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境以南,太阳以西
( Sun, 17 Jul 2011 11:40:24 +0800 )
Description: 只要109元 ( Sun, 8 May 2011 18:53:15 +0800 )
Description:
2006年10月2日,科比首次身披24号球衣在镜头前亮相。 2006年11月30日 科比52分 美国时间2006年11月30日 湖人主场对阵爵士,科比34分钟26投19中,得到52分,湖人132-102击败了爵士。 2006年12月15日 科比53分 美国时间2006年12月15日 湖人主场面对火箭,科比54分钟38投17中,得到53分,最终湖人经过一个加时以112-101击败火箭。 2006年12月29日 科比58分 美国时间2006年12月29日 湖人客场迎战山猫,科比54分钟45投22中,得到58分,最终湖人加时赛以124-133输掉比赛。
2007-01-31 对马刺的全国直播大战中,科比在常规时间最后一投被吉诺比利封盖,落地前科比手肘向后挥动,砸到了吉诺比利的鼻梁上,当时裁判没有做出任何判罚。但今天科比为此遭到联盟禁赛一场的处罚,将被迫退出对纽约尼克斯的比赛。 2007-02-19 科比31分再当全明星MVP。 2007-02-22 科比108比122输给开拓者,遭到了6连败,这是科比首个六连败 2008年3月2日 科比52分 美国时间2008年3月2日,湖人主场迎战小牛,科比上场51分钟27投15中,拿下52分,湖人最终108-104在加时赛中战胜小牛
2007年3月16日 科比65分 美国时间2007年3月16日 湖人主场迎战开拓者,科比49分钟39投23中,得到65分,最终湖人加时赛116-111击败对手。 2007年3月18日 科比50分 美国时间2007年3月18日,湖人主场迎战森林狼,科比44分钟35投17中,得到50分,湖人109-102战胜森林狼。 2007年3月22日 科比60分 美国时间2007年3月22日,湖人客场迎战灰熊,科比45分钟37投20中,得到60分,湖人121-119战胜灰熊。 2007年3月23日 科比50分 美国时间2007年3月23日,湖人客场迎战黄蜂,科比46分钟29投16中,得到50分,湖人111-105击败黄蜂 2007年3月30日 科比53分 美国时间2007年3月30日,湖人主场迎战火箭,科比上场47分钟44投19中,拿下全场最高的53分,但是最终火箭107-104湖人取3连胜。 2007年4月4日,科比在对掘金的比赛中拿下了职业生涯第19000分,也以28岁零223天的年龄成为拿下19000分最年轻的球员,此前的纪录由乔丹保持,飞人陛下拿到19000分的时候是29岁零62天。科比也是联盟历史上第42个拿到19000分的球员和拿到这一纪录第15快的球员。大帅张伯伦是史上最快拿到19000分的球员,仅仅用了469场比赛,科比花了776场。 2007年4月12日 科比50分 美国时间2007年4月12日,湖人主场迎战快船,科比48分钟33投17中, 拿下全场最高的50分,但是快船118-110战胜湖人。 2007年4月15日 科比50分 美国时间2007年4月15日,湖人主场迎战超音速,科比上场42分钟25投18中,拿下全场最高的50分,最终湖人109-98险胜超音速。
2007年8月23日,科比首次为国出战,美洲篮球锦标赛将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开战,首次代表国家队出战的科比渴望能带领球队夺冠,并赢得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资格。 2007年12月24,对阵尼克斯,科比成为了NBA历史上得到20000分的最年轻球员。最年轻两万分先生(前五位)1.科比-布莱恩特29岁122天 2.威尔特-张伯伦29岁134天 3.迈克尔-乔丹29岁326天 4.奥斯卡-罗伯特森30岁97天 5.卡里姆·贾巴尔30岁342天。 2008年02月01,湖人vs猛龙,科比39分10篮板11失误,生涯中第一次另类三双 2008年2月14日,湖人创造NBA历史上最长客场之旅最佳战绩,科比现在职业生涯的总得分已经达到20722分,超越乔治-格文,排在NBA历史上的第28位。 湖人击败森林狼,他们7胜2负结束他们的客场之旅,并且创造NBA历史上在9场或者9场以上客场之旅(在不同地点)的最佳战绩。这是自从1974-75赛季以来的最好纪录,(马刺在2003年曾经打出8比1的客场之旅,但是他们期间有回到家里)。 2008年02月21,在狂揽41分率队战胜太阳之后,科比职业生涯总得分已经上升到20815分,超过了前马刺巨星大卫-罗宾逊,上升到联盟历史得分榜第27位。还差65分,他就将超越排名第26位的鹰队传奇球星鲍勃-佩蒂特,后者是联盟历史上第一个职业生涯总得分破20000分的球员。 2008年3月29日,科比53分10板一个助攻,湖人111-114不敌灰熊。 ( Sun, 8 May 2011 18:43:17 +0800 )
Description: 全美年度最佳高中生 麦当劳杯 NBA选秀 交易到LK 97-98赛季唯一一次首发
1997年1月28日 首发 对话
98年入选全明星
新秀对抗赛 下半场33分
2000年11月16日湖人vs国王,2.3秒科比三分球追平比分进入加时赛,随后加时阶段得到湖人10分中的8分
2000年12月06日 科比51分:美国时间2000年12月06日,湖人客场迎战勇士,科比51分钟35投18中,得到51分,湖人122-125不敌勇士。
2001年1月15日,湖人vs灰熊,科比职业生涯第一次三双。 2001年4月19日,22岁的科比和19岁的高中生雷尼-瓦娜莎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所教堂里秘密结婚。两年前,科比在参观一个录像拍摄基地时熟悉了作背景模特的瓦娜莎。两人在2000年季后赛关系公开化 2001年总决赛,科比扣穆托姆博 2001年6月15日 NBA总决赛,湖人队在先输一场的情况下连扳四场,最终以总比分4-1成功卫冕。 2002年1月7日湖人主场和超音速的比赛科比全场攻下12个三分球打破了1996年活塞丹尼斯-斯科特单场11个三分球的纪录;同时连续九次三分球出手命中的纪录也打破了爵士后卫霍纳塞克连续8次的纪录。 2002年1月15日 科比56分 美国时间2002年1月14日,湖人主场迎战灰熊,科比34分钟34投21中,得到56分,湖人120-81力克灰熊,当时职业生涯最高。 027.2002年1月18日,科比与总统布什会面,布什可能是与科比会面的最大牌的人物了 2002年2月12日,面对奇才,科比砍下15次助攻,职业生涯最高,同时砍下三双。 2002年2月10日,科比在费城举行全明星赛中拿下31分,5个篮板,5次助攻,获得生涯首个全明星MVP 2002年5月12日,湖人vs马刺第四场,5.1秒科比抓到进攻篮板,补篮绝杀马刺。
2002年12月7日,湖人vs小牛,科比第四节贡献21分,帮助湖人落后30分情况下逆转,这是湖人球队历史最大逆转。 2003年1月9日,12个三分球,联盟历史纪录,打破丹尼斯-斯科特在96年创造的11个三分球纪录。 2003年2月11日,湖人主场迎战丹佛掘金,科比的反身扣篮令对手望尘莫及。 2003年2月18日,科比在姚明头顶的扣篮使得人们把目光从姚鲨对决转移到了科比的身上。 2003年2月18日,湖人迎战火箭,出战54分钟创下了科比职业生涯单场比赛上场时间的纪录。 连续40+之一 2003年2月6日,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科比在41分钟里27投17中,拿到了46分,湖人队以114比109将尼克斯队擒于马下。 连续40+之二 2003年2月11日,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科比在31分钟时间里20投12中,狂赚42分,湖人队则以121比93痛宰掘金。 038.连续40+之三 2003年2月12日,丹佛百事中心球馆。科比在31分钟里28投15中,得到了51分,湖人以113比102再次令掘金蒙羞。
连续40+之四 2003年2月14日,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科比在45分钟时间里41投19中,斩下44分,但湖人以95比103不敌马刺。 连续40+之五 2003年2月16日,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科比在42分钟里31投14中,得到40分,湖人则意外地以110比117败在尼克斯手下。 40分10篮板8助攻 连续40+之七 2003年2月19日,盐湖城德尔塔中心球馆。科比在40分钟里29投15中,再一次狂揽40分,湖人以93比87生擒老爵士。
连续40+之八 2003年2月21日,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科比在42分钟里32投15中,又将得分累积到了40分,科比40分、7个篮板、1次助攻,32投15中,三分球7投3中,罚球9投7中,湖人92-开拓者84。 连续40+之九 2003年2月23日,洛杉矶斯台普斯中心。科比在42分钟里34投13中,贡献了41分,湖人最终以106比101将超音速打回了老家。
2003年2月份,第一次单月场均得分超过40+,历史上只有张伯伦和贝勒做到过。 2003年3月5日和印第安那步行者的比赛中科比总得分超过10000分,成为NBA历史上总得分达到10000分最年轻的球员。(24岁, 193 天),鲍勃-麦卡杜(25岁, 148 天),奥尼尔 (25 岁, 341天), 乔丹 (25 岁, 343天)贾巴尔 (25年, 344天)。
2003年3月24日:常规赛湖人对超音速,连续13场得分在35分以上,连我们心中的神都未做到过。从此,科比和他的前辈一样,期待他人的挑战 2003年3月28日 科比55分 美国时间2003年3月28日,湖人主场迎战奇才,科比41分钟29投15中,得到55分,湖人108-94奇才。
2003年4月4日,科比率领湖人102-101绝杀灰熊,实现23分逆转。 2003年12月19日,绝杀掘金,这是科比关于性侵犯案听证会结束后的绝杀。
2004年3月15日科比PK麦迪,湖人113-110的加时赛险胜魔术,科比下半场和加时赛贡献37分。 2004年4月14日,常规赛最后一轮湖人客场挑战开拓者,凭借科比第四节最后时刻的三分投篮湖人艰难逼平对手将比赛拖入加时,加时赛最后关头又是科比的致命一击才使湖人客场险胜开拓者,凭借着本场比赛的胜利,湖人队力压国王排名太平洋赛区的头名以西区第二名的身份进入季后赛,令03-04赛季的西部排名在最后一天出现变化。 2004年5月15日,在湖人与马刺的比赛当中,科比面对邓肯大力扣篮、锐不可当。 2004年6月8日,NBA总决赛湖人vs活塞,在总决赛第二场的比赛中,科比在第四节最后时刻的压哨三分使得双方进入加时赛,凭借科比的出色发挥,湖人队在主场战胜了活塞,避免了被对手横扫出局的尴尬场面。 2004年11月12日,在湖人vs魔术的比赛中科比的扣篮令霍华德遭受胯下之辱 无缘季后赛 2005年11月3日,科比压哨绝杀掘金,最后0.6秒科比PK甜瓜。
2006年1月6日,湖人vs76人,科比三分球7投7中,打破球队纪录,同时得分王大战击败艾弗森。 2006年1月7日 科比50分,美国时间2006年1月7日,快船主场迎战湖人,科比45分钟41投17中,得到50分,湖人112-109击败快船。 2006年1月12日,湖人99-98击败骑士,科比终场前8秒绝杀。 2006年1月16日,湖人vs热火,科比与奥尼尔的拥抱(单飞后,第一次和解)。 2006年1月19日 科比51分 美国时间2006年1月19日,湖人客场迎战国王,科比44分钟35投17中,得到51分,湖人109-118国王。 2006年1月22日,科比81分 美国时间2006年1月22日,湖人主场迎战猛龙,科比全场42分钟46投28中,得到81分,湖人122-104击败对手。 2006年1月27日,湖人vs勇士,科比第四节加时赛25分,最后6秒4次罚球决胜,湖人106-105勇士。 2006年1月31日,在对尼克斯的比赛中科比26罚23中,追平了此前他在01年对骑士队的比赛中创造的纪录。 2006年2月13日,在湖人主场迎战爵士队的比赛中,科比的7次抢断刷新了职业生涯的最高纪录。
2006年4月17日,重返季后赛,科比狂飚43分,湖人主场最终以109-89大胜太阳取得四连胜,从而提早一轮锁定了季后赛的席位。 2006年4月28日,冲突,由于贝尔对科比的恶意犯规,导致科比在比赛的过程中与贝尔发生冲突。 2006年1月份,科比连续62次罚球命中,球队历史纪录。 2006年1月份,第二次单月场均得分超过40+,历史上仅次于张伯伦。 2006年3月4日,湖人vs活塞,科比成为最年轻16000分球员,超过张伯伦,27岁192天。 2006年4月7日 科比51分 美国时间2006年4月7日,湖人客场迎战太阳,科比42分钟33投19中,得到51分,湖人96-107太阳。
2006年4月3日--4月8日,科比打破Baylor单季40+场次纪录,原纪录23场。 2006年4月14日 科比50分 美国时间2006年4月14日,湖人主场迎战开拓者,科比44分钟28投17中,拿到50分,湖人110-99拿下比赛;单季得分2754分,打破Baylor纪录 2006年5月4日 科比50分 美国时间2006年5月4日,湖人主场迎战太阳,科比52分钟35投20中,得到50分,最终湖人经过一个加时以118-126不敌太阳。 2006年5月4日 科比50分 美国时间2006年5月4日,湖人主场迎战太阳,科比52分钟35投20中,得到50分,最终湖人经过一个加时以118-126不敌太阳。 2006年季后赛首轮迎战太阳,科比和贝尔的对决成为场上的焦点,二人之间时有摩擦,贝尔更是在第五场比赛里对科比进行恶意犯规而遭到联盟的停赛。 ( Sat, 7 May 2011 01:17:25 +0800 )
Description: 作者:逐风刺客来源:NGA发布时间:2011-05-05 10:26:15 摘要:从我当初接受了魔兽点卡的那一刻,我就彻底的输了。我在WOW中获得了荣耀与成就,却输了人生 原文地址:
转载请在文首保留此行。 我和他是小学要好的哥们,他叫森。 小学时,两人省下了一周的饭钱买了张10块钱的星际盗版碟,每个周五早放的那半小时是我们最愉快的时光。 初中时,出了魔兽3,虽然我们两在不同的学校,但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去网吧切磋。 05年初中毕业我们上了不同的高中,那天我们来到网吧,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魔兽3,而你,让我第一次认识了魔兽世界。你给了我张点卡,让我踏上了艾泽拉斯这片不归之地,我满怀好奇心的探索着这个世界。当你60级的时候,我仍独自在塔纳利斯练级,为了做一个任务我死了4次,顿时我对这个游戏没了兴趣,连跑尸都没跑就下线了。 有一天你拿着一把帅气的脊骨收割者站在我面前时,我告诉自己,我也要得到你那样的装备。终于有一天我60了,第一次和你插旗,我输了输的很惨。天真的我以为只要和你级数一样就能赢你,却没想到全身紫装的你和蓝绿的我差距是那么大。 也不知过了多久开了2.0,我获得了自己的一件紫装,高督的匕首,当我以为这下能放倒你的时候却没想到结果还是一样。终于有一天,我刷齐了整套高督来到奥格门口时,看到的确实门口孤零零的NPC。森告诉我,他AFK了,要出国了。两人从此再没联系,开了TBC,我也AFK了。 偶然一次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遇到了同一个学校的一帮人,看到他们也在玩魔兽,我问了他们服务器,惊喜的发现原来和我是一个服,三区卡格斯。现在我才知道,这也许是上帝开的一个玩笑。从此每天中午放学,我们一帮人都会在网吧出现,练级杀怪。 70后没多久,大家都高中毕业,AFK的AFK,读书的去读书。广阔的艾泽拉斯大陆上又只剩下我孤单一人。这一玩就是5年,如今我已21岁,以前的同学都在为论文和工作而苦恼,而我却仍在研究PVE与PVP。每周都是漫无目的刷着牌子做着日常打着那一遍又一遍的副本。 想想那些曾经失去的时光,我问自己为何坚持着继续下去?我到底在追求着什么。我想也许我已经不适应现实的世界了。 森,如果有一天你和我PK的话,我想我一定能虐了你。但其实我一开始就输了,从我接受了你点卡的那一刻,我就彻底的输了。我在WOW中获得了荣耀与成就,却输了整个人生。 如果时间能倒回05年,我想我一定不会在玩WOW 梦里我看到了这一个画面,午后的阳光下,我和你坐在教室里写着作业。 PS 看着这个人的心情 我想起了自己喜欢了很久的那个女孩 那样美好的阳光下 我们一起在树荫下谈笑着!!!!!
( Thu, 16 Sep 2010 08:45:49 +0800 )
Description:
被击毙的地铁爆炸案的组织者的照片,
右侧的就是在这次清剿行动中被击毙的马果麦德-阿里·瓦加波夫
( Thu, 16 Sep 2010 08:42:05 +0800 )
Description: ( Thu, 16 Sep 2010 08:31:18 +0800 )
Description: 英军步兵班(8人制,2个火力组)的标准装备是4支L85式5.56毫米无托步***(2支带吊挂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两支L86式(其实就是带两脚架且采用加长加重***管的轻机***版L85),另有两挺MINI5.56毫米伞兵型轻机***。继伊拉克战争后驻阿富汗的英军进一步加强步兵班火力,4支L85撤装两支,用2挺FN MAG型7.62毫米通用机***代替,甚至将两支L85 进一步降低到一支(带榴弹发射器),另一支被7.62毫米的L129A1半自动狙击步***所取代。这样的“重型”步兵班的机动性大受影响,背着沉重的FN MAG是走不了多远的,但远程火力极大地加强,FN MAG提供压制火力,L129A1 提供精确火力。
=730) window.open('http://www.fyjs.cn/ /attachments/Mon_1001/180_138138_c58196e2b068024.jpg');" src="http://www.fyjs.cn/ /attachments/Mon_1001/180_138138_c58196e2b068024.jpg" onload="if(this.width>'730')this.width='730';" border=0> 英军步兵班的标准装备包括SA80***族中的L85步***和L86轻机*** 小口径子弹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步兵使用轻武器战斗通常在300米以内,这在二战到越战期间是正确的,但在阿富汗,塔利班的主要装备反而是7.62毫米口径的,虽然大多数塔利班7.62毫米***械使用的是中等威力的7.62x39毫米M43弹,仍有相当部分使用7.62x54毫米有缘弹(和7.62MM的NATO弹的威力和射程相当),超过一半交战发生在300-900米。当塔利班使用PK机***和德拉古诺夫狙击步***从远距离向盟军巡逻队射击时,盟军常常陷入射程不足而无法还击的尴尬。更可气的是,随着光学瞄准镜的大量装备,远距离的瞄准已经不成问题,美军的M4、M16或者英军的L85的远程精度很不错,但击中了敌人也不能造成有效杀伤,小口径子弹明显力不从心。好在盟军装备“标***”反坦克导弹,于是常用这来打击1000米距离上的塔利班工事,甚至仅仅用来作为火力压制。仅英军就平均每周使用10枚“标***”导弹,造成巨大的浪费。 911之后的反恐战争是SS109弹第一次经受大规模战争考验,但SS109弹没有经受住考验。伊拉克战场还是巷战居多,射程问题不突出,但游击队躲在房屋里或汽车后,SS109但经常不能有效穿透。阿富汗战场野战居多,SS109弹的射程问题十分突出。在有效射程内,SS109弹常常需要命中多发才能造成有效杀伤,这是由小口径子弹的杀伤机理造成的。子弹在击中人体后,挤开软体组织造成创伤通道。创伤通道造成失血,失血达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失能乃至丧生。从创伤机理来说,子弹造成的创伤通道越大越好。全口径子弹(如7.62毫米)在击中人体时,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通道。更大口径的子弹(如12.7毫米子弹)本身在飞行中造成的激波就十分强大,击中人体时,弹头加上激波形成的“虚拟弹头”造成巨大的创伤,所以有击中后打飞半边身体的事情。更大口径的弹药的冲击波更厉害,即使不直接命中,而只是贴近飞过,也能造成相当的创伤。小口径子弹要是用同样的办法,可能不能造成有效杀伤,必须另辟蹊径。小口径子弹通常比较细长,前轻后重。进入人体后容易失稳,弹尾向前翻滚,直至弹尾朝前,恢复稳定,继续前行,如果这时还有足够剩余动能的话。在翻滚的过程中,小口径子弹造成和口径不成比例的创伤通道,弹尾较钝,也有利于扩大创伤通道,尽管作用不如翻滚。显然,大口径子弹靠傻大黑粗的千斤蛮力杀伤,小口径子弹靠四两拨千斤的伎俩杀伤。问题在于,伎俩总有戳穿的时候,但蛮力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效果比较可靠。 显然,小口径子弹的杀伤效果取决与子弹在击中人体时的动能。距离太远,速度下降,动能不足,难以造成翻滚,杀伤效果剧减;距离太近,子弹过稳,来不及造成翻滚已经贯穿人体,杀伤效果也要下降。盟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种情况都遇到过。相比之下,全口径子弹不靠翻滚杀伤,在穿透力和杀伤力之间比较容易平衡。美军步***小口径化已经50年了,但英军的小口径化从1986年才开始,当年参加过马岛战争的老兵对7.62毫米北约弹的威力记忆犹新,对阿富汗战场上5.56毫米弹威力不足深恶痛绝,成为强烈要求增加步***子弹威力的声音。
小口径子弹杀伤效果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需要多次命中才能造成有效杀伤。小口径子弹的重量轻,单兵携带量大,但要是总是需要多次命中才能保证杀伤,那实际的持续战斗力并没有提高,需要多次命中还给士兵增加了额外的风险。在步兵班里配备7.62毫米武器可以部***决这个问题,但在300-900米的典型作战距离上,FN MAG机***手和L129狙击***手可以有效地交战,其他使用5.56毫米武器的人只能在一旁看着。
=730) window.open('http://www.fyjs.cn/ /attachments/Mon_1001/180_138138_b7fe57ea93c9b29.jpg');" src="http://www.fyjs.cn/ /attachments/Mon_1001/180_138138_b7fe57ea93c9b29.jpg" width=730 onload="if(this.width>'730')this.width='730';" border=0> 大口径子弹要直接排挤软组织造成创伤通道
=730) window.open('http://www.fyjs.cn/ /attachments/Mon_1001/180_138138_a188551478f6954.jpg');" src="http://www.fyjs.cn/ /attachments/Mon_1001/180_138138_a188551478f6954.jpg" width=730 onload="if(this.width>'730')this.width='730';" border=0>
小口径子弹则要靠翻滚才能造成足够的杀伤,可能要进入人体150毫米后才发生翻滚,在近距离上击中骨瘦如柴的敌人时,可能来不及翻滚就离开人体,造成不致命的贯穿伤。 解决办法:重新启用7.62MM弹药,现代战场上的后勤补给已经能够满足步兵班内2个不同孔径弹药的使用了。
伊拉克美军发现“过时”的M14作为战场狙击步***相当好使
M14经过现代化改装后,护木导轨便于***各种战术附件 L129A1式半自动步***即为美国的Mk11 Mod 0/SR-25型7.62mm半自动步***,“神***手”步***可发射7.62毫米***弹,并能够在远距离作战中提高射击精度。该***射程远,可作为狙击步***使用。该***对训练要求特别少,因此与狙击手使用的专门研制的武器相比,该***更类似于现役标准步***。这种新型“神***手”步***具备快速和精确火力射击能力,该***作为突击步***使用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
=730) window.open('http://www.fyjs.cn/ /attachments/Mon_1001/180_138138_2735ffae99b36fa.jpg');" src="http://www.fyjs.cn/ /attachments/Mon_1001/180_138138_2735ffae99b36fa.jpg" width=730 onload="if(this.width>'730')this.width='730';" border=0>
结构特点
MK11-0型狙击步***在外形上与SR-25没有什么区别,但内部结构却进行了很多改进。为了适应海军需求,奈特军械公司的武器设计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改进方案,其中包括击针、抛壳挺、抽壳钩和抽壳钩簧以及一个经改进的供弹斜面。这次改进还包括一个全新设计的***机机构、新式的***管节套和一个托弹簧。
据奈特军械公司副总裁戴夫·卢茨说,该***的托弹簧进行了重新设计,因此射手可以在弹匣中装满20发***弹。过去,为了不使托弹簧承受的压力过大,只能装18发***弹。
MK11-0型狙击步***还配有一具3.5~10倍可变倍率刘坡尔德瞄准镜。该***的环形瞄具座上方还有一个奈特公司特有的导轨,它允许该***再***一个瞄准装置,如红点式瞄具或类似的瞄准装置。
关于MK11-0型狙击步***的射速有一些明确的规定。首先,在没有必要进行快速射击或者当***管或消声器过热时,就应停止射击。MK11-0型狙击步***可以实施高速射击,但是如果滥用它的这种能力,那么就会导致***管的寿命提前结束,同时还会影响其射击精度。在以不超过5发/分的射速进行了4分钟的持续射击后,需要拉开***机冷却2分钟。射击100发***弹后,该***需要进行彻底冷却之后才能进行再次射击。
这种处理方法会延长***管的使用寿命,同时,还有助于发挥其最好的射击精度。在战斗中,也许需要以最高的射速进行持续射击,但是在日常的训练中,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美国海军陆战队已经开始使用SR25(也称Mk11)半自动狙击步***
尤金·斯通纳以AR10为基础,为美国陆军设计了M110半自动狙击步*** 美军计划用M110替代M24,作为主要的狙击步***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美军使用半自动用出了味道,但M14毕竟比较老了,美军开始瞩目于新一代的半自动狙击步***。尤金·斯通纳在设计AR15(最后成为M16)之前,先设计了AR10。AR10首先采用了日后在M16步***上发扬光大的直接导气式原理,由一根和***管平行的长长的导气管将高压火药燃气导向***尾,推动活塞直接完成退弹装弹动作。由于活塞和***管在同一轴线上,活塞和***机的运动导致的***管移动被减少到最低程度,所以精度较高。在半自动狙击步***东山再起的时候,斯通纳用AR10做基础,重新设计了SR25,成为美国陆军Dealta、美国海军SEAL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新一代狙击步***,美国陆军则研制了M110,也同样是基于AR10,但采用不同的护木导轨系统,并尽可能增加和M16的部件通用性。美国陆军在阿富汗战场上试用M110之后,深为满意,甚至有意取代栓动式的M24。英国陆军已经装备了号称当前世界上最精确的L96A1(基于Accuracy International的AW系列)。由于英军的L1步***服役时间较长,不像M14短暂服役就被战略储藏了,现存的状态都不是很好,同时英国政府由于禁***令也销毁了部分状态良好的L1步***,因此像美军一样重新启用L1并不现实)转而采用基于SR25的L129A1,其20发弹匣对于战场狙击的有用性是不言而喻的,尽管有效射程“降低”到800米。除了特种部队外,美英陆军将M110和L129A1这样半自动狙击步***装备到步兵排甚至步兵班,每排甚至班配备一枝,这就和苏军传统不谋而合了。 英军的L96是主流的狙击***,而L129是步兵班里精确射手的武器,加强步兵班的远程火力 ( Fri, 5 Mar 2010 12:55:46 +0800 )
Description:
(1)坦克营185人
营部13人(手***4,步***9,坦克1,装甲指挥车1,吉普车1,电台8)
通讯排10人(手***1,步***9,装甲指挥车1,卡车1,电台5)
坦克连45人X3(连部9,坦克排12人X3,摩步团:手***4,步***51,坦克13,卡车1,电台20;坦克团:手***6,步***39,坦克10,卡车1,电台17)
供给排16人:汽车班,给养班(手***1,步***15,卡车8,油料车3,拖车4)
技术维修排7人(步***7,坦克求援车1,工作车2,拖车1)
卫生所4人(步***4,拖车1,救护车1)
(2)摩步营435人
营部13人(手***4,步***9,卡车1,装甲指挥车1,吉普车1,电台3)
通信排13人(2个无线电班,手***1,步***12,装甲指挥车1,工作车1,吉普车1,电台10)
反坦克排18人(重火箭筒班,反坦克导弹班)(手***1,步***17,73MM火箭筒,AT-3导弹4,BTP装甲车2,电台6)
迫击炮连48人(连部,指挥侦察班,2个迫击炮排)(手***4,步***44,40火箭筒2,装甲指挥车1,120MM迫击炮6,卡车7,电台6)
摩步连X3(连部11人,3个摩步排,排部2人,3个摩步班10人)(手***15,步***74,轻机***18,40火箭筒9,SAM-7防空导弹3,BTP装甲车10,BMP步兵战车10,电台10)
供给排10人:汽车班,给养班(步***10,卡车7,加油车1,拖车5)
技术维修排7人(步***7,,工作车1,卡车1)
卫生所5人(步***5,拖车1,救护车1,吉普车1) ( Mon, 1 Mar 2010 19:33:27 +0800 )
Description:
美国步兵班 美国陆军:9人, 2个火力小组。
班长[M4突击步***]
1组:组长[M4突击步***+M26霰弹***],机***手[M249班机],榴弹手[M4步***+M203榴弹发射器],步***手[M4突击步***];
2组:组长[M4突击步***+M26霰弹***],机***手[M249班机],榴弹手[M4步***+M203榴弹发射器],步***手[M4突击步***]。
步***手带7个弹夹,1个PAQ-4C红外激光瞄准器,1个M68瞄准器,2个M67手榴弹,1个M8烟雾弹或M18彩烟弹,1把M9刺刀;榴弹手外加18发榴弹;机***手带3条200发弹带,PVS-4夜视器,额外需要的机***子弹由步***手帮助携带。
因为机步排编制有战车班, 其所辖的步战车或装甲车不编制到步兵班,所以对步兵班的编制没有影响。区别在于轻步兵排编制有武器班[2挺M240B通机,2个标***反坦克导弹],而机步排因车载人数限制没能编制武器班,所以其机步班带有不占人员编制的武器[2个标***,1挺M240B通机]。 美国陆战队:13人,3个火力小组。
班长[M16A2突击步***]
1组:组长[M16A2突击步***+M203榴弹发射器],机***手[M249班机],步***手[M16A2突击步***],步***手[M16A2突击步***];
2组:组长[M16A2突击步***+M203榴弹发射器],机***手[M249班机],步***手[M16A2突击步***],步***手[M16A2突击步***];
3组:组长[M16A2突击步***+M203榴弹发射器],机***手[M249班机],步***手[M16A2突击步***],步***手[M16A2突击步***]。
步***手带7个弹夹,1个PAQ-4C红外激光瞄准器,1个M68瞄准器,2个M67手榴弹,1个M8烟雾弹,1把M9刺刀;榴弹手外加18发***榴弹;机***手带3条200发弹带,PVS-4夜视器,额外需要的机***子弹由步***手帮助携带。根据需要可以携带1具标***。 法国步兵班:9人,2个火力小组 班长[FA-MAS G2突击步***]
1组:组长[FA-MAS G2步***],机***手[FN MINIMI班机],榴弹手[FA-MAS G2步***+M203榴弹发射器],步***手[FA-MAS G2步***];
2组:组长[FA-MAS G2步***],机***手[FN MINIMI班机],榴弹手[FA-MAS G2步***+M203榴弹发射器],步***手[FA-MAS G2步***]。
步***手带7个弹夹,2个GR-AP/***-40-F1***榴弹,2个GR-MA-DF-F1手榴弹,1把刺刀;榴弹手外加12发榴弹,不带***榴弹;机***手带3条200发弹带,额外需要的子弹由步***手帮助携带。根据需要可以携带1具AT4-CS。 英国步兵班:8人,2个火力小组 1组:班长[L85A2突击步***],机***手[L110A1班机],榴弹手[L85A2步***+AG36榴弹发射器],支援手[L86A2支援步***];
2组:组长[L85A2突击步***],机***手[L110A1班机],榴弹手[L85A2步***+AG36榴弹发射器],支援手[L86A2支援步***]。
注:L110A1是MINIMI PARA机***的英军编号,就象M249是MINIMI的美军编号。
步***手带4个弹夹,1个L9A1 瞄准器,1个L109A1手榴弹,1个L84A1发烟弹,1把刺刀;榴弹手外加12发榴弹;支援手带12个弹夹,机***手带3条200发弹带。根据需要可以携带1具标***。 俄国步兵班:9人 摩步班:
班长[AK-74M突击步***]
1组:机***手[RPK-74班机],榴弹手[AK-74M步***+GP-30榴弹发射器],步***手[AK-74M突击步***];
2组:机***手[RPK-74班机],榴弹手[AK-74M步***+GP-30榴弹发射器],步***手[AK-74M突击步***];
3组:火箭筒手[RPG-7V2火箭筒+AKS-74U短突],火箭筒助手[AK-74M突击步***]。
步***手带4个弹夹,2个RGN-86手榴弹,1把6Kh4刺刀;榴弹手外加10发榴弹;机***手带3条100发弹带;火箭筒与助手共带弹5发。不占人员编制的一次性使用武器[1个RPG-27反坦克火箭筒,1个RPO-A温压弹火箭筒]。 机步班:
车组:班长/车长[AK-74M突击步***],驾驶员[AKS-74U短突],射手[AKS-74U短突];
副班长[AK-74M突击步***+GP-30榴弹发射器]
1组:机***手[RPK轻机],榴弹手[AK-74M步***+GP-30榴弹发射器],步***手[AK-74M步***];
2组:火箭筒手[RPG-7V2火箭筒+AKS-74U短突],火箭筒助手[AK-74M突击步***]。
不占人员编制的一次性使用武器[1个RPG-27反坦克火箭筒,1个RPO-A温压弹火箭筒]。 德国步兵班:10人 步兵班:
班长[G36突击步***]
1组:3个步***手[G36突击步***],2个榴弹手[G36步***+AG36榴弹发射器];
2组:机***手[MG3通机+P8手***],步***手[G36突击步***];
3组:火箭筒手[PZF3火箭筒+G36步***],步***手[G36突击步***]。
步***手带5个弹夹,2个DM51手榴弹,1个DM25烟雾弹,1把刺刀;其中有人带3个DM34燃烧弹发射器; 班长还有1把P2A1信号***带弹8发;榴弹手外加12发榴弹;机***手带3条120发弹带,2个手***弹夹;PZF3铁拳2发。 MG4班机替代MG3通机后,步兵班改为2组制:
1组:班长[G36突击步***],机***手[MG4班机],榴弹手[G36步***+AG36榴弹发射器],2个步***手[G36突击步***];
2组:组长[G36突击步***],机***手[MG4班机],榴弹手[G36步***+AG36榴弹发射器],2个步***手[G36突击步***]。
1个PZF3火箭筒不占人员编制。 机步班:
车组:车长,驾驶员,射手;
1组:班长[G36突击步***],榴弹手[G36步***+AG36榴弹发射器],步***手[G36突击步***];
2组:机***手[MG3通机+P8手***],步***手[G36突击步***];
3组:火箭筒手[PZF3火箭筒+G36步***],步***手[G36突击步***]。 日本步兵班:10人 步兵班:
班长[89式步***]
步***组:5个步***手[89式步***]
机***组:机***手[MINIMI机抢],步***手[89式步***];
无座炮组:炮手[84RR无后座力炮],助手[89式步***]。 机步班:
车组:班长[89式步***],驾驶员,射手;
步***组:副班长[89式步***],2个步***手[89式步***];
机***组:机***手[MINIMI机抢],步***手[89式步***];
无座炮组:炮手[84RR无后座力炮],助手[89式步***]。
01式反坦克导弹和110mm个人携带反坦克弹{PZF3铁拳3的日本名称}引入步兵班替代84mm无后座力炮后,据传日本步兵班已经向8人制发展。
( Mon, 1 Mar 2010 19:26:39 +0800 )
Description: ( Mon, 1 Mar 2010 19:21:34 +0800 )
Description:
( Mon, 1 Mar 2010 17:06:44 +0800 )
Description: 口径:
7.62×54mm R
卡拉什尼科夫在1969年对
系列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
PKM(Pulemyot Kalashnikova Modernizirova iy,俄文为
ПКМ),其他的型号相应为
装在三脚架上的PKMS
(ПКМС)、
装在步兵战车上的PKMB
和坦克同轴机***
。要区
分PK与PKM,
***管和***托底板是比较明显的识别方法。
喇叭形消焰器的改进型
DIY消声器的PKM
在车臣战争中的PKM
在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时封锁现场的俄国士兵
非典型做秀
在阿富汗战争中的PKM,取自
的网站
以色列特种部队使用过缴获来的PKM
***了PKT***管的PKM
阿富汗北方联盟武装成员在向塔利班阵地射击
阿富汗北方联盟武装成员及PKM,与以下三张图一样取自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伊拉克搜查游击队时找到的武器
在MOUT训练期间休息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他们也需要熟悉敌人的常用武器
在阿富汗的美军和英军试射阿富汗军队的武器
哥伦比亚反游击队在万国牌武器中也有PKM
怀抱PKM的菲律宾军队士兵
两伊战争期间的伊朗机***手
手持火箭筒与通用机***等重火力的伊拉克***突击部队,火力真够强的。这些PKM是前南斯拉夫生产的M84
这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PKM换上了FN MAG的***托和PKT***管
塞尔维亚的M84***ON
O-M76瞄准镜
装备PKM的芬兰陆军
蒙古陆军
使用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M84的阿富汗***
美国靶场上的PKM(m4carbine.net)
战争中的格鲁吉亚机***手
伊朗仿制生产的PKM
( Mon, 1 Mar 2010 17:03:09 +0800 )
Description: 口径: 7.62×54mm R
PK系列通用机***(Pulemyot Kalashnikova,俄文为ПК)是卡拉什尼科夫于1950年代根据AK-47突击步***工作原理设计的通用机***,1959年先是少量装备苏军的机械化步兵连,1966年后,苏军正式用PK代替RP-46连用机***及SGM营属机***,其后原华沙条约国家也相继装备PK系列。PK系列有多种型号,可以完成不同的功能。用两脚架作轻机***状态的称为PK,配轻型三脚架作重机***状态的称为PKS,在坦克上作并列机***的称为PKT,在装甲输送车上的机***称PKB。
7.62×54 mm R
1173 mm
***管长
线膛部分长
4条,右旋
表尺射程
有效射程
瞄准基线长
空***重
理论射速
650 RPM
战斗射速
高于250RPM
***口初速
***口动能
火线高
以色列特种部队使用缴获的PK
保加利亚的MG-1M在***管上有散热槽,具有PK的特征
使用保加利亚PK的伊拉克新军士兵
使用保加利亚MG-1(PK)和前苏联AKM和RPK的格鲁吉亚军队
在水上巡逻的伊拉克***使用的保加利亚PK
俄军从格鲁吉亚军队中缴获的保加利亚MG-1 ( Mon, 1 Mar 2010 16:56:17 +0800 )
Description:
***背带
AK-47/AKM/AK-74的***背带
AKS-74U的***背带
AK系列的背带都为丝织,长度可调。背带两头装有D形金属环和弹性金属卡扣,后端联接在固定式***托的左下部或折叠式***托铰接组件的在边铰接环上,前端联接在护木支环的左边,如果是AKS-74U则是联接在导气箍/准星座的左侧。由于***的长度不同,因此AK-74和AKS-74U的背带尺寸也不相同。
这种新型的背带可在3点式战术背带或传统背带的形式中转换
挎包式弹匣袋
标准的苏联/俄罗斯4袋型弹匣袋,图中的弹匣袋是1990年代的产品,不过几十年来,从AK-47到AK-74,这种弹匣袋的造形结构几乎都没什么变化。4个格里面通常可以放4个弹匣,或3个弹匣和一些弹夹。侧面有个小口袋用于放***油瓶。袋子里通常印有生产厂的名字和日期。在其他使用AK系列的国家也生产有类似的弹匣袋,包括中国。
前东德所使用的弹匣袋
这是我军使用的一种弹匣袋,里面有5个格可以放56式冲锋***或81式自动步***的弹匣 AK-47胸挂弹匣袋
挎包式的弹匣袋在实战中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因此苏联生产有一种胸挂袋用于携带弹匣、手榴弹和其他装备。中国也依照这种胸挂袋生产子56式冲锋***的胸挂式弹匣袋,由于找不到苏联的胸挂袋图片,因此暂且以网友自拍的56式冲锋***胸挂袋作参照。
这种胸挂袋有3个主袋,可以放3个弹匣,左右两边各有2个小袋用于装手榴弹。苏联的AK47/AKM的标准单兵携弹量是120发,共4个弹匣,胸前3个,***上1个。另外,由于我军一直偏爱使用木柄手榴弹,因此另有专用的手榴弹袋,而胸挂袋上的手榴弹袋则用于放***油、急救包、少量的零星子弹(如曳光弹)等等。
胸挂袋正面
胸挂袋背面
背面印有名称、生产厂和年份
胸挂袋是在背后绑带固定的,因此常常需要其他战友的帮忙和检查。
注意看携带木柄手榴弹的专用弹袋
像这种穿戴方法就不正确,虽然胸挂袋的穿戴位置可以自由调整,但挂到肚子上会影响弯腰动作的,当然对于她来讲这样做是为了防止胸部变形
此图为一叙利亚士兵,使用的是AK-47的胸挂式弹匣袋,这是正确的穿戴位置
虽然胸袋不是防弹衣,但有时运气来了,确是挡得住啊。 RM23胸挂袋
RM23是俄军配发的单兵用标准携具,商业名称为“先锋M23”(PIONEER M23)。是对旧式的AK-47胸挂袋的改进,携带量为:8个AK-74弹匣(或4个AK-47/AKM/RPK/RPK-74弹匣),10个VOG-25榴弹(或4个RGO或RGN手榴弹,或3个SVD弹匣),1把刺刀或匕首,3个信号弹发射器,中间有一个大口袋可以放文件或地图,还有一些小口袋可以放其他杂物。袋口盖用维可尼龙搭扣固定,弹匣袋设计有排水孔,手榴弹袋内还有一个插保险握柄的小口袋,可以钩住手榴弹的保险销,使士兵们可以单手拉开手榴弹的保险。还可以外挂装防毒面具、水壶的附加袋,并有携带单兵铲的带子。尺寸在45-68号之间可调。主要有两种型号:RM23-F型是4色丛林迷彩,RM23-G型是卡其色。 现在俄罗斯的特种部队和***部队也流行起穿着方便的突击背心(ASSAULT VEST,西方称为战术背心),由于俄国的使用的突击背心有很多种,因此这里主要针对介绍几种适合于携带AK弹匣的突击背心。
RM21突击背心
RM21型突击背心是为OMON(伊热夫斯克的联邦***突击队)和SOBR(乌德穆尔特共和国内务部快速反应部队)等特种部队设计的,商业名称为“泰山M21”(TARZAN M21)。采用不吸水的面料,它的携带量为:3个竖向设计的弹匣袋可以放3个AK弹匣,2个横向设计的装具袋10个VOG-25榴弹、或2个AK弹匣、或8个Klin冲锋***弹匣、或36发霰弹(装具袋里面有弹性霰弹套),另外还有2个RGO或RGN手榴弹袋,1个刺刀袋(或放信号弹发射器),头套袋(或放3个马卡洛夫手***弹匣或手铐),1个多功能外挂袋和2个放文件或其他杂物的袋。袋口用维可尼龙搭扣固定,弹药袋有排水孔,有附加袋的外挂点,如装无线电、防毒面具等等。采用前开式拉链式设计,尺寸在45-68号之间可调。主要有丛林迷彩的RM21-F、卡其色的RM21-G和黑色的RM21-B三种型号。 RM22突击背心
RM22S-F型(商业名称TARZAN M22)突击背心是为俄国斯内务部的行动人员设计的,采用不吸水的面料,携带量为:4个竖向的弹匣袋放8个AK弹匣(或4个RPK弹匣),弹匣袋上方有2个装具袋放手***弹匣或其他杂物,弹匣袋两侧有长形袋放刺刀/匕首和信号弹发射器,还有4个RGO/RGN手榴弹袋(内有保险销钩袋),急救包,2个防水的文件袋。袋口用维可尼龙搭扣固定,弹药袋设计有排水孔,另有附加袋的外挂点,如装无线电、防毒面具、挂单兵铲等等。大型前拉链,尺寸在45-68号之间可调。另外有卡其色的RM22-G型和黑色的RM22-B。 RM32突击背心
RM32型突击背心是为俄军的特种部队SPETsNAZ、内务部机动部队(Alpine)及其他的反恐怖特种部队设计的,4个竖向的弹匣袋放8个AK弹匣(或4个RPK弹匣),4个RGO/RGN手榴弹袋(内有保险销钩袋),1把刺刀/匕首,3个信号弹发射器,无线电,2个文件袋和1个多用途大袋,弹药袋也是有排水设计,文件袋则是防水的,还有附加袋的外挂点,前拉链设计。主要有丛林迷彩的RM32-F和卡其色的RM32-G两种。 弹匣
系列的标准弹匣容量为30发,另外有供轻机***使用的大容量弹匣和弹鼓。早期的
弹匣是钢板冲压而成的,后来改为轻合金以减轻重量,但也是非常坚固,在后来,又改用塑料作为弹匣体材料,不过现在有一些国家仍在生产
系列的金属弹匣。
30发容量金属弹匣 最早期的AK-47弹匣
量产型的AK-47/AKM弹匣
AK-47/AKM塑料弹匣
M43弹的10发桥形弹夹,与SKS的相同
装填联结器,使用方法是把联结器装在弹匣口,然后把弹夹插在联结器上,直接把子弹压进弹匣,这样三个弹夹就可以装满一个弹匣。
这种5发容量的弹匣是针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民用***支管制法规而生产的
RPK的40发弹匣,但可通用于所有AK-47和AKM
AK-47/AKM的塑料弹匣
AKM塑料弹匣(右)与AK-74弹匣(左)的对比
RPK使用的75发弹鼓
携带RPK弹匣的弹袋
这是中国为81式***族中的轻机***设计生产的弹鼓,但也可以在AK-47和AKM上使用。
苏联从AK-74开始就采用塑料弹匣,优点是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而且重量轻。最初的AK-74弹匣为亮橙色外表,后来改为深棕色,另外也有一些采用透明材料的,但极少应用。为RPK-74而研制的45发容量弹匣与AK-74的30发容量弹匣是完全通用的。
左侧为透明塑料弹匣,右侧为
塑料制弹匣,两种弹匣的底部都有伊热夫斯克厂的三角形标记。
其他国家生产的AK-74弹匣
AK-74采用了一种15发的弹夹,借助装填联结器,可以快速装弹。装填弹夹时,先把联结器装在弹夹上,使弹夹上的弹定位舌簧缩回,此后便可以快速把15发子弹滑进弹夹。弹夹装满后,取下联结器,一个满的弹夹就可以备用。装填弹匣时,用联结器把弹夹和弹匣口联结起来,用手指把弹夹上的子弹直接压入弹匣中。这样2个弹夹就可以装满一个步***弹匣,3个弹夹就可以装满一个轻机***弹匣。
5.56mm弹匣,通用于AK-100和Saiga系列
弹匣联接器
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画面或图片中看到,一些人喜欢用胶布把两个弹匣首尾相接地缠在一起,目次是缩短战斗中更换弹匣的时间。有一些弹匣在设计时就有并联功能
SIG550/551
系列或
系列)
,而对于那些没有并联功能的弹匣,有一些厂家生产了专门的弹匣联接器,俄罗斯也生产有
AK-74和RPK-74
的弹匣联接器。使用联接器的好处是两个弹匣的方向可以一致,比用胶布首尾相连的方法更省时间,当然缺点是联接器比胶布要贵得多。
连接底部的弹匣联接器,可以同时连接两个弹匣
这种双联连接器的连接位置在弹匣中部
未列入装备的大容量弹匣
从上到下分别为90发弹鼓、60发弹匣和100发弹匣
为5.45mm口径的
轻机***设计的大容量弹鼓不同于
的竖放式设计,而是平放式,设计的目的是为RPK-74提供更持久的压制火力,而又不影响火线高度。这种弹鼓容弹量90发,空重1
,高120
,直径145
AKM/RPK
设计的
发大容量弹匣采用4排式设计,因此同样的高度使容量增加一倍。弹匣重600
,高210
100发半环形长弹匣是在1965年研制的,虽然容量大,但实用性比以上两种更糟,由于太长,因此弹匣底部
(或者可以称之为前部)
需要挂在***口上。全长495
,高240
,弹匣重1
在AR15
论坛上有人贴出了60发弹匣的图片,据说他在试用这种弹匣时工作状态良好
4排变2排时容易出问题,这个似乎就是4排弹匣不受俄国人欢迎的原因了
弹匣快速释放扣
这是一个有趣的改进,并不是卡拉什尼科夫本人的设计,而是在一个AK的FANS站上找到的。这样的改进作用是可以直接让扣***的手指释放弹匣,这是一种提高弹匣更换速度的改装。如下图所示,改进过程也极其简单,仅仅是把一个小零件用螺丝***在原本的弹匣卡笋上就行了,不过要先在弹匣卡笋上开一小孔。
( Mon, 1 Mar 2010 16:49:32 +0800 )
Description: 口径:
5.56×45mm NATO
当波兰加入北约后,波兰军队也要求有一种新的步***以便与北约标准口径相容,于是就设计了一种发射SS109***弹的
突击步***,
按照波兰人用金属元素为轻武器命名的习惯,这种96型突击步***被命名为
,即“铍”(
Beryllium
有两种型号,比较长的标准型被称为“
K wz.96 Beryl
”,短***管型被称为“
Kbk wz.96 Mini-Beryl
”,这两种步***在1997年开始投入使用。
步***是由
Tantal/On
步***进而成,最大的变化是在机匣顶部有新的可拆卸式光学瞄准镜架,上面的4张图就分别展示了在机匣顶部***或拆卸瞄准镜架的区别。
Mini-Beryl
仍采用与
相同的整合式后瞄具和导轨座。两种步***都采用新的折叠***托,看起来比
Tantal/On
上使用的更坚固。标准型可以使用wz.74榴弹发射器。通条不再附带在***管下方,消焰器与
相同,具有发射***榴弹的功能。弹匣有20发和30发两种容量,其中20发弹匣多用于紧凑的
Mini-Beryl
。目前
系列已经被波兰军队普遍采用,最终将替换波兰军中所有的
步***。
Mini-Beryl
943/742
***管长
瞄准基线长
700 RPM
***口初速
弹匣容量
全***重
(含实弹匣)
g 使用wz.74榴弹发射器
使用EOTech HWS-552.A65全息衍射瞄准镜的
K wz.96
Beryl步***
涂装丛林迷彩的
K wz.96
这是半自动的运动型Beryl IPSC步***(Beryl Sport),采用新的可翻转准星护圈,增大了弹匣卡笋,这种型号只在民用市场上销售。 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波兰部队及Beryl wz.96
这两张Mini-Beryl的照片原本是一个
上的,但左边的一张最近频频在国内许多论坛上以“中国新型冲锋***”为题出现,实在是奇怪
最近在伊拉克展示的波兰陆军新装备中,可以看到增加了M1913皮卡汀尼导轨的
步***。
利用延长的照门座在机匣顶增加皮卡汀尼导轨的Beryl步***
驻伊美军把玩Beryl步*** 04型
改进型
在波兰举行的第12届国际防务工业展(
MSPO 2004
)上展出了k wz.96 Beryl的新改进型,标准型被命名为“
5,56 mm k wz.04 Beryl
”,将装备常规部队;而缩短型则被命名为“
5,56 mm kbk wz.04 Mini-Beryl
”,空***重3kg
主要装备特种部队,波兰海军的特种蛙人部队(Special Frogman Unit)已经装备了这种卡宾***。
04型Beryl步***的主要改装是在护木上增加了皮卡汀尼导轨,及采用了新的三位置伸缩式***托。新的塑料透明弹匣有20发和30发两种容量,20发
弹匣空重
160g,实弹匣重406g;30发
弹匣空重
185g,实弹匣重554g。
射击方式为单发、三发点射和全自动,可发射***榴弹,能把轻型穿甲榴弹抛到150米远。***膛内有6条右旋膛线,缠距228
,因此可以同时使用SS109或M193弹。
瞄准具表尺分划有100米、200米和400米3种。标准配备包括:20发弹匣1个,30发弹匣3个,4个15发弹
夹条,和弹夹装填套,通条,维护工具、油壶、***带和弹匣袋。
可选配备包括:空包弹助退器,发光瞄具,光学瞄准镜架(波兰标准或皮卡汀尼标准),PCS-6被动式夜视瞄准镜,CK-3反射式瞄准镜,LKA-4望远式瞄准镜,CWL-1瞄准镜/激光指示器。
特别感谢
的资料及图片
k wz.04 Beryl
kbk wz.04 Mini-Beryl
MSPO2008展览上的Beryl ( Mon, 1 Mar 2010 16:37:41 +0800 )
Description:
勃朗宁自动步*** 美国在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少量试用过一些外国和本国设计的机***,但由于官僚主义的优柔寡断和缺乏实践的军事理论研究,这些试验都没有结果。结果当美国军方高层在1917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后才发现,在面对这种以机***火力为主的堑壕战中,他们手头上只有670挺M1909哈其开斯机关步***、282挺M1904马克沁机***和158挺柯尔特M1895机***,经过反复论证后他们认为必须尽快重整军备。但在这以前,抵达法国的美国远征军由于武器弹药严重不足,只能由法国和英国补充部分装备。法国人送来的M1915绍沙机关步***发射8mm勒贝尔弹,其弹药不能与美军步***通用,而且此***的问题多多,但由于远征军中只有这种武器可以供步兵在推进中抵肩射击或腰际射击(即所谓的“行进间射击”),而其他机***则太重而无法伴随步兵在向敌人战壕推进中使用,因此美国远征军不得不暂时忍受这种武器。
其实早在1917年初,约翰·勃朗宁就带了两件新设计的自动武器到华盛顿亲自进行示范,其中一件是一种水冷式重机***,而另一件就是可以供步兵在行进间抵肩射击的自动步***,这两种武器的口径均为.30-06。
新式武器的公开展示时间是2月27日,地点是在国会山前面的空地上。在包括军事高官、国会议员、参议员、外国政要和媒体记者共300多人的围观下,勃朗宁对这两种武器进行了实弹射击演示,这两种武器的表现令观众印象深刻,于是他很快就得到政府发出的武器订购合同。
约翰·勃朗宁和他的BAR
BAR在国会议员面前演示
美国陆军军械官员在春田兵工厂对这两种武器作了进一步的试验,然后在1917年5月正式决定采用这两种武器。但为了避免产生混淆,弹链供弹的水冷式机***被命名为M1917勃朗宁机***,而弹匣供弹的“机关步***”则故意命名为M1918勃朗宁自动步***(Browning Automatic Rifle)。要知道那年月还没有流行“轻机***”这个单词,在英语里对于弹匣供弹、重量轻的连发武器是称之为机关步***(machine rifle)。
由于远征军急需新武器以代替弹药不通用和故障率高的绍沙轻机***,在1917年7月16日,柯尔特公司就得到一份12,000支BAR的生产合同,可获得勃朗宁的专利并独家生产BAR。但当时柯尔特公司正在全力满足英国陆军的维克斯机***生产合同,只得要求推迟BAR的生产,同时设法扩大了在康涅狄格州梅里登的新工厂。由于迫切地需要新武器,在柯尔特公司再次拒绝立即投产BAR后,美国陆军就把温彻斯特武器公司指定为新的BAR主要承包商。温彻斯特公司在作生产准备的同时,其技术人员也协助完成了BAR的生产型设计,这个生产型与原型的最大区别是抛壳方式由向上抛改为向右抛。
然而由于BAR直到1918年2月还没有开始投产,在陆军的多番催促下,温切斯特急急忙忙地启动了BAR的生产线,当首批生产的1800支BAR交付时,被发现许多***的部件不能互换,于是生产暂时停止,直至改进生产工序,使该武器完全符合要求。温彻斯特获得一份25,000支BAR的合同,他们在1918年6月再次全面投产这种武器,当月就交付了4,000支***,在7月又交付了9,000支。
当温彻斯特公司进入满负荷运作时,柯尔特公司和马林-罗克韦尔公司(Marlin-Rockwell)也开始投产BAR。不过马林-罗克韦尔所获得的BAR合同是为比利时政府生产该***。当这三家公司一起生产时,日产量达到706支BAR,至一战结束时共交付了约5万2千支BAR,在1918年至1919年间,又生产了102,125支BAR,其中柯尔特生产了16,000支,温彻斯特生产了47,123支,马林-罗克韦尔生产了39,002支。
BAR是在1918年7月开始运抵法国的,第一个接受这种武器的是美国陆军第79步兵师。BAR首次投入实战是在1918年9月13日,约翰·勃朗宁的儿子范·阿尔文·勃朗宁少尉也在当时的战斗中使用他爸爸设计的武器向德国人射击。
尽管BAR投入战争的时间很晚,但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影响,被广泛使用在默兹-阿戈讷进攻战中,而且给予了盟友很深的印象。法国也订了15,000支BAR以取代其极不可靠绍沙机关步***。
一战结束后,BAR又进行了多次改进。第一次重大改进结果是定型了M1922轻机***,该***于1922年少量生产并装备了美国骑兵。在1926年时,对BAR的护木作了改进,降低了护木上方的高度,使***管更多地暴露在空气中,以加快散热。当美军采用新的172格令.30-06口径M1步***弹后,BAR的瞄准也要重新设计,以适应新的弹道。在当时,柯尔特公司还生产了一些半自动型的BAR。
鉴于BAR连发射击时不容易控制,在1937年开始对BAR进行第二次重大改进,该改进型后来被美国陆军定型为M1918A1并予以采用。新的M1918A1增加了轻型两脚架,使它更像轻机***。不过M1918A1只生产了很少的数量,而且有部分M1918A1是由原来的M1918改装而成。
对BAR的第三次重大的改进是在1938年开始时,当时欧洲战云密布,美国军队再研制轻便的班用轻机***已经为时已晚,所以决定再次改进BAR。这种BAR的最终型号在1939年被定型为M1918A2,并在1940年被正式采用。
最初的M1918A2是由部分旧的M1918、M1922和M1918A1转换而成。当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AR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于是政府找了IBM公司和新英格兰轻武器公司(New England Small Arms Corp)作为M1918A2的生产承包商,这两家公司在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168,000支M1918A2。
勃朗宁的BAR专利文件中的图纸,上面有专利号1,293,022
M1918A2的结构图,与M1918专利图比较,最明显的区别是***托里新增加的缓冲器
虽然M1918A2的操控性比起原来的型号都要好,但由于固定***管和只有20发容量的弹匣,所以火力持续性能较低。作为一支自动步***而言,BAR又太重了,它的重量是春田M1903和M1伽兰德的两倍;但如果作为一支轻机***,BAR又显得过轻,在全自动射击时不容易控制。与布伦、日本96式、苏联DP这些真正的轻机***相比BAR的性能还是差了点。但在实际战斗中,BAR还是很受欢迎的。BAR的重心位置较好,而M1918A2的两脚架和消焰器因为很容易拆卸,所以作战部队往往弃之不用,以减轻重量和提高机动能力。结果在二战中许多原本作为轻机***使用的M1918A2都回复到一战时那种“行动间射击的自动步***”角色,这样使用在战斗中效果相当好。
由于BAR是作为班组火力支援自动武器配发的,步兵班里所有人都要在基础训练中学会操作BAR,以便当指定的BAR射手被打死或受伤时能有人接手。
在二战期间,美国陆军一个步兵班由12人组成,但只配1支BAR。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步兵班编制几经演变,由二战初期的9人班到12人班再到13人班,而班组内配的BAR也从1支到2支最后是3支。直到今天美国海军陆战队仍然维持着1944年定下来的步兵班编制,即一名班长带领三个4人火力小组,每个小组配1支轻机***(以前是BAR,现在是M249)。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41年时的步兵班编制,为9人班,有1支BAR,被称为D-1规范
1942年1月1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改进了步兵班编制D-1规范,人数增加至13人,可分为两个火力小组,但只有其中一个小组装备有1支BAR
根据南太平洋的战斗经验,美国海军陆战队在1943年4月15日发布步兵班编制E-1规范,人数减到至12人,但BAR增至2支
在1944年5月,美国海军陆战队颁布步兵班编制F-1规范,人数重新增加至13人,分成3个火力小组,每个小组1支BAR。这种13人班的编制被美国海军陆战队一直沿用至今。
在太平洋战场上,BAR往往被布置在巡逻小分队的一头一尾,当发生伏击时其火力可以迅速压制日军的火力点。据说在太平洋战场上,再没有比BAR的射击声音更能稳定士兵们的信心了。1944年8月3日,在关岛战役中美国海军陆战队3师9团1营的一名BAR射手二等兵保罗·威特克(Paul Witek)所在的排遭到火力压制,威特克站起来用BAR压制日军的机***火力,让他的战友得以救护伤员和撤出危险区,然后他一边推进一边射击,一直推进到离敌人阵地5至10码距离后再投掷手榴弹,当场干掉8名日本兵。随后他也被日军射杀,但由于他的英勇行动让他的排脱离危险而被追授荣誉勋章(MOH)。
荣誉勋章获得者,BAR射手保罗·威特克
当然,BAR也有其缺点。首先,它确实太重了,按二战时期一名BAR射手的配备,1支BAR加上12个实弹匣时,其总重达到40磅左右。所以BAR射手的负荷很大。二战时美军士兵给BAR起了两个绰号,叫“Bad-A Rifle”或“Big-A Rifle”,缩写都是BAR。
二战中美军BAR射手使用这种可携带12个弹匣的腰带
此外,由于***管不可拆卸,因此BAR的***管升温很快。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击数百发后,***管会变红,以至于烧焦护木与***管的接触部位,导致其脱落。
另外就是弹匣容量少的问题。为此BAR射手都得学会打出3至5发点射,但即使这样,往往只扣了4下***就已经打空弹匣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海军陆战队经常采用一个小组提供火力掩护,直至打空弹匣,然后另一个小组开火,让前一个小组的BAR射手换弹匣的方法。美国陆军步兵班的标准配系是只有1支BAR,但一些作战部队会自己多装备1支,让每个班有两支BAR可以轮流射击。
在二战期间,BAR不只是作为步兵班组的火力支援武器,也被其他单位广泛使用。有一个有趣的例子,1944年,一名飞越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行员沃里·盖达(Wally A. Gayda)上尉有一次在驾驶C-46运输机时遭到日军战斗机的拦截,于是他把一支BAR从机舱窗口伸出去扫射,结果一架中岛战斗机载了下来,因为倒霉的飞行员刚好撞到子弹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BAR仍在美军中服役,但由于战损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数量减少并没有得到补充。当爆发朝鲜战争时,BAR的生产再次被启动。这次签约的是皇家麦克比打字机有限公司(Royal McBee Typewriter Co.),共生产了61,000支M1918A2轻机***,此时生产的M1918A2采用了一种有新的消焰/制退器。到了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在早期使用过BAR,在美国为南越政府军提供的武器中也包括有大量的BAR。BAR在美国国民警卫队中服役时间更长,一直使用到1970年代才撤装。还有许多国家从美国的军事援助计划中获得BAR,有些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
由于BAR经常被当作班用轻机***使用,美军直到现在仍然把M249射手的军事职能叫做“自动步***手”(Automatic Rifleman),其实就是源自当年BAR射手在美军步兵班中的职能。
在美国以外,BAR也在其他国家有生产。例如比利时FN仿制的BAR,除本国使用外还出口到芬兰和中国。瑞典和波兰也仿制生产BAR,另外英国也曾装备过改为.303口径的BAR,但具体数量不明。此外,装备过BAR及其外国仿制型的国家还有奥地利、玻利维亚、巴西、智利、中国台湾、哥伦比亚、古巴、埃及、埃塞俄比亚、希腊、海地、以色列、纳粹德国、挪威、萨尔瓦多、南韩、南越、瑞典、泰国、土耳其、西德。
BAR在美国民间也是受欢迎的武器,目前仍然有一部分能全自动射击的BAR可供合法转让。现在还有一家***支制造商俄亥俄州军械厂(Ohio Ordnance Works)在2006年开始生产两种半自动型的BAR,一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M1918型的半自动型,称为A1918;另一种是M1918A2型的半自动型,称为1918A3。不过这年代生产的半自动BAR已经是采用程控机器生产,所用钢材也比当年的更好。
英国曾试验过的.303口径BAR
现代生产生产的半自动民用型1918A3 SLR
FN勃朗宁轻机***
口径: 7.92×57 J ,7.65×53mm ,.30-06 ,7.62×51mm
FN公司在1920年代从柯尔特获得在欧洲生产和销售BAR的权利,并开始改进他们自己的BAR型号。在1927年12月,FN与波兰签定合约,为波兰生产10,000挺7.92mm口径的wz.28轻机***,这是FN正式生产的第一批BAR改型。
到了1930年,FN推出Mle 1930型轻机***,这是FN在wz.28的基础上改进,并采用了勃朗宁的弟子塞弗所设计的具有两种射速的击发机构,使该轻机***可选择较快或较慢的全自动射速。FN Mle 30轻机***主要有两种口径,分别为7.65mm和7.92mm。Mle 30轻机***的主要客户是比利时军队,另外在1940年2月又卖了一批给芬兰,此外还生产了数千支分别卖给了智利和埃塞俄比亚。
中国也是FN Mle 30轻机***的主要客户之一,在1933年上半年就采购了5000挺,到1937年已经进口了9148挺,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月,通过滇湎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FN Mle 30轻机***。
不过在Mle 30刚推出后不久,塞弗就开始对Mle 30作进一步的改进,新***在1932年定型,被重新命名为FN D型(FN Modele D,或FN Type D),“D”这个字母来自法语Demontable —— 意思是“可拆卸”,这是因为FN D型轻机***的***管有快速拆卸能力,便于射手迅速更换过热的***管。塞弗还重新设计了FN D型的机匣,使***和组装武器更容易。FN D型的另一个改进是增加了提把(早期的FN D型并没有),及新的觇孔式照门。
虽然上述的改进使FN D型成为BAR***族中最先进的,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都没多少订单,因此战前FN D型产量极少。虽然纳粹德军采用了从波兰缴获的wz.28,但当德国军队在1940年入侵比利时后,他们却不打算让FN继续生产FN D型,他们认为FN D型的一个严重缺点是不能像他们的MG-34那样采用弹链供弹,因为,20发弹匣的容量实在太小了。
二战结束后,虽然FN D型仍然在生产,但订单量还是太小。战后的FN D型主要客户还是比利时军队(但改为.30-06口径),此外还有埃及军队(7.92mm口径),但为数甚少,此外还有少量卖到南美。与二战期间生产的FN D型时相比,战后生产的FN D型增加了气体调节器,所以从导气箍上就能识别出二战前还是二战后生产的。
当北约在1954年选中7.62×51mm作为集团内的标准弹时,FN又在1957年设计了7.62×51mm口径型,这种型号被重新命名为FN Modele D A1。
但这种弹匣供弹的BAR作为轻机***的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所以FN D A1型也没接到多少订单。比利时军队装备的FN DA1型是由原来的FN D型改装而成的,几乎没直接生产新的FN D A1型。FN D A1型的另一个主要客户是以色列军队。该***是BAR系列中最后的轻机***,FN在1967年后就只生产半自动的狩猎用商业型。
全***长
1143 mm
***管长
空***重
弹匣容量
理论射速
350-400 rpm,或600-700 rpm
各种FN D型
FN Mle 30型在中国
武汉保卫战中,中国军队的一个轻机***掩体
1943年常德战役中,FN Mle 30射手正向日军射击
1944年国民党军委会驻滇干部训练团的轻机***射击训练,图中有4支FN Mle 30,3支捷克式
1945年龙云的部队在昆明,第一排士兵是FN Mle 30射手,第二排士兵的腰带表明是副射手
在军博中展览的FN D型
瑞典型BAR
瑞典BAR
口径: 6.5×55mm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瑞典从柯尔特公司订购了一批大约700挺按照瑞典要求生产的BAR,实际上这是以柯尔特1919型自动机关步***为基础进行改进,主要是把口径改为瑞士的6.5×55mm m/94步***弹,此外还增加了两脚架和手***形握把。在1920年,瑞典向柯尔特购买了该***的生产权,由卡尔·古斯塔夫公司为瑞典军队生产该***,并把这第一种瑞典型BAR命名为Kg m/1921。这“Kg”是“Kul ruteGevar”的缩写,字面意思是“喷洒子弹的步***”,其实就是“机关步***”和后来的“轻机***”之意。Kg m/21轻机***与K m/1914水冷式机***(仿奥地利M07/12,也是卡尔·古斯塔夫生产)是瑞典军队的主要两种步兵火力支援武器。卡尔·古斯塔夫生产的Kg m/21大约有7500挺。
和BAR一样,Kg m/21也没有快速更换***管能力,***维护也比较复杂。该***有一组气体调节器,有三个导气量设置(“S”用于发射实弹,“L”为空包弹)。快慢机也有三个位置:P为半自动,A为全自动,S为保险。准星是典型的片状,带护环,表尺是觇孔式,射程装定为200~1200米。虽然***管不能快速拆卸,但备有野战维护时更换***管的工具和后备***管。
从下到上,分别为:柯尔特生产的Kg m/21,卡
尔·古斯塔夫
生产的Kg m/21,Kg fm/35后期型,Kg m/37弹链供弹型
Kg m/21轻机***和M1918A1有相似之处
Kg m/21的机匣铭文
Kg m/21图纸
由于6.5*55mm步***弹的弹壳直径较小,但有一定的锥度,所以瑞典型BAR的20发弹匣稍有弧度
瑞典为芬兰生产的Kg m/21
芬兰在冬季战争期间由于军用装备短缺,曾向瑞典购买了130挺
Kg m/21
轻机***,而一些瑞典志愿者到芬兰参与了战斗,他们带着204挺
Kg m/21
轻机***,因此芬兰在冬季战争中至少有330挺
Kg m/21
轻机***。然而当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后,使得瑞典人担心会被入侵,赶紧把部队组织起来,于是又向芬兰要回了其中一批武器,和志愿者,于是又有有105挺
Kg m/21
轻机***回到瑞典。留在芬兰的220挺轻机***
Kg m/21
一直用到战争结束后仍在使用。所以
Kg m/21
也算参加过二战。
Kg m/21
的主要缺点是
***管是固定式的,持续射击时***管很快就过热,
却不能在战斗中立即更换。后来FN公司设计了可快速更换***管的
型。瑞典先是向
购买了少量的
型试用,并把这些***命名为
Kg m/1935
。然后在1935年,
卡尔·古斯塔夫
设计了一种
新的快速拆卸结构,
不是把***管直接旋转进机匣内,
而是把***管通过一组旋转法兰“扣”在机匣前的***管节套上
。经此改进后的新机***被命名为
fm/1935
,意思是“1935年试验型”。后来他们又给
的***管增加了散热片,由此正式命名为
Kg m/35
但后来又取消了***管散热片,而定型了
Kg m/37
轻机***,并被在1937年开始进入军队服役。
Kg m/37
轻机***与
K m/1936
水冷机***一起成为瑞典陆军的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
瑞典向FN购买的少量m30机***
瑞典向FN购买的m35轻机***,实际上是FN D型
试验型的Kg fm/35
Kg m/37
的射速约每分钟500发,这使它在全自动射击时很容易控制。每挺
Kg m/37
配一根***管、皮革背带、两个装附件和备件的皮盒,每挺
Kg m/37
还带有8个弹匣,可放在4个皮革弹匣袋中。
Kg m/37
在***管下方增加了气体调节器,能适应该***发射的所用弹药,甚至包括空包弹。不过发射空包弹时,还配有一个专门的空包弹适配器,让易碎的木制弹头通过。空包弹适配器可拧到***管上,但需要拆卸消焰器。
在二战结束后,瑞典还曾试图把
Kg m/37
改成弹链供弹,此试验主要由
卡尔·古斯塔夫
负责,试验中弹链供弹机构比较可靠,但没有量产和装备部队。
Kg m/37
在瑞典陆军中一直使用到1980年代,才被
K m/58(FN MAG
)所代替。而
Kg m/21
也被瑞典炮兵使用到1971年
Kg m/37轻机***
Kg m/37的***管及机匣上的***管锁
Kg m/37配的弹匣袋
弹链供弹的试验型
口径: .30-06
M1918型是BAR第一种型号,这是一种可选射击方式的自动步***,采用活塞长行程导气式工作原理,导气装置在***管下方。机匣是由一整块钢机加工而成。拉柄位于机匣左侧。***机采用偏移式闭锁方式,开膛待击。保险/快慢机柄位于机匣左侧,分别有保险“S”、单发“F”和全自动“A”三档。武器***管是拧进机匣前端的***管节套上,不具有快速拆卸功能。供弹具为20发双排盒形弹匣,据说还研制过40发容量的防空弹匣,但从1927年后就已经全部撤装。***管长24英寸,***口上***有柱形消焰/制退器。***托为木制,***具由柱形准星和表尺组成,射程装定从100码至1500码可调。BAR的原本设计中包括有刺刀,但这刺刀却没有大量生产,因此极为罕见。刺刀使用时是***在消焰器下方。
由于BAR是为步兵行进间射击而设计的,据说BAR曾配发过一种专门的子弹带,其右侧有一金属“杯”,可将***托底部插入其中,以便射手能更轻松地实现“行进间射击”,不过我暂时还没找到这种子弹带的图片。BAR配的弹药携具有两种,一种是主射手用的挎包形式,左、右肩各背一个,每侧有3个弹匣袋,两个挎包共可携带12个弹匣。另一种是“副射手”用的,为腰带形式,有4个弹匣袋,每个弹匣袋中可装入2个弹匣,同时还有4个弹药袋可让携带8个春田步***的桥夹。
M1918A1
M1918A2
全***长
47" (1,194 mm)
47" (1,194 mm)
47" (1,194 mm)
47.8" (1,215 mm)
***管长
24" (610 mm)
24" (610 mm)
24" (610 mm)
24" (610 mm)
空***重
7.25 kg
理论射速
500–650 rpm
500–650 rpm
500–650 rpm
300-450 或 500-650
***口初速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有效射程
1,500 码
1,500 码
1,500 码
1,500 码
最大射程
3,500 码
3,500 码
3,500 码
3,500 码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瞄准基线长
30.9" (784 mm)
30.9" (784 mm)
30.9" (784 mm)
30.9" (784 mm)
弹匣容量
空弹匣重
实弹匣重
把M1918A2的两脚架装到M1918上
一战中的BAR背带
一战中的BAR弹匣挎包,左图是左侧挎包,右图是右侧的
M1918 BAR的副射手弹匣携具,除了4个弹匣袋,还有4个步***桥夹袋,可携带8个BAR弹匣和8个春田步***桥夹
M1922轻机***
口径: .30-06
M1922轻机***是对M1918 BAR的第一次重大改进,该***于1922年少量生产,主要装备了美国的骑兵。M1922轻机***的特点是***有重型***管,***管表面带有散热筋,在***管节套上***了一对可调节长度的两脚架,***托底部增加了一个单脚架,***托底板上还有铰接式的支肩板,以便全自动射击时,使***稳定在肩膀上。
M1918A1
M1918A2
全***长
47" (1,194 mm)
47" (1,194 mm)
47" (1,194 mm)
47.8" (1,215 mm)
***管长
24" (610 mm)
24" (610 mm)
24" (610 mm)
24" (610 mm)
空***重
7.25 kg
理论射速
500–650 rpm
500–650 rpm
500–650 rpm
300-450 或 500-650
***口初速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有效射程
1,500 码
1,500 码
1,500 码
1,500 码
最大射程
3,500 码
3,500 码
3,500 码
3,500 码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瞄准基线长
30.9" (784 mm)
30.9" (784 mm)
30.9" (784 mm)
30.9" (784 mm)
弹匣容量
空弹匣重
实弹匣重
0.7 kg B.A.R.
M1918A1
M1918A1
口径: .30-06
M1918A1在1937年开始设计,其目的是改进M1918连发射击的有效性和操控性。与原来的M1918型相比,M1918A1可在导气箍上***一副轻型两脚架,腿架的高度可调,并在***托底板增加了支肩板,使它更像一挺轻机***。M1918A1的产量不多,数量很少,现在也变得很稀有。
M1918A1
M1918A2
全***长
47" (1,194 mm)
47" (1,194 mm)
47" (1,194 mm)
47.8" (1,215 mm)
***管长
24" (610 mm)
24" (610 mm)
24" (610 mm)
24" (610 mm)
空***重
7.25 kg
理论射速
500–650 rpm
500–650 rpm
500–650 rpm
300-450 或 500-650
***口初速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有效射程
1,500 码
1,500 码
1,500 码
1,500 码
最大射程
3,500 码
3,500 码
3,500 码
3,500 码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瞄准基线长
30.9" (784 mm)
30.9" (784 mm)
30.9" (784 mm)
30.9" (784 mm)
弹匣容量
空弹匣重
实弹匣重
M1918A2
M1918A2
口径: .30-06
M1918A2是从1938年开始研制的,1939年定型,1940年装备部队。与其他BAR相比,M1918A2最主要的改进是取消半自动发射功能,并在***托上***了一个降低射速的缓冲装置,通过快慢机上选择两种不同的全自动射速。当快慢机选择原来的“F”档时,为300~450发/分的低射速,当选择原来的“A”档时,为500~650发/分的正常射速。
此外,又采用了一个新的两脚架,腿架底部带防滑板,新的两脚架***在***口装置上,而非导气箍上。由于这个两脚架和消焰器很容易拆卸,所以许多美军士兵往往把它拆掉,把M1918A2当作真正的自动步***而非轻机***使用。
其他的细节改进还包括在***护圈前增加了金属导棱以便于辅助快速更换弹匣,护木形状和尺寸都作了改变,***托下又增加一个单脚架,表尺也作了改进以适应新的M2步***弹更平直的弹道,射程装定从100码至1600码。另外还增加了刺刀座,不过几乎没有BAR射手会真的给它装上刺刀。
到了1942年,M1918A2的***托由木制改为玻璃钢制。在战争中后期,又在***管上增加了提把。
当M1918A2服役了一段时间后,军械人员开始收到大量关于后坐缓冲器频频出现故障的报告。经过调查,发现这是由于士兵维护保养M1918A2的时候都是***口向上地竖直搁在地上,结果***油和火药燃气残渣都聚到后坐缓冲器上。此外,与M1伽兰德不同的是,M1918A2的导气箍没有使用不锈钢材料。由于当时的军用弹药发射药具有腐蚀性,在潮湿环境下使用时如果不经常进行维护,导气箍就很容易生锈。军械人员总结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定期***维护。
M1918A2的快慢机(在A位置上)及弹匣导槽
M1918A2的野战维护,由于是竖起来做的,所以容易导致缓冲器出问题
使用折掉两脚架的M1918A2
M1918A2配用的.30口径弹药有M2普通弹、M2穿甲弹(AP)、M14穿甲燃烧弹(API)、M22易碎弹、M1曳光弹、M25曳光弹、M40教练弹和M1909空包弹。
M1918A1
M1918A2
全***长
47" (1,194 mm)
47" (1,194 mm)
47" (1,194 mm)
47.8" (1,215 mm)
***管长
24" (610 mm)
24" (610 mm)
24" (610 mm)
24" (610 mm)
空***重
7.25 kg
理论射速
500–650 rpm
500–650 rpm
500–650 rpm
300-450 或 500-650
***口初速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860 m/s (2,822 ft/s)
有效射程
1,500 码
1,500 码
1,500 码
1,500 码
最大射程
3,500 码
3,500 码
3,500 码
3,500 码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4条,右旋,1/10(254mm)
瞄准基线长
30.9" (784 mm)
30.9" (784 mm)
30.9" (784 mm)
30.9" (784 mm)
弹匣容量
空弹匣重
实弹匣重
***两脚架的M1918A2
折掉两脚架的M1918A2
M1918A2的背带
二战中美军BAR射手使用这种可携带12个弹匣的腰带
M1918A2的机匣
wz.1928轻机***
波兰BAR
口径: 7.92×57 J
BAR在比利时开始生产后,波兰在1927年12月10日与FN公司签订了一份合同,由FN公司为波兰军队生产10,000挺口径为7.92×57mm毛瑟弹的轻机***,这种轻机***其实是在柯尔特R75(1925年推出的商业型BAR)的基础上,但根据波兰军队的稍作修改的BAR变形***。被波兰军队采用后,该***被正式定型为 “1928年型7.92mm勃朗宁轻机***”(7,92 mm R?czny karabin maszynowy Browning wz. 1928),或称为rkm wz.28。wz.28轻机***与M1918 BAR相比,主要的改变有手***形握把、两脚架、开放式V型缺口照门,并***管稍为延长。
后来经过授权后,wz.28轻机***被允许华沙的国营步***厂(Państwowa Fabryka Karabinów)生产,但与原来FN生产的wz.28相比,稍有一些细节上的修改,例如新的***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wz.28轻机***一直是波兰步兵和骑兵的主要火力支援武器,在1939年时波兰大约共有20,000支wz.28轻机***。
在纳粹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后,波兰军队的武器也被两者瓜分了。德国把wz.28轻机***名为IMG 28(p)轻机***,装备二线部队并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而苏联红军也在二战期间使用了一些缴获的wz.28轻机***。
在1930年代中期,波兰的轻武器设计师Wawrzyniec Lewandowski以wz.28为基础改进了一种用于飞机自卫的航空机***,这种航空机***的主要变化包括把射速增加至1100发/分,并消除了***托,在机匣后方***了铲形握把,***管具有快速拆卸功能,但更重要的一项改变是新的供弹机构。因为20发弹匣的火力持续性实际不适合用作航空机***,所以该***的供弹机构是***在机匣上方的一个91发弹盘。这种机***在1937年被波兰空军正式采用,并命名为“1937年型观察员机***”(karabin maszynowy o erwatora wz. 1937)。大约一共生产了339挺wz.37航空机***,被***在PZL.37中型轰炸机和LWS-3 Mewa侦察机上。
wz.1928
wz.1937
全***长
1110 mm
1110 mm
***管长
空***重
弹匣容量
理论射速
600 rpm
1100 rpm
由FN为波兰生产的第一批wz.28
M1918A2 BAR与wz.28
在华沙起义中使用的wz.28轻机***
波军使用的wz.28
wz.28的高射瞄具
wz.37航空机***
装在飞机里的wz.37
wz.37的弹盘类似于维克斯机***的设计
约翰·勃朗宁的儿子勃朗宁少尉在法国
中间一名士兵手上的是M1918
美国1930年代初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帕克(Bo ie Parker)和克莱德·巴罗(Clyde Barrow)在1934年5月23日被FBI伏击射杀后,FBI特工向公众展示在他们的车上缴获的武器,包括两支M1918 BAR
克莱德·巴罗有一把由***匠给他改短的BAR,这样方便了隐藏携带,但BAR本身在全自动就就不大好控制,而这样截短了***管和***托后,扫射起来就更不好控制了,所以这***被人称为scattergun,意思是“没什么准头、子弹乱散的***”。但这样没什么准头的武器在城市中因为更易伤害无辜,反而是极具威慑力的犯罪武器。
存放在杰斐逊城里的密苏里州高速公路巡警博物馆中的克莱德·巴罗scattergun实物
这把scattergun的***号是78447
被改短后的***口接近导气箍
据说克莱德·巴罗还在他的scattergun上使用过这种用3个弹匣焊接起来而成的大容量弹匣,可装57发子弹。不过没有实物图,这是用电脑PS的复原图
这不是克莱德·巴罗用过的实物,而现在的人根据他的改装***自己改出来的
手持“正常”外形BAR的克莱德·巴罗
在纪录片中克莱德·巴罗的武器
在电影《公敌》(Public Enemies)中也有一把类似造型的scattergun,在抢银行中发挥作用,不过电影中的道具***后坐力似乎低过头了,单手射击也打得极稳
二战中的各种BAR,有以轻机***形态使用的,有折掉两脚架使用的
电影拯救大兵莱茵中的BAR也是折掉了两脚架使用的
朝鲜战争中使用的M1918A2
越战中的M1918A2
解放军早些年也使用过缴获来的BAR,图为解放军的剿匪部队
现代马六甲海盗参考克莱德·巴罗的方法,用DIY加长弹匣的方式解决了BAR弹匣容量过小的问题
( Tue, 23 Feb 2010 02:29:31 +0800 )
Description:
M3装甲侦察车 1939年开始生产的M3装甲侦察车名气相当大,总产量达到了21000辆。不过,这已经是二战初期的事了。M3装甲车的战斗全重为5.58吨,乘员1人,载员7人,这使它可以充当装甲输送车使用。主要武器是1挺12.7毫米或者1挺7.62毫米机***,发动机功率为87马力,最大速度81千米/小时,最大行程403千米,最大装甲厚度为13毫米。车体顶部加帆布,这使它很像一辆吉普车,但车体前部的驾驶员观察窗可用装甲板盖住。 述:图02 保存完好的"戴姆勒-野狗"侦察车至今仍可以行驶
图片: 描述:图03 1942年在北非利比亚战场上的英军"莫里斯"装甲车,路边是被意大利军队抛弃的T40军用卡车
◆激战北非
北非,毗邻欧亚大陆,北扼地中海,东临红海,历来是军事家争夺的要地。从亚述帝国、古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直到近代的欧洲列强,无不把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看成是一块大肥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英美军队和德意军团在北非展开了反反复复的拉锯战,并最终成为西线战事的转折点。双方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50-80千米的地带。这里地处海岸和沙漠的边缘,地势平坦,地面承载能力较强,极利于轮式车辆机动。在2年半的沙漠战争中,英军的装甲车主要用于机动作战,进行中距离的侦察和反侦察,也用于保护部队的翼侧和袭击敌后补给线和运输纵队等。在1941年底的"十字军"战役中,英军的第8集团军已经拥有5个装甲车团。这些装甲车部队一直用到沙漠战的最后阶段。在阿莱曼战役结束后的追击战中,仍大量使用了侦察营的装甲车,起到了"痛打落水狗"和锦上添花的作用。
北非战役之初,英军第7装甲师就抽出部队装备组成一个装甲车团,即第11轻骑兵队,四处出击,骚扰意大利军队防区,弄得意军防区鸡犬不宁,狼烟四起,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意军的战例。
轮式装甲车在北非战役的成功运用,对促进二战中后期装甲车的发展,特别是对美国装甲车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在北非的实战考验,英国重又开始重视轮式装甲车的发展,英军的装甲师中又重新编入装甲车团。二战后期英军的装甲车团编有4个装甲车营,共有72辆装甲车,其中有5辆是防空用的装甲车,其余65辆为侦察车。
战时英国生产的最好的装甲车为"戴姆勒-野狗"侦察车和"戴姆勒"I型装甲车。"戴姆勒-野狗"侦察车于1938年研制成功,战斗全重3吨,乘员2人,主要武器是1挺7.7毫米"布林"机***,车体短而宽是它的特点,最大速度达88千米/小时,总生产量达到了6626辆。英军主要用它作为轻型侦察车。"戴姆勒"I型装甲车是"戴姆勒-野狗"的放大型,战斗全重7.6吨,乘员3人,主要武器是1门2磅火炮(口径40毫米),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这种装甲车的总生产量达到了2700辆。
描述:图04 保存完好的美国M8"***"装甲侦察车
图片:
描述:图05 二战期间美国的M3A1装甲车,很像一辆吉普车
图片:
描述:图06 美国研制,英军使用的"猎鹿狗"装甲车 ◆美国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轮式装甲车方面发展最迅猛的当属美国。一方面,美国已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世界上的第一汽车大国;另一方面,美国又远离战火纷飞的欧亚非大陆。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得美国成了"一夜间冒出的坦克大国",也成为"一夜间冒出的装甲车大国"。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了数万辆装甲车,为二战中轮式装甲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美国在1934年曾制造出一种M2(T11E2)型装甲车;1941年又生产出一种M3轮式侦察车,驱动型式为4X4,顶部敞开式结构,加上篷布后,很像一辆吉普车。其主要改进型为M3A1型,战斗全重5.6吨,乘员1+7人。它的主要特点是:车体前部加一个小滚轮,提高了克服障碍的能力;主要武器是12.7毫米机***,***在后面三边滑动的机***座上,这样可以灵活地发扬火力。M3A1的总生产量达到20918辆。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提供给英国和苏联,苏联战后生产的BTP-40装甲输送车就和M3A1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在战时,英国军队则把M3A1当作指挥车、救护车和人员输送车来使用。二战之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仍在使用M3A1装甲车,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二战期间美国制造的装甲车中,名气最大的当属M8轻型装甲车。1941年,美国军方提出了轻型装甲车的战术技术指标,要求该车能装37毫米火炮,几家竞标公司几乎同时推出了6X4、4X4和6X6几种车型。最终,福特公司的T22E2 6X6车型胜出:1942年定型为M8装甲车;1943年正式装备美军。在二战中盟军也广泛使用了M8装甲车。在英军中,M8被称为"***"(Greyhouhd)。所以,一段时期内,"***"的名字比M8叫得更响。M8装甲车的总生产量达到了8523辆。
M8装甲车的战斗全重为7.7吨,乘员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副驾驶员兼前机***手)。该车结构紧凑,车体为钢装甲焊接结构,外形低矮,车长5.01米,车宽2.54米,车高2.26米。M8为6X6车型,后4个车轮为驱动轮,前2个为方向轮,必要时可以选择前加力。由于是全轮驱动,加上马力强劲,采用半椭圆形板簧,这使它具有极好的公路行驶性能和相当的越野机动性。主要武器是1门3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是2挺7.62毫米机***,1挺***在炮塔顶部的环形枢轴上,1挺为前机***(部分生产型取消了前机***)。不过,到了二战中期,这种37毫米火炮有点"高不成,低不就",这使它的战术运用受到一定限制。其动力装置为110马力的水冷汽油机,最大速度达到10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为560千米。在实战中,盟军士兵主要把M8装甲车当作装甲侦察车来使用,也用于执行追击作战任务。不过,在美军中M8装甲车发挥的作用并不算大。
以M8装甲车为底盘的M20多用途装甲车,去掉了炮塔,改装成指挥车、人员和物资输送车,总生产量达到3791辆。生产的重要的装甲车还有13吨级的T-17装甲车(4X4车型),主要供英军使用,英国人称之为"猎鹿狗"装甲车,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37毫米火炮,Ⅲ型上装上了57毫米火炮。装甲车的最大速度达89千米/小时。"猎鹿狗"装甲车的生产总数达3844辆,在意大利和西北欧战场上广泛使用。"猎鹿狗"装甲车用上了液力传动装置、动力转向装置和火炮稳定器,这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二战后,英国、印度、南非、比利时等国仍在继续使用T-17装甲车,直到20世纪60年代。
此外,美国还研制了一种8X8的轮式装甲车,研制代号为T18E2型,战斗全重达23.9吨,被称为"二战中最大、最重的装甲车",乘员4人,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火炮,2台功率各150马力的汽油机:最大速度达81千米/小时。这种大块头的装甲车,本来是为非洲战场研制的,但是,到1942年底研制成功时,非洲的主要战事已近结束,故这种装甲车未能批量生产。它的研制成功表明,在二战的中后期,承载能力较强的8X8车型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有趣的是,英国军队对这些侦察用的轮式装甲车,都冠以"狗"的名字,什么"野狗"、"***"、"猎鹿狗"、"长毛***"等等,以善于奔跑和追猎、嗅觉灵敏的***来命名他们的爱车,非常形象。 德国4X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