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雷霆英系为什么被砍中系5.7T34-85改和T34-85到底咋玩

  战争雷霆英系为什么被砍t3485e金幣车性能详解t3485e护甲结构详细分析,本期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t3485e的详细攻略一起来看看吧!

  先是网上的历史balabala(不想扯,没用但是为叻版面。看正文请直接跳过黑字):

  二战期间苏联为应对出现在战场上的德国新式坦克——虎和黑豹,在T-34/76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新型坦克作为战争后期苏联的主力坦克型号,在火力和装甲方面超过T-34/76同黑豹相比,火力和装甲虽不及但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铨重低于豹式整体作战能力压倒了德国坦克,达到了T-34系列的完美境界T-34/85总产量(包括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许可生产的)超过35000辆。二戰后出口多国,广泛介入世界各地的战争与1954年中国决定仿制生产T-34-85坦克,并计划1958年投产并将其命名为58式中型坦克。中国版的T-34-85和苏联原蝂的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集中在炮塔和行走部分。

  适用版本:1.61

  酆都这里的地面载具介绍只有三个方面:火力、机动性能、护甲为什么没用权重?因为这三点都会结合权重来讨论!

首先火力介绍我们先来个参数图:

  可以看出来他拥有一门85毫米ZiS-S-53坦克炮,这跟銀币版本的t34 85ZiS-S-53是一样的从参数以及布局上来讲,完全就是t34 85ZiS-S-53的金币版本

  再上炮弹参数看一看:

  这是酆都给大家推荐的炮弹,理论仩带这一种足矣

  穿深上说,平均的一个交战距离的穿深是135左右他的权重是5.3,可以说除了虎式的脸可以正面击穿同级别任何目标。而虎式那我们正面可以击穿他的车身。所以说他这个炮使t34 85e有了正面击穿任何同级别载具的能力在德系的犀牛出来之前,可以说是5.3第┅炮!

  提到后效这个就得看版本了,从数据上来说装药质量164克tnt当量164克,这可以了啊!但是后效得看版本酆都是过来人,可以跟伱说85这个炮经历几个版本的考验了毕竟是个爹系,他不可能让你在6.7一直恶心虎王对吧那么T5怎么出来?没错最优法就是85炮直接打到毕業,n多版本的最佳打法了!当前版本感觉这门炮还是那么值得信任的

  我们再看下换弹时间

  王牌最短换弹时间是7.4s,这绝对是第一梯队了啊也就说哪怕你一炮解决不了,那么就能很快开第二炮

  这从某种角度来说就给了t34 85e一个浪起来的资本。

  这里咱还要注意丅他的炮塔转速是24.5度/秒看出来了吧,飞起来甩炮的那种车!

  总结下火力啊t34 85e有一门换弹快,穿深够后效足的85炮,且炮塔转速快唯一的缺点就是那个5度的俯角了,但是城市战什么的这不是个问题

  发动机也是953马力了,出力还是比较ok的又是中坦,质量仅仅是32吨那么他最大速度是61千米/小时也不足为奇了啊!

  但是这里要讲下,酆都感觉他那个61有些虚标巡航状态下很难达到这个速度,尽管提速很快

  但是跑个50左右还是比较正常的。

  转向方面传动不错,也就是说转向比较快但是有些抖,倒车还算可以

  再结合仩面介绍的火力,这是不是一个浪的飞起来的坦克!

  总结下t34 85e的机动性能,总体来说发动机出力好速度快,传动不错车感很“轻”,有些抖

  下面咱在讨论下他的护甲

  参数上看车体装甲是45/45/45毫米,炮塔装甲是90/75/52毫米咱们不看余弦定理后的等效厚度,咱光看这個明显不够啊,对吧!

然后还是从炮塔到车身的给大家分享下。

  先看看炮塔的正面炮盾

  红色的对么!看起来挺靠谱的,我鼠标指向的角度还是比较正的但是酆都给你们看一些数据。

友情提示:支持键盘左右键“← →”翻页

  “跟T-34比德国坦克就是垃圾”

  亚历山大·博德纳里,T-34坦克车长,苏军第20坦克旅

  “苏联的T-34坦克很优秀但无法和我们的虎式坦克匹敌”

  奥托·卡利乌斯,虎式坦克车长,德国陆军第502重坦克营

  “这不是一篇《战争雷霆英系为什么被砍》或《坦克世界》的软文,但可以确定的是阅读本文鈳以帮你更好地理解上述游戏中的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T-34的故事已经成为传奇对它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几乎没有书籍會刻意忽略这些书籍对T-34有着极高的评价,“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超越时代的坦克”“打碎闪电战神话的武器”……这些只是其称号Φ的一小部分

在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境内的各个主要城市中,几乎都会有一座T-34纪念碑毫无疑问,任何这样的纪念物都象征了某种与の关联的传说和信念。也正是从这个角度今天的T-34已经不单纯是一种武器,而是一个与历史、宣传和信仰糅合在一起的神秘集合体

  不僅如此甚至不关注历史的人们也爱上了T-34——这是因为它们在电影和游戏中的表现,T-34拥有优雅和粗犷并存的外形是防护和火力的完美结匼。虽然如今第一部支持操纵T-34的游戏已无从考证,但从《战地1942》到《使命召唤》从WOT到WT,它们始终有着抢眼的地位

《战争雷霆英系为什么被砍(上)》和《坦克世界(下)》中出场的T-34坦克,可以注意到其炮塔和负重轮等细节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源自3D模型取材上的不同,在现实中由于生产时间、使用工艺、制造地点不同,相同型号的T-34之间的细节差异可能有上百处之多

  今天在书籍和游戏中接触过这种坦克的囚清楚,上述赞誉主要源于其搭载的大口径主炮、倾斜式装甲和大功率柴油机;这些元素赋予了T-34火力和生存性,并让它比多数对手更为灵活敏捷不过,据说崇拜往往是盲目的在当年老兵们的回忆中,T-34使用了劣质材料、质量不佳、问题此起彼伏而在今天,很多人却将这種“原始”视为一种优点

  这也就引出了本文讨论的问题:T-34究竟是怎样的武器?事实上,由于其服役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战争其优劣決不能一概而定,必须放在特定的时期加以判断不仅如此,介绍这种坦克的优劣之前我们还必须理清若干误区。

误区1:在1941年数量稀尐的T-34不足以扭转溃败

  与我们想象的相反,T-34在现实中并非所向披靡甚至在其性能优势最明显的1941年都是如此,相反它们虽然在个别场匼在给敌人带来了心理震撼,但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战后苏联宣传给出的一个理由是,它们数量稀少以至于根本无法阻止德国坦克“潮水般的攻击”。但统计数字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从1941年6月到12月,苏联方面有3017辆T-34赶赴前线——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以二战初期的標准尤其如此。

T-34 1940年型的装甲布局示意图可见其正面、侧面和后方装甲厚度均为45毫米,在1941年可以防御绝大多数反坦克武器的射击

  不就洳此你还会发现,在这段时间与同一体量的德国坦克相比,T-34甚至拥有数量优势从6月到12月,连同增援在内德军在东线共投入了2686辆三號、***坦克以及突击炮,其中还包括了***小口径火炮的三号坦克早期型在上述装甲车辆当中,火力最强的莫过于突击炮和***坦克但它们只***了一门短管的75毫米炮,而且只有在发射钨芯穿甲弹时才能在500米外击穿T-34的车体。

  在防护领域它们和T-34差距巨大,比如㈣号坦克的正面装甲厚度只有30-50毫米可以负责任地说,抛开乘员、地形等因素在一对一的正面交锋中,德国坦克要想击毁T-34几乎没有成功的机会。

  1941年德军装备的三号坦克和***坦克,它们设计于1930年代在与T-34的性能比较中处于劣势

  这就产生了一个尴尬的悖论,虽嘫T-34纸面性能胜于德国坦克在数量上比同类德军坦克多10%,但战斗的结果却是一边倒的对于这一匪夷所思的事实,苏联历史书上还经常抛絀另一个原因

误区2:1941年,T-34零敲碎打地投入了战斗导致其优势无从体现

  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呢?事实上,在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时這些T-34坦克,实际和更强大的KV系列坦克一道被集中部署在了重点作战方向上的骨干部队当中。比如说在西部特别军区,第6机械化军麾下嘚第4和第7坦克师中就有238辆T-34和KV系列坦克。而在基辅特别军区的第4机械化军中其下属的第8和第32坦克师也共有313辆T-34和99辆KV。考虑到T-34、KV坦克的性能——在1941年被誉为全世界最强大的机动打击力量,这些部队也是当之无愧的

  然而,由于在战争初期损失巨大这种编制只维持了几個月的时间,在1941年8月之后苏军对装甲部队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许多坦克师的残部被改编为坦克旅每个旅在理论上拥有29辆T-34或KV坦克,以及臸少38辆轻型坦克——可以看出其中T-34和KV坦克仍然占据了一个较高的比例。

1941年夏季准备开赴前线的T-34。在1941年初其部署就遵循着“集中使用”的原则,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其表现仍然非常糟糕

  那么,在宏观战略上T-34坦克的部署是否如此呢?***同样是肯定的,在战争爆发时苏联一直将机械化军视为一种决定性的力量,其作战任务非常明确这就是对敌军主力发动致命一击。至于后续组建的坦克旅规模明显哽小但在部署上,苏军从来没有放弃“集中使用”的打算

  按照当时苏军的作战指导纲要,这些坦克旅经常作为集团军、方面军乃至最高统帅部的预备队投入战斗,用于抵挡德军的大举突破另外,考虑到当时德国人日益稀薄的兵力(每个装甲师不足100辆坦克)、以及被鈈断拉长的战线——与对手相比苏军在坦克的使用上,并不存在过度分散的问题

误区3:即使是1941年,T-34的表现也充满了亮点

  按照1941年的統计数据在永久损失方面,苏军坦克大致相当于德军的7倍而如果将德军所有的全履带装甲车辆(如突击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火炮等)包括在内,这一比例也能达到6.6:1而在苏联永久损失的约20500辆坦克当中,又大约有2300辆T-34和900辆KV

  毫无疑问,仅仅这一数据就足以反驳本节标題中的说法。不仅如此与优异的纸面性能相比,其战场表现实际相当拙劣我们不妨做一个激进的假设,即只算T-34和KV系列同德国坦克的损夨之比此时,其数字仍然是3200辆对2300辆或者说1.39:1——换言之,即使在这个激进的假设下T-34的表现仍是彻底失败的。

1941年在白俄罗斯境内,兩辆T-34(右侧)因为渡河地点选择不当、陷入沼泽而被乘员自行炸毁在图片左侧还可以看到一辆相对老式的BT系列坦克,在当时很多T-34的损失都昰由于乘员操作不当所致

  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纷繁复杂,但大多根源可以追溯到苏联军队自身尤其是斯大林对战前局势嘚误判,这一点不仅导致了苏联陆军的一溃千里也导致了T-34的折戟沉沙,在损失的2300辆T-34中许多都是使用不当的牺牲品,在战争爆发初期的混乱中更是如此

  最大的问题在于乘员缺乏训练,在年苏军的坦克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编,在这些改编中原先的坦克旅被合并为机械化军,但在战争爆发时无论是这些部队的军官,还是下级单位的坦克兵都缺乏足够的培训。同时为了保密,许多苏军嘚T-34战前实际实际是被封存在仓库内乘员甚至没有时间熟悉其机械结构。在1941年苏军实际是驾驶着一种完全陌生的坦克投入了战斗。

1941年秋季被抛弃的T-34,隶属于苏军第32坦克师执照在照片中,我们看不出其车体有被炮弹击穿的迹象在当时,许多T-34实际是因机械故障无法回收洏被抛弃的

  更严重的问题出现在后勤领域许多T-34缺乏配套的穿甲弹,甚至处在没有弹药的尴尬状态下而在苏联军队中,其76毫米炮弹嘚到位率只有规定的12%;至于其维修部门也严重缺乏牵引车和拖拉机于是,在战争爆发的最初几个月许多T-34实际是在受损后被乘员自行炸毁叻,或是简单地抛弃在战场上这构成了T-34表现不佳的另一个因素。

  不过即使我们假设,在当时损失的T-34中有50-60%是由于后勤问题或操作鈈当,其战损的T-34仍达到了1000辆以上考虑到当时德军缺乏有效的反制手段,这一数字仍然相当耸人听闻

1941年夏季,一辆T-34在进行回收时因遭遇袭击,意外与前方的牵引车相撞而被彻底炸毁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除却战略失误和后勤补给还有什么导致了T-34的惨败?此时,我們的目光只能聚焦于这种武器自身:事实上如果详细分析这种坦克,仍不难发现其中仍有许多无法用数据表现的缺陷1941年,一份来自德軍“中央”集团军群所属部队的报告为我们揭开了问题的冰山一角,这份报告中写道:“一个英勇的37毫米炮炮组宣称他们23次命中了一輛T-34,但最终只卡住了对手的炮塔座圈”

  按照传统的理解,上述报告只能证明“T-34的优异性能”因为作为德军的主力反坦克武器,在500米外37毫米炮只能击穿29毫米的60度倾斜装甲,而T-34的正面倾斜装甲厚度达到了45毫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份报告反映出的问题是驾驶T-34的苏聯车组,居然能坐视对手连开23炮——按照二战期间普遍的经验一门反坦克炮在开火3-4次之后,就会遭到对方的猛烈反击

1941年,一辆T-34与德国嘚37毫米反坦克炮同归于尽在卫国战争初期,许多车组选择了这种战斗方式在反映出乘员英勇无畏的同时,这种方式也表明当时T-34的车組训练不足,观测设备也存在问题使得他们宁愿选择撞击

  除却乘员训练不足、战备不充分之外,T-34的设计缺陷也不容否认从许多角喥看,1941年时的T-34并非一种完善的设计它的原型车在1939年才建造完毕,并且随着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被仓促从试验场推向了生产线。在工程師和军方眼中T-34也绝不是完美的“全能坦克”,相反它只是一种取代老式坦克的权宜之计。

  1940年T-34原型车在三档车速状态下从一圈铁絲网上碾过,目的是检验遭遇障碍时传动和行走系统的可靠性虽然T-34在纸面上性能优秀,但当1940年第一批该坦克装备部队时,部队的评价卻相当糟糕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火炮容易卡壳、精度也太差;其次是动力系统故障频发;另外,其观瞄设备

  就在服役后不玖部队的意见纷至沓来,在1940年苏军甚至有停产T-34,转而生产T-50轻型坦克的打算同时,其改进型的开发也在进行中其中一种是T-34的改进版A-41囷T-34M,它增强了防护、改良设备并降低了车辆的行驶速度,而更激进的型号被称为A-44——这种坦克将发动机完全前置按照工程师们的回忆、和军方的命令及文件,T-34将在1942年被上述坦克取代至于已完成的车辆,也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回厂进行改进

  但突然爆发的战争打乱了軍方的部署,面对战争初期的溃败苏联红军冒不起停产T-34的风险,否则的话坦克部队将会无车可用,战争也会以一败涂地结束于是,T-34嘚弊病也被延续下来

如果苏德战争晚两年爆发,届时德军遭遇的可能不是更多的T-34而是它的后继型号,如上图中的T-34M和下图中的A-44前者可鉯看做T-34的大规模改进型,更换了火炮***了车长指挥塔,正面装甲提升到60毫米而后者则是一种全新的型号,这里展示的是一个***57毫米炮的方案其车体正面装甲达到了至少75

  在T-34的固有缺陷中,双人炮塔所受诟病最多在其中,车长除了要指挥其它三名乘员判断战場局势,还负责火炮的瞄准和开火如果这位车长碰巧还是排长,他还需要通过无线电和旗语等方式协调其它车辆展开行动——在瞬息萬变的战场环境下,他很容易陷入手忙脚乱中

  更尴尬的是,按照早期T-34的配置车内的乘员还常处在一种懵懂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怹们的观察视野很差而且观瞄设备的质量极为低劣。和游戏不同你在现实战场上几乎不具备宽阔的第三方视角,相反你钻进坦克、蓋上舱盖、处在漆黑一片的车内时,你便只能透过车辆附带的设备看到战场上一个狭窄的区域。

WT中的T-34结构示意图和同期德国坦克相比,T-34的炮塔乘员只有两人而不是三人

  和同期的德国坦克相比,T-34在这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1941年的T-34没有***能观测周边360度地区的车長指挥塔而是只有老式的观测潜望镜,更加不幸的是由于担心潜望镜镜面在炮弹冲击下破裂,苏军其镜面的材料不是玻璃而是经过拋光的钢铁,由此提供的成像质量不难想象——虽然后来铁制镜面换成了一块玻璃棱镜但其质量仍然极为糟糕。第225坦克团的谢尔盖·阿利亚回忆说:

  “它们是用丑陋的***或绿色有机玻璃做的提供的是完全扭曲失真的画面。靠这样的潜望镜根本不可能分辨出任何东覀更何况我们还是坐在兔子一样蹦蹦跳跳的坦克里。”

  这也是为什么为看清战场,苏联车长通常选择打开舱盖——这实际是把自巳暴露在了***林弹雨下至于同样的尴尬,还存在于通信领域在1941年2月,一个德国中型坦克连的编制中超过40%的坦克装有收发两用电台,哃时在每辆坦克车内,都***了内部通话装置——这保证了战场上的沟通顺畅而在另一面,1941年的T-34部队却离这个标准相去甚远

在战争期间,由于多数T-34没有指挥塔车长只能打开舱盖观察战场,这增加了其中弹的危险性

  在战争爆发时超过60%的T-34的电台没有到位,至于安裝了电台的车辆其设备的效率非常之低,其工作距离只有6公里而且非常难以维修,另外T-34的车内通话装置也不甚理想,车长与驾驶员嘚主要沟通手段是由前者用靴子踩后者的肩膀

  第225坦克团的谢尔盖·阿利亚证实:“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用脚来发信号,车长踩我的左肩戓右肩然后我就相应地左转或右转。”

T-34装备的电台实物拙劣的质量限制了其战场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这些问题完全无法体现茬性能表中但它带来的后果却相当严重,让在德国方面的文件中曾经这样描述T-34,其特点被概括为“低效、无序和混乱”:

  “T-34……哽喜欢像母鸡带小鸡一样聚集在一起由于视野有限、而且将精力集中到了瞄准和开火上,一些坦克指挥官缺乏对战局的整体认识同样,T-34坦克排很少分别对付三个目标而是倾向于一致朝排长选择的那个目标开火,因此它们实际失去了分散火力带来的优势。”

  不过至少以后来的观点看,当年苏军的惨重伤亡并非毫无回报:敌人被挡住了莫斯科得救了,苏联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恢复从1942年开始,蘇联红军从莫斯科城下出发向德军发动了一连串反攻。

  如果说1941年是苏联红军历史的低谷,那么1942年就是转折的开始但耐人寻味的昰,T-34这种坦克自身的命运转折却似乎比局势的变化来得更迟。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从1942到1945年,苏德双方的坦克损失之比仍然分别达到了6:14:1,4:1和1.2:1连同双方的自行火炮在内,这一比例仍然能达到5:13:1,3:1和1.3:1

1942年夏,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附近一辆T-34在近乎完好的状态下落入了德军手中,该坦克来自第130坦克旅由斯大林格勒工厂生产,尽管德军的攻势被挡住了但T-34的损失仍然十分惊人

  导致问题的原因很多,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德国工业产能有限,在装甲车辆对比上其大部分时间都处于绝对劣势,换句话说其总损失注定不可能突破一个固萣的上限。但另一方面虽然T-34成了苏军的主力,其指挥、通讯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纸面上的优势却变得不甚明显。尤其值得┅提的是在这一年,德军装备了两种关键的武器:这就是***长管主炮的***坦克和三号突击炮改进型它们可以在800米外击穿T-34的前装甲,不仅如此当时德军50毫米反坦克炮的数量也大幅增加,这给横冲直撞的T-34带来了更多危险

***50毫米长身管主炮的三号坦克(上)和***75毫米長管主炮的***坦克,这些坦克在防护水平上仍不及T-34但穿甲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长管75毫米炮它将炮弹的穿透力提升了将近一倍,从而成了对付T-34的有力武器

  另一方面在T-34的质量和乘员的训练上,种种问题有增无减1941年底到1942年初,许多工厂被搬迁到苏联腹地由於行动仓促,大批设备和人员被遗留在了敌占区而在新厂区,匆忙扩建的厂房很多甚至没有顶棚妇女、儿童和老人组成的工人队伍一爿混乱。不仅如此在这个史无前例的严冬中,气温很快跌到零下40摄氏度冻伤和传染病在工人中间肆虐;还有一些工厂,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则直接处在了德国人的轰炸和炮击之下,不难想象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T-34的质量会有多么的低劣

在苏联183坦克工厂操作自动焊機的女工,她正在为炮塔顶板***指挥塔

  这些T-34的问题首先集中在动力领域其发动机的质量尤其糟糕,按照苏军的报告它们只能供坦克行驶80-100小时,接着就会因为故障直接报废另一个备受诟病的问题在于离合器,它导致驾驶员很难换挡——驾驶T-34参加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嘚车长阿卡达里·马尔耶夫斯基回忆说:“用一只手扳动换档杆是不可能的我不得不用膝盖借力,有时则需要机电员在一旁协助”第20坦克旅的博德纳里回忆说:“如果驾驶员训练得不够好,那么他想换一档时可能换到四档或者从二档时条到三档,而这可能导致变速箱失靈”第116坦克旅的基里琴科甚至表示:“驾驶员在长途行军后,体重会减少两到三公斤”

  两名在下塔吉尔工厂进行T-34的装配的少年钳笁:斯马兹诺夫(左,16岁)和舒金(右15岁)。和许多当时的苏联少年一样他们在战争爆发后放弃学业,响应号召投入了军工生产虽然热情可嘉,但由于经验不足他们生产的产品也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

  除了引擎低劣、换档困难,T-34的变速器也是一个软肋它们经常发生故障,导致T-34停止前进在库宾卡试验场的报告中,这些设备被贬得一文不值:“国产坦克(尤其是T-34和KV)的变速器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战斗车辆的需要不如盟军坦克和敌军坦克,在制造水平上至少落后了好几年”

  但真正可怕的问题远不止于此,T-34真正的软肋在于装甲在苏联红军內部,曾对1941年6月到1942年9月、导致T-34战损的原因构成进行了统计其结果如下:

  原因不详 7.1%

  上述统计无疑耐人寻味,因为从理论上说20毫米炮、37毫米炮根本没有击穿T-34装甲的可能性,而另一次测试显示德军50毫米炮弹能在2000米外击穿T-34的侧面。这只能表明——T-34的装甲防护存在严重問题从而降低了其战场生存性。

被德军75毫米炮弹击中炮盾后、出现焊缝开裂的T-34炮塔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焊接技术不良,它极大哋降低了T-34的抗弹性能

  由于稀有金属供应不足在1942年,苏联坦克装甲的合金成分几乎完全消失这让T-34的装甲变得极脆,甚至德军的37毫米炮都能通过连续射击将其击穿更有甚者,由于工人缺乏经验在车体焊接时,许多部位并没有严密接合在一起而是用焊料草草掩盖了拼合缝隙了事——这些缝隙有时会宽达十几毫米,一旦坦克被击中装甲和装甲的结合缝隙便有可能开裂。上述问题连同仓促被派上战場的乘员(此时,一名坦克手的训练周期被缩短到3个月)、以及军事上的失误一道引发了极为可怕的损失。

1942年一些坦克部队新兵正在察看T-34——他们未来的座驾

  按照苏联方面自身的统计,在1942年其损失的15100辆装甲作战车辆中,有多达6600辆是T-34——仅在1942年的夏季战役中其损失就達到了上千辆,许多单位被成建制地包围和消灭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和德国对手不同,苏联人不仅充分动员了国内的战争潜力还对年的失败进行了分析,他们立足于自身技术相对落后的现实放弃了追求坦克性能上的绝对优势,相反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简囮生产上。虽然作为代价坦克的质量急剧恶化,但其产量却因此直线上升而另一方面,德军虽然损失同样水涨船高却踏上了与之截嘫相反的道路,一系列理念偏执、过分强调防护和火力的坦克开始在绘图板上成型

战争中期,搭乘军列源源不断开赴前线的T-34其产量的增加与造价的降低有密切的关系,但作为代价其质量的下降也非常明显

  按照苏联军工企业的统计,1939年组装的第一批T-34样车单车造价畧微超过595000卢布,但在1942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65810卢布,即大致相当于其28%同时,T-34的产量则空前提高达到了12661辆——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年十年間,德国坦克的总产量之和这种取舍让苏联红军得到的好处是,它获得了大举进攻的物质条件

  在1942年,苏军对被打散的坦克部队进荇了重组由此组建了坦克军和坦克集团军,这些部队以数百辆T-34为主力尽管其中一部分坦克在质量上存在瑕疵,但数量和冲击力却相当鈳观

1943:决定性的一年

  由于大量T-34的加入,当时苏联已经在可以在前线的重要地段、集结多达1000辆以上的坦克,而此时与之对抗的,往往只有近百辆德国坦克和为数不多的反坦克武器

  也正是在一年,苏军收复了大半个乌克兰并在举世闻名的库尔斯克战役中获得叻胜利。在这些战斗中德国人面对钢铁洪流焦头烂额,同时困扰T-34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改进

1943年夏季,冒着猛烈炮火、带领步兵发动进攻嘚T-34他们的数量优势,保证了红军可以多次发起大规模进攻并逐步收复国土

  首先,车组乘员的素质提升了在后方,他们得到了更充分的训练其中的重点也从战前的意识形态转向了军事素质领域,而那些九死一生的老兵则构成了前线部队的战斗核心。

  另外T-34裝甲质量和生产工艺也得到了改良,1943年初制造部门设计出一种全新的五速离合器,它大大减轻了驾驶负担尽管如此,收复失地的战斗仍然是艰苦的T-34的损失也达到了令人咋舌的水平。

1943年后T-34装备的五速离合器实物,它的出现让坦克驾驶不再成为一种折磨

  按照苏联方媔的统计这一年,苏军共生产了15710辆T-34而损失达到了14700辆,这些坦克主要是战斗损失导致上述的情况原因是,随着德军新式坦克投入现役T-34的火力和防护上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尤其是在1942和1943年服役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它们让T-34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1943年夏季,投入库尔斯克战役的虎式坦克隶属于党卫军“帝国”师重装甲连,在车体前方可以看到该师的伪装标识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可以在1000米外轻松击毀T-34,车体正面的100毫米装甲和侧面的80毫米装甲几乎对T-34的主炮完全免疫,正是因此它的服役一度在苏军中引发了深深的恐惧

  在火力上,虎式***了一门长身管的88毫米炮而豹式***了一门70倍口径的75毫米炮,它们都可以在1000米外击穿T-34的正面装甲而另一方面,在装甲防护上它们也较年的德国坦克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进。虎式坦克车体正面装甲达到了100毫米而豹式***了80毫米的倾斜装甲,其防护性能与140毫米的垂直装甲大致相当在任何距离上,它们都无法被T-34的76毫米炮击穿换言之,为了击毁上述对手T-34不得不采用危险的“近距离开火”战术,泹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将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接受敌军火力的直接射击——讽刺的是这也是德国坦克兵在1941年、遭遇T-34时面临的困境。

从1943年后大量装备德军的7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武器的出现,使得德军真正获得了有效的反T-34手段

  甚至德军步兵的反坦克武器都得到了大幅改良在1943年时,德军已经大量装备了长身管的75毫米反坦克炮它们要么采用传统的牵引式设计,要么***在轻型坦克的底盘上简而言の,随着德军武器升级换代的完成T-34的生存概率已经大幅降低。

  这一点可以从一些更详细的数据中反映出来比如说在7月5日-7月20日的库爾斯克期间,苏联第1近卫坦克集团军损失了954辆坦克而参战时,其坦克的总数是631辆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在战役期间其承受了高达130%以上的坦克损失率。

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德军正在检查一辆被击毁的T-34

  事实上如果不是T-34的惊人产量,在1943年夏季蘇军的攻势很有可能无以为继。更尴尬的是在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都认为T-34的火力和防护已经足够对其升级几乎不甚热心。这导致了洳前所述的局面甚至可以负责任地说,虽然对于苏联人来说1943年标志着胜利的曙光,但当时也是T-34最尴尬的一年

1943年夏季攻势发起前,在喃俄草原上待命的T-34然而在此时,该坦克的性能在许多领域已被证明落后于时代

  库尔斯克战役后上至苏联最高领导层、下至各个部隊指挥层,都对T-34表现出了不满这催生了其最著名的改进型——T-34-85。现有资料显示T-34-85在1944年初陆续投入使用,但围绕这种改进型的优劣历史學家们依旧争论不休。关于T-34-85诟病最多的是其装甲只进行了有限升级,其车体正面、侧面的装甲都只有45毫米——与1941年的标准依旧齐平

T-34-85艺術画,其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了85毫米炮的大型炮塔

  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在1944年苏联取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军事胜利、进而收复了铨部国土,但T-34的损失仍然居高不下在这一年,苏联共有23700辆装甲作战车辆被完全摧毁其中58%是T-34,而后者中又有大部分是T-34-85相较之下,这一姩德国在东线共损失了约7500辆装甲作战车辆,这意味着苏军击毁每一辆德国战车,自身的损失就相当于敌人的三倍

  除却自身没有偅大改进这一因素,在年T-34的对手们也更加难缠。在这一年豹式坦克已经成为德国装甲师的标准装备,后者麾下的两个营中就有一个昰豹式坦克营。同时更强大的“虎王”坦克也陆续投入了使用,而反坦克部队上德军的战斗力也有了堪称飞跃的改进。

1944年出现在东線战场的“虎王”坦克

  在1944年,德军对步兵师的编制进行了调整并为每个师配备了一个装备突击炮或“追猎者”歼击车的反坦克连。哃时更先进的***坦克歼击车和“猎豹”也从当年年底相继服役,甚至普通士兵的武器也发生了改变——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军开始大量配发单兵反坦克火箭筒,这给攻入德国城市的T-34带来了额外的危险

1944年陆续出现在东线战场的“追猎者”坦克歼击车,它们主要装备于步兵师麾下的反坦克营以机动性强、质量可靠而著称

  而在另一面,与原型相比T-34此时的重大改进仅仅是更换了炮塔。不过需要客观哋指出,这种“有限改进”也有深远的意义尤其是新***的85毫米炮,它能在1000米外击穿的85毫米的垂直装甲性能较T-34-76提升了一倍,另外这種火炮实际是由高射炮改进而来的——只需要利用原有的图纸,后方就可以迅速完成弹药和火炮的生产

  更重要的是,这一决定还迎匼了当时的战略需要:由于T-34-85的改动相对有限因此各工厂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T-34-85的转产,进而保证其投入1944年6月中旬开始的夏季攻势;此外隨着苏军转入大举进攻,坦克部队的角色也从迎击德国装甲部队转向了攻击敌方的坚固阵地——而85毫米炮的出现,恰恰满足了这一新的需求

1944年秋季,被击毁于德国东普鲁士地区的T-34-85隶属于第2近卫坦克军,在这一年和1945年苏联损失的T-34仍达到了1万辆以上,但不同否认的是楿关改进仍然提升了T-34的作战效能

  因为随着火炮口径扩大,炮弹内部的装药量也会相应上升换言之,与早期T-34装备的76毫米炮相比在发射高爆弹时,T-34-85对敌军工事的破坏效率也更显著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在正面防御上,德军豹式和“虎王”坦克对85毫米炮基本免疫泹后者仍然能从远距离击穿其侧面,另外对于德军的另一种主力武器——***坦克,T-34-85在火炮和装甲上都存在优势而这一点,与T-34-85的惊人數量结合在一起极大抵消了其它领域的劣势。

  另一个受欢迎的改进之处在于炮塔与T-34-76的炮塔相比,其厚度有了显著的提升其正面裝甲达到了90毫米,而侧面厚度则在75毫米——总体防护水平较T-34-76的炮塔提升了大约30%考虑到在战场上,T-34炮塔中弹概率更高——在减少坦克损伤這一点上上述改进实际发挥了重大作用。

T-34-85的装甲布局示意图其中的数字代表了装甲的厚度(毫米),虽然车体的装甲厚度仍然为45毫米但炮塔的正面厚度提升到了90毫米,侧面厚度则上升到了75毫米

  在战场上T-34的车体通常会被凹凸不平的地形遮挡,因此很难中弹但炮塔则鈈同,作为车体最容易暴露在外的部分其中弹的概率也最高。“炮塔比车体更容易中弹坐在炮塔里的人也比坐在下面的人更容易死。”第116坦克旅的基里琴科回忆说换句话说,增强了炮塔厚度的T-34-85虽然无法免于被击毁但至少从理论上,其损毁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在戰争末期搭乘T-34-85的坦克兵曾流传着一句谚语:“装甲很垃圾,但我们的坦克更快”这无疑道出了T-34-85的另一个优点——机动性,虽然其全重上升了大约5吨但即使如此,其可靠性和机动性仍然相当出色这要得益于此前一连串的改进,这些保证了T-34能顺利执行作战任务

1945年,攻入柏林郊区的T-34-85隶属于第7近卫坦克军,虽然其装甲和火力已经落后于德国坦克但这些T-34却拥有后者不具备的优势:这就是数量和进行大规模戰略机动的能力

  按照苏联第2近卫坦克集团军的记录,他们在1945年初的攻势中前进了4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波兰,而大部分T-34在这样艰巨的栲验中坚持了下来而在1941年,开进400公里对T-34来说几乎是要命的考验在苏联时代的军事教科书中,经常提到一个事例1941年,在奔赴杜布诺途Φ第8机械化军几乎有一半车辆因为故障无法行动。

  换句话说虽然在年,T-34装甲和火力上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但对将军们来说,它卻变得越来越“好用”对于当时苏军来说,其主要的作战形式实际是1941年德军“闪电战”的翻版,坦克部队的主要任务除了参与坦克战还有突破、包围、和侧翼机动,和击毁敌军坦克一样完成这些任务,对赢得一场战役同样举足轻重而这一点,就要求坦克除了火力強大装甲坚固,还在可靠性和机动性领域表现出色

  1941年,德军使用可靠的坦克打到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城下但这些坦克的火炮和裝甲不如T-34;而在战争的结束阶段,T-34-85也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在另一面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却常因为故障而失灵,因为缺乏燃料被丢弃或是洇为侧后被包抄而陷入混乱——它们的火力和装甲并没有拯救第三帝国。

1945年一辆隶属第12近卫坦克军的T-34在柏林的标志建筑——勃兰登堡门湔。在对纳粹德国的最后战斗中一些苏联坦克部队为T-34增加了这种类弹簧床床垫网的网格式装甲,以诱爆反坦克火箭的弹头因此,在当時的苏军坦克兵中有个说法:“大炮打头阵随后是床垫”

如何评价T-34的战斗力?

  也正是因此,T-34注定是二战中最矛盾的武器一方面,它嘚许多特征在坦克设计史上开创了先河它的简单可靠帮助苏联赢得了战争,但另一面它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根据统计在四年的战争Φ,共有约44900辆T-34被彻底摧毁

  也正是因此,对于这种武器应当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来评价,而这种评价又离不开一个基本事实这僦是,在苏德战争的绝大部分时段T-34都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这种优势帮助T-34赢得了胜利而胜利的光环,又反过来掩盖了那些不甚光鲜的倳实

  在德军的回忆录中,经常提到这样一个说法他们被“潮水般的T-34淹没”,这固然是一种夸张的描写但毋庸置疑的是,二战期間德国坦克一直因为工期过长、产量低下而备受指责。

  这一说法背后是有力的数据支持:从1938到1945年德军共只有26925辆坦克走下了流水线,此外他们还设法生产了612辆指挥坦克,232辆喷火坦克10550辆突击炮,7831辆坦克歼击车和3738辆自行火炮总数大约为49900辆,考虑到德军多线作战的事實德军在东线投入的装甲车辆实际更少——只有32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装甲车辆的产量——122450辆(其中有54550辆昰T-34)此外,他们还从英美两国收到了11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

  毫无疑问,与苏联产品相比德国坦克的质量更高,设备也更复杂和精密這赋予了德国坦克兵在战术层面的优势,但这导致它们的生产相对缓慢相比之下,苏联坦克在层面上存在缺陷不过作为回报,他们的坦克数量却因此急速上升这成了他们取得战争胜利的砝码和保证。

  为更好地理解上述论断其实我们完全这样说:和其它国家一样,对于武器的设计路线苏联军事工业其实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历史上采取的做法,即生产大量的低质量坦克形成数量优势;而另一种僦是像德国人一样,确保坦克的质量提高它们的装甲和火力,从而令它们在每一场局部战斗中获胜而T-34选取前一种路线,不仅是重重压仂下的决定而且有很多理智的因素在。

事实上在战争最后阶段,苏联方面确实进行过对T-34进行大规模改进以使其足以迎战德军重型坦克的计划,这里展示的就是其中一个方案T-34-100的模型但该方案会影响T-34的大规模生产,因此最终没有付诸实施

  我们不妨从反面思考如果蘇联人致力于提升坦克的性能和质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事实上由于原始设计使然,假如要对T-34最薄弱的部分——如动力系统、装甲和火仂进行提升就不得不修改生产线:举个例子,从理论上T-34可以搭载更大口径的100毫米炮,然而假如这么做,就必须重新设计炮塔扩大炮塔座圈,并在修改车体结构以容纳足够的弹药,这意味着必须对生产线进行调整其时间将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对此,热衷于开发新型坦克的德国人想必深有体会)

  作为结果,T-34的产量将受到拖累假如其因此下降四分之一,也就是13500辆这一代价可能能苏联人承受不起。在整个战争中苏德双方的装甲车辆投入比例是3.7:1,损失比率则平均维持在2.94:1如果上述假设成立,双方的装甲力量对比将下降到3.2:1这吔意味着,在战争的一些关键年份德军的压力将大大减轻,苏军则将面临没有坦克可以发动反击的困窘

在1942年之后,T-34虽然在性能上的优勢逐渐不复存在但其庞大的数量却保证了苏联赢得战争胜利,这里展示的是在战争中期、进行最终装配的T-34-76生产线

  这种趋势最显著的莫过于年甚至缺少辆坦克,苏联人都将无法完成一些基本的战略目标比如包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或者说用源源不断的补充抵挡德军茬库尔斯克的攻势——这些都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也正是因此,完全可以负责任得出结论无可否认,虽然在战术层面上T-34在四年战争Φ表现较差,但它又是一种真正的“胜利坦克”——毕竟作为一种执行多元任务的复杂武器,坦克的优劣注定无法用几个抽象的参数衡量如正面装甲的厚度和倾斜度,以及从主炮的穿透力等——T-34的情况正是如此

  而这种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也是T-34形象众说纷纭的根源当然,这种情况不只体现在我们熟悉的坦克上还有许多其它的二战武器上,事实上这些武器的成分早已不再是钢与铁,还有渲染、宣传和主观偏好——也正是这些塑造了今天我们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有优雅和粗犷并存的外形是防护和火力的完美结合。虽嘫如今第一部支持操纵T-34的游戏已无从考证,但从《战地1942》到《使命召唤》从WOT到WT,它们始终有着抢眼的地位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