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名词解释
油井流入动态:指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压的关系。表示油藏向该井
供油的能力。
吸水指数:单位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蜡的初始结晶温度:由于温度降低油气井开始结蜡时所对应的井
底温度。
气举采油法:利用从地面注入高压气体将井内原油举升到地面的一
种人工采油方法。
等值扭矩:就是用一个不变化的固定扭矩代替变化的实际扭矩,两
种扭矩下电动机的发热条件相同,此固定扭矩即为实际变化的扭矩
的等值扭矩。
气液滑脱现象:在气液两相流动中,由于气液密度差,产生气体
流速超过液体流速的现象。
扭矩因素:对扭矩的各种影响因素。
配注误差:配注误差等于实际注水量与设计配注量之差同设计配
注量比值的百分数.
填砂裂缝的导流能力:流体通过裂缝的流动能力。
10. 气举启动压力:在气举采油过程中,压缩机所对应的最大功率。
11. 采油指数:单位生产压差下的产量。
12. 注水指示曲线:表示注入压力与注入量的关系曲线。
13. 冲程损失:抽油杆因弹性变性而引起的变化量。
14. 余隙比:泵内为充满的体积与整个泵体积之比。
15. 流动效率:油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16. 酸的有效作用距离:酸液由活性酸变为残酸之前所流经裂缝的距
17. 面容比: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1.自喷井井筒气液两相管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型有(纯油流),(泡流),(段
塞流),(环流),(雾流)。
2.气举采油法根据其供液方式的不同分为(自喷)和(人工举升)两种类型。
3.表皮系数S 与流动效率FE 的关系判断:S>0 时,FE(<)1;S=0 时,FE(=)1;S
4.抽油机型号CYJ3-1.2-7HB 中,“3”代表(悬点载荷30KN),“1.2”代表(最
大冲程长度1.2 米),“7”代表(减速箱额定扭矩7KN.M)和“B”代表(曲
柄平衡)。
5.常规有杆抽油泵的组成包括(工作筒)(活塞)(阀)三部分。
6.我国研究地层分层吸水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早期注水),另一
类是(注水井调剖)。
7.影响酸岩福相反应速度的因素有(面容比)(流速)(酸液类型)(盐酸质量分
数)(温度)。
8.为了获得更好的压裂效果对支撑剂的性能要求包括(粒度均匀密度小)(强度
大)(破碎率小)(圆度和球度高)(杂质含量少)。
9.测量动液面深度的仪器为(回声仪),测量抽油机井地面示功图的仪器为(示
功仪)
目前常用的防砂方法主要有(冲砂)和(捞砂)两大类。
根据压裂过程中作用不同,压裂液可分为(前置液)(携砂液)(顶替液)。
抽油机悬点所承受的动载荷包括(惯性载荷)(振动载荷)和摩擦载荷。
压裂液滤失于地层主要受三种机理的控制:(压裂液粘度)(油藏中岩石
和流体的压缩性)(压裂液的造壁性)。
自喷井生产过程中,原油由地层流至地面分离器一般要经过四个基本流
动过程是(油层中的渗流)(井筒中的流动)(嘴流)(地面上的管流)。
目前常用的采油方式包括(自喷采油)(气举采油)(电潜泵采油)(水利
活塞泵采油)(水利射流泵采油)。
常规注入水水质处理措施包括(沉淀)(过滤)(杀菌)(脱氧)(暴晒)。
根据化学剂对油层和水层的堵塞作用而实施的化学堵水课分为(非选择
性堵水)和(选择性堵水)。
压裂形成的裂缝有两类:(水平裂缝)和(垂直裂缝)。
影响酸岩复相反应速度的因素包括:(面容比)(流速)(酸液类型)(浓
度)。
简述常规有杆泵抽油的工作原理。
答:原理:将动力机的旋转运动变为光杆的上下往复运动,用深井泵带动抽油泵
的柱塞进行抽油。
根据麦克奎尔——西克拉垂直裂缝增产倍数曲线分析提高增产倍
数的措施。
答:麦克奎尔——西克拉垂直裂缝增产倍数曲线分析可以得到三点结论:
(1).在低渗透油藏中,增加裂缝长度比增加裂缝导流能力对增产更有利。对于高
渗透裂缝,应以增加裂缝导流能力为主。
(2)对于一定的裂缝长度,存在一个最佳的裂缝导流能力。过分追求高导流能
力是不必要的。
(3)可以提高裂缝的长宽高。
根据注水指示曲线左移,右移,平行上移,平行下移时的变化情
况说明地层生产条件的变化。
答:曲线左移,斜率变大,吸水能力下降;曲线右移,斜率变小,吸水能力增强;
曲线平行上移,吸水能力未变,油层压力升高;曲线平行下移,吸水能力未变,
油层压力下降。
分析油井清蜡所用各种冲砂方式的特点。
答:清蜡方法有冲砂和捞砂两种。冲砂分为正冲砂和反冲砂以及联合冲砂三种。
正冲砂冲击力大,易冲散砂堵,携砂能力低;反冲砂冲击力小,但液流上返速度
大,携砂能力强;联合冲砂方式课提高冲砂效率,同时又不需改换冲洗方式的地
面设备。
分析气液混合物在垂直管中的流动型态的变化特征。
答:一般油井可能出现的五种流型自上而下依次为:纯油流,泡流,段塞流,环
流,雾流。
纯油流阶段没有气泡;
泡流阶段,有少量气,压力高,气体都以小气泡分散在液相中,滑脱现象比较严
段塞流,在井筒内形成一段油一段气的结构,一般自喷井内,段塞流是主要的;
在环流结构中,油管中心是连续的气流而管壁为油环,气液两相都是连续的;
雾流特点是,气体是连续相,液体是分散相,气相是整个流动的控制因素。
简述造成油气层损害的主要损害机理。
答:(1).外来流体与储层岩石不配伍。
(2).外来流体与流体不配伍。
(3)毛细现象造成的损害。
(4)固相颗粒堵塞引起的损害。
简述影响深井泵泵效的因素及提高泵效的措施。
答:影响因素:
(1) 抽油杆柱和抽油杆柱的弹性伸缩。
(2) 气体和充不满的影响。
(3) 漏失影响。
措施:
(1) 选择合理的工作方式。
(2) 确定合理沉没度。
(3) 改善泵的结构,提高泵的性能。
(4) 使用油管锚减少冲程损失。
(5) 合理利用气体能量及减少气体影响。
简述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的任务。
答:作用为在压裂的不同施工阶段作为前置液,携砂液,顶替液。前置液的作用
是造成一定几何尺寸的裂缝,以备后面的携砂液进入;携砂液是将支撑剂带入裂
缝中并将支撑剂填在裂缝内预定位置上;顶替液用来将携砂液送到预定位置,并
有预防砂卡的作用。
9.为什么砂岩地层的酸处理不单独使用氢氟酸?
答:因为氢氟酸与砂岩反应会生存氟化钙的沉淀会堵塞孔隙,只有在酸性环境里
才能溶解。
10.写出三种完井方式,并简要说明各自的特点。
答:裸眼完井:井壁不稳定易坍塌,但与油层的裸露接触面积大;
射孔完井:对多数油藏都适用,约90%的井适用射孔完井;
割缝衬管完井:既起到裸眼完井的作用,又防止裸眼井壁坍塌堵塞井筒,在一定
程度上有防砂作用。
11.电潜泵采油装置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电潜泵由井下机组部分,电力传输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将地面电源的电能输送到井下潜油电机,使电机
带动多级潜油离心
泵,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把油井中的井液举升到地面。
12.试比较常规有杆抽油系统所用的杆式泵与管式泵的异同点及其各
自的适用范围。
答:管式泵结构简单,成本低,排量大,检泵需起油管,修井工作量
大。适用于下泵深度不大,产量较高的井。
杆式泵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排量小,检泵不需起油管,检泵方便。
适用于下泵深度较大,但产量较低的井。
13.绘出自喷井油层-油管-油嘴三种流动的协调曲线,并说明个曲线的
名称,标出该井生产时的协调点及地层渗流和油管中多相管流造成的
压力损失。
14.在酸压中提高活性酸有效作用距离的措施有哪些?
答:增大酸的浓度,提高裂缝的导流能力。
15.影响油井结蜡的因素是什么?
答:因素:
1.原油的性质及含油量。
2.原油中的胶质与沥青质含量。
3.压力和溶解气油比。
4.原油中的水和机械杂质。
5.液流速度,管壁粗糙度及表面性质。
16.试述砂岩地层土酸处理的基本原理。
答:氢氟酸与砂岩里的硅酸盐类以及碳酸盐类反应时,会生成沉淀。沉淀物质氟
化钙只有在酸性环境里及与盐酸才能反应溶解。且两种酸的反应速度不一压根,
产物里的气体还有助排的作用。
17.试述影响注水地层吸水能力的因素及其改善措施。
答:因素有:
(1)与注水井井下作业及注水井管理操作等因素有关。
(2)与水质有关。
(3)组成油层的粘土矿物遇水后发生膨胀。
(4)注水井区油藏压力上升。
18.影响酸-岩复相反应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因素:面容比,酸液的流速,酸液的类型,盐酸的质量分数。
1.画出并分析有杆泵排出部分漏失影响的典型示功图特征。
2.绘制并分析深井泵吸入部分漏失时的典型示功图。
3.储层敏感性评价有哪几种?简述各自的实验目的。
答:储层评价有速敏,盐敏,碱敏,酸敏评价,以及钻井液,完井液,压裂液损
害评价实验。
速敏目的是找出影响流速作用导致微粒运移而发生损害的机理的临界流速,以及
找出由于速敏引起的油气层损害程度。
水敏主要评价由于谁参与膨胀作用后造成的影响。
盐敏主要是评价矿化度的影响。
碱敏是通过注入不同PH值的地层水并测定其渗透率,找出碱敏损害发生的条件。
4.绘制并分析有气体影响时的典型示功图。
5 绘制考虑惯性载荷后的理论示功图,并加以解释(表明相应的物理
量及特征点的意义)
6.绘出垂直裂缝条件下水力压裂的增产倍数曲线,并用它分析对不同
渗透率地层提高压裂效果的途径(表明相应物理量)。
一.名词解释(每题1 分,共15 分)
1.面容比: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2.水敏:油气层遇水后渗透率降低的现象称为水敏。
3.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
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
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4.有效厚度:油藏中具有实际开采意义和价值的油藏厚度。
5.酸敏:油气层与酸作用后英气的渗透率降低的现象。
6.人工井壁防砂法:在井筒的井壁添加人工井壁以防止砂入井的方
7.压裂液:在压裂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液体。
8.Vogel 方程:
max( 1)
1 0.2 ( )
qo wf wf
o FE r r
9.吸水剖面:在注水施工过程中所对应的地成的吸水面。
10 破裂压力梯度:岩石被压迫时在单位长度上的压力降。
11 流动效率:油井的理想生产压差与实际生产压差之比。
12 有杆泵泵效:泵的实际排量与理想排量之比。
13 自喷采油法:运用地层天然能量将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法。
14 套管射孔完井方法:在钻井完成后下套管固井然后射孔联通井筒
与产层的完井方法。
15 应力敏感性:地层岩石由于受外力作用后引起渗透率的改变现象。
二. 填空题(每空0.5 分,共20 分)
油藏地质研究是对开发对象是油藏的(油藏地质基础)(油藏工程基础)。
国内外水力压裂常用的支撑剂分为(天然砂)和(陶粒)。
油藏敏感性评价实验有(速敏)(水敏)(盐敏)(碱敏)(酸敏)和(钻井液
损害)等评价实验。
油藏开发的天然能量主要有(边水)(底水)(气顶)等。
油田开发全过程中保护油气层措施的关键是(外来流体与地层流体的配伍)
和(外来流体不堵塞孔缝)。
钻开油气层过程中可能导致油气层伤害的原因包括(钻井液与储层不配伍)
(快速起下钻)和(浸泡时间过长)。
7 人工举升采油方式主要包括(潜油电泵采油)(水力活塞泵采油)(射流泵采油)
(螺杆泵采油)。
8 常用的射孔液有(无固相清洁盐水射孔液)(聚合物射孔液
)(油基射孔液)
和(酸基射孔液)。
砂岩胶结方式可分为(基底胶结)(接触胶结)(孔隙胶结)。
10. 注水井投转注前一般需要(排液)(洗井)(试注)。
11. 稠油注蒸汽开采主要包括(蒸汽吞吐)和(蒸汽驱)两大类。
12. 水力压裂常用支撑剂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密度)(粒径)(强度)(圆度)等。
三. 是非判断题
1.天然裂缝面与地层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
(×)
2.抽油机井生产系统是由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所组成的生产系统。(√)
3.油井含水高,其产液量越高,携砂能力越强,有利于稠油出砂冷采的效果。
(×)
4.盐敏评价实验的目的是找出渗透率明显下降的临界矿化度,以及有盐敏引起
的油层损害程度。
(√)
5.对于稠油井,高含蜡井,出砂严重的油层,为了减小摩擦阻力,降低流速,
减少冲刷作用和携砂能力,应采用直井大的孔眼。
(√)
6.电偶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常用阴极保护或牺牲阳极等方法进行腐蚀。
(√)
7.注水温度影响原油粘度,因而影响油田开发效果。
8.从油井井口到油气计量与分离设备的地面集输与存储系统属于采油工程系统
研究范围。
9.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与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条件有关,采油工程技术措施设
计主要是适应完井方式选择的需要。
水力射流泵的泵效是容积泵。
四. 选择题
注水井吸水能力的预测可采用(ABCD)方法。
A.根据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B.利用试注指示曲线确定
C.利用渗流力学公式计算
D.利用水井挤注措施资料估算
2.下面描述正确的有(D)
A.面容比越大,酸岩反应速度越快,酸化效果差。
B.注酸速度越快,酸岩反应速度越快,酸化效果差。
C.盐酸浓度越高,越有利于酸化。
D.地面压力对酸岩反应影响不大。
3.防砂方式优选必须考虑(ABC)等因素。
A.油层物性
B.产能损失
C.完井类型
D.完井井段长度
4.射孔孔眼方位平行于射孔井段的最大应力方向,则(ABC)。
A.节流表皮效应大
B.流动效率高
C.易出砂
D.破裂压力低
5.油井的完善性课用流动效率FE 和表皮系数S 来表示,FE 和S 之间存在相
关性,下面描述是(AC)正确的。
A.S>0
6.岩石的胶结强度与胶结方式有关,其中(B)胶结方式的胶结强度最小。
A.基质胶结
B.接触胶结
C.充填胶结
D.溶解胶结
7.注蒸汽热采井常用的举升方式是(A)。
A.气举采油
B.常规有杆泵采油
C.地面驱动螺杆泵采油
D.电动潜油离心泵采油
8 孔隙性油藏堵水的用量取决于(CD)
A.处理半径
B.堵水层渗透率
C.堵水层厚度
D.堵水层孔隙度
9.为保证压裂效果,下面关于支撑剂的物理性质指标描述正确的有(ABCD)
A.石英砂的圆球度要大于0.4
B.支撑剂的浊度应小于200 度
C.陶粒的溶解度应小于5%
D.陶粒的圆球度均要大于0.8
10.关于油井防蜡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B)。
A.提高井筒流体的温度。
B.改变井筒蜡沉积的表面性质,使其表面亲油憎水
C.加入化学抑制剂,抑制蜡晶的聚集长大。
D.采用井下节流装置,使得生产流体中的气体脱出膨胀,以提高流体的流
动速度。
五. 简答题(每题5 分,共30 分)
简述采油工程方案堵剂的用量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原则:
(1) 符合本油田开发的总体部署和技术政策。
(2) 适合油藏地质和环境特点。
(3) 适用先进而适宜的工艺技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4) 体现少投入,多产出的经济原则。
简述油田开发总体建设方案中采油工程方案设计的作用。
答:采油工程方案是一项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作,油田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在油田投入开发前必须制定开发方案,作为油田开发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方案本身就涉及油田开发的重要决策和经济效益。
试分析热采油井中出砂的原因。
答:(1)由于热采改变了油层的地质条件及应力状态和岩石的胶结状态。
(2)由于热采改变了油井的工作制度。
简述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油气层伤害的主要机理并举例。
答:(1).外来流体与储层岩石不配伍。如钻开油气层过程。
(2).外来流体与流体不配伍。如酸化。
(3)毛细现象造成的损害。如注水。
(4)固相颗粒堵塞引起的损害。如射孔,压裂。
简述注蒸汽热采举升工艺的主要特点。
答:能增大地层压力,降低地层流体的粘度使流体更易入井。该项技术在国内外
油田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简述油井堵水工艺设计的内容。
答:油井堵水技术涉及到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性能优良的油井堵水剂的研制和开发;再
一个是油井堵水的处理工艺设计。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性能优良的油井堵水剂
的研制和开发是基础。油井堵水的处理工艺设计主要包括对地层吸水指数的评价以及堵水方
式的合理选择。
六. 论述题(共25 分)
简述与单井压裂相比油藏整体压裂的特征。
打:单井压裂是对某一口井进行的压裂,它不是岁整个油藏进行压裂,因此压裂
规模小,陈本低,能显著的改变一口井的产量。
试论述采油方式综合评价与决策分析所常用的三种方法的应用特
答:应用特点是:(1)必须充分研究各种采油方式所组成的生产系统自身的生产
规律的基础上,将它放到一个全局的观念去考虑,才能对采用什么样的采油方式
最后作出评价和选择。
(2)采油方式的选择必须从时空观念考虑油田动态变化及单井产能分布规律。
(3)需要在技术经济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择采油方式。
结合油田生产实际,试写出采油工程方案框架中所涉及的某一单
项工程技术的工艺设计步骤。
答:以注水工艺设计为例,其设计步骤如下:
注水工艺方案的基础分析。
注水系统压力分析。
注水管柱设计。
注水井增注和调剖。
注氺井投注,转注及管理。
吸水指数:单位压差下的日注水量。
蜡的初始结晶温度:由于温度降低油气井开始结蜡时所对应的
井底温度。
负压射孔完井方法:井筒液柱压力小于地层流体压力时而采用
的射孔完井方法。
破裂压力梯度:岩石被压迫时在单位长度上的压力降。
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
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
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油田动态监测:在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对油田的某些参数进行
监测和控制。
面容比: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
蒸汽吞吐采油:在同一口井内注蒸汽和采油。
9 有杆泵泵效:泵的实际排量与理想排量之比。
10 应力敏感性:地层岩石由于受外力作用后引起渗透率的改变现
11 裸眼完井方法:套管下至生产层顶部进行固井,生产层段裸露
的完井方法。
12 采油指数:单位压差下的油气产量。
13 自喷采油法:油层能量充足时,利用油层本身的能量就能将油
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法。
14 高能气体压裂:用高压气体将地层岩石压出一条裂缝的压裂方
15 人工井壁防砂法:在井筒的井壁添加人工井壁以防止砂入井的
方法。
采油工程方案设计中油田地质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地应力分
布)(储层分布)(储层岩心分析)。
目前常用的完井方式有(裸眼完井)(射孔完井)(割缝衬管完井)(砾石
充填完井)。
3.注水井投转注前一般需要(排液)(洗井)(试注)。
4.电潜泵的特性曲线反应了(功率)(泵效)(排量)和(扬程)之间的关系。
5.常用的油水井解堵方法有(机械堵水)(化学堵水)(底水封堵)。
国内外水力压裂常用的支撑剂分为(天然砂)和(陶粒)。
稠油注蒸汽开采主要包括(蒸汽吞吐)和(蒸汽驱)两大类。
8.酸化过程中常用的酸液添加剂有(缓蚀剂)(表面活性剂)(稳定剂)(增
粘剂)等类型。
人工举升采油方式主要包括(潜油电泵采油)(水力活塞泵采油)(射流泵
采油)(螺杆泵采油)。
钻开油气层过程中可能导致油气层伤害的原因包括(钻井液与储层不配
伍)(快速起下钻)和(浸泡时间过长)。
11.目前常用的出砂预测方法有(机械防砂)(化学防砂)(焦化防砂)(砂拱
防砂)。
12.碳酸盐岩酸化工艺分为(酸洗)(常规酸化)(酸压)三种类型。
1.稠油一般是指在地面条件下粘度大于50mpa.s 的原油。
(√)
2.电偶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常用阴极保护或牺牲阳极等方法进行腐蚀。
(√)
3.水力压裂裂缝总是平行于地层最小主应力方向。
(×)
4.低渗透油藏的整体压裂改造方案设计与单井水力压裂一样,以提高单井产
量或注入量为目标。
(×)
5.国内外生产时间表明组合模量指数越大,地层越容易出砂。
(√)
6.油井含水越高,其产液量越高,携砂能力越强,有利于稠油出砂冷采的效
(×)
7.碳酸· 采油工程课程简介
坐 教师队伍
主持教师介绍: 教师姓名: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
教师介绍:
张士诚 男 ,生于1963年11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油气渗流理论与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获采油工程学士学位,1989年6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获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5月获得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CNPC油气藏增产改造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学会青年部副主任。
二、教学与科研成果 从1993年一直承担本科生课程“采油工程”的讲授与建设任务,2004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品牌课 ”荣誉称号,2006年负责的“采油工程”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从1995年起承担硕士研究生课程“油气井增产技术”;2001~2004年讲授工程硕士课程“高等采油工程”。年均教学120学时。目前指导博士后2人,博士生 11人,硕士生21人。 在教学改革方面的主要成果有:“石油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获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石油主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0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获北京市2004年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采油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先后负责了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及中石化、中石油多个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中“低渗透注水开发油田水力裂缝参数对采收率影响”获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庆油田三次加密井压裂配套工艺技术” 获2002年CNPC科技进步二等奖;“低渗透气藏大幅度提高单井产能技术”获2006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论文与专著 合编教材《水力压裂设计数值模拟计算方法》1999年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2002年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研究生通用教材;2003年出版专著《压裂开发理论与技术》,参编了面向21世纪本科教材《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近几年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参加人员介绍:
田树宝 男,1970年6月4日出生,现工作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讲师,2004年3月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获石油系统工程硕士,曾为本科生主讲课程《采油工程》三次、《石油工程概论》三次、《渗流物理、完井与石油》两次、《采油工程课程设计》四次。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工举升采油机理研究及应用、水平井及多分支井采油、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及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理论研究等。 2002年--2004年 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石油系统工程专业,硕士 1996年--1999年 石油大学(华东)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硕士 1988年--1992年 石油大学(华东)采油工程专业,学士
发表文章:
1.田树宝,赵刚,监测分析CO2驱油藏动态特性的新物质平衡方程模型,石油科学,2006.2.
2. Shubao Tian, Gang Zhao, Qi Zhang, Integrated Optimization of Horizontal Well Performance, SPE paper 79026 at 2002 SPE International Thermal Operatio and Heavy Oil Symposium and International Horizontal Well Technology Conference, Canada
3. Shubao Tian, Gang Zhao, Monitoring and Predicting CO2 Flooding Using Material Balance Equation,paper 2004-096 presented at the Petroleum Society’s 5th Canadian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Conference (55th A ual Technical Meeting), Calgary, Alberta, Canada, June 8 – 10, 2004.
4. Shubao Tian, Gang Zhao, K. Asghari,CO2 Storage during EOR Proce in the Weyburn Oil Field: Modeling and Monitoring Resul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Technologies, Vancouver, Canada, September 5-9, 2004.
5. 田树宝,张琪,高压异常压力敏感性油藏IPR曲线计算方法研究,油气采收率技术,1999.1, P33~37.
6. 孙大同,田树宝,不同井斜角油井修正 IPR曲线研究,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 P53~55.
李春兰 女 ,生于1965年10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理论与油藏工程教学与研究工作。1986年7月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开发系,获采油工程学士学位,1993年4月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获油气田开发工程硕士学位。现为石油工程教学实验室主任。 1993以来,主讲过的本科生课程有:《油层物理》、《油层物理与油藏工程基础》、《Visual Basic 6.0》,研究生课程有:《渗流物理》。本科生实验课有:《采油工程实验》、《渗流力学实验》、《油层物理实验》、《油田开发实验》。指导硕士研究生17人。近几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杨胜来 男,1961年10月生,河北省辛集市人,***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英国University of Newcastle Upon Tyne, U.K,获理学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8年博士后出站。 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田开发工程系副书记、油气田开发学科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学会会员,SPE学会会员。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油层物理与相态重点实验室成员,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CNPC)油气藏改造重点实验室成员。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本科生《油层物理》《采气工程》 《采油工程生产实习》等课程,以及研究生《高等采气工程》、《气液两相流理论》等课程。
承担和完成教育部教改项目1项,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改项目3项。主编教材《油层物理学》一部,该教材已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以及高等教育石油天然气类规划教材。 近年来,从事和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公司重点项目、横向科研项目共30余项。近5年来在国内学术刊物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2004年获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获中国石油与化工协会(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文章:
(1)异常高压气藏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其对容积法储量计算精度的影响,天然气地球科学,排名第一,2007年。
(2)异常高压气藏岩石应力敏感性实验与模型研究,天然气工业,排名第一,2005年。
(3)深层异常高压气藏压降曲线特征研究,天然气工业,排名第一,2004年。
(4)密闭取心流体饱和度误差的影响因素及修正,石油大学学报,排名第一,2004年。
(5)CO2吞吐增油机理及矿场应用效果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排名第一,2004年。
(6)影响CO2吞吐采油效果的若干因素研究,西安石油学院学报,排名第一,2002年。
E-mail:
网上评论:
综合评分: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你的评论 / 更多评论(暂时关闭)
全国高校CAI推广中心主办
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 CopyRight2004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1353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0年
国家级精品课程
课程概况
课程内容
互动交流
oid:43fff904-1290-1000-8930-b7b5f3b2d8d7
43fff904-1290-1000-8931-b7b5f3b2d8d7
W100004
相关课程
刘红兵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
张鉴益
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伊向艺
成都理工大学
李明忠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国外开放课程
南昆士兰大学
名古屋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塔夫茨大学
名古屋大学
名古屋大学
课程介绍
1.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
“采油工程”面向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开设,该专业培养具备扎实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专业知识,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生源主要来自石油行业基层生产单位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有一定工作经验,但工学矛盾突出。
2.课程定位及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注重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油气开采中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基本原理、工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技术,了解采油工程新技术及发展动向。为学生在工作中正确地选择工艺方法、进行工艺设计和动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并为解决采油工程中实际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准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3.课程建设与改革
20世纪50年代,“采油工程”作为油气开发与开采工程专业最主要的专业课就已经开设。经过50多年的课程建设和发展,尤其结合国家重点学科“油气田开发工程”的建设,该课程在国内高校同类课程中走在了前列。我校张琪教授主编的教材—《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是石油高校的通用教材,该教材系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课程组一贯重视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体系和精干的教师队伍。该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
作为我校石油主干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我校自开展***教育之初,便开设了“采油工程”课程。课程组成员依托学校学科资源优势,深入探索***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研究,普通本科教学与***教育相得益彰,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采油工程”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函授教育课程建设阶段(2000年以前),组织教师进行面授、实验教学、实践指导等,开展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研究。
(2)网络教育课程建设阶段(2000年~2005年),根据网络教学开展需求开发了包括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实验讲义等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进行教学支撑环境建设和教学体系建设。
(3)精品课程建设阶段(2005年至今),以山东省***高等教育品牌专业——石油工程建设为契机,搭建了专业网站,以教改立项的方式开展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编写了网络教育专用教材,开发了实践教学资源,搭建了课程网站,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指导单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主办单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技术支持:清华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您尚未登陆,请您先登录,如果没有帐号,请先注册。
删除互动发言
确认要删除吗?
删除互动回复
确认要删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