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成语中的成语

您现在的位置: > > >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分享于2011-04-10,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来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版权所有 2004-2011 三联阅读[3lian.com] 最佳分辨率 1024×768
Copyright www.3li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
浏览贴子
吧主: 共有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
初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乐不思蜀,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氏俘虏,问之是否想家,说:此间乐,不思蜀。形容快乐过头,忘记了老家。
2007-2-27 07:44
欢迎大家来补充
2007-2-27 07:45
60.173.14.*
很好!!!!!!!
2007-4-15 20:30
124.234.237.*
2007-5-28 20:03
221.1.227.*
哎~~~~~~~~~~~`好是好...但是我就不知怎么把它写成调查表的形式
哭挖555555555555555555~~~~~~~!!!!!!!!!!!
2007-5-29 18:58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大家有兴趣,欢迎补充.
楼上的朋友如果不会,可以把一个成语典故占一楼,只要不重复就好了.
2007-5-30 19:42
211.162.65.*
2007-6-5 20:12
222.162.225.*
形容开始一般后来非常好
2007-6-30 21:38
60.9.143.*
请问草船借箭是成语典故吗
2007-7-2 14:06
222.135.44.*
2007-8-31 15:45
125.73.36.*
太少拉,11楼的,是呀,还有三顾茅庐,桃园结义,刮骨了伤.
2007-9-1 19:24
125.121.82.*
真是太少了,请多发送一条好不好.
2007-9-15 10:12
感少···
2008-2-13 16:58
61.183.24.*
太少了, 请问草船借箭是成语典故吗
2008-4-16 19:40
回11楼和18楼
2008-4-20 19:18
220.160.38.*
我要10个啊啊啊!!!!!!
2008-4-27 09:43
121.229.123.*
一个字少'
2008-4-30 21:55
我要10个啊啊啊!!!!!!
2008-5-2 09:59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桃园结义 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 孔融让梨 割须弃袍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器宇轩昂 单刀赴会 暗渡陈仓 志大才疏 一臂之力 不出所料 五内如焚 作奸犯科 危在旦夕 廊庙之器 文思泉涌 如鱼得水 周郎顾曲 初出茅庐 七擒七纵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木牛流马 辕门射戟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危急存亡之秋 如入无人之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008-5-2 10:00
谢谢 莹2快乐 提供的资料
2008-5-3 22:42
望梅止渴
【解释】 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典故】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008-5-3 22:43
七步成诗 【解释】称人才思敏捷。
【典故】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故命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2008-5-3 22:49
三顾茅庐
【释 义】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典 故】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2008-5-3 22:50
下笔成章
【释 义】 章:文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典 故】 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2008-5-3 22:53
不知所云 【释 义】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 表示 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
【典 故】 三国蜀主刘备临终之际,将其子刘禅托付于丞相诸葛亮。亮尽力辅禅,复与东吴结盟,在内大力发展生产,操练蜀军等,使国力重振。后南征彝族酋长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自甘称臣。亮复亲率蜀军伐魏,临行前,上《出师表》,告禅治蜀良策,并示本身忠心耿耿。其表末曰:“即将远行,临表涕洒,不知所言。”
2008-5-3 22:55
今天就发这几个吧,明天继续,该睡觉了。
我想发的是有具体典故的。而不是成语和出处。比较麻烦。
2008-5-3 23:01
61.149.155.*
回复:三国联盟吧:规定-目录
2008-6-1 12:32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2008-12-11 12:48
119.36.126.*
2009-4-12 19:00
118.81.202.*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望梅止渴 桃园结义 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一亲芳泽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下笔成章 不由分说 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乘虚而入 人生如寄 仰人鼻息 伯仲之间 位极人臣 偃旗息鼓 出言不逊 初出茅庐 刮目相待 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吴下阿蒙 敝帚千金 才高八斗 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探囊取物 旦夕之危 明眸善睐 月明星稀 土崩鱼烂 妄自菲薄 孑然一生 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 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回肠荡气 三顾茅庐 舌战群雄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上房抽梯 恩威并重 乐不思蜀 得陇望蜀 三让徐州 三足鼎立 三国归晋 三气周瑜 过关斩将 桃园结义 锦囊妙计 舌战群儒 孔融让梨 割须弃袍 火烧连营 草船借箭 器宇轩昂 单刀赴会 暗渡陈仓 志大才疏 一臂之力 不出所料 五内如焚 作奸犯科 危在旦夕 廊庙之器 文思泉涌 如鱼得水 周郎顾曲 初出茅庐 七擒七纵 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 木牛流马 辕门射戟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危急存亡之秋 如入无人之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初出茅庐 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就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乐不思蜀,蜀汉后主刘禅被司马氏俘虏,问之是否想家,说:此间乐,不思蜀。形容快乐过头,忘记了老家。
2009-4-13 21:31
分享次数:
分享到:
发表回复
内 容:
用户名:
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加入会员后本吧发贴免验证码。 Ctrl+Enter快捷发表 2011 Baidu《三国演义》中的成语、诗词、歇后语、典故
(2009-05-17 12:18:56)
标签: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为了敦请他辅佐自己打江山,求贤心切,三次拜访隐居在隆中草屋里的卧龙诸葛孔明。后用次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也比喻诚心诚意的邀请或访问。
初出茅庐
诸葛亮看到天下战乱不息,百姓苦难深重,答应出山,就和刘备同回新野。此时,曹操派大军攻陷了刘表次子驻守的荆州,又来攻打刘备。刘备兵单将寡,形势危急,诸葛亮设计在博望坡伏兵,以火攻使曹军惨败。当时人们以诗赞颂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后称初次出来做事为初出茅庐,或用以比喻刚步入社会,在工作和处事方面欠缺经验。
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成语是比喻及时解救危急的好办法。
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
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鼎足三分
赤壁一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魏、蜀、五三方激烈斗争,最后却“权归司马”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所以,《三国演义》的结尾两句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射是以鼎的三足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面。
在《三国演义》里,还有“过五关斩六将”、“乌合之众”、“缓兵之计”、“死心塌地”、“虚张声势”、“步步为营”等成语,就不多说了.....
桃 园 三 结 义
捉 放 曹 操
温 酒 斩 华 雄
小 霸 王 孙 策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三 顾 茅 庐
草 船 借 箭
赤 壁 大 战
大 意 失 荆 州
火 烧 连 营
三 国 归 晋
桃 园 三 结 义
捉 放 曹
温 酒 斩 华 雄
割须断袍
青 梅 煮 酒 论 英 雄
三 顾 茅 庐
草 船 借 箭
大 意 失 荆 州
火 烧 连 营
三 国 归 晋
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
1、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2、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3、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4、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5、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6、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7、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2、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采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5、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6、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形容欣赏音乐或听歌、听戏很内行。
17、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8、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19、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1、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2、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3、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4、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5、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6、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逊(张合):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29、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0、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已投稿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后一篇:
评论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记住登录状态
昵 称:
分享到微博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验证码:
匿名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
后一篇 gt;  
 ***: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