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互联网热词"很黄很暴力"引发恶搞风波
发布时间:2008.01.09 13:14 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新闻晚报
晚报讯 2007年12月27日,CCTV播出一则新闻《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报道中提到,“截至目前,我国提供视听节目服务的网站已达6万多家,在传播健康思想文化的同时,一些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也在蔓延。”央视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学生张殊凡,张殊凡在镜头里说:“上次我查资料,突然蹦出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快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张殊凡同学的视频、张殊凡吧、图片一夜成灾;猫扑网站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也有人为张辩解,说她还是个孩子;甚至有人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1月4日,猫扑上挂出一封信,写信人自称是张殊凡的父亲。“必要时我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殊凡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我希望这件事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不要再起什么波澜。这是一位父亲发自内心的请求。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做家长的责任感,去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而不是在一旁挖苦讽刺。即便他们触犯了我们,也应保持宽容的态度。”
作者: □据扬子晚报报道
恶搞小学生,真的“很黄很暴力”
张殊凡亮相新闻联播后,“很黄很暴力”被网友们奉为“2008年首句流行语”,网友们立即发动“人肉搜索引擎”。
网络到底黄不黄,暴力不暴力?那些经常不请自来,突然从网页中蹦出来的“极度诱惑”就不必多说了,就算是一些正规的大型门户网站,“极品艳图”之类的也是恣意横陈;至于暴力嘛,充斥着暴力元素的文字图像也不用多提,单是“女研究生虐猫案”、“铜须与已婚妇偷情案”等事件中所展现出来的网络暴力,就相当令人触目惊心。
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接受新闻联播节目采访,会不会是被“摆布好的木偶”?这些疑问得不到解答,网友们心里急呀!于是有了“人肉搜索”,于是有了“深度恶搞”。
网友们之所以会不依不饶,一是网络擅长“解构”的惯性使然,二是类似新闻联播这样的节目在网民心目中的某种固定印象使然,两种力量合到一块儿,也顾不得人家小姑娘情愿不情愿,就直接“指定”其为“2008网络红人NB1”。说到底,张殊凡不过是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充当了网民情绪宣泄的道具。
有人说,滑稽离幽默很近,像门对门的邻居,离“愚蠢”也不远,楼上楼下。对张殊凡的恶搞很滑稽,其背后或许也确实隐藏着舆论对某些社会怪象毫不留情的针锋相对,但却并不幽默。
仅仅因为情绪宣泄的需要,就要牺牲一位年仅13岁的小姑娘,未免太残忍了些。尤其那幅让人家小姑娘衣衫不整、香肩裸露的恶搞漫画,更无意中有力地证明了小姑娘预言般的表态——真的“很黄很暴力”。
晶报供稿
作者: □彭健
(责任编辑:燕山)
相关文章
中文报告
英文报告
名录数据
管理光盘
培训招生
中文文章
英文文章网友恶搞"清明上河图" 另取名"城管来了"
发布时间:2009.04.10 13:25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信息时报
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描绘了12世纪北宋首都汴京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生动记录下中国12世纪的城市生活面貌。网上热传一个名为《清明上河图之城管来了》的PS过的贴图,原图里街上的人物和商贩全部不见,只留下建筑物和遍地凌乱。网友惊呼有创意、写实形象。
记者搜索后发现,该贴图在4月6日前后就已出现,被网友转至各大论坛和博客网站。最先由谁发出,图片又是谁做的修改处理已无法寻找。在某论坛上,有网友说,经过对比,这个“城管来了”版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是截取仿本,并非由北宋张择端所画,而是由清朝乾隆年间清宫画院的5位画家集体所作,主要记录清朝的风土人情。
不过网友并不在意这个,在众多网友看来,这幅PS图的创意实在出乎想象,不少人给予“太牛了”的惊呼,“城市管理者早诞生几百年,就没有清明上河图了”。特别是它那“方圆十里寸草不生”很“写实”。而一些网友则认为这只不过表现了网友对城管的无奈。
相关文章
中文报告
英文报告
名录数据
管理光盘
培训招生
中文文章
英文文章网友恶搞电影"夜店" 09年流行语全用上(图)
发布时间:2009.10.14 13:26 来源:四川新闻网 作者:安显韬
电脑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为“恶搞”的流行提供了硬件环境。Photoshop 、Premiere以及数码相机自带软件等使图像、音频、视频处理都变得非常简单、廉价,很容易重新编辑并赋予新的表达主题,这为“恶搞”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表现了“恶搞”的民间性和大众性。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具有更强的传播功能优势,为“恶搞”作品的流行提供了条件。由于互动性,网民接到“恶搞”作品后很容易进行再“创造”,并以回帖的方式不断添加自己的新作,使“恶搞”作品越来越搞笑、越来越夸张、越来越反叛。由于虚拟性,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的话或做的事都可以在网络上“疯狂”地展现出来,也使“恶搞”越来越“恶”。
恶搞文化实例
金草莓奖:一个模仿奥斯卡金像奖,为垃圾电影有出头一天的奖项。
搞笑诺贝尔奖:模仿诺贝尔奖,颁奖给无法重做亦不应被重现的科学研究。
达尔文奖:表彰通过奇异手法将自己消灭或失去生殖能力的倒霉蛋。
后舍男生,以夸张搞怪的动作假唱流行歌曲的组合。
奥运吉祥物福娃被香港和日本的网民恶搞成为福娃战队。
央视春晚节目《千手观音》被各类人士改编成各种版本。
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热门电影《无极》被网友改编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责任编辑:GH)
相关文章
中文报告
英文报告
名录数据
管理光盘
培训招生
中文文章
英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