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学部院士统计年份人数编号总计185已故72
中国地理学家(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中国地理学家(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姓名简介第四纪地质学家。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矿床地质学家。江苏泰兴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气象学家。江苏无锡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1957年发表了我国第一张48小时数值天气预报图。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国海气耦合的滤波矩平长期天气数字预报模式,成功地进行了月季天气预报试验。近十多年来,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后可激发出一类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的不稳定波,以及在非线形作用下可激发出2-3年ENSO型振荡等,提出了热带大气和海洋运动的半地转适应和发展理论,领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海洋环境数字预报业务系统。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与地层学家。1936年生于江苏南京。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即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从1987年开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副主席。60年代师从穆恩之院士,参与《中国的笔石》的编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80年代以来,主持多个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了较多的论著。1997年以他为主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
立达瑞威尔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被国际地科联批准,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为我国的地层学争得了荣誉。近年来研究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与美国布科(A.J.Boucot)和斯科梯斯(C.R.Scotese)两位教授合作,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系统阐述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江苏宿迁人。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震局研究员。曾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期担任国际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70年代从事高温高压下岩石物理学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90年代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将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首次编辑了全球地震危险性图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广东新会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最大贡献是于1956年创立地洼学说,突破1959年以来美澳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为进一步认识地壳演化规律及找矿开辟了新思路。从60年代起这一学说被陆续介绍到十几个国家,推动了有关学科的深入发展。1991年又提出了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即把岩石圈的演化与运动统一研究的学术思想。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大地测量学家。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1960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奥地利格拉茨技术大学获科学技术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特邀顾问、科技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在几何大地测量、卫星大地测量、地球重力场参数计算及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导出大地测量中许多重要计算公式;首次结合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对中国参考椭球定位进行了详尽研究。推导的世界“1980年大地参考系”***参数计算公式被国际组织IUGG通过采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国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标转移参数。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玛峰高程的计算工作。对建立和完善我国测绘基准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维地心坐标基准、重力测量基准、经度基准、消除精密水准测量系统误差、航测检定场、长度野外检定基线等。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水文地质学家。原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南京。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国土资源部科技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担任副总工程师职务,主管水文地质科技业务,领导完成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80年代以来,开始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完成国际水文计划(IHP)两项国际合作研究课题。除对水文地质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外,对环境地质,以及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方面,也造诣较深。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力学家。湖北黄陂人。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变形与应力场的关系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东西向构造带形成机制。为中国西南地区地震地质、重
大工程选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壳稳定性评价作出重要贡献。发现铜官山外围铁帽,扩大了铜官山铜矿储量;为包钢找到优质耐火粘土;首次发现西康系中含三叠纪菊石化石的海相复理石沉积,解决了其地层时代问题;发现酒泉盆地早第三纪火烧沟组与白杨河组间不整合,重新厘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层,为该区石油远景评价打下了基础;首次发现祁连山震旦系和海相三叠系,为该区以后区测找矿作出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应用专家。江西萍乡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兼任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1987—1992)。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及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著有《地学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坚文存》(1999);合著《遥感地学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二种教材,主编《地球系统科学》及《遥感大词典》(1990)二种工具书;主编《地球信息科学》(1997一)及《遥感信息》(1986一)两种期刊。曾参加编制《中国地形乌瞰图集》《国家自然地图案》《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地图集10余种。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席、国家遥感中心顾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大地测量学专家。北京人。1939年获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测绘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测量学、测量平差法、实用天文学等大学丛书。主持制定了我国大地测量法式。1965年制定测量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技术方案,测定其高程为8848.13米,为世界所公认。70年代推动采用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地心坐标系统。80年代建议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并提出研究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技术方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原籍广东潮阳,生于福建厦门。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从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论的研究。改进和应用了哈斯克尔矩阵法。提出了测定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数的实用方法;应用与发展了静力学地震位错理论;在中国最早综合利用地震波、“零频”和重力资料求得中国一些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破裂过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过程中“质量迁移”、“震前蠕动”等新观点。定量地分析论证了滑动弱化在地震不稳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区介质的流变性对地震自身的重复性及地震序列类型的控制作用,介质与应力的不均匀性对地震断层的不稳定扩展与地震辐射的控制作用。获取了一批高质量的近震源强地面运动的记录;在国际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记录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张量并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过程的复杂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气象学家。浙江金华人。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理系。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研究员。长期从事气象业务技术工作。60年来,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发展和现代化做出了贡献。早期从事天气预报业务研究工作,1949年后在从事气象业务技术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大气探测、气候资源及农业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并带领和指导开拓这方面业务服务和研究的领域。1980年当
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冻土学家。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冻土研究,解决工程问题。完成青藏铁路东线工程地质调查。在热水煤矿论证富冰高温冻土路段应采用保护冻土原则修筑路堤,并提出有效措施。结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冻土分布规律和识别标志。创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层地下冰形成的重复分凝机制(程氏假说)和冻土三向地带性理论。前者解决了冻土学界长期悬念,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多种冰缘和寒区水文现象。后者指明冻土随纬度、海拔和干燥度变化。近年来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西北水资源形成、变化及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曾任地质部副部长。早年在英国苏格兰提供了国际间系统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范例,阐明其交代机理:发现川西丹巴递进变质带;发现昆阳富磷矿(1939),是中国寻找沉积磷矿床的突破。长期从事和领导中国铁矿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总结,指出铁矿找矿方向;提出铁矿类型组和铁矿成矿系列以及所有矿床的成矿系列的概念,促进了成矿学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矿的观点,进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质背景分类和区域变质岩石的详细分类,阐明中国各时代变质岩系、岩带的特征,从而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变质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初步开创性成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岩石学家。女。湖北安陆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中国地质大学教授。50年代初发表的岩组学论文具有当时国际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后负责山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我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的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至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获奖成果《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主编的《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学参考书。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大气科学家。湖南长沙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气象学院教授。早年从事数值天气预报基础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将数值天气预报问题由原来的初-边值问题推广为广义初-边值问题,使问题更为可解和易于求解;将变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数值天气预报问题中,提出使用过去资料的理论和方法。论证了准地转模式大气温压场的演变与下垫面热状况的等价性,提出由历史资料反求大气要素和参数并使之与长期预报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气动力学长期演变的渐进性质,得到在特定情况下大气动力算子向外源的非线性适应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气运动的自由度缩减的结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0年代后期,在我国首先从事和倡导煤成气研究,开辟了我国煤成气勘探新领域。在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天然气的碳氢氦同位素特征、建立鉴别各类天然气理论及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完善和发展煤成气(烃)模式、煤成气的富集规律、气藏类型、天
然气聚集带和聚集域、我国大中型气田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从而为中国第一大气田——长庆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预测、在研究中国东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苏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特别是无机成因CO2气藏及烷烃气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1938年生于湖南双峰。1961年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曾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和地震地质研究,对我国华北、山西、天山、阿尔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动构造和大地震区地震构造有深入的研究;对走滑、挤压和拉张等不同类型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形成机制有创造性发展;建立和发展了活动构造大比例尺填图技术,发展了古地震研究,领导了全国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研究工作,推进了定量活动构造学研究;系统编制了我国活动构造图,总结了我国活动构造和应力场特征,提出了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份经国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成为全国抗震设防标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生于河北高阳。1952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研究员。长期从事新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在建立我国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系统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提出了我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模型,率先编制了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并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活断层分段以及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岩石学家。江苏常州人。194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从事变质岩及花岗岩研究。50年代领导长春地质学院变质岩研究小组在华北及东北进行变质作用研究,提出“变质岩石组合”“混合岩矿床”等假说。80年代为编制中国变质地质图(1:400万)的主编者之一,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80年从事蓝片岩带研究提出的扬子北缘元石化的陆内板块俯冲为国际所关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江苏武进人。1923年唐山交通大学肄业。中国科学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大地重力学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30年代初,和曾世英编纂的《中华民国地形挂图》是中国第一幅较完整的地形图。撰写的《重力测量与地球形状学》是中国这方面的唯一专著。还撰写了《地图投影学》和《固体潮》等专著。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矿床学家。河南唐河人。192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北京地质学院教授。40年代曾参加川、康、滇三省铜矿勘探及滇缅铁路沿线矿产调查;50年代在豫西调查中对评价平顶山煤矿和河南巩县铝土矿作了指导工作,参加选定三门峡坝址建议书的编写工作。对两广、陕北以及沈海铁路、陇海铁路沿线的地质调查,为这些地区以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初步基础。对川、康、滇各省铜矿的成因类型和次生富集作用发表了有开创性的意见。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物理海洋和环境海洋学家。天津人。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我国风暴潮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与合作者提出了超浅海风暴潮理论和数值预报模型;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和“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风暴潮专题,为我国风暴潮数值预报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撰写了专著《风暴潮导论》。拉氏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研究已立于国际研究的前沿,与合作者提出的新型长期输运方程式已被成功用于美国Chesapeake湾时均盐度场以及富营养化问题的模拟和预测;建立的斜压浅海环流方程组已成功用于渤海、黄海、东海环流的数值模拟和机制研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候学家。1939年出生于上海市。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气候专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主任。首次提出用沿赤道海温廓线划分厄尔尼诺的思想和方法,被国外称为“符DF廓线”;系统研究了气候变化和气候突变,发现20世纪20年代南亚季风的突然增强与全球迅速增暖是同步发生的;应用模拟研究发现大范围植被覆盖状况变化可对区域气候乃至季风环流产生明显影响;他领导建立的区域环境系统模式(RIEMS)研究,被国际上誉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的一个范例;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专长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创建人之一。长期主编《地球物理学报》,为中国地球物理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57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有机地球化学家与环部地球化学家。生于上海;原湖南玩汇。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有机地球化学实验室(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岩油气生成演化理论与评价指标方法。丰富和发展陆相生油理论,在中国陆相沉积物和陆相原油中首次发现葡萄藻烷(烯)、含硫有机化合物等20多种新生物标志物。1993年组建广东省环境资源利用与保br护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环境中毒害有机化合物,如持久性有机传染物(POPs)和内分泌干扰化含物(EDCs)的生物地球化学与调控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出生于北京。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解放军测绘学院教授。在理论地图学、数字地图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有深入的研究,曾支持和参加我国多种大型地图集和地图的论证、设计工作。在明、清地图史和世界近代基础测绘史领域的研究亦有建树。70年代后大力推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制图系统的开发,并将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方法引进地图学,在地图设计专家系统、空间数据可视化和认知地图学的研究领域做了大量工作。90年代初将虚拟现实(VR)与数字地图技术相结合用于战场地形环境信真,取得重要成果,并提出:在地学领域利用虚拟技术构成适人化的多维地理信息空间,将是下一世纪地图学在“地球数字化”的趋势中的新任务;地图从传统上作为现实世界的静态模型发展为对现实世界的动态模拟的进展,必将促进数字化时代
地图学、测绘学在技术在理论上的深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福建福清人。1944年获重庆中央大学气象专业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山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气象科学研究,在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和中国气候方面有突出成果,被世界气象科学界公认为对季风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提出除海陆季风外,全球还有南北半球季风,行星环流季风,平流层季风和高原季风。在全球月平均温、压、湿、风场的变化研究中得出全球东半球变化大,东半球中的亚欧区域变化大;在亚欧区域中,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变化大。同时从大气运动的能源强弱分析,得出海洋比陆地强,热带海洋比其它海洋强,热带季风区海洋比热带海洋强,热带季风区海洋比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强。在青藏高原气象研究中,提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是全球大气变化的敏感区、能汇区、启动区和扰动区。这些学术观点对天气气候形成、演变的研究和预报有重要意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家。河南荥阳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地质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员。在北京、广西、福建等地区作过区域地质调查,对奠定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地质基础多有建树。对福建二叠纪地层系统及其地质构造特征以及福建的山脉水系和海岸等也作了开拓性研究。早年奠定了河北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格局,长期为中外地质学家所认同,并作为相应地层的标准剖面而被广泛引用。1954年,领导全国性地质博物馆的扩建工作,是创建全国地质科普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学术带头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工程地质、地质力学家。河南密县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曾在李四光指导下从事地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小构造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认识。毕生重视实践,在水利水电、矿山、铁路、国防、建筑等部门的大量工程项目中(如治淮工程、长江大桥、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成昆铁路、襄渝、湘黔等铁路、金川矿区及各类国防地下工程等),解决了一系列地质难题。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建了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推进和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浙江嘉善人。1929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硕士学位。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的发起人之一。50年来,对中国地球物理勘探事业和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发现及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参与了“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1990年出版了专著《地球物理勘探基础》。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层古生物学家。江苏南京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拓展了中国非海相双壳类化石的研究,建立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四个双壳类序列,指出亚洲古陆的中国地域是欧亚蚌类的起源地,为确定中生代盆地,划分对比海相侏罗系和白垩系,探查煤、油等能源形成规律,以至论证岩浆活动暨印支、燕山两构造旋回及其与矿产形成的关系,都有重要意义。以这些研究为基础,拓展了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综合研究工作,为中国侏罗系和白垩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运用所创立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划分对比原则,在中生代地层分布区寻找富铁矿以及探查石油等已取得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石油地质学家。广东南海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获北京大学理学士学位。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40余年,在区域普查和矿田(包括煤、铁、有色金属、非金属等多种矿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49年后,长期从事石油普查和研究,对中国煤、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和一些盐类矿床普查,对区域地质研究等都作出一定的贡献。此外,对中国陆相油田的发现、海相油田的工作方向,对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评价,对一些钢铁资源(包括铁矿和煤矿)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基础,特别是对内蒙古西部工业区工矿城市交通等方面,起到了指导建设的作用。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球化学、矿物学家。山西清徐人。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地质矿物学教研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参与开拓中国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为中国稀有元素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开发及综合利用作出了贡献。建立和拟定了稀有元素矿物化学全分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参与领导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白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地球化学及成矿规律的研究”,为矿山的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提出用云母类矿物划分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类型、地球化学作用的继承发展关系、离子分异与氧的作用、成矿作用的三多性(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类质同像置换的有限性及分类多型演化等理论,受到地质、地球化学界的重视。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家。湖北安陆人。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教授。年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校务委员会主席及校顾问。我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南部和东南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在华南首次发现板块运动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江南元古代沟弧盆系,突破了板块构造限于晚显生宙的观念。根据蛇绿混杂岩的样式和花岗岩类的成因与时空分布、构造应力场演变、深部构造特征、地体拼贴和离散,建立华南构造演化模式和格局,论证了板块俯冲边界自西北向东南跃迁的总趋势。得出华南成矿带和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提出鉴别大陆边缘8项标志;并揭示我国陆内板块A型俯冲和前陆盆地形成机制。近年来探索大陆动力学与山脉盆地耦合机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与区域成矿学家。河南安阳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87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早年从事区域与矿床地质的调查研究,提出金属矿床的综合原生分带与矿化过程中氧、硫分压交替消长的新概念。提出我国主要矿产具有分期、分阶段、分矿种与分类型的基本特征以及在构造岩浆活动相对平静期间成矿的新见解。剖析西华山钨矿,阐明岩浆作用后期的渗浸作用与热液矿脉之联系;论证锡的终极来源为超镁铁质岩石,以及山金矿化与钾元素密切相关,在氧化还原条件下成矿。通过编制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在空间上将中国区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滨及太平洋三大成矿域,在时间上总结出三大成矿旋回。近年提出金属成矿说。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家。女。湖北咸宁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1946年清华大学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生毕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长期致力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松辽平原白垩-第三纪介形虫》《西宁民河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
第三纪地层及有孔虫》《中国的白垩系》《有孔虫》等重要著作。在教学工作、、中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古生物学》(第二作者),主编了《古生物学教程》(第二主编);指导中青年教师主编了《微体古生物教学教程》,是我国第一部微体古生物学科的系统全面的教材。近十余年来,开展微体古生物的古海洋学及海洋地质学意义的研究,主持完成《冲绳海槽第四纪微体古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西沙北海槽第四纪微体生物群及其地质意义》和《南海珠江口盆地第三纪微体古生物及海洋学研究》等专著。注意引用新技术,1987年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微体古生物科研和教学,完成了几个门类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制作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自动化鉴定软件,已被中国部分国内石油生产单位采用,创造了经济效益。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矿物学家。河北蠡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0年获奥地利茵城大学岩石矿物系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光性矿物学、岩石组构学、X射线结晶学、稀有元素矿物学、工艺岩石学等均有造诣,是中国最早的光性矿物学家。最先应用X光进行岩组工作。30年代首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含有稀有金属和稀土矿物。从事镁质及耐火材料平炉底砖的技术和理论研究,对鞍钢的生产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晚年曾设计变温盒,利用弗氏台进行矿物折光率的双变法测定,并进行X光岩组学研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和地球化学家。河北高阳人。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我国地球化学、核子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主要从事矿产地质研究工作,在煤田地质、铁矿床及有色金属矿产研究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在锰矿找矿方面提出新见解,基本上解决了当时所需的锰矿资源问题。领导并参加了西北石油地质调查工作,积极支持陆相生油理论,认为有无石油的关键首先决定于古气候带和构造区,这对我国找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领导开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工作,还提出了核子地质学基本理论。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史地理学家。原籍山东恩县,生于河北枣强。193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获该校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授。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探讨、沙漠历史地理的考察以及城市历史研究中,开辟了新途径、新领域,阐明了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为沙漠治理和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于北京城的起源、发展以及历代水源的开辟和城市规划的特点,作出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论著有《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海洋学家。生于山东即墨。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1966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在太平洋发现“棉兰老潜流”,改变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传统认识,对海洋经向热量输送、平衡和气候有重要影响;在中国陆架发现中尺度涡“东海冷涡”,推进了中国陆架环流的研究;把地球化学上的“PO”(-135PO4+O2)在海洋中是独立于氧的一个保守量的概念引入大洋环流反演模式,提高了反演模式的确定性和计算精度;提出的浙江沿岸上升流非风生机制,修正了传统的风生沿岸上升流理论;发现并从动力学上解释了“在陆架上,上升流与海底软泥沉积有密切关系”的科学现象,推进了物理海洋与海洋沉积之间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2001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家。广东惠阳人。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中国资源环境的研究,强调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1956年就提出自然地理应探讨地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并加以综合研究。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是首次着眼于农林牧水发展的综合区划,是第一部中国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60年代在中国率先开展地表热量、水份平衡研究,推动化学地理研究。70年代倡导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的研究,主持建立了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并推动了河流地貌、水份平衡试验等实验室(场)的建立。80年代以来致力于坡地利用与改良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构造地质、大地构造、地层学和石油地质学家。四川仁寿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在大地构造学、石油地质学、地质制图、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对中国的二叠纪提出了划时代的分层;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首次用历史分析法阐述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特征及演化,并创立了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奠定了中国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基础。提出了单元相互转化机制和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先后共主编41幅1:100万地质图及1:300万全国地质图,对全国矿产普查有指导意义;对我国西北地区提出了大型盆地多层多期生储油理论和陆相生油理论。坚持对东部开展找油工作,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做出了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气象学家。福建惠安人。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8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3年获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从观测事实、动力理论和多层数值模式,对大气中准定常行星波形成、传播和异常机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准定常行星波在球面三维大气中传播的理论,证明了球面大气行星波波作用守恒;与Nitta同时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及暖池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与气候异常起着重要作用,提出了影响中国夏季气候的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及其理论。近年来致力于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家。山东墨县人。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第三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工作40多年,在中国首次发现铬铁矿,填补了中国该矿种的空白,同时为中国普查与勘探铬铁矿培养了人才。三次到贺兰山区作区域地质调查,在没有地形图的情况下,步测做了1/20万的地质图。1955年起主要从事铀矿地质普查勘探和科研管理工作。我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创建人之一,在铀矿成矿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对发展铀矿成矿理论、铀矿普查找矿和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1948年生于甘肃兰州,原籍河北蔚县。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87年获南京大学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副指挥、副总经理等职,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对我国石油地质与盆地构造理论及油气勘探实践有重要贡献。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发展了前陆冲
断带煤成烃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的地质理论和叠合复合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学家。山西原平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面工作,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技术业务的建设有较大的贡献。在三门峡水库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中,对该地新生代地层的划分提出了独特的分层原则,对我国当时第四系地层的划分有重要的意义。指导上海地面沉降的研究、长江三峡坝址最终报告的编写和天津城市供水勘察等项重大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积极倡导地表水、地下水的综合利用,在把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方面提出了重要的见解。1960~1963年,在援越期间对越南红河流域的水利规划和地层划分作出了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河北玉田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9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入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并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1935年接替裴文中主持这一地区的发掘和整理,获得重要发现,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研究认为北京人能够使用火,在体质特征与石器制造方面又显示出进步性质,因而不能说是最古老的,而最古老的人类是原始的文化,应该到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地层中去寻找。还深入探讨了北京人及其共生的各种动物化石之间的关系,提出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期间,曾经历过冷暖更替的气候变迁。50年代以后,先后组织参加了一系列著名古人类、古文化遗址的发掘。80年代提出的中国、东北亚及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华北的学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古生物学家。出生于浙江东阳。195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国际古生物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腕足动物化石和石炭纪、二叠纪地层研究。提出新的国际二叠纪地层年代系统,代替沿用了150年的传统年代系统,被各国采用。同时还证明中国乐平统最为完整,使之被选为上二叠统的国际标准。国际地层表包含30多个统,只有乐平统是以我国地层为标准的。他与合作者研究提出传统认为持续数百万年的生物逐渐灭绝过程实际上包括两次,又据同位素年龄和大量化石种的统计分析,推定两次灭绝的时间和大灭绝主幕为突发性。这一研究成果使地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的过程越来越明确。他在腕足动物系统古生物学方面发表了数百万字的论著,建立了许多具有重要系统演化、生物地层和古地理意义的新类群。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古生物学家。贵州贵阳人。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6年获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自2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煤、铁、铝等矿产资料普查,为这一地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国珊瑚化石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四射珊瑚化石完成了大量属种的总结和厘定,提出分类学与系统演化方面的重要认识,并发现了著名的乐氏江油鱼化石。在泥盆纪地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地质学、古生物学的教育和普及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50年代为北京大学恢复了地质系,为国家地质事业培养了众多专门人才。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电离层物理与电传播学家。湖南邵阳人。195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58年该校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最早在中国开展电离层小不均匀结构和漂移的实验与理论研究。从理论上统一了相似衰落法和相关分析法的物理基础。在电离层声重波扰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特别是在电离层扰动的无线电诊断的研究中,全面发展了电波传播广义射线理论,系统地解决了时空缓变、色散、各向异性和耗散介质中射线传播的一系列正反问题,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传播正问题方面,现有的传统射线理论都可看成是广义的射线理论的特殊情况,并可解决传统理论难以解决的难题;在传播逆问题中,提出了电离层扰动监测新方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气象学家。出生于四川达川。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大气季节内振荡动力学研究方面,最早提出对流加热反馈是激发产生热带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完善了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CISK波理论。在ENSO循环动力学研究方面,揭示了东亚冬季风异常对ENSO发生的重要作用。在卫星红外遥感测湿、台风动力学及热带气象等领域内,也作出了一系列成果。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区域地质、构造地质学家。河南汲县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与谭锡畴在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进行长期地质矿产调查,后又领导并参加四川地质工作,预测的中山煤矿,后经钻探证实。40年代领导了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50年代领导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工作。60年代参加组织领导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有诸多贡献。70年代初以来倡导并参加中国大陆的板块构造研究,与他人一起于1973年首次在中国发现混杂堆积,并见到蓝闪石片岩,肯定了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建议并主持参加了1:500万亚洲地质图的编制,领导亚洲大地构造的研究,其成果博得国际上好评。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江苏镇江丹徒人,生于江苏泰县。武汉大学教授,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中国图象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副理事长。80年代,主要从事测量误差理论与处理方法研究。1982年,他首创从验后方差估计导出粗差定位的选权迭代法,被国际测量学界称之为“李德仁方法”。1985年,他提出包括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区分性在内的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的扩展的可靠性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上一个百年来的问题”。该成果获1988年联邦德国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最佳论文奖一一“汉莎航空测量奖”。90年代,主要从事以遥感(贴)、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科学与多媒体通讯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并致力于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他在高精度摄影测量定位理论与方法、GPS空中三角测量、SPoT卫星像片解析处理、数学形态学及其在测量数据库中的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理论与技术、影像理解及像片自动解译、多媒体通信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其成果直接推动了技术进步,并已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领导研制了吉奥之星GIS系列产品、瑞风可视***系列产品和立得三S汽车道路测量与导航系统等高科技产品。发表论文270余篇,出版专著8部:
培养硕士生50多名、博士生60多名。其成果有十余项获得国家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奖、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曾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1SPRS)第111委员会主席(1988年一1992年)和第Ⅵ委员会主席(1992年一1996年)。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工作。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者之一。积极倡议在大庆油田采用“油田边内横切割注水开发技术”,参与编制完成大庆油田第一部开发方案--“萨尔图油田146平方公里面积的开发方案报告”。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参与创立了渤海湾油区。提出渤海湾油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在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含油气盆地分类,储层时片研究,古潜山油气藏研究以及裂疑性储层特征研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自然地理与地貌学家。四川彭县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从事冰川学、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对青藏高原隆升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高原在晚新生代经历两次夷平、三次上升的观点,最近的强烈上升始于3.6百万年,经青藏运动(3.6-1.7百万年)昆黄运动(1.2-0.6、百万年)和共和运动(0.15百万年-)达到现代高度,累计上升3500-4000米,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指明黄河上游多级阶地是高原隆起阶段性反映,分别形成于1.7,1.5,1.2,0.6,0.15百万年前。对西藏和横断山现代冰川有详细探讨。首次指出庐山存在大量湿热地貌遗迹和部分寒冻与泥石流地貌系统,替代冰川成因解释。研究兰州附近黄土、古土壤,重建与南极冰芯相比拟的15万年来环境变迁。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球化学家。1941年生于陕西咸阳。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地球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在变质同位素年代学理论研究方面最早发现超高压榴辉岩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证明了超高压变质与退变质矿物之间存在同位素不平衡;较早发现在低级变质条件下稀土元素可活动,且Sm-Nd体系可被重置;首次精确测定了榴辉岩中金红石的U-Pb年龄。最早通过测定大别山榴辉岩年龄获得华北与华南陆块在三叠纪碰撞的结论;系统测定了北、南秦岭一系列蛇绿岩及岩浆岩的同位素年龄,为秦岭造山带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次测定出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二次快速冷却曲线,并通过同位素示踪对其多阶段快速折返机制提出较完整模型。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湖北黄冈人。蒙古族。1919年和1927年分别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之一。早年对蜓科化石及其地层意义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用力学观点研究地壳运动及其与矿产分布的规律,建立了新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和“构造体系”概念。提出新华夏构造体系三个沉降带有广阔找油远景的认识并为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发现所证实。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途径。晚年发表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对我国学科大交叉的倡导产生深刻影响。对中国地质教育、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区域地质及地质编图专家。河北栾城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国土资
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研究和地质编图,主持或参加了大兴安岭北部、四川西部、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地质调查研究,完善或重新厘定了这些地区的地层系统、侵入岩期序和构造格架,总结了中国区域地质特征和亚洲岩浆岩发育规律,提出青藏高原隆升阶段和机制。主持编制的亚洲地质图、中国地质图集等,内容丰富,编制精细,富于创新,把我国地质编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南极岩石圈构造及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主编了亚欧地质图,获得一些新发现和新成果。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地理学家。生于四川自贡,原籍安徽贵池。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5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植物学家和地层学家,湖南郴县人。194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古生物工作。尤其以研究古植物与非海相地层见长。对华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齿类植物和东亚晚古生代的煤系研究在国内外享有颇高的声誉。他己发表《华北月门沟系植物化石》,《中国晚古生代陆相地层》《华南大羽羊齿类生殖***的发现》《东亚华夏植物群,,的起源、演替与分布》《北祁连山东段纳谬尔期地层和生物群》与《中国与邻,区晚古生代植物地理区划》等140多篇重要论著。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水文地质和环境水文地质学家。女。原籍福建福州,生于上海市。195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长春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应用水文地质研究所所长。早年从事地下水管理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使我国地下水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模型化、定量化的新阶段。在城市地下水资源评价、水流模拟、预报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下水水质模型。近年来在地下水污染机理和微生物治理地下水污染理论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我国最早从事环境水文地质和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之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天津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北京地质学院岩石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研究沉积地质学、矿床学、油气储层地质学等,在沉积动力学、岩相古地理学、层控矿床学、成岩成矿、全球变化、盆地分析等方面均有所建树。1996年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荣获国际地质斯潘迪亚洛夫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水文水资源学家。湖南汩罗人。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我国地理水文研究领域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发展了地理方向的水文和水资源学,在水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全球变化的环境水文
等方面均有建树,将水文学的地球物理、工程方向与农田水利等方向相结合,建立地理水文学,有系统的贡献。解决了缺少资料地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难题;在南水北调环境影响的研究中,发展了地理系统分析,建立了模型;在水文过程、水量转化及调控研究中提出的多水转化,深化了水循环理论;提倡的雨水资源化具有概念上的革新。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四纪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环境地质学家。原籍天津,生于辽宁沈阳。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87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师承杨钟健进行古脊椎研究。1954年开始从事黄土研究,从黄土-古土壤序列250万年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比较研究,提出古气候多旋回学说;肯定大陆沉积与海洋和冰盖环境变化记录的可比性,对全球变化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64年起参加和领导了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高山科学考察。1969年开创我国环境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山东蓬莱人。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99年当选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领导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工作,完成“中国海地质构造及含油气性研究”,主编《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1:200万)及专著《中国海地质地球物理特征》,运用岩石圈板块大地构造理论,分析中国海地球物理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指导油气勘探。作为中国第一个讲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学者,倡导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推动油储地球物理与浅层地球物理工程,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近年,在总结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的基础上,提出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为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提供理论依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满族。1941年生于辽宁北宁。1965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67年该院研究生毕业,1986年获中国科大研究生院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完成多项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对中国东北、西北、青藏高原和南、北极等地区进行过广泛地质环境调查,新发现多处火山,揭示了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与地质特征,推动了中国的火山研究;开拓了中国玛珥湖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的新领域;发现黄土中游离温室气体高异常,建立了渭南黄土剖面高分辨率时间标尺;参与了新疆的资源探察和生态环境研究以及南、北极的科学考察,探讨了南极火山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在火山地质与第四纪环境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创新性工作。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山东昌乐人。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196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磁层物理研究,在地球辐射带理论、太阳风湍流结构、木星磁层磁盘模式、极光区粒子加速、磁层亚暴过程和磁场重联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新结果。提出的木星磁层磁盘模式,被认为是主要的木星磁盘模式之一。首次提出流体涡旋诱发磁场重联的新概念,建立了涡旋诱发重联(VIR)理论,开辟了研究磁场重联的新途径。在
VIR理论基础上,又建立了一个通量传输事件(FTEs)模型,能解释通量传输事件的产生机制和结构特性。VIR理论被认为是当前主要的三个瞬时重联模型之一。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层古生物学家。福建永定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30年代后期系统调查昆明附近早寒武世地层,已成为我国的标准层型。1950年重新划分东北南部的寒武纪地层,彻底纠正了日本学者长期造成的错误,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此后,对山东等地寒武系进行深入研究,建立10个阶和32个化石带,得到国际公认,已作为亚洲、澳州、南极州标准分层和对比的依据。50年代后期致力于奥陶纪三叶虫化石的系统研究,完成92万字巨著《华中-西南奥陶纪三叶虫动物群》,得到国际古生物界的赞赏。70年代创立了“生物-环境控制论”的学说,为解释全球早古生代动物群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在国内应用于多元素金属和非金属矿床。80年代完成专著《浙江西部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及《浙西寒武-奥陶系界线》,为寒武纪地层的国际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经济地理学家。1940年生于安徽桐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上世纪80-90年代在原联邦德国作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和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尤其是工业布局影响因素的评价,初步建立了我国工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参与了《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国家级及地区级规划的制订和战、略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和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即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被国家所采纳,并获得学术界广泛引用和推崇。近年来,对我国区域发展、地区差距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大量实证性和理论研究。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构造物理与构造地质学家。女。江苏如皋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副博士学位。60年代对褶皱形成机制及应力场的研究在我国实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性。1967年以来从实验和理论方面对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在断层几何与失稳类型及前兆特征方面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工作,在断层力学性状和失稳条件与变形机制方面的实验研究等,其中许多工作在我国实验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中具有开创性。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领导建立了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物理力学性质、变形过程及其物理响应且在我国相关学科发挥着带头作用的中国地震局构造物理开放实验室。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吉林长春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1956年完成山西五台山区域地质调查,后在湖北、河南等省进行了大量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关于中国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的研究,对理解地壳早期演化、找矿和地震多震层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提倡构造解析方法和解析构造学。强调重力不稳和密度不无在构造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性特别是裂陷作用与地震的关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80年***始从事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和全球地学
断面的编制,取得一些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辽宁法库人。1957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地球物理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在反射地震学方法方面提出过许多独创性的原理和技术,对发展中国地震勘探事业具有重要作用。50~60年代提出以“突出地震反射标准层方法”,为代表的一系列地震方法,为华北盆地迅速找到油田发挥了重要作用。70年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地球物理计算中心的方法程序研究室负责人,领导和参与了创建中国大型计算机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的工作。80年代着重地震偏移成像和三维地震勘探方法的研究,在偏移成像原理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并受到国外地球物理界的重视。本项研究获得过国家科学进步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90年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地震波传播与波场成像”的课题研究,在深度偏移方法和多分量地震数据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家。原籍吉林省吉林市,生于吉林长春。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从事地质构造、地震预报、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64年完成节理定性分期配套等小构造研究,在国内构造地质教学中广为选用。提出长中短临渐近蕴震模式,成为中国预报强震的主要思想和工作程序。提出现今地球动力学,建立了3个全球的现今构造系统,论证了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对称性,从而提出以壳、幔、核细分层角差运动为基础的地球自转与热、重、流联合的动力模式构想,对全球构造动力模式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为灾害和矿产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提出了综合减灾的减灾系统工程设计,并完成了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查与对策研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海洋水文物理学家。浙江诸暨人。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参加和主持了1957年“金星”号“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参加并参与领导了“中国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1)”和“中国海温、盐、密度跃层”、“东海北部气旋型(冷)涡”、“黄、东海环流”等专题研究。与日本海洋学家合作,于1957年提出的上升流理论模式迄今仍被广泛采用;与同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中国海跃层的研究方法;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咸淡水混合扩散问题,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矿床学家。江苏武进人。192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24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矿业学院。192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地质部矿物原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毕业从事矿床地质研究,特别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有深入研究,擅长有关的矿物微量化学分析鉴定,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三、四十年代对云南个旧锡矿的开发和东川铜矿的地质研究,颇多建树。晚年倡导沿一定层位找矿的思维,即近代成矿理论中的层控矿问题,影响所及,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层古生物学家。江苏丰县人。1943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描述了从寒武纪到石炭纪,特别是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世的大量笔石,建立了一个新亚目、十余个新科、20余新属和许多新种,创立了一套笔石分类系统,在中国已统一应用。树立了中国笔石动物群的基本序列,建立了奥陶系、志留系、下泥盆统的一系列笔石带,
为洲际间的对比起了重要作用。将中国奥陶系分为六大地层区、三大生态地层类型。以笔石地层为标准,提出了奥陶系与地留系的划分对比方案,初步解决了华北区与华南区奥陶系的对比问题。在笔石的深化和分布方面,提出了笔石体的复杂化和生态分异学说。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原籍江西上饶,生于江西吉安。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岩)、比较行星学、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铁陨石成因假说,吉林陨石的形成演化模式与多阶段宇宙线照射历史的理论;提出地球多阶段转变能的新的演化模式,地质体中宇宙尘的判断标志;补充并发展了太阳星云化学不均一性模式与理论;论证中国K/T界面撞击事件,提出并证实新生代以来6次巨型撞击诱发地球气候环境灾变的观点;论证组成地球原始物质的不均一性、地球两阶段形成与多阶段演化及对成矿与构造格局的制约,提出地球与类地行星的非均一组成与非均变演化的理论框架。近年来,积极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订,是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首席科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河北丰南人。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1931年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理学家。1947年出生于甘肃兰州。197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992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起在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等职。长期从事雪冰与气候变化研究,在南极和中国西部雪冰过程与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国际重要地位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近代雪冰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参与IPCC评估活动,组织并主持了我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创建了中科院冰芯与寒区环境重点实验室,为我国雪冰与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技术支撑。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山东安邱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参加了中国早期的地震观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曾在湘、川、黔等省探测金属矿。1941年随李善邦测绘出攀枝花地区的三幅地形图,并用磁法探明该矿的分布,确定为钛铁矿,写出关于该矿的第一份正式报告。1951~1954年参加东北、山东、内蒙、湖北等处探矿工作,发现了新矿体,为确定钢铁基地作出贡献。1957年著文促进了质子旋进式磁力仪在我国诞生。1960~1966年参加气象火箭及人造卫星部分电子线路的研制,为探空技术的发展作出贡献。1978年以后参与北京区域地震台网的改进和现代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海洋地质学家。山东掖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4年5月被韩国仁
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长。早期从事陆架沉积作用的研究,对中国陆架沉积的组成、物质来源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根据大量的海上调查资料,编绘了我国第一幅陆架沉积类型图。建立了中国大陆架的沉积模式,随后又拓展研究了冲绳海槽的火山沉积和浊流沉积,提出了这两类不同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带。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陆架区细颗粒物质的搬运和扩散的研究,论证了黄河、长江等河流入海物质的影响范围与强度。同时研究了深海大洋区的陆源风成沉积物,提出中国陆架自末次冰期以来环境演变的四个阶段,即泛大陆、青年期陆架、壮年期陆架和现代陆架阶段。近年来开展海底灾害地质的调查研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陕西华阴人。195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主要贡献有:确认中国东南部为加里东褶皱带(1960),全面论证扬子准地台(1962),发现滇西为一印支裙皱带(19邱),南海原为一前寒武纪地块(1964),从而划定了中国南部的基本构造单元;在中国大地构造图上率先详细标出了中国境内的板块缝合带(1979),出版《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980),发展了多旋回构造理论;出版《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1990),揭示了中国东部地壳一上地幔的立交桥式结构及其动力学背景;主编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撰写《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999),为中国资源环境研究提供了地质构造背景,将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浙江宁波人。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版发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层古生物学家。原籍浙江鄞县,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该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早、中古生代腕足动物系统分类和群落生态研究(如与王钰院士合作的广西早泥盆世郁江期腕足动物群),多次作全球腕足类动物地理学的总结。阐述晚奥陶世赫南特期腕足动物群落分布及环境,识别受温度控制的三大生物地理域;研究晚志留世动物群,划分出中-澳动物地理区。参与负责国际“无脊椎古生物学论丛”中腕足动物卷3个目的编著,揭示扭月贝族和早期石燕的腕骨构造宏观演化规律。主要根据腕足类生物地层学,修正我国某些奥陶、志留纪地层对比问题,为确立与全球对比、区测填图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还提出华南志留纪海平面的升降规律。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江苏海门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50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次总结和1:300万前寒武纪地质图编制。60年代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方法研究。70年代在青海、陕西进行铁铜矿产调查。80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参与主编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及其总结。90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小组多次发现最古老陆块。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生物学家。江苏靖江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蜓类及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研究,最早建立中国二叠纪蜓类化石带。以此为基础,解决了难以确切划分的二叠纪碳酸岩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为中国古炭系和二叠系的分统、建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国际间海相二叠系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成为国际古生物学界反映中国在蜓类学及二叠纪生物地层学研究方面的代表。建立了自己的蜓类分类系统,广为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界所采用。80年代起,与赵金科等合作,综合研究中国上二叠统“长兴阶”及海相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理学、冰川学家。江苏海门人。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直接考察并领导编著了有关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中国冰川综合性专著,奠定了中国冰川学基础。与合作所将中国冰川划分为极大陆性、亚大陆性和海洋性三类。在预报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的变化基础上,确定了中巴公路的通过方案。首先指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80年代和合作者提出了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特征以及21世纪亚洲中部气候暖干化,21世纪可能趋于暖湿的意见。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生于广西桂林。196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6年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在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中将地质学、地震学及比较行星学有机联系起来,考虑变形、孔隙流体和热传递复杂耦合作用,从而在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开拓了地热构造学研究方向。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研究中对区域地热特征形成机理,特别是印度板块俯冲剪切生热和藏北热松弛作用作了定量化解释。对大别-苏鲁古老超高压变质带和新西兰现今陆壳俯冲带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二维模型局限性,提出了俯冲洋壳携低密度陆壳窄条俯冲到超高压变质深度的三维动力学模型,并探讨了P-T-t轨迹形成的控制条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植物学家。浙江诸暨人。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1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前身)研究员、所长。长期从事古植物研究,对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划分对比以及植物地理分布等都有深入系统研究,是我国古植物研究的先行者。主要论著有《中国中生代植物》《陕北延长层植物群》《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等。、、其中《中国古生代植物图鉴》及《中国标准化石--古生代及新生代部分》两部专著,对我国地质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区域岩石及有色金属矿床学家。河北迁安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国土资源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早期从事滇黔西部、祁连-秦岭北部区域岩石地层及金属和非金属沉积矿床的调查研究,指出天山八道湾断陷盆地为早、中侏罗世有利聚煤地质环境。后期在海相火山岩内发现金属矿化体,从区域成岩成矿的地质环境分析,较早地提出其矿床类型和成因,证明白银厂、金堆城和镜铁山等均属工业价值较高的矿床。提出海相火山岩三分法即碱性岩、偏碱性岩(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和钙碱性岩,其中偏碱性岩
属于幔壳混熔成因。组织矿床学者首次编著出版我国《中国矿床》和《中国矿产资源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物理海洋学家。湖南攸县人。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1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6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士,1999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藉院士。曾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执委会成员,现为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主席。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94—1999),国家海洋局海洋动力过程与卫星海洋学开放实验室主任。80年代起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近海动力海洋学及河口动力海洋学方面。着重研究了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的影响;曾主持为时七年的“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中方首席科学家)。90年代起与国内渔业海洋学家共同推动中国的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曾共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重视河口研究中的海洋学方法应用,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杭州湾水系界面对悬浮物和污染物质迁移的影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家。江苏金坛人。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从事沉积学、沉积大地学研究和地质综合考察。领导小兴安岭东部、完达山和张广才岭地质考察,论述了该区地质特征;研究磷酸岩成矿规律及其大地构造环境,阐明磷铝质岩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建立了沉积磷酸岩的一个新类型;在中国最早研究潮汐与风暴碎屑沉积的古地理古构造环境,建立浅海风暴沉积与末梢沉积岩的区分标志;系统研究并论述华北南京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和小区域的古地貌古气候特征,豫陕中晚元古代坳拉槽的形成和演化,中国克拉通区张裂盆地的类型划分及其对沉积岩矿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及扬子南部被动边缘沉积和早古生代缺氧事件;论述了古特提斯洋中存在的一个近乎东西走向群岛带;合作研究并发表“中国大地构造相图”。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学家。山东威海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等研究。在对中条山前寒武纪地质和深部地质研究中,用综合年代学方法建立了新型的年代构造格架。提出火成岩年代――地球化学作为岩石圈“探针”的新方法,并建立了年代地壳结构模式,重新解剖了中条山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和铜矿成矿历史,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突破。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冀东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模式,对部分麻粒岩成因提出新观点。在对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中,提出太古宙地壳成熟度高,富大半径亲石元素和亏损高强场元素,以大面积板底垫托作用形成的高级变质区为主。同时指出早元古为垂直增长的网点位置的板底垫托模式,并指出其时空在全球的特殊性。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质力学和第四纪冰川学家。黑龙江哈尔滨人。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早期随李四光等调查绘制广西全区1:25万地质图,并从事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地质力学研究。协助李四光在确定我国油区和寻找油田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在柴达木水鸭子墩反“S”型构造带中发现了大油苗,1956年在大油苗附近打出了油流。1960年发表了“从构造体系的观点探讨中国石油普查和勘探远景”的论文,指出了在中国找油的方法,经过长期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基本得到了验证。协同李四光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存在,开拓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的研究。提出第四纪大冰期中可
划分为五个亚冰期和一个寒冷期及四至五个间冰期的意见。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河南濮阳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1960年中国科学院沈阳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际科学联合会副主席。50年代起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方面的考察研究。70年代至90年代主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组织多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具体领导实施。提出了可更新资源的整体性、多宜性、区域性与有限负荷等特性,强调将自然资源作为整体系统进行综合研究。从全国性资源环境问题、区域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战略、典型地区资源合理开展试验示范三个层次推动了我国土地资源开发治理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倡导并领导建立了生态系统试验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的研究推向深入阶段。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古生物学、地质学家。江苏高邮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7年获德国哈勒大学地质系理学博士学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古生物学、地层学的奠基人之一。早期研究三叶虫化石及中国古生界,1924年出版的《中国北部寒武纪动物化石》是中国学者第一部古生物志。对笔石、头足类、海林檎、珊瑚等化石开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40~60年代,全面论述了划分地史时代的三个原则,全面探讨了中国古生代的海侵及生物分区等基础理论问题,为地层古生物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历史地理学家。原籍浙江嘉兴,生于辽宁沈阳。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倡导研究历史地理,培养专业人才,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长期从事历史疆域政区地理的研究,主编及主持修订了《中国历史地图集》,集中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独特见解,如对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及多灾的原因、历史时期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变化、海河水系的形成和演变、上海地区成陆的过程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发掘和整理古代地理遗产,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阐述了古代著作的科学价值。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气象学家。浙江嘉兴人。194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气环流和天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并为我国天气预报业务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大批天气预报的专家。对中国寒潮和梅雨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划分了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指出我国长江流域的梅雨与东亚的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突变有密切关系。在我国最早将卫星资料用于大气分析和预报的研究,提出东亚季风是独立于南亚季风但两者又有密切的关系的观点;系统研究中国暴雨的活动规律、机制和预报,这些研究工作对中国天气预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地球物理学家。原籍河北黄骅,生于黑龙江哈尔滨。1956年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获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石圈物理学研究。60年代进行了绕射波场动力学难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物理模拟。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开展深部地震探测和综合地球物理场研究。80年代又在中法合作中深入研
究了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和深层过程,从而首次得出青藏高原壳-幔介质的层块速度结构,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引用。近来又提出了喜马拉雅陆-陆碰撞的双层“楔板”新模型。80-90年代首先在川滇及攀西裂谷带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发现并提出其为“被动活化”的古裂谷,对攀西裂谷深部构造特征和演化的动力过程及世界裂谷分类做出了新贡献。90年代至今,对渤海湾潜在地幔热柱的深部背景、造山带与盆地的深层动力过程,东亚大陆动力学和地震各向异性等均取得了重要的新进展。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湖南大庸人。土家族。19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地质部地质矿产司总工程师、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早年研究中国尤其是南方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一些海相地层和化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以对湖南泥盆系及其头足类化石的研究最为深入而系统,涉及地层的全面划分对比、21个化石带的建立、古生物群的分布与演化、古地理的阐述等,包括中国石炭纪海百合化石、南方三叠系及其下部的头足类化石等方面。50年代以来,除组织并参与中南及全国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勘查外,参与制订了数十种地质矿产勘探规范,审批了大量的矿产储量勘探报告。晚年对首都钢铁资源勘探提出建议,并力陈海相成油和找隐伏矿的重要性。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石油地质学家。陕西渭南人。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0年代指出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与赋存的基本构造单元,指明盆地长期下沉、沉积巨厚、封闭深水盆地、还原介质水域、湿润气候、湖泊相暗色泥岩是陆相生油的沉积条件、构造环境和沉积物质,完善和发展了陆相生油理论,科学预测陆相盆地找油领域。60年代指出生、储、盖、运、圈、保有机匹配成油气地质条件是寻找油气田的基本地质因素。80年代组织领导全国第一次油气资源评价,运用地质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定量评价,为国家制定油气勘探规划提供依据。90年代论述含油气盆地分析原理和方法,首次将成油气系统理论引入盆地分析。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学家。湖北武汉人。1961年毕业于苏联敖德萨水文气象学院。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我国最早从事遥感研究的专家之一。早年从事气候学、太阳辐射和地物遥感波谱特征研究。在我国首先提出关于多光谱遥感波段选择问题,并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进行了研究。主持了中国科学院航空遥感系统的研制,“七五”攻关中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倡导和开展了高光谱遥感研究,在岩石矿物识别、信息提取和蚀变带制图方面取得突破。根据植被光谱特征研究发展的高光谱导数模型和光谱角度相似性匹配模型等为高光谱遥感这一科技前沿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基础。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湖北武汉人。1929年毕业于沪江大学。1932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硕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