宋。南宋与北方的金国矛盾仍然
比较尖锐,时有冲突。出生在山东密州安丘的宋人陈规在任德安知府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
支管形火器--火***。火***是用巨大的竹筒制成,作战时点燃竹筒里的火药,喷射出火焰,攻
击目标。类似的火器,还有北方金国人发明的飞火***及火***等等。
说到这,疑问就产生了,北方缺竹,金国人用什么制造圆筒呢?是用铜、铁等金属吗?
当然不是,那个时候的工匠们还没有用金属造***管的先进意识,金国人是以多重厚纸卷成圆
筒来代替竹子的。上述这些火器都是靠喷射火焰来焚烧目标,各类***管喷出的火焰不会很远,
要想在更远的距离杀伤敌人,就必须开发出能够发射弹丸的***支来。
1259 年(南宋开庆元年),南宋寿春军民研制出了世界上最早可以发射弹丸的***,这***
名叫"突火***",它发射的弹丸名叫"子窠"。突火***的射击原理是点燃***管里的火药,利用火
药迅速燃烧产生的气体膨胀力,推动弹丸,射向目标。突火***同样用巨竹制成,而它所发射
的"子窠"究竟是用何种材料制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使用竹与木制成的火***,一直到明代
仍有使用,例如明代军事家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中就收录了一些竹木***炮,可供参考。
说了这么多,下面该轮到金属制造的管形火器出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实物,
是我国1970 年7 月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半拉城子出土的单兵使用火铳,该火铳是铜制的,由发
射弹丸的前膛、填充火药的药室以及能够***上长木柄的尾銎这三部分组成,它的重量为
3.55 公斤、全长为34 厘米、口径为2.6 厘米,考古学者认为,该火铳的铸造时间是在13 世
纪末至14 世纪初,即是元代中期的产品。
***要有弹才好用,有了金属管形火器,那么,金属弹丸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有关这方
面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明朝人徐勉之的《保越录》里,在1359 年(元朝至正十九年),那时
元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与张士诚在江南争霸,双方在绍兴
交战,当时,朱元璋的部队使用了铁弹丸、火箭等武器射击躲藏在城内的敌人。不过,金属
管形火器发射石弹的历史可能比发射金属弹丸的历史要早,就像前文所说的,炮这种金属管
形火器既与抛石机同被古人称之为"炮",那么,金属管形火器与抛石机一样发射石弹,又有
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当然,无论哪种金属管形火器发射的石弹,都比襄阳炮这种抛石机
抛射的150 斤的巨石,要小得多。
用金属管形火器发射金属弹丸,标志着我国古代火器应用渐趋成熟的阶段是在元代。的
确,元朝已经产生了似模似样的火炮。金属管形火器已经形成了大、中、小之分,在军队中
也出现了使用这些火器的队伍。例如,1363 年(元朝至正二十三年),元政府在上都组建了
一支以"什"(十人为"什")、"伍"(五人为"伍")为建制的部队,该部队装备了火铳。不过,
元军使用金属管形火器作战的例子比较少,相反,四处造反的群雄,使用火器作战的例子比
较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消灭元朝、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他的军队多次大规模使用各种火器
作战,是火器作战史上的亮点。
1366 年(元朝至正二十六年),爆发了平江(今江苏苏州)攻防战。朱元璋派遣军队围
攻平江城里的张士诚时,动用了大、小将军筒等火器与襄阳炮等抛石机一起轰击城池,火器
在攻城时的出色表现已经不再让抛石机独领风骚了。而火器彻底取代抛石机是在其后的明朝,
明军大力发展国产火器,并从外国引进新技术。明代可以攻坚的火器有大将军炮、发、佛朗
机、攻铳、红夷大炮等等,特别是红夷大炮,在我国火炮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新科
学技术的成果,以口径为基数,按一定比例倍数设计的,而且强调让精通数理的人铸造(在
那之前,炮匠制炮时,基本靠经验来设计炮的长度与口径);更采用模铸法浇涛火炮,使造出
的炮没有铸缝,承压力强,所以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用该炮来攻击由砖块筑成的一些城池
关隘,往往令城墙崩塌而破损不堪。随着这些新一代重型摧毁型利器的出现,古老的抛石机
终于离开了战争的舞台。
明代的种类繁多的火器不但可以攻坚,还可以用来防御及野战,当时明军无论是陆军还
是水师,均装备了大批火器,还成立了专业的火器部队。明代中期,使用火器的军人,在军
队编制中的比例,从明初的 10%发展到 1/3 左右。而到了明代中后期,明军中有的步兵营,
使用火器的军人竟占了编制的50%。这类步兵营就驻扎在蓟北长城一带,领导者是中国历史
上的名将戚继光。他们的装备以***炮等火器为例,有竹制、木制以及铜、铁等金属铸成的,
种类繁多。***炮的口径从数十毫米到数百毫米不等,长度从数百毫米到数米不等,重量从数
斤到数吨不等;发射的弹丸有大有小,分别有石弹、铁弹、铅弹、铜弹等等;根据古籍记载,
射程从数十步到数十里都有(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人所谓的射程数十里是有点夸大其词
了。)
明代,***与炮的区分界限也不明确,"铳"(又叫"筒",相当于***)与"炮"等称号在使用
时互相混淆,甚至连一些地雷、火箭也可以称之为"炮"。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明史·兵志》
将各类火器含糊地划分为:"大者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
随宜而用,为行军要器。"
看来,口径与重量比较小、能够用手持着作战的管形火器,一般也称作***铳。据不完全
统计,明代比较著名的***铳有手铳、神机铳、三眼铳、六合铳、鸟铳、快***、噜密铳、西洋
铳、掣电铳等。而口径与重量比较大、需要放在各种炮架与车辆上作战的管形火器,是炮。
比较著名的炮有盏口炮、碗口炮、大小将军炮、发、佛朗机、虎蹲炮、飞山神炮、提心炮、
攻戎炮、叶公神铳、灭虏炮、百子连珠炮、铅弹一窝蜂、红夷大炮、西洋炮、龙贡满天星、
混江龙等。此外,还有喷火的喷筒类火器、埋在地下引爆的地雷类火器,以及各种炸弹、火
箭等等。
明代军用火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生了近百种不同的火药配方,提供给燃烧、爆炸
等不同类型的火器使用。仅就***炮的发射火药而言,硝、硫磺、炭的三种成分组合分配比例,
有的已经非常接近近代或现代标准的黑火药成分。因此,用***炮攻击目标时就显得越来越轻
松,只须将火药点燃即可,还可以重复多次。相比之下,普通士兵射箭时不停地拉硬弓会气
喘如牛;至于***,大多数在射击时都比较麻烦,有的要用脚踏着拉弦,有的要靠腰拉弦,还
有的要拿铁钩木棒等工具拉弦,甚至有的要几个人互相配合才能将弦拉开,弄不好随时要使
出吃奶的劲儿来回折腾。正因为种种便利,军队就渐渐用***炮取代弓***了。到现在,弓***在
历史潮流中已经被现代化的***炮淘汰了。不过,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明朝时的***炮长期
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例如装填弹药的速度慢、发射程序繁琐、长时间射击时***管会发热等,
所以还远未能完全取代刀、***、剑、戟、弓***等冷兵器。
从夏商周,到鸦片战争为止,我国的整个古代历史,改朝换代频繁,不知有多少个政权
兴亡交替。政权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暴力机构,军队是统治阶级的柱石。军人们赖以作战
的兵器,从赤手空拳,到石块,到青铜,到铁与钢,直到火器,而其中的明朝,正是火器获
得空前大发展的年代。明末,与明朝在东北争霸的满清,通过种种途径从明人那里弄到了红
夷大炮,学会了铸造的技术,并将其改名为"红衣大炮",随即用来对付明军。明朝灭亡之后,
入关的清军就用红衣大炮攻打了潼关、扬州、广州等城池。可见,火器是一把能伤人伤己的"
双刃剑",它与明朝的盛衰息息相关,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 连续射击
古代***炮在实战中的缺点是装填弹药的速度慢、发射程序繁琐,打完一发弹丸之后,重
新装配弹药要消耗太多的时间,这个难题深深地困绕着***炮手,因为如果对手是骑兵的话,
早就挥刀跃马奔驰过来啦。由此可见,***炮要迅速连续射击才能在战斗中摆脱被动局面,并
威慑对手。可是,初期的火器怎能与连续射击的现代精良***械相比。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
这一难题的呢?其实,我们不应该低估古人的智商,这个难题在金属管形火器出现后不久就
解决了,时间大约在元末明初。说来话长,当然要从灭掉元朝创建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朱元璋于1328 年(天历元年)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自幼家境贫困,然而却天生
资质聪明过人,胸怀济世安民之志。他乘元末社会矛盾激化而天下大乱之机,毅然从军,投
靠濠州的起义军将领郭子兴。从普通一兵干起,因功跃升为带兵官,到处招兵买马,扩充实
力。到了1355 年(至正十五年)郭子兴病死时,朱元璋已经羽翼渐丰了。同年6 月,他率水
陆大军渡过天险长江,南下开拓根据地,不久占领了集庆(令江苏南京)这个传统上虎踞龙
蟠的形胜之地,收降军民50 余万,以此为基础,势力慢慢向四周扩张。
说了这么多,该说到朱元璋与火器的联系了。朱元璋打天下必然离不开火器,他最早与
火器打交道是在南渡长江的前夕,当时还驻军于江北的和州,多方招揽人才,等待时机,在
此期间,有一个名叫焦玉的匠人前来求见,并献上几十条"火龙***"。朱元璋命得力助手徐达
在军中试射,证实这种武器能够洞穿一层皮革。朱元璋非常高兴,认为拥有此***取天下就更
加容易了。遗憾的是,火龙***的样式及具体构造如今已经失传,后人无从知晓。但是从元末
明初保存至今的大批火器实物表明,朱元璋及他的对手装备得更多的***铳类火器是"手铳"。
手铳各种型号不一,一般长约4.2 至4.5 厘米、口径2 厘米左右、重约5 至9 斤,共分
为三部分,即由发射弹丸的前膛、填充火药的药室以及尾銎这三部分组成,尾銎是供将士们
在作战时插入长木柄的,这样,两手抓紧木柄就可以将手铳举起来射击了。如果在铳身加固
四至五道横箍,还可以起到防止爆膛的作用。作战时只要点燃手铳药室外面的引信(通常是
左手持铳,右手点引信),弹丸会迅速射出来。但是,那时候的手铳还没有准星及照门,因而
射击的准确度比较差,在不瞄准的情况下想射中目标主要是靠运气了。朱元璋军队南征北战,
处处可以看到手铳的身影。
朱元璋首次使用火器作战是在与张士诚争霸的时候,当时朱元璋已经攻下集庆(马上改
名为"应天"),接下来便与盘踞在浙西的一代枭雄张士诚发生了摩擦。寻根究底,张士诚也是
元末起义的群雄之一,他出身盐贩子,乘局势动荡之机,崛起于江北淮东,不久渡江南下,
占领了以平江(今江苏苏州)为中心的浙西一带地区,与随后南下的朱元璋的根据地毗邻而
居。一山难容二虎,两人由摩擦发展成大规模的武装冲突,拼了个你死我活。
1359 年(至正十九年)2 月,朱元璋的骁将胡大海向绍兴发动进攻。
防守绍兴的是张士诚的手下吕珍,他率领守军冒着***林弹雨、以火筒(即火铳)、火箭、
炮石从城上往下射击。接着,他又出奇兵冲出城反击,下令手下将士以数十条火筒对着目标
同时开火。很明显,这样的齐射是一次性的,射完之后便难以为继了,那时还没有办法保持
连续射击,做到用优势的火力长时间地压制对手。不过,火器在这次战斗中还是有成果的,
胡大海的部将蔡元帅就在攻城时被守军用火筒击中而倒地不起。
不久,胡大海也以牙还牙,使用了火筒、铁弹丸、石炮等火器,在弓箭等冷兵器的配合
之下进攻。最惹人注目的是,在这次攻城中首次使用了金属弹丸--铁弹丸,这是具有划时代
的历史意义的。
胡大海屡攻不下绍兴,在反复较量的过程中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代价,只好撤走。在此战
中,双方都不约而同在战争中动用了火器。但是火器还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参战将士也
不懂连续射击的战术。
朱元璋的军队用火器攻城,也必定会用火器守城,这叫"风水轮流转"。1362 年(至正二
十二年)3 月,张士诚令其弟张士信、吕珍率军万余反击朱元璋,包围了诸暨,守将谢再兴
抵抗了29 天之后,援军胡德济终于赶到了,并参与守城。当时到处传闻朱元璋又派出了新的
援军,正在日夜兼程赶来。张士信、吕珍所部害怕遭到守军与援军的内外夹击,从而军心不
稳。胡德济、谢再兴两人决定乘隙出击,他们事先让将士们饱食一顿,等到夜深人静之时,
再令将士们一齐出城高声呐喊,一边敲锣打鼓,一边射击铳炮,装作又有大批援军已经来到
的样子。张士信、吕珍果然大惊失色,争路而逃,部属自相蹂躏,惨败而归。
这些战例表明那时候已经在陆战中广泛使用火器,那么在水战中是否也使用火器呢?历
史记载朱元璋确实在水战中大规模动用过火器,而且过程非常精彩,下面需要详细介绍。不
过,有胆量与朱元璋进行水战的不是老对手张士诚,而是野心勃勃的陈友谅。
陈友谅,沔阳人(今湖北仙桃),渔民出身,乘天下乱成一锅粥的机会浑水摸鱼,投靠湖
广起义军徐寿辉部,用不了多久,他便削尖脑袋费尽心机钻入了领导层,做了个领兵元帅。
按照这个升迁速度顺利地再发展下去,下一步就是弑主自立,另起炉灶了。1360 年(至正二
十年)闰五月,陈友谅经过精心策划,杀死了徐寿辉,在长江边的采石五圣庙中称"帝",国
号"汉",地盘横跨湖广、河南、江浙、江西的部分地区。但他还不满足,企图顺着长江而下,
一口吞并朱元璋。然而,骄兵必败,汉军在应天城下中计受挫,顶不住朱元璋强大的军事压
力,接连丢掉了太平、安庆、江州,一直倒退回了武昌。
陈友谅虽败,但实力犹存,他利用朱元璋主力回师江北之际,在1363 年(至正二十三年)
4 月顷巢而出,以号称"八十万"的水陆大军包围了重要的战略枢纽--鄱阳湖边的洪都(今江
西南昌),同时,顺势攻取了吉安、临江、无为州。
陈友谅这次出兵,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攻克洪都,庞大的汉军水师经长江口集结在
鄱阳湖,参与进攻洪都。这支水师有丰富的攻坚经验,但他们不是凭着当时的先进武器--火
器来攻城,而是靠巨舰。巨舰攻城不是天方夜潭,例如1360 年(至正二十年)闰五月,陈友
谅在进攻长江边的太平城时,动用巨舰乘水涨之机紧挨在太平城西南边的墙垣而停泊,就这
样,一群群的水兵们轻易地从高大的舰上跃上城墙,一举破城。
汉军的巨舰高数丈,上下分成三层,楼层与楼层之间互相听不见说话,每一层都放置了
走马栅,可容得下三千余人。这一刻,陈友谅打算故伎重施,力图以巨舰强行停靠在鄱阳湖
边的洪都城墙,再重演攻克太平的一幕。谁知,巨舰怎么也靠近不了城墙,原来朱元璋吸取
了太平之败的教训,事先已经将俯瞰湖泊的城墙重新改建,向后移了三十步。
鄱阳湖里的汉军水师面对着可望而不可及的城墙,只有干瞪眼的份,没办法,只好以步
兵强攻了。汉军步兵携带着箕形的竹盾登上岸,蚂蚁一般地向洪都城抚州门涌来,有几处城
墙在这些人不惜代价的进攻之下坍塌了,城池眼看就快要失守。在这个关键时刻,洪都守将
邓愈率领的军队拿着火铳,及时出现在城墙破损口处,将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在这里,立马打
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疲惫的汉军,其竹盾在防备利箭与石块时已经疤痕累累,现在难以再防备火铳射出的如
电光石火般迅速的弹丸,只好暂时撤退回去了。
邓愈抓紧时间,在城墙的破损之处坚立起一排排的木栅。汉军不甘心功亏一篑,又疯狂
地扑上前去,踏着尸体来争夺,守军只好一边用火铳射击,一边立栅。连洪都城里最大的官
--都督朱文正也亲自赶来督战,经过一个通宵的战斗,终于击破汉军的骚扰,筑好了排栅。
不久,守军又在新城门一带打败了汉军。
洪都守军既然已经使用火器,攻城一方理应同样用火器还击。可是,汉军在随后发动的
攻势中仍然主要依靠冷兵器,这说明他们装备的火器不多,归根结底,是陈友谅漠视火器,
根本没有大量使用这种新武器的意识。
汉军接连攻城失利,便重新补充竹盾等攻城器械转而进攻水关,企图破栅而入。他们抓
住守军的火铳装填弹药时比较慢,不能够快速地长时间连续射击这些弱点,不顾性命,一波
波地涌来。城内,都督朱文正果断下令将士们用长槊伸出木栅外面,不断刺杀密集而来的敌
人。栅外的汉军没有退缩,前面的人大胆地伸出手来抢夺长槊,后面的人继续突进。朱文正
见形势不利,立即要求守军改用铁戟、铁钩向外猛刺。这些武器的***尖旁边都有横向伸出的
铁钩,难以用***夺。伸***夺的汉军全部被铁戟及铁钩划得鲜血淋漓,肉沫横飞,在无计
可施的情况之下又一次退了回去。
就这样,洪都守军在守城的85 个日日夜夜里,不知击退了多少次汉军的进攻,终于盼来
了援兵。
朱元璋知道洪都被围的消息之后率领主力从江北回师,纠集了20 万大军赶来增援,同年
7 月,到达长江至鄱阳湖的入口,首先部署军队封锁了这一带,再浩浩荡荡地开入鄱阳湖。
陈友谅不得不解除对洪都的包围,转而全力对付朱元璋。
汉军的战舰首尾相连,全部涂成了红色,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舰可容3000 人,中舰
可容2500 人,小舰可容2000 人。朱元璋的战舰则是白色的,缺点是比较小,优点是机动灵
双方水战的战术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鼓励"接舷战"。所谓"
接舷战",是指双方的将士在战舰靠近时进行白刃战。不同之处是汉军的战舰巨大,可以在水
战中横冲直撞,力图将对手的小舰撞毁击沉;而朱元璋军队的小舰反应敏捷,擅长使用各种
火器发起攻击。
朱元璋的水师装备了大量火器,主要有火铳、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大小火***、火箭、
神机箭、火蒺藜以及燃烧性火器"没奈何"等。下面先对***炮等管形火器的性能作一介绍:
火铳,一般是指盏口铳或者碗口铳。盏口铳因铳口形似酒杯而得名。碗口铳因铳口形似
大碗而得名。古人有意扩大这些铳的铳口是为了减小膛压、防止爆膛。这两种铳的结构差不
多,炮身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盏口形(或碗口形)、前膛、药室及***炮架的尾銎。从保存至
今的一些小型碗口铳来看,其长度约为31.5 至52 厘米不等、口径为10 厘米左右、重约8.35
至26.5 公斤。而有些大型的碗口铳炮,其长度约为63 厘米、口径约为23 厘米、重量为73.5
公斤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的人还没有将铳与炮明确区别开来,所以盏口铳与碗口铳
有时又可以用来代表盏口炮及碗口炮。
古人为了让各种火器连续射击,想尽了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对军械进行改革,以碗口铳
为例,这类火器后来被装上了特制的炮架。所谓特制炮架,是在一张凳子上面铺块木板,再
把两门碗口铳分别嵌入这块木板的头尾两端,另外木板的中间还有一个活动轴子,这个轴子
可让木板自由转动。在作战时,当木板头端的铳射击完毕后,便利用轴子将木板向后作 180
度的转动,让木板首尾倒置,再发射尾端的铳。经过这样的改装,碗口铳便能够在短时间内
连射两次了。然而,连射两次之后势必又要暂时停顿下来,重新装载弹药,还是达不到长时
间快速地连续射击的效果。
大小将军筒,即是大小将军炮,因威力比较大,因此冠以"将军"之名。根据保存至今的
一种大将军炮,炮身长约80 厘米、口径22 厘米、重34.8 公斤;另一种小将军炮长约55 厘
米、口径7.3 厘米、重约20 公斤。
大小铁炮,炮型类似于将军炮,元代的炮多用铜来造,后来进一步发展为铁制,仅就成
本而言,铁炮比铜炮便宜得多。古代最先使用铁炮的是朱元璋军队,根据保存至今的文物,
大铁炮的炮身长约100 厘米、口径21 厘米、尾长10 厘米。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类炮为长
条形的直筒状,炮口不再好像盏口炮及碗口炮那样呈喇叭状敞开,因此比盏口炮及碗口炮的
膛压要大,射程更远。为了防止爆膛,炮管外面有四五道箍,两侧还各有一根炮轴,方便运
上述所有的***炮全没有准星及照门,不能精确瞄准射击。不过,这些***炮在近距离发射
时还是很容易射中汉军体形超级巨大的战舰。
朱元璋的军队除了管形火器之外,还有用来焚毁对手战舰的燃烧性火器。例如:
火***,是指在冷兵器长***的***头一侧绑上一两个火药喷筒,筒子外面有引信,点燃引信
之后,筒子喷出火焰,可达几丈远。
火箭,是在箭镞的侧边绑上火药筒,筒后有引信,点燃引信,筒里的火药燃烧喷射,产
生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射向目标。
神机箭,属于多发性齐射型火箭,在一个大竹筒内装入两至三支箭,每支箭的箭杆上都
绑着火药筒,筒外面有引信,点燃引信,射程可达百步之外。
火蒺藜,一般为圆形,还有数个凸起的角形器,体内装有火药,体表开有一个小口子放
置引信,点燃后即可爆炸。
最后说明一下燃烧性火器"没奈何",这种火器的制法是先把火药及各种武器放在芦席里
面,将芦席卷成长7 尺的圆状,再糊上一层纸或布,外面有引信。将它用绳子绑在竹竿中,
悬挂于船的头桅之上,当碰到敌船时,便点燃引信,斩断悬索,让"没奈何"落入敌船中爆炸,
引发熊熊烈火。
朱元璋的军队为了让各种火器长时间快速地连续射击,想尽了办法,他将各种***炮与弓
***等远程冷兵器组成几层叠阵,轮番射击;又将舟师分为11 队,每队均配备了***炮与弓***,
排列为几层,作战时,先发射***炮、再发射弓***,以此达到快速地连续射击的效果。当靠近
敌舟时,则用冷兵器展开白刃战。
朱元璋将各种冷热兵器放在同一个阵中协同作战,也算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进步,但是,
稍微不足之处在于这一种叠阵里面,***炮是与弓***等冷兵器混合在一起轮流射击的,那时还
未能做到仅仅只让***炮等火器组成叠阵轮番射击。尽管如此,一支军队拥有这么多的火器及
新颖的战术,肯定会在水战时占了上风。
两军开战,首先在鄱阳湖中的康郎山交锋。战前,朱元璋告诫将士们要注意服从命令,
那么,用什么来传达指挥信号呢?白天是用旗帜、晚上用灯笼、远处听信炮、近处听金鼓。
开战之后,朱元璋的部下徐达奉命带壮士闯入敌阵,杀敌1500 人。双方水师如犬牙交错般混
战在一起。另一将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焚毁汉军舰只20 余艘。出乎意料的是,随着风向
的改变,火势竟然向徐达的舟师中蔓延过来。后来徐达在援兵的帮助下,扑灭了火,击退了
汉军。最惊险的是,朱元璋的楼船在这次混战中因遭到汉军的堵截而一度搁浅,幸好部将及
时赶到而安然无恙。
首战结束,朱元璋基本上已经摸清了陈友谅水师的底细,他克敌制胜的信心十足,甚至
放心地命令徐达率领部分将士离开鄱阳湖,返回应天,防止张士诚等人趁火打劫。
两军在湖中择日再战。朱元璋亲自布阵,利用小船灵活的优势围绕着汉军的巨舰进退自
如,轮番进攻。汉军战死及溺毙者无算。同时,朱元璋军队的伤亡也很严重,例如院判张志
雄因所乘的船只折断了桅杆而失控,他为了避免被手持铁钩攻到面前的汉军活捉,毅然自刎。
最奇怪的是一位名叫丁普郎的将领,死时身上有数十个伤口,他那失去了脑袋的身体仍然扶
持着兵器摆出战斗姿势,屹立不倒。一连数天,激烈的战斗一直在进行着。不知不觉间竟然
吹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不失时机,指挥敢死队员,驾驶着七条装满火药与芦苇的船只(船中
还放满了身披盔甲、插上兵器的稻草人,伪装成进攻的模样),闯进汉军的水寨,焚烧了数百
艘首尾相连的舰只,还烧死了陈友谅的两个弟弟及一批将领,朱元璋军队乘胜追击,斩首2000
余级。
就这样,鄱阳湖上杀声震天,双方全都打红了眼,尸浮水面,血染湖赤,便宜了水中的
鱼虾鳖蟹。朱元璋的军队经常驾驶着白船,满载着铳炮弓***、轮流仰射汉军高大而转动不便
的红船。经过反复较量,汉军形势渐渐不利,欲退往鞋山(今大孤山),但遭到朱元璋水师的
阻挡,陈友谅只得敛军自守,高挂免战牌,不想再战。
至此,战局逐渐明朗,朱元璋突然在夜间将水师移至左蠡(今江西都昌县西北),汉军发
觉之后,也跟着将水师移泊潴矶(今星子南70 里),双方相持数日。陈友谅军心不稳,两员
得力大将在此期间投降了朱元璋,朱元璋乘机派军队加强封锁鄱阳湖至长江的出口,力图扼
住陈友谅的归路,并出兵攻克了蕲州及兴国两地,俘获了数十艘巨舰。
成了瓮中之鳖的陈友谅,粮食基本已经吃完,只好出动五百艘舰只前往湖畔的都昌抢掠,
刚抢了一点粮,还没来得及分吃,不巧又被洪都的朱文正秘密派出的军队放火烧光了。
穷途末路的汉军,只能孤注一掷,准备发起攻击,企图突出朱元璋军队封锁住的长江口。
最后决战的时刻来临了,朱元璋下令将所有战舰的门钉死,楼船也要撤掉上下的梯子,使参
战将士毫无退路,他又抢先发动攻势,命令士兵们顺着西风出力摇撸,使舰队好像山洪爆发
一样飞速向汉军水师冲了过来。当朱元璋军队的白船距离汉军的红船300 步左右时,便开始
用远程兵器进行投射,越接近时火力越猛烈,各种火铳、将军筒、弓箭,甚至标叉等轮番交
替而上。火力处于劣势的汉军,有的以板牌遮身,有的伏下,有的躲藏起来,有的转身逃跑,
但是,在陈友谅的严厉监督下,有些人还是继续勉强支撑下去。
各种大小战舰穿梭往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大家都伤亡惨重。连朱元
璋的坐舰也曾经在混战中被汉军的炮弹击碎过,不得不赶紧换船。而这次陈友谅就没有那么
好运气了,他被乱箭射中,这箭从眼睛穿入,透过了脑袋,神仙也救治不了。陈友谅死后,
汉军残部拼了老命冲出朱元璋设在长江口的封锁线,垂头丧气地沿着长江一路撤回武昌,为
了稳定人心,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在武昌继位称帝。
36 天的鄱阳湖大战,以朱元璋获胜而告终,但朱元璋没有松懈,对汉军残部进行穷追猛
打,包围了武昌。1364 年(至正二十四年)2 月,陈理投降,汉亡。同年,朱元璋回到应天,
自立为吴王。
鄱阳湖之战,朱元璋恐怕动用了数以千计的火器参战,不过具体数据现在已经难以考究
了。而有确切数据证明朱元璋一次动用数以千计的火器参战的战例,则是发生在鄱阳湖之战
结束五年后的的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战。平江是张士诚的老巢。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的势
力之后,将矛头转而对准了张士诚,决定新账旧账一起算。
1365 年(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手,率兵20 万,横扫
了张士诚在长江以北的地盘,接着主力回师渡江南下,在江南各部的配合下,攻克湖州、杭
州等地,经南浔、吴江而兵锋直指平江。
同年11 月25 日,徐达在平江城南鲇鱼口击败张士诚部将窦义,而向平江进军的另一将
领康茂才也在尹山桥击败了张士诚的军队,并烧毁其千余艘战舰及一批物资,从而形成了对
平江的合围,揭开了此战的序幕,漫长的战事一直持续到1366 年(至正二十六年)。
张士诚不甘束手待毙,督兵从平江城的一个城门--娄门出击,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却用
箭射死了徐达辖下将领武德卫指挥副使茅成。
戒备森严的平江城难以骤然攻下,徐达明智地选择长期围困的办法,他亲自驻军于平江
的葑门之外,而命令辖下将领常遇春驻军于虎邱(今吴县西北)、郭子兴驻军于娄门、华云龙
驻军于胥门、汤和驻军于阊门、王弼驻军于盘门、张温驻军于西门、康茂才驻军于北门、耿
炳文驻军于城东北、仇城驻军于城东南、何文辉驻军于城西南。各路兵马摩拳擦掌,跃跃欲
围城的部队共有48 卫,每一卫大约5000 人,装备了大、小将军筒50 余座,另外还有5
座襄阳炮(前文提到过的一种配重式抛石机)、50 座七梢炮(一种靠人力发射的抛石机)。这
说明,48 卫的将士总共拥有2400 多门大、小将军筒,这一大批火器将在 240 多座襄阳炮以
及2400 多座七梢炮的协助之下向敌人发起攻击。
徐达又下令在城的四周崛地,挖起了互相连接的长壕,并筑起了很多堡垒。同时,搭起
了高达四丈、分成三层的敌台,每一层都安置着弓***、火铳,还可以从最顶层往下观察城中
往来的男男女女。
将士们把数以千计的攻城器械布置在城的周围,日夜轰个不停,铳炮之声不绝于耳,把
平江城轰了个千疮百孔。然而,那时候的火器还没有击塌城墙的能力,它们主要的任务是对
城上的守军进行火力压制。
在平江被围困期间,周围的松江、嘉定、大仓、昆山、崇明等城先后投降了朱元璋。可
是,松江府投降之后不久,以豪绅钱鹤皋为首的旧势力对徐达清查田地、征砖筑城的战时经
济政策强烈不满,他们勾结张士诚的旧部举行暴动,聚集了3 万余人,杀掉了朱元璋派驻在
松江府的守臣苟玉,还使人率领数千艘小船前往平江求援。
葛俊奉徐达之令平乱,与钱鹤皋的暴动队伍在一个叫"连湖荡"的地方相遇。葛俊的军队
用火器先下手为强,连放了数十炮。钱鹤皋的暴动队伍几乎全是手持农具的农民,这些人听
见炮响就惊溃而逃,溺死者不计其数。这使葛俊不费吹灰之力便拿下了松江,捉获钱鹤皋,
送徐达处斩首。
松江之乱平息之后,被围个水泄不通的平江更加孤立。张士诚不会坐以待毙,任由徐达
日复一日地在城外发射铳炮,他决定出击。那么,出击方向选在哪里好呢?城东门外是徐达
的防区,平日军容整肃,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从这里出击肯定占不了便宜,选来选去,最后,
张士诚选中了西门作为出击方向。他在1366 年(至正二十六年)六月初四派遣徐义、潘原绍
等将领潜出西门之外,向华云龙的防区发起突然袭击,虽然打死了神武卫指挥杨国兴,但是
却被城周围星罗密布的长壕、堡垒以及敌台组成的火力网拦截了,不得已,只好转而向城西
北的阊门进军,直逼常遇春的驻地。
常遇春面对来犯的敌军指挥若定,分出部分兵力往北壕方向阻击其后援,然后迎战。此
时,在后面压阵的张士诚已经得知徐义、潘原绍等将领被常遇春挡在半路上,他先是派遣一
个参将带着千余兵前往增援,无奈杯水车薪,于事无补,只好自己亲自出马,率大队前往。
双方仿佛进行一场集结兵力的竞赛,看看谁的主力能抢先到达。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张士诚仓促之间竟然鬼使神差般犯了错误,走进一条狭窄而崎岖的
小道,大批人马挤在一起,步步为艰。
将贵精不贵多,常遇春命令从盘门赶来增援的猛将王弼,前往阻击张士诚。王弼驾驭铁
骑,挥舞着双刀,闯进那条小道,一路披荆斩棘,杀入张士诚军中。此刻,张士诚虽然人多,
但是在窄路中无用武之地,不得不稍为退却,谁知前面的人一退使后面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
事,人人面面相觑,皆无斗志,局面已经渐渐失控。终于,张士诚所有的军队在常遇春派出
的各路精干部队的猛烈突击之下,全线崩溃,到处乱窜,遗尸枕藉,浮满河面。张士诚本人
在仓皇撤离时,因战马受惊而落水,差点儿淹死,幸好被下属及时捞起,抬回城里。
张士诚回到城里,缓过气后,仍不死心,过了3 日,再次率兵从胥门出击,没想到这次
的运气比上次更糟糕,一出门便遇上了克星常遇春,未等交手,已经怯场。张士城的弟弟张
士信在城楼上观战,见势不妙,大声乱嚷了起来:"将士们累了,暂停,暂停!"并鸣金收兵。
常遇春得势不饶人,猛冲猛打,一路打到西城门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将堡垒也修到了城
门之下。
围城的部队既然将堡垒修到了城门之下,那么城门就危机四伏,待在这地方的守军性命
朝不保夕。火器不长眼睛,对多大的官都不留情面。有一天,张士信肆无惮忌地在城楼上督
战,正悠哉游哉地坐在银椅子中品尝桃子时,被围城部队用铜将军炮发射的石弹击中面颊,
脑壳破碎而死。
死了弟弟的张士诚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他两次出击失败,丝毫改变不了被围
城军队用火器、抛石机压着打的被动状态,为了打破僵局,他斟酌再三,采纳了熊天瑞的建
议,打算制造一批抛石机进行反击。在制造抛石器械的过程中,平江城里的木头石块竟被囊
括一空,甚至连祠堂、庙宇以及和尚、尼姑的居舍都拆了做弹丸,可是仍然供不应求。
张士诚的抛石机砸伤了一些围城的将士,徐达下令军中用木架制成一种会移动的屋子,
屋顶铺上可以防御矢箭飞石的竹笆,攻城将士伏在下面,这样就安全多了。
经过长期的围困,平江城终于在九月八日被攻破了,徐达首先从葑门进入,常遇春接着
破阊门新寨,平江城里的将士纷纷出降。精疲力竭的张士诚困兽犹斗,集合二三万残兵败将
进行巷战,却又在万寿东街惨败,最后只剩下单***匹马逃回家中,看见妻妾已经登楼自焚,
便上吊自尽,谁知命不该绝,又被尾随而至的追兵救活,送到应天与朱元璋见脸,然后糊里
糊涂地死了,有人说他因为态度恶劣而死于乱杖之下,也有人说他是自缢而死,总之,这人
从此便人间蒸发了。
回顾历史,朱元璋当初在长江与陈友谅及张士诚互相对峙时,夹在这两个对手中间--陈
友谅在西边,张士诚在东边,双拳难敌四手,形势似乎不是很有利。但是,朱元璋却最终将
两人各个击破,展现了过人的领导才华,为下一步逐鹿中原、进而问鼎天下作好了充分的准
1368 年(洪武元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国号"大明",朱元璋也就变成了明朝的开国皇
帝明太祖,此前一年,他为了谋求统一天下,已经着手发动结束分裂的战略攻势,同时四面
出击,命令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为副将军,讨伐江浙的方国珍;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
常遇春为副将军,北伐中原;命令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夺取福建;命令湖
广行省平章杨、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夺取广西。其中,北伐中原的徐达,总兵力为25 万,
是全面攻势中的重中之重,所面对的对手包括元朝的政府军以及实力雄厚的军阀王保保、李
思齐、张思道等。
徐达、常遇春等将士经过三四年的奋战,一举占领了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
地,歼灭了主要对手王保保、李思齐、张思道等人的主力,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被迫逃往
塞外,不久死于痢疾,元朝灭亡。 gt 大明帝国战争史: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01.txt
今日免费精品文档
原价:
0.00豆元
0豆元
转帖至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相关文档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热度:
该用户其他文档
等级:
分享于 2011-02-24 09:41
文档数据
热度:
浏览:
评论:
文档介绍
暂无描述
暂无描述
文档分类
待分类
文档标签
如要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发帖反馈。
校验码: 请输入左侧字符,
评论的时候,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多给文档分享人一些支持。
提交评论
Ctrl+Enter快速提交
评论加载中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必填)
例: http://www.docin.com/p-44907311.html
推荐理由: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你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自动复制功能,请按鼠标ctrl+c或鼠标右键~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你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自动复制功能,请按鼠标ctrl+c或鼠标右键~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132260492-144.swf' width='650' height='490' type=a 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你使用的浏览器不支持自动复制功能,请按鼠标ctrl+c或鼠标右键~
分享给粉丝
分享标题:
推荐:大明帝国战争史: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01
分享评论:
这篇文档很不错,推荐给你看看!
选择粉丝:
选择好友
您还没有豆单,请
豆单审核通过后,您会得到豆元奖励
大明帝国战争史:大明龙权下的火器战争01
加入豆单
文档加入豆单成功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秒自动关闭窗口
2007-2011 DocI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豆丁网
登录:
用户名/邮箱:
登录密码:
记住我
或者你也可以用以下网站登录
新用户?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010-82612286
相关链接
新浪产品:
更多关于 的新闻
图铃下载
新浪公益
┊Copyright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