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人物有几位勇将?

安谷&am #8226;安国&am #8226;孔安国
发贴人:
221.195.66.*
发贴时间:
2006-10-1
] (2006-05-22) (2005-09-30)
??蜀谚云:“出国出国,出到安谷(国)。”安谷,即乐山市中区安谷镇。 (2005-07-17)
关于“安谷”的来历,唐长寿先生是这么认为的,“今名安谷,一说是改
的‘国’字为同音的‘谷’字而来;二说是祈祷五谷丰登而名;三说是‘谷者,善也,谓安于善’,故名;四说是明代乡人因檀谷‘山谷幽逸,居之安也’而名。”又说,安谷因
寺得名。
  以上几种说法孰是孰非我不做评判,倒是对陈果卿先生的另一说产生了兴趣,“‘安谷’过去又名‘
’,据传孔子十三世孙孔
封地在这里,
即安谷。”(《风景历史里的安谷》,载《乐山日报》2006年9月17日)
(生卒年不详),字子国,为孔子十世嫡孙孔忠的次子,孔子十一代孙(陈文说十三世孙有误)。西汉鲁国(今曲阜)人。
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被武帝诏为博士,专攻古文《尚书》。晚年,作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书,成为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孔
学识渊博,《史记》作者司马适研究《尧典》、《禹贡》等篇时也曾请教于他,后世尊其为先儒。孔
历任都尉、谏议大夫、临淮太守等职。至于有无封地乐山,未见典籍记载,我辈不必当真。
  说到孔
的学问,历史上有个很著名的典故。据《汉书•艺文志》载:“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官,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恭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
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许慎《说文叙》也说:“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孔
《尚书序》曰:“孔子旧宅壁中所藏古文书,皆科斗文字,时人无能知者,
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唐孔颖达注疏云:“言隶古者,正谓就古文体而从隶定之,存古为可慕,以隶为可识,故曰隶古。”
  这就是今天常说的“鲁壁”、“孔壁书”的来源。文中鲁恭王刘馀,是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的第四个儿子。鲁恭王从小就口吃结巴,一生无所作为,爱好声色犬马,建造宫苑。但他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不过,鲁恭王的出名,并不是因为他本身有什么特殊学问,而是因为他碰巧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物。公元前154年,鲁恭王为了给自己修造宫殿,不惜破坏文物,拆毁了孔子的旧宅。不料在拆孔子旧宅时,竟然从孔子家的墙壁夹层中发现了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孝经》等几十篇儒家经典文献。有人推测可能是秦始皇焚书的时候,孔子的第九代孙孔鲋为了保存这些儒家经典,把它藏在夹壁里的。鲁恭王在拆房时还隐约听见钟鼓的声音,非常害怕,不敢再拆孔子旧宅,并将这些典籍都献给了中央政府。由于这些儒家经典皆为古体文字,当时的人们都不认识,唯孔
尚能辨认,便将古文用通行的隶书给翻译出来了。
  鲁恭王的这一发现,对保存传统儒家经典文献的原貌,促进当时古文经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孔
对这批典籍进行了整理和研究,经过对比发现,这些书籍和当时流行的同样的书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比如说,在孔壁里出土的《尚书》,它就比当时流传的《尚书》多出16篇来,而且有700多个文字不同,还有几十个文字是脱漏的。所以后人就把孔
整理的这批文书叫做古文经书。它和当时汉代流传的今文经书,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派,这在汉代有很大的影响。[顺便说一下,清末乐山井研籍经学大师廖平(1852—1932),认为今文经是出自孔子的真传,古文经则是东汉末年刘歆伪造的,并著有《辟刘篇》打击古文经学。]
  却说鲁恭王发现儒家经典二千多年后,也即是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的16650箱国宝在颠沛流离后,最终藏身于乐山的安谷等地近8年之久,无一件国宝损坏和流失。故宫博物院特呈报国民政府批准,以国民政府名义颁赠安谷“功侔鲁壁”金漆大匾一块,以示嘉奖。“侔”,在古汉语中是“比”的意思。“功侔鲁壁”意为保藏故宫国宝的功劳,可以与鲁壁藏书相提并论。这是对乐山人民保存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高度评价。
  历史是多么地奇妙呵!回到本文的开头,关于“安谷”的得名,我宁愿相信陈果卿先生的“小说家言”——“‘安谷’过去又名‘
’,据传孔子十三世孙孔
封地在这里,
即安谷。”姑妄言之姑信之。
向好友推荐本贴: 标题:《安谷&am #8226;安国&am #8226;孔安国》 地址: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610/show505498c17p1.html
上一贴:
下一贴:
发表您的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直接间接导致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共同建立健康的网络社区,请向管理员举报不良帖子
·举报邮箱:us@thethirdmedia.com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