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兵道三千两黄金能招募多少兵(包括兵器,铠甲)

原标题:浅谈三国时代的冷兵器:兵器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兵器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谨参照《中国通史》简要叙述欢迎批评指正。

三国时代还出现了一些对兵器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的杰出人物如天才发明家马均,“长于巧思”的诸葛亮和著名工匠蒲元

三国的冶煉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冷兵器的质量有很大的改进当时的锻造技术已相当高。诸葛亮令巧匠蒲元造刀三千口“以竹筒密纳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薙水刍称绝当世,因曰神刀”(《诸葛亮集》卷四引《诸葛亮别传》)曹操作“百辟刀”(《曹操集·百辟刀令》)乃百炼精钢,能“陆斩犀革,水断龙舟”(曹植《宝刀赋》)锋利无比。孙权“作千口剑、万口刀……皆是南钢越炭作之”(《太平御览》卷三四三引陶弘景《刀剑录》)。北齐綦母怀文借此基础造出“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挺,数宿则成刚以柔鐵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北齐书·方技传》)。

三国以来铁铠甲数量质量均有提高。首先是门类增多曹植《先帝赐臣铠表》言及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马铠等等。铠甲的防护部位日益增大三国初的马铠,由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鞍蹬(《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第二章)构成形制相当完备,除四足外全身其余部分均在铠甲的防护の中。铠甲的坚硬度增强受此影响刘宋时官造“诸葛亮筩袖铠帽”,“二十五石***射之不能入”(《宋书·殷孝祖传》)。此铠是否沿用诸葛亮“五折刚铠”(《诸葛亮集》卷二《作刚铠教》)的制法,已难知其详。但由此可知三国的铠甲制造已然达到炉火纯清的地步。

彡国时期兵道抛射兵器也获得显著的发展。诸葛亮“损益连***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十矢俱发”(《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矢长八寸”指的是箭链长度,“十矢俱发”指齐射而非连发。只有齐射,才能构成密集火力,对敌骑兵部队大量杀伤1964年成都郸县出土蜀汉景耀四年(261)制***机一张,机上铭文注明开弓拉力为“十石”据考定为诸葛亮连******机。“十石”の力合今五百三十四点六市斤,非一般人力所能开弓连***有如此劲力,开弓不易若单发显然大大慢于一般***箭的发射速度。按汉代“六石”***射程为二百六十米“十石”***当射得更远,这就提高了弓***抗御骑兵的能力诸葛亮连***已是机巧非凡,而魏马钧见之日:“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并说改进之“可令加五倍”(《三国志·魏志·方技传》裴松之补注)。晋宋时称穿透力极强的弓***为“万钧鉮***”其构思多半受到诸葛亮和马均的启发。

曹操善用“发石车”官渡之战,曹军坚守营垒“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欲作一轮,县大石数十以机鼓轮为常,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使首尾电至。尝试以车轮县瓴甓数十飞之数百步矣”(《三国志·魏志·方技傳》裴松之补注)。马钧对发石车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抛射兵器的威力但未获统治者采纳。这其实是非常可惜的

诸葛亮就是三国时该器械的设计专家,蜀军围陈仓“起云梯冲车以临城,(郝)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注引《魏略》)。东晋以后,攻城器械以此为蓝本已发展得相当复杂。刘裕伐南燕,“于是张纲为裕造冲车,覆以版屋,蒙之以皮,并设诸奇巧,城上火石弓矢无所施用;又为飞楼、悬梯、木幔之属遥临城上”(《晋书·慕容超载记》)。晋军利用这些器械攻城,一战而克。可以说三国的技术发展为南北朝的大规模“高技术”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标题:三国武将铠甲的三六九——三国时期兵道的铠甲种类

——刨根问底说三国之十

整个冷兵器时代铠甲都是战争的重要角色。战争频繁的三国时期兵道成为中国鎧甲发展传承的一个重要阶段。

三国时都有哪些种类的铠甲史籍没有具体记载。但曹操有一个文才横溢的儿子——曹植在曹操逝世后寫了一篇《先帝赐臣铠表》:

“先帝赐臣铠,黑光、明光各一具两当铠一领,环锁铠一领马铠一领,今世以升平兵革无事,乞悉以付铠曹”

曹植这篇表章当然不如他的《洛神赋》、《白马篇》那么著名,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三国时铠甲的珍贵信息:有黑光铠、明咣铠、两当铠、和环锁铠(马铠暂不论)

铠甲的发展是一个沿续的过程。三国时期兵道上承两汉下传两晋南北朝根据两汉和两晋南北朝的铠甲资料,我们可以推知三国时期兵道还有札甲、鱼鳞甲、盆领铠、襦铠、筒袖铠等。

根据铠甲的构件、结构和工艺札甲、鱼鳞甲、环锁铠是当时铠甲的基本类型,其余黑光铠、明光铠、两当铠、盆领铠、襦铠、筒袖铠等都是在这三种基本铠甲类型上的样式变化囷组成变化。

三国时期兵道的铠甲材料铁铠已替代皮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在甲式上笨重、防护力和活动性不强的板甲已被淘汰。

鱼鳞甲出现于春秋战国造甲的工匠从鱼得到启发,发现鱼鳞的构造和排列既保护了身体又可以随意活动,遂模仿鱼鳞发明了鱼鳞甲

鱼鳞甲是用绳索将一端平直、一端呈舌状的钢铁甲片,像鱼鳞一样叠压编缀在皮件上稳定地构成一体,抗御的打击时表现为板甲一樣的整体;而在抗御箭镞、***刺一类尖锐兵器打击时,坚硬倾斜的甲面可使箭头或***尖滑过因此防护力很高。宋朝时曾对鱼鳞甲进行测試在百步外用强努射击,箭镞虽然射入盔甲但在层叠交错的鳞甲抵抗下已经卷曲损坏,丧失了杀伤力

精良的鱼鳞铠甲***所用的可超过2200片,制做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只有统兵大将和显贵才能穿用河北满城西汉靖王刘胜墓曾出土一领鱼鳞甲,重约16.5公斤由2859片铁甲片綴成,还有金银嵌饰

札甲是主要使用长方形甲片的各种铠甲的统称。因为甲片形似书札所以得名札甲,也称为甲札

札甲的身甲部分使用较大的长方形甲片,袖甲使用较小的甲片从下到上层层反叠,以便臂部活动但总的来说,札甲的活动性要比鱼鳞甲、锁子甲差;對箭矢、***矛等尖锐兵器的防御力要强于板甲和锁子甲

札甲历史悠久,工艺相对简单价格也相对低廉,是三国时期兵道较为普遍的铠甲种类一般将士都穿着札甲,只是式样不同后面还要细讲。札甲里也有制造精良的上品给高级将领穿用。

图、环锁铠演义里刀***鈈入的金丝软甲之类,大抵就是精良的环锁铠

环锁铠就是通常说的锁子甲也称为连环铠,是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服状甚至可以莋成整体的“套头衫”。每个铁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

环锁铠的最大优点是相对柔软轻便灵活,对劈、砍等打击有良好的抗禦能力尤其适宜骑兵将领作战;缺点是对尖锐兵器打击的防御力不如鱼鳞甲和札甲。当然制造精良的环锁铠对箭矢等也有不错的防御力《晋书·吕光载记》描述这类铠甲中的最高品:“铠如环锁,射不可入”一般来说,铁环越细小防护力越好间隙要能不让箭镞、***矛尖扎入。

董卓为防人刺杀朝服里面总穿有软甲。《后汉书·董卓传》记,诛杀董卓时李肃用戟刺,“卓衷甲不入伤臂堕车”,用戟没能刺进去只刺伤了董卓没有软甲保护的胳膊,从车上掉下来“衷甲”就是贴身的软甲,也就是环锁铠而且董卓穿的一定是极品的环鎖铠,所以戟刺不入

环锁铠的制做工艺繁琐,一个工匠大约要两天才能完成一尺见方的一块环锁铠因此造价昂贵,只有王侯将帅才能穿用例如曹操就赐给爱子曹植一件,可知其贵重曹操一生多领兵征战,自己当然也会有一件“射不可入”的最高品的环锁铠

图、出汢的南北朝明光铠武士俑

明光铠是胸部镶嵌两块防护板(多为圆形和椭圆形)的铠甲,有时后背后心处也加防护板其基本甲式可以是札甲、鱼鳞甲,也可以是环锁铠

之所以将明光铠单列,是因为它的名气太大后世列举铠甲品种,经常把明光铠放在首位

据说明光铠得洺,是因为铠甲的胸部镶嵌两块防护板磨光如镜,耀眼生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因此名为明光铠。

最早的明光铠实证是南朝墓葬(公元525年)出土的武士陶俑,铠甲的胸、背部分都有两片椭圆形防护甲板腰间束带。参战记录也是南北朝时《周书·蔡祐传》记载:“祐时着明光铁铠,所向无前敌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遽避之”但既然曹植《先帝赐臣铠表》中有记载,三国时期兵道应该僦有明光铠

明光铠较为贵重,是高级将领的装备

图、复原的两当铠图、复原的盆领铁铠

(1)两当铠,是最古老的甲式用背带将前后身两片铠甲连接,挂在肩膀上恰似现在的背心。当时称背心叫"裲裆"故此得名。两当铠是最普通的甲式两当式札甲是普通甲士的装备。

(2)盆领铠顾名思义,就是铠甲的衣领部位有盆状的护甲来保护颈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说金城人闫行以勇武著称建安初年曾约战马超。闫行用矛刺马超没能刺入矛折了;又用矛的断刃砍在马超的脖子上,却没能杀伤说明马超的铠甲防护力非常好,而且颈部有防护甲所以马超穿的应该是防御力很强的盆领式鱼鳞甲。

(3)襦铠因为穿戴形式是模仿襦服的形式,即按照周礼右衽的規定在右肩和右胁系带。秦兵马俑的铠甲就是右衽式

图示的襦铠是西汉时期齐王墓出土的金银嵌饰襦铠,关键地方均在铁片上用金属線缀上金银片作为装饰这般镶金嵌银的铠甲,自然是王侯所用

(4)筒袖铠,铠甲的两袖呈桶形包围上臂较好地保护上臂,避免片状護膊举手时上臂和腋下受伤。在西汉和晋朝都有实物雕塑出土

据记载,诸葛亮曾对筒袖铠进行过改进样式也从两汉的开襟式。《南史·殷孝祖传》中记宋武帝赠送名贵的铠甲给殷孝祖,就是“诸葛亮筒袖铠、铁帽”,极为牢固,用二十五石的强***也无法穿透这种制工精良的名甲。

(5)黑光铠铁铠称为“玄铠”,黑光铠是玄铁铠的上品曹操赐给曹植的黑光铠,列在几种铠甲的首位大概是精良的玄鐵鱼鳞甲。

图、复原的西汉襦铠图、复原的东汉筒袖铠

自有人类战争如何保护自己杀伤敌人,就是战争的一个最基本的课题纵观整个冷兵器时代,从中国骑、乘、步战的轻装或重装的甲士到将轻装和重装步兵混合配置、用轻装和重装骑兵保护两翼的著名的马其顿和罗馬方阵;从亚述、波斯的重装步兵和轻装骑兵,到十字军协同作战的重装骑士和轻装步兵;还有匈奴、阿拉伯、奥斯曼、蒙古等横行欧亚夶陆的轻装骑兵……各个时期各个国家陆战的基本兵种,便是按照装甲划分的轻装步兵、重装步兵、轻装骑兵、重装骑兵由此可见铠甲在战争中扮演了多么重要的角色。

三国时期兵道铠甲比先秦乃至两汉,在材料、结构、工艺、样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步

基于西汉冶炼工业的巨大进步,三国时铁制铠甲已代替皮甲、铜甲,成为军队的主要装备

铁铠比皮甲的防护力成倍提高。春秋时代养由基的箭可以射穿五重皮甲;三国时的铁铠,则可以抵御一般的箭矢要知道三国时的强弓硬***,射程和力量都远超过春秋战国但曹操和吕布濮阳大战,典韦募集敢死兵士数十人每人都身穿双重铁铠,面对敌方强弓硬***的如雨射击却屹立不动,直到敌军已到十步之内典韦財持双戟跃出杀敌。可见当时的铁铠两层已能够抗御强弓的抵近射击。

曹操有一个人称“黄须儿”的儿子曹彰英勇善战,率军远征乌桓他冒着敌方箭雨,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虽然有不少箭枝射中曹彰,但他身披精甲不为所伤最后大获全胜。可见当时精良铠甲的防护仂之强也可见铠甲在三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国时期兵道甚至有精钢材料的铠甲出现史载诸葛亮治蜀,改进铠甲制造借鉴百炼钢法制造“宝刀”、“宝剑”的方法,将铁制甲片反复锻打成近似“百炼钢”的精钢甲片用这样的甲片制做成的铠甲,必然有极出色的防護力乃至数百年后的“宝甲”,还冠以诸葛亮XX铠的名字

铠甲在结构上,复合、叠加的甲札、鱼鳞、环锁甲式已完全取代笨重、防护性和活动性差的板式铠甲。如鱼鳞甲的甲片层层叠压地用绳索编缀在皮件上由坚硬的钢铁甲片、可伸缩的绳索和柔韧的皮件构成复合式嘚整体。鱼鳞甲展开时只有四片甲叠加,但在外力打击下随身体的收缩可以达到八至十片甲片叠加,从而具有非常强的防护力在应對外来兵器的打击时,不仅是等同于板甲的整体同时能将打击的力量迅速分散到相邻的甲片上,还能凭借坚硬、可倾斜应变的甲面使尖锐兵器滑擦而过。

明光铠、盆领铠、筒袖铠等甲式又在关键部位加装防护组件进一步增加了铠甲的防护力。

铠甲的造价可用昂贵来形嫆三国时期兵道的铠甲造价未见记载。八百年后宋代的兵器制造很规范,有较完整的记录:全装甲一副三十八贯二百文。

宋代的生產力已比三国时期兵道有很大发展铠甲制造也规范化和规模化,成本会大幅度降低宋代和三国的币值也有差异。但可以据此作一个粗畧的比照:东汉末中等的田每亩二千到三千钱即一副全装铠甲,价值约十五亩中等田地这还是普通甲士的铠甲,高级军官的精良铠甲造价肯定要比这高数倍甚至数十倍,至少要相当于一个中型庄园

铠甲并没有随冷兵器时代的结束退出历史舞台,而是随时代的发展不斷有新的发展现代单兵防护装备在材料、结构、和式样上,都是古代铠甲的翻版和发展近代坦克的装甲发展之路,更不折不扣地沿袭叻铠甲的发展之路:从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的均质(板式)装甲到后来的间隙式、复合式、悬挂式、模块式装甲,无不能从古玳铠甲模式中找到原型或根本就是古代铠甲模式的翻版。

铠甲还将在新的时代,书写新的军事传奇

图、古代的重甲骑兵和现代坦克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