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qq飞车什么宠物加速我的加速宠物不管事

信息提示
您的同一ip请求过于频繁,如果希望继续访问,请输入验证码:
Copyright 1998 – 2010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查看完整版本: [--
2006-05-12 16:36
【转贴】天下谁人识麻雀
天下谁人识麻雀 一
天下谁人识麻雀?
人对麻雀的偏见,由来已久。1933年商务印书馆的《动物大辞典》说:“云雀之害,人多知之。荒田圃、盗壳类,于人似无利益,然能捕食害虫,其利害尚足抵销也。” 为麻雀翻案,生物学家也曾有精辟的见解,但由于他们没有把麻雀问题提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来认识,尽管这些理论成了权威,为后人交口称道;我却耿耿于怀。我认为生物学家为麻雀翻案不成样子,并不是满天乌云都散了。当然,也不能否认生物学家对麻雀的巨大功勋。1955年至1959年,在亿万民众围剿捕杀麻雀的恐怖日子里,生物学家向***建议“刀下留人”,***接受了,并下令结束“战争”。但后来一些文章,却把麻雀捕杀的终止说成了麻雀平反,言过其实,使我牢骚了几十年。但是,这么大的事件,就这么不明不白地结束了,的确不是一回事。而生物学家模棱两可的理论,既不能给麻雀一个说法;又保护不了麻雀,解决不了麻雀存亡绝续的根本问题。1956年,生物学家朱洗说:“如果我们公平地衡量利弊得失,似乎应该承认麻雀在漫长的年月中,除了某些季节是有害的,其它季节还是有益的。”鸟类学家郑作新说:“对防治麻雀的问题不是消灭麻雀本身,而是消灭雀害,麻雀在饲雏期间是会吃虫子的,故在这一阶段还是相当有益的。”195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在“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中,作出了最终的也是最权威的结论:“麻雀是益鸟还是害鸟,国内外科学家的意见还不一致,一般都认为由于地点不同,益处和害处也不同。有些科学家倾向消灭雀害而不是麻雀。” 往事已时过境迁,何必重提;但是人们至今仍然把它当作麻雀理论的颠峰和极限,而且一再张扬。1994年张敏在《中国林雀四十年祭》中,对以上理论崇拜得五体投地。看来,解开五十年代麻雀翻案疑云,不能不是问题的关键。想回避也回避不了。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我要对生物学家进行批评。对他们我是尊重的。他们做到的,已经很不容易,应该载入史册。但是,我们对麻雀的认识,至今还停止在半世纪前的水平上,实在是件悲哀的憾事。 就冲着麻雀在饲雏期间捕食害虫这一点,麻雀在其它季节,不说吃了点粮食,即使由人喂养也未可厚非。麻雀把捕食害虫保护庄稼视为自己毕生的唯一的就业岗位,它在田间地头,株里行间执行任务。它时而跳来跳去,时而低空搜索,时而动如脱兔,像闪电一样快地捕食昆虫。麻雀捕食害虫的本事,与生俱来,无与伦比;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怎么伪装善变的昆虫,都躲不过麻雀十分锐利的眼睛。我爱麻雀爱憎分明的立场。歼灭害虫,它毫不留情,绝不心慈手软。而对一切绿色的生命,它爱得像母鸡护雏一般,它从不负心于自己的保护对象。这一点杀虫剂做不到。杀虫剂在杀灭害虫时,从不知道爱惜和保护自己的保护对象。它不像麻雀一个一个地追杀害虫,它无的放矢,喷射的毒雾总是一大片。它敌友不分,保护对象还首当其冲,先污染先受害。杀虫剂,你辜负了你的名子! 麻雀是消灭害虫的“天兵天将”,是歼灭害虫的“空军部队”,是庄稼的忠诚卫士。为保护庄稼,它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茹苦,忙忙碌碌,日飞千里,早出晚归。一只麻雀一天吞食的昆虫的总重量约等于自身的重量。一只麻雀断断比一个农民的贡献大。 我特别说的,麻雀不是吃粮不管事,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是寄生鸟。麻雀是劳动者,是田野里最繁忙最紧张最辛勤的劳动者。它对庄稼乃至绿色世界恩重如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纵使麻雀享用一点粮食,不是偷盗,不是抢劫;那是劳动者在理直气壮地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只麻雀平均一年消耗粮食2.5公斤,它连自己应该分红的千分之一都得不到。 1957年冬天,生物学家郑新领着他的学生,到北京郊区等地,采集解剖了848只麻雀的嗉囊和胃,从麻雀采集的食物到营养成分,有力的左证了麻雀是益鸟而不是害鸟。夏季昆虫充足新鲜,美味可口,夏粮白不呲咧,麻雀没有胃口,而秋粮颗粒比较大,麻雀咽不下去。麻雀咽喉的直径只有2毫米。它只能咽下谷子和糜子。农谚说得好:“只要年成好,麻雀吃得几颗谷。”退一步来说,麻雀能杂食,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到了秋天,冬天也不远了。“万花纷谢一时稀”,随着绿色生命的逐渐枯萎和死亡,昆虫减少乃至消失的季节来到了。麻雀在青黄不接,虫尽食绝和饥饿难忍的情况下,纵使吃一点谷子或糜子,纯系为了维持它那楚楚可怜的生命。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反对麻雀吃粮食,在冬季,特别在“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的日子里,还要对麻雀“访贫问苦”,送粮送水,是邻居,总得有个照应。 怎么说“麻雀某些季节有害,某些季节还是有益的” ?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对麻雀就不能豁达大度一点吗?《史记·殷本纪》纪载,商汤外出,看有人在野外四面都张上网,还祷告说:“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商汤听了说:“噫,太过分了,这不是想把鸟一网打尽吗?”他下令撤去三面网,祷告说:“要左的就朝左跑,要右的就朝右跑,不听命令的,无主张的,就到我网里来吧!”古代的帝王都能对鸟儿网开三面,我们就不能网开一面吗?为什么如此现实?斤斤计较?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不是翻脸不认人吗?这不是过河拆桥吗?这不是卸磨杀驴吗?至于“对防治麻雀的问题不是消灭麻雀本身,而是消灭雀害”的说法,我只想说一句话:消灭雀害离消灭麻雀本身还能有多远?任何物种,总得有个定位。即使麻雀也概莫能外。是人,是鬼?总要一锤定音,有个说法。对麻雀莫衷一是的现象,还要拖延到什么时候? 既然粮食是人和麻雀共同劳动所得,怎么人吃得,麻雀就吃不得?怎么麻雀吃了就是“雀害”,人吃了就不是“人害”呢?
1956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动物学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上,生物学家朱洗讲了1774年普鲁士国王下令全国捕杀麻雀,几个月以后,普鲁士全国麻雀绝迹,各地虫害成灾,庄稼、树叶被昆虫吃得净光。最后,普鲁士新国王派人到国外购买麻雀,让其重新繁殖生长。但是,不知为什么,对我国大肆捕杀麻雀的严重后果及其补救办法,朱洗却没有讲。到了1959年,在为期5年的捕杀中,20多亿只麻雀死于非命。中国的麻雀几乎看不见了,已经到了天上少有,地下难寻的地步。麻雀是鸟类食物链里最低的鸟,多少种鸟类也随着麻雀的去而去了。一个莺歌燕舞,生机勃勃,虫噪鸟鸣,热闹非凡的生态世界沉寂了。在祭祀麻雀五十周年里,我斗胆说:与其把1959年至1962年的灾害说成是自然灾害,还不如说是自然界对人类肆意暴殄天物的报复。我觉得打麻雀破坏万物的秩序与和谐,大自然本身也觉得不舒坦。我无意为麻雀唱挽歌,鸣冤叫屈,我是用事实说话。 拔出萝卜带出泥。麻雀走了,害虫没有天敌控制了,杀虫剂吃香了。农民和科技人员,纷纷对农药表示青睐。各地农药店纷纷更名为“庄稼医院”。 一个纯洁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污染的年***始了。 表面看来,杀虫剂杀灭昆虫立竿见影,行之有效;其实,当人们把农药喷撒在农田里,蔬菜、水果和粮食都会受到污染。即使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也会从农作物的根部转移到植物的体内,最终成为蔬菜、水果和粮食中的残留农药。带有残留农药的蔬菜和水果,是不会洗干净的;农产品里残留的农药,更不会***。农药引起的环境恶化和食物的有毒有害,是致癌、致畸、致残、致瘫、致傻和致病的根本原因。 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还通过挥发,向大气扩散,空气被污染,连保护我们的臭氧层也遭到破坏。农药还通过水流传输,被带到江河、湖泊和海洋中,海洋生物深受其害,以至鱼类食用缺乏安全感。 农药还通过雨水,向地下渗透,地下水是饮用水的源泉,一旦地下水的水质受到影响,问题就深不可测。 1958年,号称“西北绿洲”的甘肃省敦煌县,因用飞机大量喷洒农药杀灭了大量昆虫而被称为“无虫县”。但是,第二年介壳虫平地而起,严重危害着各种果树。因为农药只仅杀死了树外的部分昆虫,而躲在树皮下的介壳虫,却安然无恙。介壳虫卷土重来,自然使人更加无奈。 昆虫的种族的庞大是无与伦比的。世界上已知的昆虫有100多万种,还有近200万种昆虫没有被人们认识。昆虫的呼吸***叫“气门”,气门有控制开关的机构,可控制空气的出入;当人们喷撒农药时,昆虫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立即关闭气门,以免中毒。 用农药杀虫,害虫虽成批死亡,但后代却以10倍的疯狂,加速繁殖。前苏联斯佩兰斯基认为物种群体内有着相反联系,昆虫在死于非命的前夕,会发出“哀告”和信号,刺激其同类的繁殖力。况且,昆虫自身还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成为杀不死的昆虫。 陕西八百里秦川,是著名的产棉区。丧失了麻雀以后,人们只好化学灭虫。那年月,棉田浓重的农药气味,直逼得几公里以外的人喘不过气来。农药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害虫却一年比一年厉害。那真是水涨船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人和昆虫的斗争和较量中,人们一败涂地,灭虫大军抛戈弃甲,全线崩溃。八百里秦川的棉花阵地统统丢失了。近20年来,秦川大地那里还收获过棉花?被我们无比信赖的“庄稼医院”,没能帮助我们,真正得益受利的反倒是昆虫自己。 但是,这么惊天动地的药害事件,人们竟熟视无睹,满不在乎。我常常忧愁不安:丢失棉田会不会是不祥之兆?会不会有下一个下下一个药害事件? 自然界已经敲响了警钟。人们啊,不闭门思过、勒马收缰,就来不及了。 不只农村,城市也离不开麻雀。绿色的草坪和树木花草,需要麻雀捉虫除害,细心卫护;害人不浅的蚊虫,需要麻雀去歼灭。陕西省三原县科技局李延随局长感慨万端地说:“以前县政府大院的树木,一年四季都是光秃秃的,为什么呢?因为树叶被虫吃得一片也不剩。后来,城里来了麻雀,麻雀吃光了虫子,树木才得救了。”美国伊诺斯州的一座城市,过去每年夏天,聚蚊成雷。人们被蚊虫包围得水泄不通,叮得浑身都是疙瘩。使用了多少杀虫剂,但收效甚微。后来,这座城市的一个电视机天线厂,无意中改建成一幢1000多间人工燕巢的“大楼”,招引来了燕子。燕子大量捕食蚊虫,死去活来痛不欲生的人们才得救了。麻雀更是捕虫能手,雏鸟几乎全部都是虫子喂的,苍蝇和蚊子占了主要部分。 杀虫剂的滥用,加大了农业的投资,也导致了各种鸟类的死亡。鸟类家族没有化验设备,但也从来没有委托人类为它们做过任何化验报告。杀虫剂杀死的昆虫有毒,误食会要了性命,它们不得而知。而拥有化验设备的人类,明明知道所食用的东西几乎无不残留农药,又何必化验呢?但不吃又有什么可吃的呢?一失足成千古恨。人类从大自然获取纯粹天然食物的年代不再!食物残留的农药,在人体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将来人或许要变成“化学人”。换句话说,杀虫剂也可能使人变成自己的掘墓人。要是人们死胡同里赶大车,拐不过弯来。
打麻雀早已偃旗息鼓。但是因为儿童缺乏更多的怜悯心而掏雀蛋、捉雏雀、捣雀巢以及弹弓射杀麻雀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各地烧烤店烧烤麻雀,驱使一些人丧心病狂,拉网捕雀。麻雀命丧网中,惨不忍睹。因为没有《麻雀保护法》,对遇难的麻雀,人们爱莫能救。 农村麻雀锐减,其原因除了杀虫剂的大量使用,除了人们对野味的贪吃(麻雀肉竟上了餐桌);还有机瓦!一个不起眼的东西竟出了意外,真可谓一根草摔死一头老牛。瓦檐之间是麻雀的主要住地,麻雀也因此而被称为瓦雀。但是,以前的小青瓦,横断面略呈现弧形,小青瓦和屋檐之间,有拳头大小的洞,麻雀借其蜗身掩体,生儿育女。但是,三十多年以前,小青瓦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机瓦,是平面的,撒在屋檐,没有空隙。麻雀成了旱地的乌龟,无处容身。 机瓦是麻雀的隐蔽杀手。屈死的冤魂不亚于当年的战祸。它捣毁了麻雀的巢穴,麻雀无家可归。麻雀在漂流中,冻死、热死、饿死,毒死以及暴雨淋死,以及各种意外灾难频乃,致使麻雀越来越少,真是昔如牛毛,今如麟角。各种各样的鸟,都是大自然极其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我常常为失去它们而感到撕心般的疼痛。 我是个业余生态平衡研究者,我在生活非常拮据的情况下,始终致力环境保护的研究。我写的,是我对麻雀半个世纪的愁情。是二十多年历尽艰辛调查研究的成果。为保护麻雀,为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急白头发操碎心。这是“良知催逼下的声音”,旨在探寻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最佳路线图。秤砣虽小压千斤,麻雀虽小,人类前途命运,安危系一身。断送麻雀,就是断送我们自己…… 我为麻雀寻找逝去的家,我一直想在机瓦上做文章。我想在机瓦上拱起一个拳头大的洞,我们姑且叫它“雀巢瓦”。只要房上撒上“雀巢瓦”,瓦房就成了鸟的天堂和鸟的乐园。当然,这里的“雀巢瓦”,实际上还只是一种想象,只是一种框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更灵活的策略。只要把问题摆明,我就不相信古道热肠的东方人,舍不得给麻雀一个家?让宾雀宾至如归。我在屋沿下为麻雀安置了竹筒鸟屋,将麻雀“引”回家。如果说“雀巢瓦”还十分遥远,那么竹筒鸟屋却易如反掌,极易做到。我的竹筒鸟屋群,已经栖息着迁徒而来的麻雀。但愿屋沿下为麻雀安置竹筒鸟屋,成为老百姓的热门话题。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只要栽下梧桐树,不愁招不来金凤凰。 社会在发展;而生态平衡却要保持,而且永远走向现代化的对立面。相反相成,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 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很难逆转。但是,不屑置辩,“雀巢瓦”和竹筒鸟屋是百鸟世界失而复得的路线图,是人鸟和谐相处的路线图,是纯净食物重新获得的路线图,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延续不绝的路线图。 麻雀“每年产卵二三次,繁殖颇速分布亦广。美国原无此鸟,自1801年后30年内,共放1500只,至1889年,始遍布美洲之全境。”(见〈动物大辞典〉)如果我们能沿着路线图走下去,而且步步为营(随着麻雀的繁殖和发展,农药应逐年减少直至完全停用),我们的前方,会有一线生机。
可爱天使。
2006-05-12 17:08
麻雀真是很好,
X_78;T)uA 就是有一些人对它有偏见。
2006-05-12 17:11
其实麻雀害鸟还是益鸟啊?
2006-05-13 13:44
喔。我们这很多,我家桑田里经常能找到它们的窝
2006-05-13 20:42
myparrot
2006-05-13 20:53
出门在外不小心丢了
个论坛币
>Y8\f:KQ 强烈支持保护麻雀。.鄙视伤害他们的人 !!!!
myparrot
2006-05-13 21:02
引用第2楼
2006-05-12 17:11
发表的“”
: 其实麻雀害鸟还是益鸟啊?
不好意思 加错分了. #46;总体来说.麻雀是益鸟. #46;失去麻雀. #46;将会带有许多一系列的问题. 生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鹦鹉宝宝~```
2006-05-14 19:05
麻雀曾经长期被人们当作害鸟,因为它会吃人们种的粮食等作物
#Gx_mg 但是随着现在麻雀越来越少,麻雀已经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了~
QrZ#{,J5 所以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哟~
Jd2.j?P= 嘻嘻~
N1zQW abc747
2006-05-14 21:45
2006-05-14 21:49
是要加强保护!
2006-05-16 13:49
麻雀呢,它的利大于弊,所以总体来说是益鸟~!
银色咖啡
2006-06-12 18:12
现在麻雀很少了, 麻雀在繁殖季节吃的害虫要多于他们吃的古物 是益鸟啊!~~~
2006-06-14 14:05
麻雀的脖子上长白毛吗?
2006-06-15 17:20
有些长吧……
2006-06-15 17:47
引用第9楼
2006-05-14 21:49
发表的“”
Hl*v
S 呵呵~
是要加强保护!
=:W2
NN' 9494
可爱天使
2006-06-17 14:54
我家这里有许多呢!
3f;=#|l 不过有的小朋友烤它们吃!
zqasd123
2007-09-16 16:31 最新修改
A q i:h]x 5=>1>HYM 天下谁人识麻雀
%&ejO= r 任光华
Hq@+m! 一
0zt]DCdY 天下谁人识麻雀?
uo F.f$%" 二
|OQ]F 屈指算来,百鸟图是50年前的事了。当20多亿只手无寸铁的麻雀遭到杀戮,百鸟图就消失了,再也没有了。对这腥风血雨,哀鸿遍野的事件,一些文章都说,1955年至1959年,在举国上下亿万民众捕杀麻雀的运动中,一些生物学家为“刀下留雀”,据理力争,最终得到***的平反,麻雀战才戛然而止。我总怀疑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根据我的调查,生物学家为麻雀翻案,虽说事出有因,但由于生物学家把麻雀问题没有提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来认识,甚至连自己的真知灼见也没有。他们只是把有关麻雀的传统的观点,换汤不换药地陈述了一下。实际上,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值得商榷。以致麻雀惨遭屠杀铸成大错,而反昭雪却徒有其名,不了了之。
F^ q{[Z 更严重的,失去麻雀引发的生态失衡、食物链断裂、农药泛滥和环境恶化等等连锁反应,人们竟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自以为相安无事。
R|; BO:S1 1959年以后,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麻雀战结束了。侥幸虎口余生的麻雀,凭着几十年漫长的时间和强大的繁殖力,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隐蔽杀手对麻雀不宣而战,屈死的冤魂不亚于当年的战祸。
f@*69a8 三
AGhenDN V /Vlc8G 人们对麻雀的偏见,由来已久。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动物大辞典》说:“云雀之害,人多知之。荒田圃、盗壳类,于人似无利益,然能捕食害虫,其利害尚足抵销也。” 为麻雀翻案,生物学家也曾有精辟的论述,尽管这些论述成了权威,为后人交口称道;我却耿耿于怀。我认为生物学家为麻雀翻案不成样子,并不是满天乌云都散了。当然,也不能否认生物学家对麻雀的巨大功勋。但后来一些文章,却把麻雀捕杀的终止说成了为麻雀平反,言过其实,使我牢骚了几十年。但是,这么大的事件,就这么不明不白地结束了,的确不是一回事。而生物学家模棱两可的理论,既不能给麻雀一个说法;又保护不了麻雀,解决不了麻雀存亡绝续的根本问题。1956年,生物学家朱洗说:“如果我们公平地衡量利弊得失,似乎应该承认麻雀在漫长的年月中,除了某些季节是有害的,其它季节还是有益的。”鸟类学家郑作新说:“对防治麻雀的问题不是消灭麻雀本身,而是消灭雀害,麻雀在饲雏期间是会吃虫子的,故在这一阶段还是相当有益的。”195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在“关于麻雀问题向主席的报告”中,作出了最终的也是最权威的结论:“麻雀是益鸟还是害鸟,国内外科学家的意见还不一致,一般都认为由于地点不同,益处和害处也不同。有些科学家倾向消灭雀害而不是麻雀。” 往事已时过境迁,何必重提;但是人们至今仍然把它当作麻雀理论的颠峰和极限,而且一再张扬。1994年张敏在《中国林雀四十年祭》中,对以上理论崇拜得五体投地。看来,解开五十年代麻雀翻案疑云,不能不是问题的关键。想回避也回避不了。但是,这丝毫不意味着我要对生物学家进行批评。对他们我是尊重的。他们做到的,已经很不容易,应该载入史册。但是,我们的生物学家对麻雀的认识,至今还停止在七十年以前的水平上。所有的生物学家有关麻雀的言论,都是《动物大辞典》的翻版和重复。这实在是件悲哀的憾事。 就冲着麻雀在饲雏期间捕食害虫这一点,麻雀在其它季节,不说吃了点粮食,即使由人工喂养也未可厚非。人们浇灌耕地的时候,经常看见一群麻雀老是抢着翻飞在水流的前头,原来麻雀在抢食被水灌出来的虫子!麻雀为什么在玉米地里飞来飞去,原来麻雀在捕捉株里行间的害虫!。麻雀把捕食害虫保护庄稼视为自己毕生的唯一的就业岗位,它在田间地头,株里行间执行任务。它时而跳来跳去,时而低空搜索,时而动如脱兔,像闪电一样快地捕食昆虫。“天地间有一物,必有一制”。麻雀捕食害虫的本事,与生俱来,无与伦比;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怎么伪装善变的昆虫,都躲不过麻雀十分锐利的眼睛。我爱麻雀爱憎分明的立场。歼灭害虫,它毫不留情,绝不心慈手软。而对一切绿色的生命,它爱得像母鸡护雏一般,它从不负心于自己的保护对象。这一点杀虫剂做不到。杀虫剂在杀灭害虫时,从不知道爱惜和保护自己的保护对象。它不像麻雀一个一个地追食害虫,它无的放矢,喷洒的毒雾总是一大片。它敌友不分,保护对象还首当其冲,先污染先受害。杀虫剂,你辜负了你的名子! 麻雀是消灭害虫的“天兵天将”,是歼灭害虫的“空军部队”,是庄稼的忠诚卫士。为保护庄稼,它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茹苦,忙忙碌碌,日飞千里,早出晚归。一只麻雀一天吞食的昆虫的总重量约等于自身的重量。一只麻雀断断比一个农民的贡献大。 我特别说的,麻雀不是吃粮不管事,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麻雀不是寄生鸟。麻雀是劳动者,是田野里最繁忙最紧张最辛勤的劳动者。它对庄稼乃至绿色世界恩重如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纵使麻雀享用一点粮食,不是偷盗,不是抢劫;那是劳动者在理直气壮地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只麻雀平均一年消耗粮食2.5公斤,它连自己应该分红的千分之一都得不到。 1957年冬天,生物学家郑新领着他的学生,到北京郊区等地,采集解剖了848只麻雀的嗉囊和胃,从麻雀采集的食物到营养成分,有力的左证了麻雀是益鸟而不是害鸟。夏季昆虫充足新鲜,美味可口,夏粮白不呲咧,麻雀没有胃口,而秋粮颗粒比较大,麻雀咽不下去。麻雀咽喉的直径只有2毫米。它只能咽下谷子和糜子。农谚说得好:“只要年成好,麻雀吃得几颗谷。”退一万步来说,麻雀能杂食,又何尝不是好事呢?到了秋天,冬天也不远了。“万花纷谢一时稀”,随着绿色生命的逐渐枯萎和死亡,昆虫减少乃至消失的季节来到了。麻雀在青黄不接,虫尽食绝和饥饿难忍的情况下,纵使吃一点谷子或糜子,纯系为了维持它那楚楚可怜的生命。麻雀的生存权不容剥夺。留有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不能反对麻雀吃粮食,在冬季,特别在“独往独来银粟地,一行一步玉沙声”的日子里,还要对麻雀“访贫问苦”,送粮送水,是邻居,总得有个照应。 怎么说“麻雀某些季节有害,某些季节还是有益的” ?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对麻雀就不能豁达大度一点吗?《史记•殷本纪》纪载,商汤外出,看有人在野外四面都张上网,还祷告说:“天下四方的鸟,都进入我的网中。”商汤听了说:“噫,太过分了,这不是想把鸟一网打尽吗?”他下令撤去三面网,祷告说:“要左的就朝左跑,要右的就朝右跑,不听命令的,无主张的,就到我网里来吧!”古代的帝王都能对鸟儿网开三面,我们就不能网开一面吗?为什么如此现实?斤斤计较?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不是翻脸不认人吗?这不是过河拆桥吗?这不是卸磨杀驴吗?至于“对防治麻雀的问题不是消灭麻雀本身,而是消灭雀害”的说法,我只想说一句话:消灭雀害离消灭麻雀本身还能有多远?任何物种,总得有个定位。即使麻雀也概莫能外。是人,是鬼?总要一锤定音,有个说法。对麻雀莫衷一是的现象,还要拖延到什么时候? 既然粮食是人和麻雀共同劳动所得,怎么人吃得,麻雀就吃不得?怎么麻雀吃了就是“雀害”,人吃了就不是“人害”呢?
3o.xG( 四 1956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动物学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上,生物学家朱洗讲了1774年普鲁士国王下令全国捕杀麻雀,几个月以后,普鲁士全国麻雀绝迹,各地虫害成灾,庄稼、树叶被昆虫吃得净光。最后,普鲁士新国王派人到国外购买麻雀,让其重新繁殖生长。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对我国大肆捕杀麻雀的严重后果及其补救办法,朱洗却没有讲。到了1959年,在为期5年的捕杀中,20多亿只麻雀死于非命。中国的麻雀几乎看不见了,已经到了天上少有,地下难寻的地步。麻雀是鸟类食物链里最低的鸟,多少种鸟类也随着麻雀的去而去了。一个莺歌燕舞,生机勃勃,虫噪鸟鸣,热闹非凡的生态世界沉寂了。在祭祀麻雀五十周年里,我斗胆说:与其把1959年至1962年的灾害说成是自然灾害,还不如说是自然界对人类肆意暴殄天物的报复。我觉得打麻雀破坏万物的秩序与和谐,大自然本身也觉得不舒坦。我无意为麻雀唱挽歌,鸣冤叫屈,我是用事实说话。麻雀是鸟类食物链里最低的鸟,更是整个自然界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麻雀的消失,意味着食物链的断裂,食物链断裂了,所以农药乘虚而入,毒害着从麻雀开始的所有食物链环节。大自然有其自身有条不紊的进化规律以及一环扣一环的万物排座次。人类如果要以自己的意志强迫改变或者打乱这种次序,势必遭到大自然的惩罚。眼前,环境问题严峻,似乎全世界的各个地方都在大搞环境保护工程,今天人工圈养大熊猫,明天东北虎又濒临灭绝,生物界突发事件连连不断,生物家难以应付,忙的不可开交。为什么?生物链已经开始有缺口了,生态已经开始倾斜而不再平衡了,如今我们的环保采取的是“打补丁”的战术 ——哪破补哪,然而总是这样先灭后养,人类不觉得累吗?况且,人工圈养的动物,只是寄托了人们对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怀念和眷恋,只是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这和原本意义上的动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两回事情。根本的问题,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以外,人类要将自己恣意破坏自己和万物生存环境的行为收敛一点。
0b&# w 拔出萝卜带出泥。麻雀走了,害虫没有天敌控制了,杀虫剂吃香了。农民和科技人员,纷纷对农药表示青睐。各地农药店纷纷更名为“庄稼医院”。 q8
v iC| 一个纯洁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污染的年***始了。 表面看来,杀虫剂杀灭昆虫立竿见影,行之有效;其实,当人们把农药喷洒在农田里,蔬菜、水果和粮食都会受到污染。即使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也会从农作物的根部转移到植物的体内,最终成为蔬菜、水果和粮食中的残留农药。带有残留农药的蔬菜和水果,是不会洗干净的;农产品里残留的农药,更不会***。农药引起的环境恶化和食物的有毒有害,是致癌、致畸、致残、致瘫、致傻和致病的根本原因。 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还通过挥发,向大气扩散,空气被污染,连保护我们的臭氧层也遭到破坏。农药还通过水流传输,被带到江河、湖泊和海洋中,海洋生物深受其害,以至鱼类食用缺乏安全感。 农药还通过雨水,向地下渗透,地下水是饮用水的源泉,一旦地下水的水质受到影响,问题就深不可测。 1958年,号称“西北绿洲”的甘肃省敦煌县,因用飞机大量喷洒农药杀灭了大量昆虫而被称为“无虫县”。但是,第二年介壳虫平地而起,严重危害着各种果树。因为农药只仅杀死了树外的部分昆虫,而躲在树皮下的介壳虫,却安然无恙。介壳虫卷土重来,自然使人更加无奈。 昆虫的种族的庞大是无与伦比的。世界上已知的昆虫有100多万种,还有近200万种昆虫没有被人们认识。昆虫的呼吸***叫“气门”,气门有控制开关的机构,可控制空气的出入;当人们喷洒农药时,昆虫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立即关闭气门,以免中毒。 用农药杀虫,害虫虽成批死亡,但后代却以10倍的疯狂,加速繁殖。前苏联斯佩兰斯基认为物种群体内有着相反联系,昆虫在死于非命的前夕,会发出“哀告”和信号,刺激其同类的繁殖力。况且,昆虫自身还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成为杀不死的昆虫。 陕西八百里秦川,是著名的产棉区。丧失了麻雀以后,人们只好化学灭虫。那年月,棉田浓重的农药气味,直逼得几公里以外的人喘不过气来。农药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害虫却一年比一年厉害。那真是水涨船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人和昆虫的斗争和较量中,人们一败涂地,灭虫大军抛戈弃甲,全线崩溃。八百里秦川的棉花阵地统统丢失了。近20年来,秦川大地那里还收获过棉花?被我们无比信赖的“庄稼医院”,没能帮助我们,真正得益受利的反倒是昆虫自己。 但是,这么惊天动地的药害事件,人们竟熟视无睹,满不在乎。我常常忧愁不安:丢失棉田会不会是不祥之兆?会不会有下一个下下一个药害事件? 自然界已经敲响了警钟。人们啊,不闭门思过、勒马收缰,就来不及了。 不只农村,城市也离不开麻雀。绿色的草坪和树木花草,需要麻雀捉虫除害,细心卫护;害人不浅的蚊虫,需要麻雀去歼灭。今年夏季,央视科教频道报道说,如今的四川盆地已经见不到麻雀的身影,就连山色秀丽的都江堰不仅没有麻雀,其它鸟类也非常罕见。都江堰、青城山树木虫害成灾。多少活得好好的树木被害虫吃死。究其原因,四川盆地虫害泛滥,主要是失去麻雀及鸟类等天敌的制约。据央视的说法,麻雀在四川盆地的消失,除了一些人缺乏环保意识,贪吃野味,对麻雀造成危害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杀虫剂的大量喷洒和滥用,导致了麻雀的死亡。上世纪80年代,西安市的国槐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虫害,夏秋季节,园林工人喷洒杀虫剂,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陕西各个城市麻雀和各种鸟类越来越多,树木得救了,虫害虫灾就再也没有发生过。陕西省三原县政府大院的树木,以前一年四季都是光秃秃的,为什么?因为树叶被虫吃得一片也不剩。后来,城里来了麻雀,麻雀吃光了虫子,树木才得救了。美国伊诺斯州的一座城市,过去每年夏天,聚蚊成雷。人们被蚊虫包围得水泄不通,叮得浑身都是疙瘩。使用了多少杀虫剂,但收效甚微。后来,这座城市的一个电视机天线厂,无意中改建成一幢1000多间人工燕巢的“大楼”,招引来了燕子。燕子大量捕食蚊虫,死去活来痛不欲生的人们才得救了。麻雀更是捕虫能手,雏鸟几乎全部都是虫子喂的,苍蝇和蚊子占了主要部分。 杀虫剂的滥用,加大了农业的投资,也导致了各种鸟类的死亡。昆虫和麻雀是套在一条食物链中的两只蚂蚱,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失去昆虫,麻雀就要断食绝命;失去麻雀,就失去良性互动,造成一连串的影响。昆虫从此无法控制和制约。鸟类家族没有化验设备,但也从来没有委托人类为它们做过任何化验报告。杀虫剂杀死的昆虫有毒,误食会要了性命,它们不得而知。麻雀误食中毒的昆虫而大量死亡。农药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了麻雀及鸟类生物的食物链的断裂。而拥有化验设备的人类,明明知道所食用的东西几乎无不残留农药,又何必化验呢?但不吃又有什么可吃的呢?一失足成千古恨。人类从大自然获取纯粹天然食物的年代不再!食物残留的农药,在人体日积月累,积少成多,“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将来人或许要变成“化学人”。换句话说,杀虫剂也可能使人变成自己的掘墓人。要是人们死胡同里赶大车,拐不过弯来。现在,各地似乎想建设生态县,但是,我认为生态县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治理害虫必须完全交给麻雀;没有这条硬指标,说什么都是自欺欺人。
TG2#$Bq1 五
!V|{(>+ U)}]Z@I- 打麻雀早已偃旗息鼓。但是因为儿童缺乏更多的怜悯心而掏雀蛋、捉雏雀、捣雀巢以及弹弓射杀麻雀的事件时有发生。而各地烧烤店烧烤麻雀,驱使一些人丧心病狂,拉网捕雀。麻雀命丧网中,惨不忍睹。为没有《麻雀保护法》,对遇难的麻雀,人们爱莫能救。
yi7.9/;a 有的农民想不通这年月年轻人跑到城里打工去了,怎么连麻雀也离开了农村飞到城里去了?农村麻雀锐减,其原因除了杀虫剂的大量使用,除了人们对野味的贪吃(麻雀肉竟上了餐桌);还有机瓦!一个不起眼的东西竟出了意外,真所谓一根草摔死一头老牛。瓦檐之间是麻雀的主要住地,麻雀也因此而被称为瓦雀。但是,以前的小青瓦,横断面略呈现弧形,小青瓦和屋檐之间,有拳头大小的洞,麻雀借其蜗身掩体,生儿育女。但是,三十多年以前,小青瓦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机瓦,是平面的,撒在屋檐,没有空隙。麻雀成了旱地的乌龟,无处容身。 机瓦是麻雀的隐蔽杀手。屈死的冤魂不亚于当年的战祸。它捣毁了麻雀的巢穴,麻雀无家可归。麻雀在漂流中,冻死、热死、饿死,毒死以及暴雨淋死,以及各种意外灾难频乃,致使麻雀越来越少,真是昔如牛毛,今如麟角。各种各样的鸟,都是大自然极其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我常常为失去它们而感到撕心般的疼痛。 我是个业余生态平衡研究者,我在生活非常拮据的情况下,始终致力环境保护的研究。我写的,是我对麻雀半个世纪的愁情。是几十年历尽艰辛调查研究的成果。为保护麻雀,为唤醒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急白头发操碎心。这是“良知催逼下的声音”,旨在探寻人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最佳路线图。秤砣虽小压千斤,麻雀虽小,人类前途命运,安危系一身。断送麻雀,就是断送我们自己…… 我为麻雀寻找逝去的家,我一直想在机瓦上做文章。我想在机瓦上拱起一个拳头大的洞,我们姑且叫它“雀巢瓦”。只要房上撒上“雀巢瓦”,瓦房就成了鸟的天堂和鸟的乐园。当然,这里的“雀巢瓦”,实际上还只是一种想象,只是一种框架;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更灵活的策略。只要把问题摆明,我就不相信古道热肠的东方人,舍不得给麻雀一个家?让宾雀宾至如归。我在屋沿下为麻雀安置了竹筒鸟屋,把麻雀“引”回家。如果说“雀巢瓦”还十分遥远,那么竹筒鸟屋却易如反掌,极易做到。我的竹筒鸟屋群,已经栖息着迁徒而来的麻雀。但愿屋沿下为麻雀安置竹筒鸟屋,成为老百姓的热门话题。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只要栽下梧桐树,不愁招不来金凤凰。 社会在发展;而生态平衡却要保持,而且永远走向现代化的对立面。相反相成,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了。 生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很难逆转。但是,不屑置辩,“雀巢瓦”和竹筒鸟屋是麻雀和百鸟世界失而复得的路线图,是人鸟和谐相处的路线图,是纯净食物重新获得的路线图,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延续不绝的路线图。 麻雀“每年产卵二三次,繁殖颇速分布亦广。美国原无此鸟,自1801年后30年内,共放1500只,至1889年,始遍布美洲之全境。”(见〈动物大辞典〉)如果我们能沿着麻雀的路线图走下去,而且步步为营(随着麻雀的繁殖和发展,农药应逐年减少直至完全停用),我们的前方,或许会有一线希望。
1;B~n5C.  fRp] 2007年8月1日重新修订
[6GYYu\ 后记
+VwQ=[y] 作者的确把麻雀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真正的人鸟和谐相处的路线图.十几家报刊及几十个网站的转载,使作者成为2007宣传麻雀之最.但是,《天下谁人识麻雀》万册下乡活动,作者还想继续搞下去。已经搞了两年,每年都是在爱鸟周期间进行的。而今年延误至今,实在因为作者经济拮据,拿不出钱。现在的一万册,作者只能贷款负债解决,想着个人力量有限,这项活动可能半途而废,心中无限怅然。但愿受赠的农民朋友喜欢,宣传保护我们的圣鸟。是为记。
1NYR8W]2 $4bc! ) f?I{ 撰稿人:任光华通讯处:陕西省军区三原干休所邮 编:713800电 话:13335401829
2007-09-16 20:20
我也养了只,很好玩
2007-09-16 23:34
引用第5楼myparrot于2006-05-13 20:53发表的 :
2
U#U; 出门在外不小心丢了48个论坛币 强烈支持保护麻雀。.鄙视伤害他们的人 !!!!
xGs}hVlZiC 大哥~~~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啊~~你知道麻雀的危害吗?? 或许你们没当过农民不知道辛酸~~你去农村看看 那些农民伯伯种的稻谷之类的辛辛苦苦大半年 等到成熟的时候一大半都让麻雀吃了~~~虽然这也不足以做伤害它们的理由 但保护???越来越多将来必定成患
2007-09-16 23:47
好文章顶起来!
天地之剑
2007-09-22 19:30
i>M%)HN 食尽黄粮千种粟,
& ALnE:F 凤凰何少尔何多.
2007-12-26 18:08
现在城市里的小孩子都不知道麻雀长什么样了 我也很多年没听到麻雀叫了
查看完整版本: [--
--] [--
Powered by
Code 2003-2010
Time 0.070033 second(s),query:2 Gzip enabled这货居然被高薪挖角去了日本
昨日新闻回顾
猫扑-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社区
今日资讯
视频播报
女孩车上浇汽油自焚...
父子相见泣不成声...
大年初五木星合月...
热点聚焦
民调中心
的网友认为,美女城管有利于化解执法矛盾...
的网友认为“偷菜游戏”不该被取消...
专题报道
三毛之死,不是殉情,是殉自己...
从1.0时代到3.0时代的粉丝战争...
猫扑视觉 07-20
深度报道
中国大学生正被培养成宅男宅女...
80后剩男“被结婚”现象严重...
男子醉酒裸奔 区公安局长处置不力停职...
新闻现场
公厕也要五星级?这个主意有点"臭"...
罗彩霞首次拍艺术照想今年结婚...
1968年产茅台拍出13.5万高价...
话题人物
患者针对“肖氏反射弧”宣称85%的治愈率提出质疑...
6岁女孩独自照顾瘫痪父亲年迈奶奶8年乞讨求诊...
男子买彩20年花费近20万 仅中过3辆自行车...
如果你是NBA的一位新的总经理,在得分后卫...
NBA巨星詹姆斯终于解释了“背叛”骑士的原因...
24小时热门资讯
10 05-31
过往资讯
01-21 01-21
01-19 01-24
图片新闻
资讯图片
猫仔队
凤姐穿黑网袜性感现身通讯展
《剑雨》宣传,吴宇森怕女儿
安以轩素颜外出无人识……
车祸现场
时尚热点
萌游戏
富二代撞伤女工将其捅死称农村人难缠
男子欲卖肾维权称房屋遭强拆土地被强征
成都美女走T台应聘 老总台下挑人
娱乐资讯
体育资讯
汽车资讯
时尚资讯
游戏资讯
社会资讯
娱乐聚焦
继王菲网上曝光后,李亚鹏的日志也逐渐浮出水面,大曝小女儿李嫣的可爱近照
应采儿和陈小春最新曝光的一组私人婚纱照中,幸福的两人不忘搞笑本色
体育数据库
这名阿根廷前锋的职业生涯起步于1995年,在纽维尔老男孩队效力...
C罗来自隶属葡萄牙的大西洋美丽海岛马德拉岛...
巴西年轻天才中场,颇有灵气的年轻选手...
汽车导购
型男靓女
台湾人气双胞胎***妹最近在微博自曝生活照,长大了更***了……
台媒爆Selina“关公脸”,犹如在伤口上洒盐……
游戏热点
奇闻八卦
--合作***:010-84481818-2509 合作媒体--
Copyright 1997-2010 1000 Oaks Co. All Rights Reserved
千橡互动 版权所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