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 快乐的铁匠 有带指法钢琴谱的钢琴谱 不要虫虫的

河南省乐器协会
2011河南省西洋器乐大赛
河南省乐器研究所
信息部
培训中心
乐器展台 2011
河南省西洋器乐大赛 官方网站
当前分类:
论钢琴的古今中外
更新时间:
2009-4-11 来源: 点击数:
874 钢琴的古今中外 黄林潜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这件象征着高贵与典雅的泊来品已走进千家万户。中国的钢琴制造业是整个乐器行业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它从十几年前全国年产不足5万台到2008年的30多万台,一举成为世界上钢琴生产大国。这种年平均递增约20%、高速持续发展的态势是其它行业所没有的。这充分说明了钢琴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一、钢琴的诞生 钢琴的前身是羽管键琴(har ichord)和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羽管键琴是用羽管或其它片状物拨弦发声,音量较大,音色明亮,但强弱难以控制;击弦古钢琴是用头部扁平的钉状物击弦,虽能通过手指力量产生微小的力度变化,但由于击弦后仍然顶在琴弦上,削弱了琴弦的振动,因而发音闷而弱。
1709年意大利羽管键琴制作师克里斯托福里(Bartolomeo di Francesco Cristofori 1665—1731)在佛罗伦萨对羽管键琴进行了改进。他把羽管键琴的拨弦装置改装成用麋鹿皮包裹木槌的击弦装置,使音量可以随着琴键敲击力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弥补了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几乎无法调节音量的欠缺。从此,世界上第一架键盘机械槌击式钢琴就诞生了。这种新型的乐器被称为“gravicembalo col piano e forte”(意思是能奏出弱音和强音的羽管键琴)。它被视为现代三角钢琴的雏形。 立式钢琴晚于三角琴将近一个世纪,它是由美国霍金斯(Hawki )于1800年在费城推出的具有现代钢琴结构样式的乐器发展而成。
自从克里斯托福里发明钢琴以后,许多制琴师都投身到钢琴的开发与研究中来。1780年英国人布罗德伍德(Broadwood)创造了制音踏瓣,使钢琴能奏出清晰的顿音;1821年法国人埃拉尔(Erard)改进的“复式进退结构”(复震式击弦装置),是对击弦机的杠杆机械装置的重大改革,它使钢琴具有了在同一琴键上迅速重复击弦的功能;1825年美国人巴布科克(Babcock)研制的铸铁钢琴弦架及斜向交叉重叠装置的琴弦设计,为钢琴改用钢丝琴弦(原琴弦为铜丝或铁丝)和扩展音域创造了条件;1855年斯坦威(Steinway)公司在纽约推出的一台采用铸铁弦架,琴弦交叉张挂的钢琴,获得了美国商团博览会奖牌。
至此,现代钢琴在经过了约一个半世纪的不断改进后已基本定型。
二.钢琴的构造与功能
钢琴是击奏弦鸣乐器。分三角钢琴和立式钢琴两种。三角琴呈翼状三角形,琴弦为水平装置,造型美观,发音宏亮,传送力较强,适用于各种形式的音乐会;立式琴呈柜式长方形,琴弦斜向交叉装置,体积小,适用于琴房、教室和家庭。钢琴的规格通常以外形尺寸的大小为划分标准(三角琴以长度,立式琴以高度),儿童钢琴的规格则以键数多少来区分。
钢琴的结构复杂,其主要部件包括:键盘、踏瓣、击弦机、琴弦 、铁骨、音板等。
1、键盘。按照十二平均律关系分黑白上下两排键。现代钢琴一般有88个琴键,音域为A
。另外,还有85键、61键的小琴及96键的更大琴,但不常见。键盘是传递动作力量最直接的部件。
2、踏瓣。通常有两个,右边的称制音踏瓣或延音踏瓣,左边的称弱音踏瓣。踩下右踏瓣,制音器抬起,整个琴弦处于自由振动状态,音量增大,音色明亮,声音优美;踩下左踏瓣,琴槌击弦的距离缩短(立式琴)或琴槌横向移动仅击单音组中的一至两根琴弦(三角琴),音量减弱,音色柔和。也有设置三个踏瓣的,立式琴中间的踏瓣主要是减弱音量以免影响他人;三角琴的中踏瓣为选择性延音装置,较少见。
3、击弦机。是钢琴复杂而灵巧的核心,有“钢琴心脏”之称。钢琴共有6000多个零件组成,其中约4500个是为击弦机所用,主要有制音器、转击器、调节器、联动器等构件。这种复震式击弦装置可以使击弦的速度达到8—12次/秒,从而满足了钢琴演奏艺术的要求。
4、琴槌。木质芯,外裹毛毡。是敲击琴弦发声最直接的部件,其质量对钢琴声音的品质起重要作用。
5、琴弦。钢琴的发音体。用不同型号的钢丝制成,共有200多根,总拉力为15-20吨。其中,低音及低中音弦缠绕有粗细不同的铜丝;为平衡音量,低音用1根弦,低中音用2根弦,中高音以上一般用3根弦。
6、铁骨(俗称钢板)。是乐器的力学构架。用灰生铁浇铸而成,主要为发音体和共鸣体的振动提供必要的支撑。
7、音板(也称共鸣板)。起共鸣作用。多采用白松木,径切板合并而成,厚约8mm,与铁骨连为一体。
钢琴的音域宽广,它可以发出A
(27.5Hz)-c
(4185.5Hz)之间,包括7
组(每组十二个半音)的乐音,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使用的所有的音;作为十二平均律绝对固定音高乐器,有着音律准确和便于转调的优越性;发音灵敏,能够奏出从极弱 到极强fff之间力度层次的变化;通过踏瓣控制器,既可奏出短促的颗粒性音响,还可奏出余韵袅袅的长音;钢琴是和声性乐器,一个人在钢琴上即可弹奏出8个甚至9个、10个音组成的和弦,并可以作任何样式的和声组合与多声部旋律组合;它是唯一可和整个交响乐团相比拟、相对应、相抗衡的独奏乐器。等等这些令人叹服的、充满活力的音响和极强的表现力,是世界上众多乐器无以伦比的。
钢琴的种种特点决定了它在乐器中的特殊地位,因而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音乐王冠上的明珠”。三百年来,钢琴已发展成为世界性乐器,它被广泛用于音乐表演、创作、教学与伴奏之中。不仅受到音乐家的垂青,而且广大音乐爱好者也对钢琴特别向往和追求。
目前,世界上名牌钢琴很多,大部分是欧美产品,近几十年来日本的钢琴也跻身于名牌钢琴的行列。世界上质量最好的钢琴是美国和西德生产的SAUTER(斯坦威)牌演奏会用三角琴。厂家严格的生产工艺、严密的质量管理及注重研究进取,是钢琴质量居世界名牌之首并久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中国钢琴的产量虽已成为世界生产大国之一,但质量与世界名牌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钢琴的演奏艺术
钢琴的演奏艺术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J·S·巴赫的儿子C·P·E巴赫撰写的《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真谛》对拇指的应用、装饰音、即兴演奏等进行了论述,它是钢琴演奏方面最早的文献和钢琴教学的理论基础。1768年巴赫的小儿子J·C·巴赫在伦敦第一个用钢琴正式演出。演奏家D·斯卡拉蒂发展了双音、复音、两手交叉以及超过八度的琶音等弹奏技术,对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巴赫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在演奏上打破了过去仅用三个手指并很少用黑键的局限。C·克莱门蒂是早期著名的钢琴教师,除了演奏、作曲和教学外,还著有《钢琴弹奏艺术初阶》一书,他的《通向诗国之路》至今仍是学生的教本。W·A·莫扎特的学生胡梅尔,以辉煌的技术和典雅的风格名震欧洲。L·van贝多芬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他强调钢琴演奏应充满生命力和戏剧能量。
18世纪,踏瓣的功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识,踏瓣的记号最早出现在J·海顿、克莱门蒂的作品中。J·菲尔德创造的“夜曲”这一钢琴体裁,因左手超过八度远距离伴奏织体的需要,全曲都使用了踏瓣。浪漫主义时期,踏瓣的运用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A·鲁宾斯坦把踏瓣看作是钢琴的灵魂。在印象派C·德彪西的音乐里,踏瓣成为音色的调色板,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延音踏瓣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19世纪,在社会和家庭的音乐生活中,钢琴占有绝对的优势,涌现了F·.F·肖邦、F·李斯特、A·鲁宾斯坦、C·舒曼等等一大批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其中,李斯特的演奏具有乐队般的音响效果和狂想性的音色魔力。他把钢琴演奏技术推进到灿烂辉煌的境地,为挖掘钢琴演奏技巧的可能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肖邦那歌唱性的音色和亲切的语调,以及半音阶踏瓣的巧妙用法和精美的技术性走句,再加上“弹性速度”的迷人的感染力,使钢琴艺术达到了至高至上的境界。J·勃拉姆斯要求指间极度伸张和小指跨越拇指的弹奏技术,适应了作品中大的音程跳跃等。
20世纪钢琴音乐虽不如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那样,雄踞器乐曲“乐之王冠”的地位,但仍出现了一大批各种风格的流派。德彪西充满色彩性的钢琴作品,给演奏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演奏上除精巧的踏板用法外,还需要抚摸般的触健和像雾一样的飘浮音响。与德彪西、拉威尔印象主义风格相反的是法国的萨蒂。他追求“简单、肯定、不含糊、克制、人性”等美学原则,对钢琴艺术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果说在钢琴音色方面都强调歌唱性、连贯性、起伏性和甜美性的“美声奏法”,那么,20世纪的钢琴演奏却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从巴托克写于1911年《粗野的快板》开始,钢琴似乎变成了“打击乐器”,“敲击性音色”成为20世纪不可缺少的一种音色。奏法也有哑奏,手撑拍键、前臂压键、滚键等,变化极多,极有个性。一些先锋派还采用给钢琴“加料”的“琴内技术”,以求获得种种不同的音响效果。这些新的演奏技术丰富了钢琴的音色,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也值得我们加以学习和研究。
钢琴的基本演奏方法中,“古典技术”以手指敏捷、轻巧、平均、清晰为最高要求,但随着钢琴结构的改进,音量的增强和音域的扩展,钢琴的演奏也从以手指运动为主的音阶、琶音,发展到双音、八度、和弦、大跳等复杂多样的演奏技术。它要求演奏的发力部位由指尖开始,成为包括腕、肘、臂、腰以至全身在内的协调运动。
钢琴于19世纪由传教士传入中国。20世纪30年代后期,白俄的查哈罗夫、拉萨列夫和帕契三位教授来到上海,他们对中国的钢琴演奏艺术影响很大。我国的第一批钢琴教授如丁善德、朱工一、吴乐懿、易开基均为他们的门生。五、六十年代,傅聪、刘诗昆、李名强、殷承宗及周广仁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钢琴家在重要的国际比赛中获奖,为中国钢琴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作曲家与作品
世界上的钢琴作品浩如烟海,大凡著名的作曲家几乎都写有钢琴曲。按照西方音乐史的划分,钢琴艺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1600-1750),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1750-1825),浪漫主义风格时期(1825-1900),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现代音乐风格时期。各个时期的作曲家的美学观念、追求目标、技术手段、织体写法和弹奏方法都有极大的区别。它不仅严格区分了各个时期钢琴音乐的美学特征,而且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处于严格的学术规范之中。
1、 巴洛克时期
最早出版的钢琴谱是1732年意大利人L·朱斯蒂尼创作的12首奏鸣曲。在此之前的键盘音乐都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写下的作品,但都已成为现代钢琴中的重要文献。F·库普兰作有27首组曲(称为Ordre)分编为4集“大键盘曲集”。巴赫以复调音乐为主,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键盘音乐,没有一位作曲家像巴赫那样对后世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有“音乐之父”之称。主要作品有《初级钢琴曲集》、《18首前奏曲与赋格》、《15首二部创意曲与15首三部创意曲》以及被称为钢琴音乐“旧约全书”的《48首平均律钢琴曲集》等。G·F·亨德尔主要是主调音乐风格,比较有名的钢琴作品是《G大调恰空舞曲》、《E大调咏叹调与变奏》和《快乐的铁匠变奏曲》。斯卡拉蒂的作品有单乐章的奏鸣曲等。
2、 古典时期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古典乐派三位伟大的钢琴作曲家。海顿,维也纳古典乐派器乐曲风格的真正奠基者,享有“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之称。钢琴奏鸣曲是他对钢琴曲式上的最伟大的贡献,一生创作奏鸣曲52首,出版42首。莫扎特,欧洲音乐史上罕见的天才作曲家,他短短的一生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作有27部钢琴协奏曲、17首变奏曲、3首幻想曲、3首回旋曲以及在作曲中占有相当份量的19首钢琴奏鸣曲等。贝多芬是代表古典乐派结束,浪漫乐派开始的音乐巨匠。钢琴作品有5首钢琴协奏曲、32首奏鸣曲和20多首变奏曲及钢琴小品等。
舒伯特的奏鸣曲富于管弦乐色彩,他也是单乐章特性曲(即兴曲、圆舞曲等)的代表作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练习曲作家,有克列门蒂、克拉莫、胡梅尔、C·车尔尼等。
3、 浪漫时期
19世纪音乐,常被称作浪漫主义音乐,也是钢琴音乐发展到颠峰的时期。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特点,在于创作了以抒情为主要基调的,更为丰富多采的单乐章或多乐章乐曲。肖帮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被誉为“钢琴诗人”。主要作品有59首玛组卡舞曲、19首波兰舞曲、21首夜曲、3首奏鸣曲、24首前奏曲、4首叙事曲和4首即兴曲等多种体裁的钢琴曲。F·门德尔松作有49首无词歌、3首奏鸣曲、很多单乐章的幻想曲、谐谑曲及儿童小品、变奏曲,作品旋律优美,节奏活泼,十分钢琴化。舒曼的作品以抒情和幻想为主。比较有名的是他的传奇曲和标题性小品套曲,如《大卫同盟》、《蝴蝶》、《狂欢节》等。李斯特一生写下了规模巨大,数量浩瀚的钢琴音乐作品,首创了“交响诗”的体裁。他的主要作品有12首超技音乐会练习曲、24首大练习曲、2首钢琴协奏曲、1首奏鸣曲、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100多首改编的钢琴曲。
19世纪后期,E·格里格是民族化的先驱,他也写下了许多特性曲。这时的作曲家还有圣-桑、M·A·巴拉列夫、E·格拉纳多斯、阿尔贝尼兹、B·斯美塔那、A·德沃夏克等人。
4、 印象主义及20世纪现代音乐时期
印象主义风格是介于19世纪浪漫主义与20世纪现代音乐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转变阶段。德彪西在20世纪初钢琴音乐中的地位,相当于19世纪的肖帮。他的主要作品有《意象集》、《儿童角落》及《十二首钢琴前奏曲》。拉威尔与德彪西同为法国最伟大的印象派音乐家,主要钢琴作品有《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戏水》、《
f小调小奏鸣曲》、《镜子集》和《夜间幽灵》等。
20世纪钢琴作曲家的中心人物是B·巴拉克。他的主要作品有《14首小品曲》、《粗野的快板》、《小宇宙—153首循序渐进钢琴曲》等。另外,十二音序列创始人A·勋伯格,共有6部作品,难度很大。如《3首钢琴曲》(作品11)、《5首钢琴曲》(作品23)等。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曲家还有O·梅西安、K·斯托克豪森、P·布莱兹、A·柯普兰、R·塞欣斯和J·凯奇等。
1916年萧友梅创作的《哀悼引》是中国第一首钢琴作品。之后,我国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主要作品有: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丁善德的《儿童组曲》,瞿维的《花鼓》,朱践耳的《流水》,汪立三的《兰花花》,殷承宗、储望华的《黄河协奏曲》,刘诗昆等人的《青年协奏曲》,杜鸣心的《序曲》和桑桐的《东蒙民歌小曲七首》等。
目前,我国钢琴演奏开始走向普及,少年儿童学习钢琴蔚然成风。近年来国际钢琴大赛中我国选手频频获得大奖,涌现出朗朗、李云迪等一批著名的青年钢琴家。 2009年1月5日 共有评论 0 条
对不起,暂时没有内容! 河南省乐器协会由河南省民政厅批准成立,河南省文化厅主管,主要职能为:河南乐器行业管理与服务、学术研讨与交流、技术培训、职业技能教育等。 豫ICP备08000033号发布: 2009-5-05 10:24 |
来源: 人情原创文学网门户
分享到:
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但从古至今在音乐中却没有国界之分和种族之别,所谓乐器,就是奏出音乐的工具。如前所述,音乐的起源是以声带为乐器的“歌唱”,但人类伴随着智慧的发展,开始了使用工具。不仅利用声音唱歌,而且在管上凿孔或者张弦抚弄以奏出音乐作为游戏,这就产生了乐器。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据说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墨丘利从此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弦乐器。虽说后人考证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论及古代中国音乐的书籍,据说为数不下三百种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乐家,关于论述音乐的随笔很多。他曾正式习琴,在悲哀与欢乐的时候都抚琴以慰,并传授弟子。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艺者达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的秩序,“乐”是取得谐调。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力图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可见于论语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诗、舞和音乐融为一体,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
的古代音乐
  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从作为帝王古墓的金字塔内石壁的雕刻上,可以看出演奏音乐的盛况以及音乐演奏者的行列,雕刻中有以手指弹奏的竖琴状的弦乐器,以及各种笛类乐器。
  阿拉伯等地区的器乐也相当发达,自古以来就使用在一个八度之间分为十七个音名的特殊音阶。
  五、希腊古代音乐
  希腊音乐的起源也笼罩着一层神话的面纱。阿波罗神主掌音乐,其下有九位缪斯(Muse)女神,将音乐称为Music或Musik,希腊乐器中,有叫做阿乌洛斯的V字型双管笛,有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还有叫做齐特尔(Kithara)的类似吉它的弦乐器,这些乐器都是从埃及或阿拉伯传入的。
  六、纯律的产生
  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大哲学家和数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种称为弦琴(Monochord)的单弦乐器,首先解释出纯律理论。这就是根据弦的长度,以一比二作为完全八度,以二比三作为完全五度的方法,把当时所使用的一切音程都计算出来了。
第二章 中世纪音乐
一、基督教与中世纪的音乐
  中世纪时代的欧洲,教会比国家或其它社会集团,都有更强大的统治权力。在那个时代,包括哲学的各种学问和艺术都为教会服务,中世纪的音乐由于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寻常的发展。在教会音乐中,开创了复调音乐的形式并完成了对位法。最初印刷乐谱,是教会为了作弥撒而用的。键盘乐器的兴起以至其教授法,没有一件事能够离开教会而产生。从音乐的全部理论到记谱法,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纪教会的遗产。今天的交响乐和歌剧的内容虽然绝大部分是描写世俗的,也不能说与中世纪的教会无关。
  教会音乐,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动地采用了从犹太王国传来的形式,即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可以想象是纯粹的声乐。宗教音乐历来以声乐为主,这是因为声乐有歌词。与此相反,器乐主要是作为世俗音乐而得以发展起来的。
  二、罗马式音乐
  “罗马风格”一词主要来自那个时代的建筑用语。罗马式音乐是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纪念碑式遗物之一。这种音乐既无和声也无伴奏,其特征是以齐唱形式为主,通过教堂天井的回音产生庄严的和声感,其纯朴、清丽的宗教感情与罗马风格的教堂建筑是完全一致的。
  罗马式音乐是中世纪这一时期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当首推格雷戈里圣咏(Gregorian Chant),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乐。在漫长的中世纪里,音乐方面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正是格雷戈里圣咏,它是纯粹的单旋律的歌唱。在格雷戈里圣咏中,已经有多利亚调式、弗利几亚调式、里第亚调式、混合里第亚调式等四种教会调式及其变格调式。到了十六世纪,出现了伊奥尼亚调式及爱利亚调式,进而形成今日的大、小调音阶。在格雷戈里一世时代,已经在罗马设立了称为“歌唱班”的教授圣咏的学校,这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音乐学校之一。
  安普罗修斯(Ambrosius,340-397)圣咏则收集了在教会中所唱的
,为教会音乐制定了由七音组成的四种教会调式音阶,还创造了对唱的形式等。在圣咏中,歌词与语言的语势、声调的高低和节奏的关系以极为理想的形式得到解决,它们非常自然而完善地表现了宗教感情,可以看作是到这一时代为止的音乐艺术的总结。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一、哥特风格和文艺复兴
  从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欧洲社会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北欧兴起了哥特风格的艺术,哥特风格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在建筑方面。在音乐中,哥特风格从未明确地形成为代表一个时代的形式,但起始于奥干努姆(Organum)的复调形式,相当明确地表现出哥特风格的特征。在十二世纪时期的许多经文歌中,除了庄严的格雷戈里圣咏的固定旋律之外,还有采用舞蹈旋律和爱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的歌词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二、文艺复兴与音乐
  音乐上的文艺复兴,略晚于其他文艺形式如文学、美术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举出弗朗切斯·兰迪诺(Francescl Landino,1325(?)-1397),他采用了同时歌唱三种不同歌词的这一大胆手法,留下了许多牧歌和叙事曲。杜法伊(Guillaume Dufay,1400-1474)则完成了四声部手法。奥干努姆(Organum)的复调手法,更导致了以巴赫为顶峰的对位法理论的完成。
  从十一世纪末叶到十三世纪末叶,欧洲发生了十字军东征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东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上的显著表现是出现了游吟诗人、游吟
、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诗歌内容有情歌、叙事诗式的故事、自然的赞美诗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内容等等。作为乐器则使用类似竖琴那样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内的乐器。
第四章 巴罗克时代的音乐
  一、巴罗克(Baroque)风格
  从年代上说,大体上从十六世纪末到1750年间的音乐,称为巴罗克音乐。十六世纪末叶,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上演,也是以乔万尼·加布里埃利(Giova i Gabrieli,1557(?)-1612)为中心的“威尼斯乐派”的全盛时期。而1750年则是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之年,代表巴罗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可以认为以巴赫去世而告结束。
  巴罗克(Baroque)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来表明一种艺术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以希腊、罗马的形式美为第一性的,对之而言,巴罗克风格是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也是后来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前提。
  巴罗克时代的欧洲音乐以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几个国家为代表,音乐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
  二、巴罗克时代的德国音乐
  巴罗克时代的德意志音乐,可以说以许茨、巴赫和亨德尔为代表。如果把中世纪以来的复调音乐比做金字塔,则他们的音乐就是塔顶,他们吸收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意大利的新音乐,并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许茨(Heinrich Schutz,1585-1672年)比巴赫和亨德尔恰恰早生一百年,二十四岁时赴意大利留学,就读于威尼斯乐派的大师加布里埃利(Giova i Gabrieli,1557-1612)。他回德国后,发表了第一部德文歌剧《达夫内》,此外还创作了许多受难曲。许茨的风格对后来的两位巴罗克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亨德尔和巴赫的音乐作品,无论在集成传统音乐方面,还是在追随新思潮方面,都在音乐史上放着射着异彩。亨德尔的作品,多为歌剧和清唱剧音乐,在器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声乐因素,这显然是受了意大利的影响;而巴赫的音乐,在声乐作品中也含有强烈的器乐因素,这预示了以后的古典主义时代的到来。
  三、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音乐
  歌剧这一伟大的艺术形式,就诞生在“音乐的摇篮”——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古老的城市佛罗伦萨,有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一批对古希腊艺术感兴趣的贵族。这些贵族决心赋予希腊戏剧以新的生命,他们开始给古老的希腊故事谱曲,并且穿上戏装演出,而整个故事是由一个合唱队唱出来的,这无疑就是歌剧的雏形了。后来经过发展,故事里的每个角色由一个歌唱者演唱,而在合唱节目之间,由男女歌唱家分别担任独唱。当角色的话语轻柔时,台词将半唱半说。这种歌唱差不多象一首赞美诗:被叫做宣叙调。而强烈的感情则是用叫做咏叹调的真旋律来表现。不久,咏叹调开始用来炫耀歌手的美好声音。那时,无论一部歌剧是在意大利还是在英国或德国上演,它的咏叹调总是用意大利语演唱的,而它的宣叙调部分则用那个国家的语言演唱。
  意大利的巴罗克音乐中,弦乐可与早期的歌剧相提并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弦乐器,至今仍是管弦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也是极为重要的室内乐及独奏乐器。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弦乐与歌剧相结合,做为古序曲而得以发展。歌剧的序曲必须是以快速开始,中间部缓慢,最后再以快速终结这样的三部分构成,这种形式后来成为协奏曲和交响乐的基本形式。而当时的古序曲和协奏曲都是以弦乐为主的。这一时期的意大利盛产小提琴家,如托莱利(Giuse e Torelli,1650-1708)、科莱里(Arcagello Corelli,1653-1713)、维塔利(T.Antonio Vitali,1665-1735)、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5-1743)、塔蒂尼(Giuse e Tartini,1692-1770)等,都是早于巴赫的音乐家,他们全都是小提琴名手,而且都是小提琴音乐的作曲家。另外,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家辈出,如阿玛蒂、瓜尔奈里和斯特拉迪瓦利等都是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地区的克雷莫纳(Cremona)人,他们精心制作的小提琴,一直到今天还活跃在舞台上,显示出空前绝后的艺术魅力。
  四、巴罗克时代的法国音乐
  在这一时期的法国,以巴黎为中心,以各地王侯贵族的府邸为背景,歌剧和古钢琴音乐极为盛行。当时的法国歌剧,脱离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而独自成长,可说是接近于舞剧的形式。
  巴罗克时代,法国最有代表性的歌剧作曲家是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1632-1687),他创作的歌剧简洁明晰、旋律动听,同时具有很强的舞蹈特点,内容也较为深刻,并大量运用了辛辣、幽默的手法。
  与歌剧同时盛行的是古钢琴音乐。古钢琴这种乐器,常常附以代表巴罗克文化的装饰,它与羽管键琴等都是今日钢琴的前身。在这方面最著名的大师,是库泊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年)和拉摩(J.P.Jean Phili e Rameau,1683-1764年),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为古钢琴谱写的组曲,其中有许多曲目至今仍用现代钢琴广为演奏。拉莫于1722年出版的和声学概论,是音乐史上最早的和声学理论著作。
第五章 古典主义音乐
一、音乐中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二、初期古典乐派
  文艺复兴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第一派,是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第二派,是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第三派,是以瓦根扎尔及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在古典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是在曼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第六章 浪漫主义音乐
一、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这一词的含义,原来是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首先出现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中。在作品里,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完全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就是说,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在理论上相对立。古典主义的音乐是线条式的而且是鲜明的,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色彩和感情,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然而,这只是原则上的区别,实际上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已含有浪漫主义的因素,而浪漫派的作品中,也多有古典式的内容。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初期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与同法国大革命有关的自由民主思想,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约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都可划分为浪漫派。从时代上来说,十九世纪中叶是其全盛时期。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在古典派作曲家贝多芬、罗西尼和韦伯的后期作品中,就已经明显地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作为代表初期的浪漫派作曲家,可举出舒伯特和柏辽兹这两人。他们都是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而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进一步完善,在柴科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高峰,这一系列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中期浪漫主义的中心。至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和拉赫玛尼诺夫等近代名家的作品,则在音乐史上归于晚期浪漫主义音乐。
  四、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地位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不但这一时期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个“宝库”。
  浪漫主义音乐也是一座桥梁:韦伯接受了格鲁克和莫扎特的传统,传至近代的瓦格纳;舒柏特在器乐方面是贝多芬的继承人,但是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经过舒曼和沃尔夫传到现在;柏辽兹的标题音乐出自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后来又与近代法国的印象主义发生联系。
第七章 民族乐派
一、民族乐派的形成
  在十九世纪中叶,东欧、北欧和俄罗斯的许多音乐家虽然深受西欧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影响,但他们实际上更重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因而此间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本民族的国民性格、愿望和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正是他们,建立和发展了这一相对独立的音乐派别——民族乐派。这一乐派并不属于某一时间范围,而是由于这一乐派具有共同的美学准则,而在音乐史上划归为一个整体。
  狭义上的民族乐派仅包括四位代表人物,即捷克音乐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挪威音乐家格里格以及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广义的民族乐派范围稍大一些,除了上述四位音乐家之外,还包括俄罗斯音乐家格林卡和俄罗斯“强力五人集团”(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和居伊)。有的音乐理论家甚至认为俄罗斯音乐家柴科夫斯基、波兰音乐家肖邦和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等人应兼属浪漫乐派和民族乐派。
  可以这样说,只要一个作曲家把他的音乐建立在他本国的民间歌曲和舞蹈上,或者努力用各种音来表现它的传奇或风景的时候,他就是在创作叫做民族主义音乐的东西。
  二、俄罗斯民族乐派
  俄国是一个广阔的国家,覆盖着整个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在北方,亚麻色头发的巨人们,唱着孤独的歌曲,在冰海里打鱼,并且在冰冻的海里猎貂来为世界上的名国王子做皮袍。在南方,深色皮肤的人们从亚细亚来到这些山里,带着他们那些古怪的、粗野的舞蹈。这一贫富分化、内战连绵不断的民族,古往今来都给人以“多灾多难”的印象,正是这样的命运,使这一民族具有了独特的性格:深沉而忧郁的气质、热情奔放的民间文化、争强好胜的民族精神。
  从“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开始,经过“俄罗斯乐圣”柴科夫斯基,一直到本世纪不断活跃在音乐界的不计其数的俄籍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他们创作或表达的音乐语言,无不渗透着俄罗斯民族的精华。
  三、捷克民族乐派
  捷克这一国家处于中欧和东欧交界之处,境内山川纵横,景色优美,民族舞蹈也兼有中欧和东欧的特色。从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这两位大音乐家的作品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于自己祖国的无限热爱和眷恋。他们的作品深受本民族舞蹈音乐的影响,用浓厚的色彩、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等自然景色。
  除了两位大师以外,捷克还产生了诸如菲比赫(1850-1900)、杰那克(1854-1928)、苏克和德尔德拉等著名音乐家。
  四、北欧民族乐派
  这一乐派也称为“斯堪第纳维亚民族乐派”,其代表为格里格和西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结合本民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为主,虽然充满民族音乐特色,却从不照搬任何一首民歌的旋律,而是把激情融于创作,从真实的创作中体现出民族性格。
  芬兰的西贝柳斯则是一位充满爱国激情的音乐家,他的重要作品大多反映出争取民族独立的倾向,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和鼓动性。他崇尚贝多芬,作品中常表露出类似贝多芬音乐性格的“斗争性”。后人认为,西贝柳斯是继贝多芬之后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
  五、其他民族乐派
  每个国家的民间音乐中都有一些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的曲调和节奏。例如:一旦我们逐渐熟悉了西班牙的音乐,以后再听到那些以响板和脚跟舞的咔嗒声为标志的令人兴奋的节奏,我们就绝不会误认它是任何别的音乐。西班牙是舞蹈的国土,像探戈舞、霍塔舞、波勒洛舞、阿拉冈涅兹舞、玛拉归纳舞——似乎有一种魅力,而且这类音乐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作曲家们。伟大的西班牙作曲家法雅、阿尔贝尼兹、格拉纳多斯以及被后人誉为“吉它音乐史上的肖邦”的吉它演奏家泰雷加等人,都在创作中大量融入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特色,成为西班牙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到本世纪上半叶,和西班牙民族乐派密切相关的拉丁美洲民族乐派也对世界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代表人物为墨西哥作曲家庞塞、巴西作曲家魏拉-罗伯斯、委内瑞拉作曲家劳罗等人。
第八章 近代音乐
从十九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在音乐史上可称为“近代音乐”时代。在这一时期,以印象主义音乐为代表的几种音乐流派,实现了音乐史上从晚期浪漫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的过渡。
  一、印象主义音乐的形成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音乐流派。这一流派的音乐家与此前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有很大区别,他们并不通过音乐来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而更多的是描写那些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或印象,渲染出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气氛和色调。
  集印象主义音乐之大成的两位音乐家都是法国人,即德彪西和拉威尔。此外,法国作曲家杜卡和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也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
  象别的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一样,德彪西的音乐是标题音乐而不是绝对音乐。十九世纪末,在法国有一派叫做“印象主义者”的画家和诗人,因此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力图用音乐来达到“印象主义者”用绘画所达到的同样效果。这种印象主义艺术家所画出的并不是生活的美,而是梦幻的美,象彩虹的终端的一大堆金子那样的远处的美。在使用新的和声和音乐方面,德彪西是现代音乐的先驱。
  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非尘世的音乐,主要采用的就是完全没有半音关系的“全音阶”和许多在空气中根本听不见其振动的“泛音”。他还在管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来发出柔和的带有闪烁性的音响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但是一旦他们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它。
  仿效德彪西的最重要的作曲家就是他的同族拉威尔了,但是拉威尔并没有象德彪西那样对全音音阶和听起来奇怪的和弦使用得那么多。大概从来也没有另一个作曲家象他那样更懂得如何从管弦乐队里抽取这么多音色的深浅明暗度的了。例如在《波列罗舞曲》中,那节奏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那旋律是重复一遍又一遍。在这首西班牙舞曲形式中的变化和趣味是来自拉威尔对力度的纯熟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和对音色的巧妙结合。
  三、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之一,虽然这一乐派主要集中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法国,但这种风格对于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后来的二十世纪音乐中的“表现主义”、“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第九章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
在历史上,从来也没有一个时期象二十世纪那样,有这么多的迅速变化。两次大战改变了各国的边界和人们的思想方法,科学正在以令人目眩的速度把我们推向一种尚未为人所知的未来。在反时代精神的策动下,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刻、文学、戏剧和音乐,正在冲破着各种旧的形式,试图表现新的生活方式。
  一、现代音乐的特点
  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进行着实验。
  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绝对不出现重复,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
  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一种音乐,在其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这些现代派也许没有认识到:这种不同节奏的同时使用早在美国印第安人的音乐里就可以找到。
  作曲家们也正在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横向安排上做出同样令人惊讶的改变。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腊人和早年教堂神父们的调式上去,还有的作曲家从东方人的滑行音阶那里取得灵感,将“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别运用到了乐曲之中,有些人甚至发明了一架能弹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钢琴。虽然这种音乐并没有得到发展,但它的确有助于使音乐家们更注意半音阶音乐,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乐。这种对半音的运用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奥地利音乐家勋伯格的十二音音阶。在形成一个旋律时,这种十二音音阶(由钢琴上的一个八度范围内的所有白键和黑键组成)的每个音都必须逐个用过一次以后才能再用。当然,这种音乐没有特定的调子,因此被叫做“无调性的音乐”。
  至于和声,即在不同的音同时发音这一方面,也有一些惊人的新发展。那些恢复古代调式的作曲家们往往也重新运用了古代的和声,例如多少世纪以来,曾经被传统和声学认为“用起来太僵硬”和“听起来太别扭”的平行四度和五度进行。
  在现代音乐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叫做“多调性音乐”的东西——即同时用两个调子写的音乐。例如,一个旋律或主要的主题可能是C调的,而它的伴奏或助奏声部却可能是升F调的。
  二、美国
  可以这样说,在本世纪所有基于民族和社会习俗的音乐中,没有哪一种比美国爵士音乐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了。由于它那狂热的节奏和古怪的不协和音,从某方面讲,它似乎是新时代的一种表现。爵士音乐有许多对职业音乐家们产生吸引力的特色,例如其中带有小三度和小七度的音阶,以及基于小三度和小七度音阶的七和弦等等。
  可是,最具强烈感染力的爵士音乐特色,是它那独具特色的节奏。在爵士音乐这里,有一种新的切分音——“多节奏性”,即同时有两种很强烈的节奏型相互对立,例如一个三拍子节奏加在一个四拍子节奏上。这种错综复杂的多重节奏显然是原始民族的音乐特点,因此爵士音乐的兴起,无疑是人类对于自然的一种理性回归,这是本世纪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趋向之一。
  职业的音乐家们也被那些不常使用乐谱的、甚至事实上常常不会读谱的原始爵士音乐演员们所迷住。在一时的冲动之下,这些自发的爵士音乐演员可能在一个旋律上即兴演奏出最复杂的变奏曲。
  我们在本世纪初美国杰出的作曲家乔治·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中,可以找到爵士音乐在节奏上、旋律上和和声上最好的扩展运用。还有另一位美国当代作曲家格罗菲,也成功地借鉴了爵士音乐的特色,结合他那超凡的配器才能,描绘出一系列美国自然风景的音画。他那《大峡谷组曲》就是用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调感的一个令人目眩的乐器调色的展览会。
  三、乐器方面的变革
  随着本世纪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艺术也受到很大冲击,电声乐器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乐器提出了挑战。不过,那些至今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电子乐器,如电风琴、电钢琴和电吉他,在音色上并不是新的乐器。头两种乐器只是模仿原有乐器的音色,而第三种乐器只是扩大了原来乐器的音量。后来由于电子合成器的出现,人类终于可以演奏出人声、风雨声等传统乐器所不能实现的音色。
  对新效果的最戏剧性的追求是在打击乐器上进行的。从前,打击乐器几乎只是由定音鼓组成的,偶然由鼓和钹加以加强。现在,打击乐器组已经变成一个任何地方似乎都可以接受的东西——例如一个打字机、一个发电码的键、一个锤子、一张铁片、或一条沉重的铁链。
  四、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流派
  正如二十世纪的其他艺术形式那样,音乐艺术也趋向于多样化,众多的流派各成一体,都完全脱离了古典的美学传统。比较典型的几个音乐流派为: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原始主义”;以亨德密特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勋伯格、韦伯恩为代表的“十二音主义”;以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本世纪中叶以后,还出现了“序列音乐”、“偶然音乐”、“具体音乐”等略显“怪异”的全新流派。
  无论文学、美术还是电影、音乐等各个艺术分支,许多二十世纪的现代艺术作品刚刚问世之时,总难免遭到非议,其原因或者是与传统美学相悖,或者是难以理解。但是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经过时间的推移,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成为现代艺术中的名作。
第十章 未来音乐展望
通过观察当前音乐的某些倾向,我们就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未来的音乐。
  一、电脑音乐的崛起
  电脑音乐的出现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也不过十多年历史,但其发展之迅猛,是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制作形式所无法匹敌的。
  传统的音乐制作过程大多较为复杂。以前的音乐家在作曲时,要先亲自写好乐曲的总谱,再由专门的抄谱人员按照各个乐器抄好分谱,其后还要请一个与乐曲体裁相应的乐队来进行排练演奏,作曲家听过演奏之后,再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复杂的作曲程序,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显然与日趋紧张的快节奏现代生活不相适应。
  本世纪由于电子音乐的出现,终于使作曲家可以在同一个键盘上演奏出不同乐器的音色,而录音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各种音色的合成变得轻而易举。有了这些工具,作曲家们不必再依赖乐队了,在一间小小的录音棚内就可以随意作曲和编曲。
  八十年代以后,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音乐制作者又多了一件“超级武器”,在电脑硬件方面,高品位、多功能的声卡层出不穷,不但越来越逼真地模仿出各种乐器的音色,还能模仿出各种音响效果;在软件方面,各种音乐制作软件已成为当代音乐家们必不可少的作曲工具,其功能也日趋完全。
  电脑音乐刚刚问世之时,即拥有人类所无法达到的“准确性”,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过于准确使电脑音乐不具有任何“感情”因素,平淡而机械。但随着电脑技术的不断革新,作曲者已经可以随意调整每一个音符的音量、力度以及乐曲播放过程中的整体速度变化,如今的电脑音乐,已日益具备生命力了。当然,电脑音乐真正走向辉煌的时代,还并未到来。
  二、从当前音乐流行趋势预测未来音乐
  可能影响下一代的音乐的一些当前流行倾向是:
  1.对旋律、节奏、和声和乐器学的新形式的实验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种新的机械发明对现在和未来生活的有力影响。
  2.对音乐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强调,伴随着更广阔的国际听众,导致所有国家的人民之间更深刻的了解。
  3.通过运输、交通和音乐复制工作手段的继续进步而不断成长着的潜在听众。
  4.音乐教育的普及不仅协助那些在音乐上有天赋才能的人们达到最高的发展,而且也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分享未来音乐的光荣奇遇。
(2009-5-05 10:28:36)
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
  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18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
,分东方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等,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等。18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
弥 撒 曲
  天主教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15世纪以前,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15到17世纪改为由清唱和管风琴交替进行。17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并插入独唱、重唱等。歌词用拉丁文。结束时的唱词有“Ite,Mi aest”(意为“回去吧,弥撒礼成”)之句,Mi a之名由此而来。弥撒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类型,以普通弥撒用途较广,通常包括垂怜曲、荣耀经、信经、圣哉经或三圣经、祝福经、羔羊颂等六个乐章。
  宗教改革之后,弥撒曲已非天主教专用,信奉新教的作曲家们也常采用弥撒曲的形式进行创作,内容和结构也有所变化。著名的弥撒曲有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
受 难 曲
  大型声乐曲。以四福音书中记载的主耶稣受难的过程为内容,从最后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钉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纪)的受难曲以格里高利圣咏组成,用戏剧形式演出。到十五世纪,复调音乐代替了圣咏。巴赫的《约翰受难曲》(1723)和《马太受难曲》(1729)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
  后世鲜有重要的受难曲问世,值得一提的只有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于1966年作的《路加受难曲》。
清 唱 剧
  将圣经中的经文谱曲,用合唱、独唱、重唱与乐队演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剧情的清唱表演称之为“清唱剧”,又称“神剧”、“圣剧”。
  十六世纪后半叶,圣菲利浦·内里(St.Philip
  Neri)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礼堂内演出了清唱剧,并定为制度,清唱剧由此产生。以后不少宗教作曲家在清唱剧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清唱剧的风格与歌剧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来演唱。不同的是清唱剧没有戏剧动作和戏剧表演。清唱剧的合唱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处于全剧的中心地位。这一点清唱剧和受难曲相似,与受难曲不同的是:受难曲主要是描绘耶稣的受难过程,而清唱剧的范围则没有限制。
  清唱剧创作最有成绩的作曲家首推亨德尔。他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清唱剧创作上的高峰。古典时期海顿的《创世纪》和浪漫时期门德尔松的《以利亚》都是清唱剧中的精品。近代清唱剧以奥涅格的《大卫王》(1921)和科达伊的《匈牙利诗篇》(1923)为最著名。
康 塔 塔
  康塔塔于十七世纪初叶起源于意大利。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十七世纪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在这一点上与清唱剧相似。两者区别在于清唱剧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往往偏重于抒情。康塔塔与清唱剧有时不易分清。
  十七世纪康塔塔扩展到宗教领域,巴赫很喜欢这一体裁,他曾专为教堂谱写康塔塔,每星期一部,数年间共写了三百多部。近代也有许多作曲家创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1930)、《康塔塔》(1952)、《圣歌》(1955)、《哀歌》(1958),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怜悯康塔塔》等。
众 赞 歌
  一种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又叫赞美诗。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在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宗教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类诗歌有两类:一类是由作曲家谱写的,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不适合一般信徒诵唱。巴赫就谱写了大量的众赞歌。另一类是由信徒谱写的,艺术性不算高,但容易上口,适合一般信徒咏唱。教会所用的颂赞诗歌都属于此类。
(2009-5-05 10:33:57) 古典音乐被很多人认为深奥难懂,许多人都不敢或者说是不愿意接受古典音乐;许多愿意尝试接受它的人又不知如何开始欣赏古典音乐。其实对待古典音乐,未必每个人都要象学者般研究它,也未必要具有高深的音乐知识。只要肯尝试接触,就是非常好的开始。只要喜爱古典音乐,随着接触的时间增加,自然你就知道如何欣赏学习了。一个古典音乐的爱乐者,在接触音乐作品时应该具备的基本概念是:人类的艺术是一种需要经过了解、沟通,才能够真正进入欣赏层次的心灵活动,美术、建筑、雕刻、音乐皆然。不可讳言的,这当中必定得花去一点儿时间做些功课才行,惟很多入门的人才一听到要做功课,就立刻打起退堂鼓来了。其实,做音乐功课是一点儿也不困难的,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麻烦,一般来说,浅显的认知即已足矣,只要手上拥有简述乐派风格的资料或书本,从中获知各乐派音乐风格的特征即可。 首先,你需要一本很好的音乐辞典等工具书,如:“外国音乐辞典”、“古典音乐欣赏”、“音乐圣经”、“CD指南”等。以便对西方音乐史、作曲家等有一初步的认识,了解西方音乐史不同时期的各种流派的划分,主要作曲家及代表作。 中世纪时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这个时期以教堂音乐为主, 大多是单声部音乐,如格里高利素歌(GREGORIAN CHANT)等,由于时间的久远, 人们已经无法知道具体的作曲家的姓名。 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 PERIOD)(1450-1600年)。这个时期是人类艺术的再生,音乐的理论及实践得到极大的发展,以圣经故事为主,创作了大量的教堂音乐,弥撒曲、安魂曲等。 巴洛克时期(BAROQUE PERIOD)(1600-1750年)。这一时期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伟大的音乐家,如J.S.BACH,G.F.HANDEL,A.VIVALDI等。 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 PERIOD)(1750-1820年)。这一时期作曲家按曲 式与结构方面的某些基本传统概念作为表达乐思的自然构架,F.J.HAYDN。W.A. MOZART,L.BEETHOVEN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 PERIOD)(1820-1910年)。最广义地讲,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转变,可以说是从共性到个性的重点的转移。这一时期的风格与技术的变化可以清晰地在三方面看出:一是和声,变化音迅速发展;二是乐队;三是乐器演奏技巧。另外的一些变化如旋律风格的变化(小型曲式更为抒情, 大型曲式更为华丽);节奏风格的变化(节奏更为夸张);以及曲式上的变化(更 多地追求织体的前后连贯,主题更加“有机”地发展和演化)。可以说这是音乐史上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造就了无数的作曲家。 20世纪及以后(1900-现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新古典主义、新浪漫主义、印象主义 等流派。 中世纪时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罗马天主教会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广为演唱的单声部
集。大多用于两种礼拜仪式:一是弥撒,歌词为纪念基督最后晚餐及其献身事迹,这是教 堂仪式的中心;二是日课,就是修道院每天咏唱的八课圣事,主要以诗篇为主。 推荐: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时期(Baroque)(约为公元1600—1750)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现代演奏会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巴洛克音乐带有显见的特性: 华丽、复杂、藻饰、扭曲, 著重于超现实和雄伟宏奇, 这些特质都能彼此融会贯通。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以及后来的古典时代)代表著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 (及后来的浪漫时代)就是代表著骚动、不安和疑虑。四声部的和声,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数字低音」 (figured a ) 都产生于巴洛克时代;旧有的教会调式消逝, 大小调音阶系统和沿用至今的相关调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时代大事。另外, 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这些形式日后直接衍生为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前奏曲与变奏曲。不过巴洛克时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触技曲、幻想曲、序曲和主题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义时期(Cla icl)(约公元1750—1820) 因为这一时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都在维也纳,因此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ism)(约为公元1820—1900) 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以振兴本民族音乐为己任的民族乐派。在音乐体裁上出现了新的器乐独奏体裁,如夜曲,即兴曲,叙事曲,谐谑曲,幻想曲与无词歌等。此时期作品风情万种,各自独具特色,入门曲目有舒伯特艺术歌曲精选、《美丽的磨坊少女》;萧邦夜曲、钢琴协奏曲第二号;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钢琴协奏曲第一、二号;华格纳歌剧序曲集;布拉姆斯交响曲第一、三号;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第二号、《帕格尼尼主题与变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拉威尔钢琴协奏曲G大调。 20世纪的作品有布列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引》、《小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钦奈拉》、《彼得洛希卡》,以及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奏鸣曲第七号、钢琴协奏曲第一号。在此推荐德国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画家马席斯》交响曲,以及美国作曲家科普兰的《马术竞技会》、《一个平凡人的号角》。 (2009-5-05 10:36:31)
古典音乐各时期音乐家及作品推荐欣赏
一、巴洛克时期
(1)蒙台威尔第(1567~1643):由文艺复兴时期跨越到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牧歌选辑。
2.晚祷(1610年)。
3.歌剧《奥菲欧》。 (2)柯瑞里(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十二首大协调曲OP.6。
2.小提琴奏鸣曲集OP.5(包括著名的《佛利亚》)。
(3)浦赛尔(1659~1695):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狄多与阿尼亚斯》。2.歌剧《仙后》。3.歌曲选辑。4.颂歌选辑。
(4)D?史卡拉第(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推荐曲目:奏鸣曲集(钢琴、大键琴、风琴均有,可任选)。
(5)库普兰(1668~1733):法国作曲家、风琴家。推荐曲目:1.《皇家音乐会》组曲。2.大键琴作品选辑。
(6)韦瓦第(1657~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推荐曲目:1.《四季》(春 )(夏 )(秋 )(冬 )小提琴协奏曲。2.十二首协奏曲集《和谐的幻想》OP.3。3.其它的各式协奏曲数量繁多,独奏乐器,包括小提琴、古中提琴、大提琴、吉他、曼陀林、鲁特琴、长笛、短笛、双簧管、低音管、小号等等,读者们可自行挑选自己喜爱的乐器来欣赏。4.D大调光荣颂RV五八九。5.圣母悼歌。6.圣母赞美歌。
(7)泰雷曼(1681~167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餐桌音乐。2.协奏曲选辑。3.组曲选辑。
(8)拉摩(1683~1764):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大键琴作品选辑。
(9)巴哈(1685~1750):德国作曲家、风琴演奏家,人称《音乐之父》。推荐曲目:1.《布蓝登堡协奏曲(共六首) 》。2.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E大调及D小调双小提琴)。3.管弦乐组曲(共四首)。4.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共六首BWV1001~1006)。5.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共六首BWV1007~1012)。6.大提琴奏鸣曲BWV1027~1029。7.鲁特琴作品(BWV995~1000)。8.管风琴作品选辑(包含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BWV565以及C小调帕萨卡里亚舞曲与赋格曲BWV582)。9.三重奏鸣曲(BWV525~530)。10.郭德堡变奏曲BWV 988。11.平均律钢琴曲集(共二册BWV846~869,BWV870~893)。12.赋格的艺术BWV1080。13.清唱剧选辑(包含BWV118,140,147)。14.B小调弥撒曲BWV232。15.马太受难曲BWV 224。16.圣约翰受难曲BWV245。
(10)韩德尔(1685~1759):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水上音乐之I 之II (组曲)。2.《皇家烟火》组曲。3.十二首大协奏曲OP.6。4.《亚历山大的盛宴》大协奏曲。5.双簧管协奏曲(G小调和降B大调)。6.管风琴协奏曲《杜鹃与夜莺》OP.4 NO.4。7.竖琴协奏曲OP.4 ,NO.6。8.大键琴组曲第一集(包括《快乐的铁匠 》)。9.神剧《弥赛亚 》。10.歌剧选曲(任选)。
(11)塔替尼(1692~177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魔鬼的颤音》小提琴奏鸣曲。2.柯瑞主题变奏曲。
(12)裴高赖西(1710~1736):意大利作曲家。推荐曲目:圣母悼歌。
二、古典时期
(1)葛路克(1714~1787):由巴洛克后期跨越到古典时期的德国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歌剧《奥菲欧与幽丽狄彩》。 (2)海顿(1732~1809):奥国作曲家,有《交响曲之父》的美誉。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四十五号《告别》、第八十三号《母鸡》、第八十八号、第九十二号《牛津》、第九十***《惊愕 》、第九十六号《奇迹》、第九十九号、第一○○号《军队》、第一○一号《时钟》、第一○三号《鼓声》、第一○***《伦号 》。2.弦乐四重奏OP.3NO.5《小夜曲》、OP.64NO.5《云雀》、OP.74NO.3《骑士》、OP.76NO.2《五度》、NO.3《皇帝》、NO.4《日出》、NO.5《广板》。3.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4.大提琴协奏曲(两首)。5.神剧《创世纪》与《四季》。6.钢琴奏鸣曲(任选)。
(3)莫扎特:(1756~1791):奥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三五~四一号交响曲。2.钢琴协奏曲第一九~二七号。3.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五号。4.长笛协奏曲(二首)。5.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29。6.竖笛协奏曲K.622 。7.低音管奏曲K.191。8.法国号协奏曲(四首)。9.交响协奏曲(K.364和K.297b)。10.钢琴奏鸣曲K.310、K.330~333(331 )、K.457、K.545 。11.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任选)。12.弦乐四重奏第一四~二三号。13.竖笛五重奏K.581。14.法国号五重奏K.407。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16.歌剧《女人皆如是》、《康?乔望尼》、《费加洛婚礼 》、《魔笛》。17.C大调弥撒曲《加冕》。18.安魂曲K.626。19.长笛四重奏(共四首)。20.钢琴三重奏(共八首)。
(4)鲍凯利尼(1743~1805):意大利作曲家、大提琴家。推荐曲目:1.降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5)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有《乐圣》的美誉。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九唬(第五号命运 )(第九号英雄 )。2.钢琴协奏曲第一~五号。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4.钢琴奏鸣曲第八号《悲怆》、第十***《月光 》、第二一号《华德斯坦》、第二三号《热情》、第二六号《告别》、第二九号《汉马克拉维亚》、第三十~三二号。5.小提琴奏鸣曲第五号《春》、第九号《克罗采》。6.大提琴奏鸣曲第三号、第五号。7.弦乐四重奏第七~十号、第十三、十***。8.钢琴三重奏学五号《幽灵》、第七号《大公》。9.序曲选辑。10.浪漫曲 (G大调与F大调)。11.三重协奏曲OP.56。12.歌剧《费黛里奥》。13.庄严弥撒曲OP.123。14.给爱丽丝 。15.绮想轮旋曲 。 三、浪漫时期
(1)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二十四首无伴奏小提琴随想曲。2.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3.摩西幻想曲。4.《心中类乱》主题变奏曲。
5.小提琴与吉他的奏鸣曲(任选)。 (2)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一、二号竖笛协奏曲。2.钢琴曲《邀舞》。3.降B大调竖笛五重奏。4.《磨弹射手》序曲、《奥伯龙》序曲、《尤里安得》序曲。5.歌剧《魔弹射手》。
(3)麦亚白尔(1791~1686):德国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加冕进行曲(选自歌剧《预言家》)。
(4)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序曲选辑。2.歌剧《塞维亚的理发师》。3.歌剧《赛米拉密德》。4.歌剧《灰姑娘》。5.弦乐奏鸣曲(共六首)。
6.圣母悼歌。
(5)董尼才悌(1797~184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拉默摩的露西亚》。2.歌剧《唐?巴斯瓜雷》。3.歌剧《爱情灵药》。4.歌剧《联队之花》。5.歌剧《宠姬》。
(6)舒伯特(1797~1828):奥国作曲家,人称《歌曲之王》。推荐曲目:1.第五、第八、第九号交响曲。2.钢琴与弦乐五重奏曲《鳟鱼 》。3.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4.即兴曲D.899、D.935、D.946。5.乐兴之时D.780。6.钢琴奏鸣曲D.557、D.571 D.556、D.784、D.845、D.894、D.850、D.958、D.960。7.《阿贝鸠尼》奏鸣曲D.821。8.第一号、第二号钢琴三重奏。9.流浪者幻想曲D.760。10.联篇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11.歌曲集(任选)。12.八重奏D.803。13.弦乐五重奏D.956。14.小提琴奏鸣曲(四首)。15.小提琴幻想曲D.934。
(7)白辽士(1803~1869):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幻想交响曲 。2.序曲集(包括《罗马狂欢节》、《李尔王》、《海盗》等)。3.哈洛德在意大利(包含中提琴主奏的主题交响曲)4.歌曲集《夏夜》。5.罗密欧与茱丽叶(戏剧交响曲)。
(8)葛令卡(1804~1857):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露斯兰与鲁密拉》序曲。2.降E大调六重奏。3.管弦乐曲《卡玛琳丝卡亚》、《马德里之夜》。
(9)孟德尔颂(1809~1847):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三号《苏格兰 》、第***《意大利 》、第五号《宗教改革》。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3.钢琴协奏曲(二首)。4.《芬加尔洞窟》序曲。5.戏剧音乐《仲夏夜之梦 》。6.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 。7.第一、二号钢琴三重奏。8.大提琴奏鸣曲(二首)。9.无言歌。10.神剧《以利亚》。
(10)萧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2.练习曲(二七首)。3.前奏曲(二六首)。4.圆舞曲(十四首)。5.夜曲(二一首)。6.钢琴奏鸣曲第二、三号。7.《军队》波兰舞曲OP.40NO.1、《英雄》波兰舞曲OP.53 、《幻想》波兰舞曲OP.61、沉着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OP.22。8.马厝卡舞曲(任选)。9.即兴曲(四首)。10.叙事曲(四首)1 2 3 4 。11.诙谐曲(四首) 。12.幻想曲OP.49 。13.摇篮曲OP.57 。14.船歌OP.60。
(11)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No.3莱茵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2.儿时情景OP.15(之第七首梦幻曲 )。3.C大调幻想曲OP.17(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4.狂欢节OP.9。5.克莱斯勒利纳OP.16。6.交响练习曲OP.13。7.幻想小品OP.12。8.森林景色OP.82。9.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22。10.A小调钢琴协曲OP.54(第一乐章 、第二三乐章 )。11.钢琴五重奏OP.44。12.竖笛与钢琴幻想小品OP.73。13.三首双簧管浪漫曲OP.94。14.《童话画册》(中提琴与钢琴)。15.五首民谣式作品(大提琴兴钢琴)。16.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17.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联篇歌曲集《诗人之恋》、《女人的爱与生涯》。19.小提琴奏鸣曲(二首)。20.钢琴与法国号的慢板与快板OP.70。
(12)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一 、二号钢琴协奏曲。2.交响诗第二号《塔索》、第三号《前奏曲》 、第***《奥菲欧》、第六号《马捷帕》。3.匈牙利狂想曲(十九首)No1 、No2 、 No13 、 No15 。4.匈牙利民谣幻想曲。5.B小调钢琴奏鸣曲OP.45。6.第一号梅菲斯特圆舞曲。7.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OP.67(共六首、其中第三首最著名)。8.超技练习曲(十二首,任选) 。9.巡礼之年。10.第三号《爱之梦》。11.死之舞(钢琴与管弦乐)。12.《浮士德》交响曲。
(13)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茶花女》。2.歌剧《阿伊达 》。3.歌剧《奥泰罗》。4.歌剧《麦克白》。5.歌剧《游唱诗人》。6.歌剧《命运之力》。7.歌剧《纳布果》。8.歌剧《假面舞会》。9.歌剧《唐?卡罗》。10.歌剧《法斯塔夫》。11.序曲与前奏曲集(任选)。12.安魂曲1 2 6 。
(14)华格纳(1813~1883):德国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序曲与前奏曲集 (任选)。2.歌剧《漂泊的荷兰人》。3.歌剧《唐怀瑟》。4.歌剧《罗安格林》。5.乐剧《崔斯坦与伊索德》。6.乐剧《纽伦堡的名
》。7.乐剧《尼贝龙根的指环》。(注:因为华格纳的歌剧作品规模都颇为庞大,所以初入门者宜由《序曲及前奏曲选曲》和《歌剧选曲》听起。)
(15)古诺(1818~1893):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浮士德》。2.《浮士德》芭蕾音乐。3.小交响曲。4.圣母颂。5.小夜曲。6.歌剧《罗密欧与茱丽叶》。
(16)奥芬巴哈(1819~1880):德法(出生于德国的德国人,但大半生活跃于法国)作曲家、大提琴家。推荐曲目:1.《天堂与地狱》序曲。2.芭蕾音乐《欢乐的巴黎人》。3.歌剧《霍夫曼的故事》(奥芬巴哈著名的《船歌》即出自此歌剧)。
(17)法朗克(1822~1890):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推荐曲目:1.D小调交响曲。2.交响变奏曲。3.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4.管风琴圣咏曲。5.《前奏曲、圣咏与赋格》(钢琴)。6.管风琴曲《英雄》。7.F小调钢琴五重奏。
(18)拉罗(1823~1892):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西班牙交响曲》OP.21(其实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2.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9)布鲁克纳(1824~1896):奥国作曲家、管风琴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四、七、八、九号。2.谢恩赞美歌。3.第二号弥撒曲。
(20)史麦塔纳(1824~1884):捷克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诗《我的祖国》。2.《被出卖的新娘》序曲。3.小提琴奏鸣曲《我的家园》。4.第一号弦乐四重奏《我的一生》。5.G小调钢琴三重奏。
(21)鲍罗定(1833~1887):俄国作曲家(因为他是一位职业科学家,仅有空闲在周末从事作曲,因此也有人称他是《假日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诗《中亚细亚的草原》。2.《鞑靼人舞曲》(选自歌剧《伊果王子》)。3.第二号弦乐四重奏。4.第二号交响曲。
(22)布拉姆斯(183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2.第一、第二号钢琴协奏曲。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4.小提琴与大提琴复协奏曲。5.匈牙利舞曲(共二十一首)。6.《大学庆典》序曲、《悲剧》序曲。7.竖笛五重奏OP.115。8.竖笛奏鸣曲(二首)。9.小提琴奏鸣曲(三首)。10.大提琴奏鸣曲(二首)。11.第三号钢琴奏鸣曲。12.韩德尔主题变奏与赋格曲OP.24。13.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OP.35。14.OP.76、OP.79、OP.116~119的钢琴小曲集(喜欢布拉姆斯的人这些曲子一定要听,它包括了间奏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等)。15.钢琴五重奏OP.34。16.弦乐四重奏(三首)。17.弦乐六重奏(二首)。18.钢琴三重奏(三首)。19.钢琴四重奏(三首)。20.法国号三重奏OP.40。21.竖笛三重奏OP.114。22.海顿主题变奏曲OP.96a。23.小夜曲(二首)。24.德意志安魂曲。25.歌曲集(任选)。
(23)圣桑(1835~1921):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三号交响曲《管风琴》。2.动物狂欢节-Lio 、Chicke 、Tortoise 、Wild 。3.交响诗《骷髅之舞》。4.第三号小提琴协奏曲OP.60。5.第一号大提琴协奏曲OP.33。6.第一~五号钢琴协奏曲。7.《哈瓦奈舞曲》及《序奏与轮旋随想曲》(均为小提琴曲目)。8.第一号小提琴奏鸣曲。9.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10.竖笛奏鸣曲、双簧管奏鸣曲、低音管奏鸣曲(各一首)。11.歌剧《参逊与黛丽拉》。12.七重奏OP.65。
(24)比才(1838~1875):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2.《卡门》 组曲。3.《阿莱城姑娘》组曲(序曲 、一 、二 )。4.《儿童游戏》组曲。5.《贝城-丽姝》组曲。6.歌剧《卡门》。
(25)布鲁赫(1838~1920):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G小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OP.26。2.苏格兰幻想曲(小提琴、竖琴与管弦乐)。3.大提琴曲《晚祷》OP.47。4.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OP.44(D小调)。5.小夜曲OP.75(小提琴与管弦乐)。
(26)穆梭斯基(1839~1881):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展览会之画 》(钢琴版及管弦乐版)。2.交响诗《荒山之夜》。3.歌剧《包利斯?郭德诺夫》。4.联篇歌曲《死之歌舞》。5.歌剧《霍望奇纳》中的《前奏曲》与《波斯奴隶之舞》。
(27)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第五号、第六号《悲怆》。2.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OP.23。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4.芭蕾音乐《天鹅湖 》、《睡美人》、《胡桃钳 》。5.《罗密欧与茱丽叶》幻想序曲。6.意大利随想曲op.45。7.交响幻想曲《暴风雨》op.18。8.《一八一二年 》序曲。9.斯拉夫进行曲OP.31。10.交响幻想曲《黎米尼的富兰契斯卡》OP.32。11.《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2.罗可可主题变奏曲(大提琴与管弦乐)。13.A小调钢琴三重奏。14.弦乐四重奏(三首)。15.管弦乐组曲第一~***。16.歌剧《尤金?奥涅金》。17.弦乐小夜曲OP.48。18.交响曲第一~三号(第三号 )。19.《曼弗列德》交响曲。20.钢琴曲集《四季》。21.忧郁小夜曲(小提琴曲)。
(28)德弗乍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七、第八、第九《新世界 》。2.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04。3.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53。4.斯拉夫舞曲OP.46和OP.72共十六首(双钢琴版及管弦乐版)。5.狂欢节序曲OP.92。6.诙谐随想曲OP.66 。7.F大调弦乐四重奏《美国》OP.96。8.A大调钢琴五重奏OP.81。9.E小调钢琴三重奏《悲歌》OP.90。10.《寂静的森林》(大提琴与管弦乐)。11.弦乐小夜曲OP.22。12.管乐小夜2曲OP.44。13.浪漫曲(小提琴与管乐弦)。14.交响诗《水妖》、《金纺车》、《正午的女巫》、《木鸽》。15.交响变奏曲OP.78。16.捷克组曲OP.39。17.圣母悼歌OP.58。
(29)马斯奈(1842~1912):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泰绮丝瞑想曲。2.《阿尔萨斯风景》组曲。3.歌曲选辑。4.歌剧《维特》。
(30)葛利格(1843~1907):挪威作曲家。推荐曲目:1.皮尔金组曲。2.A小调钢琴协奏曲OP.16。3.抒情小曲集(共六十六曲)。4.挪威舞曲OP.35(四曲)。5.霍尔堡组曲OP.40。6.小提琴奏鸣曲(三首)。7.G小调弦乐四重奏OP.27。8.A小调大提琴奏鸣曲OP.36。9.交响舞曲OP.64。10.抒情组曲OP.54。11.《十字军士西格尔》组曲OP.56。12.两首悲歌OP.34。13.歌曲选辑(任选)。
(31)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44~1908):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组曲《天方夜谭》OP.35。2.西班牙随想曲OP.34。3.《俄罗斯复活节》序曲OP.36。4.《金鸡》组曲。5.《萨旦王的故事》组曲(包括著名的《大黄蜂的飞行》)。6.第二号交响曲《安大》。
(32)佛瑞(1845~1924):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小提琴奏鸣曲(二首)。2.悲歌OP.24(大提琴与管弦乐)。3.西西里舞曲(大提琴曲)。4.幻想曲(长笛曲)。5.摇篮曲OP.16(小提琴曲)。6.夜曲(钢琴曲共十三首)。7.浪漫曲(小提琴曲)。8.巴望舞曲。9.《佩利亚与丽桑》组曲OP.80。10.叙事曲(升F大调、钢琴与管弦乐)。11.E大调弦乐四重奏OP.121。12.D小调钢琴三重奏OP.120。13.大提琴奏鸣曲(二首)。14.安魂曲。15.歌曲选辑(任选)。
(33)杨纳杰克(1854~1928):捷克作曲家。推荐曲目:1.小交响曲OP.60。2.交响诗《塔拉斯?布尔巴》。3.第一号弦乐四重奏《克罗采》。4.第二号弦乐四重奏《秘密的信》。5.小提琴奏鸣曲。6.管乐七重奏《青春》。7.小协奏曲(钢琴与管弦乐)。8.钢琴曲《在雾中》、《随想曲》、《第一号奏鸣曲》。9.歌剧《颜奴花》。10.歌剧《狡猾的小狐狸》。11.弥撒曲《格拉哥里弥撒》。
(34)萧颂(1855~1899):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小提琴曲《诗曲》OP.25。2.D大调协奏曲OP.21(为钢琴、小提琴和弦乐四重奏而写)。3.降B大调交响曲OP.20。
(35)萨拉沙泰(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流浪者之歌OP.20。2.卡门幻想曲OP.25。3.浮士德幻想曲。4.巴斯克随想曲。5.哈巴奈拉舞曲OP.21NO.2。6.安达鲁西亚浪漫曲OP.22NO.1。7.马拉盖牙舞曲。8.安达鱼西亚小夜曲OP.28。(注:以上均为小提琴独奏曲目。)
(36)泰雷嘉(1852~1909):西班牙吉他演奏家、作曲家,《近代吉他之父》及《吉他的萨拉沙泰》美誉。推荐曲目:1.阿尔汉布拉宫的回忆。2.
狂想曲。3.前奏曲《泪》。4.晨歌。(注:以上皆为吉他独奏曲目。)
(37)夏布里耶(1841~1894):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西班牙狂想曲(管弦乐曲)。2.钢琴曲《快乐进行曲》、《绘画风小曲集》、《三首浪漫圆舞曲》、《幻想布雷舞曲》、《幸福岛》。
(38)艾尔加(1857~1934):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变奏曲《谜 》OP.36。2.《威风凛凛 》进行曲(共五首)。3.小提琴协奏曲OP.61。4.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85。5.弦乐小夜曲OP.20。6.弦乐曲《序奏与快板》、《悲歌》。7.小提琴曲《爱之礼赞》。8.第一号交响曲OP.55。9.弦乐四重奏OP.83。10.钢琴五重奏OP.84。11.《安乐乡》序曲。
(39)雷昂卡瓦诺(1857~1919):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歌剧《丑角》。
(40)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波西米亚人 》。2.歌剧《托斯卡 》。3.歌剧《蝴蝶夫人 》。4.歌剧《曼侬?蕾丝考》。5.歌剧《西方少女》。6.歌剧《杜兰朵 》。7.歌剧《强尼?史基基》。
(41)阿尔班尼士(1860~1909):西班牙作曲家、钢琴家。推荐曲目:1.西班牙之歌)五首)。2.《西班牙》组曲(第一卷八曲,第二卷二曲)。3.《伊贝利亚》组曲(四卷共十二曲)。4.六首小曲《西班牙》。
(42)马勒(1860~1911):捷奥作曲家、指挥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 、二、四 、五 、六、八、九 号。2.大地之歌 。3.联篇歌曲《旅人之歌》、《少年的魔号》、《悼亡儿之歌》。4.吕克特诗歌。
(43)阿伦斯基(1861~1906):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推荐曲目:1.D小调钢琴三重奏。2.小提琴协奏曲。3.柴可夫斯基主题变奏曲。4.小夜曲(小提琴曲)。
(44)沃尔夫(1860~1903):奥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西班牙歌曲集(共四十四曲)。2.意大利歌曲集(共四十六曲)。3.默立克诗歌曲集(共五十三曲)。4.G大调意大利小夜曲(弦乐四重奏型态)。5.D小调弦乐四重奏。
(45)理查?史特劳斯(1864~1949):德国作曲家、指挥家。推荐曲目:1.交响诗《唐璜 》、《死与奱容》、《泰尔愉快的恶作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唐吉诃德》(大提琴在此曲中占有重要份量)、《英雄的生涯》。2.法国号协奏曲(二首)。3.D大调双簧管协奏曲。4.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5.七纱舞(选自歌剧《莎乐美》)。6.《玫块骑士》组曲。7.歌剧《玫瑰骑士》。8.艺术歌曲(任选)。
(46)小约翰?史特劳斯(1825~1899):奥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南国玫块》、《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醇酒、女人与歌》、《艺术家的生涯》、《皇帝》、《一千零一夜》。2.波卡舞曲:《拨奏》、《雷鸣与闪电》、《闲聊》、《狩猎》、《爆炸》。3.《蝙蝠》序曲、《喜普赛男爵》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4.轻歌剧《蝙蝠》。(注:小约翰?史特劳斯一家人都擅长圆舞曲的创作,他的父亲老约翰史特劳斯以及弟弟约瑟夫和爱德华,也都写有著名的圆舞曲作品,这些曲子在市面上有关圆舞曲的选曲CD中不难找到。)
(47)贝里尼(1801~183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梦游女》。2.歌剧《诺玛》。3.歌剧《清教徒》。4.歌剧《海盗》。5.歌剧《卡普烈家族与蒙泰奇家族》。
(48)尼尔森(1865~1931):丹麦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二号交响曲《四种气质》、第***交响曲《不灭》。2.《阿拉丁》组曲。
(49)马士卡尼(1863~1945):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歌剧《乡间骑士》。(50)德利伯(1836~1891):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芭蕾音乐《柯贝利亚》、《西尔维亚》。2.歌剧《拉克美》。
四、现代时期
(1)杜卡(1865~1935):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交响诗《魔法师的徒弟》。 (2)西贝流士(1865~1857:芬兰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七号(二、五两首尤其著名)。2.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47。3.交响诗《芬兰颂》OP.26、《传奇》OP.9、《黄泉的天鹅》OP.22NO.3、《海洋女神》OP.73、《塔比奥拉》OP.112。4.《卡列里亚》组曲。5.悲伤圆舞OP.44。6.夜骑与日出(管弦乐曲)。 (3)萨替(1866~1925):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钢琴作品选辑(包含著名的三首《琴诺瑟第》)。 (4)史克里亚宾(1872~1915):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交响曲《狂喜之诗》OP.54。2.第五号交响曲《火之诗》OP.60。3.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19。4.钢琴协奏曲OP.20。 (5)佛汉?威廉士(1872~1958):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二号《伦敦》、第五号、第六号。2.绿袖子幻想曲。3.泰利斯主题幻想曲。4.英国民谣组曲。5.云雀飞翔(小提琴与管弦乐)。6.低音号协奏曲。 (6)拉赫曼尼诺夫(1873~1943):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钢琴协奏曲第二、第三号。2.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 。3.交响曲第一~三号。4.管弦乐曲《死之岛》、《岩石》、《交响舞曲》。5.G小调大题琴奏鸣曲OP.19。6.钢琴曲:《前奏曲集》、《音画练习曲》。7.声乐作品《钟》、《晚祷》。 (7)霍尔斯特(1874~1934):英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行星》组曲OP.32。2.《圣保罗》组曲。 (8)德布西(1862~1918):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钢琴作品:《贝加马斯克》组曲(包括著名的《月光 》)、《版画》(三曲)、《映象》(二卷,各三曲)、《儿童天地》(六曲,包含著名的《黑娃娃的步态舞》)、《前奏曲》(二卷,共二十四曲)、《梦》、《二首华丽曲》、《欢乐岛》、《为钢琴》。2.管弦乐曲:《海》、《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三首夜曲》、《神圣舞曲与世俗舞曲》、(竖琴与管弦乐)。3.室内乐;《G小调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奏鸣曲》、《长笛、中提琴与竖琴奏鸣曲》。 (9)艾伍士(1874~1954):美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管弦乐曲:《黑暗中的中央公园》、《英格兰三景》、《没有回答的问题》。2.第二号交响曲。3.第二号钢琴奏鸣曲。 (10)荀白克(1874~1951):奥国作曲家,二○世纪前期,无调音乐与十二音列音乐的倡导者。推荐曲目:1.《升华之夜》(室内乐版或管弦乐版)。2.五首管弦乐小曲。3.室内交响曲OP.9。4.木管五重奏OP.26。5.歌曲集《期待》。6.管弦变奏曲OP.31。 (11)拉威尔(1875~1937):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钢琴曲:《水之嬉戏》、《镜》(五曲) 、《夜之加斯巴》(三曲)、《库普兰之莫》(六曲)、《死公主的巴望舞曲》。2.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钢琴协奏曲《左手》。3.管弦乐曲:《波烈露》舞曲、《西班狂想曲》、《鹅妈妈》组曲、《圆舞曲》、《达芙尼与克罗伊》芭蕾组曲、《高贵而感伤的圆舞曲》、《库普兰之墓》组曲。4.小提琴曲:《哈巴奈拉》、《吉卜赛》。5.F大调弦乐四重奏。6.小提琴奏鸣曲。7.序奏与快板。8.钢琴三重奏。 (12)葛拉纳多斯(1876~1916):西班牙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西班牙舞曲(分成四册共十二首)。2.《哥耶斯卡士》组曲。(以上皆为钢琴曲) (13)法雅(1876~1946):西班牙作曲家。推荐曲目;1.芭蕾音乐《三角帽》、《爱情魔术师》。2.D大调大键琴协奏曲。3.西班牙花园之夜(钢琴与管弦乐)。4.歌剧《短促的人生》。5.七首西班牙民歌(歌曲)。 (14)雷史碧基(1879~1936):意大利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诗《罗马之松》、《罗马之泉》、《罗马节日》。2.《鸟》组曲。3.《古代舞曲与曲调》(三首组曲)。4.B小调小提琴奏鸣曲。 (15)布劳克(1880~1959):瑞士作曲家。推荐曲目1.希伯莱狂想曲《所罗门》(大提琴与管弦乐)。2.小提琴协奏曲。 (16)巴尔托克(1881~1945):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钢琴协奏曲第一~三号。2.管弦乐协奏曲。3.弦乐、打击乐与钢墙琴的音乐。4.芭蕾音乐《奇怪的满州官吏》。5.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6.舞蹈组曲。7.罗马尼民俗舞曲。8.弦乐四重奏(六首)。9.小提琴奏鸣曲(二首)。10.双小提琴二重奏(共四十四首)。11.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12.双钢琴与打击乐奏鸣曲。13.嬉游曲。14.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15.两首狂想曲。 (17)高大宜(1882~1967):匈牙利作曲家。推荐曲目:1.《哈利雅诺斯》组曲。2.孔雀变奏曲。3.格兰达舞曲集。4.马罗许塞克舞曲集。5.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 (18)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芭蕾音乐《火鸟 》、《彼得洛希卡》、《春之祭 》。2.《诗篇交响曲 》和《三乐音交响曲》。3.《敦巴顿橡园》协奏曲。4.士兵的故事。5.《普钦涅拉》组曲。6.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7.管乐交响曲。8.舞蹈协奏曲。9.单簧管协奏曲《黑檀》。 (19)贝尔格(1885~1935):奥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小提琴协奏曲。2.三首管弦乐小曲。3.弦乐四重奏《抒情组曲》。 (20)魏拉?罗伯士(1887~1959):巴西作曲家。推荐曲目:1.前奏曲集(吉他)。2.巴哈风巴西组曲(共九首)。3.吉他协奏曲。 (21)普罗高菲夫(1891~1953):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推荐曲目:1.第一号交响曲《古典》、第五号交响曲。2.第二、第三号钢琴协奏曲。3.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4.彼德与狼 。5.《基杰中尉 》组曲。6.《三个橘子之恋》组曲。7.芭蕾音乐《罗密欧与茱丽叶 》、《灰姑娘》。8.钢琴奏鸣曲第六~八号。9.长笛奏鸣曲OP.94。10.大提琴奏鸣曲OP.119。11.小提琴奏鸣曲(二首)。 (22)奥乃格(1892~1974):瑞士作曲家。推荐曲目:1.管弦乐曲《太平洋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