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教你如何创造奇迹般的财富
2007-09-11 14:40:07
刀剑OL,玩家交流,新闻资讯,
来源: 17173.com
作者: 云雾飘渺
看了很多文章发现都是一些PK和任务的心得 忽略了刀剑这个
最关键的一样东西就是 钱! 我个人感觉刀剑这个游戏就是穷的人真穷 富的人是真富! 富人钱怎么来的? 跑粮 跑*** 卖卡 也就这几点 其实我不知道我这算不算是刀剑这个游戏正式公测以来创造的一个奇迹
我用了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赚了800W 这里面有运气的因素我不否认 但是只有运气 没有眼光的话~呵呵 你赚800W我看看!!现在说正题
我是新服玉冰轮里的一个小人物 叫炫龙星(红了不玩了)练的是纯防人 所以练级慢的要死 不过也算攒下了一笔资金 如果以前有看过我写的一篇文章的人应该熟悉我这个名字吧 哈哈 因为是新服 而且又开了庙会 所以卖卡和买回生卖成钱的差价大的惊人 刚开始一张100点的点卡纯利润是4W 不过我没赶上 当我知道能这样“刷”钱的时候点卡价格已经涨了 可以说没什么赚头了 于是我开始场外收卡 那时候一张600点寄卖是46W 场外收的话就是44W 刷成钱的话就是48W8 一张600点的纯利润是4W8 而且刷出来的月饼一块卖6000 这样就是5W多块 你可能会问了 谁会相信你啊! 其实这就要看你有没有做生意的魄力了 我以先付钱的方式拉拢客户 使他们成为我的长期供货商
这是有一点危险性的 因为你不知道谁是骗子 我被人骗过 骗走了大约200多W 但是我最后算了一下 10个当中只有一个骗我的 因为只能骗一次 所以我最多损失44W而已但是另外9个给我带来的利润远远超过这个数了 就因为这样我用了3天的时间积累了400W的资产 不算当初不知道怎么兑喜连环所损失的 到了第4天点卡价格涨到了高峰 600点的卖到了50W 也就是说刷一张600点的只能保持不赔 没有赚头了 所以没有那么多人收点卡了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赠品和喜连环 我第4天的时候开始全部收购点卡 有多少我吃进多少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终于刷出了一把32级的暗金道藏 卖了220W
这时候点卡刷暗金已经是到末尾了 因为不可能让暗金的数量出的太多
于是我就放弃了刷点卡 开始收暗金武器 当时暗金武器的价格很不稳定21级的暗金剑卖到100W 刀也卖到了80W 当然我不会100W去收 我就开始喊话收购暗金武器 侃价 把价格侃到60W左右我就买进 然后等待机会高价卖出 我承认这样做我已经算是一个JS了 但是这不怪我 要怪只能怪那些把暗金价格抬的高高的人 他们费劲心思把价格抬上去了 其实就是为我服务了 哈哈 一个字 爽!! 我一共收购了 4把剑 7把刀 剑都是50-60W收购的 95W卖出去的 4把剑我就赚了180W!! 刀是50W一把收的 80W卖了3把 85W卖了4把 又赚了270W 加上以前的资金400W 就是850W了 然后我用36个喜连环就兑出了个小妖 卖了100W 在这里说一下就是 我最后一把暗金剑是80W就卖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感觉价格要掉了 因为出的多了 果然我猜中了第二天暗金剑就掉到了60W左右!! 最后一把我都多赚了20W! 这时候我在财富榜上已经排在第二啦 第一叫嫦娥 都说她是卖卡才排到第一个 我也只能认了谁让我没那么多RMB呢~~~我的钱可是凭自己的本事赚的~~比较欣慰了 后来遭遇了骗子 被骗走了100多W 我也没太伤心 100多W对我来说也不算什么了 在这里鄙视骗我的垃圾!!为了48W放弃了做人去当狗 真可怜你! 就说到这里吧 希望有经商头脑的看了我写的东西能更掌握一点做生意的窍门吧 写的很乱 看不懂也不要怪我哦 我的水平就这样 嘿嘿 我现在练了个力刀 叫李逍遥爱灵儿 如果有玉冰轮的兄弟看到了我写的东西 希望会和我联系多多研究做生意的诀窍 我就喜欢钱 哈哈!!!!!!
最新发号
热门推荐
相关新闻
推荐内容
攻略技巧
新闻资讯
心情杂文
最新游戏测试表
游戏名
限号内测
情义封测
正式公测
不删档测试
谢谢测试
首次封测
变身内测
开放测试
观海内测
激情不删档内测
不删档测试
首次技术测试
不删档内测
删档内测
首次封测
不删档测试
首测封测
开放内测
抢鲜封测
终极封测
不删档测试
不删档测试
技术三测
正式公测
首次删档封测
非凡公测
终极封测
PK测试
广州华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5-2011
DuoWan.com [多玩游戏]
ICP证编号:
新游预订榜咨询/服务 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之痛
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之痛
2011-03-16 09:21 |
标签: 《
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之痛
是近十年来一部不可多得的民企治理好书。有近十位
管理咨询专家团成员,通过近百个民企实操个案的积累,用时5年沉淀与提炼的民企管理智能大全。借用一个小故事,说说我对这部书的一些心得:
扁鹊见魏王。魏王说: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擅长医术,谁的医术最高明啊?
扁鹊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大哥医术是最高的,我二哥其次,我的医术最差。
魏王惊讶地问到:那为什么你天下闻名,而他们两人却默默无闻呢?
扁鹊说:因为我大哥给人治病,总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病还没有显出征兆,他就手到病除。而病人都不知道,他在给别人去除预先的病。
我二哥给人治病,是在病兆初起之时,他一用药就把病给除去了,大家总认为他能治的是小病,却不知道这个病发展下去会要命的。
我的技术最差,因为我只能在人生命垂危时,才出手治病,往往能够起死回生,所以名扬天下。
目前阶段的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低成本、赚快钱为第一目的,缺乏核心战略与发展规划,而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经常是病症出现才开始求医问药,往往到此时,已为时晚矣!
《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之痛》,从中国民营企业常见的
出发,找出
的核心所在,再分析民营企业
原由及治理方法,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以管理疏通、中西结合的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并附录多家代表性民营企业治理实操案例,进行实景案例演示,让读者读之犹如身在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民营企业治理的玄妙! 余世维 2008/12/06
于上海 前 言 民营企业有很多优点,也有不少缺点,但民营企业治理与战略文化研究,只讲民营企业缺点,不讲优点。就像医生一样只讲病人身上的病症,不去赞美病人身上其他美好的地方。要从人性和文化角度分析中国民营企业的失败原因,探索出一条民营企业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思想之路,为中国民营企业冲出误区,走向成熟,走向长寿,走向辉煌而努力!
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阶段,进入以企业全面转型和提升为核心任务的质的提高阶段。在国际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国际产业资本迅速向国内转移的历史背景下,民营企业必须找准新的历史方位,迅速进行社会责任、企业家理性文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治理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产业竞争制高点上拓宽新的视野。
1980年以来,中国私营经济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
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似乎并不理想,其中一个最显著特点是寿命短。一般民营企业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
2-4年,之后要么倒闭、要么长期停滞徘徊。比如,
合俊集团倒闭、
糖业巨头跳楼、江龙控股破产、华联三鑫重组等等一系列事件
。一个又一个辉煌地崛起,然后又一个个悲壮地倒下。
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规律可用一句话来形容:寿命短、长不大。
中国改革开放
30年,民营企业发展成规模型企业也不过二十多年,整个中国民营经济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运作模式,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外企先进的管理方式对于民营企业还显得那么的陌生。西方企业家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磨练,早已稳定成熟,而中国民企只不过走过了20多年的道路。民营企业的全球化修炼,意味着民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将经历痛苦转型的整合治理。
民营企业如何尽
快完成这一治理整合和提升?民企治理咨询专家结合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业态发展轨迹,和温州、苏南两大民企运营模式探索,以及近百家企业诊断咨询案例的
分析,成就了一本实实在在的关于民营企业研究及
治理的书。 曾水良 2008/12/15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国
十大病症
先天素养不高
三、滞后的小农经济模式
四、缺乏理性
五、创业动机狭隘
六、家族家长制管理
七、人力资源博弈
八、空洞的企业文化
九、企业战略目标缺失
十、忽视现金流 第二部分 中国
十大病症的治理
一、后天素养转型
二、产业结构转型
组织管理模式
四、理性思维的转型
社会责任
六、产权结构
七、人才机制转型
企业文化转型
九、经营
战略转型
十、财务管理
转型 第三部分 民企转型
治理案例
一、咨询项目
诊断说明
二、咨询项目
诊断问卷
三、咨询项目
诊断清单
四、项目项目咨询案例 第一部
分 中国
的十大病症 谈到民企的病症,我们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个村子里生活着一群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干部和小偷。在一个寒冷的冬季,有一天,突然有人说村子池塘里有很多鱼,于是大家都跑到池塘边&helli helli 农民们想:不管有没有鱼,先跳下去再说,家里都没米下锅了,如果能抓到鱼那我的问题不是就解决了?于是农民们纷纷跳下冰冷的池水里去抓鱼。
工人们在想大冬天的池水里肯定很冷,等一下还要赶去上班,裤子弄湿还要回家换,也不知道能不能抓到鱼,等农民能抓到鱼再跳下去也不迟。于是大部分工人纷纷赶去上班了,只有小部分工人还留在池塘旁观看。
知识分子们心想反正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收入也不错,这么冷的天气我才不跳呢,如果农民们真的抓到鱼,到时候我用低廉价格买不行吗?
干部们也站在池塘旁想:如果农民真的能抓到鱼,我可以要些过来,这个村不是我们管的吗?!
小偷也蹲在池塘旁想:只要农民抓到鱼,到时候我就去偷,天气这么冷就让这些傻瓜们去抓吧!
最先行动的是农民,很多农民跳下水中去抓鱼。此消息不假,很多人抓到了鱼,也有少部分被淹死了。
听说农民抓到了鱼,于是很多人去看热闹。很多人来了以后,局势就开始转变了。
接下来行动的是小偷,小偷见抓鱼的人只顾着抓鱼,对放在岸上的鱼很少照看,所以就趁抓鱼的人不注意偷了不少鱼,有了这些鱼做生活急需,自己小日子也过得很安稳了。
知识分子们看到这么多鱼,抓鱼的人数也数不过来,所以就自告奋勇地去帮抓鱼的人统计,帮抓鱼的人记账。知识分子的作用也不容小觑,确实帮了很多忙。于是也从抓鱼的农民那里得到了报酬。
透过这个故事,我们能有什么感悟呢?其实道理很简单:
那些农民之所以去抓鱼是因为当初的不得已。当时他们的生存受到挑战,所以选择了孤注一掷。加上当初的一片蓝海,他们抓到了鱼,一夜暴富成了老板。
知识分子之所以没有去抓鱼因为他们已经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没必要在当时那种危险的环境中去冒险,于是成了农民老板的打工者。
一些小偷也会通过大偷大摸一夜暴富成了老板,一些则&helli helli !
工人在这种形式下也可以出卖体力挣一口饭吃。
某些干部开始想方设法剥夺农民的鱼行贿受贿。
于是乎,一些民营企业老总经常说:你看我们这些当老板的,都没什么文化,都是当初拼命干,才有了今天。你看现在在这里给我打工的都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所以书读得多也没什么用。我不需要你有什么思想,你只要给我拼命做事就行了。听到这句话,很多人选择了沉默。其实大家何尝不知道说这句话的那些老板就是当初那些抓鱼的农民的化身呢?
大部分创业者由于出身不好,或者穷困潦倒,凭着自身胆识,并且有好的机遇,他们创业成功了。但是,在底层经历过的种种困难,曾经受到的白眼和伤害使他们内心深处多少有些报复或者补偿心理,一旦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做了老板,领主式的独裁意识就出来了。把自己的企业当作假想的政坛,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这个时候,在他们眼里,所有的企业员工,不是职员,而是手下。对于有些企业家来说,可能保持对企业的控制,比企业的发展更重要。做老板不光是财富的增长,更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无限扩张。
一夜暴富成了老板的农民、大偷,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于是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成了企业家,盲目自信,刻意去树立自己的权威,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水准下降,活力减弱,效率低下,上下沟通受阻,市场应变缓慢,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下降,内部腐败分化,企业迅速走向衰败。某些老板把中彩票式的暴富理解为自己的行动使然,总认为是自己特别的方式的必然结果,意识不到自己所面临的危险。
虽然从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危机的冲击,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在其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融资困难、信用不足、人才匮乏、民企基础薄弱,包括硬件基础、管理基础都很薄弱,单从产业准入方面观察,民企占据了国民经济最微利的行业,从整体规模上看,民企仍然表现为弱、小、散等。以浙江省为例,温州、义乌为代表的原生态民企与杭州、绍兴、宁波为代表的转型性民企,在近年的不断演进与较量中,原生态民企渐渐丧失了其原有体制和产权的先发优势。转型性民企,顾名思义,是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转制而来,自身与温州原生态的作坊企业相比,具有较强的实力。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转型性民企的基础和规模优势越来越明显,加上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由大做强的态势几乎已成定局,但2008年金融危机,江龙控股破产、华联三鑫重组等事件,验证了转型性民企与原生态民企一样,同样受到了考验与挑战。 中国民营企业身上有一种倔强、奋进的可贵精神,没有一个国家的民营经济在30年内取得像中国民营企业这样的成绩。中国民营企业正在向正规化、制度化、非家族化方面发展。然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似乎并不理想。中国企业的数量以千万计,绝大多数都是民企。民企整体人力资源薄弱、员工文化程度、水平参差不齐。民企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劣势,在人力资源、银行贷款、政策扶持、产业准入等方面长期受到歧视。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从民营企业的角度来说,其经历的历史背景,使得他们有明显强于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直接掌控企业资源的冲动,民企老板以社会边缘人士居多,先天性素质不高,很多民企业主是靠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机会而发迹起来,素质并未同时提高;但是,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组织机构扩充、公司人员增加、资金流量增大,民企先天不足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通常为: 一、先天素养不高
民企老板以社会边缘人士居多,先天性素质不高,很多民营企业主是靠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些机会而发迹起来,素质并未同时提高;民企老板创业初期,企业领导人与亲戚、同学和朋友携手共建,凭着自己敏锐的市场触觉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破除重重困难,通过最原始的创业手段,凭着一股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把企业创办起来。但是,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组织机构扩充、公司人员增加、资金流量增大,企业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内部管理混乱、家族成员对正规化管理进行抵触、企业内部派系形成、信息传递失真、组织涣散、市场滑坡、产品质量下降。于是在经济危机的进一步压力下,所有问题都一下子迸发出来,企业濒临倒闭或是申请破产!其实,经济危机的来临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部分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素养:
民营企业家缺乏向现代企业家过渡的文化底蕴,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本积累机制有余而资本集中机制不足的问题。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文化思维定势使得许多小资本不愿联合成为大资本去发展大企业。
民营企业家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摆脱世俗化文化的主流文化倾向,诸如缺乏实业精神,投机性,无序性,唯眼前利益是图等等这些错误制约了企业家的理性决策。
企业家是决策者,要想做出合理、正确的决策,必须在工作中全面观察问题、准确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这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才能做到。
部分企业家不规范经营,不遵从市场竞争规律,甚至违反国家法令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一些民营企业家天马行空的特色,往往具有很大危险性。许多民营企业存在着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偷税漏税、违规经营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以及逃债、赖债、甩债等不守信用的现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一切经营者都必须以不触犯国家法律为根本前提,再聪明的经营者都不能有企图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来获得市场利润的念头。因此,守法经营、规范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路,也是企业家成熟的标志。任何敢于与市场竞争规律开玩笑的,或敢于挑战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人或企业,十个有十个会碰得头破血流。
经营思想不端正。在我国民营企业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着经营作风不端正的问题。他们不是依靠诚实的劳动和合法的手段来积累财富,而是采取投机行为,甚至是非法手段来牟取利益。在他们当中,抢注他人商标者有之;假冒别人产品、瞒天过海、以次充好者有之;坑蒙拐骗、赖账不还者有之。其手段多种多样,无所不用其极。如牟其中利用信用证诈骗国家外汇,卢俊雄卷款上亿潜逃,这种耸人听闻的怪事在我国民营企业中为数不少。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无道者不可成大事也。如果一个企业缺乏起码的商业道德,这样的企业还能做得下去吗?
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长达数千年,中国人包括海外华商的骨子里都渗透着封建主义的血液,而且在中国一直只有治国治家之术,而没有经商之术的研究。在这样一种历史传统的长期熏陶下,中国人其实一直是在以一种治家或治国的心态、方法来治理企业的。以治家模式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家长,其他人都是家人或仆从。以治国方法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
民营企业主个个都很有才能,都不乏聪明,但缺少的是企业家应具备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仰,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般人大都有这样的一种观点:企业家成功靠的是才华。其实不然,企业成功靠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理性科学精神、一种道德感、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对规则的遵守和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精神。 二、产业结
中国民营企业与西方著名民营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西方著名民营企业大都是为了一种使命、一种目标、一个产业而奋斗,而中国民营企业大部分都只是为了一个产品,为了一块市场而搏杀。即发现了一个好产品,然后倾力投入,再无限扩大,而一旦这个产品完结,就再找一个新产品,始终不渝的就是产品取向。在整个产品经营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狭隘性,这就必然造成民营企业家对行业前景及民营企业长远战略的忽略,忽视民营企业
单一产品的竞争到组合产品的竞争
、从组合产品的竞争到供应链的竞争,从供应链的竞争到整个产业链的竞争。
目前中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竞争属于低层次的产品竞争。
中国民企产业结构低下主要体现在行业准入门槛低,先期资源投入小,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白热化,劳动力密集,产品属于整个产业供应链的最低端等,我们可以将其形象的比喻成一个人的笑脸,也就是微笑曲线理论,产品研发和营销品牌处与微笑曲线的两端,也就是最高点,代表着高附加值;而生产加工制造则处于曲线的中间,也就是最低点,代表着低附加值。同样郎咸平教授也有一个类似的六加一大物流理论,六指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环节,一指加工制造环节,产品的价值增值绝大部分被六占有,而一得到的不过是残羹冷炙而已。
以浙江温州为代表的原生态民营企业,绝大多数是低技术含量、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和家庭工业,服装、制鞋、制革、打火机、眼镜等,已成为温州产业的代名词,先天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密集型产业链条及家族粗放式的治理结构,小农式的管理思维造成了温州民企的产业升级障碍。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企业达60%以上。调查显示,浙江省有超过12%的企业用的是6年前更新的设备,而且还有13.3%的企业的主要设备没有更新过,只有不到1/3企业拥有90年代后期国际先进水平设备。近几年有较多一定规模的温州民企进行产业链升级或通过行业合纵连横做大,但产业链升级后的管理缺失和人文环境的落后,行业联合后的效率低下及协调难度的增强,无疑都加大了温州民企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突显了民企主动治理升级问题的困境。
民营经济产业分布变化有如下的特点:
民营经济越来越集中于第三和第二产业,特别是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民营经济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保持了绝对优势。从2007年的统计中看出,就行业分布来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经济主体有85.22%分布在第三产业。
由于第三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低,造成大量中小型民营经济的过度涌入,并形成互相残杀的恶性竞争局面。适度的竞争对于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淘汰落后肯定是必要的,但无限度的恶性竞争则会使本来就弱小的民营经济遭受致命打击。所以,对于一些处于竞争性产业中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目前正面临着产业再选择的客观要求。
第二产业中的民营企业有许多是高耗能、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落后企业。尽管民营企业在第二产业上的相对比重在降低,但绝对量并未减少。不能否认,处于第二产业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属于低效率的落后产业,这些企业显然同国家的产业政策不相符合,调整压力越来越大。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这一问题甚至更为突出。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一方面,民营经济在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已经成为第二产业特别是机械制造、化工、纺织印染以及各种轻加工工业的主体。另一方面,在这些产业中,许多民营企业由于高耗能、高污染和较低的附加价值已经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这些产业与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相悖,也不符合我们特别强调的工业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所要求的低耗能、低污染和高附加价值的要求。因此,这类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民营企业从事第一产业或高附加值行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大型城市中,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它们已经成为推动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整体而言,我国的民营企业从事第一产业或高附加值行业的数量少,规模小,质量也并不高。据统计,2008年中国企业500强,我们仅仅从数量上来看,国有上榜企业有331家,占比66%,私营上榜企业有98家,占比9%,从收入和利润来看,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占全部企业的八成以上,相比之下,上榜的近百家私营企业创造的利润不过1055亿元,大体相当于国有企业的1/10。从这一榜单我们可以看出,不妨把中国企业500强更名为国有企业500强,可能更为合适一点。为什么我们民营企业在数量、规模与质量上存在如此之大的差距呢?第一,中国现阶段部份第一产业或高附加值行业,如原油、天然气、乙烯、电讯、民航、电力、汽车、高附加值钢材、船舶、海运、港口、铁路等,基本为资源垄断行业,民营企业进入门槛过高;第二,第一产业或高附加值行业前期投入较大或风险过高,民营资本进入难度较大等等。
年,因为各种国内国外因素的制约,中国民营经济体遭遇出口形势的急速恶化,步入前所未有的瓶颈期,但是,一个全面反思产业模式的气氛正在生死一线之间挣扎的民营企业中形成,压力下追求产业升级转型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家们殊途同归的选择。民营企业家在现今的严峻形势下,都应好好审视自己的企业、产业是否真的有全球竞争力,要敢于放弃未来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产业结构提升是龙头,可以确保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拓展产业链条,在行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被历史定格的2008,或许将是一个中国民企制造的产业结构升级元年
! 三、滞后的小农经济模式
民营企业大多数为私人投资兴办,一般情况下企业主是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一身,且决策管理时,只需对私人利益或少数投资者负责即可。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个人专权的家长式管理模式。二十年前,因为温州人求生的本能,凭借以血缘筹措资金,以亲缘进行管理的管理模式,闯出一条温州模式的民企发展之路。造就了温州的多数草根农民成了民营企业主,而温州占90%比重的小农经济模式,其企业文化暨老板文化的特点也越发突显的淋漓尽致。
民营企业家的最初家族性创业模式,成就了企业隐性管理的习惯并延续至今。决策凭喜好、用人凭感觉、做事靠经验、制度靠习惯,一切之一切的潜规则,让新进入的人才摸不着头脑,不去适应吧,只有分道扬镳;去适应吧,等到适应了潜规则时,也就失去了自身应有的价值。温州民企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异军突起,很大程度上跟突破常识约束有关系。打破常规的束缚带给了温州民企的初创成功,而粗放管理也给了民营企业家较大的自由和权威空间,从而给今后规范管理的精细化带来了更高的心理接受门槛。
从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结构特征和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看,其内部的缺陷也严重制约了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逐步萌芽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两个致命弱点,这既与我国农村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致使民营企业的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从而不能快速和主动地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有关;同时又与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在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身上根深蒂固,难以动摇有关,这一点突出的表现便是家族化管理和独裁决策,这两大缺陷归结为一句话便是民企管理者头脑中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渗透在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对其进一步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初期客观上存在着市场不成熟的问题,许多配套政策不到位,国企还没有放开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制。这其中必有一些市场空白,许多民营企业抓住了这个机遇,使企业的财力实现了扩张,有些企业积累了相当雄厚的资金实力,但这对于还未深入了解管理企业的理论方法,建立科学的企业发展机制的民营企业管理者来说,由此衍生而来的只能是心浮气躁,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形成误导,错误地以为企业有了他便无所不能,没了他便一事无成。
民营企业靠机制和政策上的漏洞很容易地就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从而导致管理者在如何发展企业的问题上不是考虑改善产品、结构和机制,而是热衷于寻找捷径,投机取巧,有的甚至不惜丧失企业信誉经营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又快速、盲目地投资,进行多元化经营和快速扩张,由于缺乏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更没有一套系统的近期、远期规划,加之粗放和原始化的管理,家族化的指挥,造成企业无法实现良性发展,最终一蹶不振走向衰落,更有一些企业在顷刻之间遭到毁灭的命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知识经济渐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流,民营企业在适应高度市场化和网络、信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催化的产业革命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或手足无措,从适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个层面上考虑,民营企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格局中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多元化的市场主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面临的挑战将是十分严峻的。
民营企业的创业机制决定了其管理者便是经营者,这种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二为一的企业结构特征,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便于控制和提高效率,但当企业规模壮大后,其管理者便很难超越自我和约束自我,致使企业无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乃至走向死亡。
民营企业在原始资本积累相当丰厚由此步入家族化的过程中,仍然实行一元化的投资结构,表现出同国有企业投资结构完全相似的特征,因此许多上了规模的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同国营企业毫无二致,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自身的活力,为自身的体制创新带来巨大障碍。
总之,民营企业在步入新世纪,面对崭新的市场竞争格局时,由于众多管理者的素质尚不足以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市场的预测和运作能力低下,管理方式和经营体系仍相对落后,对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以上各方面的消极因素及产生的后果,绝非危言耸听,而且也绝不仅仅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命题。 四、缺乏理性思维方式
民企老板大多是从个体户和小规模企业开始起步,初期的成功完全是靠个人感觉灵敏的触觉,无需什么精确的数据论证,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老板并没有采用精确评估报告和系统财务核算等量化手段来进行决策,而是继续采用原有的个人感情决策方式。
当今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在全世界最高,而倒闭破产比例在全世界各国也属最高。可以预计,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几十年。目前,全世界最不稳定、可变系数最大的企业就是中国民营企业。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民营企业主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理性思维的战略头脑,经营决策只看到三步之遥,中国民营企业最滞后和落伍的不是厂房、设备、技术和营销模式,而是企业家的精神世界;在民营企业现代化办公大楼和进口先进设备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传统的、家族式的、带着浓厚的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价值观念;有形的东西最容易形成和改变,最难改变和形成的是无形的东西。而对事物发展起着根本作用的永远都是无形的东西--------价值观
意识形态)
。 拿破仑说:世界上有两种最有力量的东西,一种是刀剑,一种是思想。从长远来看,思想的力量会胜于刀剑。在拿破仑威风凛凛的军服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深深的文化底蕴那是对文化价值的崇尚、对思想力的敬重、对科学理性的笃信。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代中国企业家们身上最缺少的东西。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
对于企业家来讲,我们今天在这里呼吁的是企业家的精神。这个世界缺失的不是钱,商业社会缺失的是企业家的精神、企业家的梦想、企业家的价值观。 急功近利。从某种角度上讲,民营企业发迹大多是抓住两个好产品,瞄准一个市场空档,然后押宝市场促销一举成功。这种偶然性的成功渐渐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在决策时带有极强的赌博性。一个产品赌赢了,其他所有产品都如法炮制。它们并没有意识到,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扎实稳定的基础,然后创造一个逐渐发展的趋势,并保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于缺乏远见的理性思维,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在民营企业经营中最容易滋生,想把自己的企业做成一个百年老店的企业家还太少,能把自己产品做成世界名牌的更少,更多的则是昙花一现。
避实就虚、盲动蛮干。一些实力不足的企业为了扩张,轻易地就踏上了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尤其多元化启动时机或操作失误,会促使企业危机出现。当年的巨人集团,主业是电脑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和市场行情下跌等原因一度停滞不前,但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却把精力和资金大量投入到房地产,保健品两个不熟悉的领域,同时豪情万丈地宣传巨人,开始了大跃进,资产要从3个亿做到100个亿规模。由于行业跨度太大,企业本身又没有形成成熟多元化管理能力,使得有限的资金被牢牢套死,最终在投资建设12亿元巨人大厦时被拖垮。盲目多元化,东方不亮西方亮。民营企业往往陷入这种思维,以为多元化经营能分散风险,获得协同效应,于是盲目地开展多元化经营,涉足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远离核心产业,以己之短拼人之长,结果踏上了不归路。
只谈点子、不谈战略,只考虑现在、不考虑将来。浮躁有余、稳健不足;感情过甚、理性欠缺,心无定性。民企老总最大的性格特征就是心无定性,决策通常是灵感型、即兴型、突如其来型。业务型老板永远忙于小事,精于小、必废于大。民营企业家大多很有智慧和天才,但却缺少必要的计划组织能力,很少能把事情落到实处,思维也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民营企业老总大都有一种前职业惯性症,即在他创办公司之前,都从事过业务经理。这样,一旦自己创办企业当上老总,其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仍然摆脱不了以前职业所形成的习惯,仍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客户、开发新市场、联系销售业务等事情上,而作为一个老总应该做的事情(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建立正规化管理机制、财务控制、选拔任用人才)却很少过问。他们很难有时间坐下来冷静地考虑长远战略和企业内部深层次的管理机制问题,一天到晚忙于各种应酬、见客户、见政府领导、出席各种会议、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一天到晚处于极度亢奋之中,难以有一个宁静平和的心态,有一种坐不住的性格,永远处在一种躁动之中。
草莽气概绿林义气:在民企中, 总会有几个跟老板有着某种特殊关系的老板兄弟或旧交故知。中国传统人际关系中有一种很强的江湖义气色彩,特别是在中青年男性的彼此关系上,很多时候都带有一种类似于《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种绿林义气。这种关系如果只是在个人之间自然无可厚非,但一旦某个大哥创办了一家企业,这种绿林义气的危害性就会显示出来。这时,公司里的人际关系不单纯是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工作关系,更有一种哥们色彩。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很多民企老板骨子里有一种强烈的草莽英雄气概,跟下属的关系还是一种大哥和小兄弟的关系。跟现代企业纯粹以职务为取向的上下级关系相差甚远。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最难处理的就是老板的那些绿林兄弟。打个比方,刘备是一个优秀的老板,虚怀若谷、礼贤下士;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在他们共同管理的企业里,最难办的就是关公和张飞。在企业发展之初,他们用自己的英雄气概打出了一片江山,但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他们反过来又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于是,在公司内人事及日常业务安排中,凡是涉及到人的事情,就要看这个人与刘备(老板)是什么关系,以及关公和张飞们是否支持。对于企业中的关公和张飞,即便是犯了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一类的死罪,也不能斩首处理。而一旦关公们利益受到了伤害, 刘备就一定要出面兴师问罪,哪怕是导致最后全军覆没、在白帝城托孤后死去也在所不辞。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事实上,蜀国的衰败正是关云长一手造成的,由于其骄傲自大、过分轻敌,不讲外交策略,丢掉荆州后败走麦城,最后死在吕蒙刀下。刘备为了给其报仇,倾蜀国全国之兵伐吴,最后大败而归,在白帝城一命呜呼。可以说,没有关云长,蜀国就不会衰落。
每当老板的这些兄弟们违反公司制度和损害公司利益时,职业经理人都很难处理,因为没有老板的支持是很难处理下去的。事实上,老板心里也很清楚,他的这些关公们已经很不适合在公司里继续工作下去了,但过去共同患难的岁月让他灵魂中产生了一种与关公们的生死情结,很难支持对关公违规行为的处罚。
于是,职业经理人必须树立起两套标准:第一套是对普通员工的标准,那就是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套是对待关公和张飞的标准,违反了制度也不能处分。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备不支持,而公司是刘备的。
如果职业经理人要把两套标准合并成一条标准,那么最后的结果不是关公被杀,而是孔明走人。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民企研究中心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在绿林义气严重的企业,任何事情的决策都不能完全按照科学理性原则进行,老板的大部分兴趣都集中在人际关系上,很多行为都是在玩人、玩社会、玩市场,缺乏对制度、规则、程序的认同,与西方企业家那种严谨、理性的心理气质相距甚远。
民营企业老板大都缺乏一种稳健踏实的行为及思维方式,行为和思维方式呈现出太多的跳跃性,迷信灵感、相信超常规发展,着迷于奇思异想,认为只有这些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这种思维定势的结果就是轻视踏踏实实、循序渐进的工作作风,造成经营管理上的非理性、狂热性、盲目性、模糊性、不可捉摸性。如果这种方式果真能够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倒也罢了,但我们认真看一看事实就会发现,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下,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是翻船和翻车。 五、创业动机狭隘
民营企业老总们总想超凡脱俗,总想开创一番伟业,但是,其内心深处仍然是小农经济那一套,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其所有行为和观念仍然是传统老套,没有什么根本变化,颇有些像太平天国政权,虽然是打着基督上帝和均贫富、等贵贱的旗号,但其所有的做法怎么也逃不出封建帝王的种种俗套,如三宫六院、诛灭九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可以肯定,如果太平天国真能够战胜清王朝,那么,所建立起来的也绝不是什么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国家,而是另一个封建王朝。企业同样如此,如果用旧式思维去操作一场全新的业务与管理,那么结果往往是失败的。在企业现代化办公大楼背后,往往隐藏着封建的思想观念,某些老板的行为方式与封建帝王颇为相似。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事实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民企老板在创业之初都是以名利作为企业第一目标的,这一点在原生态民企中就更为突出。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需要整合很多内外部资源时,企业主的先天性素质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方向了。企业主如果没有以社会为责任的目标,就不会整合到丰富的社会资源;如果没有以客户为责任的目标,就不会与客户持续共赢发展;如果没有以员工为责任目标,就不会带来人力资源乃至企业整体的提升。所以,民营企业的失败绝不是因为过程中的种种不可预见因素所导致,而是在企业初创时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基因。失败成了一种宿命,成了无可逃避的规律。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壮大,中国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断完善,中国过快发展起来的民企,也需要对其理念和治理经历彻底的凤凰涅槃。就像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资本主义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课必须补,补的过程就必须要承担先天不足的成本和痛苦。否则,就可能很容易走向事情的另一个极端,摔坏的最终可能不仅仅是民企本身。
在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的骨髓里,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它是:一种狭隘的视野、一种对人的冷漠、一种对人文精神的轻蔑、一种对自由民主原则的排斥、一种与国际化潮流极不合拍的小农意识和市侩心态、一种对通用规则的忽略、一种缺乏自己的固有原则、一种盲目追风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浅簿。相当一部分中国民营企业家都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第一要旨,思想行为大都违反科学理性原则及人文精神,信誉不高,缺少个人首创精神,热衷于追风赶潮,经营管理活动中带有过多的政治目的,根本违反制度和规则原则。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中国民营企业最滞后和落伍的不是厂房、设备、技术和营销模式,而是企业家的精神世界;在民营企业现代化办公大楼和进口先进设备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传统的、家族式的、带着浓厚的农业社会和计划经济色彩的价值观念;有形的东西最容易形成和改变,最难改变和形成的是无形的东西。而对事物发展起着根本作用的永远都是无形的东西---精神。 六、家族家长制管理
民企老板创业初期,企业领导人与亲戚、同学和朋友携手共建,凭着自己敏锐的市场触觉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破除重重困难,通过最原始的创业手段,凭着一股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把企业创办起来。但是,随着公司的业务量扩大、组织机构扩充、公司人员增加、资金流量增大,企业的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
在创建阶段,
创建人的素质和能力在企业的创建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限于当时的企业规模,一般化的管理也能过得去,或者说,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家就他们的能力而言,只适合管理小型的企业。今天,企业的规模已经急剧扩大,昔日的管理小企业的甚至家庭作坊式的管理方式,管理经验已经很不适应,如果不加强管理,规范管理,难免会出现狗熊掰包谷的现象。大企业,小管理的矛盾突出。
企业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随着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加、组织结构的形成,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管
理与组织结构,大多数企业都会面对组织冲突隐患,甚至面临激烈的组织冲突。
以中国企业目前员工素质来看,严格的制度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企业中更多的是人治陋习,而非制度和规则传统,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永远是牺牲品;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长达数千年,中国人包括海外华商的骨子里都渗透着封建主义的血液,而且在中国一直只有治国治家之术。内部管理混乱、家族成员对正规化管理进行抵触、企业内部派系形成、信息传递失真、组织涣散、市场滑坡、产品质量下降。于是,经过几次剧烈阵痛,企业濒临倒闭或是申请破产。
民营企业从形式上看部门设置齐全,但由于组织结构落后,其职能作用发挥不出来,基本上成为老板的勤杂工。其结果是:老板什么都管,可什么都管不好。家族企业在创业阶段对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一旦进入专业化管理阶段,寻求企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家族因素就会产生限制和阻碍作用,造成企业很难走上专业化管理的道路。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缺点具体表现在:
家族企业最大的弊病是它的管理明显断层。一是把非家族成员拒在门外,不让他们染指决策重权。其逻辑似乎是,既然人人都为自己的家,圈外人一旦大权在握,必会移情自家而弃我们的家于不顾。在这种思路下,创业家长或家族大家长处于指挥地位,员工只是忠实地执行决策,中下层管理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受到抑制,特别是非家族成员很难受到重用。许多优秀人才无法融入企业家庭圈中,也不愿留在存在严重信任危机、没有完备监控体系的这种企业中。二是家族的断层,没有能干的后辈开拓甚至守业。这些创业家长对经营数十年建立起来的王国,当然希望后人能够继承其衣钵,并将其发扬光大。然而,企业家的才干在许多情况下就是最精心的学校也无法培育出来。家族经营意识的断层效应导致企业难以发育,只能停留在小规模的经营阶段,甚至出现逐渐衰亡的趋势。
家企不分,产权界区不清,从根本上影响了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而影响企业的管理权威。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的确立前提是产权清晰,在产权界定上必须清晰地表明各自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以及应获利益。如果企业中产权界区不清,有效的监督根本不可能。因为究竟谁监督谁搞不清,谁应负什么责任也搞不清;企业产权一旦具有家庭或家族的宗法色彩,亲缘或血缘关系势必冲淡建立在资产权利和责任基础上的利益约束关系,进而瓦解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家长式管理模式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失误。民营企业在家长式的管理模式下,凡事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监控、反馈和制约,使得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此外,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独裁和集权化倾向严重。家长式的管理方式授予家长独裁的权力,却对其缺乏约束机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某些
者认为己理所当然成了企业家,盲目自信,刻意去树立自己的权威,导致整个企业管理水准下降,活力减弱,效率低下,上下沟通受阻,市场应变缓慢,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下降,内部腐败分化,企业迅速走向衰败。
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家族企业凭经营者的主观经验和常识,靠简单的信任和亲情去约束人,这种以情代法的方式,其代价必然出现管理的漏洞、经济的损失和亲情的失落。因为企业缺乏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的规章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只注重制度建设不注重制度的实施和推行,或是有一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制度意识,造成赏罚不公,执法不严的现象。
由于家族式的经营管理思想强调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因此民营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本积累。出于掌握企业控制权的考虑,大多数民营企业不愿到资本市场上去筹措资金,因此民营企业家族企业的规模有其局限性。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死后,家族财产往往是儿子们均分。这种细胞分裂式的分家代代相传,不仅会动摇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造成企业内部的矛盾,而且会使家族企业无法积累资金,很难进一步发展。 七、人力资源博弈
从目前情况来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是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此问题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许多民营企业中,没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对人的管理强调通过控制和服从来实现人与事相适应,而忽视人的才能的发挥。在民营企业中,企业前景不明朗或内部管理混乱,员工职业生涯计划难以实现,工作压力大,缺乏职业安全感,个别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工作标准过高等原因都不同程度地导致员工跳槽。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人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商业、技术秘密,带走了客户,使企业蒙受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企业人力重置成本,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工作质量,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效忠心。
民营企业家跟所聘用的人才之间并非一种简单的君臣或者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博弈关系。此种关系的维系以利益分配为基础形成一种软平衡,在中小型民营企业中,人才在进入公司后,随着逐步对业务水平、顾客资源等的掌握,自身价值随之提高,只要时机成熟,人才就会向老板要价,提工资、升职位,甚至以离职相要挟,而老板担心的便是人才流入竞争对手企业,或另立门户给本企业带来更大威胁和挑战。这样,人才的心理线在一步步扩大,而老板的心理线在一步步后退,结果便是由原先的合作转入妥协,再由妥协变为不妥协,平衡状态被打破。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解决该问题时伤透脑筋,于是,愚民政策、集权管理浮出水面,在现代管理制度盛行的情况下,反其道而行之,内部信息隔离,部门沟通阻滞,管理层级实质上只有两层,即只有老板(民营企业家)和员工(包括中低级人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没有一个长远的人才战略。缺乏完整的人才结构,缺乏完整的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章。
人才机制没有市场化。一是表现在人才不流动,缺乏活动。二是表现在过分强调自己培养人才,长期忽视对成熟人才的招聘和使用,导致企业素质偏低。
人才结构单一,缺乏互补性。
人才选拔不畅,企业内部人才竞聘的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存在很严重地论资排辈现象。若不及时解决则很难留住人才。
不能团结人才。一方面,许多民营企业没有采取股权分红等一系列措施,使管理层都成为与整个企业血肉相连的一部分,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另一方面是企业缺乏一种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不能用认同的文化的力量将众多人才团结起来,没有使人才形成一种荣辱与共,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
没有真正用好所有人才。重进不重用。许多企业对人才的引进,非常重视质量关。把住质量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进人才后能否重用,让他们发挥才能。我们有一些企业也引进了不少人才,但效果并不好,没有让他们发挥作用,施展才能。结果造成了人才跳槽,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不能知人善任。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一种家庭式企业,所以用人上比较注重亲情关系,不重用外来人才,使相当的家庭企业人心涣散,离心离德,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内耗,效益下滑,企业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所以,企业的发展实质上还是靠民营企业家在拉动,而没能做到靠人才推动。至于能够走多远,则只能取决于民营企业家的能力、行业的状况和市场的供求。大部份民企中,老板与经理人的合作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从家族管理结构、准家族管理结构转型到职业经理人与创业团队和谐相处,管理由单纯个人的经验化的管理转向规范的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制度由家族治理转向现代企业制度。准家族管理结构指的是虽不以血缘,但以学历来源、地域来源等决定企业内部的管理结构方式。
民企惟有跨出创业团队的小圈子,企业辉煌长久的未来才有坚实的保障;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逐步分离,随着企业做大,从外部吸引优秀的社会人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八、空洞的企业文化
追根溯源中国传统劣根文化:
中国传统主体社会文化给每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烙上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也给民营企业家们都带来了深刻影响,造成了整整几代民营企业家在基本价值观念、基本道德观念、基本思维方式和基本行为模式的严重缺失,造成民营企业家们在社会责任感、信誉度、对人才的态度、企业制度化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的偏差,追根溯源大桎桔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重感情,轻理性、重冥想,轻现实,使得民营企业家在决策中少有理性分析和长期反复论证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激情决策、一种感性化决策,一种诗人式决策,在一种强烈冲动和英雄欲的促使下强行推动一项又一项缺乏科学依据和理性分析的行动计划。
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小农思想,坐井观天,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很容易坐失良机,丧失机遇。容易让人想起《三国演义》的既生亮,何生瑜的慨叹,又让人想起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十个中国人是条虫的讽喻之词。
中国传统文化只讲和谐,不讲是非对错,不讲正确与错误,中国传统文化所谓的我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我了。强调自成一家的结果,是自决于大我的非理性行为。于是乎,在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冲突,正确与错误不是判别是非的唯一标准,寻求妥协、寻求平衡,寻求折衷成了民营企业家的处世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家本位观念,重视家庭、轻视国家、轻视社会。于是,造成民营企业大都是家族化形式,且社会责任感贫弱;中国重视礼治,轻视法治,强调人类性善,过于理想主义,忽视人性中的阴暗面,使得民营企业不重视制度建设,即便是有了制度也不按此执行。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礼冶,认为只要教化人们安于自己的社会角色,就可天下大治。古时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父亲偷羊,儿子到官府告发,孔子知道之后大骂儿子不仁不义,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儿子犯了法,父亲要为儿子隐瞒,父亲犯了法,儿子要为父亲隐瞒。这与现代国家的法律原则完全背道而驰。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的彼此关系,认为五伦(君臣、父子、夫妻、长幼、朋友)是人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人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五伦而动。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于是,在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民营企业家其实一直是在以一种治家或治国的心态、方法来治理企业。以治家模式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家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家长,其他人都是家人或仆从。以治国方法管企业的自然就成了王天下企业,企业领导是君王,其他人都是朝臣或百姓。我们经常笑话康有为当年死心塌地地坚持君主政体,但其实我们许多人到了今天仍然是康有为的徒弟。 7.
中华民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对权力,控制欲极强,官本位思想很浓厚。只顾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自私等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深深地烙印着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思想和管理理念。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跨国文化交流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也就是说,跨国管理学也是不需要走出国门的。任何一门学术,特别是管理学,不出国门就已经是国际的了。在此种状况之下,民营企业所谓以我为主,自成一家,已经是落伍的思想。因为,可以说,隐藏在地方特色背后的中国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能蛊惑人心的思想。它甚至会以理性的名义,将民族主义包装起来,从而使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民营企业管理走入歧途。全球化背景下,实际上民营企业已经无法区分国内与国际。所谓国际或跨国,已经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培育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复制过程,是民营企业的创始者通过自己示范、教育,把自己的价值观复制给下一代的过程。创业从来都是在磨难中造就,民营企业更是如此。白驹过隙,中国民企创业者逐渐闪身幕后,守业的接力棒将由第二代擎起。富不过三代,不少人的预言仍在耳际,不过,当下最让民企烦忧的却是接班人的问题,世袭还是禅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之下,企业财富的继承往往是要选择下一代。子承父业成了大多数企业老总的选择之路。 子承父业的财富交接模式就是父传子的君王制度延续!实质上还是一个民企文化大桎桔-中国传统文化复制品。
导致民企企业文化病症 的结果:
民营企业中没有明确的游戏规则,一切随老板好恶而定,很多民企中存在一种黑暗压制力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黑暗压制力感情过甚、理性欠缺;拒绝规则化、制度化;传统儒家文化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桎桔。大部份民企实际上是老板家庭的扩大,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往往就是老板个人爱好、个人志趣、个人行为方式、甚至个人生活习惯的扩大,是老板家族传统文化的扩大,完全依附老板个人而存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因此从高效灵活然而稍带私密的运作文化,转型为透明化运作,民企老板应理智地思考如何实现全透明运作,尽量减少外界对企业的不了解;其本质内涵是让外界了解企业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人文哲学价值观。基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尽管有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等一系列优点,但其身上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只有搞清楚现阶段民营企业家战略决策与日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帮助我们的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基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尽管有着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等一系列优点,但其身上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是我们一些民营企业常犯的毛病。
缺乏文化素养:
决策草率、心血来潮,朝令夕改;小富即安、农民心态;;专横跋扈、唯我独尊;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缺乏自律性;名利观念强、一切荣誉归自己;投机心态强、缺乏长远战略考虑;急功近利、行为浮躁;不讲信用;尊重他人的思想和尊严。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致命伤。在企业草创初期,也许这些特点是其曾经赖以取胜的法宝但一个企业要真正成长起来,不能总是打一***换一个地方,不能总是投机取巧、捞了就跑,而应该把这些毛病逐渐克服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大做强做优,才谈得上成为有文化的企业,才能谈企业文化。
花瓶-文化形象:
一些企业为了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 在脱离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的情况下总结了一套经营理念或企业精神。由于这些理念或精神根本不被员工认可,因此这种企业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脱离企业实际的空谈。虽然对于外部的不知情者可能会起到一时的包装功效,但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纯属一个漂亮的花瓶,其作用可想而知。
缺乏文化创新:
一些企业以为企业文化一经建立便可长治久安,忽视了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从而使对企业发展本来起积极作用的文化变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实际上,企业文化同样有好与不好之分,当一种企业文化由于惰性而变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时,它很可能会扼杀企业的创造精神,从而排斥外来人才的加盟和企业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缺乏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企业缺乏凝聚力和认同感研究表明,一套大家接受的价值观对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企业员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从而全力以赴地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它又是构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础。然而,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创办人的个人好恶是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顺眼的人就留,顺心的事就做,手段就是奖和罚,其结果必然是企业形不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员工来得快,散得也快,难怪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总在抱怨找不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发出创业元老顶不住,外聘人员靠不住,留住人才难的感叹。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企业经营的实际紧密相联的东西,准确地说应该是从企业经营的实际中提升形成的,外于企业经营的文化只是文化,而不能称之为企业文化,更不是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必须与企业一起共同成长,没有创新或者不能包容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消极的文化。 九
企业战略目标缺失
很多民营企业为什么做不大、做不强、做不久?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很多时候都是战略出了问题。对企业而言,没有战略,或是战略不科学与不合理,都会导致盲目扩张、竞争乏力、执行不力、成长无后劲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如何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企业战略呢?往往民营企业是抓住某个机会并依靠单一业务和产品取得成功,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往往会开拓新业务和新产品以丰富自己的业务和产品组合。而在新业务和新产品选择上,民营企业家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战略选择上的随意性较大。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导致民企战略结症的因素始于机会、基于资源的自发性战略规划是很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路径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方式能够一直成功。因为在取得了快速发展并在行业当中拥有重要地位之后,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影响并被竞争对手作为制定战略和竞争策略的重点研究对象,这要求你慎重考虑自己的战略选择;另一方面,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企业或多或少地失去了灵活性,这都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变战略风格,避免随意性给企业带来风险。
然而民营企业在战略上显得过于随意并因此遭受重创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战略随意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成功的惯性所致。依靠自发性战略取得成功后很多企业家过于相信自身的判断力,总是凭借个人感觉做出决断。事实上一个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特定环境下的战略决策,企业家的个人感觉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总能奏效,如果总是相信个人感觉将会招致巨大的风险。二是长于业务而忽视战略全局。很多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缺乏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很多企业家感觉所有的工作都需要自己去推动,一推就动,不推不动,其中固然有组织文化氛围和员工主管能动性的问题,但缺乏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管理体系是关键。
中国民营企业老板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心无定性,即心中没有一个恒定的、长远的目标,一边忙得晕头转向,一边又弄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想做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所有的活动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容易摇摆、容易变化、容易心血来潮。民营企业老板变得太多、变得太快、变得自己都找不着北。民营企业老板心中普遍有一种过于强烈的渴望成功、企盼辉煌的欲望,这种欲望炽烈地燃烧着,其浓度和猛烈度远远超过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家,而且,又大都有一种赌徒的心态,即不作长远战略考虑,不进行冷静的长远战略思考,没有战略目标,日常工作及企业一般事物总是在不停地下注,能嬴则赢,不能嬴则拉倒,永远做不到稍安勿躁。他们大都是跳跃性思维、决策呈流变状态,即任何决策没有稳定性,整个企业在老板的操纵下像一只猴子,不停地跳来跳去。基于民营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呈现得如上特征,结合为民营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实践,针对民营企业的战略管理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由于企业家个人执行力超强而组织的执行力极其薄弱,因此大部分的精力被迫用于公司的业务开拓和内部管理上,必然导致对战略问题思考不够而随意。这在企业发展初期是可以的,但如果总是埋头干活而无暇抬头看路,战略风险不言而喻:
民营企业家大都是生意人出身,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经历形成了其个性上太多的投机性,总是期盼着靠某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和某个策划高手的高明主意赚得一百万,大大地发一笔横财。
民企治理专家曾水良认为,
在这种心态之下,民营企业家的行为中夹杂着太多的跳跃性、不确定性、不可琢磨性和心血来潮性,从而很少去重视正规管理体制和营销模式的建设,很少看重企业长远规划的设计。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 十
忽视现金流
统计显示,30%以上倒闭的民营企业其根本和直接原因就是资金链断裂!80%以上倒闭的民营企业其现金流都有问题!
以长三角民企代表省份浙江省为例,
民企在面临资金断裂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盲目多元化,抽取主业资金。与国际化相比,进军多元化成为一大批国内民营企业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无疑多元化可以使企业扩张,又从结构上降低了企业长期发展的风险。但中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多化化,往往并没有从企业和行业自身成长态势和发展规律的战略角度出发,更多是脑袋一拍,多元化就来的思路,其主要体现有两类:
第一类是看到别人赚钱,也要跟风去赚一笔的投机心态去搞多元化,代表企业如义乌的金乌集团,创建于1994年的金乌集团在义乌当地曾是民营企业中的明星企业,是义乌市大陈镇前五强民营企业,该集团总裁张政建先后被授予金华市十佳青年私营企业家和浙江省青年星火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张政建看到身边不少人在迪
拜投资赚到钱后,在朋友的怂恿下,于2005年左右在迪拜建造了一个面向国内企业招商的龙城商贸城,共有500多家店铺,张在阿联酋迪拜设立了阿联酋金乌集团国际有限公司、阿联酋山图贸易有限公司、阿联酋山图装饰有限公司、阿联酋山图餐饮有限公司等4家海外子公司。为了维持海外项目,张政建压缩了其国内企业的资金,甚至包括金乌集团最核心的资产娇丽袜业制衣。金乌集团曾为娇丽袜业制衣准备的新工厂也因还不起某银行贷款而最终抵押出去了。从此,娇丽袜业制衣等子公司业务更是一蹶不振。但是,海外业务情况并没有让张高兴起来。由于最近几年大批温州、义乌商人到迪拜去投资商城等房地产项目,张政建的迪拜生意受到激烈竞争,由于国内资金支持越来越有限,张政建只得从国内银行或民间融资,据说迪拜龙城项目共花费张政建两个多亿,这其中很多钱来自贷款和高利贷。张只能拆西墙补东墙,最终,资金链断裂,金乌集团轰然倒塌。
第二类是创业成功所膨胀出的巨大欲望去搞畸形的多元化。代表企业如早年史玉柱的巨人大厦等等。步步高电子公司老板段永平也曾给过史玉柱忠告:做企业犹如高台跳水,动作越少越安全。然而,那个时候的史玉柱正处于多元化的冒进当中,自然很难明白段永平话中的意味,但是在摔了一跤之后,史玉柱突然觉得自己明白过来了。
世界上绝大多数公司的多元化道路都是以失败告终,而多元化成功的典范企业GE,成功的背后是韦尔奇和GE精心构造的业务管理制度系统以及卓越的文化安排。多元化本质上是一般的规律是诺基亚道路:卖掉一切不想做的,专注于想做的,并且通过出卖过时的核心产业,而获得足够的财政支持。
民企融资难,转向民间借贷。应对货币政策从紧的环境,银行出于商业盈利方面的考虑,更加倾向于
信用资质良好的大企业。于是,更多的民营企业转向民间借贷市场,融资利率越来越高,多数企业都已不堪重负。民间融资偶尔也能帮企业挺过资金短缺时期,但更多的时候无疑是饮鸩止渴。在目前
内患外忧。生产成本升高,员工工资上涨,外部市场萎缩,销售价格下降等等内外部因素,直接导致
众多民营企业现金流枯竭,难以正常运转。台州最大的企业之一,浙江省缝制设备生产龙头企业飞跃集团,总部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由邱继宝在1986年创办,短短十几年间其销售规模便超过十亿元,成为中国缝制设备行业领头企业。该公司也被地方政府视为一家旗帜性企业。2007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升值影响,海外市场严重萎缩,令飞跃业务遭受重创。浙江省台州市外经贸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飞跃集团出口总额为184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3300万美元大幅下跌44%,仅相当于其2007年全年出口的五分之一,飞跃的日常营运基本上全靠贷款和非法集资款支撑着。今年以来,各家银行收紧信贷,飞跃难以再从银行获得贷款,甚至转向民间高利贷寻求周转资金。飞跃从宁波所借民间资金,数额当以亿来计。然而,由于业务不振,飞跃对所借资金无力偿还,并且由于之前在国外虚设公司骗取了国家大量出口退税,因为挪用了承接的一个国家科技项目的资金而被审计检查从而东窗事发,被多重逼债之下,无奈向政府申请破产。
库存周转率低,现金流速缓慢。许多民营企业,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重生产、重销售,却往往忽视了企
业运营中最重要的一环供应链的流转速度。以西班牙的ZARA品牌为例,1975年,学徒出身的阿曼西奥奥尔特加在西班牙西北部的偏远市镇开设了一个叫ZARA的小服装店。而今,昔日名不见经传的ZARA已经成长为全球时尚服饰的领先品牌,身影遍布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门店数已达1000余家。一般分析ZARA成功的原因大致是:顾客导向;垂直一体化;高效的组织管理;强调生产的速度和灵活性;不做广告不打折的独特营销价格策略等。实际上至关重要的环节是ZARA的灵敏供应链系统,大大提高了ZARA的前导时间。前导时间是从设计到把成衣摆在柜台上出售的时间。中国服装业一般为6~9个月,国际名牌一般可到120天,而ZARA最厉害时最短只有7天,一般为12天。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12天,可以用最可能少的资金带来更快速的货品销售,从而达到最快的现金流转,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现金流及利润。ZARA之灵敏供应链所展现出来的韵律,使得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相形见绌。
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机制。有一句商业格言说得好: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最大的风险
来源。继90年代困扰中国企业的三角债危机之后,2008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最终将给中国外向型民营企业制造沉重的债务包袱。今年底到明年初,中国民营企业的美国外债危机将迎来雪崩式爆发。人们不难发现,海外商账已经成为中国企业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中国企业究竟有多少海外商账?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权威的官方统计数据。能查找到的只有国家商务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根据实际调研、上市公司公告及海关等相关数据综合得出的估算值: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欠款大概有1000亿美元,而且每年还会新增150亿美元左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实冰山并未见全貌,1000亿美元只是个保守估算,因为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一些存在坏账的国有企业也是如此,中国企业被拖欠的海外账款应该更多。
[1] 正在读取...
相关阅读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赞助商广告
Copyright 2004-2011 版权所有 价值中国网转篇关于刀剑的文章
当前离线
325393 帖子
547 主题
16 精华
1 阅读权限
50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04-2-28 最后登录
2010-3-29 萌龙
, 积分 1, 距离下一级还需 1 积分
16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4-2-28 发表于 2005-8-3 10:41
作者ChanLancelot是香港同胞,所以是繁体字,而且图也没办法……
研究實戰刀劍與劍法,需要以相應的古董來作參考。不過,這卻不代表觀察古董時,僅僅以〞眼見為實〞。專業修復人員及刀劍師,在參照古董現有尺吋的同時,腦海中亦推算出,該刀劍於新造時候的形態,從而知道與現在的差異。 事實上,清朝所採用的實戰刀劍,即使同樣是柳葉刀,其形狀經已跟現代中國國術中所見的,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為現代國術所見的刀劍,形態設計多是為了套路耍起來好看。畢竟沒有多少玩國術的朋友,會拿著刀劍進行無規範的對打練***,以及用真刀真劍,攻擊類似人肉的目標作練***。
清朝的軍用刀,相比起現在的武術刀劍,是較窄和直,沒有特別闊大的刀頭的。這種設計實為實戰之用。 闊刀頭有利斬,但原因並不是因為加重了刀頭。日本刀沒有加重刀頭,也沒有加闊。歐洲鐵器鋼器主斬劍亦沒有加重劍尖,也沒有加闊,而且更加不是彎的。那麼為何它們都可以斬過骨頭呢?
如果對幾何學有所認識,應當知道直劍劈東西,並不會比彎刀差。因為目標物並不是平面,tangent不論直劍彎刀,永遠也只得一點。在 壓力= 力量 / 面積 的物理公式上,上根本沒什麼分別。而且在穿入目標之後,彎刀接觸線長也不比直劍短,所產生的摩際力與接觸線及面成正比,因此也不會比直劍低。但彎刀的深入度,卻比直劍淺,因為是弧線,相同長度之下深入目標的距離較短。直劍斬得更遠,但有機會卡住,因容易斬得太深。彎刀則較易收刀,但刀口淺。僅此而已。 很多人在觀察刀劍的時候,都犯上了一個毛病,就是以平面的眼光和思巧,去測量立體的刀劍。闊就等於重嗎?窄就等於輕嗎?這是錯的理解。因為這並沒有將厚度計算在內。 如果在觀察刀劍的時候,留意到厚度漸變這個重點,以及主刺劍的關鍵,主斬刀劍的關鍵等,便會明白到,其實一切的因素,都是有關連的!亦可以分得出,哪些是實戰用刀劍,哪些不是。因為從刃橫切面上,可以看得出,究竟它的形態,是否與其設計目標存在著矛盾。
一般人以為斬劍又闊又厚,刺劍又窄又薄。那究竟實際上是如何的呢?
主斬劍在穿過物件時,軌跡需要穩定,所以闊身有助穩定路線。而斬過東西時需要減低阻力,所以厚度要越薄越好。縱觀歐洲闊刃主斬劍,中東主斬刀的闊刀頭,中國的闊刀頭,全都符合以上的物理。
不少人說中國劍重刺不重斬,又認為劍身軟。其實這根本是自相矛盾的。 因為軟就不能刺,力上不了劍尖。人不是平面,而是弧面。如果劍身不夠硬,劍尖隨風擺柳,只要角度稍為歪曲,在刺的時候便會〞擦身而過〞。再者,假如真是劍身薄的話,便有利於斬了。 相反,主刺劍是要硬直的。主刺劍雖然窄,但卻很厚,以保持劍尖能夠在接觸目標後,於受力的期間,繼續保持筆直。這從十六世紀的Rapier 到十八世紀的Small sword 皆可看出來。中國實戰用輕劍亦是如此。 窄的劍才厚,闊的劍才薄。這才是真相。
因此日本刀,事實上比中國鬼頭刀及厚背大刀,還要更厚。想想為何:日本刀窄中國刀闊,越闊越利斬,越要斬就越要薄。闊和薄是主斬刀劍的關鍵。
所有斬刺兩用的兵器,都是在闊而薄,窄而厚之間妥協的設計。
不論彎刀直刀,砍劈時都是一點接觸的,因為目標物不是平直面,接觸一個圓形的tangent雖然是直線的,但也只有一個接觸點(幾何學)。而且在斬進之後,弧線比直線長,直刀劍鋒口接觸目標的長度,比彎刀劍還要少。
越直的刀劍越砍斬得深,撞擊力(impact power)亦大,但易於卡住,對於刺裝甲與撞擊裝甲都很有用。而彎的在揮刀時,則可以流暢順過,但就沒有斬得那麼深。嚴格來說,這其實是〞斬〞與〞割〞的分別。越直的越偏向〞斬進〞,越彎的越偏向〞割過〞。你也可以留意一下印度和中東一帶的shamshir,他們都是用slice/draw cut的,因為其彎度是利於此。 很多馬上用的刀也是彎的,如太刀,sabre等,就是要利用拖割時能順利將刀回收,不致於卡著在目標物內部。而馬的衝力早就足夠令拖割的威力有如步兵的砍斬般強。
上至下:直刀、打刀、shamshir 可以看見(MK:图歉奉),大家都是一點接觸,因為圓弧形的tangent只有一點。 其次是切入後,直刀受到的阻力很大,因為抵抗力要向很橫的方向卸去,不過亦因此而有很大的撞擊力(力=反作用力,直刀受力大=目標物受力大),而且傷口很深。 打刀,抵抗力比較易從刀尖方向滑出,而shamshir就更易,幾乎是向上滑出的。不過亦切得最淺,對著裝甲時將會沒有什麼效果。 沒有誰最好,誰最不好。只是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刀。 上圖中,有數件事要留意的: 1. 在同一時間揮刀之下,首先擊中對方,並斬得最深的,是直刀。打刀第二。shamshir第三。你可以看看,揮彎刀的雙手,都要到比較下邊的位置,才能擊中對方的頭。那就是等如要走長一點的距離才會打中,亦即是:慢! 2. 引伸出,擊中對方時,雙手的揮刀力度,以直刀為最大。何解呢?大家若果有練刀的都應該知道,一個人揮刀斬擊時,速度最高力度最大時,就是雙手拋至向前伸出時。在這個時候斬中的話,穿透力就最強。到了shamshir 那個手的位置才擊中的話,基本上是〞去勢已老〞,力將收之時了,根本就斬不進,不過可以拖得開。所以這種彎度的刀,根本不是設計用來斬擊用的。 3.現在我們來談談接觸面積。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初中時學的圓幾何?一個人身上的目標,都是由各式大少的弧線組成,當中有很多都是符合圓弧的。圓的tangent,不管是直是彎,都只有一點,這是不爭的事實,不然你去重新發明過幾何學吧!
好,之後就是砍進去以後的接觸面積。我們先鎖定一個條件:要直刀彎刀斬得一樣深。 在一樣深的情況之下,例如要斬穿對方頭部的直徑長度,直線所需的距離比曲線短,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所以接觸的刃長度亦短! 接著,我們嘗試放開這個條件,再想想為何圖中的彎刀接觸刃長度,比直刀短呢?很簡單! 因為彎刀都沒有斬得那麼深! 結論:彎刀直刀各有用處,大家別以為直刀就是弱,彎刀就是強。其實不然。在破壞力,接觸面而言,直刀都比較優性的。問題是砍進後,直刀的角度令到它很易卡住,而彎刀沒有斬得那麼深,可以讓力從旁卸去,所以適合用於必須要流動的馬戰上。
可是,難度彎刀真的沒有比直劍直刀出色的地方嗎?那麼為何世界各地會有這麼多彎刀的出現呢?
彎刀斬入時,如之前圖示,越彎的話,斬得越淺,而反作用力亦會順著刀的彎度向上洩去,所以反作用力小,長期使用的話較省力。
彎刀在揮動時比直刀容易保持軌跡準確,因為控制軌跡是靠手腕旋轉。 而當懂得用刀劍的朋友,斬東西的時候,手和刀劍成完全直線之際,就是接觸目標物之際。此時,以彎刀,不論向前或後傾,由於刀尖的重量偏離了手腕的旋轉軸一段距離,越彎的話,偏離幅度越遠。正如要用一枝軸去旋轉一個重量分佈很廣的大車輪,比旋轉一個重量集中在軸心上的小車輪,要花上更多的氣力。所以斬擊時,要轉動彎刀並不容易,較不靈活。但這亦等如不易出錯。 直劍直刀與手腕旋轉軸成一直線,劍尖重量完全在軸心線上,要旋轉它跟本不用費力,所以出錯機會亦高,但較靈活。
話說回來,常聽見有***拳腳的朋友,認為兵器如手腳,所以拿著兵器時,當手腳來用便可。我卻對此有另一番見解。因為手是無刃,手的任何攻擊都是撞擊性攻擊。這和有刃兵器的切割式和穿透式攻擊本來已大大不同。即使是拳法的穿透式攻擊,只是力的穿透。與刀劍的實體穿透,在穿透過程中所面對的物體之間磨擦力,根本是兩回事。
而這就是有刃兵器與無刃兵器的最大差異之處:實體穿透! 只要有試斬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在刀劍斬進物體之後,只會有減速和力量喪失的發生,是不可能在穿入物體之後的時候加速的。即使加上身體重量也絕對沒用。因為斬的角度未必是完全垂直,但身體重量受地深吸力影響,是垂直向下的。這時加身體重量,也只會將刀劍壓彎。請別忘了,刀劍尖斬人的部份,只有不到4mm的厚度。 好的刀劍手,除了懂得如何在刀劍斬進目標之前,將刀尖劍尖加速至極點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讓刀劍在穿透目標物時,以最低磨擦力前進。這也是有刃兵器與撞擊性兵器的終極差異之處!因此,即使揮起刀劍有如揮棍,但只要在這個部份掌握得好的話,一樣會在擊中對手的一刻,造出刀劍應有的切割效果! 要讓刀劍以最小磨擦力前進,一定要做到令刀劍運行的方向,以最小的接觸面積與目標物相交,亦即鋒口切入物件,穿透物件的角度,要與揮刀劍的角度,成完全的平行,沒半點差異。 四十五度揮刀,刃就要以四十五度切入,並以四十五度穿過目標物。 三十度揮刀,刃就要以三十度切入,並三十度穿過目標物。 否則四十五度斬,但刃以三十度切入,便大大增加了刃接觸目標的面積,阻力大增。角度上再微小的偏差,都會造成大量的阻力。 目標較硬者,完全斬不進。較軟者,斬進後被卡死,弄彎刀劍。
我意志坚定,且充满热情;即使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我仍然斗志昂扬。
广告词我都不会写,你们就看看吧
当前离线
5047 性别
330372 帖子
4418 主题
99 精华
16 阅读权限
100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04-10-29 最后登录
2011-8-1 内涵丰富的锡龙
, 积分 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4 积分
99 精华
16 好友
1 注册时间
2004-10-29 发表于 2005-8-3 11:01
好文,转走。
http://205.209.154.3/?u=410249
http://www.DomainOfHeroes.com/?rpid=70677
踏遍四海觅灵石,炼得一具天魔躯,涅槃神焰诛仙阵,偷天修符也逍遥。
当前离线
332864 帖子
5653 主题
66 精华
8 阅读权限
90 好友
0 注册时间
2005-3-14 最后登录
2005-3-14 千锤百炼的铁龙
, 积分 8,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66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05-3-14 发表于 2005-8-3 11:05
Re: 转篇关于刀剑的文章
[quote=Mirko Filipovic] 作者ChanLancelot是香港同胞,所以是繁体字,而且图也没办法…… 研究实战刀剑与剑法,需要以相应的古董来作参考。不过,这却不代表观察
古董时,仅仅以〞眼见为实〞。专业修复人员及刀剑师,在参照古董现有尺吋的
同时,脑海中亦推算出,该刀剑於新造时候的形态,从而知道与现在的差异。事
实上,清朝所採用的实战刀剑,即使同样是柳叶刀,其形状经已跟现代中国国术
中所见的,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为现代国术所见的刀剑,形态设计多是为了套
路耍起来好看。毕竟没有多少玩国术的朋友,会拿着刀剑进行无规范的对打练习,
以及用真刀真剑,攻击类似人肉的目标作练习。 清朝的军用刀,相比起现在的武术刀剑,是较窄和直,没有特别阔大的刀头
的。这种设计实为实战之用。阔刀头有利斩,但原因并不是因为加重了刀头. 日
本刀没有加重刀头,也没有加阔。欧洲铁器钢器主斩剑亦没有加重剑尖,也没有
加阔,而且更加不是弯的。那么为何它们都可以斩过骨头呢? 如果对几何学有所认识,应当知道直剑劈东西,并不会比弯刀差。因为目标
物并不是平面,tangent 不论直剑弯刀,永远也只得一点. 在压力= 力量 /面积
的物理公式上,上根本没什么分别. 而且在穿入目标之后,弯刀接触线长也不比
直剑短,所产生的摩际力与接触线及面成正比,因此也不会比直剑低。但弯刀的
深入度,却比直剑浅,因为是弧线,相同长度之下深入目标的距离较短。直剑斩
得更远,但有机会卡住,因容易斩得太深。弯刀则较易收刀,但刀口浅. 仅此而
已。很多人在观察刀剑的时候,都犯上了一个毛病,就是以平面的眼光和思巧,
去测量立体的刀剑。阔就等於重吗?窄就等於轻吗?这是错的理解。因为这并没
有将厚度计算在内。如果在观察刀剑的时候,留意到厚度渐变这个重点,以及主
刺剑的关键,主斩刀剑的关键等,便会明白到,其实一切的因素,都是有关连的!
亦可以分得出,哪些是实战用刀剑,哪些不是。因为从刃横切面上,可以看得出,
究竟它的形态,是否与其设计目标存在着矛盾。 一般人以为斩剑又阔又厚,刺剑又窄又薄。那究竟实际上是如何的呢? 主斩剑在穿过物件时,轨迹需要稳定,所以阔身有助稳定路线。而斩过东西
时需要减低阻力,所以厚度要越薄越好。纵观欧洲阔刃主斩剑,中东主斩刀的阔
刀头,中国的阔刀头,全都符合以上的物理。 不少人说中国剑重刺不重斩,又认为剑身软。其实这根本是自相矛盾的。因
为软就不能刺,力上不了剑尖。人不是平面,而是弧面。如果剑身不够硬,剑尖
随风摆柳,只要角度稍为歪曲,在刺的时候便会〞擦身而过〞。再者,假如真是
剑身薄的话,便有利於斩了。相反,主刺剑是要硬直的。主刺剑虽然窄,但却很
厚,以保持剑尖能够在接触目标后,於受力的期间,继续保持笔直。这从十六世
纪的Rapier到十八世纪的Small sword 皆可看出来。中国实战用轻剑亦是如此。
窄的剑才厚,阔的剑才薄。这才是真相。 因此日本刀,事实上比中国鬼头刀及厚背大刀,还要更厚。想想为何:日本
刀窄中国刀阔,越阔越利斩,越要斩就越要薄。阔和薄是主斩刀剑的关键. 所有斩刺两用的兵器,都是在阔而薄,窄而厚之间妥协的设计。 不论弯刀直刀,砍劈时都是一点接触的,因为目标物不是平直面,接触一个
圆形的tangent 虽然是直线的,但也只有一个接触点(几何学)。而且在斩进之
后,弧线比直线长,直刀剑锋口接触目标的长度,比弯刀剑还要少。 越直的刀剑越砍斩得深,撞击力(impact power)亦大,但易於卡住,对於
刺装甲与撞击装甲都很有用。而弯的在挥刀时,则可以流畅顺过,但就没有斩得
那么深。严格来说,这其实是〞斩〞与〞割〞的分别. 越直的越偏向〞斩进〞,
越弯的越偏向〞割过〞。你也可以留意一下印度和中东一带的shamshir,他们都
是用slice /draw cut的,因为其弯度是利於此。很多马上用的刀也是弯的,如
太刀,sabre 等,就是要利用拖割时能顺利将刀回收,不致於卡着在目标物内部。
而马的冲力早就足够令拖割的威力有如步兵的砍斩般强。 上至下:直刀、打刀、shamshir可以看见(MK:图歉奉),大家都是一点接
触,因为圆弧形的tangent 只有一点. 其次是切入后,直刀受到的阻力很大,因
为抵抗力要向很横的方向卸去,不过亦因此而有很大的撞击力(力= 反作用力,
直刀受力大= 目标物受力大),而且伤口很深。打刀,抵抗力比较易从刀尖方向
滑出,而shamshir就更易,几乎是向上滑出的。不过亦切得最浅,对着装甲时将
会没有什么效果。没有谁最好,谁最不好。只是不同的要求用不同的刀。上图中,
有数件事要留意的: 1. 在同一时间挥刀之下,首先击中对方,并斩得最深的,
是直刀。打刀第二。shamshir第三。你可以看看,挥弯刀的双手,都要到比较下
边的位置,才能击中对方的头. 那就是等如要走长一点的距离才会打中,亦即是
:慢! 2. 引伸出,击中对方时,双手的挥刀力度,以直刀为最大。何解呢?大
家若果有练刀的都应该知道,一个人挥刀斩击时,速度最高力度最大时,就是双
手抛至向前伸出时. 在这个时候斩中的话,穿透力就最强。到了shamshir那个手
的位置才击中的话,基本上是〞去势已老〞,力将收之时了,根本就斩不进,不
过可以拖得开. 所以这种弯度的刀,根本不是设计用来斩击用的。 3. 现在我们
来谈谈接触面积.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初中时学的圆几何?一个人身上的目标,
都是由各式大少的弧线组成,当中有很多都是符合圆弧的。圆的tangent ,不管
是直是弯,都只有一点,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然你去重新发明过几何学吧! 好,之后就是砍进去以后的接触面积. 我们先锁定一个条件:要直刀弯刀斩
得一样深。在一样深的情况之下,例如要斩穿对方头部的直径长度,直线所需的
距离比曲线短,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接触的刃长度亦短!接着,我们尝
试放开这个条件,再想想为何图中的弯刀接触刃长度,比直刀短呢?很简单!因
为弯刀都没有斩得那么深!结论:弯刀直刀各有用处,大家别以为直刀就是弱,
弯刀就是强。其实不然。在破坏力,接触面而言,直刀都比较优性的。问题是砍
进后,直刀的角度令到它很易卡住,而弯刀没有斩得那么深,可以让力从旁卸去,
所以适合用於必须要流动的马战上。 可是,难度弯刀真的没有比直剑直刀出色的地方吗?那么为何世界各地会有
这么多弯刀的出现呢? 弯刀斩入时,如之前图示,越弯的话,斩得越浅,而反作用力亦会顺着刀的
弯度向上泄去,所以反作用力小,长期使用的话较省力。 弯刀在挥动时比直刀容易保持轨迹准确,因为控制轨迹是靠手腕旋转. 而当
懂得用刀剑的朋友,斩东西的时候,手和刀剑成完全直线之际,就是接触目标物
之际. 此时,以弯刀,不论向前或后倾,由於刀尖的重量偏离了手腕的旋转轴一
段距离,越弯的话,偏离幅度越远. 正如要用一枝轴去旋转一个重量分佈很广的
大车轮,比旋转一个重量集中在轴心上的小车轮,要花上更多的气力。所以斩击
时,要转动弯刀并不容易,较不灵活。但这亦等如不易出错. 直剑直刀与手腕旋
转轴成一直线,剑尖重量完全在轴心线上,要旋转它跟本不用费力,所以出错机
会亦高,但较灵活。 话说回来,常听见有习拳脚的朋友,认为兵器如手脚,所以拿着兵器时,当
手脚来用便可。我却对此有另一番见解。因为手是无刃,手的任何攻击都是撞击
性攻击。这和有刃兵器的切割式和穿透式攻击本来已大大不同。即使是拳法的穿
透式攻击,只是力的穿透。与刀剑的实体穿透,在穿透过程中所面对的物体之间
磨擦力,根本是两回事。 而这就是有刃兵器与无刃兵器的最大差异之处:实体穿透!只要有试斩经验
的朋友,都知道在刀剑斩进物体之后,只会有减速和力量丧失的发生,是不可能
在穿入物体之后的时候加速的。即使加上身体重量也绝对没用。因为斩的角度未
必是完全垂直,但身体重量受地深吸力影响,是垂直向下的。这时加身体重量,
也只会将刀剑压弯。请别忘了,刀剑尖斩人的部份,只有不到4mm 的厚度。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