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合和氏之壁的意思是左壁与右壁

正在学习: 7课时 /30课时

感谢你的评价,我们会继续努力!

恭喜,你已学完本节课程!

评价课程:少儿故事_三字经故事_第二版【爱闪学院】

感谢你的评价,我们会继续努力!

写点什么吧,你的感受对其他同学有很大帮助噢

该课程已经过期,不过我们还向您筛选了其他相关课程哦,快点击看看吧!

  • 中国传统寓言故事_第一版【爱闪学院】

  • 少儿语文_少儿拼音_第三版【爱闪学院】

  • 少儿语文_学拼音学汉字_第二版【爱闪学院】

  • 少儿美术_简笔画学汉字***教程【爱闪学院】

购买后可以学习整个课程

直播已结束,老师暂未上传课程录像

直播倒计时:09小时5215

线下课倒计时:09小时5215

点击"加入我的课程",即可使用该功能

相传楚人卞和在山上找到了一块玉璞,出于臣民的一片忠心,先后呈献给楚历王、楚武王,想不到两王均不识其珍,怒其欺君,剁去了两足。文王即位,卞和又想献璞,无奈年事已高,双脚被剁,只能在山上抱璞痛哭,三天三夜不止,眼泪流干后竟流出了鲜血。此事惊动了文王,文王逐命玉工将玉璞依形琢成一玉壁,因材质绝佳,卞和嘉诚,命为“和氏壁”。

也许是和氏壁的质地太好了,琢工太精妙了,得来又太不易了,围绕着和氏壁,历史上掀起了阵阵波澜。

秦昭王欲霸占宝壁,假意欲以十五座城市与赵王易壁,结果赵国无奈之中派蔺相如使秦,演绎了一场“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的千古美谈。不过好景不长,公元前228年,秦军攻陷赵国,和氏壁还是被秦国夺走,从此,在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就失去了它的下落。

那和氏壁到底去那里了呢?有一种说法十分确凿,即《史记》所引崔浩语:“李斯磨和(氏)壁作之,汉诸帝传服之,谓‘传国玺’”。据说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将“和氏壁”制成传国玉玺,其玺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并书大篆“受命于天,即寿永昌”八个字,以期传之万世。至汉代王莽篡位,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太后怒斥王莽,并以玉玺掷之,以致玉玺一角残破,后用金子包裹,称为“金镶玉”。王莽被诛后,玉玺转为汉帝刘玄所得。黄巾起义,天下大乱,玉玺被扔进井里。后传三国时东吴孙坚发兵洛阳伐董卓时,屯兵城南,发现一口古井内每天早晨有五彩气冒出,孙坚感到蹊跷,令人下井,意外的捞出传国玉玺。后孙坚将玉玺送给袁术,袁败后归汉献帝,而后魏受汉禅让,得玉玺,又传之于晋。就这样你争我夺,一个一个朝代诞生,又一个一个朝代灭亡,玉玺历经千年艰辛,传到后唐明宗李嗣源手中,直至公元936年,唐末帝李从珂携玉玺登玄武楼自焚后,从此失传,无证查考。

“和氏壁”是一件集文物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于一体的无价之宝。可是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样的美玉,值得那么多帝王将相为之舍命而不顾呢?是它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身世?还是它那神秘、曲折的失踪经过?这也无从考证,也不必专门去查考。这些只是说明了在中国古代,人们将玉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可与政治相提并论,并成为最高权利的代表,成为主宰一切的象征。

“和氏璧”这样的玉,前世为玉璞,后世为玉玺,在人世的轮回里终于成了一曲绝唱!

大家好,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通过对“伯乐相马”、“和氏之壁”、“毛遂自荐”三个故事引出的深思

在战争中,人是最生动、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大凡有作为的指挥员,都有爱惜人才的品德,识别人才的本领。对此,人们可以从下面三个故事中得到启迪。

一日“伯乐相马”故事。《战国策·楚策四》载,天,伯乐乘车外出,行至太行山下,看到一匹马正拉着一辆盐车,在崎岖的山道上艰难地行走着。伯乐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匹千里马。但赶车的人却熟视无睹,一点也不知此马之良贵,只是一味地扬鞭策马,驱车赶路。只见这匹千里马,“负辕驾车,蹄伸膝折,尾腑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遇坎坷亦不能前进。对此,伯乐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对这匹千里马既羡慕,又哀悯,不由得“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罩之。”伯乐这一举动,使千里马心领神会。它伸颈向下喷气。抬头嘶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之音”。这是为何呢?因为千里马见到了伯乐这位知已”也。

二曰“和氏之壁”故事。《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回载,楚厉王末年,卞和在荆由得到一块玉璞。他知道里面包含着极好的美玉,就把它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一名玉工去认,说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定卞和欺君之罪,砍下了他的左脚。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把玉璞献上。可是,结果与上次一样,卞和的右脚又被砍去了。及至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欲往献,无奈双足失去,不能行走,就抱玉璞于怀,痛哭于荆山之下,“三天三夜,泣尽以血”。有人劝他说:“你吃过两次苦头了,还哭什么,希望得赏吗?”卞和说:“我非为求赏,所恨本良玉而谓之石,本贞士而为之欺,是非颠倒,不得自明,是以悲耳!”楚文王闻卞和之哭,使玉工剖之,果得无暇美玉,制成璧名曰“和氏之壁”。从此,它成了争相爱夺的无价之宝。

三曰“毛遂自荐”故事。《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九回记述,平原君赵胜打算带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到楚国去,请楚考烈王出兵援赵抗秦。平原君虽有三千多名门客,但文武全才者难寻,他选来选,只有十九人。这时,一名门客自我推荐说:“不知我可否凑个数?”平原君问其姓名,答曰:“我叫毛遂,大梁人,到这里已三年了。”平原君轻慢地说:贤士处世,譬如锥入囊中,其颖立露。可是你在我门下已三年,怎么未闻你的才能显露出来?”毛遂回答说,这是因为我今日才“锥处囊中”,若早处之,将早“立露”平原君看毛遂倒有辩才,就让他同自己一道入楚。到了楚都,毛遂充分展示了超人的胆略和智慧,使楚考烈王与平原君当场歃血为盟,完成了合纵抗秦的大计。

上述识马、识玉和识人的三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伯乐、卞和及平原君等人辨物识才的能力。伯乐目光睿敏,能够一眼识破;卞和独具慧眼,坚贞不移;平原君则是“有眼无珠”,三年不识毛遂;楚厉王、楚武王之流,更是昏愚之极。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对比,尤显辨才识才的难能可贵。

识别人才,需要别具慧眼。韩愈在《马说》中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是客观存在的,如何从许许多多的群众中发现人才需要健全的人事制度和提高领导者识才的能力。否则,就会埋没人才,造***才浪费。例如,那个盐车车夫,由于不识千里马而任之不当,未能发挥它日行千里之功能;“和氏之璧”在荆山亘古埋没,幸遇卞和识之得之,但苦于两个楚王及玉工“有眼不识金镶玉”,仍然长期被冷落和弃置一旁;虽然平原君养士来者不拒,却分不出贤佞智愚,使得毛遂这样的人才被长时间埋没,直到人家自荐才“脱颖而出”。所有这些,皆因“不识庐山真面目”所致,实在令人可悲可叹!

识才的慧眼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来源于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自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远见卓识,方能沙里淘金。如果目光短浅、学识少薄,就会良莠不辨。伯乐能识千里马,是他具有高超的相马术;卞和能识荆山之玉,是他掌握了过人的辨玉之能。尤其可贵的是,卞和有胆有识,具有大无畏的精神。他在是非颠倒面前,不怕两次刖足之刑,直到“抱玉泣血”堪称胆识皆备之士。要有识才慧眼,还必须破除平原君那种“以地位识人”、不使“锥处囊中”等世俗观念和旧习惯势力,莫让各种偏见遮自己的眼睛。

知兵识将,择人任势,是兵家权谋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权谋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一支军队,能否把那些智能之士识别和筛选出来,委以重任,往往关系到时局的转变程战争的胜败。历史上的萧何识韩信,吕蒙、泽识陆逊,宗泽识岳飞,等等,他们对治军御敌都起了重大的作用。今天,我军建设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开创出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一两位“伯乐”,去发现一两匹“千里马”,是远远不够的,而主要靠建立健全科学、正规的人事制度,发挥制度和群众的“伯乐”作用,使成千上万的“千里马”涌观出来,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