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应取消孕妇每天应喝多少水限定Q.B

从事商业地产运营、策划等工作,具有极强的商业地产敏锐力,对商业地产有独到的理解,市场经验丰富,商业资源众多,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特别针对大中型卖场、专业市场、社区商业有极强的策划运作执行能力,熟悉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及商业地产政策法规,擅长市场投资、经营、消费商业理念的控制分析。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Tue, 11 Aug 2009 10:49:52 +0800 )
Description:
1. 黐線蜘蛛條蜘蛛絲黐住枝樹枝
2. 去街市買魚腸,見到姨丈,放低魚腸,問候姨丈,執翻魚腸,拜拜姨丈
3. 掘柑掘桔掘金桔,掘雞掘骨掘根骨,掘完根骨掘金桔,掘完鬼骨輪雞骨
4. 一蚊一斤雞,一蚊一斤龜,究竟系雞貴定系龜貴?
5. 一蚊一隻龜,七蚊一隻雞,他話龜貴過雞,我話雞貴過龜,咁究竟龜貴過雞定系雞貴過龜。
6. 街頭3蚊1斤雞,街尾3蚊1斤龜,街頭買斤雞,街尾買斤龜,你話雞貴定龜貴。
7. 雞龜骨滾羹
8. 入實驗室扲緊急掣
9. 入食物實驗室扲緊十個緊急掣
10. 郵差叔叔 送信純熟 迅速送出
11. 床腳撞牆角,牆角撞床角,你話床角撞牆角定牆角撞床腳?
12. 宜家學緊愈加嘅姨媽而家去宜家家俬買而家啱用嘅宜家家俬
13. 麥當娜約咗麥當雄去麥當勞道嗰間麥當勞食麥皮撈當歸
14. 肯德龜同肯德雞去肯德基食肯德基最出名嘅巴辣香雞
15. 雙層牛肉巨無霸,醬汁洋蔥夾青瓜,芝士生菜加芝麻,人人食到笑哈哈。
16. 财政司叫邰正宵做财政司,邰正宵叫财政司攞台證先,财政司話俾邰正宵知,要攞台證先要搞掂财政先
17. 郭藹明見過郭可盈,話郭可盈個袋型,郭可盈叫郭藹明過海改個袋型,改成郭可盈個袋個袋型。
18. 奄金琴軍今暗暗,混吉挖金挖甘桔,金骨挖桔挖銀骨,銀桔甩金不挖得,金骨混筆挖金粒,粒粒金粒挖銀桔,銀桔挖筆梗不吉,不吉挖金更不吉,筆墨挖骨得不償失,得失混吉挖金筆,畢生大吉。
19. 出東樓,走六步,碰見六叔和六舅,好六叔,好六舅,借給我六鬥六升好綠豆;過了秋,收了豆,再還給六叔六舅六鬥六升好綠豆。
20. 獅子山上獅山寺,山寺門前四獅子。山寺是禅寺,獅子是石獅。獅子看守獅山寺,禅寺保護石獅子。
21. 東門東家,南門董家。 東董兩家,同種冬瓜。有人說:東門東家的冬瓜大。誰知南門董家的冬瓜大過東門東家的大冬瓜。
22. 金瓜瓜,銀瓜瓜,瓜棚上面結滿瓜。瓜瓜落下來,打著小娃娃; 娃娃叫媽媽,媽媽抱娃娃;
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
23. 圓圓遠遠叫圓月,叫來圓月來賞月。圓圓說:月月圓,圓月說:圓圓月。圓圓說:圓月的眼圓比月圓。 圓月說:圓圓的圓眼賽圓月。究竟是圓圓,圓月的眼兒圓,還是圓圓的月兒圓
24. 小王和小黃,一齊畫鳳凰。小王畫黃鳳凰,小黃畫紅鳳凰。紅鳳凰黃鳳凰,畫成活鳳凰,望著小黃和小王。
25. 駱老伯,郭老伯,華老伯,柏老伯,駱、郭、華、柏四老伯,約著城北買菱角。買得菱角閣上剝,各剝各,各吃各,閣角莫落菱角殼,免得戳了駱、郭、華、柏四老伯我腳。
26. 潘宏彬、祝文君去搬雲吞,祝文君跟潘宏彬去橫濱,潘宏彬同祝文君一齊去紋身,紋枝人參枝參有崩。
( Fri, 24 Jul 2009 01:52:51 +0800 )
Description:
仍旧是那段动声的旋律! 那段属于我俩的舞步!! 此刻间, 爱慕的不只是一个人, 而是那段纯真年代的美好回忆!! ——仍旧爱慕!
( Wed, 25 Jun 2008 16:16:41 +0800 )
Description:
八代阴阳师的忠告----看了必有收哦!!!
由于生长于阴阳风水先生的家中,所以长辈总是对我们有一些忠告,在此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1.我的重祖父的口头禅:三年不说梦,神、鬼不敢动。
2.如果晚上做了恶梦告诉你如何解:醒来以后马上往枕头上连吹三口气,再把枕头连摸三把,然后将枕头翻过来,马上睡着。第二天早点起来 (太阳刚升起) ,面对西墙(太阳刚好照到) :口中念、咒:夜梦不祥,画在西墙,太阳出来,保我吉祥,同时在墙上画圈,连说七遍,恶梦自解。切记不要告诉别人你做梦的内容。
3.大家可能经常会碰到出行时不小心有鸟把屎拉到身上,这时要将衣服轻轻脱、下找个十字路口,将衣服踩一下,最好以后别穿。
4.城市可能好一点,因为阳气盛,但出外旅行或在农村,切记中午露、宿,很容易被鬼附体。正午时分最好待在家里或宾馆里。
5.如果你无意中看到或碰到一对男女正在-作、爱,要马上撕、破自己的裤-裆。所以大家有时在经过可能有人偷、情约会的地点前不妨咳嗽一下,让对方避让一下。
6.不管是在晚上还是在梦中,如果听到有人喊你的名字,都不要答应别人。而是先观察清楚再说。切记不要发声。
7.大家出门远行,有时在荒郊野外宿营,注意古庙是最好的地方,我们看古戏,那些穷困潦倒的书生大多投宿在古庙,其次在墓地也可以,但注意不要撒-尿。而废弃的古住宅坚决不能住。
8.当你经过一个非常阴森恐怖的地方时,赶快用右手把头发使劲向上梳三次,你身体的三昧真火可逼退一切。切记不要尖叫,要保存自己的浩然之气。或者将火柴或打火机点燃,电灯没用,抽烟也可。
9.不要从女人的跨下钻过,包括晾晒的衣服。也不要洗女人的下身衣服。特别是经期的。
10.不要拿走寺庙里的任何东西。破坏庙宇以及毁坏神像的人全部没有善终。
11.如果你遇到大难或紧急的事时,马上跪下来向空祷告: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救救我,但邪恶的人无效。
12.鬼最怕动物排行榜:1.狗2公鸡3牛4羊5猪.以上动物鬼见之必让路,而马、驴、骡子见鬼就止步不前。其中狗是最辟邪的动物,如果你怕鬼,就养只狗吧。即使在最阴森恐怖的地方,有只狗在你身边,保你高枕无忧。所以要善待狗。不要杀猫狗,否则自折阳寿 ( Wed, 25 Jun 2008 16:07:09 +0800 )
Description:
⒈太极:也就是地球诞生之前,作为宇宙生化本源的混然一体的元气一分为二“是生两仪”。轻清之气上浮为天,重浊之气下凝为地,于是阴阳分,两极成。
⒉两仪:即天和地,也就是阴和阳,以阳爻“─”代表天,以阴爻“- -”代表地。
⒊两仪生四象:阴阳二气继续运动,再次一分为二,便产生了四象。这就是在一阴爻或一阳爻上再迭上一阴爻或一阳爻,就形成了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种符号,这就是四象,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时(四季)。
⒋四象生八卦:在四象上再重上一阴爻或一阳爻,就形成了八个符号,这八个符号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形。他们分别代表自然界(宇宙间)的八种最基本物质,即天、泽、火、雷、风、水、山、地。也表示了西北、西、南、东、东南、北、东北、西南八个方位。根据他们的阴阳结构分别代表家庭成员中的父亲、少女、中女、长男、长女、中男、少男和母亲。(也叫做父母和六子)。
⒌八卦定吉凶,吉凶定大业:就是说八卦作为阴阳二气之上的一个变化系统,可以用来断吉和凶,只要趋吉避凶,就能成就大事业。
实用八卦图,是宋代天文学家、著名易学家邵康节所创造的。他将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综合而成,即用先天八卦数和后天八卦图,从那时起,人们在预测时均用此图为依据,故称为实用八卦,即先天八卦数和后天八卦方位图。
( Wed, 25 Jun 2008 15:37:30 +0800 )
Description:
从前有个大掌柜,
江湖人称沙煲威。
急工好义人称颂,
专收烂数来发围。
隔离有间咸杂铺,
豉油酱醋样样齐。
街坊邻里来帮衬,
生意尚可做得黎。
弊在老板系矮仔,
被人恰到要赵泥。
赚既不如赊数大,
尾数周时收吾齐。
胜在威哥有眼睇,
边条蛋散乱甘黎!
够胆恰着我契弟,
捉到实行变线鸡。
街尾二婶个拉仔,
呢条正一食塞米。
游手好闲无工做,
群埋一渣蛊惑仔。
得闲巡街揾着数,
偷呃拐骗样样齐。
有日班靓饿得滞,
想去街市挞只鸡。
准备揾支柱侯酱,
调理卤味炒花鸡。
专程来到咸杂铺,
揾着老细周新艺。
要求赊支柱侯酱,
条数年尾实找齐。
矮仔见到班契弟,
吓到即时发软蹄。
中意边样攞边样,
不要难为小兄弟。
事后传到沙煲威,
话未听完火都黎。
你班合家大富贵,
揾完着数炒花鸡!
清完尾数先算帐,
打你趴街去食泥。
即时叫人看实铺,
等我做完就翻黎。
有人多口问阿威,
恐防会穿柜桶底。
威哥依旧笑噬噬,
鄙人自有屎坑计,
事因好为不平事,
自家生意易话为。
为左帮人收烂数,
无银锁柜都要制!
识睇呢首野先学人出黎"井"野......
( Wed, 25 Jun 2008 15:26:10 +0800 )
Description:
发D好嘢同大家补补课,外来嘅朋友想学好粤语嘅话就要留意嘞~~
粤语常用字词发音及意思:
乜( v、mie,2)= 什幺; 例如:你有乜?=你有什幺?
廿(aghg、nian,4)= 数 二十
卅(gkk、sa,4)= 数 三十
冇(dmb、mao,4)= 没有;例如:有冇钱?=有没有钱?
甴曱(jhk、gad zad,5)= 蟑螂
叻(kln、le/ li,5)= 很棒;例如:佢啲成绩好叻啵=他的成绩很厉害呵
冚(pmj、hem,5)= 全部?;例如:冚家铲=全家死光光
凼(nii、tem,5)= 哄;例如:凼你开心=哄你开心
攰(fclv、gui,6)= 累
佢(wan、qu,6)= 他或她;例如:距系边个?=他是谁?
呃(kd 、e,7)= 骗;例如:呃神骗鬼
抦(rgmw、bing,8)= 殴打;例如:我哋去抦果条友=我们去揍那个家伙
拎(rwyc、lin,8)= 提、 拿
拗(rxln、ao,8)= 矛盾
咁(kafg、gan,8) = 如此、这样;例如:咁啊?=这样啊?
咗(kdag、zo/ zuo,8)= 了;例如:食咗饭未?=吃了饭没有?
呢(knx、ne,8)、哩(kjf、li,10)= 这;例如:呢啲事=这些事
乸(bxgu、na,8)= 雌性;例如:鸡乸=母鸡
哋(kf 、dei/ mi,9) = 们;例如:我哋=我们
咦(kgxw、yi,9)、噫 (kujn、yi,16)= 感叹词,啊(表奇怪); 例:咦?
咯(ktkg、lo,9)= 语气助词
咩(kudh、mie,9) = 什幺;例如:有咩事?=有什幺事?
咪(koy、mi,9)= 不要; 例如:咪走~=不要走~
系(wtxi、xi,9)= 是; 例如:系乜嚟架?=是什幺东西来的?
屌(nkmh、diao,9)= 操
唓(klh、che,10)= 语气助词,表示鄙夷 =切
哽(kgjq、geng,10)= 当然;例如:哽系=当然是
唔(kgkg、en,10)= 不;例如:唔系=不是
(kkmw、?,10)= 语气助词
俾(wrtf、bi,10) = 给; 例如:你俾我啦~=你给我吧~
冧( u、lin,10)= 哄、陶醉;例如:佢冧我/要冧吓佢=她喜欢我/要哄一下她
屙( k、e,10)= 排泄;例如:屙尿=拉尿
掂(ryhk、dian,11)= 完结或状态佳之意;例如:搞掂=办妥
掟(rpgh、ding,11) = 扔
啫(kftj、ze,11)= 语气助词;例如:唔系啫=不是的
啱(kmdg、yan,11)= 对、合适、恰巧;例如:啱心水=合心意
啰(klqy、luo,11)= 语气助词/啰嗦
念(kwyn、nian,11)= 想;例如:我念咁做唔好嘎?=我想这样做不好吧?
啖(kooy、dan,11)= 口;例如:咬一啖=咬一口
啵(kihc、bo,11) = 语气助词
靓(gemq、liang,12)= 漂亮或表示幼稚; 例如: 靓仔=帅哥/小子
揾(rjlg、wen,12)= 找、挣;例如:揾食=谋生
睇(huxt、ti/ di,12)= 看;例如:睇电视=看电视
喺(kwti、xi,12)= 在;例如:喺边度?=在哪里?
啲(krqy、di,12)= 的、少许;例如:畀啲钱佢=给一点钱他
嗟(kuda、jue,12)= 语气助词,感叹声; 例如:嗟~好吧毙咩?=切~很了不起幺?
嘅(kvcq、ge,12)= 的;例如:你嘅道服呢?=你的道服呢?
喔(kngf、wo,12)= 语气助词
嗮(kjsg、sai,13)= 语气助词
嗰(kwld、go,13)= 那;例如:嗰啲=那些
嘞(kafl、la/ le,14)= 语气助词
嘢(kjfb、ye,14)= 东西;例如:有嘢睇=有东西看
嘈(kgmj、cao,14)= 吵;例如:嘈乜鬼=吵什幺东西
嘎(kdha、ga,14)= 语气助词;例如:唔系咁嘎~= 不是这样的~
嘥(kthh、sai,14)= 浪费、错过;例:咁好嘅机会嘥咗=这幺好的机会错过了
嗻(kyao、zhe,14)= 语气助词;例如:我先至23嗻=我才23呀~
潎(iumt、pie,14)= 闪,走人
撩(rdui、liao,15)= 挑逗;例如:撩是斗非=若是生非
瞓(hykh、fen,15)= 睡;例如:眼瞓=困顿
噏(kwgn、xi,15)= 唠叨; 例如:发噏疯=胡说八道
嬲(llvl、niao,17)= 生气/一向;例如:我好嬲/必嬲喺咁嘅=我很生气/向来都是这样的
嚟(ktqi、li,18)= 来;例如:入嚟=进来
攞(rlxy、luo,22)= 拿;例如:攞嘢=拿东西
乜嘢、冇、甴曱、叻、冚、凼、咁、咗、乸、哋、哽、 、冧、掟、啫、啱、啰、念、啵、喺、啲、嘅、嗮、嗰、嘥、嗻、潎、瞓、噏、嬲、嚟、攞
美格、索易、腾讯、站点、见工、诺基亚、手机、朱镕基、普京、王杰、梅杰、李煜、柳永、哪咤、车臣、东帝汶、炒汇、欧元、利好、利空
喺(kwti、xi,12)= 在;例如:喺边度?=在哪里?
谐趣一:
知唔知男人有几多种叫法?其实我自己都唔知,因为多到数唔清,下面就列举几个:
最正路就系叫男人
社交称呼都叫先生
死咗老婆嘅叫寡佬
中意呃女仔嘅叫金鱼佬
下流猥琐嘅叫咸湿佬、麻甩佬
乡下嚟嘅叫乡下佬
国际友人叫鬼佬
有啲女仔气嘅叫乸型
唔中意女人而中意男人嘅叫基佬
条件好嘅叫钻石王老五
冇女朋友嘅光棍(喺BBS叫光光)
谐趣二(IIA级):
其实粤语用嚟闹人嘅非粗口都有几多词咖,下面摘录咗一少部分,不过你哋千其唔好乱咁用哩啲词闹人啊。
“茂里”——指傻傻地嘅人。
“木嘴”——同“茂里”其实差唔多意思,都系指一个人傻傻呆呆,不过木嘴侧重于形容一个人嘅外表,而茂里侧重于形容一个人的内在。
“粉肠”——“粉肠”系当你睇唔顺一个人时用嚟形容佢嘅,意思都系话佢唔叻得去边。
“顶你个肺”——处于粗口嘅边界,意思同某一个粗口词差唔多,不过语气较轻。
“废柴”——形容一个人系废物。
“碌葛”——形容人好似粉葛一样呆笨。
“水鱼”——俾人揾笨嘅人。
“懵盛盛”、“昂居”——蒙查查
“卖剩蔗”、“萝底橙”——大姑娘30几岁都仲未有如意郎君,咁就叫卖剩蔗、萝底橙喇。
“收皮”、“收爹”——都有叫人走开,滚开嘅意思。
“孤寒”——吝啬,缩骨。
“拾下拾下”——“傻下傻下”,傻傻地。
“洗衫板”——唔使问都知道系形容身材差嘅女士啦。
“死蠢”——相信系人都知道系好唔耐烦咁闹人地蠢啦。
“瘦骨仙”——形容人瘦骨嶙峋。
“骑咧”——形容古灵精怪嘅人。
“Call Lao Ye”——我都唔知哩几个字点打,不过哩个词大家都应该听得唔少,系“岂有此理”嘅意思。
教住咁多先算嘞,费事你哋学坏。
谐趣三:
歇后语欣赏
鸡食放光草——心知肚明
山草药——噏得就噏
绣花袋仔——人人啱
屎坑关刀——文(闻)唔得,武唔得
天堂尿壶——全神贯注
神台猫屎——神憎鬼厌
床下底破柴——撞板
和尚担遮——无法无天
谐趣四:
表示“行、走”有几种讲法?
松:“松人”,走得开心,走得愿意
撇:单用,一个“撇”字就可以表示“我走了”嘅意思,《大话西游》里面就系用哩个“撇”字表现唐僧讲嘢嘅简短。
勐:我唔知哩个字嘅标准写法系唔系咁样,不过哩个字其实同个“撇”字完全一样意思。
闪:如果自己话“闪开”,就有“逃走”嘅意思,如果人地叫你“闪开”,就有赶你走嘅意思。
籴:跑,见《半斤八两》歌词赏析
( Tue, 10 Jun 2008 22:32:40 +0800 )
Description:
( Thu, 22 May 2008 10:40:05 +0800 )
Description:
经典美文欣赏,请转发:
大声疾呼:不要再曲解万科集团王石了!!!(转载)
四川地震来袭,举世震惊,万科集团问悉后在震灾当天决定以总部名义向灾区人民***200.000000000万元巨款,金额达到了目不见经传的香港艺人成龙捐款数额的 0.20000000倍,或一套深圳100.0000000平米的房产的售价。或者是07年总利润的0.0450000000000%。至于公司职员的个人捐款,公司正在紧急组织之中,王总向记者表示,他自己的个人捐款保证一定会达到公司规定的10.0000000元的上限。
    听到王总的保证,记者不禁感动得泪流满面。
    作为一个凭着个人的聪明才智跻身与亿万富豪俱乐部并多次在富豪榜上有名的成功人士,还有这种心系灾区,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患难高尚品格无不让人感到深深的震撼,谁说地产界为富不仁?王总以自己的行动给了我们响亮的回答。其实大家不是很了解王总,很多人误解王总总以为王总很有钱,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王总其实没有大家现象的那样富有,今年儿子结婚,才请了290人办了30座,为了节约总共开销才400万不到,婚礼上用的车也不多,限量版奔驰迈凯伦 SLR才来了2台,大家要知道,这种汽车全球有10多台啊!这次才来了2台,面对孝顺的儿子,王总充满了内疚和自责。
      
    这次四川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王总本着再苦不能苦灾民,在穷不能穷灾区的伟大情操,从并不宽裕的资金中拿出10.000000巨款捐赠灾区人民,向灾区人民奉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为了拿出这笔巨款,王总必须要少喝半口酒,少抽半支烟,这对王总来说要忍受多么巨大痛苦啊。
    
    我们王总平时有登峰的爱好,经济负担很重,很不宽裕。你想想:
     1999年5月,玉珠峰,海拔6178米,等顶, 合计花费256万.
         2000年4月,章子峰,海拔7143米,登顶,合计花费328万.
         2001年8月,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登顶,合计花费365万.
         2002年2月,非洲乞利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登顶,合计花费240万.
         2002年5月,北美洲麦金利峰,海拔6194米,登顶,合计花费235万.
         2003年5月,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登顶,合计花费360万.
         2003年12月,南极最高峰文森峰,海拔5140米,登顶,合计花费205万.
         2004年1月,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海拔6964米,登顶,合计花费226万.
         2004年7月,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海拔5642米,登顶,365万
         2004年7月,澳洲最高峰科修斯科峰,海拔2228米,登顶,合计花费234万.
         2005年4月,滑雪抵达北极点,合计花费282万.
         2005年12月,顺利抵达南极点,合计花费355万.
       2005年12月24日,印度尼西亚 查亚峰,海拔5,030米,登顶,合计花费233万.。
  在如此之大的经济负担下,还能持续的对中国这个灾难频发的国家,能够持续的捐款是多么的不容易。王总以爬遍五大州名山的资历用高瞻远瞩的高度用战略性眼光明确指出: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赈灾慈善活动是个常态,企业的捐赠活动应该可持续!  
   7.8级的地震超过了唐山大地震是常态
     到现在为止一周不到死难者2万之众是常态
     废墟下那些应该笑若阳光灿烂然而此刻冰冷僵硬的小小尸身是常态
     举全国全军之力援助灾区是常态
     解放军星夜兼程生死不顾赶赴灾区是常态
     全国各地停止娱乐节目播出24小时滚动播出灾区情况是常态
     全国民众踊跃捐助慷慨解囊是常态
     港澳台三地居民纷纷相助是常态
     日本在便利店设置募捐箱是常态
     王永庆先生、邵逸夫先生捐资一亿是常态
     低保户、乞讨者同样加入援助者之列是常态
   谁?还有谁!还有谁能有王总的这种山高我为峰的博大情怀?还有谁还能在这个时候有如此的淡然自定?这些都让我相形见拙,万般思绪千般感慨汇成一句话:爬遍五大洲的人就tmd和咱不一样!不仅如此,王总有超出常人的胸襟,就有多数老总无法企及的思想境界,对员工的爱护达到“神”一样的级别,“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其意就是不要慈善成为负担”全中国给员工发工资的老板海了去了,但是能有几个能像王总这样悉心帮员工捂住钱袋子的?看到这里时,我不禁热泪盈眶,控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大声呐喊:让我也成为王总的员工吧!
   姓名 职务 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报酬总额(万元)
        王石 董事会主席 691万元
        郁亮 董事、总裁 596万元
        丁福源 监事会主席 357 万元
        张力 监事 228 万元
        刘爱明 执行副总裁 399 万元
        丁长峰 执行副总裁 353 万元
        解冻 执行副总裁 283 万元
        张纪文 执行副总裁 366 万元
        莫军 执行副总 331 万元
        徐洪舸 执行副总裁 417 万元
        肖莉 董事、执行副总裁 女 339万元
        王文金 执行副总裁 320 万元
        合计 - - - 4680万元
   另据透露,在电视台发布了短信捐款的号码后,王总立即放下自己最喜欢喝的轩尼诗人头吗,立即拿出手机准备捐款1元,但是由于四川受灾太严重了,导致通信受阻,王总的短信发不出去,为此,王总到现在还在痛心不已。
      看着王总那布满慈祥的面孔,我久久无语,我为中国培养出了这样拥有博大心怀和充满爱心的老总而自豪,对这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伟大人格我感到自惭形秽,万科是好样的,王总更是好样的!为了回报王总和万科这样优秀的、充满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我们除了连夜排队认购万科的精品房产才还能作什么呢,我们一定要用我们自己的行动让王总感到欣慰,让万科因为这次捐赠遭受到的巨大经济损失减小到最低。
( Tue, 13 May 2008 10:08:28 +0800 )
Description:
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 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 不如名师指路
名师指路 不如自己领悟
人生要做的事很多,需要一步一步地去踏实行动。
有一定要成功的人才能成功,一心想成功的人是铁定不会成功的,成功是看你付出了多少,而不是你想了多久。 ==============================================================================
又有另一番见解: 1、不令人讨厌(如果长相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纯朴)。当然,自己要有信心。
2、与人握手时,可适当用力并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3、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
4、与人打“的”时,请抢先坐在司机旁。
5、不要向朋友借钱。
6、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特别是职务比你低许多、收入比你少很多的人)。
7、自己开小车,不要特地停下来和一个骑自行车的同事打招呼(人家会以为你在炫耀)。
8、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耳朵里。
9、学会聆听。
10、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11、同事生病时,去探望他。很自然地坐在他病床上,回家再认真洗手。
12、不要把过去的事全让人知道。
13、话多必失,人多的场合少说话。
14、对事不对人(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或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15、有时要明知故问:你的钻戒很贵吧!有时,即使想问也不能问,比如:你多大了?
16、平常不要吝惜你的喝彩声(为每一位上台唱歌的人鼓掌)。
17、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8、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就是成功的表现。 19、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我不确定”、“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 20、如果你看到一个贴子还值得一看的话,那么你一定要回复,因为你的回复会给人继续前进的勇气,会给人很大的激励,同时也会让人感激你。 ( Sat, 26 Apr 2008 20:13:49 +0800 )
Description: 开放分类: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原始涵义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问。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
  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或监察区划。始设于西汉。西汉的道,是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与县平行的地方行政区划。东魏、北齐置临时统辖数州的行台,是为隋唐以后道制的前身。唐至民国北洋政府,历代均设道。
  唐宋  隋文帝曾沿袭东魏、北齐旧制,设置过河北、河南、西南等道行台省,每道统辖十余州,但不久即废。至于地方行政区划,自隋文帝废郡,已为州县两级制。经过隋末农民起义及割据战争,唐初户口锐减而州县倍增,不便于中央政权的监督和领导,至太宗贞观元年(627),一方面下令并省州县,一方面又依据山川形势,划分全国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开始并没有在每道设置固定的官员和办事机构,只是临时差遣中央或地方官员兼任大使去进行巡察,名称有巡察、按察、黜陟、巡抚、安抚、存抚等使,分道有时也不是十个。武后时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天授二年(691)发十道存抚使,以右肃政台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等为之,渐趋固定化。中宗神龙元年(705),复为御史台,二年始置十道巡察使,由左右御史台及内外五品以上官员充任,两年一替。按察的项目有六条:①察官人善恶;②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赋役不均;③察农桑不勤,仓库减耗;④察妖猾盗贼,不事生业,为私蠹害;⑤察德行孝悌,茂才异等,藏器晦迹,应时用者;⑥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这六条和西汉部刺史察事的六条大同小异。但中央监察权的行使往往涉及到政事的处理和官吏的任免,因此在睿宗景云二年(711),诏分天下置二十四都督府以加强纠察权,除畿内州以外,都隶属于都督府,这样就产生类似东汉时州刺史转化为地方行政官的倾向。当时不少大臣反对这种权力过大的都督,因而废罢。
  由于十道监察区域过大,巡察不易,武周时开始有将其缩小的趋势。如武周曾析江南道置黔中道,析岭南道置安南道;中宗时江南道为东、西两道,睿宗又析山南道为东西两道,陇右道析出河西道。但都还是临时措施,未成定制。到了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才正式分十道为十五道。即从关内道中析出京畿道,河南道中析出都畿道,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江南道分为东、西及黔中三道。其余河北、河东、淮南、剑南、陇右、岭南仍各为一道。置十五道采访处置使,三年一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制。道的采访处置使既有固定辖区和治所,又有专停所属刺史职务,差人权摄的任免权,故"道"已渐向州的上一级行政机构转化。不久,边境诸道的采访使又多为节度使兼任,加上兼任支度、营田使(见支度使),使军、民、财政三权集于一身,卒致酿成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之祸。
  安史乱起,内地的要冲大郡也遍置节度使。节度使对其下属诸州,具有专擅一切的权力。十五道采访使已不可能行使其监察权,乾元元年(758)只得予以废除。同年稍后,设置观察处置使。从此或以节度使兼观察使,或以观察使兼防御、团练等使。节度使或观察使的辖区称为一镇,也称为一道。这种道大至十余州,小或二三州,分划时有变更,肃宗乾元(758~760)时共有四十四道,德宗贞元(785~805)时共五十道,宪宗元和(806~820)时共四十七道。采访使虽已废除,但十道、十五道作为地理区划名仍沿用不废。故贾耽所撰地理总志仍以《贞元十道录》为名;杜佑《通典·州郡典》中叙唐制,仍作"分天下为十五部"。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虽按当时实际政区京兆、河南二府及华、同二州与四十七镇叙述,也仍依十道编排;所绘全国地图亦称《元和十道图》。《旧唐书·地理志》载及乾元以后增改,仍依十道编次;《新唐书·地理志》所叙州县乃唐末制度,仍依十五道编次。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沿唐制分全国为河南、河东、河北、关西、剑南、淮南、峡西、江南东西、浙东西、广南十道。至道三年(997),改为十五路。辽置五京,各为一道,下辖府、军、州,大抵仿照唐制,随宜设官,各道不一,有盐铁、度支、转运、安抚、处置等使(见辽五京)。
  元  元代的道是在中书省、行中书省和路府之间设置的地方区划。有以下两种:
  ①肃政廉访司道。为监察区划,属御史台与行御史台。廉访司除监察地方行政外,还兼理农事。每道置廉访使二人,正三品;副使二人,正四品;佥事二至四人,正五品;经历以下二十八人。每年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外,副使以下分莅郡县按治。肃政廉访司本名提刑按察司。世祖至元六年(1269)置山东东西道、河东陕西道、山北东西道及河北河南道四道,属御史台。其后累有增减。二十八年改名肃政廉访司。成宗大德年间定为二十二道:中书省境分设燕南河北道(治真定路,今河北正定)、山东东西道(治济南路,今山东济南市)、河东山西道(治冀宁路,今山西太原市)三道。辽阳行省只设山北辽东一道(治大宁路,今内蒙古宁城县西);河南江北行省分设江北河南道(治汴梁路,今河南开封市)、淮西江北道(治庐州路,今安徽合肥市)、江北淮东道(治扬州路,今江苏扬州市)、山南江北道(治中兴路,今湖北江陵)四道。三省共八道,隶御史台,称内八道。江浙行省分设江南浙西道(治杭州路,今浙江杭州市)、浙东海右道(治婺州路,今浙江金华市)、江东建康道(治宁国路,今安徽宣城)、福建闽海道(治福州路,今福建福州市)四道。江西行省分设江西湖东道(治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市)、海北广东道(治广州路,今广东广州市)二道。 湖广行省分设江南湖北道(治武昌路,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岭北湖南道(治天临路,今湖南长沙市)、岭南广西道(治静江路,今广西桂林市)、海北海南道(治雷州路,今广东海康)四道。三省共十道,称江南十道,隶江南行御史台(治建康路,后改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市)。陕西行省设陕西汉中一道(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四川行省设西蜀四川一道(治成都路,今四川成都市)。甘肃行省设河西陇北一道(治甘州路,今甘肃张掖)。云南行省设云南诸路一道(治中庆路,今云南昆明市)。四省共四道,称陕西四道,隶陕西行御史台(治安西路,后改奉元路,今陕西西安市)。
  ②宣慰司道。为中书省、行省的派出机构,与分省相类似,是为了弥补省区过大,政令行使不便的一种措施,设置在离省会较远的地方,作为中书省、行省和郡县之间的承转机关,而省会附近的路、府、州、县,则直隶于省,不设宣慰司道。有军旅事时,又兼都元帅府。每道置宣慰使三人,从二品;同知一至二人,从三品;副使一至二人,正四品;经历以下三至五人。元代宣慰司道累有增减。延佑以后至正以前有十一道,分隶中书省和五行中书省:中书省境内有山东东西道(治益都路,今山东益都。领益都、济南、般阳府三路及宁海州。有今山东大部)、河东山西道(治大同路,今山西大同市。领大同、冀宁、晋宁三路。有今山西全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河南江北行省境内有淮东道(治扬州路,今江苏扬州市。领扬州、淮安二路及高邮府,有今江苏江北大部和安徽江北一部)、荆湖北道(治中兴路,今湖北江陵。领中兴、峡州二路、安陆、德安、沔阳三府及荆门州,有今湖北江汉平原及郧水流域)。四川行省境内有四川南道(治重庆路,今四川重庆市。领重庆、夔州二路和绍庆、怀德二府。有今四川东部及东南部)。江浙行省境内有浙东道(治庆元路,今浙江宁波市。领庆元、衢州、婺州、温州、台州、处州、绍兴七路,有今浙东、浙南地区)、福建道(治福州路,今福建福州市。领福州、建宁、泉州、兴化、邵武、延平、汀州、漳州八路,有今福建全省)。江西行省境内有广东道(治广州路,今广东广州市。领广州、韶州、惠州、南雄、潮州、德庆、肇庆七路和英德、梅、南恩、封、新、桂阳、连、循八州,有今广东大部)。湖广行省境内有湖南道(治天临路,今湖南长沙市。领天临、衡州、道州、永州、郴州、全州、宝庆、武冈、桂阳九路和茶陵、常宁、耒阳三州,有今湖南大部和广西小部)、广西两江道(治静江路,今广西桂林市。领静江、南宁、梧州、浔州、柳州、思明、太平、田州、来安、镇安十路,郁林、容、象、宾、横、融、藤、贺、贵九州以及平乐府和庆远南丹溪洞安抚司,有今广西大部)、海北海南道(治雷州路,今广东海康。领雷州、化州、高州、钦州、廉州五路和南宁、万安、吉阳三军以及乾宁安抚司,有今广东湛江地区大部、海南岛和广西钦州地区大部)。
  明  明代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与都指挥使司事务繁剧,辖区广大,遂由布政使、按察使的同僚分司管理部分专务或一至数府州的民政、监察和军事事务,此即被称为道。其名称不一,按系统划分,有布政分司道和按察分司道,按职掌划分,有分管专门事务的道和管辖地区(府州县)的道,后者又有分守道、分巡道、整饬兵备道之分。
  布政分司道,由布政司参政或参议担任。司专门职务的道,有督理粮储的督粮道,设于十三省;有管理户籍、赋役黄册的督册道,设于江西、陕西等省。管地区的道即为分守道。始于永乐年间,先命方面官巡视民间,后定参政、参议分守各属府州县,负守土之责,处理例行地方事务。
  按察分司道由按察司副使(副宪)或佥事(佥宪)担任。司专门职务的道,有分理学政的提督学道,有清理卫所军伍的清军道,有管理驿递的驿传道,均设于十三省。另有屯田道,以及浙江的水利道、河南的河道、山东的招练道、陕西的抚治商洛道、湖广的抚民与抚苗道,以及盐法道、监军道等,管地区的道包括分巡道与整饬兵备道。前者始于明初,洪武十五年(1382)置府州县按察分司,以五百三十余人为试佥事,每人巡按二县;二十五年改置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主要职责为监察地方吏治,整肃纲纪。后者始于洪熙年间,设参政、副使等协助总兵官署理文书,商量机密。兵备道副使、佥事,俗称为兵宪。弘治十二年(1499),因地方军事长官为武臣,权任较轻,因而派宪臣整饬兵务,始正式设江西九江兵备,总辖江防及鄱阳湖防,以后又陆续添设,多在边区。正德年间中原发生刘六、刘七起义,嘉靖末年倭寇日剧,遂发展至内地及东南沿海各省。其主要职责为训督地方军务。
  各省的分守、分巡、兵备道数量不一,一般每省有分守三至七道,分巡一至五道,兵备二至七道,但陕西多至十余道。每道辖一府或二三府不等,与邻省交界处的道所辖府、州、县与省境有时不相一致。各道都有固定的驻地,以所辖府州、地区及驻地等为名。分巡及兵备道也有以职掌为名的,其他还有边备道、兵巡道等名称。各省分守、分巡、兵备道的分道、驻地、名称、辖地也不尽相同,少数分守兼分巡或兵备,分巡兼兵备,兵备在中叶以后大都兼分巡。兼管专门职务的,另加专务名,如兵粮道或兼管水利、屯田、盐法、驿传等名。
  两直隶直属六部,不设布政、按察二司,境内各道由邻省布、按二司带管。北直隶密云道、大名道、天津道、霸州道,由山东带管;易州道、口北道、昌平道、井陉道、蓟州道、永平道等,由山西带管。南直隶太仓道、颍州道、徐州道,由山东带管,苏松道、漕储道、常镇道、庐凤道、徽宁池太道、淮扬道,由浙江、江西、湖广三省带管。
  分守、分巡、兵备诸道因事添设,废置变动较多,据《明会典》、《明史·地理志》、《明会要》诸书记载的不完全统计,有分守道六十一,其中一道兼分巡,二道兼兵备;分巡道四十一,其中二十道兼兵备;整饬兵备道八十三,其中二十九道兼分巡。各道的职责亦有不同,但实际上没有严格的区别,大都相互交错。分守、分巡道可节制所属州县卫所,分巡道可管粮储、水利、盐法,兵备道也可管水利、屯田、盐法。   清  道制到清代逐渐完备,如明代两直隶各道分属邻省带管,清代北直隶成立直隶省,南直隶分置江苏、安徽二省,均设置了布、按二司,就不再有带管寄衔的制度;又如乾隆十八年(1753)取消了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名称,只称道员(即守道、巡道),较明代简易划一;各道官员不再由布、按二司的佐吏兼任,道员皆为正四品,由兼衔变为实官。   清还对明代以来的道加以调整。康熙六年(1667),就裁并守、巡道一百零八。尔后雍正、乾隆时虽略有增设,但较明代为少。乾隆时期,全国共置守、巡道七十九道。即直隶省七道,山西省四道,山东省三道,河南省四道,江苏省四道,安徽省二道,江西省四道,福建省五道,浙江省四道,湖北省四道,湖南省四道,陕西省五道,甘肃省八道,四川省六道,广东省五道,广西省三道,云南省四道,贵州省三道。此外还有掌管专门事务的山东督粮道、河南督粮道、浙江督粮道、湖北督粮道、湖南督粮道、广东粮驿道、苏松粮储道、江安督粮道、江南驿盐道、山东运河道、江南河库道、福建盐法道、云南驿盐道,共计九十二道。
  自此历嘉、道、咸、同四朝,守、巡道的设置基本未变。至光绪年间,新疆及东北地区相继建省,即在新疆省设三道,在奉天省设四道,在吉林省设四道,在黑龙江省增设三道。在此期间某些省的道又有所增减,故至宣统年间,全国共有守、巡道八十四道,其分布为:奉天省四道,吉林省四道,黑龙江省三道,直隶省七道,江苏省四道,安徽省二道,山东省三道,山西省二道,河南省四道,陕西省三道,甘肃省六道,新疆省四道,福建省三道,浙江省四道,江西省三道,湖北省四道,湖南省四道,四川省四道,广东省六道,广西省四道,云南省五道,贵州省一道。   乾隆十八年定制,各道长官为道员,正四品。属官有库大使、仓大使、关大使,此外还设典吏若干人,协助道员管理日常事务。清初,只有布、按二司以上官员方可封章奏事,雍正乾隆以来,各道"俱准其照藩臬二司一体具摺奏事"。嘉庆四年(1799)又重申了这一作法。知府及其以下州、县各官奏事,必须经由道员批转。道员成为地方大员。
  此外,清代守、巡道的区别日益缩小,打破了过去守道只管钱粮,巡道只理刑名事件的规定。如河南分守河北道、分巡南汝光道等道不仅管所辖地方钱粮事宜,还管理刑名事务。光绪年间设置的新疆分巡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则督饬所属水利、屯垦、钱粮、刑名事件,抚驭蒙部,弹压布鲁特,稽察卡伦。此外守、巡道兼管兵备、粮、盐、茶、屯田、水利、关务等事务,不仅可以管辖府、州、县文职官员,同时可以节制所辖地区的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等武职。从其职权看,道已成为省与府之间的一级行政组织。
  除守、巡道外,清沿明制,设置了若干负责地方专门事务的道,主要有:
  ①提学道(督学道),管理一省学政。由各部进士出身的郎中选用者,为提学道(后称顺天学政),带按察司佥事衔。由翰林科道选用者为学院。清初,除直隶和江南两省设学院外(顺治十一年,1654年,江南曾改为提学道,康熙二十四年后改为学院),其余各省皆设提学道。康熙二十三年浙江提学道率先改为学院。四十一年以后,云南、贵州、福建、湖广、山东、河南、山西、江西、四川、陕西诸省提学道相继改为学院。雍正四年(1726)规定,提学道一律改为学院。凡由部属选用者,一律加翰林院编修或检讨衔。自此不设提学道。
  ②驿传道,管理各省驿站事务。清代多不专设,其驿站事务,直隶省为按察司兼管,其余各省为粮储道或盐法道兼理,唯甘肃省专设驿传道。自乾隆四十三年起,各省驿站事务由按察司总管,各守、巡道按其所属府州县分司其事。四十四年,取消甘肃驿传道,改为兰州道。光宣之际,各省驿传事务由劝业道兼理。
  ③河道,管理治河事宜。专管河务的有直隶永定河道、山东河道和江南河库道(河道总督管辖)。其他河道事务,由守、巡道兼理。有直隶清河道、通永道、天津道、大名道,山东兖沂曹道,河南开归道,江苏淮扬道和淮徐道。咸丰三年(1853)省江南河库道,永定河道,运河道也于光绪末年裁撤。   ④兵备、屯田、水利等道,清代亦不专设。凡紧要地区的守道、巡道多加兵备衔,先后加兵备者达八十余道。顺治年间曾于湖广、江西、江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等省设置兴屯道,主持开垦荒地。不久撤销兴屯道,其屯务交守、巡道及州县官吏管理。屯田、水利、茶马事务除当地守、巡道兼管外,粮道、盐道也兼理县事。如甘肃兰州道、巩秦阶道,兼管屯田和茶马事务。浙江杭嘉湖道、江西粮道,等等,皆兼管水利。
  ⑤粮储道(督粮道),专管各省粮务。有督运漕粮之责的称督粮道,如苏松、江安及山东、河南、江西、浙江、湖北、湖南诸粮道,掌监察收粮及督押粮盘为漕运总督管辖。与漕运无关无督运之责的粮道,如福建、陕西、广东、云南、贵州及甘肃巴里坤等粮道称粮储道。有些粮道兼管驿传或盐法事务称粮盐道或粮驿道。有些粮道兼管地方,山西粮道负责盘查僁、辽泌洲钱粮,江西粮道兼巡南昌、抚州、建昌三府,云南粮道兼巡云南武定二府州等等。光绪、宣统间,各省粮道大部裁撤,仅留苏松、江安、浙江和云南粮道。
  ⑥盐法道,掌管督察盐的生产和行销事务。清初曾于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设盐法道。盐法道除兼理粮、驿事务外,也兼管地方,如江西盐法袁瑞临道、湖南盐法长宝道、湖北盐法武昌道等等。乾隆以来,盐法道多有裁撤,至宣统三年(1911)各省盐务统归盐政大臣,不设盐法道。   ⑦海关道,同治九年(1870)设天津海关道,驻天津府,专管对外交涉事宜。兼理关务的守、巡道有山西归绥道,奉天锦新营口道,吉林东南路道、东北路道,江苏松太道、常镇通海道,安徽皖南道,云南临安开广道。
  光绪末年实行"新政",于各省添设巡警和劝业两道。巡警道,管理一省巡警治安事务,除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外,其余各省皆设。劝业道,管理一省工、商、矿及交通事务,除黑龙江、新疆二省不设外,其余二十省皆设。
  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时期,道是省与县之间的一级地方行政组织。1913年1月8日设,1924年7月1日废。基本沿用前清旧制。各省所辖道数和各道所辖县数不等。治所在省会的称首道。全国各道分为六类三等。首道和地方形势紧要而治理繁难的称繁要缺;地处边陲而又形势险要的称边要缺;以上两类属第一等。辖县较多、财赋较富,或辖虽少而事务繁剧的称繁缺;地处边区而形势重要的称边缺;地当冲要或辖有重要商埠的称要缺;以上三类属第二等。辖县较少、政务较简,或财赋较少的称简缺;这一类属第三等。全国共计九十三道,计一等三十八,二等三十九,三等十六。各道行政首长初名观察使,1914年 5月23日改称道尹。其职权主要为颁行单行规程、监督所辖官吏、节制调遣地方武装、奉行上级委办事务、出巡等。道署初名观察使公署,1914年 5月23日改称道尹公署,分置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四科,各科设科长一人,科员若干人。
--------------------------------------------------------------------------------
声母:d
字头:道
四笔号码:8144
注音:dào
摘要:dao
笔画:12画
部首画:03
部首:辶部
释义:1.路:街~|铁~|~听途说|羊肠小~。
2.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黄河故~。
3.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
4.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5.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
6.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
7.用言语表示:~谢|~歉|~别|说长~短|指名~姓。
8.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9.线条细长的痕迹:横~儿|铅笔~儿|硬在玻璃上划出~来。
10.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1.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2.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袍|~士|~姑|老~。
13.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14.某些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名称。
15.量词。①用于某些长条的东西:万~金光|一~~水,一~~山。②用于门、墙等阻隔物:两~门|一~防线|一~高墙。③用于命令、题目等:两~难题|下一~死命令。④相当于“层”“次”:省一~手续|一共四~菜。
部首查询:03辶部
--------------------------------------------------------------------------------
道教教义的核心
道: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或监察区划
道: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
[编辑]补充
(一)道路。【例】地道|铁道|下水道。
(二)途径;方向。【例】志同道合|请你指条道儿。
(三)道理;正当的事理。【例】头头是道。
(四)方法,办法;技艺。【例】门道|医道|生财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例】道义|大逆不道。
(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例】孔孟之道|传道|修道。
(七)道家。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八)道教(我国主要教派之一,创立于东汉时);道教徒;属于道教的。【例】道士|道姑|道观。
(九)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例】一贯道|会道门。
(十)说。【例】道白|说东道西|一语道破。
引申为用话表示情意。【例】道谢|道歉。
(十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十二)线条;细长的痕迹。【例】画了一横道儿。
(十三)量词。【例】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
【道德】 dàodé 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
【道理】dàoli ①事物的规律:老师在讲新陈代谢的道理。②情理;理由:他的话有点儿道理。
〖例句〗父亲经常给我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多指假装一本正经,实际表里不一的人。
〖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道 名 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
道教中的道:道的含义和特征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圆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中吕洞宾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 Sat, 26 Apr 2008 20:13:17 +0800 )
Description: 开放分类:
【佛】
Buddha;
佛;觉悟,追求自我完善,成佛。
  佛不是特指某个人,佛,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固执痴迷,妄想执著,贪,嗔,痴,故不能证得。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古印度,佛陀降生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住兜率天内院,以因缘成熟,而降生于迦毗罗卫国,以国王净饭王为父。王后摩诃摩耶为母,经典记载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从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经兰毗尼园,于无忧树下诞下太子悉达多。据记载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莲,乃遍观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时有二条龙,一吐温水,一吐凉水,给他洗浴。此日即为浴佛日。佛的法运是12000年,佛灭度后第一个一千年称为正法,第二个一千年称为像法,以后一万年称为末法,无论是国内或国外的说法,我们现在都是处于末法时期。过此末法后,即为灭法时。世间将会多灾多难,众生生活非常痛苦,世界即将毁灭。 贤劫第五尊佛是弥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层天,弥勒菩萨现在正于兜率天内院为诸天演说佛法,那里的一天是我们地球上的400年,经四千岁(兜率天的天寿是4000年,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弥勒菩萨由兜率天内院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弥勒将来乃是一尊福佛,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人人皆知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的妙行,人心平等,不起分别,无有争执,相见欢悦,多以善言互相勉励,人行万善,无诸恶业,饮食无忧。其衣裳,不需人工纺织,地长天衣树,树上会生各式各样的细软衣裳,任人采取穿著;房屋宫殿,亦多以法化而成,地上没有少许污浊不净,人欲大小便溺,地厕自开,便后自合。地上多产各类宝物,随手可拾,人拾宝石于手中玩赏,会说:听说过去劫时(大概是指我们现在劫),人为财宝,互相伤害,系闭牢狱,受诸苦恼,如今此宝,如同瓦石,无人守护,真是一个清平世界。那时世界虽有若干小国,而只有一个大国统一,在此地球上,有宽广四百万里的大平原,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有大都城,名鸡头城,东西五百里,南北二百八十里,土地平广,人民众多,街道整齐,空中有龙王名叫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晴和。城中有罗刹众,名叫叶华,于深夜出现,为人类服务,除去秽恶,打扫清洁,又以香水遍洒于地,非常香净。龙神鬼类,都为人类工作,但绝对不须祭拜,那时世间已无迷信拜拜之事。天时地利,人民和顺,鬼神拥护,感生了一位转轮圣王出世。王名“儴佉”,京都就是鸡头城,对于人民百姓,以正法治化,有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臣宝、守藏臣宝等,以镇此世界,不用刀杖,自然靡伏,极其自由,逍遥自在,平等安乐。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创立佛教后四处说法。一生讲经300余会,说法49年,于80岁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或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愚钝了,就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中国人常说,佛法无边,‘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 ’。当年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为智觉?而用这个佛字?这是因为中国文字中没有相当的字汇能够对等的翻出来,因为‘佛’这个字含有多义;它所含的智慧之义绝对不是我们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而我们中文里‘智觉’二字都没有圆满的意思,因此采取音译再加上注解,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些都是佛学专有的名词,这三种智,以现代哲学名词来说,一切智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对于宇宙万有本体彻底明了通达,而且非常正确,这种智慧,佛教里称为一切智。第二种智叫做道种智,道种智是知道宇宙一切现象,这个现象太多,例如:动物、植物、矿物、森罗万象,无量无边,这些东西从那里来?什么道理来的?怎样演变的过程成为现在这个状况?将来的演变又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些完全明了与通达的智慧叫做道种智,也就是知道宇宙万有的现象。第三种智慧讲一切种智,就是本体与现象,它是一不是二,这个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智慧,它不是偏在一边,而是对整体完全通达明了,这样的智慧才是圆满的智慧。智慧的作用就是觉悟,就是觉而不迷,对于人生宇宙、过去、现在、未来,通通明了一点都不迷惑,这才叫觉,所以智是体,觉是用,在生活起作用,我们称之为觉,觉是智的作用。以上是对佛这个字简单的说明。起作用是觉,那么觉必定有对象,所以觉是能觉,能觉是自己有智慧,大智大觉,所以佛寺有很多名‘大觉寺’,大觉就是佛的意思,觉的对象我们用一个总代名词,这个代名词就叫做‘法’,‘法’字的内容就包含宇宙万有,用一个代名就统统把它包括尽了。佛法简单讲,有四种:心、境、事、理,这四大类把宇宙一切万法都包括在里面;心就是思想、见解,例如我们讲心理,精神这部份。除此之外,境就是境界,例如我们今天所讲的物质。精神物质,现代科学把一切万法分为这两大类,就是佛法里讲的心、境,或者是心、色,心经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这个色指的就是境界,也就是物质,与一切事,一切道理,所以这个‘法’字可以说把宇宙万法都涵盖尽了,这是我们觉的对象,叫做所觉。 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释迦牟尼佛或诸佛通号之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 [出佛说十号经]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此十号义。若总略释之: (一) 如来(梵tatha^gata ),音译多陀阿伽陀,则无虚妄。名如来。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之意。
如来之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
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此法身如来也。
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
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此应身如来也。 (二) 应供(梵arhat ),音译阿罗诃,良福田。名应供。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
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三) 正遍知(梵samyak -sam!buddha ),音译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正遍知(亦名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 (四)明行足(梵vidya^ -caran!a-sam!pa a ),具三明。名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尽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悉圆满具足。
明行足。明即三明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
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梵sugata ),不还来。名善逝。乃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
善逝者。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号善逝。 (六)世间解(梵loka -vid ),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故知世间灭及出世间之道。 无上士(梵anuttara ),无与等。名无上士。如诸法中,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以为一号。虽开合不同。其义则一。故两存之。)
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也。
无上士者。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 (七)调御丈夫(梵purus!a -damya-sa^rathi ),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时或软美语,时或悲切语、杂语等,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盘。
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故号调御丈夫。(梵语涅盘。华言严灭度。) (八)天人师(梵s/a^sta^ deva-manus!ya^n!a^m! ),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示导众生何者应作何者不应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烦恼。
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 (九) 佛(梵buddha ),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知见三世一切诸法。佛梵语具云佛陀。华言觉。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故号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 (十) 世尊(梵bhagavat ),具玆十德。名世间尊。即具备众德而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嗔痴等不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 此外,诸经论中亦有仅列举十号者,即将世间解、无上士合为一号,或将佛、世尊合为一号,或将无上士、调御丈夫合为一号等诸说。
  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
一提到佛很多人就会将神佛混在一起,在佛教上佛不是神。鬼神有寿命,没有超越六道轮回,佛不仅超越了轮回,而且超越了四圣法界和十法界。释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ā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是佛陀(Buddha)一辞的略称,古时也写成浮屠或浮图。英文是Buddha。佛陀的意思是“觉者(觉悟的人)”。“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所以佛也叫无上正等正觉。
“佛”这一个字,有体、有用。从它的本体上说是“智慧”,从它的作用上来讲是“觉悟”。就体上讲,智有三种 :第一、“一切智”:用现代哲学的名词来讲,就是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这样的智慧,在佛法里称为“一切智”。第二、“道种智”:种是指种种繁多的现象,宇宙之间的现象,种类无量无边,这许许多多的现象,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现象、过程如何?后来结果如何?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叫做“道种 智”。第三、“一切种智”: 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释迦牟尼佛,具足这三种智。由这个智慧起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得到完全正确的了解。
智慧起用就是大觉。佛在经上给我们说“觉”也有三类:第一、是自己觉悟了这是自觉。 第二、是能够帮助别人觉悟,这叫做觉他。第三、是圆满的觉悟。
因此,“佛”之一字,包含整个宇宙人生的本体、现象、作用,凡是能觉察、证悟这种真理的人,就是佛陀。
buddha 之音译,巴利语同。全称佛陀、佛驮、休屠、浮陀、浮屠、浮图、浮头、没驮、勃陀、馞陀、步他。意译觉者、知者、觉。觉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如实知见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觉之大圣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对佛证悟之内容,诸经论有种种说法。对佛身、佛土等,各宗派亦各有异说。但大乘则总以‘至佛果’为其终极目的。
称赞佛之功德有种种异名,即如来十号,或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或世尊、世雄(断世间一切烦恼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间之引导者)、世英(世间优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或大觉世尊(简称大觉尊)、觉王(觉皇)、法王、大导师、大圣人、大沙门、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医王(如应病与药之名医,应心病而说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胜第一义天)、佛日(比喻佛为太阳之语)、两足尊、二足尊、两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为二足生类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愿与行,或福与慧者之意)、天中天(诸天中之最胜者)、人中牛王(比喻佛为牛王之语)、人雄师子(人中之雄者,恰如兽类中之狮子)等种种异名。
佛为能化之人,可教导我人,故称之为能人;由是阿弥陀佛即称为安乐能人(安乐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为能仁,能仁即释迦之意译;故又借释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胜之佛。佛所特有之殊胜德性,具足于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无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胜之能力。又,佛有七项殊胜功德超越常人,称为七胜事,或称七种最胜、七种无上,即身胜、如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等。佛之定、智、悲均为最胜者,故称大定、大智、大悲,配于断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称为大定智悲。
过去世所出现之佛(过去七佛、燃灯佛等),称为过去佛或古佛。未来将出现于娑婆世界之佛(弥勒佛),则称后佛或当来佛。早期,佛系指历史上之佛,亦即指释尊而言。其后复产生过去七佛之思想,而后更有未来佛与弥勒佛之产生;今于释尊与弥勒二佛之间,别有无佛之世。小乘认为现在世不可能二佛并存,至大乘佛教时期随其世界观之扩大,认为于一时中有多佛并存。例如,东方有阿■佛及西方有阿弥陀佛,同时在现在他方世界,复有无数(如恒河沙之数)佛存在,即所谓十方恒沙诸佛。故一般以小乘为一佛说,而大乘为多佛说。
小乘中之大众部则认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有其他诸佛存在,故主张‘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说。有部则主张多界一佛说;此时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诸佛指过去庄严劫之千佛、现在贤劫之千佛以及未来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为三千佛;其佛名出于三劫三千佛名经,佛名会即指据此经之说而行之法会。又,入佛道之因缘,称为佛缘。[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新华严经卷四十二、千佛因缘经、贤劫经卷八叹古品、大般若经卷三六五巧便行品、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阅‘如来’2346、‘佛土’2609、‘佛身’2629)
=====================
佛性:
性: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佛:觉悟
所以是:觉悟一切心,(对五阴的觉悟)
内心的佛性:
觉悟由心生,所以要观内境为主,
所以是:内观其境的一切心的各种 生起,存在,消失,并觉悟它们。
佛陀:
觉悟的圣人
=====================
,生在佛前佛后--未曾听闻过法教,然而因缘成熟,自证四果,入无余涅盘。那么这就是辟支佛。辟支佛不象佛陀那样传法度人.因为没有能力.证的只是方便的空性.不是正确的空性
阿罗汉,就是听闻佛陀的法教,得证四沙门果,熄灭了贪嗔痴,解脱于缠缚,再无烦恼,为应供圣者。
辟支佛没有师父.但是在佛的时代种下了善根
那么辟支佛与阿罗汉证悟的法有差别吗?境界有高低吗?
有区别。辟支佛是观十二缘起。而阿罗汉是听佛说四谛
《杂阿含经》云:“若得辟支佛道证,彼一切知四圣谛故。何等为四?谓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迹圣谛。” 
佛陀与声闻间的关系象老师与学生,可以在修行中达到佛陀的智慧吗?可以,但并非成阿罗汉。而是成佛才能达到佛的智慧。
小乘认为——佛陀和声闻阿罗汉最大智慧区别实际上是在“原创性”的智慧差异上。这一原创性的智慧在这个时代的佛教里,除了佛陀之外不可能再有人到达。因为那是一种前生的巨大善业和此世的幸运结合在一起的结果。不是通过任何方法或努力可以就在此生获得的。
因此这二者间的这种差异是不可逾越的。但他们在解脱上是没有任何差异的。在佛陀时代,舍利弗尊者被称为次佛。小乘实际是他们内证上没有本质的差异,而只有我们对他们的差异。
独觉与佛陀的智慧应该可以一样吧?
独觉出生在无佛教的时代。所以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有独觉。
小乘认为——因为他们三者实际在内证本质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其实是我们这些人看他们的区别。
按大乘法。佛权说三乘。只有成佛才能达到佛的智慧。阿罗汉和辟支佛只能自己解脱。不能帮助别人解脱本身所证也非真实。是佛的方便。但能入舍弃身体的涅盘。 值得一提的是在佛灭后,一共6次结集经典,参加的全是南传佛弟子。他们被也就是北传佛教徒说的小乘。
------------------------------------------------------------------------------------------------------
〈名〉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梵文Buddha]。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又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带来的光明);佛会(佛菩萨众圣会聚的地方);佛图(佛塔);佛位(成佛正果之位)
佛教 [Buddhism]
攘斥佛老。――韩愈《进学解》
又如:信佛;佛学(佛教的学问);佛义(佛教的经义);佛典(佛教的典籍)
佛像 [image of Buddha]
此上手房宇,乃管待老爷们的佛堂、经堂、斋堂。――《西游记》
又如:铜佛;佛面(佛像面部);佛座(安置佛像的台);佛殿;佛宝(各种佛像)
比喻慈悲的人 [kindhearted person]
民举手加额,呼余为佛。――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记》
佛经 [Buddhist Scripture]
又如:诵佛;念佛;佛偈(佛经中的颂词)
另见fú;bó
[Buddhist doctrine]∶佛教的教义
佛光寺
fóguāng sì
[Foguang Temple] 中国现存最古的佛寺之一。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山。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殿于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于金天会15年。大殿、配殿还有唐幢、唐塑、壁画、墨迹题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间的瑰宝
fójiào
[Buddhism] 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公元前6至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创立。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有生皆苦”,以超脱生死为理想境界。广泛流传于亚洲国家。相传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
佛教徒
fójiàotú
[Buddhist] 信仰佛教的人
fójīng
[Buddhist Scripture] 佛教的经典,也叫“释典”
fókān
佛门弟子
fómén dìzǐ
[followers of Buddhism;Buddhist] 信奉佛教并从事佛教活动的僧侣及信徒
fóshān
[Foshan] 广东省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上广州西南,人口30万。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镇之一,现为丝纺工业中心。香云纱和艺术陶瓷为其名产
fóshì
[Buddhist ceremony(or service)] 教化众生的行为称为佛事
现一般以为和尚或尼姑诵经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
[temples of Buddism] 佛门的寺院
[pagoda] 佛教徒用石、砖、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耸的多层建筑
[pagoda] 塔的别名
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世说新语·言语》
fótuó
[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其意为“觉悟者”。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称呼。佛陀生于释迦族,故又名释迦牟尼
佛眼相看
fóyǎn-xiāngkàn
[regard with mercy] 比喻善意地看待,不加伤害
fóxiàng
[figure of Buddha] 释迦牟尼佛的塑像
[tooth relic of Buddha] 指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佛教徒视为珍宝
[Buddha]∶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泛称佛教的诸神
[emperor]∶清代对帝王、帝后的尊称,后专指代慈禧太后
[God;Heave ]∶慨叹语,犹如“老天爷”
你别这样做,我的老佛爷
佛珠,佛珠儿
fózhū,fózhūr
[beads] 念珠,佛家用来入定的用品
老尼手捻佛珠,道声“阿弥陀佛”
fó ㄈㄛˊ
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爷。~像。借花献~。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家。~寺。~老。~经。~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
郑码:NYND,U:4F5B,GBK:B7F0
笔画数:7,部首:亻,笔顺编号:3251532
Buddha;
〈动〉
通“拂”。违背 [violate]
佛,戾也。或作拂。――《集韵》
佛、髴
――见“仿佛”(fǎngfú)
另见fó
fú ㄈㄨˊ
古同“拂”,违背,违反。
〔仿~〕见“仿”。
郑码:NYND,U:4F5B,GBK:B7F0
笔画数:7,部首:亻,笔顺编号:3251532
Buddha;
bì ㄅㄧˋ
古同“弼”,辅弼。
郑码:NYND,U:4F5B,GBK:B7F0
笔画数:7,部首:亻,笔顺编号:3251532
Buddha;
bó ㄅㄛˊ
古同“勃”,兴起。
佛曰: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进入寺院拜佛注意事项:1.许愿不过三2.佛前发心养三宝,广种福田。3忌胡言乱语阻碍他人做功德。4多捐善款,一文施舍万文收,生生世世福不休。
每月初一,十五拜佛,诵经,佛法加持,功德无量。
悉发菩提心善根皆增长,消三彰,得智慧,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Sat, 26 Apr 2008 20:12:34 +0800 )
Description: 开放分类:
· •
· •
· •
· •
· •
· •
· •
· •
【简介】
奇门遁甲,原来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但它往往被认为是一本占卜用的书,但有的说法是说《奇门遁甲》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经过长期观察、反复验证,总结出来的一门传统珍贵
。还有的说“奇门遁甲”是
的功法。
“奇门遁甲”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由“
”,“
”,“
”三个概组成。“奇”就是乙,丙,丁三奇;“门”就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遁”是隐藏的意思,“甲”指
,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在十干中最为尊贵,它藏而不现,隐遁于六仪之下。“六仪”就是戊,己,庚,辛,壬,癸。隐遁原则是甲子同六戊,甲戌同六己,甲申同六庚,甲午同六辛,甲辰同六壬,甲寅同六癸。另外还配合蓬,任,冲,辅,英,
,柱,心,禽九星。奇门遁的占测主要分为天,门,地三盘,象征
。天盘的
有九星,中盘的八宫(中宫寄二宫)布
,地盘的八宫代表八个方位,静止不动,同时天盘地盘上,每宫都分配着特定的奇(乙,丙,丁)仪(戊,己,庚,辛,壬,癸六仪)。这样,根据具体时日,以六仪,三奇,八门,九星排局,以占测事物关系,性状,动向,选择吉时吉方,就构成了中国神秘文化中一个特有的门类----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起源传说】
记载,奇门遁甲起源于四千六百多年前,
黄帝大战
之时;当时我们的祖先黄帝和蚩尤在涿鹿展开一前所未有的场大战,蚩尤身高七尺,铁头铜身刀***不入,而且会呼风唤雨;在战场上制造迷雾,使得黄帝的部队迷失方向。
有一天晚上,三更半夜大家都在睡觉的时候,忽然,轩辕丘上传来惊天动地的声音以及非常强烈的光芒,惊醒了黄帝及众人。
於是大家匆匆忙忙的起床,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一支彩虹自天空中缓缓下降;从中走出一位全身大放光明的仙女,仙女手上捧这一个长九寸阔八寸的玉匣,黄帝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有一本天篆文册龙甲神章;黄帝根据书里面的记载制造指南车终於打败了蚩尤。
龙甲神章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於是黄帝要他的宰相
把龙甲神章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
後来经过周朝
,汉代黄石老人,再传给
,张良把它精简之後变成现在我们看到的奇门遁甲。
在我们小的时候,学校教我们说,我们的祖先黄帝发明了指南车;可是你们知道吗,福特汽车在研发过程中,动用了一百多个工程师无法解决的问题,後来在记载中国古科学的书上,找到指南车的制造方法,才找到***,用变速齿轮解决汽车转弯时的平衡问题。你知道变速齿轮是什堋吗?你相信四千六百多年前的老祖宗有这种智慧吗?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的演绎过程中,用
记载方位,用十
隐其一,配九宫记载天象及地象之交错,用八门记载人事,用九星八神记载周遭的环境。有时间,有空间,充分的表现出古人
观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影响我们吉凶祸福的不只是地球
慨念的方向,日出日落,月圆月缺,春去秋来,无不与我们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