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牧场,养兔只数的4倍是养鸡只数的9倍。这个季节能养鸡吗牧场养鸡4...

常搜资料坊:免费教育资源:http://www.cszlf.net
就要旺商城:http://ww.91www.net  
教育导航网:http://www.91www.net  万册电子图书:http://ebook.cszlf.net
  前言
  《数学益智读本》是一套供小学生开发智力的课外读物。旨在引导学生
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在加强基础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应
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书可供学有余力的小学生独立阅读,也可供教师
和家长辅导学生使用。
  当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出现了几种不正
常的现象。第一,无限拔高。教师、家长从各处搜集许多难道、偏题、怪题
让学生完成,使学生由热爱数学变成害怕数学。第二,题海战术。让学生大
量做题,不从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进行训练,使学生感到数学乏味,
不喜欢数学。第三,学生自己读书学习的机会少。教师或家长急于求成,见
题就给学生“讲”,不给学生留出读书、学习、消化、吸收知识的空间,学
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影响了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智力的开发
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第四,只重视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智力的开发。智
力开发原本是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得到发展。由于种种
原因,大多数学生被冷落,使数学智力训练成了尖子生的“专利”。这是不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数学在智力开发,提高审美情趣,培养严谨工作态度等方面有着特殊的
功能。为了解决以上提到的许多问题,特组织全省部分优秀教研员和骨干教
师编写了这套《数学益智读本》,用以引导小学生进行科学的数学智力训练。
它的特点是:一、紧扣《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的要求,
努力贴近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二、题目由易到难编排,并分成上下
两册,上册为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用,下册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用,既照顾不同
水平学生,又照顾年级区别,适用多数学生阅读;三、内容覆盖全面,有利
于学生多方面运用知识,全面增长能力;四、每题有思路研究,有解答过程,
便于学生采用独立或半独立方式思考问题,学习知识,特别有助于读书习惯
的培养。
  本套书上下册对应,都是各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第二部
分,数的计算;第三部分,几何初步知识;第四部分,代数初步知识;第五
部分,综合解答应用题;第六部分,需要加强的数学知识;第七部分,图形
欣赏。全面呈现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以知识性、趣味性、智力性相结合的
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深化知识。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所限,在内容安排和题目的编选上可能有疏漏和不
当之处,欢迎广大老师、家长、同学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编者
  1998年3月
数学益智读本
  一、数的认识
  (一)整数的认识
  1.从1开始,每隔两个数写出一个数,得到一数列:1、4、7、10、……,
问第100个数是几?
  想:根据数列的特点找出规律:
  第1个数:1
  一个3加1
  二个3加1
  第4个数:10=3×3+1三个3加1
  ……
  由上分析可知第n个数是:3×(n-1)+1。
  解:第100个数是:3×(100-1)+1=298
  答:第100个数是298。
  2.用一个数除274余8,除128余14,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想:这个数除274余8,能整除这个数的数则是(274—8);除128
余14,能整除这个数的数则是(128—14),找出能被这个数整除的两个
数的最大公约数,便是题目的***。
  266、144的最大公约数是2×19=38。
  答:这个数最大是38。
  3.小刚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437看成457,结果得到的商是432,
余数是139。正确的商和余数是多少?
  想:要求正确的商和余数,要先求出被除数,可用商和除数相乘再
加余数的方法求出被除数,再用它除以437便可得到正确的***。
  解:(432×457+139)÷437
  =(197424+139)÷437
  =197563÷437=452……39
  答:正确的商是452,余数是39。
  4.a和b分别代表被除数和除数。根据下面的两个算式,求出a、b
各是多少?
  a÷b=7……17
  a+b=257
  想:因为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即,a=7b+17,而a+b=257,故
7b+17+b=257,由此可求出b,再求出a。
  解:因为a=7b+17a+b=257
  所以7b+17+b=257
  8b=240
  b=30
  a=257-30=227
  5.大数是小数的2倍,而小数比大数的3倍少15。这两个数各是多
  想:大数是小数的2倍,大数的3倍是小数的2×3=6倍,小数比大
数的3倍少15,即小数的(6-1)倍是15。
  解:小数:15÷(2×3-1)=3
  大数:3×2=6
  答:大数是6,小数是3。
  6.21是若干个连续的奇数中最小的一个,32是若干个连续的偶数中
最大的一个数。已知奇数和偶数共9个,它们的和是241。这几个奇数和
偶数分别是多少?
  想:21是连续奇数中最小的一个,32是连续偶数中最大的一个。所
以可排列如下:
  21、23、25……
  32、30、28……
  连续奇数、偶数的差都为2,最大的偶数与最小的奇数的和为53,
23和30的和也为53,25与28的和也为53……所以,只要看这9个数
的和241里面有几个53,这样对应的数就有几组。所得的余数,是偶数,
就放在偶数列里,是奇数就放在奇数列里。再根据241是奇数,一定是
偶数个偶数与奇数个奇数的和,判定多一个奇数。
  解:21+32=53,241÷53=4……29,从21开始往后数,奇数有4
  个,再添上29,从32开始往前数,偶数有4个,这9个数分别
  是:21,23,25,27,29,32,30,28,26。
  答:奇数是21,23,25,27,29;偶数是32,30,28,26。
  1997位故可先求出1997位里面包含着几个3位,余几位,再求出所
  解:(1)求出1997位里面包含多少个3位,余几位
  1997÷3=665(个)……2位
  (2)求出所余的2位除以3的余数
  11÷3=3……2
  8.把6放在一个两位数的右边,组成的三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大
294。原来的两位数是多少?
  想:根据题意,形成的三位数比原来的两位数的10倍还大6,即比
原来的两位数多6倍还大6,也就是说,294是原来两位数的9倍还大6。
因此,得到下面的解法。
  解:(294-6)÷(10-1)
  =288÷9
  =32
  答:原来的两位数是32。
  9.甲乙丙三数和是100,甲数除以乙数,丙数除以甲数,得数都商5
余1。求乙数是多少?
  想:因甲、丙两数都与乙数有关,所以设乙数为x。根据题意可知,
甲数=5x+1,丙数=(5x+1)×5+1,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
较容易。
解:设乙数为x,甲数是5x+1,
  丙数是(5x+1)×5+1=25x+6,
  列方程,得
  5x+1+x+25x+6=100
  31x+7=100
  x=3
  答:乙数是3。
  10.一位老师把两个数交给甲,让他用减法算,又把同样的两个数交
给乙,让他用除法算。结果甲得29;乙商3差1大数不能被小数整除。
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想:根据条件“甲得29”可知大数比小数多29;又因“商3差1大
数不能被小数整除”,可知(大数+1)后正好是小数的3倍。
解:(29+1)÷(3-1)=15(小数)
  15+29=44(大数)
  答:大数是44,小数是15。
  11.甲乙丙三名学生定期到王老师家学习,分别隔3天、4天、6天
去一趟。他们三人在“五·一”这天正好都到王老师家。问下一次同时
到王老师家是几月几日?
想:甲乙丙三人每隔3天、4天、6天去一趟,也就是分别4天、5
天、7天去一趟,所以到下一次同时去的天数应是4、5、7的最小公倍数。
由此可以推出是几月几日。
解:4,5,7的最小公倍数140,140÷30=4……20。因为五月、七月、
  八月都是大月31天,20-3=17,所以下一次同时到王老师家月份
  是5+4=9,日子是17+1=18。
  答:下一次同时到王老师家是9月18日。
  12.有130个球,按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的顺序排列,最
后一个是什么颜色的球?三种颜色的球各有几个?
想:把1个红球,2个白球,3个黄球看作一组,这一组共1+2+3=6
(个)球,再根据130除以6的商和余数,判定组数和最后一个球的颜
色,并推算出各种球的个数。
解:130÷(1+2+3)=130÷6=21(组)……4(个)。由1红、2白
  确定第4个是***的。
  红球有1×21+1=22(个),
  白球有2×21+2=44(个),
  黄球有3×21+1=64(个)。
  答:最后一个是***球。红色球有22个,白色球有44个,***
  球有64个。
  13.用1—9九个自然数,依次连续不断地排列成一个一百位数:
123……9123……9……1。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
  想: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要看它各位数字的和能否被3整除。
这个一百位数是用数字1—9连续不断的排列起来的,共有11组余1,只
要求出每一组的数字之和,就能知道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
  解:100÷9=11……1,1+2+……+9=45,45×11+1=496,496不能被
  3整除。可知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
  答:这个数不能被3整除。
  14.一本书有45个页码,其中有一张被撕掉了,余下的各个页码的
和正好是1000,被撕掉的两个页码分别是多少?
  想:可求1至45个页码的和是多少,看比1000少多少,就可得被
撕掉的页码和。
  解:(1+45)×45÷2-1000
  =1035-1000
  =35
  因为被撕掉的一张纸的两个页码应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因此
  得到这两个页码应是17、18。
  答:被撕掉的两个页码分别是17、18页。
  15.有26颗棋子,甲乙两个人轮流拿。规定每次最多拿3个,最少
拿1个,并且谁拿到最后一颗为负。如果甲先拿,那么谁胜谁负?
想:一个人不论取3、2或1个,另一个取的和它相加,一定可以使
两个人每次取的总数为4。26÷4=6……2,若甲先拿一个,则剩25个,
以后不论乙怎样拿,甲再拿的棋子数一定能与乙拿的凑成4,这样最后一
个棋子必落在甲的手中。
解:甲若第一次拿1个,能够使余下的个数比4的倍数多1,则甲能
  取胜。若甲先拿2个,乙拿3个,余21,则乙胜。若甲先拿3
  个,乙拿2个,余21,则乙胜。
  16.小光和小华做猜数游戏。小光说:“我想好了一个数,如果在这
个数的后面写上6,这个数就增加600000。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
同学,你知道是多少吗?
想:所想的数的后面添6,得到的数不但比原数扩大10倍,还多出
一个6,即(600000-6)是原数的(10-1)倍。由此便可求出原数。
  解:600000-6=599994
  599994÷(10-1)=66666
  答:小光想的这个数是66666。
  17.一本科技书,第2页上有插图,以后每隔3页配一幅插图。第26
幅插图应在第几页?
想:第2页上有插图,以后每隔3页都配有一幅插图,也就是每两
幅图的页码数相差4页,第1幅图在第2页,第2幅图应在2+4页,第3
幅图应在2+4×2页,……第26幅图应在2+4×25页。
  解:2+4×25=102(页)
  答:第26幅插图应在102页。
  18.一篮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还余5个。如果把是这篮苹果个数4
倍的一大筐苹果分给6个人时,余几个苹果?
想:一篮苹果平均分给6个人余5个,一大筐苹果的个数是小筐的4
倍,分给6个人时,原来余的个数就扩大4倍是20,20个苹果再分到不
够分时,余下的数就是所求的***。
  解:5×4÷6=20÷6=3……2
  答:余2个苹果。
  19.某市开通了号码是7位数的程控***,前三位号码是623或625。
问这个城市***号码不出现重复数字的***有多少部?
  想:这个城市的***号码表示出来是:623□□□□或625□□□□。
要使每一部***号码不出现重复数字,那么0—9剩余的数字在最左边方
框可出现7个,顺次为6个,5个,4个。由此可推算出***的部数。
  解:前三位是623的***部数:
  7×6×5×4=840(部)
  前三位是623和625一共***部数:
  840×2=1680(部)
  答:这个城市不出现重复数字的***是1680部。
  (二)分数的认识
  1.已知、、是三个最简分数(A、B、C都是自然数),如果
  234
每个分数的分子都加上A,分母不变,所得到的三个新分数的和等于2
,那么C是多少?
  ABC
  想:因为、、都是最简分数,所以A只能是1。B可能是1或
2,C可能是1或3。可把这些数代入式中验证,确定B、C是多少。
  1283C+3
  121212
  ,所以:12+8+3C+3=26,得C=1。可知C=1符合题意。
  C+11
  C+11C+11
  =,所以C不是自然数,不合题意。
  可知B≠2。可确定只有A=1,B=1时C是1。
  答:C是自然数1。
  1145
  2.将六个分数、、、、、分成三组,使每组两个
  35845120921
分数的和相等,那么与分在同一组的那个分数是多少?
  想:先求出六个分数的和,然后平均分成3份,求出分成三组后每
组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从和里减去得到的就是与分在同一个组
的另一个分数。
  )÷3=
  1204
  45459
  答:与分在同一组的那个分数是。
  3.一个分数,分子、分母的和为21,分母增加19后可约成1/4,原
分数是多少?
  想:分母增加19,分子、分母的和为21+19=40,分子、分母的和
相当于分母的(1+
  ),可求出分母。
  )=40×=32
  分子:32×=8
  原分母:32-19=13
  原分数为:
  答:原分数是。
4.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某一个数,约分后是,求减去的
想:原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分子与分母的差不变,还
是136-73=63,而此分数约分是2/9,即分子、分母的比是2∶9,分母比
分子多9-2=7份,就是63。可求出此分子或分母,再求减去的数。
  解:73-(136-73)÷(9-2)×2
  =73-9×2=55
  或136-(136-73)÷(7-2)×9
  =136-9×9=55
  答:减去的数是55。
  5.将分数1/7的分子与分母同时加某个自然数,得到3/5。求此自然
想:分数1/7的分子、分母相差6,而3/5的分子、分母只差2,这
说明3/5是由一个分子、分母相差6的分数约分而得到的,因为2×3=6,
所以这个分数是3/5=3×3/5×3=9/15,再把9/15换成1+8/7+8,就可得
到结论。
  解:7-1=65-3=26÷2=3
  33×391+8
  55×3157+8
  答:分子、分母同时相加了8。
  6.有一串自然数,已知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互质,而且第一个数的
5/6恰好是第二个数的1/4,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字正好是前两个数
的和,问这串数的第1998个数被3除所得的余数是几?
想:因为第一个数×5/6=第二个数×1/4,第一个数:第二个数=1/4∶
5/6=3∶10,又两数互质,所以第一个数是3,第二个数是10,这一串数
为:3、10、13、23、36、59、95、154、249、403、652……,被3除余
数为:0、1、1、2、0、2、2、1、0、1、1、2,……,按“0、1、1、2、
0、2、2、1”循环,周期为8。
解:1998÷8=249……6,所以第1998个数被3除所得余数是249,
  周期段的第6个数即2。
  答:余数是2。
  分别去除某一个分数,所得的商都是整,这个
  285620
分数最小是几?
  n15
  =a,÷=b,
  m56
  n20
÷1=c,即:×=a,×=b,×=c,其中a、
b、c为整数。
  因为a、b、c为整数,所以m是28、56、20的最大公约数,n是5、
15、21的最小公倍数。
解:28、56和20的最大公约数m是4,5、15和21的最小公倍数n
  是105,
  =26。
  8.某班学生不足50人,在一次考试中有1/7的学生得“优”,1/3
的学生得“良”,1/2的学生得“及格”,那么有多少人不及格?
想:把全班人数看作“1”,先求出不及格人数占几分之几,1-
(++)=
  由于人数只能是整数,所以全班人数分别能被7、3、2、42整除,
可先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解:7、3、2、42的最小公倍数是42,正好符合不足50人,因
  此,全班人数是42人。不及格人数为:42×=1(人)。
  答:不及格人数是1人。
  9.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分数共有多少个?
  (1)大于1/6,并且小于1/5;
  (2)分子和分母都是质数;
  (3)分母是两位数。
  想:依据题意,由于分母是两位数,且又小于,所以分子只能是
  小于20的质数。
  ,有;
  ,有;
  ,有;
  ,有、;
  3741
  同理,当分子为11、13、17、19时,
  1719
  有、、、、、、。
  9797
  77111
  答:符合条件的有13个,分别是:、、、、、、
  111729371459
11131313171719
、、、、、、。
61677173899797
  10.在下面的四个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哪个算式:
  )×30
  2429
  )×50
  4147
  想:原式不能直接比较,可每个算式括号内的两个分数与括号外的
整数相乘,都可提出整数2,再比较后面的分数部分。
  1719
  5157
  429
  3687
  3137
  4147
  根据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容易看出:(3)
的得数比其余三个的得数大,即(+
  )×40的得数最大。
  3137
答:得数最大的算式是:(+
  )×40。
  3137
  AB17
  =,那么A+B的和是
  11333
  AB17
  =中,分母11和3是互质数,抓住这一特征,先将
  11333
  3A11B3A+11B17
+通分,然后得+
  =,可求出A、B各
是多少。
解:3A+11B=17,由于A、B都是自然数,经试算得出,A=2,B=1,
  A+B=2+1=3
  答:A+B的和是3。
  11111
  12.求++++的和的整数部分是多少?
  34567
  想:本题不计算结果,只判断结果的整数部分,算式中的5个数1/3
最大,因此,如果把5个数都看作1/3,结果一定大于原结果,由此可作
出判断。
  1111111111
  +++<++++=
  3456733333
  ×5=1
  原式结果一定小于1,故整数部分为1。
  (三)小数的认识
  1.从5元、2元、1元、1元、5角、2角、2角、2角、1角的人民
币里拿出7.6元,有几种拿法?
  想:7.6元是7元和6角组成的,在所给的人民币里,7元的拿法有
5元+2元和5元+1元+1元两种,6角拿法有5角+1角和2角+2角+2角
两种,所以7.6元共有4种拿法。
  解:有4种拿法:
  5元+2元+5角+1角;
  5元+2元+2角+2角+2角;
  5元+1元+1元+2角+2角+2角;
  5元+1元+1元+5角+1角。
  2.由0、1、2三个数字组成的小数,最多能写几个?
  想:先排出所有的三位数,再点上小数点,再排除不符合条件的。
解:将0、1、2三个数字排列可有六种情况:210201120102021012,
  在每种排列情况的第一个数字、第二个数字后面分别点上小数
  点,可得2.1021.02.0120.11.2012.01.0210.20.212.10.12
  1.2十二个小数,其中2.1和1.2不是由0、1、2三个数字组成
  的小数,应排除。
  答:由0、1、2三个数字最多能组成10个小数。
  3.用5、0、7、6四个数字最多能写出几个不读出零的小数?
  想:要使小数中的零不读出来,零只能在整数部分的个位,当小数
部分只有一位时,是□□0.□的形式,当小数部分有两位时是□0.□□
的形式,其中每一种形式可写6个,共可写12个小数。
解:用5、6、7、0四个数字组成的不读出零的小数有:760.5,670.5,
  750.6,570.6,650.7,560.7,50.76,50.67,60.75,60.57,
  70.65,70.56共12个。
  4.用6、7、8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的小数中,个位上的数比百分
位上的数小的是哪几个?
  想:题目要求我们用6、7、8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并且要
含有百分位,这样的小数整数部分只能是一位数。
解:共能组成六个小数:6.78,6.87,7.86,7.68,8.67,8.76。
  从中可以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小数:6.78,6.87,7.68。
  答:符合条件的数是:6.78,6.87,7.68。
  5.用3、4、5、0四个数字组成的小于1和大于5,而小数部分都是
三位的小数一共有多少个?
  想:小于1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整数部分只能是零;大于5
而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整数部分只能是5。根据这两个条件先排出小
数,便得到一共的个数。
解:小于1的小数:0.345,0.354,0.453,0.435,0.534,0.543。
  大于5的小数:5.034,5.043,5.304,5.340,5.430,5.403。
  6+6=12(个)
  答:符合条件的小数共有12个。
  6.用0、1、2、3和小数点组成的小数中,零不读出来又小于30,而
且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有几个?
  想:由小数部分是两位可知整数部分也是两位,因为零不读出来,
所以零只能在个位上。小于30的小数只能是10点几和20点几,小数部
分由2、3组合或1、3组合可得。
  解:符合条件的小数是:
  10.23,10.32,20.13,20.31。一共4个。
  答:符合条件的小数有4个。
  7.四人步行,速度分别是每小时4千米、3.95千米、4.25千米、4.5
千米。已知甲比丁快,但比丙慢,丁比乙慢,甲比乙快。那么,甲、乙、
丙、丁四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想:要想确定甲、乙、丙、丁四人的速度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把
四人的速度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来,然后与四个数据一
一对应即可得到结果。
解:由甲比丁快但比丙慢可知:丙>甲>丁,又知丁比乙慢,甲比
  乙快可得乙介于甲、丁之间,即:丙>甲>乙>丁。与具体数
  量对应是4.5千米>4.25千米>4千米>3.95千米。
答:甲的速度是4.25千米,乙的速度是4千米,丙的速度是4.5千
  米,丁的速度是3.95千米。
  8.a、b、c、d四人的体重分别是36.5千克、45.8千克、38.5千克、
42千克中的一个。已知a比d重,但比c轻。d比b轻,a比b重。问:
a、b、c、d四人的体重分别是多少千克?
  想:把四人的体重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然后一
一对应得到结果。
解:用a→d表示a比d重,d比a轻。根据题义可得右图。由图可
  知c>a>b>d。从而得到c的体重是45.8千克,a的体重是42
  千克,b的体重是38.5千克,d的体重是36.5千克。
  答:a的体重是42千克,b的体重是38.5千克,c的体重是45.8
  千克,d的体重是36.5千克。
  9.在3.79392的某一数字上再添上一个小圆点,使新产生的循环小数
尽可能的大。这个圆点应点在哪个数字的上面?
  想:根据循环小数的特点和循环节的作用推想。
  解:要使新产生的循环小数尽可能大,必须使小数点后第六位上的
  数尽可能大,即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尽可能大,所以这个小圆
  点应点在数字9上,有两个9,应选哪一个呢?同理,必须使
  循环节的第二个数字尽可能大,所以应点在第一个9上。
     答:3.79392就是所要求的新的循环小数。
     10.现有循环小数1.10010203,移动前一个小圆点,使新的循环小数
尽可能小,这个新的循环小数是多少?
  想:根据循环小数的特点和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推想。
解:左边的数字尽可能小,则该小数就越小。而0是最小的数,因
  此,新的小数是1.10010203。
  答:这个循环小数是1.10010203。
  11.在0.3和0.75之间,以20为分母的最简分数有多少个?
  615
  想:先把0.3和0.75写成以20为分母的分数和,然后写出分
  2020
母是20的所有分数,从中找出符合条件的分数。
  615
  解:0.3和0.75写成以20为分母的分数是和。20为分母的分数
  2020
  91011121314
  有、、、、、、、。比较知:在
  2020202020202020
  791113
  0.3和0.75之间以20为分母的最简分数有4个:、、、。
  20202020
  答:符合条件的分数有4个。
  12.小数2.32123212321……小数点右边第80位数字是几?
  想:小数部分是3212四个数字循环,求出80除以4的余数,然后
根据余数对应看数字是几。
解:80÷4=20,没有余数,即第80位数字为3212的最后一个数字2。
  答:第80位数字是2。
  想:数a有1999位小数,数b有2000位小数,小数加减时,应把
小数点对齐。小数乘、除时,要注意积和商的小数位数。
  二数的计算
  (一)简算
  1.356-23-73-27-7=?
  想:一个数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中有几个能凑成整十、整百……
的数,可把它们先相加成整十、整百数后再减。
  解:356-23-73-27-7
  =356-(23+7)-(73+27)
  =356-30-100
  =226
  2.(125+219+276)-(75+119+176)=?
  想: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去括号或添括号性质。若干个数的和减去若
干个数的和,可以从第一个括号里的各个加数,分别减去第二个括号里
的不比它大的各个加数,然后把所得的各个差相加。
  解:(125+219+276)-(75+119+176)
  =125+219+276-75-119-176
  =(125-75)+(219-119)+(276-176)
  =50+100+100
  =250
  3.12.5×0.76×0.4×8×2.5=?
  想: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两个因数的积是整十、整百……的数,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求出它们的积,再与其它数相乘。
  解:12.5×0.76×0.4×8×2.5
  =(12.5×8)×(2.5×0.4)×0.76
  =76
  4.3.14×6.5+2.5×3.14+3.14=?
  想:把最后一步加3.14看成“3.14×1”,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
  解:3.14×6.5+2.5×3.14+3.14
  =3.14×(6.5+2.5+1)
  =31.4
  5.72×11=?
  46×11=?
  68×11=?
  想:两位数乘以11,它们的积等于在这个数的十位和个位数字中间
添上这两个数字的和(如果这个和大于10,那么就在十位数字上相加,
满十要进位)。
  解:72×11=792(7+2=9)
  46×11=506(4+6=10)
  68×11=748(6+8=14)
  6.61×81=?
  想:末位是1的两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首位数相乘,然后在所
得的结果后边添上两个首位数的和(和满十时要进位),最后再在后边
添上1。
  解:61×81=48×100+14×10+1=4941
  7.74×76=?
  243×247=?
  想:两个首位数相同,末位数和为十的两位数相乘,可以先把首位
数乘以比它大1的数,然后再在所得的结果后边添上两个末位数的积。
此法也可以推广到两个三位数。
  解:74×76=(7×8)×100+4×6=5624
  243×247=(24×25)×100+3×7=60021
  8.16×18=?
  想:两个首位是1的两位数相乘,可以把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的末
位数,将所得的结果乘以10,再加上两个末位数的积。
  解:16×18=(16+8)×10+6×8=240+48=288
  9.652=?
  想:个位数后是5的两位数的平方,等于十位数乘以比十位数大1
的数,结果放在百位(满10向前位进1),再加25。
  解:652=(6×7)×100+25=4200+25=4225
  10.5×19.96+16×1.996+0.34×199.6=?
  想:先根据积不变的规律变化其中两个因式,再定用乘法分配律进
行简算。因此,可得下面的解法。
  解:5×19.96+16×1.996+0.34×199.6
  =5×19.96+1.6×19.96+3.4×19.96
  =19.96×(5+1.6+3.4)
  =199.6
  11.1.25×5.6+2.25×3.6=?
  想:先把5.6***成0.7×8,把2.25***成为0.25×9,3.6***
成0.9×4,然后再用交换律和结合律简算。
  解:1.25×5.6+2.25×3.6
  =1.25×8×0.7+0.25×9×0.9×4
  =1.25×8×0.7+0.25×4×9×0.9
  =10×0.7+8.1
  =15.1
  12.1×17.6+3.6÷+2.64×12.5=?
  想:此题把分数化成小数,把除法变成乘法,再把相同的因数提出
来,用乘法分配律方法简算。
  ×17.6+3.6÷+2.64×12.5
  =17.6×1.25+36×1.25+26.4×1.25
  =1.25×(17.6+36+26.4)
  =1.25×80
  =100
  13.969696×999999÷323232÷33333=?
  想:根据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性质,在乘除混合运算中,改变运算顺
序计算简便,因此,可得下面解法:运用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
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解:969696×999999÷323232÷333333
  ×999999×
  333333
  =3×3
  14.1999+999×999=?
  想:把1999***成1000+999运用乘法分配律把999作为公因数提
出来,再用一次乘法分配律简算。
解:1999+999×999=1000+999+999×999=1000+(1+999)×999=1000+1000
×999=1000×(1+999)=1000000
  1996
  =?
  1997
  1996
  这个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简
  1997
  1996
  解:1996÷1996
  1997
  16.999×99×9=?
  想:先把99***成1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再把9***成
10-1,再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解:999×99×9
  =(1000-1)×99×9
  =(99000-99)×9
  =98901×(10-1)
  =989010-98901
  =890109
  想:根据减法的性质,一个数分别减去若干个数,等于这个数依次
减去若干个数的和,再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因此可得下面的解法:
  =1996-(199+……+199)
  =1996-199×9
  =1996-199×(10-1)
  =1996-1990+199
  =205
  18.333÷37×=?
  111
  ”,
  112
把“÷37”变成“×”,这样计算简便。
  ÷37×
  156
  561
  954
  19.789×456456-456×789789=?
  想:把456456***成456×1001,把789789***成789×1001,这
样此题就简单了。
  解:789×456456-456×789789
  =789×456×1001-456×789×1001
  796+796×795
  =?
  796×976-180
  想:把976***成796+180,把795***成796-1,乘得的积再约
  796+976×795
  解:
  796×976-180
  796+(796+180)×(796-1)
  796×(796+180)-180
  796+796×796+796×180-796-180
  796×796+796×180-180
  796×796-796×180-180
  796×796-796×180-180
  (二)巧算
  997997
  ×999=?
  998998
  想: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计算出减数的结果使之与被减数相同,此题
可口算得出结果。
  997997
  ×999
  998998
  997997
  ×999
  998998
  997997
  ×(998+1)
  998998
  )×ΛΛ
  )=?
  想:利用乘法交换律,分别算出式中是和的因数的积及是差的因数
的积,然后再把这两个积相乘,即可得出结果。
  )×ΛΛ
  )×
  =50×
  3.3×2345+5555÷+654.3×36=?
  256
  ×2345+6543×3.6可
  256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5555÷可转化为5555×,约简成11
11×8×32/5,进而化简为8888×6.4,使计算简便。
  解:3×2345+5555÷+654.3×36
  256
  256
  =3×2345+6543×3.6+5555×
  =3.6×8888+8888×6.4
  =8888×3.6+6.4
  =8888×10
  =88880
  4.(1+)+(1+×2)+(1+×3)+ΛΛ+
  (1+×10)+(1+×11)=?
  想:先把算式中的小括号全部去掉,然后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及乘法分配律即可进行简算。
  )+(1+×2)+(1+×3)+ΛΛ+
  (1+×10)+(1+×11)
  ×10+1+×11
  ×3+ΛΛ+
  ×10+×11)
  =11+×66
  =25
  5.(2000-1)+(1999-2)+(1998-3)+……+(1002-999)+(1001-1000)
  想:先把小括号里的结果算出来,可知它们的差是1999、1997、
1995、……、3、1。由1~2000有2000个自然数,其中有1000个奇数
看出,1+1999=3+1997=5+1995=……=2000,这样搭配的数共有(1000÷2)
对,因此,可得下面的解法。
  解:(2000-1)+(1999-2)+(1998-3)+……
  +(1002-999)+(1001-1000)
  =1999+1997+1995+……+3+1
  =(1+1999)×(1000÷2)
  =2000×500
  =1000000
  10×10
  =?
  想:观察每个括号差式中减数的结构规律可知所求的积式***有9
个因数,其数值依次为3/4、8/9、……、99/100,可按分数乘法的法则
进行计算。
  10×10
  =××××××××
  6481100
  3×8×15×24×35×48×63×80×99
  4×9×16×25×36×49×64×81×100
  267+1230133894
  8940133124-627
  想:如果把分母中的894×124与分子中的123×894变成相同的乘
积形式,则便于约分。因此,可把894×124变成894×123+894,这样分
子分母可以直接约分,使计算简便。
  267+1230133894
  解:
  894×124-627
  267+123×894
  894×123+894-627
  267+123×894
  894×123+267
  8.49÷7777772=?
  想:先将除法算式转为分数形式,再根据数的***和组成的知识,
把分子和分母均改写成因数相乘的形式。约分化简后,再由1
  =1,11=
121,111=12321,1111=1234321类推,111111
  =12345654321.就容易求得
最后得数。
解:49÷7777772
  7777772
  7×7
  777777×777777
  1×1
  111111×111111
  12345654321
9.根据1+2+1=22=4,1+2+3+2+1=32=9,1+2+3+4+
3+2+1=42=16,1+2+3+4+5+4+3+2+1=52=25四式的
计算规律,求:1+2+3+……+1998+1999+1998+……+3+2+
1的和。
  想:由前四式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所求的和正好等于中间一个加
数(最大的一个加数)的平方。故得下面的解法。
  解:1+2+3+……+1998+1999+1998+……+3+2+1
  =19992
  =3999001
  1+2+3+4+5+6+7+8+7+6+5+4+3+2+1
  88888888×88888888
  想:首先将题中的分子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转化为加数都是8
的加法,进而改写成乘积的形式,然后约分使计算简便。
  解:1+2+3+4+5+6+7+8+7+6+5+4+3+2+1
  88888888×88888888
  (1+7)+(1+7)+(6+2)+(3+5)+(5+3)+(4+4)+8
  88888888×88888888
  8×8
  88888888×88888888
  123456787654321
  1×2×4+2×4×8+ΛΛ1998×3996×7992
  11.
  1×3×9+2×6×18+ΛΛ+1998×5994×17982
  想:原式分子可***成1×2×4+(1×2)×(2×2)×(4×2)+……
+(1×1998)×(2×1998)×(4×1998),进而转化为1×2×4×(1+2
×2×2+……+1998×1998×1998)。同样道理分母***后转化为:1×3
×9×(1+2×2×2+……+1998×1998×1998)而后进行约分,计算非常
  1×2×4+2×4×8+ΛΛ1998×3996×7992
  解:
  1×3×9+2×6×18+ΛΛ+1998×5994×17982
  1×2×4×(1+2×2×2ΛΛ+1998×1998×1998)
  1×3×9×(1+2×2×3+ΛΛ+1998×1998×1998)
  ×9)+
  (3-×7)+(7-×11)=?
  想:整体观察式题特点,开括号,重新恰当分组,便使计算简便。
  )+(9-×5)+(1-×3)+
  (5-×9)+(3-×7)+(7-×11)
  =(11+9+1+5+3+7)-×(1+5+3+9+7+11)
  =(1-)×(1+3+5+7+9+11)
  ×36
  =25
  13.1994+1993-1992-1991+1990+1989-1988-1987+……+10+9-8-
7+6+5-4-3+2+1=?
  想:观察此题可以看出,题中每4个数的运算结果都是4,共有1994
÷4=498(组)……2,所余的2个数的和是2+1=3。此题可用下面的方法
  解:1994+1993-1992-1991+1990+1989-1988-1987+……+10+9-8-
  7+6+5-4-3+2+1
  =4×(1994÷2)+(2+1)
  =4×498+3
  =1992+3
  =1995
  =?
  想:此题是以41作分母的所有真分数求和的式题,真分数的个数是
分母减一。从首尾向中间数,总是两两相对的数和为1。因此可用“个数
折半”的方法巧算分数加法。
  ++……+
  41-1
  =20
  111111
  15.+++++=?
  2612203042
  想:题中分数的分子均为1,分母是两个连续自然数之积,即:1×2、
2×3、3×4、……6×7。像这类形式的分数可以***成两
个分数之差,如=
  =-。这样,把每个分数作恒等变形之
  123×434
后,可使计算简便。
  111111
  ++++
  2612203042
  1×22×33×44×55×66×7
  =(1-)+(-)+(-)+(-)+
  (-)+(-)
  11111111111
  =1-+-+-+-+-+-
  22334455667
  =1-
  =?
1×33×55×7
  11×13
  想:这是一道求分子为1,分母是两个连续奇数的积的分数的和的题
目。关键是把一个分数***成两个分数相减的形式,从而消去许多分数
使计算简便。
  +……+
  11×13
  2226
  2226
  226
  )-
  11121314
  )=?
  111213
  1111
  ++分别出现□两次,如果用字
  11121311121314
母a、b分别表示这两个算式就很容易计算出结果。
  1111
  =b,代入原式得:
  11121314
  1111
  ++)-
  11121314
  111
  +)
  111213
  =(+a)×b-(+b)×a
  =b+ab-a-ab
  ×(b-a)
  11111
  ++---)
  11121314111213
  ×=
  1014140
  19+3-5.22
  1993×0.41.6
  19-6+5.22
  想:这是一道复杂的计算题,先看被除式这个繁分数,如果分子中
的3-5.22与分母中的5.22-6
  相等,则被除数为1。这里,则被除
数为1。这里,3
  -5.22=
5.22-6。再看除式中数据的特征,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使第一
个加数的分母变为1995,再把1.6写成2×0.8,使计算简便。
  19+3-5.22
  1993×0.41.6
  19-6+5.22
  19+3-5.22
  1993×0.4×22×0.8
  19+5.22-6
  0.8×1993+2
  =1÷
  1995
  =1÷0.8
  =1.25
  19.1×2×3×4×5……×99×100的积的末尾有多少个0?
  想:因为2×5=10,这样含有一个2和一个5,乘积末尾就会有一个
0。因此,只要观察这100个因数中一共含有多少个2和5。又知,在这
100个因数中,含2个的数一定多于5的个数,所以只需知道乘积中含有
5的个数,就可知积的末尾连续0的个数。
  解:这100个因数中是5的倍数的有5、10、15……95、100共有20
  个,其中25、50、75、100又是25的倍数,各有两个5。所以乘
  积***有5的个数是20+4=24(个)。因此,乘积的末尾共有24
  个连续的0。
  (三)巧妙填数
  1.把2、3、4、5、6、7各数字分别填在下面的□里,使组成的减法
算式得的差最大。
  □□□
  -□□□
  想:要使组成的两个三位数的差最大,被减数应取较大的三个数,
百位数为最大数,十位、个位其次。减数应取较小的三个数,百位数为
最小,十位、个位其次。
  解:被减数为765,减数为234,差最大是531。
  765
  -234
  531
  2.把1~9这九个数字填入下面算式的九个方框中(每个数字只用一
次),使三个三位数相乘的积最小。□□□×□□□×□□□=()
  想:要使乘积最小,就要使三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最小,十位数字
较小,依次为个位数字。
  解:三个三位数的百位数字应为:1、2、3,十位数字应为:4、5、
  6,个位数为:7、8、9,至于这三个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
  个位数字如何搭配,经验证为:147×258×369的积最小为
  13994694。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3-□×4)×15-10=5
  想:依据运算顺序,用逆推法逐步推想。
  解:(13-□×4)×15-10=5
  (13-□×4)×15=15
  13-□×4=1
  □×4=13-1
  □×4=12
  □=3
  4.算式中的字母A表示数字几?
  ×7A
  6396
  想:从算式看,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由2与A相乘积
个位数是6,确定A可能是几。然后再验证。因此,可得下面解法。
  解:由上述分析可知,2与A相乘的积的个位数是6,可得A表示3
  或8。(因为32×73≠6396,又因为A×7最高位是63,确定A
  可能是8或9,可确定A=8,而82×78=6396,所以可以确定A
  表示8。
  5.下面乘法算式中,每个字母表示一个不同的数字,请写出原式。
  想:根据一位数乘多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逐步推理,易知***。因
此,可得下面解法。
  解:两个相同数字相乘积为1,即H×H=1只有两种情况:1×1或9
  ×9,显然H=1不符合要求,确定H=9。要使9×G+8的个位数字
  是1,9×G的个位数字是3,从而得出G=7。
  以同样方法类推,可知“F=6,E=5,D=4,C=3,B=2,A=1”即原式
  6.在下面算式中的框里填上适当数,使算式成立。
  想:从算式上看,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从积的个位数
字是1入手,即可得解。
  解:因为b×a=□1,所以只有3×7或9×9经试算9×9不成立,只
  有:
  7.在方框里填上连续五个自然数。
  □+□+□+□+□=25
  想:本题根据自然数的特征来解,因此可得下列解法。
  解:设中间一个自然数为n,那么这五个连续自然数为:n-2,n-1,
  n,n+1,n+2,
  则:n-2+n-1+n+n+1+n+2=25
  5n=25
  n=5
  所以:3+4+5+6+7=25
  8.填□。
  □□×□□=7821
  想:从算式上看7821是两个两位数相乘的积,把7821***质因数
即可。因此,可得下列解法。
  解:因为7821=2×17×23所以,一组数为:2×17=34和23另一组
  数为:2×23=46和17。
  9.12□4×16的结果是9的倍数,□应该是几?
  想:由于两个因数的积是9的倍数,而16又不能被9整除,所以被
乘数12□4必能被9整除,根据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征,可推出***。
  解:由以上分析可知,12□4要能被9整除各位数字的和能被9整除,
  则□=2。
  10.在□中填上适当的数,使下面这个数是五位数中75的倍数中的
最大的一个。3□6□5
  想:本题根据一个数能被75整除,必须能被3和25整除推想。
  解:这个五位数能被75整除,必能被25和3整除。又因为这个数
  末位数是5,所以它的末两位数只能为25或75,当末两位数是
  25时,因为这个数要能被3整除,所以它的各位数字之和能被
  3整除,经验证,它的千位数上只能是2、5、8,而这些五位数
  最大的一个是38625。同理末位数为75时,最大的五位数为
  39675。因而满足条件的最大的一个是39675。
  11.下面三个式子的和、差、商相加的和是11,x表示什么数?
  想:由加法、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可知x+x=2x,x-x=0,x÷x=1,
再根据和、差、商相加的和是11,即可得出x的值。
  解:因为x+x=2x
  x-x=0
  x÷x=1
  又因为2x+0+1=11
  2x=10
  x=5
  所以x表示5。
  12.下面的两个算式中,当△和□各表示多少时,等式才成立?
  △÷□=15……4(1)
  △+□=196(2)
  想:根据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用代换法解,因此,可得
下列解法。
  解:因为:被除数=商×除数+余数即:
  由(1)得△=15×□+4(3)
  把(3)代入(2)得:
  15×□+4+□=196
  16×□=196-4
  16×□=192
  □=12
  把□=12代入(2)得:
  △+12=196
  △=184
  1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300÷□=a……d262÷□=c……d205÷□
=b……d(a、b、c分别为商,d为余数)
  想:因为一个自然数分别除两个整数时,如果余数相同,那么这个
自然数一定能整除这两个整数之差,因此,所求数应为两个差的公约数。
  解:由分析可知:300-262=38,262-205=57。而38与57的公约数
  有1和19,并且只有19分别除300、262、205时有相同的余数。
  所以,所求数是19。
  14.将1~7这七个数字分别填在○内,使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等于
  想:根据题意,可把中间填上7,然后每两数一组凑7,便可填出此
  解:中间填7。剩下的6个数分组凑7。
  1+6=72+5=73+4=7
  然后分组填在同一直线上的圆圈内。
  15.在除法竖式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想:应从商3入手来判断除数是几,判断除数是几时运用排除法,
逐步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除数,即可确定除数。
  解:因为“4□÷1□”正好商3而没有余数。而10、11、12、13、
  17、18、19乘以3都不可能等于“4□”。所以除数只能是14、
  15、16三种可能。如果除数是14,因为“9□÷1□”余数为4,
  14×6+4=88,14×7+4=102,都不是“9□”,所以除数不是14,
  又根据16×5+4=84,16×6+4=100可知除数也不能是16。所以,
  推知:除数是15,即:
  三几何初步知识
  (一)图形的认识
  1.下面几个图形中,有一个与其他的图形不同。请用波线标出来。
  想:前三个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只有第四个图形是由曲线围成
的,应把它标出来。
  解:
  2.下面几个图形中,有一个与其他图形不同。请用波线标出来。
  想:前三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第四个图形是立体图形,应把它标
  解:
  3.在一张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它
的直径应该是多少?
  想:在这张纸上画最大的圆,圆周应完全贴近长方形纸相邻的三个
边。由此看出,它的直径就是长方形纸的宽。
  解:画图如下:
  答:圆的直径是5厘米。
  4.有两只蚂蚁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点出发向B点爬行(如图),
一只沿大圆弧爬,另一只沿三个小圆弧爬。哪一只先爬到B点?
  想:由题意可知,此题就是比较大圆弧和三个小圆弧的长短,因此
想办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然后比较就可以了。
解:设小半圆弧直径为d,三个小半圆弧的总长是:πd/2×=3πd/2;
  大半圆弧的直径为3d,它的长度是:
  π·3d/2=3πd/2;
  因为3πd/2=3πd/2,说明两条路同样长。
  答:两只蚂蚁同时到达B点。
  5.一个三角形最小的一个角是45°,这个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三角
  想:先假定有一个角与这个角同样大,看出现什么情况,然后推倒
这个假定就会得出结论。
  解:假定在这个三角形中还有一个角是45°,这个三角形恰好是直
  角三角形。但条件是另一个角大于45°,那么第三个角肯定不
  够90°。因此,这个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6.一个扇形的半径是r厘米,圆心角是90°,它的周长是多少?(用
字母表示)
  想:它的周长应包括1/4圆弧和两条半径。
  解:2πr/4+2r=πr/2+2r=(1/2π+2)·r
  答:它的周长是(1/2π+2)·r厘米。
  7.一个长方体截成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每个正方体的棱长之
和是24厘米,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多少厘米?
  想: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是相等的,都等于截成的正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高相当于2个截成的正方体的棱长,由此可推算出长方体棱长
  解:截成正方体棱长:
  24÷12=2(厘米)
  长方体的长:
  2×2=4(厘米)
  长方体棱长之和:
  2×8+4×4=16+16=32(厘米)
  答:长方体棱长之和是32厘米。
  8.有一个正方体木料棱长是40厘米,要镟出一个最大的圆柱形模
具,模具的体积是多少?
  想:圆柱模具的底面直径是40厘米,高也是40厘米,由此便可求
出它的体积。
  解:圆柱模具的底面积:
  3.14×(40/2)2=3.14×400=1256(平方厘米)
  圆柱模具的体积:
  1256×40=50240(立方厘米)
  答:圆柱形模具的体积是50240立方厘米。
  9.一个圆锥形模具,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6分米。沿高竖
直锯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两部分。表面积增加多少?
  想:锯开后,增加两个三角形的面,只要求出这两个面的面积和,
问题即可解决。
  解:锯开三角形面的底:
  12.56÷3.14=4(分米)
  锯开三角形面的面积:
  4×6÷2=12(平方分米)
  增加的面积:
  12×2=24(平方分米)
  答:表面积增加24平方分米。
  10.一个正方体木块,六个面上分别写着A、B、C、D、E、F,从三个
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如下图。这个正方体木块每两个相对的面上的字母
怎样相对?
  (3)
  想:通过观察图中标出的字母,可以用排除法根据相邻的关系推出
相对的字母。
解:由(2)(3)图可以看出A的对面不是B、C、D、F,只能是E,
  由(1)(2)图可看出D的对面不是A、C、E、F,只能是B。
  同样由(1)(3)可知,C的对面是F。
  答:字母A和E相对,B和D相对,C和F相对。
  11.下图中有四个正方体,只有一个是用右边的纸片折叠而成的,请
指出是哪一个?
  想:在右面的展开图中,由于△与·在一条直线上且与o有边相连,
所以折叠后△与·处于相对的面的位置。又根据展开图的特点可以看出,
从任一顶点观察必能且只能看到△与·其中一个,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排
除法找出***。
解:展开图折叠后,从一个顶点不可以同时看到△o·三个面,故排
  除A。又因为△与·是相对的面,不会相邻,故排除B,最后,
  不论从哪个顶点观察都可看到△或·中的一个,而C没有,故
  排除C,所以只有D符合要求,因此,用右边的纸片可以折成正
  方体D。
  12.右图由六个正方形组成,将它们折叠可以组成一个正方体,正方
体的表面编数码为1、2、3、4、5和6。有3个面上的数字漏写了。如果
每一对面上的数相对的和都是7,求K的值。
  想:想象一下折叠成的正方体,如果K处于上面的话,3正好与K
相对处在下底面。
  解:K=7-3=4
  答:K=4。
  13.如图所示,一个正方体从每个顶点处被切掉了相同的一块,得到
一个新的立体图形,这个图形共有多少条棱?
  想:正方体原有12条棱,每切掉一块就增加3条棱,每个顶点处都
切掉一块,一共切掉8块。由此可推算出总条数。
  解:12+3×8=12+24=36(条)
  答:这个图形共有36条棱。
  14.用红、黄、蓝、白、黑、绿六种颜色分别涂在相同的小正方体木
块的六个面上,每个小正方体木块的涂色方式完全一样。现在用四块拼
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模型(如图)。红面对着什么面?黄面对着什么面?
黑面对着什么面?
  想:应从图中出现最多的红面入手从红面的四个邻面,可推出它的
对面。然后,再分析黄面的邻面,推出对面。最后,确定黑面的对面。
解:由红面的邻面是黄、黑、白、蓝四色面,可推知它的对面是绿
  面。由黄面的邻面是红、黑、白三色面,又不可能对绿面,可推
  知对着蓝面。最后确定黑面一定对着白面。
  答:红面对绿面,黄面对蓝面,黑面对白面。
15.下面图形中的正方形大小都一样,哪一个可以拼成一个正方体?
  解:可依图裁出纸样,经实际操作可知图(1)能拼成一个正方体。
  答:图(1)能拼成一个正方体。
  (二)数图形
  1.右图***有多少个点子?
  想:直接数点子太难,可把这个六角星形的图形***为一个大平行
四边形和四个小三角形(如右图),就很容易数出点子的个数。
  解:大平行四边形中点子的个数:
  5×5=25(个)
  四个小三角形点子的个数:
  3×4=12(个)
  点子的总个数:
  25+12=37(个)
  答:共有37个点子。
  2.下图是一个正方形钉子板的示意图,16个黑点子表示16颗钉子,
以这些点为顶点,用皮筋围正方形,一共可以围成多少个大大小小的正
  想:先按数线段的方法,用边长所含最短线段的几种情况,算出正
正当当放置的正方形个数。再数斜着围成的正方形个数。
  解:平正放置的正方形个数:
  9+4+1=14(个)
  倾斜放置的正方形个数:
  4+2=6(个)
  一共含有正方形个数:
  14+6=20(个)
  答:一共可以围成大大小小20个正方形。
  3.图中有几种几何图形?各有多少个?
  想:先分清有几种几何图形,再按基本的数图形的方法数出各自的
  解:图中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三角形个数:
  单个三角形个数十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个数=8+2=10
  (个)
  平行四边形个数:
  两个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个数十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平行四
边形个数=10+4=14(个)
  梯形的个数:
  三个小三角形组成梯形个数十五个小三角形组成梯形个数十最
  大梯形个数=10+1+1=12(个)
  答:图中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三种几何图形,它们分别
  有10个、14个和12个。
  4.下图中含有☆的长方形有多少个?
  想:为了不重复不遗漏,可由小到大,由内向外数。
解:中间竖着数4个,中间横着数3个,拐角数4个,上下左右各
  大半部的4个,最大的1个。
  合起来是4+3+4+4+1=16(个)。
  答:符合条件的长方形有16个。
  5.右图是由九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
  (1)图中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有几个?
  (2)图中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有几个?
  想:利用等底等高面积相等的道理,分类进行观察。
  解: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有4个。
  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三角形有10个。
  6.下图,BC与AD平行,BD与AE平行,AB与EC平行。找出与三角
形AB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想:找与三角形AB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也就是找与三角形ABC等
底等高的三角形。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应充分利用三组平行线的条件
解:三角形BDC与三角形ABC同底等高,三角形AEB与三角形ABC
  同底等高,三角形AED与三角形AEB同底等高,三角形BDC、
  AEB、AED符合要求。
  答:三角形BDC、AEB、AED与三角形ABC面积相等。
  7.下图中,大正方形是由9个面积相等的小正方形组成。以不在同
一直线上的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这些三角形中有多少个与阴影三角形
面积相等?
  想:找与阴影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实际就是找与它等底等高的三角
形。为了方便,可分不同类型进行研究。
解:把大正方形边长看作3,小正方形边长就是1,那么阴影三角形
  面积为3个面积单位。
  (1)边长是2,高是3的三角形个数:
  4×2×4=32(个)
  (2)边长是3,高是2,与(1)重复的不计入,个数是:
  8×2=16(个)
  合起来是:32+16=48(个)
  答:有48个三角形与阴影三角形面积相等。
  8.下图是一个棋盘,将一个白子和一个黑子放在棋盘线交叉点上,
但不能在同一条棋盘线上,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
  想:黑子确定一个位置,白子就有6个不同的放法。而黑子总共有
12个不同的位置,由此,便可推算出一共的放法。
  解:12×6=72(种)
  答:共有72种不同的放法。
  9.下图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
  想:由外向里,从第二个和第四个正方形中数长方形个数。仍从第
二和第四个正方形中数正方形个数,并加上四层的正方形。由内两层正
方形和外两层正方形数三角形个数,再加上二、三两层正方形形成的三
角形个数。
  解:长方形个数:4+4=8(个)
  正方形个数:4+4+4=12(个)
  三角形个数:20+20+4=44(个)
  答:有8个长方形,12个正方形,44个三角形。
  10.下图***有多少条棱?
  想:前后相对面棱数同样多;上下面数时,要想到看不见一条棱。
  解:前后面上棱的条数:6×2=12(条)
  上下面棱的条数:5+1=6(条)
  合起来的条数:12+6=18(条)
  答:共有18条棱。
  11.下图中还差多少个小正方体可以组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想:先从整体上考虑组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再数出已有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便能得出相差的个数。
  解:组成较大的正方体需要的小正方体个数:
  3×3×3=27(个)
  已有小正方体个数:
  9+6+3=18(个)
  还差正方体个数:
  27-18=9(个)
  答:还差9个小正方体可以组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
  12.右图是一个正方体木块,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然后沿图中虚线
竖直切开。没有涂颜色的面共有几个?
  想:先分析能切成多少块,再考虑每块上有几个面没涂颜色。
  解:2×8=16(个)
  答:没有涂颜色的面共有16个。
  13.右图是一个正方体木块,在它的每个面上挖出一个小的正方体木
块。表面增加多少个小正方形的面?
  想:挖去一个小正方体就增加5个小正方形的面,一共挖去6个小
正方体。
  解:5×6=30(个)
  答:增加30个小正方形的面。
  14.右图画的是一个边长4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的表面涂上颜
色,然后切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立方体木块,没有涂颜色的有多少块?
  想:先求出一共分成的块数,再去掉涂颜色的块数,就得到没涂颜
色的块数。
  解:一共分成的块数:
  4×4×4=64(块)
  涂色的块数:
  (4×4+8+4)×2=56(块)
  没有涂颜色的木块:
  64-56=8(块)
  答:没有涂颜色的有8块。
  15.右图是由125块大小相同、黑白相间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的大正
方体模型。露在外面的黑色小正方体木块共有多少块?
  想:为了方便,分别数三个面、两个面和一个面露在外面的黑色小
正方体木块的块数,然后计算总和。
  解:顶点上的块数:8块,
  棱上的块数:12块,
  面上的块数:5×6=30(块),
  合起来是:8+12+30=50(块)。
  答:共有50块。
  16.右图是一个足球图。已知足球上有12块黑色皮子,白色皮子有
多少块?
  想:每块黑色皮子与5块白色皮子相邻,可累计计算出60块白色皮
子。但每块白色皮子与3块黑色皮子相邻,这就是说每块白色皮子被计
算了3次。由此可知,白色皮子为20块。
  解:5×12÷2
  =60÷3
  =20(块)
  答:白色皮子有20块。
  (三)图形计算
  1.如图。圆的周长是16.4厘米,且圆的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相等。图
中阴影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长×r”,知长
  πr
方形的长==πr,两个长是2πr,正好是一个圆周。看图可知,阴影
部分周长=1/4圆周长+1个圆周长。
  解:1/4×16.4+16.4
  =4.1十16.4
  =20.5(厘米)
  答:阴影部分周长是20.5厘米。
  2.求下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想:把长方形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正方形(如下图),然后重叠、
旋转,两个阴影部分正好组成一个正方形,可直接计算出面积。
  解:10÷2×5
  =5×5
  =25(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
  3.如下图,正方形ABCD边长2厘米,分别以A、C为圆心,以边长
为半径画弧,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想:连结起BD,就可看出阴影一半的面积是一个90°扇形与一个三
角形的面积相差的部分。求出一半,即可求出整个阴影面积。
  解:90°扇形面积:
  3.14×22÷4
  =3.14(平方厘米)
  三角形面积:
  2×2÷2=2(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面积:
  (3.14-2)×2
  =1.14×2
  =2.28(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28平方厘米。
  4.如下图,空白处表示的是一个地面所缺的方砖数。如果每块方砖
面积是4平方分米,所缺方砖的面积是多少?
  想:求缺少方砖的面积,必须知道缺少方砖的块数。空白部分不便
数,我们可有规律地数出未缺少的方砖的块数。从总块数中去掉未缺少
的块数,即是缺少的块数。
  解:未缺少方砖块数:
  7×3+4+1+3+6=35(块)
  缺少方砖块数:
  7×7-35=49-35=14(块)
  缺少方砖的面积:
  4×4=56(平方分米)
  答:缺少方砖的面积是56平方分米。
  5.用同样大小的22个小长方形纸片摆成下面的图形。已知小纸片的
宽度是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想:小阴影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小纸片长和宽的差。求出小纸片的长
是解决问题关键。从图中可以看出:3个纸条的长和3个纸条的宽合起来
等于5个纸条的长。由此可知,2个纸条的长等于3个宽,便可求出纸条
的长度,使问题得到解决。
  解:长方形纸条的长:
  12×3÷2=18(厘米)
  小正方形阴影的边长:
  18-12=6(厘米)
  阴影部分的面积:
  6×6×3=108(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08平方厘米。
  6.如右图,大正方形的边长是7厘米,4个相同的长方形的宽是2.5
厘米。阴影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
  想: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大正方形的边长去掉
两个长方形的宽,求出阴影正方形的边长,便可直接得出面积。
  解:阴影正方形的边长:
  7-2.5×2
  =7-5
  =2(厘米)
  阴影正方形的面积:
  2×2=4(平方厘米)
  答:阴影部分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
  7.如下页上图,一个长方形被两条直线分成了四个小长方形,边长
单位是厘米。其中三个的面积分别是28平方厘米、12平方厘米和6平方
厘米。第四个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想:由图形的形状和面积数,估计左上较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可能是7
厘米和4厘米;左下长方形的长和宽可能是4厘米和3厘米。试算能确
定这两个长方形的公共边是4厘米,左上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同样方
法,可确定右下长方形的宽是2厘米。由对边之间相等关系,便可求出
第四个长方形的面积。
  解:由28=4×7,12=4×3试算,知第四个长方形
  长是7厘米。
  由12=4×36=3×2试算,知第四个长方形
  的宽是2厘米。
  第四个长方形面积:
  7×2=14(平方厘米)
  答:第四个长方形面积是14平方厘米。
  8.右图中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1)用实线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是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用实线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1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想:要画5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肯定不能全画整格的,因此四个边
上要画成三角形,而且形状面积完全相同。由此确定,四周用两格画对
角线的方法,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的斜边围成正方形。要画
10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上面的思路,四周用在三格内画对角线的方法,
围成正方形。
  解:
  左图面积:
  1×2/2×4+1=5(平方厘米)
  右图面积:
  1×3/2×4+4=10(平方厘米)
  两图符合要求,即为所求的图形。
  9.下页上图是一个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在它六个面的中心
分别挖去一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做成一个模具。这个模具的表
面积是多少?
  想:每挖一个方孔就增加4个2×2=4(平方厘米)的表面积,考虑
到上面这个条件,就容易求出这个模具的表面积。
  解:挖方孔共增加的表面积:
  2×2×4×6=96(平方厘米)
  这个模具的表面积:
  6×6×6+96=216+96=312(平方厘米)
  答:这个模具的表面积是312平方厘米。
  10.一个棱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钢块,在它的上面、前面、右面的中
心向对面各打一个边长2厘米的方孔。求穿孔后钢块的体积。
  想:打一个孔去掉的体积是(2×2×4)立方厘米,但因三个孔在钢
块中央重复通过,计算体积时要去掉两个(2×2×2)立方厘米的体积,
才能准确求出穿孔后钢块的体积。
  解:打一个孔去掉的体积:
  2×2×4=16(立方厘米)
  打3个孔去掉的体积:
  16×3-2×2×2×2=48-16=32(立方厘米)
  打孔后钢块的体积:
  4×4×4-32
  =64-32
  =32(立方厘米)
  答:穿孔后钢块的体积是32立方厘米。
  11.下图是由14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图形,它的表面
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想:要求它的表面积,实际就是数出这个图形中小正方体露在外面
正方形面的个数。
解:前后左右小正方形面的个数:12+8+4=24(个)上下小正方形面
  的个数:9×2=18(个)图形表面积:
  24+18=42(平方分米)
  答:这个图形的表面积是42平方分米。
  12.如下图,由19个边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它
的表面积是多少?
  想:要求它的表面积,实际是数清楚它露在外面有多少个小正方形
的面,再计算出这些面的总面积。上下各有9个小正方形面,前后各有
10个小正方形的面;左右各有8个小正方形的面,合起来一共是46个小
正方形的面。由此便容易求出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
  解:大立方体表面包含小正方形面的个数:
  9×2+10×2+8×2
  =18+20+16
  =54(个)
  大立方体的表面积:
  2×2×54=216(平方厘米)
  答:它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厘米。
  13.有一个高是1.5分米的圆柱体,横截成两个小圆柱体,表面积增
加了1.6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想:横截成两个小圆柱体,表面积实际增加了两个底面的面积。由
此可求出原来圆柱体的底面积,进而可求出它的体积。
  解:1.6÷2×1.5=1.2(立方分米)
  答: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
  14.有一块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长方形薄铁板,在它的四个角上
各剪去一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把它折成一个无盖的铁盒,铁
盒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想:根据条件知道,折成铁盒后里面的长是(20-5×2)厘米,宽是
(14-5×2)厘米,高是5厘米。由此便可求出它的容积。
  解:折成铁盒里面的长是:
  20-5×2=20-10=10(厘米)
  折成铁盒里面的宽是:
  14-5×2=14-10=4(厘米)
  铁盒的容积是:10×4×5=200(立方厘米)
  200立方厘米=200毫升
  答:铁盒的容积是200毫升。
  15.一个圆柱形水桶的底面内半径是20厘米,里面水深35厘米。把
一个底面半径是10厘米的圆锥形钢块全部浸入水中,桶里的水面升高到
37厘米。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
  想:水升高部分的体积就是圆锥形钢块的体积,由已知条件再求出
它的底面积,进一步便可求出它的高。
  解:水桶里水升高部分的体积:
  3.14×202×(37-35)=3.14×400×2
  =2512(立方厘米)
  圆锥形钢块的底面积:
  3.14×10=3.14×100=314(平方厘米)
  圆锥形钢块的高:
  2512×3÷314=24(厘米)
  答:圆锥体钢块的高是24厘米。
  16.有一个棱长是4厘米的立方体木块,从它的右上角割去一个长4
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如图),那么剩下部分的表
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想:割去一个长方体木块后,表面积只减少了这个小长方体木块前
后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由此,便容易求出大立方体木块割去一个小长
方体木块后的表面积。
  解:大立方体木块表面积:
  4×4×6=96(平方厘米)
  剩余部分的表面积:
  96-2×1×2=96-4=92(平方厘米)
  答:剩下部分的表面积是92平方厘米。
  17.用铁皮做一个如下页图的一个无底无盖的圆筒,需要多少平方厘
米铁皮?
  想:若用两个同样的铁筒接成一个大的圆柱形铁筒,求出它的一半
的表面积,即为所求的铁皮大小。
  解:两个如图的圆筒接成的大圆柱铁筒的底面周长:
  3.14×15=47.1(厘米)
  这个大圆柱铁筒的高:
  54+46=100(厘米)
  所求的铁皮的面积:
  47.1×100÷2=2355(平方厘米)
  答:做这个铁筒需要2355平方厘米铁皮。
  四代数初步知识
  便于用字母辅助解答的应用题
  1.更新手表厂原计划14天生产手表1680只,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
后,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这样实际只需几天就能完成任务?
  想:设实际只需x天就可完成任务,由题目可知实际每天生产手表
  ×(1+)只。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列方
  解:设实际需要x天完成任务。
  ×(1十)x=1680
  120·x=1680
  1680
  168
  x=10
  答:实际只需要10天就可完成任务。
  2.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3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4千米,
第三天修了12千米,正好修完。问这条公路有多长?
  想:若设公路全长x千米,那么第一天修30%x千米,第二天修(30
%x+4)千米。
  解:设公路全长x千米。
  30%x+(30%x+4)+12=x
  0.3x+(0.3x+4)+12=x
  0.6x+16=x
  0.4x=16
  x=40
  答:公路全长40千米。
  3.有两筐桃,个数同样多,从甲筐取出50个,从乙筐取出94个后,
乙筐内桃的个数是甲筐的1/3。原来每筐有桃多少个?
  想:可设每筐有桃x个。取出若干个桃后,甲筐剩(x-50)个,乙
筐剩(x-94)个。
  解:设原来每筐有桃x个。
  x-94=(x-50)
  150
  x-94=x-
  232
  x=116
  答:原来每筐有桃116个。
  4.一桶油连桶共重50千克,将油倒出1/3后,剩下的油的重量是桶
重量的4倍。这桶油净重多少千克?
  想:若设这桶油净重x千克,那么桶重就是(50-x)千克,将油倒
出后,剩下的油是(1-
  )x千克。
  解:设这桶油净重x千克。
  (1-)x=4(50-x)
  +4x=200
  x=42
  千克。
  5.有两缸金鱼,如果从第一缸内取出15尾放入第二缸,这时第二缸
内的金鱼数正好是第一缸的。已知第二缸内原有金鱼35尾,第一缸内
原有金鱼多少尾?
  想:可设第一缸内原有金鱼x尾,取出15尾放进第二缸后,第一缸
内还有金鱼(x-15)尾,第二缸内有金鱼(35+15)尾。
  解:设第一缸内原有金鱼x尾。
  (x-15)×=35+15
  x-15=70
  x=85
  答:第一缸内原有金鱼85尾。
  6.甲、乙两地相距475千米,客车和货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已
知货车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与客车的速度比是9∶10,经过几小时两
车才能相遇?
  想:可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由两车速度比是9∶10,可知客车
速度为45×千米/时。
  解: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
  (45+45×)x=475
  95x=475
  x=5
  答:经过5小时两车才能相遇。
  7.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每天修这条路的,乙队每天修
300米,4天修完,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想:如果设甲队每天修x米,那么公路总长为10x米。
  解:设甲队每天修x米。
  4x+300×4=10x
  6x=1200
  x=200
  答:甲队每天修200米。
  8.一列快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3小时,一列慢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5
小时,快车每小时比慢车多行24千米。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想:可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是x千米,则甲每小时行千米,乙每小
时行千米。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解:设两地之间相距x千米。
  -=24
  =24
  x=180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80千米。
  9.一轮船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航行,水流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
顺水航行需6小时,逆水航行需8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想:可设两地之间相距x千米,则轮船顺水速度是每小时千米,
逆水速度是每小时千米。这两个速度相差2个水流速度。
  解: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x千米。
  -=3×2
  x=144
  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144千米。
  10.甲、乙两汽车同时从同一地到另一地,甲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
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75千米,结果甲比乙晚到2小时。这两地间的距
离是多少千米?
  想:可设两地间的距离是x千米,则甲行全程需小时,乙行全程
需小时。两个时间相差2小时。
  解:设两地间的距离是x千米。
  -=2
  5075
  150
  x=300
  答:两地之间的距离是300千米。
  11.一年级有甲、乙两个班,甲班人数是全年级人数的56%,如果从
甲班调出12人到乙班,这时乙班人数正好也是全年级人数的56%,那么
甲班原来有多少人?
  想:如果设甲班原有x人,方程不好列。于是改设全年级人数为x,
则甲班人数为56%x,乙班人数为(1-56%)x,乙班增加12人后,人数
与甲班原人数相等。
  解:设全年级共有x人。
  56%x=(1-56%)x+12
  0.12x=12
  x=100
  56%x=100×0.56=56
  答:甲班原有56人。
  12.一汽车在甲、乙两地之间行驶,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45千米,
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行60千米,往返一次共用7小时。问甲乙两地之间
的距离是多少?
  想:如果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是x千米,方程不好列。可以改设从甲
地到乙地需x小时,则从乙地到甲地需(7-x)小时。根据往返距离相等,
可列方程。
  解:设从甲地到乙地需x小时。
  45x=60(7-x)
  105x=420
  x=4
  45×4=180(千米)
  答:甲、乙两地相距180千米。
  13.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它们之间是山路,一辆汽车上坡每小
时行40千米,下坡每小时行8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行驶8小时,问
从乙地到甲地需多少小时?
  想:解此题的关键是设未知数,如果设走全程的时间为x小时,方
程就难列出。考虑到从甲地到乙地的距离和时间都已知,因此可设下坡
用时间x小时,则上坡用时间(8-x)小时。
  解:设从甲地到乙地下坡用时间x小时。
  80x+40(8-x)=400
  40x=80
  x=2
  由此可知,从甲地到乙地下坡为80×2=160(千米),上坡为400-
160=240(千米)
  反过来,从乙地到甲地上、下坡的路程正好相反,所以从乙地到甲
地所用时间为:
  160240
  =4+3=7(小时)
  4080
  答:从乙地到甲地需7小时。
  14.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出发相对而行,一汽车从甲地出发先
行驶6小时,通过的路程是甲、乙两地距离的,然后另一汽车从乙地
出发,两车相对而行,经8小时相遇。问这两辆汽车走完全程各需几小
  想:甲车走完全程的时间可直接求得:
  6÷=30(小时)
  于是可设乙走全程所用时间为x小时。由以上两数可想到:甲每小
时走全程的,乙每小时走全程的,二车相对而行,8小时走完全
程的8(+
  ),它与(1-)相等。
  解:设乙车走完全程需x小时。
  )=1-
  111
  x1030
  x15
  x=15
  6÷=30(小时)
  答:甲、乙走完全程所用时间分别为30小时、15小时。
  15.现有含盐25%的盐水4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20%,应加水多少
  想:可设应加水x千克。加水后盐水重(40+x)千克,含盐20
%·(40+x)千克。这与原来盐水的含盐量相等。
  解:设应加水x千克。
  20%·(40+x)=40×25%
  0.2x=2
  x=10
  答:应加水10千克。
  16.现有浓度为10%的盐水800克,需要把它的浓度增加到20%,
则需加盐多少克?
  想:可设需加盐x克,则加盐后盐水为(800+x)克,加盐前、后盐
水中所含水的重量不变。
  解:设需加盐x克。
  (1-10%)×800=(1-20%)(80+x)
  0.8×(800+x)=720
  800+x=900
  x=100
  答:需加盐100克。
  17.一根绳子用去全长的20%,用去的比剩下的少21米,这根绳子
原来长多少米?
  想:如果设绳子原长x米,那么用去的是20%·x米,剩下的是(1-20
%)·x米。
  (1-20%)x-20%x=21
  0.6x=21
  x=35
  答:这根绳子原来长35米。
  18.一根木棒,先截去它总长的,再截去剩下的,再截去第二
次剩下的,最后余下2米。这根木棒总长是几米?
  )x米,第二次截
后剩下(1-)(1-)x米,第三次截后剩下(1-
  )(1-)(1-
)x米。
  解:设木棒总长x米。
  (1-)(1-)(1-)x=2
  x=2
  x=5
  答:这根木棒总长5米。
  19.某水池有甲、乙两个水管注水。单放甲管需12小时注满,单放
乙管需24小时注满。现在要求10小时注满水池,并且甲、乙两管合放
的时间尽可能的少,甲、乙两管合放最少需要多少小时?
  想:要使两管合放的时间最少,注水快的甲管应一直开放,即甲管
应开放10小时,可注池水的。设乙管开放的时间是x小时(也就是两
管合放的时间)。那么乙管可注池水的。
  解:设两管合放最少需要x小时。
  10x
  +=1
  1224
  246
  x=4
  答:两管合放最少需要4小时。
  20.某年级三个班在植树节那天共种树180棵,甲班植树棵数的
与乙班的加丙班的相等。问各班植树分别是多少棵?
  111
  想:考虑到三班植树棵数的、、相等,因此可设甲班植树4x
  423
棵,则乙、丙班植树分别为2x棵、3x棵。
  解:设甲班植树4x棵,则乙班植树2x棵,丙班植树3x棵。
  4x+2x+3x=180
  9x=180
  x=20
  4x=4×20=80
  2x=2×20=40
  3x=3×20=60
  答:甲、乙、丙三班植树分别为80棵、40棵、60棵。
  21.甲、乙、丙三人分人民币100元,甲分得的是乙的,乙分得的是
丙的,甲、乙、丙各应分得多少元?
  想:可设甲分得x元,则乙分得4x元,丙分得5x元。由三人共分
10O元,可列方程。
  解:设甲分得x元,则乙分得4x元,丙分得5x元。
  x+4x+5x=100
  x=10
  4x=4×10=40
  5x=5×10=50
  答:甲分得10元,乙分得40元,丙分得50元。
  22.已知右图中正方形的面积为15平方厘米,求它里面最大的圆的
  想:欲求圆的面积,须先知圆的半径或半径的平方。若设半径为x
厘米,则正方形边长为2x厘米。根据“正方形的面积为15平方厘米”,
可列方程求x2。
  解:设圆的半径为x厘米。
  (2x)=15
  x2=15/4
  S=πx2
  =π·
  =11.775
  答:圆的面积是11.775平方厘米。
  五综合解答应用题
  (一)基本应用题
  1.球从高处下落,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是前一次下落高度的
。如果球从35米高处落下,它第二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
  想:根据每次弹起的高度是前一次下落高度的,把前一次下落的
高度作为单位“1”,可求出球从35米高处下落后第一次弹起的高度。
再把它看作单位“1”,即可求出第二次弹起的高度。
  解:35××=5.6(米)
  答:第二次弹起的高度是5.6米。
  2.人体中的血液约占体重的,血液里约含的水。体重78千克
的人,血液里约含水多少千克?
  想:根据人体的血液约占体重的,把体重看作单位“1”,可求
出血液的重量。再把它看作单位“1”,求出它的即血液中约含水的
  (千克)
  133
  答:血液里约含水4千克。
  3.一个油桶里盛了桶豆油,连桶共重5千克,如果盛桶豆油,
则连桶共重7千克。油桶重多少千克?
  想:根据条件可知道,两次的重量差(7-5)千克相当于油重的
(-),由此可求出1桶油的重量,然后求出桶油的重量,最后
求出桶的重量。
  解:一桶油的重量:
  (7-5)÷(-)=2÷=10(千克)
  油桶的重量:
  5-10×=5-4=1(千克)
  答:油桶重1千克。
  4.一堆砂石,运走,还剩36吨,如果剩下150吨,应当运走多少
  想:根据已知条件可知,这堆砂石的(1—)是36吨,可先求出
这堆砂石的总吨数,然后根据“如果剩下150吨”,可求出运走多少吨?
  解:36÷(1—)—150
  =180—150
  =30(吨)
  答:运走30吨。
  5.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加工6天可以完成,乙单独加工8天可以
完成。现在丙先加工这批零件的,用了3天,余下的由甲、乙、丙三
人合做,还要几天才能完成?
  想:根据丙先加工这批零件的,可求出余下的工作量是(1—
)。已知甲单独做6天完成,可知甲的工作效率为,又知乙单独做8
天完成,可知乙的工作效率为,丙加工这批零件的,用了3天,可
求丙的工作效率为(÷3),进而可求出余下的3人合作完成的天数。
  111
  +÷3)
  684
  111
  +)
  6812
  =÷
  =2(天)
  答:还要2天完成。
  6.某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8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12天完成,现
两队一起工作几天后,剩下的由甲队单独做,3天就完成了。两队一起工
作了几天?
  想:根据已知条件可知,甲、乙共同工作的工作量是(1—×3)。再
根据甲乙单独做需要的天数,可求出甲乙的工作效率和,进而求出甲乙
两队一起工作的天数。
  812
  =÷
  824
  =3(天)
  答:甲乙两队一共工作了3天。
  7.甲、乙、丙三人,在学校环形跑道上练接力赛跑。甲跑了一圈的
,乙接着跑了一段,丙跑了一圈的,正好跑完了一圈。已知甲比丙
少跑10米,乙跑了多少米?
  想:根据已知条件知道,10米相当于一圈的(—),可求出跑
道一圈的长度。又知乙跑了一圈的(1—-),便可求出乙跑的路
  解:10÷(—)×(1——)
  =10÷×
  1212
  =50(米)
  答:乙跑了50米。
  8.一条绳子截下9米,剩下的比全长的短3米,这条绳子全长多少
  想:已知一条绳子截下9米后剩下的比全长的短3米。如果少截
下3米,那么截下的(9—3)米应是绳子全长的(1—),由此便可
求出绳长。
  解:(9-3)÷(1-)
  =6÷
  =24(米)
  24米。
  9.一桶油,第一次倒出全桶油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倒5千克,这
时桶内还有油20千克。这桶油共多少千克?
  想:已知第一次倒出这桶油的,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倒5千克,还
剩20千克。如果第二次和第一次倒的同样多,那么(20—5)千克是
这桶油的(1--)。由此便可求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30(千克)
  答:这桶油共重30千克。
  10.加工一批零件,师傅单独做小时完成,徒弟单独做小时完
成。师徒合作多少小时可以完成?
  想:根据师傅单独做小时完成,可求出师傅的工作效率是(1÷),
根据徒弟单独做小时完成,可求出徒弟的工作效率是(1÷)。由此
便可求出师徒合作用的时间。
  解:1÷(1÷+1÷)
  =1÷(3+2)
  =(小时)
  答:师徒合作小时可以完成。
  11.一项工程,由甲队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
队的。现在甲、乙两队合做,多少天可以完成?
  想:已知甲队单独做12天可以完成,可知甲队的工作效率是,又
知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甲队的,可知乙队的工作效率是(×),由
  124
此便可求出两队合做所需要的时间。
  113
  ×)
  12124
  1216
  =1÷
  =6(天)
  天可以完成。
  12.一位旅客从甲城到乙城,乘汽车行了全程的换乘火车,下火车后
又换乘汽车,行了第一次乘汽车所行路程的。乘火车行了全程的几分
  想:已知先乘汽车行了全程的,第二次乘汽车行的是第一次乘汽
车所行路程的,那么第二次乘汽车行了全程的×。由此,便可求
出乘火车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111
  解:1--×
  333
  =1--
  答:乘火车行了全程的。
  13.某校举行春季运动会,共有运动员126人。其中男运动员的人数
如果减少,恰好与女运动员的人数相等。男、女运动员各多少人?
  想:根据“已知男运动员的人数减少恰与女运动员的人数相等”可
知,把男运动员的人数看作单位“1”,那么女运动员的人数相当于男
运动员的(1-
  (1—)]。
由此便可求出男、女运动员的人数。
  解:男运动员人数:
  126÷[1+(1—)]
  =126÷[1+]
  =126÷1
  =73(人)
  女运动员人数:
  72×=54(人)
  答:男运动员72人,女运动员54人。
  14.一种杀虫药水,14元可以买3瓶。某农户用100元买了21瓶零
1.5千克,一瓶杀虫药水重多少千克?
  想:根据已知14元买3瓶,可求一瓶用多少元,再根据100元买21
瓶零1.5千克,可求出1.5千克用多少元。再由钱数便可推算出每瓶的
  解:1.5千克用的钱数:
  100-×21
  =100-98
  =2(元)
  每瓶的重量:
  1.5×(14÷2)÷3)
  =1.5×7÷3
  =3.5(千克)
  答:每瓶杀虫药重3.5千克。
  15.有两桶油,甲桶比乙桶少12千克。如果再从甲桶向乙桶倒4千
克,这时甲桶的油相当于乙桶的。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
  想:用线段图表示两桶油前后变化的数量关系:
  从线段图中可看出:变化后甲桶的油比乙桶少(12+4+4)千克,正
是乙桶的(1-),由此可求出乙桶变化后油的重量。进而再求出甲乙
两桶原来各有油的重量。
  解:乙桶原有油:
  (12+4+4)÷(1-)-4
  =20÷-4
  =50-4=46(千克)
  甲桶原有油:
  46-12=34(千克)
  答:甲桶原来有34千克油,乙桶原来有46千克油。
  16.五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104人,如果从甲班调2人到乙班,则两
班人数的比是6∶7。两班原有人数各是多少?
  ,由
  6+7
此可求出甲、乙两班现在的人数。进而再求出两班原有人数。
  解:6+7=13(份)
  甲班原有人数:
  6+7
  =48+2
  =50(人)
  乙班原有人数:
  104×-2
  =56-2
  =54(人)
  答:甲班原有50人,乙班原有54人。
  17.一块合金内铜和锌的比是2∶3,现在再加入6克锌共得新合金
36克。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
  想:要求新合金内铜和锌的比,需要知道新合金内铜和锌各是多少。
由已知条件知道,原来合金的重量是(36-6)克,又知原合金铜和锌的
比是2∶3,由此可求出原来铜和锌的重量,进而可知现在锌的重量。
  解:铜的重量:
  (36-6)×
  2+3
  =30×
  =12(克)
  锌的重量:
  2+3
  =30×+6
  =18+6
  =24(克)
  铜和锌的重量的比:12∶24=1∶2
  答:铜和锌重量的比是1∶2。
  18.有三本书,第一本的价钱比第二本贵,第二本比第三本便宜,
第三本2.5元。第一本多少元?
  想:要求第一本多少元,需求第二本的价钱,已知第二本比第三本
便宜和第三本2.5元,可求出第二本的价钱。由第一本比第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