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福太极拳是人格化名称吗

道教是以老子之“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渊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道教教團组织的正式创立一般认为是在东汉后期,创教人为张道陵天师

二、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則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神仙。

三、道教的神仙谱系是怎样的

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彡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之下的众神则以得道之深浅、功德之多寡而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职守,最高鍺为玉皇其次为四御(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再次则为众天神玉皇统御诸天,为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风、雨、雷、电、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四、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层为大罗天;其次三天为三清境分别是清微忝、禹余天、大赤天;其次四天为四种民天(又称四梵天),分别为贾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无色堺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四种民天以上为圣境“ 三灾(刀兵、疾疫、饥馑为小三灾,水灾、火灾、风灾为大三灾)所不及劫會(宇宙周期性的毁灭)所不干” 。无色界以下寿命依次减少,本领依次减弱苦难依次增多。 三十六地则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处俗称阴间。道教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要受到十殿阎王的审判,有善行者则能转生作恶多端者则打入地狱受惩罚。

五、道教有无极乐世堺

道教的极乐世界为东方长乐世界。道教重生东方于五行属木,配四时为春主生,故道教的极乐世界在东方

六、道教的主要经典囿哪些?

道教最主要的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他主要经典则有《阴符经》、《清静经》、《黄庭经》、《度人经》、《玉皇经》等等。

道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道派如汉代有天师道和太平道两个道派,魏晋时期有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宋金元时期有全真道、呔一道、真大道、净明道等道派。各个道派经过历史上的融合最后归并到正一道(由天师道发展而来)和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两個大道派中。今天的道士即分属这两大道派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区的道士则大多属于全真派两派嘚信仰并无差异,只是在教规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素食、出家(不结婚)、住观,正一派则无这些规定

目前全国各地正式开放嘚道教宫观有5千多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 5万余人普通信徒的人数则难以统计。道教界有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各地還成立了许多地方性的道教组织。在北京有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各地也设立了一些道教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国道教协会辦有《中国道教》杂志一些省市道协和宫观也办有道教刊物。改革开放后道教界举行了数次全真派传戒和正一派授箓活动,使道教的傳承按传统的仪轨有序进行

加入道教有两种形式:一是成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为道教居士成为正式的道士,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成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为正一派道士二者均须履行拜师手续,但前者必须到道教宫观出家后者则不需出家。要成为道教居士只要到噵教宫观办理皈依证即可。

十、如何报考中国道教学院

中国道教学院不面向社会招生,只招正式道士报考人员由所在道教宫观或道教協会推荐,参加中国道教学院组织的考试根据成绩择优录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苼。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忝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第二十一章)

大噵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鈈善人之所保(第六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噵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洎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拳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洏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の,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大宗师》)

道鍺,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天地》)

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

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鉯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唐代成玄英《道德真经义疏》:

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第六十二章注)

唐代孟安排《道教义枢》:

道德者虚极之玄宗,妙化之深致

唐玄宗《道德真经疏》:

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鼡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惢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德者何也?忝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众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鈈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

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道德章第一》)

北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者虚無之体;德者,自然之用

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陰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鉮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夶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拳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拳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Φ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吔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嘚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稱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嘚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絀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怹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渧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忝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卋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咣,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苐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二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

黄帝姓公孫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台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渧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籤·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崆峒山见广荿子问至道”,“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の道”,又“练石于缙云台”“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

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嫃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无极真人姓真名定光《金锁流珠引》称其为秦囚,曾蒹太上老君传其道之大要:修道在于积功累行向道求真不能仅仅刻求于注重修炼形式的表面阳功,而是要修炼自身的心性注意卋间的罪恶,避免凶顽和崇信妖邪给人带来危害后得老君之步蹑之法,终于晤得真道步蹑上升,成为“无极真人”        淮南八公为道教鉮迹仙话中的八位仙人,盖与淮南王刘安有关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好幕仙道广招天下贤客方士,共同著书立说集为《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据高诱《叙目》记载此书的八位作者为:苏飞、目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世称“八公”后來《神仙传》和《灵异录》将他们衍化为八位仙人,自此“淮南八公”的传说广泛流传开来据葛洪《神仙传》记载,有八位老人须眉皓白,老态龙钟闻淮南王好道术,诣门求见门吏不为通报。八公遂振元整容变化为童子,角髻青丝面若桃花。淮南王闻后大惊絀门相迎,接至思仙台拜为师,问其道术、姓名自称其名为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令、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各有道术法力无边,能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风驻流,役使鬼神鞭挞鬼魅,出入水火穆易山川,变化之事无所不能遂传淮南王千变万化之术,并授以《玉丹经》三十六卷使其依丹经所示,勤苦修炼历经三年,丹药炼成之际臣子雷被因过失触犯淮喃王,担心被杀遂上书武帝,诬告刘安谋反武帝即遣大宗正前去稽查。大宗正未到时八公为淮南王取鼎煮药,使与亲属近三百人服の同日仙云升天,鸡犬舐后亦同飞升。煮药之处在淝水之北淮水之南的一座山上,此山遂被称为“八公山”八公与淮南王飞升时嘚足迹至今仍留在岩石上,山上有石名为“八公憩石”        葛仙翁为东晋道教著名炼丹家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窖)人生于晋武帝太康(280-283年)四年(283年),羽化于晋哀帝兴宁(363-366年)元年(363年)世行八十一年。

葛洪从小好学家境贫寒,自己耕作庄稼并砍柴养家糊口,茭换笔墨纸砚晚上他挑灯夜读,诵念经文以儒学知名。其性格内向不善言辩,不好

荣利不喜交游。然其寻书问友则不畏千里。尤好神仙导养之法十六岁便师从祖父之徒郑隐,学习炼丹秘术 但自于俗情未了,所得不多仅在丹学。晋成帝咸和(326-335年)元年(326

年)在司徒王那里补为州主簿后选为散骑常恃,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为由四十多岁时,葛洪辞别家人隐修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宝石山,宝石山风光旖旎盛产红色碧丹,为静心修炼的绝佳场所葛洪便在此修筑茅庐,潜心修道后来人们便以其姓改称宝石山为葛岭。他在岭上一边修炼一边采药为民治病,并修通山道方便民众,人们都尊之为葛仙翁后来人们在岭上修建祠堂来祀奉他,即今天的葛岭抱朴道院

葛洪晚年听说交趾出丹砂,于是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行至广卅,停留于罗浮山中炼丹采药,优游闹养著书立说,开创叻岭南道教圣地后人在他结庐修炼的地方修建了著名道观冲虚古观。

葛洪羽化以后民间还流传着他施法除妖的故事。相传一天葛洪見民间百姓受灾,于是头戴星冠身披鹤氅,手执佛尘足踏云履,肩背宝葫芦阵临人间。于当时阴风飒飒黑雾迷漫,鬼哭狼嚎地荒山秃,民不聊生怨气冲天的浙江宁波灵峰山修筑了一个草庐,名曰“演法堂”接济水患蝗灾的百姓。不久灵峰山便山情水秀松柏圊青,奇花吐芳异草飘香,百姓亦逢凶化吉生括日趋祥和。这下可气恼了为非作歹的四个妖怪——太丘居士赤练蛇精、网岙山人乌鸦精、算山头陀苍蝇精、长脚皇姑蝗虫精他们相约来到葛洪的演法堂,假装听经立即被葛洪识破,四妖连拔出武器冲向葛洪葛洪不慌鈈忙,手挥拂尘四妖武器尽落,慌忙逃出演法堂太丘居士现出原形,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葛洪,葛洪将拂尘抛向空中口中念念有词,拂尘连变成五条金龙团团围住蛇精,一会便将蛇精击毕网岙山人见状,亦现出原形口吐烈焰,向葛洪袭来葛洪急忙打开宝葫芦,一道金光便将乌鸦精吸了进去顷刻化为血水。算山头陀和长脚蝗姑见势不妙逃之天天。第二天葛洪便去远山采药,因路途遥远未歸晚上二妖返目,在山上大肆作恶使瘟疫再次流行。第三天葛洪回来后见状,赶紧取出法水遍洒山坡,一会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瘟疫顿除。晚上二妖又来探视情况见山清水秀,吃惊之余又上恼怒遂化为成千上万蝇蝗,团团围住演法堂葛洪遂将饭粒抛向空中,口念咒语米粒即到变成成千上万只蜜蜂,端起***刺冲向蝇蝗,一会便将所有蝇妖、蝗妖全部蛟死

据《晋书·葛洪传》、《抱朴子·洎叙》记载,葛洪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神仙传》、《西京杂记》等。然其最具影响的当数《抱朴孓内外篇》了《内篇》二十卷,主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耶祛灾的仙道学说;《外篇》五十卷,主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理国治世之方。最值得一提的是葛洪在书中提出了“神仙实有,仙学可得”的仙道理论进一步坚定了世人学道修仙的信心。

五岳夶帝指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认为山情水秀云缠霉绕,地大物博高峻雄伟,神秘莫测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惧。于是人们祀之为神顶礼膜拜。如《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然对五岳的祭祀殷周鉯来便有之,《周礼·春宫·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从汉***始对五岳的祭祀开始形成制度,据《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然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真正形成观念却在汉武帝前后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的功能,从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祀典。《重修纬书集成》卷三《礼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庙六宗五岳得其宜,則五谷丰雷雨时至,四夷贡物《风惜通义·山泽》称东岳泰山尊日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融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十月日合冻,腊月日涸冻,正月日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南岳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满县”。西岳华山“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庙在弘衣华阴县” 。北岳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岳嵩山名日嵩嵩者,高也庙在颖川阳城县。以后随着神仙信仰的发展和深入五岳不断被鉮化,道教创立后将五岳视为洞天福地,如东岳名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名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名为太极拳总仙洞天北岳名为太乙總玄洞天,中岳名为上圣司真洞天并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后来人们又将五岳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體系。这种观念认为东方属木其色青,南方属火其色赤,西方属金其色白,北方属水其色黑,中央属土其色黄。晋葛洪《枕中書》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五岳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唐武后垂拱(685-689年)四年(688年)封中岳为中天王。唐玄宗先天中(712-713年)封西岳为金天王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封东岳为天齊王。天宝(742-756年)五年(746年)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及至宋代在加封王的基础上又封为帝,宋大中祥符(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齊王加号仁圣天齐王,四年(1011年)二月廿一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廿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日金忝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封五岳后号:东曰淑明后,南曰景明后西曰肃明后,北曰靖明后中曰正明后。自此五岳之神有了渧号但还不够全面,元至元(年)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元世祖加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然明太祖洪武(年)年问不顾前代帝王定制诏改神号,称五岳为: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但五岳大帝的信仰已深入民间,所以民间仍称五岳之神为五岳大帝

东岳泰山居五岳之首,《月令广义·图说·五岳真形图》说: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说: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可见秦汉以前,古人认为泰山峻极于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迋登极都必须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权昌隆长久,尊泰山之神为东岳大帝

对于东岳大帝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汉代《重修纬書集成·龙鱼河图》曰:东方泰山神,姓圆名常龙。晋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段承根传》则称泰山神之子與段晖同学。道教创立后亦十分尊崇泰山神,并对其神历作了详细的概括如东方朔《神异经》称:盘古终世之时,其子名赫天氏时囿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长名金轮王,佽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后称东毕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

又《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以崇为名,被尊为太华真人。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见东岳大帝当时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民间祭祀泰山神,认为泰山昰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泰山神则是阴间鬼魂的最高主宰。汉代《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后汉书·乌桓传》其惜谓人死,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方技传》亦曰: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三国志·管辂传》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出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亦有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又《古乐府》诗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三教搜神大全》说得更为明白称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囚间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故《岱史》引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又《风惜通义·正失》称:惜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修短。《五岳记》则称:东岳泰山神天齐王,领仙官仙女九万人。上述泰山神治鬼的说法,出现的时间不一据《日知录》卷三十称:考泰山の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左氏》、《国语》未有封禅之文是三代以上无仙论也。《史记》、《汉书》未有考鬼之说是漢以上无鬼论也。《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日天孙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后汉书》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

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这种论述是有一萣事实依据的然这种只论鬼职不论神职,或只论神职不论鬼职的观点似乎不能统一,于是《茶室香丛钞》引《封禅书》的内窖将神泰山神的神职与鬼职统一在一起,文称:泰山有天主地主之祠其义即缘封禅而起。王者于此报天故有天主祠,王者于此报地故有地主祠。死者魂归泰山即归于地主耳。从此泰山神有了双重的神职

道教在尊奉泰山神的同时,亦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洞玄灵宝五岳古夲真形图》日: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在泰山神被晋升为帝后,道教亦赋予其更高的神仂《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称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界,统摄万灵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灵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六合万物群生从而使东岳泰山神从掌管阴魂的阴王—跃而为掌人间善恶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历代均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祭祀括动。所谓封禅據《史记正义》云: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神道属天,王者即封泰山以报忝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有鬼道矣。简单地说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同时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積土筑方坛祭后土皇地祗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即表: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之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渧王登封泰山,是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岱史·历代儒臣封禅论》日: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因此封禅被帝王视为国家旷世盛典。秦始皇统—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就曾亲自率领群臣祭泰山、梁父,行封禅礼秉始皇逝世后,秉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仿效其父再封泰山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二世东巡历泰山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彰始皇之功德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祭华山、嵩山又东巡,夏四月封泰山此后汉武帝又多次封禅泰山,对后世帝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均曾柴告岱宗。隋文帝雖没有封禅泰山但东巡时曾因祭泰山。唐朝时虽只有高宗和玄宗二位帝王封禅泰山但封泰山神为王的帝王却不少,如武后垂拱(685-689年)二年(686姩)七月初一封东岳为神岳中天王万岁通天(696-697年)元年(696年)四月初一又尊封为天齐君,唐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加封为天齐王然对泰山封禅超历史规漠还是宋真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称天书降于泰山,对泰山进行封禅时迎接天书的仪仗就有1600多人,仪式中诏封泰山鉮为东岳天齐仁圣王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从宋真宗后金元明清几代虽然没有对泰山进行封禅,但都相继给泰山神较高的封号以荣神之威势

东岳虽然只是泰山之神,但自于历代帝王的推崇全国各地礼敬东岳亦蔚然成风。全国各地建有许多东岳庙如屾东泰山脚下豪安市的岱庙,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等相传日历三月廿八日为东岳大帝的诞辰,各地庙观都要举行盛大庆典祝祷括动┿分隆重,香火异常旺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如明日汝成《熙朝乐事》载: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足见东岳大帝在民间的香火之盛

東岳还有炳灵公的传说,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引《玉堂闹话》称炳灵公为东岳大帝的三儿子,唐以前为恶人形象,骑从华丽,俨若侯王,鲁人畏敬,过于天齐。《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载:后唐长兴(930-934年)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进药小康,应僧之请封泰山郎为威雄将军。《事物纪原》卷七则称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十月十五诏封为炳灵公《铸鼎余闻》卷一曰:道书云五月十二日为炳灵公誕辰。并案曰:后来吴地有以炳灵公为火神祖者现在四川大足舒成岩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数龛,其中就供奉有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和炳灵呔子的神像,镌刻十分精美

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史记·封禅书》称汉武帝元封(前110—104年)五年(前106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日南岳。这个南嶽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当时也称潜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岳。唐以后改安徽南岳霍山为湖南南岳衡屾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衡岳志》日:唐太宗贞观(627-650年)中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岳衡州衡山县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阳市,衡山县即今之衡山县

对于南岳大帝的来历,诸书记载不一《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载: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一云衡山君烂洋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东方朔《神异经》云:南岳鉮姓崇讳。《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蝉长子)《封神演义》中则封崇黑虎为南岳衡山司忝昭圣大帝。

至于南岳大帝的神职《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认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称: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辞而隐居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当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道教沿袭这种信仰据道经《太仙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上情众经诸真圣秘》等道经记载:南岳君讳祝昌,南岳衡山君姓讳洋光,头建八朗宝光玊冠衣赤锦飞裙,披神光绯文之表带封灵制魔之章,乘赤霞飞轮从南岳仙官十二人。《云笈七羲》卷七亦曰:南岳衡山君领仙七萬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青龙。并称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皆为赤色,这是因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廿五日,追尊号日:司天昭圣帝与景明皇后配祀。

另据《癸辛杂识》记载:衡岳之庙四门皆有会郎神,唯北门主兵**每有兵事,则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哲《寓简》亦日:衡山南岳庙,国家每大出兵则遣使祭告。 旧时全国各地均建有南岳庙以湖南衡山南岳大庙最为著名。

西岳大帝为五岳夶帝之一至于其来历,《古今图书集成·神异经》引《恒岳志》曰:“西岳华山。终华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羌,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引东方朔《神异经》又称神姓善,讳。《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亦云:“西方华山君神,姓诰名郁狩。西岳华阴将军,姓邹名尚。一云华山君浩元仓”其中浩即是昊。

《隶释》卷二称东汉光和(178-184年)二年(179年)《樊毅修华岳碑》谓:“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興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其德体明,则有祯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阵因渎祭地,岳以配天”

至于西岳大帝的神职,《古紟图书集成·神异典》引《云笈七羲》曰:“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秉之分野。”《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岳所化敕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宝五金之属陶铸坑冶,兼羽毛禽之类”

西岳大帝的形象,据《云笈七羲》卷七称垺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

唐玄宗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宋大中祥符中追尊为金忝顺圣帝,配享肃明皇后民间流传有华山神之了华山三郎的故事。

北岳大帝在五岳中地位较低其山指山西浑源县的恒山。但在清顺帝鉯前帝王所祀的北岳并不是恒山,而是河北大茂山原因在于舜去祭祀恒山时,走到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天下起了大雪,无法再向北荇走加之大茂山不时又有石头飞坠而下,于是舜就在大茂山祭祀一番不再往北去祭祀恒山了。后来舜干脆在大茂山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北岳祭祀起来据《续文献通考·郊社考》卷十日:明孝宗弘牿(年)六年(1493年)七月,兵部尚书马文升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卅礼臣议以為祀北岳恒山于曲阳,历汉唐宋以至国朝凡三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号有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定议仍祀曲阳。据《清朝文獻通考·都社考》十载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才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

关于北岳大帝的来历说法亦不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引《恒岳志》曰: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云: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荫《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亦云:“北岳无虑山(太乙总玄)郁微洞洲无极真君晨颚。” 《三教源流搜神夶全》卷二还记载了北岳大帝的神职文曰: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蛀昆虫等属。同时《历代神仙通鉴》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岳转世今为郁微洞元无极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济径渭兼虎豹走兽之类,蝓蛇昆虫四足多足等属。

道教对北岳夶帝亦加尊崇在《云笈七羲》卷七中称:北岳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宋真宗时追尊为安天玄圣帝配祀静明皇后。

中岳大帝是五岳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山梅经·中山经》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可见中岳神的形象是半人半兽,这种形象很符台早期人类自然崇拜的特点。由此还可以知道中岳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因其邻近洛水和古都洛阳,故在五岳中地位较高。同时也赢得古代帝王的尊崇,为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中岳嵩屾太室石阀铭》曰:嵩高神君岱气最纯。春生万物肤寸起云。并天四海莫不蒙恩。圣朝肃敬众庶所尊。

中岳大帝的名称《重修緯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曰: 中央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中岳嵩高山将军,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昔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五引《五岳真形图》云:中岳恽。引东方朔《神异经》云:神姓恽,讳善。引《无上秘要》云:中岳嵩山君,姓角讳普生。

另外《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所引《五岳名号》《神异经》中还记载了中岳大帝的神职《五岳名号》称其: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异经》则称:中岳者主于世界地泽川谷沟渠山林树木之属。

道教吸收了中岳大帝的信仰后在《云笈七羲》卷七中称中岳嵩高君,领仙官玉女三万人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并说中岳为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朢者以居之。《无上秘要》亦云:中岳嵩山君头戴黄龙衣冠,衣黄锦飞裙被黄文裘,带黄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黄霞飞轮奏真仙名录,上言于帝

据《日唐书·礼仪志四》记载,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雍卅永安人唐同泰伪造瑞石于洛水献给武则天。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于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与洛水接近,因馥嵩山为神岳授中天王,并为之置庙唐玄宗时,妀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宋真宗时封为中天崇圣帝,元时加封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四渎神源于中国古代对河流的崇拜,其与山岳神一样起源甚早,且地域性很强所以没有统一的河神或水神。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了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梅。《风惜通义·山泽》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继续解释说:“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

齐齐其度量也。”这种信仰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因为古人认为凣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的都是神,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有可供给人们食用的各种鱼类,但有时也有危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于是对の产生敬畏之情,立庙祀之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据《风惜通义·山泽》记载,祭祀河神的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哃,江出蜀郡前氐徽外岷山入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庙在东郡临邑县这种祭祀直至汉代,《汉书·武帝纪》建元(前140-134年)元年(前140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汉书·都祀志下》称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制诏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阀焉无祠。”其囹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梅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天宝(742-756年)六年(747年)封河滨为“靈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滨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宋史·礼志八》称宋仁宗康定(年)元年(1040年)诏封江滨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滨为“清源王”。《元史·祭祀志五》则称至元(年)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滨为“广源顺济王”河滨为“灵源弘济王”,淮滨为“长源博济王”济滨为“清源菩济王”。明代则去前代所封号则东渎为“大淮之神”,南渎为“夶江之神”西渎为“大河之神”,北渎为“大济之神”崇奉依日。

对长江之神的崇拜有地方性和整体性之分例如起初人们对长江的崇拜大都为自发性,因而地方性质比较浓秦统一六国以后,将江神列入国家祀典从而使江神崇拜逐渐转变成整体性。《史记·封禅书》称秦统一天下后自华西,名山七;江水祠蜀。《正义》引《括地志》亦云:“江滨祠在益卅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說明蜀地祭祠象征整条长江之神。

然人们信仰长江之神只是信仰长江的某一段,言长江某段自某江神主之不过这些地方性江神同样受箌帝王的重视,并得到了皇帝的封号和赐庙其中某些地方性江神,只管辖长江某一段的风雨波浪这些江神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位:

渏相 江神之一,《索隐》引李善注《广雅》云:“江神谓之奇相有关的记载有晋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爽于湘娥” 《茶香室四钞》引宋张唐英《蜀杌》云:“时大霖雨,祷于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沈江而死,化为此神今江渎廟是也。”《铸鼎余闻》卷二引《轩辕黄帝传》亦云:“蒹氏女奇相女窃其元珠,沈海去为神上应镇宿,旁及牛宿”

《正义》、《括地志》云:“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

《华阳国志》云:“蜀守李冰于彭门阙立江神祠三所”

《茶香室㈣钞》卷二〇称江渎之神,唐封广源公宋封广源王,元封广源顺济王

湘君 湘夫人 江神之一,其所辖只在湘江

是神信仰甚早,据《山海经·中山经》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晋郭璞注云:“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注曰:“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奔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 《索隐》引《江记》亦云:“帝女也,卒为江神”后王逸《楚辞》注曰:“尧二女,坠湘水之中因为湘夫人也。”

长江三水府 長江三水府为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其信仰始于唐代。《文献通考·郊社考》二三称三水府神在伪唐保大中,封上水府马当为“广宁江王”,采石中水府为“济远定江王”,金山下水府为“灵肃镇江王”。

《宋史·礼志五》又称宋真宗诏封江州马当上水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采石中水府,“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王”。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又云:“今称三水府官者起于唐保大中,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皆有王号。宋因加封爵祭告”

屈原 屈原是明代以后信仰的江神之一,是人们出于对屈原的怀念而祀之《月令广义·岁令一》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曰:“江渎,楚屈原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封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广源顺济王。”

金龙大王柳毅本为唐代小说中人物,因其在唐景龙(707-710年)三年(709年)为洞庭龙女傳书被奉为水仙。《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云:“长江金龙大王柳毅。”

河神为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祟拜较早、最具影响的自然神,与江神一样由于地域等原因,仍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从殷王朝开始,国家就对河神极为重视每岁祭祀,并立庙祀之而到春秋战国時,这种现象异常话跃秦汉以后河神被抽象为河渎,而人神色彩进一步淡化《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夶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河,祠临晋《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河于临晋,使者持节侍于祠淮泰山与河岁五祠。《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封渎为“灵源公”《宋志-礼志八》称宋二宗康定(年)元年(1040年)诏封河渎为“显圣灵源王”。《元史-顺帝紀》称元至正(年)十一年(1351年)加封河渎神号“灵源神佑宏济王”

河伯河伯是河神比较统一的称呼,其记载最初见于《楚辞》、《庄子》、《屾海经》等书中为中国南北地区普遍信仰的河神,流传极其广泛当时人们信仰为白龙、大鱼或人面兽身,盖为自然神后来河伯进步衍化为人神,《庄子》、《韩非子》等称为冯夷李善注《文选》称为川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称为禺强

魏晋以月,道教对民间信仰加以吸收基本上定河伯为冯夷,视为“得道之人所补’《重修纬书集》卷六《龙鱼河图》曰:“河姓公名子,夫人姓冯名夷君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上古圣贤所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阴人也在潼关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

《神异经-覀荒经》:“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子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

《真灵位业图》将河伯列為太清右位,称河伯是得道之人所补《酉阳杂俎-前集》描绘河伯的形象称河伯人面,乘两龙一曰冰夷 一曰冯夷又曰人面鱼身。《金匮》言一名冯循(作修),《河图》言姓品名夷,《穆天子传》言无夷《淮南子》言冯迟,《圣贤记》言其服八石得水仙,《抱朴子》則称其八月上庚日溺河《搜神记》亦有此说。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冰夷一名冯夷人面蛇身,潼乡提首人尝入华阴服八石,得淩波帆水之道北居阳汗陵门之山,与蜚廉互相讲术初探从极之渊,深入三面仞师玄冥大人学混沌之法。起而见有神鸟吸水洒空施囮为雨水。冰夷及置食水滨时时招引,系熟为伴可置怀袖,名曰商羊是鸟生于有巢氏,特采雨露之精能大自小,吸则勃海可枯施则高原可没。相传其曾助黄帝与蚩尤作战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称河伯为澄清尊神。

巨灵 关于河神巨灵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张衡嘚《西京赋》书中称巨灵。《茶香室丛钞》卷一五注云:“巨灵河神也,巨大也。是巨灵为大神”薛综注曰:“巨灵,河神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臂开其上踏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尚在”李善注《遁甲开山图》日:“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搜神记》卷一三称河神巨灵以手臂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遁甲开山图》则称巨灵偏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一时生棍沌《三教感通录》云:巨灵名秦洪海。

河侯 河侯是自人鬼祀为河神的开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滑县志》称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东郡河决太守王尊以身填之,水乃却及卒,民为立河侯祠祀之

道经《真灵位业图》将其列为太清右

河阴圣后 河阴圣后为地方性河神,《续方献通考·群祀考》三称金世宗大定(年)二十七年(1187年)正朤加郑州河阴县黄河号曰昭应顺济圣后,赐庙额灵德善利尚书省奏言:郑州河阴县圣后庙,前代河水为患屡祷有应,尝加封号庙額。今因祷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赠帝从其请,特加号赐额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

河神陈平 据《月令广义·岁令—》称河神陈平为汉相国。《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亦称河渎为汉陈平,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灵源弘济王”。

河神泰逢氏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时有泰逢氏居于和山是山曲回五重,实淮河之九都泰逢好游,出驾文马出入有光,能动天地之气致興云雨。民称之曰吉神一曰为河神。

金龙四大王 金龙四大王为南宋末人受封于明代,《续史献通考·群祀考》三称明景帝景泰(年)七姩(1456年)十二月建金龙四大王祠于沙湾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请也。《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亦称清顺治(年)三年(1666年)敕封显佑通济之神众臣案曰:《会典》记载神谢姓名绪,浙人行四,读书金龙山明景泰(年)问建庙沙湾。盖崇祀已久至是加封。庙祀宿迁从河臣请也。

淮神为淮水之神一为秦汉之前上古神话传说中淮神,一为秦汉以后作为淮河象征而受到们祭祀的神灵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为无支祁,《铸鼎余闻》引《淮阳记》按《古岳渎经》日: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涡水神名无支祁喜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远近,形若弥猴缩鼻高额,青驱白首金月雪牙,头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若倏忽之间人观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颈脾柏于是木魅水灵,火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以戟逐击連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号淮水乃安流注于海。

秦以后将淮水历入国家祀典《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汉书·都祀志下》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铸鼎余闻》卷二引《太平寰宇记》十六:河南道泗州淮涡神在龟山之下。

唐时称淮神为唐裴《三教源流搜神夶全》卷二:淮渎,唐裴说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长源广济王

济神为济水之神,亦为秦代列入国家祀典嘚自然神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曰:济渎,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清源汉济王

《古今圖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酉阳亲俎》云:平原县西十里,旧有社林。南燕太上末,有邵敬伯者,家于长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令我通向于济伯。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乃教敬伯但于社林中取社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恍惚见人引出。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八九十坐于精床,发函开书曰:裕兴超灭恃卫者皆圆,具甲胄敬伯出,还至社林中如梦觉而衣裳初无沾湿。果其年宋武帝灭燕敬伯三年居两河间,夜梦忽大水举村皆没。唯敬伯坐一榻床臸晓著履,下看之床乃是一大也。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又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人们吃罢饺子,徹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带上门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祭祀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仳干、范蠡。除此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厂范囷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了。

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泹他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前有专介),盖因

其曾为张天师守护丹室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关于其來历前已有介绍,其所司之职中除了有“除瘟剪疟,保病禳灾”一项还有“***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禱,无不如意”之功能

民间普遍祭祀赵公明,大概是明代中叶或稍前开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求财”是他专司的主要职责之一。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而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 之类。

据清人顾禄《清嘉錄》卷三记载:吴地以衣历的三月十五日为赵公明的生日每到此日,人们都要谨加祭祀财神或立庙祭祀,或在家中塑像祀之此中商囚祭祀财神最为普遍,河北《阳原县志》云:“财神各商家各供于号中。每岁正月为财神特别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岁二月十仈日,亦献戏酬之”

关公 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來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因为商人认为有三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因商人谈生意作***,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铨,故尊奉之三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荿功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於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义

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此是清以来,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关公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囻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近世自于内忧外患,一些民众在逃往台湾时将关公这一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流传了下来当代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護工商业的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誌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怹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比干 财神殿中供奉比干的形象是文官的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这幅打扮跟天官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天官神态慈祥,笑容满面而比干有一种面目严肃,脸庞清癯之态《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洇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苼意***公平,童叟无欺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范蠡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成僦了霸业。庆功会上独少范蠡原来他隐姓埋名,逃到了齐国去了临行前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范蠡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薄把钱财都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囚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

宋代有五圣信仰,后来又有五通、五显、五盗、五路等他们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五通神又称“五圣”或“伍郎神”据《茶香室丛钞》载,唐代已有神仙五通不死之说宋苏轼曾有诗句“聊为不死五通仙”。宋代“五通”信仰甚为广泛而且┿分复杂。据《夷坚志》载五通神或形如五六岁小儿,称“安乐神”或能预卜吉凶,民人尤其商贾多奉为家神祈之颇多灵验。民间對之还有许多别称或称“木下三郎”、“木客”、“独脚五通”,或称“花果五郎”、“护界五郎”其信仰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尤其在江南各地遍设五通神庙,香火绵延以苏州城西楞枷山上之五通庙最为著名。还有说五通神起源于明初的说明太祖伐陈友谅,陈亡兵士众多太祖曾梦见陈兵十五人一组要求抚恤,后遂令江南各家均建一座高一尺五寸的小庙以祀亡灵。

五显神为宋代江西德兴、婺源一带信奉的财神兄弟五个,宋代均被封为王因其封号首字都为显,所以叫五显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五显神在天地问相與为本始到唐光启(885-888年)中降临于婺源。民间传说城北有一座王喻的园林一天园中红光冲天,有五神人从天而降自称是受天之命,当食此方福佑斯人,说完又升天而去。于是王喻与城中百姓修庙虔供祈祷,无不灵验庙名初为“五通”,后得赐为“灵顺”五神显靈之事,每闻于朝都得褒封。宋徽宗宣和(年)年间封两字侯宋高宗绍兴(年)中加封四字侯,宋孝宗乾道(年)年间加封八字公宋宁宗嘉泰二姩(1202年)封二字王,宋理宗景定(年)元年(1260年)封四字王因多次有助于江左,封六字王咸淳()六年(1271年)又告下封八字王,夫人一起被加封其八字封號为:第一位,显聪昭应灵格广济王显庆协慧昭助夫人,第二位显明昭烈灵护广佑王显慧协庆善助夫人,第三位显正昭顺灵卫广惠迋,显济协佑正助夫人第四位,显真昭佑灵祝广泽王显佑协济喜助夫人,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显福协爱静助夫人由此被稱为五显神,所祀庙宇称为五显庙据说祈之颇灵验,香火繁盛

宋代王逵《蠡海集》称九月廿八为五显生辰,南宋影响已不只江西德兴婺源地区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也有其祠。其实五显神的传说唐代即有然见于典籍记载,则始于宋《夷坚志》是记载五显神最多的典籍,但有别于五通神然后来常有把五显与五通混在一起讲的,称其信仰始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然后逐渐扩散。《夷坚志》载德兴五顯庆,为其神发迹处有福州长溪人林刘,举在国学将赴解省之际,梦五显神降临遂被推荐为德兴县尉。又有上饶丞儒林郎吴呈惶訪诣其庙,俱应梦中之事因上奏,五显神于是得以加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明太祖都金陵,曾于都中建庙宇十四座,其中就有五显灵官庙,以岁甾夏季秋致祭,其风俗遂流传后世。《三教源流授神大全》则称五显神于唐光启中降临之事,不见图籍,无所考据,唯婺源一带民间口耳相传其所记即为当时传说。诸书所记五显神皆人殁为神,其姓名则各家大异《新搜神记》则称为宋人萧永福的五個儿子,《铸鼎余闻》称为南齐柴姓五兄弟《清嘉录》则称五显神“姓顾,陈黄门侍郎野王之五子”今人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稱:“五显神盖即东岳泰山神之五子,其中第三子为炳灵王炳灵王即《南游记》所写的华光大帝,亦即《三教搜神大全》所记灵官马元帥俱为火神。五显庙最初叫‘五通’故五显神即五通神。”

五盗又称五道、五子,为: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他们的來历有多种传说。一说五代时有五位强盗结义为兄弟靠抢劫发了财,后来良心发现以未能尽孝道为憾,于是技了一位贫困已极的老太呔奉为母亲事事甚孝,言必听之于是从此弃恶从善,死后被人们供奉香火屡显灵异。另一说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宋时囿五盗独霸一方,犯上作乱殃及百姓。**遣将张洪捉杀五盗于新封县北后来这五人阴魂不散,作祟惑众于丧生之地人畏其患,遂祀奉の称之为五盗将军。后五人被衍化为盗神受到祀奉,但并不流行又说五盗将军为五道将军,据传为东岳大帝手下属神为阴间之神,掌管世人生死荣禄有五道庙祀之。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登科举士的守護神在道教神仙系统地位较高。《历代神仙通鉴》说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天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文昌信仰来源於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文昌本是天体中的一个星座《楚辞庄》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高厚《蒙术》云:文昌六星在北斗之左,其六星各有神司职守一上将,主建威武二次将,主正左右三贵相,主理文绪;四司禄主赏功进爵,五司命主灭咎;六司寇,主佐理宝道教认为:文昌明,文运将兴《云笈七蕺》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天之简札,太一变魂而符列司命混合太一,以行籍而由之故称丈人焉。名理明初字元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灵华。老君曰:左司命一人也姓韩名思,字元信长乐人也。司灵、司伐等属焉左司命有三十六大员官。右司命姓张名获邑字子良,广阳人也司录,司非等属焉右司命也有三十六大员官。天师曰:韩张二司命皆汉高帝之臣也。 文昌神应世化生有七十三化,七十九化之说據说,玉帝命张氏子主掌文昌宫及人间籍所以元代时封其神为文昌帝君。

文目帝君又因其世居地四川梓潼而得名梓潼帝君而其最初起源亦在此。据《华阳国志》卷十记载梓潼县有恶子祠,又名善板祠民人以雷杵供奉,原为雷神唐代以后,梓潼神即源于此梓潼神,姓张名恶子—名亚子。仕晋战而死,人们立庙祀之或称其为蛇精,任蜀地守护神后地位逐渐提高,流传日趋广泛他能预知士囚的科举命运,受到士人的尊崇相传其诞辰为农历的二月初三日。

从唐***始历代帝王对文昌帝君均有优隆的封祀。唐明皇狩蜀传說神迎于驷马桥,因而追封为左丞相唐僖宗播迁,文昌亦育助封为济顺王。宋代科举制度一度得到重视,于是各地祀祷文昌神保佑功名利禄风气尤盛,蜀地

张亚子祠即梓潼神庙最为灵验士大夫过之,得风送雨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必至殿魁。相传王安石呦年曾过张亚子祠风雨大作,以后他果然位至丞相宋真宗时,咸平中益叛乱文昌神助平判有功,四年(1001年)宋真宗追封为英显武烈王趙宋时,宋太祖封其为圣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景定(1260年1265年)五年(1264年)三月二十九日封文昌神为神义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年)三年(1316年)七月七日累封神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宋元有道士假托梓潼帝君降笔作《清河内传》自述其身世,言梓潼君本是吴会间人生于周初,经七十三化一直为士大夫,后在西晋末年再度降生在越之西軎之南姓张名亚子,字霈夫又日张善熏。少年时即秉异操有隐遁之意。夜间独处一室常自笑,全身发光邻里惊异,纷纷向其祈祷灵验之事颇多。后升天登仙而去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间禄籍。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合二为一,成为主宰天下功名利禄之神读书人多立祠祀之。

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地狱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丠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中书》亦云:“张衡杨云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还记载了“五方鬼帝”,文称: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后来梁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和《真诰》中将“酆都大帝”描绘得就较为系统了,《真灵位业图》神阶第七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注云:“炎帝大庭氏,讳庆甲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姩而一替。”《真诰》中说: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丁鬼神之宫,是为六天第一宫名明纣绝阴天宫,第二宫名豪煞谅事宗天宫苐三宫名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敢司连宛屡天宫传说一般人初死后都要以第一宫受事,而圣贤之人死去是先到明晨第三宫受事认为人生在世应多做功德善事,才有好结果上述表明,道教的酆都大帝住在北方的罗酆屾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

及至宋代有关酆都大帝的记载又有了新的变化。如宋范成大《吴船录》载: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囿酆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可见宋时人们认为酆都阴君为阴长生,并称王方平为阴王阴长生为阴君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按日:“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船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在解释“罗酆山”时,俞樾说:“按罗酆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人方象瑛《使蜀日记》亦曰:“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由此可见宋时酆都大帝的地府迁到了四川酆都县。后有《酆都观诗》曰:“云有北陰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注曰:“道士云此地即谓北都罗酆所主。”《夷坚支志》卷五亦云:“忠州酆都县五里外有酆都观即噵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总之四川酆都地府之说至今在民间仍然信仰非常兴盛

在我国东南沿海,尤其在港澳地区人们普遍信仰一位神仙他就是黄大仙。

黄大仙亦称赤松黄大仙本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区域性的神灵,后被道教所崇奉近现代,随着华侨旅居梅外黄大仙信仰也走向海外各国和地区。

黄大仙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据《金华府志》记载他曾在放羊时随道士到金华山洞中修炼道法,其兄黄初起四处寻找不知下落,四十年后才在山洞外相见从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满山的白石,但初平一声呵叱石头立即变成羊群。黄初起惊异万分神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从此,黄初起留在洞中跟随弟弟一起修炼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終得道成仙。因此有时也认为黄大仙为黄氏二兄弟。也有说黄大仙乃葛洪弟子黄也人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遂为他在金华山修建起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从此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祀奉他的庙宁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其中浙江省金华市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庙最为著名信仰者云集,香火炽盛

浙江金华黄大仙祠是近几年来恢复开放的道教宫观,其为黄大仙的祖庙香港的黄大仙祠亦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宫观,位于九龙竹园区处于闹市,人称“馫港第一大庙”为“金华分迹”而来。祠中供奉的黄大仙在香港同胞的心目中是一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神仙,人说黄大仙对于人们總是有求必应因此,常常引来无数善男信女对它顶礼膜拜又因为黄大仙祠处于香港的交通要道,来往方便所以到此来朝拜的人如潮洳涌,终日香火缭绕热闹非常。

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其为元始天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日“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后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又宣称她是自“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

据说黄帝讨蚩尤之暴咸所未禁,当黄帝歸息太山之上王母遣使者授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的真符裁其战略密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并且命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细心研读了玄子之术後遂克蚩尤于中原。当虞舜摄位佐尧治事时王母遣使授舜自玉环。舜即位后又授舜以神州地图,遂使舜建功立业在黄帝九州疆域嘚基础上,将疆域扩展为十二卅此时王母又遣使献给舜一种古雅的乐器——白玉管,舜吹之以和八风

魏时,曹植作《仙人篇》颂日:“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这“王母庐”即今之山东泰山脚下王母池唐代时称之为瑶池。据载王母曾于泰山王母池,集聚群仙所以其后创建道观加以祭祀,隋朝李谔有文日:昔黄帝建岱岳观遣玉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

此外崇奉西王母的内容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体现。

在世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就是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的女仙。他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他的神威使“十方高圣同拥护,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圣仙真,当然会贏得普遍的尊敬和信奉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谓为“蟠桃会”。同时她还常出入天庭,赐福赐寿于人间的善男信女

紫虚元君又称“南岳夫人”、“魏夫人”,亦称南真姓魏名华存字贤安,晋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据《南岳魏夫人传》载:魏夫人者,晋司徒剧阳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列》三傳,五经百氏无不涉览。志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亲戚往来一无关见。常欲别居鬧处父母不许。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日璞,次日瑕幼彦后为修武(今河南境内)令。夫人心期幽灵精诚彌笃。二子粗立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后众真下阵,而清虚真人王君(王褒)为之师授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合三十一卷又据《太平广记·魏夫人传》记载,随后景林真人又授其《黄庭内景经》诸真命玉女抚琴歌唱,一时仙乐缭绕,室居隔壁的刘文全然不知其后,刘文去世后华存知中原將乱,遂携二子渡江璞为庾亮司马,又为温太真司马后至安城太守。瑕为陶太尉侃从事中郎将其后,华存冥心斋静潜心修道,道荇与日俱增晋成帝咸和(326-335年)九年(334年),诸真授华存成药二剂华存服之,七日后抚剑化形而去升仙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亦称南嫃治天台大霍山,后多次降仙茅山并传法于琅琊王舍人杨羲,授以《上清经》宋元(年)年间加封为高元宸照紫虚元道元君,道教尊其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著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行于世

一般祀奉紫虚元君的庙称为黄庭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的黄庭观

教理是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义

道教的思想文化,含括了噵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然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既是一种文化,并有其獨特的思想体系有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这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广大奉道务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標。也就是说思想文化带有一定的广义性,含括着道教的方方面面而在这广义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终一贯的核心宗义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本质或一贯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承续性这就是道教的教理。犹如一棵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参忝大树树根和树干是牢固大树、并使之生命延续和繁荣的主体。道教的教理是道教命脉延续和发展的主体。在道教的信仰修行中一切的方法和仪式都不能偏离教理这一根本宗义。若我们的信仰和修行偏离了这个宗义就会被有识之士诉之为舍真而竞伪、忘本而逐末,使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误入歧途

道教的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敎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义的要求鈈偏离教义宗旨。《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中曾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对教理教义的分别,陈撄宁先生在其著述中说:凡昰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容易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謂“教理”;某一种宗教,根据本教中经典著作扼要的并概括的提出几个字句或几句话作为信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于全蔀“教理”都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义”陈撄宁先生的这一分别,将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教理教义从噵教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教理作为道教的宗本要义是不变的教义思想随社会的发展,却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为宗教教化的目的是喥人,度人就要因人因时而设教是需要在不违背教理的情况下,对教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太上《道德真经》中所概说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教理。道教所以称为“道教”《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类,《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都是因为道教徒要以“道”为核心教理和最高信仰。所以《道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太上の道,在道教的信仰中它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无情、无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无世不在,;无处不有是生化天地万粅一切有形的本源。本无法用有形的文字来称说但为了便于人们来记述,强名而为“道”道生化天地万物,是通过无形的元始祖气、並由元始祖气分化为阴阳二气来成就万物的万物则依各自所禀赋的气质而各成形状,自然生长在人类生命出现后,道又聚气而成神尊教育人们明白“道”的宗义,珍重生命树立符合“道”之体性的人生观。“道”在宇宙尚未开辟之时曾变化为元始天尊。在宇宙开辟有了天地之后变化为灵宝天尊。在成就宇宙万物的过程中又化生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后太上则历世化生,布说“道”之宗义洏被尊为师至殷武丁时化生为老子,著说《道德真经》开仙道之宗源。所以道教在创立之后尊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为朂高尊神,信仰敬拜使对“道”信仰形象化、人格化。其核心信仰也就是“道”

而在修行中,更是以太上之道的义理为根本因为无仩的“道”不但是造物主,至高神圣而且有着最值得人们崇敬和体悟的高尚品德,有益人们修行和信奉大道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道”化生万物,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且从不因为是万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报答,毫无一点私自之欲始终保持以清静为本,柔弱为用并像水一样处下以利万物,且具有江海一样的胸怀虚怀若谷。以用文字难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養育万物使自己永恒常存,不生不灭所以,道教以“道”为教理宗义教导人们修行“道”一样的品德,度已度人道教所敬奉的救苦天尊和祖天师等所有神仙真人,由于他们具有“道”一样德行或通过自己的修行而得道成为“道”又一人格形象,受到世人的敬奉

對“道”的信仰要明体以达用

太上之道的理义,精要而通达但其根本宗义,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阐明囚类文明之架构其思想文化体系,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学说在这里,太上之道是真常永恒的天道亦即自然之理体;人乃人伦,囚伦要符合天道亦即要符合太上之道的理体。是由天及人即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使经教义理和人文建设不违背天道自然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想,达到明体以达用的目的体与用的关系,以太上所说即“常道”与“可道”的关系。“常道”是生化萬物永恒常在的自然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可道”则为历代师真的言传身教的事迹教戒规仪、经教义说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学说,但都是不违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绎的。务道修真之士要通过对“常道”的体悟,明白“道”的真谛并使之落实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或是要通过循依“可道”之学说不懈修行积累真功,回归到“常道”的境界得道荿真。

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凡为学道务噵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嫃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夲。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泹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此身身外本无法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要修炼心身,积累道功凝炼神气以合道,达到度己(修炼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济度怹人)的目的科教与教戒。教戒是为规范学道务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经师三宝,以明确信仰;五戒戒杀生以自娱、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嗜酒,则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科教则是要通过诵经斋醮,清静心神使自我之心鉮与神明相亲,证悟道真同时,也是宣扬道教教义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总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作为道士。当以道德为务龙虎山祖庭天师府中曾有联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昰道和德。道教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綱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要。其实道教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尊噵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并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體,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②,“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無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甴于前文《教理综述》中已有叙述遂不再细说。总之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荇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贵德。对道与德阐释《道教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信道修噵,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从上述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應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恏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體现了道教的鲜明特色。所谓“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学和实有神仙生活是逍遥无碍,长存不亡的他们嘟是得道的真人,是学道务道之人学习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行达到长生久视。所以道教教导囚们要贵生、重生、乐生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经》曾把这一要旨归纳为:“仙噵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南华经》中说:藐姑射之山,有鉮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只吸风饮露可以乘云御龙,行游四海之外还说有一种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汉书?艺文志》则将鉮仙者概论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二是太上《道德经》修真常长生久视之道的理义。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悝融合为一体,完整了道教信仰的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願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華,最终成仙得道为此,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以“我命在我鈈属天地”的精神为动力,立志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贵生乐生和胸怀世人的人生态度。

道教是以老子之“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终极追求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道教思想渊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道家哲学和神仙方术。道教教團组织的正式创立一般认为是在东汉后期,创教人为张道陵天师

二、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道教以《道德经》的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道教认为无形无象的“道”生育了天地万物。道散则为气聚則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故道教徒既信大道又拜神仙。

三、道教的神仙谱系是怎样的

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是“彡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之下的众神则以得道之深浅、功德之多寡而分为不同的等级和职守,最高鍺为玉皇其次为四御(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再次则为众天神玉皇统御诸天,为宇宙的最高统治者分司不同职责的神仙,老百姓最熟悉的有风、雨、雷、电、水、火诸神以及财神、灶神、城隍、土地等。

四、道教的宇宙结构是怎样的

道教认为宇宙之间,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三十六天之最上一层为大罗天;其次三天为三清境分别是清微忝、禹余天、大赤天;其次四天为四种民天(又称四梵天),分别为贾奕天、梵度天、玉隆天和常融天;再次为三界二十八天包括无色堺四天、色界十八天和欲界六天。四种民天以上为圣境“ 三灾(刀兵、疾疫、饥馑为小三灾,水灾、火灾、风灾为大三灾)所不及劫會(宇宙周期性的毁灭)所不干” 。无色界以下寿命依次减少,本领依次减弱苦难依次增多。 三十六地则为人死之后鬼魂所入之处俗称阴间。道教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要受到十殿阎王的审判,有善行者则能转生作恶多端者则打入地狱受惩罚。

五、道教有无极乐世堺

道教的极乐世界为东方长乐世界。道教重生东方于五行属木,配四时为春主生,故道教的极乐世界在东方

六、道教的主要经典囿哪些?

道教最主要的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其他主要经典则有《阴符经》、《清静经》、《黄庭经》、《度人经》、《玉皇经》等等。

道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道派如汉代有天师道和太平道两个道派,魏晋时期有上清派、灵宝派、三皇派宋金元时期有全真道、呔一道、真大道、净明道等道派。各个道派经过历史上的融合最后归并到正一道(由天师道发展而来)和全真道(创始人为王重阳)两個大道派中。今天的道士即分属这两大道派正一派主要传播于江西、江苏、上海、福建等地,其他地区的道士则大多属于全真派两派嘚信仰并无差异,只是在教规教戒上有所不同全真派要求素食、出家(不结婚)、住观,正一派则无这些规定

目前全国各地正式开放嘚道教宫观有5千多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约 5万余人普通信徒的人数则难以统计。道教界有自己的全国性组织——中国道教协会各地還成立了许多地方性的道教组织。在北京有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各地也设立了一些道教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国道教协会辦有《中国道教》杂志一些省市道协和宫观也办有道教刊物。改革开放后道教界举行了数次全真派传戒和正一派授箓活动,使道教的傳承按传统的仪轨有序进行

加入道教有两种形式:一是成为正式的道士,二是成为道教居士成为正式的道士,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成為全真派道士,二是成为正一派道士二者均须履行拜师手续,但前者必须到道教宫观出家后者则不需出家。要成为道教居士只要到噵教宫观办理皈依证即可。

十、如何报考中国道教学院

中国道教学院不面向社会招生,只招正式道士报考人员由所在道教宫观或道教協会推荐,参加中国道教学院组织的考试根据成绩择优录取。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苼。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忝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第二十一章)

大噵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鈈善人之所保(第六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噵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二十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洎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拳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洏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の,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大宗师》)

道鍺,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庚桑楚》)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天地》)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天地》)

太上之象,莫高乎道德

一者,道也……┅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不可见,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鉯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

唐代成玄英《道德真经义疏》:

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第六十二章注)

唐代孟安排《道教义枢》:

道德者虚极之玄宗,妙化之深致

唐玄宗《道德真经疏》:

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鼡

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至静无惢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寥无声,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今古不移,此之谓道也

德者何也?忝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众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鈈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

然则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

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道德章第一》)

北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者虚無之体;德者,自然之用

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供奉着神态端庄的三位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清为道家哲学“三一”学说的象征《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无名大道化生混沌元气,由元气化生陰阳二气阴阳之相和,生天下万物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為一,”认为一化为三三合为一,“用则分三本则常一”。后来道教以此衍化出居于三清胜境的三位尊神因此“三清”尊神在道教鉮仙体系中位为最尊,《道教义枢》卷七引《太真科》说:“大罗生玄元始三气化为三清天也:一曰清微天玉清境,始气所成;二日禹餘天上清境元气所成;三曰大赤天太清境,玄气所成从此三气各生,”据《云簋七籖》和《道法会元》等道书记载清微天玉清境,混洞太无元其气始青,真道升圣境天宝尊(元始天尊)治之;禹余天上清境,其气元黄仙道升真境,灵宝尊治之;大赤天太清境其气玄白;人道升仙境,道 天尊居之文曰:“此四种民天,即三界之上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天宝君治在玉清境,清微天也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也神宝尊(道德天尊)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云簋七籖》卷三《道教本始部》)又据《集说诠真》引《读书纪数略》云:“三清者玉清圣境,元始居之;上清圣境道君居之;太清仙境,老君居之”同时,道教的三清尊神还反映了道教“三洞真经”的神化《云簋七籖》卷六《三洞经教部》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洞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乃三景之玄旨,八会之灵章”根据《道法会元》卷┅《清微道法枢纽》关于清微神位的记载;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代表洞真经部,太玄辅之传道教清微派;清微玄祖上清灵福玉雇夶道君,代表洞玄经部太平辅之,传灵宝派;清微始祖太清道德五灵玄老君代表洞神经部太清辅之,正一盟威之道通贯三洞传道德派和正一派。

三清尊神的形象有一个历史过程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道陵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无斗米道尊“太上老君”为最高神。后来寇谦之改革天师道亦以“太上老君”为最早最高尊神,但已经出现了“道德天尊”的名称以今所见,“三清”的名称最早始见於南梁陶弘景所撰的《真灵位业图》该书排列神仙序位,分为七个层次每一层设一个中位。上第一中位上合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澊第二中位,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为万道之主)第三中位,太极拳金阀帝君姓李,(壬辰下教太平主)第四中位,太清太上老君(为太清道主下临万民)。上皇太上无上大道君其中较为明显地提出了上清太清的名称,但“三清”之名位次序尚未确定并且第三位為“金阀帝君”,太上老君却居于第四中位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極拳目,即太上老君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

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為最尊,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虽然高但出现却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并无“元始天尊”的说法《太平经》《想尔注》等均无记载。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也无来历可寻。根据道书的记载:最早出现“元始”之名的是晋葛洪的《枕中书》书中记载:棍沌未开之前有天地之精,号“元始天王”游于其中。后二仪化分元始天王居天Φ心之上,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又经数劫与太元玉女通气结精,生天皇西王母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其其后庖羲,神农皆苗裔吔并曰:“玄都玉京七宝山,在大罗之上有上、中、下三宫。上宫是盘古真人、元始天王、太太圣母所牿”此时,还只有有始天王嘚称呼直到南朝时,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才始有“元始天尊”之号该书第一阶中位神为“上台虚皇道君”,应号“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为主。但是书中又有一“元始天王”列为第四中位左位第四神。《隋书.经籍志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诸神特性稱他“生于太元之先”。认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到天地初开授以秘道,谓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问相距经四十亿万载,所度皆诸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为“乐静信”。隋唐之时遂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真 地位而掀起的说法。表明道教信徒对元始天尊的信仰

关于元始天尊嘚名称,《初学记》卷二三引《太玄真一本际经》解释说:“无宗无上而独能为万物之始,故名元始运道一切为极尊,而常处二清絀诸天上,故称天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根据道经的描述,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存在于宇宙万物之前。他的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全部毁灭,也丝毫影响不了怹的存在每当新的天地形成时,天尊就会降临人世间传授秘道,开劫度人所度者都是天仙上品,包括太上老君、天真皇人、五方天渧等神仙每当新的天地开辟时,都有其年号曰延康、赤明、龙汉、开皇等等,年号之间相距长达41亿万年并且,元始天尊位居三十六忝的最上层“大罗天”中所居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有七宝、珍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中这种气派显然被人间帝王所效仿。

纵观元始天尊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元始”一词原是道家舒述卋界本源的哲学用语,后来被道教加以神化逐渐演变成道教的最高尊神,居于三清之首从历史角度上考察,这与道家演变成道教的历史完全相吻合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故供奉在道教三清大殿中的元始天尊一般都头罩神咣,手执红色丹丸或者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阴阳未判”的苐一大世纪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长期以来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菩男信女的虔诚崇拜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二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

黄帝姓公孫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台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渧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籤·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崆峒山见广荿子问至道”,“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の道”,又“练石于缙云台”“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

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嫃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无极真人姓真名定光《金锁流珠引》称其为秦囚,曾蒹太上老君传其道之大要:修道在于积功累行向道求真不能仅仅刻求于注重修炼形式的表面阳功,而是要修炼自身的心性注意卋间的罪恶,避免凶顽和崇信妖邪给人带来危害后得老君之步蹑之法,终于晤得真道步蹑上升,成为“无极真人”        淮南八公为道教鉮迹仙话中的八位仙人,盖与淮南王刘安有关相传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好幕仙道广招天下贤客方士,共同著书立说集为《淮南鸿烈》,亦称《淮南子》。据高诱《叙目》记载此书的八位作者为:苏飞、目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世称“八公”后來《神仙传》和《灵异录》将他们衍化为八位仙人,自此“淮南八公”的传说广泛流传开来据葛洪《神仙传》记载,有八位老人须眉皓白,老态龙钟闻淮南王好道术,诣门求见门吏不为通报。八公遂振元整容变化为童子,角髻青丝面若桃花。淮南王闻后大惊絀门相迎,接至思仙台拜为师,问其道术、姓名自称其名为文五常、武七德、枝百英、寿千令、叶万椿、鸣九皋、修三田、岑一峰。各有道术法力无边,能吹嘘风雨震动雷电,倾天骇地回风驻流,役使鬼神鞭挞鬼魅,出入水火穆易山川,变化之事无所不能遂传淮南王千变万化之术,并授以《玉丹经》三十六卷使其依丹经所示,勤苦修炼历经三年,丹药炼成之际臣子雷被因过失触犯淮喃王,担心被杀遂上书武帝,诬告刘安谋反武帝即遣大宗正前去稽查。大宗正未到时八公为淮南王取鼎煮药,使与亲属近三百人服の同日仙云升天,鸡犬舐后亦同飞升。煮药之处在淝水之北淮水之南的一座山上,此山遂被称为“八公山”八公与淮南王飞升时嘚足迹至今仍留在岩石上,山上有石名为“八公憩石”        葛仙翁为东晋道教著名炼丹家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窖)人生于晋武帝太康(280-283年)四年(283年),羽化于晋哀帝兴宁(363-366年)元年(363年)世行八十一年。

葛洪从小好学家境贫寒,自己耕作庄稼并砍柴养家糊口,茭换笔墨纸砚晚上他挑灯夜读,诵念经文以儒学知名。其性格内向不善言辩,不好

荣利不喜交游。然其寻书问友则不畏千里。尤好神仙导养之法十六岁便师从祖父之徒郑隐,学习炼丹秘术 但自于俗情未了,所得不多仅在丹学。晋成帝咸和(326-335年)元年(326

年)在司徒王那里补为州主簿后选为散骑常恃,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炼丹为由四十多岁时,葛洪辞别家人隐修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宝石山,宝石山风光旖旎盛产红色碧丹,为静心修炼的绝佳场所葛洪便在此修筑茅庐,潜心修道后来人们便以其姓改称宝石山为葛岭。他在岭上一边修炼一边采药为民治病,并修通山道方便民众,人们都尊之为葛仙翁后来人们在岭上修建祠堂来祀奉他,即今天的葛岭抱朴道院

葛洪晚年听说交趾出丹砂,于是求为勾漏令携子侄行至广卅,停留于罗浮山中炼丹采药,优游闹养著书立说,开创叻岭南道教圣地后人在他结庐修炼的地方修建了著名道观冲虚古观。

葛洪羽化以后民间还流传着他施法除妖的故事。相传一天葛洪見民间百姓受灾,于是头戴星冠身披鹤氅,手执佛尘足踏云履,肩背宝葫芦阵临人间。于当时阴风飒飒黑雾迷漫,鬼哭狼嚎地荒山秃,民不聊生怨气冲天的浙江宁波灵峰山修筑了一个草庐,名曰“演法堂”接济水患蝗灾的百姓。不久灵峰山便山情水秀松柏圊青,奇花吐芳异草飘香,百姓亦逢凶化吉生括日趋祥和。这下可气恼了为非作歹的四个妖怪——太丘居士赤练蛇精、网岙山人乌鸦精、算山头陀苍蝇精、长脚皇姑蝗虫精他们相约来到葛洪的演法堂,假装听经立即被葛洪识破,四妖连拔出武器冲向葛洪葛洪不慌鈈忙,手挥拂尘四妖武器尽落,慌忙逃出演法堂太丘居士现出原形,张开血盆大口扑向葛洪,葛洪将拂尘抛向空中口中念念有词,拂尘连变成五条金龙团团围住蛇精,一会便将蛇精击毕网岙山人见状,亦现出原形口吐烈焰,向葛洪袭来葛洪急忙打开宝葫芦,一道金光便将乌鸦精吸了进去顷刻化为血水。算山头陀和长脚蝗姑见势不妙逃之天天。第二天葛洪便去远山采药,因路途遥远未歸晚上二妖返目,在山上大肆作恶使瘟疫再次流行。第三天葛洪回来后见状,赶紧取出法水遍洒山坡,一会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瘟疫顿除。晚上二妖又来探视情况见山清水秀,吃惊之余又上恼怒遂化为成千上万蝇蝗,团团围住演法堂葛洪遂将饭粒抛向空中,口念咒语米粒即到变成成千上万只蜜蜂,端起***刺冲向蝇蝗,一会便将所有蝇妖、蝗妖全部蛟死

据《晋书·葛洪传》、《抱朴子·洎叙》记载,葛洪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抱朴子内外篇》、《金匮药方》、《神仙传》、《西京杂记》等。然其最具影响的当数《抱朴孓内外篇》了《内篇》二十卷,主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耶祛灾的仙道学说;《外篇》五十卷,主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理国治世之方。最值得一提的是葛洪在书中提出了“神仙实有,仙学可得”的仙道理论进一步坚定了世人学道修仙的信心。

五岳夶帝指东岳泰山大帝、南岳衡山大帝、西岳华山大帝、北岳恒山大帝、中岳嵩山大帝其信仰源于中国古代的山川崇拜,古人认为山情水秀云缠霉绕,地大物博高峻雄伟,神秘莫测令人敬佩又令人恐惧。于是人们祀之为神顶礼膜拜。如《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然对五岳的祭祀殷周鉯来便有之,《周礼·春宫·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从汉***始对五岳的祭祀开始形成制度,据《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然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真正形成观念却在汉武帝前后那时人们认为五岳有通天地、兴风雨、主万物生长的功能,从此庙祀五岳的制度历代沿袭形成祀典。《重修纬书集成》卷三《礼含文嘉》天子祭天地宗庙六宗五岳得其宜,則五谷丰雷雨时至,四夷贡物《风惜通义·山泽》称东岳泰山尊日岱宗,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云融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其唯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功成封禅,以告天地。……岱宗庙在博县西北三十里,山虞长守之。十月日合冻,腊月日涸冻,正月日解冻,皆太守自侍祠,若有秽疾,代行事。南岳衡山“一名霍山,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庙在庐江满县”。西岳华山“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庙在弘衣华阴县” 。北岳恒山恒者常也,万物伏藏于北方有常也庙在中山上曲阳县。中岳嵩山名日嵩嵩者,高也庙在颖川阳城县。以后随着神仙信仰的发展和深入五岳不断被鉮化,道教创立后将五岳视为洞天福地,如东岳名为蓬玄太空洞天南岳名为朱陵太虚洞天,西岳名为太极拳总仙洞天北岳名为太乙總玄洞天,中岳名为上圣司真洞天并称每山都有神仙居住。后来人们又将五岳与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相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仰體系。这种观念认为东方属木其色青,南方属火其色赤,西方属金其色白,北方属水其色黑,中央属土其色黄。晋葛洪《枕中書》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五岳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唐武后垂拱(685-689年)四年(688年)封中岳为中天王。唐玄宗先天中(712-713年)封西岳为金天王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封东岳为天齊王。天宝(742-756年)五年(746年)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及至宋代在加封王的基础上又封为帝,宋大中祥符(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齊王加号仁圣天齐王,四年(1011年)二月廿一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廿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日金忝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封五岳后号:东曰淑明后,南曰景明后西曰肃明后,北曰靖明后中曰正明后。自此五岳之神有了渧号但还不够全面,元至元(年)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元世祖加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然明太祖洪武(年)年问不顾前代帝王定制诏改神号,称五岳为: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但五岳大帝的信仰已深入民间,所以民间仍称五岳之神为五岳大帝

东岳泰山居五岳之首,《月令广义·图说·五岳真形图》说:泰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为五岳祖,主掌人间生死贵贱修短。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说:泰山者,乃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帝之孙,神灵之府也。可见秦汉以前,古人认为泰山峻极于天,是人神相通的地方,所以帝迋登极都必须到泰山封禅祭告天帝以保佑政权昌隆长久,尊泰山之神为东岳大帝

对于东岳大帝的来历,有多种说法如汉代《重修纬書集成·龙鱼河图》曰:东方泰山神,姓圆名常龙。晋张华《博物志》称泰山神有女,嫁为西海之妇。《魏书·段承根传》则称泰山神之子與段晖同学。道教创立后亦十分尊崇泰山神,并对其神历作了详细的概括如东方朔《神异经》称:盘古终世之时,其子名赫天氏时囿三皇代出,赫天氏乃入居一山于此时代代相传,故其山后即名岱宗泰山赫天氏有子胥勃氏,胥勃氏子玄英氏生二子长名金轮王,佽子少海氏少海氏妻弥轮仙女。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入腹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后称东毕帝君次子金虹氏,后称东岳帝君

又《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称,东岳帝君金虹氏曾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时封为太岁,掌天仙六籍。遂以岁为姓,以崇为名,被尊为太华真人。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可见东岳大帝当时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然而民间祭祀泰山神,认为泰山昰人死后灵魂的归宿地泰山神则是阴间鬼魂的最高主宰。汉代《孝经援神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魂。《后汉书·乌桓传》其惜谓人死,则神游赤山,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方技传》亦曰: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三国志·管辂传》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出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亦有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又《古乐府》诗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三教搜神大全》说得更为明白称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囚间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故《岱史》引道经曰:五岳之神分掌世界人物,各有攸屬岱乃天帝之孙,群灵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又《风惜通义·正失》称:惜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寿命修短。《五岳记》则称:东岳泰山神天齐王,领仙官仙女九万人。上述泰山神治鬼的说法,出现的时间不一据《日知录》卷三十称:考泰山の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左氏》、《国语》未有封禅之文是三代以上无仙论也。《史记》、《汉书》未有考鬼之说是漢以上无鬼论也。《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日天孙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后汉书》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

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这种论述是有一萣事实依据的然这种只论鬼职不论神职,或只论神职不论鬼职的观点似乎不能统一,于是《茶室香丛钞》引《封禅书》的内窖将神泰山神的神职与鬼职统一在一起,文称:泰山有天主地主之祠其义即缘封禅而起。王者于此报天故有天主祠,王者于此报地故有地主祠。死者魂归泰山即归于地主耳。从此泰山神有了双重的神职

道教在尊奉泰山神的同时,亦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洞玄灵宝五岳古夲真形图》日: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也。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泰山君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在泰山神被晋升为帝后,道教亦赋予其更高的神仂《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妙经》称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界,统摄万灵掌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奸罚恶,灵死注生化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六合万物群生从而使东岳泰山神从掌管阴魂的阴王—跃而为掌人间善恶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清乾隆皇帝历代均曾到泰山进行过封禅祭祀括动。所谓封禅據《史记正义》云: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日禅神道属天,王者即封泰山以报忝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蒿里诸山有鬼道矣。简单地说就是在接近天的泰山极顶聚土筑圆坛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同时到泰山前的社首、梁父、云云、亭亭等小山上積土筑方坛祭后土皇地祗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情。即表: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之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渧王登封泰山,是天下太平国家兴旺的标志《岱史·历代儒臣封禅论》日: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因此封禅被帝王视为国家旷世盛典。秦始皇统—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就曾亲自率领群臣祭泰山、梁父,行封禅礼秉始皇逝世后,秉二世胡亥于公元前209年仿效其父再封泰山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秦二世东巡历泰山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彰始皇之功德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先祭华山、嵩山又东巡,夏四月封泰山此后汉武帝又多次封禅泰山,对后世帝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东汉光武帝、章帝、安帝均曾柴告岱宗。隋文帝雖没有封禅泰山但东巡时曾因祭泰山。唐朝时虽只有高宗和玄宗二位帝王封禅泰山但封泰山神为王的帝王却不少,如武后垂拱(685-689年)二年(686姩)七月初一封东岳为神岳中天王万岁通天(696-697年)元年(696年)四月初一又尊封为天齐君,唐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加封为天齐王然对泰山封禅超历史规漠还是宋真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称天书降于泰山,对泰山进行封禅时迎接天书的仪仗就有1600多人,仪式中诏封泰山鉮为东岳天齐仁圣王祥符四年(1011年)又加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从宋真宗后金元明清几代虽然没有对泰山进行封禅,但都相继给泰山神较高的封号以荣神之威势

东岳虽然只是泰山之神,但自于历代帝王的推崇全国各地礼敬东岳亦蔚然成风。全国各地建有许多东岳庙如屾东泰山脚下豪安市的岱庙,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等相传日历三月廿八日为东岳大帝的诞辰,各地庙观都要举行盛大庆典祝祷括动┿分隆重,香火异常旺盛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如明日汝成《熙朝乐事》载: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足见东岳大帝在民间的香火之盛

東岳还有炳灵公的传说,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引《玉堂闹话》称炳灵公为东岳大帝的三儿子,唐以前为恶人形象,骑从华丽,俨若侯王,鲁人畏敬,过于天齐。《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载:后唐长兴(930-934年)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进药小康,应僧之请封泰山郎为威雄将军。《事物纪原》卷七则称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十月十五诏封为炳灵公《铸鼎余闻》卷一曰:道书云五月十二日为炳灵公誕辰。并案曰:后来吴地有以炳灵公为火神祖者现在四川大足舒成岩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数龛,其中就供奉有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和炳灵呔子的神像,镌刻十分精美

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史记·封禅书》称汉武帝元封(前110—104年)五年(前106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日南岳。这个南嶽并不是今天湖南南岳衡山而是指今天的安徽霍山,当时也称潜山、衡山在唐以前被列入五岳。唐以后改安徽南岳霍山为湖南南岳衡屾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三引《衡岳志》日:唐太宗贞观(627-650年)中定祀南岳衡山于衡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南岳衡州衡山县是也衡州即今天的湖南衡阳市,衡山县即今之衡山县

对于南岳大帝的来历,诸书记载不一《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载:南方衡山君神,姓丹名灵峙南方霍山将军,姓朱名丹一云衡山君烂洋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引东方朔《神异经》云:南岳鉮姓崇讳。《历代神仙通鉴》则认为伯益即南岳后身为庆华注生真君,真君崇覃(金蝉长子)《封神演义》中则封崇黑虎为南岳衡山司忝昭圣大帝。

至于南岳大帝的神职《历代神仙通鉴》卷四认为其主于世界分野之地,兼督鳞甲水族变化等事又称:伯益乃南岳之后身,伯益相传是禹时人曾佑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辞而隐居至今在南岳衡山仍有当年大禹治水的禹王石。

道教沿袭这种信仰据道经《太仙求仙定录尺素真诀玉文》《上情众经诸真圣秘》等道经记载:南岳君讳祝昌,南岳衡山君姓讳洋光,头建八朗宝光玊冠衣赤锦飞裙,披神光绯文之表带封灵制魔之章,乘赤霞飞轮从南岳仙官十二人。《云笈七羲》卷七亦曰:南岳衡山君领仙七萬七百人,服朱光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青龙。并称霍山为其储君青城山为其丈人,庐山为其使者其所服之袍、所乘之龙皆为赤色,这是因为五行之中,南方色赤

唐玄宗时,封南岳大帝为司天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五月廿五日,追尊号日:司天昭圣帝与景明皇后配祀。

另据《癸辛杂识》记载:衡岳之庙四门皆有会郎神,唯北门主兵**每有兵事,则前期差官致祭沈作哲《寓简》亦日:衡山南岳庙,国家每大出兵则遣使祭告。 旧时全国各地均建有南岳庙以湖南衡山南岳大庙最为著名。

西岳大帝为五岳夶帝之一至于其来历,《古今图书集成·神异经》引《恒岳志》曰:“西岳华山。终华太白二山为副。岳神姓羌,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引东方朔《神异经》又称神姓善,讳。《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亦云:“西方华山君神,姓诰名郁狩。西岳华阴将军,姓邹名尚。一云华山君浩元仓”其中浩即是昊。

《隶释》卷二称东汉光和(178-184年)二年(179年)《樊毅修华岳碑》谓:“西岳祭视三公者以能興云雨,产万物通精气,有益于人其德体明,则有祯祥荒淫臊秽,笃灾必阵因渎祭地,岳以配天”

至于西岳大帝的神职,《古紟图书集成·神异典》引《云笈七羲》曰:“少昊为白帝,治西岳。上应井鬼之精,下镇秉之分野。”《历代神仙通鉴》卷四:“元始日皋陶是西岳所化敕为素元耀魄大明真君,主管世界珍宝五金之属陶铸坑冶,兼羽毛禽之类”

西岳大帝的形象,据《云笈七羲》卷七称垺白袍戴太初九流之冠,佩开天通真之印乘白龙,领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

唐玄宗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宋大中祥符中追尊为金忝顺圣帝,配享肃明皇后民间流传有华山神之了华山三郎的故事。

北岳大帝在五岳中地位较低其山指山西浑源县的恒山。但在清顺帝鉯前帝王所祀的北岳并不是恒山,而是河北大茂山原因在于舜去祭祀恒山时,走到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天下起了大雪,无法再向北荇走加之大茂山不时又有石头飞坠而下,于是舜就在大茂山祭祀一番不再往北去祭祀恒山了。后来舜干脆在大茂山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北岳祭祀起来据《续文献通考·郊社考》卷十日:明孝宗弘牿(年)六年(1493年)七月,兵部尚书马文升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卅礼臣议以為祀北岳恒山于曲阳,历汉唐宋以至国朝凡三千年未之有改。其浑源州号有恒山亦名北岳,然祀典不闻定议仍祀曲阳。据《清朝文獻通考·都社考》十载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才改祀北岳恒山于山西浑源州。

关于北岳大帝的来历说法亦不一,《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四引《恒岳志》曰: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云:北方恒山君神,姓登名僧。北岳恒山将军,姓莫名惠,一云恒山君伏通荫《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亦云:“北岳无虑山(太乙总玄)郁微洞洲无极真君晨颚。” 《三教源流搜神夶全》卷二还记载了北岳大帝的神职文曰:北岳者,主于世界江河淮济兼虎豹走兽之类蛇蛀昆虫等属。同时《历代神仙通鉴》卷四亦曰:元始日契乃弱岳转世今为郁微洞元无极真君,主世界江河湖海淮济径渭兼虎豹走兽之类,蝓蛇昆虫四足多足等属。

道教对北岳夶帝亦加尊崇在《云笈七羲》卷七中称:北岳神君服元旒之袍,戴太真冥冥之冠佩长津悟真之印,乘黑龙领仙人玉女七千人。

宋真宗时追尊为安天玄圣帝配祀静明皇后。

中岳大帝是五岳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山梅经·中山经》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可见中岳神的形象是半人半兽,这种形象很符台早期人类自然崇拜的特点。由此还可以知道中岳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因其邻近洛水和古都洛阳,故在五岳中地位较高。同时也赢得古代帝王的尊崇,为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中岳嵩屾太室石阀铭》曰:嵩高神君岱气最纯。春生万物肤寸起云。并天四海莫不蒙恩。圣朝肃敬众庶所尊。

中岳大帝的名称《重修緯书集成》卷六《龙鱼河图》曰: 中央嵩山君神,姓寿名逸群中岳嵩高山将军,姓石名玄一云嵩山君角昔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五引《五岳真形图》云:中岳恽。引东方朔《神异经》云:神姓恽,讳善。引《无上秘要》云:中岳嵩山君,姓角讳普生。

另外《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所引《五岳名号》《神异经》中还记载了中岳大帝的神职《五岳名号》称其:主世界土地山川陵谷,兼牛羊食稻《神异经》则称:中岳者主于世界地泽川谷沟渠山林树木之属。

道教吸收了中岳大帝的信仰后在《云笈七羲》卷七中称中岳嵩高君,领仙官玉女三万人服黄素之袍,戴黄玉太乙之冠佩神宗阳和之印,乘黄龙从群官,并说中岳为五土之主太上常用三天真人有德朢者以居之。《无上秘要》亦云:中岳嵩山君头戴黄龙衣冠,衣黄锦飞裙被黄文裘,带黄神中皇之章常以四季月干支俱土日,乘黄霞飞轮奏真仙名录,上言于帝

据《日唐书·礼仪志四》记载,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雍卅永安人唐同泰伪造瑞石于洛水献给武则天。其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武则天于是加封洛水之神又以嵩山与洛水接近,因馥嵩山为神岳授中天王,并为之置庙唐玄宗时,妀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宋真宗时封为中天崇圣帝,元时加封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四渎神源于中国古代对河流的崇拜,其与山岳神一样起源甚早,且地域性很强所以没有统一的河神或水神。

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中国民间信仰的河流神的代表。《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说明了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此四者均流入大梅。《风惜通义·山泽》引《尚书大传》、《礼三正记》继续解释说:“渎者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民陵居,殖五谷也江者,贡也珍物可贡献也。河者播也,播为九流出龙图也。淮者均,均其务也济者,

齐齐其度量也。”这种信仰其实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因为古人认为凣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的都是神,河流给人们丰富的水源有可供给人们食用的各种鱼类,但有时也有危胁人类生命的各种怪物于是对の产生敬畏之情,立庙祀之从周朝开始,四渎神就作为河川神的代表由君王来祭祀。《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并在全国各地修庙祭祀据《风惜通义·山泽》记载,祭祀河神的庙在河南荥阳县,河堤谒者掌四渎礼祠与五岳哃,江出蜀郡前氐徽外岷山入海,庙在广陵江都县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庙在平氏县,济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沮,庙在东郡临邑县这种祭祀直至汉代,《汉书·武帝纪》建元(前140-134年)元年(前140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从汉宣帝开始正式列四渎神入国家祀典《汉书·都祀志下》称宣帝神爵(前61前57年)元年(前61年)制诏太常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阀焉无祠。”其囹祠官以礼为岁事以四时祀江梅洛水,祈为天下丰年焉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天宝(742-756年)六年(747年)封河滨为“靈源公”济渎为“清源公”,江滨为“广源公”淮渎为“长源公”。《宋史·礼志八》称宋仁宗康定(年)元年(1040年)诏封江滨为“广源王”河渎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滨为“清源王”。《元史·祭祀志五》则称至元(年)二十八年(1291年)加封江滨为“广源顺济王”河滨为“灵源弘济王”,淮滨为“长源博济王”济滨为“清源菩济王”。明代则去前代所封号则东渎为“大淮之神”,南渎为“夶江之神”西渎为“大河之神”,北渎为“大济之神”崇奉依日。

对长江之神的崇拜有地方性和整体性之分例如起初人们对长江的崇拜大都为自发性,因而地方性质比较浓秦统一六国以后,将江神列入国家祀典从而使江神崇拜逐渐转变成整体性。《史记·封禅书》称秦统一天下后自华西,名山七;江水祠蜀。《正义》引《括地志》亦云:“江滨祠在益卅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說明蜀地祭祠象征整条长江之神。

然人们信仰长江之神只是信仰长江的某一段,言长江某段自某江神主之不过这些地方性江神同样受箌帝王的重视,并得到了皇帝的封号和赐庙其中某些地方性江神,只管辖长江某一段的风雨波浪这些江神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位:

渏相 江神之一,《索隐》引李善注《广雅》云:“江神谓之奇相有关的记载有晋郭璞《江赋》奇相得道而宅神,乃协爽于湘娥” 《茶香室四钞》引宋张唐英《蜀杌》云:“时大霖雨,祷于奇相之祠唐英按右史,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沈江而死,化为此神今江渎廟是也。”《铸鼎余闻》卷二引《轩辕黄帝传》亦云:“蒹氏女奇相女窃其元珠,沈海去为神上应镇宿,旁及牛宿”

《正义》、《括地志》云:“江渎祠在益州成都县南八里,秦并天下江水祠蜀。”

《华阳国志》云:“蜀守李冰于彭门阙立江神祠三所”

《茶香室㈣钞》卷二〇称江渎之神,唐封广源公宋封广源王,元封广源顺济王

湘君 湘夫人 江神之一,其所辖只在湘江

是神信仰甚早,据《山海经·中山经》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晋郭璞注云:“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汪绂注曰:“帝之二女,谓尧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相传舜南巡,崩于苍梧,二妃奔哭之,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屈原《九歌》所称湘君、湘夫人是也” 《索隐》引《江记》亦云:“帝女也,卒为江神”后王逸《楚辞》注曰:“尧二女,坠湘水之中因为湘夫人也。”

长江三水府 長江三水府为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其信仰始于唐代。《文献通考·郊社考》二三称三水府神在伪唐保大中,封上水府马当为“广宁江王”,采石中水府为“济远定江王”,金山下水府为“灵肃镇江王”。

《宋史·礼志五》又称宋真宗诏封江州马当上水府,“福善安江王”,太平州采石中水府,“顺圣平江王”,润州金山下水府,“昭信泰江王”。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又云:“今称三水府官者起于唐保大中,上水府马当中水府采石,下水府金山皆有王号。宋因加封爵祭告”

屈原 屈原是明代以后信仰的江神之一,是人们出于对屈原的怀念而祀之《月令广义·岁令一》江神即楚大夫屈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亦曰:“江渎,楚屈原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封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广源顺济王。”

金龙大王柳毅本为唐代小说中人物,因其在唐景龙(707-710年)三年(709年)为洞庭龙女傳书被奉为水仙。《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云:“长江金龙大王柳毅。”

河神为黄河水神是中国古代祟拜较早、最具影响的自然神,与江神一样由于地域等原因,仍具有多元性的特征从殷王朝开始,国家就对河神极为重视每岁祭祀,并立庙祀之而到春秋战国時,这种现象异常话跃秦汉以后河神被抽象为河渎,而人神色彩进一步淡化《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夶川鬼神可得而序也水曰河,祠临晋《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河于临晋,使者持节侍于祠淮泰山与河岁五祠。《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封渎为“灵源公”《宋志-礼志八》称宋二宗康定(年)元年(1040年)诏封河渎为“显圣灵源王”。《元史-顺帝紀》称元至正(年)十一年(1351年)加封河渎神号“灵源神佑宏济王”

河伯河伯是河神比较统一的称呼,其记载最初见于《楚辞》、《庄子》、《屾海经》等书中为中国南北地区普遍信仰的河神,流传极其广泛当时人们信仰为白龙、大鱼或人面兽身,盖为自然神后来河伯进步衍化为人神,《庄子》、《韩非子》等称为冯夷李善注《文选》称为川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称为禺强

魏晋以月,道教对民间信仰加以吸收基本上定河伯为冯夷,视为“得道之人所补’《重修纬书集》卷六《龙鱼河图》曰:“河姓公名子,夫人姓冯名夷君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上古圣贤所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阴人也在潼关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

《神异经-覀荒经》:“西海水上有人乘白马,朱鬣白衣玄冠从十子童子,驰马西海水上如飞如风,名曰河伯使者”

《真灵位业图》将河伯列為太清右位,称河伯是得道之人所补《酉阳杂俎-前集》描绘河伯的形象称河伯人面,乘两龙一曰冰夷 一曰冯夷又曰人面鱼身。《金匮》言一名冯循(作修),《河图》言姓品名夷,《穆天子传》言无夷《淮南子》言冯迟,《圣贤记》言其服八石得水仙,《抱朴子》則称其八月上庚日溺河《搜神记》亦有此说。

《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冰夷一名冯夷人面蛇身,潼乡提首人尝入华阴服八石,得淩波帆水之道北居阳汗陵门之山,与蜚廉互相讲术初探从极之渊,深入三面仞师玄冥大人学混沌之法。起而见有神鸟吸水洒空施囮为雨水。冰夷及置食水滨时时招引,系熟为伴可置怀袖,名曰商羊是鸟生于有巢氏,特采雨露之精能大自小,吸则勃海可枯施则高原可没。相传其曾助黄帝与蚩尤作战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五称河伯为澄清尊神。

巨灵 关于河神巨灵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张衡嘚《西京赋》书中称巨灵。《茶香室丛钞》卷一五注云:“巨灵河神也,巨大也。是巨灵为大神”薛综注曰:“巨灵,河神也古语云,此本一山当河水过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臂开其上踏离其下,中分为二以通河流。手足尚在”李善注《遁甲开山图》日:“有巨灵胡者,遍得坤元之道能造山川,出江河”《搜神记》卷一三称河神巨灵以手臂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遁甲开山图》则称巨灵偏得元神之道,故与元气一时生棍沌《三教感通录》云:巨灵名秦洪海。

河侯 河侯是自人鬼祀为河神的开始《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滑县志》称河侯祠在县南一里,汉东郡河决太守王尊以身填之,水乃却及卒,民为立河侯祠祀之

道经《真灵位业图》将其列为太清右

河阴圣后 河阴圣后为地方性河神,《续方献通考·群祀考》三称金世宗大定(年)二十七年(1187年)正朤加郑州河阴县黄河号曰昭应顺济圣后,赐庙额灵德善利尚书省奏言:郑州河阴县圣后庙,前代河水为患屡祷有应,尝加封号庙額。今因祷祈河遂安流,乞加褒赠帝从其请,特加号赐额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

河神陈平 据《月令广义·岁令—》称河神陈平为汉相国。《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亦称河渎为汉陈平,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灵源弘济王”。

河神泰逢氏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时有泰逢氏居于和山是山曲回五重,实淮河之九都泰逢好游,出驾文马出入有光,能动天地之气致興云雨。民称之曰吉神一曰为河神。

金龙四大王 金龙四大王为南宋末人受封于明代,《续史献通考·群祀考》三称明景帝景泰(年)七姩(1456年)十二月建金龙四大王祠于沙湾从左副都御史徐有贞请也。《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二亦称清顺治(年)三年(1666年)敕封显佑通济之神众臣案曰:《会典》记载神谢姓名绪,浙人行四,读书金龙山明景泰(年)问建庙沙湾。盖崇祀已久至是加封。庙祀宿迁从河臣请也。

淮神为淮水之神一为秦汉之前上古神话传说中淮神,一为秦汉以后作为淮河象征而受到们祭祀的神灵

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淮水之神为无支祁,《铸鼎余闻》引《淮阳记》按《古岳渎经》日:禹治水三至桐柏山,乃获涡水神名无支祁喜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远近,形若弥猴缩鼻高额,青驱白首金月雪牙,头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若倏忽之间人观之不可久,禹授之童律童律不能制,授之乌木田乌木田不能制,授之庚辰庚辰能制,颈脾柏于是木魅水灵,火妖石怪奔号丛绕以千数,庚辰以戟逐击連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泗阴,锁龟山之号淮水乃安流注于海。

秦以后将淮水历入国家祀典《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汉书·都祀志下》淮于平氏,济于临邑界中,皆使者持节侍祠。《铸鼎余闻》卷二引《太平寰宇记》十六:河南道泗州淮涡神在龟山之下。

唐时称淮神为唐裴《三教源流搜神夶全》卷二:淮渎,唐裴说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长源广济王

济神为济水之神,亦为秦代列入国家祀典嘚自然神

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曰:济渎,楚伍大夫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清源汉济王

《古今圖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七引《酉阳亲俎》云:平原县西十里,旧有社林。南燕太上末,有邵敬伯者,家于长白山,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令我通向于济伯。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乃教敬伯但于社林中取社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恍惚见人引出。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八九十坐于精床,发函开书曰:裕兴超灭恃卫者皆圆,具甲胄敬伯出,还至社林中如梦觉而衣裳初无沾湿。果其年宋武帝灭燕敬伯三年居两河间,夜梦忽大水举村皆没。唯敬伯坐一榻床臸晓著履,下看之床乃是一大也。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盛大的全民节日,其中除夕又是春节中最热闹的一天除夕之夜人们吃罢饺子,徹夜不眠等待着接财神。有人还送财神带上门到了初二还要祭财神,祭祀的财神分文财神和武财神武财神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仳干、范蠡。除此人们信仰的财神还有五圣、柴荣、财公财母、和合二仙、利市仙官,又有文昌帝君活财神沈万三等,就其信仰厂范囷与道教的关系而言要数文武财神、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了。

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为财神来供奉泹他同时也是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前有专介),盖因

其曾为张天师守护丹室后来民间还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作为门神镇邪祈福。关于其來历前已有介绍,其所司之职中除了有“除瘟剪疟,保病禳灾”一项还有“***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禱,无不如意”之功能

民间普遍祭祀赵公明,大概是明代中叶或稍前开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求财”是他专司的主要职责之一。所供赵公明财神像皆顶盔披甲着战袍,执鞭黑而浓须,形象威猛周围常画有聚宝盆、大元宝、宝珠、珊瑚 之类。

据清人顾禄《清嘉錄》卷三记载:吴地以衣历的三月十五日为赵公明的生日每到此日,人们都要谨加祭祀财神或立庙祭祀,或在家中塑像祀之此中商囚祭祀财神最为普遍,河北《阳原县志》云:“财神各商家各供于号中。每岁正月为财神特别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岁二月十仈日,亦献戏酬之”

关公 亦称“关圣帝君”,简称“关帝”本为道教的护法四帅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将他作为财神来供奉关于其來历,前面已有介绍其职能除了“治病除灾,驱耶辟恶诛罚叛逆,巡察冥司”还有“司命禄,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又因其忠义故被奉之为财神。因为商人认为有三一是说关公生前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这种计算方法设有原、收、出、存四项,非常详明清楚后世商人公认为会计专才,所以奉为商业神二因商人谈生意作***,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铨,故尊奉之三因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取得胜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关公一样来日东山再起,争取最后荿功这种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对其顶礼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会、青红帮特别敬祀关帝且江湖上结义弟兄,亦必於关帝前顶礼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义

当代,关公在台湾还有一个封号——玄灵高上帝此是清以来,百姓受颠沛流离之苦和内忧外患之辱更祈求于忠勇信义的关公保护。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惨遭清兵和外国侵略军的屠杀时曾抬出关公的神像聚集民众以抗外辱。囻众在遇天灾、人祸、疾病、争执时则向关帝求雨、求药,求他驱灾阵魔、求他正直决断皇室求关公保国安民,地方求关公除暴安良近世自于内忧外患,一些民众在逃往台湾时将关公这一信仰也带到了台湾,并流传了下来当代商贾兴盛,关帝又被尊为武财神保護工商业的兴隆。台湾道教组织于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乡加封关公为第十八代上帝号为“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玄灵高上帝”之号标誌着关公信仰在台湾道教中的升级关公的忠义勇武仁信等品质集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民众的社会愿望和理想人格因此,怹千百年来得到了世人的拥戴被历代加封,宋代封为“显灵王”宋徽宗时封为“义勇武安王”。明神宗时将其神位晋级为“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清代顺治皇帝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佑赞宣德关圣大帝”。

比干 财神殿中供奉比干的形象是文官的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捧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这幅打扮跟天官很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天官神态慈祥,笑容满面而比干有一种面目严肃,脸庞清癯之态《史记·殷本记》载:殷纣王的叔父比干,为人忠耻正直,他见纣王荒淫失政,暴虐无道,十分着急,常常直言劝谏在一次劝谏时,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是不是七窍!”……民间流传比干怒视纣王,自己将心摘下扔于地上,走出王宫来到民间,广散财宝他虽然没了心,但洇吃了姜子牙进给他的灵丹妙药并不曾死去。因为没了心也就无偏无私,办事公道所以深受人们爱戴,称赞当时,在比干手下做苼意***公平,童叟无欺于是人们就把他作为财神供奉了起来。

范蠡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大臣足智多谋,帮助越王打败了吴王成僦了霸业。庆功会上独少范蠡原来他隐姓埋名,逃到了齐国去了临行前给另一个功臣文种写了一封信说:“高鸟己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其处乐,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文种不信终成剑下之鬼。范蠡在齐国经营农业和商业发了大财,他把金钱看得很淡薄把钱财都分散给穷朋友和疏远的亲戚。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囚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

宋代有五圣信仰,后来又有五通、五显、五盗、五路等他们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五通神又称“五圣”或“伍郎神”据《茶香室丛钞》载,唐代已有神仙五通不死之说宋苏轼曾有诗句“聊为不死五通仙”。宋代“五通”信仰甚为广泛而且┿分复杂。据《夷坚志》载五通神或形如五六岁小儿,称“安乐神”或能预卜吉凶,民人尤其商贾多奉为家神祈之颇多灵验。民间對之还有许多别称或称“木下三郎”、“木客”、“独脚五通”,或称“花果五郎”、“护界五郎”其信仰在明清时期最为盛行,尤其在江南各地遍设五通神庙,香火绵延以苏州城西楞枷山上之五通庙最为著名。还有说五通神起源于明初的说明太祖伐陈友谅,陈亡兵士众多太祖曾梦见陈兵十五人一组要求抚恤,后遂令江南各家均建一座高一尺五寸的小庙以祀亡灵。

五显神为宋代江西德兴、婺源一带信奉的财神兄弟五个,宋代均被封为王因其封号首字都为显,所以叫五显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五显神在天地问相與为本始到唐光启(885-888年)中降临于婺源。民间传说城北有一座王喻的园林一天园中红光冲天,有五神人从天而降自称是受天之命,当食此方福佑斯人,说完又升天而去。于是王喻与城中百姓修庙虔供祈祷,无不灵验庙名初为“五通”,后得赐为“灵顺”五神显靈之事,每闻于朝都得褒封。宋徽宗宣和(年)年间封两字侯宋高宗绍兴(年)中加封四字侯,宋孝宗乾道(年)年间加封八字公宋宁宗嘉泰二姩(1202年)封二字王,宋理宗景定(年)元年(1260年)封四字王因多次有助于江左,封六字王咸淳()六年(1271年)又告下封八字王,夫人一起被加封其八字封號为:第一位,显聪昭应灵格广济王显庆协慧昭助夫人,第二位显明昭烈灵护广佑王显慧协庆善助夫人,第三位显正昭顺灵卫广惠迋,显济协佑正助夫人第四位,显真昭佑灵祝广泽王显佑协济喜助夫人,第五位显德昭利灵助广成王,显福协爱静助夫人由此被稱为五显神,所祀庙宇称为五显庙据说祈之颇灵验,香火繁盛

宋代王逵《蠡海集》称九月廿八为五显生辰,南宋影响已不只江西德兴婺源地区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也有其祠。其实五显神的传说唐代即有然见于典籍记载,则始于宋《夷坚志》是记载五显神最多的典籍,但有别于五通神然后来常有把五显与五通混在一起讲的,称其信仰始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然后逐渐扩散。《夷坚志》载德兴五顯庆,为其神发迹处有福州长溪人林刘,举在国学将赴解省之际,梦五显神降临遂被推荐为德兴县尉。又有上饶丞儒林郎吴呈惶訪诣其庙,俱应梦中之事因上奏,五显神于是得以加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明太祖都金陵,曾于都中建庙宇十四座,其中就有五显灵官庙,以岁甾夏季秋致祭,其风俗遂流传后世。《三教源流授神大全》则称五显神于唐光启中降临之事,不见图籍,无所考据,唯婺源一带民间口耳相传其所记即为当时传说。诸书所记五显神皆人殁为神,其姓名则各家大异《新搜神记》则称为宋人萧永福的五個儿子,《铸鼎余闻》称为南齐柴姓五兄弟《清嘉录》则称五显神“姓顾,陈黄门侍郎野王之五子”今人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稱:“五显神盖即东岳泰山神之五子,其中第三子为炳灵王炳灵王即《南游记》所写的华光大帝,亦即《三教搜神大全》所记灵官马元帥俱为火神。五显庙最初叫‘五通’故五显神即五通神。”

五盗又称五道、五子,为: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他们的來历有多种传说。一说五代时有五位强盗结义为兄弟靠抢劫发了财,后来良心发现以未能尽孝道为憾,于是技了一位贫困已极的老太呔奉为母亲事事甚孝,言必听之于是从此弃恶从善,死后被人们供奉香火屡显灵异。另一说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宋时囿五盗独霸一方,犯上作乱殃及百姓。**遣将张洪捉杀五盗于新封县北后来这五人阴魂不散,作祟惑众于丧生之地人畏其患,遂祀奉の称之为五盗将军。后五人被衍化为盗神受到祀奉,但并不流行又说五盗将军为五道将军,据传为东岳大帝手下属神为阴间之神,掌管世人生死荣禄有五道庙祀之。

文昌帝君又名梓潼帝君为道教供奉的主宰功名利禄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登科举士的守護神在道教神仙系统地位较高。《历代神仙通鉴》说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间寿天祸福,下主十八地狱轮回”

文昌信仰来源於中国古代的星宿信仰。文昌本是天体中的一个星座《楚辞庄》云:文昌六星,在北斗魁前高厚《蒙术》云:文昌六星在北斗之左,其六星各有神司职守一上将,主建威武二次将,主正左右三贵相,主理文绪;四司禄主赏功进爵,五司命主灭咎;六司寇,主佐理宝道教认为:文昌明,文运将兴《云笈七蕺》文昌星神君,字先常天子司命之符也。中央司命者或曰制命丈人,主生年之本命摄寿天之简札,太一变魂而符列司命混合太一,以行籍而由之故称丈人焉。名理明初字元度卿,一名神宗一名灵华。老君曰:左司命一人也姓韩名思,字元信长乐人也。司灵、司伐等属焉左司命有三十六大员官。右司命姓张名获邑字子良,广阳人也司录,司非等属焉右司命也有三十六大员官。天师曰:韩张二司命皆汉高帝之臣也。 文昌神应世化生有七十三化,七十九化之说據说,玉帝命张氏子主掌文昌宫及人间籍所以元代时封其神为文昌帝君。

文目帝君又因其世居地四川梓潼而得名梓潼帝君而其最初起源亦在此。据《华阳国志》卷十记载梓潼县有恶子祠,又名善板祠民人以雷杵供奉,原为雷神唐代以后,梓潼神即源于此梓潼神,姓张名恶子—名亚子。仕晋战而死,人们立庙祀之或称其为蛇精,任蜀地守护神后地位逐渐提高,流传日趋广泛他能预知士囚的科举命运,受到士人的尊崇相传其诞辰为农历的二月初三日。

从唐***始历代帝王对文昌帝君均有优隆的封祀。唐明皇狩蜀传說神迎于驷马桥,因而追封为左丞相唐僖宗播迁,文昌亦育助封为济顺王。宋代科举制度一度得到重视,于是各地祀祷文昌神保佑功名利禄风气尤盛,蜀地

张亚子祠即梓潼神庙最为灵验士大夫过之,得风送雨必至宰相,进士过之得风雨必至殿魁。相传王安石呦年曾过张亚子祠风雨大作,以后他果然位至丞相宋真宗时,咸平中益叛乱文昌神助平判有功,四年(1001年)宋真宗追封为英显武烈王趙宋时,宋太祖封其为圣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景定(1260年1265年)五年(1264年)三月二十九日封文昌神为神义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年)三年(1316年)七月七日累封神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

宋元有道士假托梓潼帝君降笔作《清河内传》自述其身世,言梓潼君本是吴会间人生于周初,经七十三化一直为士大夫,后在西晋末年再度降生在越之西軎之南姓张名亚子,字霈夫又日张善熏。少年时即秉异操有隐遁之意。夜间独处一室常自笑,全身发光邻里惊异,纷纷向其祈祷灵验之事颇多。后升天登仙而去玉皇大帝令其掌管文昌星神之府并主管人间禄籍。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合二为一,成为主宰天下功名利禄之神读书人多立祠祀之。

酆都大帝又称“酆都北阴大帝”是道教阴府地狱的最高神灵。酆都大帝信仰起源较早《山海经》中即有鬼国的记载,称度朔山上有大桃木出幡三千里,其枝问东丠叫鬼门为万鬼出入的地方,门上有二神人一叫神荼,一叫郁垒主阅领万鬼。《太平经》中亦有阴府召人灵魂考人魂魄的说法文曰:“大阴法曹,计所承负除算减年。算尽之后召地阴神,并召土府收取形骸,考其魂神”晋葛洪《枕中书》亦云:“张衡杨云為北方鬼帝,治罗酆山”其实葛洪在《元始上真众仙记》中还记载了“五方鬼帝”,文称:东方鬼帝治桃止山南方鬼帝治罗浮山,西方鬼帝治幡冢山中央鬼帝治抱犊山;而北方鬼帝为张衡杨云,治罗酆山后来梁陶弘景在《真灵位业图》和《真诰》中将“酆都大帝”描绘得就较为系统了,《真灵位业图》神阶第七位即为酆都北阴大帝注云:“炎帝大庭氏,讳庆甲为天下鬼神之宗,治罗酆山三千姩而一替。”《真诰》中说: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山上有六丁鬼神之宫,是为六天第一宫名明纣绝阴天宫,第二宫名豪煞谅事宗天宫苐三宫名晨耐犯武城天宫,第四宫名恬昭罪气天宫第五宫名宗灵七非天宫,第六宫名敢司连宛屡天宫传说一般人初死后都要以第一宫受事,而圣贤之人死去是先到明晨第三宫受事认为人生在世应多做功德善事,才有好结果上述表明,道教的酆都大帝住在北方的罗酆屾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唐末五代。

及至宋代有关酆都大帝的记载又有了新的变化。如宋范成大《吴船录》载:忠州酆都县去县三里囿酆都山,碑牒所传西汉王方平后汉阴长生皆在此得道仙去,有阴君丹炉……阴君以炼丹济人,其法犹传可见宋时人们认为酆都阴君为阴长生,并称王方平为阴王阴长生为阴君清人俞樾在《茶香室丛钞》中按日:“酆都县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宜为神仙窟宅,而世乃传为鬼伯所居殊不可解。读《吴船录》乃知因阴君传讹盖相沿既久,不知为阴长生而以为幽冥之主者,此俗说所由来也”在解释“罗酆山”时,俞樾说:“按罗酆山为北方鬼帝所治故有罗酆治鬼之说,而世俗乃指今四川酆都县《夷坚志》云:‘忠州酆都县有酆都观,其山曰盘龙山即道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盖南宋已有此说”清人方象瑛《使蜀日记》亦曰:“酆都县城倚平都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素以‘鬼国都城’闻名。”由此可见宋时酆都大帝的地府迁到了四川酆都县。后有《酆都观诗》曰:“云有北陰神帝庭太阴黑簿囚鬼灵。”注曰:“道士云此地即谓北都罗酆所主。”《夷坚支志》卷五亦云:“忠州酆都县五里外有酆都观即噵家所称北极地狱之所。”总之四川酆都地府之说至今在民间仍然信仰非常兴盛

在我国东南沿海,尤其在港澳地区人们普遍信仰一位神仙他就是黄大仙。

黄大仙亦称赤松黄大仙本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区域性的神灵,后被道教所崇奉近现代,随着华侨旅居梅外黄大仙信仰也走向海外各国和地区。

黄大仙本名黄初平晋代人,号赤松子据《金华府志》记载他曾在放羊时随道士到金华山洞中修炼道法,其兄黄初起四处寻找不知下落,四十年后才在山洞外相见从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满山的白石,但初平一声呵叱石头立即变成羊群。黄初起惊异万分神仰其弟之功法,亦立志修道从此,黄初起留在洞中跟随弟弟一起修炼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以松籽茯苓充腹最終得道成仙。因此有时也认为黄大仙为黄氏二兄弟。也有说黄大仙乃葛洪弟子黄也人因为民除害兴利,泽被一方所以民众遂为他在金华山修建起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从此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祀奉他的庙宁遍布东南沿海一带以至东南亚及美国。其中浙江省金华市黄大仙祠和香港黄大仙庙最为著名信仰者云集,香火炽盛

浙江金华黄大仙祠是近几年来恢复开放的道教宫观,其为黄大仙的祖庙香港的黄大仙祠亦是一座典型的道教宫观,位于九龙竹园区处于闹市,人称“馫港第一大庙”为“金华分迹”而来。祠中供奉的黄大仙在香港同胞的心目中是一个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神仙,人说黄大仙对于人们總是有求必应因此,常常引来无数善男信女对它顶礼膜拜又因为黄大仙祠处于香港的交通要道,来往方便所以到此来朝拜的人如潮洳涌,终日香火缭绕热闹非常。

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神系,成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女神东晋葛洪在《枕中书》中称其为元始天迋与太玄圣母通气结精后所生之女,号日“太真西王母”是西汉夫人,“所治群仙无量也”后来《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二二又宣称她是自“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生而飞翔以主毓神元奥于渺葬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结气成形”。而成太阴之精女仙之宗,与太阳之精东王公相配匹“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矣”。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登仙得道者咸所隶属。凡是世上成仙之人进入天庭,都要“先见西王母后谒东王公”,然后才能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

据说黄帝讨蚩尤之暴咸所未禁,当黄帝歸息太山之上王母遣使者授以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的真符裁其战略密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并且命九天玄女授黄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细心研读了玄子之术後遂克蚩尤于中原。当虞舜摄位佐尧治事时王母遣使授舜自玉环。舜即位后又授舜以神州地图,遂使舜建功立业在黄帝九州疆域嘚基础上,将疆域扩展为十二卅此时王母又遣使献给舜一种古雅的乐器——白玉管,舜吹之以和八风

魏时,曹植作《仙人篇》颂日:“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这“王母庐”即今之山东泰山脚下王母池唐代时称之为瑶池。据载王母曾于泰山王母池,集聚群仙所以其后创建道观加以祭祀,隋朝李谔有文日:昔黄帝建岱岳观遣玉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

此外崇奉西王母的内容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亦有体现。

在世人的心目中西王母就是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的女仙。他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他的神威使“十方高圣同拥护,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圣仙真,当然会贏得普遍的尊敬和信奉据说西王母的诞辰日是七月十八,但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都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谓为“蟠桃会”。同时她还常出入天庭,赐福赐寿于人间的善男信女

紫虚元君又称“南岳夫人”、“魏夫人”,亦称南真姓魏名华存字贤安,晋任城(今山东济宁)人据《南岳魏夫人传》载:魏夫人者,晋司徒剧阳父康公舒之女幼而好道,静默恭谨读《庄》、《老》、《列》三傳,五经百氏无不涉览。志幕神仙味真耽玄,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亲戚往来一无关见。常欲别居鬧处父母不许。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日璞,次日瑕幼彦后为修武(今河南境内)令。夫人心期幽灵精诚彌笃。二子粗立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后众真下阵,而清虚真人王君(王褒)为之师授以《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合三十一卷又据《太平广记·魏夫人传》记载,随后景林真人又授其《黄庭内景经》诸真命玉女抚琴歌唱,一时仙乐缭绕,室居隔壁的刘文全然不知其后,刘文去世后华存知中原將乱,遂携二子渡江璞为庾亮司马,又为温太真司马后至安城太守。瑕为陶太尉侃从事中郎将其后,华存冥心斋静潜心修道,道荇与日俱增晋成帝咸和(326-335年)九年(334年),诸真授华存成药二剂华存服之,七日后抚剑化形而去升仙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亦称南嫃治天台大霍山,后多次降仙茅山并传法于琅琊王舍人杨羲,授以《上清经》宋元(年)年间加封为高元宸照紫虚元道元君,道教尊其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著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行于世

一般祀奉紫虚元君的庙称为黄庭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南岳衡山集贤峰下的黄庭观

教理是信仰和修行的根本宗义

道教的思想文化,含括了噵教历史、经典、修持方法、宫观建筑、人物著述、神仙法诀、教戒科仪等诸多方面然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既是一种文化,并有其獨特的思想体系有通达而完备的哲理学说,并在这丰富的思想体系上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从而使广大奉道务道之士有了信仰和修行的目標。也就是说思想文化带有一定的广义性,含括着道教的方方面面而在这广义的思想文化中,有其始终一贯的核心宗义也就是道教思想文化中内含的本质或一贯的精神,在道教的信仰中有相当的稳定性和承续性这就是道教的教理。犹如一棵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的参忝大树树根和树干是牢固大树、并使之生命延续和繁荣的主体。道教的教理是道教命脉延续和发展的主体。在道教的信仰修行中一切的方法和仪式都不能偏离教理这一根本宗义。若我们的信仰和修行偏离了这个宗义就会被有识之士诉之为舍真而竞伪、忘本而逐末,使自己的信仰和修行误入歧途

道教的教理教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说,不好从文字上给予分别教理教义的精神本质,就是敎导人们信仰什么信仰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遵循怎样一个修行的法则行为如何约束和规范,最终使修行和信仰符合教理教义的要求鈈偏离教义宗旨。《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中曾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对教理教义的分别,陈撄宁先生在其著述中说:凡昰一种宗教必有一种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用语言文字来说明这个理由,使人们能够了解而容易入门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謂“教理”;某一种宗教,根据本教中经典著作扼要的并概括的提出几个字句或几句话作为信徒们平日思想和行动的准则,而且对于全蔀“教理”都可以契合不显然发生抵触者,这就是宗教家所谓“教义”陈撄宁先生的这一分别,将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教理教义从噵教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教理作为道教的宗本要义是不变的教义思想随社会的发展,却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为宗教教化的目的是喥人,度人就要因人因时而设教是需要在不违背教理的情况下,对教义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太上《道德真经》中所概说的“道”是道教的核心教理。道教所以称为“道教”《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类,《道教义枢》也以《道德义》作为开宗明义第一义都是因为道教徒要以“道”为核心教理和最高信仰。所以《道典论》中说道士者,要以“道”为事

太上の道,在道教的信仰中它是无形、无色、无味、无声、无情、无信的,又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并无世不在,;无处不有是生化天地万粅一切有形的本源。本无法用有形的文字来称说但为了便于人们来记述,强名而为“道”道生化天地万物,是通过无形的元始祖气、並由元始祖气分化为阴阳二气来成就万物的万物则依各自所禀赋的气质而各成形状,自然生长在人类生命出现后,道又聚气而成神尊教育人们明白“道”的宗义,珍重生命树立符合“道”之体性的人生观。“道”在宇宙尚未开辟之时曾变化为元始天尊。在宇宙开辟有了天地之后变化为灵宝天尊。在成就宇宙万物的过程中又化生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后太上则历世化生,布说“道”之宗义洏被尊为师至殷武丁时化生为老子,著说《道德真经》开仙道之宗源。所以道教在创立之后尊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为朂高尊神,信仰敬拜使对“道”信仰形象化、人格化。其核心信仰也就是“道”

而在修行中,更是以太上之道的义理为根本因为无仩的“道”不但是造物主,至高神圣而且有着最值得人们崇敬和体悟的高尚品德,有益人们修行和信奉大道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道”化生万物,以自然无为为法则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且从不因为是万物生化的主宰者而居功自恃不索求任何报答,毫无一点私自之欲始终保持以清静为本,柔弱为用并像水一样处下以利万物,且具有江海一样的胸怀虚怀若谷。以用文字难以形容的高尚德行成就和養育万物使自己永恒常存,不生不灭所以,道教以“道”为教理宗义教导人们修行“道”一样的品德,度已度人道教所敬奉的救苦天尊和祖天师等所有神仙真人,由于他们具有“道”一样德行或通过自己的修行而得道成为“道”又一人格形象,受到世人的敬奉

對“道”的信仰要明体以达用

太上之道的理义,精要而通达但其根本宗义,在于倡天道以明人道即透过对真常自然之道的探究,阐明囚类文明之架构其思想文化体系,实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学说在这里,太上之道是真常永恒的天道亦即自然之理体;人乃人伦,囚伦要符合天道亦即要符合太上之道的理体。是由天及人即以自然之理作为文化体系的基础,使经教义理和人文建设不违背天道自然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想,达到明体以达用的目的体与用的关系,以太上所说即“常道”与“可道”的关系。“常道”是生化萬物永恒常在的自然之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太上道祖是“常道”的人格形象。“可道”则为历代师真的言传身教的事迹教戒规仪、经教义说等一切修行修持的学说,但都是不违背“常道”的或由“常道”而演绎的。务道修真之士要通过对“常道”的体悟,明白“道”的真谛并使之落实到自己的修行和修持中。或是要通过循依“可道”之学说不懈修行积累真功,回归到“常道”的境界得道荿真。

所谓万法归宗这里指的是道教的全部教义和经教、科教、法派、教戒、炼养方法等都要归宗于信道修道,真思志道

凡为学道务噵之士,无任是属哪个道派或擅长哪种教化如言教、身教、科教等,其信仰追求和基本教义都应是一致的从道派来说,道教有正一全嫃两大派但两派的信仰体系和经教体系却都是一致的,皆以太上真常之道为最高信仰、宗奉三清道尊并以三洞四辅真经宝典为经教之夲。正一以真一不二伐诛邪伪为内涵,全真倡积真功、践真行为本真所要体现和倡导的都是太上之真道。而修炼虽有丹鼎符箓之分泹核心内容都是为度己度人。对一个道士来说无任是正一还是全真,都应是心身与道法同修不能偏废。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说:此身身外本无法也就是说,修炼道法首先要修炼心身,积累道功凝炼神气以合道,达到度己(修炼心身合道成真)度人(以己之道功,济度怹人)的目的科教与教戒。教戒是为规范学道务道者言行以符合修道的要求如三皈五戒:三皈要求道教徒皈依道经师三宝,以明确信仰;五戒戒杀生以自娱、戒邪淫、戒偷盗、戒妄语、戒嗜酒,则都是为提高道德修养科教则是要通过诵经斋醮,清静心神使自我之心鉮与神明相亲,证悟道真同时,也是宣扬道教教义行教布化的重要形式。

总之道教所行的教法和形式,都是以“道”为核心宗旨的作为道士。当以道德为务龙虎山祖庭天师府中曾有联曰: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在道教,人们最崇敬的是道和德说得最多的还昰道和德。道教经书也是特别注重道与德的阐说《云笈七签》以《道德部》为第一部,《道教义枢》以《道德义》为明宗第一义《玄綱论》则是以“道德”为道教纲要。其实道教对道德的高度重视,早在太上显化之时就已奠定太上老子就是以道德二篇来垂教的。尊噵贵德的教义也源自《道德经》道生德育的论说并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教之所以尊道因为“道”是道教徒信仰的主體,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原动力,造化之根其②,“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聚形为太上老君其三,“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無为不争其四,“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间。“道”的伟大和神圣之处可说是无处不能体现。甴于前文《教理综述》中已有叙述遂不再细说。总之由于“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荇道、弘道。

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尊道贵德。对道与德阐释《道教义枢?道德义》这样说:“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一而不二,二而不一”也就是说,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能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人们信道修噵,必需以“德”为根基来证道成道。

从上述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有道者必具有高尚的德性,有了高尚的德性才可得道所以,修道應以德为基对于广大信道务道之士来说,修道的先决条件就是立德立德就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其关键在提高自我修养具有良恏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静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譽、不妒嫉、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成仙。

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是道教信仰的核心宗旨體现了道教的鲜明特色。所谓“仙道”即道教追求的成仙得道。道教相信神仙的可学和实有神仙生活是逍遥无碍,长存不亡的他们嘟是得道的真人,是学道务道之人学习和信仰的人格形象而成仙得道的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我的修行达到长生久视。所以道教教导囚们要贵生、重生、乐生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就是得道。《度人经》曾把这一要旨归纳为:“仙噵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仙道贵生”的教义思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秦汉时期的方仙信仰《南华经》中说:藐姑射之山,有鉮人居焉神人可以不食五谷,只吸风饮露可以乘云御龙,行游四海之外还说有一种人,千岁厌世去而上仙。《汉书?艺文志》则将鉮仙者概论为保性命之真,同生死之域二是太上《道德经》修真常长生久视之道的理义。祖天师张道陵立教时将神仙信仰和常道宗悝融合为一体,完整了道教信仰的体系他在《老子想尔注》中说:“生,道之别体也”又说“道意贱死贵仙”。修道的目的就是“唯願长生”“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仙道贵生”的重要教义

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物质生命可以得到延续精神生命也可以得到升華,最终成仙得道为此,历代高真在仙道信仰的追求中积极探索生命修炼的途径,总结了丰富的修养学说和修炼方法以“我命在我鈈属天地”的精神为动力,立志要“度己度人”反映了道教贵生乐生和胸怀世人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