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仙在哪里可以打出各节气(例如:春分、立冬等等)…

今日是春分!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
推哦网
上一条:
下一条:
条评论
:转发微博(2011-03-21 15:01)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05)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10)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13)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17)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20)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26)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30)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34)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36)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41)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46)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46)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50)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53)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53)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57)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5:58)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6:01)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6:10)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6:12)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6:13)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6:16)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6:30)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6:42)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6:46)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7:04)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7:11)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1 17:34)
同时发一条微博 :呵呵,.....时间很快啊.....(2011-03-22 09:23)
同时发一条微博 :转发微博.(2011-03-22 09:52)
同时发一条微博 发评论
同时发一条微博 火速
火速的粉丝
推哦网意见反馈
推哦网正在公测,欢迎
提出宝贵意见
Copyright
2011 浙ICP备09092082号如雪心情,悠悠往事
个人信息
博客统计
总访问量:1087734
今日访问:181
开博时间:2007-10-30
博文分类
日志存档
博文正文
作者: 标签:
2010-11-05 14:28 星期五 晴
  一、立冬节气的由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古代劳动人民发明24节气,沿用至今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
  二、立冬的气候特征
  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北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江淮地区“三秋”已接近尾声;江南正忙着抢种晚茬冬麦,抓紧移栽油菜;而华南却是"立冬种麦正当时"的最佳时期。此时水分条件的好坏与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华北及黄淮地区一定要在日平均气温下降到4℃左右,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以补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防止“旱助寒威”,减轻和避免冻害的发生。江南及华南地区,及时开好田间“丰产沟”,搞好清沟排水,是防止冬季涝渍和冰冻危害的重要措施。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林区的防火工作也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了。
  热带气旋、强***之末
  根据统计,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个热带气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气旋,还有可能发展到台风强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个热带气旋在我国沿海登陆,登陆地点主要在台湾、广东和海南。如果当年中纬度盛行纬向环流,热带气旋比较活跃,如果中纬度盛行经向环流,也就是冷空气强,不容易有台风。
  华南南北、秋夏两季
  立冬期间的华南北部,即便寒风扫过,气温会迅速回升,晴朗无风之时,常有“十月小阳春,无风暖融融”之说。这里往往12月才会进入冬季。
  华南南部、台湾以及以南的海南岛等岛屿地区,11月尚未进入冬季。但11月的气温也不是很高,最高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下。此外,也不排除受强冷空气的影响,出现强烈降温的情况,只不过近些年来较少出现。
  冬天一派万木萧杀的景象
  入冬深秋、易有霜雾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岭、黄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会陆续出现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岭以北也会出现初霜。
  11月的北方,随着冷空气的前锋移出本地,锋后的冷空气团开始向暖的方面变性,如果没有后续的冷空气补充,几天之后,温度虽回升了,空气质量却逐渐变坏。特别是大城市,大气中积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结合凝结后,形成烟雾或是浓雾,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交通运行。在我国西南、江南,水汽条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气温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雾出现。
  华北初雪、降水多样
  11月以后,全国各地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华北等地往往出现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较难预报,影响也大,往往需要特别关注。此时,降水的形式出现多样化:有雨、雪、雨夹雪、霰、冰粒等。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江南也会下雪。
  西南地区典型的华西连阴雨结束,但相对全国雨水基本都少的情况,它还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时间分布,11月进入了一年中的干季。西南西北部干季的特点更加明显。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云南西南部,11月还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云南,晴天温暖,雨天阴冷,流传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说法。如果遇到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有暖湿气流呼应,南方地区的过程雨量还会较大。
  此时,长江以北和华南地区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区要少、不大,对于一年三熟的华南,11月的干旱,对作物生长仍有负面影响。
  气温下降、变化明显
  随着冷空气的加强,气温下降的趋势加快。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先后供暖,人们好在还有一个避寒之地。而对于此时处在深秋“小阳春”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如果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有时不到一天时间,降温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毕竟大风过后,阳光照耀,冷气团很快变性,气温回升较快。气温的回升与热量的积聚,促使下一轮冷空气带来较强的降温。此时,令人惬意的深秋天气接近尾声,明显的降温使这一地区在进入初霜期的同时,也进入了红叶最佳观赏期,并在11月底陆续入冬。
  偏北风多、风力加强
  作为早已入冬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此时的大风、降温可以说是习以为常。在华北中南部到黄淮等地,立冬期间的冷空气,常常不是大风把这一带山区红叶一扫而光,就是把城里的树也吹成光杆,让人们有一种一下子进入冬天的感觉。若遇到势力强、速度快的冷空气,它一路狂奔,使北方山口地区和南方的江湖河面风力加大,大风一直吹到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
  特别是北部、东部海域,海上的大风易使海上作业受到严重损失。
  南北两方、温差拉大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11月,我国的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北部地区,平均温度已达-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两者的温差可达30℃-50℃之多。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三、立冬和入冬是一回事儿吗?
  立冬了
  11月7日是今年的“立冬”节气,它也是农历冬季的第1个节气,从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开始到22日或23日结束。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一样,都是农历上表明一个新季节的开始。对于二十四节气的诞生地黄河流域,立春、立夏、立秋三个节气,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实际天气气候的春暖、夏热、秋凉的季节特点要比节气所说明的季节属性来的滞后,而立冬节气的名称,往往与实际天气气候的感觉比较同步。
  农历上的“立冬”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通常人们往往以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有关专家介绍,立冬表示节气变化,每年的时间相对固定,都在11月7日或8日。而每年的气候条件不同,入冬早晚差异较大,时间差可达二三周。
  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是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5天)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漫长的冬季了;10月上中旬,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先后迈入冬天的门槛;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 10月底到11月初,冬季来到东北南部、华北、黄淮;而在11月底小雪节气期间,长江流域才可以看到冬天的景象;12月初,冬季逼近两广北部的武夷山脉和南岭北坡。
  四、立冬节气的习俗
  立冬吃饺子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在食俗方面,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少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
  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五、苏锡常立冬风俗:吃膏滋吃团子
  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一些药房都会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苏州:进补吃膏滋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
  无锡立冬习俗:吃团子
  无锡:立冬吃团子
  以前无锡过立冬,一大习俗就是“吃团子”。立冬时节恰逢秋粮上市,用新粮食做成的团子特别好吃。据老专家介绍,乡下以自己做团子为主,而城市则以买现成的为主。团子的馅有豆沙的、萝卜的、猪油的,尤其是用酱油做成的馅味道特别好。
  常州:立冬“补嘴空”
  据常州一些老人回忆,旧时就有补冬的风气,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所以每到立冬,常州各大医院的膏方门诊就开始热起来了。
  六、立冬的历史风俗和趣闻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入冬日补冬”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样,立冬日天子也要举行迎冬的仪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诉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开始沐浴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处迎冬。回来后天子要赏死事以安社稷,并且要抚恤孤寡。
  满族有烧香的习俗。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汉八旗的祭祀称“烧旗香跳虎神”,满八旗称“烧荤香”。“烧荤香”5-7天,在操办祭祖烧香的头三天,全家人一连十天吃斋,不吃荤腥。
  我国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倭瓜又称窝瓜、番瓜、饭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种常见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买的,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在冬至这天做成饺子馅,味道即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藮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
  七、庆祝立冬新方式: 大家来冬泳
  冬泳庆祝立冬(资料图片)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都十分重视立冬节气,各地庆祝活动也非常丰富。有意思的是,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冬泳能够强身健体,抗衰延寿,好处颇多:
  1.增强呼吸***机能,防止或减少冬季引发的呼吸道疾病。水的密度比空气大800倍,人在水中游动时,呼吸肌要用力克服水的压力,使呼吸加深,肺活量加大,从而增强心肺对环境刺激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2.冬泳使肌肉纤维增多变粗,肌力增强,从而提高运动的速度、耐力和灵敏性。
  3:冬泳可改善血液循环和肌体新陈代谢,起到预防和缓解肌肉酸痛、关节僵硬、动作迟缓等病症的作用。冬泳有助于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初入水时,皮肤受凉会引起血管收缩反应,导致大量体身血液进入内脏。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泳运动后,皮肤血管因水的***生热而扩张,大量血液又从内脏流向身体表面,这一张一弛,不仅能增强血管弹性,还能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
  4.冬泳能使血液中的脂肪酶增加,从而加速胆固醇的***,并可降低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防止和减轻老年人的动脉硬化及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还可降低血糖、血液黏稠度。
  5.冬泳可提高抗寒力和免疫力。通过冬泳对新陈代谢的促进,可以提高和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预防外感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冬泳时应注意的事项:
  冬泳要以较好的身体健康状况为基础,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冬泳之前,尤其是中老年人,要认真检查身体,有严重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宜冬泳。冬泳前要进行足够的热身准备活动,并应喝一杯热开水。游泳时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循序渐进。并要特别注意泳后的感觉,以感到全身轻松愉快,精神振奋为适宜,才可使冬泳健身兴趣盎然、持之以恒,并保持冬季积极活跃的健康状态。
  八、立冬节气赏诗词
  冬天、雨雪,总能让文人墨客感触万分,留下绝妙佳句,千古流传。很多诗词值得我们赞赏,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借雪言志
  “非关痹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前。万里西风瀚海沙。”
  这是纳兰性德的词《塞上咏雪花》,大意为:
  我喜欢雪花不在于其轻盈的形态,更在于其在寒处生长。雪花,虽与牡丹、海棠等人间富贵花不同,而是另具高洁品性。谢道韫是咏雪的著名才女,在她死后已无人怜惜雪花了,只落得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声中任西风吹向无际的大漠。
  咏雪,乃是因雪感怀。纳兰性德凸现雪花的清冷高洁,如生长在一个高贵的家庭、却不作富贵之态,别饶韵致。
  词人并以雪花自喻。突显其高贵品质—以天地为家,与风沙共伍的恢宏胸襟!
  虚虚实实
  纳兰性德的咏雪突出一种高洁品格,,而严参的醉梦江甫雪,也是十分撩人情怀的。
  原诗题《看雪》,全文如下……
  “天远正难穷,楼高不堪倚。
  醉梦入江南,杨花数千里。”
  《看雪》前两句实写雪天浩渺,后两句化实为虚,眼前景物化作醉梦中的江南美景,漫天雪花遂成了一望无际的杨花。篇末“千里”与篇首“天远”相扣。
  诗人把现实中的雪景与醉梦中的雪景浑为一体,真幻杂揉,转换无迹。这首诗的意境之妙,不下于世人脍炙的柳宗元名篇—《江雪》,其中名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名句,已是家喻户晓,传诵不衰了。
  意境最美
  中国诗人的咏雪诗,各擅胜场。
  若论意境,元朝诗人叶颗的《鹭立寒江》,简直是一帧美不可方物的国画。诗云:
  青苔白石鱼鳞腥,尽日独蜷寒雨汀。
  疑是睛江沙上雪,黄昏一点不分明。
  一只白鹭一脚站立,一脚拳曲,独立在寒汀上,是嗅到了青苔白石中的鱼腥味呢?还是等待游鱼出现呢?它一动不动,在苍茫的暮色中如同沙滩上的一堆白雪。小诗如画,三言两语勾勒出鹭立寒江的风姿和神韵,又以它况喻沙滩上一堆白雪。白雪的莹洁与乎白鹭的抗寒风的精神,岂止是形似而已。这种景致,只能往梦中寻了。
  倒是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最为贴近我们的生活: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天寒地冻,最好是与三两友好,把酒吃火锅御寒,海阔天空,畅所欲言。人生乐处莫过于此了!
  九、立冬谚语知多少?
  立冬打雷要反春(北方)
  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北方)
  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北方)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立冬补冬,补嘴空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下柿子,立冬吃软枣
  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北方)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有风,立春有雨;冬至有风,夏至有雨(山西)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闽南)
| 浏览:453
上一篇:
下一篇:
网友评论:
2010-11-05 16:47
立冬那天,天冷,冷的一辈子不会忘。
2010-11-06 08:26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2010-11-06 19:04
来访了,祝好!欢迎去我那里看看!
2010-11-07 05:28
介绍得很详细啊!
2010-11-07 10:21
如雪是个民俗学家
2010-11-07 12:15
欣赏友的文笔!
2010-11-07 14:32
大家秋安
2010-11-07 19:53
我是打酱油的
2010-11-08 08:45
常来常往,祝你的博客红红火火,祝天天好心情……
2010-11-08 16:46
相逢何必曾相识
2010-11-08 18:03
还没看,先顶一下。
发布评论:
用户名:
输入您的评论:(不支持HTML标签)
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
同时转发到微博“立冬”的由来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规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习俗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 在食俗方面,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而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
立冬吃饺子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老理儿对此有两种讲法:一是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仔细看看那两边翘翘,中间圆滚滚的饺子,长的是不是有点像咱身体上的某个***?没错,就是耳朵。据说,这饺子早在三国的时候就有了……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 二是立冬吃饺子——交子之时。这个说法意思更简单。“交”就是交替、交接、交换的意思。您想啊,这饺子一般都什么时候吃啊?立冬、大年三十,这可都是新旧两个东西交接的时候啊。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的交接,而立冬则是秋天和冬天交接的时节,所以,“交”子之时的饺子是不能不吃。 ☆
满族“还愿香”、“太平香” 立冬,秋粮一入库,这个季节便是满族八旗和汉军八旗人家烧香祭祖的活跃季节。特别是汉八旗人家的“还愿香”、“太平香”,均争取在立冬左右举办。祭祀活动主要有跳虎神。扮演虎神的神匠(单鼓艺人)在初冬十月小阳春的大好节气,在院里院外。屋里屋外,表演绝活,能施展出艺人的武功特点。 “立冬”杂谈 ☆
九九消寒图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想必这首九九歌你从小就会唱吧。冬至过后,进入“数九”时节。冬至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很冷的时候你是否也是数着九九过寒冬的呢?冬天的《九九歌》至今流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
立冬和入冬是一回事儿吗? 农历上的“立冬”并不是气象学上冬季的开始。通常人们往往以为立冬就是入冬了,其实两者不是一回事。 “立冬”谚语与养生 ☆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时序进入冬令,民间有的食俗。古人认为天转寒冷,要补充身体营养。食人参、鹿茸、狗肉、羊肉及鸡鸭炖八珍等。是较流行的补冬方式。也有的中药店推出十全大补汤,即用十种滋补的中药炖鸡或其它肉类做成的补品。 民谚讲:“冬季进补,上山打虎”,形象地说,头年冬天好好进补,第二年就可以上山打得老虎。冬令进补的意识,在我们国家可谓是深入人心,可是真正懂得进补之道的人却很少。立冬补冬,也不可盲目“进补”。 冬季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
立冬了,吃什么可御寒? 与春风、夏暑、秋燥不同,立冬后天气渐渐转寒。老祖宗早就说过:“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身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肾的阳气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萎遣精等疾病;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随之而生。可见,数九严冬若欲御寒,首当养肾。因此,冬令注意对肾脏的保养十分重要。那么,到底要怎样保养呢? ☆
立冬饮食起居与传统养生 民谚就有“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在民众中拥有广泛认知度和可行性的养生之道。因此,为了体现本版的服务功能,今天我们就请专家从如何吃、喝、睡、行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些科学养生的具体做法。 传统养生是中国5000年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养生的宝库中汲取知识,有助于科学地保持健康体魄。 ☆
立冬养生新方式:大家来冬泳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都十分重视立冬节气,各地庆祝活动也非常丰富。有意思的是,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编辑:王佳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