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插卡游戏戏热血的含多种体育运动

[文章]游戏的文化研究
身軆、肉軆、躶軆與天軆
2340 帖子
8506 精华
4313 N币
967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70 来自
青少年躶軆夏令營 在线时间
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8-21 最后登录
2010-10-23 夜之神 银色的月亮神
8506 积分
4313 N币
967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2-8-21 字体大小:
发表于 2004-6-12 17:00
[文章]游戏的文化研究
2000年5月9日,《光明日报》刊载了一篇题为《电脑游戏:瞄准孩子的“电子***”》的文章,反映了武汉地区电脑游戏室害人不浅的情况。其中有一位11岁玩家的自白:“我差不多每天都打(游戏)到半夜或者天亮。……开始我骗他们(指父母),晚上先睡觉,等他们都睡着了,就溜出来打通宵,早上6点多,我再装作早起床,后来被父母发现了。”另有一位游戏室老板的自白:“这电脑游戏就是毒品,就是***4号,不是我引诱他,孩子一迷上了,自己就会变坏。” 2001年4月22日,美国哥伦拜恩校园***杀案被害教师的家人将全美25家娱乐公司送上法庭,并索赔5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告均为电子游戏的开发商和经销商,包括任天堂美国公司、世嘉美国公司、索尼电脑娱乐公司、时代华纳公司、id软件公司和GT互动公司等。原告指出由于电子游戏业未能有效地规范自我,导致恶性校园***杀案件发生,要求法庭明令禁止向17岁以下者出售暴力游戏。 2001年5月18日,在对数起校园***杀案进行官方调查之后,科罗拉多州州政府终于公布了“哥伦拜恩事件委员会报告”,这份长达188页的报告提及:“这些社会问题的引发来自于崇尚暴力的大众媒体文化,例如,某些说唱音乐和流行音乐,***械的随意出售,以及教唆年轻人以暴力和屠杀解决争端的电子游戏。” 2001年8月9日,曾以帮助游戏开发者对抗商业机器为己任的Gathering of Developers的五位创始人宣布退出游戏圈,原G.o.D.首席执行官迈克·威尔森说:这个行业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我也失去了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兴趣。”退出游戏业后,这五位斗士创办了一份名为“Su tanceTV”的多媒体杂志,把视线投向生活中的年轻艺术家和那些被主流媒体所忽视的艺术家群体,如独立电影人、独立音乐人、独立指挥家、独立作家,以及独立游戏人。 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纽约、华盛顿各地遭遇特大恐怖事件袭击。9月13日,英国天空新闻台发表一篇题为“恐怖分子可能曾接受电子游戏之训练”的报道,暗示恐怖分子可能曾使用过类似《微软飞行模拟器》(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之类的游戏作为其飞行训练工具。9月13日下午,微软公司对天空新闻台的这一说法予以还击,表示《微软飞行模拟器》只能用于帮助已具备较高水准的飞行员提高飞行技巧,同全尺寸的飞行模拟器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以上这些例子让我想起了劳伦斯·格罗斯伯格在《MTV:追逐(后现代)明星》一文中对音乐电视的一段描述:“文化花园内有一条新出现的‘蛇’。在由特殊文化形式引起的一系列道德恐慌中,音乐电视是最近才出现的。尽管不同的道德维护者对它的危险的阐释不同,它受到的那些攻击却是可以预料得到的,并且很无聊。无论来自于道德左派还是道德右派,或来自于摇滚歌迷(通常是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这些批评都是反映了以往人们对其他许多大众文化形式的恐惧;音乐电视是性歧视者、暴力、享乐主义、商品化和异化话语的另一个例子……”
与音乐电视相似,今天的电子游戏也被人们视为文化花园里新出现的一条蛇。在越来越广泛地向社会生活渗透的过程中,游戏所承受的非议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非议,游戏绝不能再将自己孤立起来,我们也不应继续把游戏当作一种逃避的工具,一种与社会无关的纯粹的娱乐活动,把游戏业的运作当作一种简单的经济活动。我们需要为游戏创建一套更完备的理论体系,以考察它在社会文化中所处的地位、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 一、文化研究
这里所说的“文化研究”并非简单地指“文化方面的研究”,它是二战后在英国兴起并扩展至美国及其它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文化研究,尤以1964年伯明翰大学创立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为代表。
二战后的英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剧变,到了五十年代末,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波及英国政局,如1956年英法占领苏伊士运河,同年英国支持苏联出兵匈牙利,以及英国国内掀起的核裁军运动;与此同时,随着商业电视的普及,大众文化在英国迅速崛起,来自美国的电视节目、流行音乐、犯罪小说、麦当劳蜂拥而入,对英国的本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英国的新左派开始崛起,文化研究成为这些新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理论工具。他们反对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阶级决定论,认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文化现象中的一切。人类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并不只是单纯地被决定,而是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正是在这一前提的指引下,他们将文化从传统的狭隘定义中解放了出来。
早期的文化研究是一场为大众文化争取话语权的战斗,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文化”。尽管人们对“文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在传统观念中它常常被理解为“有修养者的思想和言论”,代表着人类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是精英人士的成果,如各类学术著作和艺术经典。这里的“文化”实际上等同于“精英文化”,它用所谓的“经典”、“高雅”将“大众”、“通俗”排除在文化之外。
而文化研究则告诉我们,文化包括一切被思考和议论的东西,它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正如早期文化研究者雷蒙·威廉斯所说:“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不断扩展它的意义,直至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成为同义的。”在这里,他把“文化”与“日常生活”划上了等号,并且指出,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
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成为了文化研究的关注中心,原本蜗居于***塔内的学院派开始将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着手研究隐藏在被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背后的种种复杂关系,研究被社会的精英分子以政治理念或美学思维上的种种理由加以拒绝和排斥的大众文化,因此也有人将文化研究视为一种态度而非学术思想。
与四十多年前的文化研究者一样,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场为游戏争取话语权的战斗,为了证明游戏的确是一种文化,证明游戏并非一种低级形式的文化,证明游戏能经受得起严肃的理论分析。本文将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中的一些概念,说明游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在塑造社会文化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游戏的话语权
美国游戏群体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而在中国,游戏更多的是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罗素曾经说过:“我没有见过青少年:青少年并不存在,因为他们没有思想”,这句话所透露出的正是精英文化的思考方式,而“并不存在”的青少年文化恰恰是文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由伯明翰中心成员集体撰写的《仪式抵抗》研究了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中的反文化行为,如飚车、剃光头、身着奇装异服等。他们提出了“拼贴”的概念,即用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作为标志,颠覆性地赋予这些物品新的意义,以营造自己的风格和价值体系,例如朋克族采用纳粹的象征、空军的徽章、英女王的头像作为自己的标志,中学生有意识地改变代表其所在教育机构的校服的长度、颜色等,以此来挑战主流权威。此后,摇滚乐、音乐电视、瑞舞等文化形式也陆续走进了文化研究者的视野,而游戏作为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的文化研究却仍是一片空白。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大众文化的歧视,另一方面也是大众文化对游戏的歧视。
我们知道,即便在大众文化内部,也有着高级和低级之争,有人认为惠特尼·休斯顿的音乐很肤浅,涅磐乐队的音乐才是真正的灵魂;有人认为邓丽君的歌很俗,罗大佑的歌才是艺术;当然,与巴赫或贝多芬相比,以上诸位恐怕都会被视为低级文化的代表。在许多不同的层面上,这种高级与低级之争一直在继续着。由于包含在游戏中的反抗意识较隐晦,它不像摇滚乐手或飞车党那样具有明显的颠覆意义,因而处于一种两头不靠的尴尬境地,也因此而决定了它处于大众文化之最底层的命运。
英国文化研究者保罗·威里斯曾在《通俗文化》一书中指出,虽然大多数青少年的生活未曾涉及艺术,更不可能创作高层文化,但是他们或单***匹马,或参与团体,总是不断地产生出各种表现方式、符号和象征事物,借以表现自我的价值。这是一种潜在意义上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威里斯称之为“象征性的创造”。与此同时,由于青少年正处于角色认同危机阶段,很容易产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因此青少年文化群体往往以特定的偶像而凝聚在一起。
这说明是否具备明显的颠覆意义并不足以作为衡量青少年文化价值的因素,青少年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既有其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的一面。《天涯》上曾刊登过一篇由鞠惠冰撰写的题为“消费意识于广告叙事的合谋”的文章,其中提到在1999年的戛纳广告节上,伦敦TBWA广告公司为索尼的游戏机PlayStation所做的平面广告获得了金狮大奖,“其画面是眼色恹恹、嘴唇猩红、仿佛进入性高潮状态的一对少男少女,其发育未全的四个小乳头被索尼游戏(机)的四个键码‘+ X □ △’所代替,广告语仅有两个字‘好玩’。传统广告所要求的主题信息几乎隐至无形。……它代表新潮流的广告主张:隐蔽、有人不懂没关系,我不给所有人看。”这则广告的风格也正反映了游戏文化的特点,游戏并不因它的缺乏反抗性而失去了价值(事实上,游戏所包含的反抗意义更为隐蔽,下文将具体阐述),它同样是青少年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将众多青少年凝聚在一起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
即便把游戏从青少年文化中拿出来,放入社会文化当中,仍然有其研究的价值,因为游戏往往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有一章题为“玩具”的论述,其中分析了儿童玩具的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参见下文对游戏的符号意义的论述),他认为玩具在儿童的早期心智教育中被作为一种训练工具,训练儿童扮演父母心中所期待的性别角色,“人们眼中的所有普通玩具实际上都是***世界的一个缩微世界”,例如,一个女孩的洋娃娃“用于……‘训练’她扮演今后的母亲的角色”。美国黑人女学者安·杜西尔曾经撰写过一篇题为《染料和玩具娃娃:跨文化的芭比和差异销售规则》的论文,她认为,即便是一个简单的玩偶,也负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因为“玩具和游戏不是简单的娱乐开心的工具,它的关键作用是帮助儿童决定自身和周围事物的价值,玩具娃娃尤其诱导儿童仿照它们,按照玩具娃娃的形象来想象自我。”
因此,对游戏的文化研究并不仅仅在于为游戏争取话语权,同样也是为青少年争取话语权,更是为无权者争取话语权。 三、游戏的符号意义
电子游戏自诞生之日起便面临着种种指摘,其中以美国教育学家、迈阿密大学的厄尔基内·普罗文泽教授的一句评断最具代表性——“游戏对于大多数教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需求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在一本介绍任天堂的书——《游戏结束》中,作者大卫·谢夫总结了人们对游戏的种种歧视态度,他说:“许多人把这些公司看作邪恶的组织,因为它们从事电子游戏的生意,令年轻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仿佛加入了邪教。”这里的“邪教”之说显然同“电子***”之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么,游戏是否天生即具备种种潜在的邪恶本性呢?
首先让我们从语言入手,看看“游戏”这个符号在社会中所指代的意义。现代语言学奠基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把语言看作一个与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密切相连的巨大的社会符号系统,他把每一个符号分为“所指”(即这个符号“是”什么)和“能指”(即大众所认同的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映像)两个方面,两者的关系如同硬币的两面。随后丹尼尔·堪德勒进一步指出了两者在关联上的主观性,也就是说,在所指和能指之间并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只要公众接受,我们完全可以用“猫”去代替“狗”以表示“四条腿、喘着粗气、散发着臭味的动物”。
正因为这种主观上的关联,各种语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发生着变化,例如,在五十年前的美式英语中,“gay”可以用来形容“无忧无虑的”,而现在一提起“gay”,大家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同性恋”,语义上的这种变化往往反映着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同理,我们在考察游戏的时候,也应该把它的所指和能指区分开来,所指可以是不变的,而能指却会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一书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没有哪一种语言可以同意识形态和权力的结构分割开来。他把词语的能指进一步分为了两个不同的运作层面——“直接意指”(被广为接受的意义,以“狗”为例,如“四条腿、喘粗气、有臭味”)和“含蓄意指”(文化所认同的意义,如以“狗”指代“品行卑劣的人”)。
通过对符号的剖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游戏”这个符号实际上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被强制性地赋予了许多不同的含义,从而使公众产生了对游戏的种种误读。“游戏”作为符号的直接意指是“用于玩的物品/方式”,而含蓄意指除包括“休闲”、“愉悦”外,还有“幼稚”、“无聊”、“沉迷”等消极的概念,如今人们又为它赋予了若干新概念——“暴力”、“***”、“恐怖主义”,这些含蓄意指结合在一起足以引发社会的不安。
一味地反驳显然无益于消解这种不安,而游戏本身又无法向大众提供除“休闲”、“愉悦”之外更多有益的替代概念以冲淡其消极意义。尽管国外曾有人试图用“休闲软件”(Leisure Software)、“交互式媒体”(Interactive Media)等词汇取代原有意义上的“电子游戏”,以避开人们对“游戏”这一符号的误读,但又无法令其在直接意指上同“电子游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游戏目前所面临的窘境之一。
作为游戏媒体,自然有义务向社会宣传游戏在学习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抵消公众意识中所存在的由游戏而联想到的诸多消极的含蓄意指;而作为公众舆论媒体,则会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去揭示游戏的种种消极作用,而不去理会他们所赋予游戏的这些含蓄意指是否为游戏固有之本性。正如人们赋予“狗”以“品行卑劣”的含义,而不论狗作为一种动物,是否真的具备卑劣的品行,以至于人们一提起“狗”就会有不愉快的联想。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舆论往往错误地认为自己代表着大众,而实际上,他们只是权力话语的一部分。
可见,人们对游戏的偏见并非是出于游戏固有的特性,而是来自社会赋予游戏的种种消极的含蓄意指。那么,这些消极的含蓄意指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的话,是否真的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要解答这一问题,就不得不提及“道德恐慌”的概念。 四、游戏的道德恐慌
前不久查尔斯王子曾经对公众说过一段话:“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最大战争之一,是说服我们的孩子远离电脑游戏,去接近那些值得一读的书籍。”
对抗电脑游戏真的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最大战争”了吗?让我们来客观地分析一下目前电子游戏所存在的一些弊端。首先是对人体生理上的影响,国外有一位名叫马克·格里菲斯的医科博士曾经撰写过一篇论文,其中提到游戏爱好者手腕、脖颈和肘部疼痛的几率高于常人,这可以归入肢体重复性劳损;长时间玩游戏还有可能诱发癫痫症、边缘神经官能症等神经系统的疾病,但诱发的几率很低。关于游戏的另一不利观点是认为含有暴力风格的游戏会导致儿童的暴力倾向增强,而实际上,根据1996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所有针对游戏暴力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课题当中,只有八个接受过同行评议。众所周知,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同行评议是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他同行的评议是判断某项科学研究是否有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学术界的惯例,在没有得到其他科学家的分析论证之前,就断定某项调查结果属实,是不科学的做法。因此,我们很难确认社会上流传的种种关于游戏暴力问题的实验报告的可信程度,更何况,在接受同行评议的八个课题当中,只有一个是在1988年之后进行的。
于是,人们对于游戏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了内容上,如今的许多游戏在内容上都包含有对“无意义的暴力”的推销,即为了暴力而暴力,而且大多数游戏都有歧视女性或排斥女性的倾向,这是游戏中确确实实存在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真的已经达到了足以颠覆社会的地步了吗?人们对于游戏的强烈反应与游戏本身所存在的这些弊端成比例吗?
70年代伯明翰中心在考察青少年文化时撰写了《危机的监控》一书,书中写道:“当社会对一个人、一群人或一系列事件的反应远远超出其所具备的真正威胁时,当司法者、政客和编辑等‘专家’们无法对这种威胁作出清醒、现实的评价时……道德恐慌就开始了。”这段话表明道德恐慌并非对实际现状的恐慌,有权者以及报纸、电视新闻等大众媒体才是道德恐慌的始作俑者,他们对于某个人、某群人、某事件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其对社会所实际可能产生的威胁。道德恐慌总是与社会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它的目的在于证明统治话语的合理性,并通过立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约束和规范力量。道德恐慌的出现往往是为了掩盖社会危机的真实根源,转移公众的视线。
“电子***”事件就是典型的道德恐慌,试问,在所有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当中,由游戏引发的案件能占几何?而在所有的暴力事件中,由游戏引发的又占几何?公众对此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游戏所可能产生的威胁程度。
在传播道德恐慌的过程中,传媒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主流的传播理论认为,一致的舆论原本就存在于社会当中,传媒只不过将它传达出来而已,而事实上,所谓一致的舆论正是由传媒生产或部分生产出来的。传媒在维护和巩固权力话语的过程中既是普遍赞同的产物,又是普遍赞同的生产环节,既保持着某种独立,又遵从着权力话语所制定的文化规则。我们不应把传媒生产出来的这种一致的舆论当作原本就存在于社会当中的观点,同时也不必将其理解为歧视或有意识地歪曲现实,当记者说“电脑游戏是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电子***”的时候,他的确认为自己是站在独立的立场上去看待这个问题的。大众文化同权力文化之间为争夺话语权而进行的斗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媒则位于此涨彼消的中间地带。从这个角度来看,传媒也是无辜的。
“电子***”的目标直指街机厅和网吧,而美国的游戏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历过同样的道德恐慌时期,当时美国的舆论界表达了对暗无天日、烟雾缭绕的街机厅的反感,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机器上装有许多优秀的电子游戏,这些游戏不但开创了今天庞大的游戏产业,而且培养出一批出色的游戏设计师,约翰·罗梅洛在其孩提时代曾因痴迷街机而险些被继父一巴掌打到机器里去,美国游戏业的童年时代就是在这些阴暗的街机厅里、在这种道德恐慌下度过的。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大部分公共场合的投币娱乐机器都曾引发过不同程度的道德恐慌,从19世纪90年代的留声机,20世纪20年代的活动电影放映机,到20世纪50年代的弹子机,人们将这些机器同不良青少年联系在一起,认为孩子们在那种场合会遇到许多不受社会欢迎的人,并因此而学坏。
面对道德恐慌,随之而来的是来自国家机器的严厉的法律管制,例如“电子***”事件发生后不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开展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专项治理的意见”。国外也是如此,例如1981年由英国工党下议院议员乔治·福尔克斯起草的“控制《太空入侵者》(及其它电子游戏)的法令”,该法令最终以微弱的票数被否决。
不过,在游戏业高度发达的当代西方国家,传统的道德恐慌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游戏,如今的电子游戏业以及更宽泛意义上的媒体业已具备相当成熟的结构并与社会的其它产业密不可分。首先,游戏的场所从公共场合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家庭空间,许多家庭已经成为一个集影院、游戏厅等功能于一体的娱乐中心;其次,网络游戏的兴起为游戏者开辟了一个既私密又开放的平台,这意味着游戏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已不再是人们以往认为的那个因过于封闭而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空间。
然而,道德恐慌的阴影仍挥之不去,此时的道德恐慌更多地转移到了游戏的内容上而非游戏这种行为上。1988年莱斯利·哈登曾经撰写过一篇题为“电子和电脑游戏:一种交互式媒体的历史”的学术论文,文中提到游戏一旦有了足够的复杂度,就会拥有叙事的能力,而一旦游戏拥有了叙事的能力,就会演变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使得人们对于‘暴力’的关注焦点从电视和电影这些领域转移到这种新的娱乐机器上。”这一预言显然十分准确,由于内容中所包含的暴力、***和排斥女性等现实存在的问题,游戏再度成为权力话语制造新一轮道德恐慌的切入点。
与此同时,游戏商也希望利用道德恐慌以提高自己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例如《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这款游戏曾在英国引起一场小规模的道德恐慌,《世界新闻》、《星期日泰晤士》和《晚间新闻》等媒体均对此作了报道,认为游戏有教唆青少年飚车之嫌。事实上,上述媒体的报道完全是由一家市场营销公司策划的,这家公司雇用了一名“***手”,向各报社反映这款游戏的不良内容,以引起公众对游戏的注意。同样,索尼曾为《劲爆滑雪2》(Cool Boarders 2)发布过一则“内容不健康”的广告,后因接到“投诉”而“被迫”撤回了广告;撤回广告这一事件显然远比广告本身所具有的宣传价值更高。
最近的例子是一家位于阿姆斯特丹的游戏商Darxabre公司,他们开发了一款名为《足球流氓:欧洲风暴》(Hooliga :Storm over Europe)的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控制四处游荡的足球流氓,来往于各球场之间制造混乱。这款游戏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敏感问题,如暴力、酒精、毒品、性等,并因此而受到欧足协以及英国家庭委员会的严厉谴责,BBC也专门对此作了报道。于是,一款原本默默无闻的游戏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话题。
如今的游戏业已经学会了利用道德恐慌制造新闻效应,从而将自己的产品与某种曲线的叛逆心理联系在一起,对年青人产生吸引力。当然,这一战术的使用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一旦道德恐慌超出一定的范围,很可能会招致国家机器的强力取缔。
让我们暂时中断思路,回头总结一下游戏的符号意义和道德恐慌所告诉我们的事实。首先,通过对游戏的符号意义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游戏的直接意指,即“用于玩的物品/方式”,是没有任何过失的,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游戏是无罪的;然而,从含蓄意指上来看,游戏的过失似乎大于功德,也就是说,当我们把游戏放入社会文化当中进行考察的时候,游戏似乎又是有罪的,而且罪孽深重。由于一个符号的含蓄意指总是由相应的社会文化所赋予,我们接下去考察了为何社会会赋予游戏以如此多的消极意义,发现单凭游戏并不足以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部分青少年的因游戏而学坏同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有着更为明显的联系。由于在面对家庭问题、教育问题、城市问题、治安问题……这些真正导致社会危机的问题时,主流意识形态显得束手无策(或是触及了它们自身的利益),它们的权力话语的合法性受到了挑战,因此必须通过道德恐慌强化自己的话语权。于是,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传媒制造道德恐慌以激起社会公愤,随后通过强力的打击,一方面显示自己顺应民意的形象,另一方面也维护了自己的话语权。
那么,为何道德恐慌会以游戏为突破口?一是因为游戏在社会文化中尚属于新生事物,是新近出现在文化花园里的一条蛇,比较容易引发恐慌;二是因为游戏没有在公共论坛上发言的机会,无法通过论述去反驳权力话语,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化;并且,由于国内的游戏群体以青少年为主,而青少年在社会中本就属于弱势群体,因而更加丧失了争取话语权的机会。
对于游戏的符号意义和道德恐慌的分析,证明了游戏并非洪水猛兽,尽管有错,但错不致死。然而,要想争得话语权,游戏还必须进一步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证明自己的价值。 五、游戏与文化霸权
谈到道德恐慌,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文化霸权”的问题。“文化霸权”这个概念是由安东尼奥·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提出来的,简单地说,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上层建筑划为了两个层面,一是“政治社会”或“国家”,其“执行机构是军队、法庭、监狱等等,它作为专政的工具代表暴力”;一是“市民社会”,它是由“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学术文化团体和各种新闻媒介构成的,它作为宣传和劝说性的机构代表的是舆论”。葛兰西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再是依赖暴力,而是依赖舆论,依赖于它对市民社会的文化霸权控制。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就必须首先颠覆它的文化霸权。
关于文化霸权的第二点重要理论是:霸权的形成并不是统治者单方面的意愿,而是由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谈判后产生的,是被统治者某种“自愿的赞同”。也就是说,文化霸权并不是通过打压其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
这表明,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文化实际上并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文化,而是一种来自不同阶级不同意识形态的文化联合体。这与法兰克福学派把大众文化看作资产阶级宣传自身、欺骗群众的工具的看法是完全对立的,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错误之处,它将阴谋理论赋予大众文化,忽略了被统治者在“谈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自愿的赞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大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而且承载着反抗这一意识形态的潜力,也正是这种反抗的潜力,赋予了大众文化以活力,使被统治者获得了与统治者谈判的机会。同样,游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分子,也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并承载着反抗这一意识形态的潜力。
如前所述,由于电子游戏获得了叙事的能力,人们开始从传媒的角度对其中所包含的暴力和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加以研究。由于其互动特性,游戏较电影、音乐、小说等其它形式的大众文化,同传媒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大家都知道,简氏公司是世界领先的军事模拟游戏开发商,作为电子艺界公司下属的一家分公司,简氏曾开发过《沙漠攻击》(Desert Strike)、《简氏舰队指挥官》(Jane's Fleet Command)和《简氏F-15》(Jane's F-15)三款模拟游戏,这三款游戏被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用于新闻节目当中,以模拟1998年美军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在这里,游戏与传媒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你可以通过电视现场观看对巴格达的攻击和轰炸,欣赏新闻评论员用游戏软件模拟并分析行动的全过程,精确地再现美军遥控智能型武器的发射情况。
游戏与军事之间的关系之密切是众所周知的,许多游戏既来自军事又被应用于军事。最典型的例子是《三角洲特种部队》,这款团队射击游戏以现实中的特种部队为蓝本,又在改造后作为高级陆战模拟系统被应用于美国陆军的训练当中,。按照美国军方的说法,采用游戏作为训练工具可以“在节省成本的情况下,把现有装备同现代电子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以增加士兵在战场上的战斗力和生存力。”
遗憾的是,在审视游戏与军事之间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只把目光停留在表面,而很少注意到游戏对战争的再现问题。在文化研究中,再现行为被作为文化内部权力关系的一种体现,那些能够再现自身和他人的人握有权力,而那些不能再现自身和他人的人则处于无权的地位,只能听凭他人来再现自己,例如“香汗臭汗”、“头发长见识短”、“电子***”等说法,就是无权者在有权者眼中的扭曲的再现。因此,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从形式上看就是用一种对于自身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更加真实、更加正确的再现,来取代主流文化对自身的错误的歪曲的再现。
前面所提到的传媒利用游戏再现战争过程的例子,就是霸权文化对无权者的一种歪曲的再现。从表面上看,我们或许会认为“电子游戏真实地模拟了现实的战争状况”,但事实上,这种真实性颇值得怀疑。究竟什么才是“现实的战争状况”?作为一款飞行模拟游戏,可以精确地复制机舱内的各种仪表,可以精确地复制地面的地形地貌和建筑物,正如新闻报道所展现的那样;但它并没有把战争的残酷性记录下来,这使游戏无意中成为了维护西方国家霸权话语的工具。
对于西方国家的民众来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被媒体描述为“技术上的奇迹”,一场没有任何血腥的高科技战争,极少有人员伤亡,这显然并非事实,当时的西方民众中很少有人了解真相——至少有25万无辜的伊拉克人民死于这场战争。同样,电视画面、游戏画面所呈现的“高精度智能武器”的攻击过程,对新闻受众来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对游戏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实际上,在海湾战争中,只有7%的武器算得上“智能”,投掷在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88500吨炸弹中有70%完全没有击中目标。
无论是报道现代战争的新闻媒体还是以现代战争为背景的电子游戏,在模拟战争的时候显然都未将这些重要的事实包括进去。它们在掩盖真相的同时,强化了西方霸权的话语。游戏在这方面的强化作用更为明显,它把复杂的政治势力简化为“好”和“坏”。例如在《沙漠攻击》中,你的敌人是一个名为“The Madman”的人,此人身穿军装,头戴贝雷,唇上留着胡须,一望便知是萨达姆的形象,游戏将他描述为一个失去理智的独裁者,这一形象正是西方霸权极力向公众刻画的。实际上,海湾战争打响前,萨达姆在西方一直是以盟友的身份出现的。将他的形象妖魔化,有利于使海湾战争在公众中取得足够的支持;而对于游戏来说,同样使玩家有了战斗的理由;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也消解了玩家在行使虚拟暴力时所产生的负罪感,而代之以更多的满足感。
在这里,游戏不再是作为对抗权力话语的力量,而成为了维护权力话语的工具。由于游戏的互动性,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成为了这一信息的制造者,因此游戏往往更容易成为传播特定意识形态的载体。用这一观点去考察游戏在对待性别差异时所存在的问题同样有效,在绝大部分游戏中女性都被作为了软弱的符号,在互动过程中强化着人们的男权意识。
如前所述,大众文化不仅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而且承载着反抗这一意识形态的潜力,游戏也是如此,如在军事模拟游戏中允许游戏者选择不同的敌对势力,为游戏的女性角色加入更多的选项等等。正是这种反抗,成就了大众文化的价值,《国家的敌人》、《黑客帝国》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其中的特技镜头,更是在于它们的主题中所包含的颠覆性;同样,《合金装备》、《马科斯·佩恩》的成功也并不仅仅在于其中的动作风格,更是在于它们所表现出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抗;较经典的例子是《最终幻想7》,游戏中的叛军在权力者的眼里实际上就是一群恐怖分子。
不过我们也发现,如今的许多游戏主动放弃了叙事的特性,转向更激烈的感官刺激或是更通俗的主题内容,例如《英雄萨姆》和《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这是否意味着“反抗”对于游戏来说已经并不重要了呢?罗兰·巴特对此的观点是,我们的身体是自然的产物而非文化的产物,它是脱离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因此,身体实际上是抵御意识形态的最后据点,而身体的快感也就因成为意识形态的对立物而具有了积极的意义。
在这一点上,或许约翰·费斯克在《大众经济》中所提出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他将大众文化对受众的影响分为了“逃避”和“对抗”两种,“逃避和对抗是相互联系的,二者互不可缺少。两者都包含着快感和意义的相互作用,逃避中快感多于意义,对抗中则意义较之快感更为重要”,而“游戏,除了是快感的一个源泉外,也是权力的一个来源。”在这里,逃避的过程、生产快感的过程被演绎为行使权力的过程,赋予了游戏充足的对抗色彩。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可以了解到,游戏作为大众文化的一分子,既承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也承载着反抗这一意识形态的潜力。在游戏刚刚诞生的时候,尚不具备传播意识形态的功能,它通过“快感”所包含的逃避和对抗的力量,影响到了权力话语的威严,因此而成为排斥的对象;随着权力话语在道德恐慌后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本身承载能力的提高,游戏逐渐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容纳并“将对立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此时的游戏已不再是单纯地通过“快感”来制造反抗,而是加入了更多“意义”上的反抗。
正如费斯克所说:“在权力分配均衡的一个社会里,抵抗是理解大众性的关键”。“抵抗”,既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成因之一,也是大众文化的价值所在,游戏亦然。除了为自己争取话语权外,游戏要想走向成熟,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还必须懂得更理智地运用自己的话语权。当然,其前提是,在“权力分配均衡”的社会里。 六、游戏的商业文化
大众文化在国内的重新兴起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变化,如各类通俗小说、摇滚音乐、流行歌曲、通俗电视剧,以及作为新生事物的电子游戏。与大众文化同样蓬勃发展起来的是形形***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家,这些理论家对于大众文化总是抱有深深的愤怒和尴尬,他们“把‘俗’作为不需考察的原罪,把‘媚俗’作为逼良为娼转化为被动语态的同义语”,必欲除之而后快,而他们所使用的理论工具无外乎两种:一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即帝国主义采取文化殖民的方式,通过它的大众文化重新塑造第三世界人民的意识形态,以使其接受帝国主义的价值观,制造有利于自己的竞争规则;二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这也是批判家们最得心应手的一种工具。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至4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西方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其代表人物包括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在文化研究兴起之前,关于大众文化最有影响的理论便来自法兰克福学派,他们对大众文化采取了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大众文化工业是一个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它以大众传播和宣传媒体,如电影、电视、广告、无线电、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虚假的、物化的文化,成为通过娱乐方式欺骗大众,束缚意识的工具。”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的倾向和商品拜物教的特征。在资本主义商业制度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接受也纳入了根据市场价值规律进行交换的商品运行轨道,文化艺术沦为商品;
2、大众文化生产具有标准化、统一化和同质化的特征,扼杀了艺术个性和人的精神创造力,并生产出一种同质的社会主体;
3、大众文化具有强制性的支配力量,剥夺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
总之,大众文化“压抑了人的主体意识,压抑了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自由发挥,助长了工具理性,进一步削弱了在西方业已式微的‘个体意识’和批判精神”。以音乐电视为例,许多人认为商业的介入拉大了歌迷与音乐家之间的距离,降低了二者控制音乐生产的能力,因此音乐家和歌迷们经常反抗以追求利润为动机的工业所提出的形式、经济和技术要求,由此而产生了“独立制作者”的概念。
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出的这三个批判,恰恰是西方游戏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例如开发商与发行商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游戏市场上大量泛滥的平庸之作等,前不久Gathering of Developers的覆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遗憾的是,法兰克福学派忽略了大众文化的复杂性,由于大众是复杂和多元的,大众文化要在广大人群中流行,就必须适应其复杂和多元的需要,因此它自身也必然是复杂和多元的。这也正是文化研究所采取的立场。
由于文化商品与普通商品不同,文化商品的初始生产成本相对高昂,而再生产成本则非常低廉,因此,“销售比生产更能保证投资的回收”,投资者自然更愿意把精力花在销售环节而非生产环节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以及文化消费者因此而沦为了商业的奴隶。
约翰·费斯克在论述这一问题的时候,把文化商品的流通过程***为财经经济和文化经济两块,他认为,“财经经济为文化商品提供两种流通方式:首先,节目生产者将其卖给销售者,节目是一种直接的物质商品。然后,作为商品的节目变换角色,成为生产者。它所生产的新商品是一种观众,反过来,这种观众又被出售给广告商和主办人。”在这一流通过程中,观众被商品化,被一种不可支配的力量所控制。
而在由财经经济向文化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观众又从商品转化为了生产者,他们利用大众文化提供的资源在消费过程中生产着意义和快感。这种意义和快感被用于创造出一种大众文化资本,“这种大众文化资本包括从属阶级可利用的意义和快感,以表达和促进他们的利益,大众文化资本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概念,而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它总是处于与主导力量相对抗的位置”。
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游戏。在消费游戏的过程中,游戏者生产着意义和快感,并将这种意义和快感转化为文化资本,用于相互之间的交流,以“表达和促进他们的利益”。尽管商业机器对于个体的异化作用十分明显,但个体仍然握有反抗的权力,并通过这一权力影响着商业机器的运作。
至于法兰克福学派所担心的大众文化的标准化、统一化和同质化的特征,其实很少有可能发生。因为受众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整个过程是“一种在文本和具有确定社会性的观众之间的妥协阅读”,受众的社会特征不同,所感受到的意义和快感就不同。费斯克在考察“拥有最多观众的虚拟电视节目”《达拉斯》时发现,“卡茨和利比斯划分的50个种族的中下社会阶层在同一个节目中产生出丰富多彩的意义,感受到同样丰富多彩的快感。” 最后
请允许我用费斯克对逃避主义的一段评述结束全文:
“通俗文化的批评家往往蔑视通俗文化,认为它提供的不是对世界的再现,而是逃避世界的途径:‘纯粹的逃避主义’是把通俗文化从批评和社会日程清除出去的简便方法。作为其基础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即再现具有一种社会维度,而逃避主义不过是个人向幻想的遁入。这种轻易的清除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逃避主义或幻想必然涉及逃离或避开某事而逃向一个欲想的选择:把逃避主义作为‘纯粹幻想’而打发掉绕开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逃避什么?为什么必须逃避?逃向何方?”
“这些问题的提出给逃避主义或幻想有如再现一样坚实的社会政治维度,并开始削弱二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差异仍然存在,我希望向这些差异提出挑战,因为保留这些差异通过贬低从属阶级的许多快感而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By Dagou
身軆、肉軆、躶軆與天軆
2340 帖子
8506 精华
4313 N币
967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70 来自
青少年躶軆夏令營 在线时间
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8-21 最后登录
2010-10-23 夜之神 银色的月亮神
8506 积分
4313 N币
967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2-8-21 发表于 2004-6-12 17:04
E3 2004,继往开来
洛杉矶斯台普斯球馆是湖人队的主场, 5 月 11 日,湖人在这里以 98 比 90 击败马刺。但那一晚,真正的明星并不是奥尼尔和布赖恩特。彼时彼刻,全球数亿玩家的目光正投向与之毗邻的洛杉矶会议中心。第二天, E3 将在这里迎来它的十周岁生日。
本届 E3 的主题为“继往开来”( That was then, see what's next )。一个简单的“ Then ”,自豪地勾勒出了 E3 十年来的成长历程,以及过去十年北美游戏市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1994 年,北美的游戏市场规模为 30 亿美元;至 2004 年,已发展为 100 亿美元。这 70 亿后面,是两代北美游戏人的辛勤工作,是他们支撑起了这座大厦,是他们为世界各地的玩家带来了一款 款 精彩的游戏。
“ That was then ”,那“ Next ”会是怎样?从 E3 2004 的参展情况,我们可略见端倪。 本届 E3 ,索尼、任天堂和微软三大巨头并未揭开下一代家用主机的面纱。索尼只是简单提及 PS3 的处理芯片“ Cell ”,微软则着重向人们推介了 Xbox2 的开发平台——“ XNA ”。按照游戏机市场的变化规律,新主机即将亮相的前夜,上一代主机的游戏开发往往会步入一个鼎盛时期。 PS2 发售迄今已有四年, NGC 近三年, Xbox 也已有两年半的时间。经过数年磨合,各平台游戏软件的开发,无论是对硬件性能的挖掘,还是设计本身的成熟度,均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点从本届 E3 参展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可以反映出来。
新一代家用主机蓄势待发,三巨头之间的竞争却并未放缓,而是转移至另一战场—— 掌机 。外界猜测颇多的索尼 PSP ( PlayStation Portable )和任天堂 NDS ( Nintendo DS )终于在本届 E3 上亮相,成为全场的最大焦点。
与生产商的经营理念相应, NDS 和 PSP 这两款 掌机有着 截然不同的风格。 NDS 继续秉持任天堂“游戏为王”的路线,凭借其纯粹、有趣的游戏作品,它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玩家的视线吸引过来; PSP 则拥有性感优雅的体型、出色的影音效果和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仿若一台游戏专用 iPod 。加之索尼在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上的强大营销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 PSP 的售价比 NDS 的 199 美元高出 100 美元,其销量仍可在一年后超越后者。大众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而这块市场所看重的,不仅仅是“游戏性”。
尽管设计思路大不相同,任天堂与索尼均不约而同为其掌机加入了 WiFi 无线互联功能,以方便玩家之间的联机游戏。无线游戏(包括手机游戏和 PDA 游戏)的异军突起,也算是本届 E3 的一个小小的特点,在 5000 款参展作品中,无线游戏占据了 18% 的席位。
除 PSP 和 NDS 外,其它 一些掌机 ,如诺基亚的 N-Gage QD 、 威盛的 EMGC ( Eve Mobile Gaming Co ole )和 Tapwave 的 Zodiac 等,也在 E3 上登台亮相。目前来看, 这些掌机因 先天不足,仅能作为市场上的“有益补充”。若定位准确,分 一杯羹亦非难 事,毕竟, 掌机市场 是如此庞大。
游戏软件方面,本届 E3 有一明显趋向:影视授权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加。今天,电影改编游戏已不再是一种试验性的商业行为,而成为一种来自市场的自发性的需求。改编后的游戏不乏优秀之作,如 E3 上所展示的《指环王:第三纪元》、《星际传奇 2 》和《超人特工队》等,也有不少粗制滥造者。
直接引入电影主题,可省却创建世界观的时间,省却培育品牌的成本,所付出的代价则是创造力的被束缚和自有品牌的薄弱。此类产品的市场机遇和市场威胁在哪里?玩家为何对它产生兴趣?由此形成的商机,究竟是一个短暂的热点,还是一种长远的趋势?上述问题,业者须多加思考。不假思索蜂拥而上,形成过热局面,其结果可想而知。
续作的泛滥一向为人诟病,今年却少见抱怨。这并非因为泛滥之势有所收敛,相反,续作构成了本届 E3 游戏的主线。《最终幻想 XII 》、《半条命 2 》、《光晕 2 》、《毁灭战士 3 》、《分裂细胞 3 》、《寂静岭 4 》、《合金装备 3 》、《铁拳 5 》、《生化危机 4 》、《模拟人生 2 》、《波斯王子 2 》、《银河战士 2 》、《 FIFA 2005 》……面对众多精彩的续作,玩家没有理由拒绝。无论旧瓶装新酒还是纯粹地炒冷饭,好玩就是硬道理。
品牌的延续也反映了游戏厂商开发心态上的成熟,从玩家的实际需求和喜好出发,踏踏实实将产品线做长、做大。这种自我积累的成长方式,与电影游戏依附他人的短期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 E3 推出了“第三代网络游戏”的概念,暴雪、索尼等厂商在会上展示了《魔兽世界》、《无尽的任务 2 》、《黑客帝国网络版》和《指环王:中土在线》等重量级产品。但从市场规模来看,网络游戏在北美仍显得微不足道,仍然是核心玩家的专利,注册用户不过 200 万人左右。
由于北美游戏市场的成长处于稳定期,游戏机游戏和电脑游戏在其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网络游戏的普及受到较大阻力。唯有培养大众市场的消费习惯,方有可能获得爆炸性的增长。而此法难度极大,在成熟的市场环境下,单机游戏尚未攻克的堡垒,网络游戏须付出数倍的成本,方能见到成效,《模拟人生在线》的失败即为一典型案例。
市场成长空间的狭小、赢利模式的不成熟,以及巨头之间的激烈竞争,令北美的网络游戏厂商面临着较大压力。在此情况下,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发展迅速的亚洲市场,已成为众多厂商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本届 E3 的主题会议中,共有四场关于中国市场的演讲和座谈。 软银亚洲 信息基础投资基金分析师 Joe Zhou 作了题为“中国市场简报:一位业内人士对迅速成长中的中国游戏市场的看法”的演讲,盛大网络首席技术官谭群钊出席了题为“四个网络游戏市场,四个机遇:北美、韩国、中国、欧洲”的论坛,第九城市副总裁孙涛出席了题为“聚焦亚洲”的论坛, 网易执行 董事董瑞豹出席了题为“理解中国市场”的论坛。由此可见北美厂商对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关注度。
面对中国庞大的用户群和幼稚落后的产业,这种关注可以理解:它仅仅是一种垂涎,而 非尊重 。 从整体规模来看, E3 2004 与往年相差无多,共汇集了 400 多家参展商, 6.5 万名观众。参展游戏数量为 5000 多款(新游戏在 1000 款左右),其中 40.3% 为电视游戏, 30.7% 为电脑游戏, 18.4% 为无线游戏, 6.8% 为掌机 游戏, 3.8% 为网络游戏。 72% 的游戏产品计划在今年年底以前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为庆祝 E3 举办十周年,组委会特地与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图像艺术委员会( GAC-LACMA )和互动艺术与科学学院( AIAS )合作,推出了“ Into the Pixel ”数码游戏艺术展览会。举办者从各厂商的游戏中精选出 16 幅优秀作品,向世人展示游戏所蕴含的艺术之美,成为本届 E3 的一处亮点。
PS3~Wii~XBOX360 一个也不能少
47811 帖子
2425 精华
1434 N币
1493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60 来自
上海 在线时间
2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4-5 最后登录
2008-3-6 文武双全的领主
2425 积分
1434 N币
1493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4-4-5 发表于 2004-6-12 17:18
呼...看得偶累死...
虽然游戏对我们的成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无需理由也无需争辩,我们的
的确确钟爱她需要她来充实生活.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事物皆有
两面性.
3685 帖子
1074 精华
831 N币
1495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50 来自
黑龙江 在线时间
29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11 最后登录
2008-1-14 精悍的龙骑士队长
1074 积分
831 N币
1495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3-5-11 发表于 2004-6-12 17:50
如果说游戏是*** 那么电视机就是注射的针管 要消灭游戏的不良影响就要消灭
3017 帖子
14491 精华
18 积分
11018 N币
2964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80 性别
男 在线时间
37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2-22 最后登录
2011-5-20 光明之神 金色的太阳神
14491 积分
11018 N币
2964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3-2-22 发表于 2004-6-12 17:55
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纽约、华盛顿各地遭遇特大恐怖事件袭击。9月13日,英国天空新闻台发表一篇题为“恐怖分子可能曾接受电子游戏之训练”的报道,暗示恐怖分子可能曾使用过类似《微软飞行模拟器》(Microsoft Flight Simulator)之类的游戏作为其飞行训练工具。
据NW的aironline报到,恐怖分子为了潜入美国,一定学过英语,暗示恐怖分子可能使用类似BBC广播电台之类的频道作为其学习英语的工具[wdb4]
8312 帖子
521 精华
433 N币
1036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50 来自
黑暗圣地 在线时间
1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2-28 最后登录
2009-5-19 信仰坚定的圣骑士
521 积分
433 N币
1036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3-2-28 发表于 2004-6-12 17:59
一把剑是两面都利的~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一定好的~没有坏的~ 这样是说不过去的~就像白粉一样~ 除了要看到坏的~当然也要看到好的咯~ 说不过去的~只是你的使用方法而已~
就像***也是一样的啊~
4069 帖子
973 精华
635 N币
1474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50 来自
北京 在线时间
1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8-24 最后登录
2007-8-29 精悍的龙骑士队长
973 积分
635 N币
1474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2-8-24 发表于 2004-6-12 18:04
毕竟一些因游戏走上歧途的人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数量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少。这东西还是看自觉性。
5513 帖子
1047 精华
1480 N币
1660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60 在线时间
95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5-7 最后登录
2011-7-12 精悍的龙骑士队长
1047 积分
1480 N币
1660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3-5-7 发表于 2004-6-12 23:06
唉,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诱惑太多了,何止游戏会使人走上歧途
身軆、肉軆、躶軆與天軆
2340 帖子
8506 精华
4313 N币
967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70 来自
青少年躶軆夏令營 在线时间
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8-21 最后登录
2010-10-23 夜之神 银色的月亮神
8506 积分
4313 N币
967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2-8-21 发表于 2004-6-18 13:49
日本视频游戏如何征战美国的?
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英雄小岛秀夫详细介绍了最新一款游戏开发的幕后故事。游戏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和前苏联发生在密林中的一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间谍战,为了能够真正体验整个游戏过程中的感受,小岛秀夫找了一个与游戏场景相似的真实环境,亲身感受了丛林做战的硝烟。小岛静静地潜伏在草丛中,手里拿着气***,他对当时环境下的恐惧和紧张仍然记忆犹新......感觉似乎跟蛇一样的东西爬上了你的手臂。
  小岛秀夫挥动着手臂,做出了瞄准的姿势。他说,“你必须经受这一切,不时还会有虫子爬到你脸上,环顾周围,大量颜色艳丽的昆虫在飞舞,还有鼓着肚子的青蛙。看到这一切你就会有一种特别矛盾的心理,身边都是充满生机的生灵,而你的***口却对准了自己的同类-人类。我希望能把这种感受也带到游戏中去。”
  对细节的深度挖掘和巧妙和情节设计使这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有些书卷气的人物成了视频游戏界的超级人物。上月参加洛杉矶E3展会期间,无论是在走廊还是休息厅,小岛不时被他的游戏迷围追堵截,他们把小岛的签名视为最高的荣耀。
  小岛秀夫最有名的游戏作品描述了一个突袭队的行动,属于“金属装备”系列,取名为“蛇”。截止目前,该款游戏在全球的销售数量已经创下了1400万的纪录,为Konami公司带来了几十亿日元的进帐。“金属装备”系列3-“金属装备3”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美国面市。“金属装备3”的内容增加了青蛙和其它一些野生动物,还有身穿迷彩的敌军。
  “金属装备”为Konami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白花花银子的同时,也成为日本游戏开发商中间首个在美国的销售额超过日本本土的先例。事实上,“金属装备”在美国市场上的销售几乎是日本市场的两倍还多。随着日本国内视频游戏市场的萎缩和美国市场的扩张,如何才能吸引游戏玩家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Konami公司视频游戏部总裁Kazumi Kitaue说,“我们在开发游戏时习惯于从我们自己的思维出发,而要开发出能真正打入西方市场的游戏产品,我们必须具备西方人的思维。”日前,Konami公司已经把视频游戏开发总部从日本东京迁到了洛杉矶,潜心钻研吸引西方玩家的策略。
以下数据最能反应当前的情况。据日本游戏调查公司Enterbrain 提供的数据,去年日本的视频游戏市场萎缩了9.6%,至38亿美元;而据美国娱乐软件业协会提供的数据,美国市场的视频游戏产品销售额却增长了1.5%,达到了70亿美元。另据英国市场调查机构Informa Media集团的预测,到2010年,美国在全球视频游戏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将从现在的30%上升到34%,而同期日本的市场份额将一路持平,保持在14%左右。
  近年来,日本的游戏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在美国游戏市场上的份额呈逐步下降趋势,从几年前的50%一路下降到目前的30%。而与此同时,游戏的开发成本却大幅攀升。
  一些游戏开发商认为,游戏越复杂、越真实,文化上的印记也就越明显,进入海外市场的难度也相应增大。这也是日本游戏在美国市场上销售不畅的部分原因。日本游戏开发商Capcom公司总裁Kenzo Tsujimoto说,一个让日本人笑得前伏后昂的笑话,美国玩家听完后很有可能一点表情都没有。
  再说,日本公司发现美国的游戏软件公司也越来越难对付,它们熟谙本土市场,并且也精于经营。例如,美国的游戏开发商艺电公司(EA),通过每年更新“John Madden足球”等体育游戏保持稳定的进帐。Rockstar游戏推出的“偷车贼系列”游戏深受美国青少年的欢迎。
  Tsujimoto说,“现在的问题是只要设计者是日本人,玩家也大多是日本人而非美国人。”Capcom公司的对策是:雇用美国和欧洲游戏设计师,从而改变游戏的风格以适应不同特点的当地市场。
  小岛秀夫在谈到Konami公司时说,他并不担心自己设计的游戏是否迎合了海外玩家的口味,他也不太在意文化上的差异。小岛说他阅读了许多西方小说(当前最喜欢的是De is Lehane创作的《神秘河流》),相信从中所受的影响会揉合到他的设计作品中去。
  小岛笑着说,美国电影奇才昆蒂·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从小就看反映日本武士精神的电影和动画长大,后来他才创作了名嗓一时的电影“杀死比尔”。小岛说,无论如何,他从来不会把游戏的背景局限于日本社会以内,因为这么小的环境不足以展示他的游戏思想。
尽管有些游戏主题可能在他的脑子里酝酿了多年,但小岛秀夫说他的创作要确保与时代相结合。2001年推出的“金属装备2”中就有这样一个人物,他从孩提时起就被迫当兵,这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
  小岛秀夫承认自己自小就是一个喜欢做梦的人,在日本西部山区成长的时候,他经常陷入沉思之中,有好几次不留意掉进了路边的水坑里。他称自己是一个手艺精湛的工匠,而不是一个艺术家,为自己的顾客创造了大量虚拟真实的经历。
  小岛秀夫在创造虚拟世界的过程中几乎投入了他全部的精力,每一个细节都会让他感到兴奋不已,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确保每一个玩家能够掌握他所看到的一切。
  除了青蛙之外,小岛秀夫还“金属装备3”中增加了各种鸟类、地面动物和植物。蛇可以吃掉其中的每一个物种,但如果她吃了有毒的东西后会肚子疼,甚至还会呕吐。小岛秀夫在洛杉矶E3展会上已对上述情节进行了展示。
  小岛秀夫认为好玩是他的游戏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无论在海外市场还是在日本。“那些没有取得成功的日本设计师可能是过于在意使他们的创作适应美国市场,结果却适得其反。”
(2年后……)
一点都没变呢,NW
5092 帖子
45632 精华
30685 N币
91900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100 来自
国际幻象集团 在线时间
786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3-1-3 最后登录
2011-7-27 版主
45632 积分
30685 N币
91900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3-1-3 发表于 2004-6-18 13:58
无能的人才会认为玩游戏有害社会。。。。。。
真正的恐怖在于历史,包括其中的黑历史。。。。。
据非正式渠道透露,拉登就是参考咋门中国的游击战和孙子兵法而得到今天的能耐的。。。。。
身軆、肉軆、躶軆與天軆
2340 帖子
8506 精华
4313 N币
967 枚 蘑菇
0 朵 阅读权限
70 来自
青少年躶軆夏令營 在线时间
6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2-8-21 最后登录
2010-10-23 夜之神 银色的月亮神
8506 积分
4313 N币
967 枚 蘑菇
0 朵 注册时间
2002-8-21 发表于 2004-6-18 15:13
我家孩子變壞都是遊戲害的!論遊戲和社會道德之間的關係
文:傑特
  既然我們身處這個社會,那無可避免的要去要對這個社會加於自身的合理以至不合理的壓力,其中對於ACG(動畫、漫畫和遊戲的簡稱)迷最大的壓力、也被ACG中人認定為不當的壓力就是道德壓力。對社會大眾而言這是理所當然的,但當事人卻絕不認為這是合理壓力,究竟,那一方才是正確呢?
傳媒、教育界、家長=衛道之士
  首先,我們要了解所謂“衛道之士”又或者“社會公義”倒底是由什麼組成。
  基本上,在社會上代表著『道德』、『人倫』、『禮教』等等名詞的人士基本上來的三個界別:傳媒界、教育界以及家長,雖然他們各有原因,但由於目的一致,所以很容易就組成大聯盟,聯手成為社會道義、甚至是真理的化身。而這三個界別互有關聯,他們互相影響,也互相聲援,結果產生了極強的威力,形成一股莫之能禦的具大力量,不但可以影響一般平民,甚至連政府的決策以及施政都受到影響。
傳媒:金錢在中間,道義放兩邊
  先說傳媒,傳統智慧告訴我們,傳媒的工作是守衛我們的知情權。為了揭發不公義的事情而以筆代劍的戰士。沒錯,直到今天傳媒都仍能堅持這個原則而繼續努力。但別忘了,當傳媒的人有理想,但出錢辦報的人不等於也有,對他們來說辦報就是一間生意,最重要是銷量,銷量高就自然有更多廣告,這才有錢賺,良心?多少錢一斤?能拿來當飯吃嗎?因為傳媒在大老闆的壓力之下自然要寫一些吸引人的題材。他們會對任何社會的小數族群開刀,以他們的筆將少數族群定下一個負面形象,因為這才能吸引讀者注意,正所謂『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里』負面新聞當然較正面新聞容易引起注意。以下兩個標題那個夠衝擊性?『一少年自殺』、『少年打機成癮自殺』,傳媒會有那麼大的本事知道少年真正自殺的原因嗎?不會吧?除非死者寫下遺書說自己玩遊戲玩到想死(筆者玩某些遊戲時經常說『你殺死我把啦!咁既遊戲都出得街既?』,但直到今天仍活得好好的)。既然傳媒不知,那為何會這樣寫?道理簡單到不行:因為將原因歸於某一種社會大眾不了解的東西是最容易的,一般讀者由於不了解,所以很容易就相信這些原因了,即使這些原因細心想是不堪一擊的也一樣。
  隨便將一兩個原因放大成為主因,正是傳媒的拿手好戲,因此只不過玩玩遊戲的人自殺就變成打機成癮自殺了。
教育界:以復興社會傳統道德為己任
  自從孔子、柏拉圖以降,教育就一直為社會最重要的一環,為了讓下一代有更好的未來,也為了讓社會和世界有更美好的明天,教育工作絕對是神聖而偉大的,一如某句格言所說:『好的老師不一定是好人,但壞的老師卻是絕對的壞人』。
  但問題是,教育界不單負起傳授知識的責任,還要負起維持道德的責任,本來這也是老師的責任之一,但演化下來卻變成了保守道德主義者,他們認定社會道德的解釋權在他們手上,他們認為合符道德者即可大力宣揚,反之即要打壓、消滅,套***所言:『將反動勢力消滅於萌芽狀態』。這種心態如果只是一個兩個問題不大,大家還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但當他們結集起來的時候就變成一種極大破壞力的恐怖勢力,他們會採取各種手段去打壓一初他們看不過眼的事物,並冠以“維持社會善良風俗”、保衛傳統價值觀”甚至“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等等冠冕堂皇的籍口,這些理由籍口最可怕的是:你不能反駁!他們相信真理掌於他們手上,任何不同意見都被打成大逆不道的“道德破壞者”,好的就苦口婆心去“感化”你,差起來就是不斷攻擊,你會想像到如果是十五世紀的歐州他們就是那些天主教士,而那些拍動畫、畫漫畫和作遊戲就是邪教領袖,而我們?當然是邪教信徒吧!能夠將領袖放火燒光最好,不然就燒我們這群“信徒”,最少也是送去勞改營﹣假如他們認為我們還有得救而不送我們去集中營。
  不知從那時候開始,教育界已不再是傳授知識、為學生解惑的神聖之士,而成為死守可能已經是三千多年前的傳統道德的戰士,他們為了神聖的理想不惜流血﹣這才是最可怕。
家長:將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對一個孩子來說最重要就是家長,他們不但提供衣食住行給這群“化骨龍”,還要供書教學,給與無限的愛和人生經驗,所以,對大部份人來說世上最偉大的人是父母(當然不會是什麼偶像明星,他們會替你交學費和生活費嗎?)﹣即使他們常罵:『真係生舊叉燒好過』也一樣。
  但看好,是“大部份“家長而不是“所有”,這個世界也實在太多太多不負責任的家長了,他們不會、也不想好好的教育下一代,他們有可能是工作太忙,也可能是太過著緊孩子,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根本不懂得教孩子,所以會將孩子身上發生一切不合他們的意的行為歸咎於外間的因素而不細心反省是不是自己有責任。總之一切都是外間害的,使孩子變壞都是社會的錯,他們一點錯也沒有。這種推卸責任的作法較常見於亞州國家,特別是中國(當然包括台灣和香港、澳門等地)和日本,這些家長都有一個很怪的心態:將孩子送到學校就算是完成了他們教孩子的責任,以後如有什麼三長兩短一切都唯學校是問。至於社會一切好與不好的東西他們不會花心機去了解這些東西對孩子好與不好,總之其他人說不好就不好(關於家長和教育界以及傳媒的互動下文將會解釋),其他人說好就好,沒有個人分辨能力。而另一問題是中國家長和日本家長都將學業成績視作一個孩子好不好的重要評分,只要成績好其他方面,包括品行和禮貌都可以不管,偏偏玩遊戲這檔子是對於學業不但近乎毫無好處(特別是不少和歷史或者科學有關的遊戲都是亂七八糟的,如《真、三國無雙》就肯定激死好多中史老師,而《櫻大戰》那些物理簡直脫線,比七十年代的特攝片還神奇),而且還會拖低成績,這樣一來遊戲不成為家長頭號打擊目標才怪哩!
  對於將教導責任推往學校以至社會的家長、還有視學業成績比孩子品德更重要的家長來說,遊戲比毒品更可惡,不可讓這些東西流在世上。
三者的互動:因為果、果為因的災難
  一般來說家長和教育界都是二為一、一為二的群體,至於傳媒則是獨位的個體,但當關係到遊戲影響社會道德上卻三者非常一致的活動,而且互相影響,實在厲害。
  如果互相影響?首先是教育界反對一他們認為不健康、甚至認為有可能教壞孩子的東西,如遊戲的打打殺殺的超暴力格鬥遊戲、教人作奸犯科的動作遊戲(GTA系列簡直是經典例子)又或者帶不雅意識的美少女遊戲都是頭號打壓的目標,而傳媒得知教育界對某些遊戲強烈反對,所以也會隨教育界的指揮棒起舞,寫一些以這類觀點加油添醬的文章,而家長接收到這些資訊後很少很少會加以處理,十之八九就全盤接收並向教育界反映,而教育界收到家長的投訴後等於得到一個刻著大義名份的大刀,更全力施壓,而傳媒面對教育界和家長的聲討自然樂於火上加油,這樣一搞自然更刺激起家長和教育界的氣滔...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使到問題變得完全無法控制,好一點就是炒作一陣子後事性結束,玩遊戲的繼續玩遊戲,天下太平。但慘起來卻有可能變成近乎焚書般的大災難。
  你以為筆者誇張?但事性卻真的發生了,先不管幾十年前因某個小孩看過假面騎士跳樓出風雷電的“歷史事件”(日本也發生同類事件,不過是扮原子小飛俠飛出街跌死,結果搞得手塚治虫一個頭兩個大),近年最有名的例子是因為宮崎事件而爆發長達五年的ACG整肅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