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2007-02-04 15:53
如何得到更多命里没有的财富?
如何得到更多命里没有的财富?
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果报不同是因为造业不一样。现在世间人迷于物欲,迷得很深,迷得很重,这是所有一切天灾****的根源;解救的方法是帮助他觉悟。你帮助他觉悟,你跟他讲经说法他不听,他说天天学经教,这个东西不能发财,他的目的在发财,他的目的在升官。我学这个东西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他排斥、他拒绝。其实怎么样?他搞错了!真正学这个东西,确实能帮助你发财、帮助你升官。
怎么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训》你就知道。袁了凡接受云谷禅师的教诲,改造命运,升官发财。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升官发财,还延长寿命。不仅如此,他命里头没有儿子,学习这个法门他得了好儿子。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求作佛都能成佛,这是最难的,世间功名富贵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他为什么会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果报!果必有因。佛不迷信,你知道果报之因。你修因,当然你果报现前,升官有升官的因,发财有发财的因。发财的因是什么?佛教菩萨无量法门总结到最后就是一个布施。布施里面有三种,有财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你要是把布施详细说明,那就是全部的《大藏经》。
可以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说的什么?就是说的布施。这个三大类:财布施得财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世出世间法就是一个大的因缘果报。九法界众生离不开这个范围,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也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所以佛门才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想发财,你不修因,你财从哪来?
我们看到现前社会上有很多发财的人,拥有很多的财富,我们很清楚,过去生中修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命里头有财!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那是缘;因有缘,果报就现前了。命里有财,什么事情不干,天天坐在那地方,那发不了财,为什么?有因没有缘。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缘!自自然然他就发起来了。如果你没有种因,再好的缘遇到了,你也发不了财,你没有这个果报。
这个因好比是种子,我们用植物来作比喻,缘是土壤、水分、肥料、阳光,这都是缘。你有好的种子种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阳光充足,这个种子自然就生长,它会开花结果。如果你缘具足,我有土地,这个土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阳光都很充足,你没有种子,这个土地长不出东西出来。你有种子,你没有土地,你这个种子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出来。像这个桃,这个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里头,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桃树,它不会结果。所以种子、因跟缘结合它就现行了,才会开花结果。
佛给我们讲了,布施是种子。财布施,那你有财的种子,你命里头有财;法布施,你命里头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读书,你要求学,读书求学那是缘,你智慧开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众生;无畏布施果报得健康长寿。
《法华经》上讲得好,「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经上讲了十条,这个是宇宙之间的大道理。如果我们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怀疑了,对这个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运不难,人人都能办得到。可以改造自己命运,可以改造你家庭命运,可以改造社会命运,可以改造国家命运,可以改造整个世界命运,哪有办不到的事情!办不到是你不晓得这个道理,你不知道这个方法,你对于这些理论方法没有信心,那就是一筹莫展。
末后这两句说得好,『于一切处庄严中,皆由诸佛能演说』。佛对于众生的恩德,就在这一句「能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佛的福报,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长寿,真的做出来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要肯学,你不学怎么行?只要你肯学,只要你肯修;学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识,修是把自己过去所有一切错误修正过来。我们对于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发财,想许许多多发财的方法,错了,你所想的是什么?全是缘。
像种树,种果树一样,你想什么?我这个土地要好,土地肥沃,我这里水分好、充足,阳光好,我一切照顾周到,但是怎么样?没有作物的种子,费了多少功夫,到最后你这块土地上长不出东西出来。没有稻种它怎么能长出稻出来,没有瓜种长不出瓜来,没有桃种长不出桃树,没有种子!这就是什么?你的想法错误了。你想发财,你必须要修发财的因,因是财布施,对于财很吝啬不能够施舍,你不种因,你希求果报,这个错误。
我们在佛法里面懂得这些道理,知道这些方法,我想得财富,我怎么做?修财布施。我今天没有财,我有一块钱,我布施一块钱;我有两块钱,我布施两块钱,这就是在修,诚心诚意的修,你的心愿是圆满的,你的因就是圆满的。我的财富只有这么多,我统统都拿来做好事、做善事去了,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那个因是百分之百;有亿万财产的人拿出十万、百万,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一个穷人两个相比的话,穷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他得的果报少,穷人得的果报多、圆满,这个才合道理。老天不负苦心人,才公平。否则的话,修福只有有钱的人能修福,穷人就不能修福,这就太不公平了,那就不合乎天理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圆满的福报,究竟圆满的智慧,人人都有分。问题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你会不会修?
以上是转贴 崇山
2007-02-04 15:53
因果明镜
业的规律
自作自受
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于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并非神灵、强权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自作的一切,也必将于今生、来生或者遥远的未来世,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处的环境上成熟它的果报。
关于这一点,发生在波斯匿王身边的两件事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之女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悯,举宫爱敬。一日,王对女儿说:“你很幸福,凭借父王之力,举宫都对你爱敬。”女儿却答道:“我凭自己的业,感得这样的福报,这并非父王的能力所致。”王听后非常生气,高声说:“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业力如何?”随即密令侍从找一最贫贱的乞丐,将善光嫁与他。波斯匿王对善光冷嘲热讽:“你凭自己的业,不要再靠我,今后你自己独立生活去!时间会检验你所说的是否是真理!”此时善光仍然坚持无悔,并心无反顾地与乞丐离宫而去。途中,善光问丈夫:“你父母还健在吗?”乞丐回答:“父母先前是舍卫城最大的长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日以乞食过活。”善光又问:“先父母的住宅还记得吗?”“当时的宅院已被毁坏,只留下一片空地,地址还记得。”于是夫妇同到故宅,奇异的是,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随处都有地下宝藏自然现出。用这些宝藏,夫妇雇人造宅,一月未满,宫宅已成。一日,王忽忆起善光,就问属下:“公主现在生活如何?”有人禀报:“不瞒大王,公主如今的生活并不比大王差。”当天,善光遣夫将父王请至家中。看到女儿家宫宅庄严,王大为惊讶,就去问佛:“我女先世作何福业,得以生在王家,身有光明?”佛对其讲述往昔因缘:“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时代,佛涅槃后,有位槃头王,建起一座七宝之塔供佛舍利,其大夫人见后即以天冠拂饰戴在像的顶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宝珠挂于塔颈,同时发愿: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愿我永离三恶八难之处。当时的夫人,就是善光的前身。后来迦叶佛出世时,有位妇人以美食供养佛僧,但遭到丈夫的阻拦,当时她委婉劝夫:‘我既已请来佛僧应供,这回还是让我满愿吧!’结果丈夫听从了劝告。这位妇人,也是善光的前身。其夫是乞丐的前身,由于阻碍供养,遭受多生常常贫贱的果报,因后来听从其妇之劝,所以依靠其妇而感召大富贵,离开其妇时仍然贫贱。”
如果善光的幸福是来自于波斯匿王的荫庇,那么她被父王驱逐后,必定会因此而贫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善光的幸福来自于她的善业,所以波斯匿王可以驱逐其身,却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积之福德,不可能以威势将贫贱之苦加诸于她。
一天,波斯匿王睡前,听到两内官争论,一人说:“我此生全仰仗大王过活。”另一人驳道:“不对!是自己的业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并不依靠大王。”当时王想:“说‘依王而活’者,可予奖赏。”于是遣人告诉王后:“等会我派人前来,你可重赏他。”又召来那位说“依王而活”者,令他送美酒给王后。谁知此人刚一出门,就鼻中出血,难以前行,遂请那位说“依业而活”者代他前往。随即,王后即重赐钱财、衣服、璎珞。内官回来见王,见非所遣,王深感意外,就召来说“依王而活”者,问道:“我命你去,为何不去?”内官以实情相告,王听后叹道:“佛语真实不虚!自己造业还自受报,并非他人所能主宰啊!”
波斯匿王想将受用赐予前者,岂料未曾种此福因的前者却无缘领受,而他不愿赐福的后者反以自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乐果报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召,并非“万能的主宰”所能赐予。
基于以上自作自受之理,我们应该明白惟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未来的果报取决于自己现在的所作,前途和命运只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人生来实现生命的价值。所谓的自爱、自立、自尊,就是在生命的每时每刻,对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都负有责任感,这样才会一生无悔,迎来光明的未来。
苦乐法则
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每当我们生起善心、说爱语或者帮助他人的时候,总会内心充满欢喜;每当我们生起恶心、说粗语、损害他人的时候,总会觉得内心难过、压抑。这是人所皆知的浅近常识。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内心当下。而苦乐的范畴远不止此,凡是一切适悦人心的感受都称为乐受,一切使人心不适悦的感受都称为苦受,它包括外境、身体、心理所引起,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处的感受。关于这一切苦乐感受的来源,成道的圣人比我们见得远为深广彻底,无数的佛菩萨都觉悟到宇宙中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巨细无遗地贯穿于万事万法中。这条法则,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归纳道:
“不论是凡夫还是圣者,他们身心相续中所有的安乐感受,下至地狱众生得到一丝凉风的快感,都是往昔造集善业的结果,绝对不会有从不善业产生安乐的可能;相反,众生相续中所有的痛苦逼迫,上至圣者阿罗汉相续中的苦受,都是往昔造作恶业的结果,绝对不会有从善业产生痛苦的可能。”
“痛苦与安乐又有种种的差别,同样这是从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丝毫混乱、各别相应而感召得到的。”
佛陀以其一切智智现量照见万法的因缘,关于人道之中种种的苦乐差别从何而来,佛陀曾经开示说:“国王、长者地位尊贵,是从礼敬三宝得来的;大富之人,财物无量,是从布施得来的;长寿之人健康无病,是从持戒得来的;相好之人容光焕发、肤色洁白,是从忍辱得来的;勤奋之人乐于福事,是从精进得来的;安详之人言行审慎,是从禅定得来的;聪慧之人通澈明达,是从修慧得来的;又有人音声清澈、令人喜闻,是因过去歌咏三宝得来的;有人身心清净、无有病痛,是因过去修慈心得来的。”
“做人奴婢,是负债不还、不礼三宝的果报;为人丑黑,是遮佛光明的果报;身材矮小,是轻慢人的果报;愚昧无知,是不求学的果报;性格专愚,是不教人的果报;为人喑痖,是诽谤人的果报;耳聋目盲,是不听法的果报;身生恶疮,是鞭挞众生的果报;常遭狱难、扭枷其身,是笼系众生的果报;为人口缺,是前生钩鱼口缺的果报……”
由此下至无间地狱的凡夫、上及圣者诸佛菩萨,宇宙无量时空之中的圣凡境界,有着种种苦乐的差别,每一苦报必有其对应的恶业之因,每一乐受必有其对应的善业之因,每一种业因必定恰如其分地显现它的果报,既不会颠倒也不会紊乱。比如行善不可能感苦,造恶不可能得乐,又同样是善业,布施不是相好的根本因,持戒不是增财的根本因。所以世间的一切万法都遵循着这个苦乐的法则,永远不可能有什么超越性的变异。
正因为它是世俗名言中一条永恒的法则,在这个宇宙无时无处不显现它的存在,所以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便有了依据和保证,一切圣贤立教皆基于此,一切生命的求证圆满也必基于此,否则一切世间的美德、一切出世间的解脱都只会成为口中的立论,而变得毫无实义,义士舍身成仁、烈女坚贞守节也成了迂腐无义之行。如能对此生起坚固的定解,那么善恶、苦乐泾渭分明,我们一切身语意的行为必将唯善是趋。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对业果的决定无欺获得不移正见,是为一切佛弟子的所有正见,是一切白法(善法)的根本。
本文是转贴
2007-02-04 15:53
现代社会修积功德的十件善事
一戒杀放生:归依佛法的人,要有慈悲之心。不能戒杀,他的慈悲恐怕要打上折扣了。我门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一切众生和平相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儿时的我由于无知造尽杀业,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毛骨悚然。正因如此,疾病和痛苦便是我成长过程中形影不离的伴侣。当我了解到杀生的事实真相时,我是真的怕了!再也不敢有伤害任何众生的念头了。平日里念佛的功德自己不敢承受分毫,全归它们,只为求得它们的点滴谅解。夏天被蚊虫吸食的时候,我是一动不动恭恭敬敬的供养,生怕惊扰了它们。奇妙的是,这些年来它们似乎不再惦记我,即使偶尔光顾,也没有给我带来过不适的感觉。看来佛所言不虚:一却众生都有灵性。
我们求福,自然要做一些善事累积功德,增长自身福慧。世间善法,总是需要时节因缘成熟方可完成。唯有放生,时时处处,不论钱多钱少,不管一人多人,只要拥有一颗爱物之心,就能完成救度千万生命之不可思议功德。这些年来,放生治愈绝症改造命运的事例不胜枚举。放生三施具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放生一举尽得。戒杀放生的利益非是语言能够表达清楚的,相信亲身实践过的同修都确信无疑!
二诵经念佛:诵经念佛贵在至诚,一心不乱。不能一味地为完成任务而追求数量。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家庭情况也不相同。我们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内容的订课,以保证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我们诵经念佛的时候也可以心无牵挂。或许我们平日里不觉得,可一念起佛来便妄想纷飞,甚至障碍重重。我刚开始念佛的时候,工夫很不得力,不念还好,一念就犯困,心浮气躁。偶尔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使我无法精进。起初我都强迫自己继续念下去,可是我的执着在魔障面前根本力不从心。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我终于学得聪明了,每次修学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暂时停下来去看看风景,或去放生、或去助印一些经书,总能收到不可思议的效果,当思绪飞走的时候,将他拉回便是,感到障碍的时候,可以变通一下。何必为此而丧失信念?
三戒除邪淫:邪淫的危害和果报触目惊心。“万恶淫为首”。古圣先贤的教诲绝非危言耸听。邪淫的苦报如影随形的跟在我们身边,不少同修也深刻地领教过它的恐怖。邪淫障碍我们的道业、消耗我们的福禄、摧残我们的身心、破坏我们的家庭。何苦为满足一时的冲动而以一生的幸福为代价,更何况那亿劫轮回无有出期的地狱苦报。持戒、诵经、念佛、放生。是我经过时间总结出的戒除邪淫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为了现在生还有未来世,拔除邪淫的根本,已经刻不容缓!千万不要等到果报现前的时候再去流泪,无数惨痛的教训无数的人现身说法,难道还不足以唤醒我们的觉悟吗!
四长远精进:或许我们都有同样的心情和经历,我们在学佛发愿创造命运的初始。都能以满腔的热情去实践,可是时间一久或者遇到恶缘便会生起懈怠而退却信心。归根结底,就是缺乏长远心和精进心。福慧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改变命运的道路或许是艰辛的,但是不改恐怕会更加辛苦。何况永远了脱生死离苦得乐的漫漫菩提之路,又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的道理?我们今生有幸得人身、闻佛法,念念修行。如果为了眼前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和困难就放弃佛法永恒的受用,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虚度吗!遇顺境而不贪,遇逆境而不嗔。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哪里还有多余的可以等待,不要以为一定有明天,现在就要开始!
五惜福惜缘:前年,有一次我和师傅一起吃饭。一不留神,掉了几粒米,我习惯性的顺手一抹,米粒落在了地上。吃完饭后,师傅二话不说,弯腰把地上的米粒拣起来吃了。那次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吃饭,我再也不敢有丝毫的浪费。纵然因为不慎放得发霉的食物,我都很恭敬的撒到河里供养鱼虾。能走路的时候,我绝不坐车,我珍惜自己点点滴滴的福报过最简单的生活而再也不在意别人藐视的目光。
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我们做任何事都须因缘和合才能成功。我们在修行路上处处遇到障碍,追溯原由,恐怕就是过去世结下的逆缘。我们好不容易明白了这个道理,与人相处再也不能迷惑颠倒了。为一切众生带来欢喜心,便是跟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言谈谨慎,莫论人非。心存正见,行为端正。珍惜光阴,勇猛精进。珍惜福报,远离五欲。内心清净无染,自性中本来具有的智慧福报自然会现前。
六救人急难:人在急难之中,最渴求安慰和帮助,古语有云“救急不救贫”。穷苦的人,给予他物质上的照顾,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养成他懒惰贪婪的习气。不如将佛法介绍给他,使他自求多福气。但是穷苦的人肯定是需要帮助的,看我们如何动用智慧。
七劝人向善:现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佛怜悯的称我们的世界为“五浊恶世”。有段时间我认为佛的说法过分了点,但这也是不诤的事实。人们每日的造作不必多言,就是大家茶余饭后在一起谈论最多最有趣味的大都是些杀盗淫妄的话题,说起断恶修善,恐怕很少有人愿意听,更不用说出离世间的佛法了。不过庆幸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醒悟到冥冥之中的因果。劝人向善,才是令一个人真正得救的唯一途径。我们自称为佛的弟子,应当不遗余力的用尽善巧方便去做这项事业。让闻到善法的人都能不被迷惑的世界颠倒,走向正确的人生。他人的嘲笑随他去吧,看看自己的内心,是否清净污染,如法修行。时间久了,我们一定能够得到理解。
八护持正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世间是每一个佛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常听到有同修说:等我有了多少多少钱,我要拿出多少多少来印经造像。时光一天一天的流逝,他仍在痴痴等待自己想要的财富。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为想要行善修福而又暂时拿不出钱的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只要你真心肯去实践,就能做到。用MP3存入自己认为庄严的佛像,拿到照像馆里洗出一张书本大小的佛像,冷裱一下非常精美,成本五元钱.只要心存恭敬,注意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我相信每个人都能节省出制造一张佛像的费用。何必要给自己找借口。行善正当时,命运不等人!
九谦虚仁爱:中国五千年文明,谦虚是一种美德,人们也留下了许多关于谦虚的格言启迪后人。善书《了凡四训》,也极力阐述谦德受福的道理。地藏菩萨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老师,或许论起资历,比释迦牟尼佛还要早。可是他在每说一句话乃至每做一件事时,首先想到佛的教诲。我们读读地藏经,看看地藏菩萨说哪句话时不带上“承佛威神”,他将自身拥有的神通,智慧,辩才全部归于佛的加持。丝毫不敢认为是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相比之下,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深重的六道凡夫,又有什么骄傲的资本!
末学不才,有幸混在佛子中间,每日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一天的造作,想起一旦境遇现前便将佛的教诲抛到脑后,总是惭愧万分!我们看待世间的人迷惑颠倒,他们看待我们同样也是不可理喻,难以相处。我们为了佛法的问题争执,为了不同的观点不肯谦让,实际上我们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佛弟子应当谦虚仁爱!
十为人助念:试问世间有什么功德比送人成佛更为殊胜?我们若遇到这样的机缘。一定不要错过!尽心尽力,无怨无悔的去做。因果不空,送别人成佛就是度自己成佛。(本文是转贴)
2007-02-23 15:25
佛教的因果观念
周中一居士著
因果二字,是一个简称,全称是因缘果报。比如种子是因,水土、日光、空气、人工是缘;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果报。有了种子而没有水、土、日光、空气、和人工,便生不出果来;所以缘是很重要的。不怕因恶,只愁缘逆,便是这个道理。行为的果报,不是任何第三者管理登记、审判、和执行。事实上也无此可能。对每一个空间,每一个时间,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按上述程序处理,这须要多少的人力呀?假如是一个人有此万能的神通,他便能使得每个人都做好人,何必等待末日的审判?所以神的惩罚,是迷信的说法,不足征信。这是一个习气的活动问题,也是一个力学问题。我们的躯壳,是能量的结合体,能量是不断的在活动的。我们的躯壳有了活动,便是能量的活动,通常称为动能,动能有不灭的永恒性,而且有互动的普遍性。没有孤起的和间断的,宇宙间每一份子的活动,都和其他分子的活动相应。我们做一件事,一定有历史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做完一件事,又改为将来的因素。这许多的因素,在时空当中,无限的扩大,可以影响到全人类。比如喝一口水,便和倒水的人,烧水的人,水厂,铁厂,电力厂,磁厂的人,乃至和他们生活有关的人,都有关系。宇宙间没有脱离互动关系的事物。心识的活动,有电波的发散,也会产生动能,使别人受到互动的影响,最显著的是骨肉间发生重大事变,虽相隔千万里,也能发生感应作用;感应便是一种互动。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可以见佛。孔子经常梦见周公,都是心电感应作用。足证我们身心活动所生的动力,都能够发生互动的感应。来布尼兹认为精神就是动力。广大的宇宙,是一个动力场,一切的事物是在动量的分配下进行。我们的身心活动加入动力场以后,可以影响他人,也能影响自己。加上自己过去身心活动所养成的习气,对自己身心动力的反应,特别敏感。因此便发生往复的互动作用而产生果报。有人怀疑既有果报,何以不在行为的当时,而必等待隔世呢?这也是一个力学问题:因身心的动力,须受力场的限制,不能同时生效。如以手投石,手停而石飞不停;以杖击轮,杖停而轮转不停;因果关系,也是如此。果的成熟并非播种的当时,所以称为异熟果。即动能往复的异时而熟和能力转变的异类而熟。(如由火力变成蒸汽力,由蒸汽力变成车船的动力,即异类而熟。)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果是不爽分毫的。业力是生命和意志的原动力,我们的躯壳是果报体,生死轮回和吉凶祸福,无一不受业力的牵引,无法自主。儒家谓:‘天作孽,犹可为;自作孽,不可逭’。又说:‘为善降之百祥,为不善降之百殃’,此种自作自受的因果观念,与佛家是一致的。
习气又称业习,是由过去生中的行为或意识活动所刻划的性格;也就是活动的余势,所以又称业力。二人以上的身心活动所产生的为共业,一人的身心活动所产生的为别业。气数便是多数人的共业,命运便是个人的别业。各人的生活经验不同,其所养成的习气也不同;因为习气不同,所以生活方式也不同。各类动物的生活方式,都受业习的影响;乃至一切事物,也都有不同的业习。如衣箱中的香料,拿出来以后,仍有香气存在;宜兴茶壶用久了,白水可以泡出茶来。人类除了物理生理的业习外,还有心理的业习;所以变化多端,各有不同。其起因是由于分别心不同之故。所有分别心都是妄见。妄见与业习是互相配合的。多数人共有的分别心,称为同分妄见,广大人群的同分妄见,便是法执。法执是从知识产生的,所以又称知见;是由第六识所起的分别心,相当于哲学中的概念。个人所独具的分别心,称为别业妄见,纯属我执。少数人的同分妄见,也是我执。我执是从情感所生的主观,所以又称情见;是由第七识所起的分别心,相当于哲学中的观念。譬如眼前有一张棹子,大家都认定是棹子,便是从客观知识所产生的概念。至于这张棹子好不好,各个人的观念便不一致,这是一种情见。知见当然比较情见正确,但是棹子不过是一团核子的结合体,仍是幻相,并非不变的实体事物。所以知见和情见,都是妄见。这些妄见,都藏在潜意识里便成为业习。所以第八识称为藏识。因为它可以生起意识,领导一切行为,所以又称为种子识。人的行为可以改变种子识的习气,种子识又可以决定行为的方向,彼此互为因果,称为种现相熏;等于档案室储藏旧案,可以作处理新案的参考。而新案又可以变更旧案的处理方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由行动而生性格,相当于现熏种的说法;叔本华认为由性格而生行动,相当于种熏现的说法。二者都有所偏,不及种现相熏的圆融;且和生理也可以配合。人的大脑,有三种皮质:一是新皮质,主管意识的活动;二是旧皮质,主管潜意识的活动。新旧皮质可以互相影响,而旧皮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即种现相熏的作用。三是古皮质,生理学家对于它的功用,尚未研究出结论来;我认为是储藏觉性的如来藏识(第九识)。有的称三种皮质为三种脑系,即新旧脑系,原始脑系,以之配合唯识学说,更为切合,孔子所说的性近习远;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傅玄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佛家的熏习理论,完全相合。李翱复性书云:‘人之所以称为圣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乐、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性既昏而情斯匿’。情便是习,六根追逐六尘,本性便被六尘所蒙蔽。
习气本来是后天性的产物,有了习气,便是生死的根本;有了各种不同的习气,便有了不同的六道轮回。有了轮回,便有了生、老、病、死、苦,要解脱轮回的痛苦,必须从源头上截断众流。唯一有效办法,便是净化人心的习气。大智度论云:‘圣贤虽断烦恼,不能断习’。如难陀尊者过去生中好色,证阿罗汉果后,已断色欲,但入庙必先观女众,是未断习。孔子的四十而不惑,是已断烦恼;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断习。二者相隔三十年,可见断习之难。也可见孔子重视此一问题。佛家对于断习,采用的方法甚多,归纳起来,不外治心和观心两种。
治心: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注重治心功夫。治心是消灭已起的妄念,使其不再继续;制伏未起的妄念,使其不起现行。儒家的诚意正心,也是同一作用。妄念的种类,不外贪、嗔、痴三种,众生一切行为的动机,都是起于贪、嗔、痴,称为三毒。等于三条毒蛇缠绕住我们的身体,不能动弹,且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儒家所说的三戒,也是一样的: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斗,便是嗔;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色,便是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便是贪。佛家最基本的戒条,便是五戒。等于儒家的五常。戒杀是仁;戒盗是义;戒邪淫是礼;戒妄语是信;戒酒是智。此外如佛家的三十七道品,大部份属于治心法门。儒家的修齐治平和四维八德种种德目,也都不外是治心功夫。但只有原则性的规范;佛家才有具体的方法。除了施舍、持戒、忍辱、精进外,还有念佛、念经、念咒和礼佛观佛,都是集中意志的制心方法。做到极处,便能净念相继。一方面可以排除杂念,发生治心的功能;一方面有互动的作用,发生感应的功效。此为儒家所不可及之处。
观心:治心法门,是勉强抑制的作法,不是彻底有效的办法。惟有禅定的观空,可以明心见性,此为观心法门。念佛到了一心不乱的三昧境界,也等于观心。心本是佛,因被妄念蒙蔽,不能见性。所以修禅定和修念佛三昧的人,能够停止识心的活动,把真心显露出来,证得本来面目。所以叔本华说:‘直观是真理的根本,概念杂有虚妄’。观心与治心的不同,也便在此。儒家的格物致知,也是观心法门;致知便是明心见性。格物二字,在儒家有多种解释:其中以朱考亭王阳明为代表,朱子说:‘格者至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王阳明说:‘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有人说朱子的格物是道问学,王阳明的格物是尊德性。在当时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尚未萌芽的时代,人们对于每件事物所能知道的太少了。事物的极处,永远是个谜。这样的道问学,是在暗中摸索,与致知有何益处?根据朱子的语录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围攻拔守,人欲自然销铄去’。是朱子的格物,也是去欲,与王氏并无不同之处。但是去欲是诚意正心的功夫,而不是格物的功夫。格字应作化字解释:如‘格于皇天’的格;‘神之格思’的格;‘有耻且格’的格;‘格于上下’的格;‘格君心之非’的格,都应作化字解,即感格之意。格字用在物字上,便是与物俱化的意思。即儒家所谓‘合内外之道’,‘上下与天地同流’。佛家的心物一如,能所两忘的景象,是真智的发露;能够得到真知,所以称为良知。大学八条目的顺序:是由内而外,由深而浅。格物是八条目最基本的功夫,也是最深的境界。与诚意正心大不相同。诚意是使意不妄动,正心是使心归于正。都是去欲的功夫;乃识心用事,与良知不相应。曾子的三省,和子路的闻过则喜,神秀的时时勤拂拭,都是治心的渐修功夫。良知为不虑而能知的真智,断绝思虑攀缘的识心,般若经所谓:‘无智亦无得’,华严经所谓:‘无见即是见’,即是扫除虚妄知见。孔子的‘予欲无言’和‘吾有知乎哉,吾无知也’。颜子的不违如愚和心斋坐忘,这些大智若愚的作风,即无智无得的景象;和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是观心的顿悟功夫,也就是儒家的致良知。可惜格物致知的功夫失传,而有许多纷歧的解释。
根据以上所述,佛教与儒家思想,并无冲突之处。何以儒家偏要辟佛呢?这是由于误解佛教的作风,同时也误解先儒的思想。第一是误认佛教是消极的出世法。儒家重视治国平天下,读书人一定要争名于朝,僧人避入山林,与世隔绝,未免过于消极。但实际上大乘佛法是积极的。入山修道,等于士子的入学。遇有机缘,乃做度生和利生的工作,释迦牟尼佛于证道以后,说法四十九年;历代高僧,也都是慈悲为怀,普利人群,何曾消极?还有许多在家居士,有妻子,有事业,仍可修道。是学佛并不限定要出家,出家也不限定不过问世事。大乘佛法:是不离于真,不舍于俗,视世出世法,等无差别。所谓消极,只是名利心的淡泊而已。在利生的工作上,仍是积极的。至于少数不问世事的人,佛家称为小乘佛法,便是含有弹斥的意思。儒家也有不少的隐士,照样被人尊重,这些有所不为的人,足以矫正争夺名利的风气,对世法仍是有贡献的。第二是误认儒家重生不重死,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大哉坤元,万物资生’;和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都只谈生不谈死。佛家偏重死后问题,与儒家态度相反。但生死本是相对待的,谈生就是包括死,谈死也包括生。善生即是善死,善死必先善生。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即死,与生何益?可见孔子的谈生不谈死,是勉励人生前修道,以善其死。佛家也是教人即身修道,并非重死不重生。第三是误认儒家重视父子相承。如‘父作之,子述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因此遂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扰弃父子的关系,灭绝人伦。此为佛教最受人诟病的一点。但血统的传承,是宗法社会的旧观念。所谓创业垂统,系指德业和道统而言。德业和道统的传承,并不限于有血统关系的父子;前后的传承人,也可称为父子。所谓一日为师,终身父事;便是重视传承的关系。孔子的述而不作,其所述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非其父叔梁纥,因叔梁纥并无可述的德业。且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没有舜禹,既不能垂统,也无人能述;尧舜的创业,不但落空了吗?可见有血统关系的父子,在德业和道统的传承上并非重要。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儒家的独尊思想。自汉武帝表彰六经,罢黜百家以后,儒家定为一尊。于是对于儒家以外的思想,都视为异端。尽管宋明学者承袭佛家的思想,还是挂上儒家的招牌,便是独尊思想作祟。总之先儒的思想,因受了文字工具和秦始皇焚书的影响,都是语焉不详。尤其是格物致知工夫失传,后人不免断章取义,发生误解。佛学传入中国时,文字工具完备。一切经论,都是详细记载,正可与儒家的理论,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现在我们不谈复兴中华文化则已,要复兴中华文化,二者不可偏废。
查看完整版本: [--
--] [--
Powered by
Code 2003-2010
Time 0.070882 second(s),query:2 Gzip disabled怎么获得问问照片pk里我的du米粒
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1-7-4 20:41
提问者:
最佳***
签到就能得到啊
通过头像认证之后,每天登录就可以在空间右上角领取Du米粒了哦(没有通过头像认证的每天登陆可以得到一个Du米粒)。目前Du米粒的领取上限为4500个。
现在通过每天登陆百度空间,可以抢收米粒哦~
等级较低的Hier就只能同时拥有较少的米粒。想要多多的米粒,就得快快升级啦~~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对我有帮助
回答时间:2011-7-4 20:12
回答者: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1-5-25
2011-2-10
2010-10-17
2011-5-16
2010-12-28
分享到:
用户名: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2011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