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 ngc游戏机机玩ngc游戏机 画面有些卡?

我们的PC和游戏机历史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字体大小:
发表于 2007-12-21 18:31
我们的PC和游戏机历史
你玩游戏吗?我指的是PC游戏或者TV游戏。当然,你一定玩游戏,就算现在不常玩了偶尔也是会玩的,就算现在不玩了过去也一定玩过。
从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到现在已经接近50年了,我们接触的游戏当然没有那么古老,不过至少已经有两代人的童年是游戏机陪伴的,看到几个古老的游戏机或者看到几个亲切的游戏画面就想起往事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从《坦克大战》到《大航海时代》,从《仙剑奇侠传》到《星际争霸》,每个游戏都带给了我们快乐,也留给了我们一个个记忆的碎片。
每次看到那些古老的游戏画面都倍感亲切,总想去温习一遍,然后再夸赞一下那些古老的游戏何其经典,多么多么吸引人。其实那些粗糙的画面和原始的设计如今谈何吸引人?我们只是在寻找自己的记忆碎片罢了,我们真正怀念的是过去的回忆,而不是什么经典游戏。就像看老照片一样,不是因为那些老照片的色彩多鲜艳,只是因为那里面有自己的影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如今的新游戏做的都很不错,只是自己已不再是当年,既没有那么多游戏的热情,也没有多少一起玩游戏的朋友了,也只有那点玩“经典”的兴趣。
《三国志》已经到第11部了,《极品飞车》也到了第10部了,所有的游戏都在新技术和新创意的支持下不断发展,画面越来越艳丽,场面越来越火爆,剧情越来越丰富,设定越来越有趣,游戏越做越精彩,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玩家乐在其中,一批又一批的玩家在里面留下了自己的记忆碎片,10年后《三国志11》和《极品飞车10》等游戏就会成为这些玩家时常怀念的“经典之作”。
也不是每个人都对游戏有这么多的想法,更不是每个人都热衷于这些游戏,但无论如何,游戏早已是这个时代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
两大分支
PC游戏和TV游戏是电子游戏的两大分支,其中TV游戏机是从街机演化而来,而便携的掌机又是从TV游戏机演化而来,这三种游戏专用机本身都属于游戏专用机的范畴,各自的发展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虽然同属电子游戏,但PC游戏和TV游戏的差别不仅仅是平台,它们发展的路程和结构也完全不同。
PC从国家级计算工具演化而来,之后是企业级计算工具,最后到个人计算工具,其本质是计算工具,游戏只是其中的一个附属功能。虽然这个附属功能近年来越来越惹人注目,但PC的最基本价值永远是通用型工具。因为PC的通用性特点,PC游戏的发展基本上不会考虑到“平台”的问题,把游戏软件从一台PC考到另一台PC不需要“移植”,这点让TV游戏开发商极为羡慕。PC游戏的开发重点不是平台的占有率,而是开发出的游戏能否得到认可,是否受欢迎,因此PC游戏开发商可以无所顾忌的把绝大多数资源放在游戏的开发上。
而TV游戏则在平台的分化上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绝大多数TV游戏都只是出现在一个平台上。TV游戏的平台限制始于家用游戏主机的竞争,家用游戏主机的竞争让TV游戏开发商无法置身其外,TV游戏开发商除了游戏开发以外,还要在平台的选择上付出很大的资源,选择了一个平台就意味着无法在其他的平台上出现同款游戏,因此TV游戏开发商除了承担游戏的制作风险外还要额外承担家用游戏主机平台的市场风险。“移植”潮流的兴起则是1994年之后的事了,在那之前,TV游戏开发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在游戏界的影响力较小,直到SONY进入游戏界后才有所改观。
除了平台的差别外,PC游戏和TV游戏各自针对的玩家群体也有很大的不同。PC游戏的最早玩家都是计算机行业的工作者和开拓者,想吸引这群玩家的参与仅仅用通俗性游戏显然是不够的,早期PC玩家更热衷于较为复杂的、富有想象力的游戏方式,因此可以把早期的PC玩家称为“精英玩家”。而TV游戏的初衷就是走入千家万户,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乐趣,因此TV游戏都是从通俗型游戏起步,TV游戏的早期玩家可以称为“大众玩家”。
近年来随着PC的普及,PC玩家正在迅速的向着通俗性方向发展,而TV游戏在发展到更丰富、更复杂的阶段后已经培养起了一批“非大众玩家”。结果是PC游戏和TV游戏从两个起点出发,逐渐向同一个类似的方向发展。
从鸦片到艺术
无论是PC游戏还是TV游戏都曾经被视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当时的主流媒体把相当一部分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推给了游戏,貌似没有游戏这个世界才会更美好。这种带有目的性的宣传使得整整一代人都对游戏投以盲目的敌视态度,好在如今抱持这种论调的人已经不多了。我们以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游戏,才会有更多的人以理性的态度来享受游戏。
不知道是不是和游戏市场的巨额利润有关,中国主流媒体已经不再充当卫道士了,国家体育总局不但成立了电子竞技部,而且政府还把游戏当作经济项目之一,大力鼓励发展国产游戏业,至此游戏在中国才算被平反,游戏玩家们也乐观起来,甚至开始称电子游戏是“第九艺术”。从“精神鸦片”到“第九艺术”,中国的游戏产业也算是迎来了一个契机,国产游戏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精神鸦片”也好,“第九艺术”也罢,这些诋毁或者吹捧都放到一边,对我们大家来说,游戏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供我们娱乐消遣的工具而已。绝大多数电脑用户都有这种认知,坐在电脑前玩会游戏是件很惬意的事,打开电脑进入游戏是很多人下班回家后的第一件事。老朋友相聚踢场实况足球或者推几把星际争霸已是很多人的惯例了,我们都知道,游戏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有些问题我们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回答的出来,游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最早的游戏是什么样子的?仅过了怎样的发展才到今天的样子?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回顾过去,放眼当今,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背后的故事。
启蒙时代:电脑篇1,起源
60年前的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全称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简称ENIAC。ENIAC可以在1秒钟内完成5000次加法运算,也可以在1秒钟内完成500次的乘法运算。ENIAC由18800个真空管组成,占地1500平方英尺,重30吨,耗资48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万美元。功耗是140kW,非常惊人,据说每次启动,整个费城西区的供电系统都会受到影响。第一台计算机是美国军方为了计算炮弹弹道而制造出来的,当时应该没人想到今后会有人把“电脑”买回家玩游戏。
这台30吨重的庞然大物运作了9年,之后就进入了华盛顿的一家博物馆。虽然当初的这台大家伙和我们今天用的电脑相去甚远,不过其工作原理和当今的计算机是一样的,1946年的情人节从此被记入了史册: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
启蒙时代 电脑篇2,演化
ENIAC的问世是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不过一直都作为政府专用的试验用设备存于办公室,真正被世人认知的是UNIVAC。
ENIAC的主要设计者MaUChiy和Eckert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脑公司EMCC,并且在ENIAC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部民用级计算机——UNIVAC,这台UNIVAC于1951年6月14日正式交付给了美国人口普查局使用。
1952年下半年,美国朝野都忙于为翌年大选做准备。连任两届的杜鲁门不再参选,共和党推举出总统候选人是62岁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二战里曾指挥盟军诺曼底登陆,立下赫赫战功,但退役后能否担当总统重任,谁也拿不定把握。当时,新闻传媒普遍看好民主党的竞选人——演说家阿德莱•史蒂文森,而舆论则普遍认为二人旗鼓相当。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租用了UNIVAC,用来预测大选结果。选举结束后仅仅45分钟,UNIVAC就计算出艾森豪威尔将以438票的绝对优势赢得胜利。由于UNIVAC的依据是5%的选票,因此很多人都对预测结果表示怀疑,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哗众取宠。因此哥伦比亚广播电台拒绝报导预测结果。
当选举结果正式公布的时候,其结果和UNIVAC的预测完全吻合,误差率不到1%,从此整个世界都对计算机有了全新的认识。
ENIAC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的计算机,而标志着计算机从试验室走向社会的标志就是UNIVAC。国际舆论通常认为: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因为电脑最终走出了科学家的实验室,直接为千百万人民大众事业服务。
UNIVAC在计算机历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不过Mauchiy和Eckert当时并没有从UNIVAC上挣到任何钱,实际上他们二人不仅没挣到钱,还赔了至少18万美元,这也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个电脑公司EMCC的破产。EMCC从始至终只有Mauchiy和Eckert两个人,二人都不擅长经营,不过二人的努力对计算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帖最后由 lm5247 于 2007-12-22 11:00 编辑
评分次数
我很赞同 威望 + 1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34
启蒙时代--电脑篇3,IBM 701
PC时代的缔造者IBM公司成立的也非常早,于1911年6月15日在纽约成立,注册名是CTR公司,当时的CTR公司是由Computing Scale Company计算测量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 制表机器公司和International Time Recording Company国际时间记录公司三家公司合并而成,CTR公司成立之后负责的业务相当广,财务处理机、制表机、穿孔机等。CTR公司于1924年正式更名为International Busine Machines Co.,简称IBM。
IBM公司和MaUChiy、Eckert的EMCC公司是截然相反的公司,IBM在经营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活力,并且一直定位于提供商业用办公机器,直到今日,IBM依然是世界顶尖的一流公司。
在ENIAC的启迪下,IBM决定开发计算机市场,1951年,IBM公司开始决定开发商用电脑,聘请冯•诺依曼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1952年12月研制出IBM第一台存储程序计算机,它叫IBM 701,这台存储程序计算机和ENIAC一样也是为美国军方制造的。
电脑篇4:摩尔定律和intel
1965年4月19日,戈登-摩尔在一次演讲中公开提出了一个推断:芯片容量每12个月增长一倍。这就是著名的摩尔定律的“原型”。
这个“原型”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摩尔定律不太一样,那是因为戈登-摩尔在1975年的时候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对摩尔定律进行了一次修改,芯片容量从每年翻一番改成了每两年翻一番。“摩尔定律”这个名字也不是戈登-摩尔的主意,是他的一个朋友替他起的这个名字。
戈登-摩尔并不是发现了一条真理,也不是想“创造”一条真理,他只是希望通过说明这种现象能够让大家对芯片的发展趋势投入更大的关注,着重强调了技术革新的速度超过其他任何一个行业。
一般情况下,这种按照过去的成就来推断未来的成就的纯经验性预测都是以失败收场的,但这次不同,半导体业的发展速度一直保持突飞猛进的态势,不但达到了每两年翻一番的摩尔定律,近两年甚至超过了摩尔定律的发展速度。
有很多人都断定摩尔定律这种无根据的经验性预测很快就会被打破,不过摩尔定律一次又一次的保持了正确性,使得摩尔定律被奉到了真理的高度,这本身也是一个奇迹。这从侧面体现了美国硅谷对技术所抱持的乐观态度,摩尔定律伴随着这种乐观态度对技术本身又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摩尔定律发表3年后,1968年7月18日,摩尔、葛洛夫和诺宜斯共同创立了intel公司,公司地址位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Intel公司主要的业务是随机存储器,从这项业务上Intel获得了较为丰厚的回报,为Intel研发微处理器奠定了经济基础。
游戏篇系列
1958年,计算机依然是一个高级计算工具,和游戏没有任何关系。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负责计算机工程的物理学家Willy Higi otham博士为了让来参观的游客能够在实验室中对各种科研成果产生更多的兴趣,决定做一个有交互作用的东西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能够让游客在实验室中待的更久一些。
一个不经意的小创意,游戏这个“第九艺术”从此跨上历史舞台。
在同事的帮助下,Willy Higi otham博士总共花了两周就完成了这个创意,一个模拟计算机和一个示波器,一张简单的“网”和一个闪烁的“网球”,速度、引力、弹力都会影响“网球”的运动,参观的游客通过两个控制箱进行控制,这个装置获得了预想的效果,完全吸引住了游客的注意力,甚至让游客把所有的参观时间都花在了这里。这个吸引游客的东西叫《Te is for Two》,《Te is for Two》在1959年的传统参观日后就拆除了,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游戏的全部内容。
Willy Higi otham博士只是一名科研人员,不是一个商人,不会想到这个不经意的小创意会发展成一个每年几百亿美元的产业。Willy Higi otham博士把这个游戏拆除以后就继续投入了工作,而1958年的参观者则成为了首批游戏玩家。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44
在我们的历史:PC和游戏机(上)中我们从ENIAC谈到PS,从雅达利的仅此一家谈到PS的移植热潮,其中还夹杂了一些PC发展的简史,其实我们只是有着共同的喜好——用游戏来寻找乐趣而已,结果啰里啰唆说了那么多。
有些网友以为我是在以PC和游戏机为对比对象意图分出高下低劣,这绝非我要表达的,由于在某些修饰用词部分有些问题,以至于让某些网友感到不满,这是我的过失,实在是抱歉。我们的历史:PC和游戏机(上)一些容易让人误会的段落已经重新进行了修饰,让观点尽可能的描述的更准确,希望这能让网友更满意。
TV游戏偏重于3D化,而PC游戏则偏重于网络化,这是3D时代的特征。
家用游戏机借助高效的3D图形处理能力拥有更优秀的画面表现力,这是同时期PC所达不到的,当然这种3D性能的优势更多的是体现在纵向的对比中。就连以顽固著称的任天堂都被眼花缭乱的3D图形所震撼,开始着手开发自己的3D家用游戏机。这个3D革命是SONY率先发起的,而最终得利最大的也是SONY,当然SONY所采取的市场策略也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PC则借助于网络的普及从单机对战游戏发展到了联网对战游戏,以《古墓丽影》为首的一批3D化游戏也让PC的表现力跨入了3D时代,不过相对来说,具有网络对战功能的PC游戏在这一时期更具有代表性。
家用游戏机也拥有网络功能,只是在应用范围上非常小,而且还未进入到联网对战的阶段,直到XBOX和《HALO》的出现。至此,家用游戏机拥有了让人侧目的网络功能,在网络功能方面PC和游戏机的差距大幅缩短。
从PS开始,TV游戏开始兴起移植,移植所带来的市场变革可能比3D化本身还要重要的多。而从PS2开始,家用游戏机开始兴起兼容性的潮流,尽管家用游戏机的兼容性是纵向的,这对于TV玩家来说又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变革。
SONY的变革在继续,Microsoft也加了进来,任天堂会如何翻盘?让我们继续回顾那些年的那些事,让我们继续回顾我们的历史。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45
[网络时代——游戏机篇1,游戏机的兼容性]
SS的性能不济、N64和DC的软件缺失,这一切使得PS成为了变革时代的胜利者。SEGA对发展的预测失误和任天堂的一意孤行让SONY轻易的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PS成了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家用游戏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任天堂和SEGA既是先辈,又是专攻此道,却败给了初次进入家用游戏机市场的SONY。作为初次进入家用游戏机市场的SONY来说,这次胜利好像奇迹一样,这让SONY更加坚定了其以家用游戏机为起点的家用娱乐平台战略。
为了贯彻SONY的家用娱乐平台战略,PS的下一代延续型产品也提上了日程。1999年3月2日,SONY在东京举行了盛大的“PLAYSTATION MEETING 1999”发布会,在会上正式公布了PS的下一代后续者——PSX2,在硬件方面只公布了4点:
1, PSX2的主处理器是128位处理器;
2, PSX2的软件载体是DVD;
3, PSX2完全兼容PS的全部游戏软件;
4, PSX2的多边形处理能力将达到6600万次/秒。
包括SQUARE和NAMCO等五个SONY最重要的第三方游戏软件制作商放映了各自的DEMO,其画面之华丽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PS2出世的消息迅速的传播到了全世界。虽然说128位家用游戏机的竞争是DC首先打开的,但PS2凭借强悍的机能和庞大的软件阵容完全扭转了局势,仅仅是一个发布会,就给了当时踌躇满志的DC重重的一击。
绚丽的3DCG+大量的软件支持,这种被证明了的发展策略顺理成章的延续到了PS2上,因此PS2在软件策略上依然坚持开放的原则。PS2软件策略最突出的一点就是PS2向下完全兼容PS的游戏软件,这是之前自FC始就从未有过的市场策略,当初SFC也是打算向下兼容FC的软件,但考虑到成本问题最后放弃了,因此PS2实际上继PS之后引领了第二次革命——家用游戏机的兼容性。虽然这个兼容性针对的仅仅是自家的旧型号,但依然意义重大。
SONY的兼容性策略有两层意义:
一,SONY对下一代产品软件支持度的预测比较保守,因此希望能够在初期借助上一代产品的知名软件来辅助下一代产品的发售。这种保守的预测和SONY的软件制作能力不无关系,相对于有一个优秀的软件制作团队的任天堂来说,SONY的软件制作能力确实不值一提,因此和SFC“另起炉灶”的策略比起来,SONY的兼容策略显得有些信心不足。反过来说,SONY并没有因为PS的胜利而产生盲目自大的狂妄心理,这对SONY来说绝对是件好事。
二,SONY非常珍惜PS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也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庞大的PS用户群,因此SONY希望兼容性策略可以让PS2顺利的延续所有的PS用户,而且能够尽可能的避免PS庞大的用户群成为PS2发售的阻碍。如此SONY即可以继续保持PS所获得的市场,也让PS用户成为了PS2的最忠实期待者。
兼容性对于占有多数市场份额的家用游戏机来说很有诱惑力,但当时的SFC之所以放弃兼容性并不仅仅是主机成本的考虑,也是为了避免兼容而导致SFC的软件利润下降,这对于软件利润丰厚的任天堂来说很难接受。无论是任天堂还是SEGA,都无法忽视软件利润的损失,因此也注定了只有对软件利润不是很敏感的SONY才能够大胆的开启兼容性这个魔盒。
事实上PS2用户对于PS2的兼容性并不是很热衷,PS2上精彩的游戏非常多,绚丽、逼真的画面也不是PS游戏所能比拟,因此这种延续型的兼容性在实际的应用中并不是很广泛。尽管如此,这种能够延续游戏软件价值的延续型兼容性依然有很多好处,最起码对于玩家来说可以时不时地玩一玩曾经的经典游戏,经典游戏的价值并非是绚丽、逼真的画面所能代替的。因此之后的PS3、甚至XBOX360、Wii也采用了这种延续型的兼容性,这种实惠的设置逐渐成为了家用游戏机的一种标准。
无论玩家是否真的用得上,也无论玩家应用的范围有多广,这种延续型的纵向兼容性正在成为家用游戏机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使于PS2。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45
距离“PLAYSTATION MEETING 1999”发布会整整一年后,2000年3月4日,SONY开始正式发售其新一代的家用游戏机PlayStation 2,简称PS2。PS2采用的处理器是128位的EE,运行频率为295MHz;另有一显示核心GS,运行频率是147MHz,多边形处理能力达到了7500万次/秒,是PS的200倍。内置32MB内存和4MB显存,另配有4倍速的DVD-ROM光盘驱动器。售价39800日元。PS虽然拥有一些简单的网络功能,像上网、收发e-mail等也有一些网络游戏,但PS2的设计核心依然是3D单机游戏。
PS的胜利基础之一就是CD-ROM的应用,而PS2的基础之一就是DVD-ROM的应用。那时DVD-ROM刚刚兴起,DVD的应用让PS2在家庭影音娱乐方面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事实上在PS2发售初期,正是配备的DVD-ROM让PS2在销量上保持优势。SONY在研发阶段对PS2的游戏软件支持度预测保守,而且也没有丝毫夸大硬件规格和主机性能,这种谨慎的态度和之后PS3的宣传比起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PS是解放了软件厂商的一代经典,其性能更加强劲的PS2自然是轻而易举的让众多软件厂商充满了信心,虽然任天堂也紧跟其后发布了其下一代家用游戏主机,但任天堂和第三方软件厂商的裂痕并未修复,对于软件厂商来说支持SONY才是明智之举。
SONY的努力获得了回报,2000年3月4日的发售非常成功,东京甚至出现了5000人的长队等待发售,队首的几人居然提前四天就在此等候了,而PS2也创造了3天销售98万台的销售记录,令其成为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游戏主机。
PS2的主要特点:
1, 拥有着突出的3D处理能力的强劲机能;
2, 采用了新兴的DVD-ROM作为软件载体;
3, 完全兼容PS的游戏软件,开创了兼容性的先河;
4, 获得了众多第三方软件厂商的衷心支持。
两个硬件优势和两个软件优势对于PS2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最终使PS2成为了世界上最畅销的家用游戏主机,其最终的销售量早已超过了1亿台。PS2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当XBOX发售时PS2不得不以降价应对,而NGC在软件方面的缺失倒令其没有对PS2造成多少威胁。无论如何,到目前为止,PS2依然是全世界销量最高,也是最成功的游戏主机。
[网络时代——游戏机篇3,微软的试探]
最长寿的游戏机公司任天堂本身拥有相当不错的软件制作能力,比较擅长童话风格的趣味性游戏,在众多的游戏风格中独树一帜,这也是任天堂一直在追求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正是凭借这支优秀的软件制作团队,任天堂在N64上持续的推出了一系列全3D概念的游戏,游戏数量并不多,但市场反响很不错,也让N64挽回了一些颜面。但这也让任天堂产生了错误的判断,以致延误了下一代主机的研发速度和软件开发进度。
当SONY在1999年3月2日正式发布PS2的时候,任天堂很清楚下一次战争已经开始了,如果无动于衷的话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任天堂在1999年3月3日,也就是“PLAYSTATION MEETING 1999”发布会的第二天,也在东京召开了大型媒体招待会,发布了任天堂的下一代家用游戏主机开发计划“Dolphin”(海豚),但是没有公布任何图片信息,甚至连硬件的大体规格都没有,只是宣称性能将完全超越PS2。可见任天堂这次大型媒体招待会只是为了应对SONY的PS2而做出的一个姿态,只是一个牵制而已,评论认为任天堂新主机的开发进度可能依然停留在纸面上。其实“Dolphin”(海豚)计划在1998年初就已经启动了,而且主机的雏形已经完成,但是在SONY发布PS2后任天堂发现在性能上“Dolphin”无法胜过PS2,因此决定推倒重来,所以在1999年3月3日无法公布任何图片和细节信息,确实是一切皆未定。
任天堂在1999年5月12日的E3大展上公布了“Dolphin”的部分规格信息,但依然没有详细的硬件规格资料,更不用说DEMO了,而且任天堂的展区基本上都分配给了N64的游戏软件,任天堂的宣传重点依然是N64的软件。任天堂对N64的乐观预测和对新主机的焦急心态有很大的冲突,任天堂的发展策略最终在财务报表的引导下向N64的软件妥协了。卡带式软件的利润让任天堂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尽管任天堂在家用游戏机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下风,但任天堂的财务报表还是让人很乐观。
如果市场上只有PS2的话也许任天堂不会那么狼狈,但新的威胁从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了。
众所周知,Microsoft从MS-DOS系统的开发起家,最终成为了通用PC最大的操作系统供应商,并为整个PC奠定了富有深远影响的业界标准,对PC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Microsoft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软件制作公司拥有无与伦比的资金优势,其制作的IE浏览器对网络的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切都在顺利发展的时候Microsoft也一直在寻找新的业务项目。
Microsoft曾经预测过21世纪最大的盈利项目之一就是数字娱乐,因此在1995年就成立了“微软游戏事业部”,凭借《帝国时代》、《微软模拟飞行》等系列游戏为其赢得了广泛的好评,Microsoft帝国已成为了游戏界的一个一流的软件制作商。Microsoft曾经在SEGA开发DC的时候与其进行过合作,但DC的失败让Microsoft只能另寻他人。
SEGA退出家用游戏机市场以后Microsoft找到了SONY,希望SONY在PS的下一代游戏主机上搭配Microsoft的操作系统。但SONY却不愿意和Microsoft合作,而采用了免费的LIUNX系统。评论认为SONY和Microsoft相同的战略目标是谈判失败的根本原因,这番评论还是很有道理的。也可能是PS的全面获胜让SONY过于乐观,对Microsoft的决心估计不足。Microsoft和SONY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接下来Microsoft找到了任天堂。
单独研发一台游戏主机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风险极高,为了更加简单的进入家用游戏机市场,Microsoft决定收购任天堂,任天堂是当时唯一可以和SONY在家用游戏机市场相抗衡的公司。《俄罗斯方块》的发明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已经被Microsoft公司收编,作为Microsoft公司的代表与任天堂美国事业部的高层进行了接触。
Microsoft公司希望以250亿美元的价格完全收购任天堂公司,这和当时任天堂的价值基本相符,而且几乎是任天堂公司的巅峰价格。但山内溥却提出了一个极为荒唐的提议,任天堂可以让Microsoft以250亿美元收购,但要保留便携式游戏机事业部。众所周知,任天堂在VB之后其主要盈利项目就是便携式游戏机,而没有了便携式游戏机的任天堂还能值几个钱呢?Microsoft断然拒绝了这个荒唐的提议。
任天堂北美事业部总负责人荒川实是山内溥的女婿,为任天堂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荒川实,那么今天的任天堂依然只是局限在日本的一个小游戏机制造厂。这次以荒川实为首的一批富有远见的高层对这件事很是关注,认为Microsoft如果加入战局的话,那么必将会导致家用游戏机市场进入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状态,Microsoft和过去的竞争对手完全不同,其拥有的资源是任天堂无法想象的,而且当时任天堂的发展已经遭遇到了瓶颈,因此应该在巅峰时期把任天堂卖掉。荒川实的观点和山内溥完全相左,这导致了山内溥对荒川实有了新的看法,并且不再打算让荒川实作为任天堂的下一任继承人选。
Microsoft和任天堂最终也没能达成共识,Microsoft只好自己独立研发家用游戏机XBOX,而任天堂则开始了高层管理人员的大调整,作为下一代接班人接手前的洗牌。
从2000年初开始,山内溥开始对任天堂北美事业部的管理层进行调整,首先是任天堂北美事业部的会长宣布退休,这只是个开始,整个任天堂北美事业部的高层都会被清洗,这让那些为任天堂工作了十余年的资深员工人人自危。任天堂北美事业部不可避免的陷入了混乱状态,大量员工不得不跳槽,其中大部分都由Microsoft收编了,也因此Microsoft可以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庞大的专业团队来运作XBOX事业。
任天堂的洗牌和Microsoft的试探有些关系,但决非Microsoft所能预料到的,对于Microsoft来说倒是个意外的收获,而任天堂方面则要在洗牌的基础上启动NGC的上市计划,其形势之窘迫可见一斑。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47
[网络时代——游戏机篇4,没有软件的联动]
1999年5月11日,任天堂公布了“Dolphin”(海豚)将采用DVD作为软件载体,这个决定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可以看出任天堂对此下了很大的决心。
2000年4月10日,任天堂公布了其最新一代的便携式游戏机GAMEBOY ADVANCE,并公布GAMEBOY ADVANCE会和“Dolphin”(海豚)共同拥有联动的功能,至此“Dolphin”(海豚)最重要的特点也公布了。2000年8月24日,“Dolphin”(海豚)正式命名为NINTENDO GAME CUBE。
2001年3月21日,任天堂最新一代的便携式游戏机GAMEBOY ADVANCE开始发售,取得了广泛的好评,市场上的需求量持续上升。
2001年9月14日,任天堂的新一代家用游戏主机Nintendo GameCube正式发售,简称NGC。NGC采用的处理器是IBM的PowerPC 750Cxe,运行频率为485MHz,搭配得显示核心是ATI的Fli er,运行频率为162MHz,浮点运算能力为10.5GFLOPS,多边形处理能力是1200万次/秒,比PS2要逊色不少。NGC内置的内存是24MB,软件载体是特制8cm DVD,单碟最高容量1.8GB。初始售价25000日元。
从1999年3月3日的发布会到2001年9月14日正式发售,NGC整整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才出现在世人面前,任天堂对NGC研发进度的懈怠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对N64过于乐观,最终导致任天堂的NGC上市计划启动的非常仓促,NGC的准备工作做的很不到位。任天堂自己的软件开发部门在准备的时间上很不充分,以至于在NGC发售时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游戏软件,就连Mario这个招牌形象的系列游戏都没能按时完成,准备时间不充分是主要原因。由于NGC的首发游戏阵容过于单薄,NGC的首批出货只有45万台,第一周只卖出了30万台,与PS2和后来的XBOX普遍存在的缺货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且在NGC上还出现了另一个从未出现过的问题,任天堂软件开发部门在游戏软件品质方面大幅下滑。这主要是由于时间紧迫,几乎所有游戏的开发进度都没有完成,因此任天堂的招牌型系列游戏在NGC上并没有获得多少好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准备时间不充分依然是罪魁祸首。Mario和塞尔达是任天堂的两大招牌游戏系列,但这次的《SUPER MARIO SUNSHINE》和《塞尔达传说-风之杖》却都成了任天堂饱受指责的根源。《SUPER MARIO SUNSHINE》基本上就是个未完成品,而《塞尔达传说-风之杖》在宣传上和游戏中的实际风格的巨大差异让人怀疑任天堂在欺诈自己的忠实用户,这两款游戏成了NGC失败的典型代表作,也让任天堂这块招牌的影响力降到了最低点。
加盟NGC的第三方软件厂商也都在NGC上遇到了无法回避的问题——特定用户群的偏好差异,自N64时代起任天堂的用户群就已经属于边缘玩家的范围,这群对任天堂誓死效忠的忠实用户对PS所引领的“非童真性游戏”丝毫不感兴趣,甚至抱有敌视态度,因此众多第三方软件厂商在NGC上推出的游戏都没能成为热销游戏,既没有促进游戏主机的销量,也没能保持这些作品一贯的市场地位。《生化危机4》和《实况足球7-加强版》是两个典型代表,这两款颇受好评的游戏在NGC上都是惨淡收场,《生化危机4》的损失尤其惨重,这款耗时四年的游戏是NGC的独占游戏,其销量竟然连五十万份都达不到。任天堂用户特定的偏好让第三方软件厂商铩羽而归,纷纷放弃了对NGC的幻想。
软件方面的缺失并不是NGC唯一的问题,任天堂对北美事业部的洗牌使得NGC在海外的推广都显得漫不经心,再加上XBOX的强势冲击,NGC在海外市场也没能获得多少好评。
NGC的主要缺失:
1, 启动时间过晚;
2, 软件准备不足;
3, 用户定位偏差;
4, 不支持影音娱乐;
5, 对网络的支持较差。
软件的严重不足让NGC继N64之后也沦为了边缘产品,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NGC和GBA的联动策略,可惜的是任天堂没能把这个策略的潜力发挥出来,无论是任天堂还是其他第三方软件厂商,都没能推出优秀的联动游戏软件。由于软件支持严重不足,软件困境从N64就开始困扰着任天堂,这是继N64之后犯的第二次同一个错误,NGC依然没有逃出失败的命运。
[网络时代——游戏机篇5,微软的齿轮]
Microsoft收购任天堂失败以后就开始自己独立研发家用游戏机,于2000年4月1日成立了XBOX事业部。
Microsoft虽然是世界顶级的软件制作公司,但毕竟隔行如隔山,很多人都不看好Microsoft的家用游戏机事业。不过Microsoft在资金上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Microsoft在管理上是非常出色的,并且精通商业运作,具备美国公司特有的灵活性。
熟知美国商业特色的任天堂北美事业部负责人荒川实对此甚为忧虑,他认为Microsoft凭借资金和管理完全可以在家用游戏机市场取得一席之地,最低程度也会引起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如今来看,这番预测比较准确。但是任天堂的总负责人山内溥却不以为意,山内溥曾经公开嘲笑Microsoft“Microsoft对游戏主机的理解仅停留在商业活动的认识上”,这番评论是Microsoft和任天堂谈判破裂之后作出的,多多少少有些诋毁的意味。无论是自大还是诋毁,山内溥都是过于低估了Microsoft的实力。
Microsoft在战略目标上和SONY很像,都是以家用游戏机为起点,最终成为业界主流的综合家用娱乐平台。“从战略上讲,我们的目标是进军起居室(数字家庭)。这不是什么大秘密,SONY也在这么做。”Bill gates如是说。因此Microsoft准备的不仅仅是一台游戏主机,而是一份长远的战略规划,所有的Microsoft成员都明白,这不是一锤子***。
Microsoft在启动XBOX的同时,PS2已经开始销售了,而任天堂则慢悠悠的和Microsoft撞在了一起。Microsoft很清楚任天堂在游戏界的地位,但是Microsoft一直把SONY当作主要的假想敌,因此任天堂的同步竞争并没有让Microsoft太在意,而任天堂则是在“清洗”的伴随下匆忙备战。
平心而论,虽然Microsoft优秀的管理体制让XBOX事业部能够高效的运行,但是任天堂真正失利的根源是市场预测失误,任天堂给软件制作部门的准备时间太少了。和任天堂唯我独尊的软件策略比起来,Microsoft的软件策略则更开放,更稳妥。自从Microsoft成立游戏事业部以来就一直很重视软件的开发和品质,通过收购Bungie软件产品公司、FASA互动科技公司和Acce 软件公司等游戏软件开发公司从而逐渐增强了Microsoft的游戏软件开发能力。Microsoft非常清楚获得第三方软件厂商的支持有多么重要。再高大的树也无法形成一片森林,只靠自己的软件开发部门是绝对行不通的。Microsoft非常注意和软件厂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让Microsft拥有了为数众多的第三方软件厂商的支持。因此在软件的支持方面,Microsoft有很大的优势。
XBOX的启动时间比PS2要晚,因此XBOX在硬件规格上比PS2要强一些,否则无法切入PS2的市场。而且Microsoft预测在线游戏会是将来的发展趋势,因此XBOX在网络功能方面比较前卫。相对来说,XBOX的硬件部分比软件部分要容易多了,组建一台通用PC型的家用游戏机对Microsoft来说并不难。XBOX的软件部分和硬件部分都已准备妥当,接下来就是营销的工作了。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49
[网络时代——游戏机篇6,巨鳄]
Microsoft的雄厚资金令其在竞争中有更大的回旋余地,Microsoft在初期投入了5亿美元作为XBOX在全球范围内的宣传费用,在美国的预算为3亿美元。同期,任天堂在美国的宣传预算是2.4亿美元,SONY在美国的宣传预算是2.5亿美元。Microsoft不但资金充足,而且更加了解美国市场和美国式的营销策略,在市场营销方面做得相当精彩。
除了电视广告以外,Microsoft还和餐饮连锁店举办了各种各样的“试玩活动”和“赠送活动”,并且分别在纽约和洛杉矶举办了“试玩大赛”,这些活动全部集中在XBOX发售前的一个月,XBOX不但获得了相当不错的知名度,而且顺利的从玩家那里得到了第一线的反馈资料,获得了良好的形象和支持。
2001年11月15日,Microsoft在纽约和旧金山举办了盛大的XBOX午夜首卖活动,世界首富Bill gates亲临纽约时代广场,并在零点一分亲自将第一部XBOX递给热心的玩家,并与其一同体验了XBOX的独特魅力。
XBOX的基本架构就是一台通用型PC,Bill gates曾经坦言:“XBOX是一台通用PC。如果只是一台游戏机,我们就不会费力去做了,而且根本不会涉足这一领域。”
XBOX这台通用PC拥有着强悍无比的硬件组合:采用的处理器是Intel P3 733MHz,采用的显示核心是NVIDIA的特制绘图芯片,运行频率是233MHz,多边形处理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165亿次/秒,这比PS2的7500万次/秒要强大50%;并且内置一个8GB的硬盘和64MB的内存,软件载体是5倍速DVD-ROM,并配备有10/100M 以太网接口。如此强悍的配置却仅仅售价299美元。
299美元的售价备受争议,大家都知道XBOX的成本至少是400美元,而售价却连300美元都不到,也难怪有人形容这是恶性倾销。无论是PS2还是NGC,为了对付来势汹汹的XBOX只有降价一途,最终Microsoft的低价策略让全世界所有的家用游戏机玩家都获得了好处。
虽然XBOX已经开始发售,但Microsoft的宣传攻势丝毫没有松懈的迹象。在XBOX发售的同时,Microsoft在美国推出了一个名为“XBOX之旅”的体验活动,该活动一直持续到2002年12月。活动内容是两辆拖车带着可充气展棚开始了遍及全美的巡展,营销团队每到一地均聘请当地知名艺人担当宣传海报的主角,以达到最佳的前期宣传效果。Microsoft希望这次营销活动不只是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更希望能够为消费者找到一种归属感。
“XBOX之旅”的充气展棚内放置了52个XBOX游戏机,可供至少100个玩家同时进行游戏。厅内提供高架上的电视,甚至还设置了VIP休息室,现场还有音乐主持人用音乐和激情活跃着现场的气氛。这场14个月的营销活动接触到了大约18万玩家,XBOX获得了知名度,也获得了玩家的认可。
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游戏主机而言,XBOX的发售无疑是极为成功的。虽然XBOX在美国上市时,PS2的全球销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台,然而来势汹汹的XBOX依然对NGC和PS2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XBOX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提供优秀的网络游戏,网络对战游戏是XBOX的主要游戏类型,这和PS2和NGC的经营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在《HALO》推出之前,XBOX的销量只是平平,在Microsoft自行开发的游戏《HALO》推出之后,立刻全面带动了XBOX的热销,也把XBOX的潜力发挥出来了。Microsoft自然会抓住这次成果,在《HALO2》的制作和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HALO2》推出的当天就吸引了众多的狂热玩家抢购。而《HALO2》发售的第一天,Microsoft就从《HALO2》上获得了1.24亿美元的销售额。XBOX最终以2200万台的总销量超过了百年老店任天堂,一跃而成世界第二的家用游戏机供应商,《HALO》系列游戏居功至伟,而XBOX也正是从《HALO》开始停止亏损的。
XBOX虽然在最终销量上低于PS2,但是XBOX却是当时家用游戏机中最佳的联网对战游戏平台。如Microsoft预计的那样,XBOX被视为在线游戏的先锋,是下一代家用游戏机的主要选手。
[网络时代——PC篇1,抛弃DOS]
随着技术的发展,CPU的频率越来越高,内存容量和硬盘容量也越来越大,PC的整体性能也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在这段时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操作系统的变化。
Microsoft在1999年6月10日发布了Windows98 SE版本,是Windows98的进化版本,版本号是4.10,研发代号是“Memphis”。Windows98 SE增加了对DVD-ROM和USB的支持,在网络程序方面也略有提高,但总体来说Windows98 SE并没有太多的创新要素。
2000年9月14日,Microsoft开始发售其Windows 9X系列最后一个版本Windows Mille ium Edition,简称Windows ME,版本号是4.9。Windows ME是一个基于DOS的混合16位/32位操作系统,虽然基于DOS,但是Windows ME并不支持完全的DOS模式。
从Windows ME开始Microsoft决定不再提供对DOS的支持,这样可以让系统的启动时间有所降低,还可以节省系统资源。但是很多DOS程序无法在窗口DOS下执行,因此这点让Windows ME倍受指责。由于Windows ME固化的最新版本程序软件可以通过网上下载,因此不支持DOS几乎是Windows ME唯一的特点。而升级之后的Windows98 SE丝毫不比Windows ME差,甚至在稳定性方面Windows98 SE也要强过Windows ME,导致了很多用户拒绝使用Windows ME操作系统。
Windows ME操作系统是Microsoft发出的一个信号——DOS过时了,但是Windows ME却被公认为一款失败的操作系统。创新的要素太少可能是Windows ME支持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2000年2月17日,Microsoft推出了一款服务器级操作系统,Windows 2000,版本号是Windows NT 5.0。Windows 2000属于完全的32位操作系统,共分四个版本:Windows 2000 Profe ional专业版,Windows 2000 Server服务器版,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高级服务器版和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数据中心服务器版。
Windows系列正是从Windows 2000开始根据针对得市场分为多个版本的,其中Windows 2000 Profe ional专业版在PC上应用的最为广泛,Windows 2000 Profe ional专业版最高支持2个CPU,最低支持64MB内存,最高支持2GB内存,Windows 2000 Profe ional专业版的主要面向对象就是个人用户。
Windows 2000在界面和窗口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易用性更强;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硬件驱动程序,使各种硬件设备的***更加方便;对网络的支持也大幅提升,网络连接的操作过程有所简化。从Windows 2000开始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开始支持NTFS文件系统、EFS文件加密等功能,这使得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在稳定性上从Windows 2000开始有了本质的提高。
Windows 2000在安全性、稳定性和易用性上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曾经的Windows 9X系列操作系统相比更适合网络化的办公需要。因此Windows 2000目前为止依然是很多商业公司指定的操作系统,另一个原因是大量的应用软件对Windows 2000的支持也非常好,甚至比当今Windows XP的支持程度还要高。
Windows 2000也并不支持DOS,和Windows ME一样放弃了DOS,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Windows ME这个过渡的话,Windows 2000的支持可能也不会这么顺利。Windows 2000优秀的设计获得了广泛的支持,Windows 2000也借此开始进入服务器市场,获得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50
[网络时代——PC游戏篇1,中世纪和太空战]
RTS类型游戏自从《命令与征服》以来就一直以对战为最大乐趣,长期以来都是近代、现代、甚至科幻背景的未来战争为题材,以中世纪的冷兵器战争为题材的RTS类型游戏少之又少。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玩家对《文明》的狂热推崇,另一方面是满屏幕坦克的RTS,但能够把《文明》和RTS很恰当的融合在一起的游戏公司并不多,这需要对游戏节奏和涵盖范围有良好的把握,而真正做到的公司正是Microsoft。Microsoft在1997年推出了《帝国时代》(Age of empires),获得了玩家的一致好评,能够亲身融入历史是众多玩家的心愿。不过作为第一次尝试,游戏的节奏略显缓慢,和风靡至今的《星际争霸》形成了鲜明对比。
1999年,Microsoft推出了其精心制作的《帝国时代II》。作为一代续作,《帝国时代II》基本保留了《帝国时代》的绝大部分游戏要素,比如时代背景依然是中世纪,依然是现实中众多的文明和民族,并且依然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化。同时《帝国时代II》还新加入了一些新的要素,比如“驻防”、“阵型”、“贸易”等。
《帝国时代II》最大的变动是对游戏节奏进行了调整,游戏节奏明显加快,对战的趣味性自然也是大大提高。各民族的民族特色更为实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和市场上其他类型的RTS不同,《帝国时代II》为新玩家考虑的非常周到,设置了说明详细的“新手任务”来让玩家逐步熟悉这个游戏,这个人性化的做法在Microsoft所有的游戏中几乎都可以找到。
2001年,Microsoft推出了《帝国时代II》的资料片——《征服者》(The Conquerors Expa ion),新加入了5个文明和4个战役,并且修正了部分设置,使其更合理、更平衡。《帝国时代II》最终有18个民族,这18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缺失,难能可贵的是总体保持了较好的平衡性,并没有某个民族拥有突出的优势。
平心而论,《帝国时代II》并不是最佳的对战类RTS游戏,但《帝国时代II》给我们大家用RTS的方式描绘出了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给我们大家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文明》。因此Microsoft的《帝国时代》系列拥有着众多坚定的支持者,至今仍酣战不休。
《帝国时代II》虽然在内容上有一些创新,但远不如1999年推出的另一款RTS游戏受关注,这就是在1998年的E3大展上获得最佳游戏奖项的《家园》(Homeworld)。
《家园》的制作公司是Relic Entertainment,游戏由Sierra公司发行,于1999年推出。《家园》属于比较早的3D化RTS游戏,其着眼点是全三维的太空背景和太空战。《家园》融合了射击类、模拟类游戏的要素,在全3D的太空中搜集资源、建造和研究、以及作战。
《家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全三维的游戏模式所带来的无与伦比的空间感和空战画面,至今仍没有一款游戏能够达到《家园》所带来的这种空间感。如果过去的模拟类射击游戏还能让玩家通过地面掌握方位的话,那么《家园》那无边无际的宇宙则完全可以让玩家迷失方向,而且非常轻松。
不过《家园》的独创设计也带来了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操作极为繁复,玩家要确定一个三维坐标需要三到四个操作,这让《家园》的游戏节奏略显迟缓。复杂的操作可以很容易的把LightUser(休闲玩家)拒之门外,事实上正是其繁琐的操作让相当一部分对其感兴趣的玩家放弃了尝试,以致使《家园》的玩家基本上都属于HeavyUser(狂热玩家)的类型。这对于任何一款游戏来说都不算是个好现象,尤其是对于一款对战型的RTS游戏。
《家园》的续作《家园2》在2003年9月16日推出了,同样获得了众多好评,Game ot在2003年对《家园2》的画面作出了满分的评价。《家园2》在画面上随着显卡技术的发展更精美,在操作上也有所简化。但同时期的RTS游戏在操作上都趋向人性化、简单化,因此《家园2》的操作还是不算太友好。
由于Relic Entertainment公司被THQ收购,而THQ已经为Relic Entertainment公司制定了新的制作方向,因此《家园》不太可能再有续作出现了。尽管如此,《家园》已经为广大玩家留下了一个影子,为游戏类型创造了一个新的方向。
网络时代——PC游戏篇2,左右兼顾的暴雪]
有奖金的比赛是id和Blizzard开始兴起的,不过把这种有奖比赛产业化的是韩国。韩国是电子竞技的主要组织者,而电子竞技的兴起和《StarCraft》有很大的关系。《StarCraft》的平衡性设计就是为了对战,而不断修正的平衡性让《StarCraft》成了最适合用来比赛的游戏,《StarCraft》在电子竞技的初期是主要比赛项目。《StarCraft》对电子竞技的兴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而电子竞技的兴起也让《StarCraft》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热门游戏,可以说是相辅相成。
RTS游戏的平衡性随着电子竞技的兴起被提到了很高的程度,甚至被作为衡量一部RTS游戏的主要标准。自此以后所有的RTS游戏都强调平衡性,这让RTS游戏在对战上更富于多样性。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电子竞技让《StarCraft》成为比赛项目的同时,让游戏趋向于技术化、职业化。这让大批普通玩家,也就是LightUser(休闲玩家)很难在游戏对战中再获得什么乐趣,这是电子竞技的弊病之一。Blizzard对此并没有忽视,因此其下一代RTS游戏在保持平衡性的同时也希望能够吸引足够多的LightUser(休闲玩家)。
2002年7月3日,Blizzard正式推出了其历经三年开发的游戏《Warcraft III: Reign of Chaos》(魔兽争霸3:混乱之治),Blizzard准备的第一批是500万份,而Blizzard长期以来给广大玩家确立的形象让大家翘首以盼,并且引领了又一次抢购热潮。
Blizzard的游戏创作人员在现场派送签名海报,发售现场气氛热烈,就连Blizzard的主管都说:“这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期,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惊讶了!”
《Warcraft III》是一款全3D的RTS游戏,虽然并非是第一款3D化的RTS游戏,不过代表着游戏界最高水准的Blizzard推出《Warcraft III》之后才标志着RTS已经顺利的过渡到了3D阶段。
Blizzard对3D化的把握非常准确,在3D化的同时并没有放松音乐、剧情、界面、平衡性等部分。Blizzard为四个种族设置了风格迥异的建筑、兵种和配乐,在剧情方面制作的也很流畅,让玩家熟悉每一个兵种的同时也融入了精彩的故事情节中。《Warcraft III》中还增加了“英雄”和“昼夜交替”的要素,这是RTS的一个小变革,增加了一定程度的RPG成分。
乍一看《Warcraft III》就是一个加了“英雄”的3D版《StarCraft》,Blizzard的目的当然不是仅仅推出一个3D版《StarCraft》,Blizzard在两方面用以区分《Warcraft III》和《StarCraft》。
《StarCraft》在资源采集上略显繁杂,为了让玩家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前方的作战中,《Warcraft III》简化了资源采集的步骤。资源并非不重要,只是为了方便玩家把精力分到“英雄”和作战中去。自电子竞技开始兴起的“微操”对《Warcraft III》的设计也有了一些影响,Blizzard对《Warcraft III》的单位数量进行了一定的限制,《Warcraft III》的作战规模比《StarCraft》要小得多,不过《Warcraft III》的作战部分却更加精彩,因为玩家需要对几乎每个单位都进行多次操作,如此才能取得作战阶段的优势。简而言之就是《Warcraft III》弱化了资源采集的部分,强化了作战单位的操作部分。很明显,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迎合电子竞技的需要,这是《Warcraft III》设计的重点之一。
《Warcraft III》的另一个设计重点就是功能更加强大、更加友好的地图编辑器,再加上具有RPG情调的“英雄”,《Warcraft III》可以让玩家随心所欲的制作出自己设计的RPG地图,而且比较轻松。这让那些在《Warcraft III》那强调操作性的对战中无法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的LightUser(休闲玩家)可以在RPG地图中找到乐趣,这可以说是Blizzard为了吸引LightUser而作出的努力,也是《Warcraft III》的第二个设计重点。
如果说《StarCraft》是为了“对战”而强调“平衡性”,那么《Warcraft III》就是为了“竞技”而强调“操作性”。同时《Warcraft III》还为LightUser留了一片同样精彩、更自由的空间,这是《StarCraft》所达不到的。《Warcraft III》在很多方面都借鉴了《StarCraft》的设计,又弥补了其不足。
2003年7月1日,Blizzard推出了《Warcraft III》的资料片——《Warcraft III: The Frozen Throne》(寒冰王座),每个种族都新增加了1个英雄和新的作战单位,更加强调了操作的成分。
《Warcraft III》左右兼顾的设计理念令其在全世界大放异彩,至今仍是最热门的RTS对战游戏。以中国为例,《Warcraft III》RPG地图玩家要远远多于对战标准地图的竞赛玩家,这再次证明了LightUser才是市场的主体。近来有部分中国玩家鼓吹RPG“竞技化”,殊不知这完全违背了Blizzard的设计初衷。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51
[网络时代——PC游戏篇3,主流与非主流]
自《Doom》和《Quake》之后,FPS游戏也发展出了很多种类别,各自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2004年8月3日,《Doom》系列的最新作《Doom3》正式发售了。《Doom》系列历来就是在营造一种恐怖、诡异的紧张气氛,在昏暗的狭小空间里和各种各样让人呕吐不止的怪物亲密接触,确实是让人的感官刺激达到了某种极限,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折磨。《Doom》系列在光影方面表现极佳,在显示技术的应用上都非常前卫,历代《Doom》都是对显卡性能的一个挑战,《Doom3》至今仍是显卡评测的必备软件。
《Doom》在欧美非常受欢迎,除了对显卡性能较高的要求和中国市场不符以外,中国玩家对这种欧美风格的恐怖气氛也不是很感冒。《Doom》在欧美大红大紫,在中国却属于非主流游戏。
1999年12月2日,《Quake III Arena》正式版在北美上市,《Quake III Arena》相对于《Quake II》来说有很大的不同,不仅在显示技术方面更进一步,最重要的是完全取消了剧情,《Quake III Arena》是一款纯粹的对战FPS游戏。《Quake》系列的核心一直是“快速”、“移动”和“射击”,在《Quake III Arena》中又加入了“跳跃”的要素。《Quake》系列正是从《Quake III Arena》开始向“动作”FPS方向发展。
《Quake III Arena》在全世界都比较受欢迎,迄今为止仍是最受欢迎的FPS游戏之一。由于《Quake III Arena》曾经作为电子竞技的比赛项目,因此在中国也有一部分玩家热衷于此。不过这种强调技术的“动作型”FPS游戏不是很适合中国市场,所以《Quake》系列在中国也并非是主流游戏,中国的《Quake》玩家也越来越少。
《Quake》系列一直使用的都是《Doom》系列的引擎,因此《Quake》系列对PC的显卡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并且和《Doom》一样成为了PC显卡测试的必备软件。
2004年11月16日,《Half-Life 2》正式发售。《Half-Life》和《Doom》、《Quake》的最大区别是剧情,《Half-Life》把剧情作为重点之一,走的是剧情路线。根据《Half-Life》改编的《Counter-Strike》不但在全世界大肆流行,更成为电子竞技的比赛项目。实际上《Counter-Strike》是唯一的一款在中国广为流行的FPS游戏,这和其写实的武器、团队的作战模式、以及较低的硬件要求都有关。根据《Half-Life 2》改编的《Counter-Strike:Source》却不是很受欢迎,在中国也少有人问津。
《Counter-Strike》在中国的流行并非是偶然,现代的写实风格武器可以更容易的获得玩家的认同,而明快的游戏节奏也让玩家易于上手,其团队的作战模式更是令其在中国的联网对战游戏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还有一点,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Counter-Strike》对硬件配置的要求比较低,比较符合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
[网络时代——PC游戏篇4,完美的过渡]
RPG是PC上资格最老的游戏类型,但是在FPS游戏和RTS游戏的冲击下,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虽然有着《Baldur's Gate》等新兴的几款RPG游戏,但是包括老牌的三大RPG在内,都很难引起新玩家的兴趣了。而随着FPS和RTS对战的普及化,传统RPG也开始向联网的方向发展。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Blizzard的《Diablo II》。
2000年6月29日,Blizzard开始正式发售《Diablo II》(暗黑破坏神2),发售的当天就销售了20万份左右,盛况空前。与前作《Diablo》相比,《Diablo II》在物品系统、能力系统的设定上都要更丰富一些,不过整体的架构依然是《Diablo》。
《Diablo II》和《Diablo》的侧重点一样,依然是升级的同时获取更加强大的装备,只是《Diablo II》的装备更加丰富,两者的能力系统也有所不同。在《Diablo》中可以把一个职业的所有技能达到满级,但是在《Diablo II》中就有了限制,玩家需要有所取舍,也就是说同样的职业开始有了不同的系统划分。在《Diablo II》中首创的“能力分化系统”对之后的网络RPG影响巨大,而且基本上都保持了“三个系统能力”的选择。
《Diablo II》的物品系统也丰富了很多,不仅保持了一定程度的随机性,而且增加了“套装系统”和“嵌入系统”,这让《Diablo II》的装备更富于多样化。众所周知,“套装系统”和“嵌入系统”已经被众多的RPG和网络RPG效仿,几乎成了标准的RPG装备系统。
《Diablo II》在剧情方面也一改弱化的作法。《Diablo II》的场景扩大了数倍,任务数量却保持在固定的程度,不过这些任务却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陪衬了。在《Diablo II》中的主线剧情贯穿始终,虽然剧情依然不是游戏的核心目的,但玩家无法选择避开。《Diablo II》在剧情方面强调了必要性,这和当今风靡世界的《WOW》对剧情的重视如出一辙,正是这种对剧情的重视让《WOW》完全区别于那些快餐型的“泡菜网游”。
《Diablo II》对网络的支持也非常好,甚至可以说《Diablo II》对网络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在《Diablo II》中如果只是一个人进行游戏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最高难度的,(***的不计入)想要打通最高难度则必须要在网络中与其他玩家共同配合,而且配合的不好的话依然是很困难的。联网游戏的方式被提到了必要性的程度,这是《Diablo II》的最大特点。
整整一年之后,在2001年的6月份,Blizzard推出了《Diablo II》的资料片——《Diablo II:Lords of Destruction》,增加了2个新职业和一个新场景,并对系统作出了部分更新,玩家再次沸腾了。
“能力分化系统”、“套装系统”、“嵌入系统”和“强调剧情”,这些要素全部融入了Blizzard的下一个经典游戏。《Diablo II》既是对《Diablo》系统的完善,也是对下一代游戏的系统作铺垫。虽然《Diablo II》是一款非常优秀的RPG游戏,不过《Diablo II》并没能让传统RPG焕发活力。与其把《Diablo II》看作传统RPG的一个复兴作品,不如把《Diablo II》视为RPG向网络RPG过渡的一个作品。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53
[网络时代——TV游戏篇1,丰富多彩的PS2]
PS2是全球销量最多的家用游戏机,所有的游戏制作公司自然都想在上面推出自己的游戏,而SONY一向对第三方软件厂商极为重视,PS2在游戏数量上是相当丰富的,不但有SQUARE、ENIX、Di ey共同制作的《Kingdom Hearts》(王国之心)系列,还有《Road Rash 5》(山脊赛车5)、《Silent Hill 4》(寂静岭4)、《CLOCK TOWER 3》( 3)和《Ace Combat 5》(王牌空战5)等众多知名游戏的续作,就连翌日的对手SEGA都在PS2上推出了《樱花大战3》。PS2的兼容性在众多游戏得衬托下意义不是很大,更多的表现在对于PS游戏的收藏价值上,这可能与兼容性设计的初衷不符,但已无关紧要。
2001年3月22日,CAPCOM把自己的名作《生化危机》系列推上了PS2,而且曾经是DC独占的版本《Resident Evil Code: Veronica》(生化危机 代号:维罗尼卡)。几乎与此同时,SEGA宣布DC停产,并彻底退出游戏主机市场。CAPCOM曾经宣称《Resident Evil Code: Veronica》是DC独占的游戏作品,但是DC惨淡的销量让CAPCOM承受了不小的损失,《Resident Evil Code: Veronica》的市场销量和普遍评价完全不成正比,因此CAPCOM放弃了“独占策略”,在PS2和NGC上推出了“完全版”。PS2的《Resident Evil Code: Veronica》完全版至今仍普遍被认为是《生化危机》系列的最佳作品。
虽然依然有部分厂商以“独占策略”来表现矜持并提升游戏地位,但对于玩家来说更多的“移植”才是最理想的。
2004年11月,KONAMI推出了众所期待的《Metal Gear Solid 3: Snake Eater》(合金装备3:食蛇者)。《Metal Gear Solid》系列比较趋向于电影化,这和PS的“影音战略”也是比较贴近的。《Metal Gear Solid》系列不但是PS的主要游戏作品,而且对PS2的机能一向发掘的比较深入。《Metal Gear Solid 2》时普遍认为已经发挥了PS2的全部机能,但是在《Metal Gear Solid 3: Snake Eater》中所表现的画面依然让人吃惊。
《Metal Gear Solid》系列一直是PS、PS2的独占游戏,《Metal Gear Solid 3: Snake Eater》的最终销量是500万套,对PS2主机在市场上的销量起了很大作用。
2001年7月19日,SQUARE在PS2上推出了《Final Fantasy X》(最终幻想X),这是PS2上的第一款《最终幻想》系列游戏。《最终幻想》系列一向以剧情和画面见长,是游戏电影化的急先锋,而《Final Fantasy X》更是在PS2的强大机能上进行了完全的3D化,视角可以随着角色的移动而自由转换,人物的脸上还会体现细腻的表情,而且《Final Fantasy X》还设置了全程的语音,而配音和人物口型甚至都是匹配的,再加上大量电影式长镜头的应用,《Final Fantasy X》更像一部电影。
《Final Fantasy X》在全球的最终销量最终达到了500万份以上,也是PS2销量的主要助力之一。
2002年5月16日,SQUARE在PS2上推出了《Final Fantasy XI》(最终幻想XI),这是《最终幻想》系列继电影化之后最大的一次变革,这是一部MMORPG。
《Final Fantasy XI》以PS2为平台,以MMORPG的形式出现在玩家面前,不过TV游戏玩家长期以来在RPG中的游戏习惯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网络游戏的。《Final Fantasy XI》的全球累计注册用户只有85万,TV游戏玩家的普遍反应都很糟糕,虽然都是在指责《Final Fantasy XI》的设计缺陷,其实更多的是在指责这种游戏方式。让玩惯了TV游戏的玩家接受MMORPG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以MMORPG的标准来看,《Final Fantasy XI》并非是一款很优秀的游戏,但也并非像TV玩家评论的那样糟糕。
1,架构方面
SQUARE力图让《Final Fantasy XI》给玩家带来一个有着完整世界构架的虚拟世界,这点和欧美传统RPG很像,但是欧美玩家长期以来受着AD&am D规则的影响,并不会那么容易得接受一个新的虚拟世界背景,何况《Final Fantasy XI》的丰富程度远不及AD&am D。而日本玩家则无所谓,对于绝大多数的日本玩家来说,游戏模式比游戏背景更难以接受。
2,自由度
以制作单机游戏出身的SQUARE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有所保留的,也可以说是有所不足,《Final Fantasy XI》的游戏模式和自由度比传统欧美RPG相差甚远,虽然这个虚拟世界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实际上你能做的事情并不多,这对于欧美玩家来说很难让人满意,对于日本玩家来说倒更好一些,对于初次接触MMORPG的玩家来说无所适从的感觉会少得多。
单机游戏强调趣味性,而网络游戏更加强调交互性、差异性和平衡性,SQUARE对于MMORPG的把握还是有所欠缺。而且《Final Fantasy XI》的玩家定位更加偏向于HeavyUser,不利于打开市场。目前《Final Fantasy XI》在日本依然处于运营状态,在中国则根本没有开通过服务器。
由于SQUARE独力投资制作的《最终幻想电影版》市场反响较差,未能收回成本,财务状况开始严重恶化。由ENIX提议,并由双方协商后于2003年4月1日正式合并,新公司名为SQUARE•ENIX,架构完全由ENIX主导,SQUARE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日本的商业习惯不同于欧美,被收购的公司名字会排在前面,可能是为了充分利用旧有品牌的价值吧。翌日的两大对手走到如今的地步让所有人都很吃惊,不过考虑到如今游戏制作成本的不断飞升,规模化是势在必行的,小作坊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游戏开发成本的直线飞升是游戏电影化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之一,这让一部高投入的游戏如果没有获得玩家的认可,那么对于游戏制作公司来说就是个灾难。《Final Fantasy XI》可以看作是SQUARE从电影化转向网络化的一个尝试,也可以看作是SQUARE对于迈向网络化的决心。而ENIX在网络化方面也是非常坚定的,《魔力宝贝》所开创的回合制MMORPG至今仍在网络游戏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
[网络时代——TV游戏篇2,屋漏偏逢连夜雨]
NGC发售的同时正值任天堂高层动荡,以荒川实为首的北美高层负责人被清洗,北美人员的大规模变动让NGC的推广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而NGC最致命的失败还是软件的缺失。由于山内溥对N64未来的市场寿命持乐观态度,因此新主机的研发和配套软件的开发都并不积极,直到N64被PS2甩开,山内溥才紧急启动了NGC项目。而任天堂软件开发部的准备时间则是前所未有的短暂,这让NGC发售时几乎没有一款像样的游戏护驾,Mario系列的缺席是NGC软件阵容窘迫的主要表现之一。之后的一些作品为了赶上发售期只能赶工、削减,这让NGC的软件在初期不但数量稀少,质量也是大幅下降。任天堂的游戏准备工作从未如此糟糕,没有一款知名游戏能和NGC同步发售。
2002年7月中旬,NGC平台的《SUPER MARIO SUNSHINE》(超级马里奥阳光)终于发售了,这比NGC的发售时间晚了10个月。尽管如此,《SUPER MARIO SUNSHINE》依然是一款未完成品,尤其是游戏的后半部分,赶工痕迹明显。游戏的主要场景比前作少了50%以上,某些关卡过于重复,虽然加了很多新的道具,但是操作过于繁琐,效果并不理想。《SUPER MARIO SUNSHINE》在全球玩家的评价都很糟糕,准备时间不足是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
《SUPER MARIO SUNSHINE》是非常失败的游戏,在整个《Mario》系列中都属于比较特别的现象,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品。
2002年12月13日,任天堂的另一知名系列游戏《The Legend of Zelda:The Wind Waker》(塞尔达传说 风之杖)发售了。
任天堂在2000年9月就公布了《The Legend of Zelda:The Wind Waker》(塞尔达传说 风之杖)的DEMO画面,那段最初的DEMO画面中的人物是真实比例的,这也让玩家对《The Legend of Zelda:The Wind Waker》充满期待。但是在2002年初任天堂再次公布《The Legend of Zelda:The Wind Waker》画面的时候,人物比例改为了Q版卡通形象,这让期待的玩家感觉受到了愚弄,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在任天堂的解释下,玩家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虽然在风格上有一个转折,但是《The Legend of Zelda:The Wind Waker》在完成度上远高于《SUPER MARIO SUNSHINE》。而且《The Legend of Zelda:The Wind Waker》支持GBA联动,玩家可以通过GBA获得一些新东西。
《The Legend of Zelda:The Wind Waker》在风格设计和宣传方面出现了问题,在玩家中的评价也受此影响,不过《The Legend of Zelda:The Wind Waker》对任天堂来说是一次很大胆的尝试,也是NGC上少有的优秀作品。
SEGA自从转型为软件制作商之后就把过去的知名游戏不断的在PS2、NGC和XBOX上推出,《Phantasy Star Online》(梦幻之星网络版)就是其中的一款。《Phantasy Star Online》是2001年SEGA在DC上推出的一个MMORPG,之后移植到了NGC、XBOX和PC上,最先移植的平台是NGC。《Phantasy Star Online》是TV游戏上第一个MMORPG,获得了众多的游戏奖项和好评,但是DC的销量不济,让《Phantasy Star Online》并没有赢取更多的玩家。
NGC虽然有网络功能,但是只能拨号上网,宽带网络套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能发售,这和任天堂对网络的态度有关。任天堂并不看好网络化,早期的一些网络化尝试失败之后让任天堂对网络化作出了消极判断,因此任天堂对网络功能根本不重视。
《Phantasy Star Online》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了10万人,略逊于《Final Fantasy XI》,不过任天堂对网络化的漠视和一次版本更新的错误让《Phantasy Star Online》遭受了沉重打击,之后就逐渐淡出了媒体的视线。
山内溥曾经对网络化作过公开评论:“一个原先拥有数百万用户的超大作游戏,网络化后其用户减少到几十万甚至更少,我个人觉得这是绝对不划算的事情!”固执的山内溥作出如此评论并不让人吃惊,面对《Final Fantasy XI》月入8亿日元的利润大概也想不出什么托辞了。NGC的联动缺乏软件支持,而NGC的网络游戏缺乏硬件支持,这可以说是NGC严重的设计缺失了。Microsoft的游戏事业部官员曾经对任天堂作过一个简评:“任天堂的网络战略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沼……”
忠实于任天堂的玩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任天堂下一代TV游戏机上了。
[网络时代——TV游戏篇3,最佳对战平台]
Microsoft为XBOX召集了数量众多的第三方软件制作厂商,阵容空前庞大,虽不及PS2的丰富多彩,但也不遑多让。XBOX在推出《HALO》之前并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在游戏种类上也没有什么偏向,在风格上也比较全面,欧美风格和日式风格的游戏都有一些。
Microsoft过去的合作者SEGA在XBOX上推出了《莎木2》和《SONIC大冒险》,CAPCOM也推出了《Dino Crisis 3》(恐龙危机3),甚至曾经被PS独占的《Metal Gear Solid 2: Su tance》(合金装备2)也让KONAMI移植了过来。XBOX上既有日本市场颇受欢迎的《忍者龙剑传》、《寂静岭2》、《实况足球4》,也有欧美市场比较受欢迎的《真人快打》,以及众多PC平台的移植作品,如《分裂细胞》、《博得之门-黑暗联盟》、《模拟人生》、《彩虹六号》和《百战天虫》等。由于XBOX的基础架构就是一台PC,因此XBOX上可以运行部分模拟器,这点让任天堂很是难受。
2003年6月10日,Microsoft在XBOX上推出了《HALO》,这是一款FPS游戏。《HALO》并不是第一款TV游戏机平台上的FPS游戏,而以往FPS游戏在TV游戏机平台上从未获得过广泛的欢迎,包括从PC上移植的成功作品,因此并没有多少人对《HALO》有着太多的期望。不过玩家对游戏的优劣是最敏感的,《HALO》并没有被玩家忽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了XBOX上最流行的对战游戏,《HALO》也成了XBOX上第一款销售过百万的游戏,最终销量为500万套。
《HALO》是根据一部获奖的同名科幻小说改编的FPS游戏,因此它的剧情方面在FPS游戏中算是非常优秀的,但是《HALO》真正吸引住玩家的是联网对战。就像当初的《DOOM》一样,加入了联网功能的FPS游戏才是真正的FPS游戏。再加上XBOX在欧美的畅销,因此XBOX的玩家群体对FPS游戏并不陌生,这也是《HALO》能够火爆的原因之一。反观日本的TV游戏玩家更热衷于单人游戏,无论是网络RPG还是联网FPS,日本的铁杆TV游戏玩家都丝毫不感兴趣,因此尽管《HALO》是TV游戏史上划时代的一款游戏,但是日本的反应不过平平。
《HALO》是TV游戏机上第一款广受欢迎的FPS游戏,这完全归功于XBOX优秀的网络功能。之前PC上大受欢迎的FPS游戏和RTS游戏都曾经移植在TV游戏上,但都没有成功,
除了操作差异以外,最大的诟病就是TV游戏机不能支持联网对战。而Microsoft在进入TV游戏市场的时候就非常关注联网对战,网络化是在PC上已经被证明了的发展模式,Microsoft正是把PC游戏的发展模式搬到了TV游戏上,这让TV游戏除了“电影化”以外多了一条发展模式——网络化,TV游戏从此进入了网络化时代,这是XBOX和《HALO》的主要意义之一。
搜寻市场的需要和营销是Microsoft最擅长的,当XBOX玩家热衷于《HALO》对战的时候,Microsoft已经开始准备续作《HALO 2》了。
2004年11月9日,Microsoft重金打造的《HALO 2》在全球同步发售了,Microsoft以电影级的豪华营销手法为《HALO 2》造势,在《HALO 2》发售的第一天就销售了1.25亿美元,创下了游戏发售史上的最高销售额。
《HALO 2》的核心是对战,每台XBOX最高支持2人同时在线对战,剧情方面并没有多少提高,反而有评论认为剧情方面比《HALO》略为逊色,但玩家的热情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HALO》和《HALO 2》成了XBOX扭转乾坤的利器。
《Splinter Cell》(分裂细胞)系列是一款写实型的潜入游戏,和《Metal Gear》属于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游戏。《Splinter Cell》和《Metal Gear》不仅在题材上处于竞争状态,在平台阵营上也是泾渭分明。UBI Soft曾经许诺《Splinter Cell》将为XBOX独占游戏,但是之后又宣布将会移植在其它平台上。移植对玩家来说总是好事。
2002年2月22日,XBOX的独占游戏《Dead Or Alive 3》(死或生3)发售了。独占游戏是TV游戏机的惯用竞争策略,Microsoft眼光独到,为XBOX争取到了一款备受瞩目的格斗游戏及其衍生作品。最著名的衍生作品就是《Dead Or Alive Xtreme Beach Volleyball》(死或生 极限沙滩排球),也是XBOX的独占作品。
2003年11月20日,XBOX的独占游戏《Project Gotham Racing 2》(世界街头赛车2)发售了,与上一代相比,《Project Gotham Racing 2》仅支持一位玩家,但是却提供了联网对战功能。在画面、操作和速度感上都制作精良,尤其是画面部分,获得了玩家的广泛好评,几乎是每个XBOX玩家都会购买的游戏之一。
网络化是XBOX游戏的主要特征之一,而对其它非网络化的游戏类型也非常重视,争取更多游戏支持也是XBOX的主要特征。自从《HALO》推出之后,Microsoft的XBOX事业部就开始赢利了,这是Microsoft注重软件和网络的成果。
FPS、RTS和RAC是PC游戏网络化的先锋,XBOX上虽然还没有热门的RTS游戏,但是FPS和RAC已经成了XBOX游戏网络化的表率。XBOX的网络化不仅是对XBOX玩家而言,SONY和任天堂也决不会对这种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视若无睹,最终TV游戏迎来了3D化发展、电影化发展之后的网络化发展。
Microsoft于2002年11月在美国推出的XBOX Live让XBOX成了同时代TV游戏机中最佳的游戏对战平台。
当前离线
超级水龙王
1463508 帖子
3387 精华
8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15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9-15 最后登录
2010-11-5 中校
5671 威望
12892 元宝
30 铜钱
508 发表于 2007-12-21 18:55
未完待续........
GMT+8, 2011-7-31 07:09,
Proce ed in 0.031324 second(s), 6 queries,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2001-2009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自动登录 GAME798 精彩内容订阅:
便捷搜索
当前离线
阅读权限
注册时间
2010-10-21
最后登录
2011-7-30
注册时间
2010-10-21
发表于 2011-4-28 20:30:05
本帖最后由 呆呆星人 于 2011-4-28 20:44 编辑
—50~70年代游戏主机编年史—
1958年 世界第一款视频游戏网球问世 物理学家威利·希金博特姆 1958年物理学家威利·希金博特姆(Willy Higi otham)常常被认为发明了第一个“视频”形式游戏。他为了提高参观纽约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游客的兴趣,在一台示波器上展示着一款Te is for Two双人网球交互式游戏。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视频游戏。一年后,他改进了这一发明,将其用15英寸监视器显示。 希金博特姆的成绩是显而易见的,那个游戏成为实验室受欢迎的引力所在,但是希金博特姆从来没有为他的设备申请专利(因为他在工作时发明了它,所以专利属于美国政府)。所以在公众眼中他把发明视频游戏的荣誉留给了别人。
1961年 第一款交互式游戏太空大战诞生
史蒂夫·拉塞尔
1961年麻省理工学院(MIT)学生史蒂夫·拉塞尔(Steve Ru ell)设计出了Spacewar! 太空大战,它才是真正运行在电脑上的第一款交互式游戏。这款游戏运行在PDP-1(编成数据处理器-1)上,当时电脑技术还相当有限,空间大战必须使用新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来显示画面。
PDP-1小型机
太空大战游戏画面 太空大战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它通过示波镜产生图像,在上面2个玩家可以互相用激光击毁对方的太空船。这个游戏在PDP-1小型机上运行,这是一种非常大非常昂贵仅仅被商家选择使用的主机。
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太空大战后来在其他计算机实验室也得到运行,但只有极少数的经过挑选有权使用主机的人才可能玩到它。
1967年 第一款用***的视频互动游戏诞生 1963年 任天堂有限公司,先前包含在内的扑克牌手工制造工场,转型进入游戏市场。
拉尔夫·贝尔 1967年拉尔夫·贝尔与设计小组成功研究出第一款可以在电视机上玩的视频互动游戏。他们先开发了一款追逐游戏,紧接着又开发了一个电视网球游戏。他们还改装了一把玩具***,使其能够辨别屏幕上的光点。
Ody ey Ody ey是由一个名叫拉尔夫·贝尔的电子工程师发明的。拉尔夫·贝尔最早拥有视频游戏的想法是在1951年,当时他正在一家名叫 Loral的早期电视制造工厂工作。他被分派建造这个世界最好的电视系统,他提交了电视应该具有革新概念的想法,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可以玩游戏的功能。这个想法立刻被他的经理罐装了,但却没有从 Ralph的头脑中消除。
1971年 第一款街机游戏电脑空间发布
诺兰·布什内尔
1971年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和特德·达布尼(Ted Da ey)在拉塞尔的空间大战的基础上设计出第一款街机游戏,取名为“Computer Space”直译为“电脑空间”。
电脑空间街机说明书
电脑空间街机 早在1962年,也就是犹他州大学学生诺兰·布什内尔(第一次接触到视频游戏那年,他在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里玩到了太空大战。布什内尔花了七年的时间尝试重新制作可以在更小的,更便宜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太空大战,从而使它成为一个投币游戏。布什内尔努力实现这个计划,甚至因此辞掉了在Ampex的工作,将更多的时间花到这上面来。
珠光版电脑空间街机 他最终在1971年被完成,布什内尔的变种太空大战 (被称为 “电脑空间”)被投币游戏厂商Nutting A ociates发布。它失败了。因为人们觉得它太复杂。公众在这之前从来没看到过一个视频游戏,他们无法进行电脑空间里各种带有特性的操纵。
1972年 第一款家庭游戏机奥得赛”诞生
1972年,Maganavox公司的“Ody ey”(奥得赛),被拉尔夫。贝尔设计而出,成为第一款家庭游戏主机。
奥得赛游戏主机 诺兰。布什内尔和特德。达布尼共同创办了Atari.他们雇佣编程奇才艾尔。奥尔康,其第一个工程是设计一个称为“Pong”(乒乓球)的游戏。 奥得赛原型机 还有一台木质外壳的,被称为始祖游戏机的奥得赛原型机“Ody ey/Brown Box”,能在这台机器上实机玩到“乒乓”!要知道,这台游戏机可是1969年制造的!
1975年 雅达利家庭电视游戏产品Pong诞生
1975年艾尔。奥尔康(Al Alcorn)贡献出电视游戏“Pong”,成为Atari的第一个家庭电视游戏产品。
艾尔。奥尔康 艾尔。奥尔康,原Ampexa的一个实习生成了雅达利的第一个工程师。布什内尔最初计划雅达利的第一个游戏是一个驾驶游戏,但因为奥尔康在视频游戏上几乎没什么经验,所以布什内尔决定叫他做一个简单的乒乓游戏。 最原始的Pong游戏 Atari的“Pong”刚一诞生,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是第一款可以四人同时参与的游戏。这个游戏最后被命名为“Pong”有2个理由:球撞在物体上就发出这个声音(在字典里“pong”被定义为空旷响亮的声音),而现实中“Ping-Pong”也已经有了版权。 家用游戏主机 布什内尔曾经向奥尔康撒谎,说他已经和通用电气公司签订了卖Pong的协议。而事实上布什内尔从未和通用电气签过什么有关 Pong的协议,他甚至在最初根本没打算把Pong卖出去。然而布什内尔喜欢上了奥尔康的原型,尝试将它推销出去。 Pong的街机 第一个Pong的街机被安放在一家当地酒吧里(加州的Su yvale的Andy Ca 's)做测试。
1976年 Coleco发行费尔柴尔德Cha el F Telstar=通讯卫星? 1976年Coleco发行他们的第一个家庭电视游戏产品,被赋予“Telstar”(通讯卫星)的名字。 Cha el F 费尔柴尔德(Fairchild)推出第一个可编程的家用电视游戏主机,费尔柴尔德视频娱乐系统,随后被重新命名F频道。市价:170美元。
1977年 雅达利发售Atari 2600\任天堂TV-GAME 6
1977年Atari(雅达利)发售家庭电视游戏主机Atari视频计算机系统(VCS),随后被命名为众人皆知的Atari 2600.市价:249 美元 Atari 2600 这款主机的处理器是8-bit的6507,主频1.2MHz,16KB的RAM/ROM,分辨率为160x192.它被誉为现今电子游戏的开山之作。 任天堂TV-GAME 6 同年,Nintendo(任天堂)发行他们的第一个家庭电视游戏产品,最后定名为“TV-GAME 6”。
1979年 雅达利发布第一个家用游戏机系统
Atari 400
1979年,Atari(雅达利)发布他们的第一个家用计算机系统,Atari 400.得克萨斯仪器发布TI-99/4A家用计算机。它的零售为1499.99美元。 最古老的Asteroids 横版Asteroids 最后一款Asteroids Atari 发布游戏“Asteroids”(小行星)。
—80年代游戏主机编年史—
1980年 南梦宫发布第一款Pac-Man游戏
这个游戏画面大家都应该见过
1980年 Namco(南梦宫)发布Pac-Man,这是第一款具有活动元素的游戏。
Pac-Man街机 Pac-Man游戏最早出现在街机上,后来被移植到家用机上。
Game Boy版 最后更是被移植到GAME BOY上,就算到显现仍然经久不衰。
1981年 任天堂发布大金刚游戏\Commodore VIC-20
第一台IBM PC 1981年 第一台IBM PC走下生产线,采用巨大的8088处理器,运行速度为4.77mhz.
Donkey Kong 大金刚 任天堂发布游戏“Donkey Kong”(大金刚)。
VIC-20 Commodore将发布他们的家用计算机VIC-20.
1982年 Vectrex\Commodore64主机\雅达利5200
Vectrex便携式游戏机 1982年,GCE发布第一个基于矢量,便携式的家用游戏机Vectrex.零售价格:200美元。 ColecoVision Coleco发布家用视频游戏机ColecoVision.市价:175美元。
Atari 5200超级系统 Atari发布最新的家用游戏主机Atari 5200超级系统。
只有0.064MB内存的Commodore64主机
Commodore64游戏界面 Commodore发布他们的家用计算机Commodore64.
Arcadia 2001 爱默森(Emerson)发布家用游戏主机Arcadia 2001
1983年 任天堂FC问世/Mattel水瓶座/ColecoVision 1983年7月15日,全球总销售量6000万台的超级巨星,垫定任天堂在家用电玩硬体领域王者地位的任天堂FC正式问世。多数玩家在这个时期开始接触家用电玩,为人父母者在这个时期脸开始变绿。
Mattel Aquarius Mattel发布他们的家用计算机水瓶座——Mattel Aquarius。
ColecoVision 计算机是一次灰暗的失败,如果不是因为有Coleco的玩具行(尤其是和Ca age Patch Kids公司合并后),ColecoVision系统出现。市价:600美元。 世嘉公司成立,转型,并且最终廉价收购Bally,但至少会有一年的风险期
1984年 市场激烈竞争 众制造商停产
(Macintosh正式问世) 1984年,家用游戏机市场激烈竞争,处于这种状态的许多硬件和软件游戏制造商接近11家。他们或者合并或者索性停止生产电视游戏的,值得我们关注的公司:阿波罗,美国游戏,Telesys,数据时代,Spectravision,以及二十世纪福克斯。 1984年1月24日,Macintosh正式问世。开创了图形界面的先河!高速的小机器有一台内置黑白显视器,配备一颗敏捷的7.83mhz处理器。市价:2000 美元。
1985年 任天堂发行NES\最古老的俄罗斯方块诞生
任天堂娱乐系统
1985年 任天堂发行家用电视游戏主机系统任天堂娱乐系统(NES),在纽约市场经受考验,这将成为Famicom的北美版本。市价:199美元。 微软公司发布他们的第一个Windows版本,v 1.0
Alex Pajitnov设计出PC游戏名为“Tetris”
个人计算机的第一个CD-ROM驱动器发布,运行速度为“1X”速。 Commodore发布第一个他们的Amiga计算机生产线。市价:1295美元。
1986年 SEGA推出世嘉大师\雅达利7800
Sega Master System
1986年,SEGA世嘉推出与NES的竞争产品Sega Master System(世嘉大师系统)。市价:199美元。
Atari 7800 Atari推出家用游戏主机Atari 7800.它是以向后兼容性为特色并且兼容现有的Atari 2600游戏的第一个系统的。
1987年 NEC PC Engine\可编辑的雅达利Xe
NEC PC Engine
白版PC Engine
PC Engine游戏画面
后来还出现了掌上的PC Engine 1987年,NEC在日本发布第一个16位(虽然这备受争论)家庭视频游戏系统PC机——PC Engine.
Atari Xe游戏主机
可编辑游戏
Atari推出家庭电视游戏系统Atari Xe,由于他们的8位计算机生产线内部相容,但是销售不作为游戏主机。
1988年 Game&am Watch\世嘉Mega Drive CD
GAME&am WATCH上的The Manhole 1988年,第一个CD-ROM游戏“The Manhole”发售,但他最先出现在Game&am Watch掌上机种。 1988年10月29日,首部双CPU家用16位元主机——SEGA Mega Drive CD上市,但因为推出的时间点不佳,遭PCE与SFC前後夹杀。
SEGA Mega Drive CD 处理器Motorola 68000 7.67 MHzAPU Z80A 3.58MHz ;内存M-RAM 72K BYTEV-RAM 64K BYTE,最***数512,最大解析度320x448;体积280x212x70mm;附件操纵器,专用AC变压器,DIN插座;可选附件数据机,CD-ROM.
1989年 Game Boy\NEC TBF-16\世嘉Genesis\山猫
Game Boy 1989年4月21日,任天堂推出第一台可更换游戏卡的手持式游戏主机Game Boy.采用处理器为8-bit Z80 2.2MHz,M-RAM 16K,分辨率为160 x 144,体积90x32x148mm,重量220克。市价:109美元。
NEC Turbografx-16
Turbografx-16游戏画面 NEC推出电视游戏系统Turbografx-16,以及北美版本。市价:189美元。
SEGA Genesis SEGA推出16位电视游戏系统SEGA Genesis(创世纪)。市价:249美元。
Atari Lynx 一代与二代对比 Atari推出第一个颜色手提式的电视游戏系统Atari Lynx(山猫)。市价:149美元。
—90年代游戏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