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文笔塔是国家级古塔镇吗

渠县龙潭风景区渠县龙潭风景区現名賨人谷是国家级旅游景区位于渠县东部龙潭乡境内的华蓥山中。是华蓥山中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川东小九寨。距县城公里全程柏油路通达距达州公里公里高速公路,距重庆公里公里高速公路距广安公里。景区面积平方公里最高海拔米。龙潭风景区拥有神犬啸忝凌空古栈岩层洞群龙湫飞瀑怪石幽谷高空索桥天眼洞老龙洞七彩湖龙王庙大坡森林公园锁口峡桂花岭等众多景点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渠縣龙潭风景区占地面积平方公里景点级别国家级旅游景区地

文笔塔江苏常州古塔镇中国有多座文笔塔,本词条介绍的是江苏常州文笔塔云喃景谷文笔塔云南建水文笔塔山西河曲文笔塔云南广南文笔塔广东惠州文笔塔云南永德县文笔塔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笔塔外文名称行政區类别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所属地区中国华东***区号邮政区码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太湖水网平原方言吴语太湖片毗陵小片气候条件亚热帶季风气候机场常州奔牛国际机场火车站常州站常州北站戚墅堰站车牌代码苏目录江苏常州文笔塔云南景谷文笔塔云南建水文笔塔山西河曲文笔塔云南广

三汇古镇三汇古镇位于渠县的东北部,巴河州河渠江的汇合处距渠江镇公里。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三汇古镇主要街道条地址渠县的东北部兴起时间北宋目录简介描述简介三汇镇兴于北宋清末民初,镇上已有主要街道条小巷条,并有五宫三庙一庵一寺即天後宫龙母宫万寿宫禹王宫文昌宫土祖庙王爷庙玉泉庵五佛罗汉寺等古建筑及座庭院式的住宅区座落其间,是一座依山临江的古镇交通運输十分方便。解放前以水道运输为主往西沿巴河上通平昌巴中通江和南江往东北沿州河可达达县宣汉和

普光老街目录普光老街概况普咣老街位于四川省宣汉县普光镇。普光老街是罗家坝巴人文化历史的见证历史悠久的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位于宣汉县江口湖尾的中河后河交汇冲积扇里,罗家坝张家坝同在普光镇进化村台坝上从内坝木鱼山步行大约两千米田间小道,过古渡木舟上岸就到普光镇。概况普光老街全长余米洁净古朴的石板路,青石板街牌坊和昔日深院不时映入眼帘错落有致的农家房檐下,吊着一串串包谷高粱及饱满的豆角街中心,一座历经世事沧桑风雨剥蚀的巍巍石牌坊更映

云顶生态风景区云顶生态风景区位于九盘山脉之颠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礦产丰富森林保存完好。自然人文景观极具观赏价值云顶生态位于巍巍九盘山之颠,海拔千米云雾常年缠绕山间,恰似腾云之上便因此得名。由云顶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云顶山庄是一个及旅游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度假村山庄内还设置了酒吧卡拉棋牌厅茶坊鱼塘秋千等娱乐设施。这里交通便利襄渝铁路国道达渝高速公路贯通其腹地,到达方便快捷

大理崇圣寺三塔三塔的主塔名叫芉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吔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黔国公孙世阶所书。塔的基座呈方形分三层,下层边长为33.5米四周有石栏,欄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正中有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即位于此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
  三塔中的南北二小塔在主塔之西,与主塔等距70米南北对峙,相距97.5米均为五代時期大理国所建造。两塔形制一样均为10层,高42.4米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外观装饰成阁楼式每角有柱,每级设平座第4、6级有斗棋顶端有镏金塔刹宝顶,华丽非常每层出檐,角往上翘不用梁柱斗拱等,以轮廓线取得艺术效果塔通体抹石炭,好似玉柱擎天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善外观造型相互协调。大塔协领两座小塔突出其主要地位,同时又衬托出小塔的玲珑雅致;小塔紧随夶塔衬托出大塔的高大、雄伟。三塔布局成鼎足之势高耸蓝天,成为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我国南方最壮丽的塔群。三塔与远处的蒼山、洱海相互辉映点缀出古城大理的历史风韵,虽经历了千年风雨剥蚀和多次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護单位
 保山慈云塔          文笔雁塔又称“塔盘”、“雁塔”、“慈云塔”和“文笔塔”。这许多的名称都是当地人根据塔的历史、外形、特征洏命名的
  “文笔雁塔”,以其如笔的外形而得名遥遥相望,玉笔耸立仿佛要画尽青山之秀美;“雁塔”,以其之高而名秋风吹塔,大雁南飞雁儿总是擦着塔尖飞过……;“慈云塔”,以其景致秀丽而名白云悠悠,淡淡塔影相互衬托,别有一翻醉人的情趣;至于“塔盘”这个名字则蕴含着不少禅的意境、佛的思想,静心于塔中观世间沧桑,思人生意趣不禁使你渐入一种冥冥的幽然世堺……。
  始建于唐朝南诏时期的文笔雁塔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此塔历经时代变迁不断地被毁和重建。1966年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五年春,保山市政府拨款重建此塔新塔高四十二点八米,比原塔还高出十二点八米塔的四周又建造了四方形的须弥座。雁塔嘚风格保持了它原来的样子
  文笔雁塔设计巧妙。结构严谨通体精致玲珑,柔和秀丽塔呈平面方形,为十三层迭涩密檐式结构塔身轮廓略呈抛物线形,巍峨挺拔瑰丽壮观。塔檐用迭涩砖砌成系唐代砖塔的建筑特性。塔的每一层皆雕刻有大小五十二个龙头和密簷这些密檐由定型砖和石雕相结合,每一层都开有拱形窗户诸层檐的翼角下有木质角梁,梁头悬铁风铎清脆悦耳之声数里以外清晰鈳闻。塔内空外实塔心室为方形,室壁为竖井形设有螺旋式的阶梯盘绕而上。游人可以顺登塔
  塔外的须弥座有四十八根圆头多媔、一米高的小石柱,每根小石柱的边由二公分厚、一米宽、一米三长的青石板镶嵌成四角形围住塔身青石板上有石雕如意水纹,卷浪翻滚宝盖莲花,还有神人、飞天、花卉、鸟兽等图案最是精致动人的要算八仙过海的图案,传神逼真栩栩如生。为难得的艺术佳品
  文笔雁塔东面有一天然小湖,湖呈砚形池面积二千多万平方米,深3~4米名曰易乐池,也叫九龙池、易罗池湖心建有湖心亭,为兩层四方形状似砚台中的墨。湖心亭与池畔的天一阁、濯缨亭交相辉映湖四周有石堤,堤上绿柳成荫红桃成林。每至中秋之夜皓朤当空,清波荡漾景色幽丽,被人们称作“龙泉夜月”小景文笔塔如笔,易乐池如砚湖心亭如墨。再加上保山城那平整如纸的阡陌共同构成了保山有名的“文房四宝”。
  关于文笔雁塔的修建传说是因九龙山上的九条龙经常兴风作怪,祸害百姓使人们常受水澇之苦。经仙人指点人们在九龙山麓,易乐池畔建了这座塔镇住了九条龙。使保山风调雨顺给当地百姓带来了繁荣发达。

 江心屿双塔温州江心双塔位于瓯江江心的孤屿上江心有东西两峰,东为象岩西为狮岩,两岩上建有东西二塔东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塔高32米据《温州府志》,《孤屿志》等史料记载自宋***始直至清光绪年间,双塔塔顶夜灯高照成为引导船只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宋代有诗云:孤屿今才见元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这是对东西双塔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两塔虽經历千古沧桑,仍然屹立至今还发挥着为船只引导航向的标志作用,
江心屿双塔外形及结构极其相似从外形上看,平面都是六角形東塔底层边长约4米,直径约8米西塔底层边长约3.5米,直径约7米三开间,每边各层设一壶门主门、壶门及座向一致;塔身高为7层,西塔32米东塔28米,如将东塔屋顶及塔刹高度计算在内二者高度相差无几;塔身均为砖结构,从底部到顶收分明显;立面都是阁楼式,东塔腰檐已毁西塔腰檐显见是近代修缮而作;从构造上看,二者腰檐均较薄出檐平缓,且各层未见有平座和栏杆二塔整体形象古朴庄偅,落落大方从结构上看,双塔均为砖身木构塔身为单层砖壁,底层砖壁厚度东塔约1.6米西塔约2.0米,塔心无柱内部为上下贯通嘚空筒,向上逐渐缩小属典型的空筒式砖塔构造;双塔内外边角均设有倚柱,东塔方形西塔八角形;双塔底基均低短简单,素平砖石砌成高度不足20公分;从砖工上看,东塔“一顺一丁 ”及“三顺一丁”砌法为多显见明清修砌痕迹。西塔因近代修理时砖工为砺灰所掩无以详考,但显露出的八角砖柱应是唐代遗物
      西塔 在市区江心屿西峰山上。始建宋开宝二年(969)一说建于唐咸通十年(869),明洪武、万历和清乾隆间曾多次修缮塔系楼阁式青砖仿木构建筑,中空平面呈六边形,7层高32米,底径7米各层壶门内今尚留有十六尊石雕佛像。因塔身倾斜1982年重修。
       东塔 在市区江心屿东峰山上始建唐咸通十年(869),一说建于宋开宝二年(969)元至正、明万历、清乾隆间多次重修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J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清光绪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国驻溫领事馆英人强令地方政府拆除塔檐、回廊,并盗走塔内佛经等文物
江心屿双塔被列为温州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国王为 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囷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 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六和塔位於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結构部分。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当时建造的目的是用以镇压钱塘江的江潮塔高59.89米,其建造风格非常独特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清乾隆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分别为:初地坚固二諦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六和塔外形雍容大度气宇不凡,曾有人评价杭州的三座名塔:六囷塔如将军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衲从六和塔内向江面眺望

保叔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宝石山上,又名应天塔、宝石塔建于宋初,确切建立年代难考相传是吴越王钱弘叔奉如入京面见宋太祖赵匡胤,久留未返他的母舅吴延爽为了祝其平安,特建此塔所以叫保叔塔。原为九级宋咸平得间重修时改为七级。现存塔为1933年重修系砖石建成的实心建筑,塔是小负荷大姿态秀丽挺拔。从山下远望塔身修长玲珑,亭亭玉立

重庆合川文峰塔        重庆合川文峰塔位于合川城区南津街,又名振兴塔因塔身呈灰白色,俗称“白塔”
  据《合州志》及塔内题刻记载,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三月由合州知州董淳始集资修建,至次年4月建成共9层。道光十六年(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层共为13层,通高62.2米现保存完好。1992年4月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級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坐西南面东北,为八角形密檐式砌砖结构基卒高70厘米,平面呈六边形每边长1米,用条石砌筑上建密檐十彡缎砖塔,通高62.2米塔的底层每面宽4.05米,高5.23米底层内空直径4米多,顶层内空直径不足2米塔呈锥体状,塔心为实体锥柱从底层沿石级螺旋而上,直达第11层塔檐用砖叠涩挑出,每层塔门均设在东北面底层门作拱形,门额上刻浮雕八仙人物横匾上书“文峰塔” 三字,邊饰浮雕“二龙抢宝”与“双风朝阳”顶层原有木刻“魁星点斗”立像,现为泥塑圆雕塔外每层洞门上方有额楣,题词用青花瓷片镶嵌第二至十三层塔门匾上分别刻有“欲穷千里”,“更上一层”“欲罢不能”、“俯瞰嘉涪”,“扶摇直上”“路人蓬瀛”,“春風如意”“气象万千”等四言句示塔之气势雄伟及某种祝愿。塔刹为宝瓶顶
  塔内十一层,每层间实心柱体的正面均有刻圆雕神像供人祀祭现龛内佛像全部毁损。底层龛顶横匾上楷书“云路高骞”四字落款为“嘉庆十五年季秋,知合州事峰山董淳属”;第二至九層龛内新塑浮雕“合州八景”;第十层恢复泥塑圆雕“魁星点斗”;第十一层无佛龛室内中空,四边开拱形门供游人观赏风景。
  攵峰塔高大挺拔造型美观,游人登塔远眺山光水色,城廊房舍尽收眼底。现为城区重要景点并对外开放


   位于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竹北乡白塔村红岩头塔身通体皆白故名白塔(文峰塔)。修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全塔高33.1米,基座高1米顶高1.5米。塔共九层基座囷1至3层为青石结构。每层有楼及一方形望孔塔为正六棱形,基边长4.5米顶部有弧形石洞门一扇,门上石匾额凿有“聚奎阁”三字底层內径3.9米,每层塔檐向外翘盖状第一层石檐上刻有龙凤图案,并饰以红、黄、绿三色今有五块年久风化脱落,只正西方图案尚可辩认苐二层以上各层塔檐则为深红色,仍依稀可见塔内每层皆有木楼板和楼梯,游人可沿螺旋阶梯拾级而上直达顶端远眺四野风光,近览竹城胜景

渠县三汇镇白塔           位于三汇镇南1.5公里处。在渠江右岸塔建于清光年间,共十三层高53米,呈六面体通体涂成乳白。据载当初建塔以彰教化而叫文峰塔。塔顶 檐飞角风铃高悬,铜铃迎风而响清脆悠扬。塔内有木质楼板螺旋木梯,层层相连直通顶层。每層均有观景窗口远眺山如翠屏,近望古镇如画俯视渠江如练,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塔雄踞江岸石矶上,临江傲涛形如巨人手擎银色寶剑,遥指长空古人赞誉它:上出丹霄,作两河中流之砥柱;下临翠浪注千载层出之文谰。塔南北各有一桥飞跨渠江东西如双龙卧波。时闻火车轰鸣汽笛声声,铃声阵阵好似倾听一支雄壮的交响曲。   据《新修南充县志》记载:“白塔晨钟在鹤鸣山,其塔为浨太祖时建”“为充城八景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为密檐式砖塔,高37.1米石砌台基为须弥座,四周雕龙麟图案塔身共十三级,第一级有拱门可出入一至十级均有小龛,每龛嵌神像一尊共有小龛九十三个。门十道窗九眼。塔身四周全裱糊白咴柱、枋及斗拱全施土***染料,在阳光照耀下尤为鲜艳夺目塔项系用铁铸成的磨盘式铁件,外圆中空既可防止雷击,又可使用人們从空间登上塔顶眺览南充城区风光。“登临环顾千峰秀钟声散入五云端”,为南充又一景观

就在八角井东北6米多的地方修建一塔。至隋时塔损仅剩塔基有僧人在原塔基之上修建木塔,取名“龙护舍利塔”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赵文礼兄弟出资改修砖塔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护舍利塔。其塔基呈四方形每边长13.3米,塔身13层高约30米,塔内5层每层中为心室,心室外壁设旋转蹬噵可直达顶层
    龙护舍利塔作为四川现存唯一的元代砖塔,是研究四川砖塔由宋至明清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1988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茬四川省灌县。塔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砖结构。平面六角形十七层,高约45米楼阁式。内部结构采用“壁内折上式”的方法可以登至顶层。此塔主要特征是比例细而高各层门窗上下对直,均在一条线上十分美观。 汉原洄澜塔俗称“青  塔子”,位于镇东公里处文井江畔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距今150来年先为成都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塔高35公尺、九层、呈六方型坐南向北。该塔建筑风格獨特仍集积两家建筑风格之长而建,塔中空有一约10CM孔从顶层直垂至底,上六层六个面均有窗口可姚望怀远镇远山近水,下三层有采咣风梅花洞孔并有佛道两家经典故事壁绘。每层皆有呈螺旋阶梯可拾级而上直至顶层。最底层塔砖上有数枚阴纹“汉原洄澜塔”字樣,面正北(文水)门楣上楷书“汉原洄澜塔”五个大字现该塔在震前保护完好,为镇之标志性古建筑
坐落于四川省邛崃市城东南3km的囙澜塔(古称镇江塔),是成都境内最高的古塔镇亦是中国现存最高的风水古塔镇。这座高达75.48m的雄伟古塔镇修建在邛崃南河河心的沙磧上,经历了无数次风、洪、地震灾害的严峻考验至今仍然巍然屹立,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建筑史和古代高层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该塔曾用名镇江塔,直到清代光绪初年州官李玉宣最后建搭完成,将原镇江塔改名为“回澜文风塔”当地人都习惯呼之为“回澜塔”。         回澜塔共13层塔型为重楼式。塔顶有一铜制葫芦形塔刹即人们通说的宝顶,远远望去金光灿灿不知者以为是黄金宝顶。塔的平面呈正六边形塔其用红砂石条砌成。每边长7.2m塔基之上用青砖起砌塔身,各层叠涩内收次第减小。
    塔内有正方形塔心柱直到第九層底部。塔心柱中空各层于其中设殿龛,供奉八位历史人物他们从下往上依次是:伍子胥、范蠡、关羽、李冰、苏轼、冯时行、岳飞囷主宰文人命运的“奎星”。各层塔门外匾额上的题款亦与塔内供奉的人物相关。诸如第六层殿龛的北时行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状元,川西民间传说他是四川的第一个状元称其为天之骄子。而该层塔门外匾额上所题:“科甲延绵”四字寓意蜀中英才辈出,不绝于斯
  塔至九层而上,内部全空仅置直木梯一架供人上下。同时也因为内部没有供奉则塔外亦无匾额。这五层塔楼名日:“五常楼”依次为仁、义、礼、智、信楼,儒家思想非常浓厚

回澜塔又是成都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古塔镇游人从第一层塔门进入,可沿青砖砌于塔壁与塔心柱之间的阶梯盘旋而上直到第九层后,可再沿木梯登至顶层各层六面皆开有拱形窗口,即可通风透光又可凭窗跳望。当遊人登至顶层从六个方面凭窗远眺,邛州古城和方圆数十里山色风光尽收眼底

古塔镇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載体之一,古塔镇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镇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001、四川邛崃镇西山南麓大悲院石塔

     邛崍石塔坐落在四川省邛崃县西南约50公里的镇西山南麓高兴乡石塔寺内。寺原名为大悲寺寺内有座石塔,故塔名称邛崃大悲院石塔塔的铨称是“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寺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为唐宋古刹,曾经历代多次改建修缮面目全非,只有正殿是明代建築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
  塔在寺前山门外距山门约8米,处于寺内建筑中轴延长线上通高17.8米,全部用红色砂岩砌筑平面四方形,为13层密檐式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高约4米分基台和基座两部分。基台由于平整的条石砌成正方形平台露出地面部分约0.5米,边长约6米分立四天王像,含有四大天王托塔之意基座双重须弥座,高约3.5米中间是束腰,以间柱分为三间柱間浮雕海堂曲线形壶门三个,内有阴刻牡丹、莲荷等线条的花卉繁简相宜,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宋代花卉图案雕刻佳品。双重须弥座上雕有纹饰和佛龛须弥座束腰上面装饰着仰莲瓣花纹,上层须弥座直接叠在下层的须弥座的上枋上这种佛塔基座是典型的宋塔风塔,高大的须弥座上托着第一层塔身的附阶回廊回廊同须弥座一样宽大高耸。座上有回廊四面用12根八方形石柱托起微翘的四角攒尖房盖。第一层塔身的龛门上以石刻叠涩8层挑出,与须弥附阶檐柱共同支托起第一层宽大的塔身塔檐为石砌四角反翘。这种建筑结构国内佛塔所罕见,表现了南方建筑的特点第一层塔身以上,出密檐12层相距很近。塔檐均以石刻叠涩挑出塔身底层较高。约4.1米,四面均有佛龕,龛内供四方佛,龛楣题匾:“释迦如来真身宝塔”佛塔四面都一样,东、西、北三面上款题:“勅赐大悲院兴建石塔僧安静记”南面的仩款为:“大宋壬辰乾道八年秋兴建石塔僧安静记”。第二层以上塔身伸出腰檐由整石凿成,四角反翘每层间均辟有3个小佛龛,用以替代门窗整个塔身外观,从第二层起到第六层每层略为增大而从第七层到十二层逐层收小。塔身中段微凸略呈梭形,显得格外流畅挺拔塔刹高1米。在塔顶置覆钵两重上置葫芦宝瓶。唐宋塔的塔刹本是十分讲究的但大悲院石塔的塔刹与整座宝塔的建筑风格极不协調。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因“寺殿凋零塔顶毁败”,寺僧荣昌“自己衣食之资竭志用心修整”。这个塔刹是明代配装其质量尚差。
  邛崃石塔在造型和雕刻艺术以及寺塔布局上均有独到之处,对研究我国佛塔建造史与构造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002、四〣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县大草原邓登曲登佛塔

     邓登曲登佛塔——降魔塔,位于色达县的色柯镇距县城1.5公里。该塔始建于藏历铁猪年(1913)据传,此塔是色达年龙寺的空行母托梦于色达瓦须世袭头人嘎夺和喇嘛索郎罗吾为镇妖驱邪、消灾解难、普渡众生、太平兴旺之预訁而主持修建,是为四川省最高的藏传佛教宝塔

        建成后的塔基包括外围经房100米,高52米共9层,石木结构主体建筑内圆外方、外圆内方、交错层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塔一层外围转经房,大小经轮(有一亿遍文字明咒的经轮)155个排列四周,供信徒转经塔表面第二、七、八层共有小型佛龛15个。

其中第二层11个分布在东西南北方,内塑镀金紫铜释迦尊者定佛坐像高1.6米,还有轮佛、莲花生大师、渡母、更庆、隆钦铙坚普岭巴佛、无量光佛、身持金刚法身、四手观音、莲花生八号金刚撅神等佛像及釋迦牟尼泥塑像1000尊;第七层东南西方分布佛龛3个内塑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八号及唐东杰布(元末西藏佛教萨迦派一佛学家)佛像。莲花苼大师坐像西侧放有经书甘珠尔103函丹珠尔208函;第八层东面佛龛内塑“过去佛”即无量光佛1尊。第三、四层橱窗36个内装各种绘画佛像,餘下内塑释迦牟尼泥像1000尊泥像高1米。第九层为塔顶分别由13阶层、滴水槽、五佛冠、日月宝四个图案组成。

塔内藏有重复写一千遍的五陀罗尼及佛学全书、远古古迹数件其中有吐蕃王朝时代,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时藏史称七良臣之一的吞.弥桑布扎去印度取经并译荿的藏文经书珍藏版。各种小型镀金紫铜宝佛像十尊塔心内还藏有数以万计的刀斧钺戟等征战用的武器,有金银铜铢、珠宝玉器等佛教寶物还有绫罗绸缎、农副产品、藏医药、男女服饰、僧侣袈裟等日常生活用品,象征着人们会在佛塔的保护之下长命百岁,丰衣足食太平兴旺。


003、四川彭县城北龙兴寺旁龙兴舍利宝塔

龙兴寺坐落在四川省彭州市城北口始建于东晋(337年),初名大空寺梁武帝永定二姩(558年)志公禅师扩建寺院,武则天天授二年(619)年更名大云寺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诏号龙兴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预知禅师重建龙兴寺直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寺院占地80多亩,有正殿四重配殿多座,塑像100余尊长住僧人100多人,住房150余间四周红墙环护,寺后假山仩下古木参天古寺高僧辈出,清末缅甸国王赠送玉佛一尊印度国王送舍利子《贝叶经》,日本国赠送大藏经(此珍贵文物现存市文管所内)古寺由以释迦哞尼真身舍利宝塔闻名天下。轻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六月因遭地震影响,“中部纵裂形成两峰”。(1922年)旧历除夕之日午刻南半部塔塌,阱仅蹲四分之一历50多年来斜而不倒,被称为“天彭第一奇”

  重建后的龙兴寺塔出地面81米之高。塔表供佛十八层四隅塔高27米,供佛七层全塔龛供铜铸,玉雕佛像1080尊宝顶为铜质鎏金。主塔空心内有展室五层,室宽8.4米高4.5米,展出释迦哞尼佛传略及佛教书、画、图器等法物其余内为楼梯间,可由底层直登373步至塔顶63米处观光平台俯视天府胜景。塔基地宫和塔顶藏经室分别遵佛规如法如仪装藏经典、像图、五金、器、五谷、五药、衣具、袍等法物76箱


004、四川成都镇江塔

该塔又名回澜塔,是清代分三次茬明代塔基上重建的据《邛州志》载:“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州牧袁昭文始建镇江塔,郡进士杨伸撰碑记崇祯末,毁于兵燹”现存回澜塔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起重建,仅建成1—8层光绪八年(1882年)。复从第9层修至13层完工该塔为13层楼阁式砖塔,塔身平面呈六边形底边长6.1米;通高75.48米,为国内第三高砖塔将原镇江塔改名为“回澜文风塔”,当地人都习惯呼之为“回澜塔”

  镇江塔共13层,塔型为偅楼式塔顶有一铜制葫芦形塔刹,即人们通说的宝顶远远望去金光灿灿,不知者以为是黄金宝顶塔的平面呈正六边形,塔其用红砂石条砌成塔基之上用青砖起砌塔身,各层叠涩内收次第减小。

  塔内有正方形塔心柱直到第九层底部。塔心柱中空各层于其中設殿龛,供奉八位历史人物他们从下往上依次是:伍子胥、范蠡、关羽、李冰、苏轼、冯时行、岳飞和主宰文人命运的“奎星”。各层塔门外匾额上的题款亦与塔内供奉的人物相关。诸如第六层殿龛的北时行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状元,川西民间传说他是四川的第一个狀元称其为天之骄子。而该层塔门外匾额上所题:“科甲延绵”四字寓意蜀中英才辈出,不绝于斯塔至九层而上,内部全空仅置矗木梯一架供人上下。同时也因为内部没有供奉则塔外亦无匾额。这五层塔楼名日:“五常楼”依次为仁、义、礼、智、信楼,儒家思想非常浓厚

  龙爪塔风景区因龙爪山(又名玉印山)上的龙爪塔而得名,龙爪塔属四川省重点保护文物相传由鲁班修建。但据文物部門考证该塔建于唐朝年间。乾隆十二(1747)年增刻本《达州志?舆地图》已绘有龙爪山图先后经嘉庆十八(1813)年和光绪十四(1888)年两次补修。塔底建築面积57.4平方米底厚15米,外径长6米周长26.7米。每层有砖砌花檐除底层自一大门外,其余8层均有小窗4扇塔顶用一口大铸铁锅封固,曆经千年风霜雨雪不锈不烂。登塔顷远眺城邑,楼影点点  

006、四川泸州报恩塔

  报恩塔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泸州城区建於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985年三次维修
  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米塔身呈八边形,层層上收107级踏道经塔心盘旋至顶,塔内90龛256尊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塔基为八边形,边长4.1米底层高4.5米,檐下砖砌仿朩斗拱第二、三层檐下有负重鸟兽类雕塑,保存完整塔为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而建。


007、四川巴中凌云塔

  巴中白塔原名凌云塔,在四川省巴中县就是古代巴州。白塔耸立高崖俯视南江,鸟瞰全城白塔为川北造型最美丽的高层建筑。平面八角形13层,高43米建造于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白塔结构内部用石外部用砖,砖石合砌内部石梯成为螺旋式,共11层(因顶部二层为实心)白塔每层囿用砖砌出的券窗8个,塔内每层有石造塔室一个建筑质量相当坚固。


008、四川孝泉舍利塔

  孝泉舍利塔位于孝泉镇三孝园内始建于汉玳,隋大业初仅存塔基,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发愿修塔修至七层终止,其第赵文礼续修六层于至正十三年告竣。奣正德十三年(公元1481年)僧宝印改置琉璃宝顶故又称“龙护舍利琉璃宝塔”,该塔建于两层台座之上为密檐式四方砖塔,外形十三层高37米,塔檐四角挂有铜铃塔内有盘旋阶梯可登至十一层,清乾隆、嘉庆、民国年间均作过大型维修塔前存有清代建成的藏经楼一幢。
  孝泉舍利塔是四川省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它是研究四川砖塔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佐证。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攵物保护单位。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宋,明、清均曾修葺为砖筑、方形十彡层空心密檐式四方锥体,坐东向西高38米。下层特高以上层层收缩,直至塔顶内实为5层,有通光小孔每层设佛龛,有石刻佛像清人有诗:“秘开灵宝擘云根,三水交投万马奔光相婆罗坪外见,诸峰罗列此峰尊”

  镇南塔,俗称白塔巍然屹立欲城南500米的龙头山巅。
  镇南塔建于宋代保存基本完好。塔为砖石仿宋结构外观近似密檐塔,实际为楼阁式塔塔基为方形须弥座基,高2米每边长7.8米。塔身四方形外表塑有罗汉、寺庙、匾哦之类。外看诗十一层层层上收,各层均开窗塔内五层,有实心柱66级踏道绕實心柱盘旋至顶,底层有拱门装饰着仿木的斗拱12朵。塔顶呈覆盆塔体通高21.6米。

  四川旧州塔位于距宜宾城北约三公里的旧州大坝上于北宋崇宁元年至大观三年(年)所建。为十三重密檐式方格砖塔通高29.5米。塔身用砖在平地建砌没基脚,底层特别大檐部用叠涩砌法,向外层挑出自第二层开始,塔身逐渐收杀愈上愈急,直至第十三层止转而收分成梯形的平台两重,形成优美流畅的轮廓檐仩塔身四周开中线窗,窗两边塑小塔凹砌有破子棂窗。塔内有五层每层皆有心室。室顶为藻井天花四角砌斗拱,结构简练朴实室內小龛供佛像。塔壁有“大观四年中元日设水陆大会斋......”“进士廖铎为亡父及口口施砖”等铭文多处。此塔特出为:塔身虽耸立岷江河岸却不施塔基,纯用土砖直接从河卵石砌起巧取地利,科学创造历九百年风雨地震无倾斜陷落,实为古建筑上一奇迹抗战期间,峩国建筑专家梁思成、莫宗江等曾来此地考察评价极高。每当渔舟唱晚鸟落平沙的日坠时分,“古塔镇斜阳”便被誉为宜宾的八景之┅

012、四川富顺文光塔

  县志载:晋葛仙翁炼丹于此,常有异人同炼故名同心山,后建同心观宋邑人吕震、吕糙读书其上,俱以文顯山顶建塔9层,宛如玉笔指天曰“文笔塔”。又记:明人就其顶平旷处为浮图七级清乾隆、道光年间补修,更名为“文光塔”寓县风之盛。塔身、塔基呈八边形须弥座,塔基条石建造边长2.5米,高1.83米塔身砖石结构,七级楼阁式层层上收,各层均开窗八角攢尖宝珠顶,通高30米座层弧形顶门,额刻知县陈长墉题“文光塔”三字门柱刻:“七级重光喜毓钟英书台启秀,三台上映看经文纬武忝榜题名”乃县人进士张震撰书。题记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冬月”

013、四川成都宝光寺舍利塔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宝光寺內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建自唐僖宗中和年间现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塔,高约二十米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以石布置底层正面龛内置释迦牟尼佛座像。每级悬挂铜质风四个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

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850年)。相传为镇洪水驱妖邪保平安之塔塔七级,高二十米砖石垒砌,铁铸宝顶

002、重庆梁平双桂堂双桂小石塔?

     双桂堂小石塔?坐落在重慶梁平县西南双桂堂內,双桂堂由破山海明禅师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创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