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没有登录,快捷通道只有在登录后才能使用。
还没有帐号? 赶紧
安全问题
无安全问题
我爸爸的出生地
我妈妈的出生地
我的小学校名
我的中学校名
我最喜欢的运动
我最喜欢的歌曲
我最喜欢的电影
我最喜欢的颜色
自定义问题
您的***
快速浏览
Pages: 2/3
主题 : 硬件相关问题(持续更新)
级别: 四星会员
1320 点
交易币:
1348 个
游戏: 地下城与勇士
活跃等级:
注册时间:
2006-11-19
最后登录:
2011-07-02 发表于: 2009-04-24 ┊ 继续接上面的问题
二十一:十分钟学会判断硬件故障问题 在电脑市场里最可怜的人要数那些将带有故障的电脑搬来搬去的人了。组装机与品牌机比起来虽然有她的长处,但没有良好的售后服务是她的致命短处。 大部分电脑故障是软件故障,因此在未确定是硬件故障前没必要将整台机器搬来搬去。即使是硬件故障,也没必要将整台机器搬去,只须将出故障的部件拿去即可。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硬件故障的诊断和测试方法,以后电脑出了故障不用将整台机器都搬去了(当然最好是不出故障!)。 故障及对策 如果想对电脑故障做全面的分析,那恐怕要写一本书,且那也并非易事。关于软件的故障在各类报刊上介绍过很多,因此这里只介绍硬件故障的症状,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一、电脑启动过程 Ⅰ、首先来了解一下电脑的启动过程 1、贮存在ROM(只读存储器)中的Bootstrap Loader程序和自诊断程序移动到RAM(随机存储器)中。 2、随着Bootstrap Loader的运行,储存在辅助记忆装置中的操作系统将系统文件送到RAM中。 3、执行系统文件Io.sys和Msdos.sys。这时画面上出现Starting Window 98……的信息。 4、若有Config.sys则执行它。 5、执行系统文件的Command.com文件。 6、若有Autoexec.bat则执行它。 7、读取Windows的初始化文件******.ini和Win.ini,再读取注册表文件。 8、启动结束,出现初始画面,运行操作系统。 这个过程中,在主板的ROM BIOS中监测硬件是否异常,包括硬件故障,接线情况,各类卡的***等。如果发生错误,画面上什么也不出现,启动停止。这种情况下很可能是硬件故障。 Ⅱ、系统启动顺序 1、PC电源的ON--显示器,键盘,机箱上的灯闪烁。 2、检测显卡--画面上出现短暂的显卡信息。 3、检测内存--随着嘟嘟的声音画面上出现内存的容量信息。 4、执行BIOS--画面上出现简略的BIOS信息。 5、检测其他设备--出现其他设备的信息(CPU,HDD,MEM...)。 6、执行OS(操作系统)的初始化文件-Starting Windows 98等。 Ⅲ、在启动时主板中发出声音,通过这个声音可以判断是何种错误 根据主板形式的不同,声音的表示也有所不同. AMI BIOS: 1短:内存刷新失败 2短:内存校验错误 3短:基本内存错误 4短:系统时钟错误 5短:CPU错误 6短:键盘错误 7短:实模式错误 8短:内存显示错误 9短:ROM BIOS校验错误 1长3短:内存错误 WARD BIOS: 1短:启动正常 2短:非致命错误 1长1短:显示错误 1长2短:键盘错误其他BIOS可查阅相关资料,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二、易混淆的软件故障必须明确地区分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否则费了很大的力气将电脑搬到电脑市场,店主告诉你是软件故障时你会是什么心情呢。特别是启动故障也有可能是软件故障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由软件故障造成的启动异常。 Ⅰ、CMOS Setup的错误 如果在CMOS Setup中的硬盘设置不正确的话,因为电脑无法识别硬盘,因此导致不能用硬盘中的操作系统(Windows)启动。出现画面但无法启动时应该检查CMOS Setup的内容。若要正确识别硬盘,可以使用CMOS Setup中的IDE HDD Auto Detectio quot;选项。 Ⅱ、系统文件的错误 Windows启动时需要Command.com, Io.sys, Msdos.sys, Drv ace.bin 四个文件。如果这些文件遭破坏,即使识别了硬盘也不能启动。这时可以使用Sys.com文件恢复这些文件。用启动盘启动后,键入Sys c:即可。 Ⅲ、初始化文件的错误 Windows在启动时要读取Autoexec.bat,Config.sy quot;,******.ini,Win.ini,User.dat,******.dat六个文件。但在读取时若其中有错误的信息将发生启动失败。而这些文件是很难恢复的,因此要使用Windows重新设置等方法。但这不是硬件故障,用不着把电脑抱到电脑市场去。 Ⅳ、Windows的错误Windows初始画面出现后的故障大部分是软件的故障。程序间的冲突或驱动程序的问题等等。这样的问题可以用翻阅书籍等方法自行解决。 三、不是故障的硬件故障 虽然不是故障,但时常发生用户组装不正确或插口松脱等现象。这时可以自己打开电脑检查接线,插口等的错误。在新购硬盘,CD-ROM等EIDE设备时要注意将连接在中间的装置设置为SlaveE,将连接在边上的装置设置为Master,如果设置得不正确,有可能无法启动或使用相应装置时发生错误。 测试方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硬件故障的基本测试方法。显示器没有任何图像出现时可以使用下面的方法测试出故障的部件。 一、首先准备一个工作台。 二、将主板从机箱拔出,再把主板上的所有部件拔出,只留下CPU和RAM.然后把主板放到工作台上。 三、将稳压电源连接在主板上。 四、将显卡插入AGP插槽。当然如果是PCI显卡则插入PCI插槽中。插入时要注意将显卡镀金的部分完全地插入插槽中。 五、连接显示器电源插口后将显卡与显示器连接起来。 六、打开显示器电源,再接通机箱电源开关。然后用金属棒接触主板的电源开关。主板的电源开关是与机箱电源开关连接的部分,一般标记为PWR SW或POWER SE。 七、如果画面上出现BIOS的版本信息,画面没有异常的话,说明CPU,主板,RAM,显卡,电源都正常.通常,经常易出现故障的部件是显卡,主板,硬盘这个顺序。 八、然后连接硬盘和软区进行检测。接着连接CD-ROM检测,然后是声卡。Modem等一个一个的连接进行检测。如果不出现画面就说明后连接的那个部件有故障或是有兼容性问题。只须处理那个出故障的部件即可。 九、机箱的问题 有时将主板***到机箱时发生问题,导致启动失败。因此如果在上面的部件检查中没有任何问题的话,可以将主板***到机箱上测试。如果在测试中没有任何的错误,则说明是CMOS Setup错误,驱动程序等的软件问题 二十二:挑战故障 硬盘故障软件(补) 笔者最开始修理硬盘时,常常是什么软件都乱用一通,结果经常搞得硬盘连原厂的DM工具甚至BIOS都不认。现在我接到要修的硬盘一定会确认两件事,一是里面的数据重不重要,二是BIOS能不能认。如果数据比硬盘值钱,我会让该用户花钱找专业人员;如果BIOS都不认该硬盘那我就没办法啦。然后再上网,找找有关型号的资料(故障原因、处理办法、原厂工具)。最后才开始动手。 我处理的流程是: 第一,先用原厂的工具,例如DM等先对硬盘进行“清零”、“低格”等处理。 这样做有以下好处:一是毕竟原厂的工具更安全,二是小问题DM都可能解决,三是有些硬盘修复软件会将硬盘搞得连原厂的工具都不认,到时才想起原厂的工具就太迟了。经上面处理过后再用其它软件,硬盘修复时间会大为缩短。因为有些软件、病毒或因不正常开关机而将硬盘的某些地方标上“坏”的标志,当这些坏簇连成一片时,直接用其它软件处理,其耗时可能超出你的想象。我曾遇到过一个硬盘,有10MB左右的坏簇是连在一起的,有上万个坏簇,而HDDREG、MHDD等一个小时才处理几百个,你算一算要花多长时间用DM搞过后再用其它软件修复,这个区再也见不到坏簇,整个硬盘才几百个,修复起来快多了。 第二,用修复软件。HDDREG、MHDD、FB都很好找,也很好用。 HDDREG***较烦,我用131版,是要***在硬盘上。先从一些网站下载,***时会让你再到官方网站下载一个新的***程序,***完后再制作一个软盘,然后就可以用它修复硬盘了。最好多复制几个软盘,因为软盘会经常读写,如果坏簇多、软盘读写次数会大大增加,很容易将软盘搞坏。该软件可以在Windows以及DOS下使用,你还可以决定从第几MB开始处理,不过不能决定在哪里结束。 MHDD、FB直接解压就可以用,但只可以在DOS下使用。你也可以将它俩COPY到软盘,总共才几百KB。在使用方面,FB、HDDREG都很容易使用,启动它们就会将电脑中的硬盘列出,你只要选定所要修的硬盘再回车它就自动完成。FB到结束时会自动将你的硬盘坏道隐藏,将好的进行分区,但最多挑出4块最大的给你用,询问你是否同意,你选“Y”,就相当于Fdisk一次,但重启电脑后还要格式化才可使用。(注意:当硬盘坏道较多较分散时你的硬盘容量会损失很大,我试过直接用它维修一个2.5GB和一个4.3GB的硬盘,结果一个只有1.8GB可用,一个只有800MB可用。) MHDD的使用有点烦,但功能最多。启动时它会先将一些参数命令列出,然后就等你输入命令。按F2键是硬盘设定,按F4键是参数设定界面,默认全是OFF,即只扫描不修理,速度较快。你还可以设定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参数一般将REMAP(坏道映射)以及LOOP THE TEST/REPAIR(循环/修复,即修完一次再来一次,直到你叫停!)设为ON就可以了,再按F4键开始工作。中途还可以按键盘的箭头快进或后退。它工作时会有一个类似MS的SCANDISK的示意图给你看,很直观,使你对该硬盘的质量可以心中有数。 在使用这些软件前一定要先将BIOS的病毒功能、软硬盘写保护关闭。FB会损坏数据,MHDD与HDDREG则只会对坏区里的数据有损。它们之间还会“打架”,这个说OK,那个又说有错。上面几个软件很难说哪个最好。软件修复硬盘所费时间都很长,三两个小时是很平常的。如果硬盘不太重要且硬盘坏道较多时,我会在夜晚开机启动软件,然后关显示器,上床睡觉,明天早上醒来就差不多了。如果舍不得硬盘响几个钟头,可以每个把小时就退出(中途退出可以按“Ctrl+Break”组合键,但未完成的就退出,下次开机操作系统会报被修的硬盘有错,进行扫描,你大可不管按X键退出),并记住位置,关机,让它休息十来分钟再从停的地方继续修复,今天干不完还可以明天接着干(但FB好像没这功能)。如用FB分区觉得不满意可用DISKGENIUS或PQ等合并,但如果坏道多用DG会太烦,PQ也会报硬盘有错。如果容量损失不大,还是等FB自己弄好了。 附: 工作流程: 普通硬盘:DM(清零,低格)→FB,如可用容量超过50%就完工,否则再来:DM→HDDREG→MHDD→FB。HDDREG、MHDD在睡前开动,醒来“收货”。 重要硬盘:DM→HDDREG→MHDD→FB。用HDDREG、MHDD时最好每小时退出休息一下。硬盘常见故障及其处理方法1.电源引起的硬盘不能正常起动 计算机电源输出的电压分别是+5V和+12V。硬盘启动需要+12V电压和4A的电流,硬盘工作时的电流为1.1A。软盘的启动仅需+10V左右的电压和1.3A电流,而工作电流为0.5A。计算机电源的输出电压不足+12V,则硬盘就不能启动和工作。处理这类故障,就要使电源输出恢复到+12V电压。 2.主板电池电压不足引起的硬盘无法启动 这是主板上的充电电池失效引起主机参数紊乱而产生的故障。主板上的充电电池(一般是锂电池)是当主机关机时用来保存机器时钟、日期,软盘驱动器的个数、类型,硬盘个数、类型,显示器方式,内存容量,扩展容量等系统参数的。当开机上电自检时,BIOS自动检测CMOS中的参数表,如果不匹配,则出现死机。锂电池的工作电压为+3V~+6V。如果电池电压不足+3V或电池失效,则硬盘无法被识别。 3.硬盘参数错误导致的硬盘不能启动 硬盘参数有硬盘容量大小、磁头数、磁道数、扇区数等多种。不同厂家生产的硬盘,其参数值各不相同。如果硬盘参数值设置错误,则硬盘就启动不了。这时需要重新设置硬盘的磁头数、磁道数、扇区数等值。方法是:首先开机后待自检开始,按下DEL键,即可进入CMOS SETUP设置状态。然后,对COMS中的参数进行设置:选择STANDARD CMOS SETUP栏目中的TYPE项,填入正确的TYPE值。一般的主板都有硬盘自检测功能。进入CMOS SETUP设置菜单中,选择“IDE HDD AUTO DETECTION”即可。 4.硬盘0磁道被破坏引起的故障 DOS操作系统放在硬盘的0磁道上 如果硬盘的0磁道物理性损坏,硬盘便不工作。 一般采用的修复方法是:首先尽量把硬盘有用的文件、数据备份出来。由于硬盘0磁道的损坏,硬盘中的资料、文件已不能按正常备份方法备份,需用BIOS中断方法按扇区逐一备份;然后对整个硬盘做格式化,再用FDISK对硬盘重新分区,最后用formAT对硬盘作逻辑格式化,装上DOS操作系统和有关文件、数据即可。 若用上述方法修复无效,则先用KV300杀毒盘启动、杀毒,再用A:系统盘启动,运行SCANDISK扫描C盘,若在第一簇出现一个红色的“B”,表明零磁道损坏。然后用PCTOOLS 9.0中的DE(该软件能看到各个分区在硬盘的起始点),运行PCT90目录下的DE.EXE,报告现在运行在只读模式,选Op-tio 菜单 →Configuration,按空格去掉Read Only前面的√,保存后退出。选主菜单Select→Drive;进入后在Drive type→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Tab键切换到Druves项,选中harddisk,然后选OK回车。此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on Table,选中之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分区的Begi ing Cylinder的0改成1即可 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按Delete键进入CMOS设置,进行“IDE HDD AUTO DETECTIOND(也可以看到CYLS数变少)",保存后退出,此时再对硬盘重新分区,格式化,装上相应的软件即可。
二十三:硬盘的DOS管理结构
磁道,扇区,柱面和磁头数。硬盘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由坚硬金属材料制成的涂以磁性介质的盘片,不同容量硬盘的盘片数不等。每个盘片有两面,都可记录信息。盘片被分成许多扇形的区域,每个区域叫一个扇区,每个扇区可存储128×2的N次方(N=0.1.2.3)字节信息。在DOS中每扇区是128×2的2次方=512字节,盘片表面上以盘片中心为圆心,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称为磁道。硬盘中,不同盘片相同半径的磁道所组成的圆柱称为柱面。磁道与柱面都是表示不同半径的圆,在许多场合,磁道和柱面可以互换使用,我们知道,每个磁盘有两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磁头,习惯用磁头号来区分。扇区,磁道(或柱面)和磁头数构成了硬盘结构的基本参数,帮这些参数可以得到硬盘的容量,基计算公式为: 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要点:(1)硬盘有数个盘片,每盘片两个面,每个面一个磁头 (2)盘片被划分为多个扇形区域即扇区 (3)同一盘片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为磁道 (4)不同盘片相同半径构成的圆柱面即柱面 (5)公式: 存储容量=磁头数×磁道(柱面)数×每道扇区数×每扇区字节数 (6)信息记录可表示为:××磁道(柱面),××磁头,××扇区 2.簇簇是DOS进行分配的最小单位 当创建一个很小的文件时,如是一个字节,则它在磁盘上并不是只占一个字节的空间,而是占有整个一簇。DOS视不同的存储介质(如软盘,硬盘),不同容量的硬盘,簇的大小也不一样。簇的大小可在称为磁盘 参数块(BPB)中获取。簇的概念仅适用于数据区。 本点:(1)簇是DOS进行分配的最小单位。 (2)不同的存储介质,不同容量的硬盘,不同的DOS版本,簇的大小也不一样。 (3)簇的概念仅适用于数据区。 3.扇区编号定义:绝对扇区与DOS扇区 由前面介绍可知,我们可以用柱面/磁头/扇区来唯一定位磁盘上每一个区域,或是说柱面/磁头/扇区与磁盘上每一个扇区有一一对应关系,通常DOS将柱面/磁头/扇区这样表示法称为绝对扇区表示法。但DOS不能直接使用绝对扇区进行磁盘上的信息管理,而是用所谓相对扇区或DOS扇区。相对扇区只是一个数字,如柱面140,磁头3,扇区4对应的相对扇区号为2757。该数字与绝对扇区柱面/磁头/扇区具有一一对应关系。当使用相对扇区编号时,DOS是从柱面0,磁头1,扇区1开始(注:柱面0,磁头0,扇区1没有DOS扇区编号,DOS下不能访问,只能调用BIOS访问),第一个DOS扇区编号为0,该磁道上剩余的扇区编号为1到16(设每磁道17个扇区),然后是磁头号为2,柱面为0的17个扇区,形成的DOS扇区号从17到33。直到该柱面的所有磁头。然后再移到柱面1,磁头1,扇区1继续进行DOS扇区的编号,即按扇区号,磁头号,柱面号(磁道号)增长的顺序连续地分配DOS扇区号。公式:记DH--第一个DOS扇区的磁头号 DC--第一个DOS扇区的柱面号 DS--第一个DOS扇区的扇区号 NS--每磁道扇区数 NH--磁盘总的磁头数 则某扇区(柱面C,磁头H,扇区S)的相对扇区号RS为: RS=NH×NS×(C-DC)+NS×(H-DH)+(S-DS) 若已知RS,DC,DH,DS,NS和NH则 S=(RS MOD NS)+DS H=((RS DIV NS)MOD NH)+DH C=((RS DIV NS)DIV NH)+DC 要点:(1)以柱面/磁头/扇区表示的为绝对扇区又称物理磁盘地址 (2)单一数字表示的为相对扇区或DOS扇区,又称逻辑扇区号 (3)相对扇区与绝对扇区的转换公式 4.DOS磁盘区域的划分 格式化好的硬盘,整个磁盘按所记录数据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主引导记录(MBR:Main Boot Record),Dos引导记录(DBRos Boot Record),文件分配表(FAT:File A ign Table),根目录(BD:Boot Directory)和数据区。前5个重要信息在磁盘的外磁道上,原因是外圈周长总大于内圈周长,也即外圈存储密度要小些,可伤心性高些。 要点:(1)整个硬盘可分为MBR,DBR,FAT,BD和数据区。 (2)MBR,DBR,FAT,和BD位于磁盘外道。 5.MBR MBR位于硬盘第一个物理扇区(绝对扇区)柱面0,磁头0,扇区1处。由于DOS是由柱面0,磁头1,扇区1开始,故MBR不属于DOS扇区,DOS不能直接访问。MBR中包含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硬盘分区表。分区表有4个分区记录区。记录区就是记录有关分区信息的一张表。它从主引导记录偏移地址01BEH处连续存放,每个分区记录区占16个字节。 分区表的格式分区表项的偏移 意义 占用字节数 00 引导指示符 1B 01 分区引导记录的磁头号 1B 02 分区引导记录的扇区和柱面号 2B 04 系统指示符 1B 05 分区结束磁头号 1B 06 分区结束扇区和柱面号 2B 08 分区前面的扇区数 4B 0C 分区中总的扇区数 4B 4个分区中只能有1个活跃分区,即C盘。标志符是80H在分区表的第一个字节处。若是00H则表示非活跃分区。例如: 80 01 01 00 0B FE 3F 81 3F 00 00 00 C3 DD 1F 00 00 00 01 82 05 FE BF 0C 02 DE 1F 00 0E 90 61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要点:(1)MBR位于硬盘第一个物理扇区柱面0,磁头0,扇区1处。不属于DOS扇区, (2)主引导记录分为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和硬盘分区表。 6.DBR DBR位于柱面0,磁头1,扇区1,即逻辑扇区0。DBR分为两部分:DOS引导程序和BPB(BIOS参数块)。其中DOS引导程序完成DOS系统文件(IO.SYS,MSDOS.SYS)的定位与装载,而BPB用来描述本DOS分区的磁盘信息,BPB位于DBR偏移0BH处,共13字节。 它包含逻辑格式化时使用的参数,可供DOS计算磁盘上的文件分配表,目录区和数据区的起始地址,BPB之后三个字提供物理格式化(低格)时采用的一些参数。引导程序或设备驱动程序根据这些信息将磁盘逻辑地址(DOS扇区号)转换成物理地址(绝对扇区号)。BPB格式 序号 偏移地址 意义 1 03H-0AH OEM号 2 0BH-0CH 每扇区字节数 3 0DH 每簇扇区数 4 0EH-0FH 保留扇区数 5 10H FAT备份数 6 11H-12H 根目录项数 7 13H-14H 磁盘总扇区数 8 15H 描述介质 9 16H-17H 每FAT扇区数 10 18H-19H 每磁道扇区数 11 1AH-1BH 磁头数 12 1CH-1FH 特殊隐含扇区数 13 20H-23H 总扇区数 14 24H-25H 物理驱动器数 15 26H 扩展引导签证 16 27H-2AH 卷系列号 17 2BH-35H 卷标号 18 36H-3DH 文件系统号 DOS引导记录公式: 文件分配表≡保留扇区数 根目录≡保留扇区数+FAT的个数×每个FAT的扇区数 数据区≡根目录逻辑扇区号+(32×根目录中目录项数+(每扇区字节数-1))DIV每扇区字节数 绝对扇区号≡逻辑扇区号+隐含扇区数 扇区号≡(绝对扇区号MOD每磁道扇区数)+1 磁头号≡(绝对扇区号DIV每磁道扇区数)MOD磁头数 磁道号≡(绝对扇区号DIV每磁道扇区数)DIV磁头数 要点:(1)DBR位于柱面0,磁头1,扇区1,其逻辑扇区号为0 (2)DBR包含DOS引导程序和BPB。 (3)BPB十分重要,由此可算出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 7.文件分配表 文件分配表是DOS文件组织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DOS进行分配的最基本单位是簇。文件分配表是反映硬盘上所有簇的使用情况,通过查文件分配表可以得知任一簇的使用情况。DOS在给一个文件分配空间时总先扫描FAT,找到第一个可用簇,将该空间分配给文件,并将该簇的簇号填到目录的相应段内。即形成了簇号链。FAT就是记录文件簇号的一张表。 FAT的头两个域为保留域,对FAT12来说是3个字节,FAT来说是4个字节。其中头一个字节是用来描述介质的,其余字节为FFH。介质格式与BPB相同。 第一个字节的8位意义: 7 6 5 4 3 2 1 0 └─────-┘ │ │ │┌0非双面 置1 │ │ └┤ │ │ └1双面 │ │┌0不是8扇区 │ └┤ │ └1是8扇区 │┌0不是可换的 └┤ └1是可换的 FAT结构含义 FAT12 FAT16 意义 000H 0000H 可用 FF0H-FF6H FFF0H-FFF6H 保留 FF7H FFF7H 坏 FF8H-FFFH FFF8H-FFFFH 文件最后一个簇 ×××H ××××H 文件下一个簇 对于FAT16,簇号×2作偏移地址,从FAT中取出一字即为FAT中的域。 逻辑扇区号=数据区起始逻辑扇区号+(簇号-2)×每簇扇区数 簇号=(逻辑扇区号-数据区起始逻辑扇区号)DIV每簇扇区数+2 要点:(1)FAT反映硬盘上所有簇的使用情况,它记录了文件在硬盘中具体位置(簇)。 (2)文件第一个簇号(在目录表中)和FAT的该文件的簇号串起来形成文件的簇号链,恢复被破坏的文件就是根 据这条链。 (3)由簇号可算逻辑扇区号,反之,由逻辑扇区号也可以算出簇号,公式如上。 (4)FAT位于DBR之后,其DOS扇区号从1开始。 8.文件目录 文件目录是DOS文件组织结构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文件目录分为两类:根目录,子目录。根目录有一个,子目录可以有多个。子目录下还可以有子目录,从而形成树状的文件目录结构。子目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文件,DOS为目录项分配32字节。目录项分为三类:文件,子目录(其内容是许多目录项),卷标(只能在根目录,只有一个。目录项中有文件(或子目录,或卷标)的名字,扩展名,属性,生成或最后修改日期,时间,开始簇号,及文件大小。 目录项的格式 字节偏移 意义 占字节数 00H 文件名 8B 08H 扩展名 3B 0BH 文件属性 1B 0CH 保留 10B 16H 时间 2B 18H 日期 2B 1AH 开始簇号 2B 1CH 文件长度 4B 目录项文件名区域中第一个字节还有特殊的意义:00H代表未使用 05H代表实际名为E5H EBH代表此文件已被删除 目录项属性区域的这个字节各个位的意义如下: 7 6 5 4 3 2 1 0 未 修 修 子 卷 系 隐 只 用 改 改 目 标 统 藏 读 标 标 录 属 属 属 志 志 性 性 性 注意:WINDOWS的长文件名使用了上表中所说的保留这片区域。 要点:(1)文件目录是记录所有文件,子目录名,扩展名属性,建立或删除最后修改日期。文件开始簇号及文件长度的一张 登记表. (2)DOS中DIR列出的内容训是根据文件目录表得到的。 (3)文件起始簇号填在文件目录中,其余簇都填在FAT中上一簇的位置上。
二十四:硬盘数据恢复实例全解
难道在硬盘数据由于各种原因被破坏后,我们就只能自怨自艾? 这篇实例全解,就是希望在不幸的情况发生的时候,读者能够快速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不至于让自己辛勤劳动成果白费。 当然,我们最大的期望还是——你永远不要用到下面的方法!因为再完备的事后解决方案,也不能保证所有数据的完好无缺。而要真正做到 万无一失,更重要的工作还在于防患于未然。 文件误删除 一、症状 这可能是最简单同时也是最常见的数据损坏,直接的表述就是一般删除文件后清空了回收站,或按住Shift键删除,要不然就是在回收站 的属性中勾选了删除时不将文件移入回收站,而是彻底删除。 二、解决方案 既然是最常见的数据损坏,当然也就是最容易恢复的,下面就根据不同的操作系统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Win9x/Me下的解决方案 也就是FAT16/32分区下的文件误删除恢复,这应该是大部分恢复类软件的基本功能;而我们拿来作例子的软件Recover4all,所提供的功能 仅为在Win9x/Me下恢复被误删除的文件--其实很多东西并不是一味求大求全就好,够用已足够,简单就是美。 废话少说,立即下载Recover4all,这是一个自解压文件,你可以把其中的文件解压到软盘或硬盘的一 个目录下(默认就是解压到软盘)。运行其中的rec4all.exe,会看见一个注册窗口,点击其中To star the progam click的按钮就能够进行 试用(未注册版本只能恢复10KB以内的文件)。程序的主窗口下图所示,这是一个类似于资源管理器的窗口;你可以通过点击主菜单下方的 盘符按钮来扫描相应分区下的被删除文件,然后在右边的窗口中选择需要恢复的文件,再点击主菜单下方的Recover按钮,并在新弹出的窗口 中选择恢复文件的存放位置即可--Win9x/Me下的误删除文件恢复就这么简单。 2.WinNT/2000下的解决方案 换种说法,也就是如何恢复在NTFS分区下被误删除的文件。对于这种相对简单的需求,File Scavenger(立即下载“File Scavenger”)完全就可以胜任。当然,File Scavenger是很 具有针对性的--它只能在WinNT/2000系统下使用(同时必须以Administrator用户登录系统),而且只对NTFS格式的分区有效。不过它支持压缩 过的NTFS分区或文件夹中文件的恢复,并对格式化过的NTFS分区中的文件也有效(注意:File Scavenger只可以对格式化过的分区中的文件进行 恢复,并不能恢复整个被格式化过的分区)。 File Scavenger目前有两种版本:硬盘***版和软盘版。硬盘版的***和 一般软件类似,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使用File Scavenger恢复文件的最安全方法就是在文件已经被删除之后***File Scavenger(当然你不要 将软件***在删除文件所在的分区)。因为File Scavenger的功能比较单一,其执行文件加上所需的库文件一张1.44MB的软盘也可以装下,所 以软盘版也许是大家使用得比较多的(你要把软盘版直接放在硬盘的一个目录下也照常可以使用)。下面的实例,我们就用软盘版来说明。 一个非重要的文件Veryimportant.txt被误删除且清空了回收站;还好,你看过本篇实例分析而且也在软盘或硬盘上准备好了File Scavenger。OK,现在你运行其中的filescav.exe,你将会看见如下图的窗口。注意:其中的搜索条件可有多种格式(例如,*.doc、*、 data*.txt等),根据你自己的需要填写最方便查找的;Exhaustive Sear复选框选择后会让你指定搜寻分区的簇大小以及搜索簇的范围,而指 定之后File Scavenger会搜寻并显示所有存在的文件名称,不管是被删除的还是没有,因此没有特殊需要还是不用为好;在搜索结果窗口中可 以通过点击Filename、Size、Modified等来为搜索结果排序,以方便寻找。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了Veryimportant.txt,选择它并点击Recover按钮,如果文件能够被恢复,你就可以在先前指定的恢复文件存储路径中 找到它(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File Scavenger,之前还会有一个窗口提醒你注册,如果不注册,你将只能恢复4KB以内的文件)。现在,还有什 么可担心的? 不可恢复的情况 如果文件在删除之后,其存储的磁盘空间进行过写操作,那在通常情况下恢复的几率为0。因此,误删除文件可以恢复的重要前提就是不要 在删除文件所在的分区进行写操作 三、工具软件 这个软件包含在Norton Utility系列工具中,功能十分强大,可以恢复分区记录、FAT表,需要注意的是它对硬盘的操作不是只读的,因此 你需要每一步都做好Undo文件,这样即使误操作也可以恢复,Norton Disk Doctor配合DiskEdit在分区表不能恢复时也可以恢复部分文件,可 惜Norton Disk Doctor不支持NTFS分区,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大遗憾之处…… 最专业的数据恢复公司出的软件,当然很有专业风范,EasyRecovery支持的文件系统格式很多FAT、NTFS都支持,并且有专门的For Novell 版本。EasyRecovery对于分区破坏和硬盘意外被格式化都可安全的恢复,你所要做的就是将数据损坏硬盘挂到另外一台电脑上,尽情恢复就是 了,不过EasyRecovery对于中文的文件名和目录名效果不是很好(一些乱码,但文章内容绝对是正确的)。 由出品PartitionMagic的PowerQuest公司所出的,硬盘资料复原工具。它是一套恢复硬盘因病毒感染,意外格式化等因素所导致的资料损失 工具软件,能将已删除的文件资料找出并恢复,也能找出已重新格式化的硬盘、被破坏的FAT分配表、启动扇区等等,几乎能找出及发现任何在 硬盘上的资料(支持FAT16和FAT32及长文件名)。恢复回来的资料能选择在原来所在位置恢复或保存到其它可写入资料的硬盘,也提供了自动 备份目录、文件和系统配置文件的功能,能在任何时间恢复)。要注意的一点是,尽量用一个很大的硬盘来装恢复的数据(最好挂双硬盘), 如果目标盘的容量小于源盘的容量,下场会很惨!不过Lost&am Found却是基于DOS的一种软件,这在瘟到死横行的今天,市场只有越来越小 ! 四、实战操作 我的硬盘为IBM 9.44GB硬盘,分区情况如下: 一天被朋友用Win2000自带的磁盘管理工具将所有分区完全删除,并且删除之后没有进行任何操作。恢复工具的选择上,因为四个分区三个 是FAT16,一个是NTFS,我决定首先用Norton Disk Doctor恢复三个FAT16分区,不过由于Norton Disk Doctor不支持NTFS,故采用支持NTFS的 EasyRecovery。 1.FAT分区的恢复 打开Norton Utility中的Norton Disk Doctor,NDD会自动为你检测硬盘分区情况,当检测到测盘2的分区表有问题时,跳出一个提示窗口, 询问是否在访问磁盘2的过程中遇到麻烦,按下Ye quot;按钮。 接下来的弹出窗口中提示Norton Disk Doctor没有在磁盘2上发现任何DOS分区,是否要Norton Disk Doctor搜索并重建DOS分区,当然选 择Ye quot;(是)。 很快又一个Partition Search(分区搜索窗口)弹出,提示找到一个2039MB的DOS分区,是不是要恢复,当然是Ye quot;。 在接下来的询问是否搜索更多的DOS分区窗口中选择Ye quot;,又发现一个DOS分区,一直回答Ye quot;直到Norton Disk Doctor找到3个DOS分区, 由于NTFS分区Norton Disk Doctor不支持,所以在找到3个分区后,如果磁盘搜索程序询问你是否搜索更多的DOS分区时,选择No,重新启动 计算机,发现丢失的三个FAT分区完全恢复,并且WinMe仍可正常启动。 2.NTFS的恢复 NTFS分区的恢复我们是使用EasyRecovery来实现的,打开EasyRecovery,按下Next(下一步)进入磁盘选择窗口,选中我的IBM-DTTA- 351010下的Unknown File ****** Type(4.43GB),按下Next。 在接下来的窗口中你可以设置该分区的起始扇区号(Start Sector)和中止扇区号(End Sector),不用管它,按下Next继续。 现在到了选择分区文件格式窗口,在File system Type的下拉式菜单中选择NTFS(我这里的分区格式是NTFS,你应该选择和你的条件相 符的,如果实在不知道分区格式也可以选择RAW进行全盘搜索),搜索方式选择Typical Sca quot;(特定搜索)就可以了,按下Next/Next 。 硬盘一阵轰隆隆的狂响之后,搜索结果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将你需要恢复的文件前面打上钩,然后在下边的Destination中输入你恢复文 件的目的路径,按下Next恢复吧…… 3.分区格式化的恢复 分区格式化之后,只要其中没有写入任何文件,理论上我们仍然可以恢复。工具吗?当然还是EasyRecovery了,不过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由 于格式化程序将根目录完全破坏所以用EasyRecovery恢复以后,你会看到一些DIR0、DIR1等目录(不过目录中的文件名还是完整的)! 启动故障 我等电脑用家,如果某一天硬盘不能启动,轻则使你陷入手忙脚乱之中,重则丢失重要资料,我们这里从硬盘启动的整个历程来为你详解每 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解决你的手足无措之苦…… 一、出错信息:Non ****** disk or disk error, 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用软盘启动后,在A:后键入C:,屏幕 显示:Invalid drive ecificatio quot;,系统不认硬盘。 故障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CMOS中的硬盘设置参数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错误造成的。 解决方案:进入CMOS,检查硬盘设置参数是否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是否错误,如果确是该种故障,只需将硬盘设置参数恢复或修改过来即可 。具体修改方式:进入CMOS设置,选择HDD AUTO DETECTION(硬盘自动检测)选项,即可自动检测出硬盘类型参数(由不同的BIOS而定,有的 BIOS中可能是IDE AUTO DETECTION,只需针对自己的选项修改就是了)。若无此项,并且也没有备份的CMOS,你就只好打开机箱,查看硬盘 表面标签上的硬盘参数,然后依样修改了。 二、出错信息:开机后,屏幕上显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硬盘不能启动,若从软盘启动则认C盘。 故障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分区表有错误,当指定了多个活动分区(只能有一个活动分区)或病毒占用了分区表 时,将有上述提示。 主引导扇区位于0磁头0柱面1扇区,由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主引导扇区包括主引导程序(MBR)、分区表(DPT)和结束标志55AA三 部分,共占一个扇区。主引导程序中含有检查硬盘分区表的程序代码和出错信息、出错处理等内容。当硬盘启动时,主引导程序将检查分区表 中的活动标志。若某个分区为可活动分区(Active),则有分区标志80H,否则为00H,并且对于DOS等操作系统只能有一个分区为活动分区,若分 区表中含有多个活动标志时,主引导程序会给出Invalid partition table的错误提示。 解决方案:解决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就是使用NDD来修复(由于不能进入Windows,我们当然使用的是DOS版本的NDD),它将自动为你检查分区 表错误,并加以修复。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分区表破坏有很多种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在对分区表改动之前首先备份主引导扇区,这样即使恢复 错误,我们也能返回错误之前的位置重新再来。 三、出错信息:系统自检正常,可自检之后只显示一行Operation system not found出错信息就不再引导,但是用软盘启动计算机后,可 以看到硬盘上的任何内容。 故障分析:这种问题一般是由于MBR在检查活动分区的时候出现的,和我们上一问题的出**较类似,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分区表中活动分区标 志过多,而本例中是没有活动分区造成的。 解决方案:用软盘启动计算机,然后执行分区程序Fdisk.exe,按下2来选择活动分区(Set active partition)。 在接下来的选择活动分区窗口中,选择你自己想要启动的分区,我这里选择的是1--Primary DOS(主DOS分区),对应于我的DOS/Windows 下的C:盘。 四、出错信息:主机加点自检,自检完毕,硬盘指示灯闪亮,屏幕出现:Operting system not found错误信息,硬盘启动失败。用软盘启 动成功,试图进故硬盘时,出现: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 quot;错误信息。 故障分析:用Norton DiskEdit看磁盘的物理0扇区,发现分区结束标志55AA被破坏。 解决方案:这种问题我们也利用NDD来加以修复,如果你没有NDD,也可以采用相应的磁盘编辑工具,直接将物理0扇区的最后两个字符改为16 进制的55AA就可以了。 五、出错信息:开机屏幕显示Operting system not found,用Win98启动以后有三条出错信息,在DOS下不能看到任何分区,用DiskEdit查 看主引导扇区,发现已经被完全破坏。 故障分析:这种问题应该是分区表被严重破坏的表现,可能是病毒或者人为的误操作(比如使用Ghost恢复分区时选择了错误的选项)。 解决方案:参照前面我们介绍的分区表破坏来进行恢复。 六、出错信息:开机后屏幕上出现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或Mi ing operating system或者是Disk I/O Error Replace the disk then pre any key的提示信息。 故障分析: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DOS引导记录出现错误。DOS引导记录位于逻辑0扇区,是由高级格式化命令Format生成的。主引导程序在 检查分区表正确之后,根据分区表中指出的活动分区的起始地址,读DOS引导记录,若连续读五次都失败,则给出Error loading opearting system的错误提示,若能正确读出DOS引导记录,主引导程序则会将DOS引导记录送入内存0:7C00h处,然后检查DOS引导记录的最后两个字节是 否为55AAH,若不是这两个字节,则给出Mi ing operation system的提示。 解决方案:对于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使用NDD来解决,不过根据不同的出错提示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1.出错提示为Invalid system disk,Replace the disk, and then pre anykey。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系统引导文件IO.sys被删除或 者损坏,可以用" ys A: C:将系统引导文件传送到C:盘。 2.Error loading system错误提示。这种提示说明分区表中标明的活动分区的起始位置错误或者DOS引导记录出错,只能用NDD修复。 3.Mi ing operating system出错提示。用DiskEdit编辑相应活动分区的引导区,并将最后分区结束标志改成55AA。 对于以上几种出错信息,如果你的数据不是很重要,也可以考虑用Format来解决问题,不过我们强烈建议你采用NDD来修复,这样如果你改 错了,还有后悔的余地(Undo),这也是我们前面告诫大家用NDD一定要做Undo的原因之所在。 七、出错提示:机器加电自检以后可以出现Starting MS DOS…的提示符,但是最后却出现了Bad or mi ing command interpret这样的 出错提示。 故障分析:出现这种问题应该在DOS引导的后期,IO.SYS处理完MS.SYS后,要装入命令解释器Command.com却找不到。 解决方案:很简单,软盘启动以后,将软盘上的Command.com拷贝到C:盘的根目录下。
二十五:硬盘软故障完全修复方法
★ 修复硬盘主引导记录 ★ 由于病毒的破坏或操作上的失误,使硬盘主引导记录和分区表损坏,硬盘将 无法启动。 ① KV3000 作为一款著名的杀毒软件,KV3000同样具有非常强大的主引导记录和分区修 复的功能。我们可以先用软盘启动后,执行KV3000,按下F6键,就可查看已经不 能引导的硬盘隐含扇区,即查看硬盘0面0柱1扇区主引导信息是否正常,如果在 硬盘的0面0柱1扇区,没有找到关键代码,即硬盘分区表关键代码“80”“55 AA ”,那么硬盘本身将不能引导,即使软盘引导后也不能进入硬盘。这时,可按动 翻页键PgDn或PgUp键,在硬盘的隐含扇区内查找,如有,会在表中出现闪动的红 色“80”和“55AA”,并响一声来提示你,下行会出现一行提示,“F9 = Save To Side 0 Cylinder 0 Sector 1 !!!”。这时,按一下“F9”键,就可将刚找 到的、即在表中显示出的原硬盘主引信息, 覆盖到硬盘0面0柱1扇区中,然后, 机器会重新引导硬盘,恢复硬盘的起动性能。 ② FDISK 用FDISK/MBR覆盖主引导记录的代码区,但不重建主分区表。适用于主引导 记录被引导区型病毒破坏或主引导记录代码丢失,但主分区表并未损坏的情况下 。注意:FDISK/MBR并不适用于清除所有引导型病毒,因此要慎用。 ③ FIXMBR FIXMBR是专门用于重新构造主引导扇区的小工具,使用方法也简单。直接运 行FIXMBR的情况下它将检查MBR结构,如果发现系统不正常则会出现是否进行修 复的提示。如果回答“YES”,它将搜索分区。当搜索到相应的分区以后,系统 会提示是否修改MBR,回答“YES”则开始自动修复,如果搜索的结果不对,可使 用/Z开关符,重新启动系统将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想详细了解FIXMBR的使用 方法,可以用/H开关来查看。 ★ 修复硬盘分区表 ★ ① KV3000 在KV3000的主菜单上,按下F10键,就可对系统的有关参数和硬盘分区表快 速测试, 如果硬盘分区表不正常,KV3000会先将坏分区表保存到软盘上以防不 测,再自动重建硬盘分区表,使硬盘起死回生。 但如果硬盘只有一个分区,而且文件分配表(FAT表)、文件目录表(ROOT表) 严重损坏,数据已经都没有了。那么,用这个功能即使恢复了C盘分区表,也不 能使C盘引导,数据也不能恢复。这时需要配合其它的硬盘修复工具来恢复数据 。如果硬盘还有D、E、...等几个分区,一般情况下,KV3000能找回后面没有被 破坏掉的分区,重建一个新的硬盘分区表,然后,再用DOS系统软盘引导机器后 ,就可进入硬盘后面几个分区,将数据备出后,再将硬盘重新分区、格式化。 KV3000修复硬盘的详细使用方法,大家可以查看KV3000杀毒软件的使用说明 文件,也可以到江民网站去查看。 ② FDISK 用FDISK还可以新建立分区、重建主分区表,但这种方法不覆盖主引导记录 的代码区。如果要保证硬盘内数不受破坏,分区时必需与原来的分区相一致,否 则数据不保。具体的使用方法我就不哆嗦了,建议大家使用FDISK的汉化版,很 容易上手。 ③ DiskMan DiskMan过人之处就在于它的硬盘分区表恢复功能,并采用图形界面,以图 表方式表示分区表的详细结构。使用方法详见《宝刀不老的小工具——DiskMan 》 ★ 挽救硬盘FAT(文件分配表)和DIR(根目录表) ★ 如果FAT表损坏,就可能丢失所有文件,即便对DOS很精通的人,要修复FAT表 损坏的磁盘文件也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① NDD(Norton Utilities 8.0) 启动NU工具包中的磁盘修复程序NDD,在其菜单中选择Optio /General确认 NDD将进行包括主引导区和CMOS在内的全面检查,然后在主菜单中选择Diagnose Disk对硬盘进行诊断,NDD在发现错误时将会自动报告,并提示错误描述( Description)和推荐意见(Recommendation),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修复与否。 修复时注意保存UNDO磁盘,以便恢复操作之用。在修复过程中,尤其是在表面测 试(Su***ce Test)过程中如果提示读写错误,则说明硬盘存在物理损坏,数据 可能会丢失。 在诊断、修复结束后重新启动计算机,若能对C盘进行访问则大功告成,可 以通过备份数据、重装操作系统简单地恢复硬盘功能。否则只能进行恢复操作( UNDO),尝试手工或通过其他方法恢复。 但NDD(Norton Utilities 8.0)只能在DOS下运行,且不支持FAT32格式。 ② SCANDISK 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类似NDD的硬盘检测工具,大家对它应该都不会陌生, 因为我们在WIN 9X非法关机后重启时它就会自动运行扫描硬盘,用法有点类似 NDD。 ③ CHKDSK 同样也是微软操作系统自带的DOS下专门用于检查硬盘的工具,CHKDSK/F命 令格式专门用来捡回硬盘的丢失簇并释放丢失的硬盘空间,有时我们可以在它运 行以后生成的*.CHK文件里找到一些重要的数据。 硬盘的FAT表与根目录随着用户写入和删除文件而不断变化,如果能经常备 份FAT表和根目录,当FAT表损坏时用回写FAT表、根目录的方法,可以使硬盘恢 复到上一次保存的状态。当硬盘的FAT表或根目录损坏,需要将保存的FAT表、根 目录数据回写时,必须保证FAT表和根目录的起始逻辑扇区号和长度(扇区个数 )正确。 ★ 恢复误删除的分区 ★ ① FDISK &am formAT 如果在误删除分区后没有执行过其他分区操作,按照下面的方法一般都能够 恢复原来的数据:执行FIDSK分区程序,重建删除的分区,但是注意要保持分区 与原来分区在大小、位置上一致;重新启动系统到MS—DOS模式,执行“format X:/u/q”(X为误删的扩展分区盘符)。这时系统首先会警告说:“这是一个大 硬盘,如果格式化,数据将全部丢失”,这时选择“YES”;而后系统会告诉你 该分区无法进行快速格式化并问你是否进行“完整格式化”,回答“NO”。该步 骤的关键是加入参数/q(快速格式化),这样进行一次“假格式化”后,如果没 有什么意外的话,应该可以访问该分区的数据了。 另外,该方法恢复的分区有可能在再次重启系统后无法访问,虽然仍可以按 上面的方法恢复数据,但我们建议恢复分区后备份该分区所有数据,而后执行完 整的格式化过程。 ★ 硬盘零磁道损坏的抢救 ★ ① DE (PCTOOLS 9.0) 如果运行ScanDisk扫描C盘在第一簇出现一个红色的“B”,即说明C盘零磁 道损坏!在DOS下运行DE,先进入Optio 菜单,选项Configuration,按空格去 掉Read Only(只读模式)前面的“√”号(按Tab键切换),保存退出。接着选 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 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 按Tab键切换到Drive项,选中hard disk,然后选OK回车。之后回到主菜单,打 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 Table,选中并进入,之后就可以看见硬 盘的分区表信息。例如:该硬盘有两个分区,那么在硬盘的分区表信息中我们可 以看到1分区就是C盘,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 ig 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进入BIOS,运行自动侦测硬 盘可以看到CYLS的个位数减少了一位(例如:782→781),保存退出,重新分区 格式化,大功告成。 但DE不支持FAT32格式且只在DOS下运行,而且PCTOOLS 9.0现在已经不太好 找了,想当年它与Norton Utilities 8.0在工具软件之中是两朵奇葩…… ② PQMAGICT 大名鼎鼎的分区魔术师(Partition Magician)可能是大家最常用的硬盘分 区工具。PQMAGICT是它的DOS版的工具,用它来修复损坏的硬盘零磁道可谓易如 反掌。 假设一块硬盘有两个分区(C、D),用ScanDisk检查D盘时显示D盘零磁道损 坏,因此不能用formAT不能进行格式化,如果用FDISK重新调整逻辑D盘的大小, 使D盘的逻辑0磁道向前或向后移动,跨越这个坏磁道,但这样一来,就会破坏C 盘上的所有数据。因此这时我们必须借助PQMAGICT的威力。首先在DOS下启动 PQMAGICT(必须先把PQ COPY到C盘),选择查看D盘,此时屏幕会显示D盘的分区 和容量信息,然后选择Option菜单中的Reszie Selected Partition,用鼠标拖 动左边的容量标尺,让D区减少一点,或者直接手动输入分配D区的容量大小,目 的是空出坏的区域,确定后PQMAGICT便开始对D区进行转换,完成以后退出 PQMAGICT。这样对C盘上的文件秋毫无犯,且D盘又重见天日了。 ② SPecialFDisk SPecialFDisk在建立主分区时可由使用者自定启始柱面,故可跳过损坏的柱 面区域。此招是SPecialFDisk的一个必杀技,使用方法请详见《宝刀不老的小工 具——SPecialFDisk》 ★ 抢救被“逻辑锁”锁定的硬盘 ★ ① DM 中了“逻辑锁”的硬盘不能用软盘、光驱、双硬盘正常启动,但我们可以利 用软件DM为硬盘解锁。因为DM是不依赖于主板BIOS识别硬盘的硬盘工具,就算在 主板BIOS中将硬盘设为“NONE”,DM也可识别硬盘并进行分区和格式化等操作。 首先你要把DM拷到一张系统盘上,接上被锁硬盘后开机,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 ,将IDE硬盘设为“NONE”(这是关键所在!)。保存设置后退出,系统即可“ 带锁”启动。启动后运行DM,你会发现DM可以识别出硬盘。选中该硬盘进行分区 格式化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方法的弱点是硬盘上的数据将全部丢失。 硬盘软故障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病毒、误操作,甚至一次意外掉电都可能 使硬盘崩溃。因此平时一定要养成备份硬盘重要数据的习惯,在关键时刻才能顺 利地解决问题。
二十六:硬盘故障修复数据技巧
谁都知道硬盘的重要性,没有硬盘,计算机就成了废物。前段时间我的硬盘不知为什么坏了。就听声音嘎吱嘎吱响。当时那个哭啊!眼泪就跟下雨一样。要知道我这块硬盘可是我的宝贝啊,里面收藏了很多重要的资料,尤其是赖以生存的稿件!因为有重要资料不能直接拿去修(保修期内),所以我只能自己先动***救数据。 笔者首先决定看看在BIOS中能否找到硬盘(在开机自检时检测不到硬盘),按Del键顺利进入BIOS,在IDE设备中未发现硬盘编号显示。遂不甘心,于是在四个IDE设备中(已取下光驱连接,因出现过光驱和IDE连接故障导致硬盘无法读取的案例)按Enter进行查找。经过漫长的等待,终找到硬盘。在退出BIOS前,将启动顺序改为首先从光盘启动,软驱次之,保存退出。关机,连接好光驱(硬盘和光驱在同一根数据线,并设置好主盘从盘),再取下硬盘置于手中细细查看。 发现硬盘的数据针部位有些许灰尘,便用餐巾纸轻柔擦拭(灰尘也可能导致硬盘数据针脚和数据线接触不良,从而导致找不到硬盘)。并取出吹气球和毛笔刷对硬盘PCB板和芯片进行了除尘维护,断绝由灰尘引发故障的源头。这一切完成后,接硬盘为主盘,开机。仍然有嘎吱嘎吱响,自检未发现硬盘,系统开始由光盘引导至光盘菜单界面(笔者光盘是自己烧录的工具盘,集成了各种DOS版本下的工具软件)。笔者决定启动Diskman尝试一下可否找到硬盘(若是分区表错误,Diskman可自动修复并保留数据),Diskman显示硬盘未***,于是再使用Partitiom Magic 6.0(分区魔术师),出现这样的提示:硬盘错误,无法继续。接下来使用Ghost结果出现Error提示,而当用Easyrecover(硬盘数据恢复工具)时在搜寻了半天之后操作界面只显示找到软驱,似乎真的无法找到硬盘。此过程中,嘎吱嘎吱响声继续,笔者吓得直冒虚汗。 当这些软件都一一败阵后,摆在面前可供笔者选择的只有二条路:1.低格(如果可以找到硬盘的话,此法数据必挂);2.用热拔插法进入Windows,然后用Windows版的Partitiom Magic 6.0(分区魔术师)进行重新分区、格式化(此法可保留数据,但若开机就挂第二个硬盘则可能因其中一硬盘通不过自检而无法引导系统至Windows)。思量再三后,权衡了硬盘数据和硬盘自身的价值,笔者选择了后者(几万字的稿子可换个SCSI硬盘了)。下面,进行操作。先借来一块好的硬盘进行系统引导,在自检过后,马上把电源插孔插上笔者的IBM坏硬盘,这时,笔者心中很紧张,害怕当机或是进不去系统。然而,虽然进去了,可没有发现我的坏硬盘。右击我的电脑,选择属性,在设备管理器的硬盘控制器中发现了***的“!”符号,那是不是我的硬盘?再进入控制面板,在添加新硬件处搜索了半天,没有找到我的硬盘,无果,只好关机。 怎么办?笔者只好借了“本本”上网查询资料求助,在一位“大虾”指点下,把问题定位在驱动芯片上……经这一提醒,再一摸自己的硬盘,果然发现驱动芯片发热量异常(一定要断电后触摸,带电触摸会造成短路烧坏硬盘)。良久,笔者懊恼地打开一灌啤酒解愁,酒一下肚,昏昏地记起初中物理老师讲过酒精可以散热。 再开机,笔者已把一团棉花沾好酒精紧贴在硬盘的驱动芯片上(PCB板上右边最小的那块,编号为cl4590G2018),随着系统的启动不断地往上滴酒精(操作要很细微)。自检居然在缓了一下之后,通过了,然后显示出:The disk is error,Replace any key to continue。这可以理解为,分区表错误或c盘数据崩溃了吧。由于害怕硬盘芯片发热量导致当机,所以决定先关机给硬盘***最好的散热装备。先把空调调到最低温度,并准备落地扇;然后找了块显卡的散热片(带风扇)贴在硬盘驱动芯片上;最后用准备好的落地扇对着硬盘吹。 先接好双硬盘,然后再开机,由于加了散热片和风扇,就不用滴酒精了。就这样,终于进了系统。马上双击我的电脑,等了半天,进去了。可是原来硬盘的C区不见了(估计是物理分区崩溃了),幸好我的资料保存在D区,于是赶紧将其复制到朋友的好硬盘中。 经过这番折腾,终于把宝贵的资料取出来了。资料拿出来就好办了,硬盘可以用其他途径来维修了。 编后语:硬盘是电脑配件中耐用的配件,但是往往出了问题就是最严重的,所以有重要的资料最好还是备份到光盘上。上面提到的修复办法,是需要一定的DIY技巧和物理知识,如果你的技术不是很纯熟,请尽量找别人帮忙,切勿模仿!
二十七:硬盘长寿的奥秘 使用维护十五招
硬盘是电脑中保存信息资源的重要外部设备,尽管现在生产商硬盘技术先进和精密,硬盘的故障率通常低于其他存储设备,但只有正确的维护和使用才能保证硬盘发挥最佳的性能,才可以保证数据安全和硬盘的寿命。 1、保持电脑工作环境清洁 硬盘以带有超精过滤纸的呼吸孔与外界相通,它可以在普通无净化装置的室内环境中使用,若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会被吸附到PCBA的表面、主轴电机的内部以及堵塞呼吸过滤器,因此必须防尘。 还有环境潮湿、电压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硬盘损坏。 2、养成正确关机的习惯 硬盘在工作时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还会使磁头不能正确复位而造成硬盘的划伤。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当硬盘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结束读写后方可关机。 3、正确移动硬盘,注意防震 移动硬盘时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进行。在开机时硬盘高速转动,轻轻的震动都可能碟片与读写头相互磨擦而产生磁片坏轨或读写头毁损。所以在开机的状态下,千万不要移动硬盘或机箱,最好等待关机十几秒硬盘完全停转后再移动主机或重新启动电源,可避免电源因瞬间突波对硬盘造成伤害。在硬盘的***、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注意:硬盘厂商所谓的“抗撞能力”或“防震系统”等,指在硬盘在未启动状态下的防震、抗撞能力,而非开机状态。 4、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 此外硬盘的制造和装配过程是在绝对无尘的环境下进行,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高速低飞的磁头组件旋转带动的灰尘或污物都可能使磁头或盘片损坏,导致数据丢失,即使仍可继续使用,硬盘寿命也会大大缩短,甚至会使整块硬盘报废。 5、注意防高温、防潮、防电磁干扰 硬盘的工作状况与使用寿命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硬盘使用中温度以20~25℃为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件上,造成短路。 也可用软件监控硬盘温度 DTemp是一款监控硬盘温度的软件,它能够实时地向用户报告硬盘的工作温度,并允许用户定制一个温度的上限值,防止硬盘因温度过高而出现工作不稳定的状况。可以在天极下载频道下载到这个大小仅为93.5KB的软件,解压后软件后你会发现在屏幕下方的任务栏中出现了一个驱动器状的小图标,图标上方伴随有一个不断变化的温度显示,这个温度就是硬盘当前的工作温度。双击该图标会出现一个设置界面,其中,“Check temperature every(1)minutes”一项为检测硬盘温度的周期,建议大家选择默认设置(一分钟一次)。“HDD critical temperature(40)℃”一项为设定硬盘的温度上限值。在这里需要根据用户使用硬盘的转速而定,如果是5400转的硬盘,建议设定为40℃,7200转的则可以设为50℃。带有颜色选择的“Normal temperature color”和“Critical temperature color”两项为硬盘在正常温度和超出上限值时的不同状态显示,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只要醒目即可。可选项“Warning about critical temperature”是让用户选择当硬盘超出上限值时是否发出警告?毫无疑问,我们应该选择“是”。“Warning about SMART failure”一项是让用户选择当硬盘的“SMART”技术发现硬盘存在问题时是否发出警告,这一点对硬盘的安全性很重要,建议选择“是”。 湿度过高时,电子元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这些静电会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机房内的湿度以45~65%为宜。 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6、要定期整理硬盘 定期整理硬盘可以提高速度,如果碎片积累过多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还可能损坏磁道。但不要经常整理硬盘,这样也会有损硬盘寿命。 7、注意预防病毒和特洛依木马程序 硬盘是计算机病毒攻击的重点目标,应注意利用最新的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防范。要定期对硬盘进行杀毒,并注意对重要的数据进行保护和经常性的备份。建议平时不要随便运行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和打开邮件附件,运行前一定要先查病毒和木马。 8、正确拿硬盘的方法 在电脑维护应以手抓住硬盘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要轻拿轻放,不要磕碰或者与其他坚硬物体相撞;不能用手随便地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因为手上可能会有静电,静电会伤害到硬盘上的电子元件,导致无法正常运行。还有切勿带电插拔。 9、让硬盘智能休息 让硬盘智能地进入“关闭”状态,对硬盘的工作温度和使用寿命给予很大的帮助,首先进入“我的电脑”,用鼠标左键双击“控制面板”,然后选择“电源管理”,将其中“关闭硬盘”一项的时间设置为15分钟,应用后退出即可。 10、轻易不要低格 不要轻易进行硬盘的低级格式化操作,避免对盘片性能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11、避免频繁的高级格式化操作 它同样对盘片性能带来影响,在不重新分区的情况下,可采用加参数“Q”的快速格式化命令。 12、硬盘出现坏道时 硬盘中如出现坏道,即使是一个簇都可能具有扩散的破坏性,在保修期内应尽快找商家和厂家更换或维修,已过保修期则尽可能减少格式化硬盘,减少坏簇的扩散。 13、善用磁盘工具 善用各类磁碟工具,如Norton Utilities、Norton CleanSweep等,定时清理自己的硬盘,可提高系统整体效能。 14.建立RESCUE DISK 使用Norton Utilities工具软件将硬盘分区表、引导记录以及CMOS信息保存到软盘上,以防万一。 15、尽量不要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当压缩卷文件逐渐增大时,硬盘的读写数据大大地减慢了。如果磁盘的容量够用,没有必要在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二十八:使用移动硬盘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移动硬盘是一个非标准的u**设备,使用中远不如鼠标这样可靠,问题多多,这里就很多常见情况总结一下: 1、如果你的硬盘盒子是50元以下的,尤其是标着IBM字样的,请赶快换掉这个盒子。(我可没有其它的意思.这是很多案例证明的结果)这种盒子早期还可以,自从03年起生产的质量就不可忍受了,很多的故障都发生在这种盒子上,如果您还爱惜你的硬盘,请换掉它。 2、移动硬盘分区不要超过2个。这个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为什么了吧! 3、使用200元以下盒子的移动硬盘最好都不要插在机器上长期工作,移动硬盘是用来临时交换数据的,不是一个本地硬盘。相比于笔记本内置的,移动硬盘里面的笔记本硬盘时刻都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应该尽量缩短工作时间。正确的使用方法是使用本地硬盘下载资料等,然后copy到移动硬盘上,而不是挂在机器上整夜下载。这个说法等于给在u**1.1接口copy海量数据宣判死刑,如果要大量copy数据赶紧加个u**2.0卡吧。 4、不要给移动硬盘整理磁盘碎片,整理的方法就是把整个分区里面的数据都copy出来,再copy回去。 5、移动硬盘认不出或者copy会断线如何解决? (1)不使用u**加长线,这种线的质量一般不太好,会使u**数据同步出错,使移动硬盘不能正常工作。不使用机箱上的前置u**接口,原因同前。尽量把移动硬盘插在原本的u**口上。 (2)淘汰你的劣质u**硬盘盒,更换劣质的数据线为带屏蔽层的优质u**线(就是比较好的盒子带的线)。 (3) u**接口兼容性不佳,非intel芯片组的主板有时候有u**兼容性差的问题,但是现在正在销售的主流芯片组里几乎只有nforce2了,传说新的 bios和u**驱动改善了nforce2的u**兼容性,但是实践证明改善很有限。彻底解决这问题的方法只有购买一个pci的u**2.0卡,其他参见 6。 6、如何解决供电不足的问题?(供电不足是5的一大原因) (1)购买比较好的u**移动硬盘盒。 (2)购买4200转的笔记本硬盘做移动硬盘。不要买5400转的。不要相信硬盘上面标的电流值,那没有参考价值。实践证明 hitachi 的4200转诸型号比如 4k80 4k40 80GN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一般不买富士通或者东芝的,因为在大陆没有正式的渠道商。一般也不买st的,因为ST的硬盘一般都是5400的,尽管电流值标的是0.47A。 (3)购买笔记本电脑时,考虑一下一下u**口的供电能力。已经证明u**接口供电能力太弱的是:三星Q20/ dell 300m/X300 ; sony V505 ; IBM R40之前的几乎所有R;toshiba P2000/2010 ....u**供电能力差,多见于日韩系轻薄机。我最赞赏的就是IBM X31的u**口,不管移动硬盘(哪怕是5400转的);外置combo一律通吃,其供电能力不亚于一般台机。 如果购买pci的u**2.0卡,要挑有4针辅助供电口的;如果购买笔记本用的pc卡u**2.0转接卡,要挑带一个变压器辅助供电的,好歹也要有带一个 2辅助供电线的。 (4)移动硬盘盒子自身也有辅助供电线的,好盒子直接给一个变压器,差的盒子也有 2或者u**的供电线,供电不足时当然要插上,即使u**口足够带动硬盘,如果不是短时间工作,建议也插上,u**接口的供电总是很勉强的。 7、千万不要混用供电线!! 某个盒子的线就只给某个盒子用,某张pc卡的供电线只能给那个型号的卡用。供电线的接口电压定义各有不同,乱插轻则烧盒子,重则烧硬盘。 8、如何让移动硬盘跑得更快? copy大的文件肯定比细碎的小文件有效率,下面的的数据都是针对大文件copy的。 (1)u**1.1 必须升级为u**2.0。 台机有pci的u**2.0卡, 笔记本有pc卡的u**2.0卡。买卡时不能贪便宜,100元以下的笔记本卡,50元以下的台机卡都不要买。 (2)硬盘的型号要新一点,一般02年起生产的盘都有跑到15M/s+的能力。 (3)u**接口:首先供电要足。控制芯片以NEC或者INTEL ICH4/5南桥带的为佳,其次ALI,最次VIA。不过这些芯片其实都有15M/S的能力,还要看pcb板的设计和做工。 (4) 盒子要好。芯片的选择 ISD300 ALI 5621 meson(忘了型号) GL811 =ALI (猥琐版,型号忘了,很小),NEC的桥接芯片很少用在硬盘盒子上,一般都是在光驱盒子里使用,NEC的也很不错,可以和ISD300相比。实际上GL811也有跑到18M/s的水平,和转接卡一个道理,速度更看pcb的设计与做工。卡和盒子,拣贵的买肯定没错的。 (5)本地硬盘也要足够快。 (6) u**1.1的速度是1M/s ,u**2.0的及格水平是10M/s, 如果不足10M/s, 那么在 笔记本硬盘, 盒子, 接口,本地硬盘之中至少有一个瓶颈。 我用ASUS intel 845PE主板,元古双接口盒子(ISD300),hitachi 80GN的硬盘,本地硬盘ST7200.7, 速度可以达到 22M/s, 同样平台用罄城GL811的盒子也达到了18M/s。 22M/s已经几乎是硬盘传输速度的极限了,似乎这个时候u**2.0的带宽还没有喂饱。 劣质u**卡甚至只能跑到4M/s足见差距。 (7)太多细碎的小文件也可以用winrar打包后再copy。 9、1394移动硬盘的专述: (1)供电:机器自带的6针1394口额定电流为1A,已经足够带动所有移动移动硬盘,甚至台机硬盘。 4针口不供电,必须给移动硬盘另外供电。 pc卡接出来的1394也不能供电,必须给pc卡或者移动硬盘工供电。 (2)1394接口: 以TI双芯片为最佳;ricoh的也很不错,不过很少出现在零售的卡里, IBM X系列板载的常常是ricoh的,ALI的还可以, VIA的最差(一般台机主板板载都是这个),不过还是那句话,做工比芯片重要。 (3)盒子:一般的移动硬盘的1394都是用oxford911 桥接的,没看到缩水的芯片。oxford922是一个更加优秀的IC,单芯片搞定u**2.0/1394双接口,现在已经有一些高档3.5寸硬盘盒使用, 2.5寸的盒子还没有看到。 PL-3507是台湾一家ic设计公司的产品,同样是单芯片双接口,性能待测,我刚看到产品。 (4)实测:我的平台用了一个TI双芯片的PCI1394卡, 元古双接口盒子(oxfd911),80GN,速度也是22M/S。曾经测试过的顶峰速度也有24M/s。 而同样的盒子和硬盘在compaq X1000(板载VIA1394IC),速度是17-18M/s 。 (5)1394的最大优点是CPU占有率低。 10、妥善保护你的移动硬盘。 切忌摔打,轻拿轻放; 注意温度,太热就停; 干燥防水,先删再拔。关于里面疑问的回答: 问:为什么不能给移动硬盘整理碎片呢?是整理碎片对硬盘不好吗?那笔记本是不是也要尽量少整理碎片呢? 答:外置硬盘通过一个u**接口和主机连接,如果同时数据上行和下行,速度会很低,而整理磁盘碎片的过程就是就是数据的频繁上行下行,由于速度慢,这个过程会非常漫长, 还不如copy出来再copy 回去。1394也是一个道理。 问:供电充足时分区数量和使用效果无关。 答:分区的数量多了在接通时,卷标的弹出会很慢,与供电的问题倒是确实无关。 问:对于现在常见的金属移动硬盘盒,它的工作温度比内置的可爽多了。内置硬盘出问题更麻烦,所以我都是直接下载到移动硬盘的分区中,然后在分类备份。 答:移动硬盘里面的硬盘工作环境恶劣不仅仅指温度,还有恶劣的供电状况, 简陋电路接出来的ide接口。
二十九:让硬盘永远工作在最佳状态的小技巧
下面就分两大方面来介绍一下硬盘的优化设置技巧: 一、BIOS的相关项优化 BIOS对硬盘的效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由于主板BIOS的问题导致无法识别超大容量的硬盘、Ultra ATA/66/100硬盘,那不是大大的浪费吗? 1.Standard CMOS Setup 这里主要是对硬盘的工作模式和类型进行优化,我们一般会看到下列几种常见的工作模式:NORMAL、LBA、LARGE以及AUTO。在这里,建议各位优先选择“AUTO”,既方便也安全。另外,在“TYPE”项中,最好能设置成“User”,这样可以节省系统检测硬盘参数的时间,加快启动速度。 2.BIOS Features Setup 建议“Boot Sequence”项设置为“C Only”,这样可以跳过对软驱的检测而直接从硬盘引导系统,既节约检测时间也可以避免软盘上的病毒侵入系统。 “IDE HDD Block Mode”项是用来设置IDE设备块模式的扇区数,请设置为“Enabled”,这样可以使用块模式传递数据,提高访问硬盘的速度。 二、硬盘的接口模式优化 虽然硬盘的技术发展不像CPU频率提高那样迅速,但现在的主流硬盘已全部采用Ultra ATA/66/100接口技术,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硬盘的性能,打开Ultra ATA/66/100模式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媒体对在Windows 9x/Me下打开Ultra ATA66/100模式已介绍过很多,因此这里仅针对Windows 2000/XP作一些介绍:1.Intel系列主板 ***Intel芯片组驱动程序后,虽然系统能正确识别出硬盘控制器和硬盘型号,但此时硬盘的接口模式却会降一级使用,也即 Ultra ATA/100/66会降到Ultra ATA/66/33,必须再另行***Intel Ultra ATA Storgae驱动程序,从 “Companion”窗口中可以看到更多的信息,Default Tra fer Mode表示默认状态下的传输模式, Current Tra fer Mode表示当前状态使用的传输模式。 2.VIA系列主板 令人奇怪的是,虽然Windows 2000/XP可以正确识别硬盘的型号,但***了VIA四合一驱动程序包后,虽然系统能正确识别出硬盘控制器 “VIA BUS Master PCI IDE Controller”,但“Primmary IDE Controller (dual fifo)”和Secondary IDE Controller(dual fifo)”却仍使用着微软默认的驱动程序,而且此时 VIADMATool并不像在Windows 9x/Me下那样接管UDMA设备,因此如果硬盘是Ultra ATA/100/66的,就会降一级到 Ultra ATA/66/33,朋友们可以*** WINFO32查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朋友们可以从驱动之家下载威盛发布的IDE Miniport Driver,***后可以在“VIA Bus Master PCI IDE Utility”中清楚地看到硬盘当前所处的接口模式,而且还可以手动切换。硬盘的正确使用与坏道修复 盘使用久了,便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硬盘“坏道”是这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如果在保换保修期内,你可将硬盘拿到销售商出处更换,而过了三保期又该怎么办呢?下面是笔者维修维护硬盘的一些方法,希望能对你维修硬盘有所帮助。 一、硬盘出现坏道的先兆 硬盘坏道分为逻辑坏道和物理坏道两种,前者为软坏道,通常为软件操作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可用软件修复;后者为真正的物理性坏道,它表明你的硬盘磁道上产生了物理损伤,只能通过更改硬盘分区或扇区的使用情况来解决。出现下列情况也许你的硬盘有坏道了: 首先,你在打开、运行或拷贝某个文件时硬盘出现操作速度变慢,且有可能长时间操作还不成功或表现为长时间死“啃”某一区域或同时出现硬盘读盘异响,或干脆Windows系统提示“无法读取或写入该文件”,这些都可表明你的硬盘某部分出现了坏道。 其次,每次开机时,Scandisk磁盘程序自动运行,肯定表明你的硬盘上有需要修复的重要错误,比如坏道。你在运行该程序时如不能顺利通过,表明硬盘肯定有坏道。当然,扫描虽然也可通过,但出现红色的“B”标记,表明其也有坏道。 第三,电脑启动时硬盘无法引导,用软盘或光盘启动后可看见硬盘盘符但无法对该区进行操作或操作有误或干脆就看不见盘符,都表明硬盘上可能出现了坏道。具体表现如开机自检过程中,屏幕提示“Hard disk drive failure” “Hard drive controller failure”或类似信息,则可以判断为硬盘驱动器或硬盘控制器硬件故障;读写硬盘时提示 “Sector not found”或“General error in reading drive C”等类似错误信息,则表明硬盘磁道出现了物理损伤。 最后,电脑在正常运行中出现死机或“该文件损坏”等问题,也可能和硬盘坏道有关。 二、硬盘坏道的维修 Scandisk磁盘扫描程序是解决硬盘逻辑坏道最常用的工具,而我们常见的format命令不能对任何硬盘坏道起到修补作用,这点大家需明白。如果硬盘出现了坏道,我们可在Windows系统环境下,在“我的电脑”中选中要处理的硬盘盘符,选择其“属性”,在出现的“工具”按钮中选择“查错状态”,点击“开始检查”,再在“扫描类型”中选“全面检查”,并将“自动修复错误”打上“勾”,然后“开始”既可,它将对硬盘盘面做完全扫描处理,并且对可能出现的坏簇做自动修正。其次,在DOS状态下,硬盘有坏道,计算机在启动时一般会自动运行Scandisk进行扫描,并将坏簇以黑底红字的“B”(bad)标出。当然,如果系统在启动时不进行磁盘扫描或已不能进入Windows系统,我们也可用软盘或光盘启动盘启动电脑后,在相应的盘符下,如“A:”下运行 Scandisk *:(注:*为要扫描的硬盘盘符),回车后来对相应需要扫描修复的硬盘分区进行修理。 其它的如诺顿工具箱中的NDD“磁盘医生”及Pctools等相关工具对硬盘进行扫描也是修复硬盘坏道的最常用的方法,其用法很简单,许多报刊上也有介绍,大家可找来试用一下。 如果硬盘上出现了无法修复的坏簇或物理坏道,大家可用一些磁盘软件将这些坏道单独分为一个区并隐藏起来,这样可令你的硬盘延长使用寿命。 方法一:如一块4.3G硬盘在2G处有严重的物理坏道,用format格式化进行不下去,Scandisk或NDD检测也通不过,但能正常分区。找来一款分区格式化软件Smart Fdisk,用启动盘启动电脑后,进入盘符A:,运行该软件的执行文件SFdisk.EXE;然后删掉(DEL)原有分区,算出坏道在硬盘上的所在位置。如本例中,先建立1990M的基本分区,快速格式化后并激活它,然后再把坏道处分出约50M的逻辑分区,再将所剩的硬盘空间作为一个逻辑区后用快速格式化功能将其快速格式化;最后再将那个约50M的坏道所在的区删除(DEL)掉就是了。然后重启,一个有严重物理坏道的硬盘就很快被修好了,以后磁头再也不会去读那些被删除了的坏道区了。 方法二:用Windows系统自带的Fdisk分区。例如一块1G的硬盘,在格式化到10%时不能顺利通过,这时按Ctrl+Break强行终止,运行Fdisk建立一个90M的DOS分区为C盘,然后再建立一个20M逻辑盘D,再将余下的800余M建立一个逻辑盘E。退出Fdisk再运行 format E:,如果格到10%时又遇到阻碍,这时用Fdisk再建立一个88M的E盘、10M的F盘,余下的790M作为G盘。继续重复上面的操作,直到完成。然后,运行Fdisk将10M的D、F盘删除,这时余下的就是没有坏道的好盘了。 方法三:同理,用PartitionMagic、DiskManager等磁盘软件也可完成这样的工作。如PartitionMagic分区软件,先用PartitionMagic4中的“check”命令或Windows中的磁盘扫描程序来扫描磁盘,算出坏簇在硬盘上的位置,然后在 Operatio 菜单下选择“Advanced/bad Sector Retest”;把坏簇所在硬盘分成多个区后,再把坏簇所在的分区隐藏,以免在Windows中误操作,这个功能是通过Hide Partition菜单项来实现的。这样也能保证有严重坏道的硬盘的正常使用,并免除系统频繁地去读写坏道从而扩展坏道的面积。 系统显示“TRACK 0 BAD,DISK UNUSABLE”,意思为“零磁道损坏,硬盘无法使用”或用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其它硬盘时其0扇区出现红色“B”。硬盘0扇区损坏,是大家比较头痛的故障,一般人往往将出现这样故障的硬盘作报废处理。其实合理运用一些磁盘软件,把报废的0扇区屏蔽掉,而用 1扇区取而代之就能起到起死回生的效果,这样的软件如Pctools9.0和NU8等。 方法一:我们就先以Pctools9.0为例来作说明。一块2.1G硬盘出现上述故障,用盘启动电脑后,运行Pctools9.0目录下的 DE.EXE文件。接着选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去后在Drive 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ab键切换到 Drives项,选中hard disk,然后OK回车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 Table,选中进入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硬盘有两个分区,找到C区,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 ing 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电脑后按Del键进入COMS设置,运行“IDE AUTO DETECT”,可以看到CYLS由782变成781。保存退出后重新分区格式化该硬盘,使其起死回生。 方法二:诺顿NU8.0也较好用。例如一块1.28G硬盘出现0磁道损坏故障,进入NU8工具包目录,运行其主程序NORTON.EXE,然后可先选 “补救盘”RESCUE选项对该硬盘的引导区、分区表等信息进行备份。接着选择“磁盘编辑器DISKEDIT”,成功运行后选“对象OBJECT”,选 “分区表”后可见本硬盘的参数如下:面SIDE为0-63,簇CYLINDER为0-255,扇区SECTOR为1-63,其主引导记录和分区表信息就应该在0面0柱1扇区。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把其C盘的起始扇区从0面0柱1扇区改为0面1柱1扇区,移动光标手工修改即可。另外需要说的就是,改动数值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后存盘后退出重启电脑,用format命令格式化硬盘即可正常使用了。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修好后的硬盘一定不要再用DOS下的Fdisk 等分区工具对其进行重新分区操作,以免其又改变硬盘的起始柱面。 如果以上各招都不见效,那么就得使用主板自带的硬盘低格程序或硬盘厂家随盘赠送的低格程序如DM、Lformat等对硬盘全盘进行低级格式化处理了,它可对硬盘的一些坏道进行重新整理排除。三、如何正确使用才能减少坏道的发生 上面说了那么多,都有点亡羊补牢之嫌,而正确使用好硬盘才是减少硬盘坏道发生、提高硬盘使用寿命的最好方法。 1.硬盘在工作时不能突然关机 当硬盘开始工作时,一般都处于高速旋转之中,如果我们中途突然关闭电源,可能会导致磁头与盘片猛烈磨擦而损坏硬盘,因此要避免突然关机。关机时一定要注意面板上的硬盘指示灯是否还在闪烁,只有在其指示灯停止闪烁、硬盘读写结束后方可关闭计算机的电源开关。 2.防止灰尘进入 灰尘对硬盘的损害是非常大的,这是因为在灰尘严重的环境下,硬盘很容易吸引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使其长期积累在硬盘的内部电路元器件上,会影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散发,使得电路元器件的温度上升,产生漏电或烧坏元件。另外灰尘也可能吸收水分,腐蚀硬盘内部的电子线路,造成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所以灰尘体积虽小,但对硬盘的危害不可低估。因此必须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空气中的潮湿度和含尘量。切记:一般计算机用户不能自行拆开硬盘盖,否则空气中的灰尘进入硬盘内,在磁头进行读、写操作时划伤盘片或磁头。 3.要防止温度过高 温度对硬盘的寿命也是有影响的。硬盘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热量,使用中存在散热问题。温度以20~25℃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使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主频发生改变。温度还会造成硬盘电路元器件失灵,磁介质也会因热胀效应而造成记录错误。温度过低,空气中的水分会被凝结在集成电路元器件上,造成短路; 湿度过高时,电子元器件表面可能会吸附一层水膜,氧化、腐蚀电子线路,以致接触不良,甚至短路,还会使磁介质的磁力发生变化,造成数据的读写错误;湿度过低,容易积累大量的因机器转动而产生的静电荷,从而烧坏CMOS电路,吸附灰尘而损坏磁头、划伤磁盘片。机房内的湿度以45~65%为宜。注意使空气保持干燥或经常给系统加电,靠自身发热将机内水汽蒸发掉。另外,尽量不要使硬盘靠近强磁场,如音箱、喇叭、电机、电台、手机等,以免硬盘所记录的数据因磁化而损坏。 4.要定期整理硬盘上的信息 在硬盘中,频繁地建立、删除文件会产生许多碎片,碎片积累多了,日后在访问某个文件时,硬盘可能会花费很长的时间,不但访问效率下降,而且还有可能损坏磁道。为此,我们应该经常使用Windows 9x系统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硬盘进行整理,整理完后最好再使用硬盘修复程序来修补那些有问题的磁道。 5.要定期对硬盘进行杀毒 现在的病毒攻击范围越来越广泛,而硬盘作为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基地,通常是其攻击的首选目标。每年的4月26日令每位电脑使用者都心有余悸,笔者单位上的几只硬盘就惨遭过CIH的攻击。所以,为了保证硬盘的安全,我们应该注意利用最新的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查杀,同时要注意对重要数据进行保护和经常性的备份。 6.用手拿硬盘时要小心 在日常的电脑维护工作中,用手拿硬盘是再频繁不过的事了。也许这最常见的事情,最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其实,用手拿硬盘还是有学问的,稍有不慎也会使硬盘“报废”的,因此我们在用手拿硬盘时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要轻拿轻放,不要磕碰或者与其他坚硬物体相撞; ②不能用手随便地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这是因为在气候干燥时,人体通常带有静电,在这种情况下用手触摸硬盘背面的电路板,则人体静电就可能伤害到硬盘上的电子元器件,导致硬盘无法正常运行。 因此,我们在用手拿硬盘时应该抓住硬盘两侧,并避免与其背面的电路板直接接触。有些类型的硬盘会在其外部包上一层护膜,它除具备防震功能外,更把电路板保护其中,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担心什么静电了。 7.尽量不要使用硬盘压缩技术 我们以前在硬盘空间不大时,总是想方设法节省硬盘空间,例如常见的措施是通过Double ace、Drv ace命令来压缩硬盘空间。但当压缩卷文件逐渐增大时,这种方法就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硬盘的读写数据大大减慢了。随着硬盘技术的飞速发展,磁盘的容量也是节节攀高,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硬盘空间都在20G左右,现在很难再出现以前那种硬盘空间不够用的情况了,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再使用硬盘压缩技术了。 8.在工作中不能移动硬盘 硬盘是一种高精设备,工作时磁头在盘片表面的浮动高度只有几微米。当硬盘处于读写状态时,一旦发生较大的震动,就可能造成磁头与盘片的撞击,导致损坏。所以不要搬动运行中的微机。在硬盘的***、拆卸过程中应多加小心,硬盘移动、运输时严禁磕碰,最好用泡沫或海绵包装保护一下,尽量减少震动。 9.使用塑料或橡皮来消除硬盘噪音 在硬盘转速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如果硬盘被固定在金属托架上或者放置不当时,一旦接通电源,硬盘就有可能出现比较强烈的震动,时间一长,就有可能损坏硬盘的磁头或者划伤硬盘的磁道。为了消除噪音,我们可以利用硬盘上靠近四个角的***螺钉孔,用弹力大、质地好的橡皮筋将硬盘悬吊在机箱内;如果硬盘是水平放置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弹性和尺寸适当的橡皮垫或橡皮柱垫在硬盘下面,以便达到减震的目的。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选用橡皮筋悬吊时,应选取质量好、弹力大且有丝线包裹的那种,最好选用服装上使用的有编织物包裹的橡皮筋,以免橡皮筋失效后发生意外。适度拉紧橡皮筋,并注意***过程中不要使橡皮筋受伤。
三十:详谈SCSI硬盘
概述 SCSI(Small Computer ****** Inte***ce)单纯的从英文直译过来叫做小型电脑系统接口,这是一种专门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存储单元接口模式,它是在1979年由美国的施加特(Shugart)公司(希捷的前身)研发并制订,并于1986年获得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SCSI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它的强大性能表现使得许多对性能要求非常严格的计算机系统采用。SCSI是一种特殊的总线结构,可以对计算机中的多个设备进行动态分工操作,对于系统同时要求的多个任务可以灵活机动的适当分配,动态完成。这个功能是IDE设备所望尘莫及的。也正是由于SCSI拥有这些出众的优点,使得SCSI能够在专业应用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在这么多年中,SCSI并没有停足不前,面对IDE设备的强大挑战,SCSI也在不停的向前发展。 SCSI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初,SCSI接口发展为SCSI-2,也就是我们常说的Fast SCSI,Fast SCSI是通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速率从原有的5MB/s提高为10MB/s,在Fast SCSI之后又出现了可以支持16位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 SCSI(原来的SCSI和Fast SCSI标准均为8位并行数据传输),将数据传输率再提高为20MB/s。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原有的只支持8位并行数据传输的SCSI被称为Narrow SCSI。 到了1995年,硬盘技术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面对日益强大的IDE设备,更为高速的SCSI接口SCSI-3诞生了。SCSI-3俗称Ultra SCSI(数据传输率20MB/s),当使用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率更高达40MB/s。也就是这个时期,“高端、高速、高性能惟有SCSI”成为了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大家渐渐的清楚认识到了SCSI的威力所在。 时间转到了1997年,为了对抗IDE设备的强大新生力量Ultra ATA标准,不甘示弱的SCSI阵营也于1997年中推出了新的Ultra2 SCSI规格(Fast-40),目前已有多种SCSI硬盘支持Ultra 2 SCSI。不过,采用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压差动)传输的Ultra2 SCSI难以与原有的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