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三国演义
(转载)
收藏于
2010-05-23
阅读数:
公众公开 |
三国演义
百科名片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
。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译为:三个国度的传奇故事),为中国
之一,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全书简介】
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
为首的
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
,中国小说由短篇发展至长篇的原因与说书有关。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
(裴松之注引)《
》里面的人物众多,以多个主人公做线索,事件纷繁,正是撰写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即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
》。元末明初
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
》,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
父子俩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
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画的近200个人物形象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赵云等人。
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
”的大义胸怀,具有济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
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
,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真实的曹操是有不同的。
“威猛刚毅”、“义薄云天”。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其实历史上的刘备和演义中的差别很多。但是历史上的刘备确实也是仁德为怀,感人至深的。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给读者们带来丰富的历史文化。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开创了
的先河,代表了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罗贯中,明(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
,籍贯山西
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
;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
》、《残唐五代史演义》、《
》、《
》、据说和
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 #8230;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章回目录】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张翼德怒鞭督邮 何国舅谋诛宦竖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第四回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
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第七回
袁绍
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
第九回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 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
第十一回
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侯濮阳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
曹孟德大战吕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杨奉董承双救驾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吕奉先乘夜袭徐郡
第十五回
酣斗小霸王 孙伯符大战
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第十八回
贾文和料敌决胜 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门楼吕布殒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马步三军 关张共擒王刘二将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贼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国贼行凶杀贵妃 皇叔败走投袁绍
第二十五回
关公约三事 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
关云长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第二十八回
斩蔡阳兄弟释疑 会古城主臣聚义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
第三十回
战官渡本初败绩 劫乌巢孟德烧粮
第三十一回
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
第三十二回
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沦 徐庶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第四十七回
阚泽密献诈降书 庞统巧授连环计
第四十八回
宴长江曹操赋诗 锁战船北军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第五十回
诸葛亮智算华容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战东吴兵 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诸葛亮智辞鲁肃 赵子龙计取桂阳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
孔明三气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卧龙吊丧 耒阳县
第五十八回
兴兵雪恨 曹阿瞒
第五十九回
许褚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间韩遂
第六十回
张永年反难杨修 庞士元议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第六十二回
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第六十三回
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计捉张任 杨阜借兵破马超
第六十五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
第六十六回
关云长
伏皇后为国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汉中地 张辽威震逍遥津
第六十八回
甘宁百骑劫魏营
掷杯戏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辂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第七十回
猛张飞智取瓦口隘 老黄忠计夺天荡山
第七十一回
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
第七十四回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 关云长放
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
吕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
洛阳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张飞遇害 雪弟恨先主兴兵
第八十二回
孙权降魏受九锡 先主征吴赏六军
第八十三回
战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书生拜大将
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第八十八回
渡泸水再缚番王 识诈降三擒孟获
第八十九回
武乡侯四番用计 南蛮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
七擒孟获
第九十一回
祭泸水汉相班师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
武侯弹琴退仲达
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断发赚曹休
第九十七回
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
第九十八回
追汉军王双受诛 袭陈仓武侯取胜
第九十九回
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汉兵
破曹真 武侯斗阵辱仲达
第一百一回
出陇上诸葛妆神 奔剑阁
第一百二回
司马懿占北原渭桥 诸葛亮造
第一百三回
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第一百五回
武侯预伏锦囊计 魏主拆取
第一百六回
公孙渊兵败死襄平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归司马氏 姜维兵败牛头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奋短兵 孙峻席间施密计
第一百九回
困司马汉将奇谋 废曹芳魏家果报
第一百十回
文鸯单骑退雄兵 姜维背水破大敌
第一百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计斩孙綝 姜维斗阵破邓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驱车死南阙 姜维弃粮胜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诏班师后主信谗 托屯田姜维避祸
第一百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
第一百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第一百十八回
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人物统计】
在《三国演义》的教学和研究中,有一个习惯性的错误:说《演义》“总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建国以来出版的几种比较权威的文学史、小说史,大多如此叙述;直到最近出版的一些文学史、小说史、辞典,仍然沿袭此说。以讹传讹,实不可不辨。
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的说法,其实源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那份《三国志宗僚》。但这里却包含一连串的错误:
第一,《三国志宗僚》共列508人,以往的学者们并未仔细点数,只是约莫估计一下,便提出“四百多个人物”之说,即使是对《三国志宗僚》而言,也是不准确的。
第二,更为重要的是,《三国志宗僚》大致抄录自陈寿《三国志》目录(包括纪、传和附传),其中一些人物,如蜀汉方面的
,曹魏方面的
,东吴方面的
等等,根本就没有在《三国演义》中出现;
第三,同样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也根本没有列入《三国志宗僚》,如蜀汉方面的
,曹魏方面的
、董寻、
,东吴方面的
,其它政治集团的
等,都是如此;至于《三国演义》虚构的许多人物,当然更不可能列入《三国志宗僚》。
由此可见,所谓“《三国演义》写了四百多个人物”之说乃是粗枝大叶的产物,完全是错误的。
那么,《三国演义》究竟写了多少人物呢?在《三国演义辞典》(巴蜀书社出版)的《人物》部分总共列出1258个词条;除去28个互见条目(如“阿斗”、“后主”、“先主”等), 实际介绍《演义》写到的人物总共1230个。这些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有姓有名,总计大约1000人;极少数没有姓名者,也与其它人物有明确的亲属关系(如“司马昭妻”、“董卓之母”、“徐庶之母”等)。
因此,正确的说法是:《三国演义》一共写了1798人,其中有姓有名的大约1200人,确实是古代小说中写人物最多的巨著。《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评论认为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缺乏发展变化,有的人物渲染夸张过分导致失真。
【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
”、“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
”,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
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失败”一面,给人以“仁慈”和“重义”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
“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
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
》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
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艺术缺陷】
首先是历史的宿命循环论,在毛本中得到强化,还有就是作者具有十分强烈的封建思想和局限性,并且各种封建迷信在其间,这都是在阅读时应该剔除的封建糟粕,除了在原著中保留,其它改写本基本删除了这些东西。
《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书与史实】
《三国演义》与史实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写的。清代著名学者
在《丙辰杂记》提到演义时说“七分实三分虚”,演义里许多精彩的情节是千古
,受地方
传奇、逸史传闻影响极深。
民初
后,反传统派学者积极澄清《三国志》,以对诸葛亮、关羽、刘备传统正面人物进行再评价,
、鲁迅等革新派学者也带头从释《三国演义》,而
建立后,出于澄清真实历史,再加上
本人对曹操的个人喜好,还有最近的“学术超男”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国》等。新中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前常继承反传统派学者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解释,援引《三国志》驳斥《三国演义》。
:张飞字益德,不是翼德。
:刘关张没有结拜,只是情若兄弟。关羽年龄甚至比刘备还大。
著名兵器
:名兵器如
、青釭剑等为虚构。
张飞鞭督邮
:是刘备干的,因
拒见刘备,刘备大怒下杖打督邮。
曹操献七星刀
:虚构,演义中曹操借献刀刺杀
未遂,实是曹操认为董卓终必败,连夜潜逃回乡里。
孙坚之死
:由于只带几名随从追击敌军,中了
伏兵,中流矢死于
:陶谦为人与史实不符。
关羽徐州诛车胄
:也是刘备干的。
土山约三事
:虽然“土山约三事”,但是关羽也是因为刘备家眷的缘故投降。
衣带血诏:
确有此事,但是马腾是一个带有强盗性质的军阀,攻打李郭不过是私人恩怨。
赤兔马
在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并没有成为关羽的坐骑。
关羽诛文丑
死于曹军乱军之中。可能是关羽、
的士兵所杀。
孙策之死
: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与
,并非被
吓死。
:虚构剧情,关羽离开曹操后,没有经过五关,而
都不见史书记载。但是,不能否认中途没有阻拦。
郭嘉遗计定辽东
:虚构剧情,
暴毙而亡,年三十八,没留下任何计策,此计是曹操自己的计谋。
关羽古城斩蔡阳
:还是刘备干的,地点也并非古城。
徐庶之智
在正史上记载不多。
徐庶进曹营
:曹操南征,徐庶跟随刘备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及后更当上魏国重臣。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
:又是刘备干的,当时诸葛亮并未出山。
诸葛亮火烧新野:
历史上没有记载,为罗贯中杜撰。
长板坡赵云七进七出
:应为长坂,
只是护送刘备家小撤退,没有七进七出此事。赵云当时名气还不大。
糜夫人跳井
:正史没有记载 。
刘琮遇害
:献出荆州后,被曹操任命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未被杀,后曹操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更迁为谏议大夫。
吴国太:
虚构出的一个人物。
舌战群儒
: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
周瑜智算蒋干
:实蒋干赤壁之战之后游说周瑜不成。
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没有参加赤壁之战。
诸葛亮智激周瑜
:应该是诸葛亮智激孙权。
:并无此事,相似事件发生在孙权于濡须坞之战。
:确有
诈降,但苦肉计应无。
:阚泽为东吴重臣,是受孙权尊重的人物,从未参与过军事行动。
庞统献连环计
:连环是曹操之决策,
未曾参与过
孔明求东风
:纯属虚构,江东冬至时日,巧有东南风。
赤壁之战
:无论《魏书》还是《蜀书》都记载曹操是与刘备交战败退,孙权军确有参加此场战役,但难获全功。
:并非军事奇才,事实上除了赤壁之战以外几乎毫无表现。
:刘备领兵追截兵败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南郡之争
:没有发生,是周瑜死后孙权将江陵借给刘备。借江陵(当时荆州被曹,孙,刘三人瓜分,孙权并没有权利“借荆州”)只是鲁肃出的主意,为了给曹操多一个强敌。
关羽战黄忠
:刘备征荆南,四郡守望风而降,
便随长沙太守
同降。
孙刘联婚
与刘备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联姻,不过在《烈女传》中确有描写她投江的记载。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孙权自愿的。
:孙权无采用周瑜之
周瑜心胸狭窄
:史书记载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风。而与诸葛甚至未曾见面,何来嫉妒之说呢?
:周瑜未出征
前已去世。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于巴丘。并非被诸葛亮的才智气死。
三江口
:吊周瑜是庞统,不是诸葛亮。
周瑜与孔明
: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
一带。
马超兴兵
:正与史实相反,马超起兵在先,令到马腾遇害。
割须弃袍
:战况确实很激烈,但是是马超吃的败仗,而官史并无载割须弃袍。
许褚裸衣战马超
:没有记载,马超甚至被许褚瞪得不敢动。
张松献图
:应为刘备询问
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地图给刘备。
:该为庞统进攻雒城时中箭死去。
马超战张飞
私自写信给刘备请求投降,并无小说中张飞和马超大战两百余回合不分胜负,后被诸葛亮招降一事。
征汉中
:征汉中时的总指挥是刘备,法正参谋。
计夺天荡山
:纯粹虚构。
定军山
阵亡于刘备军夜袭,虽非黄忠阵斩,但是黄忠在这一战功劳很大。
曹操杀
杨修并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杀,实际上是曹操撤兵后才杀的,在正史中并无曹操杀杨修后与蜀军再战,并被魏延射掉门牙的事。
:刘备并没有封“五虎大将”,只封了前,左,右,后四大将,为关羽、张飞、马超、黄忠。
是因为三国志中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传记放在同一章。后世称之蜀之五虎。
周仓、
: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记载。胡班可能指蜀将
:事实上是鲁肃在阵前邀请关羽讨论荆州的事情,双方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此时
于赤壁之战已经死了,是一般的军医操刀。
水淹七军
:时值秋天,大雨连绵,汉水暴涨,关羽运用天时、地利趁水势挟水军引兵大破名将
,擒斩
并率军急攻。
关羽麦城拒降
:未有记载,是被擒后拒降。
玉泉显圣、追命吕蒙
:玉泉显圣改编自唐代
建寺故事,且
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
:曹操葬在
:关羽长子,不是义子,随羽临军,三国志里只出现两次名字。
(近二十岁)就因才高任
、中监军,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于
后数年死去。
:虽称早夭,但有留下子嗣
:未见逃回蜀营被凌迟处死情事,夷陵战后倒有随贺齐出征魏国蕲春地区的事情。
:陆逊在荆州原本就是吕蒙的副手,吕蒙去世之后,自然是陆逊接管东吴西线防务。
夷陵之战:
吴军总共十余万,蜀军八万,并非以少胜多,不过吴军确实士气较低。
潘璋之死
在夷陵之战中为孙权立了战功,砍杀
等人,死于234年
白帝托孤
:刘备临终是托孤与诸葛亮和
二人,但仍有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
,君可自取。”
:八阵图是诸葛亮所作的兵法图阵,不是神怪石阵、迷宫。
:《三国志》上没有记载七擒孟获。但《
》及《
》中有说过“
”,但具体过程没有记载,而
等都是小说所创作。
六出祁山
: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战绩分别为:第一次败于街亭,第二次配合东吴作战,攻城不下,但在撤退中斩杀大将王双(与演义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阴平两郡成功,并击败郭槐,第四次大败司马懿,第五次司马懿不敢出战,但是诸葛亮病死(此役蜀军将国境线向前推进了很多,而后姜维北伐又一次推进)。
司马懿与诸葛亮
:诸葛亮头三次北伐时,魏军并非
统领而是曹真。
失街亭:
魏军总指挥为
,非司马懿。
:街亭战败后,魏军并未对蜀军进行追击。诸葛亮只是曾把西县的民众与粮草迁移而已。且当时魏军主将也非司马懿,真正空城计则是由魏将文聘,蜀将赵云用过的。
气死曹真
病死于洛阳。
诸葛亮骂死王朗
病死于228年,并未随军出战。(其实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许不如他“气”死的这两个人)
火烧上方谷
:诸葛亮大破魏军于卤城,司马懿仅以身还保营。《三国志》未提用何种战法大破魏军。陕西乡野传说与演义无大异;上方谷,一说葫芦谷,疑为卤城的浑称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
:确有此事,并非诸葛亮遗计,《汉晋春秋》的记载是:诸葛亮死后,蜀军秘不发丧悄然撤退,司马懿有所发觉,驱军追赶。两军相近时,蜀汉将军
和长史
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
,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当时在蜀中就传开了“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笑话。
魏延反叛,被马岱诛杀
与杨仪不和,在诸葛亮死后不服从调遣,相争失败后被杀。在诸葛亮生前魏延得到重用,亦无“逼成反骨”之说。
九伐中原
:事实上姜维只有八次北伐,其中胜败均等。而八次北伐的过程大多属于虚构。
地理大搬家
的旁边,把
的南方,甚至把祁山移到褒斜道北面的
旁,或是移到
附近。
【书中诗篇】
《三国演义》篇首词
作者:杨慎(明)《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篇尾诗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
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
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
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
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
,总领貔貅镇中土。
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
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
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
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
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
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歇后语录】
歇后语
1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3 孔明给周瑜看病----对症下药
4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5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7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8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9 曹操吃
----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10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1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2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3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14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15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6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飞)
17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18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19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20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21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22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23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4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5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26 关羽战李逵----大刀阔斧
27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28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29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30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1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2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33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4
----上了大当
35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6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37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38 曹操
--大败而逃
39 关老爷做木匠——大刀阔斧
40 诸葛亮娶丑妻——为事业着想
41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42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43刘备娶妻-----人人皆知
【三国成语】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吴下阿蒙
如鱼得水
望梅止渴
乐不思蜀
单骑救主
舌战群儒
七擒七纵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生常谈
赤膊上阵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
借刀杀人
【衍生作品】
《三国演义》传了出国外,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类题材,改编成漫画或动画不下数十次。如横山光辉的作品“
”,日本将《三国演义》普遍被称为《
》,只是有为数不少日本人习惯略称其为《三国志》,也由于《三国志》(其实是《三国演义》)题材于日本地区颇受欢迎,加上此略称广为流传,也导致有一部分人仍旧以为日本地区所称的《三国志》为正史。市面上也有不少以三国作背景的电脑游戏和电玩游戏,著名的有日本光荣公司的“三国志”、
等。中国大陆有《
》,《
》,《
》,《
》等,台湾的有《
》、《
》、《
》等。
【央视版三国】
剧集信息
:三国演义
拍摄年份
:1990年~1994年
总投资
:1.7亿人民币
动用群众演员
:40万人次
参拍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39811部队,北京军区52854部队、51056部队,南京军区83226部队、83235部队、83422部队,成都军区77226部队。
建成影视基地两座
拍摄地
:河北、内蒙古、四川、
、甘肃、青海、西藏、江苏、湖北、云南
剧组资料
总监制
:戴临风
于广华
总策划
:王枫
总制片
制片人
:周明 刘瑾如
叶式生
李一波
总导演
总摄像/照片摄影
:李耀宗
总美术
:何宝通
主题曲作词
主题曲作曲
主题曲演唱
片尾曲演唱
插曲演唱
万山红 毛阿敏 戴建明 崔金浩 杨洪基
演员导演
顾凤莉 周丽华
主要演员
:鲍国安 唐国强 孙彦军 陆树铭 李靖飞 吴晓东
歌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主题曲(杨洪基)
《历史的天空》——片尾曲(毛阿敏)
《
》——
桥段(刘欢)
《烈火雄风》——吕布归降董卓桥段(吕继宏)
《貂禅已随清风去》——凤仪亭桥段(万山红)
《
》——
,典韦、邹氏桥段(毛阿敏)
《有为歌》——三顾茅庐、隆中对桥段(戴建明)
《民得平安天下安》——刘备携平民渡江桥段(崔金浩)
《当阳常志此心丹》——
赵云赵子龙单骑救主桥段(崔金浩)
《丈夫歌》——周瑜群英会桥段(吕继宏)
《
》——曹操横槊赋诗桥段(杨洪基)
《子夜四时歌》——甘露寺桥段
《江上行》——关羽单刀赴会桥段(崔金浩)
《七步诗》——曹丕曹植子嗣之争桥段(刘欢)
《哭诸葛》——诸葛亮五丈原归天桥段(刘欢)
分集名称
第一部 群雄逐鹿
第二部 赤壁鏖战
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四部
第五部 三国归一
演员列表
东汉部分
袁志光
尤世军
郑天玮
何太后 张福元
何进 朱峰
青年汉献帝
中年汉献帝 谢志坚
魏英明
苏建宇
庞大新
(鸣)
曹节 杨兆权
韩新民
刘建为
芮丽容
吕布之女
青年陈宫
中年陈宫
袁术(讨董)
袁术(寿春)
袁绍(讨伐董卓)
袁绍(官渡)邓晓光
张绣嫂邹氏
王显
王志强
郭寿阳
苏德斯琴
周万红
黄文俊
韩遂 张达
刘晓媚
梁迟
孔融
鲍信 刘绍春
刘宗仁
王志刚
赵小川
严凤歧
王忠信
华佗 狄凤程
孙杰
曹世骧
袁志光
王宝奇
、王刚、
许贡三门客
曹魏部分
王良波
安志懿
汪涵
曹真 康铭
孙振才
迟重根
巴拉珠尔
(官渡)
鲁建国
夏侯惇(赤壁) 钱玉林
夏侯渊 焦玉成
石天生
(在魏)
沈双存
夏侯霸(归蜀) 王基明
夏侯懋
张辽(官渡)
张辽(赤壁)
张辽(合肥/逍遥津) 田野
徐晃(官渡)
刘洪林
徐晃(赤壁)
徐晃(战马超) 谢东
徐晃(战关羽) 王建国
(青年)
许褚(中年) 陈之辉
许褚(战马超)
许褚(洛阳)
/徐伟如
张郃(赤壁)
王化南
张郃(定军山)邢国洲
张郃(祁山)芒莱
毕力格图
斯琴毕力格
于禁(青年)
于禁(中年) 张英武
(青年) 桑宝
李典(中年)
沈龙
乐进 张元鹏
庞德 杨子斌
霍尔查
刘岱 芒莱
徐庶母
徐庶 戴敬国
(官渡)
于连増
程昱(青年)徐永亮
(中年)
贾诩(宛城) 顾岚
于家乃
张国臣
田裕民
马玉森
马兴跃
钮荼亮
马吉春
常玉平
(南征北战)
孙启成
郭淮(三分归一) 刘庚
王洪光
吴文庆
张世军
毕彦君
董骥
王朗 尹华生
郝跃国
张洪英
李松桥
高小宝
秦宝林
李世才
齐文强
李小舟
朱德仓
杨军
杨艾夫
许鸿达
张平
苏德斯琴
张旭廷
姬崇恭
陈长龙
吴妻 张福元
周万红
司番 张元昌
郝跃国
桓嘉 金才
蜀汉部分
糜夫人(走单骑)
糜夫人(赤壁) 伊淑芳
甘夫人(官渡)
郭淑萍
甘夫人(赤壁)
孙夫人(
) 陈婧
童年刘禅 李华彤
青年刘禅
李铁
中年刘禅
老年刘禅 陈旭
崔夫人
赵振平
诸葛亮
包海龙
王洪武
庞统(赤壁)
庞统(耒阳/川中) 时来群
法正(成都) 张民甫
(定军山)
关平 李威
青年关兴 顾建荣
中年关兴
张克芃
张苞(少年)
张苞(中年)
赵云( 青年)
赵云(青年及中年)
赵云(老年) 王洪涛
黄忠 叶钧
黄忠(入川) 乔琛
马超 陈关欣
(青年) 李建平
马岱(中年中年)
张天舒
姜维(青年)
姜维(中年及老年) 张登桥
姜维母 王文有
(巴郡)
严颜(天荡山)
魏延(青年) 王晓颖
魏延(入川) 王绍文
魏延(川中)
魏延(中年) 崔岱
(走单骑) 陈之辉
廖化(水淹七军/三分归一)
杜文禄
廖化(南征北战) 张治中
姬崇恭
(使吴) 李志毅
邓芝(北伐) 洪希迈
(官渡)夏均寅
孙乾(赤壁) 刘龙滨
(赤壁) 王辉
伊籍(荆州/成都)
朱秉谦
(徐州)任东升
糜竺(荆州) 杨乃煌
糜竺(荆州) 安基
刘宏坤
王志强
王忠信
张于枢
王德林
隗和国
糜芳 王幼奎
张楠
张松 刘杰
(南征北战) 王凤文
谯周(三分归一)
王显和
(青年)万海丰
马良(中年)莫·道尔吉
齐文强
李世才
吴班 孟宪礼
杨仪 袁利坚
高翔 张世军
曾革
李保安
李福 迟重根
韩新民
司耕田
胡战利
孟优 李延魁
李云娟
秦宝林
叶金森
魏德山
李宝华
赵范嫂樊氏
郭家庆
张春元
东吴部分
孙坚 陈秀英
吴太夫人 俞若娟
吴国太
大乔 恽浆铮
幼年孙权 吴晓东
左冰
何金龙
许家瑞
周继伟
张布 洪宇宙
小乔 江金
乔国老
鲁肃(赤壁) 马玉良
鲁肃(
宋邦桂
鲁肃(荆州) 郭沫浪
吕蒙(赤壁) 张京海
吕蒙(荆州)
吕蒙(白衣渡江)
高飞
太史慈 吴桂苓
黄盖(寿春) 许福印
黄盖(赤壁)
(寿春) 陈惠良
程普(赤壁) 韩东
(赤壁)
甘宁(百骑劫营)
任萌
刘绍春
(赤壁) 王奕
丁奉(三气周瑜及雪中奋短兵) 杨宝河
丁奉(虓亭)
(曲阿) 张莹
周泰(虓亭) 朱军
杨胜雁
王刚
(赤壁) 韩增祥
凌统(合肥) 孙启成
潘璋(赤壁) 黑水宽
潘璋(虓亭)
种玉杰
(赤壁) 汪兆桂
诸葛瑾
楚建富
赵丕玉
李谭
王勉之
董九如
李燕平
杨友
刘云明
张洪顺
晋国部分
吕锁森
唐振环
司马懿(青年)
司马懿 李赤尤
(少年)
司马昭 潘引来
(少年) 雷铁流
司马师
韩新民
刘英鲁
陈泰 赵丕玉
丘健 蒋崇侠
【新版三国】
片名:《
》(又名:
导演:
编剧:
总制片人:杨晓明、李姝、张申燕
类型:
地区:
语言:
进度:2008年9月26日开拍—2009年7月11日杀青
首播时间:2010年5月2日四大卫视联合播出
主要演员:
饰曹 操
饰刘 备
饰孙 权
饰诸葛亮
饰周 瑜
饰孙尚香
饰吕 布
饰貂 蝉
饰关 羽
饰张 飞
饰赵 云
饰马 超
饰魏 延
饰张 辽
饰夏侯渊
饰许 褚
饰徐 庶
饰郭 嘉
饰孙 策
饰吕 蒙
饰司马懿
饰静 姝
饰大 乔
饰小 乔
联合出品
电视制作中心
北京小马奔腾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电视台五星东方影视投资有限公司
天津电视台
北京东方恒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
北京百盟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北京林高飞乐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
【三国动画】
中文名:
三国演义
(共52集)
英文名: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日本语:最强武将伝 三国演义 (
2010年4月4日放送开始
:动画
:中文普通话
原著:[明]罗贯中
导演: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辉煌动画公司
联合出品方:
中央电视台青少节目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辉煌动画公司
动画片制作方: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辉煌动画公司
电视节目联合发行方: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辉煌动画
故事目录
第一集 桃园结义
第二集 董卓进京
第三集
第四集 连环计
第五集 凤仪亭
第六集
第七集 移驾许都
第八集
第九集 战宛城
第十集 白门楼
第十一集
第十二集 关羽约三事
第十三集
第十四集 古城会
第十五集
(上)
第十六集 官渡之战(下)
第十七集
第十八集 孔明出山
第十九集 单骑救阿斗
第二十集 长坂坡
第二十一集 舌战群儒
第二十二集 群英会
第二十三集 草船借箭
第二十四集 苦肉计
第二十五集
第二十六集
第二十七集 智取南郡
第二十八集
(上)
第二十九集 甘露寺(下)
第三十集 卧龙吊丧
第三十一集 马超起兵
第三十二集 张松献图
第三十三集 刘备入川
第三十四集 义释严颜
第三十五集 单刀赴会
第三十六集 定军山
第三十七集 关羽战庞德
第三十八集
第三十九集 火烧连营
第四十集 白帝城
第四十一集 七擒孟获(上)
第四十二集 七擒孟获(中)
第四十三集 七擒孟获(下)
第四十四集 出师北伐
第四十五集 收姜维
第四十六集 空城计
第四十七集 斗智祁山
第四十八集 诸葛妆神
第四十九集
第五十集 五丈原
第五十一集 政归司马氏
第五十二集 三国归晋
【连环画册】
出版社:
页码:576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9787532236510
条形码:9787532236510
版本:第1版
装帧:
开本:64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60
连环画作者:
内容简介:《三国演义》(共60册)是《三国演义》的
版,《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本套连环画分60册,分别为:桃园结义、董卓进京、
、跨江击刘表、凤仪亭、犯长安、三让徐州、李郭交兵、小霸王孙策、辕门射戟、战宛城、白六楼、煮酒论英雄、吉平下毒、白马城、千里走单骑、战
、定四州、马跃檀溪、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火烧新野、长坂坡、舌战群儒、
大战、取南部、
、甘露寺、三气周瑜、反
、张松献地图、截江夺阿斗、取成都、单刀会、
之战、定军山、水淹七军、走麦城、兄弟争王、火烧连营、
、七擒孟获、
、擒孟达、空城计、赚曹休、姜维献书、智取陈仓、
、诸葛装神、五丈原、政归司马氏、铁笼山、讨司马、姜邓斗智、姜维避祸、二士争功、三国归晋。
同名网游
《三国演义》是一款以魏、蜀、吴三国时代为背景的大型策略战争类网页游戏。在群雄争霸,英杰辈出的《三国演义》中,您将以一名崛起的乱世英豪身份,加入争夺天下霸权的伟业,逐鹿中原,最终问鼎天下。在这烽火缭绕的世界中,您既可以休养生息,发展壮大自身的实力以待天时,也可以大力充实军备,雄踞一隅以待地利,更可以招揽历史名将为你南征北战以待人和,这一切的谋略计策、战略战术皆需要您的从容智慧。
扩展阅读:
1.经典巨作!
开放分类:
“三国演义”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
如想投诉,请到
;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科四周年之有模有样
有模有样,这次又有新花样
奖品积分兑换,不用苦苦争第一
系列活动,积分累计,多劳多得
奖品丰厚,100积分即可起换
独家珍藏:
完成1个任务包,即获百科首发徽章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2779433
编辑次数:635次
最近更新:
创建者:
© 2010 Baidu
此文来自 的文件夹 [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2009-04-16
2009-01-14
2006-11-15
2006-11-07
2005-11-02
2010-02-19
2008-09-22
2006-08-25
发表评论:
热点推荐
北京六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5-2011 360doc.com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38915号 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备案编号:1101051118英语问题:用虚拟语气造5个句子
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0-11-27 00:17
提问者:
用虚拟语气造5个句子,高二水平就行。
翻译:如果一个人珍惜健康,那么他肯定热爱生活。
最佳***
if a man cherish health,then he must love life.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对我有帮助
回答时间:2010-11-23 23:47
回答者:
采纳率:17%
擅长领域: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的评价:
推荐***
If i were u,i would not do that.
If i can fly,i would fly to my hometown.
He walks as if he were drunk.
If it should ow tomorrow, they couldn’t go out.
It is desired that we (should) get everything ready by tonight.
翻译:If a person values his health,he must love his life.
回答时间:2010-11-24 13:27
回答者:
采纳率:19%
擅长领域: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0-5-19
2009-11-2
2010-11-26
2010-7-15
2008-8-15
其他回答
1, 表示与现在、过去、将来事实相反的假设
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with him.
2, 与过去事实相反的假设
If you had studied harder last term, you could have pa ed exam.
3,表示对将来事实实现的可能性不大的假设
If he were to go tomorrow, he might tell you.
从句和主句要根据各自发所生的时间选用符合具体时间的虚拟语气形式
1. 从句表示过去,主句表示现在。
If they had started early yesterday, they would be here now.
2. 从句表示将来,主句表示过去。
If I were not to make a preparation for my experiment this afternoon, I would have gone to see the film with you last night。
3. 从句表示过去,主句表示将来。
If we hadn’t made adequate preparatio , we shouldn’t dare to do the experiment next week。
4.从句表示将来,主句表示现在。
If we shouldn’t have an exam this afternoon, I would go sho ing now.
翻译:The person who cherishes his health surely love his life
if a person cherishes his health, he will surely love his life
回答者:
2010-11-26 21:10
分享到:
用户名: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2011 Baidu请爱护 什么什么 造5个句子~
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0-11-21 12:58
提问者:
问题补充:
例:请爱护小鸟
最佳***
请爱护环境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对我有帮助
回答时间:2010-11-21 12:51
回答者:
擅长领域: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10-11-18
2009-10-5
2011-3-1
2011-2-26
2011-2-24
查看同主题问题:
分享到:
用户名: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2011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