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驱动更新]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94 小时
阅读权限
白银海员, 积分 1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1824 点
6978 HB
注册时间
2008-11-6
最后登录
2010-3-27
发表于 2008-12-8 20:11:38
捷波理念
捷波资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6年,其总部设立于台湾省台北市,是以积极,踏实,创新,信任创业理念为基础的专业主板制造商,多年来致力于主机板专业制造行销为全球IT产业提供稳定与效能兼具的计算机平台;在20年来的主机板专业设计,制造与生产的经验积累下,淬炼出品质与效率能兼具全方位IT相关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能力。
求知若渴,虚心若愚 20多年来,捷波公司坚持对IT产业的执著与热情,深知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洪流中如何站稳脚跟,虚怀若谷,于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如何创新再造,并延续着对IT产品的研发热情,不论是管理单位,规划单位还是执行单位,皆能协力合作,为达成你客制化的生产需求而努力,忠实扮演着IT产业快捷通道,将强大而复杂的个人运算科技以最人性化的方式带入你的生活中,进而无限延伸您的视野,我们将期待与您共同成长,共同互利.
女士。丆要未經許可、吹噓峩昰尓旳男朋友. !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94 小时
阅读权限
白银海员, 积分 1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1824 点
6978 HB
注册时间
2008-11-6
最后登录
2010-3-27
发表于 2008-12-8 20:12:57
公司简介
深圳市先冠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公司主要从事于板、卡的开发,生产及大陆市场的销售。公司总部设在深圳市福田区,生产制造基地设在深圳宝安区,营销分支机构遍布全球。
公司初期经历过声卡、调制解调器、主板及显卡的研制与开发,现已形成集团化的生产与销售,凭借和多家上游芯片供应商的亲密合作关系,加上杰微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在元件采购方面的先天优势,锻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经典的高性价比产品。
1997年,公司完善经营模式,坚持以市场为指导的经营方向,开始推出 “J&am am W 彩霸”系列产品,迅速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以优良的品质和诚信的服务在竞争激烈的主板市场稳步成长。
2002年正式使用“J&am am W 杰微”品牌,并引入全新的生产和营销理念,一如多年来不断缔造卓越的杰微产品,将微电子制造专家特有的内涵和风格倾注其中,铸就出一个代表精纯品质的全新形象,先后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北、香港地区设立分公司,经销商遍布全国100多个城市,其产品也受到消费者和经销商们的一致好评。
2004年J&am am W杰微正式进军海外,在西班牙、意大利、德国、英国、奥地利设立办事处,渠道合作伙伴遍布澳大利亚、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泰国等十几个国家。
专业的管理团队、制度化管理建设、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优秀的杰微人造就了卓尔不凡的核心竞争力,而杰微将继续努力实现她的美好愿景:为全球人创造最完美的板卡产品。
女士。丆要未經許可、吹噓峩昰尓旳男朋友. !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94 小时
阅读权限
白银海员, 积分 1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1824 点
6978 HB
注册时间
2008-11-6
最后登录
2010-3-27
发表于 2008-12-8 20:15:05
谢谢大家的支持,明天还有很多要跟新!
望大家见谅!
女士。丆要未經許可、吹噓峩昰尓旳男朋友. !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94 小时
阅读权限
白银海员, 积分 1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1824 点
6978 HB
注册时间
2008-11-6
最后登录
2010-3-27
发表于 2008-12-9 17:34:06
MSI 微星科技:MICRO STAR INTERNATIONAL 著名的IT配件公司主板一线大厂
主要产品:主板、显卡、MP3、MP4、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
公司简介
成立于1986年的 MSI 微星科技20年来一贯秉持 “产品卓越、品质精良、服务完美、客户满意”的四大经营理念,力求每一款贴有“微星”标志的产品成为众多消费者心目中的首选,“品质有保证、客户有信心”就是 MSI 微星科技的最高指导原则。专精于主机板和各式显示卡的设计及制造,基于对客户满意的坚持下,历经严格的考验脱颖而出,跃身成为全球前五大及台湾前三大的主机板制造商;同时也是台湾最大、全球前五大的伺服器制造商。而显示卡的表现更是令人赞叹,平均每2.8秒又有一张MSI显示卡诞生,七千万个微星显示卡的用户使得MSI已成为全球最多人选用的显示卡品牌,已连续四年蝉联全球显示卡销售冠军美誉。
MSI 微星科技是以“微星”品牌主板和显卡的设计、制造和销售闻名于业界。作为 全球前三大主板厂商和第一大显卡生产商, MSI 微星科技的 主板配件等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多年来 始终稳居头筹。 在过去的20年发展历程里, “微星”主板走过了一条飞跃式的创新之路, 成 IT业界的知名品牌和主板领域的巨擘 。显示卡作为MSI微星科技另一个重要的强势产品,“微星”一直保持着专业的形象和作风,“全球第一”的成绩已经在所有微星人共同努力下保持至今。
MSI微星科技3000人的研发团队在科技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MSI微星在研发部门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与物力,我们在不断更新研发设备以增进研发能力。在ISO-9001国际品质保证的传承与研发人员的努力下,产品设计优异,已屡获国内外专业杂志主编的推荐,连连得奖。微星的研发政策是根据公司中长期的发展目标,研究开发高附加值、高产值、市场导向以及提高公司形象和产品技术的高品质科技产品。
1996 年, MSI 微星科技就在中国大陆(上海)设立了总部——上海微欣工贸有限公司,此后 MSI 微星在中国的营业额一直保持着年 100% — 300% 的高增长率。目前除上海总部外,另在南京、北京、深圳、沈阳、成都、中国香港等地设立了分公司,把 MSI 产品行销至全国各地,目前除西藏外, MSI 微星在全国所有省都设立有一级代理商。截止去年为止,微星科技已经连续获得四年由国内最权威IT类媒体《电脑报》举办读者调查问卷中“主板类市场占有率第一名”的桂冠。
公元 2003 年,微星科技整体经营思路开始发生重大转变, 企业的经营目标已经从原来的“做最好的配件类产品供应商”改变为“微星要拓展成为IT终端消费类品牌,要被更多的用户接受和喜爱”。并迅速推出跨越多行业,服务广大直接用户的终端产品。目前微星科技产品线已经包含四大类数十种产品。去年推出的笔记本电脑产品, MP3 、 MP4 等数码影音类产品,蓝牙通讯产品等等。一经推出市场便迅速被广大直接用户接受和喜爱。其原因主要是 MSI 微星科技始终秉持其国际化、时尚的品牌路线,将品牌定位于高端形象,而价格贴近终端市场需求,从而使 MSI 微星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 MSI微星科技更致力于高新技术的研发,并对自己的技术实力充满信心,连续推出了几代智能机器人,更多通过对技术领域的深入探索体现MSI微星科技在技术方面的实力。
“微星” 产品线的延伸,标志着 MSI 微星科技 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也意味着其在保持传统品牌产品竞争的强大优势前提下,逐渐延伸出一条自主品牌多元化发展的 IT 新干线。目前 MSI 微星已经是一家产品跨越多行业,行销遍步全球的国际化大型企业。
微星科技近年来采多角化经营策略,积极投入消费性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凭藉着深耕资讯市场多年的丰富经验,以及高产能、高技术、高品质等研发利基,以独步全球的领先技术,在市场上推出多款先进数位产品,提供消费者全方位的产品选择。对于笔记型电脑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总是不遗余力,除了提供顶尖效能与绝佳稳定性外,更讲求创新与品味,系列机种皆为精工精炼、功能全面的时尚精品。2005年更获得台湾精品奖殊荣,是NB类产品奖项中的最大赢家。此外,在MP3产品上更是屡创佳绩,多次荣获德国IF设计大奖肯定及日本Good Design大奖的殊荣。
公司官方网站
公司主旨
跟随微星脚步,体验科技带给您的乐趣!
微星创新,服务用心。
一、初识Windows功能增强“插件”MSI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软件只有一个扩展名为MSI的文件,双击这个文件运行,就会出现和Windows应用软件***非常相似的***过程,MSI文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许多软件开始用MSI格式来发行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1.MSI文件的由来
说到MSI文件,不得不先说说Windows I taller,它不只是***程序,而是可扩展的软件管理系统。Windows I taller的用途包括:管理软件的***、管理软件组件的添加和删除、监视文件的复原以及使用回滚技术维护基本的灾难恢复。另外,Windows I taller还支持从多个源位置***和运行软件,而且可以由想要***自定义程序的开发人员自定义。要想使用这些功能,就必须通过MSI文件。MSI 文件是Windows I taller的数据包,它实际上是一个数据库,包含***一种产品所需要的信息和在很多***情形下***(和卸载)程序所需的指令和数据。MSI文件将程序的组成文件与功能关联起来。此外,它还包含有关***过程本身的信息:如***序列、目标文件夹路径、系统依赖项、***选项和控制***过程的属性。
2.MSI的优势
Windows I taller技术就是合并在一起发挥作用的两个部分:客户端***程序服务(Msiexec.exe) 和Microsoft软件***(MSI)软件包文件。
Msiexec.exe 程序是 Windows I taller 的一个组件。 当 Msiexec.exe 被***程序调用时,它将用 Msi.dll 读取软件包文件 (.msi)、应用转换文件 (.mst) 并合并由***程序提供的命令行选项。 Windows I taller 执行所有与***有关的任务:包括将文件复制到硬盘、修改注册表、创建桌面快捷方式、必要时显示提示对话框以便用户输入***首选项。
当双击MSI文件的时候,与之关联的Windows I taller 的一个文件Msiexec.exe 被调用,它将用Msi.dll读取软件包文件(.msi)、应用转换文件(.mst)进行进一步处理,然后 Windows I taller 执行所有与***有关的任务:包括将文件复制到硬盘、修改注册表、创建桌面快捷方式,必要时显示提示对话框以便用户输入***需要的信息,就这样,一个程序***到了你的电脑上。
采用MSI***的优势在于你可以随时彻底删除它们,更改***选项,即使***中途出现意想不到的错误,一样可以安全地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正是凭着此强大功能,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始使用MSI作为发行的方式了。如果你对MSI文件感兴趣,可以用WinRAR等压缩软件打开,看一下里面的内容,满足一下好奇心。
3、MSI格式文件***支持程序:WinMe和WinXP对MSI支持得很好,但其他版本的Windows就需要***一个插件才能使用MSI格式的文件。
点这里下载I tMsiW插件
二、定制自己的MSI文件
前面我们介绍了很多MSI文件的内容,其实MSI并不神秘、复杂,我们自己都能制作,并且制作MSI文件的工具已经在Windows的***盘上了。
首先,找到Windows2000的***光盘,双击下边的这个位置的文件:valueaddrdparty\\Mgmt\\Wi tleadmle.msi,
很快软件就自动***到了电脑中。在开始菜单的所有程序里边就多了“VERITAS software”组,点击运行里边的“VERITAS discover”就可以开始制作MSI文件了。
制作MSI文件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我们***一个软件以前,先给电脑的磁盘拍个“快照”。然后将要***的软件***到电脑中,并对注册表等内容做修改,等到确认这个软件能正确运行后,再给电脑的磁盘拍个“快照”。Discover软件会自动找出两次“快照”的不同,并且生成一个MSI文件。最后,如果你愿意,可以使用VERITAS software组中的另一个工具:Veritas Software Co ole对这个MSI文件进行进一步的包装、调整,这样一个MSI文件包就生成了。
下面,我们具体通过一个例子来介绍一下如何使用Discover生成一个MSI文件,假定我们的软件my的***过程是:将my.exe文件***到 C:\\programmeme files\\myprog下,将run.dll放到windows\\system里,在注册表的HKEY_LOCAL_MACHINE的software 项中建立一个myprom项,并且在其中添加一个值为OK的value项目。
第一步:运行Discover,弹出程序界面,可以直接点“Next”按钮继续。
第二步:在图3的对话框中,首先在第一文本框为你的程序起个名字,比如这里用的“My programmeme”;第二个对话框是输出MSI文件的存放位置和文件名,这里选择保存为E:\\my_setup.msi;第三个框为压缩包的语言,可以使用其默认值。填好后点“Next”按钮。
第三步:为Discover存放快照文件选择一个临时的空间,可以选一个磁盘空间比较大的磁盘。
第四步:在接下来如图4的对话框中要选择Discover需要扫描并拍“快照”的磁盘,你的程序要装到哪个盘就选择哪个盘,并且点一下“Add” 按钮加到要扫描文件的列表中,你可以选择几个或者所有的磁盘,不过这样会在扫描的过程中浪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应该尽量少选择磁盘。这里只选择C盘,因为我们的软件是装到C盘的。然后点“Next”。
第五步:在如图5所示的对话框中为上一步选择的每个磁盘选择需要扫描的文件夹或文件,因为我们上一步只选择了C盘,所以为C盘选择就可以了。另外,Discover自动加入了一些特殊的文件和目录,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将它们移出要扫描的文件列表,不过最好保留它们。这里我们把“C:\\ programmeme files”和Windows文件夹添进去,先在左边的文件框中点中文件或文件夹,然后点Add按钮就可以了。对于注册表的扫描,Discover为了加快扫描速度,只扫描部分注册表,可以扫描到大部分程序对注册表的修改,如果不放心的话,也可以将下边的“Enhanced Registry Scan”点中,这样速度可能会慢很多,临时文件也大大增加,不过能对注册表所有的改动加以记录。由于我们的软件对注册表只是小改动,所以没必要选择扫描所有注册表。然后点“Next”继续。
第六步:接下来Discover将对系统进行扫描生成“快照”,要耐心的等待,可能要几分钟的时间才行。
第七步:在扫描完成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大概意思就是告诉你扫描已经完成,问你是否要选择一个程序来运行,从而自动***你的软件,我们正要制作***程序,没有程序可运行,所以要点“取消”按钮。
第八步:接下来,我们就要手动***自己的软件了,先将my.exe文件拷贝到C:\\programmeme files\\myprog下,再把run.dll拷贝到windows\\system里,然后用注册表编辑器在注册表的 HKEY_LOCAL_MACHINE的software项中建立一个myprom项,并在其中添加一个值为OK的value键。注意,除了这些改动,应尽量避免其他无关的改动。然后我们试着运行一下刚刚***的my.exe文件,测试一下是否正确***。
第九步:确认***没有问题了,要再次运行Discover程序,这次运行Discover时,出现的是如图6所示的一个界面,有两个选项,第一项是生成***后的快照,用于与前一次的快照比较生成MSI文件,第二个选项是放弃上一次的扫描,当然要选第一项了,然后点“Next”。这时 Discover又开始重新对电脑进行扫描,生成“快照”,并自动生成了***文件。
第十步:如果你愿意,可以启动与Discover程序在一起的VERITAS Software co ole对MSI文件的信息进一步更改,过程比较简单,只要先打开一个MSI文件,然后就可以进行改动了,这里就不介绍了。
就这样,我们就生成了一个自己的MSI文件了。
集成电路的MSI
集成电路IC
其中:小规模集成SSI;
中规模集成MSI;
大规模集成LSI;
超大规模集成VLSI;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女士。丆要未經許可、吹噓峩昰尓旳男朋友. !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94 小时
阅读权限
白银海员, 积分 1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1824 点
6978 HB
注册时间
2008-11-6
最后登录
2010-3-27
发表于 2008-12-9 17:35:45
matrox 企业简介
Matrox Graphics Inc.(迈创图形技术)拥有二十余年制造图形芯片及图形卡的经验,亦是唯一的生产商,为客户提供具最崭新技术的2D、3D影像,数码视像技术,鲜明的影像及仿真真实世界的多种功能。Matrox 作为一个同业优质的先驱者,其产品包括Mille ium,Marvel,Productiva 及Mystique生产线等,早已荣获近700个国际奖项。Matrox总公司设于加拿大,分公司遍布英、美、法、德、意及香港等地。
Matrox Electronic Systems 成立于 1976 年,在设计制造屡获嘉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满足高科技, 行业产品的需求上已有超过 30 年经验。Matrox 是一家私营公司,在全球有超过800名员工,公司总部在蒙特利尔,在美国队、英国、爱尔兰、德国、意大利和中国都有分支机构。Matrox共分为三个部门:Matrox Graphics、Matrox Imaging和 Matrox Video,每个部门都为全球各行业不同领域提供高质量的OEM和最终用户解决方案。
Matrox Graphics Division 提供以革新性、可靠性著称的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并致力于提高产品性能。我们是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方面的多屏显示图形解决方案的先驱,我们提供的产品包括专为提高专业人士工作效率而设计的DualHead2Go和TripleHead2Go。按不同市场定位,我们提供先进的图形精简运算的遥控解决方案,用于 金融和保险、媒体创作和剪辑 及用于交钥匙解决方案经销商的 专业应用 解决方案。我们的产品用于CAD 和GIS、数据标牌/公共信息显示、医疗影像、保安和制程控制等多个领域。
我们的研发、生产、销售和市场推广部门共同协作,让 Matrox Graphics 成为您最值得依赖的品牌,为您提供高画质、实用、具多屏显示功能和稳定性的产品。我们不断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令您永远拥有最先进的设备。我们是业内唯一一家公司全面控制产品从芯片、板卡到驱动程序每个环节的公司,为您提供量身定做的一站式解决解决方案,并向全球提供技术支持。我们也因此而可以完全确保最终的产品符合我们的质量要求。
英文资料
Founded in 1976 in Montreal, Canada, Matrox Electronic Systems began as an early pioneer of microproce or technology. When Matrox burst on the scene, it was an exciting time in the emerging PC industry: Intel had unveiled the 5 MHz 8085 microproce or, A le Computer, Inc. had just been formed, and the trade name Microsoft was about to be registered.
It was also in 1976 that privately held Matrox Electronic Systems launched its first product: the Matrox Video RAM, a custom-designed microproce or-based video interface for microcomputers—the first of its kind. Other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quickly followed, and as early as 1979, Matrox Electronic Systems began to su ly system integrators on Wall Street with a line of financial information di lay products. Designed for industrial and personal computers, the Quad Video (QV) Series powered four monitors, an impre ive accomplishment for the time. Although a costly and low-volume product, the QV was the first single board to provide multi-di lay su ort; and as such, established Matrox as the first graphics company to provide di lay solutio to the financial and busine markets.
From its very begi ing, Matrox led the way in developing many new a licatio and i ovatio in di lay controller technology. These i ovatio gave rise to three distinct product lines—graphics, video, and imaging.
Throughout the 1980s, the company&am #39 original graphics division, which later evolved into Matrox Graphics, continued to accelerate CAD and busine deskto with reliable, high-end 2D graphics boards and 3D add-on modules. In 1982, Matrox introduced the RGB-GRAPH, a highly succe ful combination color graphics plus video frame gra er card. Demand for accelerated products and the myriad of a licatio for the seminal RGB-GRAPH fuelled the creation of the Matrox Video and Imaging divisio .
In 1983, Matrox introduced the GXB 1000, the first board-level graphics card with a true hardware accelerator. This product paved the way for future generatio of 2D and 3D dedicated graphics accelerators.
The &am #39;80s set the stage for faster, more powerful personal computers, more visually a ealing operating systems and new a licatio for busine and home computing. As such, demand for faster graphics accelerators was on the rise. With the top performance PG series for the PC platform, Matrox became a leader in high-end 2D and 3D graphics accelerators for ecialized high-end industrial, CAD and workstation a licatio . At the same time, the nascent video and imaging product lines emerged as distinct entities.
In 1986, Matrox won a 0 million contract with the U.S. Army to su l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Delivery Systems (EIDS). A precursor to today&am #39 CD-ROM-based multimedia PCs, the EIDS combined video, digital audio and digital data storage on the same videodisk for the first time.
Also in 1986, Matrox introduced the world&am #39 first PC-based image proce ing accelerator, the MVP-AT. This i ovative product established Matrox as a serious player in the hardware imaging busine . This was followed by the highly succe ful Matrox Image Series in 1989, which raised performance standards with its new hardware pipeline architecture and MIL software library. The Image Series found a licatio in areas as diverse as medical imaging systems and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Today, the current Matrox Genesis Series is a key component in advanced semiconductor wafer-proce ing equipment. Through its Image and Genesis Series, Matrox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ancing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 1992, Matrox introduced the Matrox Studio, the first hybrid linear/non-linear video-editing system. This PC-based system enabled video producers to edit material using either profe ional videotape machines or digitized video on a computer hard drive. Following this product, the Matrox DigiSuite series was launched in 1996. The DigiSuite series was the first affordable all-digital system for real-time, non-linear editing. The award-wi ing DigiSuite broke new ground in offering a full set of profe ional-quality editing and effects capabilities. DigiSuite continues to outsell all competing products in its cla . Last year, Matrox Video introduced the revolutionary RT2000 with Flex 3D technology. Flex 3D is a highly scalable technology that harne es the power of the Matrox G400 3D graphics chip to produce a kaleidoscope of profe ional-quality video effects.
The timing was ideal when, in 1993, Matrox Electronic Systems catapulted the industry forward with the launch of a 64-bit graphics engine. At a time when all other graphics board vendors were bringing 32-bit chi to market, Matrox gained a two-year lead on the competition with performance and image quality that was dramatically ahead of its time. This new 64-bit chip powered the first two generatio of the Matrox Mille ium product line. With these avant-garde graphics boards, PCs could now attain higher eeds at higher resolutio and with greater image clarity than ever before.
One year later in April 1994, Matrox Graphics Inc. became an independent company, undertaking all research and design, production, sales, and marketing activities in-house. Matrox Graphics has since continued to impel the evolution of graphics technology for the corporate desktop.
Its leading-edge graphics boards power the PCs of millio of demanding desktop users around the globe, accelerating o creen 2D, 3D and digital video di lays with cri text, photo-realistic color and fluid movement.
With more than 40 million graphics accelerators shi ed in seven years, sales have grown from US million in 1993 to over a half-billion dollars in 2000. Internationally, Matrox Graphics enjoys tremendous succe . Its off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Ireland, France, Italy, Germany and Hong Kong boast a strong history, with brand loyalty that kee customers coming back.
In additi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e has acknowledged our efforts with more than 1,000 awards and recognitio , including a host of co umer am #39; choice awards, making Matrox the most highly awarded graphics company in the industry.
Today, Matrox Electronic Systems co ists of: Matrox Imaging, an 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 imaging divisio Matrox Video Products Group, a profe ional, high-end video divisio and the New Busine Media Division, a high-performance networking solutio divis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einvesting a large percentage of our profits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am am D) has allowed us to i ovate and co istently offer breakthrough technologies that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 enhance entertainment.
To this end, we have established R&am am D facilities in Montreal, Quebec; Toronto, Ontario; and Boca Raton, Florida. To sustain an aggre ive product development cycle, we have built one of the largest engineering teams in the industry, with more than 500 profe ionals working simultaneously in these strategic locatio .
At our Montreal headquarters, all Matrox divisio benefit from a flexible, state-of-the-art, on-site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house manufacturing gives our Imaging and Video Products grou an advantage in producing the complex medium-volume niche products that characterize these divisio . Matrox Graphics also uses this facility for rapid prototype manufacturing and initial production.
The importance placed on R&am am D and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the company enable Matrox to reinvent graphics cards with trailblazing technologies. All Matrox divisio have benefited from technological cro -pollination. Having an in-house, state-of-the-art production capability eeds the initial production ramp of new products and a ures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complex video and imaging products. Acce to such in-house expertise and to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made by each of its divisio gives Matrox a proven edge over other graphics chip vendors.
Matrox has developed long-standing partnershi with the world&am #39 largest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s (OEMs). All major OEMs, including Compaq, Hewlett-Packard, Dell, IBM, Fujitsu, Fujitsu Sieme Computers and Micron, as well as the world&am #39 top system integrators, carry our products in their high-performance systems. In addition, we have developed numerous strategic relatio hi wi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vendors such as Intel, AMD and Microsoft.
By working exte ively with these partners, we e ure that their leading software takes advantage of the exceptional features and capabilities of our products and that our products are fully compatible with the latest technologies. Industry partnershi , combined with a global manufacturing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Canada, China, Ireland and Thailand, give Matrox the ability to build and deliver graphics products efficiently to clients in various regio of the globe.
Further extending our reach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digital storefront, Matrox launched its online store in December 1998, allowing customers to purchase their favorite Matrox products from the convenience of their homes.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女士。丆要未經許可、吹噓峩昰尓旳男朋友. !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94 小时
阅读权限
白银海员, 积分 1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1824 点
6978 HB
注册时间
2008-11-6
最后登录
2010-3-27
发表于 2008-12-9 17:37:10
“专注品质,专注卓越”,作为知名的显示卡品牌,铭瑄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最佳的显示解决方案,多年来,铭瑄显卡以品质为导向,卓越为目标,不断地摸索、创新,通过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为高阶计算机用户提供更强、更完美的个人工作及娱乐体验。品质是品牌存在与发展的本质元素,无论是芯片的选择还是PCB及每一个元器件的挑选, 铭瑄均采用最严格的标准,生产出来的高质产品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确保一流品质,紧跟科技潮流,把握市场方向。
2002年,铭瑄显卡正式携手国内著名通路厂商商科,透过商科强大的渠道实力共同拓展国内DIY市场。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凭借出众的产品性能及商科优质的服务,铭瑄产品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和业内媒介的一致好评,荣膺奖项无数。如今,铭瑄显卡已经覆盖了整个中国大陆市场,成为市场上著名的显卡品牌之一。
作为NVIDIA和ATI在中国地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铭瑄显卡始终保持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共同拓展中国市场。铭瑄始终把握着市场潮流及应用需求,以独特的设计理念凸显产品个性,倡导并开创了多元化、个性化应用的空间,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追求。“专注品质,专注卓越”是铭瑄科技不懈追求完美品牌的最好诠释!
女士。丆要未經許可、吹噓峩昰尓旳男朋友. !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94 小时
阅读权限
白银海员, 积分 1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1824 点
6978 HB
注册时间
2008-11-6
最后登录
2010-3-27
发表于 2008-12-9 17:41:16
NVIDIA概述 NVIDIA Headquarters, Santa Clara, CA NVIDIA 公司
NVIDIA公司中文名称:英伟达
NVIDIA公司总部地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与Intel相邻)
NVIDIA公司的创始人和CEO——黄仁勋先生
NVIDIA公司中文网址:
NVIDIA公司(Nasdaq代码:nvda)是全球可编程图形处理技术领袖。专注于打造能够增强个人和专业计算平台的人机交互体验的产品。公司的图形和通信处理器拥有广泛的市场,已被多种多样的计算平台采用,包括个人数字媒体PC、商用PC、专业工作站、数字内容创建系统、笔记本电脑、军用导航系统和视频游戏控制台等。NVIDIA全球雇员数量超过4000人。 全球各地众多OEM厂商、显卡制造商、系统制造商、消费类电子产品公司都选择NVIDIA的处理器作为其娱乐和商用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在PC应用领域(例如制造、科研、电子商务、娱乐和教育等),NVIDIA公司获奖不断的图形处理器可以提供出色的性能和鲜锐的视觉效果。其媒体和通信处理器能够执行宽带连接和通信应用中要求十分苛刻的多媒体处理任务,并在音频应用能力方面取得突破。 NVIDIA产品和技术的基础是NVIDIA ForceWare,这是一种综合性软件套件,能够实现业内领先的图形、音频、视频、通信、存储和安全功能。NVIDIA ForceWare可以提高采用NVIDIA GeForce图形芯片和NVIDIA nForce平台解决方案的各类台式和移动PC的工作效率、稳定性和功能。
NVIDIA公司专门打造面向计算机、消费电子和移动终端,能够改变整个行业的创新产品。专门打造面向计算平台、消费类电子产品和移动装置的助推行业发展的创新产品。这些产品家族正在改变视觉丰富和运算密集型应用例如视频游戏、电影产业、广播、工业设计、财政模型、空间探索以及医疗成像。
此外,NVIDIA致力于研发和提供引领行业潮流的先进技术,包括NVIDIA SLI技术——能够灵活地大幅提升系统性能的革命性技术,和NVIDIA PureVideo高清视频技术。
2701 San Tomas Expre way Santa Clara, CA 95050 408.486.2000 |
NVIDIA品牌
NVIDIA TNT
开创NVIDIA时代的产品
NVIDIA收购著名图形芯片厂商3dfx之前,NVIADIA奠定自己王者之路的品牌,到了TNT2时代,128位核心、支持AGP4X、支持32M显存,这些特性都为GeForce系列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NVIDIA GeForce
为图形和视频所设计的GPU
配有NVIDIA GeForce 系列GPU的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带给用户无法比拟的性能,明快的照片,高清晰的视频回放,和超真实效果的游戏。GeForce 系列的笔记本GPU还包括先进的耗电管理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不过分耗费电池的前提下保证高性能。
NVIDIA GoForce
为移动***所设计的超低能耗手持GPU
真实的流动数字电视、控制台类的3D游戏、高保真环绕声效、流畅的DVD质量视频回放、和明快生动的照片。所有这些都有更长的电池寿命作保证。
NVIDIA Quadro
完整的专业解决方案带来性能突破和高质量
所有领先的专业图形应用均通过鉴定。 专业显示部件领域的王者。 NVIDIA Quadro Plex 是业内第一个专属视觉运算系统(VCS)。
NVIDIA nForce
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心逻辑解决方案
nForce 媒体通信处理器(MCP)带来高带宽系统性能、先进的网络、存储和数字媒体连接。 可以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工作站和服务器上使用。
NVIDIA 解决方案的应用正在改变很多行业和很多组织,比如麻州总医院、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Sportvision公司 和皇家歌剧院。
NVIDIA产品
台式机产品
NVIDIA是全球第一家能够提供适用于工作和娱乐应用并且同时支持众多操作系统的***影院级着色三维图形解决方案的半导体公司。其GeForce系列图形芯片(GPU)能够为娱乐和游戏应用提供最出色的三维、二维和高清晰度电视性能,并可满足企业用户所要求的高速性能、鲜锐视觉效果以及水晶般清晰度。GeForce已成为全球领先PC厂商及显卡生产商的首选品牌。
平台
数字媒体革命已经到来。当今的用户希望获得能够处理、存储和分配大量数字化内容的PC解决方案。NVIDIA公司的nForce媒体和通信处理器(MCP)可以实现无以伦比的系统性能、高速联网、扩充数字媒体连接和高保真音效。基于NVIDIA nForce MCP的主板和PC解决方案能够满足32位和64位计算环境对可扩充性、功能和性能的需要,是专业和家庭用户以及游戏发烧友的理想之选。
工作站
NVIDIA公司的Quadro产品线面向专业三维和二维图形市场。NVIDIA凭借领先的技术将基于Quadro的工作站解决方案与NVIDIA统一驱动架构(UDA)和nViewTM软件完美地集成在一起,为设计、创意和科研专业人员提供了稳定的开发和应用环境。 NVIDIA还将系列移动工作站图形芯片——NVIDIA Quadro Go纳入其工作站解决方案中,从而在移动工作站上实现了专业工作站级的特性和性能,并为移动专业人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移动产品
NVIDIA可提供一整套移动解决方案,满足最终用户的多种要求,包括在保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运行工程设计应用,为多功能娱乐设备提供图形处理能力等等。伴随GeForce™ Go移动图形处理器家族(包括性能超群的GeForce FX Go系列)的推出,NVIDIA 成为业界首家提供适用于移动市场的高性能三维图形处理器的企业。对工程师和动画师而言,全球第一款移动工作站图形芯片 Quadro Go GL能够让他们在移动平台上实现实时交互。立足于大获成功的媒体和通信处理技术,NVIDIA nForce3 GO MCP集成了能够扩充笔记本功能和实现极致数字媒体PC体验的软硬件技术。
手持终端
NVIDIA GoForce媒体处理器产品线能够让手持终端OEM打造极富诱惑力的产品。NVIDIA GoForce节能型图形芯片能够在极低的功耗下高效处理图形和视频内容,为手持终端设计者提供了一种激动人心的产品,能够让他们为配装数码相机的手机和其他手持终端开发高分辨率图片采集、视频采集、视频播放、游戏和彩信应用。NVIDIA的GoForce产品家族能够在软件上兼容MediaQ公司早期推出的媒体处理器,因此,拥有基于MediaQ的产品设计的OEM能够快速升级产品,支持新的应用。借助基于硬件的多媒体处理技术,NVIDIA GoForce能够实现业内领先的性能和超炫视觉效果。
消费类电子产品
微软XboxTM视频游戏控制台借助NVIDIA Xbox图形处理器(XGPU)以及Xbox媒体和通信处理器(MCPX)实现出色的图形效果和令人难以置信的音频效果,以及最富动感的游戏体验。除此以外,NVIDIA的XGPU和MCPX还能实现超凡脱俗的三维图形、DVD和高清晰度电视、三维环境音效以及宽带连接功能。
NVIDIA发展
January, 1993
NVIDIA 由 Jen-Hsun Huang, Chris Malachowsky, 和 Curtis Priem 三人共同创办.
April, 1994
NVIDIA三位创办人制定了令电脑革命化的计划.
June, 1994
NVIDIA 和全球著名半导体厂商 SGS- Thom on 建立策略伙伴关系.
May, 1995
NVIDIA 发布 NV1, 第一个主流多功能芯片 ? 操纵杆, 游戏端口, 声效,显示, 2D, 3D.
July, 1995
NVIDIA 与SEGA 建立伙伴关系.
March, 1996
NVIDIA 和游戏开发者联盟制订Direct 3D的主要规则.
June, 1996
NVIDIA 将主要力量投入开发台式电脑专用的领先显示芯片.
April, 1997
NVIDIA 发布第一个高性能, 128-bit, Direct3D的显示芯片: RIVA 128?.
August, 1997
NVIDIA 与全球电脑领先OEM厂商建立合作, 包括: Dell, Gateway, Micron 和其它.
November, 1997
NVIDIA的 RIVA 128 获得 的编辑选择奖.
December, 1997
NVIDIA 被FSA评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私营半导体公司.
January, 1998
NVIDIA 的RIVA 128出货量达到一百万片.
February, 1998
NVIDIA 发布 RIVA 128ZX?
March, 1998
NVIDIA 和台积电(TSMC)建立策略联盟伙伴关系.
March, 1998
NVIDIA 发布行业第一个多纹理3D显示芯片: RIVA TNT.
May, 1998
NVIDIA 和 Microsoft? 联手在电脑游戏开发者会议推广他们共同开发的DirectX? 6.0 .
September, 1998
NVIDIA 被PC Magazine 评为最有影响力的 3D 显示芯片公司.
September, 1998
NVIDIA 被选进 OpenGL 结构审核委员会.
November, 1998
NVIDIA&am #39 am #39 的RIVA TNT 获得PC Magazine的编辑选择奖.
December, 1998
NVIDIA 再次被FSA评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私营半导体公司.
February, 1999
NVIDIA赢取主要电脑OEM厂商所有Intel? Pentium? III 的春季订单.
February, 1999
NVIDIA获得电脑游戏者第五届年度游戏者大奖特别成就奖.
November, 1998
NVIDIA 发布 NVIDIA Vanta? 显示芯片, 借此进入商用台式电脑市场.
May, 1999
NVIDIA 发布拥有行业第一个 32-bit 的画面结构的: RIVA TNT2,.
May, 1999
NVIDIA 的显示芯片出货量达到一千万个.
June, 1999
NVIDIA&am #39 am #39 的执行长 Jen-Hsun Huang被安永会计事物所评为年度高科技企业家.
July, 1999
NVIDIA 和 SGI 建立策略联盟.
August, 1999
NVIDIA 发布 GeForce 256?, 这是行业第一个显示图形处理单元 (GPU).
August, 1999
NVIDIA 和 ALI 推出整合图形芯片技术.
November, 1999
NVIDIA 发布全球最快的工作站GPU: Quadro?.
January, 2000
NVIDIA 获得Microproce or Report 分析家选择奖: 最好的3D加速器.
February, 2000
NVIDIA 和 S3 签署协议, 同意广泛的共享专利.
March, 2000
NVIDIA 被Microsoft 选为X-Box游戏机的指定图形处理单元.
April, 2000
NVIDIA 发布全球第一个可每一条渲染线着色的图形处理单元: GeForce2 GTS?.
June, 2000
NVIDIA 发布主流图形处理单元 GeForce2 MX?.
June, 2000
NVIDIA 获得商业周刊评为全球第一半导体公司.
July, 2000
NVIDIA 发布全球最快的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 Quadro2 Pro?.
July, 2000
NVIDIA 发布高端专业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 Quadro2 MXR?.
August, 2000
NVIDIA 发布第一个十亿像素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2 Ultra.
August, 2000
NVIDIA 发布 Detonator 3, 改良了统一软件结构.
September, 2000
NVIDIA 被公认为硅谷发展最快的技术公司之一.
September, 2000
NVIDIA 为微软的 Xbox 供应第二个主要处理器: 媒体传送处理器(MCP).
November, 2000
NVIDIA 发布行业中第一个移动图形处理单元 GeForce2 Go .
November, 2000
NVIDIA 将突破性的 3D 技术特许给微软.
November, 2000
NVIDIA 获得Comdex “最有声望的产品”的奖项.
November, 2000
NVIDIA 获得CADENCE Magazine的编辑选择奖..
November, 2000
NVIDIA被 PC Magazine公认为行业的技术领头羊.
November, 2000
NVIDIA 收购 3dfx 的核心图形资产.
January, 2001
NVIDIA 和 A le Computers 建立联盟伙伴关系.
January, 2001
NVIDIA 发布 DirectX 8 技术, 从而促进了微软的 Xbox 和电脑的发展.
February, 2001
NVIDIA 发布行业中有史以来第一个可编程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3.
Febraury, 2001
NVIDIA 为 XBox 大量供应图形处理单元(GPU)媒体传送处理器MCP.
February, 2001
NVIDIA GeForce3 获得全球领先电脑和板卡OEM厂商的选用.
March, 2001
NVIDIA 扩充 GeForce2 MX 家族图形处理单元, 发布 GeForce2 MX 200 和 400 GPUs .
April, 2001
NVIDIA GeForce2 Go 使用在 Dell 的 I iron 8000机型.
May, 2001
NVIDIA 宣布成为全球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最大的供应商.
May, 2001
NVIDIA 发布Quadro DCC, 这是全球领先的专业图形方案,被游戏开发商制定为开发新游戏的必选方案.
May, 2001
NVIDIA的 Quadro2 EX 被Intel和Compaq选用在专业高端工作站.
May, 2001
NVIDIA 入选 Nasdaq-100 指数股.
June, 2001
NVIDIA 全球第一个在台式电脑推出杜比数码实时解码器.
June, 2001
NVIDIA 在台湾COMPUTEX 交易会发布nForce? 平台, 进军芯片组市场.
June, 2001
NVIDIA&am #39 am #39 的 nForce 平台被 Fujitsu-Sieme 使用.
June, 2001
NVIDIA 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半导体行业的第一名.
July, 2001
NVIDIA的 GeForce3? 被E3 Game Critics评为最好的电脑硬件.
August, 2001
NVIDIA 推出全球第一移动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 Quadro2 Go.
August, 2001
NVIDIA 推出 Personal Cinema.
August, 2001
NVIDIA 公布惠普的专业工作站将采用 Quadro2 Pro 图形方案.
August, 2001
NVIDIA 发布新的能延长电池寿命的移动技术 PowerMizer?.
September, 2001
NVIDIA 发布3D图形处理单元的Detonator? XP 统一软件.
September, 2001
NVIDIA 发布GeForce Titanium 系列产品, 再次扩大图形处理单元的领先地位.
October, 2001
NVIDIA的 Quadro2 Pro 被IBM的工作站指定为固定价构.
October, 2001
NVIDIA的 Detonator XP 被Windows XP认证.
October, 2001
NVIDIA 的图形处理器(GPU)入选 前十名名单.
November, 2001
NVIDIA nForce 平台价构被 MicronPC使用.
November, 2001
NVIDIA的 GeForce3 图形处理单元(GPU)被电脑显示世界杂志评为2001年最创新的产品.
November, 2001
NVIDIA的 Quadro2 Go 被评为最好的硬件.
November, 2001
NVIDIA 入选 S&am am P 500指数.
December, 2001
NVIDIA GeForce3? 的3D图形技术获得游戏开发杂志的最创新奖.
December, 2001
NVIDIA被FSA评为最受尊敬的和财务管理最好的半导体公司.
December, 2001
NVIDIA 成为全球最快达到10亿美元营业额的半导体公司.
December, 2001
NVIDIA 的GeForce3? 获得的编辑选择奖.
February, 2002
NVIDIA 推出行业中速度最快、功能最强、产品线最丰富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4.
February, 2002
NVIDIA图形处理单元(GPU)出货量达到 1亿颗.
February, 2002
NVIDIA 推出覆盖高中低端的Quadro4 系列工作站产品.
February, 2002
NVIDIA 为XBOX设计的游戏芯片被 评为 “2001年年度最好的游戏芯片”
February, 2002
NVIDIA 推出 NVDVD 播放/解码软件.
March, 2002
GeForce4被联想公司采纳为 “家庭数码港” 产品的标准配置.
March, 2002
GeForce3 图形处理单元(GPU)被电脑游戏杂志评为 “2001年年度最好的硬件”
March, 2002
NVIDIA与索尼在线娱乐公司携手推动在线游戏市场
April, 2002
GeForce4 420 Go被联想公司昭阳V80笔记本电脑用作标准配置.
2002年5月14日,
NVIDIA GeForce4 系列图形处理单元(GPU)被评为业界最好的产品,
June, 2002
NVIDIA 推出 Cg: C for Graphics.
July, 2002
NVIDIA 发布数字媒体平台 : nForce2.
September, 2002
NVIDIA 发布业界第一个支持AGP8X规格的GPU: NV18, NV28
October, 2002
NVIDIA 发布速度最快、功能最强的移动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4 460 Go
November, 2002
NVIDIA 发布业界有史以来速度最快、功能最强的图形处理单元(GPU) GeForce FX. 同时,它拥有多项业界第一的领先技术, 包括: 第一个使用0.13微米制造工艺, 拥有1GHz速度DDRII显存, 完美支持Direct X9. 等等.
February, 2003
GeForce FX被评为2002年最好的图形处理单元.
March, 2003
NVIDIA推出覆盖高中低端的支持Direct X9的图形处理单元: NV31和NV34.
March, 2003
GeForce FX被全球著名电脑厂商和装机商评为2002年最好的硬件.
March, 2003
NVIDIA和IBM建立策略联盟伙伴关系.
March, 2003
NVIDIA nForce2芯片被全球著名IT网站tomshardware评为最好的AMD平台芯片.
April, 2003
NVIDIA和著名游戏开发商EA建立策略联盟伙伴关系.
2004年1月
NVIDIA被《财富》杂志评为“ 最适合工作的100家公司”之一。
2004年4月
NVIDIA推出面向手机的新款超低功耗媒体处理器。
2004年4月
NVIDIA发布GeForce 6系列产品——公司历史上最大幅度的性能飞跃。
2004年4月
NVIDIA发布Gelato——业界首款硬件加速的电影渲染器。
2004年5月
NVIDIA与领先笔记本电脑制造商联合发布MXM。
2004年6月
NVIDIA被《WIRED》和《Busine 2.0》杂志评选为美国最快成长科技公司之一。
2004年6月
NVIDIA发布SLI——基于PCI Expre 总线技术的革命性图形处理解决方案。
2004年7月
NVIDIA的GeForce 6800 Ultra和GeForce 6800 GT被誉为驱动《毁灭战士三》的最佳芯片。
2004年9月
NVIDIA发布全球首款3D无线媒体处理器——GoForce 3D 4500。
2004年11月
无生产线半导体协会(Fable Semiconductor A ociation)向黄仁勋授予2004年度“张忠谋模范领袖奖”。
2006年11月
NVIDIA发布顶级DX10游戏显卡8800GTX
2007年11月
NVIDIA发布最具性价比显卡8800GT,其采用新的核心G92。其性能超越8800GTS(G80核心版),比8800GTX只落后2%的性能。
2007年12月
被商业周刊评为2007年美国高增长IT企业10强(第6名)
年销售额增长:30%
年利润增长:84%
股票回报:28.4%
2007年12月26日
启用官方中文名“英伟达”
2008年2月24日
NVIDIA 基于65纳米的9系列显卡将来正式发布
2008年6月18日
NVIDIA的新一代使用GT200的显卡GTX260/GTX280发布
NVIDIA展望
NVIDIA定于2008年2月14日发布新一代中端显卡卡产品,核心代号D9P或G94的GeForce 9600系列显卡,取代原有的 GeForce 8600系列。GeForce 9600将会是NVIDIA首款支持256Bit显存接口的中端显卡产品,预估效能将比对手Radeon HD 3850高出20%-40%。采用65纳米制程由TSM代工,核心架构基本上是G92的一半,拥有64个Stream Proce or,支持Pure Video Gen 2影像处理引擎,但显存接口将会保持256Bit,标准显存容量为512MB,这是NVIDIA首款中端产品支持256Bit接口,首款型号为GeForce 9600GT 。
NVIDIA推出GeForce 9600GT其中一个卖点,是要营救SLI技术需求过份低迷,令SLI技术带动SLI芯片组的销情,预期GeForce 9600GT SLI技术将会比现有GeForce 8800GTS 512要强上30-40%。
《财富》2008年度高盈利科技企业排行榜(NVIDIA位于第17位)
排名 公司 财富500强排名 2007年净利润 增幅
1 微软 44 141亿美元 12%
2 IBM 15 104亿美元 10%
3 思科 71 73亿美元 31%
4 惠普 14 73亿美元 17%
5 英特尔 60 70亿美元 38%
6 甲骨文 137 43亿美元 26%
7 谷歌 150 42亿美元 37%
8 苹果 103 35亿美元 76%
9 高通 297 33亿美元 34%
10 戴尔 34 29亿美元 14%
11 德州仪器 185 27亿美元 39%
12 康宁 417 22亿美元 90%
13 应用材料 270 17亿美元 13%
14 EMC 201 17亿美元 36%
15 施乐 144 17亿美元 8%
16 MEMC电子材料 913 8.26亿美元 124%
17 Nvidia 543 7.98亿美元 78%
18 Adobe 651 7.24亿美元 43%
19 电子数据系统 115 7.16亿美元 52%
20 Lam Research 759 6.86亿美元 104%
NVIDIA产品15年发展回顾
从1993年说起 PC 3D图形技术初始
● 产业巨变后回顾历史
随着06年底AMD收购ATI案尘埃落定,计算机图形硬件战争的结果已经明晰:NVIDIA成为唯一的独立图形硬件厂商幸存者,正式登基为这个领域的皇帝,这正是十四年前黄仁勋在美国和Curtis Priem、Chris Malachowsky建立这家公司伊始时的目标—研制世界最先进的图形加速芯片,成就一家伟大的技术公司。
半年多前的事件,使NVIDIA对ATI、Intel对AMD这两对分别对抗的表面平行竞争状态在它们暗流涌动的内部交错冲撞下发生了巨变:Intel面对了更强大的追赶者,而NVIDIA似乎失去了角力的对象,建立在这三个企业之间的对垒与制衡会发生如何的变化,无疑是身处其中的我们所最关注的。半年后,NVIDIA仍保持了自身的高速发展,企业状况良好,市场占有率绝对领先,产品技术换代也比最快的竞争对手快半拍。面向未来固然是IT业最有用的视角,但笔者这里想要做的是回顾历史,回首这些年NVIDIA图形硬件的变革史,这也几乎是PC 3D娱乐技术的发展史,那么我们就用几款代表型号的显卡来串起这15个年头。
以眼观世界的NVIDIA
● 1995年 创新起步的NV1
1993年,NVIDIA公司成立在美国Santa Clara,第一款产品是2年后推出的以NV1图形芯片为核心的多媒体解决方案,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张PCI总线的显卡还集成了声音功能甚至是游戏机手柄连接。可以看到NVIDIA在3D图形娱乐行业开始之初就表现出了不拘于传统的风格,并相当有野心的想成为全方位的PC平台娱乐霸主。可惜的是NV1方案并不成功,最为天真的做法是欲自立标准摒弃业内通用的3角形描绘3D建模而转用四边形,并且和OpenGL及D3D均不兼容,即使有声名显赫的Diamond选用了它出品了Diamond Edge 3D系列显示卡,但基本上没有在行业内形成什么影响。
Diamond NV1
NVIDIA在NV1后继续尝试开发过NV2这款2D+3D整合的PCI总线图形芯片,但因为资金和一些其他原因,它们都没有以成品面貌出现在市场上,也许在我们现在的观点看,多年时间无法推出成功产品的一家技术公司,怎样能够得到投资方的认可继续烧钱在硬件研发上呢?不过NVIDIA做到了,这个阶段NVIDIA无疑过的很艰难,但终究是挺了过来。
这一时期PC图形硬件市场还属战国时代,以研发芯片为主的厂商包括ATI、3dfx、3Dla 、Rendition、S3、Cirrus Logic、Trident等,其中的S3如日中天,其他厂商也都实力不弱,更有新贵3dfx已经抓住机遇成为PC 3D娱乐新的领袖。1995年,3dfx发布了公司创立以来的第一个产品Voodoo,并赢得了广泛的欢迎,Rendition在稍微早些于3dfx的时候也发布了V1000芯片,而且已经被几大显卡厂家采用,销售量最后直逼Voodoo,成为第二家受欢迎的产品。这一切对于还显稚嫩的NVIDIA来说相当严峻,它需要在新产品上做出突破。
AGP时代抓住机遇 Riva系帝国初成
● 1998年 Riva128的锋芒杀气
97年,AGP作为PC平台显卡接口出现在主板上,它专为应付对带宽需求越来越高的3D加速卡,这项技术变革对所有的图形硬件厂商都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NVIDIA终于找到了快速上升的机会,它推出了芯片代号为NV3的AGP 3D加速卡,著名的Riva128!
ASUS Riva128
Riva128是当时市场上唯一一款真正具有3D加速能力的2D+3D AGP显卡,相对于当时主流游戏应用的PCI Voodoo纯3D加速+2D显卡的组合模式,Riva128更简单、更便宜,更具规模化成产降低成本的优势。虽然3dfx的Voodoo凭借着当时先入为主的游戏厂商支持和更快的实际速度在玩家群中更有影响力,但Riva128的出现给Voodoo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并成为出货量方面的赢家,Diamond、Hercules及STB等一系老牌显卡劲旅生产了大量基于Riva128的显卡供给OEM和零售市场,NVIDIA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后劲越来越足。1997年冬季结束时,这款产品的改进版Riva128ZX问世,它提升了本地内存容量,并支持AGP 2X。
Riva128ZX相对Riva128来说,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改进,nVIDIA只是在告诉大家它有能力在6个月内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新的芯片依然由台湾的TSMC来生产。从那个时候起TSMC就一直是NVIDIA放在第一位置的芯片制造合作厂商。
● 1999年 Riva TNT2再接再厉
之后的Riva TNT曾在前期公关宣传上做足文章,NVIDIA宣称它将会Voodoo 2 SLI的终结者,但最后的结果是仅比Voodoo Ba hee快一点而已,超越Voodoo 2 SLI成为笑谈。产生如此后果的原因是Riva TNT芯片的0.35微米工艺限制和核心频率的提升,从初始设计的125MHz最终减低到90MHz出货。
DIAMOND Riva TNT2
1999年2月,nVIDIA对外终于发布了这一时期的终结者Riva TNT2,它是Riva TNT的改进版,可以工作在较高的频率同时还支持一些新的特征:32MB本地内存及AGP 4X等。nVIDIA直接将Voodoo 3作为竞争对手。Riva TNT2及后续的高频各个版本成功拿下了NVIDA第一个3D性能王冠,配合它的还有因非常成熟的雷管驱动程序,NVIDIA产品从开始就专注于OpenGL API支持,这意味着它们在当时高高在上的Quake3系列游戏中表现极佳,赢得大量玩家的拥戴。
Riva TNT2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NVIDIA学会了更好的规划产品线,覆盖更全面的市场,99年当年夏天,更多版本的TNT2显卡在市场销售了,包括Riva TNT2 ULTRA、TNT2标准版、TNT2 M64、TNT2 VANTA问世,Voodoo3及ATI的Rage 128系列已经在所有领域被彻底打垮。
向GPU迈进 Geforce革了传统图形芯片的命
● 硬件光影与变换!Geforce 256
Riva TNT2的下一代是NV10,它除了具有TNT2的高频高速特征之外,更革命性的引入具有转换和光照处理几何引擎(T&am am L),它分担CPU在3D计算中的几何运算工作,让显示芯片不在只是像素填充机和三角形生成器,硬件T&am am L间接改善游戏流畅程度,并远远领先于同期其他产品的设计思路。1999年8月,Geforce 256问世,NVIDIA舍弃了帮自己打下江山的Riva品牌,新启用的Geforce强调力量并沿用至今,并衍生出驱动品牌Forceware及芯片组品牌nForce!
Geforce 256的真实水平和发布前的预热相符,但它的核心频率也相对较低,只有120MHz,在当时强调填充率的游戏编程环境下有时相对高频版Riva TNT2的领先距离并不大,不过硬件T&am am L技术仍然表现出了它的价值,Geforce 256相对于它的频率水平可以说是相当快,尤其是配置DDR SDRAM本地内存的版本。
Creative Geforce 256 SDR
Geforce 256显卡的出色表现,NVIDIA强大的技术实力得到全面释放,这块显卡是真正的全面领先型产品,而不是靠16bit色和32bit色的区域优势或者是单纯依赖特定的3D API支持,正是Geforce 256,也宣告了其他厂商只能作为追赶者的角色,ATI甚至乱了阵脚推出Rage MAXX这样的双芯片短命怪物。
● 攀上巅峰 Geforce 2 GTS
从今天的角度看,才能发现2000年时S3、3dfx两家公司的产品已经是最后一搏,它们是S3 Savage 2000和Voodoo 5。可惜NVIDIA即迅速推出了NV15,也就是Geforce2 GTS显卡,彻底压制了所有竞争者(当时ATI在缓慢的研发R200)。
Canopus Geforce 2 GTS
Geforce2 GTS显卡的3D性能是Geforce 256的150%以上,标配DDR SDRAM类型的本地内存,以32MB容量为标配,它在技术上和Geforce 256同出一脉,类似于之前的Riva TNT2相对于Riva TNT。后续发布的Geforce 2 Ultra则继续巩固了NVIDIA在3D加速上的王者地位,更晚些时候的Geforce 2 PRO则把这款产品逐渐推入主流,对抗后期之秀Radeon LE。
2000年中期,nVIDIA公司还推出了在Geforce2 GTS的简化版本Geforce2 MX系列显卡雄踞底端。
● Shader初体验 Geforce 3
进入DirectX 8时代,微软的D3D成为了3D游戏的主流API,从这个版本开始,引入了着色器概念(Shader),Geforce 3是第一款支持DirectX 8完整特性的3D加速卡,NVIDIA此时已经彻底击败并收购了3dfx,浮现出来的新对手是老牌加拿大厂商ATI。ATI在OEM市场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在零售型产品开发上也具有雄厚实力,之后的几个年头,它一直力图和NVIDIA抗衡以平分天下,并在短暂的时间里实现过这个目标。
Hercules Geforce 3
核心代号为NV20的Geforce 3拥有全新的PixelShader和VertexShader硬件逻辑,真正支持像素和顶点的可编程,这是硬件T&am am L之后PC图形技术的又一重大飞跃,3D娱乐的视觉体验也因此向接近真实迈进了一大步,波光粼粼的水面是那个时期用于演示Shader能力的典型DEMO,相比之下DirectX 7绘制的水面效果就单调得多。NV20还加入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例如光速显存交错寻址控制器(light eed cro ar memory controller)、Z轴无损压缩(Z-compre ion)和Z轴遮挡筛选(Z-occlusion culling)等,主要用于改善内存带宽。Geforce 3在大约半年不到的时间内,主宰了高端市场,直到迟了半代的ATI Radeon 8500的出现,但Geforce 3 Ti500仍然能够和Radeon 8500战平。Geforce 4盛极一时和FX一代的迷茫
● 销量之王 Geforce 4 MX440
面对同样DirectX 8级别、支持PixelShader与VertexShader并还融入特色TRUFORM、SMARTSHADER、SMOOTHVISION及HYPER-Z II等新技术的Radeon 8500,先手的Geforce 3无法形成压制,Geforce 4 Ti迅速出现接替前者成为无可争辩的DX8显卡性能之王。但Geforce 4系列真正销量最大的却是核心架构和Geforce 2类似,仍处于DirectX 7时代水平的Geforce 4 MX440及后来的Geforce 4 MX4000。
Gainward Geforce 4 MX440
Geforce 4 MX440技术成熟、产品廉价,ATI的Radeon 7500系列对其毫无办法,甚至在DirectX 9产品问世许久后市场销量最高的仍然是隔代老产品的Geforce 4 MX440,其成功可见一斑。这款产品在技术上法善可陈,成功的原因可归结为成本控制、时机选择和价格卡位准确,毕竟DirectX 8应用存在期较短,软件还处于对Shader编程的摸索期,DX7级别游戏仍旧是主流应用,而DirectX9又呼之欲出,Geforce 4 MX440在入门级系统显现出来的高性价比还是非常明显。此外,这个时期也是NVIDIA在驱动程序研发上最为强盛的阶段。
● 销量之王二世 Geforce FX 5200
和DirectX 9的完美契合及务实的硬件配置成就了ATI Radeon 9700一代产品的翻身一役,2002年底Radeon 9700无可争议地坐上了显卡性能王者的宝座,重塑ATI与nVIDIA决战的信心,NVIDIA则遭受了自Riva TNT2成功以来首次如此严重的失败:Geforce FX系列的核心架构偏离DirectX 9的应用方向,Geforce FX 5800孤芳自赏的使用准4*2模式管线和128bit GDDR2本地内存和Radeon 9700的标准8*1+256bit DDR本地内存抗衡,技术领先的形象遇到重创。
NVIDIA Geforce 5200
尽管Geforce FX 5800(NV30)及中端的FX5600并不算成功,但是面向入门级市场的Geforce FX 5200堪称神奇,它简直就是Geforce 4 MX440的复刻版本,成功拿下原本Geforce 4 MX440占据的市场,牢牢占据国内独立型显卡的最低配区域,甚至在5年后的今天,仍在市场中大量出货。
Geforce FX 5200大幅度精简于本身就并不快的Geforce FX 5800,在发布当时的3D加速能力就极为有限,5年后的今天它却仍能活跃在DIY市场,这只能归结于AGP产品的最后阵地+超低价格的解决方案了,毕竟在现在的标准看,Geforce FX 5200已经和一款2D显卡无异。
借PCI-E新风 夺回王座与SLI重生
● 王者回归 Geforce 6800 Ultra
经过Geforce FX 5900对Radeon 9800的缓冲, 2004年4月,NVIDA重振旗鼓的NV40携最新API DirectX 9.0c以及PCI Expre 总线杀到。2004年是PCI Expre 标准大普及的一年。i915P/i925X和nForce 4系列芯片组的迅速普及让PCI Expre 有了广阔的市场,NVIDIA再次抓住了机会,依靠Geforce 6800 Ultra夺回3D性能头把交椅,ATI则显露技术研发颓势,Radeon X800系列没能支持最新API,也不具备类似NVIDIA SLI这样的双卡并行加速能力。
Geforce 6800 Ultra是nVIDIA NV40产品线中的旗舰,采用0.13微米制造工艺,核心频率为400MHz和350MHz。作为顶级的显卡,内部的16条渲染管线、搭配256MB 256bit的GDDR3本地内存。这款显卡完整支持Shader Model 3.0的DirectX 9.0c,内置CineFX 3.0引擎,64位纹理混合过滤、32bit象素着色渲染精度一应俱全,带有第二代UltraShadow阴影渲染优化技术,此外还支持Color-compre ion(色彩压缩)和Z-compre ion(Z压缩)压缩技术。NVIDIA深刻吸取了Geforce FX系列过于自我、冒进的技术路线,Geforce 6800的NV40和微软D3D规格标准吻合度极高,其优秀的硬件架构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Leadtek Geforce 6800 Ultra
利用PCI Expre 总线构架起来的NVIDIA SLI技术在Geforce 6800 Ultra上被首次引入,这种多GPU并行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系统的3D加速能力,基本能实现单个显卡175%以上的3D速度,借Voodoo SLI早年威名,用户接受度非常高,即使后来ATI如法炮制了Cro fire技术,但仍不如SLI知名度高、应用广泛。
● 双轨并行 Geforce 6600
AGP和PCI Expre 两种接口的产品都很流行,是Geforce 6中档主力Geforce 6的最大市场特色。虽然早期上市的旗舰级Geforce 6800依然采用了AGP界面,但定位稍低,基于原生PCI Expre 总线芯片的Geforce 6600随后就马上出现在零售市场,使得PCI Expre 显卡的普及有了飞跃。约1/4 NV40硬件规模的NV43核心GeForce 6600有两种规格:Geforce 6600 GT和Geforce 6600标准版。其中GT版性能更强,其核心频率达到500MHz,搭配GDDR3内存。而Geforce 6600标版频率为300MHz,搭配GDDR2。
Chaintech Geforce 6600 GT
提前放弃了NV3X一代的Geforce FX中端显卡,GeForce 6600得到了空前的支持,它是NVIDIA产品线中罕见的频率限定宽松、内存搭配宽松产品,下游制造商能动性很高,这种政策几乎照搬了Radeon 9550的成功模式,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确实很好。客观而言,Geforce 6系列确是成功的产品,ATI的Radeon X700无法与之抗横,NVIDIA
甚至在ATI发布的Cro fire技术后宣布Geforce 6600标准版可以驱动支持SLI技术,也有可能授权VIA的DualGFX芯片组支持SLI,对Geforce 6600的支持可谓空前。
● 核心系列更名 Geforce 7800 GTX
对DirectX 9.0c的支持上落后的ATI也在2005年末将自己的全线产品带入了ShaderModel 3.0时代。但遥遥领先的NVIDIA已经在2005年的夏天强势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代DirectX 9.0c产品Geforce 7800 GTX,将在Geforce 6时代积累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从这一代产品开始,GPU芯片核心代号改名为Gxx,其中对应Geforce 7800 GTX即是G70。
Albatron Geforce 7800 GTX
从产品技术角度看,Geforce 7更像Geforce 6的终极改进版,其硬件特征几乎没有发生变革,提升的是晶体管规模和GPU的计算能力。G70依然采用了成熟的110nm工艺,在NV40的基础上增加了透明抗锯齿能诸多新技术,强大的Geforce 7800GTX占据了显卡性能之王半年之久。
领先一代 NVIDIA的进行时和将来时
● 威力双联装 Geforce 7950 GX2
2006年3月,随着Geforce 7900/7600系列显卡问世,G7X系列显示核心全部实现了90nm化。新的制造工艺使Geforce 7900/7600系列显卡制造成本和功耗降低、频率和性能提升。另外,Geforce 7900/7600都提供DualLink规格的DVI输出、支持2560x1600高分辨率显示,PureVideo的高清加速能力还通过Forceware程序得到性能提升。
NVIDIA还推出了顶级位置的的Quad SLI技术,这种技术采用4枚GPU协同运作,最高能够实现32倍抗锯齿,提供了比双GPU SLI更高的图像质量和速度表现,为适应未来的高端超负荷运算奠定了基础。对应此技术,
NVIDIA5月发布了当时世界上最快单显卡的Geforce 7950 GX2。Geforce 7950 GX2显卡包含两个7900 GTX GPU,核心频率为500MHz,每个核心512MB GDDR3 1.2GHz的本地内存配置。该卡设计极为精良,基于SLI技术但可以在非SLI主板上正常使用,还能够使用两块Geforce 7950 GX2在支持SLI的主板上实现Quad SLI,搭建远超竞争对手的超级3D加速平台。
NVIDIA Geforce 7950 GX2
Geforce 7950 GX2是NVIDIA有史以来最华丽的技术能力演示,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 统一渲染新时代 Geforce 8800 GTX
06年11月发布、完整支持DirectX 10、彻底统一渲染架构风格的Geforce 8800 GTX是自Geforce 256以来NVIDIA受到关注最高的革命性产品,这款产品领先3D API标准3个月,领先比自己慢的竞争对手半年上市,创下了NVIDIA旗舰级3D娱乐显卡的销售记录。通过Geforce 8800 GTX,NVIDIA进入了一个近乎无对手的帝国时代,独立于3D图形硬件行业的巅峰。
ASUS Geforce 8800 GTX
Geforce 8800 GTX使用的GPU为G80,它提供对ShaderModel 4.0、NVIDIA Quantum Effects物理处理技术的支持,NVIDIA Lumenex引擎的引入则实现了128位浮点高动态范围光照和8倍多重取样抗锯齿效果。G80带来前所未有的设计:统一Shader架构(Unified Shader)带来强劲的性能,完全硬件支持DirectX10的各项先进特性,具备128个通用标量着色器的Geforce 8800 GTX具备万亿浮点处理能力(Teraflo of floating point),GigaThread逻辑支持数千个线程并行运行,有效调度所有着色器的均衡负载,最大化3D计算,对DX9和DX10级别的3D应用都有理论上趋于完美的适应性。Geforce 8800 GTX还支持384bit的内存位宽,搭配将近2GHz频率的768MB本地内存,即使在30英寸LCD上游戏也不会遭遇本地内存容量瓶颈。
Geforce 8800 Ultra出现后,Geforce 8800 Ultra已经不是最快速的3D加速卡,但他问世之初时的震撼仍然让人无法忘却,超上代旗舰100%的加速能力,风驰电掣的游戏速度,甚至还有部分场合代替CPU的通用计算能力,NVIDIA已经在领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平民高清+DX10 Geforce 8600 GT
ATI、NVIDIA双雄并进的趋势持续了7年之后,被AMD收购后的AMD-ATI在产品推出速度上显现颓势,相反NVIDIA则具有强悍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在领先竞争对手半年时间推出首款DircectX 10的顶级3D加速卡Geforce 8800之后,NVIDIA于4月17日又把Geforce 8产品线扩充完整,Geforce 8600和Geforce 8500两个显卡系列延伸到主流市场。
Geforce 8600 GT以灵活宽松的产品规格配置、合理的价格、均衡的DX9/DX10应用加速能力、新锐的高清硬件解码逻辑已经成为新一代中端主流独立显卡的代表型产品,和竞争对手的Radeon HD 2600 PRO/XT相比,Geforce 8600 GT在相同档次频率设定下速度更快、驱动表现更稳定,市场可选余地也更大。
Geforce 8600 GT使用的GPU为G84-300,由台基电(TSMC)使用80nm工艺制造,G80革命性的可以维持最多4096个线程的GigaThread逻辑部分被完全保留,并且其内部还集成了G80不具备的新版Video Proce or和H.264 BSP引擎,强化了高清视频解码能力。Geforce G84-300 GPU基本上是G80硬件指标的25%。它是一款32通用着色器的GPU,实际上它就是16SPs*2的配置。G84内的32个通用标量着色器频率和ROP标准频率的675MHz异步运行,比例大致在2.16:1,它的内存控制器仅为128bit位宽,远较G80的384bit/320bit低。
NVIDIA Geforce 8600 GT
NVIDIA的GPU在NV4x一***始便引入辅助高清解码技术的PureVideo HD,并在06年初增加了对H.264编码格式视频的解码支持。PureVideo HD已经能有效缓解CPU的压力,只是解码过程仍然需要CPU很高的参与度,不能彻底释放CPU负载。PureVideo HD最新版本现在在NVIDIA G84和G86 GPU上被引入,它的最大改进是:高清视频解码可以100%交由GPU计算!CPU彻底解放。
G7X和G80 GPU的PureVideo HD特性依靠内部的VP(VideoProce or)提供,在对高清视频进行解码时,能够完成除了Bitstream处理和InverseTra form之外的其它操作,包括对CPU能力要求不低的De-Blocking操作。但以H,264编码的高码率影片播放时,即使CPU被PureVideo HD从De-Blocking解放出来,Bitstream处理仍旧给CPU沉重的压力。
G84 GPU在内部设计上大大增强了视频解码逻辑,除了VP版本更新并加强了性能之外,还新增了针对H.264解码的BSP(Bitstream Proce or)引擎,解决原来G7X和G80 GPU的PureVideo HD仍需CPU进行Bitstream处理的问题,彻底接手高清视频解码的所有工作。以G84GPU为核心的Geforce 8600系列显卡,现在能够基本不需CPU计算能力的支持,就能流畅播放高码率H.264压缩格式的高清视频,BSP支持CABAC/C***LC两种方式的Bitstream处理,即使使用的是低速CPU,CPU占用率也可以保持在40%以下,系统响应度和播放顺畅度都能够保证。
真DirectX 10时代来临 性能证明一切
●8系在继续 9系在延续
NVIDIA在第一代DirectX 10产品Geforce 8000系列上大获全胜,无论从低端还是高端都霸占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转眼至2007年11月,AMD-ATI为了挽回第一代产品上丢失的阵地,准备用第二代DirectX 10产品——Radeon HD 3000系列反扑。不过NVIDIA凭借在第一代DirectX 10产品上赢得的时间,早于Radeon HD 3000系列一周发布,不过NVIDIA并不像放弃Geforce 8000系列这个金字招牌,虽然使用了全新设计的G92核心,但是却为其命名Geforce 8800GT,它的出现也预示着新一轮GPU之争的开始。
众所周知,Geforce 8800GT采用了G92-270核心,这款核心在技术支持上可以看做是延续G8X,但是在核心制程和性能上都相对G8X有了长足进步。首先,G92核心为了在较小的面积上集成更多功能,其采用了先进的65nm制程并包含7.54亿晶体管,而且到目前为止G92仍然保持着单核晶体管之最。其次,作为NVIDIA新一代的中高端产品,首次加入了BSP技术和VP2引擎,从此解决NVIDIA中高端产品高清播放能力欠佳的遗憾。
Geforce 8800GT
Geforce 8800GT使用的G92-270核心拥有112个流处理器和16个光栅处理器,3D性能突出尤其是在DirectX 10游戏中的表现折服很多用户。不过NVIDIA此次发布的新一代产品并不是最强设计,因为G92核心硬件全规格为128个流处理器和16个光栅处理器。但是面对随后一周对手发布的Radeon HD 3870和Radeon HD 3850,Geforce 8800GT还是表现出了游刃有余的实力。
●8800再升级 全规格G92出击
G92在Geforce 8800GT上成功之后,NVIDIA看到G92核心的巨大潜力并随即推出了Geforce 8800GTS 512MB版。虽然在型号上与早期采用G80核心的Geforce 8800GTS 640MB/320MB重名,但是在规格、性能上Geforce 8800GTS 512MB却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一经发布便问鼎最强单卡称号。值得一提的是,相对上一代顶级产品Geforce 8800 Ultra来说,Geforce 8800GTS 512MB仅为Geforce 8800 Ultra的一半不到,性能却在各项测试中打平甚至超越。
Geforce 8800GTS
Geforce 8800GTS 512MB使用了台积电采用65nm工艺制造的G92-400核心,其拥有全规格设计的128个流处理器和16个光栅处理器。虽然Geforce 8800GT与其仅差16个流处理器,但是由于Geforce 8800GTS 512MB默认高频,从根本上拉开产品间性能并确定高端形象。
Geforce 8800GTS 512MB和Geforce 8800GT都采用相同的P393公版设计,外观的不同主要是散热器升级为双槽高效散热器,显卡供电模组变为3+1相,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解决由于高频等因素带来的大功耗和高温问题。
划时代的9系列 全面进军DX10
●千元重地 9600GT全力把守
如果说Geforce 8800GTS 512MB和Geforce 8800GT是G9X较早的应用,那么在2008年2月21日亮相的Geforce 9600GT则是Geforce 9000系列真正的开始。
正如上文所提及,采用G9X核心的产品2007年发布很多,例如使用G92核心的新Geforce 8800系列和G98核心的新Geforce 8400GS,而采用G9X核心并且命名归属Geforce 9000系列Geforce 9600GT是第一款。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此次Geforce 9000系列的全新开端与以往NVIDIA惯用的从高到低发布顺序不同,型号中百位数为“6”这很明显是NVIDIA定位中端的产品。NVIDIA此次采用从中端开始发布的主要原因也许有两点,其一 是行业竞争对手给NVIDIA形成的压力越来越小,其二是NVIDIA在这个段位上确实缺少一款可灵活操作的长线产品。
Geforce 9600GT采用了NVIDIA全新设计的65nm制程G94核心,其原生64个流处理器和16个光栅处理器。虽然从技术指标和着色器数量上看,G94核心很像是G92核心缩减64个流处理器而得,但是从核心面积及核心晶体管数上可以证明G94核心为全新设计产物,并非G92瑕疵品屏蔽规格而得。
Geforce 9600GT
由于在规格、成本上的优势,NVIDIA为其精准的定位于千元价格,虽然上市之初价格虚高但经过3个月时间的洗礼,加上生产工艺和制造成本的进一步优化,目前很多非公版Geforce 9600GT的价格已经跌破900元大关,并成为很多注重性价比尤其性能方面用户的首选。
不得不说的是,目前Geforce 9600GT和Geforce 8800GT在性能和价格上有很多重合的部分,但是很明显NVIDIA和所有显卡厂商都大力推崇Geforce 9600GT,这主要是因为在不久的将来Geforce 8800GT将恢复正身为Geforce 9800GT,与Geforce 9600GT彻底拉开档次,并进一步完善整条Geforce 9000系列布线。
●最强单卡 双核的“心”
NVIDIA在Geforce 9000系列上的第二炮是目前旗舰产品——Geforce 9800GX2,这款产品在3月18日发布后便夺回了Radeon HD 3870x2刚刚获得的最强单卡称号。与AMD-ATI在顶级产品上的设计不谋而合,都是采用了单卡双核的设计,而且设计、技术等成熟度上NVIDIA要领先一筹,毕竟上NVIDIA在Geforce 7000系列时代设计了Geforce 7950GX2这款双核产品。
Geforce 9800GX2
与Geforce 8800GT、Geforce 8800GTS一样,Geforce 9800GX2同样使用了G92核心,不过编号为G92-450芯片。Geforce 9800GX2使用了单卡双核设计,每颗G92-450核心拥有全规格的128个流处理器和16个光栅处理器,并且每颗核心独享512MB显存容量。高清播放能力已经被NVIDIA推到了与3D性能一样的首要位置,而且细心的用户可以注意到,在视频信号输出接口上Geforce 9800GX2标配了HDMI原生接口。
也许设计Geforce 9800GX2的意义并不单单是为了获得最高的性能,因为每项技术的诞生不仅仅是只考虑某一款产品,它会向以后产品中渗透及延续。通过Geforce 7950GX2和Geforce 9800GX2两代双核产品的试水,想必NVIDIA以后的顶级旗舰产品都会采用这种多核架构。
乘胜追击 确保领先 猜想GT200
●又一款G92 豪华98GTX诞生
G92强大的性能、经典的设计让其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可塑性,在完成Geforce 8800GT、Geforce 8800GTS和Geforce 9800GTX产品组建后,又衍生出了Geforce 9000系列中最强单核产品——Geforce 9800GTX。
不过我们可以把其看做是Geforce 8800GTS的升级版,因为二者使用了相同规格的G92核心,例如拥有128个流处理器和16个光栅处理器。但在频率上Geforce 9800GTX相对Geforce 8800GTS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性能上也会大幅度提升,而且值得一提的是Geforce 9800GTX的PCB做了重新设计,与Geforce 8800Ultra一样使用了象征着高端、尊贵的全黑色PCB,并且供电模组使用了豪华的4+2相设计,这是到目前为止民用级别单核显卡中最奢侈的用料。
Geforce 9800GTX
AMD-ATI和NVIDIA都看到了多核产品在性能上的优势,纷纷推出了Cro Fire和SLI技术,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带来更强的性能,还会为平台提供更大的升级空间,而在后来出现的单卡多核产品也都是基于多卡多核的Cro Fire和SLI技术衍生而来。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显卡进入DirectX 10时代后,AMD-ATI和NVIDIA更是推出了成熟的多卡协作模式(GPU数量大于2),例如AMD-ATI的Cro FireX目前最高可支持4卡互联,还有NVIDIA的3-Way SLI和Quad SLI分别支持3核和4核互联。其中Quad SLI是针对单卡双核产品的双卡互联技术,Geforce 9800GX2可以实现,并且它与普通的单卡单核显卡组建双卡SLI一样仅需一组SLI MIO即可;而3-Way SLI则对SLI MIO要求比较苛刻,必须使用两组SLI MIO桥,目前支持这种技术的产品仅有Geforce 8800GTX、Geforce 8800Ultra和Geforce 9800GTX。
●未来探秘 NVIDIA进入第三代DX10时代
NVIDIA的步伐从未停止过,在Geforce 9000系列还未布局完毕时全新一代的DirectX 10产品又在酝酿中,它就是神秘的GT200。虽然NVIDIA官方对未发布产品一如既往的守口如瓶,但是在网络这条信息化高速路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一些网友通过非官方渠道获得了很多GT200相关信息,从频率到规格甚至产品流片图。
据目前网上的消息称,采用核心编号为GT200的产品为Geforce GTX 280,而这款产品根据NVIDIA未来的定义型号为D10U。这款核心或者说产品不仅仅是G9X的简单PCB、频率升级,而是在产品规格上做了重大更新。例如流处理器和光栅处理器暴涨为240个和32个,相对于全规格的G92核心几乎是100%的提升。根据Geforce GTX 280产品设计图纸了解到,PCB正反两面各拥有8颗显存构成512bit显存位宽,这也是继Radeon HD 2900XT又一款拥有512bit显存位宽的产品。
Geforce GT200
Geforce GTX 280的PCB版本号为P651长10.5英寸,尺寸与Geforce 9800GTX相同。在3D性能和技术上,Geforce GTX 280支持DirectX 10、PhysX、CUDA、PureVideo HD、OpenGL 2.1、SLI、PCI-Expre 2.0等,也许是NVIDIA认为目前DirectX 10.1 API尚未成熟,所以在第三代DirectX 10产品中仍未加入丢DirectX 10.1的支持。
另外获悉,基于GT200规格缩减版产品有GeForce GTX 260,它相对与GeForce GTX 280缩减了48个流处理器和32bit显存位宽,即192个流处理器和448bit显存位宽,在其它规格和技术支持方面与GeForce GTX 280相同。
Geforce 9800GTX+
2008年6月16日NVIDIA发布了下一代旗舰级产品Geforce GTX280,吸引了整个行业的眼球,不过正当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Geforce GTX280身上时,Geforce 9800GTX+悄悄空降来临,NVIDIA公司于当地时间6月19日发布了基于55nm制造工艺的Geforce 9800GTX+。
GeForce GTX280
GTX280采用台积电65nm工艺,核心面积达到576平方毫米,而同为65nm工艺的G92则是330平方毫米,90nm工艺的G80为484平方毫米。GTX280正面8颗GDDR3显存,背面也有8颗GDDR3显存,6pin+8pin供电,PCB长10.5英寸(26.67厘米),双槽风扇设计.
CUDA
随着显卡的发展,GPU越来越强大,而且GPU为显示图像做了优化。在计算上已经超越了通用的CPU。如此强大的芯片如果只是作为显卡就太浪费了,因此NVidia推出CUDA,让显卡可以用于图像计算以外的目的。
目前只有G80平台的NVidia显卡才能使用CUDA,工具集的核心是一个C语言编译器。G80中拥有128个单独的ALU,因此非常适合并行计算,而且数值计算的速度远远优于CPU。
CUDA的SDK中的编译器和开发平台支持Windows、Linux系统,可以与Visual Studio2003集成在一起。
目前这项技术处在起步阶段,仅支持32位系统,编译器不支持双精度数据等问题要在晚些时候解决。
CUDA 2.0已经解决以上问题。从GTX280开始双精度计算也被支持。
CEO黄仁勋简介
黄仁勋(Jen-Hsun Huang,1963年2月17日—),美国|美籍台湾人,绘图晶片公司NVIDIA的创立人之一,现为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黄於台湾台北出生,1972年与家人迁往泰国,及後被送往美国肯塔基州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完成课程後迁往俄勒冈州,15岁时参加美国乒乓球公开赛,在青年组双打赛事中夺得季军。1984年於俄勒冈州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位,其後在史丹佛大学取得硕士学位。黄曾在AMD(1983年-1985年)及LSI Logic(1985年-1993年)工作,并於1993年创立NVIDIA。
在2001年入选全美40岁以下最富有的人,排行第13名。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
女士。丆要未經許可、吹噓峩昰尓旳男朋友. !
当前离线
在线时间
94 小时
阅读权限
白银海员, 积分 1824, 距离下一级还需 176 积分
1824 点
6978 HB
注册时间
2008-11-6
最后登录
2010-3-27
发表于 2008-12-9 17:42:21
onda onda 是昂达的英文名称
当昂达电子(ONDA Technologies, Inc.)于1989年成立的时候,它是中国境内最早建立全国IT渠道体系的公司,一贯以合理价格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高科技产品,并成为许多著名IT厂商开拓国内市场的核心伙伴。
从486时***始的海洋主板开始,昂达历任华硕(A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