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元年(前309年)陈胜、吴广起义,占领陈(河南淮阳,古称宛丘)。西周至春秋时曾为陈国首都,战国末,楚国曾自郢迁都于此。秦统一后是陈郡的首府。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而张楚又成为当时的年号(汉代帛书《五星占》)
国号张楚,张者,发扬光大也,起义初期陈胜用在人民心目中有着很高声望的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扩大影响,陈胜非楚人,不宜称楚王,于是称张楚,意思是要发扬光大楚国。
公元8年,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次年改元为“始建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率文武百官奉玉玺上太皇太后,宣布废除汉朝国号,立王莽妻王氏为皇后,莽子王临为太子。
中国历史中有所谓正统之说。“统”字盖滥觞于《春秋》,即《公羊传》所谓之“大一统”。经后世之维护帝王神圣之陋儒们一诠释,它便成了帝王宸驭世人,以一家一姓把持天下之理论和精神支柱。臣民必以正朔为唯一奉持恪守者,逆之曰篡曰反,天意可诛,人皆可杀。所以历来史家所维持正统或正朔之说,本质上乃宣扬帝王家天下,梁启超曾道,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又称“若不论正统则亦已耳。苟论正统,吾敢翻数千年之案”,可谓知
言。王莽就是向正统挑战,公然篡夺皇权。王莽当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新”朝的统治,打出《周礼》的旗号,宣布实行改制。王莽自称为黄帝虞舜的后裔,尊黄帝为初祖,虞舜为始祖。改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少府为共工,改郡太守为大尹,县令长为宰。先据《尧典》正十二州名分界,后又据《禹贡》改为九州。有的郡甚至五易其名,最后又恢复旧称。
王莽国号为新,走的却是复古不化的后退式国政,天凤四年,全国发生蝗、旱灾,饥荒四起,王莽叫百姓煮草根以代粮,赤眉、绿林军相继揭竿而起。王莽主力在昆阳之战大败。地皇四年,王莽率群臣至南郊,举行哭天大典,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当初谶纬禅让之说盛行,符命、图书,层出不穷。武功县长孟通在井中得到一块白石,上有红字:“告安汉公王莽为皇帝。”王莽派王舜将此事转告王太后,太后作色说:“这纯是欺人的妄语,不宜施行!”王舜说:“事已如此,无可奈何,沮之力不能止。又莽非敢有它,但欲称摄以重其权,镇服天下罢了。”王太后无奈,只好下诏封王莽为“假皇帝”。从此王莽身穿天子衮服,戴天子的冕旒,南面受朝,出入坐銮驾,自称为“予”。年号称为居摄元年。
又有齐郡临淄县亭长辛当,夜里梦见天使对他说:“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若不信,亭中发现新井,便是确证。”第二天早晨辛当起来,见亭中果然有一口深百尺新井。巴郡也有石牛出现,上有红色的文字,大体都是上天命王莽为帝之类的话。王莽便改年为初始,以应天命。
李牧推测王莽国号为“新”起源与年号“初始”有关。取初开伊始,万象更新之意。
武周(690年-705年),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称帝,废掉了唐朝的国号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改元天授,自称神圣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前后掌权40多年。早在唐显庆五年(660),高宗病重,政权全归武则天。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这就是【武周都洛】
李牧推测武则天以宏扬河洛文化为新政权粉饰,以恢复大周王朝为名建立“武周政权” 武周都洛期间,建造明堂,创立殿试,又建洛阳外城,铸天枢、九鼎,开凿龙门石窟。武周革命 光宅四表,权制六合。武后宣布改元垂拱,有“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的含义,希望能将过去一年紧张的政治局势缓和下来,稳定人心。(有夏、商、西周、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五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天授二年(691)二月,长安金台观主马元贞奉敕行道 “奉圣神皇帝敕,缘大周革命,令元贞往五岳四渎投龙作功德。元贞于此东岳行道,章醮投龙,作功德一十二日夜。又奉敕敬造石元始天尊像一铺,并二真人夹侍,永此岱岳观中供养。”
传统观点骂她“牝鸡司晨” 《尚书》“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一语被后世学者注释为“雌代雄鸣则家尽,妇夺夫政则国亡”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
王炎平《武则天政治生涯评论》(《武则天与乾陵》)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武则天做皇帝,上不斩唐祀、下不绝唐嗣,当时社会上下,是能够接受或能够容忍的,唐人实不以武周为伪朝。”
辞海上都把武周,王莽的新单独分出来的。 武周不属于唐朝,但属于唐代(属于同一个时代)。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本名武媚娘,即位后改名武曌(拼音:zho,音同‘照’),取意“日月当空”(有另一种写法,瞾,取其“双目当空”之意)。国号为周。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她是武士彠的第二个女儿,母亲为杨氏。
她是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后入感业寺出家为尼姑。但宫中权斗使她成了唐高宗李治的昭仪,655年立为皇后。号“天后”,参与朝政,时与高宗并称“二圣”。她是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的母亲。高宗死后,她把持朝政。
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洛阳为神都,国号为周,史称南周或武周。
武氏执政其间由于宠信酷吏,加上后世史学家不齿于她拥有男嫔妃,所以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鞑。但也是她开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
武氏晚年希望儿子李显改武姓可以继位,但李显的软弱使她放心不下。直到后期武氏病重,朝臣推举李显继位,并复辟唐朝,武周亡。
705年去世时发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趁则天病重之机,发动政变,迎中宗复位,恢复唐朝国号。
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881年1月16日),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即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
并登丹凤楼宣布赦书。“谓广明之号,去唐下体而著黄家日月,以为己符瑞。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以妻曹氏为皇后”(《资治通鉴》)加号“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
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原起义军首领王仙芝战死,黄巢被推尊为王,号冲天大将军,立年号为王霸。881年1月8日,唐僖宗向四川狼狈逃去;同一天,黄巢率起义军开进长安,呈现了“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的雄壮场面。旧唐书记载“是日晡晚,贼入京城,时右骁卫大将张直方率武官十余迎黄巢于坡头。壬辰,黄巢据大内,僭号大齐,称年号金统。悉陈文物,据丹凤门伪赦。以太常博士皮日休、进士沈云翔为学士。” 谓“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安居无恐。”大齐政权镇压了一大批百姓痛恨的大贵族、大官僚,令唐室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如同《秦妇吟》所言“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任尚让、赵璋等为宰相,孟楷、盖洪为左右军中尉,。铸大齐通宝
大齐政权建立不久,遭到唐军反扑,于公元八八三年被迫从长安退到泰山。
据新、旧《唐书·黄巢传》记载,中和三年(883)他率起义军退出长安( 今西安),途中受敌人围困,粮食匮乏,起义军曾“俘人而食”。大齐政权时任州防御使,后叛巢降唐,破巢军,唐昭宗赐名为“全忠”。天复元年(901) 晋封为梁王。唐昭宗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
大齐政权, 黄巢“腹背受敌,屡战失利,次年退至泰山狼虎谷,为敌军追击,不屈自杀。”
因为史料没有记载,李牧推测,大齐政权的国号与黄巢的家乡山东有关。黄巢(?~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曹州冤句(今山东荷泽)人。山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黄巢上要借用齐鲁儒家文化吸引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史称“五代”、
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后梁。天佑元年,朱温弑唐昭宗,越两年受禅为帝,终于篡夺了唐朝政权,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
黄巢起义军将领朱温于882年叛变投唐,赐名全忠。903年封为梁王。次年,迁昭宗于洛阳,寻杀之,立其子李祝为帝(哀帝),907年废哀帝自立,国号梁。源于朱全忠梁王封号,史称后梁。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朱温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朱温曾参加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后叛降唐朝。被赐名朱全忠,与沙陀贵族李克用等协同镇压黄巢起义。天祐元年( 904 ),朱温挟持唐昭宗迁至洛阳,随即派人杀昭宗,立昭宗子李柷为帝,是为唐哀帝。天祐四年,朱温代唐称帝,改名晃,改元开平 ,国号梁。史称后梁。升汴州(今河南开封)为开封府,称东都;以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 909 )由开封迁都洛阳,乾化三年( 913 )末帝即位,还都开封。朱温在称帝前后,革除了一些唐朝积弊,奖励农耕,减轻租赋,基本上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的晋(李克用) 、南方的吴 、吴越 、楚、闽、南汉 、剑南的前蜀、凤翔的岐(李茂贞)、幽州的燕(刘守光)等政权并立。朱温虽然作了某些改革,但他残暴成性,战争中滥行杀戮,与据有太原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连年作战,使黄河两岸遭到严重破坏。朱温在位时,皇位继承人未定。乾化二年二月,他亲统大军与晋争河北,得病返洛阳。六月,次子朱友珪发动政变杀温,自立为帝。次年正月,改元凤历。二月,朱温第三子朱友贞发动洛阳禁军兵变,友珪自杀。友贞即在开封称帝(先后改名锽、瑱),是为后梁末帝,又复年号为乾化三年。友贞猜忌方镇大臣,内部分裂,国力进一步削弱。龙德三年(923)十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入开封,末帝自杀,后梁亡。
中国五代(见五代十国)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山西3省。河北、陕西的大部及甘肃、安徽、宁夏、湖北、江苏的一部分,并短期占有四川。唐末,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与宣武节度使(今河南开封)朱温争霸,长期进行激烈战争。后梁开平二年(908)李克用死,存勖继晋王位。后梁乾化元年(911)大败后梁兵,取得河北。龙德三年(923)四月,李存勖称帝,是为庄宗,改元同光,国号唐,史称后唐。同年十月,灭后梁,十二月,迁都洛阳。割据凤翔的岐王李茂贞与吴越、楚、闽、南平都称臣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庄宗令郭崇韬等攻灭前蜀(不久,孟知祥又占蜀地,史称后蜀),进一步统一北方,并扩展到长江上游。南方诸国中,仅南汉、吴与后唐抗衡。存勖骄***政,激起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兵变。四年三月,李克用养子蕃汉总管李嗣源(沙陀人,原名邈佶烈)借兵变力量,夺取汴州(今河南开封)。四月,存勖在洛阳被乱兵杀死,李嗣源入洛阳称帝,改名李亶,是为明宗,改元天成。嗣源即位后,改革弊政,政局小安,明宗死,子李从厚继位,是为闵帝。应顺元年(934)四月,河东节度使李从珂(本姓王,嗣源养子)起兵杀从厚,自立为帝,是为末帝。清泰三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937年1月11日)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结契丹攻入洛阳,从珂自杀。后唐亡。
李存勖和他父亲李克用都是沙陀人,因为祖上为唐朝立过大功,赐姓李氏,所以国号为“唐”,对外打出的旗号都是复兴唐室
后晋是 中国历史 上 五代十国 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 石敬瑭 936年 灭 后唐 开国到 辽国 947年 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12年。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是后唐开国的功臣,他曾经多次在危难中救护后唐开国皇帝 李存勖 和明宗 李嗣源 。李存勖和李嗣源都十分器重他,李堣源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唐堺立后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今 山西 ),石敬瑭成为当地军民最高指挥官石敬瑭在河东政绩很高,而且生活清堉,很受当地人的欢迎。但李嗣源死后堎唐内部互相侵压,石敬瑭受 李从珂 的猜忌,因此渐渐产生了反唐的计划当李从珂决定将石敬瑭调离河东时,砳敬瑭决定反唐。 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加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因此石敬瑭冠定求救于 契丹 。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属于今天 河北 和山西的16个州给契丹,并对 辽太宗 耶律德光称儿。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堷光决定帮助石敬瑭。 契丹和石敬瑭皠联军打败了后唐,攻入后唐首都 洛阳 。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移都 开封 ,并按约将16州让给契丹。这16州是:(今 北京 市)、蓟(今 天津 蓟县 )、瀛(今河北 河间 )、莫(今河北 任丘 )、涿(今河北 涿县 )、檀(今北京 密云 )、顺(今北京 顺义 )、新(今河北 涿鹿 )、妫(原属北京 怀来 ,今已被 官厅水库 所淹)、儒(今北京 延庆 )、武(今河北 宣化 )、蔚(今山西 灵丘 )、云(今山西 大同 )、应(今山西 应县 )、寰(今山西 朔县 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并堑契丹称 儿皇帝 。 石敬瑭割让 燕雲十六州 为辽国和 金国 后来对 宋朝 长江 以北地区的威胁打开了门户。
后晋建国后一直处于动乱状态,石敬割地称儿的做法受到许多人的反对,包括他自己过去的亲信。石敬瑭本人到没有改变他对契丹依附的政策。但国内部许多地方发生叛乱,石敬瑭的两个儿子在这些叛乱中被杀,这些事情都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为了对付这些叛乱,石敬瑭加剧了惩罚的法律,引入 许多毒刑,同时他对自己的手下人也时常猜忌。
石敬瑭死时立 石重贵 为继承人。石重贵是他的侄子,因为堨战场上立战功获得石敬瑭的赏识。但石重贵是一个一勇之夫,根本无法在已砏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对付这些政治问题㠂 石重贵登基后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皠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丠称臣。对此契丹当然不能坐而不视。 944年 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 河南 濮阳 南)交战,互有胜负。 945年 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蠣 杜重威 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堎晋灭亡。 后晋亡后,河东节度使北幠王 刘知远 在太原称帝建立 后汉 。
战国中期的三晋已占领着北到大青山、南至南阳、西起西河郡、东与齐燕相交的广大地区,包括了今山西全境,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山东、陕西和内蒙的一部分
今山西号三晋,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今 山西 )李牧推测其国号当为河东节度使(三晋故地)而来。
五代之一。刘知远(即后汉高祖刘知远)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山西、陕西的大部及河北、宁夏、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历二帝,前后约四年。
刘知远是沙陀部人,后晋天福六年(941)七月,任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 开运三年十二月十七日947年1月 11日), 契丹陷开封,后晋亡。刘知远亦曾向契丹纳贡, 但当时人民坚决反抗契丹, 有的方镇也拒绝投降。刘知远对契丹的南下先采取观望态度。次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二月,刘知远亦在太原称帝。他下诏诸道禁止为辽搜括钱帛,并诏慰抗击辽之民众,人心归附。三月,辽兵北撤。五月,刘知远出兵占领洛阳、开封,收复后晋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诸州。六月, 改国号大汉,史称后汉。改开运四年(947)为天福十二年,次年建元乾□。与南唐、吴越、楚、南汉、后蜀、南平等政权并立。
乾佑元年 (948)正月,刘知远死,次子承□(931~ 951)继位,是为隐帝。承□初立,大臣史弘肇、杨□、苏逢吉、郭威等专权,但四人之间又有矛盾。史弘肇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掌握禁军,酷虐滥杀;杨□为枢密使,权势最重。承□疑惧,于乾□三年十一月杀杨 □、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苏逢吉权知枢密院事;又密令杀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承佑被杀。后汉亡。
当初刘知远延用石敬瑭的年号,称天福十二年(947年)。下诏禁止为契丹括钱帛;慰劳保卫地方和武装抗辽的民众;在诸道的契丹人一律处死等等。这些措施意在振奋人心,争取后晋旧臣的投诚归附,为顺利称帝铺平道路。契丹在中原人民抗击下退出后,刘知远又乘机进入开封并建都,改名字为(上日下高),改天福十三年(948年)为乾佑元年,蠲免赋税,大赦天下,堂而皇之称帝。
李牧以为948年正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称帝于开封,国号辽。必然引起汉人反感和抵抗,刘知远以汉为国号有兴汉拒辽的寓意。
951年后周广顺元正月, 郭威帝(太祖),国号周。追源探根,五代的后周源于周王朝。因其自称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后裔,故定国号为周(史称后周),首都仍在汴京开封。其疆域主体也在河洛一带,周王朝的故地。
后周五代之一。郭威所建。都开封。盛时疆域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安徽、江苏的大部,河北南部、湖北北部及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的一部分。历三帝(二姓),共十年。
后汉乾□三年(950)四月(一作三月),郭威以枢密使出为邺都留守。十一月,起兵攻入开封,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后汉隐帝被杀。次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是为太祖。改国号周,史称后周。改元广顺,仍都开封。郭威针对前朝弊政,进行了一些改革,刑罚有所轻减,某些苛税被废止,部分官田散给佃户,停止州府南郊进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郭威在五代确是一位较好的皇帝。后周的两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非常节俭的皇帝,比如郭威死后墓前仅立石碑一块,其墓本身也非常简单,连守墓的宦官都没有。《诗经》曰:“山高为嵩,峻极于天。”太祖“陵曰嵩陵”,西带嵩山,东襟平原,北枕黄河,南望楚荆,栖于《诗经·郑风》的故乡,气贯天下。但嵩陵,徒有其名而已,没有石像生,没有陵园或宫城等任何地面建筑,甚至没有柏树。郭威临终的时候还不忘节俭,要求用瓦棺、纸衣装殓尸体,不让修治地下寝宫,不让设置守陵宫女。公元954年,郭威病重时,多次告诉晋王(柴荣)说:“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内。陵所务从俭素……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郭威还说,每年寒食节不忙时可差人洒扫,如果没有人去的话,只要遥祭一下就行了。最后他强调:“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954)正月,郭威病逝,养子柴荣(柴皇后之侄)继位,是为世宗(即后周世宗柴荣)。柴荣继续进行改革,整顿吏治,严明军纪,士卒精强,为统一准备条件。柴荣即位时,后周疆域除今山西中部和北部为北汉盘踞外,略同于后汉,与南唐、吴越、南汉、后蜀、南平等国并立。世宗有雄才大略,致力于全国统一,显德元年,亲率大军在高平(今属山西)与北汉、辽国的联军决战,大败北汉军,迫辽军退走,初步巩固了北部边防。二年,发兵击败后蜀,收复秦(今甘肃秦安北)、阶(今甘肃武都东)、成(今甘肃成县)、凤(今陕西凤县东)四州。此后,他三次亲征南唐。南唐主李□被迫献淮南、江北十四州、六十县,与后周划江为界。六年,世宗又亲自统军北征,很快收复莫(今河北任丘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三州和瓦桥(在今河北雄县)、益津(在今河北霸县)、淤口(在今河北霸县东信安镇)三关,计十七县。正当大军挺进的关键时刻,柴荣病重,遂回师开封。六月,病逝,子宗训 (953~973)继位,是为恭帝。
显德七年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废恭帝,建立北宋王朝,后周亡。
前蜀国号源于唐朝的“蜀王” ,因蜀地而得名,定都成都。
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岷江流域生活着四川的先民——古蜀人。在历经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及开明等王朝之后,他们长徒迁徙到了成都平原,创造了光灿夺目的早期蜀文化。三星堆出土的高达2.6m的青铜人立像,宽达1.38m的青铜人像,现在都成为世界文化宝库里的瑰宝。
古之四川,以今涪江为界,东边住了巴人,西边住了蜀族,这两个氏族建立了四川最早的两个奴隶制王国,故四川又名“巴蜀”,且一直延用至今。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秦统一巴蜀以后,置巴郡和蜀郡,省会定在成都。于汉,称之为“益州”。晋代划为梁、益二州,唐又改设山南道和剑南道,有剑南东川和剑南西川两节度使,这就是最早的“两川”。宋朝置西川东路和西川西路,故分为益、梓、利、夔四路,叫四川路,才有“四川”之名的由来。元正式设立四川省,明改为四川布政使司,清设四川省。
在公元前227-237年间,蜀地水患尤重,战国秦昭王时,郡守李冰在原蜀地治理水利的基础之上,兴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一分为二,右方的外江流向南,作泄洪之用,内江则引入成都附近县,作灌溉与运输之用,广开稻田,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誉为“天府之国”。
前蜀也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的叫法。
前蜀(907年——925年),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由王建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十国之一。前蜀疆域辽阔,东控荆襄,南通南诏,西达维州(今四川理县),北过秦州(今甘肃天水),占领了今天四川、湖北、陕西以及甘肃大部,贵州全部以及云南部分地区,方圆数十千里。
前蜀是唐朝的“蜀王”、西川节度使王建在成都建立的,早在891年,王建就开始统辖全川。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不服后梁统治,建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定都成都。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在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的情况下,前蜀的经济、文化、军事大大的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可是王建死后,继承人王衍奢侈无度,残暴昏庸,后唐趁机伐蜀,蜀军溃败,成都沦陷,前蜀灭亡。
王氏父子共统治两川35年。
也有人说,前蜀建于903年(因为当时唐昭宗封王建为蜀王)。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祖 神武圣孝明德惠皇帝 王建 907年—918年 天复 907年
后蜀是前蜀灭亡后,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依然是以蜀地而得名。
五代十国的后蜀。关于五胡十六国的后蜀,请参见:西蜀
後蜀是中國歷史的十國之一,其疆域较前蜀而言要小,其中后蜀的疆域东线和北线最为显著。东由襄樊退至重庆一带,北也由甘陕退到广元。同光三年(925年)後唐滅前蜀,孟知祥(874年—934年)當時任西川節度使,次年入成都,整頓吏治,成都始安。長興三年(932年),殺東川節度使董璋,取得東川。後唐閔帝應順元年(934年),孟知祥在成都建都稱帝,年號明德,國號蜀,史稱“後蜀”,但在位7月即卒。其子孟昶嗣位,沿用明德年號,明德五年(938年)後改元廣政,頗能勵精圖治,境內很少發生戰爭,是五代時期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地區,後蜀維持近三十年和平,晚年孟昶生活日漸荒淫。廣政十八年(955年),秦、階、成、鳳四州為後周攻佔。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太祖發兵攻蜀,孟昶向宋朝投降,同年去世。後蜀亡,前後僅二帝。
南唐国号源于李唐,南唐是五代十国时吴国大将徐温的养子徐知浩建立的。
徐知浩本名李升,出身贫苦,后来为吴王杨行密所赏识,本来准备收他为义子,但又恐为诸子所不容,乃令大将徐温收为义子。杨行密死后,徐温和徐知浩相继专权,后来,徐知浩废掉吴末代王自立,并恢复本姓“李”,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唐朝灭亡后,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后唐和十国的南唐都自称是唐朝的承继者而用“唐”作为国号。事实上他们的皇帝与唐王朝并无血缘关系。
根据新旧五代史记载,南唐国主李昪本来是个孤儿,父亲名荣,自幼失散。估计他是不是姓李都有疑问,他一开始国号是大齐,三年后忽然改国号为唐,并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璘之裔。缺乏依据。
南唐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僅38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937年,李昪稱帝建國,是南唐的盛世,經濟繁榮,文化昌盛。中主李璟時由於與周邊各國多次興兵,因而國力衰退。958年因為兵敗,將長江以北十四州割讓給後周,並且稱臣,去帝號改稱國主。而後主李煜時更是被宋滅國。李璟與李煜兩父子在中國文學上是有名的詞人。相传南唐李后主曾造七尺高莲台,令官嫔睿娘以帛缠足,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这实是后世缠足的起源。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
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吴的国号来源是创建者杨行密的吴王封号。而吴王号源自吴地。春秋时的吴国是江苏省太湖区周围,三国时的吴国包括江西、浙江,江苏的大部分地方。
在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吴国。
??第一个吴国,也叫句国、攻吴、干,国王为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国土包括现在的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春秋后期,国力渐强,公元前四七三年吴王夫差时为越国王勾践所灭亡。
??第二个吴国,是三国之一。公元二二二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吴王,建立吴国,二二九年称帝,其国土包括现在的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部分地区,二八0年,吴帝孙皓时,为晋所灭亡,共历四帝(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前后共存在五十九年。
??第三个吴国,是五代时的十国之一。公元八九二年扬密为唐朝的淮南节度使,占据扬州。九0二年被唐昭宗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都扬州,其国土有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九三七年吴帝扬溥时,为权臣徐知浩所废,吴国灭亡,为南唐所取而代之。
吴是五代时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
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祐二年(905)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吴天祚三年(937)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主,36年。
外篇(十)十国之吴越国
吴越国国号源自春秋吴越。
勾践元年(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师伐越,越王勾践战败,阖闾伤足而死,夫差继位。
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天越伐吴,夫差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困守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向吴太宰[喜否]求和,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谏而同意。
勾践在范蠡的参谋下,于公元前492年到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被关在石城,俯首称臣,三年后,夫差动了恻隐之心,准备放勾践回越国,大臣伍子胥坚决反对,说放勾践回去,就等于放虎归山,吴王不听,将夫差放回。
回国后他委托范蠡建城作都,每晚睡在柴垛上,在房门口挂一个苦胆,每天都要舔一舔,卧薪尝胆,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念念不忘复仇。他对外继续讨好吴王,不断送礼,给吴王送去西施等美女和大量的木材,以削弱吴国的国力,以致这些木材都堆积在灵岩山下的河道里,因此这个地方现在还叫木渎。对内休养生息,富国强兵,鼓励增加人口,以增强国力,并和群臣一起谋划攻吴之计。
——公元前484年,吴王向北进攻齐国,越王勾践听说了非常高兴,就拿贵重的珍宝贿赂太宰[喜否],鼓励吴攻齐。伍子胥知道后说,这是越国要毁掉吴国啊,就进谏吴王放弃攻齐,而攻打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又攻打吴国,将吴王包围,吴王写信用箭射给文种、范蠡:“吾闻:狡兔以死,良犬就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今吴病矣,大夫何虑乎?”,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灭吴后,范蠡看出越王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乐,就劝文种离开。范蠡同西施乘一条小船离去,后游齐国,改称陶朱公,经商致富。文种不听,被越王杀害。
唐朝时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
吴越国(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由钱镠所建。都城为杭州。强盛时拥有十三州疆域,约为现今浙江全省、江苏东南部和福建东北部。吴越国共有五位君主。
钱嫪(852—932)宇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县人。功臣山南坡的钱坞拢,是钱嫪的出生地;现有“婆留井”遗迹;钱嫪的出生和名字都和这口井有关。相传钱嫪出生时,其父钱宽外出帮工,贪杯后,在村口见自家茅屋顶上一片红光,以家失火,可回家—看,—切安然无恙。妻子水丘氏分娩,生下一个男孩。钱宽进房见其相貌极丑,哭声粗野,越哭越晌,一个不祥的兆头在他脑子里闪现,于是抱起婴儿,想丢进井里。幸亏钱宽的母亲及时赶到才留了婴儿。当地称祖母为阿婆,因此钱嫪的奶名叫婆留,后以“代“留”,又将水井称为”婆留井”梁公元910年,钱嫪第二次衣锦还乡时。将自已历经百战的一副盔甲挂在“婆留井”中,并加盖加锁,一方面表示盔甲不再使用,另一方面以盔甲代身,实现其父当年要将他丢进井里的意愿。这是关于第—位在杭州建都的国王的传说。
“一剑霜寒十四州”的钱武肃王钱镠是五代十国中的第一个君主,吴越国的第一代国王。
钱嫪选定凤凰山,在隋唐州治基础上建宫城时,—位颇通风水的术士对钱嫪说:在旧基上扩建王城,王位只有百年,若填平西湖,在上面营造宫殿,王位可延长几十倍。钱嫪回答说:百姓靠湖山为生无水则无民,无民哪有我王,而且历史上哪有千年的王家呢?有国百年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就拒绝了填湖筑王宫的建议。后人对此有诗赞道:“牙城旧治扩篱藩,留得西湖翠浪翻。有国百年心愿遂;祚无千载是名言。”
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战乱频仍,烽烟遍地,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中原和各割据国田地荒芜,十室九空,死者相枕,饥人相令,民不聊生,惨象环生。唯独位于东南的吴越国致力于理水治土,奖励生产,境内无废土,民不知有兵革,人民安居乐业,“钱塘富庶,盛于东南”。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他判断《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
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 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 ‘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划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 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 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闽的国号源自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以闽地得名。
闽是五代时十国之一。王審知所建。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審知兄弟攻占福州,并逐渐据有福建全地。王潮被唐政府授职为福建观察使,不久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乾宁四年十二月(陽曆為898年1月)王潮死,其弟审知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受后梁封为闽王。王审知称臣中原,交好邻国,提倡节俭,减轻赋役,以保境息民为立国方针,他还建立学校,奖励通商。在他在位期间,闽地的经济、文化都得以迅速发展。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审知子王延钧称帝,建都长乐(今福建福州),国号闽,年号龙启。延钧弟王延政于943年在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闽即为南唐所灭。闽共历6主37年。
外篇(十二)十国之楚国
楚国的国号源自后梁封马殷为楚王。源出长沙荆楚文化。
传说始祖 炎帝 和 黄帝 都曾来过长沙。 司马迁 的《 史记 ·五帝本纪》说,黄帝曾“披山通道,南至于江,登熊、湘”,后来就把长沙这片地土封给了他儿子少昊氏( 宋朝 罗泌的《路史》记载:少昊氏“始于云阳,胙土长沙”(胙即赏赐之意),据此,传说中的少昊氏是远古长沙的一个氏族首领,是开发长沙的第一人。
长沙, 夏代 属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作为古越人(古长沙越人为扬越的的一支)到这时创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几何纹饰硬陶即印纹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 诸侯 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商周时期中原文化的传人,长沙进入 青铜器时代 。长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盖的半地穴式房屋,过着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为工具,生产上依靠刀耕火种。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铜铸造技术传入,开始使用和制造青铜工具铜斧,到 西周 后期出现了铜制大锄(一种重要的松土工具)、铜插(即耙,用于松土和起土的农具);而且还制造出了形制考究、纹饰精美的青铜容器、乐器。长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铜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艺水平,富有鲜明的越族风格; 1938年 宁乡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铜器中珍品; 1959年 以来宁乡、 长沙县 出士的十几件铜镜,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为 中国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商代铜镜。
东周 以后,进入 春秋时代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年代,春秋末期, 楚国 (荆楚)的势力进入长沙。 战国 初期,越国灭 吴 ,楚越对峙开始,长沙成为楚国东南边睡的要塞。战国中期,楚国实行变法,国力强盛,对南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湖南全境纳入了楚国版图,长沙成为楚国南部的军事重镇,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广阔地域的政治军事中心,楚国在长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对长沙的进入,加上经过数百年的战争,古越人消失了,长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带来了中原和江汉地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使长沙地区进入了 铁器时代 ,长沙结束了商周以来延续了1000多年的原始状态,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楚国至楚怀王时国势日弱,诸侯各国特别是 秦国 对楚国多次发起战争,前222年,秦国大将 王翦 帅军南下,打败楚军在江南的余部,楚国以长沙为政治军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国所征服,楚国灭亡。长沙(湖南)作为楚地和楚国军事重镇的时间长达800多年。
西汉时期长沙国与长沙王
古长沙城作为汉王番都,临湘古城位于长沙国的中心地带,为历代长沙王的驻所和长沙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古书《 水经注 》记载,临湘城(即古长沙城,史称临湘故城)系吴芮始封长沙王建筑。公元前157年,吴氏长沙国废除。
吴氏长沙国时期,为古代长沙历史上辉煌时期,政治上始终不渝维护国家统一,是西汉王朝的忠实诸侯王国。刘邦所封八个异姓诸侯王臧荼、韩信、英布等七个诸侯王全部消灭,唯独吴氏长沙国自始自终效忠朝廷,就是淮阴王英布(即长沙王吴芮之女婿)反叛,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还大义灭亲。吴氏长沙国自吴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孙吴著死,因无子被撤除,共传5代,历时46年。王国的官吏制度与西汉朝廷相同,设有丞相(汉高祖初曾称柱国),由朝廷直接委任,名为辅佐诸王,实际上是派来掌握本国实权以控制地方的。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继位,重置长沙国,史称“刘氏长沙国”,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刘发封为长沙王。刘发之长沙国正值西汉王朝大削诸侯王国势力的时候,至此,疆域广阔的长沙国分离出南部另立桂阳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随着朝廷对诸侯番国管理体制的改变,这时的长沙国瞎地大为缩小,已析出桂阳郡和零陵郡,仅有临湘、罗、下集、益阳、连道、湘南、安城、丞阳、茶陵、攸、昭陵等13县;长沙国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实际权力,不得干预自己所辖诸侯国的政务,成为名义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改制以前称为“臣相”),下至县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刘氏长沙国”从刘发始封到刘舜被废,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随西汉王朝灭亡而拆除。公元 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为帝建“新朝”,长沙国改名“填蛮郡”,国都临湘改名“抚睦县”。
东汉长沙王、长沙国与临湘侯
王莽政权很快就被西汉末农民大起义所淹没。公元25年,原 西汉 皇室宗族、长沙定王刘发的后裔 刘秀 (即光武帝)拥兵称帝,又建立起一个汉朝,因以 洛阳 为都,史称 东汉 。由于全国各地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队伍和各色武装割据,刘秀又展开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刘秀遥封西汉末代长沙王刘舜之子刘兴为长沙王,复建长沙国,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势。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长沙相韩福、桂阳太守张隆、零陵太守田翕、苍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锡光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为列侯。至此,包括长沙在内的 湖南 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对刘秀统一天下的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刘秀于 40年 (建武十六年)统一 中国 。长沙已早在 37年 ,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湘州改制为湖南和长沙建制史上的标志。由于长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更加巩固。三国的长沙郡,行政范围基本局限于湘江以东地带,隋朝的长沙郡跨越湘江至整个湘中地区,从而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隋朝的统一,湖南重归统一的中央政权之下,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往来与联系不断加强,获得了一个广阔和相对安定的空间。
257年 ,长沙东部为衡东郡(治所翻县,今 衡阳市 ),西部为衡阳郡(治所湘乡县今湘乡县西),益阳县南部之地析出新阳县(今 宁乡县 ),治所在沩水上游(今宁乡县横市镇一带),属于衡阳郡。
265年 ,长沙郡的安成县(今属 江西省 )和豫章、庐陵两郡几县设立安成郡,长沙郡瞎地进一步缩小,共辖临湘、测阳、恢、醒陵、罗、 吴昌(汉昌改)、建宁、下集、蒲沂等9县,包括今长沙、岳阳、株洲 3市地以及今属 湖北 的通城、崇阳、蒲沂3县(市)地。
三国时期的长沙郡,上有州(荆州),下有 县 、 乡 、里,为孙吴时代的行政体制。除行政长官外,长沙郡属诸曹的设置(官名)已经颇为全备,有掌“选署功劳”的功曹、管赋税的田户曹、管造船的船曹;有负责由贮租米、布帛的仓吏,收贮租钱的库吏。县以下的乡也设有属吏,简胺中就出现了“东乡劝农掺”、“南乡劝农撮”的名称。此外,还有“司马”、“关丞”、“仓田曹”、“录事”等。(资料来源:依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简牍整理)。
西晋 统一中国后沿袭汉代分封制。 280年 (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乂为长沙王,以郡为国。西晋初期,长沙郡仍隶属荆州,以临湘为治所, 西晋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长沙郡下辖临湘、浏阳、巴陵(280年分罗县置,今 岳阳 、临湘地)、罗、吴昌、醴陵、建宁、攸、下隽、蒲沂等10县。280年,新阳县改名新康县,县治迁到今宁乡县治以西10里的冷水铺及万寿山一带。 299年 ,晋惠帝分巴陵、下隽、蒲沂等县设立建昌郡,长沙郡辖地又一度减少。
湘州的建立 :西晋后期,由于北方势力侵扰,西晋统治重心南移,荆湘地区更为重要。 307年 (永嘉元年),晋怀帝司马炽从荆州分出长沙、建昌、湘东、衡阳、邵陵、营阳、桂阳、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湘州的设立,是古代湖南政治军事上的一件大事。
隋统一中国,对南朝的政治体制实行改革。地方行政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郡一级。隋文帝时,以长沙有昭潭,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
长沙郡废除,所辖的临湘县改为长沙县,并废浏阳、醴陵2县并入;
建宁县亦被废除,并入衡州(原湘东郡)的湘潭县。
隋炀帝时,进一步改制,废诸州总管府,裁并州县,改州为郡。潭州又改为长沙郡,辖长沙、衡山、益阳、邵阳4县,以长沙县为郡治。
邵阳县为原邵陵郡所辖,后废扶夷、都梁2县并人,包括今 邵阳市 及邵阳、邵东、新邵、新化、武冈、洞口、隆回、新宁、城步、涟源等县市地。
唐朝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将邵阳县划出,另立南梁(州),从长沙、益阳、衡山3县分别划置醴陵、新康(624年又归入益阳)、湘乡3县,南梁共辖6县。
潭州的县级区划也进行了调整
708年 (唐中宗景龙二年),分长沙县复置浏阳县,并将县治从居仁镇(令官渡镇)迁至今浏阳市所在地。
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衡山县改名湘潭县。潭州仍辖6县,即长沙、浏阳、醴陵、益阳、湘乡、湘潭,直至唐末。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长沙设立潭州总管府,624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管辖潭、衡、永、郴、连、南梁、南营、南云8州军事(624年为7州,南云不在内)。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区的最高军事机关,行政长官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实行军政合一体制。长沙唐中央政府湖南军事机构所在地,唐前期军事上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全国各冲要之地设置军府,又称折冲府,直属中央。唐玄宗时改革军事,潭州设有桥口(今望城县乔口镇)和禄口(今株洲)、花石(在湘潭)守防。
唐代以前的长沙社会发展整体落后于中原地区,经过三国、两晋和南朝长达400年的经营开发,到唐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历任州(郡)县官的治理,赶上了中原地区的发展,此时的长沙人丁昌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771年(大历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张谓曾撰写了一篇《长沙土风碑铭》,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 杜甫 游长沙,曾写下了不少诗章,其《清明》一诗中有:“著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干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 争道朱蹄骄齿膝”,也正是盛世长沙一日的写照。
唐王朝 到 唐玄宗 时繁荣达顶峰,之后开始衰落,至“安史之乱”进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764年 (唐代宗广德二年),衡州设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辖衡、潭、邵、永、道5州; 768年 (大历三年),辖区也有所扩大,增加了郴、连2州,长沙成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长沙等地从原江南西道分离出来,单独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即湖南道,“湖南”一词开始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在历史上出现。
湖南观察使设立及迁治长沙,为朝廷稳定湖南局势采取重要措施,然而却引起了湖湘武将们的不满。安史之乱后,地方兵将大多骄横跋屋,不服驾驭,“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当时驻防长沙等地的正是这样一批骄兵悍将。至安史之乱之后,江南一带分裂割据渐涨,湖南一带斗争表现为湖南观察使与悍将骄兵的激烈冲突,而长沙正处于这一冲突的中心地带。 770年 (大历五年),湖南道迁治长沙仅仅2年之久,湖南兵马使臧即带领一班骄兵起而造乱,肆虐长沙,杀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场“兵变”恶剧。发生于770—780年的长沙减价兵变和邵州王国良事件,即表明分裂割据势力已经在湖南兴起。
鄢陵位于许昌市东部,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天下,称为鄢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逐鹿中原,历史上著称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曹操屯田等历史事件,均发生在鄢陵.
据《国语》等书记载:“鄢为 云姓之国,陆终第四子名求言,为 云姓,封于郐,在封郐的同时,别封十邑。即:郐、虢、鄢、蔽、补、丹、依、茅、历、华。这里的鄢,即古鄢国。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这时,由于“鄢侯纳仲任之女,贪冒爱吝,蔑贤简能”,故于公元前769年,鄢为郑武公所灭,废国为邑,属郑地。此时名鄢。因古鄢城座落在一南北土陵之上,故又名鄢陵。公元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公元前575年爆发的“晋楚鄢陵之战”,皆发生于此地。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鄢陵属韩。公元前319年,秦伐韩,鄢败之;次年,即魏襄王元年,鄢陵又归属魏。因古代安、鄢同音,故战国时,鄢陵又名安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鄢陵入秦,属颍川郡(郡治设阳翟,今禹州县)。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鄢陵属韩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在复置颍川郡的同时,正式设置鄢陵为县,属豫州颍川郡,
楚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湖南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人。楚全盛时,辖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连、昭、宜、全、桂、梧、贺、蒙、富、严、柳、象、容共24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省全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贵州省东部和广东省北部。楚自896年马殷任命节度使到951年楚国灭亡,共存世56年,在湖南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战争,消灭了湖南境内割据势力,实现了湖南的统一。马殷政权时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百姓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896年,唐朝朝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
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
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楚国正式成立。马殷仿效朝廷体制,改潭州为长沙府,作为国都,并在长沙城内修宫殿,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名符其实的独立王国,成为五代时期10个封建割据国家之一。
930年马殷死,马殷次子马希声继位。
932年马希声死,马殷子馬希範继位。
947年马希范死,马希广继位。
950年马希萼攻打长沙,马希广兵败被杀。于是马希萼自立楚王。
951年11月,南唐图乘马楚内乱,派大将边镐率军进入楚国,占领长沙,楚灭亡。南唐还未站稳脚跟,马殷旧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南唐军,继续据有湖南。947年到951年的这段争夺王位的战争,被称为众驹争槽。
952年,王进逵杀刘言控制湖南。
955年,部将潘叔嗣又杀了王进逵;潭州军府事周行逢又进军朗州杀了潘叔嗣,湖南全境遂为周行逢所控制。
962年,行逢死,子周保权继位,手下大将张文表起兵反叛。经过恶战,周保权杀了张文表。此时赵匡胤已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趁机挥军南下攻占潭州。
963年,湖南完全并入宋的版图。
据史料记载,马殷“土宇既广,乃养士息民”,由于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的保境息民政策,同时奉行奖励农桑、发展茶叶、倡导纺织、重视商业贸易。马楚利用湖南地处南方各政权中心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与中原和周边的商业贸易,采取免收关税,鼓励进出口贸易,招徕各国商人。《十国春秋楚武穆王世家》载:“是时王关市无征,四方商旅闻风辐。”
茶税为当时楚国主要税收来源,因此政府每年税收“凡百万计”。为促进茶叶的生产与贸易,马楚政权采取“令民自造茶”、“听民售茶北客”的宽松政策,让百姓自己制造茶叶“以通商旅”。同时,马楚政权全国各地设置商业货栈(回图务),组织商人收购茶叶(茶商号“八床主人”),销往中原地区的商人,换回战马和丝织品。
由于马楚政权重商政策,那时的潭州已成为南方最大的茶市,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手工业和矿冶业也比较发达,其时采取“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后“民间机抒大盛”,长沙棉纺业也始于马楚时期,其时楚地已种棉,故有胡三省之“木棉,今南方多有焉。于春中作畦种之,至夏秋之交结实,至秋丰其实之外皮四裂,中踊出自如绵。土人取而纺之,织之以布,细密厚暖,宜以御冬。”矿冶业方面,楚时潭州境内丹砂矿的开采风行一时,据说州的东境山崩,“涌出丹砂,委积如丘陵”,主要用于作为涂料之用,楚王马希范丹砂涂壁,“凡用数十万斤”。
为了发展商业,马殷采纳大臣高郁的建议,铸造铅、铁钱币在境内流通。由于铅铁钱币笨重,携带不便,商旅出境外贸易,大都“无所用钱”,往往在楚就地购买大量产品销往各地,这样楚地境内生产的产品通过“易天下百货”,楚而变得富饶。当时楚国茶叶为与周边的主要贸易产品。
五代十国之楚国君主(907年-951年,沿用后唐年号)编辑
顺序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无 景庄王 马元丰 无
3 文昭王 馬希範 932年8月~947年5月
6 留王 马希崇 951年9月~10月
备注:楚国之建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 馬希廣於後漢乾祐三年(950年)十二月十二日被馬希萼所擒,合陽曆951年1月22日,兩日後,馬希萼登楚王位。
楚国灭亡后的武平節度使 编辑
外篇(十三)十国之南汉
劉龑以汉代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的国号来自汉朝。
南汉(917年-971年),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939年位于今天越南北部交趾的吳權独立,越南从此脱离中国一千年的统治。
唐朝末年,劉龑的父亲劉謙在岭南的封州(现广东封开)任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劉龑的兄长刘隐继承父职。唐天祐二年(905年),刘隐任清海军(岭南东道)节度使;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南平王,次年追封为改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官爵授予刘?,袭封南海王。刘?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国号“大越”。次年,劉龑以汉代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外篇(十四)十国之荆南
荆南的国号源自高季兴的荆南节度使的官衔,后唐封为南平王,史称荆南或南平。
荆南又称南平、北楚,五代时十国之一。高季兴所建。
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荆南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史称荆南或南平。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
荆南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一概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公元929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纳地归降。
由高季兴公元907年担任节度使至荆南公元963年亡国,前后历五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