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rt三角形acbBC中,角ACB为锐角,D是射线BC上的一动点,以AD为...

与海淀、西城教研室联袂打造中高考名博,欢迎相互转告:)
( Wed, 27 Jul 2011 10:27:59 +0800 )
Description: ( Sat, 23 Jul 2011 21:02:30 +0800 )
Description:
第一部分 一、名 词
(二)基础知识复现与归纳
3.1)gla e trouser glove shoe sci or socks
2)saving finding surrounding greetings
3)rui resource wood jewel force plastics
4)make preparatio for; make friends with .; shake hands with take pai to do sth.; give regards to .
(三)操练巩固
1.matche 2.teeth 3.mice 4.discoveries,laboratorie 5.pianos
(五)高考链接
1—5 BABAD 6—10 ABAAD
二、代 词
(二)基础知识复现与归纳
3.1)主语,宾语 2)名词,主语 3)主语,宾语
4)主语,宾语 5)问句,主语,宾语 6)名词性 7)定语,主语,宾语
(三)操练巩固
Ⅰ.1.no 2.All 3.that, all/each, it 4.Who, anything 5.nothing
6.itself 7.himself 8.Everything, what 9.mine 10.someone
11.Everything, someone 12.themselves, each other
Ⅱ.1.This is how
2.who had died; that showed their exact shapes
3.everything in its path
4.yourself
5.each other's / one another's
(五)高考链接
1—5 BBCAA 6—10 CCBDB
三、数 词
(二)基础知识复现与归纳
Ⅰ.1.1)first(主语);Fifty-one(主语),29th(定语)
2)first(定语);55 million,8 million,1 million(定语)
3)119(宾语—动宾);seven(定语),1405,1433(宾语—介宾)
4)eleventh(表语),third(宾语—介宾)5)first(状语)6)£15(同位语)
2.主语,宾语(动宾/介宾),表语,定语,状语,同位语
Ⅱ.1.sixty-one / sixty-one years old / sixty-one years of age/aged sixty-one; in his twenties
2.at 9 a. m.; October 15th, 2003 ; the 1960s / the 1960's
3.nineteen point five three pound one fourth / a quarter; eighty percent/per cent
4.Room 308; No. 5 Senior High School
5.Two plus six equals eight. / Two and six is/makes eight.
Fifteen minus nine equals six. / Nine from/out of fifteen leaves six.
Six times three is eighteen. / Six multiplied by three equals eighteen.
Twenty-four divided by two is twelve. / Two into twenty-four equals twelve.
6.twice; three times longer; the size; by four times
Ⅲ.1.1)两打鸡蛋 2)86年 3)士兵中的100人 4)他们当中的36人
5)(好)几十 6)(many/several)dozen tourist 7)数以千计的灯笼
8)hundreds of fa 9)two million animal 10)1.3 billion people
2.scores of 3.略
(三)操练巩固
Ⅰ.1.at first 2.first of all 3.for the first time 4.second best
5.every two days/every second day/every other day 6.by twos and threes
7.cut in two 8.the last but one 9.a second time 10.初次看见时
11.自始至终 12.第一名 13.首屈一指的 14.成双成对地
15.乱七八糟 16.千里挑一的 17.两天半 18.万分感谢!
Ⅱ.1.five year every two year 2.a second chance
3.Two thousand; le than two millio 4.At 6:23 a. m. on October 16th
5.fifteenth; the first lunar month 6.add up to 180
7.a foot and a half 8.Forty-three-year-old
9.9% of the populatio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10.over 100,000,000; ten times more
(五)高考链接
1—5 DCDBA 6—10 CADAC
四、介词和介词短语
(二)基础知识复现与归纳
1.in, During, of, with, Between, in, Acro , at, like, acro , On, of, in, on, of, in, a-long, of, of
2.1)at, at, on, on, in, i 2) on, over, above 3) under; below
4)at, in, on, o 5)in, on, to 6) near, beside, by
7)except, besides, except for 8) between, among, between
9)like, a 10)at, to 11)by, with 12)to, toward
13)acro through
3.1)at; to; o with; for; about; with; for; to; from; to; after; for; for; for; for; o for; at; o of; acro with; of; i of/from; o o for; to; with; from; for; to; from; for
2)of; from; of; o for; at; of; with; with; of; about; of; with; of; i with
3)o with; for; of; over; agai t; for; to; o to; i o i with; by; at; in
(三)操练巩固
1.to; o with 2.about; i from; about 3.by; of; of; at;
4.o of; from; for; i i of 5.at; i i 6.at; of/from; before;
7.at; o with 8.by; for; of 9.by; of; with; o 10.o to; o to; of
(五)高考链接
1—5 BADDD 6—10 BCCCA 11—15 CAACB 16—20 AAADD
五、连 词
(二)基础知识复现与归纳
2.①both…and…;not only…but also…;as well as②either…or…;neither…nor…;
whether…or…③yet;while;however④so;for
(三)操练巩固
Ⅰ.1.either…or… 2.not only…but also… 3.if 4.although
5.as if 6.while 7.until 8.so…that
Ⅱ.1.Because I have seen the film, I won't go to see it.
2.Help him, or he won't be able to finish the work on time.
3.My sister can neither sing nor dance.
4.Things didn't go so smoothly as we had expected.
(五)高考链接
1—5 CBDAB 6—10 CDABD
六、形容词和副词
(二)基础知识复现与归纳
比较级
最高级
tallest
bravest
biggest
hottest
cleverer
narrower
cleverest
narrowest
busiest
important
more important
more easily
most important
most easily
比较级
最高级
bad/badly
many/much
le least
older/elder
oldest/eldest
farther/further
farthest/furthest 3.数词;颜色形容词;国籍;材料
1)a valuable bronze Egyptian cat
2)a tall intelligent young Chinese officer
3)these three beautiful big red flowers
4.1)the more…the more… 2)more B than A 或者 le A than B
3)no more… than… 4)more than
5.1)late; lately 2) free; freely 3)wide; widely 4)dee deeply
(三)操练巩固
Ⅰ.1.six-years-old——six-year-old 2.an ill aunt——a sick aunt
3.very——more 4.older——elder
5.The here fresh water——The fresh water here 6.good——better
7.luckily——lucky 8.pleased——pleasant
9.sadly——sad 10.a full of traffic street——a street full of traffic
Ⅱ.1.better than any other girl 2.i 't wide enough
3.No other; longer tha 4.le exciting tha don't as/so exciting as
5.The harder, the higher
Ⅲ.1.farther / further 2.widely 3.strong; strongest
4.easy; easily 5.nearer 6.more clearly; better
7.ill; worse 8.important 9.longest 10.quickly; more quickly
Ⅳ.1.was very pleased / satisfied with 2.the largest population
3.More and more people
4.very interested in pandas because I think they are quite interesting
5.was more wonderful than any other one
(五)高考链接
1—5 ABACB 6—10 AABBB
七、冠 词
(二)基础知识复现与归纳
1.as a matter of fact(事实上);have a try(试一下);make a study of…(研究…);make a fool of…(愚弄…);once in a while(偶尔);in a word(总而言之);as a whole(总的说来);be in a hurry(匆忙);do . a favor(帮某人个忙);make a journey(旅行);take a day off(请一天假)
2.in the east(在东边);in the air(在传播中);in the distance(在远处);in the meanwhile(同时);out of the question(不可能);on the whole(总的说来)
3.in peace(处于和平中);in return(作为回报);in pain(处于痛苦中);in debt(欠债)
4.go to sea(当水手);at sea(在航海);go to church(做礼拜);go to college(上大学);in office(在办公,执政);at table(在吃饭);of age(成年的)
(三)操练巩固
1.不填;不填;不填;a
2.the;不填;a;The;a;the
3.a;an;a;a;the;the;the;the
4.不填;不填;不填;不填;不填
5.a;the; an; a; an; a; a; a
(五)高考链接
1.A 2.D 3.D 4.B 5.A 6.C 7.C 8.A
八、动词时态
(二)知识复现与归纳
1.1)一般现在,always,经常反复
2)一般过去,ago,过去某个具体时间
3)现在进行,now,现在或现阶段正在进行
4)过去进行,at that time,过去某一点或段时间正在进行
5)现在完成,since 1997,过去,现在,结果
6)过去完成,before he returned to England,过去,“过去的过去”
7)一般将来,tomorrow,现在,将来
8)过去将来,the next week,过去,过去将来,宾语
9)现在完成进行,in the last few weeks,过去,现在,在进行
10)将来进行,at this time tomorrow,现在,正在进行
2.不满意,always,co tantly
4.1)be going to 2)will do 3)be doing 4)do/does
(三)操练巩固
Ⅰ.1.met 2.was watching 3.will ring 4.are disa earing 5.had never seen
6.kee 7.have ever had 8.have been waiting 9.would leave
10.will probably be working
Ⅱ.1.worked, is working, borrows, has never borrowed, was eating, gave
2.would bark, complained, became, was going, was barking, would let, has developed,
shuts, begi , have not seen
(五)高考连接
1—5 BDACA 6—10 DBDCA
九、被动语态
(二)知识复现与归纳
种 类
形 式
意 义
一般现在时
are expected
被期望
一般过去时
was published
被出版
现在进行时
is being celebrated
正在被庆贺
过去进行时
was being a ounced
正在被宣布
现在完成时
has been awarded
已经被授予
过去完成时
had been a ounced
已经被宣布
一般将来时
will be released
将被发行
过去将来
would be held
将被举行
(三)操练巩固
Ⅰ.1.is served 2.was killed 3.are being painted
4.have been completed 5.had been booked 6.will be lost
7.was being repaired 8.would be reduced
Ⅱ.1.was built, could not be used, came, must have been driven, will be knocked down, have been offered, am determined, says
2.received, was asked, was wanted, is not worried, was told, had been found, was picked up, is being sent, heard, to be found
(五)高考连接
1—5 ACABC 6—7 CBD
十、主谓语一致
(二)知识复现与归纳
1.1)复 2)单 3)单
2.1)单 2)单;复 3)复;单
3.1)就近 2)近 3)主语
(三)操练巩固
1.i 2.was not 3.is not 4.has bee 5.have eaten;is left
6.are waiting 7.is;are 8.play 9.was see 10.are trying
(五)高考连接
1—5 DACDB 6 A
十一、非谓语动词
动词不定式
(二)知识复现与归纳
3.to get, to drink, sing, work, to come, to solve, to study, to do, to be held, not to disturb,
(三)操练巩固
Ⅰ.1.to deal with 2.to lear 3.to damage 4.to show 5.to stay
Ⅱ.1.how to drive a car
2.do it alone
3.to make a living
4.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for a long time
5.too fantastic to be true/believe
(五)高考链接
1—5 CAAAA 6—8 DCB
动名词
(二)知识复现与归纳
1.1)Sewing—d 2)a lying—c 3)repeating—a 4)looking—b
2.1)主语和表语 2)定语 3)宾语 4)宾语 5)定语
(三)操练巩固
1.becoming 2.ask 3.hel 4.wi ing 5.show 6.believe 7.creating 8.is
(五)高考链接
1.B 2.D
(二)知识复现与归纳
1.1)exciting—a 2)wearing—c 3)saying—d 4)amazing—b
3.1)定语 2)定语 3)状语 4)状语 5)宾语补足语 6)表语
(三)操练巩固
1.Knowing a lot of people needed my help, I became an educator.
2.Climbing out of the window, the detective waved to his partner who was waiting for him in his car.
3.To my great surprise, I found the couple discu ing their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 front of their children.
4.Scared of the lighting, Jane refused to go outside.
5.Determined to be on time, Mr Smith got the work completed.
(五)高考链接
1—5 BDDAC 6—10 ABABB 11—15 BDDBC 16—20 BACDA
十二、情态动词
(二)知识复现与归纳
1.1)could—e 2)can—c 3)need— 4)may—d 5)must—f 6)have to—a
2.1)谓语 2)人称 3)must,can,could,may,might,can't 4)have done
(三)操练巩固
1.had to 2.must 3.can't 4.might 5.Shall
(五)高考链接
1—5 BCDAC 6—8 CCC
十三、简单句、并列句和倒装句
简单句
(三)操练巩固
Ⅰ.1.lent Jack my bike 2.was very strong 3.enjoy country music
4.him an honest boy 5.have lived
Ⅱ.1.His leg got hurt just now.
2.First I will tell them the history of the school.
3.She practices ru ing every morning.
4.They found their hometown greatly changed.
5.My father is leaving for New York tomorrow.
并列句
(三)操练巩固
Ⅰ.1.but 2.and 3.so 4.while 5.for
Ⅱ.1.I'll go and fetch something to eat.
2.I like tea while she likes coffee.
3.She has her weakne , and yet that doe 't mean she is not qualified for the job.
4.Day's broken, for the birds are whistling.
5.Mum told him to go to bed early so he could get up early the next morning.
倒装句
(三)操练巩固
Ⅰ.1.He has finished his homework. So have I.
2.Seldom does he visit his parents.
3.Had he been more careful, he would have pa ed the examination.
4.Only then did he realize his mistake.
5.When autumn comes, down fall the yellow leaves.
Ⅱ.1.Never have I eaten such nice food before.
2.Now comes your turn to sing.
3.Hard as he worked, the bo wa 't satisfied with him.
4.Not only can he eak English, but also he can eak French and German.
5.Not until I began to work did I realize how much time I had wasted.
(五)高考链接
1—5 DDADA 6—10 DBABB
十四、复合句
定语从句
(三)操练巩固
1.who 2.that/whom 3.that/which 4.whose 5.where 6.when
7.Tell me the reason why we are not allowed to do so.
8.I end my childhood in Suzhou where I have never been again since I left.
9.The bicycle that/which my uncle bought last week has been stolen.
10.Last week I went to the small town where I was born.
11.The man who lives next door is very friendly.
12.The computer that broke down yesterday has been repaired.
13.who 14.whose 15.who 16.that 17.who 18.who 19.where
20.that 21.that 22.that 23.which 24.in which 25.when
(五)高考链接
1—5 DDADC 6—10 ADBBD
状语从句
(三)操练巩固
1.When/While 2.Although 3.unle 4.before 5.because 6.so that
7.such…that 8.where 9.Please sit where you like.
10.They will stand by you even if you don't succeed.
11.Unle you change you mind, I won't be able to help you.
12.It will not be long before she comes to see you.
13.Whe 14.Whenever 15.that 16.By the time 17.A 18.until
19.The moment 20.since 21.While 22.until
(五)高考链接
1—5 BBAAB 6—10 BDDAC
名词性从句
(三)操练巩固
1.how 2.What 3.where 4.That 5.how 6.whether/if/when
7.Whether 8.why 9.What you need to do is to study hard.
10.The teacher told the children that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11.Which one will be yours is uncertain.
12.The question is not who will go but who will stay.
13.What 14.that 15.that 16.that 17.whose 18.who 19.who
20.that 21.that 22.that 23.who 24.that 25.who 26.who
27.While 28.that
(五)高考链接
1—5 BBCAC 6—10 ACBCD
十五、强调句
(三)操练巩固
Ⅰ.1.It is my mother who / that cooks every day.
2.It was in front of the bank that the old lady was ro ed.
3.It was me whom / that my friend helped with my math yesterday.
4.It was because of the heavy rain that he came late.
5.It was after the war was over that Ei tein was able to come back to his research work a-gain.
Ⅱ.1.Who was it that broke the window?
2.It was in the cla room that we held a wonderful party.
3.It was the fire that they talked about ten minutes ago.
4.Was it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 that his grandfather died?
5.It was not until 11: 30 that my daughter went to bed.
(五)高考链接
1—5 ABBCC
十六、虚拟语气
(三)操练巩固
Ⅰ.1.had studied,would be 2.(should)be sent 3.had been
4.went/should go to school 5.hadn't told
Ⅱ.1.If you had come earlier, you would catch the bus.
2.I wish that I had met that film star yesterday.
3.He looks as if he were an artist.
4.May you succeed!
5.My suggestion is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be put off till tomorrow.
(五)高考链接
1—5 CBADC
有要试题的同学可以与韩教练18801062292联系
( Sat, 23 Jul 2011 20:10:13 +0800 )
Description:
  考点扫描
  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能利用图象或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
  3.会根据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名师精讲
  1.二次函数y=ax2,y=a(x-h)2,y=a(x-h)2+k,y=ax2+bx+c(各式中,a≠0)的图象形状相同,只是位置不同,它们的顶点坐标及对称轴如下表:
解析式
y=a(x-h)2
y=a(x-h)2+k
y=ax2+bx+c
顶点坐标
(0,0)
(h,0)
(h,k)
对 称 轴
  当h0时,y=a(x-h)2的图象可由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时,则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得到.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就可以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y=ax2向右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上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当h0,k0时,将抛物线向左平行移动|h|个单位,再向下移动|k|个单位可得到y=a(x-h)2+k的图象;
  因此,研究抛物线 y=ax2+bx+c(a≠0)的图象,通过配方,将一般式化为y=a(x-h)2+k的形式,可确定其顶点坐标、对称轴,抛物线的大体位置就很清楚了.这给画图象提供了方便.
  2.抛物线y=ax2+bx+c(a≠0)的图象: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对称轴是直线x=
,顶点坐标是(
  3.抛物线y=ax2+bx+c(a≠0),若a0,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若a0,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
  (1)图象与y轴一定相交,交点坐标为(0,c);
  (2)当△=b2-4ac0,图象与x轴交于两点A(x1,0)和B(x2,0),其中的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这两点间的距离AB=|x2-x1|=
  当△=0.图象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当△0.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上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当a0时,图象落在x轴的下方,x为任何实数时,都有y0.
  5.抛物线y=ax2+bx+c的最值:如果a0(a0),则当x=
时,y最小(大)值=
  顶点的横坐标,是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值,顶点的纵坐标,是最值的取值.
  6.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1)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经过三个已知点或已知x、y的三对对应值时,可设解析式为一般形式:
y=ax2+bx+c(a≠0).
  (2)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时,可设解析式为顶点式:y=a(x-h)2+k(a≠0).
  (3)当题给条件为已知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时,可设解析式为两根式:y=a(x-x1)(x-x2)(a≠0).
  7.二次函数知识很容易与其它知识综合应用,而形成较为复杂的综合题目。因此,以二次函数知识为主的综合性题目是中考的热点考题,往往以大题形式出现.
中考典例
  1.(北京西城区)抛物线y=x2-2x+1的对称轴是(  )
  (A)直线x=1    (B)直线x=-1   (C)直线x=2    (D)直线x=-2
  考点:二次函数y=ax2+bx+c的对称轴.
  评析:因为抛物线y=ax2+bx+c的对称轴方程是:y=-
,将已知抛物线中的a=1,b=-2代入,求得x=1,故选项A正确.
  另一种方法:可将抛物线配方为y=a(x-h)2+k的形式,对称轴为x=h,已知抛物线可配方为y=(x-1)2,所以对称轴x=1,应选A.
  2.( 北京东城区)有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三位学生分别说出了它的一些特点:
  甲:对称轴是直线x=4;
  乙:与x轴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都是整数;
  丙: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也是整数,且以这三个交点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为3.
  请你写出满足上述全部特点的一个二次函数解析式:                 .
  考点:二次函数y=ax2+bx+c的求法
  评析:设所求解析式为y=a(x-x1)(x-x2),且设x1<x2,则其图象与y轴两交点分别是A(x1,0),B(x2,0),与y轴交点坐标是(0,ax1x2).
  ∵抛物线对称轴是直线x=4,
  ∴x2-4=4 - x1即:x1+ x2=8    ①
  ∵S△ABC=3,∴
(x2- x1)·|a x1 x2|= 3,
  即:x2- x1=
    ②
  ①②两式相加减,可得:x2=4+
,x1=4-
  ∵x1,x2是整数,ax1x2也是整数,∴ax1x2是3的约数,共可取值为:±1,±3。
  当ax1x2=±1时,x2=7,x1=1,a=±
  当ax1x2=±3时,x2=5,x1=3,a=±
  因此,所求解析式为:y=±
(x-7)(x-1)或y=±
(x-5)(x-3)
  即:y=
x+1 或y=-
x-1 或y=
x+3 或y=-
  说明:本题中,只要填出一个解析式即可,也可用猜测验证法。例如:猜测与x轴交点为A(5,0),B(3,0)。再由题设条件求出a,看C是否整数。若是,则猜测得以验证,填上即可。
  5.( 河北省)如图13-28所示,二次函数y=x2-4x+3的图象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C,则△ABC的面积为(  )
  A、6    B、4    C、3    D、1
  考点: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及性质的运用。
  评析:由函数图象可知C点坐标为(0,3),再由x2-4x+3=0可得x1=1,x2=3所以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2。那么△ABC的面积为3,故应选C。
图13-28  
  6.( 安徽省)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满足函数关系:y=-0.1x2+2.6x+43(0<x<30)。y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
  (1)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2)第10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什么?
  (3)第几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考点: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
  评析:将抛物线y=-0.1x2+2.6x+43变为顶点式为:y=-0.1(x-13)2+59.9,根据抛物线的性质可知开口向下,当x≤13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13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该函数自变量的范围为:0≤x≤30,所以两个范围应为0≤x≤13;13≤x≤30。将x=10代入,求函数值即可。由顶点解析式可知在第13分钟时接受能力为最强。解题过程如下:
  解:(1)y=-0.1x2+2.6x+43=-0.1(x-13)2+59.9
  所以,当0≤x≤13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
  当13<x≤30时,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下降。
  (2)当x=10时,y=-0.1(10-13)2+59.9=59。
  第10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为59。
  (3)x=13时,y取得最大值,
  所以,在第13分时,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9.( 河北省)某商店经销一种销售成本为每千克40元的水产品.据市场分析,若按每千克50元销售,一个月能售出500千克;销售单价每涨1元,月销售量就减少10千克.针对这种水产品的销售情况,请解答以下问题:
  (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计算月销售量和月销售利润;
  (2)设销售单价为每千克x元,月销售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x的取值范围);
  (3)商店想在月销售成本不超过10000元的情况下,使得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销售单价应定为多少?
  解:(1)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55元时,月销售量为:500–(55–50)×10=450(千克),所以月销售利润为
:(55–40)×450=6750(元).
  (2)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x元时,月销售量为:[500–(x–50)×10]千克而每千克的销售利润是:(x–40)元,所以月销售利润为:
  y=(x–40)[500–(x–50)×10]=(x–40)(1000–10x)=–10x2+1400x–40000(元),
  ∴y与x的函数解析式为:y =–10x2+1400x–40000.
  (3)要使月销售利润达到8000元,即y=8000,∴–10x2+1400x–40000=8000,
  即:x2–140x+4800=0,
  解得:x1=60,x2=80.
  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60元时,月销售量为:500–(60–50)×10=400(千克),月销售成本为:
40×400=16000(元);
  当销售单价定为每千克80元时,月销售量为:500–(80–50)×10=200(千克),月销售单价成本为:
40×200=8000(元);
  由于8000<10000<16000,而月销售成本不能超过10000元,所以销售单价应定为每千克80元.
( Sat, 23 Jul 2011 19:56:21 +0800 )
Description: 一、选择题
  1.解析:因为
,所以
  2.解析:因为
       所以
       从而
  3.解析:设
      
       又
       所以
为首项,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4.解析:
  5.解析:因为
       所以
是以32为首项,-4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法一:
          当
,当且仅当
          又
是递减数列,从而
最大.
          即
最大.
       法二:
          由于
的对称轴为
          所以n=8或9时,
达到最大.
  7.解析:因为
,所以
       即
       所以
       所以
       又
,所以
  8.解析: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
      
构成等比数列.
       所以
  9.解析:因为
,所以
是递减的等差数列.
       所以
       所以
       即
  10.解析:如图所示,延长AD与圆O交于点D.则
       又因为
,所以点B为
的三等分点,且靠近A.
       又因为
       所以
,即C为BO的延长线与圆O的交点.
       所以
  分析: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问题,结合图形,理解向量的条件在图形中反映出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
  11.解析:因为
成等比,所以
       所以
       即
       所以
  12.解析:因为
       所以
       即
  分析:注意两向量平行的等价条件,设
当且仅当
  13.解析:
       
  分析:
是一个神奇的公式,看似平凡,实际上沟通了数量与向量.左边是数量乘积,而右边是向量的内积.
  15.解析:因为
,所以
       所以
       即
       即
为首项,5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
       即
  分析:由递推求通项是数列集合的一类问题,观察数列递推的特点,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此外,猜想和证明也是由递推求通项的重要方法.
  15.解析:数列
       因为
       所以
       所以
       所以
       即
为以T=3为周期的数列.从而
  16.解析:设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所以
       即
       
时,三边相等,成立.
       
.所以
       
       综上所述,
  分析:要构成三角形,则需要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实际上,若已知三角形三边的大小关系,则只需要两短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即可.
  三、解答题.
  17.解析:1)因为
         所以
         即
       2)因为
         即
         所以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分析:对于(2),垂直的等价条件即内积为零,而点乘运算用分配律展开之后就只有
三个量.由于
已知,所以夹角余弦可求.
  18.解析:(1)因为
          所以
          两式相减,可得
          从而
          又因为
         
          从而
          又
          即
是以2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所以
        (2)设
          则
          所以
          两式相减,可得
         
          所以
  分析:特殊数列求和最数列综合的一个重点,识别特殊数列,选准方法,避开易错点,是准确处理此类问题的关键。
                     卷(Ⅱ)
  一、选择题
  1.解析:
       所以当
      
      
       所以
达到最大.
  分析:数列前n项和
与通项
关系紧密,所以求
的最大值可借助
的正负巧妙解决,而不需要必须写出
的表达式.
  2.解析:因为
          
       所以c=3.
       从而∠B为最大角.
       所以
  分析:大边对大角这个结论灵活应用,才能准确解题.
  3.解析:如图,因为
       所以
的值等于以
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填空题
  4.解析:因为
       所以
      
      
       ┋
      
       叠加,得
       所以
       又
符合上式.
       所以
  分析:型如
的数列,可用叠加法求通项.
     型如
的数列,可用叠乘法求通项.
  5.解析:因为
           
            
            
       所以
       当且仅当
时取最大值.即
  6.解析:因为
       所以
       第k列的通项公式为
       令
       即
       所以
       即共出现6次.
  三、解答题
  7.解析:(1)
         
            
            
         又
,所以
         所以
       (2)因为
恒成立.
         即
         所以
         又
,所以
         而
         当且仅当
时取等,所以
  分析:恒成立问题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分离变量,直接变为函数最值问题.
  8.解析:(1)因为
         所以
         则
         即
         所以
         化简得
         所以,
         
         
         ┇
         
         叠乘得
         则
         因为
,所以
       (2)因为
         所以
恒成立.
         从而
,得到
       (3)因为
,所以
         
         
         设
         则
         
           
         所以
         所以
         从而
         
  总结:整张试卷以数列和向量为主,融入部分三角知识,Ⅰ卷考察基础,Ⅱ卷考察能力,总体来说,难度适中.
( Sat, 23 Jul 2011 19:55:21 +0800 )
Description:
一、命题意图:
  1.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
  2. 规范化学用语的表达(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反应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等);
  3.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通过试题的考查渗透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
二、考查知识范围:
  1. 常见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化学必修1第四章)
  2. 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必修2第一章)
  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选修4第一章)
  4. 原电池、化学电源、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二、四节)
  5. 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化学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三、平均成绩:
  I卷选择题部分满分50分,平均分约为40分;非选择题部分满分50分,平均分约为42分;II卷满分50分,平均分约为28分。全卷满分150分,平均分约为110分。
四、错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中选择题部分的综合度较大,并关注各项基础知识的全面考查。错误较多的题目主要是11、12、13、14、18、19、20、21、24、25题。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有:电子式书写规则掌握不熟练、书写细节不规范;金属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中涉及的反应掌握不到位,遇到具体情况时辨析不清;从物质类别通性的角度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观念还较淡薄,不会类比迁移;关于氢键的知识不够重视,不注意氢键对某些物质物理性质的特殊影响;在反应中氧化性与还原性、酸性与碱性的概念辨析不清,尤其是在兼有两种性质的情况时;物质类别与其中所含化学键的种类的对应关系梳理得不清楚,应注意从个别到一般;电池反应中各电极周围pH如何变化不太会分析;有关元素周期律的综合推断题目解答不理想,在信息较多的情况下,综合应用各个条件、条理清晰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较薄弱,尤其是不知从何处入手解题(不会寻找“题眼”);此外,还暴露出审题能力不强、临场学习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较差、解答选择题的技巧欠缺(正向选择或排除选项)等缺陷。其中两道选择题(第12、14题)的详解参见下面例题解析的例1和例2。
  本次考试中I卷的非选择题部分主要关注基础知识的落实,题目的综合度和难度均偏低。主要反映出的问题有:海水淡化方法的名称落实较差;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已经淡忘,难溶物和弱电解质不应拆成离子形式;某些基础方程式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反应条件错漏以及不能关注介质的酸碱性;元素周期表中族的表达不够规范到位;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不规范;热化学方程式表达不规范(漏标物质状态或反应热的符号,符号正负写反等);对“物质的能量越低越稳定”的原理理解不到位;涉及化学计算的问题错误较多,一为计算方法掌握不熟练,二为数字运算能力差;部分学生存在审题不细的问题。其中一道试题(第27题)的详解参见下面例题解析的例3。
  本次考试中II卷部分的题目综合度大,陌生度大,每道大题中设问的难度一般均不断上升,有某些小问难度较大。该部分试题着力考查学生综合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化学素养,试题区分度很高。主要考查内容如下:陌生方程式的书写(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元素化合物的综合推断、关注具体反应介质酸碱性对反应产物的影响、化学计算能力、获取和学习新信息的能力、实验综合分析能力及解综合实验题的一般思路与程序、审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其中实验题(第33题)的详解参见下面例题解析的例4。
【例题解析】:
1.共价键的极性随共用电子对偏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卤化氢分子***价键的极性最强的是
  A.HF     B.HCl     C.HBr     D.HI
  解析:F、Cl、Br、I属于 ⅦA族,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导致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因此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从而导致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即这四种元素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H-F键的极性最强,H-I的极性最弱,因此H-X共价键的极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F、HCl、HBr、HI。
  ***:A
2.结合右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I和II中正极均被保护
  B.I和II中负极反应均是Fe―2e-=Fe2+
  C.I和II中正极反应均是O2+2H2O+4e-=4OH-
  D.I和II中分别加入少量K3[Fe(CN)6]溶液,均有蓝色沉淀
  解析:锌比铁活泼,装置Ⅰ中锌作负极,负极反应为Zn-2e-=Zn2+;铁作正极,但溶液显中性,所以发生锌的吸氧腐蚀,正极反应是O2+2H2O+4e-=4OH-;铁比铜活泼,装置Ⅱ中铁作负极,负极反应为Fe-2e-=Fe2+;铜作正极,但溶液显酸性,所以发生铁的析氢腐蚀,正极是溶液中的氢离子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因为装置Ⅰ中没有Fe2+生成,所以装置Ⅰ中加入少量K3Fe(CN)6溶液时,没有蓝色沉淀产生。综上所叙,只有选项A是正确的。
  ***:A
3.已知:25℃、101 kPa下
  ① 2Na(s)+
O2(g) = Na2O(s) H=-414 kJ·mol-1
  ② 2Na(s)+O2(g) = Na2O2(s)H=-511 kJ·mol-1
  (1)写出Na2O2的电子式__________。
  (2)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之比为__________。
  (3)①和②生成的产物中,__________更稳定(填化学式)。
  (4)写出Na2O2与Na反应生成Na2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解析:Na2O2是离子化合物,是由Na+和O22-构成的,二者的个数比为2:1,其电子式为
;由化合价变化可知生成1 mol Na2O转移2 mol电子,而生成1 mol Na2O2也转移2 mol电子,因此转移电子数之比为1:1;物质的总能量越低越稳定,由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①②可知:由Na2O生成Na2O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因此Na2O2的能量更低,更稳定;由盖斯定律知①×2-②即得到反应Na2O2(s)+2Na(s) = 2Na2O(s)H=-317 kJ·mol-1。
  ***:(1)
  (2)1:1   (3)Na2O2
  (4)Na2O2(s)+2Na(s) = 2Na2O(s)H=-317 kJ·mol-1
4.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操作和现象:
关闭弹簧夹,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
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气泡
B中有气泡冒出,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C中产生白色沉淀,液面上方略显浅棕色并逐渐消失
打开弹簧夹,通入N2,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关闭
从B、C中分别取少量白色沉淀,加稀盐酸
均未发现白色沉淀溶解
  (1)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2)C中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该沉淀的生成表明SO2具有__________性。
  (3)C中产生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液面上方生成浅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4)分析B中不溶于稀盐酸的沉淀产生的原因,甲认为是空气参与反应,乙认为是白雾参与反应。
  ①为证实各自的观点,在原实验基础上:
  甲在原有操作之前增加一步操作,该操作是__________;
  乙在A、B间增加洗气瓶D,D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___。
  ②进行实验,B中现象:
大量白色沉淀
少量白色沉淀
  检验白色沉淀,发现均不溶于稀盐酸。结合离子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异同的原因:__________。
  (5)合并(4)中两同学的方案进行实验。B中无沉淀生成,而C中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得出的最终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
  解析:(1)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加热时可以氧化单质铜,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H2SO4(浓)+Cu
CuSO4+2H2O+SO2↑;
  (2)SO2溶于水显酸性,而在酸性条件下NO3-具有氧化性可将SO2氧化成硫酸,从而生成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白色沉淀,发生的离子反应为3Ba2+ + 3SO2 + 2NO3-+ 2H2O = 3BaSO4↓ + 2NO + 4H+,这说明SO2具有还原性;而NO3-被还原成NO气体,由于试剂瓶中的空气将NO氧化成NO2,因此会出现浅棕色气体,化学方程式为2NO+O2=2NO2;
  (3)见解析(2)
  (4)①要排除空气参与反应,可在反应之前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由于铜和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因此产生的白雾中含有硫酸,为防止硫酸干扰后面的反应,需要用饱和NaHSO3溶液除去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酸雾;②甲仅仅是排除了空气,但并没有除去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因此会产生大量沉淀,方程式为SO42-+Ba2+=BaSO4↓;而乙虽然排除了二氧化硫中混有的硫酸,但没有排尽空气,由于在溶液中空气可氧化亚硫酸生成硫酸,所以也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方程式为2Ba2+ + 2SO2 + O2 + 2H2O = 2BaSO4↓ + 4H+。但由于白雾的量要远多于装置中氧气的量,所以后者产生的沉淀量相对少。
  (5)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
  ***:(1)Cu+2H2SO4(浓)
CuSO4+2H2O+SO2↑
  (2)BaSO4 还原
  (3)3Ba2+ + 3SO2 + 2NO3-+ 2H2O = 3BaSO4↓ + 2NO + 4H+
  2NO+O2=2NO2
  (4)①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饱和NaHSO3溶液
  ②甲:SO42- + Ba2+ = BaSO4↓;
  乙:2Ba2+ + 2SO2 + O2 + 2H2O = 2BaSO4↓ + 4H+。
  白雾的量远多于装置中O2的量
  (5)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不能反应生成BaSO3沉淀
( Sat, 23 Jul 2011 19:53:31 +0800 )
Description:
I卷***
  1.D  2. B  3.D  4.A  5.C  6.B  7.BC
  8. BC 9. BCD  10. ABD  11.A  12.BCD
  13.  p/mg  ,  1 m/s;   14.  8  m/s2, 2  N,竖直向上。
  15.  0.4  kg?m/s,  3  N;  16. v0 /t ,
  17.(1)0.3;(2)24m
  18.(1)mg,竖直向下;(2)3R;(3)2R
                       II卷***:
  1.ABC  2. AB  3. AB  4. AC
  5.(1)-0.99Ek (2)0.09Ek   (3)0.9Ek
  6.25J,15J
  7.(1) 0.1m/s  水平向右(2) 0.045m(3) 0.21m
题目解析:
1.解析:考查基本物理量的单位
2.解析:考查小球受力和运动平面的确定
3.解析:考查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时各个量的表达式及变化分析
4.解析:考查恒力做功的要素
5.解析:考查重力做功与估算
6.解析:考查瞬时速度、瞬时功率的计算
7.解析:考查机械能守恒以及机械能的表达式
8.解析:墙对小球的冲量等于其动量变化量;瞬间小球没有位移,做功为零
9.解析:考查基本功能关系
10.解析:动量变化量的方向即合力方向
11.解析:运用动量定理即可
12.解析:求全程中系统克服摩擦产生的热需要计算出传送带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13.解析:这是机车恒功率启动的问题
14.解析:考查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问题,要意识到在最高点的受力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
15.解析:考查动量变化量的基本概念和动量定理
16.解析:由竖直上抛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可求出g,然后代入第一宇宙速度即可
17.解析:考查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
解:(1)由动量定理
代入即得动摩擦因数为0.3
(2)由动能定理
代入即得物体还能滑行的距离24m
18.解析:本题是多过程问题。
解:(1)小球在最高点
代入即得N=mg,方向竖直向下。
(2)从释放点到最高点,由动能定理
可得h=3R
(3)要使小球经过最高点时受到管壁向上的支持力,小球在最高点速度在0至
解析:考查平抛运动的运动***
解析:力对物体做功为正,动能增大,速率增大;F的冲量为负,只是与选取的正方向相反,不一定使动量减小。
3.解析:A.重球下落,压缩弹簧由a至d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始终减小
B.重球下落至b处,合力为零,获得最大动能
C.由a至d过程中,弹性势能增大,重球的重力势能与动能之和一直减小
D.由c至d的过程中,动量变化量为0,重力的冲量等于弹簧弹力的冲量
4.解析:考查碰撞的制约条件
5.解析:(1)木块对子弹做的功=子弹的动能减少量;
(2)子弹对木块做的功=木块动能的增加量;
(3)系统损失的机械能=子弹初动能-子弹和木块的末动能之和
6.解析:(1)B离开墙壁前,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A的初动能;
(2)B离开墙壁后,弹簧有最大弹性势能时,AB共速,再由机械能守恒即可求出最大弹性势能;
解:(1)由机械能守恒,B离开墙壁前,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A的初动能25J;
(2)B 离开墙壁后,弹簧有最大弹性势能时,AB共速,由动量守恒
又由机械能守恒
,可得最大弹性势能15J.
7.解析:此题是板块模型的应用
解:(1)由动量守恒
,可得v=0.1m/s,方向水平向右;
(2)B物体相对于地面向左运动的最大位移时,速度为零(C车受两个等大反向的摩擦力平衡不移动),对B,由动能定理
,可得s=0.045m
(3)由生热公式
,可得L=0.21m
有需要试题的同学请联系韩教练,***:18801062292
( Sat, 23 Jul 2011 06:13:42 +0800 )
Description:
参考***:
  语法与词法(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1-5 ADBCD    6-10 ABACB   11-15 ABDAC   16-20 AABCD
  21-25 BBCCD   26-30 CBDBC
  完形填空(共30小题,每小题1分,计30分)
  31-35 DBCCA 36-40 BBADA 41-45 CBADB 46-50 BCDBA
  51-55 BABAB 56-60 CABDD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61-65 ACBAA 66-70 DBCCD 71-75 BDCDC 76-80 BCCCB
  部***析:
  1. it 做形式宾语, to meet at the foot of Mt. Tai做真正的宾语。
  2. on 表示关于……方面的。
  4. v. + ./sth.+last 表示最不愿意……; 比如:I like physics last. 我最不喜欢物理。
  6. one 表示同类不同个,因为好的工作有很多,但只要符合及时不给钱也愿意做的就可以。
  8. that is to say 那就是说; as a result 结果;for example 例如;above all最重要的。
  9. leave sth. 落下某物;forget sth. 忘记某事
  13. 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中,祈使句的回答用助动词will,表示意愿。
  20. benefit 使……受益;guide 指导;effect n. 作用;affect v. 影响
  23. call up 号召,回忆;set up 设置;stay up 熬夜;show up 出现
  25. a narrow escape 差点没躲掉(实际上躲掉了)
  26. expect 期望,指望
  27. on the contrary 相反的;or else否则;or rather 更确切地说;in no way 决不
  28. sure 经常主语为人;certain主语人物皆可。
  29. out of date 过时的;out of practice 久不练习;out of touch 失去联系;out of place 不在适当的位置;不合适的。
( Sat, 23 Jul 2011 06:12:15 +0800 )
Description:
【单 选】
  1.C,mind (one’s/人称宾格)doing sth.介意做某事
  2.A,it作形势宾语,代替动词不定式to meet at the foot of Mt.Tai.
  3.D,on 介词,表示“关于”  
  4.B,This way.这边走 Take your time 别着急,慢慢来 You are welcome不客气 After you. 你先来 
  5.B,try on 试穿, pay for付费,put on上演,穿,take off脱衣,(飞机)起飞
  6.C,Have a good trip !旅途愉快!
  7.D,be chosen 被选为…, has chosen没有被动语态
  8.C,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应该选last.意为最后一个选Tom
  9.D,a list of 一列,一栏
  10.A,one 代替 a good job
  11.D,根据句意可以看出“不能”。但回答应该委婉。I’m afraid not.恐怕不行
  12.B,can 在表示肯定推测时,把握比较小。Must语气过于强烈。
  13.B,not…until 直到…才…
  14.A,that is to say. 那就是说,as a result 结果,for example例如,above all最重要的。
  15.C,leave sth.把…东西落下;forget 是忘记某事。
  16.B,so…that… 如此…以至于…
  17.A,give up放弃,give away 泄密,捐物,give out 用尽,发出(气,热),筋疲力尽,give back归还,恢复
  18.B,be doing 现在进行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19.D,I won’t 我不会的。因为回答的动作是将来时,
  20.A,特殊疑问句的宾语从句应该用陈述句语序。
 【完 型】
  21-25 DCDBB    26-30 ACCDA    31-35 ABCCA    36-40 CCCBB
  21.think about 思考某事,特指具体的事情;think of想,记起
  25.be in trouble处于困难或危险之中
  28.as…当…的时候,表示主句和从句的动作同时发生。
  30.very 副词,起强调作用,“就是那个”。 
 【阅读】
  41—43 ACB          44—46 AAD       47—49 BAC  
  50—53 CBAB         54—56 BDC      57—60 BCBC
有需要试卷的学生可与韩教练18801062292联系。
( Mon, 18 Jul 2011 09:11:11 +0800 )
Description:
教学目标
  1.说出宇宙中主要的天体组成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感受天体系统都是运动的,是有规律的。
  2.读天地系统层次示意图、太阳系模式图,能确定地球在其中的位置。
  3.分析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4.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理解地球又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初步培养热爱地球珍惜生存
    家园的情感。
  5.读图说出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和地球获得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
  6.结合生活实际,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7.说出太阳的主要结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8.举例说出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重点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内容解析
  地理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密不可分。本周的内容涉及了许多天文现象和天文知识,如天体、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等,都是围绕“地”来展开的。如,学习天体系统,是为了从天体系统的层次中引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学习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是为了研究它们对地球有什么影响。所以,学习本周的内容,要避免陷入纯天文学的概念中,而是要处处围绕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来着手分析。
天体和天体系统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来曰宙”,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称,传统认为宇宙是没有边界的。宇宙由各种各样的天体组成,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星际物质等。其中,星云和恒星是宇宙的基本天体。
  宇宙中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宇宙中邻近的天体互相吸引,形成了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它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系统。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包含四个层次的天体系统,以人类为中心由近及远,包括:地月系及同一层次的行星系统,太阳系及同一层次的恒星系统,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总星系。如下结构图: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行星
  1、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地球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之一。从公转的运动特征来看,这八颗行星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西向东公转)、共面性(公转轨道的倾角大多小于4°,在近似同一个平面上)、近圆性(公转轨道都非常接近于圆)。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从体积和质量上来看,八大行星可以分为三大类: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共同的特征是表面温度高,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地球和其它三颗类地行星非常相似,没有什么特殊的方面。
  巨行星(木星和土星),共同的特征是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
  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共同的特征是表面温度低,体积和质量介于以上两类行星之间。
  3、地球是存在生命的行星
  现代宇宙探测的结果表明,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特别是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从这个角度看,地球又是非常特殊的一颗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这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1)宇宙环境——稳定而安全
     · 稳定的太阳光照,为地球提供了稳定持续的能量;
     ·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太阳系各行星的运行轨道互补干扰;
     · 适中的日地距离,使地球表面保持着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2)自身条件适宜——温度、大气、水
     · 体积和质量适中,保持了适当的引力,既可吸附大量气体包围地球,又不会引力过大;
     · 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海洋,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内部在高温、高压状态下,持续进行着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其中波长较短的可见光,约占太阳辐射能量的50%,是太阳辐射的主要形式,因此太阳辐射也称为短波辐射。
  到达地球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量是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的,而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副热带地区。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最终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
  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从外到里,分布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成为太阳活动。太阳活动最主要的形式是黑子和耀斑,他们也成为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是出现在太阳光球层上的暗黑色斑点,黑子越大、越多,太阳活动就越强。
  耀斑是出现在太阳色球层上突然增量的斑块。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和区域,也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和区域。太阳活动强弱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通信。
  (2)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在地球的高纬度地区,会产生
     极光。
  (3)可能与地球的气候变化有相关性。
典型例题
1.图3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
    
                    图3
  A.①——地月系     B.②——太阳系
  C.③——总星系     D.④——银河系
  【解析】本道题考察的是天体系统的层次。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天体系统分为四层,最高一级是总星系,人类能观测到的范围约为150亿~200亿光年。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跟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月系。地月系从属于太阳系,太阳系从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组成总星系。***:C。
2.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 )
  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解析】本道题考察的是地球为什么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其中A和B选项都不是地球的特征,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是木星,质量最小的行星是水星。C选项虽然是地球的运动特征,但也是太阳系的八颗行星共同的特征,也不能说明地球的特殊。***:D。
3.地球是太阳系中有生命的特殊行星,从地球本身看,其主要条件之一是( )
  A.宇宙时空无限大,天体运动互不干扰
  B.地球体积、质量大小适宜
  C.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稳定
  D.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解析】本道题考察的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要区分地球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其中A、C、D选项都是地球所处的稳定的宇宙环境,只有B选项描述的是地球的自身条件。***:B。
4.关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耀斑爆发
  B.太阳辐射给地球带来能量
  C.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是色球层的黑子
  D.太阳活动使地球上降水有11年的周期变化
5.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 )
  A.重力势能    B.生物能    C.太阳辐射能    D.风能
6.下列现象与太阳活动关系密切的是 ( )
  ①酸雨 ②短波通讯中断 ③极光 ④地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4~6题考察的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分为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两大类。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映,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光球层上出现的黑子,和色球层上出现的耀斑。太阳活动主要影响地球的电离层和地球磁场,近几十年来发现可能和地球上的气候有关系,但没有科学的证据表明太阳活动一定影响地球的气候。***:4.B,5.C,6.B。
( Mon, 18 Jul 2011 09:08:23 +0800 )
Description: 全章概述: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知道经济往来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汇票
  4、知道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5、理解各种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范围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的违法性,提高辨别***的能力。
  3、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汇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增强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1、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2、信用工具、外汇
教学难点
  1、纸币。
  2、外汇、汇率。
知识讲解: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再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2)、流通手段。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
  (3)、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纸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是违法行为
  制造***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的能力。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1、信用工具
  (1)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
  (2) 信用卡
  信用卡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使用信用卡消费更加简便、实用、高效与安全。我们应该学会使用信用卡。(了解常用信用卡的使用)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转帐支票用于同城结算,付款单位开出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4)汇票
  汇票由出票人签发,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汇票包括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又分为电汇和信汇。
  2、外汇
  (1) 含义: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工具。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等。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人民币外汇牌价: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外汇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或紧缩)率的差异、经济增长率、利率水平、国家货币当局的干预与管制、市场预期、外汇投机活动等。
  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汇率的升降调节进出口贸易;可以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和数量;可以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影响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等。
  因为外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
  A. 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 先有货币后有商品     D. 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B
  2.货币的本质是( )
  A.一种商品    B.纸币    C.一般等价物    D.流通手段
  ***:C
  3.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A
  4.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 ( )
  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C、持有信用卡,在消费时就可不受存款数量的限制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D
  5.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 ( )
  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C、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C
  6.(不定项)在国际外汇市场,1998年7月份,美元兑换日元的汇率为100美元=14000日元,到了1999年1月,汇率是100日元=0.909美元。这就是说 ( )
  A、日元升值了
  B、美元升值了
  C、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下降了
  D、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下降了
  ***:A D
( Mon, 18 Jul 2011 09:07:09 +0800 )
Description:
课程内容标准及核心知识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宗法制
  (1)内容: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政治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2)评价:
  ①以血缘为纽带,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③因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在分封制逐渐崩溃后,宗法制不可避免的也随之崩溃,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观念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
2、分封制
  分封内容:周武王把王畿——都城镐京和洛阳附近周王直接统治的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
  对象: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两次分封:周武王和周公。
  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①镇守疆土、②随从作战、③交纳贡赋和④朝觐述职的义务。
  分封的继续: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义务,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皇帝制度:
  ①定尊号为皇帝,至高无上,总揽政治经济军事和中央、地方官吏的任免权
  ②为了稳固统治,还给皇帝蒙上了神性色彩,确定一系列帝王专用名词:朕、制、诏、玺等。
(2)三公九卿制:
  内容:①设立三公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三公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③太尉管理军务。
  作用:①三者相互配合并互相牵制,一定程度减少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②又保证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郡县制:
  ①建立背景:总结了松散的分封制带来的春秋战国动荡的教训,秦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划全国为36郡(长官郡守),郡下设县(长官县令),各级官吏都由皇帝任命,且不许终身和世袭。
  ③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控制。
(4)军制: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和发给。
(5)评价:
  此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基本格局,历代不断加强和完善;
三、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收兵权、财政权,又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集权。
  (5)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中书门下,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4)元: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察举制,举孝廉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3)隋朝: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宰相制度的废除
  明太祖朱元璋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加强了君主专制。
2、内阁的创立
  明太祖时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
3、清朝君主制度达到顶峰——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设立的军机处,负责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学法指导
  本单元内容跨度大,内容多,在把握的时候要紧扣课标要求,化繁为简。可以按政治制度专题线和时序线两条线索掌握:
一、政治制度专题线:
二、时序线
  我们的课本是按照专题编写的,而2010年北京的高考说明则是按照时序编写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对于同样的一段历史知识必须能够从两条不同的角度认知。
重难点解析
1、中国早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共性
  从氏族发展为国家,高度重视血缘关系,都有维护贵族特权的作用。王位世袭制保证“家天下”;分封制保证天子通过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控制地方重要地区;宗法制则以简单明了的标准——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利弊
  该制度追求权力的集中,使政府拥有了强大的力量,促使了中国政治文明很早成熟,是中国长期领先世界的重要原因。同时,此制度严重的缺乏对权力,尤其是最高权力的监控,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弊病,伴随着时间发展和后世集权的不断加强,这一缺点愈加明显,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政治上最核心的因素。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
  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即皇帝控制着政经军大权(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军机处等以维护皇权独尊为目的的制度都属于这条线);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即中央控制地方(郡县制、禁军等缩小地方权力,保证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属于这条线)。
  联系: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就是中央的核心,这两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又是经常同时出现的。
  两对基本矛盾:a、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强化皇权,分散削弱相权,强化皇帝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b、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共性
  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在西周中前期,由于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起到了控制地方的作用,到了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才遭到破坏。分析历史要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不能因为东周诸侯争霸而说西周不应实行分封制。
5、汉初的政治抉择
  汉初错误的以为秦没有实行分封制是其灭亡的原因(“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同时,残破的经济也使中央无力完全控制地方。这两点是实行郡国并行的原因。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实力的强大使中央有了足够的底气去解决郡国问题,因此颁布了推恩令。
6、君权与臣权
  君主即需要以宰相为首的大臣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又害怕臣子有了足够的实力而反叛,所以君主长时间处于不得不用大臣,又时刻控制大臣的状态。中国古代历史君主对臣子的控制大概有三个路数,最直接、野蛮的就是直接杀掉,例如刘邦、朱元璋诛杀功臣;第二招是分权,既将一份权力分给很多臣子,使其互相牵制,例如三公和三省;第三招是“小臣大权”,既使“大臣”官高而无实权,“小臣”有实权而官小,以方便控制,例如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
7.清朝的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朝重要的中央行政机构。雍正帝时设立,1910年裁撤。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职务。军机处的特点是简、速、密。简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皇帝直接交由大臣、章京办理事务,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并要求当日事当日毕,行事快捷,提高了行政效率。并实行“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取“马上飞递”的方式送达各地。密是军机处设在隆宗门内,乾清门西侧,严禁外人进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太监也不得在侧。军机大臣既无品级,也无俸禄。军机大臣之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有制度上的规定,一切都是皇帝临时交办的,所以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而已(“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这些都说明军机处是皇帝集权的最好的工具。所以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②它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③其核心内容是兄终弟及或父子相传 ④它与分封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2.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皇帝任命   C.地方推荐   D.考试选拔
  3.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的职责越来越繁重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4.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④是导致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
  1.D 解析: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③的描述不符这个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同是政治制度,不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所以④的说法也不对。
  2.B 解析:三公九卿是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A 解析: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由此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D 解析:这是考查君主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其中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要注意两方面的描述。
( Mon, 18 Jul 2011 09:01:49 +0800 )
Description: 1.下列物质中既能与水作用又能与碱作用的是
  A.Na2O    B.CuSO4    C.SiO2    D.SO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B.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C.凡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凡是有盐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复***反应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一定由分子构成
  B.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C.混合物肯定由两种以上元素组成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4.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稀硫酸     B.天然气     C.NaOH溶液     D.NaOH
  5.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只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是盐
  D.NH4Cl电离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
  6.等电子体具有原子数目相同,电子数目相同的特征。下列各组中物质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A. NO和O2    B.CO和N2    C.NO2和CO2    D.SO2和C1O2
  7.铅蓄电池是一种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又可以循环使用的化学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交通、生产和生活中。铅蓄电池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1%,若用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配制上述硫酸溶液,则浓硫酸和水的体积比约是
  A.1 :3
  B.3 :1
  C.1 :4
  D.4 :1
  8.下列几组物质中,每一组中有一种物质从某种分类角度分析与其它三种不同,请找出该物质,并说明区别的理由。
  ⑴ Cu、Hg、Au、Fe
  ⑵ 液氧、氨气、金刚石、玻璃
  ⑶ KCl、Na2SO4、K2CO3、NaNO3
  ⑷ CH4、C2H5OH、H2CO3、CH3COOH
  9.将A组物质与B组物质用短线相连。
   A           B
  Na2CO3        钠盐
  Na2SO4        硫酸盐
  NaCl         含氧酸盐
  K2SO4        无氧酸盐
  KHCO3        氧化物
  Na2O         酸式盐
【参考***】
  1D.2B. 3B. 4D. 5D.6B.7C
  8.下列物质中,每一组中有一种物质从某种分类角度分析与其它三种不同,请找出该物质,并说明区别的理由。
  ⑴ Cu、Hg、Au、Fe:Fe是活泼金属
  ⑵ 液氧、氨气、金刚石、玻璃:玻璃是混合物
  ⑶ KCl、Na2SO4、K2CO3、NaNO3:KCl是无氧酸盐
  ⑷ CH4、C2H5OH、H2CO3、CH3COOH:H2CO3是无机物
  9.  A           B
    
( Mon, 18 Jul 2011 09:00:53 +0800 )
Description:
【重点难点解析】
一、 物质的分类:
  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例如:交叉分类法。Na2CO3既可以是钠盐,也可以是碳酸盐。
  树状分类法:用同一标准对同一类物质进行再分类。便于系统认识物质。这种分类法强调了不同类别物质的内在联系,每一类物质之间没有交叉关系,培养了思维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化学物质的树状分类法:
  说明:
1.氧化物:
  (1)氧化物的分类
  从组成元素分:金属氧化物,如CuO、Al2O3
  非金属氧化物,如CO、CO2;
  从性质上分:
  (2)注意:此处的反应不能涉及化合价的变化。
2.酸:
  按酸是否含氧元素,可分为
  H2SO4按照上面的分类可以是二元酸、强酸、稳定性酸、难挥发性酸。
3.碱:
  按溶解性,可分为
4.盐
  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
  按酸碱中和反应程度,可分为
  Na2CO3属于含氧酸盐、正盐、钠盐、碳酸盐等。
二、各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一-无机反应规律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一)金属的性质:
  1、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得无氧酸盐或金属氧化物。
  2、与酸反应
  (1)金属活动表H前面的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H2
  (2)金属与HNO3、浓H2SO4不发生置换反应
  3、与盐溶液反应
  (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将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例如:Fe+CuSO4=Cu+FeSO4
  (2)k、Na、Ca等非常活泼的金属与盐溶液不直接生置换反应,其反应比较复杂。
(二)非金属的性质
  1、与金属反应
  2、与非金属反应
  3、与氢气反应
   4、与H2O的反应 C+H2O
CO+H2↑
(三)碱性氧化物的性质
  1、与H2O反应: 碱性氧化物(易溶)+H2O→碱(易溶)
  例如:K2O+H2O=2KOH CaO+H2O=Ca(OH)2
  2、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例如:Na2O+SO3=Na2SO4
  3、与酸反应:例如CuO+2HNO3=Cu(NO3)2+H2O
(四)酸性氧化物发生的反应
  1、与水反应:酸性氧化物+H2O→酸 例如:SO3+H2O=H2SO4 P2O5+3H2O=2H3PO4;
  注意:SiO2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见前述)
  3、与碱反应:例如CO2+2NaOH=Na2CO3+H2O
  注意:难溶性的碱与酸性氧化物不反应
(五)碱的性质
  1、与酸性氧化物反应(见前述)
  2、与酸反应: 碱+酸
盐+H2O
  3、与盐反应:强碱+弱碱盐→弱碱+强碱盐 即强碱制弱碱
  例如:3NaOH+FeCl3=Fe(OH)3↓+3NaCl;
  KOH+NH4Cl=NH3·H2O+KCl若反应物是浓溶液或加热,则生成NH3↑+H2O
  4、碱的稳定性:难溶性碱受热易*** 难溶性碱
碱性氧化物+H2O
   例如:Cu(OH)2
CuO+H2O ; 2Fe(OH)3
Fe2O3+3H2O
  强碱稳定,受热难***
(六)酸的性质
  1、与金属反应(见前述)
  2、与碱性氧化物反应(见前述)
  3、与碱反应(见前述)
  4、与盐反应: 强酸+弱酸盐→弱酸+强酸盐 即强酸制弱酸
  例如:2HCl+Na2CO3=2NaCl+H2O+CO2↑
(七)盐的性质
  1、与金属反应(见前述)
  2、与碱反应(见前述)
  3、与酸反应(见前述)
  4、与盐反应: 盐+盐→生成两种新盐; 生成物要有沉淀
  例如:CaCl2+Na2CO3=CaCO3↓+2NaCl; BaCl2+Na2SO4=BaSO4↓+2NaCl
【例题及解析】
  1.下列关于酸、碱、盐中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酸、碱一定含氢,盐一定不含氧
  (B)酸、碱、盐可以不含金属元素
  (C)碱、盐可能含氧,酸一定含氧
  (D)盐一定含金属元素,酸、碱一定含氧
  解析:该题检查酸,碱、盐的组成及概念。
  (A)错。含氧酸盐含有氧元素。
  (B)对。酸可以含金属元素,例如HMnO4(高锰酸);盐可以不含金属元素,例如铵盐NH4Cl等;碱可以不含金属元素,例如NH3·H2O。
  (C)错。无氧酸不含氧元素。
  (D)错。铵盐不含金属元素。
  ***:(B)
  2.请选择尽可能多的途径制备NaCl:
  解析:
  金属+非金属:2Na+Cl2=2NaCl
  酸+碱:HCl+NaOH=NaCl+H2O
  盐+盐:Na2CO3+CaCl2=2NaCl+CaCO3↓
  酸+盐:Na2CO3+2HCl=2NaCl+H2O+CO2↑
  碱+盐:2NaOH+MgCl2=Mg(OH)2↓+2NaCl
  碱性氧化物+酸:Na2O+2HCl=2NaCl+H2O
  金属+酸:2Na+2HCl=2NaCl+H2↑
  上述练习主要是针对无机反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