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事纪闻]燃烧的远征---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记述
作者: 发表日期:2011-3-22 22:31:00 必须顶。。 现在正看到第二页。。
回复日期:2011-03-24 22:08:52
先谢谢楼主详尽的回复!!
---------------------------------
想请教一下,对于计算机网络,主要是局域网组建和维护方面,有没有比较好的书,或者系列书籍,可以从比较基础的地方开始学起,直到比较全面的网络组建和维护,包括安全性,以及无线局域网的,能不能推荐几本?我想自己看看,学习学习,一则比较有兴趣,再则可能以后用得着。
涉及到广域网以及国际互联网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如果有比较好的书,也请推荐一下,另外还有windows操作系统方面比较深一些的知识,包括操作和维护技巧的?
---------------
请教不敢了,计算机也只是我的一个生存技能。
我的专项是在软件开发,网络虽然知道一点,但是没有做过网络管理的工作,只能介绍给你我自己看过的一些书,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入门和理论知识的话,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都不错的,关于网络的书籍,参考一下书名带有 [TCP/IP协议] 字样的书籍,应该是浅显易懂而且循序渐进的。至于实际应用方面的话,局域网的组建和维护还需要结合操作系统去学习,但是大同小异,关键是能找到设置参数属性的画面就可以。而这些操作或者资料在网上有很多说明,可以查询得到。我们很少买书来看,最直接的方法其实是学习操作系统的说明帮助(F1)。因为书的内容大部分都是互相抄袭而且实用性很差,也由于计算机维护不是一个用理论就可以解决的工作,大量的经验都是来自实践,书籍的更新永远跟不上现实。而网络上的资源会不断有更新,尤其是故障维护,有些个人博客也会把他们的心得写下来,大家互相交流。因此,做IT的人最关键的能力是最快速地通过网络检索最新的合适的信息来参考。
可能对你帮助不大。我会注意一下,同时请教一下周围的同事,有好的书籍建议的话,随时告诉你。
回复日期:2011-03-25 22:49:21
作者:andyty2009 回复日期:2010-07-27 10:37:46
骑士穿重甲,而且马匹一般也有部分装甲防御,冲杀的时候通常手握一杆很长的长***,纵马直冲过去。.......楼上说一个骑士能对付几百个人,我觉得这个很有可能,如果在正面对决,尤其在平地上,一个重装骑士纵马冲杀过去,击溃一个几百人的轻装兵团是可以做到的,可以想象一辆呼啸的坦克冲进羊群里
---------------------------------------------------------------------
毫无疑问,重装骑士向敌军发起冲锋的时候,长***确实有着惊人冲击力。但是冲入敌阵,并对敌军造成冲击后呢?骑士不会再有第二次冲锋的机会,长***也会被舍弃,与敌军展开短兵相接的搏斗,在此情况下重装骑士能战胜几百人吗?
此时他的铠甲将会成为他最大的负担。因为看似厚重铠甲,其实际防护能力相当有限。重铠对于刀剑的劈砍确实有不错的防护效果,但是对于穿刺型的箭、***、矛以及钝器的敲击防护效果很差;铠甲的重量也使得他一旦落马,很难再爬起来,此时只需一把匕首就可将他置于死地。这也是为什么中世纪的重装骑士在面对成吉思汗的轻骑兵和弓箭的时候一败涂地。
回复日期:2011-03-26 23:18:00
关于上个章节结尾提到的法国国王路易斯所领导的十字军东征,我们将在后面的第七次十字军东征记述中具体论述......这个帖子真是一个漫长的体力活,我们现在其实还没开始讲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虽然分线式的记述导致现在的时间点已经提及第七次十字军东征。
简单说,路易斯国王于1254年离开十字军邦国,并且在离开的时候相当确信,他留下来的是一个已经被极大加强,并且富有秩序的耶路撒冷国。
而实情,并非如此。
从邦国内部来看,情况并未比以前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进,由于缺少富有权威的中央政权的领导,内部争端几乎顷刻间就爆发出来。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依然各行其是,更糟的是,在意大利人之间爆发了一场公开的战争,这场战争进行的相当炙热,而且,迅速就扩大成整个邦国内部的一场内战,散乱如沙的各方迅速组合成对立的两个联盟。
从邦国外部形势看,蒙古人的压力日趋紧迫,而这一点在当时,却被基督徒们视为一件幸事,因为他们相信,蒙古人是伊斯兰世界的敌人。此情此景之下的邦国,处于强烈的担忧,以及强烈的信念,的双重作用之下,这引导他们产生了一系列虚无缥缈的结论。
这种虚无缥缈,最典型和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体现,莫过于一个当时在邦国流传甚广的传说,或者,一个鼓舞人心的神话。
这个神话的主角是普利思特.约翰。那么这个神话可以被称为:普利思特.约翰神话。
普利思特.约翰神话:
这个神话传说的原版,相当晦涩不明,可以向前一直追溯到12世纪,但是到了这个时候,这个神话已经脱胎换骨,变的羽翼丰满,情节连贯。神话中说,在遥远的东方某处,有一位伟大的基督徒国君,名字叫作普利思特.约翰。他统帅着一只巨大的军队,有一天,普利思特.约翰将统帅着他的庞大军队昂首向西,加入到浩浩荡荡的远征大军之中,彻底击垮伊斯兰世界,把圣地完整的交还到基督徒的统领之下。
正如所有其它的优美神话一样,这个传说也有着为数众多的事实证据为佐证,比如,有许许多多的基督徒们生活在宽广的亚细亚大草原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涅斯多留教会的成员,更尤其是,大汗的妻子自己就是涅斯多留教会的信徒......我们在这里可能很有必要插播一下涅斯多留教会是怎么回事,不然对这段记述的理解必然莫名其妙。
涅斯多留教会由涅斯多留所创立,涅斯多留于428至431年出任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他所提出的信仰主张与当时的天主教会的主张颇有不同,当然也与东正教会的主张颇有不同,在直到11世纪的公然分裂之前,天主教与东正教并未决裂成两个相互对立的宗派团体。
涅斯多留因此被天主教会指责,并在其后的一次宗教大会上被指为异端,同时他的主教头衔也遭罢免,并被贬逐到波斯与叙利亚,他接着在那里建立起他的教会,那么他所建立的教会,就被称为涅斯多留教会。我们看到,简单说,涅斯多留教会实际上就是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基督教派别。
在625年,涅斯多留教会派阿罗本去中国传教,被称为景教。对于景教这个词汇,相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陌生,也都会知道,这个实际上是基督教在当时中国的称呼,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实际上景教是涅斯多留教会在古代中国的宣教结果,而与罗马天主教无关,罗马天主教自己发起的对于中国的传教活动,则要晚的多,这个后面会提到。
一般认为景的意思是光明。
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唐太宗对于景教怀有极大好感,在仔细聆听了一位涅斯多留主教的讲道之后,太宗对其作出了颇高的评价,可能很多人也知道,太宗对佛教相当厌恶。但是后来一度篡夺大唐天下的武则天对佛教极为赞赏,虽然后世的多位大唐天子对佛教的态度截然不同,也虽然很轻易就可以发现司马光对佛教的极度厌恶,但是司马光的厌恶根源在于,他的信仰是儒教,所以对道教,司马光也表示了同样的厌恶,虽然道教也是土生土长的,本土自发的宗教信仰。
虽然在此后,佛教在中国起起落落,遭到各位天子的截然不同的贬斥或者逢迎,但是我个人以为,以武则天为佛教在中土的兴盛起源点,是相当靠谱的。
最后要说的是,楼主密密麻麻眯着疲劳的眼睛查阅了不少交叉往复的相关记载,看得头昏脑涨的前提下,基本上可以这样说,涅斯多留教会以叙利亚和波斯为始发地向中国以及中国的周边地区进行的传教活动相当广泛。下面是一大段概略性的资料,通过这个资料,同学们对于这个早期基督教教派在亚洲地区的传教活动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当然,我相信这些资料里提及的一些东西,是很多人以前不知道的,至少里面有不少东西,是我以前不知道的。
涅斯多留教会广泛分布在巴底亚、伊拉克东部以及伊朗。后来延伸到印度和中国,过了大约500年之后,一位该教会的中国教徒,巴·扫马从北京前往巴黎和罗马去寻求欧洲基督教世界与蒙古的结盟,来共同抵抗马穆鲁克。而这个时期的欧洲正处于十字军东征时期,所以这是一个同本论述相关的交叉,我们在后面会看到更为详细的,关于这位巴扫马的具体出访的叙述。现在先看一看涅斯多留教会,亦即在国内历史中被称为景教的,在中国早期的传教活动及扩展的简略记述。这也是有史料可查的,首个进入中国进行传教的基督教会。
景教即唐朝时期正式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涅斯多留派,起源于今日叙利亚,被视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派,由此成为汉学研究的一个相当活跃的领域。唐朝时曾一度在长安兴盛,并在全国都建有“十字寺”,但多由非汉族民众所信奉。
5世纪末,涅斯多留教会信众迁往波斯,大本营一度迁往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盛极一时。此后,景教被传到中亚细亚等地,至6世纪末,已盛行于突厥、康居等等。涅斯多留教会可能于6世纪初便已进入北魏洛阳,传入中国时,原称“波斯经教”、“大秦教”,后改以景教为名,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西安掘出一块石碑,正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1780个汉字撰写,另附数十字叙利亚文,引起当时传教士轰动。景教在中国的早期历史,大多以此作为引证。据石碑所载,唐贞观九年(635年),大秦国阿罗本带来经书到长安,由历史名相房玄龄迎接,获唐太宗李世民接见。
845年,唐武宗会昌年间,灭佛浪潮爆发,逾万间佛寺被毁,史称会昌法难。虽然会昌法难主要针对的是佛教,但同时波及景教,此后景教走向式微。
武宗为何要搞这个会昌灭佛?有鉴于这是一段国史,就一起顺便说下。
前文说到,佛教由武则天开始,忽然兴盛,盖因则天之喜好尔,或者说,而已。那么武则天为何崇佛?我个人猜测,应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武则天早年入过佛门,加上后来据说因杀人太多,手段过于残忍,而常有噩梦,梦中冤魂恶鬼前来索命,而且据说是,常面目狰狞扑面而来.....令其神经衰弱,心惊胆战,我认为,这是武氏崇佛的一大心理动机。儒教在其教义中有云敬鬼神而远之,基本上缺少驱赶恶鬼的专门方法,再说则天登基,是对儒教的一大嘲讽,或者说儒教是对则天的一大贬斥,则天选择佛教,是自然而然的,同学可能会说,为啥不弄道教?
我认为这是因为则天对佛教有早年经历的亲近感,熟悉的东西拿来用总是更方便些。
了解点唐史的,可能都知道,赫赫有名的大唐盛世,且百姓尚能安居乐业的国史唯一盛世,只维持了唐太宗一朝而已,太宗尚在世的时候,对于太子是瞧不起的,深有忧虑,多次对手下亲近大臣曰:我看这个儿子,仁慈是仁慈,太过懦弱,恐怕无法担负社稷.......朕深感忧虑。
天子说话,非胡言乱语,臣子们再蠢,也知道皇上想说什么,不过太宗不明说,大家就装着听不懂.......这逼着太宗后来不得不明说,换太子。
群臣反对,其中以魏徵为代表。
对于皇上要换太子这个事情,国史记载中多有出现,并非太宗独创。这个事情是个两面刃,对于家天下来说,祸福难料,总体上看来,不利于王朝稳定。这个道理是不难理解的,所以魏征反对,太宗很容易就领会了,笑了笑,此后不再提。这句笑了笑,此后不提,同学们注意下,是司马光历史记述的原用语。
历史证明太宗是英明的,这个儿子非但懦弱,而且混蛋。他爹刚死,他就把他爹的小妾,或者,连小妾都算不上的武则天弄进宫里,同床共枕.....简直急不可耐。
武则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一个极为强势的女人。而且她遇到了,懦弱无能,而且相当混蛋的皇帝丈夫,或者说,第二任皇帝丈夫。
这为武则天的篡权,奠定了充分必要的条件基础。实际上按照司马光的记载,第二任丈夫尚年轻力强的时候,则天已经拿到了太上皇的权威。基本上是因为,皇上怕老婆,当然,等到则天批阅朝政,拿到帝国的实际人事任免权的时候,已经不可挽回了。
我对于武则天这个人,是没什么好感的,为什么?不是因为我姓李,我从血缘上也和李世民没有任何关系,是因为武则天制造了无数的人道主义灾难,而且立刻就把百姓尚能安居的太宗王朝,变成了一个人间悲剧的舞台。大唐就此衰败。
当然,国史告诉我们,家天下早晚要完蛋,只是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循环而已,不管它把它的儒教思想贯彻的多么彻底。
到了唐武宗登基之后,改年号为会昌,这也是天子们的老习惯了,登了基改个年号,一般后面照例还会有一句“大赦天下”。可能有同学不太真的知道大赦天下是什么意思,这个在国史中是一个常看到的词汇,一般新皇登基,或者遇到较大规模的灾害,或者有了重大喜庆事件,或者心里一高兴,就会大赦天下,也就是释放在押囚犯,但是在通常情况下,不释放死囚,在所有情况下,不释放政治犯。也有些例外的情形.....这个一言难尽。
总的来说,大赦天下是表示皇上仁和,以应天道,因为在古人的心目中,天道仁和,予人万物,所以大赦天下,实际上也就是要取悦于天的一种动机表现,以求得上天保佑天下太平,皇位安稳,可以一直坐到秦万世,或者李万世。
当然,这个大赦天下除了自利动机之外,还有一个可讨论的副产品,就是人道主义,释放罪犯是不是人道主义的体现,这个可能讨论起来极为繁琐且无确定结论,这是一个在现代东西方的执法理论领域中,都争议不清的问题,究其根本,要说到公正,或者正义这个词汇的定性,以及定量问题。
我们知道个人采取宽容,仁慈的作风,饶恕别人对自己的过犯,侵害,是对的,作为基督徒,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的领会,基督在十字架上为钉死和侮辱他的人祷告,“父啊,求你饶恕他,因为他所做的,他不知道”。
古人其实有有点类同的说法,所谓 冤冤相报何时了。
那么实际上,这种方式也就是自己放弃了对个人正义的追讨权。
但在社会正义上,则是截然不同的情形。任何一种法律,都不能去鼓吹放弃对正义的伸张,因为这等于鼓励犯罪,而法律的存在意义,在于设立一个明确公开的秩序框架,所有人都要在这个框架的约束之下,并且所有人只在这个框架的约束之下,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立法独立,司法独立,执法监督等等保证这样一个框架存在的具体制度,平等性,公开性.....等等,还包括立法权的合理行使等,因为首先要保证法律的公平性......这个属于现代社会结构的理论范畴,而公正学本身就是一个深奥的理论,什么是公正?
可见个人正义和社会正义,是不同的,这里不能搞偷换概念的逻辑游戏,简单说就是,制度上必须要坚守公正,个人利益上可以提倡宽容。
那么大赦天下,到底对不对?对于罪犯的人道,是不是意味着对前受害者,以及以后可能会有的更多的受害者的不人道?究竟怎样的刑罚制度,是最合理的?
理论上要区分冲动犯罪和预谋犯罪的界限.......小的不才,联想过多,开始讨论到现代法理理论了,好像离题太远了,而且这个理论本身也很深奥.....苹果掉在牛顿脑袋上这个现象就很深奥,现在还没解决,对,你说是引力,那么引力是什么?引力波呢?嘿嘿。苹果掉在果农脑袋上就不深奥了,司空见惯而已。
所以爱因斯坦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这个......我们还是看历史吧。
武宗还算是一个肯做事的皇上,不管你对他做的事是认同还是排斥也好,上了台之后,武宗基本上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大肆清理了一番前朝的权臣及其门生弟子裙带,夷几个九族之类的,也就是搞了个清洗,先弄个政治稳定,接着就搞了个灭佛。那么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基本上也有两个。
一个是当时佛门鼎盛,和尚尼姑的数目相当之多,而且大有风生水起之势,就武宗的看法,这些佛门子弟都是蛀虫,既不生产劳作,也不纳税,更不服劳役,外加白吃饭,没事还要修一大批劳民伤财的佛寺,有的据说非常庞大奢华,富丽堂皇......武宗深感厌恶。率海之滨,莫非王臣,岂容你等所谓化外之民?
另一个是,武宗信奉道教,当时身边有一个叫赵归真的老道,极得武宗宠幸,而赵老道极力建议武宗灭佛。
如此一来,灭佛是唯一合理的逻辑结论了,于是武宗开始灭佛,说灭佛其实不大恰当,因为武宗的主要政策,一是大量拆毁佛寺,但还是保留了几间,还有就是强令大量和尚尼姑们还俗,为所剩不多的佛寺依照其规模,规定出家人员上限。
顷刻间,就出现了所谓会昌法难。而武宗最终则死于赵老道的仙丹,而且死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因为服食仙丹,搞的脾气暴躁,喜怒无常。死前武宗感觉身体不适,怀疑自己得了病,当然实际上也确实得了病,中毒了,招来赵老道询问,赵曰,换骨。
不久后武宗驾崩,宣宗即位,宣宗上了台也做了两件事,一则杖毙了赵老道,再则重建佛寺,开放出家政策,为出家人员发放政府牒照......
会昌法难这段插曲,先说这么多,继续说正题。
元朝开始,由于大量色目人来到中国,使得中国的景教信徒回升。马可波罗和一些中世纪西方学者指出中国和蒙古有很多景教小团体存在,特别是蒙古克烈(Kerait)、汪古(Ongut),乃蛮三部族皆信奉景教。
1278年,罗马天主教教宗尼阁三世命教士五人到中国传教,并致信忽必烈,请他善待所遣教士,照顾他们的需要,在他们回罗马时,派人护送。1289年尼阁四世派方济各会教士孟高维诺率宣教士数人抵达中国。当时景教在帖八里的主教曾一度与当时在中国新兴的天主教的教士发生冲突。
元朝的基督徒(景教与天主教等)称为“也里可温”(arkagun),享有免兵役和免税的特权。据马可波罗报告,元代中国北京、山西大同、甘肃敦煌、肃州、甘州、凉州,宁夏、新疆喀什噶尔、莎车、伊犁,江苏扬州、镇江,浙江杭州、温州、福建泉州都有景教徒和景教寺。
元代著名的景教僧人有教师扫马(曾奉命出使至欧洲)和出生于大都的畏吾儿裔大公牧首马·雅八阿罗诃三世(担任景教的首席主教)。
明朝取代元朝后,景教衰微,但并未绝迹,一直存在“十字架教派信徒”有两个世纪,直到十六世纪左右,天主教传教士开始展开中国传教工作,景教徒数目随之锐减。
那么后来显然又涉及到新教,或者归正教在中国的传教历史,这一批教徒主要以美国的传教士为主,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其中有许多事迹,可能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我也不打算在这里仔细说,有兴趣的gg一下即可,可能北大清华之类的,大家都是知道的,某某医院大家也知道,实际上韩国首尔的梨花女子大学也一样.......
上面大体上景教说完了,接着来看看前文提过的巴·扫马从北京前往巴黎和罗马去寻求欧洲基督教世界与蒙古的结盟,来共同抵抗马穆鲁克的事情:
扫马生于北京,其父名“昔班”,是北京地区的景教巡察使。扫马30岁时正式成为景教修士,在房山修行,成为远近闻名的修士。不久,一名来自山西霍山(今内蒙古东胜)的景教徒马古斯投入其门下,与其共同修行。
1276年,扫马和马古斯得到忽必烈的许可,踏上朝圣之途,前往伊儿汗国拜见景教大主管马·登哈(Mar Dinha),并欲前往耶路撒冷。经过四年的跋涉,两人经过了西夏、和田、喀什、苦盏等地,最终到达伊儿汗国首都蔑剌哈城(今伊朗境内马腊格),见到了马·登哈。然后继续西行,但由于耶路撒冷已被信奉伊斯兰教的马穆鲁克占领,无法前行,二人只好折向毛夕里(今伊拉克摩苏尔)。之后马·登哈将他们召到报达(今伊拉克巴格达),为马古斯改名马·雅巴拉哈,任命其为契丹(北中国)景教总管,扫马为巡查总使。但是,在二人刚刚准备踏上回程,马·登哈突然病逝。在接下来的大总管选举中,马·雅巴拉哈因为自身的蒙古出身,被选为新一任的景教大总管,称“马·雅巴拉哈三世”。
1287年,为与马穆鲁克对抗,伊儿汗国大汗阿鲁浑要求马·雅巴拉哈派遣使者前往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商谈与基督教世界合作对抗穆斯林的可能性。扫马遂奉命出使。
他首先抵达君士坦丁堡,见到了东罗马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其后他又前往罗马,不走运的是,当时罗马教皇何诺四世刚刚去世,其位恰好空缺,无人能给与其明确的答复。于是,扫马又转道前往巴黎,拜见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腓力表示愿意派军与伊尔汗国合作夺取耶路撒冷。接下来,他又在加斯科涅见到了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
1288年,在回程中,他会见了新任的教皇尼古拉四世,向其递交了阿鲁浑的国书。尼古拉四世则允许其留在罗马过复活节。在此期间,扫马举行了景教弥撒,受到尼古拉四世的认可,认为“语不同但礼相同”。5月,尼古拉四世通过扫马分别向忽必烈和阿鲁浑回信,感谢他们对基督教的支持。同时,尼古拉也承认马·雅巴拉哈为东方基督徒的主管。
1289年,扫马回到巴格达,他的出使虽然未能使伊儿汗国同基督教世界建立直接的军事合作,但是使罗马教廷更相信各汗国统治者与元朝皇帝均崇信基督教,因而遣教士孟特戈维诺等东来。不久以后,景教教会正式承认罗马教皇为领袖。1294年,扫马逝世于巴格达。
扫马用波斯文著有游记,原稿已佚。1887年发现叙利亚文《大总管雅巴拉哈三世及拉班·扫马传》(作者不明),摘译了其中的内容,扫马旅行经历因而为世所知。
扫马出使西方恰与马可·波罗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他对于自身旅途的记载,告诉了后人当时东方世界是如何看待西方世界的,恰与马可·波罗的记载相映成趣。
那么关于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在楼主查阅的资料中也多有提及,其中一些资料相当开眼界,不过与本论述无直接关系,所以不再啰嗦了,有兴趣之同学不妨自己慢慢查考。
所以上面这些资料实际上可以让我们理解,邦国中此时流传着这样一个东方基督教帝国的神话,也并非全无因由。我们继续这个传说的其他事实依据,这些理论依据还包括:
蒙古人在攻陷城池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屠杀其中的穆斯林,却放走了基督徒。
很多传教士都去会晤过蒙古人的王室,并且获得了盛情的款待。
显然,蒙古人就是应许之中的那支庞大的东方军队,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神有的时候会使用非信徒,作为成就自己旨意的工具。
对于这样一个丰满的传说,也许你不必相信其中的所有细节,就可以把你的充满希望的目光,投向那神秘,因为充满未知,才显得充满希望的东方。
我们可能读到现在这个神话故事,都会理解,这是一种绝望。当一个神话崛起的时候,并成为广泛的期望的时候,我们知道,或者我们中的部分人会知道,这是一个绝望的奢望。
一个无路可走的,虚幻的路。当现实残酷到绝望的时候,人们需要一个神话。
当神话被需要的时候,人们已经走到了绝望的路上。
邦国的人们,首先长期失望于他们一直以来,以及本该,所希翼的,西方的有效支撑。当他们最终发现他们其实从欧洲无所依仗的时候,他们的神话其实是应运而生的,他们不得不把他们的希望,放在传说中的,东方帝国身上,那么如今,这个希望落在蒙古人身上。
巴勒斯坦的贵族爵士们,并没有放弃向欧洲发出持续的求援,但是他们对于东方的这一支突如其来的蒙古军队,表现出了极为殷切的希望,甚至还做出了相应的外交活动。
只不过,实际上在这个蒙古军队身上,他们找不到任何能让他们摆脱绝望的机会。即使是蒙古人征服了整个近东地区......比如说我们大胆假设,蒙古人也不可能容许一个以圣地为名义的邦国的独立存在。而耶路撒冷王国,也永远不可能接受一个以蒙古帝国为大领主的,政治现实。
那么所有的这些臆想或者表现,只不过是一种,良好意愿下的,莫须有的,一厢情愿。
也正如本节开篇提到的,一个神话,而已。这个神话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本身是对良好意愿的一种虚耗,邦国的人们显然更应该借着大家普遍的重振邦国的统一意愿,去做更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去团结在一起,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蒙古人身上,正如前面讲过的,首先蒙古人征服整个近东地区的可能性根本没有,历史也证明他们没有,再则,即使蒙古人真的征服了近东地区,甚至中东地区,甚至彻底击溃了穆斯林势力,他们也根本不可能容许一个独立的耶路撒冷国。
而我们紧接着就会看到,邦国的人们,不仅仅没有在危机中团结在一起,反倒在内部爆发了一场极其复杂的内战。
这就是约翰神话的主要内容,我们都不难理解,这个神话没有任何现实意义,虽然它确实有一点现实基础。下一章里我们会看到前面提到的意大利人之间的战争的具体情形,当然实际上,这是一场席卷整个邦国的大规模内战。
回复日期:2011-03-26 23:22:20
3 作者:
回复日期:2011-03-26 23:41:21
多谢尘子,你说的内容我仔细看过几遍,会认真考虑。
欢迎say同学加入,估计可能正在爬帖中,你提到骑士的战斗力这个疑惑,以及蒙古人的威武,这俩东西我都有点不同看法,不过涉及到具体军事内容,留给高兴同学和你讨论更适当,这方面我远不如高兴内行。我只能简单说,骑士骑马冲锋也不是必须一次性的,而且战斗中尤其冷兵器时代有一个斗志的问题,击溃的意思不是全然杀干净,不然100个骑士对阵上万个埃及士兵是无法想象的,张飞长板桥前一声大喊,曹兵真就不敢过来,这个是历史记载的,不能说只准张飞威武,不准骑士威武。
至于蒙古军队用骑兵弓箭如何.......实际上穆斯林用这俩东西肯定不比蒙古人差,也不是大杀器级别的,不是看见谁灭谁那么简单,所以你用的那个所以.....有待商榷。我记得埃及人和蒙古人有一场很大的决战,你不妨仔细看看,也许可以多一点参考。
此外哈丁角一战,可以清晰看到,骑士不是下了马就任人宰割的。
欢迎加入,随时发表自己的思考。
回复日期:2011-03-27 21:34:12
记号
回复日期:2011-03-28 22:35:41
尘子禾初真是个实心眼。楼主也是。
回复日期:2011-03-28 22:42:44
那么实际上,这种方式也就是自己放弃了对个人正义的追讨权。——这句好。对这句不太了解的,可以多看看圣经的“约伯记”。那种对苦难的深刻理解,不亚于佛教。
个人正义,再大也是小事;社会正义,再小也是大事。这恐怕是西方世界今天,如此井然有序的原因之一吧。
回复日期:2011-03-28 22:50:15
看了楼主和sayuyo的发言,我比较倾向sayuyo的发言:铠甲的重量也使得他一旦落马,很难再爬起来,此时只需一把匕首就可将他置于死地。——大家想象一下,乌龟如果被翻过来,是很难爬起来的。任你再勇猛也不行。
回复日期:2011-03-28 23:01:28
我这里就稍微歪一下楼,我好像记得看过一个帖子,说美军现在的装备,一个士兵的巡逻的时候的标准装备是:45公斤!!!我的老天,这就相当于把一个大活人背在背上。
巡逻本来就累,精神有高度紧张,人更容易疲劳,为什么还让人要背这么重的东西呢。不懂。
回复日期:2011-03-29 18:28:17
《燃烧的远征---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记述》
易读 整理版: http://www.yiread.com/art_8984_9974.html
回复日期:2011-03-31 01:08:46
作者:爱不会失败 回复日期:2011-03-28 23:01:28
我这里就稍微歪一下楼,我好像记得看过一个帖子,说美军现在的装备,一个士兵的巡逻的时候的标准装备是:45公斤!!!我的老天,这就相当于把一个大活人背在背上。
巡逻本来就累,精神有高度紧张,人更容易疲劳,为什么还让人要背这么重的东西呢。不懂。
---------------------------------
装备在全身上下和全背在背上是两码事。
全身装备45公斤,一个经过体检考核的健壮士兵还是没问题的。
回复日期:2011-03-31 19:36:24
对于消磨王国本已剩余不多的实力来说,没有什么敌人,比基督徒们自己做的更加有效。1256年初,在阿卡爆发了一场威尼斯人同热那亚人之间的冲突,而这场冲突最终发展成 圣.萨巴斯之战。
圣.萨巴斯之战:
阿卡城的最高点,是一个被称作蒙特乔艾的山丘,这个山丘的顶部,有一个叫作圣萨巴斯的修道院。热那亚人控制着这座蒙特乔艾山,但是他们对于山顶上的这座修道院的主权宣称,遭到了威尼斯人的反对,于是这个争议,开始愈演愈烈,并且多次提交到法庭上。1256年某一个早春的早晨,热那亚人决定先下手为强,先把这座修道院据为己有再说......但是遭到了威尼斯人的反抗,紧接着,可以想象,热那亚人派来了一队武装士兵......也许至少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承认,道理不是讲清楚的,是打清楚的。
而比萨人则立刻站在了热那亚人的一边,行动迅速的让人不由的会怀疑,这根本就是提前计划好的一个系列行动。
威尼斯人最终还是将这些热那亚入侵者赶了出去,只不过到了那个时候,许多家庭以及舰船,已经惨遭洗劫,甚至被彻底摧毁。
巧合的是,蒙特福德的飞利浦在这个时候,也在泰尔展开了对威尼斯人的征讨......威尼斯人真是正所谓祸不单行。这个飞利浦自从里卡多......我们在前文中的记述多次提及过这个人,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忘的这么快的可以回去补补课......自从里卡多走后,就一直掌控着泰尔的统治权,而他同威尼斯人之间一直纷争不断。威尼斯人从1124年开始,就一直掌控着这座城市的3分之1,而这三分之一,对于威尼斯人在巴勒斯坦的利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飞利浦的这个激烈的举动,立刻震惊了当地的所有贵族爵士,因为这个举动是完全不合法的。于是在巴勒斯坦的诸多的党派们在短时间里立刻就选定了自己的阵营。我们现在详细论述一下这些数目繁多的党派以及他们所选取的阵营,并非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有多么重要,而是希望展示一下,到了这个时候,十字军邦国内部已经分化的何等厉害。
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支持威尼斯人,而医院骑士团则支持热那亚人。
在商人们中间,来自马赛的商人们支持威尼斯人,因为热那亚人是他们的竞争对手。而加泰罗尼亚人则是马赛人的竞争对手,所以他们支持热那亚人。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威尼斯人竟然能够说服比萨人,鼓动比萨人相信热那亚人根本不值得信任,所以比萨人后来转换阵营,站在了威尼斯人一边。
爵士们,特别是依贝林家族,支持威尼斯人,这并非因为他们喜欢威尼斯人,实际上他们很不喜欢威尼斯人,而是因为他们担心蒙特福德家族会借此机会,把泰尔从阿卡独立出去,此外,热那亚人曾经在早先的一个争议之中,雇佣阿萨辛的杀手刺杀了阿索夫的约翰,所以,依贝林家族是肯定不会支持热那亚人的。
在安提阿,波西蒙德六世相当不情愿的介入到这个党争之中,并站在威尼斯人一边。
其余的当地爵士们则支持热那亚人,特别是统领朱拜勒的艾慕布瑞克家族,因为他们是热那亚人的后裔。
阿卡的人们则很自然的支持威尼斯人,因为他们担心,泰尔变成阿卡的竞争对手。
我们先说这么多。从上面的详细记述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个事实:
1。商业利益在欧洲的争斗,至此已经蔓延,或者说公然引进到了十字军邦国内。我想那些坚持说十字军东征和十字军邦国的建立只不过是利益掠夺的手段的人,到了这个时候,终于可以找到他们的结实论据,呵呵,请不啬随意开发。
2。这一系列复杂党争的发生,是因为缺失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权威,同时也是因为缺失一个比较强力的,迫在眉睫的,外部威胁。这两者任存其一的话,这场闹剧肯定就打不起来,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两者都没有,邦国内部在岌岌可危的领土内各行其是,外部,穆斯林暂时不认为有立刻赶跑这些吵吵闹闹的基督徒的紧迫性。
那么争斗显然在所难免。
战斗紧接着就爆发在阿卡......战斗不是紧接着就爆发在泰尔让我们明白,这场闹剧的根源如此之深,看来嗓门比较大的还是意大利人。在比萨人被威尼斯人说服,背叛热那亚人之后,热那亚人立刻就冲了过去,占领了比萨人的地盘,其中还包括一座内港。一支威尼斯舰队立刻开了过来,一场激烈的热战立刻爆发在港口内,最终热那亚人被赶回到了自己的地盘上。而热那亚人的地盘旁边就是医院骑士团的地盘,以及还有城堡......我们都知道,医院骑士团是支持热那亚人的,我们还知道,骑士团的城堡,那是一般人不敢去耍大刀的,所以威尼斯人也只能咬牙切齿忍气吞声,不敢趁机干脆把热那亚人的地盘给抢过来。
于是公开的战斗就此告一段落,但是小规模的冲突,还在时不时发生着......
1257年的整整一年,双方阵营都在各自进行着繁忙的外事活动,但收效甚微......楼主想说,要是苏秦和张仪这时候穿越一下,未可知结果仍如是否?当然,这两位纵横家没穿越,于是,争议被正式提交到了,教皇那里。
教皇下令,1:双方互派使团,友好磋商。2。必须立刻签署停战协议。
应该说教皇还是英明的......我们谴责一切形式的武力冲突,我们呼吁一切问题都应通过外交谈判和平解决......
奈何双方都还在兴头上,而且这里天高教皇远,所以教皇的命令干脆没人搭理。
1258年6月24日,热那亚人在靠近阿卡的一个海域上,的一次海战中,以损失24艘战船,以及1700名士兵的代价,不幸败北。
就此,威尼斯人占领了热那亚人在阿卡的地盘。
就此,热那亚人在阿卡的利益存在,或者军事存在,或者各种存在,不幸告终。
就此,这场圣.萨巴斯之战,有效结束。
可以引用另一个香港电影,或者另好几个香港电影的台词:还不是要打???来作为此时此刻的,揭示性感悟。......楼主知道利益说的铁杆分子又要按耐不住了。
教皇接着派出了一位特使,而这位特使紧接着就陷入到漫长的谈判之中,最终,这个事情被提交到了高等法院。
1261年,双方达成协议,热那亚人应在泰尔占有其领地,而比萨人和威尼斯人的领地,则应建立在阿卡。应该说这个很难称为是什么进展,因为这个实际上就是此时的政治现状,也就是萨巴斯之战的最终结果。
不过事情到这里还没完,此后在当地贵族以及骑士团们已经和解之后,意大利人之间的争斗还持续了好几年......他们一有机会就会相互洗劫对方的船只。
1261年,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个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拜占庭帝国的角度。在这一年,在热那亚人的帮助之下,麦克.帕里奥洛格为这个希腊帝国重新光复了君士坦丁堡,于是被称为拉丁帝国的那个帝国,就此终结,但是在此后,法兰克人,意大利人,以及加泰罗尼亚人在该地区以及克里特岛的存在依然维持了许多年,甚至维持到十字军邦国彻底沦陷之后的许多年。
君士坦丁堡的光复,对于意大利人的商业利益来说,有着极为重要以及深远的影响,威尼斯人就此被清除出去,而热那亚人,则掌控了通往黑海的全部贸易航线。我们看到从欧洲到中东,意大利人的利益纷争在此起彼伏,热那亚人虽说在邦国被下了一城,不过显然,他们在别处又扳回一局。
下一章我们会看到,前文中所谓缺失的紧迫的外部威胁,实际上毫不迟缓的,在时机成熟之后,立刻就爆发出来,而且是一个剧烈,极度血腥的爆发,正如同学们可能已经猜到的,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位马穆鲁克王朝的创始人,从奴隶到皇帝的,拜巴尔斯。
回复日期:2011-03-31 20:21:12
呵呵,不会失败兄,骑士那个重甲,虽说沉重,但也没到乌龟的程度。说到美国大兵巡逻,一般的印象是到哪都坐着悍马,步行走长路的时候不大多,另外上面伯爵说得对,背着和抱着大不一样,背着又和穿在全身上下大不一样,据说最省力的办法是顶在头上,不过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拿捏好那个技巧,非洲有个国家......赞比亚?还是哪的,妇女整天干重活,男的整天游手好闲,妇女们搬很重的东西,都是顶在头上,据说几乎是毫不费力的感觉,还有专家去研究,为什么她们在头上能顶着那么重的东西,有无超自然因素.......我猜测这东西应该还不会违背牛顿力学。
说起美国大兵到哪都悍马,想起个笑话,不过是件真事,二战时,德国佬节节败退,有点扛不住劲,想了个高招:假冒美军士兵,深入敌后,去搞破坏暗杀和突然袭击,于是一队操着流利美语的德国佬出发了,穿着正规的美式军服,见到美军,积极主动热情的上去打招呼闲聊.....我们是**师**团*连的,从**来要到**去执行**任务,没说几句就被美国大兵给全体突突了。
事后美军高官对这事很感兴趣,问:这些德国人几乎全无破绽,你们怎么发现他们是假冒的?士兵回答:只有德国人才会背着那么多装备走那么远的路,我们美国大兵到哪都坐吉普车。
我猜测这些德国佬,可能搞不好都是从美国回德国参战的,甚至有一些是在美国出生,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二战爆发后,也回德国参战了。我记得有一部美国电影提到过这样一个情节,忘了是不是斯皮尔伯格那一部了,就是一个美国黑人大兵走半路休息,正好遇见一队德国俘虏,其中一个俘虏和他聊天,纯正的美语,聊几句才发现两个人还是老乡,都是纽约布鲁克林的我记得,而且这个德国兵就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读完大学二战爆发,就回德国参战了。
我记得有一个资料说,美国人在二战后修改了他们的移民法案,之前美国政府对持有美国绿卡的外国人,是等同于国民待遇的,各方面福利什么都一样,没有区别,但是在二战的时候,很多拿着美国绿卡的德国人,大批回德国,在战场上和美国大兵交战,成为敌人,所以后来,美国人就把持绿卡者同本国公民的福利划分开了。
回复日期:2011-04-02 01:11:17
回楼主
你说的电影就是 《兄弟连》
不是黑人大兵,是白人
回复日期:2011-04-04 09:38:11
美国人烧可兰经 回教徒杀七联合国雇员
【中央社╱纽约联合国总部/伦敦1日综合外电报导】 2011.04.02 06:28 am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今天稍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联合国在阿富汗北部城市马萨里沙利夫(Mazar-i-Sharif)的总部遭到死亡攻击的事件。
15国组成的安理会预定下午5时会议(格林威治时间21时)。多名外交官说,他们预期安理会成员将发出声明,谴责这起攻击事件。
联合国发言人哈克(Farhan Haq)说,3名联合国人员及4名武装警卫遇害,另外也可能有多名阿富汗人丧命。联合国外交官告诉路透,死者可能包括挪威、瑞典与罗马尼亚的公民。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奈洛比告诉记者,这起攻击「令人无法容忍且是懦弱的行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莱斯(Susan Rice)发表声明说,这起攻击「令人震惊且愚蠢」。
阿富汗民众举行示威,抗议籍籍无名的美国牧师琼斯(Terry Jones)烧毁伊斯兰圣经可兰经(Koran)之后,袭击联合国办公园区,酿成上述的死亡事件。
美国牧师琼斯(Terry Jones)说,他的教堂焚烧可兰经之后,他早知道可能出现「暴力回应」。阿富汗民众抗议他焚烧可兰经的行为后,袭击联合国在当地的办公室,造成7人丧生。
琼斯威胁烧毁可兰经,激怒许多穆斯林。他3月20日在自己佛州的教堂主持焚烧可兰经的活动。
阿富汗***说,攻击者将2名死者头部砍下,并纵火烧毁部份办公室,同时爬上防爆墙,推倒守望塔。
如果证实,这将是联合国在阿富汗遭受的攻击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阿富汗人员在喀布尔的下榻旅馆2009年10月遭到叛乱分子攻击,5名联合国人员丧生,另外9人受伤。
好战分子2010年10月穿著女人用的布卡,突袭联合国在赫拉特(Herat)的办公室,有多名好战分子丧生。
琼斯在佛州家中接受英国天空电视新闻网(SkyNews)访问时呼吁将凶手绳之以法。
他说:「之前就有点感觉会出现暴力反应。」
他说:「我们必须将这件事铭记在心,而且我认为,谁做了这些事,就该让他们负起责任」,「穆斯林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基督徒无法为自己发声,他们生活非常困难」。
琼斯说:「所以,当然,如果有人能公开把话讲出来,应该就是生活在西方国家、自由国家的我们,能够替他们讲话。」
福音教会牧师萨普(Wayne Sa )3月20日在琼斯监督下,在盖恩斯维尔(Gainesville)「达夫世界服务中心」(Dove World Outreach Centre)点火焚烧1本可兰经。
这个活动欢迎各方加入,但出席者不到30人。
【2011/04/02 中央社】
回复日期:2011-04-04 09:48:56
为死者祈祷。
回复日期:2011-04-04 10:07:53
各种因素越来越多的参杂进东征来了。
我知道不止是非基督徒对十字军东征充满非议,即使是在基督信仰内部,也是彻底否定十字军东征意义的意见,似乎越来越占了上风。
不过我还是坚持:十字军东征对基督信仰的成熟,对抵抗伊斯兰势力入侵欧洲,有着非凡的意义。
像当时基督信仰所处的危难境地,不反击就是等死,即使是不那么成功的反击,也能起到威慑作用,
当今美国在中东的宗教热情令我感动,不过美国也要做好准备:这股宗教热情完全有可能让美国的国力彻底衰败下去。不知美国做好了这个准备没有。
回复日期:2011-04-06 23:15:25
留名
回复日期:2011-04-07 00:03:50
留个名慢慢看
回复日期:2011-04-09 01:07:35
以前对十字军东征这段历史很疑惑,只是简单认为是宗教冲突,楼主描述的很详尽,我现在才明白东征对西方和基督教有多重要,和东征对于他们的必要性,甚至可以说只有东征才会有现代文明。
由于我生活地域性使我与绿教徒长期接触,我的观点是:不融合,难以调和,你退多少步他只会再进一步,得寸进尺是鲜明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对于异教没有选择题,或者说在他的眼里只是歧视,你都属于非人类,怎样对你都不为过,这还是在现今国力还算强大的时候,一旦有了外部的或内部一点点震荡的机会就会借机生事,要是想想震荡大点他们会做什么我都没法想。
汉民主要是不够团结,信仰处于真空没有团结的凝聚内因,地域性的排斥;你北方,我南方,你上海,我北京..........吵吵嚷嚷P话不断,就算当了汉奸都要分个你左我右。帖子里有位朋友搬得《天朝王国里》一段话说的我是相当认同:信仰是如此平淡无奇但却是我们生命的一切。就是如此了,你再有钱,再有文化但没有信仰你能怎样?不是某时把去见马克思了等同于死亡嘛?那代表什么?这句话不幽默,它包含的含义很复杂,它代表说着话的人很矛盾,既然是无神论者干嘛这么唯心,看似在卖弄风趣实则内心迷茫的很,对于死亡如果你只能想象成空洞的瞬间消失恐怕比你想象成死后会去到另一个世界要恐惧多了。
其次信仰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全部潜力去对抗威胁的最佳手段,面临极度危险的的战士,病魔缠身的患者,困境中意志消沉的失败者,如果他有信仰去郑重的祷告一次,就算是被各位无神论耻笑为自我麻醉一次,但他有了精神的上的振奋至少也可以有足够的信念去抗争,相应就会有跟多的机会。
很奇怪很多同族那么爱讥笑同胞的有信仰,然后很自得表明自己无神的立场,你若疾病缠身,身身处险境,遭遇不公,面临死亡甚至仅仅是有些不顺的时候你难道不会感叹一句老天对你不公,或者天与你对着干吗?可怜的是你连天都不知道是谁,下一步天会怎么安排你更不知道。
把楼歪惨了,抱歉楼主。
回复日期:2011-04-09 18:10:21
蒙古人的入侵和一路突进,在这个时候吸引了穆斯林的全部注意力。蒙古人在1258年2月攻陷并洗劫了巴格达,1259年攻陷阿勒颇,接着又在1260年3月1日攻陷大马士革。开罗的苏丹古突兹就在这个时候集结起一支军队,前去迎战正势如破竹的蒙古人,一场大战就此爆发,地点在阿因扎鲁特,时间为1260年9月3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阿因扎鲁特战役。大战的结果,苏丹大获全胜,蒙古人被击溃,并且此后再也未能如此深入的突进中东腹地。
此战后不久,拜巴尔斯即谋杀了古突兹,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统治就此开始。应该说对于核心的军事实力全部落在外国人手中的古突兹来说,这幕惨剧是应该在预期之中的。
蒙古人此时则正在回撤当中,大可汗不幸驾崩,众多的王子们纷纷带着人马回去抢夺继任权。
于是一位新的,强有力的统治者正式出现在埃及和大马士革,这个人就是拜巴尔斯。长期以来,开罗和大马士革之间时常处于对立状态,而蒙古人的强大威胁,显然对于穆斯林来说,会变成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在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的时候,内部分裂势力的正常反应是形成暂时的阶段性的团结。蒙古人的入侵,以及对多处伊斯兰世界政治地标的攻陷,不仅清除了大马士革的原有统治权,还同时清除了巴格达的遥远的威慑。
这无疑为拜巴尔斯的,在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强权,起到了侧面的辅助效果。此前,只有一次,叙利亚和埃及的穆斯林联合在一起,那还是在萨拉丁的统治之下,而现在我们看到,借助于蒙古人入侵的副效应,以及拜巴尔斯的崛起,整个伊斯兰世界再次出现了颇为统一的局面。
不论是神话也好,传说也罢,蒙古人对于耶路撒冷王国来说,毕竟是一个有利的因素,或者至少是一个阶段性的有利因素,先不去想象真的征服了中东的穆斯林之后,蒙古人在面对巴勒斯坦的基督徒们的时候,会采取何种策略.......我个人认为有鉴于蒙古军队一直以来的作风,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邦国的基督徒们是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但是毕竟蒙古人的出现,转移了穆斯林的注意力,这给了极度虚弱的邦国一个喘息之机。
可是现在,经过阿因扎鲁特惨败,以及大可汗驾崩两个事件,蒙古人正在撤退。这显然意味着,拜巴尔斯又可以重新调过头来,专心针对基督徒。
偏偏此时的穆斯林世界,又变的空前的统一和团结......
那么这一切对于基督徒们来说,是一个明显的不祥之兆。实际上这是一场血腥灾难的序幕。
接下来的十年,以及再接下来的十年,是属于拜巴尔斯苏丹的。
登基伊始,苏丹首先致力于坚立他在穆斯林世界内部的统治地位,紧接着就转过头来,开始决意要彻底铲除残存于巴勒斯坦的基督徒。
1263年,拜巴尔斯进攻阿卡,但未能攻陷,不得不撤兵了事,接着拜巴尔斯于1265年攻陷了凯撒利亚以及阿索夫城堡,次年,塞弗德和多伦落入其手。
1266年,一支马穆鲁克军队击败了亚美尼亚人,并洗劫了西斯。据相关史料记载,此次战役之后,有4万名亚美尼亚人被马穆鲁克拖运出城,卖为奴隶,而亚美尼亚王国就此被彻底清扫出局。
安提阿随之则变得愈加脆弱。
1267年,拜巴尔斯再次进攻阿卡,并再次以失败告终。1268年,拜巴尔斯占领迦法,并大肆运送当地的石材到开罗,兴建了一个新的清真寺。同年,拜巴尔斯攻陷安提阿,随之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所有人都被杀绝,最终仅仅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被卖为奴隶。这场屠杀的残暴,甚至让伊斯兰世界自己也大为震惊。
安提阿大屠杀之后,拜巴尔斯消停了一阵子,其主要原因是,有迹象表明,蒙古人正打算卷土重来。对于此时的拜巴尔斯而言,基督徒们已经不再是一个真正的威胁,在一次休三世国王同一名穆斯林使者的会晤中,国王炫耀性的展示了他的军队,希望以此给这个穆斯林留下些印象,以及暗示性的威胁,这个穆斯林使者当即说,他所看到的这些队伍中的基督徒,还不如在开罗关着的那些基督徒俘虏多。
邦国此时已经处于实际上的奄奄一息之中,一系列的代言人或者摄政王在理论上,在阿卡继续行使着统治权,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人有能力再次集结起一支军队。贵族爵士们现在都困守在他们重新加固过的城池内,在郊区的周边则散落着几处屈指可数的城堡。而即使这些残存的实力,也在一个跟一个的被攻陷。
军事修会骑士团们也不再能组织任何真正意义的军事行动,除了一些小规模的袭击,而且他们也不再能找到任何......穆斯林盟友。
但是在这种疲弱之中,骑士团还是奋力夺取了一场小小的胜利。拜巴尔斯曾经两次进攻阿卡,两次都以失败告终,1265年,拜巴尔斯开始进攻阿特利特,但是阿特利特顶住了拜巴尔斯的攻势。而汇集到一起的骑士团则趁着拜巴尔斯正忙着的机会,在1264年攻占了一个小型的军事要塞--利佐恩。
那么意大利人,在做什么?
即使是在眼下这种,极度危急的局势下,意大利人仍然不忘寻找时机来继续吵闹。1267年8月16日,一支热那亚的舰队袭击了阿卡,并且夺取了港口的控制权,热那亚人接着控制这个港口长达几周的时间,然后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被一支威尼斯人的舰队赶了出去。
也许听起来有些古怪,可是意大利人在这个时候,显然是把他们自己视作独立的第三方利益个体,所以他们只是凑巧在一个别人发生冲突的地方,比如在基督徒和穆斯林发生冲突的地方,相互间发生了点冲突......不知道为何,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不少美国电影里的意大利黑帮的形象,就算外面正在大地震,或者火山大喷发,或者某地被扔了好几颗原子弹,意大利黑帮们之间的相互较量,***战,厮杀,依然会有条不紊,我行我素,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别人发生的那些冲突,同意大利人之间发生的冲突全无关系,所以我们意大利人可以在我们高兴的任何时间,或者任何地点,自己发生点相互冲突。
应该说,意大利人这种独立的商业视角,从一开始,就已经表现的相当明朗,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回顾,从邦国建立伊始,意大利人的介入,就是为了谋求其巨大的商业利益,是的他们的确曾经参与了不少政治活动,但这些活动显然只是他们为利益进行努力的伴生品,而非根本目的。所以在邦国岌岌可危的时候,指望意大利人能一起面对穆斯林同仇敌忾,恐怕是不现实的,他们显然更喜欢相互清剿商业利益的竞争对手,比如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之间的相互清除。
无论如何,至少目前对耶路撒冷国王权的尊重,还在继续保持着,这表现在,究竟谁应该继承这个头衔的争夺上。1268年,康拉丁不幸被杀,这意味着霍亨斯陶芬家族在这场争夺战中彻底出局。
塞浦路斯的统治者,来自路斯南家族的休,则至少可以宣告,他多少同耶路撒冷王室有着......各种联系。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宣告自己同这个王位有关联的......宣告者,于是这场乱麻一般的宣告大战持续了多年,最终胜出的是休。
1269年,休正式加冕为耶路撒冷国国王,而且他还有能力搞定来自泰尔和阿卡方面的......争议,休把他的妹妹嫁给了蒙特福德的飞利浦的儿子约翰,而在不久之后,飞利浦的另外一个儿子汉弗莱,则娶了依贝林家族的艾斯切娃为妻。
这样,三大家族之间就变成了姻亲关系,于是持续多年的家族争端,终于在此画上了令人愉快的句号......除了从来不肯消停的意大利人。
意大利人很自然的,继续热衷于,在别人发生冲突的地方,在高兴的时候,自己发生点相互冲突。
回复日期:2011-04-09 18:18:42
作者:这小子不乖 回复日期:2011-04-09 01:07:35
*************************
欢迎光临,你说的话题也没歪楼,十字军东征本身就是一个信仰之战,难免会牵扯到信仰和宗教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关于基督徒和穆斯林的。
回复日期:2011-04-09 21:46:26
蒙古人来袅。看着新更新的帖子,脑子里浮现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这个词。
回复日期:2011-04-09 22:00:15
“这小子不乖”网友总结的真好。其实我信基督以来,还真没有全面想过你总结的,概括起来是两条吧:
1.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较不怕死,或者说,比较能够坦然无惧的面对死亡。
美国军人里有一句话:Lord, make me dead before you make me old.翻译过来就是:主啊,在年华老去之前,我愿战死。真牛比啊,这话。
2.比较能够在逆境中坚持和提升自己。因为有信仰的人认为他的神会庇护和指引他。
中国真的是太需要耶稣了。我为中国祈祷。
希望能更多的看到你的发言。
回复日期:2011-04-10 02:02:17
作者:爱不会失败 回复日期:2011-04-09 22:00:15
*******************************
彻底否定十字军东征,就我所知一直是穆斯林,以及其他因为各种原因和穆斯林站在一起的林林总总,以及西方左翼,这些人的立场。
西方传统观念中沿袭十字军东征是一次英雄和传奇壮举的内容,这有点像国人民俗中沿袭刘备是英雄,而曹操是坏蛋这种认知,当然这两件事情截然不同,我只是取其片面意思来做个片面比喻。当然西方人士也会时不时提一提诸如某某到底是英雄还是投机者以及欺世盗名者,甚至屠夫这种反思,这又像我们现在也时常有人提一提刘备实际上是不是只是一个小丑,或者骗子之类的,不是那么伟光正一样。
但这种反思,更多是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角度,而不是从十字军东征的本质意义的角度,也就是说,是部分质疑,或者部分否定,而不是彻底否定。
如果我们尝试从一个完全客观者的角度上看待十字军东征,那么彻底否定十字军东征,是完全违背逻辑的......你怎么不去彻底否定穆斯林的长期的极度的武力扩张?穆斯林围着基督徒的地盘打了那么多年,甚至连耶路撒冷都不让去,基督徒做出了一个反击,一路往耶路撒冷打出了一条通路,就要彻底否定?合着挨打的时候那就完全正当,反击了那就彻底否定?十字军东征的基督徒去打穆斯林那就是抢劫,穆斯林从基督徒手里抢走耶路撒冷,小亚细亚,中东的大片地区,一直打到君士坦丁堡,还要围着打,如果不是铁锤查理那场胜利,欧洲已经变成了欧罗巴斯坦......那就肯定不是抢劫,是他们高尚的信仰之举?
这什么逻辑?话说当年真出来一个欧罗巴斯坦,也许对某些人来说,还说不定是好事?我个人不想对此发表什么yy,我能肯定的一点是,这样的话,我们就永远听不到蓝色的多瑙河了。当然,大概也出不了希特勒,也不必出希特勒了。牛顿......不好说,搞不好到时候发现欧罗巴斯坦地底下全是石油,再搞个欧罗巴佩克,把石油价格一垄断,咱就卖石油就行了,还出什么牛顿,瓦特,奔驰?用不着,大家都骑着骆驼,骆驼身上的烟灰缸一满,就把骆驼扔二手市场低价抛售,咱有钱。犹太人估计早杀干净了,所以相对论就别想了。
回复日期:2011-04-10 03:35:06
说到在基督徒内部,对十字军东征彻底否定占上风,这个我还真不太了解,我一直都知道,基督徒群体对十字军东征一直都持有至少是部分的批判的。
首先战争是残酷的,从这个本质上,任何战争,都是反人道的,此外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制造过惨案,比如针对犹太人的洗劫,以及耶路撒冷大屠杀......后面会说到,第四次东征还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等等。
我想作为基督徒,对这些做出反思,是很自然的,也是必然的。但这些远不足以彻底否定十字军东征。
如果在基督徒内部彻底否定十字军东征,可能源于一个原因:对基督教诲的教条式理解,具体的说,就是那一段打左脸给右脸,被抢掉外衣连里衣也给他的教诲,这段话很多人都知道,甚至常被一些人用来嘲笑基督信仰。基督信仰是倡导仁慈,宽容,平和的。
那么结论就是:既然如此,那些人为什么还要去搞什么十字军东征?为什么不逆来顺受?为什么不在穆斯林面前做那个经典的选择题?
改信伊斯兰教不?
A:不信
B:信
选A的同学去咔嚓。
选B的同学去作奴隶。
为什么不?
其实如果对这些所谓彻底反对十字军东征的人问这个问题,他们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的,他们会回答一些含含糊糊的东西,或者瞪大眼睛看着你,因为这问题他们还没想过,他们只不过在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十字军东征要彻底否定!
同理还有希特勒。当然还有日本人.....等等。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读圣经,看到基督那段教诲的时候也深思过,也曾经困惑过,后来我明白这段话至少涉及两个问题,首先在讲这段话之前,基督有一个开首语。其次,这涉及到个人正义伸张和普遍正义伸张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截然不同的,是不能等同的。
基督在这里并不是在混淆邪恶和公正的分界,基督在这里是在教诲宽容和仁慈。对此保罗有一个很精辟的阐述:不要以恶对恶,反倒要以善胜恶。
我想可能没什么必要强调,这里保罗说的是以善胜恶,而不是以善纵恶,任何纵容邪恶的行为本身就是邪恶的,宽容和纵容,是不同的。
这就像爱和溺爱不同一样。在宽容和公正之间,需要一个分界。
回复日期:2011-04-10 03:42:10
在基督徒内部会彻底否定十字军东征,我想只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对这段历史的相关知识的无知,按照某些人宣传的,把十字军看成彻底的抢劫犯集团。要么是对基督教义的片面的理解。
对于前者,他们反对的其实不是十字军东征,他们反对的是所有一切和西方有关的东西,实际上他们反对一切本国之外的东西,至少是潜意识的口头反对,当然这不影响他们一边享受着西方或异国的文明成果,一边破口大骂,他们没有什么合理的逻辑能力,他们的一切不过在依靠最直接的本能冲动来做出决定。他们时常对国史中对异国的侵略和臣服大声叫好,为了老祖宗能打下这么大的地盘沾沾自喜,可是对于异国的抵抗则嗤之以鼻并且严正抗议。倒过来,则是犯我者云云......于是蒙古和满清入关这两段不幸被历史自己做出的耳光,他们一般是讳言的。这里可以原谅他们,对于唐朝以及前期的很长时间的历史知识的无知,不如暂且让他们以为他们为之豪情万丈的所谓“强汉”,就和他们自己以为的所谓汉族是一个意思。
他们一般是义和团的赞同者,因为义和团杀洋人的公使妇女儿童啊,那不是好汉吗?虽然义和团杀的绝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可那是洋奴啊,该杀......他们很忠实的继承了慈禧女士在垂暮期向全世界正式宣战的匪夷所思的基因,因为慈禧老太后喜欢关起门来鱼肉和调教自己的家奴,除大清国外的全世界,那当然是要反的。当然慈禧老太后的基因在家主圈里遗传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怎么不幸传到家奴身上了,这是个庞大的生物学课题,我不是学生物的,不想详细说,我只知道这个事情至少和老祖宗的生态学创始人,孔老夫子有不少关系。
这些人全部都是利益说的赞同者,绝无例外,因为除此之外,无法为他们的匪夷所思的逻辑寻找到至少部分合理的理论依据,但是利益说实际上依然无法解释他们身上的慈禧基因,但这一点可以无视,有视者一般被他们称为汉奸,正如前面的许多逻辑矛盾一样,这些人实际上也无法定义到底什么是汉奸。
我想起王朔一个小说里的一个情节,相当吻合,王朔说,某个人心里烦躁,上街脱了上衣大喊:谁敢跟我叫板?横冲直撞中,无人搭理,于是愈加大声的喊:谁敢和我叫板?有一小伙子体格壮硕,上前低声说,我敢。
某人一转身,大喊:谁敢和我俩叫板?
不知道王朔大师写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他写出了一个典型的,前期粪青,后期汉奸的生动形象。
这样一说,什么是汉奸,相当清晰了。我一直认为,识英雄的人,大抵是英雄。而喜欢骂别人是汉奸的人,大抵上是汉奸,或者汉奸的潜在苗子。
什么叫汉奸?这个问题的***,和逻辑能力成正比。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理:丧失是非分辨力,显然是汉奸的首要条件。粪青们是潜在的第一群体,他们既容易被改造,又容易自我改造。这个很讽刺,因为粪青们是最喜欢骂别人是汉奸的,甚至还为此在yy中沾沾自喜。
回复日期:2011-04-10 03:58:10
至于说,对基督的那一段话如何理解,我想很多人忘记,宽容的前提是公正,没有公正则没有宽容。从这个角度上说什么彻底否定十字军东征,是可笑的。
莫非彼得三次不认主是对的?因为基督说,打左脸给右脸啊。
由于这个帖子不是信仰讨论贴,我不想说太远。
我的看法和你一致,十字军东征,可以反思,但不能彻底否认。当然如果某个人觉得他坐在那里可以很舒服的彻底否认,当年反抗伊斯兰教的信仰征服自然有那些傻呼呼的西方佬去干......他很无耻。
回复日期:2011-04-10 09:29:52
记一下
养肥了再看 哈哈哈!楼主努力!!!
回复日期:2011-04-10 18:18:34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1081年。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巧合是:亚历克修斯和赵顼两位皇帝,恰好是同年出生的。当然我们可以yy一下,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中国最强盛的唐时代,而太宗同意出兵......会如何?那么也许整个欧洲,世界,以及中国自己的历史都要大篇幅的改写了,甚至可能面目全非,这可以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yy题材,尤其是极度yy的话......不过还是留给小说写手来搞吧,在下还是尽力写好这段庞杂的十字军远征史。”
================================================================
别说一个商队从君堡到长安就要9年时间,军队就更不用说了没到地方就该跑完了还YY个毛....
回复日期:2011-04-10 22:13:30
凡有耳的 就应当听!
回复日期:2011-04-10 22:35:02
作者:爱不会失败 回复日期:2011-04-09 22:00:15
...............................
抱歉,我只是个宗教投机者,在看这篇帖子之前连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都分不清楚,我曾今分别去两个教堂祷告。(并且我现在还是分别不太清楚)
所谓投机是因为只有我遇到困难了才会祷告.并且足够虔诚。否则没有甚至连想都不去想。这个信仰的来源是起初我在某段时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自己的能力又解决不了,为了不让自己绝望才有的,然后会持续性不虔诚的信仰是由于,这次信仰让我摆脱了危机。
不虔诚是在此之前我无信仰包括所有家人.朋友,但又要投机是人本身就很难无信仰,出于我这样的经历是很困惑的。
(Lord, make me dead before you make me old.翻译过来就是:主啊,在年华老去之前,我愿战死。真牛比啊,这话。)有句比这更好的,《拯救大兵瑞恩》狙击手的祷词我曾今用来祷告,我是投机者所以记不完整了,大意是:主,赐予我勇气和力量去战斗,不要让敌人踩着我的尸体荣耀。
回复日期:2011-04-10 22:53:36
作者:sayuyo 回复日期:2011-03-25 22:49:21
作者:andyty2009 回复日期:2010-07-27 10:37:46
骑士穿重甲,而且马匹一般也有部分装甲防御,冲杀的时候通常手握一杆很长的长***,纵马直冲过去。.......楼上说一个骑士能对付几百个人,我觉得这个很有可能,如果在正面对决,尤其在平地上,一个重装骑士纵马冲杀过去,击溃一个几百人的轻装兵团是可以做到的,可以想象一辆呼啸的坦克冲进羊群里
---------------------------------------------------------------------
毫无疑问,重装骑士向敌军发起冲锋的时候,长***确实有着惊人冲击力。但是冲入敌阵,并对敌军造成冲击后呢?骑士不会再有第二次冲锋的机会,长***也会被舍弃,与敌军展开短兵相接的搏斗,在此情况下重装骑士能战胜几百人吗?
此时他的铠甲将会成为他最大的负担。因为看似厚重铠甲,其实际防护能力相当有限。重铠对于刀剑的劈砍确实有不错的防护效果,但是对于穿刺型的箭、***、矛以及钝器的敲击防护效果很差;铠甲的重量也使得他一旦落马,很难再爬起来,此时只需一把匕首就可将他置于死地。这也是为什么中世纪的重装骑士在面对成吉思汗的轻骑兵和弓箭的时候一败涂地。
===========================
这年头还有人相信蒙古人只有轻骑兵?蒙古军队里有四成的重骑兵都是人马俱甲。而且蒙古军队的盔甲要好于欧洲人的索子甲。
其次,一个重骑兵肯定打不过一百个步兵,但是一百个重骑兵对付一万乌合之众的步兵太轻松了,一个冲锋步兵就崩溃了。其实也不能说是乌合之众,除了最精锐的步兵,很少有人能站在奔腾得马群之前。当年苏联拍滑铁卢这个电影,红军当群众演员,结果在面对奔腾而来的骑兵的时候,不自然的阵型就乱了。这还是苏联红军,换成中世纪的农民什么后果可想而知。
回复日期:2011-04-10 23:08:27
抱歉,我只是个宗教投机者,
——不乖网友,所有的宗教徒都是投机主义者。包括所谓虔诚和不虔诚的基督徒在内,我们信上帝,信耶稣基督的唯一理由,就是相信他能拯救我们——在这世上的年月,能坦然无惧;死后能在天堂与上帝同在。——我们无法证明,我们只是见证,只是把自己所相信的告诉别人,至于别人听后怎么想,我们管不着,只能向上帝祷告,求上帝开其他的心。
如果有那个宗教徒告诉你,他不是投机分子,他是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有上帝这个结论,然后去信了,那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人信的绝对不是上帝。
回复日期:2011-04-10 23:13:32
所谓投机是因为只有我遇到困难了才会祷告.并且足够虔诚。否则没有甚至连想都不去想。这个信仰的来源是起初我在某段时期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自己的能力又解决不了,为了不让自己绝望才有的,然后会持续性不虔诚的信仰是由于,这次信仰让我摆脱了危机。
不虔诚是在此之前我无信仰包括所有家人.朋友,但又要投机是人本身就很难无信仰,出于我这样的经历是很困惑的。
——感谢你,这么真诚的话语,在网上,真的是太难得了。我跟你的经历差不多。信上帝,让我坚强了许多。感谢上帝。
回复日期:2011-04-11 15:48:25
各位弟兄姐妹,主内平安.其实我已经关注这个帖子几个月之久,但一直没有发表意见,作为一个新教徒,我认为十字军东征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我是持完全的赞成,经上说:信我的,必不至于羞愧.我们不可被恶所胜,反而要以善胜恶.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
回复日期:2011-04-11 23:47:03
这帖子成了基督或是天主教宣传贴了! 作者:
回复日期:2011-04-13 00:06:24
作者:x爬上墙头等红杏x 回复日期:2011-04-11 23:47:03 回复
这帖子成了基督或是天主教宣传贴了!
如果很简单的的讨论都能被你认为是在大张旗鼓的宣传了,那你去告可口可乐吧,可恶的基督徒除了空气没有不掠取你的了,你还真是可怜。
回复日期:2011-04-13 08:45:44
可口可乐要喝,羊肉串不也得吃吗?这也得分个正义邪恶? 作者:
回复日期:2011-04-14 17:54:22
作者:x爬上墙头等红杏x 回复日期:2011-04-13 08:45:44 回复
可口可乐要喝,羊肉串不也得吃吗?这也得分个正义邪恶?
问得好,你吭着猪头肉.扯着羊肉串再喝着白加啤那也是你的权利,没人能指责你,同理简单的讨论也没你有影射的那么复杂。以你的理论论坛发帖都是在搞宣传,很有必要这么迫切的赶紧来贴个有色标签证明你是个“大明白”是吧,“大明白”您还是赶紧去国观.杂谈去贴标签吧,你要不嫌累的话。
回复日期:2011-04-16 03:37:30
顶,握手!
回复日期:2011-04-16 14:29:44
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当拜主你的 神,单要侍奉他.
回复日期:2011-04-16 17:12:06
1、蒙古军队40%是重骑兵,参照杜普伊的武器与战争的演变。
2、锁子甲没想象的那么重,而且其实很灵活。前几年国内有个女孩自己做了一套锁子甲,穿在身上。
3、重骑冲击并不是一次性的,相反,重骑兵往往会分开多个小队,反复从不同方向冲击。宋史吴介(别字)传称金军重骑“更进迭退”,“败不至乱”,又称“每战非累日不决.
4、sayuyo网友有部分说对了,重骑冲击至肉搏往往会舍弃长***而使用重剑,因此西方骑士冲出来后往往会跑回到随从那里,又换支长***出来。
5、不仅西方,就算是东方的骑兵仅仅几十人打败几千乌合之众的步兵的例子都很多,中国日本都有。
宋朝军队,对重骑非常忽视,武经总要称“造甲之法,步军欲其长,马军则欲其短”,所以当他们面对辽与西夏军队,往往能在正面战场取胜,而面对金军的铁浮图和拐子马时就会一败涂地。
回复日期:2011-04-17 12:40:42
很感谢楼主,继续啊!
别被一些不是很善意的言论影响你最初的设想。
不管怎么说我是很感谢你的。希望你能坚持写完,支持你!
回复日期:2011-04-17 14:53:39
几天不来,楼主已经回来了,我等有幸等来楼主的大作。十字军东征记述确实是个体力活,但是,更是一个技术活。邦国固然有邦国的内在需要,世俗有世俗的需要,教会有教会的需要,在一个世俗与教会争权,宗教与宗教争权的时期,十字军东征被赋予了太多的功利因素。就让凯撒的归凯撒,天主的归天主吧。期待着楼主的更新,跟上楼主的步伐。
回复日期:2011-04-17 17:09:29
好贴要顶,要马克,更要抢沙发
回复日期:2011-04-17 18:04:46
至1269年休在泰尔举行加冕礼这段时期,整个巴勒斯坦地区都在预期,一场浩大的,新的十字军东征,即将到来。法国国王路易斯九世是当时欧洲最显赫的君王,路易斯国王曾经领导过一次十字军东征,而且这次东征从大部分意义上看来,是可视为成功的,只是最后不幸被一场突发的灾难摧毁,所以在这个时候,每一个人都在希望,路易斯国王的第二次东征,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而不论从任何角度而言,新加入十字军东征的有生力量,都是广受欢迎的。奄奄一息的十字军邦国,显然正在翘首祈盼着来自欧洲故土的鼎力援救。
然而事与愿违,1270年来而复去,路易斯国王所领导的十字军的身影,却始终没有在耶路撒冷出现,相反,这支十字军的身影,出现在了非洲的突尼斯,因为国王相信,拿下突尼斯,并接着将其作为一个前线基地,将更加有利于攻取埃及。
而攻取埃及,是继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以来的,历次东征的核心,以及首要的目标。
1270年盛夏之际,路易斯国王率军在非洲海岸登陆,很显然这并非一个进攻炎热的非洲国家的良好时机,军队登陆之后,立刻遭遇到严重的饮用水问题,他们无法获得干净,足够的食水,于是大面积的瘟疫即刻爆发,很快,国王就痛失其爱子,数日后,国王自己也不幸驾崩,据相关资料记载,国王死于严重的腹泻,而国王临终前的最后一句遗言是:“耶路撒冷”。
继任国王随即宣布撤军。本次十字军东征,亦即圣路易斯国王自身所领导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关于路易斯国王所领导的两次十字军东征的具体经过,我们会在以后看到。这里简单说一下路易斯国王这个人:
法国国王路易斯九世,生于1214年4月25日,驾崩于1270年8月25日,是卡佩王朝的第九任国王,在其统治期内,法兰西王国在政治及经济,军事等方面为欧洲之首,并同时是欧洲的艺术和文化中心,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圣路易斯的黄金世纪。路易斯国王热衷于艺术发展,其自身也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圣路易斯国王在其所生活的时代,被欧洲的君主们公认为“长者”,以及“仲裁者”,可见其受到何等的尊崇,其个人风格宽容仁厚,以至于他的人格魅力的感染力远胜于他所统帅的欧洲最大的军事力量的影响力。他所统帅的法国,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基督徒国家,而国王自身,也被尊称为“基督徒国君的典范”。
应该说对于圣路易斯国王这样一个人,未战而不幸身死于突尼斯,除了穆斯林及其支持者之外,大部分人是会觉得遗憾的,他的一生有着非凡的成就,他被当时以及后代的许多人所尊敬和怀念,至今在世界各地,仍有许多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也就是各位同学看到任何一个圣路易,或者圣路易斯的地名的时候,都应该知道,这是在纪念这位伟大的法国国王。
另外还有多所教堂,也是以这位国王的名字命名的。
无聊的楼主顺便想象了一下,如果把国内的某个地方改名叫弘历,或者玄烨,不知道会是支持者多,还是反对者多,要是世民呢?嬴政如何?
不然干脆就刘彻吧,或者为避帝王讳,叫汉武?各位同学会支持,还是会反对?又是为了什么支持,以及为了什么反对呢?
呵呵,打住打住。
前面说到,路易斯国王的东征不幸中止,这就意味着,拜巴尔斯为之深感忧虑的西方威胁,就此荡然无存,于是.......显然于是什么,各位同学是肯定能想得到的。
拜巴尔斯立刻恢复了他一贯的攻击态势,1271年,克拉克十字军城堡被攻陷,这是一座意义非凡的城堡,在当时,以及现在,都有着令人瞩目的名望,首先,在当时他是三大骑士团之一的医院骑士团的总部,其建筑成就以及艺术成就,都是极为罕见的,其坚固程度以及军事意义同样罕有匹敌,甚至在当时,被称作是一座“不可能攻陷的城堡”。当然,我们立刻就看到,它已经被拜巴尔斯攻陷了,这个世界上也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不可能攻陷的城堡,或者不可能沉没的舰船,唯一永远不会沦陷的,是公正,宽容,怜悯,和仁慈。
英国国王爱德华曾经仿照克拉克十字军城堡的样式和建筑技术,为自己建起了一座城堡。
在现代,这座城堡位于叙利亚境内,是当地的一大旅游景点,克拉克十字军城堡也是当今世界硕果仅存的几处与那段浩瀚的十字军东征历史有关的重要遗址之一,在下面我会贴上从网络搜集来的一张克拉克十字军城堡的现代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气势恢弘的城堡,虽历经千年风沙,依然保存的相当完好,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意识到其坚固性。
攻陷克拉克城堡之后,拜巴尔斯紧接着开始进攻的黎波里,但是的黎波里顶住了拜巴尔斯的凶猛攻势。
英格兰的爱德华王子,就在这个时候,带着一小支十字军抵达邦国,这支队伍的阵容并不大,但却足够迫使拜巴尔斯消停下来,提出了一个......停战协定。
1272年5月22日,双方正式达成了一个为期十年的停战协议。通过这个协议,拜巴尔斯暂时将西方的巨大威胁封存起来,以便于他能全神贯注的去对付卷土重来的,蒙古人。
炙热的态势,或者说,邦国的灭顶之灾,也因为这份协定而延缓下来,我们也不妨插个空,在这里简单回顾下前文的相关事件。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显然就是圣路易斯国王所领导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这里说的第二次是指圣路易斯国王本身而言的,并不是指总体历史排序上的第二次十字军东征,不过我估计读到这里还会有这种低级混淆的同学应该是很少的或者没有。
圣路易斯国王的两次东征都以埃及为首要战略目标,并都因为遭受瘟疫的重创而失败,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军团流行病一直是各类远征大军要时常面对的首要大敌。关于把埃及作为击溃穆斯林世界的首要步骤是否明智,这个我在前面讲过我的个人看法,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第二次东征中,国王以突尼斯为第一军事目标,各位有何看法?这个问题,在当时,以及现在,以及从当时到现在的历史中,都有广泛的批驳之语。
也就是说,基本上以攻陷埃及为击溃穆斯林的首要战略目标,大部分人是认同的,而以攻陷突尼斯为征服埃及的首要战略目标,大部分人是反对的。
先说埃及,我们从过往记述中不难发现攻陷埃及的必要性,从欧洲直接发兵去埃及,显然要比先把军队转运到耶路撒冷,再从耶路撒冷进攻埃及更有利,当然同学们会问,为什么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不这么干?这问题我以前也回答过我的个人看法,简单说,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并非以击溃穆斯林为目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一次防守反击战,其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耶路撒冷,进军的一路上显然出现了不少副产品,比如安提阿。
如此说来,后来的几次十字军东征一直以埃及为战略目标,是很容易理解的,当然,后来的几次十字军东征,其核心目标依然是为了耶路撒冷,这一点,我们从路易斯国王的临终遗言上可见一斑。这里我又想起有同学引用的那一部电影结尾萨拉丁所说的话:耶路撒冷什么都不是,而又是一切。
再说说突尼斯,实际上路易斯国王所发起的第二次东征,其响应者为数寥寥,至于对突尼斯这个战略步骤,则赞同者更少,我们现在也知道,事实上,这个突尼斯跳板行动,最终也失败了。其实在读史中,成败论英雄这个现象,还是颇为多见的,因为研究历史有一个特色:我们大家都知道结果。我们也很容易来拿结果说原因,或者有更过分的拿现代说古代。突尼斯跳板肯定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它失败了。这是个简单的逻辑。
对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讨论起来就要难的多,为什么?因为这个子午谷行动,从来没搞过,于是大家就各执一词,应该承认茶余饭后拿这种问题侃大山也相当有趣,在下个人对子午谷奇谋的看法是:不值得搞,不能搞。实际上诸葛亮的北伐本身就是错误的,他只是不愿意接受困守于蜀内,并将逐渐灭亡这个政治现实,所以困兽犹斗而已,当然这是从更广大的视角而言的,实际上我个人能理解武侯为什么宁肯蜀民面有菜色,也要不断的劳民伤财的去北伐,这个我在别人的帖子里详尽分析过,这里不继续啰嗦。我能理解不代表我认为武侯的这个举动是正确的。
而我说魏延的奇谋不能搞,是仅仅从北伐的战术角度而言的,而不是因为我认为北伐本身就是错误的,实际上我还认为,北伐不管怎么搞,都不可能成功。但我还是认为,子午谷奇谋,还是不能搞,是错误的,是一次不合时宜的生搬硬套,斩首行动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的......希望同学们还没有被绕晕,呵呵。
突尼斯跳板行动,我认为是可以讨论的,至少从战术角度而言,因为这解决了十字军东征的首要难题:补给。不能说这行动实际上失败了,就一无是处。把突尼斯作为前线进攻基地,显然是理想的,错误在于,时间选择问题很大,远征军在盛夏去进攻非洲,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至于说,如果不发生瘟疫和饮用水问题,这次进攻埃及,或者上一次进攻埃及,能成功吗?这个我不知道,一半对一半。但是我估计突尼斯是可以拿下的,而批驳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认为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中进攻突尼斯是不合时宜以及不合理的。
突尼斯跳板从开始到现在一直遭受非议还有一个原因是,其中夹杂了非战术性因素,国王决定首先进攻突尼斯,据说是受到了其弟弟的鼓动,而其弟弟之所以鼓动进攻突尼斯,据说是有开辟新的航海路线的利益考虑。再具体的以后会讲到,我现在想说的是,一次行动失败了,并不能完全表明这次行动的战术计划本身是错误的,而一个行动成功了,也未必证明这个计划的正确性。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同学们可以轻易地反驳,比如:都成功了就证明它正确,失败了当然它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吧,你说得对。我再小声诡辩一句:别忘了很容易被人忘记的,实际上最重要的因素,运气。
休息结束,我们继续回到,耶路撒冷国沉甸甸的,历史进程当中。
休......前文讲过他最终在国王争夺战中力战夺魁,正式加冕,在这个时候,也开始尝试要向邦国残存无几的几块地方行使其统治权,可问题是,就这几处残存的地方,也还在顽强的抵抗着休的王权......
于是在这种你来我往的明争暗斗之中,几个回合下来,休就厌烦了.......就那么巴掌大的几块地方?值得出这力?1276年,休返回了塞浦路斯,此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不过在临走前,他指定依贝林家族的巴里安为其政权代理人。
本来就很糟糕的形势,现在显然更糟糕了,邦国的问题,很长时间以来,就糟糕在没有中央权威的统一领导,于是各方面势力各行其是,一盘散沙,甚至你争我斗,现在休一走,老问题重演,医院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开始内讧,意大利人显然更不能闲着,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于是接着开始自己发生点相互冲突。
可能有同学说,就剩下巴掌大的那点地方了,怎么怎么都无所谓了......小生不得不,基本上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这位同学,请你站起来,去墙角那,大声朗读三国演义。
除了更糟糕之外,还有更离奇的,1277年......不知道为什么,在记述中一说到****年,我就觉得特有正规感,特有历史感,特别的能感受到自己的作品的学术价值感,特自豪感,各种感,按照王朔的说法,还有点快感?这个真没有。
1277年,这个,1277年,啊,历史的车轮行进到1277年,依贝林家族的玛丽亚,这个人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个人也就是在1269年参与过耶路撒冷国国王头衔争夺赛的那位选手,这位女士把她的参赛资格,竟然出售给了一位野心勃勃的冒险家,昂儒的查尔斯......不知道为什么,一说到冒险家这个词,我就觉得我的作品相当具有历史批判主义色彩的现代原生学术内涵,以及无法掩饰,不可能被模仿的,正统史学血统的排斥性外延。
王朔大师说,朋友可以分成两种,可以上床的和不可以上床的。小生本着正统史学的外延精神,和内涵素养,说,历史可以被分成两种,可以批判的和不可以批判的。
有专家型同学说:上床其实也可以分成两种,主动上床和被动上床。这位同学,请你和刚才那位朗读三国演义的同学站一起,以第二声部的角度,开始朗诵论语。
那么这位万恶的投机冒险家,昂儒的查尔斯,接着会怎么办?他立刻就宣布,他才是耶路撒冷的真正国王,紧接着就指认一个叫罗杰的,担任其政权代理人,再接着就向阿卡派出了一队武装力量。
作为代理人,罗杰的王权权威,得到了迅速有效地奠定。这位同学问为什么?你今天的家庭作业是:把上文中“再接着就向阿卡派出了一队武装力量”这句话抄写一百遍啊一百遍。
更加有效的是,教皇非常的支持罗杰的权威合法性。
那么休临走前曾经指认过一个巴里安为耶路撒冷王国的政权代理人,现在又来了代理人罗杰,这俩碰一起,何去何留?为之奈何?实际上,巴里安迅速认同了罗杰的权威,交出了核心城堡的军事占领权。显然,这个举动的政治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哲学角度上说,这涉及到深刻的,学术型的,外延和内涵的相互关系。
爵士们不乐意了,虽说,休不怎么讨人喜欢,可他毕竟还和王国有点关系的,至少他的祖上曾经坐过耶路撒冷的王位,虽然坐的有点其臭无比,丑闻不断,可毕竟是,本地人,这个罗杰......算怎么回事?
关于罗杰算怎么回事这个问题,烦请那位抄写一百遍的同学回头给大家详细讲解,他的认识一定很深刻,肯定能讲明白,问题是当时的爵士们,还有点反应迟缓,于是转过头来,向那位本地人休,提出,这事要仲裁,调解,你看其实我们还是支持你的,如今这个罗杰,实在太不像话了.......
休拒绝了。
于是爵士们,不得不再转回来,很勉强的,向查尔斯表态效忠。
我想重申一下,其实那个在墙角朗诵三国演义的同学,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就目前的形势看,昂茹这个外部势力的介入,无论如何,还是给了邦国一个有益的喘息,止痛药常常是受欢迎的,至少拜巴尔斯,就此相信,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对他不再会形成任何威胁,因为查尔斯的注意力,在君士坦丁堡上,而不在开罗上,而蒙古人这个麻烦,是不能不解决的。
如此,邦国赢得了一个喘息期。
但是这个喘息期不长,1277年,啊,又是1277年,1277年这个小鬼,还很活泼嘛,1277年,拜巴尔斯不幸亡故,紧接着发生了例行的继任权争夺。1279年,哈拉温苏丹即位,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一位毫不逊色于,拜巴尔斯的凶悍的继任者。
1280年代发生了如下主要事件:
十字军邦国内部爆发内战。
外交努力失败。
西西里晚祷事件以及昂茹政权的终结。
休四世加冕。
忽必烈可汗向欧洲派出使者。
停战协议破裂。
众所周知,传统的史学观念认为,以耶路撒冷王国为本质核心的十字军邦国,在地缘政治上,实际消亡于1291年。
1291年同时也意味着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彻底结束,从1096年到1291年,将近两百年的时间跨度,演绎出了一部欧洲历史上波澜壮阔的篇章。当然这个历史断代法,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分段方法,毕竟这只是一个观念问题。耶路撒冷王国这段历史,也就是本论述的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此进入尾声,我们即将要向由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国告别。
本章将是耶路撒冷王国历史记述的最后一章,我有点依依惜别之感,虽然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知道人世的一切,都只是短暂的,正如
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级别: 认证会员
3113 点
青鸟币:
335685 QNB
好评度:
5182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174(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7-16
最后登录:
200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08:01
| 怎样取名字(转自中国起名改名实用全书)(连载)
发帖有功,跟帖有奖
[ 此贴被laohao008在2006-10-11 18:3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青鸟币:1888(天才鹦鹉)
青鸟币:1000(桃園北極星)
社区指南:
- 级别: 认证会员
3113 点
青鸟币:
335685 QNB
好评度:
5182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174(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7-16
最后登录:
200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08:01
1.你的名字代表着独一无二的你
u{xjFx- LS@[O])$' 人有名字,一个人有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名字,我的名字作为一个符号是我的代称,而不是代 表你,代表他,也不代表我以外的任何人,这便使一个名字有了个性化的色彩那么,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人有名字,也可说是人和动物的区别的一个标志。原始时代 ,人处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直到直立行走,人从动物中“走”出来,在他们 的群居时代,也 曾经是没有名字的,人名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进步,人 们需要有相互的交流,需要有劳作、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分配,于是需要有相互识别的 称谓,当文字产生以后,用不同的文字作为代称这是自然的社会发展的进程。
K 7#; |2(z< &y= 什么是名字,人名是怎么产生的?东汉时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他的说法:“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这个意思是说,在人类的早 期年代,人们本来没有名字,只是到了晚上,天一黑下来,人们彼此看不见对方,无法相互 识别,只好用口来打招呼,相互有了一个什么称谓来称呼特定的人,由此便出现了人的名字 。
^:W.R7| eYBo* 这种解释说明,“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会意字,当然也不能排除许慎自己的“望文生义”, 这种说法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它也认同人名的来历、人名的产生是人类生活相互识别的需 要。至于许慎说是晚上需要,而白天似乎不需要识别,也许指的是人类更早期时候的事。在 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种区别和识别的需要,无论在白天或晚上,是今天的人类不会怀疑的。
^l BD#nJ YJ_`[LnL 在当代社会中,人名作为一个符号,具有人类个体的个性化意义。当你有了一个特定的名字 ,它便传达着一个特定的信息,这个人是你,而不是别的任何人,这个符号首先把你和别人 区别开来,也使别人在人群中识别出特定的你。同样,这个特定的名字作为一个符号,被人 称呼,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简单代称,而包括了许多你的本质的东西。比如你的性 格 、你的职业、你的出身、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和思想品格等等。生活中,当你提起一个人,你会想到:“啊,他是一个博士生,学计算机的,那小子长得很帅,但脾气太暴躁,经营网 站很有一手,可怎么就对老婆爱瞪眼睛发脾气呢?”这个名字便与他的这些个人特色紧密地 联系着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可见一个名字就不仅是一个个体生命,而且是一个特定的个性特征的代号 和象征。正如说陈景润,我们知道他是我们中国一个证明艰深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 说拿破仑,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小个子的法兰西大军事家;说戴笠,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国民党 统治时期“军统”大特务;说胡长清,我们知道他是原江西省副省长、一个因索贿受贿而被***毙 的大腐败分子。一个人的名字,在自我的认定性中,在社会的认定性中,跟许多事物的名字 相区别,又是同个体特性与社会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d" rRyBGEj 在当代社会中,人名作为一个符号,因为其社会性,同时就又具有其法律意义。一个人的名 字,经公安机关登记,有你的户籍、国籍,你是特定国家的公民和特定社区的居民,同时你 的名字成为你的人身内容的一部分,你的名字代表着你所有的权利,包括你的公民权、 名 誉权等,不容许任何人侵犯、禁止他人盗用、假冒,它证实着、肯定着你这特定个体的尊严 。当然,同时你的名字也代表着你的义务,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你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 ;你是某个学校的学生或某个职业的从业人员,你必须遵守学校的教学秩序或从事某种职业 的 法规政策等等。否则,你将为社会所不齿,你的名字和你的个体生命就会一起遭到人们的唾 弃。
社区指南:
- 级别: 认证会员
3113 点
青鸟币:
335685 QNB
好评度:
5182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174(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7-16
最后登录:
200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08:02
2.名字负载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ba7-Cy+y IO\1nB$0 一个人的名字,既是个体生命的代称,又是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社会特征的象征。反过来说, 一个人的名字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为人都是社会的,文字既然是属于社会,借助于 文字 的人的名字,它的意义的好坏,就必然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一定时期的社会和一 定民族 的社会,都有属于它的特定文化,人的名字体现出一种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当地民族的文化 难以隔离的联系。首先,从人的命名谈起,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中国人的命名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 德文化。
i[26Qb hY4# 4A`I 一方面,中国人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合在一起的。姓氏是属于家族的、先天的,只有你 的名字是后天的,是你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或你自己为你特定的。从姓氏而言,我们每个人 一生下来一般从 父姓,当然也有从母姓的,它揭示一种血缘关系、一种家族关系。中国人传统上注重传宗接 代,家族兴旺,希望子孙繁衍、光宗耀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庭的“香 火”传承,以姓氏继承的方式,表示家族的血脉相连。
Z[@ i/. I I 1]YT 中国人的姓名不但在姓氏上,而且在为他起的特定的名字上也反映出很强的传统文化色彩。 比如除姓氏外,中国人长期有按“字辈谱”命名的方式。在一些家庭中,至今存在有一本本 的家谱、族谱。 从这些家谱、族谱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代一代的家族世系繁衍的情况,而且 每一代人的人名中都有严格的字辈规定,形成序列明晰的字辈谱。例如江西九江某地的吴姓 家族字辈谱排列极为明确:“伦常呈瑞家,敦厚作英雄,孝友祯祥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 祖泽,华耀正兴丰,信义胡钦敬,亲爱东咸雍。”这种序列由家族的祖先预先排定,然后一 辈一字,世代相传,任何家族后代不得随意更改,每一代人起名的时候不但按姓氏,而且按 字辈规定的要求来考虑,表达祖祖辈辈对子孙后代的期望。据此,我们中国人,尤其是长年 居住海外的华夏子孙更热中于寻根问祖,他们往往就是依据家族谱和字辈谱来寻找自己的根 脉。这种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文化特色,表达着人们几代、甚至数十代之间的血缘亲合关系,把人的 个体生命延续的意识和家族亲缘关系传承的意识统一起来,保留下去,成为家庭乃至民族坚 不可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8>C4w 5kF Mk*4J]PP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名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究道德 、 操行的社会,所谓“三纲五常”,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传统的中国人的 名字多“仁”(如刘仁、高修仁等)、“义”(如卢俊义、蔡义)、“礼”(如周学礼、王恭 礼)、“智”(如王智、贺智慧)、“信”(如李信、李信义)等字来起名,类似用“德”字的 人名如于谦、龚自珍、张自忠、沈德潜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某种道德向往和追求,而女人的 名字又多含有“贞”、“端”、“惠”、“芳”等属于“女德”一类的字。中国传统道德在 人名上的反映,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的道德文化心理。
q-z1ElrN7u )?jFz'r 另外,中国一些老字号的商铺的命名,也很难脱离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北京有悠久历史 的中药店“同仁堂”,还有如“居仁堂”、“安仁堂”等店铺名字,一个“仁”字,不同 的药店,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药店经营者心目中的分量。以经营烤鸭为特色的北京著名 的饭店“全聚德”,不但在北京开了许多分店,甚至发展到了京外、海外,老字号的“全聚 德”取“以德聚全,以德取财”的意思,作为一个饭店,信奉道德在经营中的至上作用,其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s\d3u`G )?72 +X 其次,中国人起名直接用一些汉语词汇或者典故作为自己的名字,反映了中国文化内涵丰 富的又一鲜明特点。
ROkwjw ?A@y48R| 汉语词汇,特别是一些典故成语,经过历史的发展演进,有了广泛的引申义和丰富的象征意 义,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特色。于是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人有了一种根据自己的 姓 氏,或者直用其字,或者谐用其音,借词意、典意起名的倾向,它使中国人名文化与中国语 言文字文化的联系更多了一道有趣的景观。
}%XB*pzQ hrniZ^ 如借用词语起名:
wiI@DJ>E %E%=Za 刘畅(谐音“流畅”) 刘洋(谐音“留洋”)
0Jv6?7]LKa ~?NCmU=3 姚望(谐音“遥望”) 潘峰(谐音“攀峰”)
j"j u} k)knyEUi 唐正(谐音“堂正”) 姚远(谐音“遥远”)
7T[L5-g :awa 如直用词语起名:
}zA|M9%E 2@(+l*.Q 高峰、高兴、高远 万里、万千、万山红
\WE/#To (B\Kb4m 远征、远方、远近 康泰、康健、康乐
,U9j7E4 uhq6dhhR 田野、田间、田中禾 成功、成城、成方圆
xpa+R^D5G j &[lDlI_ 如精练成语起名:
BSS4}qyS Rq15AR 周而复(周而复始) 华而实(华而不实)
TFbc@rfB KUW )F 马识途(老马识途) 叶知秋(一叶知秋)
]@SEOc@ j >a@1y8B 黄腾达(飞黄腾达) 郑清源(正本清源)
#d8]cm= 0Wd5s{S 冀开来(继往开来) 邢成思(行成于思)
lZl *mWS+xcU(L 还有如借用典故起名:
3Mh_&%!O a&)$ 吴三省 (出自《荀子·劝学篇》:“吾日三省我身”)
I2{zy|& }8.$)&O$^ 李德邻 (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
a6T!)g Wi)N/^;n 王朝闻 (出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IxG0TJ_ O6-"q+H) 孟浩然 (出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ceL9#:uc ({rescQB 张中行 (出自《论语》:“汪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平!”)
IOUzj{G# kD+B8TrW 朱自清 (出自《楚辞·卜居》:“宁静洁正直以自清乎?”)
)Z?\9'6e4 %gEfG#S 郑板桥 (出自《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ctC!b{S"@ !ImtnU} 周树人 (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j"+R*H(# YsjTC$Tx, 人名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由于汉语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谐音、隐喻等方 面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国人的汉语名字在传意、抒怀、寄情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空间, 也使得中国人的名字更多了一些情趣、品位。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体现出一种文化修养的高 低,寄寓了人们追求的志趣方向。所以中国人的起名颇有学问,中国人起名也就难怪颇爱有 讲究,颇多想象,颇费周折。
.=b)Ae c bDcWPwe 第三,名字成为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词、典故,成为一种文化,又反过来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 化。
gJn_8\,C>Q g60rm1b 一个人起名,借用汉语成语、典故起名,使名字具有了文化内容,而名字作为某个人的特定 代称,随着社会生活中,这个人名的特定意义的引申,被赋予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又 具有了一般语词的广泛文化意义,这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l3/?,xn `Axn 走进中国的语言文化宝库,这种由人名形成的典故或成语几乎俯拾皆是。比如说“毛遂自荐 ”,毛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个食客,当国家有难时,他挺身而出,自告奋 勇地担当大任,为国分忧。后来“毛遂自荐”便成为一个人名典故,毛遂成为在社会需要时 那些能够自荐勇为、脱颖而出的人的总的代称。还有如“华佗再世”,华佗是汉朝末年一个 著名的神医,曾发明了麻醉治疗法,当年由于医术高超,治愈了很多疑难病症,在历史上很 有名气,随着社会的流传,后来人们把具有高超医术的人都赞誉为“华佗再世”,华佗的名 字也就成为许多有精湛医术的人的代称。此类人名典故,对人或褒或贬,在汉语词典中确实 不少,比如“再作冯妇”、“员下阿蒙”、“项庄舞剑”、“柳毅传书”、“管宁制度”、 “苏武牧羊”、“韩信点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庆 文不死,鲁难来已”……这些人名典故,都是一个人名,一个故事,本来这个特定的故事 为特定的这个人所为,后来因为社会的流传,慢慢地被引申,被赋予社会特定的文化意 义,使这个人的名字成为社会上具有此类特性的人的代称,因而人名作为某个特有 的人的代称,被社会作为一类人的泛称。
T*C]:=) xqzdXL} 除了人名成语、人名典故之外,这类人名词语以各种形式的汉语语词出现,反映了人名词语 的丰富多彩。
;,]Wtmu)7 ddjaM/.E 如人名俗语有:
H]W59-{a ZA4vQDW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因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作为乡下老妪,没见过多少世面,头一次 进了贾府大观园,闹出不少笑话,于是此语把刘姥姥这个形象引申为见识很少的那些人的代 称。
>'lte& ]q@6&]9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此语出于对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的智慧的肯定,形容很多 人在一起,只要善于集思广益,有了集体的智慧,就能够有诸葛亮的才智,能成就大事。这 里用集体群众的力量来作为有智有谋的诸葛亮这个智慧化身的代称。
p[%FH? dAcy;-[[P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的人名和赤兔一起成为人中才俊的代称。
t1YVE%`w +O@0gl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在这里韩信这个人名,成为那些做什么事情总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人 一种总的代称。
(-(sBQ a+ y\&`A:^[ A 还有许多人名歇后语,更直接地表达了由人名引申出来的社会文化意义,
G? "6[w/p >{^ $G+* 如:
bgjo_!J+Pp *.J)7~(P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gAluJ# ^MGgFS]G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o";?^0Q w"O^CR)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h$FpH\- jLf. qf8qm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eFUJASc |*Dklo9{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h5j6:2 bBBW7',[a 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
lz1l1.f8 PYYOC"$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vUC/R2& WUSkN;idVG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v_PhJKE 0 V:z(r 另外,还有好多的名字,或由于其人本身确有的故事,或由于人们的传说被某种特定的 个性定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含的语汇,如:
UW*[)y w] 8S[`(]
) 阿斗:刘备的儿子,三国时蜀汉后主,降魏后乐不思蜀,个性定型为“扶不起的阿斗”,其 名也就被用作无能无知的人的代称。
't:|>;Wx w:P$S 张飞:三国时蜀汉名将,人称“猛张飞”,被用作烈性、勇猛一类人的代称。
2XubM+6 3zU!5tg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他劝降周瑜,反中周瑜“反间计”;到曹营献“连环计 ”,又致曹军大败,所谓“蒋干献计”,被指为那些遇什么事总喜欢自作聪明的一类人的的 代称。
R87-L*9B^0 ]4 2bd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所谓“柳下惠坐怀不乱”, 世传他不好女色,人们尊称严守 道法规范的那些人为“柳下惠”,也是对这些人用柳氏之名代作一种美誉…… 综上所述,人名作为一种人的特定称呼,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从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称 谓成为一个社会化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汇,它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和丰富性。同 时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人名之所以能有这种文化性的演变,总是与特定人名所代指的特定的 人,不论他是历史中的人,还是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不管他是褒是贬,总是与他特定 的 个性、特定的行为所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或典型的社会代表性有关。一种美德、一种高尚的 品行通过一个人的人名固定在一定的人名文化中,同样,一个人的人名也能成为一种丑恶 、虚假、罪孽的代称。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好的名字,一个人总想让自己的名字能流芳百世, 那么就看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赋予我们自己的名字什么样的意义。
社区指南:
- 级别: 认证会员
3113 点
青鸟币:
335685 QNB
好评度:
5182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174(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7-16
最后登录:
200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08:03
3.名字是一种心理暗示
.zAafi0 -(uBTO s 一个名字的好坏到底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以至于我们对自己的人名、对自己 的公司、店铺的名字那么在意。从某种实质的意义上说,名字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少必 然的关联。比如,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的名字只不过是你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代号, 就像一个运动员参加体育竞赛的一个号码一样。能否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这主要决定于你 有无崇高的理想目标,有多大的决心 和毅力去为之奋斗,有多少知识、能力和创造的欲 望去为达到你的目标提供可能。这与你的名字是否好听并无关系。一个企业,一件商品的 名字再美,可你生产的东西质量上不去,甚至总是经营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你也照样会在市 场竞争中打败仗,甚至落得声名狼藉。
1QJ$yr N 9&@,3 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987年2月18日《参考消息》报转载了 来自香港(当年中国还未恢复对其行使主权)的一条消息,醒目的标题是《为讨吉利,港 督正名》:“港府与伦敦方面同时宣布,香港第27任总督魏德巍爵士改名为卫奕信,他会在 4月19日下午抵港履新,陪同他赴港的包括夫人及18岁幼子。在情人节即满52岁的新港督根 据普通话读音改名为‘魏德巍’,被不少港人批评改错名,象征不吉利等。新港督于是根据 港府提供的意见,决定采纳改名建议。而港府发言人解释采 用上述新名字,主要是粤语发音与他的英文名字更为接近。而卫奕信这个名字代表了信任与 保卫,而奕又指神采奕奕。”英国的最后一任港督还未到香港赴任,遇到的就是这种根深蒂 固的中国文化迫使他改名的尴尬。从中可见一个名字的影响又是不可忽视的。
GzXP ,&?q}M 人在社会中生活,我们看不见的一种浓厚的文化传统时刻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 响。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的特有的文化传统,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精神使我们的社会 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表现出浓厚的文化色彩。一个“魏德巍”的人名遭 到香港人的拒绝,即说明这个人名与这里的文化环境以及这里的人们的文化心理的格格不入 。 如此说来,一个名字的好坏,确实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样可以相信,一家企业 、店铺的名字,对一个经营者的事业命运也会产生一些我们难以想像到的影响。这种影响来 自于文化的环境,归根结底来自于人们的文化心理。儒家理论的创始人孔子有所谓“名不正 、言不顺”的理论,名正不正,实际上就是人们接不接受它,与人们的文化心理能不能对上 号。一个人、一家企业或店铺的名字一旦确定下来,必然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刺激和影响,这 种刺激和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文化的潜在暗示无形地表现出来。
b(q&}60 m[{&xF|_ 生活中,我们大概都没少听说这样的事例:一个年轻人名叫刘二牛,在省城的某机关工作, 28 岁了一直未找到对象。他长得并不难看,又大学毕业,如今成了部门里的副处级干部,自身 条件很好,所以要求也高,但谈的对象不少,却总难成功,他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天,有人给他介绍省歌舞团的一个女孩,他高兴得了不得,就等着第二天约会,甚至将见 面的情景、恋爱的美好未来美美地憧憬了一番。可没想到,第二天介绍人传过话来,女孩子 不愿见了。原因很简单,一听他这名字就“土老冒”似的,没有一点文化修养。他怅然若失 ,想了许多,也似乎知道了一些他看得上的真正素质较高的女孩子为什么总是不愿接受他的 原因。他有点委屈,甚至为自己愤愤不平:我父母是农民,没文化,为我起了这么个土气的 名字,我有什么错?为什么连见都不愿见?对方为什么就不能了解了解我自身的情况……可是 事实就这样,因为这个土气的名字,让他认为很有希望的一次恋爱擦肩而过。
x#0@$ 02^(z6K'&? 无独有偶,从南方千里迢迢考入北京,上了研究生的一个女孩子,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做编辑 工作。少年时期,她立志将来要有所作为,要比男性们更有出息,她在上中学时把自己“毕 如兰”的名字改为“毕胜男”。她有南方女孩白净、水灵的模样,性格文静。可找起对象来 ,好多男性一听她的名字,就正如她自己所说,“如同遇到了瘟神”。有的男孩说,她是个 “克夫”命,不敢交;有的男孩也说,好像男人在她面前就该矮一截似的,谁跟她?也有一 个男子,都已经跟她相处一年多了,似乎什么都很满意,也几次承认从心里很喜欢她。可他 最后还是跟她分手了,其理由是:“一听她的名字,作为男人就叫我觉得别扭,觉得晦气。”
-NPkN%h otSPi7|k 因为名字,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这种遭遇,也许是有一些人,至少是当事者没有想到的。这种 命运的打击不能不使我们深刻认识名字的重要性。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企业公司也是这 样。
DiQkT R ePpK+E[0Z 有一家房地产公司经营了一个项目,承建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商品房住宅社区。社区应该说是 建设得相当不错,欧式风格,公寓式和别墅式住宅很有特点,社区里面还规划了人工湖和 周围的绿色公园,无论从地段和社区其他配套设施来说,它的价格也并不比附近相关项目 差。 可奇怪的是从经营效益来看,却比周围许多社区明显地落后。不出3公里的另一个社区 在销售期房,而这里的现房推销起来都似乎很困难。几次社会问卷调查和大量的访问都使他们越 来越清醒地认识到,90%以上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为社区起的名字“太平苑”犯了人们消 费心理上的一个大忌。“太平”二字在原词意上是很吉利的字眼,可是经过长期文化心理 积淀,在人们的心里它成了一个与“死亡”相联系的词。一个客户跟他们讲:“我一看见这 名字,马上想起的就是医院里的太平间,你让我怎么买这房子?”? 也有一个资料,说到在香港曾发生过法国的“白兰地”和英国的“威士忌”两种酒的 销售 大战。结果,在那里“白兰地”售出了400多万瓶,而“威士忌”在同样时间里只卖出10万 余瓶,要从质量上说,两种酒实在难分伯仲,在世界别的地方,“威士忌”也并不比“白兰 地”销售差,而“威士忌”的知名度比“白兰地”也差不到哪里去。为什么偏偏在香港的竞 争, 会败得这么一塌糊涂呢?原来问题就出在“威士忌”这个中文译名上。“威士忌”这个译 名 让中国人看起来,连“威士”都忌怕,哪能买来喝呢?相反,“白兰地”的名字,让人们 想到的是“白兰花”,让人觉得是一个清新而富有诗意的名字,销售情况自然要好得 多。
/Z "
4[ Hs}"A,V 以上的例子都是在反复地证明一个值得人们引起重视的道理:名字,包括人的名字、企业公 司和商家店铺的名字,甚至项目名称、产品名称实在马虎不得。这个道理或许会让一些人觉 得难以接受:你找对象是去找一个你喜欢的人,何必在意他(她)叫什么名字?同样,你买一 套房子,适合你的居住要求;你买一瓶酒,很对你的口味,一般情况下人们又何必想到去计较它 的名称?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任何名称既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件商品的符号,同时又是 一种文化的体现。我们的年轻人找对象,要找一个素质较高的人、有点文化品位的人,这是 当代人择偶经常要考虑到的一个条件。一个姑娘找一个小伙子,觉得你的名字很“土气”, 显得没有文化素质,由此她也许联想到很多,在对你别的方面不是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这种 凭简单介绍的联姻忽然遭遇失败也是并非意外的。这样的事实说明,一个人的名字它不只是 简单的一个符号,人的社会交往很多的时候都是以你的名字为载体,代表着你整个的人,包 括你的优点、缺点,你的品格、形象在进行着人与人的交流,在传递着你的各种信息。就像 你的一张名片,当你把它递给别人的时候,你甚至把名片上没有介绍到的某些玄妙的信息都 传递给了对方。何况你的名字从文字上说比一张名片更简单,传递给人的信息也许更微妙, 所以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就显得愈加重要。
6&QTVdK'O ;v+uv f 当然有的名字、名称也许并不缺少文化色彩,或者仅仅就因为人们的文化心理上难以接受, 比如名叫“毕胜男”的女孩名字让一些男性感到压抑,一个叫“太平苑”的商品房社区让人 感到晦气等等,是因为相关对方对这些名字或名称感到不吉利而产生的抵触心理。一个人的 名字或一种事物名称既然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的积淀,它有吉祥、喜气和 凶 煞、晦气的区别,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或者在商品***中,自然地产生趋吉避凶的心理。如果 一个人找对象不仅仅是在找一个异性伴侣,还在找的是他(她)的事业的、情趣的伙伴不足为 怪;那么一个人买一件东西,不是单纯在购物,还在购买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如一种吉利的 文化等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人的名字能给人一生的命运带来影响,一个企业、产品的名称甚至给他的经营带来决定 性 的命运,从上面的例子就不难看出,都是与人们的心理暗示有关。文化的影响积淀在我们每 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们做什么事情,通过心灵的语言和文化,对自己产生强大的内心暗示 力,从而决定你对它的好恶和选择。我们不要忽视名字的心理暗示作用。有时候,这种暗示 作用,不仅仅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这种自我的心理暗示作用 ,体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常使一些人因为名字的好坏,产生绝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一 个人取一个好名字,事关他的终生;青少年、成年人觉得自己名字不好,给自己改一个名字 ,于是就给他带来了好的人生运道;公司和企业有个好的名字,就相信财源滚滚。这样的例 子历史上也确实存在。清代的大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官至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 》主编。他的名字有什么意思呢?一个“昀”字,日光的意思。班固的《幽通赋》有“昀而 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之语。“昀昕”指天未明之时,故其字称“晓岚”,与名相应,意 即指黎明将在蒙蒙晨雾中破晓,喻其人如一日之晨,初升之阳。纪晓岚自小聪明好学,当然 明白自己名字的意义,后来果然他的诗文大放异彩,成为一代风流才子。
z{3%Hq DVoV:pk “金利来”是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先生创办的一家誉满全球的生产服饰的公司。“金利来”三个字用 中国人的文化眼光来看,不但名字吉利,而且念起来声调好听,确实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品牌 名称。同时起这么一个名字,既是经营者的希望,也显示一种决心和信念。通过企业的努力 开拓,它也确实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名牌。
P>T*:!s ; Wx|6A#cg! 相反,一些平庸的名字,也总是反映着一些平庸者的心态。比如有的人的名字确实“土气” 十足,俗不可耐,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的意蕴,也甚至没什么积极的生活状态可言,例如二 牛、二狗、阿太等等之类,给人无聊、滑稽之感,对其本人来说,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名字的 影响,使他变得懒散、惰性,无所上进,无所事事。这样一类人在我们周围,大概也都是 可以见到的。当然,同样起这类名字的人,也不乏兢兢业业、事业有成者。不是一概而论, 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事在人为。 一个人的名字,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企业、一种品牌的经营,一个名字也将伴随着它 的命运。甚至当一个人不在了的时候,他们的名字还将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在他的子孙 后代那里存在下去。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名字,重视 起名的学问。
`;qv} ;k&k#>L!K 一个人的名字,既是一个个性化符号,又是具有社会特性和个体特性的文化象征。一个企业 、一种品牌的名字不仅是这个企业、这种品牌的代称,而且代表着经营者的某种追求和信念 。我的名字属于我一个人的,我的企业品牌,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此我的名字、 我的公司企业的名字是我独享的权利,也是我的创造。
3zA=q[C ]AC!R{H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好的名字,愿你的名字能给你带来好运。
社区指南:
- 级别: 认证会员
3113 点
青鸟币:
335685 QNB
好评度:
5182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174(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7-16
最后登录:
200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08:05
第一篇 姓名与文化
社区指南:
- 级别: 认证会员
3113 点
青鸟币:
335685 QNB
好评度:
5182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174(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7-16
最后登录:
200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08:06
第一章 姓氏与人名
w:&oa@ [ 此贴被laohao008在2006-10-11 18:39重新编辑 ]
社区指南:
- 级别: 认证会员
3113 点
青鸟币:
335685 QNB
好评度:
5182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174(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7-16
最后登录:
2007-05-31 发表于: 2006-10-11 08:07
第一篇 姓名与文化
+ acMfq !HDtN 第一章 姓氏与人名
o >4>7 .jB5/+ 1.中国人的姓和氏?
?bYQZJ>& C%7)sLWjJS 在我们见到的一些社会公文里,一连串人名的排列,常常有“按姓氏笔划为序”的说法。这 种说法把“姓氏”当作了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姓氏文化中,姓和氏是 有严格区别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V|`Zi ? F1[[fH 下面我们简单叙述一下姓和氏的发展和演变。? A)a+LW'=u 2+Y`pz47W 在家庭、氏族未产生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生活在一种游猎与原始群居状态中。没有确定的 婚姻关系,也没有真正的组织。经过长期发展,原始的游群发展成为一种较高组织的形态,即 母系氏族社会。在这种社会组织中,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而女子则往往定居一方(与 现代的定居概念应有不同),从事采集生产。 ;A'17B8 dSD}NM 相比而言,女子的食、宿反倒有所保证;而男 子则是饥一顿、饱一顿,成为“投宿者”。由于男女没有一定的配偶,其子、女只知有母,母亲便成为后嗣惟一确认的尊 亲。“古元时,未有三纲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以女娲为人类始祖之一。女娲人首蛇身, 且 曾因“四极度,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而“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淮南子》)。这 一神话传说,反映了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人首蛇身,可能是蛇图腾的反映。这种经 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子孙从母而为母系所属。我国最古老的姓氏姬、妫、姒、姚、姜等,或从女旁,或含女字,绝非偶然。这种姓,是母系社会共同血缘关系的标记和表证。?
..{^"`FQ jP6G.aiO 在原始氏族的某一时期,有一氏族(或部落)从穴居和洞居中走出来,构木为巢。巢居是人工 的产物,不同于利用自然天成物的穴居和洞居,应该算做一种“发明”。且巢居的环境比穴居和洞居的环境要舒适多了,自然会引起其他氏族的关注、羡慕和摹仿。这一首先发明巢居 的氏族,便自称或被称为“有巢氏”。而第一个发明钻木取火的氏族,则自称或被称为“燧人氏”。?
w3|.4hS x=|@AFI 由此可见,原始氏族中的“氏”,与先秦时代的“氏”的概念有所不同。当然,图腾氏族中的 图腾标记,有时可能被传递下来,成为后来某一家族的姓氏;但更多的图腾标记没有被传递 下来,其氏族后裔并没有将图腾标记引为姓氏。? $[;eb, t"Rf67 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从而 得“姬”和“姜”姓,又从“女”旁和含有“女”字,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场所。?
8$tpPOhzb UdgIa~`k6 黄帝以“姬”为姓,但却不称“少典氏”或“?有虫乔?氏”,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 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 来的建都)。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 也是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 “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0~5}F^8[L %31K*i/] 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白虎通义》:“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6”SS目?,教民农作。”发明农业的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BnY|t2r U.} =j'Us+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 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5 r0% #yxYL0CcA: 上古至五帝至西周的帝、王以及其姓、氏如下:?
wpMQ 7:j {]N?DmF 黄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i~ j"m nrhpId 颛顼,姬姓,名顼,高阳氏。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ds[~Cp W]]2Uo. 舜,姚姓,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
K?eo)|4)DB 3Or3@e5r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c(JO;=,@9 uf3 gVS_h=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为文王姬昌之子。? ?
l,8|E MkG->*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武 王),姬发以下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东周最后一个王为报王姬延。?
zj4JWUM2 LRgk9*@, 姓、氏合一,是旧中国时代逐渐而成的。到了汉代,大多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 庭的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_"TG:RP P0uF`87 宗法,本是古代立宗的法,为古代氏族系统的一种制度。其渊源于祭祀。当时,每个氏族或 部 族,都有他们自身所祀的神,并认定此神为本氏族的先祖和保护神。祭神,也是祖先之祭。宗是祖庙之名,主祭的人称为宗子,主祭人所辖的族人,称小宗、群宗或宗人。?
4 .qjTR '?4[w]0J 周代利用宗法辅助分封制度。周把诸侯分为同姓、异姓两类。周,姬姓,凡姬姓诸侯,奉周 王为宗主。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为大宗,规定嫡长子继承,庶子另给土地,称为别子。别子的嫡子为大宗,别子的庶子为小宗,周以宗法团结同姓,以婚姻联合异姓。?
3M`J.> )nV x 2m4 西周以前,没有完整的宗法。春秋以后,氏族制度变为家族制度。家族制讲究血统,
d{jl&: 2Ev,dWV 从夫居、父权,实行继承制和族外婚制。?
&v88xs g;1
UZE; 血统:男女结婚,女子便成为夫族的一员,其所生子女属于父亲,叫做父系血统。?
e V#H"fM ]a()siT 从夫居:夫妇成婚,妇随夫居。?
XafyI*pOX L K$hV"SYb 父权:男人为一家之长,握有一切支配权。父亲的身份及权力,概传于子。?
Kk#@8h> Qy%/+9L 继承:家中的一切产业,都是父亲传给儿子。?
'S\H% - c4|.!AQ> 族外婚制即为父系制下的婚姻,是外姓通婚。既然某氏是一氏族或公族的名号,那么当氏族制度变为家族制度的时候,氏的传递就发生了问题。由于嫡、庶之分和涉及父权的继承和产业的继承,氏族首领或家庭之长的嫡长子在 整 个氏族或本家庭中的名分和地位,有必要与他人(包括本家族以外的人和本家族内部的亲兄 弟等)加以区别和加以强调。这种区别在于强调,最明显最确切也最“名正言顺”的则是父姓、父名的承继(经父姓为姓,或以父名为姓,或以父的封国、封邑为姓)。因为父辈无论属于何氏族,其本人总会有自己的名或姓。由于宗法制下的父系血统、产业、权力继承,家庭的重要性便远远地超过了氏族(原始氏族的人离开了氏族便难以生存);家庭的人可以脱离氏族而独立生存,而且只有独立才可体现其继承优势。因此家族便替代了氏族;氏族已成为一种虚泛的东西,已经不甚重要。于是,姓氏逐渐合一。? .0
K8h:I ueOvBFgZ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女子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权力(更不要说特权)。这样,就发生了一个 “有趣”的现象;因为男子结婚,妇随夫居,女子便成为夫族的一员;由此, 已婚女子的姓名也发生了特别的变化。首先是在本身的父姓前加夫姓,表示已属夫族的一员,然后在父姓之后加“氏”,表明自身原属何家族,至于本名,就完全被忽略了。如:赵王 氏、夫姓赵,父姓王,后附缀“氏”就是“已属赵家的原为王家的女人”之意。?
zq#o8))4X f}{o 几千年来,姓与氏的概念,内涵及源出,都发生了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其间反映了 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习俗的变化过程。即使到了现代,姓氏合一,“姓” 有 了明确的概念,“氏”依旧表现出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比如以旧俗中(有的延续至今),氏 有时与姓完全相同——“张氏兄弟”和“李氏昆仲”,都是“姓张的兄弟”和“姓李的兄弟 ”之意。但有时它又放于已婚妇女的姓后(前边已提到),有时为妇女的自称(多用于书面); 有时它用在亲属关系字的后边称自己的亲属,如舅氏(母舅)、母氏等;有时它又对名家、专 家、学者的称呼,如清代文字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被称为“段氏”。氏在社会中的忽“ 贬”忽“尊”,是不同时期社会形态变化的反映和遗痕。?
{>qCZ#E5WO l #Tm`br 由此看来,时至今日,姓与氏并没有完全合一。?
社区指南:
- 级别: 青鸟贵宾
1379 点
青鸟币:
219797 QNB
好评度:
6062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091(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6-20
最后登录:
2009-01-25 发表于: 2006-10-11 08:14
呵呵,那请高人为我取个名字如何?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青鸟币:100(laohao008)
社区指南:
- 拈花惹草
级别: 认证会员
72985 点
青鸟币:
46299 QNB
好评度:
150771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5980(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3-07
最后登录:
2011-07-22 发表于: 2006-10-11 08:23
光看头像可知楼主对命理有些许研究
Ai 5|N 姓名学这门课程看似简易实质内容深奥 又关系笔划
\K%A}gnHe 又需配何五行八卦及八字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青鸟币:100(laohao008)
社区指南:
- 快乐每一天!!!
级别: 认证会员
3619 点
青鸟币:
271898 QNB
好评度:
27989 点
青鸟豆:
在线时间: 1562(小时)
在线状态:
注册时间:
2006-03-25
最后登录:
2011-07-07 发表于: 2006-10-11 12:56
取名字,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青鸟币:100(laohao008)
社区指南:
Pages: 1/6 Go
http:// .18888.com
访问内容超出本站范围,不能确定是否安全
Time now is:07-29 20:57, Gzip enabled
Powered by
Code 2002-2011
Corporation
合作联系:
E-mail:登录 一 #27493 #25630 #23450;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3:23
中国起名改名实用全书
姓 名与文化
人 名 起 名
第三篇
人 名 改 名
第四篇
其 他 人 名
第五篇
经 营 起 名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3:50
一个孩子还未出生,甚至离出生还有好几个月,许多年轻的父母就在商量着,反复思考着给将来出生的孩子起上一个什么名字。他们搬出了各种各样的汉语词典、几大本的 《 辞源》、《辞海》,就如大海捞针似地为孩子两三个字的名字在那里翻来覆去地选择着、劳 神费力地思量着。似乎孩子名字的好坏,就决定了他(她)一生的命运和幸福。
同样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各种各样的企业公司、商家店铺如雨后春笋 般地产生出来。而许多新的公司、店铺从它酝酿成立的那天起,除了资金的筹集、经营方向 的 策划,对于跃跃欲试做一回老板的“下海”者而言,颇费心机的也是为自己的企业起一个什 么吉祥如意的名字,无论上至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公司,还是几千元、几万元的十几平方米 的店 铺,都很在意挂在门口的那属于自己的企业、门面的名字。毫无疑问,人们都希望自己辛辛 苦苦办起来的公司、企业、门面店铺能够生意兴隆,也总希望一个好的名字能给自己的滚滚 财源尽可能多地带来一些吉祥和运气。于是,眼下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发生了,在五花八门的经营行当里,有人操起了专门起 名字的职业,甚至挂出了类似起名公司的招牌;一段时间,在一些大的百货商场、市场, 一部测试人名打分的机械前顾客络绎不绝,电脑起名的生意与那些经营副食品、化妆品的摊 位相比,大有不可小觑的市场竞争力。
人们如此广泛地看重一个名字,从历史上看可说是空前的现象。一个名字,对于我们每个人 ,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到底有多大意义?这就是一个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4:01
1.你的名字代表着独一无二的你
人有名字,一个人有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名字,我的名字作为一个符号是我的代称,而不是代 表你,代表他,也不代表我以外的任何人,这便使一个名字有了个性化的色彩那么,人从动物进化而来,人有名字,也可说是人和动物的区别的一个标志。原始时代 ,人处在从动物到人的进化阶段,直到直立行走,人从动物中“走”出来,在他们 的群居时代,也 曾经是没有名字的,人名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进步,人 们需要有相互的交流,需要有劳作、食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分配,于是需要有相互识别的 称谓,当文字产生以后,用不同的文字作为代称这是自然的社会发展的进程。
什么是名字,人名是怎么产生的?东汉时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有他的说法:“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以口自名。”这个意思是说,在人类的早 期年代,人们本来没有名字,只是到了晚上,天一黑下来,人们彼此看不见对方,无法相互 识别,只好用口来打招呼,相互有了一个什么称谓来称呼特定的人,由此便出现了人的名字 。
这种解释说明,“名”字本身就是一个会意字,当然也不能排除许慎自己的“望文生义”, 这种说法也许并不完全正确,但它也认同人名的来历、人名的产生是人类生活相互识别的需 要。至于许慎说是晚上需要,而白天似乎不需要识别,也许指的是人类更早期时候的事。在 现代社会生活中这种区别和识别的需要,无论在白天或晚上,是今天的人类不会怀疑的。
在当代社会中,人名作为一个符号,具有人类个体的个性化意义。当你有了一个特定的名字 ,它便传达着一个特定的信息,这个人是你,而不是别的任何人,这个符号首先把你和别人 区别开来,也使别人在人群中识别出特定的你。同样,这个特定的名字作为一个符号,被人 称呼,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简单代称,而包括了许多你的本质的东西。比如你的性 格 、你的职业、你的出身、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和思想品格等等。生活中,当你提起一个人,你会想到:“啊,他是一个博士生,学计算机的,那小子长得很帅,但脾气太暴躁,经营网 站很有一手,可怎么就对老婆爱瞪眼睛发脾气呢?”这个名字便与他的这些个人特色紧密地 联系着出现在你的脑海里 可见一个名字就不仅是一个个体生命,而且是一个特定的个性特征的代号 和象征。正如说陈景润,我们知道他是我们中国一个证明艰深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 说拿破仑,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小个子的法兰西大军事家;说戴笠,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国民党 统治时期“军统”大特务;说胡长清,我们知道他是原江西省副省长、一个因索贿受贿而被***毙 的大腐败分子。一个人的名字,在自我的认定性中,在社会的认定性中,跟许多事物的名字 相区别,又是同个体特性与社会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当代社会中,人名作为一个符号,因为其社会性,同时就又具有其法律意义。一个人的名 字,经公安机关登记,有你的户籍、国籍,你是特定国家的公民和特定社区的居民,同时你 的名字成为你的人身内容的一部分,你的名字代表着你所有的权利,包括你的公民权、 名 誉权等,不容许任何人侵犯、禁止他人盗用、假冒,它证实着、肯定着你这特定个体的尊严 。当然,同时你的名字也代表着你的义务,你是一个国家的公民,你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 ;你是某个学校的学生或某个职业的从业人员,你必须遵守学校的教学秩序或从事某种职业 的 法规政策等等。否则,你将为社会所不齿,你的名字和你的个体生命就会一起遭到人们的唾 弃。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4:15
2.名字负载着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个人的名字,既是个体生命的代称,又是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社会特征的象征。反过来说, 一个人的名字必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因为人都是社会的,文字既然是属于社会,借助于 文字 的人的名字,它的意义的好坏,就必然与社会文化的影响分不开。一定时期的社会和一 定民族 的社会,都有属于它的特定文化,人的名字体现出一种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当地民族的文化 难以隔离的联系。首先,从人的命名谈起,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中国人的命名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 德文化。
一方面,中国人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合在一起的。姓氏是属于家族的、先天的,只有你 的名字是后天的,是你的父母或其他亲属,或你自己为你特定的。从姓氏而言,我们每个人 一生下来一般从 父姓,当然也有从母姓的,它揭示一种血缘关系、一种家族关系。中国人传统上注重传宗接 代,家族兴旺,希望子孙繁衍、光宗耀祖。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庭的“香 火”传承,以姓氏继承的方式,表示家族的血脉相连。
中国人的姓名不但在姓氏上,而且在为他起的特定的名字上也反映出很强的传统文化色彩。 比如除姓氏外,中国人长期有按“字辈谱”命名的方式。在一些家庭中,至今存在有一本本 的家谱、族谱。 从这些家谱、族谱中,不但可以看到一代一代的家族世系繁衍的情况,而且 每一代人的人名中都有严格的字辈规定,形成序列明晰的字辈谱。例如江西九江某地的吴姓 家族字辈谱排列极为明确:“伦常呈瑞家,敦厚作英雄,孝友祯祥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 祖泽,华耀正兴丰,信义胡钦敬,亲爱东咸雍。”这种序列由家族的祖先预先排定,然后一 辈一字,世代相传,任何家族后代不得随意更改,每一代人起名的时候不但按姓氏,而且按 字辈规定的要求来考虑,表达祖祖辈辈对子孙后代的期望。据此,我们中国人,尤其是长年 居住海外的华夏子孙更热中于寻根问祖,他们往往就是依据家族谱和字辈谱来寻找自己的根 脉。这种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文化特色,表达着人们几代、甚至数十代之间的血缘亲合关系,把人的 个体生命延续的意识和家族亲缘关系传承的意识统一起来,保留下去,成为家庭乃至民族坚 不可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名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究道德 、 操行的社会,所谓“三纲五常”,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传统的中国人的 名字多“仁”(如刘仁、高修仁等)、“义”(如卢俊义、蔡义)、“礼”(如周学礼、王恭 礼)、“智”(如王智、贺智慧)、“信”(如李信、李信义)等字来起名,类似用“德”字的 人名如于谦、龚自珍、张自忠、沈德潜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某种道德向往和追求,而女人的 名字又多含有“贞”、“端”、“惠”、“芳”等属于“女德”一类的字。中国传统道德在 人名上的反映,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的道德文化心理。
另外,中国一些老字号的商铺的命名,也很难脱离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北京有悠久历史 的中药店“同仁堂”,还有如“居仁堂”、“安仁堂”等店铺名字,一个“仁”字,不同 的药店,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药店经营者心目中的分量。以经营烤鸭为特色的北京著名 的饭店“全聚德”,不但在北京开了许多分店,甚至发展到了京外、海外,老字号的“全聚 德”取“以德聚全,以德取财”的意思,作为一个饭店,信奉道德在经营中的至上作用,其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见一斑。
其次,中国人起名直接用一些汉语词汇或者典故作为自己的名字,反映了中国文化内涵丰 富的又一鲜明特点。
汉语词汇,特别是一些典故成语,经过历史的发展演进,有了广泛的引申义和丰富的象征意 义,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字文化的特色。于是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人有了一种根据自己的 姓 氏,或者直用其字,或者谐用其音,借词意、典意起名的倾向,它使中国人名文化与中国语 言文字文化的联系更多了一道有趣的景观。
如借用词语起名:
刘畅(谐音“流畅”) 刘洋(谐音“留洋”)
姚望(谐音“遥望”) 潘峰(谐音“攀峰”)
唐正(谐音“堂正”) 姚远(谐音“遥远”)
如直用词语起名:
高峰、高兴、高远 万里、万千、万山红
远征、远方、远近 康泰、康健、康乐
田野、田间、田中禾 成功、成城、成方圆
如精练成语起名:
周而复(周而复始) 华而实(华而不实)
马识途(老马识途) 叶知秋(一叶知秋)
黄腾达(飞黄腾达) 郑清源(正本清源)
冀开来(继往开来) 邢成思(行成于思)
还有如借用典故起名:
吴三省 (出自《荀子·劝学篇》:“吾日三省我身”)
李德邻 (出自《论语》:“德不孤,必有邻”)
王朝闻 (出自《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
孟浩然 (出自《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张中行 (出自《论语》:“汪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平!”)
朱自清 (出自《楚辞·卜居》:“宁静洁正直以自清乎?”)
郑板桥 (出自《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周树人 (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
人名文化,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 由于汉语言文字在表意、象形、谐音、隐喻等方 面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得中国人的汉语名字在传意、抒怀、寄情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空间, 也使得中国人的名字更多了一些情趣、品位。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体现出一种文化修养的高 低,寄寓了人们追求的志趣方向。所以中国人的起名颇有学问,中国人起名也就难怪颇爱有 讲究,颇多想象,颇费周折。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4:27
第三,名字成为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词、典故,成为一种文化,又反过来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 化。
一个人起名,借用汉语成语、典故起名,使名字具有了文化内容,而名字作为某个人的特定 代称,随着社会生活中,这个人名的特定意义的引申,被赋予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因而又 具有了一般语词的广泛文化意义,这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
走进中国的语言文化宝库,这种由人名形成的典故或成语几乎俯拾皆是。比如说“毛遂自荐 ”,毛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的一个食客,当国家有难时,他挺身而出,自告奋 勇地担当大任,为国分忧。后来“毛遂自荐”便成为一个人名典故,毛遂成为在社会需要时 那些能够自荐勇为、脱颖而出的人的总的代称。还有如“华佗再世”,华佗是汉朝末年一个 著名的神医,曾发明了麻醉治疗法,当年由于医术高超,治愈了很多疑难病症,在历史上很 有名气,随着社会的流传,后来人们把具有高超医术的人都赞誉为“华佗再世”,华佗的名 字也就成为许多有精湛医术的人的代称。此类人名典故,对人或褒或贬,在汉语词典中确实 不少,比如“再作冯妇”、“员下阿蒙”、“项庄舞剑”、“柳毅传书”、“管宁制度”、 “苏武牧羊”、“韩信点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庆 文不死,鲁难来已”……这些人名典故,都是一个人名,一个故事,本来这个特定的故事 为特定的这个人所为,后来因为社会的流传,慢慢地被引申,被赋予社会特定的文化意 义,使这个人的名字成为社会上具有此类特性的人的代称,因而人名作为某个特有 的人的代称,被社会作为一类人的泛称。
除了人名成语、人名典故之外,这类人名词语以各种形式的汉语语词出现,反映了人名词语 的丰富多彩。
如人名俗语有: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因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作为乡下老妪,没见过多少世面,头一次 进了贾府大观园,闹出不少笑话,于是此语把刘姥姥这个形象引申为见识很少的那些人的代 称。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此语出于对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的智慧的肯定,形容很多 人在一起,只要善于集思广益,有了集体的智慧,就能够有诸葛亮的才智,能成就大事。这 里用集体群众的力量来作为有智有谋的诸葛亮这个智慧化身的代称。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的人名和赤兔一起成为人中才俊的代称。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在这里韩信这个人名,成为那些做什么事情总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人 一种总的代称。
还有许多人名歇后语,更直接地表达了由人名引申出来的社会文化意义,
如: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武大郎攀杠子——上下够不着;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另外,还有好多的名字,或由于其人本身确有的故事,或由于人们的传说被某种特定的 个性定型,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含的语汇,如: 阿斗:刘备的儿子,三国时蜀汉后主,降魏后乐不思蜀,个性定型为“扶不起的阿斗”,其 名也就被用作无能无知的人的代称。 张飞:三国时蜀汉名将,人称“猛张飞”,被用作烈性、勇猛一类人的代称。 蒋干:《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他劝降周瑜,反中周瑜“反间计”;到曹营献“连环计 ”,又致曹军大败,所谓“蒋干献计”,被指为那些遇什么事总喜欢自作聪明的一类人的的 代称。 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所谓“柳下惠坐怀不乱”, 世传他不好女色,人们尊称严守 道法规范的那些人为“柳下惠”,也是对这些人用柳氏之名代作一种美誉…… 综上所述,人名作为一种人的特定称呼,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符号,从一个非常个性化的称 谓成为一个社会化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语汇,它体现了中国语言文化的特色和丰富性。同 时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人名之所以能有这种文化性的演变,总是与特定人名所代指的特定的 人,不论他是历史中的人,还是文学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不管他是褒是贬,总是与他特定 的 个性、特定的行为所具有的广泛社会意义或典型的社会代表性有关。一种美德、一种高尚的 品行通过一个人的人名固定在一定的人名文化中,同样,一个人的人名也能成为一种丑恶 、虚假、罪孽的代称。每个人都想有一个好的名字,一个人总想让自己的名字能流芳百世, 那么就看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赋予我们自己的名字什么样的意义。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4:36
3.名字是一种心理暗示
一个名字的好坏到底对我们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影响?以至于我们对自己的人名、对自己 的公司、店铺的名字那么在意。从某种实质的意义上说,名字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少必 然的关联。比如,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你的名字只不过是你参与社会活动的一个代号, 就像一个运动员参加体育竞赛的一个号码一样。能否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这主要决定于你 有无崇高的理想目标,有多大的决心 和毅力去为之奋斗,有多少知识、能力和创造的欲 望去为达到你的目标提供可能。这与你的名字是否好听并无关系。一个企业,一件商品的 名字再美,可你生产的东西质量上不去,甚至总是经营一些假冒伪劣商品,你也照样会在市 场竞争中打败仗,甚至落得声名狼藉。
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让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1987年2月18日《参考消息》报转载了 来自香港(当年中国还未恢复对其行使主权)的一条消息,醒目的标题是《为讨吉利,港 督正名》:“港府与伦敦方面同时宣布,香港第27任总督魏德巍爵士改名为卫奕信,他会在 4月19日下午抵港履新,陪同他赴港的包括夫人及18岁幼子。在情人节即满52岁的新港督根 据普通话读音改名为‘魏德巍’,被不少港人批评改错名,象征不吉利等。新港督于是根据 港府提供的意见,决定采纳改名建议。而港府发言人解释采 用上述新名字,主要是粤语发音与他的英文名字更为接近。而卫奕信这个名字代表了信任与 保卫,而奕又指神采奕奕。”英国的最后一任港督还未到香港赴任,遇到的就是这种根深蒂 固的中国文化迫使他改名的尴尬。从中可见一个名字的影响又是不可忽视的。
人在社会中生活,我们看不见的一种浓厚的文化传统时刻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 响。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的特有的文化传统,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精神使我们的社会 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表现出浓厚的文化色彩。一个“魏德巍”的人名遭 到香港人的拒绝,即说明这个人名与这里的文化环境以及这里的人们的文化心理的格格不入 。 如此说来,一个名字的好坏,确实对人生命运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样可以相信,一家企业 、店铺的名字,对一个经营者的事业命运也会产生一些我们难以想像到的影响。这种影响来 自于文化的环境,归根结底来自于人们的文化心理。儒家理论的创始人孔子有所谓“名不正 、言不顺”的理论,名正不正,实际上就是人们接不接受它,与人们的文化心理能不能对上 号。一个人、一家企业或店铺的名字一旦确定下来,必然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刺激和影响,这 种刺激和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文化的潜在暗示无形地表现出来。
生活中,我们大概都没少听说这样的事例:一个年轻人名叫刘二牛,在省城的某机关工作, 28 岁了一直未找到对象。他长得并不难看,又大学毕业,如今成了部门里的副处级干部,自身 条件很好,所以要求也高,但谈的对象不少,却总难成功,他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天,有人给他介绍省歌舞团的一个女孩,他高兴得了不得,就等着第二天约会,甚至将见 面的情景、恋爱的美好未来美美地憧憬了一番。可没想到,第二天介绍人传过话来,女孩子 不愿见了。原因很简单,一听他这名字就“土老冒”似的,没有一点文化修养。他怅然若失 ,想了许多,也似乎知道了一些他看得上的真正素质较高的女孩子为什么总是不愿接受他的 原因。他有点委屈,甚至为自己愤愤不平:我父母是农民,没文化,为我起了这么个土气的 名字,我有什么错?为什么连见都不愿见?对方为什么就不能了解了解我自身的情况……可是 事实就这样,因为这个土气的名字,让他认为很有希望的一次恋爱擦肩而过。
无独有偶,从南方千里迢迢考入北京,上了研究生的一个女孩子,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做编辑 工作。少年时期,她立志将来要有所作为,要比男性们更有出息,她在上中学时把自己“毕 如兰”的名字改为“毕胜男”。她有南方女孩白净、水灵的模样,性格文静。可找起对象来 ,好多男性一听她的名字,就正如她自己所说,“如同遇到了瘟神”。有的男孩说,她是个 “克夫”命,不敢交;有的男孩也说,好像男人在她面前就该矮一截似的,谁跟她?也有一 个男子,都已经跟她相处一年多了,似乎什么都很满意,也几次承认从心里很喜欢她。可他 最后还是跟她分手了,其理由是:“一听她的名字,作为男人就叫我觉得别扭,觉得晦气。”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4:52
因为名字,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这种遭遇,也许是有一些人,至少是当事者没有想到的。这种 命运的打击不能不使我们深刻认识名字的重要性。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企业公司也是这 样。
有一家房地产公司经营了一个项目,承建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商品房住宅社区。社区应该说是 建设得相当不错,欧式风格,公寓式和别墅式住宅很有特点,社区里面还规划了人工湖和 周围的绿色公园,无论从地段和社区其他配套设施来说,它的价格也并不比附近相关项目 差。 可奇怪的是从经营效益来看,却比周围许多社区明显地落后。不出3公里的另一个社区 在销售期房,而这里的现房推销起来都似乎很困难。几次社会问卷调查和大量的访问都使他们越 来越清醒地认识到,90%以上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为社区起的名字“太平苑”犯了人们消 费心理上的一个大忌。“太平”二字在原词意上是很吉利的字眼,可是经过长期文化心理 积淀,在人们的心里它成了一个与“死亡”相联系的词。一个客户跟他们讲:“我一看见这 名字,马上想起的就是医院里的太平间,你让我怎么买这房子?”? 也有一个资料,说到在香港曾发生过法国的“白兰地”和英国的“威士忌”两种酒的 销售 大战。结果,在那里“白兰地”售出了400多万瓶,而“威士忌”在同样时间里只卖出10万 余瓶,要从质量上说,两种酒实在难分伯仲,在世界别的地方,“威士忌”也并不比“白兰 地”销售差,而“威士忌”的知名度比“白兰地”也差不到哪里去。为什么偏偏在香港的竞 争, 会败得这么一塌糊涂呢?原来问题就出在“威士忌”这个中文译名上。“威士忌”这个译 名 让中国人看起来,连“威士”都忌怕,哪能买来喝呢?相反,“白兰地”的名字,让人们 想到的是“白兰花”,让人觉得是一个清新而富有诗意的名字,销售情况自然要好得 多。
以上的例子都是在反复地证明一个值得人们引起重视的道理:名字,包括人的名字、企业公 司和商家店铺的名字,甚至项目名称、产品名称实在马虎不得。这个道理或许会让一些人觉 得难以接受:你找对象是去找一个你喜欢的人,何必在意他(她)叫什么名字?同样,你买一 套房子,适合你的居住要求;你买一瓶酒,很对你的口味,一般情况下人们又何必想到去计较它 的名称?但是让我们想一想,任何名称既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件商品的符号,同时又是 一种文化的体现。我们的年轻人找对象,要找一个素质较高的人、有点文化品位的人,这是 当代人择偶经常要考虑到的一个条件。一个姑娘找一个小伙子,觉得你的名字很“土气”, 显得没有文化素质,由此她也许联想到很多,在对你别的方面不是深入了解的情况下,这种 凭简单介绍的联姻忽然遭遇失败也是并非意外的。这样的事实说明,一个人的名字它不只是 简单的一个符号,人的社会交往很多的时候都是以你的名字为载体,代表着你整个的人,包 括你的优点、缺点,你的品格、形象在进行着人与人的交流,在传递着你的各种信息。就像 你的一张名片,当你把它递给别人的时候,你甚至把名片上没有介绍到的某些玄妙的信息都 传递给了对方。何况你的名字从文字上说比一张名片更简单,传递给人的信息也许更微妙, 所以一个人起什么名字就显得愈加重要。
当然有的名字、名称也许并不缺少文化色彩,或者仅仅就因为人们的文化心理上难以接受, 比如名叫“毕胜男”的女孩名字让一些男性感到压抑,一个叫“太平苑”的商品房社区让人 感到晦气等等,是因为相关对方对这些名字或名称感到不吉利而产生的抵触心理。一个人的 名字或一种事物名称既然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的积淀,它有吉祥、喜气和 凶 煞、晦气的区别,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或者在商品***中,自然地产生趋吉避凶的心理。如果 一个人找对象不仅仅是在找一个异性伴侣,还在找的是他(她)的事业的、情趣的伙伴不足为 怪;那么一个人买一件东西,不是单纯在购物,还在购买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如一种吉利的 文化等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个人的名字能给人一生的命运带来影响,一个企业、产品的名称甚至给他的经营带来决定 性 的命运,从上面的例子就不难看出,都是与人们的心理暗示有关。文化的影响积淀在我们每 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人们做什么事情,通过心灵的语言和文化,对自己产生强大的内心暗示 力,从而决定你对它的好恶和选择。我们不要忽视名字的心理暗示作用。有时候,这种暗示 作用,不仅仅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有人认为,这种自我的心理暗示作用 ,体现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常使一些人因为名字的好坏,产生绝然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一 个人取一个好名字,事关他的终生;青少年、成年人觉得自己名字不好,给自己改一个名字 ,于是就给他带来了好的人生运道;公司和企业有个好的名字,就相信财源滚滚。这样的例 子历史上也确实存在。清代的大学者、文学家纪昀,字晓岚,官至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 》主编。他的名字有什么意思呢?一个“昀”字,日光的意思。班固的《幽通赋》有“昀而 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之语。“昀昕”指天未明之时,故其字称“晓岚”,与名相应,意 即指黎明将在蒙蒙晨雾中破晓,喻其人如一日之晨,初升之阳。纪晓岚自小聪明好学,当然 明白自己名字的意义,后来果然他的诗文大放异彩,成为一代风流才子。
“金利来”是香港著名企业家曾宪梓先生创办的一家誉满全球的生产服饰的公司。“金利来”三个字用 中国人的文化眼光来看,不但名字吉利,而且念起来声调好听,确实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品牌 名称。同时起这么一个名字,既是经营者的希望,也显示一种决心和信念。通过企业的努力 开拓,它也确实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名牌。
相反,一些平庸的名字,也总是反映着一些平庸者的心态。比如有的人的名字确实“土气” 十足,俗不可耐,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的意蕴,也甚至没什么积极的生活状态可言,例如二 牛、二狗、阿太等等之类,给人无聊、滑稽之感,对其本人来说,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名字的 影响,使他变得懒散、惰性,无所上进,无所事事。这样一类人在我们周围,大概也都是 可以见到的。当然,同样起这类名字的人,也不乏兢兢业业、事业有成者。不是一概而论, 关键在于个人努力,事在人为。 一个人的名字,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企业、一种品牌的经营,一个名字也将伴随着它 的命运。甚至当一个人不在了的时候,他们的名字还将在这个世界上,至少在他的子孙 后代那里存在下去。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名字,重视 起名的学问。
一个人的名字,既是一个个性化符号,又是具有社会特性和个体特性的文化象征。一个企业 、一种品牌的名字不仅是这个企业、这种品牌的代称,而且代表着经营者的某种追求和信念 。我的名字属于我一个人的,我的企业品牌,也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因此我的名字、 我的公司企业的名字是我独享的权利,也是我的创造。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好的名字,愿你的名字能给你带来好运。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5:04
第一篇 姓名与文化
第一章 姓氏与人名 说到一个人的姓名,其实往往是有姓有名,姓和名紧密联系,构成一个人的完整的姓名。这 在我们华夏民族的汉文姓名里是这样,在其他如英文、法文、俄文等外文名字里也不例外。这就是说一个人的名字总离不开姓氏。 姓氏是一个家庭的延续,一个人姓什么,往往也就 表明了你是属于哪个家族的人。因此,一个人姓什么,往往是由我们的家族决定的,也不是我们在起名字时可随便更改的。我们起什么名字,一般也只是在姓氏的后面就其具体的称谓 来作不同于他人的文章,来取既好听,又有意义的名字。? 但是,一个人名既要好听,又要有好的表意,既然离不开姓氏,它就不能不和自己的姓氏联 系起来考虑。比如,“仁”、“义”两字是很有意义的字,很多人起名喜欢用这两字,如“ 刘仁”、“王义”是很不错的。但如果你姓贾,取名一个“仁”字,与“假仁”谐音;如果你姓吴,取名一个“义”字,与“无义”谐音,岂不是贻笑大方?相反,有的字,如一个“ 野”字,从字意上讲很有些贬意,恐怕是很多人起名不愿用到的字,而一个姓田的人,取名 “田野”,不但好听,而且很给人一种乡情诗意,那也应该说是一个很不错的名字。?
姓氏和人名,可见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我们要想有一个好的名字,或者说为人父母者要给 自己的孩子起一个好的名字,就不能不了解我们自己的姓氏。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5:33
2.“百家姓”的形成和发展?
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因为它与《三字经》、《幼学琼林》等,被列入旧时孩童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
在中华民族这一大家族中,姓氏何止438个,就是仅仅汉姓也不止这个数。据说,见之于文 献的姓氏,可达5600之多。这其中不仅有单姓、复姓,还有三字姓、四字姓和五字姓。此外,还有的民族有名无姓,比如傣族。?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 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 ”,会引祸上身。又宋时吴越王的后裔居浙江,所以,“钱”姓便排列第二,钱的妃子姓孙 ,借钱氏之威势,“孙”姓又排在第三。“李”姓排在第四,大约是因为南唐皇族为李氏之故。 第一种,以祖先的图腾崇拜物为姓氏。?
有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百家姓,有些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
如:熊、马、牛、羊、龙 、风、山、水、花、叶等。
但可惜这只是一些推测。由于年代久远,史前无据可考,到底哪 些姓氏源于图腾崇拜,已不得而知。因为当今的“熊”、“马”、“牛”、“龙”、“花” 等姓氏,于史书及传说中均可查出源出,但并不与图腾有什么联系。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 鹿之野,曾率领“熊、罴、貅、貔、虎”等。这些“熊、罴、貅、貔、虎”等可能就是图腾氏族的名号。但这些氏族的名号究竟是哪些传递下来,成为其后裔的姓氏,也已难寻蛛丝。 有案可查的是“姜”。?
姜(Ji?ng):相传炎帝(神农氏)姓,是少典之子,因生长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得姓为 “姜”。又姜(Ji?ng)和羌(Qi?ng)虽同韵而不同声,但音特别相近。且两字都有“羊”字头。一 个从 羊从女,一个从羊从人。从“羌”字的组成看,羌即“羊人”。上古时代晚期,羌族居住在我国的北部,其部族或氏族的图腾可能是羊。而姜族则是羌族的一支,或许因为语音的误差 而化“羌”为“姜”,或许是母系氏族的母权影响,羊下之“人”,化作了羊下之“女”。炎帝以“姜”为姓,不是偶然,炎帝恰恰是古羌族支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以炎帝、黄帝为首 的原居于陕、甘、青一带的古羌戎部族的一支,在东进中原的过程中,与东夷等部族融合,成为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第二种,以祖先名字中的字为姓氏。
年(Ni?n):春秋时,周灵王有子叫“王子年夫”(“年夫”应是其名,“王子”则是表明其身份的,如“公子”、“公孙”),年夫的后人以其名中的“年”字为姓氏。?
熊(Xi?ng):上古五帝之一有颛顼(闹旭氏,姬姓),其后人重黎在帝喾时担任火官,被帝 喾赐 为“祝融氏”。共工氏作乱时,祝融奉命平叛。叛乱虽被平息,但祝融并未将共工氏成员全部消灭。祝融以此获罪,被帝喾杀掉。祝融死后,其弟吴回担任火官,依旧称祝融氏。吴回 有子陆终,娶鬼方氏首领之妹女聩氏为妻,生八子,其中第六子叫季连。?
牛:西周宋征子之后有任司寇的牛文。牛文之后以其中的字“牛”为姓氏。?
鱼:系出子姓。春秋时,宋襄公的弟弟为“司马子鱼”(司马是官职,子鱼为其字)。其后人 以其字中的“鱼”为姓氏。?
井:春秋时,虞国有大夫井伯。井伯之后以其字“井”为姓氏。晋灭虞国之后,井伯的后代井奚逃入秦国。秦穆公以井奚为大夫,封邑于“百里”。井奚便号“百里奚”。百里奚的支 子依旧以“井”为姓氏。?
牧:上古时代,黄帝以“力牧”为相。力牧的后人用其字“牧”为姓氏。?
终:上古时祝融弟吴回(后也称祝融氏)的儿子为“陆终”。陆终后代支系中,有的以其先祖 名的“终”字为姓氏。?
常:上古时,黄帝曾以“常先”为相。常先的后人以其字“常”为姓氏。?
孔:出于子姓。周武王封商微子于宋。微子死后由其弟仲衍继承封地。仲衍之后有弗父何,弗父何的玄孙名嘉,字孔父。孔父的儿子以父字中的“孔”为姓氏,在鲁国定居。?
廉:颛顼的曾孙名廉,其后人以祖字中的“廉”为姓氏。?
乐:出于子姓。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祖上“乐父”中的字为姓。?
皮:周有大夫樊仲皮,其后人以其祖上名字中的“皮”字为姓氏。?
高:出于姜姓。齐文公有子公子高。其后人以“公子高”中的“高”字为姓氏。? 第三种,以封地名和国名为姓氏。
赵:伯益后裔造父,擅驯马驾车。周穆王常乘坐造父所驾的马车游巡各地,朝中有事,造父就以熟练的驾车技术及时将车马赶回。造父因驾车马有功 ,被周穆王封地于赵(**县北赵城),其后人便以“赵”为姓氏。?
吴:出于姬姓。周武王封钟雍的曾孙于吴(江苏苏州一带),建立吴国。其后代以国名为姓氏 。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封少子友谊于郑(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的后代以“郑”为姓氏。 ?
陈: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河南淮阳)。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 便以“陈”为姓氏。?
卫:出于姬姓。周文王其子主康叔于卫,建卫国康叔子孙以“卫”为姓氏。?
蒋: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龄被封于蒋(河南固始县东北蒋集),建蒋国,其后以国名为 姓。
韩:出于姬姓。周武王的小儿子受封于韩(山西河津县东北),后被晋国灭掉。桓叔的儿子万 受封于韩。万的后代以“韩”为姓氏。?
秦:出于赢姓。伯益之后有赢非子。非子擅育良马,周孝王以其育马之功封非子于秦谷(甘 肃天水西南),为附庸国。赢非子的孙子秦仲因功被升为诸侯。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 灭亡之后,其子孙以“秦”为姓氏。?
许: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建许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吕:出于姜姓,神农氏后裔。伯夷在尧时任掌礼官,又辅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戚:卫国大夫孙林父的封地为戚邑(河南濮阳县东冯东北)。孙林父的孙以“戚”为姓。
谢:周宣王封舅氏申侯于谢(河南唐县南),申侯子孙中有一支以其封地为姓氏。?
邹:周代有曹挟封地于邾,战国时改国号为邹。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国号为姓氏。?
柏:出于柏皇氏。柏皇氏中有柏招,为炎帝的师傅;又有柏同,为帝喾的师傅。其子孙受封于柏(河南舞阳县东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其庶子于鄣(山东东平县东)。受封于鄣的齐太公庶子的后代,去邑 为章姓氏。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权限
在线时间
1435 小时
71101 个
1948 个跟班
71101 个
发表于 2008-9-26 18:25:45
苏:颛顼后裔终的最小的儿子樊受封于昆吾,樊的庶子后代受封于苏(河南温县西)。其后以 封地为姓氏。?
潘: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名高,受封于毕,称为毕公高。毕公高有庶子受封于潘 ,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葛:出于赢姓。颛顼之后,封于葛(河南宁陵县东北)。其后以封地为姓氏。?
范:周宣王时有大规章杜伯,其子杜隰到晋国,被任命为士师,其子以官名为姓。?
彭:颛顼后裔陆终的第三个儿子钱铿受封于彭(江苏人徐州),为大彭氏,后人以“彭”为姓 氏。
鲁:出于姬姓。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受封于鲁(山东曲阜一带),建鲁国。伯禽的子孙以国名为 姓。
韦:出于豕韦氏。豕韦氏在夏代居于豕韦(河南滑县东南),为一路诸侯,建豕韦国,又称韦 国。韦君后人以国为姓氏。?
苗:楚令尹斗之子贲皇亡命晋国。受封苗邑(河南济源县西南)。贲皇又名苗贲皇,其后人以 “苗”为姓氏。?
任:出于有熊氏。黄帝的儿子禺阳受封于任,禺阳以任建国,其后以国名为姓氏。?
柳:鲁孝公有儿公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以祖公名为氏,称展无骇。展无骇的儿子叫展禽。展禽的封邑为柳下。他死后号为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其后代取封地“柳下”第一个字为 姓氏。? 第四种,以职业或官职为姓氏。?
司徒:上古时代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 司徒”。?
司空:据说为上古时所设官职,专管天下水利土木工程建设。帝尧时大禹的官职就是司空。大禹的子孙中,有人以此为姓氏。?
司马:上古时所设官职,为军事长官。曾为官司马的人的后代,有的以此官为姓氏。? 第五种,以山名、河名为姓氏。?
乔:出于有熊氏。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黄帝的子孙中有守陵的人,就以陵山之名“桥” 为姓氏,后人去木为“乔”。?
姜:出于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居住在姜水(渭河支流之滨,因此以河名为姓)。春秋时代的 齐、申、吕、许等封国都是“姜”姓。? 第六种,以住地的方位为姓氏。?
东郭:出于姜姓。郭,为古代时人们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东郭,为城的东墙附近。齐桓公的后裔中有住在临淄城东外一带的,被称为东郭大夫,后人便以“东郭”为姓氏。
东门:出于姬姓。鲁庄公有子叫公子遂,字襄仲,家住曲阜城东门旁,人称东门襄仲。其后以“东门”为姓氏。?
西门:春秋时,齐国和郑国都有公族大夫住在都城的西门附近,人称西门氏,有的后人便以 “西门”为姓氏。? 第七种,以部落的名称为姓氏。?
呼延:东晋时,匈奴呼延部进入中原;后来,其汉化后裔以原部落名称再加以“汉化”的“ 呼延”为姓氏。?
慕容:三国时,鲜卑族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居辽西,后在棘城以北(河北昌黎县境内)建国, 莫护跋以“慕容”为自己部落的名称。后慕容部落的人便以“慕容”为姓氏。?
宇文:鲜卑族呼天为“宇”,宇文为“天之子”之意。宇文氏为鲜卑部落。东晋时,宇文部落进据中原便以“宇文”为姓氏。?
尉迟:尉迟部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尉迟部的人后来以部落名为姓氏。?
万俟:万俟本为鲜卑族部落名。东晋时,万俟部落进入中原,后以部落名为姓氏。? 第八种,以出生时的异象为姓氏。?
武:周平王之子出生时,掌纹呈篆文“武”。由此,周平王赐其姓为武。? 第九种,以谥号为姓氏。?
所谓“谥”为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
穆:出于子姓。春秋时有宋穆公,其后子孙中有以其谥号“穆”为姓氏。?
文:一出姬姓。商末,周族首领姬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后被尊为西伯。西伯患病死后,其子周武王继位,并完成灭商大业,建立周朝。武王追谥其父为周文王。文王的庶子中有以 其谥号为姓的。一出妫姓。齐威王之孙田文,号孟尝君。孟尝君避乱到魏国,死后谥号文子,其后人以其谥号“文”为姓氏。?
康:周公旦之弟叔封地于卫,其死后谥号为“康”,因此又称卫康叔。卫康有庶子以其谥 号为姓氏。? 第十种,因避祸、避仇、避讳、避嫌所改的姓氏。?
桂:出于炅氏。汉代炅横有四个儿子。家中有难,四子逃避,其中一子避居到幽州,改 姓为“桂”。?
田: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厉公子陈完避祸外逃,不愿以国名为氏,改姓为“田”。明代燕王朱棣以讨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推翻建文帝。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而改姓“田”。? 第十一种,帝王赐姓氏。?
金:被尊为西方大帝的少吴,因五行说中的西方属金而称金天氏,其后有人以“金”为姓的。汉武帝时,匈奴休屠王之子归顺汉朝,汉武帝赐其姓“金”,取名金日禅。?
刘:出于陶唐氏。尧之后有刘累,到了周代成为唐杜氏。杜隰在晋做官,为士师,又称士氏,后来又从士氏改名为刘氏。由于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为中国的大姓。汉高祖因项伯有昔 日相助之功,便赐项伯改为“刘”。?
郑:出于姬姓。周厉王的小儿子友谊封于郑,其后人有的以国名为姓。明代太监马三宝有功,被永乐帝赐姓为“郑”,马三宝因此改姓换名为“郑和”。? 第十二种,以数量词、排行次序及天干地支为姓氏。?
万:出于姬姓。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后叫毕万,毕万后代中有人以其祖先的名字中的“万 ”字为姓氏。?
丙:又写作邴。春秋时,晋国大夫邴豫,受封于邴(河南成武县东),其后以邴(丙)为姓氏。 ? 第十三种,少数民族改汉姓氏。?
元:春秋时,卫国大夫元亘之后以元为姓。另北魏孝文帝推行鲜卑族的汉化,令鲜卑族改穿汉服,改说汉话,并改换“拓跋氏”为“元氏”。?
少数民族以汉姓的人物中,还有著名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李克用系沙陀族首领朱耶赤心之子,曾率沙陀闻助唐击败黄巢长安,任河东节度使,又进封为晋王。唐末,李存勖“李” 姓起兵,建后唐王朝。? 第十四种,汉族人改为少数民族姓氏。?
辽、夏、金、元时代,汉族人改换为少数民族姓的为数也不少。? 第十五种,部分少数民族的姓氏。?
满族有穆昆组织,产生于姓氏社会,是构成满族社会的基层血缘组织。穆昆由一个或数个家庭组成。同一个穆昆中,只有一个姓氏;同宗的几个穆昆,则冠以几个汉姓。如乌雅氏的五 个穆昆,分别以吴、穆、包、黄、邵为姓氏;宁古塔氏的四个穆昆,以刘、宁为姓;喜喇氏的一支穆昆(居今新宾县永陵镇)以图为姓,居盛京的穆昆以祝为姓。?
壮族经父系计算世系,子女随父姓。女儿出嫁后,须加双姓,即夫姓在前、父姓在后。如:其夫姓莫,其父姓罗,她便称为“莫罗氏”。此称习俗与汉族旧习俗(张王氏、李扬氏等)相 同。 第十六种,容易读错的姓氏。?
由于汉字有许许多多音字及古音有变等,所以一些姓氏很容易被我们读错。如:?
万俟,音为Mò qí(莫其),常有人误读为“万寺”。?
区,音为ōu(欧),常有人读为“区”(qū)。?
黑,音为Hè(贺),常有人误读为“黑”(hēi)。?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个姓氏的人毫无疑问都大大增加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人口比例也有了很大变化。以1998年中国大陆人口的统计为例,在当代“百家姓”中,全国 人口 各姓比例次序如下:?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肖?
程、曹、于、魏、薛、叶、阎、余、潘、杜?
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
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
崔、康、毛、邱、秦、江、史、顾、候、邵?
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
常、武、乔、贺、赖、龚、文?
跟旧时的“百家姓”不同,再无所谓“赵、钱、孙、李”的局限,完全以人口数来排列前 100名。?
前10位的姓,曾居“天下第一姓”的有:刘、陈、杨、李、赵。其中汉高祖刘邦,开汉朝40 0余年基业;陈武帝陈霸先建陈,先后有32年;隋文帝杨坚建隋朝,寿命37年;唐朝自唐高 祖李渊起共290年基业为李家王朝;宋太祖赵匡胤大宋300余年基业。其他以国号为姓的有:周、黄、吴;为帝王子孙后裔的有“张、王”二氏。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妻妾成群!
当前离线
注册时间
2008-8-25
最后登录
2011-4-9
1714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